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之记叙文的线索

2024-04-18

作文写作之记叙文的线索(共11篇)

篇1:作文写作之记叙文的线索

一、以实物为线索

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如果把这个人所做的事随意选入材料中,往往会犯材料堆积、凌乱的毛病。如果确定一个实物为线索,尤其是人物珍爱的实物,围绕这样的线索组织材料,全文就会中心突出、布局紧凑。史铁生的《老海棠树》,是一篇作者怀念奶奶的文章,讲述的是祖孙两人的回忆和爱。奶奶所有的活动都在海棠树下,海棠树不仅是线索,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是抒发感情的媒介,是将生活片段有机串联起来的“彩线”。

写事的记叙文,尤其是写几件事的时候,用确定的实物为线索,可以将人和事都集中在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二、以事件为线索

我们写记叙文,通常是写较为简单的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要写的人物、事件、情节串联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是某一事件的见证者或者参与者,这就突出了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发表观点,表明态度。

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以儿时母亲对“我”的教育为线索行文的,请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两段是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前一段着重于记叙,写母亲作为“严父”对“我”的严厉教育以及惩罚的内容;后一段着重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一件具体的事,表现母亲的严厉和爱。前一段开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后一段结尾“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二者遥相呼应,结构圆融。两段综合运用记叙和描写手法,既表现了母亲的严厉,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刻的爱。

我们写人物,尤其是写母亲,往往写两件事表现母爱就完了,但是两件事若没有什么联系,就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如果能像胡适先生这样确立一个线索后,再组织材料,那所写事件就容易串联为一个整体,文章中心就更突出,结构更浑然一体。

写记叙文时,如果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比较容易让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情感丰富。比如写亲情,由“反抗、反感——沟通——互相理解——为之感动”这样一条轨迹来写,明显比平淡地写亲情之爱更有张力和吸引力;写友情,如果按照“要好——误会引起反感——误会消除,重归于好”这样一条线索来写,情节就跌宕多变,情感也更真挚丰富;甚至写托物言志类作文,如果一开始写对“物”的误解或是写“物”的不起眼,到最终赞扬“物”,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变化,一经对比,“物”的品质也就自然彰显。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优秀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比如《藤野先生》有明暗两条线索。但就我们写简单的记叙文来说,最好只确立一条线索,这样写出的文章更干净利落,更能突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篇2:作文写作之记叙文的线索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

8、运用排比句升华主题

篇3:作文写作之记叙文的线索

在学习英文写作时, 我们都知道英文记叙文的写作要将记叙文写作的六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阐述清楚, 因此, 整个作品中情节发展都是围绕着脉络去展开论述。所谓脉络, 即就是人们常说的线索。线索的作用在于将能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系成一个艺术整体。英文写作时, 掌握了很好的材料, 再辅以清晰的线索结构, 那么整个文章将会是一个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线索清晰、结构分明、内容集中的完整的作品。但是, 我们却很清楚地认识到:很多学习者在进行英文写作时, 文章结构安排不清晰、不合理, 导致了自己辛辛苦苦撰写的英文作文, 却成了读者“不知所云”的嚼蜡作品。

那么, 如何做到将英文写得地道和清晰、完整呢?笔者认为,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中文写作的规律安排英语文章的线索, 这样发挥母语文章写作的优势, 借鉴中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比如线索的安排, 可以做到撰写出比较规范和地道的英文文章。

二、中英文中线索的比较

英文写作中常用的线索安排方式常有: (1) 以时间为线索; (2) 以空间为线索; (3) 以地点为线索; (4) 以事件发展的过程为线索; (5) 以逻辑为线索。中文线索的安排也常有五种类型: (1) 以事件为线索; (2) 以实物为线索; (3) 以活动为线索; (4) 以人物为线索; (5) 以感情为线索。对照中英文的线索安排, 我们可以看出中英文的线索区别恰恰体现了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差别, 即, 英文是分析性思维, 偏重于抽象思维方式;中文是综合性思维, 偏重于具象思维方式。对比一下:

英文:时间、空间、地点、过程、逻辑

汉语:事件、实物、活动、人物、感情

可以很明确地看出, 中文的线索是非常具体的, 英文的线索是非常抽象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其实英文线索的安排是为了回答“5W+1H” (when, where, what, who, why和how) , 中文线索的安排是为了回答“情节、人物、环境” (类似于小说“三要素”) 。我们都知道记叙文六要素是“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原因、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文章实际上是以“人物”为焦点, 英语文章是以“事件”为焦点。因此, 我们在撰写英文记叙文时应思考到英文线索的特点, 在线索安排上作些调整, 那么, 我们在英文的写作上就是“扬己之长”了。

例如, 笔者在教英语翻译时, 也曾经将朱自清的《背影》翻译成英文, 为了让译文更传神和优美, 笔者将译文送给一个美国教师审阅。他除了将笔者译文中的一些句型和措辞作了一些修改外, 并没有提出过多的修改意见。笔者于是很纳闷, 这么优美深情的美文, 怎么在外国人的心中没留下些共鸣来和我分享?诧异中, 笔者又将译文送给另外一个外国专家审校, 可是结果却是依旧, 另外一个专家也只是和笔者商榷修改了几个措辞和句型, 没有在内容上和笔者分享一点他的见解。这时, 笔者联想到《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1) 第五章有中英语言对比一个小节, 其中指出:“英文是客体性思维, 中文是主体性思维。中文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即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 英文却是以客观的口气来呈现出来。如果忽略了语言的差异, 那么, 翻译出来的文章只能是两种语言体系文字的堆积……”而“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保持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2)

用这个道理解释一下《背影》:“父亲”在站台买橘子, “蹒跚”、“探身下去”、“爬”、“攀”等动词, 用字典查出来的词汇的翻译都有一个共性, 就是“我看到的情景”。这在中国人心中, 很容易产生共鸣, 因为在读这一段文字时, 每个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大胖子艰难地穿越火车道的过程。可是, 这个道理对外国人却很难讲得通, 因为, 他们觉得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而流泪, 完全是主观感受。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客观的描述, 即非主观的叙述更容易让他们有所共鸣。

