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作文线索

2024-04-24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作文线索(通用10篇)

篇1: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作文线索

如何写好记叙文作文

记叙文一般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咏物等几种,作文 记叙文。记人,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叙事,要写出事件所蕴涵的意义,这些意义可以是政治思想方面的,也可以表达某种哲理,或某种情趣;写景,要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个人某种感情或深刻的感悟;咏物,或透露出世间人生的某种乐趣,或托物言志,表现对社会上某种人某种现象的情感。因此,我们写记叙文总会有一定的目的,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感情,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串于文章的始终。没有明确主题的记叙文,只能是一篇流水帐,所以要写好记叙文,就必须要明确“为何叙”,即主题要明确。要主题明确可注意三点:第一,要有积极意义,即确定的主题思想感情必须是健康的,有意义的。

B,要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文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有的同学作文时,既想写这,又想写那,结果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漫无中心,就是几个中心,多中心则无中心。

C,可含蓄一点,不一定直露。主题要蕴涵在具体的记叙和描写之中,一般不宜用明显的话语揭示出来,如表现人物勤劳的品质,要通过具体的事和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不宜将“勤劳”二字当成标签贴在人物身上。又如要记叙一件有意义的事,也不宜空洞抽象地把其“意义”说上一大通,而应在具体的情节中自然地显示出来。恩格斯说过,事件的意义、人物的性格写得越隐蔽,作品的艺术魅力就越强。

篇2: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作文线索

1.六要素:一篇合格的记叙文应该包含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个要素。

2.人称: 在记叙文中,人称非常重要,使用第一人称可以凸显故事的真实可信;而用第二人称,是为了让读者感到更加亲切;使用第三人称则是彰显这个故事广泛存在。

3.线索:故事的展开,可以根据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展开。

4.顺序:记叙文当然可以使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等等手法,但是,对于小学生,最好使用顺叙。

5.划分:记叙文划分可以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9.句式(语气):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而最重要的,是作者必须明确,要写什么样的事、写什么样的人,这件事、这个人,对作者、或者作者所在团队、或者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篇3: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作文线索

一、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是什么?记叙文中如何使人物形象丰富饱满?

记叙文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考记叙文因为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 不一定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清楚。另外, 从两种文体的写作目的来讲, 记叙文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而议论文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从思维形式看, 议论文主要采用逻辑思维, 记叙文则主要采用形象思维;记叙文讲究委婉、含蓄、曲折动人, 议论文则讲究鲜明、生动、一气呵成;当然, 从写作的结果来看, 记叙文靠的是以情动人, 议论文靠的是以理服人。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达到记叙文要求的底线, 就看它是否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件或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鲜活的人物。可以这么说, 鲜明的个性, 是人物形象成功的关键。

如何使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丰富而且饱满呢?

一要抓住特征, 以形传神。写人不能千人一面, 要把人物写活, 让他站起来, 我们要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学会发现对象与众不同的特征。描写, 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而在于逼真, 有时寥寥数语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关键在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 要写出这一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的区别。

二要多角度、多种方法展开描写。描写一个事物时, 常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描写。要描写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要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主要有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甚至还可以采用环境描写, 对人物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这样,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人物才会活起来, 给读者的感觉才会更逼真形象, 读者才会读到一个“活人”。

二、记叙文的选材有何要求?如何取舍材料?

记叙文的写作, 无论是写人或叙事, 内容都必须饱满充实。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中的素材。但是生活中的素材很多, 到底选哪一个呢?这就要调动记忆的存储量, 在选材的时候, 遵循这样三条原则。

1.要围绕和突出主题来选材。

2.要选真实、典型的材料。

3.要选新颖、生动的材料。写作时要选取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别人已使用过的材料, 即使是表现亲情、友情、爱情的等常见主题的材料, 也要赋予它时代的气息。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 有位考生写了自己的奶奶和一帮老年朋友傍晚跳舞健身这一时尚, 就很有时代感。

三、记叙文的主要布局方法有哪些?如何在文中表达主题?

