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的光辉诗歌

2024-04-08

迷信的光辉诗歌(共10篇)

篇1:迷信的光辉诗歌

迷信的光辉诗歌

挚友英年亡于非命

白发人送黑发人

老母一病不起

一个家庭的世界末日

她如何熬过那漫漫长夜

如何填平心上那巨大的缺口

巨痛之下,怎样的风蚀残年?

一年后,我去探视孤苦老人

各种悲惨的场景充斥脑海

心里一遍遍斟酌安慰问候语

不敢相信迎接我的是一张笑脸

乍暖还寒的风吹过她的.古稀之身

老人淡定地抹去眼角溢出的几粒咸湿

灾难烙下的悲伤、悲伤沉淀的荒凉

仿佛也被她抹去

“他就是这个命

一切都是注定。你不必过多悲伤

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他修的福……”

沧桑拥挤的老脸上话语里

大地安定

时空静阔

迷信在其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篇2:迷信的光辉诗歌

您从南湖的红船里走来

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才真正掀开

走过了探索中的困苦失败

走过了奋斗中的.徘徊无奈

走过了井冈山、遵义、雪山、草地

一个民族的精神

被韶山冲里的太阳唤醒

天安门城楼那一声浓郁的湘音

宣告

中国人民的脊梁终于挺了起来

//

您从思考中走来

您从实践中走来

走过创业的风风雨雨

信念之帆永远高傲地张开

冲破固步自封的阻碍

于东方

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

树立起改革开放的姿态

那股来自南方的春风

让一位老人的愿望

绿了北国

绿了江南

绿了戈壁荒滩、长城内外······

//

您从九十多年的探索中走来

步履更加稳健

决策更加实在

让人民富裕起来

让国家强大起来

中国梦的灯塔正在放射灿烂的光彩

无论你耕耘在祖国的南疆

还是奋斗在遥远的海外

你的目光和我的心跳一样汹涌澎湃

一个13亿人口的国度

正在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

就像我相信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那样

我坚信您那创新的思想

会飞翔成龙的风度

篇3:评价,要打破对分数的迷信

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为了把学生拿到天平上称一称, 告诉他有多少斤。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能够独立思想, 独立创造, 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质量评价的转变, 需要明确高考招生的基本目标, 高考招生的改革目标就是依据学生为本原则, 建立一个专业的、自主的、透明的、公正的高考招生制度。

我们所有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为了把学生拿到天平上称一称, 告诉他有多少斤。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能够独立思想, 独立创造, 培养创新人才。

长期以来, 高考成为指挥棒, 这就是把位置搞错了。考试招生要与课程管理、教学这些方面配合, 作为人的成长发展的可信的参考和依据, 然后共同服务人才成长, 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

高考招生的改变不是一个浅层措施的改变, 而是人性假定的变化, 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那么怎么评价一个人和他的学业呢?无论方式方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都必然与人性假定相关。

现有高考招生体制的基本假定是培养工具, 而非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这样一来, 就导致我们教育上没有思想, 没有思想的教育就像我们炒菜没放盐一样, 即便你炒的是山珍海味, 吃起来也没有味道;如同做工再精心, 也不能够真正有效地被人体所吸收, 有效地促进人的成长发展。

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人, 培养出的人往往是一种被动人格型的人。这种人往往是老师叫他干什么, 他马上就去干了;家长叫他干什么, 他也很快去干了。当老师和家长不叫他干什么的时候, 他就无所事事, 不知道该干什么。现实中这样的人已经很多, 这是国家人力资源多大的浪费。花费不少, 却培养了一些虚脱无力, 没有精神, 没有活力的人。久而久之, 这些人进到社会当中就会形成社会的问题。

高考招生理想的境界就是谈恋爱。怎么谈恋爱?就是高校跟考生之间谈恋爱, 相互之间多接触、多了解, 然后甜蜜地恋爱——要让高校与考生之间充分地了解、自主判断、双向自主选择、自愿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要形成这样一个平等关系:不同学生之间的平等, 不同高校之间的平等, 学生跟高校之间的平等, 整体上形成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生、校关系, 要在评价中体现出学生和学校是这样的关系。这样才能优化评价, 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变化, 减少被淘汰感, 减少对学生自信心的伤害。

现有高考的评价过于单一, 根源是主体只有一个, 这样就不可能有一个系统的多样性的评价体系。一般的人才发展过程中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 这样一来, 导致教育很难改进, 要通过主体多样逐渐建立一个多样性的评价体系。没有主体的多样, 评价的多样实际上是一个空中楼阁, 最终不可能实现。

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与别人不一样的。这时候只有把每个人最大优势的方面发挥出来, 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也是需要多样性的人才, 这两个方面就跟锅和锅盖一样, 虽然各不相同, 但终能互相吻合。实际上, 真正要改变的就是让每个人走上自己的教育之路, 而不是所有的人自觉地、被动地接受一个统一模式的教育。

相对于没有客观依据的推荐, 看分数是进步;相对于全面的专业评价, 仅看分数是肤浅、粗放、落后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实际上是要调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要更加尊重考生, 更加尊重高校, 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要放权。

