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封建迷信论文

2024-04-23

农村封建迷信论文(共8篇)

篇1:农村封建迷信论文

当前我国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特点及其破除

当前我国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特点为: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并存,活动由隐蔽走向公开;参与人数众多,且呈年轻化趋势;活动范围广泛,城乡互动明显;活动影响深刻,危害严重.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实际生活困难与问题;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作 者:王悦洲 WANG Yue-zhou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政法系,湖北,襄樊,441053 刊 名:襄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8(6) 分类号:C912.6 关键词:农村   封建迷信   农村精神文化  

篇2:农村封建迷信论文

在村民自治条件下,一些农村封建迷信大有抬头蔓延的趋势,农村封建迷信泛滥的原因有历史的遗留、农村基层组织权威的下降、经济分散化、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封建迷信泛滥给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造成严重的危害.治理农村封建迷信现象要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作 者:尹焕三 高洪涛 作者单位:尹焕三(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266071)

高洪涛(中共莱西市委党校,青岛莱西,266600)

篇3:农村封建迷信论文

案例讲述:笔者的一个亲戚, 是在外读大学的, 眼睛突然看东西的时候很模糊, 而且每只眼睛差不多三分之一看东西都是黑的, 去了云大医院, 红河医院等看了, 做了很多眼部检查, 都没查出问题, 对其大人都很惊慌, 回家过年时, 听人说可能是碰上了“不干净的东西”, 村里有会“滚鸡蛋”的, 叫张某, 很灵的, 很多人都弄好了, 我听说了, 觉得很玄, 都二十一世纪了, 谁还信这个, 何况学马克思长大的, 这种是迷信。拗不过大人, 我们就去张叔家了, 初一十五人家不看, 我们挑了日子才去的, 去了, 人家拿出个土鸡蛋, 在鸡蛋的顶部用针戳了个洞, 拿到她嘴边哈了三下, 就开始念“咒语了”.“某氏门中小娘花, 今夜清你上鸡蛋吃鸡蛋, 鸡蛋香, 鸡蛋香, 鸡蛋更比人肉香, 人肉不香鸡蛋香, 妹妹臭, 天上的蛊, 地上的蛊, 云彩上的蛊, 树上的蛊, 请上鸡蛋吃鸡蛋, 冤死呢, 枉死呢, 撞死呢, 滚崖死呢, 淹死呢, 呛死呢请上鸡蛋, 某年某月某家小娘花清你上鸡蛋, 喊到呢喊不到呢请到呢请不到呢, 请你上鸡蛋……如此重复了几遍, 可能有二十多分钟, 就把鸡蛋放在床头其, 摆了三天, 请他煮了。说来也怪, 煮出来以后蛋白有一头是空了大半, 蛋黄也是散的, 乱七八糟的, 我也觉得很神, 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是被|“飞炼”吃了, 也就是不干净的东西, 而且, 笔者的亲戚这要弄了两三次, 结果还真好了, 没经过医院的一套繁杂程序, 而且在医院话费了好几千也没弄好的这样鸡蛋一滚就弄好了。只提了两瓶包谷酒, 折算下来才几块钱。

笔者看到这情况, 引发了一些思考, 不可否定, 它是困扰社会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但是封建迷信在中国农村存在历史悠久, 传统观点认为封建迷信有百害无一利, 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不合理的观点。笔者认为, 封建迷信并非没有任何利处, 封建迷信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利处, 只是其弊大于利。它的利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种科学 (医院) 无法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封建迷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未能真正完全正确地解释封建迷信, 现在的科学还没有找出封建迷信的科学性。封建迷信在农村重新抬头的之利是挽救了极少数医学无法医治的病人。现在信仰封建迷信的农民不单独信仰封建迷信, 他们也相信科学。他们及其亲人生病, 一般先去医院救治, 再通过搞封建迷信治疗, 并不是一生病就去找巫师, 就通过迷信解决疾病。信仰封建迷信的农民以前是盲目信任封建迷信, 有病就搞迷信。可现在不是, 它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下面, 笔者将具体的阐述一下封建迷信的相关内容。

一、迷信的定义

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 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从心理学上讲, 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 (或生命群体) 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 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 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就像笔者讲述的案例一样。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 可以分为四个系统:第一, 鬼神系统, 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 人身迷信系统, 其中有生辰的命运, 通过生辰八字算命, 通过面相、手相、测字预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 环境的迷信系统, 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 信号迷信系统, 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2.鬼神迷信。认为世间存在神仙和妖魔鬼怪, 或相信生物具有超乎自然的“灵魂”或精灵, 它们对自然现象 (风雨雷电旱涝) 和人类的生老病死有控制能力。例如有的人生了病或受了惊, 便认为是妖魔附体, 不去看医生, 而是请法师巫婆来驱妖避邪。有的认为山有山神, 河有河神, 每年要定期祭拜, 以求保风调雨顺, 出现了旱灾或涝灾, 便是得罪了天神、龙王爷, 使之发怒, 是对人们的一种惩罚等。

总的来说, 迷信就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它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 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暂时无法解释, 便认为在人世之外, 还存在“上帝”、“佛祖”、“鬼神”等在主宰着人的命运。

二、封建迷信在农村重新抬头及其新特点出现的原因封建迷信

在农村重新抬头及其新特特点出现, 不是偶然的, 而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程度还不够, 还有许多社会问题、现象没能解决和解释, 不能让人们完全地相信科学。

