卫生行业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2024-05-04

卫生行业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精选4篇)

篇1:卫生行业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文章标题:卫生行业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10月8日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科学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多样化,把经济增长作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忽略了社会进步,漠视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我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进入社会发展的矛盾凸现时期:[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从城乡收入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l:1.8,90年代就扩大到l:2.5,而到了2003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收入差距拉大,尽管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如果解决不好,也会危及稳定。

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的补偿不对等。这些群体主要指农民和工人,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不对等,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社会运行不顺畅,社会经济发展失调,社会进步落后于经济发展,贫富分化加剧,困难群体增多等等,这些矛盾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潜在根源。“经济一条腿长,社会一条腿短”、“经济发展了,污染严重了”,这些就是多年来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的现实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次召开的六中全会,就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将明确党和国家今后努力的方向,描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事实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期待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卫生行业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篇2:卫生行业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第 6 期(总第 86 期)

吉林省卫生厅卫生执法监督处

吉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 主办 2007年 6 月 30 日

本 期 目 录

◆ 工作指导

卫生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

四部门印发《2007年全国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卫生部要求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监督管理 卫生部关于2006年全国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的通报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 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

四单位要求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

◆ 工作动态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党委召开贯彻省委九次会议精神理论学习会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江泽民文选》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要求各地加强消毒产品市场监管工作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组织协调四平和白山卫生监督所查处“金玉胶囊”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精心做好实习生带教工作

◆ 基层工作

长春市卫生局下发通知要求加强高考、中考期间卫生监督工作 长春市卫生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儿童食品专项整治工作 长春市召开小型餐饮整治工作现场会

吉林市开展“吉林卫监2号”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吉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积极开展“六·一”执法大检查 松原市加强高考期间卫生监督 保障广大考生饮食安全

“六·一”儿童节前夕白山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开展儿童食品专项整治活动 通化市卫生局开展化妆品专项整治活动 松原市一非法保健食品经营活动被取缔 白城市第四中学食堂老大难问题被彻底解决

白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全力保障“两考”期间食品安全

通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强化打非案件受理工作 大力查处非法行医案件 桦甸市中小旅店及化妆品卫生专项整治初战告捷 桦甸市召开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现场会

长春市绿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高校食堂及周边单位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临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开展餐饮业食品原料专项整治活动 敦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全力开展创城工作

辉南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开展高考考点及周围食品安全检查

敦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高、中考期间学生饮食饮水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大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切实抓好中、高考期间食品安全工作 东丰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整顿全县糕点加工业

◆ 省际交流

四川新闻媒体为卫生监督宣传工作支招 安徽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管理

北京市奥运保障卫生监督员全员培训圆满完成 上海完成清理整顿医疗广告服务市场专项行动

◆ 学习园地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 工作指导

卫生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部近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杜绝医疗废物外流造成危害。通知指出,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废物管理和安全处置工作的关键部门,要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设置专门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切实做好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交处置中心处置等环节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避免因医疗废物外流导致不良事件发生。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及其他突发事件,要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同时按规定逐级报告。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混乱、随意丢弃、卖与不法商贩及非法回收利用等问题进行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要立即立案予以调查并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四部门印发《2007年全国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卫生部、公安部、监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印发《2007年全国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规范血站的执业行为和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行为,认真查找血液安全的薄弱环节,对重点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医疗机构血液来源进行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组织他人卖血的犯罪活动,依法查处非法组织他人卖血的“血头”、“血霸”;加强对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在原料血浆采集、供应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供浆员身体健康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

《实施方案》提出2007年全国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工作重点为:严肃查处血站频繁、超量采血和采集冒名顶替者血液的行为,推动无偿献血工作,杜绝有偿供血;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尤其是偏远地区)擅自采集、供应临床用血的行为,杜绝未经检测的血液直接在临床输注的事件,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严肃查处单采血浆站手工采浆、跨区采浆、频繁采浆、超量采浆,采集无《供浆证》者或冒名顶替者的血浆,向非对应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原料血浆,擅自采集血液或将原料血浆直接供应医疗机构的行为;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依法严肃查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法收购原料血浆、未对原料血浆进行检测或检测阳性血浆投料生产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采集、供应血液的犯罪行为和非法组织他人卖血或以暴力和威胁方式强迫他人卖血的犯罪活动;进一步探索研究采供血工作的监管机制,制定并完善血液安全监督工作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日常监管工作和专项整治工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卫生部要求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监督管理

卫生部近日发出通知,进一步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设置规划和监督管理。通知要求,各省级卫生科技管理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应立即组织对辖区内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设置人类精子库的情况进行一次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行为。

通知强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属于限制性应用的高新卫生技术,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据辖区卫生发展规划、人群结构和育龄人口数量、不育症患者发病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布局及交通环境以及医疗机构的等级、性质、人员、技术、场地、设备、相关科室设置等条件,制定设置规划,严格控制新开展上述技术的机构数量,并采取切实措施,严禁此项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2007年9月1日前,未将设置规划报卫生部备案同意的,卫生部将不受理其辖区内新增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的申报。凡计划新增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机构必须符合设置规划,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方可筹建。筹建工作结束后,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机构上报卫生部审批。未纳入省级设置规划的机构,应立即停止筹建,避免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通知要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有超审批范围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买卖配子、合子、胚胎,擅自进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使用未经审批的人类精子库提供的精子,违规开展精液检测、采集、提供精液标本等情况的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并撤销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批准证书。对于未经批准、擅自开展各类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进行采集、提供精子的机构,依据规定给予处罚,责令其立即停止相关技术活动,追究相关责任并给予处罚,不得将其纳入辖区设置规划,不受理其申报申请。对于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师执业证书》擅自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代孕技术)及采集、提供精液标本的,要结合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予以严厉打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目前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技术的发展和设置规划仍不够平衡,一些地区和机构不顾条件和设置规划的要求盲目进行筹建;一些未经批准的机构违规开展上述技术;代孕及买卖配子、合子和胚胎等违规行为偶有发生;部分已经审批通过的机构忽视内部管理,技术水平提高缓慢;部分地区和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存在商业化的倾向。这些现象的存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阻碍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的健康发展。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关于2006年全国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的通报

卫监督发[2007]1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将2006年全国卫生监督监测和执法检查结果通报如下:

一、食品卫生

(一)食品卫生监督情况 1.经常性卫生监督情况

200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应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834,841户,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业364,955户,占7.55%,食品批发零售业2,126,572户,占43.98%,饮食服务业1,397,163户,占28.90%,集体食堂194,692户,占4.03%,食品摊贩751,459户,占15.54%。卫生行政部门实际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652,897户,监督覆盖率96.24%。总监督户次数为14,750,365,其中合格12,891,041户次,监督合格率87.39%,平均每户实际监督次数3.17次。

200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检查食品从业人员15,738,736人,其中,生产加工业2,578,729人,占16.38%,批发零售业3,846,531人,占24.44%,饮食服务业7,081,060人,占44.99%,集体食堂1,155,417人,占7.34%,食品摊贩1,076,999人,占6.84%。

200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培训食品从业人员14,370,640人,培训合格14,250,496人,培训合格率99.16%。食品从业人员应进行体检15,492,814人,实际体检14,851,444人,占应体检人数的95.86%,体检合格14,383,891人,体检合格率96.85%。

2.预防性卫生监督情况

200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参与食品卫生设计审查271,333个单位,审查合格252,246个,审查合格率92.97%;参与竣工验收272,508个单位,验收合格253,194个,验收合格率92.91%。

(二)食品卫生监测情况

200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对21类食品共抽检1,066,892件,合格968,265件,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0.76%,其中对食品生产加工业抽检430,712件,合格389,551件,合格率90.44%,对销售服务业抽检636,180件,合格578,714件,合格率90.97%。

200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抽检食品用产品24,817件,合格20,740件,合格率83.57%,抽检餐具4,473,358件,合格3,691,393件,合格率82.52%。

(三)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情况 200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依法执行食品卫生行政处罚721,145户次,其中,对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处罚占10.26%,批发零售业占28.13%,饮食服务业占42.46%,集体食堂占9.52%,食品摊贩占9.62%。

在各种处罚中,警告/责令改正440,940户次,责令公告收回已出售的食品76,888户次,并收回食品378,091公斤,责令停止生产经营29,105户次,责令销毁食品57,377户次,销毁不合格食品4,503,853公斤,没收违法所得29,828户次,金额5,559,599元,执行罚款169,118户次,罚款金额151,590,535元,吊销卫生许可证1,612户次,取缔非法经营活动52,446户次。

二、职业卫生

(一)预防性卫生监督

2006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审查新、改、扩建项目3,856个,其中,选址审查合格率96.74%,设计审查合格率96.14%,卫生防护设备审查合格率90.84%,竣工验收合格率93.80%。

(二)职业性健康检查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检查59,669家用人单位,职工总人数11,691,499人,其中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4,337,856人,占37.1%。本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57.6%、55.3%、18.4%,应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3,284,085份,实建1,780,984份,建档率为54.2%。上岗前、在岗期间检出患有职业禁忌证人员分别是9,580名(检出率为1.3%)、16,461名(检出率为0.7%),其中对在岗人员调离原工作岗位14,568人,调离率为88.5%。共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10,177名,诊断人数为3,433人,占33.7%。现有职业病人数69,401人。

(三)职业病发病报告情况

2006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共诊断各类职业病11,519例。其中,尘肺病8,783例,占新职业病病例总数的76.25%,急、慢性职业中毒分别为467例和1,083例,各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数的4.05%和9.40%,职业性肿瘤24例,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数的0.21%,耳、鼻、喉、口腔疾病等六类职业病1,162例,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数的10.09%。

(四)职业卫生行政处罚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检查59,669家用人单位,发现违法单位14,889家,占检查总数的25.0%,其中警告11,690家,罚款728家、罚款总额1,529万元,停业整顿26家,提请关闭30家。