要打破对分数的迷信。分数是一个参考, 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这里面就有一个基本原理:只有评价权力进一步分散, 才有可能打破分数的垄断, 对分数的迷信, 而不是说现在要统一地考试, 统一地算分数, 那样, 实际上是评价权力进一步集中。相对于没有客观依据的推荐, 看分数是进步;相对于全面的专业评价, 仅看分数是肤浅、粗放、落后的。让高考由官方的考试变为独立的第三方的专业测试, 这个独立的第三方的权力是有限的, 而不是无限的;是能够被有效监督的, 也就是难以造假的。政府要从招生的主角当中退出来, 让考生与高校成为真正的主角。

考试招生的改革是要重新界定人性, 评价的最终依据是学生的天性, 依据天性去评价学生, 而不应依据行政当权者的主观臆断评价学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实际上是要调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要更加尊重考生, 更加尊重高校, 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要放权。功能上要淡化选拔, 倡导发展性评价;方法上倡导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体上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指标上倡导综合素质评价, 关注个体的差异, 实现评价指标全面覆盖多元化。

建立多元自主的评价, 有的人很难理解。多元就是多个标准, 就是人的天性有多少种, 就建多少种标准。当然, 具体的要建多少标准肯定是有限的, 是有方向性的。因此, 美国用了一个词叫“性向”测试。什么叫性向测试呢?就是测试你未来可能在哪个方向发展, 你的天性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自主, 就是在多样的标准当中, 每一个人依据自己的优势潜能, 依据自己的天性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标准。

让每个人自己的优势潜能充分发挥、充分发展, 这样才能够建立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这样的体系靠一个机构行不行呢?靠政府垄断行不行呢?政府包办行不行呢?肯定不行。靠计划模式行不行呢?肯定不行。最终改革方案不会出自在哪一家, 而是要靠专业团队体系, 要靠多方协商, 要多方面协调, 多元准则就是基本准则的延伸。

中小学评价改进有两大任务:第一个是要建立健全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包括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另外一个就是完善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机制。最关键的还是要立法, 在立法的同时要建立协同推进课程教学、招生考试等相关改革, 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 保障评价经费的投入。

中小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一是要强调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 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将评价建立在大量数据支撑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经验进行评价的做法。二是强调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努力的程度, 现在叫“增值性评价”, 要改变过去单纯强调结果而忽视起点、不关注发展变化过程的做法。三是强调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 从起点环节开始全程控制质量, 改变过于依赖外部评价而忽视自我诊断。

高考招生制度好不好?最终的依据是能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培养出人才, 这是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优劣最关键的衡量标准。

推进改革需要所有当事人的参与。

现在, 我们有一种误解, 总认为招生制度改革一定要靠教育部, 一定要靠国家出一个什么政策。从现有的体制来说, 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但是仅仅靠教育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篇4:《诗经》:中国诗歌的光辉源头

哎哟哎哟,好重呀。这次的嘉宾还是让我来当吧。大家好,我是孔丘,你们后人都叫我“孔子”。这本《诗》呢,可是我编的哦。

【知识链接】《诗经》原来称为《诗》,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首,故也称为《诗三百》。500年间的诗歌当然不止305首,是孔子把它们从3000多首诗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已没法知道了,不过一提到《诗》人们总会联想到编选者孔子,也正因如此,从西汉开始,人们把《诗》尊为儒家经典,于是就有了《诗经》之名。后来,《诗经》更被奉为“五经”(五本儒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对对对,我怎么把您给忘了呢?由您来介绍《诗经》是最合适不过的啦。那么孔子爷爷,电视上的专家们都说,《诗经》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古代文化珍宝,您能给大家讲讲,这是为什么吗?

首先,当然是因为《诗经》的内容啦。这些诗篇,反映了两三千年前咱们祖先方方面面的生活。有周民族起源和振兴的历史,有先人们迁徙和劳动的艰辛,有一国之君举行祭典的隆重庄严,有贵族游乐征战的豪华盛大,有战士保家卫国的悲壮英勇,还有百姓感叹生活的辛劳和愤怒、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与向往……

听您这么一说,我好像真的看到了古人们生活的场景呢。

同学们请看,我带来了一幅古画《豳(bīn)风图》,画中的村民们正在开宴会,边吃喝边观看歌舞表演,它表现的正是《诗经》中一些篇章的诗意。

【知识链接】《诗经》里的作品可分成“风(民间歌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史诗)”三类。其中“风”收录了十五个地区(国)的当地歌谣,又称“十五国风”。画作的标题“豳风”,指的就是豳地的民歌。

其次,是这些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再有呢,是感情的真挚和文学水平的高超……哎呀,怎么介绍都不如直接感受好,下面就让我带着大家来欣赏几首吧。

没问题的,只要按着我说的方法做,大家一定能感受到这些美妙诗篇的魅力。准备好了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把诗句大声朗读出来吧——

孔子爷爷小贴士:在朗读之前先默念,有不认识的字先看拼音,暂时不用管它是什么意思;所有字都会念后再大声朗读,你就能感受到朗朗上口的节奏。

秦风·无衣

岂qǐ曰yuē无wú衣yī?与yǔ子zǐ同tónɡ袍páo。

王wánɡ于yú兴xīnɡ师shī,修xiū我wǒ戈ɡē矛máo,与yǔ子zǐ同tónɡ仇chóu!