人们自然把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和现象归结在有超自然的神力的存在, 人们也自然对于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和现象存在幻想。这是封建迷信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 封建迷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帮助一些农民治好了一些怪病, 尤其是医学无法救治的疾病, 使农民更加相信封建迷信。

这是封建迷信可以重新抬头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 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封建迷信在农村根

深蒂固, 而且我国反封建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我国政府在农村没有彻底地根除封建迷信。这是封建迷信可以重新抬头的根本原因。

(四) 国家的改革开放后, 放松了对封建迷信的管制, 给封建迷信可以在农村重新抬头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

并且农村搞迷信的, 都是熟人, 找他们帮忙, 又不吃亏, 最多拿几块钱意思一下就行了, 可是去医院就不行了, 连挂个号都是几块钱。

三、封建迷信重新抬头的新特点

这次封建迷信在我国农村重新抬头是在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这次封建迷信在我国农村重新抬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工作人员 (也就是巫师、巫婆, 在中国农村更多地称为大仙、思娘婆等称呼) 大多不是“专门”性工作人员, 更多地把搞封建迷信作为兼职工作。他们不是以搞封建迷信为主要生存方式, 也不是靠搞封建迷信为主要经济来源, 他们是通过封建迷信活动赚取的收入只是外快。他 (她) 们主要在家务农, 以种地为主要生存、社会方式和经济来源。只是偶尔帮助附近 (一般不出县) 的同乡人做一些迷信“法事”。一般在自己家里从事迷信活动, 很少前往顾客家中做“法事”。他们其实实际上是被动的, 不是自己主动上门推销自己。而是有需求的人上门请求帮助的。

信仰封建迷信的人群也年轻化和高学历化, 以前认为信仰封建迷信是无知的人做无知的事, 可是现如今, 很多高官, 明星之类的都特别信奉, 如很多高官给香油钱一给就是好几万。

综上所述, 迷信文化地发展, 既有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相联系的一面, 也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 具有相当历史渊源和广泛存在土壤的迷信文化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认识当前迷信文化的本质, 意识到迷信文化长期存在, 长盛不衰的原因, 对于我们的思想上、制度上防止迷信文化在新时期造成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破除迷信, 也破除了人的思想禁锢, 可是没有一点禁锢的思想会给人类带来福音, 也会带来灭顶之灾。其实云南的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信仰, 虽然没有文字, 但是, 他们一直口口相传, 世世代代遵守祖上立下的规矩, 拜天地, 敬鬼神, 供奉祖宗。尤其重要的是, 虽然刀耕火种, 但是绝不竭泽而渔, 绝不对一种动物或植物赶尽杀绝, 绝不过度开垦, 知道让土地休养生息。因为他们怕土地里的神发怒, 怕老祖宗不保佑, 怕神不给他们足够的粮食。这些观点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人们开始反迷信的时候, 几乎是一边倒的, 没有仔细想想迷信是怎么来的, 在这里, 笔者想,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说法是因为以前的人不懂科学, 所以就迷信, 可是, 现在几乎很多人都懂科学了, 为什么还迷信呢?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迷信思想的处理-巢湖学院学报-2010, 12 (2)

[2]、当前农村社会迷信思想发展的特点、危害和原因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08, 23 (4)

[3]、怀川的迷信活动与思想探微-焦作大学学报-2011, 25 (3)

篇4:农村封建迷信论文

一、迷信的概念及分析

迷信是一个含有否定意义的价值判断名词。二十世纪以来,中外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但关于迷信的具体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无固定的迷信定义表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于迷信本质内涵的理解,已大都归于一致。如《牛津英语大词典》中关于迷信的几种定义,都一致肯定了迷信的本质内涵即为某种非理性的、无根据的信念。中国学者对于迷信的定义也表达了同一内涵。如民国时期有学者把迷信定义为人类对于事物不辩事理是非之一种妄自推测。费鸿年先生在其《迷信》一书中称“凡属与科学事实相违反而不用科学方法所得的结论,多可以叫做迷信。”现代学者中,有人认为迷信是对支配个人命运的某些神秘力量的非理性盲目崇拜,也有人认为它是落后于时代文明的信仰对象和盲目的信仰态度、信仰行为。其他种种,不一而足。但所有这些关于迷信的定义,无一不肯定了迷信的本质内涵即为某种盲目的、错误的信念。

迷信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迷信的外延非常宽泛,如从信仰对象来分,既有对鬼神、上帝等虚幻事物的迷信,又有对自然事物、祖先、清官、领袖、明星等实体事物的迷信,还有对某些抽象事物,如主义、数字、符号等的迷信;从信仰行为来分,既有宗教迷信,又有世俗迷信与异教迷信;再有以产生时间来分,则有古代迷信与现代迷信。狭义迷信为广义迷信中的一种,单指民间相信鬼神、巫觋、星相、卜筮、堪舆等的思想和行为,即通常意义上的世俗迷信,也可称之为封建迷信。本文所使用的迷信一词,系指后者。

