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的自己作文

2024-05-23

关于未来的自己作文(共6篇)

篇1:关于未来的自己作文

希望未来的我变成一位歌手,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变成一位歌手吗?不知道的话,你看了这篇作文就知道了。

那一次我正在画画,突然听到了一阵歌声,这个人就是我的邻居玲玲。我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我也能像她一样,那多好呀!”

我就每天做完作业,就会唱唱歌。但是我还是唱不好,就去请教玲玲,她说:“要勤学苦练,总会唱得好的!”我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唱好来!”

我勤学苦练,很快就要追上玲玲了,我觉得可以和玲玲比唱歌。玲玲听了说:“好的,没问题。”开始唱歌了,我觉得她唱的很棒。不一会儿,玲玲唱完了,她对我说:“到你唱了。”我先喝了一口水,开始唱歌了,玲玲也说我唱得很棒!

这就是未来的我,一个热爱唱歌的歌手,你喜欢吗?

教师点评:文章的主题比较积极,小作者表达出了自己的愿望,构思巧妙,语言朴实自然,速度也有进步,继续努力!

作者:全南县第二小学三年级 陈京娴

公众号:小红快乐成长空间

篇2:关于未来的自己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未来的自己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来的自己作文 篇1

七月了,又是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一会晴一会雨的天气似乎从巴西世界杯开始就已经持续了。这种天气一如既往的带给人们闷热,带给人们的烦躁和焦虑。

昨晚十点调好闹钟早早睡去,本来打算四点起来看荷兰1/4决赛的,结果凌晨三点多被雷声惊醒,听到雷声一个一个的轰炸着,我怯懦了,依旧怕打雷,然后我没有起来开电脑,插上耳机又睡去。早上七点一刻,我一下子惊醒,睡意全无,赶紧上网查昨天的赛况,看到点球险胜,我长嘘一口气,还好,待会看重播吧。

比赛也接近一个月快结束了,喜欢看的电视剧一个星期才更新2集,我想如果球赛也结束了的话,我想下班后大概又要陷入无聊的境界了,又要胡思乱想了,又会陷入烦恼中了……

这几年,尤其当我过了二十岁的时候,我开始觉得会经常性的疲倦,每天下班在公交车上的时候很困,所以也有过睡过站,无论我怎么思想斗争,还是会很困想睡觉,可我去年还不是这样呢。我渐渐开始觉得熬夜会很累。

当出门同事的小朋友会自然而然的叫我“阿姨”,然后我会尴尬的跟小朋友讲,我喜欢你叫我“姐姐”,结了婚的人坐在一起喜欢聊孩子,没结婚的人在一起喜欢聊对象,除了老爸也很少打电话过来我觉得还正常,放心我是个大人。

而其他一系列的现象,让我不得不接受“人都会变老”这件事。这种不想承认的心情就像我不想承认爷爷奶奶有一天会离开我一样。尽管心里很不愿意这样,但是人生就是慢慢地慢慢地,在自己的身上,在周围的现象见证中,一丝丝一丝丝变老的。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心里的感觉,只能当事情发生后让它自顾存在着。无论我现在如何写如何说,当我到了爷爷奶奶的年纪,也会渐渐行动迟缓,走路越来越慢,抵抗力下降,睡得越来越早,吃的饭菜口味变淡饭菜变软,打开电视发现这个世界离我越来越远,当年相册里的长发姑娘越来越陌生。无论怎么抵抗,这一场战役,只有输。

也许变老,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必修课。只是在现在这个年纪看来,那是一种绝望,孤独的绝望。

想到这些,我觉得应该倍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期间无论是经历人生顶峰还是低谷,都去认真的经历,去总结和提高自己的人生,变老,就变老吧。让一切,不去害怕不去欣喜,只是发生了。

因为想到现在所有的片刻都会组成未来的永恒,想到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为了体验而进行的漫长旅途,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随堂检测,一场喜怒哀乐不断循环播放的音乐会,什么都不想说了,就这样下去吧。去他的浮华,去他时间的消逝。只愿我所珍惜的人,无论亲情还是友情,能平安幸福就足矣……

而那些脑海里显现的恐慌和害怕,那些此刻的心情,写下来,最终只是时间的记录。虽然知道在和时间的较量中,我会输,但输到最后,未来还能在文字里看见那个时候的自己。

然后,等我老的时候,晒晒太阳,回看过去,做一个可爱的老太太吧。

未来的自己作文 篇2

如果我长大了,我就可以独立地生活,不需要别人的照顾,哪怕是爸爸妈妈,关键是没有作业可以烦我了。

我特别羡慕大学生,能够独立地生活,自己分配时间,自己分配任务。我想,那样的生活一定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丰富多彩。无论怎样,肯定会比现在快乐。

舅母说,“你是一个非常注重未来的孩子。”我的承认,我确实关心关注自己的未来。

关于未来这个话题,我确实想了很多、很久。在自己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想过,长大了能找到工作吗,是不是真的不好好学习就只能扫马路,要是工资太少可怎么办呢?好吃的都不能买了……想着想着,我都没有睡好觉。后来妈妈问我怎么了,我也没有告诉她。几天后,我终于想到了:可以开一个宠物店,不仅收流浪猫,流浪狗,还为他们治病,把它们送到喜欢它们的家里去,当然,还可以挣很多钱。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真安睡了好几个夜晚。不过,还不到一周,脑子里不知怎的又跑出了几个问题,自己能考上大学吗?要是没有救助小动物的知识和本领,还能开上店吗?在大人的告诫下,我决定还是安心学习吧。

为了未来,得找到好的方法和计划,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于是,我想给自己列一个计划,学习计划,也是成长计划。

拿着笔,我又想到了很多:自己是一个大学生了,家里又给我寄来了很多钱,我拿它买了很多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还买了笔记本电脑呢,手机还是“苹果5”的那种……可是一个字的计划也没有写下来。