以《背影》中的一句话为例, 作者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这句话很让中国人产生共鸣。笔者在翻译时, 查出来“蹒跚”的翻译为“walk haltingly”, “探身下去”的翻译是“climb down”, “爬上”的翻译是“climb up”, 所以笔者翻译成:“I watched him walk haltingly towards the railway track in his black skullcap, black cloth jacket and 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He had little trouble climbing down the railway track, but it was a lot more difficult for him to climb up that platform after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外国专家对于笔者反复的作者当时的内心是“多么伤心”, 没有反馈, 反而觉得好奇, 这的确是笔者感到比较尴尬和难以接受的。而笔者用中英文线索安排的差异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呢?”。

笔者在做翻译时, 手头有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文。笔者将他们的翻译拿给外国专家看, 外国专家则很快对笔者分享了类似于中国人同样的感受———父爱伟大。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文也让笔者真正领悟到了好的翻译的精妙。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文:

So I watched him in his black cloth cap and jacket and dark blue cotton-padded gown, as he waddled to the tracks and climbed slowly down———not so difficult after all.But when he had crossed the lines he had trouble clambering up the other side.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译文比较符合英文语言特点, 他们的翻译是“再创作”, 将译文结构作了灵活的调整, 原文之中作者的直抒胸臆, 被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巧妙地进行了换位, 线索结构由“我的主管感受”变成了“客观的主人公的时空转换”, 因此非常符合英美人士的思维, 所以达到了中文直译所不能企及的译文境界。

于是, 笔者将思考的这个道理借鉴到英文的写作上去。

笔者布置了这么一个作文“Our College Campus”让学生去写。在笔者没将这个道理给他们讲述时, 所有学生的作文几乎都没有完整的线索, 层次非常凌乱。在进行文章点评时, 笔者在黑板上将学院的平面图画了出来, 然后用箭头沿着大门随意将各个建筑物连起来, 最后箭头又从大门出来。接着引导着他们思维, 一点点在黑板上整理出了这么几行文字:

“As you enter the college, you can see the reception office just inside the school gate on the left, and the office for incoming and outgoing mail on the right.If you go along one of the campus passages eastwards, you are greeted by flowerbeds and rockery.You will see a bicycle park and garage on one side, and an office building on the opposite.At the end of the passage there is an apartment building, north of which are two classroom buildings.Two of the students, dormitories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campus.In the north part of the campus there are buildings occupied by general affairs department, the clinic, the bathhouse, the dining halls and newly-built library.The sports ground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campus.From there another campus passage leads to the college gate.Following this route, you can easily find every place you want to go to on our campus.” (3)

作文完成了, 学生一对照自己的作文, 大呼写得好。这时, 笔者给他们讲了要用中文的线索撰写规律指导英文写作的精妙, 即“借鉴中文写作规律安排英语记叙文的线索”有助于提高自己英文的写作。笔者给学生作了分析:首先, 写这篇文章, 参与者和观察者都是人;其次, 是“人”在文章中经历整个介绍过程, 所以文章应该有始有终 (比如由大门始大门终) ;再次, 是“人”在校园里走了一遭 (“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最后, 客观的实体“校园”让人的参与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结论是:文章的线索是“人”对校园完整的参观行程 (中文的思维) 。

对照这篇文章的写作, 我们可以看出, 尽管文章的线索等是完完全全的中文思维, 但是反馈出来的效果却是英文的效果, 因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 借鉴中文线索安排, 有助于写出一篇比较地道的英文记叙文。这个道理给学生讲透后, 学生都说很有启示。我再布置类似的记叙文时, 学生的写作的确好多了。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我们在英文记叙文的写作中, 可以借鉴我们母语文章的写作规律, 发挥我们对母语掌握的优势, 可以使得我们在写作中的结构安排更为精妙, 可以指导我们写出一篇比较地道和规范的英文记叙文, 能够达到更高层级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磊, 李群英.新编实用英语写作.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9.

[2]陈法春.基础英语写作.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8.

[3]祝惠敏.高职实用英语写作.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5.

[4]胡丽纯, 王维平.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写作.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2.

[5]郭坤, 田成泉.英汉思维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9.9, VOL4, (3) .

[6]刘川主编.英汉汉英翻译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9.

[7]林纾的翻译.文学研究集刊 (第一册) , 1964.6.

篇4:浅谈记叙文线索的应用

【关键词】记叙文 线索 作用 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48

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写好记叙文线索是关键,它好比一串珍珠项链,无论怎样玲珑剔透、雍容华贵,一剪断线,便会散落解体。离开了这条看似可有可无的细线贯穿,零散的珍珠就无法化零为整,结构成一个整体;就无法表现项链整体的脉络清晰之美、造型艺术之美、浑然一体之美。记叙文写作,所选材料,如珠盛玉盘,要连珠成体,彰显美文魅力,离不开这样一条线,而且正确使用线索还有助于学生学会处理文章内容的详略。

一、记叙文线索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2.从条理上看:彰显行文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3.从艺术效果上看:凸显文章构思风格,体现文章的个性化形式之美。

二、记叙文线索的分类

(一)时——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时间变化”包括时间点的变化,例如早晨、正午、傍晚;时间段的变化,比如春、夏、秋、冬;行为的先后顺序,比如先……,接着……,再……,表明进程的时间变化。

(二)空——以地点的变化或方位的变化为线索

地点变化是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表示空间位移。例如,从家到学校、从林荫道到小溪边。方位变化表达的是地点不变,方向的变化或范围的转换,前者如东、西、南、北,上、中、下;后者如内、外等。

(三)人——以人物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是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这个“人”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事件中的人物,但他绝对不能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者极力表现的核心人物。他可以扮演单一的角色,在文章中只做看客,不参与事件,比如《乘车》;也可以扮演多重身份——一方面是看客,另一方面参与中心事件,但只做侧面人物或者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比如鲁迅写的《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经历了“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其中的“我”就是一名参与者。再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经历了“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的过程,表达了深刻的思考。