二、二十世纪上半期农村迷信活动的部分改观及其原因

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各种社会势力反迷信斗争如两次新文化运动对封建迷信的抨击、根据地政权的反迷信斗争以及各届中央政府的反迷信斗争等的积极影响之下,中国农村迷信活动从总体发展趋势上开始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1、就神道而言。破除迷信,邪祠淫祀首当其冲。二十世纪上半期,封建神权随着封建政权的崩溃受到了一次空前剧烈的冲击,有些邪祠淫祀因此自动走向衰败。以文昌庙为例,二十世纪上半期由于废科举、兴学堂制度的确立,文人对文昌的祭祀兴趣逐渐减弱,文昌庙由此便很快走向没落。又如古代官吏的祭祀神坛、救护日蚀月蚀、为民求雨祈晴等迷信行为,也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几乎绝迹,在民国时期已很难见到。而且,民国成立后,在新政权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政策的推动下,毁神庙废淫祠运动便在全国普遍开展,神庙数量因此逐渐减少。李景汉先生于1928年对河北定县东亭乡62村庙宇的调查,便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定县东亭乡62村原有庙宇共计435座,但到了1928年,尚有神像的庙宇只有104座,“其余331座庙宇,有的房屋已被拆毁,有的祗神像已毁而房屋改为他种用处,年久失修自行损坏者占少数,有意毁坏的占大多数”。在已毁的331座庙宇中,毁于1912年至1928年间的庙宇便有259座,占总数的76%之多。特别是1914年孙发绪县长毁庙兴学,一年之内便将200处庙宇改为学堂,1915年又改45座庙宇为学堂。此等资料,不一而足。不难看出,二十世纪上半期邪祠淫祀已经开始走向衰败。虽然各地情况有所不同,某些地区的神庙也会由于天灾人祸而发生一定的反复,但大多仍是屡建屡拆。其数量得到了一定控制。

2、就迎神赛会而言。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的迎神赛会历经各届政府的严禁,其数量也有所收敛。如河南荥阳县原来火神、土地等会无村无之,但民国以来,“有移戏资办学者,演戏渐少”。再如广西柳州融县“迎神赛会,向日颇盛”,尤其以下廊街和紫佩村的赛会行为最为盛行,下廊街以雷神为主神。但自“民国成立,下廊街雷神庙完全拆卸,以其材料充筑南和小学校,各村祠庙亦多有改为学校者,酬神建醮之事始不常见。”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迎神赛会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农民举行迎神赛会大多是出于祈福免灾的迷信心理,同时也借此稍作娱乐与交易之用。而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大量资料表明,不少地区的迎神赛会已侧重于娱乐的一面,至于所迎何神,为何报赛,已不受民众关注。如费孝通先生于30年代对江苏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的调查,就很能说明这一变化。据费孝通先生的调查,开弦弓村有一个崇奉神道“刘皇”的较大的地域性群体,称为段。每段每年需聚会两次,聚会时,把神道请到其中某一家,准备盛宴供奉。但乡民们虽然祀奉刘皇已有很多代了,却不知道刘皇是谁,聚会有何目的。虽然据说这两次聚会与收成有关,“但这种联系在人们的思想上是很模糊的。有的人承认,他们的真正兴趣是在聚会时的那顿盛餐”。因为某些地区迎神赛会性质的这种转变,所以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身无余钱的条件下,这些地区的迎神赛会很容易走向衰败。

3、就卜筮、星相、巫觋、堪舆而言。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的卜筮、星相、巫觋、堪舆等迷信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收敛。据民国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北伐成功,党政机关意欲刷新政治铲除旧势力,曾对卜筮、星相等严加取缔,一时江湖术士销声匿迹,不敢公然鼓簧”。又如四川地区自古巫风极盛,有“跳端公”一事。但自民国以来,“民智渐开,知信巫不如信医,故斯事渐罕见”。

4、就婚丧迷信而言。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婚丧仪式中的迷信色彩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以“合婚”一事为例,1934年广西《武宣县志》载:“近时破除迷信,拟双方互开男女年命八字两份。由媒分开交双方各执一份,以为议婚同意证据,不再迷信卜兆与算命。”此外丧葬习俗中的做道场、重风水等迷信活动也逐渐开始减少。天津蓟县“从前有延僧道唪经,糊纸张以表示尽人子之心者,自民国以来,风气开通,多半废止。”山西新绛县原来“多溺地师之说,卜地、卜日动经数岁”,但民国成立后,“迷信渐为破除已有不拘风水时日者”。以上资料均表明,随着政府对新式婚丧礼仪的提倡,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婚丧仪式中的迷信活动已经开始出现减少的发展趋向。

5、就迷信物品而言。二十世纪上半期,由于各种迷信活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观,因此迷信物品的营销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如在湖南醴陵县,“自民国以来,风俗变易,香烛销场逐步减少”。广西樟林“自政府厉行破除迷信之后,对于冥镪捐加重抽税,这种营业,已经逐渐衰落了”。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迷信活动的这种衰败迹象虽然有大量资料予以证明,但事实上这种衰败却又是非常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生衰败的地域范围有限。迷信活动的改观仅仅发生于中国农村的部分区域,大多是交通发达、风气开通地区,如新兴工商业城市周围区域或是沿海沿江地区。在中国广大内地农村地域,由于地处偏僻,风气闭塞,这种变化则非常少见。二是发生衰败的程度非常有限。有些迷信活动虽然表面有所收敛,但其影响力却依然存在。由此可见,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迷信活动的改观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总之,这一时期中国农村迷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衰败是以整个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为其前提和条件的,但它同时也促进了这一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二十世纪上半期农村迷信活动的普遍存在及其原因分析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迷信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已经开始显示出衰败的迹象,但更多资料表明,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农村社会依然大量存在,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正如孙本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当时“农村人民,知识浅薄,一切行为,多含有迷信的成分。小如饮食起居,日常细故,大如生死疾病,婚嫁丧葬,均不能脱离迷信的影响。迷信的力量,几可操纵农民的行为。”