记叙文最常规的结构是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 沿着“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写下去, 即采用顺叙的结构模式。高考作文要求敢于突破常规来布局全文。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倒叙式

作者常常有意在文章的开头不明确交代重要情节或原委, 目的是想造成读者急切阅读的期待心理, 到合适的时候, 再把悬念解开, 让读者恍然大悟。悬念的设置要巧妙, 要藏, 又不能不露, 妙就妙在亦藏亦露之间, 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2009年高考辽宁卷优作《取消合约》就是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全文分三大部分, 开头设置了两个悬念, 刚上任的公司经纪人为什么闷闷不乐?既能给公司增加效益, 又可扩大团体知名度的好事, 为什么不愿接手?正文接着追述两个原因:广告宣传的与产品的实际功用不相符的矛盾, 经纪人的职责、明星代言的做法与社会责任、道德良心的矛盾;结尾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取消广告合约, 心情也变得如天气一样晴朗了。

2.插叙式

插叙式结构, 是指在正常的叙述过程中, 把描写的内容通过回忆、插入等方法, 和全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009年高考湖北卷优作《站在菜园的门口》就采用了这种结构模式。文章开头概况交代“我”家菜园过去的模样, 正文写对菜园的思念, 然后穿插、回放与菜园有关的人和事, 写到姥姥替“我”摘枣子, 表现姥姥对我的怜爱;写到爸爸在靠近路旁种果树, 表现爸爸乐于助人的精神;结尾再回到眼前, 站在菜园门口的我明白了一些事理, 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大爱这一主题。

3.欲扬先抑式

欲扬先抑, 就是在褒扬某一人物时, 先不从褒扬着笔, 而是先按下, 从贬抑处着笔, 类似于一个误解。随着情节的展开, 前后构成鲜明对比, 使读者最后恍然大悟, 留下深刻印象。

四、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怎样?

一篇成功的高考记叙文, 景物描写常常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景物描写不仅能展现作者良好的文字功夫、语言表达能力和较深的文学修养, 而且还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为作品渲染气氛, 增强文学的情感色彩, 而且能使行文富有曲折美。常见的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看, 动景与近景相结合、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相结合。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看, 主要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形式。其中, 托物言志的使用要注意这样两点: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有相同的地方, 要避免毫无关联或关联不大而牵强附会。对所托之物要有独到的认识。

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 运用得很典型。史铁生借助“荒芜但不衰败”的园子找到了关于生与死的答案, 虽然身体残疾, 但不能消极地对待生活, 更不能去死, 要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 增强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叙事抒情。我们要努力去生活中寻找美, 寻找打动人的情感故事或经历, 也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有灵性, 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就会大有收获, 就会在叙事的笔尖, 汩汩而出饱含情感的文字。

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堪称代表作品, 其中一段写道:“ (蒲公英) 一旦扎下根, 不怕遭践踏被蹂躏, 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 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 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 勇敢地生活下来的。”文章明写蒲公英, 实则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呵护与肯定。

五、如何让记叙文的立意高于别人?

《考试大纲》中对作文的立意要求是这样表述的: (一) 基础等级中, 立意要明确、集中。高考作文时间紧, 篇幅有限, 立意一定要有, 这是文章的灵魂, 而且要明确、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 一个中心。如果有多个立意, 文章就会杂乱无章, 也就不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面对题旨范围较为宽泛、开放性强的文题和比较抽象的文题, 我们可采用大题小做的办法, 寻找一个较小的突破口, 来作较深的挖掘。 (二) 发展等级中, 立意要深刻、有创新。这是对立意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立意的深刻、创新表现在:深入本层, 挖掘原因, 总结规律, 预见发展, 切中要害, 给人启迪, 等等。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必须要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并理解生活,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要把握时代特征, 要对生活充满着爱, 要对他人满怀着爱心, 慢慢培养学会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 才可能有心灵的颤动, 思想的火花。

篇4:写好记叙文的基础——选材

我认为,写好记叙文的基础是选材。材料关系到情节的曲折程度,关系到主题的开拓和深化程度,关系到习作的创新程度。有了好的材料,记叙文就不怕写不新和写不深。选材就成了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重点。

一、 情感——选取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叱咤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大事,固然能打动人心,但作为中学生知之不多,了解不深,很难把握。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小”事,同样能触动人的心灵。触动心灵首先就是能触动作者的心灵,让自己激动不已,让自己感悟不已,让自己难于忘怀。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结尾写到:“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让读者情感上产生共鸣。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做到了这一点。朱自清的《背影》也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描写背影的时候,不仅融入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入了一种辛酸和悲凉的情绪,正是这一种情绪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体验,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2002年高考试题全国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一位考生选取考场上借铅笔那一件小事,不仅自己感悟颇多,更可贵的是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结果获得了满分。

[例文]