三、环境卫生

(一)公共场所卫生 1.卫生监督、监测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应监督公共场所1,042,209户,实际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983,879户,监督覆盖率94.40%,其中合格914,024户,合格率92.90%。2006年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测509,749户次,监测率48.91%,其中合格453,729户次,合格率89.01%。卫生监测样品3,378,928件,合格样品3,105,893件,监测样品合格率91.92%。

2.体检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率为96.81%,从业人员检出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50,598人,检出率1.17%。其中49,987人已经调离,调离率98.79%。

3.从业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公共场所应培训从业人员4,311,886人,实际培训4,141,043人,培训率96.04%,经考核合格4,065,814人,合格率98.18%。

4.处罚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行政处罚共94,712户次,其中,罚款23,009户次,罚款总金额为41,388万元。

(二)化妆品卫生监督监测 1.化妆品卫生监督(1)一般情况

2006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应监督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68,280户,其中生产单位1,795户,经营单位66,485户。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总数218,573人,其中生产单位从业人员30,321人,经营单位从业人员188,252人。

(2)体检情况

2006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化妆品生产单位从业人员应体检171,568人,实际体检160,387人,体检率93.48%。从业人员中1,034人被检出患有《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所规定的不能从事化妆品行业的疾病,检出率0.64%,其中765人被调离,调离率73.98%。

2.化妆品卫生监测

2006年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监测化妆品43,125件,合格39,459件,合格率91.50%,其中进口化妆品合格率89.46%,国产化妆品合格率91.67%。抽检生产企业化妆品4,056件,合格4,000件,合格率98.62%,抽检经营单位化妆品39,069件,合格35,459件,合格率90.76%。

四、放射卫生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检查新建、改建、扩建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1,811项,放射工作单位16,756家。

(一)医用辐射机构

1.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卫生审查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检查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1,705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1,280项,占75.1%,放射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竣工验收1,072项。

2.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检查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6,196家,其中15,569家设置辐射警示标志,占96.1%,10,017家已制订事故应急预案,占61.8%。应检测辐射装置29,388套,已完成检测21,742套,占74.0%。放射工作现场操作人员共76,666名;佩戴个人剂量计61,020名,占79.6%。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检查从事放射诊断工作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5,099家,其中为放射工作人员配备防护用品的单位数为13,847家,占91.7%,为受检者配备防护用品的单位数为9,559家,占63.3%。

(二)非医用辐射机构

1.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卫生审查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检查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106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37项,占34.9%,竣工后放射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36项。

2.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检查核设施、核电站和 辐照等非医用辐射机构560家,其中541家设置辐射警示标志,占96.6%,444家已制订事故应急预案,占79.3%。放射工作现场共有操作人员7,179名,佩戴个人剂量计6,701名、占93.3%。应培训放射工作人员人数为6,261名,其中完成防护培训5,102名,占81.5%。

全年共完成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892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4,532人、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209人,体检率分别为98.0%、93.1%、87.8%。

(三)放射卫生行政处罚情况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应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及非医用辐射机构共26,534家,实际检查16,756家,共处罚1,745家违法单位,其中处罚医疗卫生机构1,629家,占93.4%,非医用辐射机构116家,占6.64%。

五、学校卫生

200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共监督学校120,029所,合格82,080所,合格率68.38%。学生应体检72,194,215人,实际体检47,350,778人,体检率65.59%。

六、医疗服务监督

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共出动执法人员 1,354,372人次,出动车辆34.7万台次;检查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453,819户次,取缔无证行医78,314户次,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26,961户,清理出租、承包科室医疗机构2,234户,查处擅自开展性病诊疗机构2,021户,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830户,查处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计生机构126户,查处医疗机构和计生机构其它违法行为4.2万户,没收药品、器械28万余箱(件),没收违法所得38,286,256元,罚款163,725,730元,警告、责令改正3.5万户,吊销医师执业证书533人,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064户,追究刑事责任152人,对539名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违法违规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据统计,2006年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5,894人次,检查血站645户次,单采血浆站131户次,临床用血医疗机构14,300户次,其中不合格773户次(血站47户次,单采血浆站12户次,临床用血医疗机构714户次),行政处罚59户次。

二○○七年五月十八日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

(卫医发〔2007〕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直属有关单位,卫生部部属、部管医院:

为了加强对医师执业的管理,规范医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医师素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相关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二月九日

抄送: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

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师执业管理,提高医师素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师定期考核是指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 机构或组织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进行的考核。

第三条 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医师,其定期考核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定期考核应当坚持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第五条 医师定期考核分为执业医师考核和执业助理医师考核。考核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和公共卫生。

医师定期考核每两年为一个周期。

第六条 卫生部主管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其负责注册的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工作。

第二章 考核机构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者医疗卫生行业、学术组织(以下统称考核机构)承担医师定期考核工作:

(一)设有100张以上床位的医疗机构;

(二)医师人数在50人以上的预防、保健机构;

(三)具有健全组织机构的医疗卫生行业、学术组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公布受委托的考核机构名单,并逐级上报至卫生部备案。

第八条 考核机构负责医师定期考核的组织、实施和考核结果评定,并向委托其承担考核任务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考核工作情况及医师考核结果。

第九条 考核机构应当成立专门的考核委员会,负责拟定医师考核工作制度,对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保证考核工作规范进行。考核委员会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医疗卫生管理人员组成。

第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委托的考核机构的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进行监督,并可以对考核机构的考核结果进行抽查核实。

第三章 考核方式及管理

第十一条 医师定期考核包括业务水平测评、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评定。

业务水平测评由考核机构负责;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由医师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考核机构复核。

第十二条 考核机构应当于定期考核日前60日通知需要接受定期考核的医师。考核机构可以委托医疗、预防、保健机构通知本机构的医师。

第十三条 各级各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按要求对执业注册地点在本机构的医师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评定意见,并于业务水平测评日前30日将评定意见报考核机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对本机构医师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应当与医师考核情况相衔接。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按规定建立健全医德考评制度,作为对本机构医师进行职业道德评定的依据。

第十四条 考核机构应当先对报送的评定意见进行复核,然后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参加定期考核的医师进行业务水平测评,并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意见。业务水平测评可以采用以下一种或几种形式:

(一)个人述职;

(二)有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考核或考试以及技术操作的考核或考试;

(三)对其本人书写的医学文书的检查;

(四)患者评价和同行评议;

(五)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形式。

第十五条 考核机构综合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评定意见及业务水平测评结果对医师做出考核结论,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意见,并于定期考核工作结束后30日内将医师考核结果报委托其考核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同时书面通知被考核医师及其所在机构。

第十六条 医师认为考核机构的考核人员与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考核客观公正的,可以在考核前向考核机构申请回避。理由正当的,考核机构应当予以同意。

考核机构的考核人员与接受考核的医师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

第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向考核机构提供参加考核医师考核周期内的行政处罚情况。

第十八条 在考核周期内,拟变更执业地点的或者有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但未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师,应当提前进行考核。

需提前进行考核的医师,由其执业注册所在机构向考核机构报告。

第四章 执业记录与考核程序

第十九条 国家实行医师行为记录制度。医师行为记录分为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

良好行为记录应当包括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受到的奖励、表彰、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取得的技术成果等;不良行为记录应当包括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和诊疗规范常规受到的行政处罚、处分,以及发生的医疗事故等。

医师行为记录作为医师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二十条 医师定期考核程序分为一般程序与简宜程序。一般程序为按照本办法第三章规定进行的考核。简宜程序为本人书写述职报告,执业注册所在机构签署意见,报考核机构审核。

第二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医师定期考核执行简宜程序:

(一)具有5年以上执业经历,考核周期内有良好行为记录的;

(二)具有12年以上执业经历,在考核周期内无不良行为记录的;

(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其他医师定期考核按照一般程序进行。

第五章 考核结果

第二十二条 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中任何一项不能通过评定或测评的,即为不合格。

第二十三条 医师在考核周期内按规定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通过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可视为业务水平测评合格,考核时仅考核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

第二十四条 被考核医师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考核结果之日起30日内,向考核机构提出复核申请。考核机构应当在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医师考核结果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意见书面通知医师本人。

第二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考核结果记入《医师执业证书》的“执业记录”栏,并录入医师执业注册信息库。

第二十六条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3个月至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由考核机构再次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允许其继续执业,但该医师在本考核周期内不得评优和晋升;对考核不合格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二十七条 医师在考核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核机构应当认定为考核不合格:

(一)在发生的医疗事故中负有完全或主要责任的;

(二)未经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在注册地点以外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进行执业活动的;

(三)跨执业类别进行执业活动的;

(四)代他人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

(五)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索要患者及其亲友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六)索要或者收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其工作人员给予的回扣、提成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七)通过介绍病人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者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收取回扣或者提成的;

(八)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的;

(九)未按照规定执行医院感染控制任务,未有效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造成疾病传播、流行的;

(十)故意泄漏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十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医师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报告、调查、处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二)考核周期内,有一次以上医德考评结果为医德较差的;

(十三)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考核,或者扰乱考核秩序的;

(十四)违反《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被行政处罚的。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不按照本办法对执业注册地点在本机构的医师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或者弄虚作假,以及不配合医师定期考核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经责令仍不改正的,对该机构及其主要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九条 考核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两个考核周期以上的考核机构资格。

(一)不履行考核职责或者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的;

(二)在考核工作中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

(三)在考核过程中显失公平的;

(四)考核人员索要或者收受被考核医师及其所在机构财物的;

(五)拒绝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或者抽查核实的;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 考核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按《执业医师法》第四十二条处理。

第三十一条 医师以贿赂或欺骗手段取得考核结果的,应当取消其考核结果,并判定为该考核周期考核不合格。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医师的考核工作由核准该医疗机构执业的卫生或中医药行政部门委托符合条件的考核机构按照本办法组织实施。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业务水平包括医师掌握医疗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应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能力。

本办法所称工作成绩包括医师执业过程中,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一定阶段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政府指令性工作的情况。

本办法所称职业道德包括医师执业中坚持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以及医德医风、医患关系、团结协作、依法执业状况等。

第三十四条 对从事母婴保健工作医师的考核还应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考核内容。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摘自http:///)

