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

2024-04-29

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精选8篇)

篇1: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

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

这里所说的“故弄玄虚”,是特指把文章的内容(人的活动、事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但这个“曲折起伏”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外又合情合理。

“故弄玄虚”的技法,按写作顺序可分三步走:

1 营造氛围,制造悬念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人物描写,渲染与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描写和渲染,必须兼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必须能提示事件的矛盾焦点,引人关注:必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制造出强烈的悬念,就像古代的章回小说“卖关子”和现代的相声演员“设包袱”,能吊起读者的胃口,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氛围与悬念都要紧扣题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张本蓄势,引而不发

“张”是铺陈,“本”是文章的`本意(中心):“张本”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蓄”是积聚,“势”指文章的气势:“蓄势”就是为表现中心而做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具体描述矛盾的展开和难以解决,为把“关心”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引而不发”(把弓拉满却不把箭射出去)是打比方,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做坚实有力的铺垫,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

这一步要走好,必须以悬念为先导,紧接上文交代的事因,通过描述人物自身的多边活动,声情并茂地表现矛盾的深入展开,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悬念逐层递进,紧扣读者心弦。另外,还有掌握好“引”的火候,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引”就要适可而止,转入第三步。

3 水到渠成,点题明旨

水到渠成说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转化)的条件时,得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悬念冰释。 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的中心思想。这个“结果”和“突出”,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打两个比方,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和“解铃还须系铃人”。

篇2:故弄玄虚的记叙文写作技法

一、记叙文写作十种常用技法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

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

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

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

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

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二、记叙文技法创新三个注意事项

(一)、多角度思考,求异存同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

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不能沿袭他人。然而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如赞美老师,往往写“辅导差生”、“深夜备课”;歌颂母爱,往往写“灯下织毛衣”,“夏夜陪读”;颂扬雷锋精神,往往写“为

军属搬运煤球”,“搀扶盲人过马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来味同嚼蜡。

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产生,作者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1、材料的选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败主要在于材料的选取。要使文章有新意,就必须选

择新颖的材料。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避免与他人的选材雷同,尽量选取“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材料。

其次,要选用具有“时代感”的材料。

2、表现手法的运用。

高明的摄影师善于选择角度。张三英俊潇洒,就扬其长,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扬,就避其短,拍其侧影,做到因人而异。

3、写作对象的选择。

学生生活范围主要集中于学校、家庭。写作时对同学、老师、父母记叙得较多。因此学生在选择写作对象时,也要多角度思考。在题目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写其他对象。

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求异存同是指作者在选材、表现手法的运用;写作对象的选择上,要避免与他人雷同,追求独特的创造。

(二)逆向思维

《让座》是旧题目,如果写“少先队员给盲爷爷让座”或“学生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旧题目加上旧题材,那就老掉牙了。如果我们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文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如“残废军人给孕妇让座”,“老大伯给看书的小伙子让座”(表现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主题)。

按照逆向思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找出事例。

A、春节期间,镇长带上礼物给教师拜年。(尊敬教师的风气可喜)

B、妈妈拜儿子为师,学习电脑知识。(不耻下问,精神可贵)

运用逆向思维,可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要素特殊化

《背影》描写了父亲在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正因为是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所以父爱才显得崇高,令人感动。

电影《泰坦尼克号》叙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然而它却能轰动世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是因为天描写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危难之际的爱情故事。危难之际才见真情、见深情,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才显得浪漫、炽热、悲壮,震撼心灵,令观众荡气回肠。

学生写作时,如果能从上述例中受到启发,将事情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效果。试比较下列几组材料:

1、A、妈妈给我买礼物。

B、继妈给我买礼物。(人物特殊化)

2、A、爸爸送我到医院。

B、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医院。(时间特殊化)

3、A、王老师认真上课。

B、儿子生病了,王老师仍坚持上课。(情况特殊化)

4、A、银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

B、农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地点特殊化)

这四组中,由于下一项将记叙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内容比上一项更富有表现力,主题更深刻。如果学生运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文要写出新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前提,切不可胡编乱造。

三、记叙文开头六种常见技法

1、悬念式开头

也称倒装式开头或直接切入式开头。即开篇以特写镜头写出事件的某个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结果,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例:某同学以“空间”为话题写的一篇作文(开头)