不逝的风景

上高中的那一年,父亲病重,母亲脱不了身,叫妹妹送我。

那天,山里风很大,稚弱的小妹肩挑两筐沉沉的行李,在沟沟洼洼里晃荡,瘦小的身子像根离地的狗尾草,颤颤地颠簸在荒凉里。

我默无言语地随在后面,静静地听风里绿竹扁担的吱呀声。满山是血色的夕阳,浸赤着草尖林梢,染红了隐隐的村落,小妹蜡黄的脸映得像红山茶一样。

“哥,前面就是状元泉。四爷爷说,叫了状元泉,今后准能中状元。”小妹一脸稚气,凌乱的头发下,是一双充满渴盼的眼睛。

小妹放下担,理了理乱发说:“哥,我帮你叫,我声尖。”小妹像山里的妞赶集似的掩不住喜色。

娘娘岭上,小妹立在翻涌的草波里,夕阳柔柔地裹了她的身子,像芦苇荡中的丹顶鹤。

小妹瘦小的双手捂成海螺状,微微地耸起身子,深吸着涩涩的山风,一个尖长尖长的声音,远远地掠过山风,在草坡间穿梭……

山风正凶,娘娘岭上却如一个沉静的湖,落日的余晕染红了小妹耸立的身影,染红了那声如岸边号子的长音:“哥,你能考上,准能——”

“哥,你听状元泉回声了,你听,你听!”小妹回眸间的一脸悦色,使我的眼眶盈盈地湿润起来。

山谷的回音,嗡嗡的,一片模糊,我却听得真切,也听出了份量。

“哥,你准能考中!四爷爷说,状元泉有灵性。”小妹扑闪着亮黑的眼睛,定定地凝视了我一阵,默默地又挑起筐赶路。

远山的雾渐渐朦胧起来,浑圆的夕阳收起最后一抹霞光,暮色淡淡地袭来。凝视着小妹挑着硕大的箩筐颠簸着,瘦小的身影隐入暮色,我泪流满面。

回城的日子我精精细细地跋涉每一个朝暮,不管我未来的日子是否感应到小妹呼泉的灵气,是否有风有雨,小妹,我依然感谢你,你给我一生的感动,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身影,永远是那道心弦上不逝的风景。

二、 主旨——选取具有典型性,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人和事。

所谓典型,是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比较集中突出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集团本质特征的人和事。《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写出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东西”、“最可爱”的原因,所选材料都具有典型性。就描写对象的广泛性来说,有某部先头连的英雄群体,有蹈火救人的勇士,有普通的战士;就人物活动的环境来说,有枪林弹雨刀光剑影的战场,有浓烟滚滚、烈火炙人的民房,有冰天雪地、狭小潮湿的防空洞;就情节主体来说,有壮烈动人的阻击战,有火中救朝鲜小孩的场面,有吃雪蹲洞心底宽的谈心明志场面;就主题来看,有表现战士胸有祖国和人民的美好心灵。总之,由此可见作者选材上的匠心。

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或陶冶情操,或启迪心灵,或感悟生命,或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总之,就是要让读者受到某种启发和教育。

[例文]

拨开天空的乌云(片段)

于是,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多了一个孤独的身影,慢慢地移动着。走着,走着,路过一卖泥人的小摊前,地上摆放的各种姿态的泥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停了下来,拿起其中一个泥人。那是一个小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坐在一张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看着,题目是《幸福是什么》。雕刻甚是精致,虽然只有一个拳头大小,但人物的每一体态,每一表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字的每笔每画都清晰可见。这一切可以看出雕刻者的细致、严谨的态度,我爱不释手,于是便想把它买下来。一看卖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只粗糙的手握着一把小刀,在泥人身上不停地削动着。老者两眼注视着泥人,看了又削,削了又看,直到脸上露出微笑为止。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到桌子上,摘下眼镜,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神情专注,旁若无人,自得其乐。这一幕,顿时令我感动不已: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竟然对这不起眼的小泥人这么执著。他卖泥人绝不会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一种生活的追求。这种生活虽然平常,但它却体现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老者如此,我作为一个青年,作为一个尚在花季的学生,难道不应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吗?——我把那个小泥人买了下来,尽管它只卖1元钱:它不仅凝聚了一个老人的心血,更体现了作为一个老人对生活对生命的珍爱。它启示了我,激励了我,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三、 情节——选取具有复杂性、曲折性的事。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记叙文写作,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写出事件的波澜。静若死水的事件,勾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跌宕起伏的事件,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使读者的心随着事件的起伏而起伏,忽而攀上云际,忽而跌进壑底,有时让读者一声叹息,有时让读者一掬同情之泪,其效果不言而喻。情节的波澜起伏首先就来源于事情本身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促织》故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荆轲刺秦王》中为了刺秦王,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准备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助手、易水送别、厚遗蒙嘉、秦廷搏击、倚柱笑骂,具有复杂性。

[例文]

误会

“不知是哪个小人,连这样的东西都拿。”妈妈愤怒地推着单车走进屋里,“这是什么世道!”