四单位要求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

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6月8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中暑事件发生。

通知要求,各地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夏季防暑降温的有关规定。各地要建立政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基层组织专人负责、用人单位具体实施高效有序运转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温中暑造成的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通知还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的职责分工,并进一步做好防治高温中暑服务保障工作。

通知强调,要落实用人单位责任。用人单位应在高温天气来临前,对高温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体检。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高湿作业的员工,应调离高温、高湿作业岗位。暂不能调动岗位的,应在高温、高湿天气对其加强预防中暑保护措施。凡工作场所存在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的用人单位,要认真落实规定的各项防暑降温措施。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天气期间,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增加休息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作业,保证安全生产,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用人单位还要加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不得安排怀孕的女职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露天作业及《高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中第三级以上的高温工作场所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高温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高温津贴的具体标准由省级政府或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工作动态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党委召开贯彻省委九次会议精神理论学习会

6月14日下午,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党委班子召开了学习贯彻吉林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理论学习会议,全体党委成员参加了学习会。

为召开好这次会议,党委提前向每名班子成员下发通知,为使整改工作有针对性,还向全所职工下发征求意见卡,征求全所干部职工的意见,也为开好本次会议做好基础工作。

会议由党委书记马沈英同志主持。会议首先学习了王珉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的讲话,针对会议精神党委班子成员结合实际工作谈体会、谈认识,使大家深受教育。

党委书记马沈英同志首先发言,她说,省委九届一次全会全面总结了吉林省前五年的工作,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宏伟目标,整个全会突出了发展、和谐的主题,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在我所的各项工作中要体现出来。

所长闫闯同志在发言中说,吉林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九届一次全会,科学、和谐、发展贯穿于全会始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会上提出的五个坚持:一是要始终坚持解决思想,全力推进吉林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二是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解决好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建设和谐的领导集体;五是始终坚持廉洁自律,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会上大家还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检查对照了自己,对全所党建工作、业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全所今后的发展方向,工作的规范谈了些想法。到会的党委委员都发了言。

会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更加激励党委成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贯彻好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和谐领导班子、和谐卫生监督所,把卫生监督所担负的各项工作做好,为全省经济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省所党委办公室)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江泽民文选》

6月26日下午,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组织学习了《江泽民文选》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所党委委员及各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学习,学习会由党委书记马沈英同志主持。

在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之前,所党委就制定了学习计划,理论中心组成员都对《江泽民 文选》进行了自学,此次学习会是在大家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讨论。学习会上,首先共同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精神,并针对广泛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省所工作实际进行了讨论。

党委书记马沈英同志在讨论中指出,《江泽民文选》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涵盖整个社会,通过学习,更加深刻领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省所要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完善党内约束机制,沟通干群关系,严格按照王珉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五个坚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今后的工作。

学习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理论中心组成员展开思路,从如何深入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卫生监督所,做好卫生监督工作等多方面,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了观点和想法。大家一致认为,《江泽民文选》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精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文选》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我们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最好的教材。

最后,马沈英书记强调,《江泽民文选》是省所今后长期学习的重要内容,各支部书记要经常组织党员切实加强对《江泽民文选》的学习,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远意义,结合省所创建“全国一流卫生监督所”的工作目标,立足本职,真抓实干,不断推进卫生监督事业的发展,切实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

(省所党委办公室)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要求各地加强消毒产品市场监管工作

根据《卫生部关于注销齿齿安牌消毒喷剂批准文号的通知》(卫监督发[2007]113号)的精神,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要求各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组织监督人员对本辖区流通环节的消毒产品进行全面严格的索证检查,并对在检查中发现的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二、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齿齿安牌消毒喷剂(东莞市郎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原批准文号为卫消字[2004]第0723号)的消毒产品以及冒用该批准文号生产的其他消毒产品,一经查实应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查处。

(省所传染病防治监督科)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组织协调四平和白山卫生监督所查处“金玉胶囊”

根据群众举报,5月下旬,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稽查科会同白山和四平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河南省濮阳市江淼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白山分公司、四平分公司违法销售保健食品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当场封存了“新一代金玉胶囊”等宣传治疗糖尿病的产品合计830余盒。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吉视公共吉林卫生栏目记者对在四平的查处过程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

所谓“新一代金玉胶囊”是披着“普通食品”外衣,宣传治疗糖尿病的产品。就是这么一个既没有药品批号,连保健食品批号都没有的产品,没有任何安全性保障,却公然在其产品说明书中宣称:“经多位专家论证,通过几年几万例患者临床实验,适用于糖尿病引起的血糖、尿糖升高的中老年人群”。其宣传手册更宣称“I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可逐渐停用胰岛素;Ⅱ型糖尿病患者服用1-3个疗程,可达到‘临床治愈’,对并发症可以同样达到‘临床治愈’,无任何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特别对服用其他降糖药物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更是理想的首选。”

对生产经销“金玉胶囊”的行为,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将依法严肃处罚,要求全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法严厉查处“金玉胶囊”,取缔伪劣食品,净化食品市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切实履行卫生监督部门保障人民健康,振兴吉林经济的职责。

(省所卫生监督稽查科)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精心做好实习生带教工作

2007年4月2日至6月8日,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2级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专业16名实习生圆满完成了在省所为期两个多月的生产实习。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和省所工作安排,为做好带教工作,综合办公室精心准备,组织相关科室做好带教工作,采用理论培训和现场监督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实习生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比较全面地了解食品卫生监督、传染病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放射卫生监督、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学校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督等卫生监督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本次带教管理人员由所长及综合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和科教具体工作人员组成,均为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指导老师共有7人直接做带教工作。其中:正高3人、副高2人、中级2人。指导老师资历完全符合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计划要求。省所利用两天半的时间安排学生集中学习,并由12名现场指导老师分别介绍了《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卫生执法监督档案管理》和(环境卫生监督、公共场所与学校卫生监督、食品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治监督、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职业与放射卫生监督、稽查工作)重点工作内容及要求。科室的带教老师还带领学生下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到抽检单位进行抽检。

通过生产实习,实习生们普遍反映较好,收获很大,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增加了卫生监督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公共卫生监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省所综合办公室)◆ 基层工作

长春市卫生局下发通知要求加强高考、中考期间卫生监督工作

2007年吉林省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招生考试、2007年长春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分别于2007年6月7日至6月9日、6月22日至6月24日进行。为确保广大师生饮食、饮水卫生安全,有效地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根据省、市政府有关精神,长春市卫生局下发通知,要求加强考试期间卫生监督工作。

长春市卫生局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一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认真制定方案、落实责任。主要领导要分工负责,卫生监督员责任落实到人。要建立考试期间24小时值班制。二要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开展针对接待大型聚餐有关卫生知识的培训,有接待任务单位的从业人员培训率要达到100%。三要做好重点部位的卫生监督工作。做好有接待任务工作场所的饮水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对食品原料的监督检查,严格索证制度,严禁使用各种不合格的食品原料,严格执行24小时留样制度;有接待任务的单位一定要在高考、中考前开展自检自查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考试期间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四是有接待任务的单位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卫生清扫,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有完善的卫生设施。五是卫生监督人员事前要到有接待任务的单位进行检查,考试期间要到现场监督,发现卫生安全问题要立即上报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解决问题,确保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市卫生局要求学校要落实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开展自检自查,加强自我管理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各地卫生监督机构,并适时通报考试期间学生饮食安排情况。

长春市卫生局将对全市高考、中考期间卫生监督工作进行督查,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将追究相关责任并严肃处理。

(长春市卫生局)

长春市卫生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儿童食品专项整治工作

根据长春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认真抓好儿童节期间食品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长春市卫生局决定从5月28日起至6月25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儿童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此次专项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检查:

一、开展儿童食品卫生许可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儿童食品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卫生许可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深入打击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儿童食品无证生产、经营行为,取缔无证生产小作坊;

二、开展中小学学校食堂专项检查,继续开展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降低食物中毒风险,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三、开展幼儿园食堂及周边儿童快餐等餐饮单位的专项检查;

四、对学校、儿童活动场所周边摊点经销的儿童食品进行清理;查处经营无产品标识的“三无”产品,非法加入玩具、纹身贴纸的儿童食品,违反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超范围在儿童食品中添加合成色素等违法行为;

五、开展儿童用保健食品的专项整治,查处虚假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以及违反《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经营行为。

长春市卫生局要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案件要迅速立案,依法查处,问题严重的要公开曝光处理。同时,要以多种形式,深入、灵活地宣传、普及儿童营养和食品卫生知识,教育学生和家长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均衡膳食营养,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长春市卫生局)

长春市召开小型餐饮整治工作现场会

为了提高长春市以小型餐饮为代表的“五小”行业的卫生管理水平,树立典型,全面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五小”综合整治百日会战活动的开展,5月31日下午,长春市召开了小型餐饮整治工作现场会,推广绿园区、南关区、二道区小型餐饮单位卫生整治的做法和经验,对下步创城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现场会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何泉秀主持,市委常委、副市长郑文芝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行政执法局和市创卫指挥部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各城区分管区长、开发区分管区长、开发区分管主任、城区(开发区)的卫生、工商、公安、行政执法、创城办等相关部门的主管局长和市、区卫生监督员共20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

小型餐饮规范难、取缔难,成为多年来卫生监管的难点,也成为长春市创卫工作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小型餐饮单位整治工作中,市卫生局提出,在措施的落实上要体现“严”,在工作指导上要体现“细”。即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实施精细化监管。把小型餐饮整治标准具体化、简单化、直观化。即:宏观卫生做到“三亮”——门前亮、店堂亮、后厨亮;四害防治做到“四无”;卫生管理做到“五统一”——档案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制度统一、培训统一。长春市的小型餐饮单位整治工作在市、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卫生、工商、公安、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开展综合整治百日会战活动,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卫生规范单位,打造了特点鲜明的54条卫生管理精品街路,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打下了基础。其中,绿园区锦江路、二道区阜丰路、南关区文昌路在整治过程中表现突出,成为首批达标示范街路,为其他“五小”单位的整治工作做出了表率。