“李轶凡自杀了!”“不会吧,他平时那么听话,学习成绩又是这么好,怎么可能呢?”“是呀。他的爸爸妈妈是那么地关心他„„”

接着作者追叙了李轶凡自杀的原因及经过,从而表现像李轶凡那样的学生们对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的渴望)

例:一学生以“人生之桥”为题的作文开头:

楚子涵狠狠地踢了一下桥栏。

已经是离家出走的第三天了,三天中他就一直露宿在这座桥上,口袋里的几块零钱早已花光了,饥肠辘辘的他无力地坐在桥上。

(接着作者交待了楚子涵离家出走的原因,叙述了在桥上与一位老人的交谈,写出从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2、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的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又如:学生习作《生活需要笑声》开头:“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欢乐,生活需要笑声„„

两篇文章直截了当的开头,直接进入主题,就更容易使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内容,深刻了解主题。

3、景物描写开头法

用景物描写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可以铺垫情节,导出下文。

如:《驿路梨花》中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里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边疆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金黄的大斗笠》中开头:“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此处写景暗示有雨将至,为下文送伞作了很好的铺垫。

4、诗词、歌词、格言等引用开头法

巧妙的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

如:学生习作《人生需要挫折》开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磨难挫折必不可少。

学生习作《草》开头引用白居易《草》作开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小作者巧妙引用歌词,诗词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5、抒情式开头法

这种开头的语言常常抒发某种感情、或赞美、或悲痛、或激动、或欢乐„„在抒情过程中,也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

如:《春》一文开头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头就运用反复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强烈感情。

又如:学生习作《我爱秋天》开头:“一年四季,春的姹紫嫣红,夏的绿满枝头,秋的丰盈充实,冬的银装素裹,都宛如一幅幅画卷,但我更钟情于秋天”,这样开头既写出四季特点,又巧妙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怀。

6、吸引读者设问法

作文开头,提出疑问,既能总起下文,又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好奇心理,以致于急切地读下文。

如:《秋魂》中秋味篇开头:“你品味过秋吗?它是什么滋味?”秋色篇中开头:“秋是什么颜色?”

学生习作《美》开头也写到“美是什么?”

篇3:浅析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技法指导

一、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当前的作文以命题作文为主流, 细察多年初中作文的命题, 发现其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 那就是话题都比较宽泛, 所涉及的外延非常广阔, 教师针对命题的这一特点, 应指导学生学会从给出的命题中学会提炼, 即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话题中提炼出一个体现这个话题的侧面, 然后再集中精力对所谓的侧面加以表现, 从而起到“巧力拨千钧”的优良效果。以“幸福”这个话题为例, 如果学生一接触到这个题目便不经构思加以写作, 其结果一定是泛泛而谈, 不能抓住读者、教师的心。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幸福”这个话题肢解成几个小话题, 譬如, 亲人间的幸福、朋友间的幸福、师生间的幸福, 抑或生活中的幸福、学习中的幸福、自然中的幸福, 甚至还可以延伸至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 根据其中提炼的每一个小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个最为熟悉的主题, 进而在选材上选择一个非常熟悉、有真情实感的情节加以体现主题, 其效果就一定非常好。

二、加强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课外阅读, 不仅能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而且增加积累, 更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教师要加强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首先, 每周用两节自习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其次, 要求学生阅读时对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断、佳句进行朗读、摘抄, 并对它们进行或内容、或语言、或写作技巧等的点评, 三言两语即可;其三, 同学交换各自的摘抄本, 或点评, 或交流, 或充实各自的摘抄本, 共同分享, 共同提高;其四, 教师定时抽查点评学生的本子, 对摘抄内容或学生点评精彩的给予表扬、鼓励;其五, 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积累运用于写作。因为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而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厚积薄发, 在作文中就定能得到自如的应用, 这样, 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三、设置情景, 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行合理的虚构

