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历程有感

2024-04-15

光辉的历程有感(通用6篇)

篇1:光辉的历程有感

读《光辉的历程》有感

桃舟中心学校 张婷婷

读了《光辉的历程》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总是出现一幕幕令人振奋、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画面。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这60年来的历史。虽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中华儿女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写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篇章。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编写。一是《昂首奋进的崛起步伐》,二是《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三是《日月同辉的科技之光》,四是《硕果累累的文教园地》,五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六是《四海合唱的盛世华章》。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第五章,书中介绍了那些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志愿军能够攻占敌人的阵地,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膛,壮烈牺牲了!在黄继光的激励下,我军迅速出击,终于夺取了这场战斗的最后胜利。

在去年5月12日的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袁文婷老师、张米亚老师在他们双臂的保护下,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这种舍生忘死、不畏死亡、舍己为人的行为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更多作文:

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祖国的明天靠我们去创造。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爱国信念,学习科学知识,锻炼强健体魄,为我们将来能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指导老师:谢小玲

更多作文:

篇2:光辉的历程有感

五月十二日地震发生时,十三岁的何翠青本已经走出了宿舍,但是当意识到地震发生是,她并没有迅速逃生,而是跑回宿舍把正在午休的同学叫起来,同学们逃走了,但她却失去了最佳逃脱时间,五十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的毅力,被救援人员救出来。可是,由于重物长时间的挤压,她的肌肉组织坏死,永远失去了右腿,。当记者问她:“你后悔吗?”她摇摇头,硬咽着说:“不后悔,我后悔的是我没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九岁的小林浩,是映秀镇渔子系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的哪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楼上坠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后,我看见一歌女同学昏倒在地,把她背了出来,‘拿’给校长,校长又‘拿’给她的家长。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也‘拿’给了校长,校长把她‘拿’给了她的家长,后来,我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救人过程的时候,显得很镇定,他还太小,“拿”字的用法还不太懂,他的声音很稚嫩,肩膀更稚嫩,然而,她用自己稚嫩的双肩,为他人挡住了死亡!

篇3:光辉的历程宏伟的篇章

建国初期,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 综合实力十分弱小。60年后的今天, 无论是经济总量, 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 经济总量增加77倍, 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1952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 到1978年增加到3, 645亿元,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经济总量迅猛扩张, 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 达到了300, 670亿元, 年平均增长8.1%, 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其中, 我国1979~2008年的年均增长9.8%, 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 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1952年,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 1978年才达到1.8%。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8年为6.4%, 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 居世界第3位。根据世界银行资料, 折合成美元, 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 600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的27.2%, 日本的78.6%。 (图1、图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 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 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 698元, 扣除价格因素, 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 年均增长6.5%,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根据世界银行资料, 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2, 77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 在60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图3、图4)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5倍, 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 1951年上升到125亿元, 达到3位数, 此后经过27年的缓慢增长, 1978年财政收入上升到1, 132亿元, 达到四位数。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 财政收入实现加速度增长, 到1999年, 财政收入增加了十多倍, 达到11, 444亿元。进入新世纪, 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 到2008年, 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万亿元, 达到61, 317亿元, 比1950年增长985倍。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 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图5、图6)

外汇储备增加近14, 000倍, 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1952年, 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 到1978年, 也只增加到1.67亿美元。在改革开放初期, 外汇储备的短缺局面依然没有明显改观。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 外汇储备逐步由短缺走向富裕, 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 达到111亿美元, 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 达到1, 050亿美元, 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 达到10, 663亿美元, 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 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9, 460亿美元, 稳居世界第一位。 (图7、图8)