这就是一个注重未来的我,只是不太注重现在。

未来的自己作文 篇3

未来,是一个遥远且难以预测的词。也带着希望,让人欣然,让人期待。

可能未来的我还会向往着孩童时期那无虑的欢乐。会蹲在地上数着蚂蚁有几只,会趴在窗台上看蔚蓝的天空,会懒懒地一觉睡到正午,会抬头看笼着轻纱的弯月……也并非说长大后就不能做这些事,只不过不如往昔般惬意,心里也自会多些烦恼。未来的自己,我想对你说,希望你能在聒噪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欢乐,自己的一方蓝天白云。

可能未来的我,会时常感到迷惘,感到不安,进退不在掌握之中。即便如此,也得勇敢去面对,也要在茫茫人海中做一颗小小的有亮光的星星。未来的自己,我想对你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可能未来的我,还是会有着与以前同样的毛病,粗心大意,不会站在别人的方面看待问题,不会去关心父母,任他们隔着岁月离我愈发更远。张爱玲在《易经》里写道:“我们大多等到父母的形象濒于瓦解时才真正了解他们。”父母的爱,真的很伟大。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守护着我,为我们付出着一切,不问回报,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有时候,他们的爱也会很笨拙,但,也亦如折在玻璃上的光束,纯粹明亮。未来的自己,我想对你说,要去关心父母,关心他人,这样一切皆会因心存有爱而变的更好。

可能未来的自己,仍不能学会自律,会因为旁边的事物或上网之类的而分心,导致完不成今日的任务。继而,一日复一日,积攒的事情做起来反而更浪费时间了。今日事今日毕,拖沓绝不是好事,只会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轨迹。未来的自己,我想对你说,做一个简单而又自律的人,才能在繁忙的世界不丢了方向。

可能未来的自己,会因为一些不如意的小事,颓废很久。但悲伤总会过去,总会被遗忘,既然已发生的事不能挽回,那就以微笑去面对吧!未来的自己,我想对你说,世间也不乏美好,停留在悲伤只会积攒负能量罢了,别无益处。

未来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还无从得知。但还是要继续努力,越变越好,兴许能见到未曾见过的风景了。

未来的自己作文 篇4

时间像小马车,一转眼我已经22岁了,现在是20xx年了。我从圆桶腰变得跟魔鬼超苗条腰没什么两样了。长长地朱黑色波浪卷发突出了我成熟的女人味。一双迷人的眼睛(会放电的哦!)加上黑色边框的眼镜,显得特别时尚。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只樱桃朱唇。在我的眼皮上涂上黑色的眼影,再打些腮红,涂上鲜艳的口红。简直比公主漂亮100倍!

10岁时,我的愿望是成为一名设计婚纱的设计师。现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真的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设计师。我设计的婚纱在世界可是数一数二的,很多准婚的小姐和先生都来买我设计的婚纱。一件可要十几百万。

一天,我收到一条信息:小婷设计师,我快结婚了,你能帮我设计一件够富贵的,有非一般感觉的婚纱吗?我很快就答应了。但后来又让我摸不着头脑,如果要富贵,就一定是要很多金银珠宝的啦!但金银珠宝那么重,怎么飞一般呢……啊!蚕丝!又珍贵又滑,yes!两个条件都符合!最后,这件婚纱总价一千万,我的总收入超过一亿。当我正高兴的时候,一个白发苍苍的爷爷说:“你该醒了!”我被这个人名叫周公的人推了一下……

“原来……原来是做梦啊!?”不过我相信,我只要努力,我就会梦想成真的!

未来的自己作文 篇5

阅览课外读物时,我看到过书中不少人物平凡但有雅致趣味的生活,也看到过一些锋芒毕露的`辉煌人生;也曾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各种不一样的人生。

我想窥见未来的自己,但最终连未来自己的影子都未曾看清。

时常有朋友问我:你有啥梦想没有?或者你将来准备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实话说,我自己都不太清楚。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次班主任问大家:你们都有什么梦想么?不少同学纷纷议论起自己的梦想,还有一些同学似乎开始疑惑起来。

那时那个问题真的像一大块突如其来的巨石瞬间把我打懵了。因为自己从未想过那个问题,曾经的生活没有什么可忧虑的,我每天不过是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仅此而已,但上了初中后,似乎对梦想这个话同更加敏感。可每当有人问我,我还是不知怎样回答。

慢慢地,我开始变得有些迷茫了,即使我努力不去想自己的未来,但那些思绪总会在某个时刻悄然而至,令我束手无策。

久而久之,生活的每一天都只是做好当天应做好的,没去考虑其它,时间长了,这样的生活状态已不足以让我充满活力,斗志昂扬。

在某些事物和一些现实无情的逼迫下,我意识到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一个寂静无声的夜晚,一间空荡荡的屋子,一盏暖色调的灯,一张孤单冷清的床。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唯一可让我打发时间的,是我正前方柜子上的一摞书缓缓站起走到柜子旁,抽出一本让我留在你身边。嗯,熟悉的手感。指尖在书页上摩挲着,我仿佛感到自己第一次看时的那种激动,可现在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怀恋感。

打开书,用了一段时间重温了一部分内容。嗯,仍然,幽默风趣,仍然温暖人心。又继续看下去,不知不觉间,已被书中的所写深深吸引。我好像迷上了作者的生活。我很羡慕他有空闲时间能享受和梅茜在一起时的闲情逸致。不用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每天有只忠诚可爱的狗在身旁陪伴,还可以搞搞创作来让自己吃饱饭。

我喜欢这样平凡但不平庸的生活。

不经意间,仿佛从书中窥见一个影子,他坐在沙发上和狗嬉戏,笑的是那么自然,那么开心……

未来的自己作文 篇6

20年后的我,已经是30岁的人了,留着一头长长的乌黑亮丽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拥有着白里透红的肌肤,苗条的身材。这时的我已经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宇航员在茫茫宇宙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最近,我再一次遨游宇宙,探索宇宙的奥秘。

20xx年xx月xx,我和队友坐着飞船在神奇的宇宙中漫游。经过许多星球后,我们还是安然无恙。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一个庞大的黑洞旁,里面黑漆漆的,仿佛要把一切吞下去似的,吓得我心惊胆战。那个洞有一股强烈的磁力吸引着我们的飞船,我们的飞船承受不住,被吸毁了一半机身,在这一瞬间,我们的飞船被吸进了黑漆漆的“无底洞”。

“诶……”我的头怎么那么痛,我仿佛听见有人在叫我,十分艰难的睁开眼睛,我向四周围看了看,这是可怕的黑洞吗?这里简直是莺歌燕舞、姚黄魏紫、鸟语花香……村民热情,这黑洞的科技可比我们地球的发达多了,天空里飞着许多先进的无轮飞车,一条条时光隧道,听村民们说,这些时光隧道可以到达侏罗纪时代等。我带着这个密码,开着黑洞的飞船,迫不及待想要告诉我的地球同胞这个秘密。

篇3:关于未来的自己作文

让我们从一个令人无限困惑的问题开始——为什么要旅游?