现场会上,绿园区、二道区和南关区分别介绍了小型餐饮单位卫生整治经验做法。绿园 区在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督导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南关区从环境卫生抓起,引导小餐饮店做到“三亮”,日常监督到位;二道区从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入手,整治效果好。

听取汇报后,市委常委、副市长郑文芝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今年以来,“五小单位”整治工作在各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卫生部门的组织下,在工商、公安、行政执法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体创卫人员发扬了连续作战,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工作作风,通过开展“五小单位”综合整治百日会战活动,出现了一批以小型餐饮店为代表的“五小”卫生规范单位,为进一步做好“五小整治”工作打下了基础,树立了榜样,使长春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下一步的“五小单位”整治工作,要理清思路,统一思想,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认识小型餐饮行业整治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的重要性。对小型餐饮单位整治,必须下更大的功夫,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才能使整治收到实效;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整治措施,向精细化管理要成果。推进“五小整治”必须严字当头,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同时要讲求方式、方法和策略;三是要进一步动员业户参与整治活动,向建立长效机制上努力。要进一步搞好组织发动,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整治、改造及卫生制度建立和管理上,要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实行长效管理机制上,使“五小单位”干净、整洁的环境成为常态;四是要进一步明确整治责任,向全面规范化稳步推进。要落实责任,建立责任制度和督查制度。在加强日常监督的基础上,区政府还要组织卫生、工商、公安、行政执法等有关单位,定期开展“五小整治”联合执法行动,以精细化管理为指导加快推进精品街路、示范店的建设。郑文芝强调,“五小单位”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突破难点,把工作做实、做好,把“五小整治”工作再次推向新的高潮,让百日会战收到实效。

何泉秀副秘书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各区(开发区)及市直相关部门,要学习和借鉴三个区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行动起来,在巩固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完善机制,创新办法,扎实细致地开展好整治活动。二是要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要按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业户、对卫生监督员都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三是要加大宣传和曝光工作力度,真正做到宣传铺天盖地,使全市的中小型餐饮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认识到整治的意义,熟悉整治的标准,掌握整治的内容,要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支持创卫,支持整治。

最后,与会人员参观了绿园区锦江路、南关区文昌路、二道区阜丰路上的小型餐饮单位。

(长春市卫生局)

吉林市开展“吉林卫监2号”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根据省卫生厅《吉林卫监2号行动实施方案》和《吉林市2007年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顿工作方案》的文件要求,吉林市卫生局精心安排,认真部署,在巩固“吉林卫监1号行动” 成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以餐饮、学校食堂等为工作重点,大力开展集中整治,使一些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扼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认真开展餐饮业、集体食堂食品原料的专项监督检查。进入4月份以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加大了对餐饮单位、集体食堂的食品原料来源、索证及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餐饮单位使用的食用油、调味品、食用盐、水产品、禽兽产品、食品添加剂等原料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同时对餐饮业的原料库房及供水设施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先后对2897家餐饮单位、职工食堂开展集中检查,经过集中整治,吉林市卫生监督所直管餐饮单位基本建立健全食品及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及食品出入库台帐制度,并设专人管理。索证资料也较整顿前有较大改观,例如在整顿前百胜餐饮肯德基公司的索证资料都保存在总公司,一次性餐具的索证资料不完善,经过整顿后吉林市各个肯德基分店都已建立了索证制度,且索证资料完备。餐饮单位的卫生制度、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制度的建档率比专项整治前明显提高,由整顿前的87%提高到整顿后的97%。在检查过程中,两级卫生监督机构针对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的206家餐饮单位分别给予了责令改正和罚款的行政处罚。

在对餐饮业的原料库房和食品原料监督检查的同时,吉林市结合贯彻省卫生厅《吉林卫监二号行动实施方案》文件,对餐饮单位危险化学品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未发现餐饮单位存放危险化学品。执法人员采取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各餐饮单位加强防投毒设施,严禁食品生产加工场地存放有毒有害物质,对鼠药、虫药等危险化学品实行专人管理,同时对餐饮经营单位法人代表或负责人和采购人员进行了卫生知识培训,落实了进货验收人员的责任,规范了餐饮经营单位的卫生管理制度。

二是积极开展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所有的322个学校食堂进行了监督检查,监督覆盖率达100%。各级各类学校均能对本校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并有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后勤主任、食堂管理员层层落实责任的管理机构。通过此次专项整顿,学校对食堂的原料采购及索证登记、原料的使用、废弃物处理、防止危险化学品等存在食品卫生安全的隐患因素有了更高的认识。同时,各学校均建立完整的原料采购制度、索证登记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防投毒措施,并有专人认真负责此项工作。

在专项整顿中对个别学校食堂因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采购的食品原料未索取合格证明,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等违法行为给予了行政处罚,对发现问题的45家单位下达监督意见书,要求其立即整改,经卫生监督员的监督指导,目前,上述学校食堂及时纠正了错误。通过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学校食堂纠正了不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卫生知识上的误区,大大推进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促“卫监2号”行动收到实效。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开展学校食堂整顿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学校周边餐饮单位及小餐桌专项整治。为切实保护广大学生身体健康,严防食物中毒、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从4月份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学校周边餐饮单位及小餐桌专项整顿行动。利用1个月时间,共检查学校周边餐饮单位367户,小餐桌237家,卫生监督机构对14家无卫生许可证及健康证的餐饮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对无原料采购索证登记、卫生设施不健全及餐具不及时消毒的260家单位均下达了限期整改的监督意见。目前,经复查存在问题的单位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改。

三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卫生安全常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监二号行动”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全方位报道,共在电台、报纸、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27次,积极宣传“吉林卫监二号”行动和食品卫生知识,吉林市在“五一”前还向社会发布了一期食品安全预警公告,大大提高了广大市民注意饮食卫生安全的意识,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吉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吉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积极开展“六·一”执法大检查

“六·一”前夕,为给即将过节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饮食、就医环境,吉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织执法人员对市内各大超市、批发市场、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的小餐桌、儿童医院等诸多儿童活动地点、场所进行了专项检查整顿。

吉林市从五月份以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就开始对学校周边的小餐桌、餐饮店等进行检查整顿,此次检查中发现,学校周边的小餐桌和餐饮单位基础卫生设施有所改善,两证的持有率明显提高,食品原料索证登记及卫生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超市中的儿童食品标签标识基本合格,索证登记情况较过去明显好转,没发现“三无食品”。儿童医院的就医秩序井然,机构及人员资质均较规范。通过检查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校周边的餐饮单位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仍较差,餐具消毒的操作过程还不规范,餐具保洁设施有的还不健全;二是学校周边的流动摊贩仍然屡查不绝,还有部分学生仍然购买流动摊贩出售的不安全食品。

此次专项检查活动,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适时提醒和告诫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去卫生条件好的地方去就餐,注意饮食卫生,切忌购买“三无食品”。

(吉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松原市加强高考期间卫生监督保障广大考生饮食安全

为保证广大考生高考期间的饮食安全,松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会同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等部门,于5月下旬至6月初,利用20天的时间对学校食堂、学校周边的学生餐厅,中 小饭店、副食店进行了专项整治。

此次整顿,重点检查餐饮业《食品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情况;食品加工卫生设施是否具备及完善;货源是否新鲜及索证管理等情况。共检查学校食堂5家,中小型饭店34家,快餐店18家,副食店12户,出动人员130人次,车辆30台次。对检查中发现的《卫生许可证》超出有效期限、从业人员无健康证上岗工作及销售过期食品的3家单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同时对无《食品卫生许可证》且卫生条件较差的3家快餐店、1家副食店坚决予以取缔。

为使此项工作收到预期效果,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的同时,对餐饮业法人及从业人员进行了食品卫生宣传教育,要求所有餐饮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各项规定进行管理,根据自身的实际做好接待工作,不得超出经营范围。新闻媒体对该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全程追踪报道。

(松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六·一”儿童节前夕白山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开展儿童食品专项整治活动

为保障儿童饮食安全,防止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的发生,白山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开展了儿童食品专项整治活动。

针对目前白山市儿童食品存在的突出问题,白山市卫生监督所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以打击“三无”、“超期”、腐败变质食品和无卫生许可证、健康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重点,规范儿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确保儿童食品消费安全。

此次共检查儿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0家,收缴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126公斤,立案3件。

(白山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通化市卫生局开展化妆品专项整治活动

6月初,通化市卫生局对通化市化妆品市场进行集中整治工作,重点查处违法经营使用化妆品行为。

此次整治是根据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开展的,整治的重点是全市各大化妆品批发部、专卖店、经销商场、柜台及美容美发店等单位所经营使用的化妆品的标识是否规范;进口化妆品有无批准文号、中文标识;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及进口化妆品是否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件;化妆品是否存在虚假夸大宣传及使用医疗术语宣传疗效的行为。6月6日,通化市卫生局执法人员对三星化妆品专卖店、海鸥化妆品专卖店等7家经营使用化妆品的单位进行了抽查,发现通化市化妆品市场主要存在着进口化妆品无批准文号及中文标识,部分国产化妆品有虚假夸大宣传,美容院和理发店使用的化妆品索证不全等情况,对所发现的问题,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下达了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并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

(通化市卫生局)

松原市一非法保健食品经营活动被取缔

根据群众举报,松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于5月22日成功地取缔了一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以集会形式非法经营保健食品的活动。

5点30分,执法人员在所长彭雷的带领下,一行7人对前郭县电影院进行突击检查。发现5点刚过影院内已座无虚席,台上一中年男子正在讲课。经询问该活动的组织者系河南平顶山人,来到松原后雇了些人,经销一种由湖北中和本草药业有限公司、韶关中和本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白驹牌参芪蚁酒,通过散发宣传内容为参芪酒适用糖尿病、乙肝、高血压等内容的宣传单,把一些就医心切的老年人召集在一起,讲解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然后兜售该产品,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松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当即取缔了非法经营活动,并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