这方法源于一个学生一篇《记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 文中写道“小时候, 有一次由于自己口渴的厉害, 于是, 就和妹妹一起偷了妈妈的2元钱, 去买冰棍吃, 结果被妈妈发现了, 罚我们跪在门口, 还不许吃饭。我们害怕极了, 以后再不敢偷钱了。虽然这件事过去几年了, 但至今让人难忘。”这段话虽然意思明了, 也写得有条理, 但作为一件难忘的事太简单, 也索然无味, 无法令人难忘。于是, 我不失时机地设置情景, 请学生就“为什么口渴”“偷钱时的心理活动、动作怎样”“怎样被妈妈发现的”“妈妈发现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又是怎样的”“罚跪时我和小妹的心情如何?”等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的虚构, 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灵活了, 纷纷进入沉思, 笔也沙沙地在纸上写开了。通过这样设置情景的形象思维训练, 学生们的想像力有了质的飞跃。

四、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

我们知道, 在初中记叙文的写作中, 合理利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帮衬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提升学生习作的水平, 我们应该在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中的描写上下一番功夫, 因为平时里, 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 对于描写只是为了运用而运用, 没有能够把文章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记叙中的描写有效结合起来。首先指导学生对景物的描写。俗语说, 景为情生。有怎样的心情, 眼下才会有怎样的景色, 譬如学生星期天放学回家, 由于心情的高兴与激动使得自己看到的路边的景物也花美草嫩。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典型的细节描写, 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由于用心、用情, 所以学生的细节描写才会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篇4:论记叙文的写作技法

【关键词】作文;记叙文;倒叙;细节;抑扬;对比

许多学生写记叙文时常常平铺直叙,把记叙文写成流水帐,难以打动人心。那么,记叙文怎样写才有吸引力、才能打动人心呢?

一、运用倒叙,巧设悬念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1]记叙文写一件事是由“起因——发展——结局”组成的。而事情的起因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在写作时,不要轻易将起因告诉读者。运用倒叙手法,可以设置悬念,避免写流水帐,达到“绝崖飞瀑,动魄惊心”的艺术效果,从而吸引读者。

(一)结局——起因——发展

这种方式是先将结局亮出来,再回头讲述起因和发展。这种方法,能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开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典型的倒叙,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衬衫究竟有什么故事呢?这样就让读者产生了好奇心,从而吸引读者看下去。

(二)发展中的某一个突出片断——起因——发展——结局

这种方式是先写发展中的某一个突出片断,再讲述起因、发展和结局。其好处是能够将最精彩的片段首先展现出来,吸引读者。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

“好的故事里需要一种紧张的氛围,某件事马上就要发生了,它在一步一步地逼近。”[2]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十分重视倒叙的作用,他认为倒叙可以营造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突出中心。

二、注重细节,生动感人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3]记叙文要打动人心,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就必不可少。所谓细节描写,主要指在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的描写。它能够细致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丰满人物形象,丰富作品的内涵。

如《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得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放心而去。这样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如果能注重细节描写,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一定会写得细腻传神,生动可感。

三、巧用抑扬,增加波澜

袁枚曾说:“凡做人贵直,而做诗文贵曲。……‘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4]文章只有写得曲折,才有情趣,才有韵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文章波澜起伏呢?

运用抑扬手法就可以使文章增加波澜。抑扬手法指的是在表达过程中,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5]的褒贬或渲染,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收到强烈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看”要在“不看”上做文章,“见面”要在“不见面”上做文章,“理解”要在“不理解”上做文章,“爱”要在“不爱”上做文章,“美”要在“不美”上做文章。文章的吸引力、故事的戏剧性有时就在“抑扬”二字。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如能巧妙地运用抑扬结合的手法,就能避免文章平铺直叙,从而让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抑扬手法常用的主要有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两种。

(一)先扬后抑

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这是扬。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是抑。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

(二)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先抑后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运用。例如《小草》的歌词:“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春风呀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你把我照耀。”这几句歌词目的是要赞扬小草的生机勃勃,绿满天涯,却先贬抑小草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树的高大,从而使小草的形象更加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抑扬手法时,一定要安排好主次重点:先扬后抑的重点是抑,扬只是铺垫,抑才是目的;先抑后扬的重点是扬,抑只是铺垫,扬才是目的。

在记叙文写作中,如果能合理运用这个方法,文章就能够给人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种波澜起伏、美不胜收的文章定能打动人心。