“妈,怎么了?”我从卧室里跳了出来。

“也没什么,刚才我用家里的那只网袋装了几斤苹果,随手放在王奶奶家门口就去买菜了。等我回来,网袋不翼而飞了,真是奇怪。”

“是啊,真奇怪。”我表面愤怒地说着,心里却不禁欢喜起来,这下我这个小侦探可有事做了,“妈,别急,我保证把它找回来。”妈妈苦苦一笑,并不在意。

既然网袋是在王奶奶家门口丢掉的,她也就成了这个“案件”的第一号“嫌疑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我采用了“静观其变”之策,整天观察王奶奶的行踪。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礼拜过去了,王奶奶的行迹并无异常,就在我打算把王奶奶的名字从“嫌疑犯”名单上画去时,案件有了进展。那天只见王奶奶走出家门,手里提着一只网袋,里面装的也是大大的苹果,可她把苹果一个一个分给邻居的小孩吃。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王奶奶在我脑中的印象一下子变得可恶起来。几天没动静,真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我把侦查到的结果立即向妈妈汇报。

“不可能,王奶奶可是一个好人,怎么可能呢?她不是挺关心你的吗?”妈妈摇了摇头,“绝对不可能。”

我怎么没想到这些呢,王奶奶乐于助人,给我的恩惠也不少,还是区里的模范呢。但刚才,刚才不是明摆着吗?想到这里,王奶奶的丑恶形象又浮现在我脑中,“她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妈,你出去瞧瞧就明白了。”

妈妈走到门口,王奶奶还在分苹果。从眼神中可以看出,妈妈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此时,王奶奶见我在门口,笑呵呵地走上前,“小平,这里还有一个大的,给你留着,给。”

“哼!”我扭头跑进屋里,王奶奶茫然了。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妈妈替我收下了那个本属于我的大苹果。

此后一段日子里,我们一直都对王奶奶爱理不理的。但王奶奶并不介意,还是那样热情。

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一位陌生的叔叔推门进来,“实在抱歉,那天因忙错拿了你的袋子,实在对不起。”

篇5: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主备人:倪凌云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文结尾惯用的写作技巧。

2、增强学生重视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的结尾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记叙文的结尾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亮丽的结尾,不仅仅是收束全文,而且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给人以豁然开朗、心中一亮的审美快感,令人回味无穷。

二.记叙文结尾方法指导

(1)“卒章显志”式的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也叫“画龙点睛”式,也就是在结尾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用得最多的结尾方式。而“点睛”的方式又可分为下面几种:

A.用抒情式点题结尾。如“老师,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走不出您的视野。感谢您的一路呵护,一路鼓励!”(《感谢恩师》)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B.用表决式点题结尾。如“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前路阳光明媚,或是崎岖陡峭,我会坚定地——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既点明主题,又回应文题,可谓一箭双雕。

C.用感悟式点题结尾。如“她让我懂得了宽容,学会了宽容。”(《宽容》)

D.用比喻式点题结尾。如“诚信是诚实,诚信是守信,诚信是一句承诺,诚信是许诺后的行动,诚信是一根不屈的脊梁。”(《诚信——世间最美的》)把诚信比作脊梁。E.用总结式点题结尾。如“感谢语文,是你不经意地从我身边走过,在不经意的回眸间,让我认识了安易,也了解了安易,欣赏了安易,在凄苦的经历中,不禁使人心生怜惜,疑虑而问,在那沉醉的旧途中,身世坎坷的女子是否找到了小路?”(《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既总结了上文内容,又点题。

F.用人言式点题结尾。即用文中人物自己的语言点题。如“又过了两年,他捧着中医学院针灸的毕业证书来向我爸爸报喜,他没有高傲的情绪,仍旧很谦虚。当谈到他的成长经历时他这样说:”黑暗中,我没有去捕捉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只会使我成为又瞎又聋的精神侏儒,而去探索真正的知识,学会自立的本领。现在的我已经很强大了,黑暗已彻底被我打败了。‘“(《黑暗中的探索》)用主人公自己的话,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结尾小技巧概括——当你感到结尾束手无策的时候,照应开头,或与文题遥相呼应,或收拢结束全文,这样可以让作文看起来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悔改》中是这样开头的:“人们常说‘人世间没有后悔药吃’,我想,这句话也不一定确切。”再看他的结尾:“这不,‘亡羊补牢,未为迟也’。”首尾呼应得多么自然。

(2)“记叙事件”式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能使文章显得含蓄,使读者有回味的余地。如《给我一个理由》的结尾:“我走出小店,看到太阳正对着笑。”含蓄地表达了善于微笑而得到了好的回报的主题。

(3)“描写景物”式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能对主题进行烘托突出的作用。例如《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的结尾:“雨依旧下着,但变得温柔起来,天空明亮了许多,西方还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我的心也轻松了许多。这次小小的波折我怎么能忘怀呢?”以美景衬托经过这场思想感情的雨水洗礼之后的“轻松之情”。