(一)二十世纪上半期农村迷信活动的普遍存在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的迷信活动,其名目之繁多,表现形式之纷繁,使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比如有关于鬼神的迷信;关于巫觋的迷信;关于卜筮、星相、堪舆的迷信;关于婚嫁丧葬仪式中的迷信以及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迷信,有关于小孩、妇女生产、节令、镇邪、禁忌迷信等等。如民国时期山东省“卜筮星相,到处可见,婚嫁等事,鲜有不求术士,合婚择吉,丧葬鲜有不延僧道做佛事建醮坛者,迎神赛会之举,虽经严禁,未能绝迹”。陕西省“即穷乡僻壤,亦有迎神赛会之举,至迷信巫觋、相命、驱邪、除鬼、谈论吉凶等事,虽上流社会人物,亦不能免”。湖南省“人民迷信鬼神,牢不可破”,“巫觋禳灾、祝由医病,以及相风水之说,迎神赛会之举,虽有禁令,仍难收效。”江西农村“无论治病、求子、求福、求财等,唯神祗是问,整个生活皆为迷信心理之所支配”。又如民国广西《迁江县志》载:“今虽神权打倒,迷信力求破除,而风水之崇信及求神问鬼之习,犹有牢不可破之概”。因此,民国时期有不少人便认为:“在革命声中,表面虽然是破除迷信,而鬼神妖怪之事,在里头却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此种资料,不一而足。

总之,更多资料表明: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充分证实了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在中国农村广泛存在。当然,这一时期迷信活动仍然能够在中国农村广泛存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二)二十世纪上半期农村迷信活动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农村社会,经受社会进步潮流冲击的封建迷信依然能够大量存在,有其存在的各种条件与基础。

首先,支配农民迷信行为的自然和社会异己力量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依然存在并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一时期天灾频仍、人祸不断的现实,为封建迷信在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可乘之机。天灾频仍主要表现为中国农村地区几乎无年不灾、无年不荒,水灾、旱灾、蝗灾接连不断地威胁着农民的生活。如黄河流域六省在1912—1937年间,共发生灾荒77次,平均每年有3次之多。人祸不断主要表现为各地兵接祸连、政治腐败。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新旧军阀混战不已,土匪活动猖獗难禁,农民生活深受滋扰,少有宁日。加之国家政治腐败依旧,经济搜刮更甚,因此祸害无常便成为农民生活的一大显著特点。如果说,自然和社会异己力量的存在为封建迷信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那么,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与农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则使封建迷信的大量存在成为现实。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农民丝毫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科学设备与农民毫无牵连,面对接连不断的水灾、旱灾、蝗灾等的袭击,农民缺乏任何有效的抵御措施,而且,农民由于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对天灾人祸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坐以待毙。此外,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极为恶劣,即使有少数医生药品,农民也因无法购置而只能作罢。因此,面对生活中此众多的无奈与无能为力,农民只能从其他方面寻找生活的出路,而封建迷信便被农民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生存途径:农民在其面临困境时,往往通过求神拜佛、迎神赛会、请巫作法、求签问卜等迷信活动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满足,借此来维持正常生活的进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封建迷信也是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存在是以农民的客观冠要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封建迷信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民的生活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其次,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客观政治环境为封建迷信的滋生提供了社会土壤。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大半地区均为军阀所控制,军阀所具有的封建落后性为封建迷信的广泛存在提供了有利条件。无论是北洋1日军阀还是国民党新军阀,其都企图通过提倡神道来达到愚化人民、实行专制统治的目的。如湖南军阀张敬尧在20年代极力宣扬封建迷信,企图利用群众的迷信落后思想来软化人民的反抗斗争,以此维护其反动统治。广东地区在军阀陈济棠进行统治时,弥漫着浓厚的迷信空气。陈济堂迷信鬼怪风水,官僚、土绅与术士巫婆等便趋奉附和,甚至于省港报纸也大肆宣扬,广东的社会风气因此而腐败不堪,迷信之风盛极一时。就连广东省教育厅的官员,也同样沉缅于迷信不能自拔。如在教育厅办公地旁边,“有一块约六尺高、三尺阔、五寸厚的石碑,中刻‘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据说是用来‘挡煞’的。又传说这块碑有神将两个左右守护,左边那个是吉神,右边那个是凶神”,而教育厅的官员便把人事上的变迁说成是与那块石碑有关。在如此靡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封建迷信能够盛行不衰,自然不足为奇。

再次,封建迷信是融于社会风俗流传而来,而社会风俗虽然也会受到不同时代物质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制约而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但它同时也要受到历史传统的制约,是一种以传统方式出现,大规模的时空文化的连续体。传统风俗文化一经形成,就会为社会所认同,并产生巨大的历史惯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法,是相对于法律政令等硬控制形式的软控制,有很大的约束力。人们对于传统风俗,都倾向于年年相沿、代代相传,其思想和行动稍稍偏离风俗就会感到非常大的困难,因此,各个时代所谓的移风易俗也都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加之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由于受到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开拓进取、弃旧图新的精神源泉,维持现状、因循守旧是他们的一贯生活方式。对农民而言,要冲破传统需要更大的勇气。因此,传统风俗在中国更容易发挥其稳定性,而封建迷信的积重难返也最终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总之,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迷信活动的盛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的广泛存在,是现实与历史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农民维持正常生活的客观需要。