岂qǐ曰yuē无wú衣yī?与yǔ子zǐ同tónɡ泽zé。

王wánɡ于yú兴xīnɡ师shī,修xiū我wǒ矛máo戟jǐ,与yǔ子zǐ偕xié作zuò!

岂qǐ曰yuē无wú衣yī?与yǔ子zǐ同tónɡ裳chánɡ。

王wánɡ于yú兴xīnɡ师shī,修xiū我wǒ甲jiǎ兵bīnɡ,与yǔ子zǐ偕xié行xínɡ!

翻译:

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一外袍。

君王出兵去杀敌,修整我的戈与矛,和你同仇又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一汗衣。

君王出兵去杀敌,修整我的矛与戟,和你一同练武艺!

谁说没有衣裳穿?和你同穿一战裙。

君王出兵去杀敌,修整铠甲与刀兵,和你一起向前进!

【字词注释】

第1段 岂曰:难道说。 子:你。 袍:外衣。 兴师:出兵。 修:整顿。 戈、矛:古代兵器。 同仇:共同对敌,同仇敌忾。

第2段 泽:内衣、汗衫。 戟:古代兵器。 偕:共同。 作:行动。

第3段 裳:古人下身的衣服,类似裙子。 甲兵:铠甲和兵器。 行:行进。

这些诗以前是配乐歌唱的,虽然现在乐曲已经失传了,不过咱们读的时候,也可以自己编个小调哼出来哦。

读完后我们再看右栏的翻译,是不是也很好懂?根据翻译,可以猜猜具体字词的意思。这样一点一点积累,以后再读其他古诗文也不怕啦。

嘻嘻,我发现很多字词的意思我都猜对啦,真有成就感!不过,这首诗想表达什么呢?我还是不大懂。

这是秦国的歌谣。秦国位于周朝的边境,常受外敌骚扰,所以秦国人民特别骁勇善战,大家都以参军杀敌、保家卫国为荣。这首诗表达的就是战士们互相帮助、同甘共苦的战友情谊——说到这里,我还想起了一个故事呢。

申包胥哭秦庭——《无衣》背后的故事

春秋时候,有一次楚国被吴国攻打,楚军节节败退,国家危在旦夕。爱国的大臣申包胥日夜跋涉,不远千里赶到秦国求援。但秦哀公不想得罪吴国,就没答应。申包胥绝望地痛哭起来。他站在王宫的庭院里,不眠不休地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答应援助楚国。申包胥还不放心,于是秦哀公就念了这首《无衣》,表达与楚国并肩作战的决心。后来,秦哀公果然遵守诺言,派出大军帮楚国收回了失地。

这个故事真感人,现在我对《无衣》这首诗的感受更深啦。

在我的时代,王公贵族们都很重视《诗经》,常会引用其中的诗篇,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有句话叫“不学《诗》,无以言”——不好好学习《诗经》,连话都说不好,哈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非常非常优美的短诗。

王风·采葛

彼bǐ采cǎi葛ɡé兮xī,一yí日rì不bú见jiàn,如rú三sān月yuè兮xī!

彼bǐ采cǎi萧xiāo兮xī,一yí日rì不bú见jiàn,如rú三sān秋qiū兮xī!

彼bǐ采cǎi艾’ài兮xī,一yí日rì不bú见jiàn,如rú三sān岁suì兮xī!

翻译:

那个采葛的人儿啊,一天不见她,好像隔了三月长啊!

那个采萧的人儿啊,一天不见她,好像隔了三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人儿啊,一天不见她,好像隔了三年长啊!

【字词注释】

第1段 彼:他,她,那个。 采:采摘。 葛:一种植物。 兮:感叹词,相当于“啊”。

第2段 萧:一种植物。 秋:秋天,这里用来指季节。

第3段 艾:一种植物。 岁:年。

果然很短,而且很好懂。这首诗是在表达对一个姑娘的思念,对不对?

真聪明,给你点赞!当然,这种思念之情也可以是对朋友,或亲人。今天常用的成语“一日三秋”,就是从这首诗里来的。你看,全诗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渲染同一个意思,读起来是多么优美,感情又是多么浓烈。咱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哦。

谢谢您的教导,回去我就试试,我还要读更多的诗!接下来请您布置国学任务吧。

好。同学们,本期的国学任务就是:根据释义,把下列出自《诗经》的成语补充完整。全部答对者就有精美奖品哦!