(四)事——以事件为线索

“事”指一件具体的事。事件可大、可小,没有具体限制。以事件为线索,情节往往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围绕一件事情发生若干事情,事件本身便成了线索。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就是围绕“散步”这一事件,重点写散步中发生的分歧以及分歧的最终解决,表现了浓浓的亲情以及中年人的责任,“散步”就是线索。

三、记叙文线索使用的注意事项

1.线索必须和所写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贯通,结构严谨。

四、记叙文线索写作的具体指导

(一)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首先,时间变化的划分标准要保持一致。要么都按点划分、要么都按段划分,要么都按照进程划分;其次时间呈现顺向或逆向排列,不错乱颠倒;最后环境描写与时间保持一致。

(二)以地点或方位变化为线索

首先、各部分内容有明确的地点或方位,划分的标准一致,变化呈现顺向或逆向排列,不错乱颠倒,各部分内容之间有联系;其次、以地点为线索有三种情况:一是移步换景,比如先在山脚下发生一件事,然后在半山腰发生一件事,最后在山顶上发生一件事;二是立足点不动,观察方位发生变,比如向上看向远看向前看向左看向右看等等;三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发生了几次事件,比如半年前在一棵树下相识,三个月后在同一棵树下成为知己,再后来在同一棵树下分别等等。

(三)以人物为线索

首先,事发时他是看客,或是参与者,他要有充分的理由留在现场,经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比如《藤野先生》(鲁迅)中的“我”是线索人物,因“我”认识藤野先生,在“我”与藤野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藤野先生,“我”与藤野先生告别以及别后“我”对藤野先生的思念,我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在文章前面就交代了我去仙台学医,这样就有理由留在那里,经历整个事件。其次,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他个人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虽然本人参与事件,但是略写的内容。他只是线,详写了就变成了主,他就由线索人物变成主要人物的了,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藤野先生是主,所以藤野先生的肖像行动(所见)、语言(所闻)以及我的感受(所感)详写,“我”是线索,所以“我”的行为表现略写。

(四)以事件为线索

全文因一件事引发,把引发事件作为文章的线索。这件事情是诱因,和其他事件具有直接因果联系,然后把这事略写,引发的其他事件详写。例如老师让同学写日记,引发了父母对写日记是否有用的争吵,引发了校长对他的这种行为是否增加了学生负担的评价,引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立三件事。其中“老师让学生写日记”这件事是诱因,略写,其他三件事因这事引发,详写,恰当地表达了对教育的思考;再比如说《爷爷生病后》中的“爷爷生病”是因,作为全文的线索,一家人面对“爷爷生病”这件事不同表现才是文章的主体,详写。

参考资料

[1]《状元大课堂(8)年级语文下》.武汉出版社,2015年10第1版.

[2]《语文》八年级下,人教版.

篇5: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线索

【阅读目标】

1.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其种类。2.理解线索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概念阐释】

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线索使文章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阅读指导】

记叙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人物、事件、感情变化、地点的转换等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线索。

一、以人物为线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事件为线索。全文紧紧扣住某一事件,逐层深入。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由开始父母对羚羊木雕下落的追问,引出羚羊木雕来历的不平凡及其珍贵,从而回忆和万芳友谊的真挚并互赠礼物的经过,引起读者的思考:两代人应该怎样相处?友谊与金钱孰重孰轻?

三、以情感为线索。全文围绕某种情感组织文章,完成对主题的表达。如《春》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中间的段落则是对春天美景的具体描绘;结尾“春天像小姑娘„„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以时间为线索。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等,文章用时间脉络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从事件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文中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

马 德

那年,他坐上南下的火车。车过黄河的时候,已近黄昏。他从车窗望去,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河波光黯淡,弥散着无边的落寞。他有些伤心,颓然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小伙子,你去哪里?”对面座上,一个中年男人,白净的衬衫,白净的面庞,就连这笑眯眯的问话,也泛着动人的白净。“我哪里也不去。”他冷淡而不合逻辑地应了一声。男人笑笑,说:“你要是出来玩的话,我们不妨结伴走。”他苦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是的,这次从家里跑出来,他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按说,高三了,也快高考了,他不该这样。可是,那个家,他实在不愿待下去了。父母离异后,他跟着父亲。父亲喝醉后,不是骂他就是打他。父亲说,看到他,就想起了他的母亲,于是,父亲就把所有的气都撒在了他身上。

他出来,就不想回去了。去哪里,他不知道;能到哪里,他也不知道。买完车票后,他的口袋里已经没剩多少钱了。按照他的想法,他就这样流浪下去,哪怕沦为一个乞丐。因为,他对生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对面的男人并没有因为他的无礼而生气,男人拿出面包和火腿肠,说:“吃吧,我带了不少呢。”说完,不由分说塞给了他。他没有推却,他知道,既然流浪了,没必要那么客气。

“兄弟,”男人突然神色有些暗淡,说,“这段日子,我的心情很不好,和单位的领导吵了一架,就跑出来了。我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如果你也是出来玩的话,我想和你结个伴„„”

男人的话一下子拉近了与他的距离。“大哥,我也是从家里跑出来的。我和你一起走。”两个落难的人,一下子走到了一起。之后他们游览了西湖、钱塘江、黄山。十多天的相处,他敞开了心扉,把所有不幸遭遇都告诉了男人。男人很同情他,同时也抚慰他,鼓励他,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和人生的希望。

如果后来他没有考上大学,如果他没有到那所高校任教。也许,男人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他到那所学校后,惊奇地发现,男人竟然也在那儿任教,姓王,是中文系的教授。

久别重逢,他们又聊起几年前的事。原来,他从家跑出来的那天,王教授正好去北京出差回来。“当时,我发现你有些不对劲,就决定帮帮你。至于我的故事,那是临时编的,只是想让你相信我。”他吃惊地说:“你是怎么看出我的情况来的?”“从你凌乱的衣着、黯然的神色、恍惚的眼神中,最主要的是靠我的直觉。”王教授又是一笑,就像几年前他们初次见面时那样,纯净、恬淡,充满着人性的善与美。

“你的直觉?”“是的,我的直觉。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和你一样的遭遇。在路上,一位婆婆收留了我,给了我爱与温暖,才使我走到了今天。所以,当我试探出你果真是从家里跑出来之后,就决心把你从人生的困境中拉出来。”