(4)“梦境”式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通过自己做梦的内容,表现作者的感情,含蓄的表现主题。例如杨朔的《荔枝蜜》中结尾“那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三.课堂练习。

给下面的文章写两个结尾(用不同的方法)

重拾母爱

“啪”的一声,手中的碗被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饭菜与碗的碎片混合在一起,洒满了一地。我也残忍地将妈妈的那颗心摔碎了,我像一只失去理智的野兽,破门而出„„

晚秋的风冷飕飕地吹着,可心中却有一股热浪在翻滚,刚刚发生的种种情形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

带着一星期的疲惫,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妈妈早已精心地为我准备了一桌可口的饭菜。橘黄的灯光笼罩着小屋,桌上的饭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显得非常的温馨。我胡乱地拨动着盘里的菜,一副挑三拣四的样子。妈妈只是一愣,也没有说什么,继续吃饭。突然,妈妈问了一句:“最近学习吃力吗?”我只是应付式地回答了一句:“还行!”语气中带着几分生硬和不耐烦。我的这种态度引起了妈妈的不满,妈妈说了我几句:“你这是用什么态度在跟我说话?每个星期回来,都把脸一绷,你摆给谁看?”

妈妈的几句话点燃了我心中那根存积已久的导火线。十五年来,我第一次对着妈妈大吼道:“我就是摆给你看的,你根本一点儿都不理解我心中的苦恼,只会说那些听了耳朵生老茧的话。”我第一次摔碗,第一次破门而出„„

风依旧在吹,心中的那股热浪也渐渐平息。冰凉的风吹来,让我冷静了许多。我总是一味的埋怨妈妈不理解我,可是我又什么时候向妈妈说过我的心事呢?每次,妈妈见我心情不好,总是关心地问我遇到了什么麻烦事,我每每总是应付了事地敷衍几句。我只知一句句地埋怨妈妈不理解我,却忽略了妈妈眼神中淡淡的哀愁„„

这一刻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残忍!我一次又一次用冷漠去刺痛妈妈的心,可妈妈她总是把无限的痛楚都埋到内心深处,依旧悉心地照顾着我,一次又一次尝试着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可我给妈妈的永远是一扇锁得紧紧的大门。

“我错了,回家吗?”我犹豫了,刚才我那样冲动,妈妈会原谅我吗?风吹动着树叶,发出“簌簌”的声响,好像在催促我回家。

“回家吧!去向妈妈道歉!”心里不停地对自己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渐渐地,我看见房屋前透出的诱人的灯火,似乎已感觉到妈妈的那份焦急„„

(1)

四.布置作业。

给下面的作文写两个结尾。

爸,生日快乐

那些曾经惊天动地的,其实从未出现过,而那些缠绕在我们心头的,一直一直没有离开。

——题记

我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女儿。14年间,我从未给父亲过过一个生日,甚至连一句“爸,生日快乐”这样的话都从未亲口说过,而且我竟然从未为此愧疚过。因为我以为爸爸从不在乎如此平淡如水的话,我总是半开玩笑地对爸爸说,我们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可是,我错了,而且我竟然错得那样离谱。

就在不久前,爸爸生日那天我恰好在姥姥家。不知是谁提起来,今天是姐姐同学的生日,要开派对。我仿佛从梦中惊醒„„今天好像是爸爸的生日„„好像„„是的。爸爸智慧的脸浮现,又退去。我拿起手机想打个电话,来完成我16年未曾尽到的义务,但我又放下了,心想爸爸不会在意的。

姐姐出去了,抱着给同学的礼物。

我拿起手机,打开发件箱。

爸,生日快乐。

这是我能做到的极限,一条生日祝福短信而已。

第二天,妈妈也被叫到了姥姥家。饭桌上,妈妈眼中含有掩不住的高兴,神神秘秘地问我:“你„„昨天给你爸爸发短信祝他生日快乐了,是吧?”“嗯,你怎么知道?”我心跳得有些快,轻描淡写地说。

妈妈是这样告诉我的:

昨天我和你爸还有他的同事在外面吃饭。你爸的手机响了,说是有短信。他打开手机之后竟然愣了足有半分钟,我赶忙问,怎么了?你爸的表情突然温柔起来,嗯„„我有许多年没有见到他这么温柔的表情了。然后他举着手机给我看,还大叫着:“看呀,我女儿祝我生日快乐!你看到没有,她说‘爸,生日快乐’。”