四、采用对比,突出主题

在记叙文写作中,为了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突出,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写作。对比手法是作者在创作中,把相互对立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突出对立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作品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更深刻,给人以强烈的感受的写作手法。

(一)对比手法运用到文章上,可以使主题更鲜明突出。

文章在表现人物时,对比手法有两种:一是表现在人物之间的对比,二是表现在人物自身的对比。

鲁迅是运用对比手法的大师。《孔乙己》中就有许多对比。“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对比”;孔乙己的穿着与喝酒方式的对比;孔乙己被打与丁举人打人的对比;酒客和掌柜的笑声和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对比;“排”钱与“摸”钱的对比。这些对比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以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在记叙文中运用对比手法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根据作文题目的特点思考:这个作文题目是否适合运用对比手法。

其次要注意安排好写作重点:反面的是陪衬,要略写;正面的是重点,要详写。如“不要轻易说不”这个题目,如果运用对比手法写记叙文,可以这样构思:有一个学生,从前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轻易说不,因此成绩很糟糕;后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轻易说不,成绩逐渐上去了。这篇作文,重点要写“不轻易说不,成绩逐渐上去了”。

运用对比手法,可以使对立的人或事物在映衬中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一定会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总之,记叙文要避免流水账,就要运用一些写作技法,这四种技法在实际上的运用,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一篇记叙文可以单用一种技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技法,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初学者可以先练习用一种技法写一篇文章。二是在运用这些技法时,一定要灵活。这里主要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题目进行恰当的选择,切忌生搬硬套。写作前要思考,这个题目适合用什么技法来写,不适合用什么技法来写。比如,“常怀敬畏之心”这个题目就很适合用对比手法来写,“踮起脚尖”就很适合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一种情感。

参考文献:

[1]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2]雷蒙德•卡佛.论写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李准.文艺方法与观念新探[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4][5]袁枚.续诗品•取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篇5:记叙性散文写作技法

第一课时

核心技能导练 技法指要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描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四种,通常又将其分别称为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抒情写意类散文、议论随笔类散文。杂文属于广义的散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借叙事写人写景发议论,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等。

1.写人叙事类散文(记叙类散文)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称为写人叙事类散文(记叙性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忽然精神面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四、散文的章法

“章法”指文章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散文的章法有三条: 1. 注重铺设文脉。

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一篇文章中,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起“贯穿”作用的,像时间推移(时间线索)、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线索)、情感的发展变化(感情线索)、人物的串联(任务线索)、事物的串联(事物线索)等等。其中,往往会有某一种印痕更深,凸显得更为明显。在集中显示文脉的地方,往往会精心安排一些语句,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2. 注重过渡和照应。

散文除了要铺设纵贯全篇的脉络来增强整体感,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过渡时密切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之间联系,从一个内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内容。照应是密切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前面提到的东西能够有着落,通常表现为:首尾呼应;对前面铺垫内容的呼应;为了强调而在后面反复提及形成呼应。过渡与照应有时连在一起使用,可不做确切区分。

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句段和衔接句段上。在议论性散文

中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和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

3. 注重收放自如,繁简相宜。

“放”就是驰骋联想和想象,放开思路尽情地写。比如,余秋雨写的《都江堰》,开篇就是一句奇崛之语:“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接着,宕开笔去说长城,再说四川平原上比秦始皇下令修长城还早数十年就完成了的一项“工程”——“有了它,才的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最后,用独句段干脆有力地收束:“它,就是都江堰。”只放不收,只舒不卷,文字和思绪就“跑”了,舒卷自如才好,文章既开阔舒展,又不失严谨的法度。

“繁笔”与“简笔”是就描写的色彩、力度而言的。“繁”是说用墨多,用力大,写得细致繁复。“简”是说文字简约,轻描淡写。

五、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1.感情炽烈,取材生活 何永康教授说:“考场作文要多了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个特点,写“含情量”高的文字,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

一般来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

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触动心弦的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憾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点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

2.情节跌宕,详略得当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索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则点名题旨:我们如果能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和痛苦,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

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将下去,却忽略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中老婆婆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挎着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是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

3.注重细节,“目击”现场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感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着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以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搬生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二是要准确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主张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便将父亲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4.叙议结合,景物穿插

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死穿插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叙议有机结合的“链环结构”。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了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亮的人格。