那次离家,实在是一次危险的流浪。然而,正是这次流浪,让他遇到了王教授,(选自《做人与处世》2009年第5期)

1.请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2.作者为什么称那次流浪为“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

3.你认为王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篇6:中考作文记叙文写作之构思和架构

结构包括文章组成的样式、完整性、条理和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造形和骨架,就如同人的造形和骨架一样。

好的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比如在取材方面,当你手中没有大材料只有小材料的时候,用组合式或叫板块式结构把几个小材料用小标题组合在一起,共同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不但能“积小为大”,“以小见大”,而且能使文章的样式新鲜灵活、层次分明;不用投入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就能一改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顺序、倒叙的单调写法。以下文章,文体多样。学习和模仿其小标题结构的构思,开拓思路。

中考满分范例一

记住这一天

看到这个题目,我沉重的心轻松了许多,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说太熟悉了,昨天的一切历历在目。

镜头1

清晨5点多。许多人还在梦乡,我却早已睡不着了,鼻子不通气使我难以入眠,翻来覆去,脑中犹如一团乱麻。一个星期以来,鼻炎的痛苦一直困扰着我,虽不是什么大病,可经常流鼻血,整日的鼻子不通也够人受得了。明天就要中考了,如果考场上流鼻血止不住,如果鼻子不通气影响考试,如果„„一系列的问题,使父母和我终日不宁。怎能不急?难道平日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就这样白费了吗?想到这些我头脑发热,一摸鼻子,糟糕,又流了!

镜头2

医院。上午,父母带我来到医院看病,他们焦虑不安地向大夫讲述我的病情。医生一面给我上药,一面安慰我不要着急,并教给我许多止血的办法。“如果真流血了,不要急,用手压迫出血点,涂上我给你开的药粉,马上就好。”别看平时父母安慰我没用,可医生一说,我好像吃了定心丸似的。临走,医生扶着我的肩膀说:“好好考,祝你成功!”多好的医生。我真感激他!

镜头3

晚上。经过一个下午的准备,我的心绪稳定了不少,信心也增添了几分,洗过澡,静下心来想起了明天的考试。“铃——”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拿起话筒,传来班主任亲切的话语:“××,一切准备好了吗?”“差不多了,您放心吧,老师。”我回答。“差不多可不行,一定要准备好。你最近鼻子不舒服,晚上睡觉千万别着凉,明天多带点手纸,以防万一。”如同慈母般的叮嘱,一句句印在了我的脑中。“××,加劲啊!你是有实力的,相信自己,既然报了,就一定能考上。”如同慈父般的鼓励,句句铭记在心。谢谢您,老师!

镜头4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想着一天的一切,好心的大夫,关心我的老师,还有我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给予我力量,给予我战胜一切的信心。我的心如同一团火焰,照亮我面前即将要走的崎岖之路、光明之路、胜利之路„„

难忘的一天啊!

思考:怎么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写你的作文呢?

二、浙江省金华市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就是幸福

幸福有时就在一瞬间,有时给人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默契后的愉悦。

—题记

此乃吾与老爸“天地之作”也,即在10月中为妈妈举办的 party!

一、保密

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妈妈一人迅速地吃饭,边吃边说:“今天我会晚回家,厂里要加班。”“妈妈,今天„„”我有些焦急地说。老爸用脚忙踢了踢我,给我一个眼神示意让我保密,我心领神会。于是老爸不失时机地唱起苏调,“走好啊,老婆,在家等你回来呀!”没等妈妈走远,老爸与我击掌相庆:“开始行动吧!我们给你妈妈超大的惊喜。”

二、“天地之合”

于是,我与老爸分工合作:他打扫,我装饰;他指点,我执行;他掌勺,我洗菜。父女俩不约而同地哼着小曲,干得井井有条。不过一会儿,房子弃满了生日气氛,可还是缺少一个big cake。老爸又让我当“小二”帮他跑腿。而后我们又忙开了,“你来洗菜,我来烧饭,你来洗碗,我来端菜„„”一串串现编的歌词从爸爸嘴里不时蹦出。一番锅碗飘盆的打闹之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俩守着电视嗑着瓜子等待着惊喜的画面。

三、幸福瞬间

闹钟不知响过了多少滴答声,女主角终于出现了,只看见一个人影摸黑进来,“咦?怎么人不在吗,灯也不开。”我激动地连忙开灯,瞬间一位男子哼着“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你„„”捧着一个大蛋糕出来:“Happy birthday to you!”妈妈才恍然大悟,备受感动。此时此刻,我似乎看见妈妈的眼里流出的幸福之泪。我们一家人在这美好的氛围中,享受着幸福带来的快乐。

尾声:这短暂的瞬间,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但愿幸福在人间永驻!

例文

3、妈妈的手

不管伤口有多深,妈妈的手会将它抚平;不管眼泪有多苦,妈妈的手会将它

擦干;不管心有多冷,妈妈的手会将它捂热。

—题记

抚平深深的伤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八岁那年,倒霉的我竟然被一条小狗咬了一口。来到医院,每针狂犬疫苗都扎得我撕心裂肺,医生怎么安慰都无济于事,还颇有些火上浇油的味道。每到这时,妈妈都会用她那双温柔的手抚摩着我的头,说:“男子汉,就应该坚强!”这时,医院里就会安静多了。从那时起,我知道,妈妈的手能抚平深深的伤痛。

擦干苦苦的泪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小学升初中考试中,一向成绩优秀的我,分数让老师、我和家人“唏嘘不已”。沮丧的我无脸见人,没有回家。在小街边,自称硬汉的我第一次哭得那么伤心。午夜十分,急得团团转的妈妈终于在树下找到了哭成泪人、锂昏昏欲睡的我。母亲为我擦去眼角的泪痕,把我领回家,拉着我的手,和我谈到天亮,我的眼睛终于干爽起来。那夜之后,我知道,妈妈的手能擦干枯涩的泪水。