篇5:农村迷信活动的调查报告

封建迷信作为一种传统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因为,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历史,封建迷信意识根基深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传统的道德、精神等旧的痕迹不可避免地在人们的头脑中残存下来,人们意识中最顽固的传统之——一—封建迷信,不可能在短期内清除,一但遇到适合气候和土壤,它就会再度泛滥。

借助春节寒假期间,我在我的家乡进行了关于《农村封建迷信之现状的调超报告》的社会调查,这个调查为期40天,对象为10个村落,其中我们乡的村落8个,其他乡的村落2个。在这次调查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调查对现象进行聊天来了解他们的封建迷信意识的严重程度。这次调超对象分为三个层次(按年龄) 3~17岁,18~40岁和40岁以上。对他们进行同一种问卷调查,然后看他们的表现来查看这些对象的现状,从而进一步了解,在21世纪这股科技大浪潮下,封建迷信在我国农村的泛滥程度。

二 正文(关键字:祠庙,除夕夜,大年初一,下午,生病,香纸,老人,小孩。)

祠庙作为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广大的农村迷信者们进行求神拜佛的必须去处,在广大的农村,祠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祠堂 2。庙坛 3。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井以及,年代久远的很大的古树。我们知道祠堂的修建时农村的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们那里没有祠堂,以为我们村是很久以前(大概90多年)从别的村分离出来的,在村里没有出名人以前是不可以有祠堂的。非主村,不可以拥有祠堂。庙坛在我们那里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仙真寺,每逢过年过节,那里的香火就会非常的旺。不仅有我们本地的人,还有很多外地来的香客。据我的观察,目的都比较简单,老人嘛,就是求子孙家人的平安,而年轻人估计有%90的人是求姻缘的。除此之外就还有一些求功名的等等。

除夕夜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每到节日,家家户户就会张灯结彩,打扫一番,然后来迎接新的一年。但据我的观察,农村的除夕夜与城市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相比较而言,农村的除夕夜,程序更为复杂,也更为隆重。在这之前农民会进行很多的`求神拜佛的活动。这些活动的花费,会使用掉农名很多的收入。而且,就算一户人家在怎么穷,他用来购买请神拜佛用的钱一定会留够。不然,他则会相信明年不会有神灵保佑他。像为了犒劳上天真神的庇护,农名会购买香纸,蜡烛,鞭炮。然后杀猪,没有猪则杀鸡,这个时间一般是在除夕夜前2~5天。在农村,如果有好吃的东西,家里人先不吃,而是他们用碗装着然后放在门口,或者祭坛里,先念叨一番,献给庇护他们的神,之后放一串很大的鞭炮。并且,越是有钱人家,这样的活动也就搞得越隆重。这些是我在调查之前在农村观察得到的,每个村都一样。

在调查中,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问,40岁以上的(尤其实是老年人)调查者和6~17岁的调查者的答案比较分散。四个答案,每个所占的百分比基本持平,相差不是很大。相反的是18~40岁之间的调查者答案在C和D所占的百分比是91。1%。这说明在什么是迷信什么不是迷信这个概念上在18~40岁之间的调查者还是可以区分

清的,而年龄在6~17岁和40岁以上的调查者对这一概念还不能很好的区分。这很显然是在教育方面的欠缺。我们知道随着改革开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对封建迷信的抵制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在广大的农村,显然这些还做得不是很好。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政治环境比较宽松,一些地方价值取向失衡,道德规范无序,各种竞争激烈,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虽然物质上富裕了,但精神上却变得日益空虚;有的经过政治风云世态炎凉之后,变得疑虑重重;有的尽管生活改善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心理失衡,产生了相对贫困感: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出路而盲目流动,“下海”者难免“倒运”;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风险转移到家庭或个人身上,农民的一些实际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等等。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因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往往感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难以把握,为了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便会转向封建迷信中去寻觅答案。

对于第二个问题,6~17岁的调查者和40岁以上的答案比较集中于A,比例达到了72%,当然还有一些选择其他的。我觉得所有问题当中这个问题最有趣了,我弟弟今年9岁,当我问他为什么相信的时候,他说电视上总是在放。特别是《西游记》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的所有鬼怪形象都来自《西游记》。很显然对于知识有限的人来说,电视剧可能也会导致他们变得愚昧。他们没有办法去区分在电视上的东西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对于老人来说,这些神啊鬼啊妖呀什么的可能是他们听来的故事。因为问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说那个谁谁将他在哪里遇到过什么呀,由于他们也没有办法寻找根据就相信了吧。而对于那些不相信的他们都说眼见为实。显然他们还是很明智的,懂得这些。对于第三个问题,40岁以上的调查者有53。7%的人竟然选择了B(请茅山道士驱邪除魔),这部分其实大部分都是老人,家里不是有钱,有病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乱投医,也学借助这个从精神上度过难关。这与他们的经历有关了。对于第四题40岁以上的调查者,B为20%,D为73%,18~40岁的调查者B为71。8%,D为20%。6~17岁的D为%76。6%。这能说明什么呢?很显然从18~40岁的调查者和40岁以上的调查者身上可以看出,封建迷信会给甚或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为求神拜佛的过程中是要给钱的,请道士之类的事不可能免费的。当然经济损失情况因人而异。

