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变化的作文

2024-05-09

自己变化的作文(通用12篇)

篇1:自己变化的作文

初二的脚步刚刚离去,初三就急匆匆的接踵而至了,不管你是否做好了准备,她都会带着神秘的面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迎难而上,激流勇进。

有句话说的好,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初三的压力和不断地考验,我们不能低头,应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标,想想未来令人向往的生活!当这一切过去,当你成功的站在下一个起跑点的时候,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你会感到欣慰,会不自主的产生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努力坚强的面对一切困难,否则,哭泣和放弃会为你准备一顿饕餮盛宴!

初三是美丽的,是让人成长的一年,是一个终点,但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终点的位置决定了你下一个起点的位置,如果想比别人更早的成功,那么,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向新的生活发出挑战!

篇2:自己变化的作文

第一段就写时光飞逝。时间好快啊,一转眼就上了初三、、、、还没准备好就迎来了紧张的初三生活

第二段写上初三了,学习任务就重了,应该更努力,因该有了自己的目标,必须自己学会学习,不应向以前那样(就是提点以前的学习态度,网不好的地方说),再说说应该怎摸做。知道了初三很重要。

学习任务增加了,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一个个新的起点就一切从头做起,初三学业的结束代表新的学习天地的开始!

第三段写写新的学习环境(有哪些变化,例如新的同学,老师,一个新的班级)写自己要怎样适应这个新的集体,由于环境的改变在写你应该怎摸适应(适应就是你的改变!)

最后可以写写你的决心、作为总结,把握初中生活里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是美好的,有友情,有紧张的学习气氛!

篇3: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所牵挂

(1) 选材陈旧。“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原以为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会“百花齐放”, 甚至不乏感人之作, 结果学生写的是一些老掉牙的故事, 什么第一次学炒菜, 爸爸教“我”学骑车, 深夜母亲送“我”就医, 等等, 让人读来, 味同嚼蜡。这些似曾相识的素材, 毫无新鲜之感, 使人倍感悲哀:我们学生的生活竟是如此单调且枯燥无味吗?

(2) 语言表达无个性。学生文中表达方式多采用记叙, 记帐式的讲述, 直接抑制人的阅读愿望;偶有几处抒情议论, 也是无关痛痒的“呻吟”, 或是干巴巴的“呐喊”。

以上两个问题归纳起来, 似乎也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这已经是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了。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 我们语文老师在这些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作为教育的一方, 老师是煞费苦心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受教育的一方也是这样对作文“满腔热情”吗?如果作文教学成了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 那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成功吗?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联系到自己的写作经历, 自己哪一次成功的写作少得了一番如妇女生产般的苦痛呢?而学生的作文练习会有如一个母亲十月怀胎般的期待吗?会体会到一位母亲听到婴儿啼哭时的那种幸福吗?没有!他们既没有等待中的付出, 也没有太多成功后的快乐。你看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基本就是面对文题, 根据老师的分析和指导, 当堂写就作文。

作文伊始, 如果我不横加阻拦, 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很多前后左右的同学会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他们在互相倾诉不知该写什么的苦恼──真是其情也哀;还有一些同学在忙着翻各种“作文选”———倒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不管怎样, 在一番搜索枯肠之后, 大家都“有话”可写了, 一篇“大作”就此诞生。写的是什么呢?前文已有描述, 这个“馍”不管是别人嚼过的, 还是自己嚼过的, 反正一次作文结束了, 万事大吉。等到下一次作文, 看看分数和评语, 再受一次“煎熬”, 又一次作文过了, 又解放了。学生对上一次的作文牵挂了吗?没有!学生会牵挂下一次作文吗?也没有。这是理所当然的, 对这一次作文都唯恐避之不及, 谁又会期待下一次写作的到来呢!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不热心于作文, 对作文当然也就无所“牵挂”。我想这正是学生作文水平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一个写作的人应该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写作。对写作“心事重重”的人, 他会有写不完的事, 说不尽的话。即使日子平常单调, 好像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他也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与差异, 甚至在似曾相识的时空里有所感悟。