温暖冷冷的心

篇7:作文写作之记叙文的线索

写作目标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合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增强文章的魅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身临其境;写人时,神形皆备,让人如见其人;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感染力量。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能做到把围绕主题所选取的材料先在心中反复酝酿,尽量立体化,如一幅美图出现在脑海中,再用恰当的语言、灵活的方式描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必定会是一篇优秀的文章。而这“恰当的语言”的使用,“灵活的方式”的采用则是本专题训练的重点。

技法精讲

一、语言要有画面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文字作画。朱自清在评价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山野掇拾》)朱自清自己的散文更是如此,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一文中的片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多么鲜明的一幅春花图啊,真是可感、可触。我们作文时也要有作画的意识,脑海中应有清晰的画面。

二、语言要有流动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流动的。要想使你的作文语言流丽清脆,让读者读后感觉像吃了一口甜脆的鸭梨那样,感到清脆爽口,就要使语言具有流动感。这样,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流动感体现在作文中,就是用字要稳,表达方式和句式运用要灵活,要使每句话都像钉子钉在木头上那样铁定准确,又像一股清新的流水一般自由,流畅。

在写作时,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流动感。否则,拘泥于一种表达方式,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那么,语言怎样才会有滋有味?在写作时,可以运用对偶句,使语言精练;使用散句,让语言具有流动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语言产生一泻千里的气势;运用适当的反复,使文章产生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骈散结合,才能使语言读起来有滋有味。

范文引导

(2009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

让梦飞翔

一考生

光,照在镜子上,镜子把它聚积折射在我身上。我,在这光束织成的小天地中来回穿梭,编织一个个彷徨不定的青春之梦。

——题记

一个没有月亮的暗夜,我走在灯影下,忽然闻到一股陌生、悲寂的气息。郁闷感随之而来。好想长大,走过这无聊、乏味的豆蔻年华。我以窗为镜,一个平凡的身影出现在眼前:痘满面,身材走样,唉,活脱脱一只丑小鸭!

似乎听到一个来自远方的声音在呼唤我,我蓦然回首,看到眼前美轮美奂的景象,惊呆了,流星,呀,流星!我想许个美丽的愿望,可是许愿的时间已经在我的无比诧异中悄然逝去,流星划破无边的夜空,消失在天的尽头。我不觉落泪了,怕是这自怨自艾的脆弱的心灵碎了,碎成了这滴落的泪珠吧。我惋惜这易逝的、短暂的美丽,是否我的生命也应该如此璀璨一回?这样的灿烂,我曾经有过吗?

我被自己囚禁在自卑的牢笼里,找不到出口。心痛得麻木,茫然,痛得不知所措。我就这样呆坐在窗前,许久、许久„„

不知过了多久,曙光照开了我惺忪的睡眼。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窗外新鲜的空气,走到镜前,舒展双臂,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仍旧平凡无比的我,忽然间,展开一个奇异的笑容,镜中的我陡然亮丽了起来,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充满了生长的激情与活力。此时,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流星的璀璨光芒照亮夜空的那一瞬间„„

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张开手掌,把金色的阳光小心翼翼地捧着,两手弯曲,折合成心形,对着镜子、对着自己!

让梦飞翔/我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间/忧伤、自卑是我的衣裳/有一天,曙光照射在我的身上/击碎了我的忧伤/于是我张开翅膀/冲出自我的牢房/任由丝丝阳光/编织新的梦想/我展翅飞翔/与梦想同行!

——后记

推荐理由

本文细腻地抒写了一个女孩从自卑到自信的成长蜕变过程,语言很富有诗意,让我们读起来感到清新流畅,这得益于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1.从“暗夜”到“曙光”,两幅画面,充满诗意,对比鲜明,却又前后连贯,一脉相承,如运行中的地球,虽有明有暗,却又自然而然,令人惊喜,催人奋进。

2.文章的语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美得醉人,却又自自然然,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丑小鸭”“自怨自艾”“心痛得麻木”“亮丽了起来”“小心翼翼”多么朴实无华;“豆蔻年华”“美轮美奂”“璀璨”何等生动形象。本文的语言不矫揉造作,呈现天然气质。

3.文章的题记和后记遥相呼应,使得结构浑然天成。尤其是后记,既有对比,又有比喻,如诗如歌,朗朗上口,鼓舞人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综观全文,作者不仅是在用文字作画,而且语言也极具流动感,很是令人惊艳。

佳作示范

小河秋韵

□廖选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刚刚拜读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在心里思虑,秋天真是这样一幅惨景图,真这样萧条、落寞吗?我不知道,带着满腔疑惑,我走出了家门。(以名诗引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反问句式,造成悬念。)

顺着崎岖的小道,我来到了河畔。夕阳西下,小屋、橘树、飞鸽、天空,全都笼罩在透

明的微红色的轻纱中,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温柔。俯视河面,秋风乍起,微波粼粼,忽然一只小鸟飞了过来,调皮地用它那灵活的翅膀撩起水珠,水面上立刻荡起一圈一圈的光晕,慢慢地扩散开去。小河也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拍摄下小屋、橘树、飞鸽、天空、残阳,揉碎在恬静的水波中,羞羞的,涩涩的,唐人曾说:“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此言不虚。(动词、形容词等的灵活运用,使画面活了起来。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秋景点缀得很有生气。)

我继续欣赏着这风光旖旎的山水画,有点“沉醉不知归路”了。我情不自禁地涉足水中,蹲了下来,把手伸进浅浅的河底,捧起一掬清澈的河水。凉丝丝的,滑溜溜的,我陶醉了,久久不愿把手缩回。白居易有诗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不是吗?逆着夕阳,水这边多绿呀!绿似翡翠,绿似珍珠,绿得不野,绿得不浊;水那边多红呀!红如胭脂,红如朝霞,红得不腻,红得不妖。二者向江中逐渐融汇,是那样温存,那样细腻,引得我不住遐想翩翩。(情景交融,这是写景之极致。)