妈说爸爸当时像个孩子,在他的同事身边穿梭,给他的同事看那条短信,脸上或许是因为喝了酒而变得微红,眼睛里高兴得闪着光,他真的很高兴。

篇6:如何写好记叙文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万盈初级中学 杨春华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关于写作的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而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拘囿于平铺直叙。打一个譬喻,文章就如同我们站在井口往下看,便可直见到井底,彻头彻尾,一览无遗,毫无悬念可言,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兴致全无。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悬念迭生,跌宕起伏呢?这需要我们教者适时引导,授之以渔。笔者权且在这里抛砖引玉,以便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 记叙文 写作 误会法

今天又是周四,又到了学生们盼望已久的作文课了,我决定先讲写作技法,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小试牛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于是我便开门见山,将作文题“闪光的心灵”写在了黑板上。

一、授之以渔、范文引领

师: “误会法” 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件事件、一个细节误设为另一行为、现象、事件、细节,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最终释疑解扣。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这一技法,我先让学生看了一篇文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文中出现了那些悬念?哪些误会?真相又是什么?

范文引领

修车(河南

高建伟)星期天,寝楼门前摆了个摊儿——修车的。

正好,我那辆自行车的脚蹬坏了,在车棚里“抱病休息”,快一个月了也没顾上去修,这下有人找上门来,倒省了许多麻烦。于是,我赶忙把那辆车推到了摊前。

“哦,修车吗?”修车的本能地问了一句,抬起了头,微微一笑。

“对,脚蹬坏了。”我放好车,冲脚蹬处扬了扬下颌,打量起他。看样子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眼睛很大,亮亮的,只是皮肤有点黑。望着他沾满油污的双手,我轻轻一笑,心中倏地升起一种优越感。

“现在开放了,人都有经济观念了,像你这么大,就能挣钱,真是父母的福气啊!”我一边悠闲地瞧他修车,一边揶揄他。(误会)

他看了我一眼,嘴唇努动了几下,欲言又止,终于又低下头去修车。(误而不解,蓄势)嗤!不满意呀?!我白了他一眼,吹起了口哨。学生们如今可都是“骄子”了,别有意见!(误会加深)

他已把脚蹬卸了下来,自言自语似地:“哎呀,里面的钢珠都快掉了。”嗬!小小年纪还挺“门儿精”,想多要俩钱不是?!

“怎么样?能修不?假如„„”我宁愿不修,也不能让他敲一竹杠。(再生误会)

“嗯?哦,能修,能修。”他忙说。哼,少跟我来这一套,我比你有招儿——我越发不屑地冷笑了一下。

„„

脚蹬很快修好了。我用脚蹬踩着转了几圈,还行。“多少?”我故作潇洒地耸耸肩,问他。“什么?” “多少钱呀!”装什么装!(进一步加深误会)

“同学,义务服务,不要钱。”他平和地答道。停了一下又补上一句:“其实,现代社会生活中,也并不光是钱啊!”说完。他又笑了笑,淡淡的。

“你是——”我疑惑地望着他。

“我是高三年级的,咱们是同校同学呀。”(真相大白)我也笑了。不过,笑得很不自然。

二、小组讨论、分享交流

小组一:有学生提出文章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摆开谜面:是谁摆的摊?为何摆到寝室前?这个摊是干什么用的?真是一连串的疑问敲打着读者的心灵,解不开的“心锁”,促人去不断的寻觅“谜底”。其实,这些悬念为文末揭开摊主的真实身份埋下伏笔,起到“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小组二:文章运用了“巧合法”,把看似偶然的人、事、物有机的联系起来了,车坏了,是属偶然,但已抱病快一个月了,增加了波折。此时修车摊的出现有些偶然,但偶然中又蕴含了必然,这种巧合就属于“不期而遇”的巧合,必将预示着我与摊主将发生些什么,这里对一些偶然性情节已经作好前铺后垫,有它的合理性因素,有力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所谓“智者见于未萌”,那么下文倒底发生了什么呢?这一悬念势必像一盒黏合剂,吸引着读者往下读。小组三:文章中的误会形成的较早,而且误会在不断的加深。首先,是我对对方身份的“误判”;紧接着是误认为他要“敲竹杠”;最后,我询问价钱时又产生了误会。在层层的误会之中,主人公的心灵在闪闪发光,而我只是那衬托红叶的绿叶。一句“义务服务,不要钱,现代社会生活中,也并不光是钱啊!”使真相凸显,把文中的人物形象推到了空前的高度,给讴歌了他的高尚品格,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文章是在“画龙”,那么此句便是“点睛”。使文章有了灵气,有了这传睛妙笔,使文章的味儿十足,才有了看头。使文章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小组四:我们觉得文章中的语句都言之有“物”。无论是“误会”,还是“真相”,都落实到了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上了。文中的“悬念”、“误会”、“真相”都较好的落实到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上,例如:看样子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眼睛很大,亮亮的,只是皮肤有点黑。望着他沾满油污的双手,我轻轻一笑,心中倏地升起一种优越感。这里的肖像描写并非闲笔,让我很自然产生了对他身份的误判,显得合情合理,言之有据。再如:他看了我一眼,嘴唇努动了几下,欲言又止,终于又低下头去修车。这样的动作描写,误而不会,误而不解,此句本身设置了悬念,又为下文的误会加深,起到了蓄势、张本。在结构上巧妙过渡,衔接自然,行文流畅。而文中有关我的人物描写语句则更加生动传神。在误会的产生、加深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奇效,使“误而不破”,暗潮涌动。比如文中多处出现“笑”声,就较好的揭示了我的心理变化,不管怎样,的确是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误会”悬而未决成为一种可能。