牵挂作文, 其实就是牵挂生活。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从作文角度讲, 我相信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学生总是琢磨着今天有什么值得我写作, 有什么去作为我的笔底收藏, 那么他就会留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譬如路边的一草一木, 譬如身边那个人的一颦一蹙。他也就会主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会及时捕捉自己哪怕是一瞬间的想法。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就会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一双明察秋毫的眼, 也就有了洞悉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把世间的一切都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不经意间他也会“妙手偶得”, 见别人之所未见。如果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那么这种积极的对生活的牵挂就是对写作最好的准备。这是一种思维的准备, 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相反, 一个对生活没有牵挂的人, 即使是再美好的事物, 看在眼里, 也会视而不见;再美妙的天籁, 听在耳边, 也会充耳不闻。如果学生听凭好事物悄悄在眼前溜走, 久而久之, 面对再好的东西, 他不会也不懂得珍惜。他的心早已裹上一层厚厚的茧, 思维也僵化得没有一丝缝隙, 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我们有的家长, 一片苦心, 带着孩子满世界找“生活”, 以为孩子的生活不够丰富, 天南海北领着孩子“长见识”, 结果长城也攀了, 沙漠也去了, 回到家一写作文, 还是没得写, 还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说作文离不开生活, 不是说要刻意摆弄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样式, 也不是说外面的世界才精彩, 应该说生活就在身边, 我们就在生活之中, 只是需要你一颗关注的心。如果我们漠然地看着世界, 把作文看作是游离于生活圈之外的事, 那么就是走遍地球, 又有什么话好写呢?

写作会使人目光敏锐起来, 认识清醒, 对生活更亲近, 更洒脱。我们一些学生看到别人的好作文, 说人家写得好, 文中这个事儿, 自己也经历过, 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自己怎么就没写出来呢?你让他也学着写一篇, 他又会说好像除了这些事儿, 也没什么好写的了。这就是虽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外的人。天天生活, 偏偏又没有生活。

如何让学生“记住”生活呢?很多语文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做法, 那就是让学生写日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不能让学生的日记成为一种“苦记”, 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尤其是在有升学压力的情形之下。日记可以写成“一句话记事”, 或是冰心小诗式的“零碎的思想”, 这样做表面看是让学生积累一些材料, 实则让学生“牵挂”着生活, 保持着一种写作状态。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 有的学生明明有表达的欲望, 却表达不好, 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这还是“牵挂”的问题, 只不过“牵挂”的方向不一样罢了。一个牵挂写好作文的人, 一定会揣摩如何去表达。就像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得到心爱的玩具, 他会想如何向家长开口呢?怎样的措词怎样的句式才会让他如愿以偿呢?他会充分考虑表达的效果, 哪怕他失败了。同样, 我们的学生如果在意他的写作, 他就会留心语言的积累, 语言的表达技巧, 并且在习作中运用它。有一次我带学生欣赏《母亲的诗》一文,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这几句很美, 学生也很喜欢, 我激发学生说, 把诗中的意象换了, 重写这首诗怎么样?在我的示范和指导之下, 大家当堂写出了以下几句:“燕儿呢喃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知了声声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枫叶飘零把秋天的门推开了/寒梅绽放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同学们乐了, 说大家都是诗人了, 作诗就这么简单呢。我想学生如能把这样的尝试坚持下来该多好啊!

我总认为, 牵挂写作的学生, 会有意无意地吸收别人的语言, 把别人的话“据为己有”, 哪怕开始是依葫芦画瓢。坚持阅读, 寻章摘句, 模仿借鉴, 丰富语汇, 提高认识, 进而有自己独特的表达, 这正是许多学生的作文成功之路。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问学习方法, 我想向诸君上陈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是极陈旧, 极笨, 极麻烦的, 然而却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就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 笨是笨极了, 苦是苦极了, 但真正做学问的人, 总离不开这条路。”我想在读书中养成积累的习惯, 集腋成裘, 写文章时就会信手拈来, 不会有语言表达之尴尬。学生能否坚持阅读和积累, 会做到什么程度, 说到底还在于他牵挂到什么样儿了。

事实上, “会”作文的学生, 往住对以上两方面都时刻“牵肠挂肚”, 并能巧妙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为什么有的学生脑中有佳句, 笔下无妙文呢?因为摘录、诵读是吸收, 是静态的积累, 作文是释放, 是动态的组合, 这不是简单的“一进一出”的问题。作文说到底就是用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来传递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并遵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将之联缀成篇。它的实质就是在语言和生活 (思想) 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结合如果贴切自然, 那么文章就文从字顺, 摇曳生姿;结合得勉强、生硬、粗糙, 则言不由衷, 辞不达意。作文“讲究”的学生, 总是很注重用恰当的语言来再现生活。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 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它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种寻求注定了是一种艰辛的过程,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的学生肯为找到这样的“惟一”而“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而另一些学生却不愿为此劳神费心。结果同叙一事, 共写一景, 有的学生语言鲜活如生活, 充盈着灵气, 有的则文句不通, 如清汤寡水, 淡而无味。语言与生活的结合是一个于他人难以察觉的隐性过程, 至今好像还没有人能够指出这其中的普遍规律来。但一个肯为作文倾心的学生, 他的丰富积累在特定情境的激发下会与相应的生活不期而遇, 成就佳作。相反, 一篇不如人意的学生作文, 做老师的可以指出修改方向, 但能帮他跳出原来的窠臼吗?往往不能, 因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最好还是用他自身的语言储备去完成, 如果硬是这么做了, 也是越俎代庖, 于事无补。作文精批细改了, 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在原地踏步呢?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牵挂”着寻求语言与生活的结合, 又当引起我们语文老师足够的重视。