二、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建国以后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 短缺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 长期困扰我国的商品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历史。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 318万吨, 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 477万吨, 人均产量增加到319公斤。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 1984年超过4亿吨, 1996年超过5亿吨, 2008年达到52, 871万吨, 与1949年相比, 粮食产量增长3.7倍, 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年只有44.4万吨, 1978年升至217万吨, 2008年达749万吨, 与1949年相比, 增长15.9倍, 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1949年只有256万吨, 1978年发展到522万吨, 2008年达2, 953万吨, 比1949年增长10.5倍, 人均产量增长3.7倍;糖料产量1949年只有283万吨, 1978年为2, 382万吨, 2008年迅猛发展到13, 420万吨, 与1949年相比, 增长46.4倍, 人均产量增长18.4倍。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年只有339万吨, 人均5.9公斤, 1978年产量865万吨, 人均9.0公斤, 2008年产量5, 337万吨, 人均增加到40.3公斤;水果产量1949年120万吨, 人均2.2公斤, 1978年产量657万吨, 人均6.9公斤, 2008年产量19, 220万吨, 人均145.1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年44.8万吨, 人均0.8公斤, 1978年产量465万吨, 人均4.9公斤, 2008年产量4, 896万吨, 人均37.0公斤。 (图9)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 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08年与1949年相比, 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 149万吨, 增长64.7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710亿米, 增长36.6倍;糖由20万吨增加到1, 449万吨, 增长71.5倍;原煤由0.32亿吨增加到27.93亿吨, 增长86.3倍。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器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从无到有, 在改革开放以后呈迅猛扩张之势。电视机由195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9, 033万台, 电冰箱由1956年的0.03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4, 757万台;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8, 231万台。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 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 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 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 在22个大类中, 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 其中, 烟草类占比49.8%, 纺织品类占比29.2%, 衣服、皮毛类占比24.7%, 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 碱性金属占比23.8%, 电力装备占比28.2%, 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外, 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六位。而在发展中国家中, 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名列第十一位外, 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 (图10)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基本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服务业的需求, 还在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建国初期到1978年,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195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191亿元, 1978年增加到873亿元, 年均实际只增长5.4%。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第三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深化,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20, 487亿元, 比1952年实际增长84倍, 年均增长8.3%。其中, 交通运输增加值由1952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 590亿元, 实际增长113倍, 年均增长8.8%。批发和零售增加值由80亿元增加到23, 101亿元, 实际增长49倍, 年均增长7.2%。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 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 817亿元, 实际增长242倍, 年均增长10.3%。房地产业由1952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2, 720亿元, 实际增长85倍, 年均增长8.3%。不仅如此, 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些新兴产业也如雨后春笋, 在改革开放30年中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次大幅前移, 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解放初期, 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 工业中钢产量仅居第26位, 原油仅居第27位, 发电量仅居第25位。经过60年的发展, 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 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 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建国初期, 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所有制结构单一, 分配绝对平均主义, 城镇化水平很低, 地区发展不协调。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

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 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建国初期, 我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 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60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产业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 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1952~1978年, 随着“重点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 工业占比迅速提高, 到1978年, 工业占比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44.1%, 而农业占比则由51%下降到28.2%。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也得到大力促进。到2008年, 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11.3%, 第二产业由47.9%上升为48.6%, 第三产业则由23.9%大幅上升至40.1%。 (图11)

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 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 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 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建国初期, 我国工业基础薄弱, 基本上以农副产品加工和采掘业为主, 且主要是劳动密集型, 工业整体水平很低。经过60年的建设, 工业结构门类逐步齐全, 钢铁、有色、电力、机械、轻纺、食品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 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 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 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1949年轻重工业比重为73.6:26.4, 此时的工业主要为手工作坊, 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1978年, 轻重工业比重尽管有了很大变化, 为43.1:56.9, 重工业占比已经高于轻工业, 但技术含量不高, 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以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等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加快发展, 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2008年, 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28.9%和71.1%, 重工业占比大幅上升, 高技术产业、大企业、企业集团不断强化, 企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 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 为工业经济由大变强奠定了基础。 (图12)

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 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适应, 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基本上没有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后, 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到2008年,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8.3%, 集体企业占2.4%, 非公企业比重上升到65.6%。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3.5%。

分配结构实现从绝对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建国初期到1978年, 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分配关系表现为“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 居民收入分配则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 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逐步发生改变, 资本、土地、技术与劳动共同成为分配要素, 而且资本、土地和技术参与分配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 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 工薪收入占66.2%, 比1990年下降9.6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8.5%, 财产性收入占2.3%, 转移性收入占23%, 分别比1990年提高7.0、1.3和1.3个百分点。2008年, 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 工资性收入占38.9%, 比1985年提高20.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占51.2%, 下降23.2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 已占到3.1%。

城乡结构经历了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建国初期, 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 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 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此后至1978年, 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 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 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比建国初期上升了35.1个百分点, 年平均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1978年到2008年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了吸纳就业的能力, 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52年的12.0%上升到2008年的39.0%。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8年, 我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72万公里, 全国通公路的乡 (镇) 占全国乡 (镇) 总数的99.2%。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99.7%。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图13)