篇6:学习影视剧技法,优化记叙文写作

一、学习镜头抓拍,优化叙事。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事最常见的毛病是“流水账”,它平淡、松散、冗长。有位同学写《长大》,18岁竞写了18段。要想彻底根治这种“流水账”的毛病,就要学习影视中的镜头抓拍。“抓拍”,指影视拍摄时不是特意摆设场景、安排人物姿态等,而是抓住时机把现场实际发生的事情摄入镜头。

把这种技法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就是“抓拍”生活中既蕴含着丰富内涵又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特写式“镜头”,并将其“定格”于叙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化平淡为震撼、化松散为紧凑、化冗长为凝练的构思效果。对此,阅卷专家如是说:“由于只有几百字,篇幅有限,作者所叙说的故事不必太复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也不必太完整,只要集中笔墨推出一两个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画面即可。”著名作家柳青也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其实,记叙文的写作就是要通过“镜头抓拍”,抓住这“紧要,,的“几步”,让它来“包孕过去,启迪未来”(莱辛《拉奥孔》),昭示命运,彰显主旨。陈德林的《脚踏大地》就是通过镜头抓拍来写人叙事的:

芒种时节,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蚂蚁”,我坐在田埂上,呆呆地望着不远处的爷爷,白亮亮的水田里,笔直地插着两根“柱子”,上面沾着稻须和草叶,偶尔也会叮上去一两只飞虫,但仅停留片刻,便自觉无聊地飞去。沿着卷起的裤子,明状物在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溅起圈圈涟漪,不知是汗还是水。绷紧的腰带,早将皮肤磨得锃红,好似菠菜的根。这时可以确定那“明状物”应该是汗了,沿着汗水淌下的纹路,迂回而上,便是另一片天地了。上面渗出的密密的汗珠,像刚刚煮沸的开水,快要胀破的样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晶莹,更灿烂。迎着沟壑往前走,便是久违的“平顶头”了,零星地夹杂着些银丝。最耀眼的便是那一串串滑落的“珍珠”,使黝黑的皮肤更显一点亮白。爷爷就像一头驻足在水田里的老牛,忠实而坚定。

作者在“抓拍”这个烈日夏种“镜头”时,沿着“腿——腰——脸——头顶”的文脉,为我们“雕刻”出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爷爷”形象。他一身泥,一身汗,辛苦劳累,但忠实坚定,无怨无悔。这个“镜头”不仅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将“脚踏大地”的主旨——“爷爷”带给我们的不仅有饱满的谷粒,而且还有丰赡的精神(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而正是这些朴实得像泥土一样的农民,在用他们的勤劳和汗水,濡养着“我”,也濡养着我们的民族。

二、学习道具设置,优化抒情。

也许是受到时下一些“纯文学”期刊散淡、空灵之风的影响,有些中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也搞起了无厘头的“纯抒情”,动辄来上一句“啊……”。这种无病呻吟的“纯抒情”只会让人觉得你在“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绝不会让人“心有戚戚”。

要克服这种“纯抒情”的流弊,就要学一学影视剧中的“道具设置”。“道具”,指演劇或摄制影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较为典型的如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的那个道具“闹钟”,影片正是通过它的设置来抒发主人公“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之情的:卡捷琳娜在安顿好孩子睡觉后,上了闹钟,睡下后辗转反侧,最终又起来,把闹钟又往前拨了一下,哭泣着翻身躺下……

在记叙文中进行“道具设置”,其目的就是让主人公“睹物‘生;’“情”“借物”抒“情”,从而使“情”生有其“因”,“情”抒有其“依”。

在话题作文“羞耻之心”的写作中,潘家馨的《飞泪之舞》就是通过“袜子”这个道具来“生情…‘抒情”的:“她”在校舞蹈训练班是一只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孔雀——事事都要比别人强。一次雪天送饭,妈妈脱鞋进训练室时竞把一双破袜子“露”了出来,一下子引来了同学的冷嘲热讽。她用仇恨的目光射了妈妈一眼便冲了出去,妈妈在后面怎么追也追不上,最终跌倒在了血泊中……