如今这个时代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旅游的人却越来越多。本来, 问“为什么要旅游”和问“为什么要读书”应该是同一个问题。古人不是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吗?虽然“学历”和“阅历”是同等重要的, 可是, 说到旅游, 人们似乎更加容易接受。我们可以奖励一个人出去旅游一次, 但又有谁听说过奖励某人再读几天书的呢?几乎所有人 (包括我本人) , 似乎都有一个想法, 就是都幻想在老年的时候周游世界。可是, 您是否认真想过, 其实这是一个充满了悖论的幻想。前半辈子拼命挣钱拼命攒钱, 后半辈子却拼命花钱, 花在什么上面呢?旅游!一辈子辛辛苦苦所打拼的钱, 都被挥霍在了路上。即使如此, 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愿意选择去周游世界。

当然, 也许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关于为什么要旅游, 人们似乎就更加愿意追问一些, 而且也期待答案更加切实一些。

那么, 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旅游呢?

请允许我从反对旅游的看法讨论起。

还有人反对旅游吗?相信很多人闻言都会瞪大眼睛, 表示极度的怀疑了:怎么可能, 竟然有人还反对旅游?但是,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确实, 还真有人反对旅游, 而且, 还反对得有理有据。

例如, 大名鼎鼎的李敖就是其中之一。

据李敖自己说, 他从不旅游, 而且他还有一套理论, 叫“反旅游论”。他说, 有一个英国文人叫约翰逊, 他的学生包斯威尔邀他一起去爱尔兰的都柏林玩, 约翰逊拒绝了, 而且还撂下一句话:“那地方值得看, 可是, 不值得跑去看。”就是说, 其实拿个明信片看看就行了。他还说, 有一个著名的法学家王宠惠先生, 虽然在留学时见过许多外国的风景, 但从来不去旅行, 他也说过一句话:“看看照片就好了, 跑去看干什么?”李敖宣称;这两个人对他影响很深。

李敖说, 干嘛要旅游, “我看到一个名山胜水的时候, 看到那个风景的时候, 我会用各种资料来汇合成我的想象, 我可以天马行空构成我的想象。人若没有这种想象力, 不能够做任何的文学活动……为什么?太笨了。……所以我认为, 不是没有去过就不了解, 你照样可以了解它, 并且可以用很奇怪的方法去了解它。”[1]想一想, 这似乎也有点道理, 比如说, 《人猿泰山》的作者写非洲的人猿泰山, 但他从来没有去过非洲。最有意思的是李敖, 他写《北京法源寺》, 也从来没有去过法源寺。所以, 李敖说, 你们喜欢旅游, 我不喜欢。我看看图象就行了, 否则会太累。

李敖这么说, 自然有他的道理, 但是, 却完全不正确。因为他把旅游错当成了一种“学习”, 因此, 他才觉得既然是“学习”, 我干嘛要亲自去?我也可以通过间接的知识来学习呀。然而, 旅游是“行万里路”, 不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自有行万里路的道理, 绝对不是躲在家里查资料就可以弥补的。记得林语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 叫做《论躺在床上》。他说, 躺在床上最快乐, 你可以无穷无尽地想象, 而且没有任何困难。南朝宋有个画家叫宗炳, 他也发明了一种旅游的方法, 叫做:“卧游”。不过, 他们都是把这个看作旅游的补充, 是到老了实在行不了万里路了, 到那时候怎么办呢?就在家里用想象的方法来回忆那旅游的美好吧。因此, 归根结底, 旅游不是学习, 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旅游是必须在路上的, 否则旅游就不是旅游了。

当然, 也还有另外一些人, 他们天天在外奔波, 应该说, 是已经在被迫旅游, 但是, 他们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在旅游。法国有一个人类学家叫列维·斯特劳斯, 他常常去非洲做田野调查, 后来写了一本书, 叫《忧郁的热带》, 谈的是非洲人的生活状况。这本书被称为“对人类了解自身具有罕见贡献”的杰作。可是有人却评论说:“这是一本结束一切游记的游记。”而斯特劳斯本人在开篇第一句话也说, “我讨厌旅行, 我恨探险家。”[2]这还不算, 他甚至说, 每当拿起笔来, 叙述他的探险经历时, 都因一种羞辱和厌恶之感而无法动笔。

显然, 尽管置身于美丽的非洲, 斯特劳斯却好似完全沉浸在工作状态之中的。对于他的工作态度, 我们必须表示足够的敬意。可是, 如果因此而就对旅游不屑一顾, 对那些同样去了非洲但是却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旅游的人不屑一顾, 那就有点偏颇了。

因为, 即便是本身就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工作, 在工作之余, 也还是需要旅游的。在这里, 亟待进行的, 是心态的转换——从“工作的心态”转换为“旅游的心态”。清代的一位湖南籍的女孩子写过一首让人颇受启迪的诗歌:“侬家家住两湖东, 满目青山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 始知家在画图中。”她所说的“今日忽从江上望”, 就是心态的转换——从工作的心态转换为旅游的心态。

到这里, 我们说, 不论是李敖, 还是斯特劳斯, 都必定迫不及待地要发问了:为什么要旅游?