三、设计意图、深谙其法

我是要让学生更直观的直面这一写法,领会这一写法的精妙之处,有学生已经能够领会这一技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层层误会落实到生动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上,环环相扣,扣人心弦,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风起云涌,在悬念迭生中,让读者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文中”。也有学生已经意识到这一技法要注重误会的层次性、梯度性、艺术性,让读者真真切切的成为“迷途的羔羊”,流连于沿途喜出望外的奇异风景。从他们的小组讨论中,我不难发现,这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驱动力,使其深刻领悟到:在层层“误会”的包装下,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美丽真相,在大起大落中,心灵受到强有力的震撼;在对比映衬中,用一个灵魂去感化另一个灵魂;在深情的阅读中,读者的心灵如沐春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团团迷雾,只是为了混淆视听,使文章更加扑朔迷离起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行文天衣无缝、巧妙无痕、自然天成。其实每一次误会的加深,既是使读者往预设的“圈套”里钻的更深,又是顺其自然的往“真相”迈进了一大步,只是悄无声息的,才方显作者的匠心独运。在解开一层层疑团时,如拨开缭乱的云雾,驱走弥漫的阴霾,重新见到天日,颇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

四、书写心灵、佳作展示

师:请同学们进行练笔,来展示自己的心灵之作

生①:„„我正趴在床上看书。谁知,那突如其来的大手重重地拍在我的额头上,顿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回过头,看见是哥,心中更是一片难过,就如同大海一般疯狂的呼啸着。哥哥顿时怔住了,俨然一尊雕塑,我直接夺门而逃。(误解加深)„„

现在想想:他毕竟是我哥。我的心不由自主的被什么牵引着,向哥哥家迈去。刚到门口,只听哥哥急匆匆的说道:“对不起,上次是我不对,其实那一次,因为你头上有一只虫子,所以我就„„”(释疑解扣)„„

生②:“啊呀,我的笔不翼而飞了。”我想:一定是他,因为他有“前科”,毋庸置疑,一定是他!于是,我故作自然的跟他说:大黄蜂,能借支笔给我吗?只见他稍微的迟疑了一下,随后递给我一支笔。我细细的端详了一番,和我的那支长得“一模一样”,心中又增添了汹汹的烈火。我下意识地压了压怒火,脸上顿时浮现出一股嘲讽地微笑,戏谑道:“这不就是我刚刚丢失的那一支笔吗?”(误解加深)„„ 只见他努了努嘴,嘴角微微颤动了几下,想要说些什么,但又欲言又止。我想,他是心虚了。(误会进一步加深)„„

门口的小张冲我喊道:“这是你的笔,刚刚落在电脑房了。”(真相大白)„„ 生③:“哎呀,怎么还没有来啊!”我站在校门口焦灼地等待着。眼看着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去。我不禁心里发慌:妈妈又在哪里和人聊天,忘了时间。(误会产生)眼看着天色渐渐昏暗下来,我独自一人在乡间小道上踽踽而行,边走边怨,这几天你又不忙,明摆着是玩过了头,于是觉得十分委屈,眼泪不禁簌簌的掉下来。(误会加深)„„

一路上我和妈妈什么也没说。心中觉得十分不快。„„

似乎过了很久,我们到家了,一阵阵刺耳的嘈杂声从家里传来。进屋一看,一位工人师傅正在为我的房间“上妆”。我深情地望了妈妈一眼,心里似乎有了点头绪——妈妈肯定是为了给我一个全新的、合意的卧室而忘记了接我的时间了。„„

这位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绪说:“你妈妈刚才帮我搭了把手,所以„„”(解开谜团)

生④:去年暑假,我参加了一次令我难忘的夏令营。(难忘一词设悬)„„ 出发前,妈妈给了我五十元钱,让我买水喝,我便将它放入外衣的口袋里。(为下文埋下伏笔、铺垫)„„