医生从手术室里出来了,一脸疲倦的表情,轻声说道:“病人的病情刚刚稳定,家属探视,不能出声!”这次她没有哭,因为泪腺早已干枯。她来到母亲身边,盯着母亲脚上的那双破袜子,再次感到了羞耻。她没有向母亲道歉,只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妈,你要好好地活着,下个月我去参加比赛,一定要为你拿回金牌。”离开病房时,她悄悄地脱下了妈妈的那双破袜子,放进了自己的怀里。

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比以前更加认真了,尽管同学们仍是冷嘲热讽。

这是一个市级的舞蹈比赛,而她却穿着那双破袜子上场了,观众们笑成一团。而她却以高超的舞技征服了观众,并最终夺冠。领奖时,她对着天空含泪默念着:“妈妈,你看到了吗?”

这双破袜子,就是作者着力设置的一个道具。“破袜子”一现为“露”,使她顿生羞耻——在同学面前丢尽脸面;“破袜子”二现为“盯”,使她因羞而生悔——“羞”的是自己不能深味“正是母亲这双袜子的‘破’,支撑起了她舞姿的‘美’;“悔”的是母亲却在为“我”的无知埋单(为了追我而受伤);“破袜子”三现为“脱”,她要化悔恨为力量——后果已经无法挽回,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破袜子”四现为“穿”,她要“知耻而后勇”——以“夺冠”来为自己的无知赎罪,告慰病中的母亲。

三、学习“戏中戏”,优化说理。

在记叙文写作中,最难的是“说理”。因为它不是记叙文的主流语言,而是议论文的主流语言,稍有不慎,就会触到“文体不清”“四不像”的“高压线”。“理”又得“说”,“体”又得“清”,面对这两难问题,何不学一学戏剧中的“戏中戏”呢?“戏中戏”,指一部剧作之中又套演本剧故事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其典型莫过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那出套演的谋杀案《贡扎古之死》了,哈姆雷特正是借此确认了克劳狄斯就是谋杀父王的凶手。

将“戏中戏”移植到记叙文写作中,就是在主体事件(简称“主事”)的推进中穿插进另外一个小故事(简称“辅事”),将须“说”之“理”寓于“辅事”之中,从而以“辅事”来启迪“主事”。“戏中戏”的运用要注意以下两点:“辅事”必须是“主事”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应有“插柳”之“随意”,而不应有“栽花”之“做作”。“辅事”必须比“主事”更生活化、常识化,从而让人更易感知、感悟,它应有“醍醐灌顶”之妙。

刘文生的《生活中的减法》是这样来构思“戏中戏”的:文章的主体事件是“我争年级第一”,但取消一切休闲,一心苦读之后竞把“班级第一”都弄丢了。老爸见我垂头丧气,便陪我出去散心,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王叔的瓜摊前。老爸为表对我的同情,提议买个瓜解解渴,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出“戏”:

王叔是我的邻居,以卖瓜为生。他有一手绝活:卖瓜从来不用秤,用手一托,瓜的重量就出来了。(第一段:铺垫)

我挑了一个瓜递给王叔,王叔单手一托:“六斤七两!”我还是习惯性地将瓜放在电子秤上验一验:“哇,王叔,你真厉害!”

这时,老爸从怀里掏出两张“老人头”摆在摊前。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买个瓜哪用得着这么多钱?老爸开口道:“王叔,你要是把我手中的这个瓜估准了,这二百块就是你的了,你敢不敢!”众人一看有戏,“呼啦”围了过来,起哄声一浪高过一浪:“王叔,应了,拿这钱请我们喝酒去!”王叔本来还在支吾,可被众人这么一激,就应下了!老爸递过瓜,王叔先用单手托托,好像为了保险,又用双手托托,众人催他快报斤数,可他就是开不了口。他不断交换着手,甚至摸起了自己的后脑勺,斤数就是报不出来!“王叔,这可不是你一贯作风啊?”我诧异道。王叔的脸逼得通红,最后硬着头皮说:“七斤半!”我把瓜放到电子秤上一验,“啊!”大跌眼镜,整整相差一斤!“哦!”众人一哄而散。