【国学任务】

1.窈窕( )女:赞美女子美丽文静,端庄优雅。

2.他山之( ),可以( )玉: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帮自己改进。

3.七月( )火:农历七月,天上的大火星向西移动,标志秋天到来。形容天气转凉。

本期任务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30日(以邮戳为准,信封上记得贴上左下角的任务标志哦)。

来信请寄:南宁市竹溪大道69号《学苑创造》B版 大鸭梨 收(邮编530021)

篇5:诗歌之教师是一个光辉的职业

生命,线段

站在自己的沙场

把背影站弯

讲台

扬起粉尘

执着,在孩子们的心中

站成一尊永恒

呵护幼苗

沿着太阳的光线

感受你的伟大

浇灌希望

在你的手里

长出翠绿翠绿的梦想

蜡烛,春蚕

隐喻成一个名字,老师

用无悔的青春

篇6:光辉与梦想现代诗歌

一个思想:我要智慧传天下

一滴,两滴,三四滴,五滴,六滴,七八滴,有了溪流,便有了江河

有了融合,方成就了大海

一缕,两缕,三四缕,五缕,六缕,七八缕,有了一荫,便有了一片,有了一片,方可普照大地

一个思想,两个思想,更多的思想,有了思想,有了交流,就能将智慧天下传

春天

需要冬寒的历练才得以复苏

夏天

需要春天的复苏才得以烂漫

秋天

需要春夏的成长才得以收获

冬天

需要四季的沉淀才得以安详

我们的青春

从激情与坎坷中走来

我们的成熟

从春夏与秋冬的轮回中得以成长

我们的梦想

从点滴与坚守中得以实现

因为梦想

我们的人生变的光辉闪耀

因为梦想

我们的付出与坚守变得有了意义

因为梦想

我们的精神不再空虚迷茫

有时

努力与坚守

比优秀更重要

因为

事业

多一份努力与坚守

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

梦想

多一份努力与坚守

就多一份实现的可能

成长

多一份努力与坚守

篇7:迷信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就迷信存在的原因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人的非理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个体的角度讲, 迷信者往往缺乏科学文化知识,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不理解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宣传而形成曲解;在情绪上, 迷信者对迷信的现象十分崇敬、惧怕, 并且形成一种敬畏的心境;在动机上, 迷信者心存侥幸, 富于脱离现实的幻想, 企图得到神的帮助而轻而易举获得成功, 地下六合彩在大陆的泛滥与人们的侥幸心理就不无关系。现在求神拜佛的现象多起来了, 许多地方还大兴庙宇。在这些求神拜佛的人群中, 有的是出于好奇, 有的渴望得到某种东西而乞求神灵的保佑等, 不论何种动机, 都心存一线希望、抱着不求有福, 但求无祸的侥幸心理;在意志品质上, 迷信者相信“命运”的安排, 生活无目的, 做事盲目性很大。总之, 个体认知上的非理性和个性缺陷是其迷信的重要原因。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禁忌或仪式,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 这些东西有的已经成为人们世俗生活的内容, 如相信某些数字、自然现象、日期会带来好运气, 忌讳某些数字、现象并尽量避免;而有的甚至成为所谓文化的一部分, 如祭祀活动, 不仅在民间盛行, 甚至政府也为了某些目的而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 并大事宣扬, 这些无疑会使民间的此类活动更加的公开化。可以说, 社会环境对个体迷信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 笔者以为个体迷信的原因不尽于此,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促使个体迷信。我们都知道牛顿在最后的十年间一直在试图论证上帝的存在, 应该没有人认为牛顿是不理性的, 也应该没有人怀疑他在科学上的执着, 甚至可以说正是他对科学的执着才导致他要论证上帝的存在。这就是说, 迷信不仅有认知、个性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也有其他社会心理因素。

第一, 个体潜意识的异化。弗洛伊德通过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迷信事件及他本人经历的事实, 认为与个体的心理活动无关的事情并不能泄露天机、预卜未来的真相;但个体心理活动无意表露, 一定包含着隐瞒于其内的某些因素。也就是说, 外在的 (实在的) 事可以是偶然的, 但内在的 (精神的) 现象不会是意外的。迷信的人正好相反, 他们对偶发的错误行为的动机一无所悉, 不相信精神生活里有所谓偶然或意外;所以就不免常在外在的偶然事件中寻找其“意义”, 在己身之外追寻神秘的天机。弗洛伊德将他人认为神秘的地方, 都看作潜意识, 并努力揭露存在于“偶然”之下的伏流, 用人人所能了解的方法来解释。

根据这样的看法, 弗洛伊德得出结论说:由于人们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原因毫无所知, 才把本来存在于心中的潜意识的动机“异化”出去, 在超自然的“彼岸世界”中寻找神秘的本原。所以, 他说, 所有的迷信观念“都只是投射到外在世界中的人心罢了”, 迷信活动的根源是人的潜意识动机。

当然, 弗洛伊德的分析只是讲到了迷信心理产生的部分原因, 但却是个体迷信最重要原因。因为个体总是很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 虽然有时候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但要自我否定却是不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 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在大多数学者看来, 我们对无法解释的现象的迷信是因为缺乏科学素养, 但事实也许并不尽然。牛顿从对自然现象的研究转而论证上帝的存在与否, 显然不是因为他缺乏科学素养而是因为对宇宙原动力的迷惑已经不可能通过科学的手段得出结论, 只有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探讨宇宙的起源问题, 不过遗憾的是他试图通过证明上帝的存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显然是踏上了迷途, 以致一世英名受损。