我狠了狠心,将手从水中提起,看溅起的水珠随风而落。回首岸上,发现那里也充满着诗情画意:天空高远,时而有鸽哨从头顶划过;橘树穿上了秋的礼服,叶灰绿灰绿,苍苍翠翠,果橙黄橙黄,深深沉沉;旁边点缀着零星的农民,他们有的从容走过,有的驻足眺望,将丰收的喜悦满满地写在脸上。李绅说:“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是啊,多迷人的秋景图,将我的身心渲染得纯纯的,醉醉的!(动词恰到好处的使用,准确而又生动地将画面形象地烙进了读者的脑海中。)

时间过得真快,夕阳悄悄地藏在了苍山之后。该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向这儿的每一处景物挥手告别,走上了回家的小道。(“藏”字极妙。)

谁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你看:河流、倒影、夕阳、人,浑然天成,多么和谐的画面啊!或许,这就是小河的魅力所在吧!这和谐的秋韵,将是我心中永远的图腾!(前后照应而又形成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总评

篇8:体验式作文教学之高中记叙文写作

一、记叙文写作现状

据了解, 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是以记叙文教学为主, 照理说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应已初步成形, 写作素材的积累也无需再从头开始引导。因此, 高中语文老师在这一能力点的训练上自然就有所放松。两次作文训练后, 我发现学生的素材还是停留在初中甚至是小学时所接触的人、事、物上。也许我在本文中要提到的体 验式作文在小学和初中实行得还挺好, 学生啃啃老本还行, 但是雷同的素材, 写多了学生自己也没有感觉, 抒写的时候不会产生新的独特的感悟, 而阅卷老师也定会产生审美疲劳。

或许是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重大失误, 没能延续小学和初中的良好的写作教学训练, 才会出现学生叹气锁眉的痛苦状态或是不动脑筋地去写些较为幼稚的文章, 如“回忆小学时或幼儿园时与好朋友之间的小矛盾”;再如“假期中自己偷着打游戏被老妈发现的情形”;再如“儿时与伙伴一起钓鱼虾”等等, 假设学生在描述此类事情时语言精彩, 情节跌荡, 倒也是挺有生活趣味的, 只是事与愿违, 情况实属不理想。看到这样的情形, 教师不得不认真反思, 到底该给学生怎样的训练, 才会让这种写作状态有所改观?

二、根本问题所在

我手写我心, 面对一个作文题, 有太多的生活细节要去抒写, 有太多的感悟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一位教师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也常跟学生说这样的话, 每天精彩的生活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而学生回应我的却是, 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就是家、教室、食堂的三点一线, 他们每天眼中的风景当然都是一样的, 无精彩可言。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有生活体验, 但无思索。

散文大家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完美的结合, 是散文写作的最高境界。而我们学生面对的常常就是有体验但不感性, 过于理性而不思索。他们不会在简单平实的人与事,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挖掘出细微的感情。而有的学生的情感细腻, 对生活有很强烈的感知, 即有“感性体验”, 但可惜他们没有个性化思索并形成文字的习惯, 因此很多绝好的素材就从他们的指间溜走了。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对策初探

屠格涅夫说:“弹旧调不管弹得多么热情, 总有一点学生练习本的味道。即使愚笨也好, 但必须是你自己的!要有自己的气息, 自己固有的气息, 这一点最重要!”这无非想说明自己的东西才是独特的, 才具有他人不可匹敌的思想性。就算我们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 在处理一个间接的“体验”时, 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形成文字, 相信也会诞生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个性化文章。

(一) 重视每一次活动

体验式作文, 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在活动中学会表达。让其学会体验生活, 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很多活动, 比如3月爱心节让学生们做一件对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意义的事情并写随笔。有很多学生写了自己洗衣服, 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她最爱吃的糖果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作文的绝佳素材, 每次活动后, 总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习作诞生。

(二) 深究每一篇阅读

对于体验, 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路遥有独到的理解: “所谓写最熟悉的生活、最熟悉的人物, 也就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体验。这种体验, 是一种非常长远的积累。它不是仅仅对生活外在形式的体验, 而是情绪、感情的体验, 一种最细微的心理上的体验, 而这些东西是你作品中最重要的, 也是最感动人的地方。”写作是一种生活, 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有情不抒不快, 有感不发不畅, 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 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

笔者把一些好的文章介绍给学生阅读, 如《清明》《窗外人生》《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 好的文章, 不仅用来阅读还可以进行作文教学, 学生可以很快理清文章思路, 从而试着去模仿。

(三) 捕捉生活小镜头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就是以激发情感和抒发生活体验为基础, 通过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 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融入感受生活、体验自主创作, 让作文回归生活, 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在教学必修三专题三时, 让学生们搜集一组家庭的新老照片, 以“昨天和今天”为题, 写一写照片上的故事, 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全班分组交流。

每次课前分享学生作文时, 都有学生表达遗憾之情, 问我, 老师能不能让我重新再做一遍来分享?老师我没交, 下次做了交行不行?笔者为同学们的作文不断地鼓掌, 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种绽放的独特的姿态, 也许语言不是特别精美, 但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 所以平淡的文字就变得有味起来。

(四) 摘评随笔

若只是自己写, 没有与人交流, 估计写的欲望就不会很高, 但如果能与教师或同学一起分享阅读, 分享思考, 他就不再孤单。摘闪着思想光芒的语句, 摘美如月光下流水的文字, 或评论, 或感悟, 或联想, 或仿写。有的学生不太会写, 多摘录自己喜欢的文句, 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是能提高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周都有字数要求, 让学生养成写的习惯之后, 就可以没有字数的限制。

篇9:记叙的线索

1.认识记叙线索的分类。

2.学会运用线索进行记叙,使文章结构严谨。

【写作指导】

线索就是记叙文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是贯串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一般一篇文章有一条线索,也有多条的: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等。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浑然一体。如《白杨礼赞》就把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白杨树自身的形美、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用“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这一线索贯串起来,托物抒情、意蕴深远。

下面是记叙文中几种常见的安排线索的方法:

1.以实物为线索。即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串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以人物为线索。即按照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等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按照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来组织材料,使事件本身成为文章的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即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

5.以游踪为线索。写游记时,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以观察的角度、位置变化来进行叙述,以游踪为文章的线索。

6.以人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在一些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故事情节的文章中,可以以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安排线索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