下面, 我就尝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 旅游就是为了“离开”。

张爱玲是我所推崇的作家, 她的著名小说《半生缘》里面有一句话, 非常精彩:“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什么相同之点呢, 张爱玲的发现非常有意思:“同样需要远离人群”。我一直觉得, 这也是对为什么要旅游的一个很好的阐释。

旅游的原因当然非常复杂, 但是如果归纳一下, 其实也很简单, 无非就是因为开心或者因为不开心。中国的国庆节和劳动节都成了旅游黄金周, 可以作为开心的例子。不开心而因此要旅游的例子也很常见。由此我们发现, 旅游能够导致“离开”, 这可能是“为什么要旅游”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显然, 保持不变的生活状态, 是李敖和斯特劳斯反对旅游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他们看来, 生活永远就是一种状态:工作 (学习) 。然而, 实际上生活状态是多维的。所谓“世界一”、“世界二”、“世界三”的说法, 就可以理解为生活的不同状态。因此, 不难发现, 生活状态的改变, 或许应该是“离开”的更为准确更为深层的含义。

这个生活状态的改变, 在宽泛的意义上, 或者说, 通俗地说, 就是“宣泄”。在教室里时间长了, 要出去在校园里走走;犯人在监牢里关的时间长了, 要在外面“放放风”。旅游也如此。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呆得久了, 也要去一个新鲜的地方去寻求一下刺激。例如, 有个作家就讲, “旅游就是艳遇”。所谓“艳遇”, 我们把它扩展一下, 其实她就是一种新奇的经历, 新的生活状态。每个人一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就会对新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渴望。

严格地说, 生活状态的改变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意义, 那就是:看待生活的新角度。

米兰·昆德拉有一句名言:“生活在别处”, 这句话用来理解旅游为什么首先就意味着离开, 是最合适不过了。生活在任何状态中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幻想另一个状态, 总认为现在的状态是不理想的, 不满意的, 而“别处”的状态才是更好的。人们之所以频繁外出旅游, 其实也就是要经常去别处看看。亨利·米勒说:“我们旅行的目的地, 从来不是个地理名词, 而是为了要习得一个看事情的新角度。”[3]旅游所带给我们的, 就是一个新角度。就像前面我介绍过的那个湖南的女孩子的诗歌里面讲的“今日忽从江上望”。

有人说, 他是怎么变成“驴友”的?要感谢两个人, 一个是三毛, 还有一个是余秋雨。我个人认为, 这话不无道理。而三毛有一句话很形象, 她说“远方有多远, 请你告诉我。”那么, 远方有多远呢?对三毛而言, 其实真是走多远有多远的和有多远走多远的, 是没有尽头的。在三毛, 远方就代表着“生活”, 远方就代表着更加美好的状态。因此, 她才时时刻刻踏上去“别处”的旅行, 也才时时刻刻接受着远方的诱惑。

其次, 旅游还是为了“找回自己”。

说到旅游, 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离开”, 可是, 旅游不仅仅要“离开”, 而且更要“到达”, 要“到达”自己的旅行目的地。当然, 这个旅行目的地与旅行社讲的那个旅行目的地不同, 它更多地指精神的归宿、理想的生活状态, 是回归、皈依。

在日常生活中, 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 早已“目迷五色”, 魂不守舍, 然而, 这些“想要的”却往往并非我们真正“需要的”。因为我们在一个斤斤计较的生存环境里已经习惯于不再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善意。我们所关注的, 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只是那蝇营狗苟的蝇头小利, 我们经常说自己“变得现实了”, 其实, 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与现实媾和的的一种情愿或者不情愿的默认。

然而, 当我们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城市, 身后一点点远离我们而去的, 又岂止是自己的单位、街道、职务、身份, 更是自己的盔甲、角色、面具、关系, 就好像蚕在破茧, 蟹在脱壳……曾经必须服膺的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曾经必须屈从的形形色色的自己早已倒背如流的规则, 逢场作戏, 言行不一, 虚情假意, 一切的一切都远去了……

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每每被我们忽视了的东西, 却会悄然而来。

哲学家经常说:我们接触的世界都只是“存在者”, 但是, 真正的真实却是每个存在者背后的“存在”。当我们置身大自然, 置身那个没有被命名、没有被概念、没有被理论、没有被文本、没有被摄影、没有被理解、没有被解释、没有被符号的大自然, 奇迹, 在转瞬之间就发生了, 牢笼突然被打开, 单位、街道、职务、身份, 盔甲、角色、面具、关系统统不复存在, 但也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我们遭遇了“存在”。

由此, 我们也就从“离开”、从“生活状态的转换”, 开始涉及到为什么要旅游的第二个要素了。

试想, 当一个人逃离开日复一日的圈子之后, 当他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场境下, 陌生的处所里, 往往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反而更容易看清楚自己, 或者说, 反而很容易找回真正的自己。

昆德拉说, “生活在别处”, 现在看来,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自己在别处”。因此, 要找回自己, 就必须旅游。

我们终于明白, 旅行, 就是去远方找回自己。

从这个角度, 我就特别想到一个比方, 就是坐飞机。我特别关注坐飞机跟坐火车的不同感受。坐火车, 所有的人都有感受, 坐飞机, 很多人也有感受, 特别是第一次坐, 很多人心里就多少有点恐惧。但是当你习惯以后, 你上飞机以后再看天空, 再看大地, 你的感受就完全不同。

20世纪有个画家第一次上飞机, 再俯看大地, 他吃惊地发现, 原来大地可以像一个个小方块一样地存在。可是你如果在地平面上去看, 那你就永远也看不到。所以旅游就像坐飞机, 飞机让我们脱离了自己生命的空间, 去换一个空间去感受世界。这种脱离了自己的生命空间, 去换一个新的空间去感受生命, 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存在当中的一个顿悟的契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用这样的方式, 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开始认识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个方面, 写作《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给我们以启迪。他有两个身份:飞行员和作家。这两个生涯相映生辉、相辅相成。从《南方邮件》到《小王子》, 他写作了16年, 一共完成了6部作品, 很有意思的是, 没有例外, 都是在空中去写作的结果。他把自己在高空云海中的独特感受带入了文学创作, 堪称“蓝天白云的耕耘者”。可是, 为什么一定是在天空, 4000米的天空, 这就因为, 在他看来, 只有空中才会出现的种种感受:俯视感、恐怖感、超越感、升华感, 才会给他的人生感悟以极大的提升。所以, 他才彻悟:人生的秘密, 只有用心才看得见, 本质的东西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圣·埃克苏佩里的选择让我想起了意大利新闻工作者卡尔维诺说过的一句话:“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而旅行”, 这句话绝对精辟, 这也完全就是我在谈到旅游的时候所想说的。