虽然如何让学生“牵挂”作文, 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我们探索, 但如果我们从写作教育 (而非写作教学) 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去研究对策, 必定会有较大的收获。

篇4:面对变化,做最好的自己

未来属于谁?电子时代、数字时代、生物时代……摄影还会不断往前发展,谁说数码相机不会被淘汰!新年第一期,我们关注的是一个关于变化的话题。我想说的是,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拥有一颗沉静的心,坚持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拍摄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影像,似乎是最好的应对。

我想到本期“跨界”栏目介绍的哈尔滨影人刘星明,他不参加任何官方摄影组织,自己组织摄影小组,每年带着几十个同道一起拍摄哈尔滨美景,给家乡留下大量影像资料,50年不变;我想到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农民摄影师王搏,他日复一日地坚持拍摄贫困儿童和民办教师,为他们寻找资助人,23年不变;我想到大家喜爱的任悦老师,她创建的博客“1416教室”是从事影像编辑工作的年轻人汲取营养的圣地,她创办的ofpix基金已经坚持到了第六届,点燃了许多年轻摄影人的梦想……

其实我们不是单纯怀念暗房中那与黑暗为伴的红色灯光和四处弥漫的冰醋酸味道,许多摄影人更痴迷于创造一种经由我手达到的极致。而且,不管世界如何改变,不管世间诱惑何多,这些热爱摄影的人满心欢喜,他们目不斜视地朝着自己设立的目标进发,坚持做自己认为有益的事情。

和这些目标坚定的摄影人一起,我们也在坚持做最好的摄影杂志。确切地说,我们并不仅仅在做一本杂志,更在努力搭建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平台,耐心创造更多满足不同读者不同需求的好产品。在一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一个影像到处泛滥的年代,也许更需要我们坚持专业精神,做好专业的引导。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能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个变化得太快的世界。

当然,这不是一段风平浪静的里程。如果在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之后,发现你还在那里等待,我想,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了。

篇5:自己的变化作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记住了前面又忘记了后面。我又读了十遍,还是不会背。

我心浮气躁起来,急得抓耳挠腮。妈妈看见了,走过来对我说,可以一小段一小段背。大段分两三次背,再串起来背。妈妈说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我照着妈妈的方法试了一下,结果还真有效。就这样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都背完了。我发现好多了。这篇课文有十四段,我分开做六次背。我读的时候边理解边记,然后再背诵。“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虽然背的过程有添词忘字的情况,但谢天谢地,总算差不多可以背了。

篇6:喜看自己的变化作文

爸爸·勤奋

那是临近小考的一段日子,原本在外地奔波数月难得回一次家的爸爸竟风尘仆仆,不远万里地赶了回来,他回来后,经常因看见我做完作业后无所事事的样子而发愁。我那时十分懒惰,每天做完作业后总是想着玩,不知道去复习,爸爸因此给我买了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又每天苦口婆心地劝我搞好学习,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来为我讲解习题,于是,我就慢慢变得勤奋了。

爷爷·坚持

小考过后,爸爸将我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暑假。爷爷有一门拿手绝活儿——折纸,一张纸到了他的手上,可以千变万化,一个个可爱的小儿,一只只精致的纸鱼,一只只木马……各种各样的纸制品琳琅满目地陈列在爷爷的盒子里。我想找爷爷学这门手艺,爷爷总是说:“这个太麻烦,需要耐心,你学不来。”我不信,终于,爷爷忍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决定教我。爷爷教给了我许多折法,而在我自己来练习时,早已将这些折法抛到了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就耍脾气,不想学了。但是想起“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我情不自禁又想起了爷爷在教我时那份信任的目光,我顿了顿,又开始重新练习……

同学·冰水

那是一次体育节,正在篮球上拼搏的我口干舌燥,嗓子像冒了烟似的一样难受,用一种急切的眼神望向四周的同学,四周的同学都没有带水,忽然,一位同学从千军万马之中穿梭出来,递给我一杯冰凉的水,一口清凉的水入腹,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再也没有漠然,无人帮助的感觉。

爸爸的行为使我变得勤奋,爷爷的眼神使我学会了坚持,同学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篇7:喜看自己的变化作文