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前后一贯,结构严谨。

【学生习作】

□周思哲

那天傍晚,祖父在医院里。他突然把我叫到床边,打开床头柜,空空的柜中有一团纸。他用枯朽的双手捧着并展开暗黄的纸,里边只是一堆乌黑松软的泥土。

此刻,天边挂着一抹残阳。

祖父在阳光的照耀下艰难地指向窗外老家的方向……

十年前,他分得一块土地。纵然那地荒草丛生,土块坚若磐石;纵然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只有一把锄头,一个大木桶,一个小篓子;纵然家中劳力不足……他依然以顽强的毅力不断地尝试征服自然。不断地,失败,成功,失败,成功。

祖父默然望着窗外的半轮红日,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经过不懈耕耘,那块地已是草木青葱,生机勃勃。那年秋季,丰硕的稻谷身着浓妆迎风挺立,攀满老丝瓜的架子悠然自得地倚在田边,身姿婀娜的桂花树被秋雨灌得微醉。

祖父收回目光,又沉沉地垂下了头,眼眶隐隐湿润了。

十年如一日,终于有一天,他注意到了土地周遭的深山老林一片片退去,取而代之的,则是成排的高楼大厦以及纵贯南北的柏油大道。他,开始惶恐。每每吃着盘碗中的粮食,想到自己的地会突然遍布垃圾与污水,想到子孙再无土地再无生命的根,仿佛生命也在一点点被吞噬。他明了,终有一天,他的土地也会像粮食一样被“食客”贪婪地吞咽下肚。

祖父的泪水悄然滴落在他褶皱的皮肤上。

那夜,他无奈地走出乡政府的大门,他不明白,为什么不断地,有那么多的土地要被征用。

那天,他透过高大的落地窗,听着机器早已在耳畔作业的轰鸣声,目睹着他的地,一块块地被剖开,扎进钢筋,泼上混凝土。他眼前一黑,本能地使劲撞击着玻璃,但那来来往往、面无表情的人们只顾着作业,作业……

祖父白色的衬衫渗出一层冷汗,他把头垂得更低,脸上的皱纹与黑斑显得格外狰狞。这次,他不出声,咬着牙把脸别向床头。我看见,他的手在颤抖……

我看着祖父古铜色的皮肤,那是农民的颜色。十多种元素的杂烩,百来种矿物质的交融,千万道色光的编织,构成这雄浑的泥土色。这曾代表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这也曾诉说一个个百姓辛酸的日子。这是勤劳者为勤劳而涂上的颜色,这是阳光一层层染就的颜色。

只是,祖父已没有了土地!我们已经没有了土地!

点评

文章以爷爷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土地十年间的变化为线索,以具体的细节为主要内容,表现了在时代转型期一代农民对土地的钟情和坚守,表达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依赖以及失去土地后的无限哀伤。文章形散而神聚,贯穿着爷爷一生不移的土地情结,让读者在条理清晰而又重点突出的叙述中慢慢思考:农民自己不也是地里的庄稼吗,没了土地,他们的心里就没了翠绿;一个时代变革了,就有一类人被遗弃了!但,他们不该被遗忘!

【指导并置评:舒林峰】

【素材链接】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殼,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子上。人们都说:这孩子多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粒石子钻进了它的壳里。那是粒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它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亮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贾平凹《一只贝》

篇10:记叙文写作之写出事件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需要曲折的韵致,只有曲折回环,山重水复,才能抓住读者,使之兴味盎然地品读下去,并且读后余香满口。

能写复杂记叙文是在初中写简单记叙文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的要求,也是高考考纲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的写作能力之一。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学生写起来很容易平铺直叙,如无波湖水,死气沉沉,索然无味。

怎样让叙事有起伏有波澜呢?这里就教学实际总结了几个方面,以共同探讨。(—)深入认识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是错综复杂的,充满了各种矛盾,而且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作文应当以深入地认识生活为基础,努力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这样也就容易写出事件的波澜。

宝黛二人的爱情经历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虽然“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最后还是一个命归离恨天,一个身寄佛禅院。这样的故事能让读者拜读再三,原因离不开其曲折的情节和这种曲折反映的封建大家庭的复杂性。

所以,作文时应当深入地思考笔下的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避免浮于表面,将复杂的生活简单化,导致文章平淡苍白。(二)灵活运用技法

譬如做菜,有了鲜嫩的鲤鱼,还得有高超的厨艺,才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的美味。生活故事有如鲜嫩的鲤鱼,作文技巧是厨艺。只有对生活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才能成就佳作,才能使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使事件生起波澜的技巧有哪些呢? 1.悬念法

影视中刑侦剧总让人心弦紧绷,导演们往往这样展开情节:更深人静,突然一声枪响,一具尸体登场亮相;或者警局气氛骤然紧张,人马骚动,干警鱼贯而出,警笛一路呼啸„„于是,观众立刻紧张起来:怎么啦?出了什么事?

这里实际上就运用了一种技法——悬念法,即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的方法。

鲁迅的小说《祝福》第一部分也运用了悬念法:“我”到鲁镇,在一片“祝福”的气氛中遇到了“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的祥林嫂,她神情麻木,只有眼睛“间或一轮”,才知道是个活物。她一见“我”就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过了一夜,“我”就听到了她死去的消息。这个开头,立刻引发了大家的一串疑问:她怎么成了乞丐?为什么临死问灵魂有无的问题?后文就此展开情节,叙写了祥林嫂的一生遭遇,解答了各个问题。

显然,悬念法一般采用倒叙、先果后因的行文方式,很容易吊起读者的味口。不过,设置悬念要切合情理,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还要适时解决悬念,不能悬而不决,成为“悬案”。2.抑扬法

抑扬法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 就是成功运用先抑后扬手法的范例。有一学生习作《感动》,内容大概如下:重新分班了,我发现附近坐的阿A整天无所事事,从不认真学习,甚至课堂上也总弄出些动静来,这种“不务正业”的人很令我讨厌。然而,有一次我因胃不舒服吐了一地,别的同学或视而不见,或悄然躲开,A 却不声不响地拿工具扫干净又拖洗几遍,我被感动了,不再讨厌他了。