讨论了为什么要旅行, 当然并非问题的结束。因为我们尽管知道了为什么要旅行, 但是, 却一定仍旧心存困惑, 那就是:旅行, 当然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 然而我们却无法反过来说, “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就只有通过旅行。

其实, 我们也完全可以不“离开”。如果我们的心灵足够强大, 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就在原地不动地“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因为“离开”毕竟只是内在的生活状态的转换, 这种生活状态的转换, 是完全可以像“大隐隐于市”那样, 完全通过自身的生活状态的调整来实现的。

那么,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旅游?或者, 为什么非旅游不可?

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的人的心灵力量毕竟不够强大, 还毕竟要借助于一种强大的外在的力量, 而旅游就正是这样一种强大的外在力量。也正是因此, 人们才找到了旅游这样一种特定的方式。

那么, 旅游之为旅游, 它的强大力量安在?

这就触及到我们的主题——旅游与美的关系了。

旅游与审美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要看清自己的容貌, 最为简便的方法, 就是照镜子。可是, 我们是否想到, 美丽的大自然, 它的最大功用, 也恰恰相似于一面镜子——人性的镜子、灵魂的镜子。而旅游之为旅游, 它的奥秘就在于:可以让我们借助美丽的自然山水找回自己。我们不禁追问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活在别处”、我们补充的“自己也在别处”, 这个“别处”又在哪里?就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之间。

为什么会如此呢?在这里, 我只提示其中的一点, 那就是:人之为人, 他的最为根本的生命追求, 往往是难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因此, 就往往需要把它与外部事物的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 需要把它投射在视觉图像上, 使其客体化。于是, 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就会呈现在外在事物之中。同时, 还有另外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 就是在长期的旅游活动中, 人们已经逐渐能够把某种外在事物与自己的某种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对应起来。“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就可以理解为特定的外在事物对于自己的某种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的呼唤。比如, 许多景点都有一些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故事:华山的“沉香劈山救母”、普陀山的“观音不渡东瀛”、三峡的神女、昆明石林的阿诗玛、桂林山水的刘三姐、西湖的“白娘子与许仙”, 其实都起着特定的外在事物对于自己的某种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的呼唤的作用。因此, 犹如我们不辞辛苦地去“找对象”其实也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那“另外一半儿”。我们不远万里地去旅游, 其实也是在“找对象”, 其实也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那另外一半儿。所以, 人们往往误以为旅游的原因是“先睹为快”, 其实, 旅行的真正原因是“不睹不快”。

就是这样, 人们在旅游中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变成可以看、可以感觉的东西, 并且陶醉于其中。在古代, 曾经有两个禅师一起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的大道理, 后来, 轮到第二个禅师时, 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 于是就说:“时人见此一枝花, 如梦相似”。清朝的大诗人袁枚看到桂林的独秀峰, 同样也是如此表述:“青山尚且直如弦, 人生独立何伤焉”。

在中国的旅游者当中, 最早把这个道理想清楚的, 是唐朝的柳宗元。

柳宗元 (773—819) ,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 河东 (今山西永济县) 人, 世称“柳河东”。永贞元年 (公元805年) ) , 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长达10年, 他的《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其中, 第一篇叫做《始得西山宴游记》, 国人都很熟悉。他对于旅游的快乐的发现就是从对于西山的美的发现开始的。

为什么从对西山的美的发现才开始呢?柳宗元在去永州之前有6个月的时间, 他在政治上很得意, 但很快他就被打下回了原形, 打得很惨。6个月的得志、风光, 却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被贬到永州后, 他什么都不干, 他觉得当个小官根本没什么意思, 于是就每天在附近的山里跑来跑去, 宣泄自己的愤懑不满。心情实在太痛苦了, 从公元805年到809年他前前后后花了4年的时间, 希望解脱自己。在这4年里, 柳宗元把永州附近的山水都看遍了, 但是他在西山跑了4年, 到哪儿都不快乐, 于是, 到了哪儿他都把自己灌醉, 他说自己是“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就是说, 他因为心情很烦闷, 到哪儿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恒惴栗”, 希望能通过游奇山异水来聊以忘忧, 可惜, “风波一跌逝万里, 壮心瓦解空缧囚”, 尽管“幽泉怪石, 无远不到”, 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 但是却始终没有能够得以解脱。

幸而, 到了这一年的9月28号, 柳宗元突然在山水中大彻大悟了。

那天, 他和往常一样出去散心, 突然, 就有了令人意外的发现。当他“坐法华西亭, 望西山”时, “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 西山, 一下子在眼前涌现出来。他发现, 它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与培为类”。这高峻的西山, 让人想起卓尔不群的人格。柳宗元他从来没有在大自然里快乐过, 但是今天不同了, 他说今天看到西山我还是想喝酒, 于是他把自己灌得大醉, “引觞满酌”, 但是真地很快乐, 过去他都是醉而归, 今天在西山是醉而不想归, 因为他在西山的身上第一次看到了人生的意义。由此, 柳宗元意识到, 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 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那天, 他才真正知道了旅游的快乐。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结尾, 柳宗元特别写到,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这一天, 是9月28号。

在“得西山后八日”又写了《钴潭记》, 其中感叹:“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 非兹潭也欤?”也就是说, 是谁让我忘记了那些痛苦, 乐于在这居住呢, 是不是就是这个小水潭呢?这里, 就是我的精神故乡啊。

我必须要说, 元和四年, 是柳宗元的旅游元年,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旅游元年。

旅游中为什么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回到自己的过去和寻找自己的未来?道理就在这里。