对于第六题,40岁以上的调查者有55%的选择了A,而对于18~40岁的调查者有67%给出了B这个答案,而对于6~17岁的调查者竟然有97%的给出了C。显然对于老人而言,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以他们本人的能力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很多时候为了发泄心中的不快往往是对他们所崇拜的神倾诉。因为他们认为,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成为了上天的安排。而对于18~40岁之间的调查者,他们的答案多数是居于B这个答案,显然忙于生活让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怎样让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这可能是他们的首选问题。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他们不会他抱怨,不会怨天尤人,不会求神求天。也许他们想————求神也太不靠谱了。如果可以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生活得不到提高呢。所以不迷信,没有时间迷信。对于6~17岁的调查者我觉得对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选择C可能是在这个少年阶段的无忧无虑,天真和风华正茂对封建迷信有着强烈的抵抗力。

在第7题中,我并没有采访一些老人,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对于一些政策问题我无法跟他们说清楚。而对于6~17岁的调查者我也没有采访他们,政策问题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这还未知过早把。所以我把调查的重心放在了18~40岁的调查对象中。调查结果如下A占88%。从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民迷信,而是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国家在农村的反封建工作还有所欠缺。近年来,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日猖厥,农民弄庙、弄神、弄鬼的费用日益增多,有些地大兴土木修建神庙,耗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费用绝大分由当地农民捐助。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抬头,所造成畸形消费,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开展科学精神和无神论教育,抓好农村科技普的工作还是没有做到位。不仅是我的调查对象如此,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在小学发的那几本课外书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工作来教人们如何区分什么是封建迷信什么是风俗习惯风俗传统。对于第8题,又有着如下的结果。40岁以上的调查者A为35。7%,B为41%。18~40岁的调查对象则给出了B为67%,A为19%的答案。而对于6~17岁的认为B是造成封建迷信的现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封建思想自古以来就作为文化思想的观念根深蒂固。再者科学知识的缺乏,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也是造成现在农村很严重的原因。第9题我也没有在采访40岁以上的老年人了,我觉得没有意义了。所以可以看到6~17岁的调查者当中有73%选择了A,而对于18~40岁的调查者B的答案居多,有74。8%。人们不是说愿意相信

迷信,而是在他们的生活中,科学知识来的太晚了。显然他们是很痛恨邪教和那些所谓神鬼保佑作祟之事了。然而我觉得政府也是应该在这方面引起重视了。

三 总结

一、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泛滥的原因

1、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是导致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的根本原因。封建迷信作为一种传统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因为,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历史,封建迷信意识根基深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传统的道德、精神等旧的痕迹不可避免地在人们的头脑中残存下来,人们意识中最顽固的传统之——一—封建迷信,不可能在短期内清除,一但遇到适合气候和土壤,它就会再度泛滥。

2、政治环境宽松、社会价值失衡、道德规范无序是造成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的直接原因。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政治环境比较宽松,一些地方价值取向失衡,道德规范无序,各种竞争激烈,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虽然物质上富裕了,但精神上却变得日益空虚;有的经过政治风云世态炎凉之后,变得疑虑重重;有的尽管生活改善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心理失衡,产生了相对贫困感: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出路而盲目流动,“下海”者难免“倒运”;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风险转移到家庭或个人身上,农民的一些实际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等等。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因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往往感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难以把握,为了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便会转向封建迷信中去寻觅答案。

3、基层工作中的某些失误也是造成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泛滥的重要原因。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问题,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了封建迷信日益增长。有的商家为了促销大搞彩,进行商业化的刺激;有的文艺作品或演出有意地渲染封建迷信思想;有些不法之徒利用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功利心理,把封建迷信活动游戏化、民俗化。

二、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危害

1、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有的地方借封建迷信活动大搞修族谱、建宗祠活动,导致宗族势力抬头。一些“族长”、“神汉”无视乡村组织的领导,在群众中发号施令,甚至利用宗族势力与政府对抗,这些都严重干扰了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削弱了当地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

2、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有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是从心里感谢党,感谢政府,而是感谢神灵”。他们把劳动致富挣来的钱大把大把地用于进香还愿、祭祖建庙。在一些农村,豪华的“坟墓”、气派的村牌门面、堂皇的神庙随处可见。还有些群众虽然十分贫困,但在搞封建迷信活动上却舍得花钱,甚至出现“有钱捐助建庙,无钱送子读书”的怪事。遇到天灾人祸,更是求神消灾,以期趋福避祸。

3、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有些年轻人结婚时不到医院作婚前检查,却找算命先生看“生辰飞建商店、住宅要请道士选“风水宝地、开业、搬迁,要(下转48页)3、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有些年轻人结婚时不到院作婚前检查,却找算命先生看“生辰:建商店、住宅请道士选“风水宝地飞开业、搬迁,要择“黄道吉日代连车牌、电话也要带“吉祥”的号码。有些阴阳先生、风先生竟然成为某些领导者的座上宾。如有家企业接连发事故,厂长竟然从外地请来三班道士念经做道场。还有层领导父亲出殡,就责令该村小学的学生停课一天为其送葬,这些都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4、加重了农民负担。近年来,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日猖厥,农民弄庙、弄神、弄鬼的费用日益增多,有些地大兴土木修建神庙,耗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费用绝大分由当地农民捐助。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抬头,所造成畸形消费,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三、抑制农村封建迷信活动

l、开展科学精神和无神论教育,抓好农村科技普及作。这是遏制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根本措施。要针对农的实际,切实加强无神论教育,尤其要加强科学精神、科思想、科学方法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广大农民不仅掌握技知识,