(松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白城市第四中学食堂老大难问题被彻底解决

基于历史原因,白城市第四中学学生食堂在整体布局上没能达到卫生标准,尤其在开展食品量化分级管理以来,该食堂始终达不到C级标准,成为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最为头疼的大事。

白城市第四中学食堂始建初期,设立24个加工间,采用分包制,共由12家个体业户承包,每个业户使用2个加工间,并以窗口形式向师生出售主副食品。2003年以来,白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曾多次下达整改意见,食堂由原来的12家合并成5家,但加工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07年初,该所加大了对该食堂的整改力度,在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彻底完成了整改工作。整个整改过程,白城市卫生监督所先后多次进行研究论证,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对整改结果进行了验收评定,整改后的食堂变为2家经营,平均使用面积又增加了3倍,主副食间基础设施也得到根本改善。

(白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白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全力保障“两考”期间食品安全

为保障两考期间考生的饮食安全,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白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两考”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积极开展了专项检查活动。

首轮工作在6月1-5日进行,该所成立了专项检查组,抽调12名卫生监督员,对白城市第一中学、第四中学、铁路一中的学生食堂以及学校周边餐饮单位、食品摊贩进行重点检查。检查组详细检查了学校食堂及餐饮单位的加工区域、食品库房,对存在的问题当场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学校食堂及餐饮单位落实好食品原料采购制度,规范食品加工制作过程,搞好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完善防蝇、防尘设施,加强餐饮具的消毒及保洁等多方面工作。在对学校周边的食品摊贩的清理中,由于流动食品摊贩众多,所以工作难度较大,该所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向各业主仔细讲解了“两考”期间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要求各业户在“两考”期间停止营业,以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经劝解,多数业户主动撤离了学校周边,对拒不撤离的业主,采取了强制取缔措施。经过一系列努力,使考前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就绪。

6月6日,该所食品卫生监督科、学校卫生监督科和监测科在主管所长王继光的带领下对学生即将入住的白城市第十四中学、教育招待所、水利招待所、农业招待所、军星招待所和吉鹤宾馆进行专项检查,将各种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并派监督人员入驻各接待单位,进行二十四小时监督。

该所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各接待单位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食品原料采购必须严格执行索证制度,并建立台帐;每日向入驻监督员提供为考生准备的食品和饮用水的进货渠道、每日食谱等详细资料;严禁为考生提供贝类海产品、豆制品、熟肉制品以及凉拌菜;对每餐供应的饭菜必须实行24小时留样;每餐的剩余食品必须马上倾倒运走,禁止上一餐的剩余食品回火再上桌;各学校和供餐单位发现有学生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的情况要立即报告白城市卫生监督所,并及时收集好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便及时有效地救治病人。

在整个“两考”期间该所还对各考点周边的餐饮业户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业户绝不手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努力为“两考”考生创造一个放心的饮食环境。

(白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通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强化打非案件受理工作大力查处非法行医案件

2007年,通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打击非法行医举报案件的受理工作,明确了监管责任,将举报受理与现场查处工作责任分开、责任到人,通过5个多月的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5月,该所共受理打击非法行医举报案件24起,其中省转1起,市长公开电话3起,市卫生局转13起,直接接待7起,在这24起案件中未查实7起,有4起正在查处中,对已查实的13起案件均在时限内予以了处理,共没收违法药品17箱,价值1万元,取缔非法行医活动7起,停止执业活动3起,责令改正3起,罚款人民币18500元。

通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将以开展医疗市场整治工作为契机,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整治力度,对非法诊疗活动,发现一起取缔一起,处罚一起,净化通化市医疗市场秩序。

(通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桦甸市中小旅店及化妆品卫生专项整治初战告捷

根据吉林市卫生局年初工作安排,结合桦甸市旅店业和化妆品经营单位卫生状况的实际,桦甸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于5月初利用一个月时间对市区中小旅店及化妆品经营单位开展了卫生专项整治,重点整顿的内容是:消毒设施的使用及消毒效果,从业人员体检培训和化妆品进货索证情况。

检查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单位消毒间不正常使用,消毒设施、保洁设施不健全,不能坚持经常消毒。二是从业人员体检培训不及时。三是个别单位化妆品进货索证不全、经营超期化妆品。

此次专项整治活动,共出动监督员65人次,车辆12台次,共检查36户中小旅店、5户化妆品经营单位。检查中对6家旅店不能正确使用消毒设施、不按要求及时消毒,罚款人民币3000元;对3户消毒设施不完善的责令限期整改;对个别经营超期化妆品的单位给予警告。同时将此次专项整治结果在桦甸市电视台予以报道。

(桦甸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桦甸市召开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现场会

为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提高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卫生素质,确保广大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桦甸市卫生局和教育局于5月24日联合举办了市直中小学校食堂卫生管理现场会。

会议由教育局安全办王主任主持,市疾控中心王副主任就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促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做了重要讲话,学校卫生科乔科长对前段时期学校食品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餐具量不足、消毒柜达不到消毒效果、采购食品索证不详和副食店购进“三无”小食品等问题进行了通报,并要求各单位按标准限期改进。与会人员对桦甸市第三中学学生食堂卫生管理模式进行了现场参观学习。会议要求全市学校都要以第三中学学生食堂为榜样,切实抓好食堂卫生安全管理,提高食品卫生安全信誉度,加大对信誉低、高风险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全市中小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桦甸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长春市绿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高校食堂及周边单位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切实保障在校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绿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在全区管辖范围内开展了学校卫生安全检查。

5月21-27日,绿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各大中专院校食堂进行检查,共检查大中专学校8家,出动车辆10余台次,出动执法人员56人次,餐具采样监测140件,合格率达97%,从业人员健康体检50余人,从业人员体检率100%。检查中执法人员对校园周边的盒饭加工点进行了全面突击检查,共取缔6个盒饭加工点;同时对校园周边的食杂店、超市等进行了彻底清查,对有问题的单位留有意见书40余份,没收问题食品10公斤。此外,执法人员还对学校周边“五小”单位、农贸市场、超市、食品店等进行了巡回监督检查,通过规范整顿,确保检查一家,合格一家,不合格的经过短期整改,必须达到国检标准。通过检查整改,发现已有大多数单位都能认真落实各项卫生管理制度,极少数不合格的单位,绿园区卫生监督所已对其下达了整改意见书,责令其立即整改,对不办证和拒不整改的单位上报工商部门坚决予以取缔。

绿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将继续加大对高校食堂及校园周边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广大学生和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长春市绿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临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开展餐饮业食品原料专项整治活动

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确保群众饮食安全,临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近期开展了餐饮业食品原料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此次专项整治工作共出动监督人员180人次,车辆40台次,共检查167户,下达整改意见20份,对8户违反食品卫生相关规定的业户进行了行政处罚,共计罚款2000元,没收不合格食品原料20公斤。

今后临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还要继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临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敦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全力开展创城工作

5月17日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誓师动员大会后,敦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即召开了全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会上号召全体职工认清形势,积极行动起来,并提出“创卫重任,责无旁贷”的口号,埋头苦干60天,争取圆满完成市政府交给的重要任务。

为集中力量开展创城工作,该所把不涉及创城工作的科室人员抽调到重要创城岗位上,周六、周日全员不休息,将责任分解到个人,划片包干,并签订了责任书,细化了卫生局的处罚决定,规定到6月10日辖区内各行业卫生总体达标率必须达到60%以上,到6月20日达到85%以上,否则责任监督员和科长将面临罚款、待岗甚至下岗的重罚,分管领导、主管领导也将负连带责任。该所还制定了创城工作汇报制,着手创建了《敦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敦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动态》,要求各相关科室每周四上午把本周的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周工作安排写成文字材料报稽查科,由稽查科汇总后交领导审阅,再向卫生局领导汇报,以便抓住重点,及时采取下一步措施。

为了使各督导组和各网点熟悉和掌握国家卫生城市卫生标准,该所制定了各行业卫生检查百分制评分标准表共20个,为创城评分工作提供了依据,并印刷5000张要求监督员分发到全部业户手中,以便业户对照评分表找出差距及时整改。

从5月21日开始,该所全体监督员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创城工作中,争取圆满完成创城工作任务。

(敦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辉南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开展高考考点及周围食品安全检查

高考临近,为确保考生及考务人员饮食饮水安全,6月4日,辉南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辉南一中、辉南六中两个高考考点食堂、饮用水及考点周围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

检查中,由所长、主管副所长亲自带队,重点对食堂就餐场所的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健康证情况、卫生设施卫生防护使用情况、餐具消毒保洁情况、食品原料采购索证情况及卫生制度、集餐留样制度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考点内饮用水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安全。检查中执法人员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同时对考点周围食品企业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共检查企业10余户,对3户存在问题企业下达整改意见书,取缔1户无卫生许可证企业。另外,在7-9号高考期间,该所将派监督员进入到考点周围进行现场监督,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辉南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敦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高、中考期间学生饮食饮水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为确保2007年高、中考期间广大考生的饮食、饮水卫生安全,杜绝食物中毒、食品污染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敦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所一把手为组长、副职为副组长、相关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了高、中考期间监督检查方案,确定检查的重点网点及重点内容。

本次监督检查以学校食堂、食品商店、高中考学生住宿场所及考场周边饮食服务业为重点,以饮食饮水卫生状况、从业人员持证情况、原料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为主要内容。检查中该所共出动监督员265人次,车辆12台次,监督129户次,对无证经营的网点坚决予以取缔,对经营的不合格食品一律没收销毁,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其立即改正,以保障高、中考期间考生的饮食、饮水卫生安全。

(敦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大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切实抓好中、高考期间食品安全工作

根据吉林省卫生厅《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高、中考期间考生饮食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做好今年大安市的中、高考期间食品安全工作,保障广大考生的身体健康,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大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下联动,全面筑牢预防食物中毒的坚固防线。