妈妈,一杯牛奶

每天早晨,当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打着哈欠时,妈妈便早就起床了。她总是对我说:“早晨喝一杯牛奶,可以补充很多钙哦。”所以,她天天给我热一杯牛奶。其实,如果我每天早起五分钟,就可以自己热牛奶了。以前,我一直认为妈妈为我热牛奶理所当然,可是,当我看到每天早晨餐桌上静静立在那儿的牛奶,还冒着热气。冬去春来,妈妈的头发上增添了不少银丝,不变的仍是那份执著。我想,这不应该成为理所当然。

老师,一份期望

每一天,老师都为我们上课,无论是主课还是副课。当老师为我们上课时,我看见了老师殷切的笑颜,一直未变。对于我们每个人老师都充满了希望。有一次,阅读课时,刚刚听写完。老师让同学发下了上一次写的作文,老师说我的文章写的不错。我看见,在老师的目光里,充满了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老师那用不改变的尊敬。

同学,一次帮助

在一次晚上放学的路上,离家还有一段路,我竟然不小心被一颗小石子拌了一下,纽脚了。当时脚十分疼,就在这时,一位低年级的同学扶我回家。其实,我和这位同学平时并不太熟,但是通过这次帮助,我们成了好朋友。也许,有时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我们就会收获一份纯真的友谊。

篇8:不要让自己的作文进入三评

一、了解作文评卷的流程

高考作文评卷一般是采用二评, 然后取二评的平均分。如果二评分数相差6分 (含6分) 以上就要进入三评, 三评后取两个分数最接近的平均分, 就是考生作文的最后分数。比如, 一篇作文一评给48分, 二评给42分就要进入三评。三评如果给46分, 那该作文最后的分数就是48分加46分除以2, 得到的分数是47分;如果三评给的分数是40分, 那这篇作文的分数就是40加42除以2, 得到的分数是41分;假如三评给的是53分, 这个分数就是无效分, 该作文还是以一评和二评的分数平均得出45分。我在改卷过程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篇作文一评给了27分, 二评给了18分, 要进入三评, 我是三评给了38分。当然, 在给分之前, 二评看不到一评给的分数, 三评也看不到一评和二评给的分数, 碰巧这篇作文被组长抽查到, 而我刚好坐在他旁边, 他反复看过后, 也认为应是及格左右, 如果我不改分数, 该作文就是27加18的平均分22.5分, 我的三评38分便是无效分。最后, 我把分数改成36分, 才使该作文分数变为33分。还有一篇作文一评43分, 二评56分 (我是二评) , 三评43分, 结果最后得分是43 分, 刚好又被组长抽到, 结果把作文调出来, 好几位评卷老师都认为不错, 应是50分以上的文章, 最后组长与一评老师协商, 把分数改为52分, 这篇文章的最后得分是54分。我只能感叹这两位考生幸运, 刚好让组长抽到他们的作文。可是, 面对全省60多万名考生, 能有如此好运气的又有几个呢?大多数进入三评的作文, 即使改卷老师很认真地看, 给了个合理的分数, 大都是无效分。因此, 进入三评的作文被误判的仍然不少。

二、什么样的文章会进入三评

上文提到, 进入三评的文章是一评和二评相差6分以上的。那么, 什么样的文章会导致评卷老师如此大的异议?我认为一般有如下几类:

1.书写极差的, 这要占绝大多数。

书写太差, 差不多每一个字都要阅卷老师去猜, 而老师们每天的改卷任务很重, 时间又紧, 大多数老师是不会去猜的, 据心情随便给个分数便翻过去了, 有的甚至懒得看, 就给个四等以下的分数。显然, 这会使得两评之间的分数出入很大。

2.卷面乱的, 也就是涂改太多的。

老师们一看这样的卷面就没好气, 给的分数随意性就很大, 这样一二评给的分数差异当然也就很大了。

3.文章标题、话题在行文中很难找甚至根本就找不到, 或中心不明朗, 需要人很费力地去斟酌、去揣测。

老师们要在二三十秒内评一篇文章, 没人会这样做。一碰到这样的文章, 评卷老师就会看看首尾两段, 中间一扫而过, 分数也就出来了, 一般会在框架外给分, 其结果可想而知。比如今年的作文“与你为邻”, 这个“你”可以是实指某个具体的人或物, 也可虚指、泛指某个群体, 某种精神、信念等, 但无论哪种, 都必须在第一段明确交代清楚;第一段没有, 在第二段的首句要交代;假如还没有, 至少在结尾有交代;如果都没有, 就会在框架外给分。同时, 这个“你”在全文要自始至终处在“你”的位置上, 而不能中途换成“他”或“它”, 否则随意给分的几率就很大了。