科学巨人都因这样的原因而迷途不返, 又何况芸芸众生。我们偶尔也会遇到一些不可解释的现象, 显然要求每一个人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其原因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个体就会倾向于接受近乎合理的解释, 甚至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比如, 如果有人在同一时间一连两次抽到同一支签, 那么他就会相信有所谓神灵的存在, 进一步如果他把这件事说给别人听, 几乎无一例外地会与他有同样的看法。当然我们知道, 从概率论的角度讲一连两次抽到同一支签并不是没有可能, 但这毕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何况人们去抽签问卦本身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相信有所谓神灵的存在才去的, 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过是强化了他的观念, 而其他人的附和就更进一步固化他及周围很多人的此类观念。

当然, 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难免碰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无法以常里解释的事情, 如飞碟, 此时如果科学不能提供非常合理的解释, 人们就要么相信有所谓外星人的存在, 要么相信有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第三,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法把握。我们不难发现, 迷信群体中部分中下层官员占有很大比重。这就很令人费解, 因为作为政府官员, 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及生存状况都要好于普通老百姓;同样迷信思想重的, 是商场相对成功的人士。他们参与迷信活动显然不能常理来进行解释, 比较好的解释是个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法把握。

人往高处走是中国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定势, 作为中下层官员, 他们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是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组合, 而其中有些因素是不确定的, 这样为了增加对未来的把握, 个体就会期盼有超自然力量的出现, 加上社会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相关影响因素, 因此个体很容易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商人同样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希望有超自然力量的出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在面临升学的时候而求神拜佛, 其实并不一定是他们迷信, 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美好结局的追求使得他们倾向于宁可信其有, 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其实人在面临无法把握的事情而又没有人可以指明方向的时候, 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甚至企盼是很正常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专家吴瑞华认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当危机感袭来时, 极易导致心理失衡, 使一些人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对自己的未来处于渺茫之中, 这样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预测”自己未来命运的载体上, 以安慰 (确切地说是欺骗) 自己。某种程度上它有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 帮助人顺利渡过一些人生的关口。

第四, 激烈的社会竞争。当前, 社会竞争空前激烈, 很多人为了改变生存状况而拼命寻找机会。对多数个体而言, 博弈的结局往往不会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在经历多次的失意后, 个体就可能对自身能力表示怀疑、对社会的公正不抱希望, 以致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便想以迷信来逃避现实。

当然对部分成功者来说, 他们的成功可能是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得来的, 等成功之后又觉得缺少什么, 没有了精神寄托。这时候他们会参与一些迷信活动, 希望能有超自然的力量来给他们指点迷津, 甚至把一些迷信活动作为他们精神寄托的所在, 以求得心理安慰。

总之, 不管社会博弈的结局如何, 其参与者都会因此而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排解,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迷信活动亦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排解方式。

不管人们是因为什么而迷信, 也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迷信活动, 迷信或者在文化上、或者在财富上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但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所有的迷信活动都要被取缔, 或者说是能够被取缔的。迷信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 区别仅仅是程度的不同。将自己的精神家园托付给虚无飘渺的事物, 从而自己也陷入茫然, 失去创造性、甚至阻碍别人的创造性, 这才是我要反对的迷信。迷信的存在有它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甚至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 不是说我们通过一些外在方式在短时间内可以完全清除的, 历史已经证明那种一相情愿似的想通过思想教育甚至政治手段来破除迷信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并且, 迷信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暂时从繁杂的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后花园,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它有利于人们缓解现实中的精神压力, 哪怕这种寄托是虚的, 但总好过无所寄托。当然, 如果能对人们的迷信活动加以引导, 使得参与其中的人能更加理性, 尽可能的减少对社会利益的损害, 那么就算以文化的名义保留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类迷信活动也未为不可。

参考文献

[1]、王淑娟, 李朝旭.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

[2]、吴大兴, 姚树桥.迷信心理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2) .

[3]、马凌.现代迷信之风为何此伏彼起[J].洛阳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12) .

篇8:迷信与反迷信的狂热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近年来一直对伪科学、邪教的口诛笔伐,上世纪90年代,何祚庥曾经和一些学者与当时最有名的气功大师张宝胜进行过面对面的较量,他们请来四个魔术师,东南西北在外面看张宝胜怎么做气功表演,结果张宝胜当场被揭穿。最后何祚庥他们写了一篇名为《张宝胜败走麦城记》长文。1994年,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点明要破除伪科学,气功才在讨伐下渐渐“偃旗息鼓”。

司马南

上世纪80年代,司马南苦下功夫,通过表演、演讲、著书等方式,执著地揭穿江湖骗子,痛陈伪科学之弊,模仿特异功能的生动的表演,严新、张宏堡、胡万林、沈昌、李洪志等众多著名神功大师纷纷败在他的马下。互联网兴盛起来后,司马南转型成为了“意见领袖”,并回应“气功大师”王林对其发出的“隔空发功能戳死他”的言论称这是“信口雌黄”。