一是加强领导,依法履行食品卫生监管职责。该所组织开展了考前全市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办法》等规定,认真履行食品卫生监管职责。在总结以往中、高考食品卫生保障工作的基础上,确定卫生监管的工作重点,细化卫生监督工作措施,6月4日,由所领导带队,在市电视台配合下,对重点餐饮、住宿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执法检查,切实落实好中、高考期间的食品卫生监管工作;二是采取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该所主动与教育部门联系,全面掌握中、高考考点设置情况,建立中、高考期间食品卫生安全协调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6月1日,对大安市重点业户的业主举办了“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培训班”,使广大业主更多地掌握了预防食物中毒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落实制度,确保能够及时处置食物中毒事故。该所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按照《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的要求,制定了《大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中、高考期间食物中毒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落实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按规定及时报告,妥善进行处理;四是加强宣传,提高考生自我保护意识。6月3-5日,该所出动宣传车,循环播出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同时积极与新闻媒体配合,在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三天播出《大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关于中、高考期间严防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通告》,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大食品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增强 广大考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大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东丰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整顿全县糕点加工业

5月14日至6月15日,东丰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全县糕点加工业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

此次检查内容主要有:“两证”持有情况;加工场所室内外环境、用具、设备、布局、工艺、用水情况;包装、标签使用情况及添加剂使用情况。此次检查共出动执法车辆19台次,执法人员95人次,检查糕点加工业户51家,立案4起,结案4起,责令整改11家,取缔无证经营2家,罚款人民币1700元,收缴销毁不合格食品50公斤。

通过此次检查,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和标签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各加工业户室内外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糕点加工市场更加规范,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东丰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 省际交流

四川新闻媒体为卫生监督宣传工作支招

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于近日召开了2007年媒体通气会。邀请了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晚报、成都日报、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四川新闻网等16家媒体的近20名记者参加,为卫生监督宣传工作出谋划策。

李章国总队长在会上向媒体多年来在卫生监督宣传工作中付出的辛勤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强调了媒体在推进卫生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报了全省2006年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媒体2006年对全省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宣传报道的情况,对报道篇次较多的单位给予了表扬;并将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2007年工作要点进行了通报,每月宣传重点向与会记者进行了交流。记者们对省总队领导注重执法监督与加强新闻宣传并举的工作思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定期与媒体沟通的交流方式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热情。会上通过互动的形式,记者们对今年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热点和亮点工作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希望通过诚挚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做的更加细致。会上还提出了强化事前宣传策划、注重追踪报道、加强向公众曝光力度等良好建议并针对卫生监督信息通报时有滞后的现象,提出了由省总队建立公共邮箱、将相关信息存放在公共邮箱中供记者们登陆和选用。通过此次通气会,使媒体对卫生执法监督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宣传方向有了一定的把握,同时也使省总队达到了畅通媒体沟通渠道,加强媒体互动联系,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的目的。

(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

安徽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管理

为加强卫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卫生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推进依法行政,安徽省近期制定了《安徽省卫生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办法》。该办法共八章三十一条,包括:总则、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聘免、职责、行为规范、培训、奖惩、附则等内容。

该办法明确:卫生行政执法人员是指在政府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执法机构中代表卫生行政机关履行卫生行政执法职责的工作人员;从事卫生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全省统一的卫生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卫生行政执法资格,并同时获得卫生监督员资格。2005年1月5日以后录用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各级政府卫生行政机关将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定期对本单位、本系统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业务水平和行政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该办法强调:卫生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统一着装,佩带胸牌,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做到:

(一)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实事求是;

(二)忠于职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风纪严谨,证件齐全,着装整齐,文明执法,恪守职业道德;

(四)遵守卫生执法程序、标准、规范和制度;

(五)取证及时、完善,方法科学、手段合法;

(六)执法文书书写规范,手续完备;

(七)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密义务;

(八)不与被监管对象建立经济关系,不担任被监管对象的顾问或在被监管对象兼职;

(九)遇有与被监管对象有直接利害关系或其他有碍公正执法情况时,应当回避。此办法作为安徽省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聘免、职责等方面的规范,将在推进全省卫生行政机关及卫生执法机构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管理的配套文件,安徽正在酝酿制定基层卫生监督检查员管理办法。

(安徽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

北京市奥运保障卫生监督员全员培训圆满完成

北京市卫生局奥运保障卫生监督员全员培训工作已于6月6日顺利结束,来自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区县卫生局的近一千七百名卫生监督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和考试。

2008年奥运会为首都卫生监督工作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卫生监督员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卫生保障工作的重要力量,开展卫生监督员奥运卫生保障培训工作,为奥运卫生保障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对全面提高卫生监督队伍执法能力和保障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是奥运筹备的决战之年,是全面落实奥运培训计划,检验实战能力之年。北京市卫生局根据《北京市卫生系统奥运培训规划纲要》和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的总体部署举办了本次培训班。

本次全员培训自4月23日开始,分9期进行。在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全体卫生监督员接受了来自北京市奥组委、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领导、专家的培训,内容涉及奥运会卫生保障工作概况,重大活动卫生保障规范,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及医疗服务卫生监督应知应会知识。在本次培训中,北京市卫生局编印了《北京市奥运保障卫生监督员培训读本》,内容包括奥运知识、社交礼仪、常用英语、法律法规、现场执法重点和快速检测知识、应急处理办法等,全市卫生监督员人手一册,作为培训重点教材。此外,还编印了《奥运卫生保障培训教材》等材料,供卫生监督员学习,并为下一步区县监督

机构开展奥运培训工作提供资源。

培训班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同时派驻卫生监督稽查员开展监督员着装风纪等方面的稽查工作。培训班安排卫生监督员进行了军训,对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员的行为举止和着装风纪,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整齐划一的团队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培训结束举行了闭卷考试,经考核合格的卫生监督员,由北京市卫生局统一颁发奥运卫生监督保障培训合格证书,市卫生局将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优秀卫生监督员参与奥运卫生保障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培训班设计了评估调查问卷,从教师授课、课程安排、培训实用性、培训工作的组织及意见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为今后培训工作的不断完善打下良好基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对第4期培训班进行全程考察,并对培训班给予高度评价。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

上海完成清理整顿医疗广告服务市场专项行动

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30日,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医疗广告服务市场”为主题的专项整治活动,在专项整治中,该市16家医疗机构因发布违规医疗广告受到查处。

加强监管 规范服务 为加强医疗广告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秩序,根据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关于贯彻修订《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上海市卫生监督所严格做好医疗广告审查和监测工作,今年1-4月共接受了333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广告申请,受理、审核出证206家,共912件,其中影视64件、广播22件、报纸167件、期刊73件、户外426件、印刷品62件、网络45件、其他53件,均在上海卫生监督信息网上公示。1-4月对本市十家主要报刊发布的医疗广告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医疗广告1076条,违规医疗广告11条,违规率1.02%。

在“清理整顿医疗广告服务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中,该市对发布医疗广告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重点对医疗机构的挂牌、人员资质、大型医用设备配备情况、母婴专项技术开展情况、医疗废物处置情况、消毒隔离情况以及擅自发布户外、网络医疗广告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检查医疗机构386户次,拟立案查处37家,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29份,下发《卫生监督意见书》9份。

区县协同 加强宣贯 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各区县卫生监督部门也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监督的重点和内容,并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浦东新区卫生监督署和相关部门组织两次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设计制作了关于识别和打击违规医疗广告宣传展板海报宣传单,并通过浦东卫生信息网曝光辖区违法刊登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名单,公示辖区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医疗机构名单,并针对违规医疗广告的宣传和查处情况在媒体多次报道,设计户外、网络医疗广告自查表,要求医疗机构自查自纠,主动上交违规宣传物品,34 开展集中销毁仪式;长宁区自制《安全就医须知》宣传材料向群众发放,指导百姓如何识别违法违规医疗广告,通过问卷调查提高百姓对虚假医疗广告的辨别能力与选择能力,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提供自我保护能力,并将上述宣传在媒体以及医疗机构“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张贴,扩大社会影响,增强社会监督效应;宝山区卫监部门协同辖区工商部门对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的要求做了相应的培训,并与辖区工商部门建立例会制度,定期沟通、联系,加强辖区内医疗广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管理;卢湾区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做到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并成立了由区卫生局牵头,卫生、工商、市容等部门参加的医疗广告监管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通报交流有关情况,分析和研究有关问题对策,使辖区内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全面、有效的监督;黄浦区召开了“黄浦区清理整顿医疗广告行动领导小组”办公会议,研究开展“清理整顿医疗广告”行动工作的进展和质量,部署了行动方案和具体操作计划,分批对参与行动的监督员和辖区医疗机构进行了专项培训。

严格记分 探索机制 在专项整治活动中,该市对医疗机构违规发布医疗广告除进行行政处罚外,还根据《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给予医疗机构进行不良执业记分。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准确定位,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此来吸引病人,不要将过多的精力用在发布虚假医疗广告上。此外,该市还以《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修订实施为契机,加大医疗广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宣传的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自律意识,推动医疗广告发布的诚信建设。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落实对发布违规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的记分,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规范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

针对专项整治中遇到的网络违规医疗广告取证难、违规广告在外地媒体发布时医疗机构推卸责任、义诊宣传有待规范、无证发布医疗广告屡禁不止等问题,上海卫生监督所将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并完善违法医疗广告的移送机制,对违法医疗广告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移送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保持高压整治态势。并且将逐步实现医疗广告发布监测信息的共享,及时掌握本市医疗机构在外省市发布医疗广告的情况,探索建立本市医疗机构在外省市发布违法医疗广告的查处机制。

(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 学习园地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及时发现、有效控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规范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的报告、诊治、调查和控制等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本方案。

1.3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4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定义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分级 1.4.1 定义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1.4.2 分级

Ⅰ级 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Ⅱ级 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Ⅲ级 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的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1.5 工作原则

1.5.1 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相应工作方案,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反应,并按事件发展的进程,随时进行调整。

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开展相应的医疗卫生应急、信息发布、宣传教育、科研攻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应急物资与设备的调集、后勤保障以及督导检查等工作。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开展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特别重大级别以下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及时报请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指导和支持。

1.5.2 及时报告的原则

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在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1.5.3 调查与控制并举的原则