4.在第一段出现常识性错误或逻辑错误。

有的老师一看到此错误, 就不再往下看, 而有的老师可能会看看下文, 这样一来, 给的分数出入就大了。如“与你为邻”, 题中“邻”的含义要清楚, 是指“我家以外的别家”, 无论是有形的“你”还是无形的“你”, 位置都要很接近, 所表示的应该是邻近关系。有的考生在第一段就写“与父母为邻”或“与和谐为邻”或“夫与妻为邻”或“与诚信为邻”, 这都不合逻辑或犯了常识性错误。有的老师一看到这样的错误, 就会给个框架外的分数;而有的老师可能看得较为仔细, 这样, 文章就很有可能进入三评。

5.首尾段都在框架内写, 但文章的主体却在框架外。

如有的考生在开头写的是“我与某同学 (某大伯) 为邻”, 可行文主体都在写某同学或某大伯的二三事, 或者开头写“与爱心为邻”“与书籍为邻”, 可文章主体都在写爱心、书籍的作用。像这种若即若离的文章也容易进入三评。而一旦进入三评, 分数的合理性就很难说了。

三、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不进入三评?

首先要抓书写, 而且要从高一一开学就抓。心理学上有“先入为主”之说。的确, 在高考作文中, 字迹工整、漂亮占绝对优势。字如果不好甚至太乱, 阅卷老师一开始心中就把这样的文章归入三等或以下, 后面要想得高分很难。有人说到高中再来谈练字太难, 也太迟, 因为学生此刻字体已定型;还有的老师认为, 在高一抓练字是替他人做嫁衣, 因为高二要分班。我不这么看, 高一抓练字是迟了点, 但还来得及;难是难一点, 但并不是不可为:只要我们从全年级甚至全校着想, 也不存在“为他人作嫁衣”之说。

今年这一届我是从高一跟上来的, 高一时我教一个快班, 这个班男生较多, 学习能力相对不错, 但他们的字不是一般的难看, 简直是惨不忍睹。我决心抓书写, 但学生告诉我, 没用的, 他们自己知道字不好, 在初中也曾练过多次, 但最后还是打回原形。我并没有放弃, 首先花一节课时间为全班同学讲解写得一手好字的优势, 再个别谈话, 解决心理问题, 最后定规矩:一是作业的字体不许连笔, 二是每一个字都要脚踩地, 头留天 (字的下方要与格子相接, 上方要有三分之一的空地) 。谁做不到作业重写, 直到符合要求。这样抓了一年, 学生的书写大为改观, 虽然算不上漂亮, 但很工整、很清楚。虽然高二分班后大部分学生已分到别的班, 但今年高考结束后, 有好几个学生来跟我说:“老师谢谢你在高一帮我把字改过来, 让我在考试时增强了自信, 也不担心因字而扣分。”由此可见, 抓比不抓要强得多。

篇9:拒绝变化就是在给自己挖掘坟墓

中国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在一个一项技术就随时可能改变社会进程的时代里,三十年,沧海桑田还在,天地却已经翻覆了几次了。从大哥大到GSM键盘手机,再到3G时代的智能手机,也不过仅仅20年。80后的记忆里还存留着家里花上几千元装一部固定电话的片段之时,90后都已经开始享受“买话费赠iPhone”的服务了。

这样的社会进程,企业怎么去谋求“恒常”?这个时代里,不变的只有变化而已,想要做到“恒常”,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随变而变。及时应对时代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变化,是企业获得相对恒常生命的关键所在。拒绝变化,就是在给自己挖掘坟墓,即便如柯达这样的大象,也最终会无声地倒进时代吹来的沙尘里。

所以才说,一切事物是因缘所生,渐而败坏,故曰无常。因果埋在无常之中,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是那些衰败企业的因,抓住时代机遇往往是新企业快速成长的因,时代对企业进行的是残酷的末位淘汰,要想活下去,先得跟上时代,要想越活越好,就得不断革自己的命,随着环境,从猿进化成人,或者再进化成“外星人”。

对于企业来说,每一次蜕变,可能都是一次痛苦的转型或重生,承受不了痛苦的企业,可能就无法看见下一次的日出;只有那些享受“痛并快乐着”的企业,才是适者生存的胜利者。每天死去的企业与每天诞生的企业,就像物质守恒定律,完成着推动人类前进的轮回——传呼机的消亡,迎来了让人与人联系更加便利的手机时代,但手机时代一批老牌企业的消亡,则开创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成本接近零的云计算时代。