方舟子

从行业名人李一、唐骏、乐嘉、李开复、韩寒到中医到气功到转基因、反式脂肪酸,方舟子涉猎的领域无所不包、无所不纳。

方舟子挑战的不仅是大师,伪科学,还有地方官员潜规则。他最近称“有几条崇拜王林‘大师’的蛀虫已经被揪出来了,例如江西省原统战部长宋晨光,原铁道部长刘志军,两人都已被判死缓。我相信在‘大师’的官员信徒中再揪揪,还能再揪出来一些。可以说,拜‘大师’的官员,必有鬼。”

篇9:官员因迷信而腐败的现状及其治理

迷信活动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毒瘤。建国初期, 迷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近年来, 社会进入转型期, 迷信的风气再次在社会中蔓延开来。值得重视的是, 这股迷信的歪风邪气不断在官场中弥漫, 小到乡镇级干部, 大到省市级领导, 都出现过因迷信而产生腐败的害群之马。在全党、全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下, 和全国正在进行的县乡两级人大同时换届的背景下, 官场迷信这股歪风邪气更应该得到重视。

一、官员因迷信而产生的腐败现状

根据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研究员程萍博士的“我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质调查和分析研究”显示, 有超过一半的县处级公务员相信迷信现象。虽然这只是对一些地区的一部分公务员的调查研究报告, 但也可以大体体现出我国国家公务员对迷信的态度。作为国家公务员, 相信和参与迷信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坏的。更为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有一部分官员因迷信而走向了腐败的道路。笔者认为, 官员因迷信而产生腐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滥用手中权力, 大肆进行迷信活动

笔者对大量官员迷信鬼神的腐败案件进行研究总结发现, 大多数因为迷信而产生腐败的官员都拥有一定权力。这些官员为了求升迁, 求财, 避灾祸, 寻求心理安慰, 利用人民和国家赋予的权力, 肆无忌惮地进行迷信活动。

这些官员或者利用国家财政为自己高昂的迷信费用买单, 或者使用单位名义大肆建设风水工程等。如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 大师说其有当副总理的命, 只是命里还缺座“桥”。这位“官迷”竟绞尽脑汁, 下令将已按计划施工的国道改线, 强行在水库上修起一座大桥, 以实现自己副总理的美梦。后来, 胡建学因为贪污被判处死缓。

(二) 利用迷信活动进行索贿, 成为新型受贿形式

由于官员进行迷信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 作为一名吃财政饭的公务员, 要进行消耗巨大的迷信活动存在诸多不便, 因此, 开始向身边的商人伸手。据一名资深风水师的爆料, 多数官员在进行迷信活动的过程中, 往往向其有交往的商人暗示要其支付相关费用, 这些商人为了保护既得利益, 也都慷慨解囊, 为官员的天价“相面费”等费用买单。这样一种充斥权钱交易的官员迷信活动早已经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实。

官员与商人的这种权钱交易已不再只是官员素质及思想方面的问题了, 而俨然转化成了一种新型的受贿形式。在中央不断强调“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 这种新型的行贿受贿的腐败形式是需要引起重视和进行严惩的。

(三) 不信民意信鬼神

官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拥有者和执行者, 权应为民所用, 利应为民谋。但有些官员却对民意视而不见, 反而相信风水师等江湖术士的迷信思想。这些官员不仅在自身官运前途等方面对风水师等江湖术士的言论奉如天意, 而且在一些关系民生的政务上也对其言听计从。如四川省通江县主管交通的副县长等多名干部, 因为所谓“知名文化人”的建议, 为维护县城“龙脉”, 投资100多万元实施不能走车、行人, 而只是种草种树的“山脊连接工程”, 被当地群众称为“风水桥”。而对被称为“史上最牛的烂尾桥”的该县沙溪镇沙溪大桥, 自1995年建成后于1998年即被鉴定为危桥, 尽管沙溪群众强烈呼吁, 但当地有关部门却不愿意花一分钱去维修关系民生的危桥, 而宁愿花巨资去修一座关系官员升官发财的“风水桥”。

二、官员因迷信而产生腐败的原因

官员作为公权力的拥有者和执行者, 本应该要对迷信的不良风气积极遏制, 引导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素质, 减少群众受迷信思想的迫害。而却有那么一部分官员, 背弃自身信仰, 为满足私欲, 不断参与迷信活动, 滋生大量腐败。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官员鬼迷心窍, 敢于滥用手中权力进行迷信活动, 笔者认为, 具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官员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信仰缺失, 易受迷信思想影响

根据程萍博士的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数比例为12.2%[1]。虽然该调查仅是以县处级公务员为对象, 但能够大体上显示出我国官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存在不足。我国大部分官员是共产党员, 应该是无神论者, 信仰马克思主义, 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然而, 一些官员理想信念缺失, 世界观和价值观混乱, 使命感、责任感淡漠, 意志薄弱。其中一些人“不信科学信鬼神”, 携家眷随从求仙拜佛, 谋仕途高升, 把巫婆神汉视为“智囊”, 遇到重大决策问题宁愿请“大师”指点迷津。在他们的带动和引领下, 早已灭迹的带有庸俗愚昧思想的陈规陋习死灰复燃[2]。