什么是旅游呢?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说, 其实旅游就是回到自己的过去和寻找自己的未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没有人不旅游, 可是为什么柳宗元在柳州的旅游就是全中国有史以来最值得关注的呢?关键就在于:他发现了旅游的奥秘。他到什么地方旅游, 都是要在那里去寻找自己的“对象”, 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永州八记》记载的, 就是他在永州找到的八个最知心的“好朋友”, 换句话说, 柳宗元是在永州的山水身上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当然, 为此他花费了4年的时间。4年里他看什么都不好看,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没有把山水当成他的朋友, 而把山水当成了他发泄私愤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对面的西山特别卓绝, 特别出类拔萃, 特别卓尔不群, 特别脱俗, 他突然发现那座山多好啊, 就像自己一样, 自己所孜孜以求的, 不就是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吗?所以他一下子发现了旅游的真谛, 其实旅游就是在山水身上找到自己。他在那座山上突然发现:这就是我, 然后他就一下子知道了, 原来, 这就是旅游。

说到这里, 我们从旅游的角度来谈美学, 理由也就非常充分了。——因为旅游与美密切相关。

法国诗人阿兰说:“对消沉焦虑的人, 我只有一个建议, 往远处看!只有眼睛自由了, 精神才是自由的。”但是, “眼睛自由”又谈何容易?!天空是天文学研究的对象, 但是也是天使的天空;宇宙是宇航员遨游的天地, 也是上帝的宇宙。值此时刻, 我们的知识、修养已经远远地不够了。因为, 它们统统都会输给时间!而能够带给我们“眼睛自由”的, 只有美学。

从旅游与美的关系, 我们才会深刻地发现:旅游, 其实就是我们和世界建立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随着年岁的增长, 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英国大作家纪伯伦也说:“不做自己灵魂的朋友, 便成为人们的敌人”。当然, 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来建立这个精神纽带, 但是阅读毕竟是有所不足的, 所以, 我们还必须通过旅行。我们只有做大自然的朋友, 才可以使得我们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古人都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很容易理解, 行万里路呢?其实也应该是指精神的行走。它的最大意义, 就在于大自然的对于心灵的唤醒、对于精神的启蒙, 以及心灵对于大自然的呼应、精神对于大自然的愉悦。因此, 爱喝咖啡的法国人喜欢说“我不是在喝咖啡, 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那么, 其实我们也可以模仿说, 我不是在书房, 就是在旅游的路上。身体或者思想, 必须有一个是在路上的。这, 就叫做“读万卷书”, 就叫“行万里路”。

但是, 并不简单的旅游, 从表面上看上去, 却又似乎非常简单。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错觉, 似乎世上没有什么是比旅游更加简单的了。有一本书叫《孤独星球》,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它被称作背包客的“圣经”、“宝书”, 书里就说, 现在不论到什么地方去, 都可以给你弄一本旅游指南, 告诉你什么地方要去参观一下, 什么地方买东西便宜, 为此, 《孤独星球》的作者们在书里写了一句话, “当你决定了上路的时候, 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过去了。”对于这句话, 我有点不以为然。在我看来, 当你决定上路的时候, 旅游中最困难的部分其实还没有过去。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尽管你已经决定了上路, 但是却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因为上路并不能保证你能够真正地得以旅行。比如, 东南亚海啸的时候, 被卷走了几万人, 中国的国家旅游局一查, 发现中国人一个都没少, 死伤者大多是欧美人。为什么?因为欧美人习惯穿着泳衣在沙滩上晒太阳, 海啸一来就都被卷走了, 而中国人被卷走的却很少, 因为中国人都是拍张照就走掉了, 都被导游忽悠着去买东西去了, 结果当然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是, 由此也暴露出, 中国人其实还不会旅游。

如上所述, 旅游之为旅游, 无疑并不简单。

在电影《故园风雨后》 (2008) 里面, 画家查尔斯遇到了一个颇具挑衅意味的问题:为什么非画不可?为什么不干脆买一个相机把眼前的东西照下来呢?画家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相机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机器, 只能记录下某一刻的事物, 并不意味着可以唤起那一刻的情绪, 感情。而一幅画呢, 尽管画面不能很完美, 却能够达到一种感情的表达, 比如爱的示意, 而不仅仅是一种重复。”

这个颇具挑衅意味的问题在旅游中也同样存在。在旅游中, 我们的眼睛应该是“相机”抑或应该是“画笔”?在旅游中的“眼睛自由”中, 是存在着“一种感情的表达”的, “比如爱的示意”, 在旅游中的“眼睛自由”中, 并不存在某种“仅仅是一种重复”的东西。遗憾的是, 我们在面对流行的时候, 我们在置身旅游的时候, 往往都轻而易举地就放过了这个问题, 也疏忽了这个问题。原因就在于, 旅游所带给我们的感觉实在是太简单了, 简单到我们竟然都误以为在它的背后不存在任何的奥秘。

在旅游中, 我们都会为玫瑰花而陶醉, 但是我们却都不会为狗尾巴花而回首, 我们都会千里迢迢去游览黄山, 可是, 我们却不会涉足自己家门前的山丘。王禹偁的《东邻竹》说:“东邻谁种竹, 偏称长官心。月上分清影, 风来惠好音。低枝疑见接, 迸笋似相寻。多谢此君意, 墙头诱我吟。”王安石的《南浦》也说:“南浦东冈二月时, 物华撩我有新诗”。为什么竹子就可以“诱我”?为什么物华可以“撩我”?试问, 倘若对此毫无了解, 我们的旅行又如何可能?!