而且掌握科学方法,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状况。农民喜闻乐见的事情入手,用封建迷信所带来的惨痛教警示农民,不搞简单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

2、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思想文化领域没有真空,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封建迷信、伪科学必然会去占。

迷信是腐朽文化的产物,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背道驰,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促进村先进文化的发展。党员干部应该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持唯物论,不被封建迷信所迷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农村思想文化的各种有效载体,加强对党员和群众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加强农村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引导农民把钱用在办学、办益事业上,使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农村文化阵地。3、加强社会管理,把破除封建迷信同推进农村各项作结合起来。防止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蔓延,还需要各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比如在封建迷信活动猖撅地方,往往党风和社会风气较差,有些群众求神拜佛是为生活困难或天灾人祸,才求神灵的保佑,对此,有关门要帮助他们排优解难。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理”的方针,在开展有益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加强社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取缔封建迷信活动,严禁宣扬封建信的书刊、影视作品,严厉打击各种制造传播封建迷信违法犯罪分子,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四 附属材料

篇6:议论文真迷信假信仰

儒学本来是很纯朴的人学,是不讲“怪力乱神”的,但到汉朝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出,儒学便有了一些神性了。当然,儒家讲天,自孟子便有,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类,但将其系统化、完善起来的还是董仲舒。董仲舒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掌握着人的生死祸福,一切人必须顺应“天意”,敬畏“天殃”,否则必将招致严厉的惩罚。可是,天这位大君又是不惯于办理人间俗务的,于是便由他的儿子来做他在人间的代理,“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所谓“天子”,即人间的皇帝是也。

在董氏儒学里,天通过行仁、施德、用刑来对待他的子民,只是他的这些牧民之策,都要经过他的儿子――天子的手来落实罢了,倘要落实得不好,他则用灾异来表示他的愤怒和惩罚,“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当然,这一套理论细究起来有些怪异。比如皇帝是天的儿子,要代行天职、教牧百姓的。可是如果“天子”不太听话,没有好好地履职,弄出一点让天不高兴的事来,天就要来教训一下“天子”。这教训不是让“皇儿”撅了屁股,打上几板子,或是踢上几脚,而是用“天灾”“异象”来惩罚、来威吓。天灾,即洪水、地震之类;异象,则是日蚀、月蚀之类。但这类天灾祸的往往不是住在深宫里的皇帝,而是那些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百姓。这位“大君”,他的儿子不听他的话,他不打他的儿子,却是打起他儿子的儿子了。这岂不有点儿怪异?

不仅怪异,这一套理论,如果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来看,可谓之迷信。然而,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来看,世上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划进迷信的地盘里去。所以,在这里作为有点神性的学说,是不是迷信不是重要的,重要是要将其作为信仰来对待。比如说,作为天的代理人――天子,倘若真诚地信仰这个学说,敬天畏神,“爱民如子”,小心翼翼地“替天行道”,免去上天这位大君的“灾异”惩罚,对于人间百姓岂不是一件幸事?

可惜得很,独尊儒术的天子们,虽然朝廷之上设宴讲经,朝堂之下以儒取士,也设了天坛、地坛之类的祭坛,四时祭拜,似乎虔诚得很,但祭过之后呢?大多还是声色犬马,沉浸在人间的欢乐里,并没有将这学说培养为精神的信仰,时时面对上天谨言慎行,处处依照天道行仁施德,以民生为要,理政养民,以至于中国的历史里,更多的是仁德不足而盘剥、刑罚有余,天灾不断,民不聊生。最后,使得上天这位大君,只好不断地换“儿子”代他行职,自汉以下,让数十姓的人做过人间的皇帝,直至帝制的倒掉。

篇7: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论文

地主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普照的光”。给商品经济的发展打上深刻的烙印。下面从消费需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等几个层次,对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作点探讨。

贡赋和地租为需求基础的商品经济

消费和有效需求是形成市场的经济基础。在秦汉至唐中叶以前,君主是国内剩余产品的主要所有者。巨额的贡赋收入形成庞大的有效需求。贵族地主和官僚地主是当时地主阶级的主要部分。他们的地租收入量仅次于封建国家的贡赋收入量,也形成巨大的有效需求。君主、各级官吏、贵族地主、官僚地主大都居住在城市中,用他们的收入与工农业生产者相交换。各地的土特产品、奢侈品通过贩运贸易流向城市,形成繁荣的城市商业。当时的商业主要是满足以城市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坊市制的发展正与此相适应。人数众多的农民只是在地方小市场上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唐宋以后,地主制经济发展,到明清时期,庶民地主、中小地主在土地占有上已占显然的优势。贡赋收入和地租收入仍然是国内有效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地租收入已向上位移,提升居首要地位。试以清代乾隆年间情况为例作粗略说明。

清代乾隆间,全国耕地约达8亿亩(折亩后的税亩)。如地主占有一半,是为4亿亩。每亩租谷按一石计,合米5升,全国地租总量为2亿石米。石米按银一两计,地租收入形成的有效需求约为银2亿两。

乾隆间,封建国家的各项赋税收入每年约为银4千万两。另有漕粮400万石,石米按银一两计,国家整个财政收入为银4400万两。赋税收入仅为地租收入的1/4左右。

但值得指出的是,乾隆末,全国人口已达3亿。农民按90%计,是2.7亿人口,农户一家按三口计,是为9千万户。当时农民商品生产发展,商品消费增加。如从高每个农户年消费银一两计,约共为银9千万两。已超过国家财政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却不到地租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的一半。