区域结构实现了由低水平不协调到各具优势、协调发展的转变。建国初期,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1952年, 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68.3%, 而中、西部分别只占21.3%和10.4%。此后, 我国实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通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工业布局由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 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逐步缩小。1978年, 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比下降到59.2%, 而中、西部分别上升到25.1%和15.7%。改革开放以来, 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重又拉大, 2000年, 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比比1978年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中、西部则分别下降6.3个和4.2个百分点。但在新的世纪, 我国政府相继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逐步缩小, 2008年, 东部地区占比68.9%, 比2000年降低0.8个百分点;中部占比19.0%, 提高0.2个百分点;西部占比12.1%, 提高0.6个百分点。 (图14)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 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建国初期, 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 生产和生活均受到较大影响。建国以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 党和政府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 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依然比较滞后, 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 经过前期工业化的积累,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并逐步由发展瓶颈转变为促进发展的推进器。

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建国60年来, 我国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有两个重点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农村集体经济时期, 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各大队、生产队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 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多数农村的以中小型水库、机井 (水塘) 以及灌溉渠网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为此段时期农业的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个时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散生产的模式, 在改革开放前期, 农村水利设施长期处在疏于管理、年久失修的状态,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 党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更高的层次上修建防洪、排涝、灌溉等工程设施, 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在恢复中明显提高。到2008年底, 全国共有大中型水库3710座。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8472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18万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82190万千瓦。 (图15、图16)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 终结了“贫油”、“缺电”历史。作为经济发展血液的重要基础产业, 能源生产一直得到高度重视, 60年的建国史同时也是能源生产能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2008年, 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 比1949年增长108.5倍, 年均增长8.3%, 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0.32亿吨扩大到2008年的27.93亿吨, 增长86倍。原油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扩大到2008年的1.90亿吨, 增长1580倍。1949年, 发电装机容量185万千瓦, 2008年末达到7亿多千瓦, 发电量由1949年的43亿千瓦小时增加到2008年的34, 669亿千瓦小时, 增长805倍。 (图17)

以铁路为骨干, 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基本形成。60年来, 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 不仅满足了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18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7.97万公里, 增长2.7倍。公路等级明显提高, 路况大为改善。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8.07万公里增加到201万公里 (不含村道) , 增长23.9倍。特别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 迅速发展, 2008年总长度已达到6.03万公里, 位居世界第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由1949年的7.36万公里增加到12.28万公里。民用航空已开通1532条国际国内航线, 航线里程达到246.18万公里。输油 (气) 管道里程由1958年的0.02万公里增加到5.83万公里。 (表1)

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建国初期到1978年, 我国的邮电通信事业发展相对较慢。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由1949年的31万门发展到1978年的406万门, 固定电话用户由1949年的21.8万户升至1978年的192.5万户。但在改革开放后, 邮电通信业实现超速发展, 2008年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50, 863万门, 比1949年增长1, 631倍。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4, 036万户, 比1949年增长1, 560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 由1988年的0.3万户增加到2008年末的64, 125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1.5亿户。电话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 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79.8万公里,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0, 890万个。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近3亿人, 居世界第二位, 宽带上网人数2.7亿人。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1978年的34.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3, 650亿元, 增长930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 (图18)

五、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

建国初期, 我国对外贸易仅限于原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贸易规模极其有限, 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 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 一跃而成为世界对外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总量跃居世界第3位。对外贸易在经历了1952~1978年的低速徘徊后, 进入加速发展时期。60年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 616亿美元, 增长2, 266倍, 年均增长14.2%,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7.4%。出口额由1950年的5.5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14, 286亿美元, 增长2, 596倍, 年均增长14.5%,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8.1%;进口额由1950年的5.8亿美元扩大到11, 331亿美元, 增长1, 953倍, 年均增长14.0%,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6.7%。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 仅次于美国与德国, 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与此同时,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1980年, 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高达50.3%, 2008年, 初级产品比重已经降到5.4%, 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比重则上升到94.6%。量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善使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图19)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建国之初到1978年, 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 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 利用外资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1979~2008年, 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 526亿美元, 平均每年284亿美元, 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1983年, 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2亿美元, 2008年达到924亿美元, 年均增长20.2%。2008年,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30%, 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图20)

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 “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以直接参与海外工程、劳务合作和技术合作为特点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2008年,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1, 130亿美元, 完成营业额651亿美元, 分别比1989年增长50.1倍和37.5倍。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付诸实施, 对外投资也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8年, 对外直接投资额 (非金融部分) 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176亿美元、24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图21)