篇10:关于自己变化的作文:人之所变

人都是会有不懂事的时候,长大了,就明白所做事情的意义以及责任了。

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似乎什么都变了,老师变了,同学变了就连同桌也变了……

我最大的变化,似乎就是变得不怎么开心了,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学习,而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问题。从小部分上来讲,我的学习质量有所下降,和上学期期末一样,英语、语文等方面的相关习题以前能做而现在却做不了了,因为焦急,在睡觉时总会想一些其他的事情,又影响到了睡眠,结果第二天上课时犯困,以至于上课老师讲的重点,难点没听见,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中。

而第二个方面就是感觉自己变得不怎么开心了。学习的前提是开开心心地学习,而现在,没有一个保障,怎么谈学习?不开心的原因可能是自己心态没有调整好。老程总是说,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而学习在此基础上便不是难事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开心却是学习的最好保障,我会为此进行调整,把消极的心态转变为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会把考试当做一件生活常事,不为一次考试的考差,亦或是一个不好的分数而难过,因为一个分数代表不了什么。

教师团队也是班级一个显著的改变,似乎除了老程,谢老师以及地理老师没改变以外,其他的都换掉了。这次教师队伍的变化,也体现了学校对我们这个班级关注度之高,期盼之大,而我们也不应该辜负众望。

篇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教学设计

1、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促进心理与生理协调发展。

2、能力:体察自己的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提高自我观察、体验的能力。

3、知识:了解青少年的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知道青春期基本的心理卫生常识。

【教学方式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表演法。

【教学活动】

展示课件1:播放《十六岁的花季》歌曲。

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

一千次的重复潇洒,把寂寞当作调料。

外面的天空好狭小,我的理想比天高。

外面的世界很宽阔,我什么都想知道。

在这多彩的季节里,编首歌唱给自己。

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是朦胧。

拥抱那朝阳,让希望飘扬!

拥抱那朝阳,让希望飘扬!

师:如歌中所唱的,同学们正处在多彩的季节里,理想比天高,其实一切都很朦胧。那你们面对青少年出现的生理或心理变化有哪些朦胧和困惑?

(学生畅谈自己的朦胧与困惑。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导入新课,板书“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展示课件2:播放“走进青春期”

放映关于介绍“进入青春期后少年身体、生理有关变化情况”的录象。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1、从哪些方面发现“我长大了”?

2、进入青春期后,自己最明显的生理变化有哪些?

展示件3:“看,我长大了!”

把事先准备好的自己从小至今的四张照片,按年龄的顺序,贴在一张纸上,在小组中传阅。

学生传阅完毕,说一说:

我是否长大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些变化对我意味着什么?

师: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体格迅速发育,包括身高的迅速增长、体重的迅速增加、男女成人体态的.形成等。其次,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面对这些变化自己有哪些心理反应?

展示课件4:实话实说

你是否遇到下列情况,如果有,你的心理反映是什么?

1、班内许多同学都长高了,而自己却“原地不动”。

2、自己体态臃肿,外貌较丑。

3、别的男生还没长胡子,自己却长出了毛茸茸的胡子。

4、我的声音变得沙哑难听。

5、脸上长出一些难看的青春痘。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师:青春期出现上述情况是正常的。而有些同学面对这些变化产生过分激动、羞涩、烦躁、恐慌等心理反映。这些心理反映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

(学生讨论,学生总结)

师:既然上述心理反映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待这些生理变化呢?

展示课件5:观察与思考

展示教材第5页两幅漫画,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同样的生理现象,两个女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师:进入青春期青少年从身体外形到身体机能等都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些生理变化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同学们应该正确认识,坦然接受,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些变化。

进入青春期后,同学都十分在意自己的体态和容貌。可是,几乎每个人都可能在自己的身体、容貌、生理机能等方面找到这样或那样不足,而这些是自己难以左右和控制的。自己能够做的就是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接纳它,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它。

展示课件6:阅读感悟

个子矮也是一项优势

我身高只有159厘米。个子矮的问题总是烦扰着我。有的人嘲笑我,管我叫“矮子”。实际上,我动作协调,擅长体育运动。但个子矮使我难以进入学校篮球运动队,不过,我通过进行举重和摔跤运动得到了一些补偿。现在我的年龄大了些,我发现个子矮也是一项优势。它使我特别注意体育锻炼,并养成了习惯,练成强健、肌肉发达的身体。我的身

体棒极了。如果我的个子高一些的话,也许我就不会注意锻炼和保持身体的健康了。不过,说实话,我还是希望自己的个子能够更高一些。

⑴面对自己的生理缺陷,“我”是怎么样做的?