这出“戏中戏”的妙处有二:一是“辅事”随兴而生。从“争年级第一(主事)一苦读一滑坡一苦恼一散心一买瓜一打赌(辅事)”,整个情节的发展都是常态化的生活,一气呵成,深得璧合之妙,毫无拼合之痕。二是“辅事”妙推“主事”。“打赌”前,“我”是满心困惑的:“打赌”中,“我”是真切体验的;打赌”后,“我”是深切感悟的。以事说事,以事喻理,以事推事,“辅事”常理昭昭,“主事”疑窦顿开。

以上三点心得权作“抛砖”,旨在“引玉”。我相信,只要你在观看影视剧时,不仅追“星”,而且有“心”,就一定能收获更多的写作秘诀。

篇7:写作的结尾技法初探

人们通常把好的文章结尾称为“豹尾”,是指结尾时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常用的结尾技法。

一、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自然收束是指在文章内容表达结束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如:“兄妹俩被美妙的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 《月光曲》

“夜已深了,篝火晚会在一阵狂歌劲舞中结束了。随着即将熄灭的篝火,游人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了驻地。”——《那一次篝火晚会》

这种方法单纯明快、朴实无华,避免了学生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

二、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首尾呼应是指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又不与开头重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如:郭沫若《白鹭》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种方法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又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是各類文章极常用的方法。

三、画龙点睛,凸显主旨

画龙点睛法又叫卒章显志法。一般是在全文即将煞尾时,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或写作旨意明确地表达出来。如:“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枣核》

“为了实现美好的梦想,我要把握今天。请相信:我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明天。”——《明天我有一个美好的梦想》

可以说这三种方法也是我们在紧张的考场上多采用的方法,既能简洁地结束文章又能紧扣主题,不偏不移。当然,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就应该尝试其它的一些技巧,使结尾升格,从而使我们的文章升格。那么我们还有以下几种技法。

四、议论抒情,喷薄而出

无论是在说明文、议论文还是在记叙文中都可以采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美在奋斗中,拼搏是美的激情;美在磨炼中,顽强是美的本色;美在追求中,自信是美的气质。是的,美在我们的身边。”——《美,在我们身边》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五、妙引巧联,多姿多彩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如:“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我的“成功”之路》

六、出人意料,韵味深长

出人意料指事情的结局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样既使叙述曲折有致,又使文章内容丰富,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多用于小说中,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如莫泊桑的《项链》,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总之,不管是什么文体,结尾都应该简洁明了,紧扣主旨,希望大家多看、多读、多写,细致观察,点滴积累,逐步掌握作文结尾的方法,让结尾既切合主题,又不落俗套。

篇8:一本独特的《歌曲写作技法》

陈鹏年教授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系列教材”而写的《歌曲写作技法》一书是一本独特的讲座性质的书。

全书从创作中“首先考虑的是歌曲的整体安排与布局,音乐发展的逻辑”这个实际出发,强调从大处着眼,从细部着手的“先大后小”的思路,让学习写歌的人在“为歌词谱曲时”,“要对曲式结构有一个大致的设计,使音乐发展的目标更明确”。第二章“歌曲特性音调贯穿发展技法”是作者多年来学贯中西,结合别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的总结,独特而新颖,但又通俗易懂和便于应用。

在我国的歌曲创作中,除了大量的单一调性的作品外,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转调、离调、调式交替等多种“调发展”技巧的作品,作者从江南民歌和当代歌曲两个层面上,介绍了这一技法的状况后,特地忠告读者们,在运用“调发展”这一技巧时,要注意“采用人们常见的通俗易懂(易唱)易记的音乐语言”。

书中客观地介绍了欧洲和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及“诗词、人声、钢琴伴奏三位一体”的艺术歌曲特征,用一定笔墨讲了艺术歌曲与民歌、通俗歌曲、群众歌曲的区别。在歌曲作品中如何吸收“运用民歌、戏曲素材改编、创作歌曲的技法”的问题上,作者归纳出的九种技法中,有三种是吸收民歌的因素进行创作的技法,有六种是改编范畴的技法,通过技法的讲解,加上原型民歌和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能让读者领悟到具体的写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给学习者以切实的帮助与启发。

本书在选择谱例时,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除了中外著名经曲歌曲作品和民歌外,还选用了作者自己及江苏作曲家中成功的作品做谱例,选择面宽而精准。

上一篇:高三英语作文预测及下一篇:接警员竞职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