事实上, 旅游与审美的密切相关使我们意识到, 旅游之为旅游, 涉及的绝不仅仅只是自然地理、文化地理, 它涉及的还有“精神地理”、“美学地理”。在旅游者的眼中, 除了知识科普和风情揽胜意义上的“物质风光”, 还更应该有充盈着精神感受和灵魂喜悦的“精神风光”。风景不能只是一个“物”, 一个地理存在, 一个物象奇观, 它还应该是旅行者的审美发现。大自然也不能仅仅是地理信息, 还应该是精神信息, 不能仅仅只存在客体表达, 更应该还存在主体表达。在旅游中, 心灵不能被闲置, 它首先应该受到真诚的邀约。因为, 对于旅游者来说, 真正重要的也不在于看到了什么, 而在于看到什么之后的想到什么。

在旅游中, 我们的心灵游弋千古, 去时代的地平线以外探寻, 去光阴的深处“化缘”, 生命的自由度和容积率因此大大丰富, 也不再是一张纸, 而成为了一本书。古人云:“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 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 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在这里, “阳春”与“大块”固然令我们感动, 但是, “阳春”背后的“烟景”是什么?“大块”背后的“文章”又是什么?却是我们在旅游中所必须回答的。

摘要:如今这个时代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旅游的人却越来越多。关于为什么要旅游, 归纳一下,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首先, 旅游就是为了“离开”, 即生活状态的改变;其次, 旅游还是为了“找回自己”。因为旅游不仅仅要“离开”, 而且更要“到达”, 要“到达”自己的旅行目的地。这个“目的地”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归宿、理想的生活状态, 是回归、皈依。人之为人, 他的最为根本的生命追求, 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因此, 就需要把它与外部事物的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 需要把它投射在视觉图像上, 使其客体化。旅游即是如此, 在长期的旅行活动中, 人们能够把某种外在事物与自己某种最为内在的生命追求对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旅游的目的, 既为找回过去的自己, 也为找回未来的自己。

关键词:旅游美学,回归,自由,生命

注释

1[1]李敖.李敖有话说2 (纪念版)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65页

2[2]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0.3页

篇4:关于未来的自己作文

为什么要给自己写信?因为在写信的过程中,你不单可以总结现状,还可以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去哪里、成为怎样的人,可以写的内容可多了!当未来变成现在,再看看这封信,你肯定会有所收获。

不要浪费时间了,马上拿起笔,给未来写封信吧!

Yes, I had reached the age of 25. Still, I doubted this letter from my past would make it to me, all these years later. It was a simple creative writing assignment[作业] from when I was 15.

The teacher collected our letters and promised to mail them ten years later. But, so much time had passed, would he keep his word[守信]? Would he even remember?

Thinking back on the letter, I tried to remember writing it. I vaguely[含糊地] recalled giving my future self some advice.

In my recollection[回忆], my 15-year-old self wanted to make sure I would continue to write and figure skate[花样滑冰], and she probably assumed I’d be married and have a baby by now.

When you’re 15 years old, 25 seems like a grown-up age, but I wasn’t feeling as grown up as I believed my younger self expected me to be.

Then, on a family vacation in San Diego, my parents brought me the mail from home. In scrawled[潦草地写] ink, there was a letter addressed to myself. I knew it was the one! I laughed delightedly and could not believe what was in my hands. I opened it eagerly and was astounded by the results.

The letter began in true 15-year-old fashion: “How much do you bet that this letter will never get to you?”

It continued to greet me casually as if we were having an IM[即时传讯] chat.

Here are two key bits from the essence[本质] of the letter, which I found important and beautiful:

My 15-year-old self was so stressed!

As an almost junior[(美国)高三] in high school, facing the SAT注 and AP courses, as well as college applications[申请]—and of course, the peer[同辈] pressure—I was apparently[显然地] not quite happy.

Thus, much of my letter to myself was filled with advice and hopes that I wouldn’t stress and worry so much in the future, and that I wouldn’t forget to enjoy my life! It was so wise and sweet.

Contrary to[与……相反] my belief, my 15-year-old self did not have any demands[要求] of me, or false expectations or goals that I might have failed to meet.

Instead, she wrote “…So I guess I’ll stand by whatever you do, because even if you are not who I imagine now, I’ll support you, because maybe who I’m imagining is someone else, and you are—well you’re not someone else, you’re me.”

I was blown away, and tears welled up[涌出] in my eyes at this self-acceptance through time. I immediately wrote a heart-felt thankyou letter to my high school teacher and sent it in the mail.

Then, I wrote a thoughtful letter to my 35-year-old self and tucked it away for the next ten years.

In this new letter, I paid the selfacceptance forward even further. I am a big goal-setter, and like many I know, I put a lot of pressure on myself to be the best and biggest version of myself that I can be.

However, I now knew that what I would have accomplished[实现] and what I would have done in ten years time would pale[使失色] in comparison to[与……比较] how I’d feel and who I’d be.

For me, the biggest lesson in receiving the letter was the idea of“allowing”—allowing myself to be whoever I am, allowing myself to relinquish[放弃] my plans for who I“should become,” allowing myself to simply “show up.”

In what ways can you create a time capsule[时代文化密藏器] for yourself?

I recommend[推荐] experimenting with envisioning[想象] your future life, accepting and forgiving your past selves, and writing to yourself at a specific[明确的] age in the future (five or ten years, for example).

As you write, consider these questions:

What hopes do you hold for yourself in the future?

What fears and obstacles[障碍] do you currently[当前] face that you wish to overcome?

What internal resources do you inherently[固有地] possess[拥有] that will help you, now and always?

What goals do you have that you aspire[追求] to? Tip: Commit[承诺] to the vision, but be flexible[灵活的] to the form.

What is the ultimate[根本的] reason why these goals matter to you? (For example: I want to be a public speaker. Why? Because I want to share my knowledge openly!)

How would you react if you met your future self? How would you interact? Create a sample dialogue—see where it goes!

And finally: What are the ways that you can seek to love your future self no matter how much the future varies from what you expect it would be?

Time travel is possible, and we can indeed learn a lot by removing ourselves from the calender’s grasp[抓住], by seeing ourselves as an ever-changing being. Happy travels!

是的,现在我25岁了。我仍怀疑,这么多年后,那封来自过去的信还会不会如约而至。那是我15岁时创意写作课的一项简单作业。

老师把我们写好的信收集起来,承诺10年后把信寄给我们。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会信守当年的诺言吗?他还记得这个承诺吗?

我试着回忆当年写信的情景,隐约记得我似乎给未来的自己提过一些建议。

我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自己希望十年后继续写作,玩花样滑冰。她或许还设想我此时已经结婚生子了。

当你15岁的时候,25岁似乎是一个长大成人的年纪,但我现在却没有当时预期的那样,有长大成人的感觉。

后来有一次我们家去圣地亚哥度假,父母从家里把信件带给我。当中有一封字迹潦草的信,就是我当年写给自己的信。我知道就是它了!我高兴地笑了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它真的来到了我的手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这封信,结果却大吃一惊。

信的开头是如假包换的15岁少年的口气:“你有多肯定这封信将永远不会寄到你手里呢?”