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现场处置,应坚持调查和控制并举的原则。在事件的不同阶段,根据事件的变化调整调查和控制的侧重点。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指传染源或污染来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不明,应以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对有些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暴发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明病原的,应尽快查明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病因),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控制疫情蔓延。

1.5.4 分工合作、联防联控原则

各级业务机构对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调查、处置实行区域联手、分工合作。在事件性质尚不明确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进行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开展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收集有关证据,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医疗机构负责积极救治患者;有关部门(如农业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应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司其职,积极配合有关业务机构开展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对于涉及跨区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要加强区域合作。一旦事件性质明确,各相关部门应按职责分工开展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1.5.5 信息互通、及时发布原则

各级业务机构对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置的相关信息应建立信息交换渠道。在调查处置过程中,发现属非本机构职能范围的,应及时将调查信息移交相应的

责任机构;按规定权限,及时公布事件有关信息,并通过专家利用媒体向公众宣传防病知识,传达政府对群众的关心,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应将调查结果相互通报。应急处置的组织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指挥机构

为了有效处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卫生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的规定,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成立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责和本方案的规定,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成立地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决定是否成立地方应急指挥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1.1 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对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重大决策。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确定。

2.1.2 地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地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的协调和指挥,做出处置本行政区域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决策,决定要采取的措施。

2.1.3 专家组的组成和职责

专家组由传染病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免疫规划、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医学检验等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根据需要,在专家组中可分设专业组,如传染病防控组、中毒处置组、核与放射处置组、医疗救治组和预测预警组等。其主要职责是:

(1)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和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建议;(2)对确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原因和事件相应的级别提出建议;(3)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4)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建议;(5)承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2.2 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的职责和分工

2.2.1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病例(疫情)的诊断和报告,并开展临床救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上报所在辖区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医疗机构应主动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事件的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样本的采集等工作,落实医院内的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并按照可能的病因假设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积极抢救危重病例,尽可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一旦有明确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医疗机构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好病例尤其是危重病例的救治工作。

2.2.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负责进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样本的采集和检测,同时要提出具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如消毒、隔离、医学观察等),并指导相关单位加以落实。

2.2.3 卫生监督机构主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事件发生地区的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监测与报告 3.1 监测

3.1.1 监测网络和体系

国家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监测工作纳入全国疾病监测网络。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开展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日常监测工作。上述机构应及时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科学分析、综合评估,早期发现不明原因疾病的苗头。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建立由省、市、县(市、区)级和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村卫生室组成的监测网络,积极开展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

3.1.2 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各种已有的监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早期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对上报的有相似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资料进行汇总,及时分析不明原因疾病的分布、关联性、聚集性及发展趋势,寻找和发现异常情况。

在现有监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扩大监测的内容和方式,如缺勤报告监测、社区监测、药店监测、电话咨询监测、症状监测等,以互相印证,提高监测的敏感性。

(2)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接诊不明原因疾病患者,具有相似临床症状,并在发病时间、地点、人群上有关联性的要及时报告。

3.2 报告

3.2.1 责任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

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3.2.2 报告内容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责任报告单位,在接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后,要详细询问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并按事件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过程,收集相关信息,做好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应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至少应按日进行进程报告。(3)结案报告

事件终止应有结案报告,凡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结束后,均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结案报告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事件接报情况、事件概况、背景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等一般情况)、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病因假设及验证、讨论、结论和建议等。

3.2.3 报告时限与程序

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核实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要求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执行。

3.2.4 通报制度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地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防控工作的需要,将疫情及时通

报相邻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专家会商与指挥决策 4.1专家会商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并核实后,迅速组织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赴事发地现场会商。专家会商的主要内容是:在查看病例及其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核实前期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等内容,重点讨论报告病例是否属不明原因疾病(病例的临床表现与报告情况是否相符、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方法是否适当);病例之间是否有关联性,事件的危害性。

经专家会商后应撰写会商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病情进展及临床治疗情况;

(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监测病例的定义;

(3)病人救治方案,治愈与出院标准;

(4)事件的初步判断,包括事件的性质、可能的病因、传播(污染)途径、潜伏期及趋势分析;

(5)对控制措施和事件分级的建议,疫点、疫区的划定。

首次会商会后,要根据病例病情进展情况及病因调查情况,不定期召开专家会商会,以及时调整病例定义和工作方案。

4.2 指挥决策

(1)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专家会商结果,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拟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下发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实施。

(2)总结分析。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分析事件的发展动向、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3)下达指令。根据工作组例会分析情况和上级指示,及时以公文等形式下达相关指令,并督办落实。

(4)社会动员。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同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5)舆论引导。适时公布事件相关信息。加强媒体监测,收集与事件相关的报道及网络上的相关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6)资源调度。根据事件处置工作需要,及时调集技术力量、应急物资和资金。5 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首先应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尽快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分析,查找病因。

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不明,应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在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实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若怀疑为中毒事件时,在采取适当救治措施的同时,要尽快查明中毒原因。查清中毒原因后,给予特异、针对性的治疗,并注意保护高危人群。

若病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或即使初步查明了病原,但无法于短期内找到有效控制措施的,应以查明的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性病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5.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核实与判断 5.1.1 核实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包括流行病学或卫生学、临床、检验等专业人员)对不明原因疾病进行初步核实,核实内容主要包括:

(1)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2)发病经过和特点:发病数、死亡数及三间分布等;(3)样本采集种类、方式、时间及保存、运输方法等;(4)实验室检测方法、仪器、试剂、质控和结果;(5)危及人群的范围和大小;

(6)不明原因疾病性质的初步判断及其依据;(7)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效果;(8)目前的防治需求。5.1.2 判断

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性质、规模、种类、严重程度、高危人群、发展阶段和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

5.2 病例调查及分析 5.2.1 病例搜索

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设计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表参照附录2~4。

5.2.2 初步分析

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

5.3 提出病因假设

5.3.1 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

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病情进展情况、严重程度、病程变化,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

治疗及转归和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等,做出初步诊断。

分析思路: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步判定是化学中毒,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虑少见毒物(见附录5)。

(1)根据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病情进展、常规检验结果,以及基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个人史、家族史、职业暴露史等),初步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如果为感染性疾病,需考虑是否具有传染性。

若判定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试验性治疗效果,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根据临床主要特征提出病因假设(见附表1)。

(2)如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需先判定是否中毒,再考虑是否心因性、过敏性、放射性(辐射)或其他的原因引起的疾病。

①结合进食史、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中毒,以及可能引起的中毒物(见附表2)。

②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周围人群特征等,判定是否心因性疾病。

③结合进食史、用药史、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是过敏性疾病(如药物疹等)。

④结合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辐射病。5.3.2 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

(1)掌握背景资料:现场环境、当地生活习惯、方式、嗜好、当地动物发病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

(2)归纳疾病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通过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

提出可能的病因假设,可以不止1个假设,适宜的病因假设包括导致暴发、流行的疾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高危人群,提出病因假设后,在验证假设的同时,应尽快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5.4 验证病因

5.4.1流行病学病因验证:根据病因假设,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假设验证。在进行病因推断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根据患者暴露在可疑因素中的时间关系,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时间先后顺序。

(2)如果可疑因素可按剂量进行分级,了解该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某种暴露因素的数量间的关系。

(3)根据疾病地区、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病因分布与疾病的地区、时间分布关系。

43(4)观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判定暴露因素与疾病可重复性联系。(5)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合理地解释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6)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判定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或其他关系。(7)观察可疑致病因素的变化(增加、减少或去除)和疾病发生率变化(升高或下降)关系,进一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5.4.2实验室证据:收集样本(血、咽拭子、痰、大便、尿、脑脊液、尸解组织等),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假设。

5.4.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提出初步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通过对所采取的初步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也可验证病因假设,并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5.4.4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有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的验证,方能找到明确原因。

5.5 判断和预测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目前所处阶段、影响范围、病人救治和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同时对病人的预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展趋势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现场控制措施

应急处置中的预防控制措施需要根据疾病的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或危害途径以及疾病的特征来确定。不明原因疾病的诊断需要在调查过程中逐渐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因此,在采取控制措施上,需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决定应该采取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并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控制策略与措施,遵循边控制、边调查、边完善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的降低不明原因疾病的危害。

6.1无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

(1)积极救治病人,减少死亡(详见附录6)。

(2)对共同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一旦发现符合本次事件病例定义的病人,立即开展临床救治。

(3)移除可疑致病源。如怀疑为食物中毒,应立即封存可疑食物和制作原料,职业中毒应立即关闭作业场所,怀疑为过敏性、放射性的,应立即采取措施移除或隔开可疑的过敏原、放射源。

(4)尽快疏散可能继续受致病源威胁的群众。

(5)在对易感者采取有针对性保护措施时,应优先考虑高危人群。(6)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群策群力、群防群控。6.2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

44(1)现场处置人员进入疫区时,应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

(2)隔离治疗患者。根据疾病的分类,按照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隔离病房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重症病人立即就地治疗,症状好转后转送隔离医院。病人在转运中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治疗前注意采集有关标本。出院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技术等多方面的专家共同制定,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方可出院。

(3)如果有暴发或者扩散的可能,符合封锁标准的,要向当地政府提出封锁建议,封锁的范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确定。发生在学校、工厂等人群密集区域的,如有必要应建议停课、停工、停业。

(4)对病人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潜伏期和最后接触日期决定。

(5)严格实施消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处理人、畜尸体,并按照《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开展尸检并采集相关样本。

(6)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环境、动植物等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疫区内重点部位要开展经常性消毒。

(7)疫区内家禽、家畜应实行圈养。如有必要,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对可能染疫的野生动物、家禽家畜进行控制或捕杀。

(8)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做到群防群治。

(9)现场处理结束时要对疫源地进行终末消毒,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和临时隔离点的物品。

根据对控制措施效果评价,以及疾病原因的进一步调查结果,及时改进、补充和完善各项控制措施。一旦明确病因,即按照相关疾病的处置规范开展工作,暂时无规范的,应尽快组织人员制定。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7.1 感染性疾病标本:标本采集应依据疾病的不同进程,进行多部位、多频次采集标本,对病死患者要求进行尸体解剖。所有的标本采集工作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标本采集及运输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见附表3)。