六、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建国初期, 人民生活积弱积贫, 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 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 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 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 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 781元, 扣除价格因素, 增长18.5倍, 年均增长5.2%,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 761元, 其中1949~1978年年均名义增长3.9%, 1979~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 比1952年底的8.6亿元增加2.5万倍, 人均由1.6元增加到16, 407元。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 上升到2008年的2.3%。 (图22、图23、图24)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建国之初直至改革开放初期,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以上, 在温饱最低线和贫困水平之间徘徊,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高达60%以上, 一直处于贫困线以内。改革开放后, 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人均消费1952年为80元, 1978年为184元, 2008年为8, 181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1952年提高了15倍, 年均实际增长5.1%, 比1978年提高8倍, 年均实际增长7.6%。居民消费结构也改善明显。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57年的58.4%下降到37.9%, 农村居民家庭由1954年的68.6%下降到43.7%。从耐用消费品看, 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地区逐步普及, 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2008年, 城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达到132.9台, 家用电脑拥有量59.3台。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摩托车等普及率也不断提高。2008年, 农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达到99.2台, 家用电脑拥有量5.4台。电话普及率由1990年末的1.1部/百人提高到2008年末的74.3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迅速上升, 达到48.5部/百人。 (图25、图26)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也是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建国初期到1978年, 社会保障实际上是国家保障, 但层次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在城镇, 到2008年末,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 891万人, 比1989年增加16, 181万人, 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 822万人、12, 400万人、13, 787万人和9, 254万人, 比1994年分别增加31, 422万人、4, 432万人、11, 965万人和8, 338万人。在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 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截至2008年底, 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 595万人。2008年, 2, 729个县 (市、区) 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参合率91.5%。低保等制度的实施使得低收入居民生活得到保障。2008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61万人。2008年有2, 33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4, 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体现在消灭贫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建国初期到1978年, 虽然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 加上长期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对增加产出积极性的压制, 1978年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 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改革开放后, 消灭贫困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通过政策支持和寻求国际合作, 贫困人口不断减少, 到2007年末,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 479万人, 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 在消灭贫困方面, 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近25年来, 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 三分之二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 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表2)

七、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 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国初期, 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十分落后, 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 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 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500人, 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 科技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科技成果举世瞩目, 一些技术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水平, 文盲率大幅下降, 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

科技投入稳步增加, 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2008年,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 570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 比1991年增加0.87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万人, 是1991年的2倍。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长, 已成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目前, 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对科技的重视和科技投入的增加使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建国初期到1978年, 我国科技人员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 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 在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一批举世瞩目的尖端技术。改革开放以来, 科技成果更是层出不穷, 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一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 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 “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高性能计算机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位, 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 教育结构不断改善。建国初期到1978年,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 同时也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文盲率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1982年的22.81%;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义务、高等、职业等教育方式都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 021万人, 比1978年增加1, 935万人。1978~2008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 521万人, 研究生210万人, 分别比前29年增加3, 243万人和208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5%;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文盲率降至6.67%。2008年, 高中阶段 (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 在校生人数4, 546万人, 比1980年增加2, 825万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要求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 057万人, 每年有近5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图27、图28)

八、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建国初期, 我国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基础薄弱, 水平低下,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经过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 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建国初期, 我国卫生医疗水平低下并且主要集中在城镇, 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 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7.8万个, 比1949年增加75倍。卫生技术人员503万人, 比1949年增加9.0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74.8万张, 比1949年增加45.9倍。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 远高于1949年0.15张的水平, 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鼠疫、碘缺乏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开,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0岁, 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图29、图30、图3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 物质水平的普遍低下造成人们偏重物质上的追求, 公共文化服务十分薄弱, 改革开放前期也没有明显改观。但在改革开放后期, 经济发展阶段和人们需求的提高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迅速, 一个覆盖全国多数城镇和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末, 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 819个, 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 893个, 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 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 达到277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6, 35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 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2008年出版图书30.7万余种, 是1950年的25.3倍, 总印数68.7亿册;期刊9, 821种, 是1950年的33.3倍, 总印数达30.2亿册;报纸1, 943种, 是1950年的5.1倍, 总印数445亿份。 (图32、图33)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旧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低下, 三次参加奥运会没有任何项目进入决赛。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竞技体育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连续跨越。1956年, 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9年, 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新中国取得第一个世界冠军。1984年, 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 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 中国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三名, 金牌总数位居第三, 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8年, 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中国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 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 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最好成绩。据统计, 1949~2008年, 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 283个, 其中1978~2008年共获得世界冠军2, 257个, 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 017次, 占建国以来总数的85%。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当中, 体质不断加强。 (图34)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 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 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 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7年, 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 388亿元, 约为1981年的135倍, 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 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 801亿元, 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 106万立方米, 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2%, 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3%, 提高9.6个百分点。2008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 321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2, 321万吨, 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 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过去的60年, 是中国人民积极探索, 与时俱进,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60年, 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 跻身世界前列的60年。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 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坚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4:光辉的历程 宏伟的篇章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低下,综合实力弱小。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外汇储备增加近14000 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科技和教育实现了由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篇5:学习党的光辉历程有感