接着,这封信继续以轻松随意的口吻与我漫谈,仿佛我们正在用即时通讯软件聊天。

我发现信中的实质内容里有两个关键点很重要,而且相当美好:

15岁的我真是“压力山大”!作为一个即将升上高三的学生,面临着SAT和AP课程,还要申请大学——当然,免不了还要应对同侪压力——我显然不太开心。

因此,我写给自己的这封信里大多数是一些建议和希望:希望我将来不会有这么多压力和烦恼,以及希望我不要忘记享受生活!多么明智而贴心啊。

和我的想法相反,15岁的我对未来的自己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提出也许无法实现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和目标。

相反,她写道:“……我想,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会站在你这边,即使你不是我现在设想的那个样子,我也会支持你。因为我现在所想象的也许是另一个人,而你——不是另一个人,你是我。”

这种穿越时空的自我接纳令我感慨良多,热泪盈眶。我立刻给我的高中老师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寄了出去。

接着,我又给35岁的自己写了一封经过深思熟虑的信,然后把它收好,留到十年后再看。

在这封新的信里,我把自我接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我是一个喜欢制定目标的人,就像我认识的很多人一样,我给自己很大压力,要求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然而现在我知道了,我在十年里所做的事,与我的感受和我是什么样的人比起来,终将显得黯淡苍白。

收到这封信,给我的最大教益就是“允许”——允许自己成为任何人,允许自己放弃预先制定的“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计划,允许自己“出现”即可。

怎样为自己制作一个时间胶囊呢?

我建议可以设想一下自己未来的生活,接纳和原谅过去的自己,给未来某个具体年龄(例如五年或十年)的自己写信。

写信时,思考这些问题:

你对未来的自己抱有什么希望?

你希望克服目前面临的哪些恐惧和障碍?

你天生拥有哪些内在的天赋,不仅现在,而且永远都能够帮助你?

你有什么渴望实现的目标?提示:忠于心中的愿景,但形式可以灵活。

这些目标对你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例如:我想成为一名公众演讲家。为什么?因为我想和人们公开地分享我的知识!)

当你遇到未来的自己,你会作何反应?你们之间会如何互动?设想对话样本,看看会是什么样子!

最后:无论未来与你所期望的有多么不同,你有哪些方法让你会爱上未来的自己?

时间旅行是可能的。通过逃脱时间的魔掌,把自己看作一个永远不断改变的存在,我们确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祝你旅途愉快!

语法小知识

俚语blow somebody away有多种意思:

1)表示“射杀某人”,为美式用法,如:

Four of the mob[暴徒] were already blown away when the cops got there.(警察到达时,其中四个暴徒已经被击毙。)

2)表示“强烈影响,征服”,如:

That concert blew me away.(音乐会震撼了我。)

3)表示“击败”,如:

She blew her opponent[对手] away in three straight sets.(她连赢三局,击败了对手。)

短语tuck sth. away有两个意思:

1)表示“把……收藏在安全处,使隐藏”,如:

She’s got a lot of money tucked away.(她把许多钱藏起来了。)

2)表示“吃(许多食物)”,如:

The boys tucked away three pizzas and an apple

篇5:通讯稿:关于未来,只有自己明白

——关于共合网CEO周晓先生演讲的报道

10月20日早上,共和网CEO周晓先生在我校阶梯教室为我们经营管理系师生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创业与我”。

早上10点,在我们100多位学生翘首期盼下,周晓先生带着笑容进入了教室。演讲一开始,周晓先生首先向学生们进行了感谢并且送给了在场学生每人一个红包,留作了纪念。这样的举动不但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也使得现场的气氛热烈了起来。他首先阐述了今天他要讲的主题是“关于未来,只有自己明白”。接着,介绍了一下自己,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还自己调侃自己说,自己的历程十分奇怪,就像是小说一样,四年一个轮回,工工整整。

接下来,他讲述了他人生的目标与理想。一,做个有钱人。二,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三,早点退休。其中讲到了许多的亲身经历,其幽默风趣的谈吐,深刻独到的见解博得了现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最后,讲到了走进社会后,应该遵循的定律以及几个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受用的。他的观点是走入社会,应该遵循三大定律:

一、人生要靠自己;

二、付出就有回报;

三、天无绝人之路。八大注意:世间无公平,惟大英雄能本色;朋友少通财,无债自然一身轻等等。生动的例子,结合自己的理论,周晓先生的演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他总结出来的观点以及理论,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我们进入社会后重大的精神财富。

篇6:自己的未来靠自己作文

星期六,小精灵驾驶着时空飞船把我带到了二十年以后。一下飞船,我就惊呆了――只见整个城市都焕然一新,到处都是几百层楼高的大厦,天空中到处都是飞行汽车,穿梭在一座座大厦之间,人们上几百层楼只要做“超级电梯”,几秒钟就能上到。可是,我最想看的还是二十年后的自己。小精灵答应了。小精灵带着我到了一座大楼前,若不是门口挂着“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我还不知道这是银行呢!看来,银行的变化可真大呀!我和小精灵一起走进了银行,小精灵又带着我去了行长室,原来,二十年后的我竟然当上了银行行长!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激动。我不确定地问道:“你……你真的是……是我?!”“是啊!这就是你认真学习的结果哟!”

回到家以后,我得意的想:既然我长大以后已经是银行行长了,那我还读什么书?于是,我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马虎应付,我的成绩便一落千丈。老师和家长经常找我谈话,叫我要认真学习,可我我就是不听。

一天,我又让小精灵带我去看望一下未来的“我”,小精灵答应了。哪里还有什么银行行长呀?那个“我”连工作都没有。我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啊?你怎么没工作呀?”那个我叹了一口气,说:“哎,都是我小时候不认真学习,现在才会没工作呀!要是那时候我认真学习,现在就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了!”我恍然大悟。

上一篇:第十二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候选人事迹公示下一篇:应聘一分钟简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