⑵读完上述材料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然看到事物的一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方面。我们对于青春期出现的一些生理方面的问题,也必须全面地看待它,正确地对待它。这样才能发挥优势,树立自信,消除烦恼。

展示课件7;大家谈—怎样解除体貌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

资料帮助—

明浩脸上长了许多青春痘,带他并不烦恼。他认为,在同伴、同学这个熟悉的生活圈子里,反正大家都认识你、了解你,有什么可忌讳的呢?在陌生的环境中反正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你,以后又不打交道,让他们评头品足吧,又何必烦恼呢!

郑昊同学,由于得了个“鬼剃头”的毛病,一夜之间头发全秃光了。开始他也十分苦恼,后来他对此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别人开他的玩笑,他也一笑了之,这样,反倒没有什么可自卑的。他的体会是:“对自己那些无能为力改变的缺陷,还是不必太认真的好。没有一点自我宽慰的勇气,没有一点幽默,有谁能抵挡命运的戏弄?”

张海迪当初坐着轮椅上街,不少人曾露出鄙夷之色。对此,张海迪却说:“从人们的目光中,我或多或少的了解到我比别人低一等,那是因为我失去了双腿。但是,我这样想:在通往未来的征途上,我和你们是同路人,只不过我更要加强自己的制约能力,要更坚强些。”张海迪过这种自我鼓励,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并用行动证明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现在,非但没有瞧不起她,而且她还成了大家学习的楷模。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谈具体的方法,也可以举例说明)

师:对于体貌带来的烦恼,要想办法克服,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方法有坦然正视、别太敏感、目标转移、悦纳自己、以内补外等,坦然正视

别太敏感

目标转移

悦纳自己

以内补外

正确对待,消除烦恼:

展示课件8:名言欣赏

你应该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的禀赋发挥出来。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的琴弦。

—卡耐基

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托尔斯泰

展示课件9:生活剧场

背景材料:

张洁是个皮肤略黑、面貌一般的姑娘。小学时并未特别在意自己的体态和面貌。到了初中,看到身边的伙伴出落得亭亭玉立,而自己却又瘦又小,她觉得自己像个“丑小鸭”,整日郁郁寡欢。

提示:1注意演出两种不同的结局。

2请你为剧中的人物设计对白表演出来。

(学生的表演和设计,教师应给予评价,引导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师: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同学们要悦纳这个时期的生理变化,克服青春期的烦恼。愿你们热情地拥抱那朝阳、让希望飘扬!

展示课件9:课外作业

开展“青春期日记“活动,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的思考。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悦纳自己作文

2.悦纳改变随笔

3.悦纳更努力作文

4.悦纳自己作文1000字

5.悦纳才是正确方向美文

6.800字作文:悦纳自己

7.悦纳自己作文900字

8.接纳自己的作文

篇12:自己变化的作文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 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据统计,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48亿元,增长4.7倍,年均递增8.4%,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7亿元,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3.0%.其中工业增加值

90.35亿元,增长10.4倍,年均递增13.1%,第三产业增加值81.52亿元,增长10.8倍,年均递增13.3%。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据统计,1997年全市粮食总产已达283.4万吨,增长106.7%,年均递增3.9%,棉花总产3.3万吨,增长81.3%,年均递增3.2%,油料总产18.6万吨,增长23.16倍,年均递增18.2%.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 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成效显著。据统计,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栏67.09万头,增长108.4%,年均递增3.9%,生猪存栏

148.77万头,增长53.7%,年均递增2.3%.肉类总产22.79万吨,增长6.33倍,年均递增11.1%.其中猪牛羊肉18.67万吨.增长5.35倍,年均递增10.2%。同时山羊存栏和家禽存栏,也有较快的发展,大幅度的增长。

三、工业生产为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生产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挖潜和改造,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据统计,1997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326.497亿元,增长14.3倍,年均递增15.0%.在工业总产值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48亿元,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3.0%.其中轻工业产值91.38亿元,递增14.3倍,年均递增15.0%,重工业产值112.3亿元,增长21.6倍,年均递增17.6%.从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市工业生产的总体情况看,发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市场、资金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使1997年全市工业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对市场,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加快企业改制,搞好企业的改组和组建,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通过改制,使全市工业企业增强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纪。

四、交通运输邮电业发展迅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据统计表明,全市旅客周转量已从1978年的32606万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万人公里,增长3.31倍,年均递增8.0%,货物周转量已有1978年的11421万吨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万吨公里,增长60倍,年均递增24.2%.邮电业务总量46415万门,增长123.8倍,年递增28.9%,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07万门,增长71.4倍,年递增25.3%.电话机年末拥有量24.74万部,增长21.7倍,年均递增17.9%。