首先,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这段历史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成立近三十年的历史。党最开始就认清中国当时的国情,提出了反帝反封的个、民主革命纲领,迅速掀起了国民革命高潮。党有进行了土地改革,依靠群众,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时的国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思想。而且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整个抗战中,首先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战线,一致抵制外来侵略者,但是国民党则是采用不抵抗政策,还打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其次,中国共产党介于这样的情况,继续坚持全面抗战,维护祖国的统一,逼迫了蒋介石抗日。国民党正面与日本人交锋,中国共产党则是在敌后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个转折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野心勃勃,挑起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再次让苦难的中国老百姓卷入战争,老百姓需要和平,中国人需要和平。中国共产党再次拿起武器,领导了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其次,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古老的中国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东方。成为一条巨龙盘踞在东方的世界里。这也是将近三十年的历史。战争结束初期,恢复了国民经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了许许多多的曲折的道路,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但是我国的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增长。邓小平总结经验,再次探索中国之路。于是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就是进行了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这是邓小平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来的,从此,我们国家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几番,人民的吃饱吃好了,衣食无忧,尤其是刚刚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次转折性的会议。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积极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的向党靠拢,望早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为国家的建设分担一点责任,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觉得自己与祖祖辈辈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加强我对党的认识:

一、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党的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在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体现。

二、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篇6:光辉的历程有感

——读《长风破浪会有时》有感

601班吴东瀚

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中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这300万蓝色国土,一样有着我们不可侵犯、不可割离的神圣主权,也是足以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璀璨明珠。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是最早探索海洋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就是航海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郑和七下西洋,不但向海外国家传播了中华文化,还与他们加强了联系,在中国航海史上及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一次下西洋,郑和已经年过花甲,他没能回来,倒在了征途中。我仿佛看见,在郑和长眠的地方,耸起一块永远的碑,那碑上铭刻着: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百折不挠、不畏艰险。

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时候,留下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郑和七下西洋,在海上留下了人类的一块里程碑。因为月球无风,所以脚印千年不改;纵使海上波涛汹涌,郑和留下的碑永远不倒!

郑和七次远航大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还早了87年。80余年,可以发生太多太多的事情,张角起义到魏国灭蜀国是89年,罗马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分到西罗马灭亡是81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是87年。我们因此而自豪!

但是后来,在欧洲国家疯狂海上殖民的同时,中国,这个古老遥远的国家,正在衰败。封建统治者还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还自以为“天朝上国”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还坚信“天圆地方”……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封建统治者所蔑视的“外夷”与自己的差距越来越大。当自己手工织布时,洋人机器已经十分普遍;当中国人们还在用老牛拉车时,洋人的火车已经驰骋于欧洲大陆。

落后就要挨打,中日甲午战争终于开战……经过激烈的厮杀,北洋舰队失利,当战舰失去平衡、弹药打光时,时任致远舰舰长的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候到了!”说完,他下令向日本战舰撞去。我好像看见了,夕阳残照下,一只斜斜的战舰向敌人发出最后的声音:“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可是,致远舰在前进时被鱼雷击中,大部分官兵牺牲。邓世昌的狗将他救起,邓世昌还是毅然选择与部下一起牺牲,邓世昌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大海。举国震动,万民敬仰。在他心中,一定有一个信仰,叫做”家国抱负".现在,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十分强大,对海洋也越来越重视,但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正越来越美丽,祖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但愿我们共同努力,心中有着同一个信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一篇:写电脑住宅的作文500字以上下一篇:和谐家庭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