由于上述原因, 官员容易受到迷信思想的腐蚀。即使一些党员干部, 他们在组织上入了党, 而在思想上并未入党, 在他们的灵魂深处, 唯心主义思想仍然很顽固, 一有相适应的土壤和温床, 这种迷信思想便大肆泛滥, 甚至公开地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唱对台戏[3]。

(二) 公职升迁可能遭遇的“天花板”效应导致寄托于迷信祈升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或预测结果的风险性, 人们在遇到风险决策, 特别是不确定性决策时, 就会产生诉诸迷信来预测未来的动机。作为一名官员, 谋求职位晋升是其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我国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依然不够完善、透明, 加上所谓“官场潜规则”及其他一些因素, 导致官员的升迁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

官员在谋求公职升迁时, 通过正当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获得升迁, 即可能遭遇到的“天花板”效应, 使其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使其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渺茫和不确定。这种对自己对未来升迁的不确定性, 使得官员寄希望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鬼神身上。

(三) 权力过分集中, 缺乏相应的法制建设和完备的监督机制

我国一直沿用建国以来的政治集权体制这种高度统一、集中的体制及权力运行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政权力也日益膨胀。权力的过分集中使得权钱交易, 以权谋私的现象不断产生, 各种腐败的滋生成为可能。在这样的一种体制下, 我国没有形成一套监督权力的法律体系, 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 也没有真正地做到依法办事, 从而使得已有的法律失去公信力, 为以后的反腐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同时, 相应的监督机制也没有得到发展, 以致行政权力失控, 滥用权力成风。

权力过分集中, 法制不健全, 加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使得官员敢于大肆进行迷信活动, 为自己求升迁、求财运。

三、治理官场迷信而产生腐败现象的路径分析

官场迷信的现象, 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 使迷信的风气在社会中更加泛滥, 而且更重要的是, 官场迷信而产生的腐败将造成更加深远的影响。如何治理官场迷信而产生的腐败, 变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去治理官场迷信而产生的腐败现象。

(一)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树立正确信仰

缺乏正确的信仰、精神空虚、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是官员迷信的根本原因。国家要从源头上遏制官员因迷信而产生的腐败。

加强官员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应是今后官员培训的重中之重。要切实提高官员本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迷信活动的不科学以及危害性。国家应该从官员的思想教育入手, 增加其理论水平, 使其树立正确的信仰, 改善其精神世界, 改变其世界观、人生观。要使得官员从思想上惊醒, 使他们明确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 严惩迷信行为, 遏制迷信传播

迷信思想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 作为一种不科学的文化, 本应该被历史所抛弃。但是, 由于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且自己的命运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 大量的国民通过迷信活动来支撑自己的生活, 因此, 迷信思想一直在我国不断延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必须加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不断遏制迷信思想在社会中的传播, 以减少迷信思想的影响。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在官员群体中严惩迷信活动, 遏制迷信思想在官场中的传播, 要彻底转变官场中相信迷信活动的风气。

(三)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完善干部任命机制

官员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确立“执政为民”的观念, 摒弃迷信思想。各级领导干部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为人民谋利益, 要诚信, 不要搞唯心主义。当干部首先就要有奉献和付出的精神, 要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并为之奋斗[4]。

要完善干部选拔任命机制, 建立公开、透明的干部选拔任命机制, 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考核为官员升迁的依据, 减少官员因公职升迁的“天花板”效应带来的心理困境。

(四)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监督机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 依法治国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 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 针对反腐败的专门法律仍然没有出台, 我国反腐败仍然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因此, 完善反腐败的法律法规变得格外重要。对于腐败行为, 只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才能够更好地处置腐败行为, 减少官员钻法律空子的腐败行为。官员因迷信而产生的腐败行为是一种新型的腐败行为, 更应该通过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力求使这种腐败行为得到基本遏制。同时, 相应的监督机制也应该得到确立。只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 限制权力的不断扩大, 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因迷信而腐败。

结语

在全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下, 和全国正在进行的县乡两级人大同时换届的背景下, 官员因迷信而产生的腐败作为官员腐败的新形式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国家应该从源头上防止这种新型腐败的产生, 改善社会风气, 完善法律, 加强监督, 从而有效治理官员因迷信而产生的腐败。

参考文献

[1]程萍.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基本科学素养状况[J].领导文萃, 2008, (4) :100.

[2]陈潭.官员“政治亚健康”的症候与隐忧[J].清风, 2011, (4) :7.

[3]梁胜.风水干部——干部队伍中的怪胎[J].党风与廉政, 2000, (10) :31.