唐宋以后,城居地主逐渐增多,但大量中小地主们仍居住在农村。直到明清时期,商业虽然仍主要是满足以城市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但满足乡居地主与广大农民农村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已日显重要。这正是宋代以来草市发展,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重要原因。

总之,自秦汉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贡赋和地租所形成的消费需求所拉动的。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清代,广大工农群众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作用,始日益显露。市场的经济基础走向坚实。

个体农民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

秦汉至唐中叶,农产品和部分手工业品主要由地主与商人组织生产来满足社会的商品需求。这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即有反映。晋人江统也说:“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

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农民的商品生产发展。农民的商品生产成本低,具有竞争优势,遂逐渐排挤商人和地主的商品生产而占领市场,成为第一市场主体,成为农产品和某些重要的手工业品(如棉布)等商品的主要供应者。农民经营是地主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农民成为社会商品的主要供应者,正是这到特征贯彻的必然结果,他们在維持我国众多人口的生活和开拓商品市场上,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比西欧中世纪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在市场中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在西欧,一直到14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发生的时候,市场交换活动还主要是由封建领主所进行的`。

明清时期,手工业品中除棉布和丝绸等产品仍由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所生产之外,其他如油、酒、糖、烟、纸、铁冶铸、铜、铅、煤矿、井盐等产品的生产,也出现了沿着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与“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的两条道路发展,从小生产向大生产演进。

小生产、大市场的商品经济

地主制经济下的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低,其产品既要满足自己消費需要,如要交纳租赋,产品自给量在其产品总量中比重很大。从一家一户农民来说,商品率低,商品量少。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每个农户种植不多商品性农作物和生产不多的商品性手工业品,集中起来就可以构成巨大的商品堆积,不但能形成稠密的集市贸易,也可以形成具有很大商品流通量的集散市场和大规模长距离的贩运贸易。清代人口巨增,农户数量大量增加,加之地区分工发展,其情况更会如此。粮、豆、棉、棉布、丝绸、果、茶等都已成为大宗贩运商品,形成许多重要的区域间贸易。

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清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流向城市,与皇室、官吏和地主的租赋相交换,仍在继续发展,同时,与前述农民有效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粮食产区、手工业品产区和原料作物区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手工业者之间,即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扩大,发展了长距离贩运贸易,这是国内市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展。

在国内贸易特别是长距离贩运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从东南沿海直至广大内地,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市镇为骨干,与墟集相串联的多层次市场网络,小生产形成了大市场,为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条件。

篇8:乌鸦报丧不是迷信

母亲不吃不喝已经两天两夜了, 她就那样无力地躺在那张睡了半辈子的木床上。医生每隔两个小时来检查一次。在母亲的木床前,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无限的悲痛。儿女们知道, 即便再怎么不舍, 亲爱的母亲还是要永远地离开他们了。

那天晚上, 居伊·雅里寸步不离地守候在母亲的病榻 (tà) 旁, 在摇曳 (yè) 的烛光中, 为母亲朗诵《圣经》。夜静极了, 窗外梧桐树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 母亲的脸上漾 (yànɡ) 起了红光。突然, 窗外传来一声急促的鸟啼, 居伊·雅里竖起耳朵, 没错, 是乌鸦的叫声。他很奇怪, 乌鸦这种鸟是极少在夜间啼叫的。但令人费解的是, 窗外的乌鸦叫声却越来越响, 越来越嘈杂。刚开始是一只乌鸦叫, 后来竟然有一大群乌鸦, 就站在居伊·雅里家院子里的梧桐树上嘶哑地叫喊着。

大概是这种叫声让人感觉到凄厉难忍, 因为在当地, 乌鸦被人当做一种不祥的动物来对待, 只要是乌鸦开口啼叫, 就不会有什么好消息, 何况这次还是在母亲病重的夜里。居伊·雅里的父亲从屋里摸出老式气枪, 朝天空放了一枪, 乌鸦们才四散逃去。

这时, 居伊·雅里惊奇地发现, 母亲一直紧闭的双眼慢慢地张开了, 嘴角不断地抽动着, 脖子因为短促的喘气而不停地扭动。这是母亲留给居伊·雅里最后的印象。几分钟后, 母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安葬完母亲后, 居伊·雅里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巴黎自然博物馆, 继续着他热爱的鸟类研究工作。职业的敏感让他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母亲去世前, 那离奇的乌鸦叫声也许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于是他一头扎进了图书馆, 深入了解乌鸦这种鸟。不久后, 他又找来其他动物学专家和当地一些退休的老医师、殡葬师, 让他们讲述人在去世之前的一些奇怪现象。

通过不断地对比和反复研究, 居伊·雅里终于发现, 人在弥 (mí) 留之际, 尤其是那些病入膏肓的人, 会发出一种非常微弱的腐尸般的味道。这种味道, 作为同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闻不出来的, 但是乌鸦就有这种独特的能力。它们不但能够在5公里之内分辨出这种味道, 而且可以迅速地奔赴到气味源附近。乌鸦是一种群居食腐类动物, 一旦一只乌鸦发现哪里有腐尸的味道, 便会呼朋引伴, 将这个消息传播给附近的整个乌鸦家族。乌鸦的叫声并不是迷信的象征, 相反, 这叫声里包含着很多科学知识。

上一篇:踏着慵懒向前奔行散文下一篇:支部合并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