7.1.1 标本种类(1)血标本

①血清:需采集多份血清标本。至少于急性期(发病7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中期(发病后第10~14天)、恢复期(发病后22~50天)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6ml,分离后的血清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血清管中,如需要可收集血块标本。

②抗凝血:于急性期(发病3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10ml全血,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试管中,抗凝剂不能够使用肝素,推荐使用枸橼酸盐。

③其它血标本:根据实验室检测的需要可以采集其它血标本,如血涂片等。(2)呼吸道标本

①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痰液。②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肺组织活检标本。呼吸道标本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3)消化道标本

包括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肛拭子,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4)尿液

尿液采集中段尿,一般于发病早期采集,根据疾病的发展也可以进行多次采集,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取尿液或者沉淀物进行检测。

(5)其它人体标本

包括脑脊液、疱疹液、淋巴结穿刺液、溃破组织、皮肤焦痂等。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6)尸体解剖

对所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死亡病例都应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出面积极争取尸体解剖,尽可能采集死亡病例的所有组织器官,如果无法采集所有组织,则应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采集与疾病有关的重点组织器官标本(如肺、肝穿刺),以助病因诊断和临床救治。

对于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尸解时应根据可能的传播途径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做病原学研究的组织标本采集得越早越好,疑似病毒性疾病的标本采集时间最好不超过死后6小时,疑似细菌性疾病不超过6小时,病理检查的标本不超过24小时。如果采样的时间和条件合适,应同种组织每一部位至少采集3份标本,1份用于病原学研究(无菌采集),1份用于病理学研究(固定于福尔马林中),1份用于电镜检查(固定于电镜标本保存液中)。重要的组织器官应多部位同时采集标本。

(7)媒介和动物标本

在调查中如果怀疑所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是虫媒传染病或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应同时采集相关媒介和动物标本。

7.1.2 标本保存

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用于病毒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用于细菌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一般4℃保存,检测一些特殊的病原体标本需要特殊条件保存标本。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

7.1.3 标本运送

群体性不明原因标本的运送要严格做到生物安全。依据病因分析的病原体分类,如果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等有关规定执行。

7.2 非感染性疾病 7.2.1 食物中毒

在用药前采集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粪便,以及剩余食物、食物原料、餐具、死者的胃、肠内容物等。尸体解剖:重点采集肝、胃、肠、肾、心等。

7.2.2 职业中毒

采集中毒者的血液、尿液,以及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标本。尸体解剖:采集标本应根据毒物入侵途径和主要受损部位等,采集血液、肝、肾、骨等。

7.3 实验室检测

(1)感染性疾病:一般进行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原分离、形态学检测等检测项目,依据病原体的特殊性可以开展一些特殊的检测项目。

(2)非感染性疾病:依据病因分析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检测项目。8 防护措施 8.1 防护原则

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处置早期,需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鉴别有无传染性、确定危害程度和范围等,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原因尚难判断的情况,应该由现场的疾控专家根据其可能的危害水平,决定防护等级。

一般来说,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处置初期,如危害因素不明或其浓度、存在方式不详,应按照类似事件最严重性质的要求进行防护。防护服应为衣裤连体,具有高效的液体阻隔(防化学物)性能、过滤效率高、防静电性能好等。一旦明确病原学,应按相应的防护级别进行防护。

8.2 防护服的分类

防护服由上衣、裤、帽等组成,按其防护性能可分为四级:(1)A级防护:能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

(2)B级防护:适用于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或蒸汽)或其他物质对皮肤危害不严重时。(3)C级防护: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环境或现场支持作业区域。(4)D级防护:适用于现场支持性作业人员。

8.2.1 疑似传染病疫情现场和患者救治中的应急处置防护

(1)配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 19082-2003)要求的防护服,且应满足穿着舒适、对颗粒物有一定隔离效率,符合防水性、透湿量、47 抗静电性、阻燃性等方面的要求。

(2)配备达到N95标准的口罩。

(3)工作中可能接触各种危害因素的现场调查处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医院传染科医护人员等,必须采取眼部保护措施,戴防护眼镜,双层橡胶手套,防护鞋靴。

8.2.2 疑似放射性尘埃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

多数情况下使用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即可,也可选用其他防护服。防护服应穿着舒适、对颗粒物有一定的隔离效率,表面光滑、皱褶少,具有较高的防水性、透湿量、抗静电性和阻燃性。根据放射性污染源的种类和存在方式以及污染浓度,对各种防护服的防护参数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此类防护服要求帽子、上衣和裤子联体,袖口和裤脚口应采用弹性收口。

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现场存在气割等产生的有害光线时,工作人员应配备相应功能的防护眼镜或面盾。

8.2.3 疑似化学物泄漏和中毒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

根据可能的毒源类型和环境状况,选用不同的防护装备。化学物泄露和化学中毒事件将现场分成热区、温区或冷区。不同区域所需的防护各异,一个区域内使用的防护服不适合在另一区域内使用。在对生命及健康可能有即刻危险的环境(即在30分钟内可对人体产生不可修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区域)以及到发生化学事故的中心地带参加救援的人员(或其他进入此区域的人员),均需按A级(窒息性或刺激性气态毒物等)或B级(非挥发性有毒固体或液体)防护要求。事件终止及评估 9.1 应急反应的终止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经过一段时间后无新的病例出现。

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特别重大以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9.2事后评估

9.2.1 评估资料的收集

首先要有完善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调查的程序和完整的工作记录,并及时将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报告记录;应急处置机构组织形式及成员单位名单;调查

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

9.2.2 评估的内容

应急处置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和社会心理评估等,总结经验、发现调查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以后类似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并为指导其他地区开展类似防制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保障 10.1 技术保障

10.1.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成员由流行病学、传染病、呼吸道疾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病原学检验和媒介生物学、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10.1.2 应急处置的医疗卫生队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均应建立相应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医疗卫生队伍,队伍由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10.1.3 医疗救治网络

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别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定不同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医疗救治网络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有效的横向、纵向信息连接,实现信息共享。

10.2 后勤保障 10.2.1 物资储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处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医药器械应急物资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器械、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传染源隔离、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和设施。

10.2.2 经费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安排处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所需资金,保证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附表1、2略

篇3: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文 章来源

课件 w w 5k J.om 8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们关注,在六中全会勾勒的2020年和谐社会的发展“路径图”中,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特点?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连线一些专家,请他们就六中全会公报进行了解读与点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关键在党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叶笃初: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集全社会之力,而党更是其中关键,即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提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加强党的领导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两个方面的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公报通过“六个必须”对党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指导性。“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造环境”,这16个字概括了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担负的领导责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公报提出“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最终要落实在基层,因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基层表现出来的。党员干部要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行者和模范,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党的一次考验,无论是认识水平,还是领导水平,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不断深化认识,防止“急性病”和“慢性病”,把握好力度、进度和尺度。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研究员: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不大,仅仅在分蛋糕上做,社会和谐的目标最终是难以达到的。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说,发展是一个硬道理。另一方面,我们所讲的发展应当是科学发展。这是为了使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不是大起大落,不是片面推进,避免付出过高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冲突代价,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发展过程更顺利一些,发展成果更好地被全体人民分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公报特别强调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这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包括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等。统筹处理这些关系,关键是要深刻认识这些关系的内在联系,片面强调某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好的。特别是像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大家反映较多,意见较大,是我们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表现。抓紧解决这些问题,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对责任政府提出新课题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随着开放与发展的进步,社会要经过一个转型期。在今天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制度平台。六中全会公报的要求,为各级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在建立各类社会管理机制方面,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尽职尽责地履行政府职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另一方面也要权衡各种政策工具的成本,充分鼓励扶持各种社会自治性机制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种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加紧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水平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体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而公报的这一要求,为各级政府落实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提供了行动的方向。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求政府从具体事务的圈子里解脱出来,而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上。例如目前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诉求的能力和渠道大不相同,如果没有高效公平的机制,有可能忽视困难群体的诉求。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彼此之间其实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良好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就无法保证公平,权益保障机制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按照全会的精神,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要尊重民意,发扬民主。

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想在这些制度建设中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必须从制度建设的过程和内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容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民主的原则,鼓励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到制度的设计过程中来,依法按照民主程序讨论审议通过。从内容上说,在设计这些制度安排时,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包括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些重要的执政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而其中一些要素必不可少: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强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是创造条件,达到不仅个人富裕而且共同富裕的状态。三是民主。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也就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实行民主,扩大民主,发展民主。四是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其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文 章来源

篇4: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作一篇鸿篇巨制,那么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开篇,六中全会则将达到从认识到经验、从理论到实践相对成熟的较佳境界。”党建专家说。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意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前提。

“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作一篇鸿篇巨制,那么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开篇,六中全会则将达到从认识到经验、从理论到实践相对成熟的较佳境界。”党建专家叶笃初坚信。“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发展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庄福龄说。

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王庭大说。

中央党校日前在学员中进行了一项调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哪些矛盾和问题?“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社会保障”、“贫富差距”、“三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排在前列。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难以乐观、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低、公共教育卫生经费不足、各种收入差距拉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朱庆芳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些不平衡现象,需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特别予以注意。”全国党建研究会研究员王庭大则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还是在党、在各级领导班子。”

重点:百姓“五件事”最为紧迫

专家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从百姓身边事做起,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做好五件事:

扩大就业

目前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据测算,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即使经济增长保持8%至10%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0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能否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快社会保障建设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强化对百姓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但当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依旧艰巨:大多数农村人口还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城市中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未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均与全覆盖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

理顺收入分配

专家指出,分析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问题,直接原因都与社会贫富差距有关,而社会贫富差距又在于分配体制不合理。所以,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从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体制上着手加以解决。

发展社会事业

当前不少地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薄弱。只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公平、公正地接受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和权利,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维护社会稳定

上一篇:XX年度总务党支部述职报告下一篇:教师队伍建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