这里也用了抑扬法,可为什么总感觉不太好呢?因为前面把他“抑”得太厉害了。打入十八层地狱之后,岂能很容易地将他超度成佛?抑扬法表现的往往是其表面特征与内在实质(思想内核)的互相背离,是人们认识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所以,运用此法,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要注意抑、扬的分寸,要达到前后自然、和谐。3.张弛法 《促织》(蒲松龄)一文的情节一波三折,很吸引人。

故事开头,“会征促织,成名无所进”,遭杖打,“两股间脓血流离”,“惟思自尽”,这里似入绝境,是“张”;情节发展,成妻占卜得图,索得促织,举家庆贺,这里

峰回路转,是“弛”;进一步发展,成子贪玩,扑毙小虫,投井自尽,成名夫妻“僵卧长愁”,这里乐极生悲,是“张”;进入高潮,一虫来助,神灵无比,成家完成任务,儿亦复苏,安享富贵,故事结束,这里柳暗花明,是“弛”.蒲松龄在这里娴熟地使用了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作文时,依据生活的节奏,叙事时而紧张,时而舒缓,能使文章荡出层层波澜。

典型的例子还有司马迁的《鸿门宴》,孙犁的《荷花淀》,它们都因张弛交错而使情节不致显得急促或松弛。

所以,用好了张弛法,我们的文章就不再平平淡淡,了无意趣,反而能掌控读者的心跳。考场上成功地挥洒一篇,能让阅卷老师的心跳紧随文脉,兴致盎然。4.渲染烘托法

《药》(鲁迅)开头这样写到:

“秋天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午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里描写的环境,阴森恐怖,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正是在这种情境下,老栓为了儿子去买药——人血馒头;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革命烈士遭受杀害。这种典型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愚昧。5.伏笔法

伏笔,即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或者说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如《鸡毛信》中的铲子,《雷雨》中风雨折断的电线,《三国演义》中败走麦城一节的马忠设绊马索,都将伏笔运用得很巧妙。

但注意伏笔要自然,不留痕迹,切忌刻意、显露,一般要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6.其他

还有巧合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等。

篇11:记叙文写作之

江苏省启东中学 施忠涛

一、学习目标:

①明确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懂得感情真挚的基本要求。

②掌握记叙文写作中表达真挚的情感的三种基本方法。

③培养以真挚的情感、科学的精神创作记叙文的习惯。

二、学习课时:一课时

三、知识链接:《此情可待成追忆》写作指导(必修五第二专题)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写作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从哪里来?来自生活的体验,来自生命的感受。李密没有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生活经历,怎么能够反复陈说并最终打动晋武帝,让他改变主张?归有光没有项脊轩中“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生体验,怎么能够写出至情至性的文章?

表达真情实感不是一种写作的小技巧,而是显示你生命质量的大问题。没有感恩的心,你就无法深入体验感人肺腑的亲情;没有忠诚忘我的品质,你就无法理解生死不渝的爱情;没有平等宽容的意识,你也很难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友情。麻木的灵魂难以获得深刻的感情体验。克服对于生活的冷漠,学会感动,让自己具有丰沛的感情,才能以真情实感打动别人。可见,表达真情实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表达真情实感,不是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错,忠于自我,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前提,但首先要考虑你的这个自我是否有价值,如果被狭小的自我蒙住了双眼,沉溺在个人的情感天地中,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然而,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也未必真切动人,这中间还有一个如何表达的问题。有些人写作时比较喜欢直抒胸臆,喜欢激情独白,而不大擅长通过景物描写、事件叙述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让景物和事件暗示自己的感情。我们应该学会用多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段就十分丰富,既有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抒情性语句,又有充满感情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细节的烘托点染,还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以及庭中枇杷树“今已亭

亭如盖矣”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托物言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回味不尽。学习和揣摩这样的名篇佳构,会使我们在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方面获益良多。

四、师生探讨: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一)大姐小心翼翼解开母亲身上的蓝布衫,啊,母亲裸露在我们的面前,蜡黄的肌肤,起伏的胸廓,那丰满秀美的曲线哪里去了?母亲说过,我小时像羊羔一样,喜欢跪在地上吃奶。母亲曾很自豪地向左邻右舍夸我,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很孝顺。作为女儿的我,真的懂孝道,真的孝敬过父母吗?“古来父母多痴心!”母亲,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曾经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哺育过自己的子女。那丰满的乳房却被我们一群兄弟姐妹吸干了,变得那么干瘪、松散,紧紧贴在瘦骨嶙峋的胸脯上。我小时候吸奶,常常顽皮地用乳牙咬着喷香的奶头,让母亲痛得怜爱地拍打着我粉嫩的脸蛋。母亲,还能让我吸一口那甘甜的乳汁,接受一次你怜爱的拍打么?

⑩我慢慢地跪下去,跪在母亲身旁,泪水滑过她的胸脯。母亲即将去那追求了一生的净土,此时此刻我们在为她作最后一次梳洗,尽最后一次孝心。

——摘自方叶的《为母亲洗浴》(《中华散文》1998

年12期)

★方法总结:精选真实、感人的素材入文

(二)那是我的奶奶吗?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乌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

★方法总结:在细节描写中绘出真情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方法总结:在情景烘托中绘出真情

五、课堂训练:修改下面一个片断,做到感情浓烈

于是,我坐着三轮车跟着爸爸去看他干活。车上,我觉得我曾经是我的天空的父亲,竟是如此可笑。

到了干活的地方,我吃了一惊:一卡车的水泥要用肩扛上五楼。爸爸指了一个荫凉的地方,让我坐过去。

烈日下,只见爸爸一把抓住一袋水泥,“哗”一下扔上肩,大踏步朝楼上跑去。我的脑袋突然就“嗡”的一下。爸爸几趟下来,工作服就湿透了。这是第十五包了,爸爸明显有点累了,将水泥朝肩上扔的时候,一般长短的手指没有抓住,水泥一下子砸了下来。我再也心不住,冲进水泥造成的灰尘中,哭了:“爸——”

上一篇:浅谈见义勇为立法问题下一篇:大学生现实表现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