篇10:“县官”迷信的警示

程萍博士没有想到自己一项关于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调查,最终会被媒体解读为“中国第一份官员迷信报告”,从而成为舆论的焦点。不少媒体在报道中说,根据这份报告,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官员迷信。然而,程萍认为这并不准确,报告的一些结论被误读了。

有多少官员迷信

这份处于舆论旋涡中心的报告,最初是在今年5月被媒体披露的。报告称,在被调查的公务员中,不迷信的仅占总人数的47.6%;而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和求签的比例则分别是28.3%、18.5%、13.7%和6.0%。

事实上,报告的调查对象并不覆盖所有级别的官员,仅为县处级公务员。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程萍所在的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对在中国地方各行政学院学习的县处级公务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范围包括上海、重庆、青海等17个省、市、自治区。

参与调查的900多名县处级干部均是由组织部按照公务员轮训的规定和程序,从当地政府各部门、各县市直属事业单位选调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4岁。

程萍认为,这些被调查者“不具有特别指向性,可保证抽样的随机性与调查结果的代表性、普遍性”,能够反映县处级公务员的真实状况,但却不能代表其他级别的中国官员。

调查的初衷也不是“官员迷信”,而是公务员的基本科学素质。问卷中,对科学素质的测试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对基本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程度。程萍说,报告涉及公务员迷信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那么,调查中为什么要测试对迷信现象的识别能力呢?原来,程萍是通过这种途径来考察公务员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程度。求签、相面、星座预测和周公解梦,是4种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迷信现象。“这些现象在中国很普遍,除了星座预测以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程萍说。

与最近一次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2005年)相比,这次调查表明,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12.2%)高于公众(不超过2%),但在迷信这个问题上,公务员与普通公众的识别程度并没有明显差距。

两者不迷信的比例相当,县处级公务员不迷信的比例仅比公众高出6.1个百分点。在4种迷信现象中,公务员对星座预测和周公解梦的相信程度与公众差不多,对求签的相信程度低于公众,但对相面的相信程度则高出公众1.6个百分点——公众“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相面的人数比例之和为26.7%,而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之和是28.3%。

程萍认为,“一半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多少存在相信4种迷信现象的情况”这句话被误读了,这并不是说有超过一半的官员都迷信。中国科普研究所一位长期从事科学素质调查的研究人员对本刊记者说,“这只能算是一次典型调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抽样样本的不足(共计900份)以及抽样范围的局限,不能说是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整个县处级公务员的真实情况。

对于这次调查的结果,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副教授刘华杰似乎并不意外——公务员与普通公众在迷信的识别能力上相差无几。他告诉本刊记者,官员迷信之所以受关注,与他们的显示度大有关联,“官员迷信更容易展示出来,影响也更坏。”

“大师”指点升官路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曾在国家行政学院讲课时,出过一道选择题——什么是纳米?选项有3个:一种长度单位、一种新材料、水稻的新品种。参加考试的都是司局级干部和处级干部,但答对的只有18%。王渝生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

刘华杰则认为,现在一些官员科学素质比较低、相信一些迷信现象,与“读书少、自我学习不够”有关。他说,目前很多官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少人“每天饭局就要赶好几拨”,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学习,最多只是看一些文件,“但这代替不了用以提高自身素质的个人阅读”。

尽管对于程萍的调查结果,学者们还存在不同的解读,但在官员迷信这个问题上,大家都认为应该警惕。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对本刊记者说,对于官员迷信问题本身,还需要研究的科学和严谨,但这些年来,从一些腐败分子迷信或深度迷信的案例来看,官员迷信程度确实比过去显著提高了,这对我们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很早就开始关注一些贪官“一边贪污腐败,一边烧香拜佛”的现象。他认为一些官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们或求“大师”指点升官捷径,或者担心腐败行为被发现、被曝光而求菩萨保佑逢凶化吉,寻找心理安慰。

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就是一个典型。他从北京请来的一位“大师”预测说,他能官至副总理,只是命里缺一座“桥”。胡建学便下令将已按计划施工的国道改道,使其穿越一座水库,并顺理成章地在水库上修起一座大桥。不过,胡建学终究与副总理职位无缘,倒是因贪污受贿罪行暴露,被判处死缓。

任建明认为,这些官员迷信除了与个人丧失信仰、贪污腐败有关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前干部选拔制度中的不确定性。他说,目前不少地方,官员能否升迁受很多因素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有的地方说能力和政绩是主要的,有的说和主要领导的关系是主要的,有的说群众关系或同僚关系是主要的,还有的说金钱是主要的。

任建明解释说,根据管理决策理论,一个人在遇到不确定性决策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或预测结果的风险性,往往就会产生诉诸迷信办法来预测未来的动机。

他举例说,如果只有1个候选人去竞争一个职位(属于确定决策),他就不需要去占卜算卦;如果有5个候选人,但有明确的选拔原则(属于风险决策),成功的概率只有20%。如果看执政成绩,他就会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但也可能去问“大师”。但时下干部能否被提拔的影响因素很不确定,有时连有几个候选人都不清楚,于是如何做才能被提拔,以及朝什么方向去努力,就变得高度地不确定。这时,求助于八卦、鬼神的动机就很大了。

官员迷信如何破除

领导干部迷信与普通公众迷信所造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刘华杰认为,官员迷信不仅会直接导致执政水平的下降,而且会造成社会风气的变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社会风气是他们(官员)塑造的”。王渝生也认为,与普通老百姓相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无疑应具备更多的科学知识。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任福君告诉本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一直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在2006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又被列为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

据悉,为了提高官员的科学素质,纲要不仅要求对现有干部进行培训、加强教育,还规定今后公务员考试将加强对考生科学素质的测试。

上一篇:我家的春节550字作文下一篇:孟涂文集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