五、社会不断发展,市场更加活跃

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经营方式的灵活多样,活跃了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据统计,199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达83.59亿元,增长14.3倍,年均递增15.4%.按所有制性质划分:国有经济25.19亿元,增长8.23倍,年均递增12.4%,集体经济16.29亿元,增长4.97倍,年均9.9%,其它经济42.10亿元,增长100%。由此可见其他经济(包括个体、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种经济类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个体经济的大量涌现,不仅活跃了,也方便了群众,为促进全市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

六、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资逐年增多

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对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至1997年底全市进出口总值为1105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9730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080倍,年均递增171.3%,进口总值13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长344.3倍,年均递增70.1%.出口创汇2948万美元,完成销售收入39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其中:入库税金2.84亿元.对外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不仅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文教卫生事业稳中求进

文教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全市教育普及,卫生机构人员增多。据统计,1997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达71.79万人,增长17.1%,年均递增0.8%,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42万人,减少3.3%,中等专业在校学生1.27万人,增长9.58倍,年均递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45万人,增长3.26倍,年均递增7.9%.卫生机构床位14717张,增长106.4%,年均递增3.9%,卫生机构人员2.01万人,递增1.6倍,年均递增5.2%,医生7003人,增长75.6%,年均递增3.0%.八、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多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据统计,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2.82亿元,增长26.51倍,年均递增19.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投资15.42亿元,增长27倍,年均递增19.2%,城乡个人投资14.35亿元,增长15.88倍,年均递增16.0%。从投资情况来看,二十年来得发展变化是大的发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较乐观。但是,应该看到每年投资的多少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1997年工业生产的下滑,不仅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直接影响投资的增长。

九、财政金融是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财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经济效益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据统计,1997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1.49亿元,增长5.46倍,年均递增10.3%,财政支出15.11亿元,增长10.1倍,年均递增13.5%.国家银行各项存款155.91亿元,增长63.96倍,年均递增24.6%,国家银行贷款143.29亿元,增长17.18倍,年均递增1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9.13亿元,增长208.4倍,年均递增32.5%。

十、城乡居民,城镇职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199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154元,增长11.24倍,年均递增14.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长12.8倍,年均递增14.8%.城镇职工人数56.7%万人,增长82.9%,年均递增3.2%.城镇职工工资5179元,增长7.46倍,年均递增11.9%。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市社会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工业生产下滑,一些企业的停产或半停产,造成下岗人员增多,就业与在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在目前情况下,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我们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改制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快企业改制的步伐,适应两个转变,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实现第二次创业,开创全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

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十几年前,人们服装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可如今,居民穿着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区民民人均购买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显提高,居室环境大为改善。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区相继建成,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97年底,市区住楼房户数已达73%,城市人均居住面积7.44平方米,住楼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72%,百户居民拥有单元式配套住宅达65户,拥有单元式的已占总人口比重为63.9%,截止97年底,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19.6平方米,93.7%为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

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标志的“老三件”,曾经是多少人的向往和梦寐以求,并且成为人们追求的奢侈品,时过境迁,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绎了两次更新换代。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电话、空调、音响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费品上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态势,据抽样调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87台,电冰箱77台,彩色电视机99台、空调器8台,淋浴器21个,录相机25台,电话65部,农村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13.5台,电冰箱7台,摩托车4.6部,电视机102台,录音机24台,音响6套,燃气具4.3套。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属企事业单位共有科技人员4170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5000人。我市还以科技为先导,抓好“科技兴企”,在企业开展了创建科技先

导型企业活动,加强对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的指导,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习俗

清代男留发辫,女裹“金莲”。服式一般为大襟布纽,袖口裤脚宽大。男的冬日多数穿长衫,夏着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纱帽,少数老人戴风兜。秀才举人有“蓝衫顶戴”作礼服。女衣长过膝,有的襟边袖口饰以带状纱织花边,俗称“栏杆”。未婚女梳辫子,已婚女梳发髻,中老年妇女则系包头或绉纱。

辛亥革命后,男去发辫,剃光头或留短发。女解缠足,青年妇女渐兴短发。穿戴随之渐变。男性公教人员多数穿中山装(小翻领,上下各两个明袋)。学生多穿学生装(无翻领,左胸与腰两侧各一暗袋)。还有军便装,工人装,也为广大青年普通衣着,富家妇女和女生多穿旗袍,农民衣式沿旧无大变化。旧时劳动群众衣着主要是蔽体保暖,很少讲究款式美观。

上一篇:关于介绍家乡导游词下一篇:无言的爱——读《我和我的哑巴父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