天气像火烧一样,我们的脸都似一颗小太阳,涨得红红的。(为下文蓄势)于是,教练让我去领水,我急忙将外套脱下,往小陈的方向抛去,并高声喊道„„

大家蜂拥而至,场面可谓壮观!不过我却并不着急,走到小陈身旁,低声说道:“我在那边发现了小卖部,里面有冰激凌哎,我们去买吧!”说着,我接过外套,准备掏钱,可突然刚刚凉爽的心又一下子急热起来,钱呢?嗯?怎么不见了?我又将手伸进另一只口袋,还是一无所获,我失望的耷拉着着头。„„心里在不停的嘀咕:钱明明放在口袋里的,怎么会不见呢?莫非„„我用疑问的眼神打量着她。(误会产生)„„

倏忽间,小陈不见了,难道她是去买冰激凌了吗?呵,是自己去了对吗?会不会是拿着我丢失的钱去买呢?我的脑子里有着无数的猜想。(误会进一步加深)„„

“小刘啊,我找到你的钱啦!哈哈哈„„”,朝着笑声望去,那不正是小陈吗?她的额头满是大粒的汗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闪闪发光„„

我们俩相拥而坐,手中的冰激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蓦地,我发现这不正是她那颗闪光的心灵吗?(揭开谜底)

师: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人贵在真,文贵在曲”,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是平铺直叙,这几位学生展示的文章能运用“铺陈误会法”,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误会”中求真实,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使文章破茧成蝶,使人记忆犹新。

运用误会法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误会设置要合理,要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避免出现不真实的细节,反映生活中的事件时,必须合情合理;

二是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误会要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把文章看下去了;

三是要避免“悬念落空”,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

五、教后感悟、心灵升华 “误会法”可以使悬念迭生,会调动读者情绪,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一次又一次的误会中,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的心灵进行激烈地碰撞,最后才见庐山真面目。避免了文章一开头就让人猜到下面写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一开始就能扣住读者,接下来的叙述便如同剥笋,每深一层,都让人惊喜,情趣盎然。

篇7:如何写好记叙文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作文的“主打”文体,也是平时写作训练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许多考生也习惯于写记叙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又要求写作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一类文在内容上的要求一般表述为“思路通畅,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章切题,中心明确,感情真实,内容充实”。可见,打好坚实的记叙文写作基础,是写好说明文、议论文的前提。作为,600字—800字的考场记叙文,要写得出彩,至少应符合以下五美:立意美、充实美、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中考兵法]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观剑识器]

难忘的那一幕

时光常常在我们不经意时溜走,但有时又把我们定格在那永恒的瞬间,或使我们彷徨,或使我们流连,或使我们感动,或使我们深思……(开篇由一丝感慨入题,运用排比,干脆利落而又文采斐然。)

前不久,我就遇见过这么一幕。那是过端午节的前一天,正是我们镇逢集的日子。难得有假期,我带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一大早就去逛街。大街上人来车往,十分热闹。两旁店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家争相销售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各色小吃、水果的香甜味道……整条大街到处洋溢着节日前热闹的气氛。(描述大街上的喜庆气氛,既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合理化背景,又反衬了人物的悲惨境遇。)

我买了自己喜欢的零食,边吃边四处闲看。老远看到一堆人围在路旁的一根线杆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奇心驱使我快步跑过去,钻进了人群。眼前出现的情景和节日的氛围极不协调。一个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的男人匍匐在飞扬的尘土中,右边的裤管瘪瘪的压在身下,紧挨在他身边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被上躺着两个黑乎乎的小孩。男人的面前摊着一张还算得上干净的白纸,上面满是歪歪扭扭的字,一个已经斑驳的瓷钵压在一个纸角上,里面零星地散落着不多的硬币。围观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三两笔就把一个乞讨男人悲苦潦倒的形象呈现在眼前,实属传神。)

“啧啧,真是可怜,一条腿不算,还是个哑巴,拉扯着两个没娘的孩子,可咋活呀!”一个老太太一边摇头叹息一边往那瓷钵中放了几元硬币(简短一句话既交代子乞讨者的境况又体现出老太太的慈善;与下文众人的麻木形成对比。)

“可怜什么啊,都是装出来的,没准是—个骗子呢!”一个烫着大波浪的妇女鄙夷地说。

“是啊,是啊,现在装可怜骗钱的人可多了。”几个人也随声附和。(语言精炼,寥寥数语把旁观者的冷漠刻画入微。)

我伸手摸了摸兜中剩下的零钱,听到他们的话,又把手缩了回来。(“伸”“缩”两个字写出了我的矛盾心理。)

“让让,让让,有什么热闹好瞧啊?”两个油头粉面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用锃亮的皮鞋拨弄了下摊在地上的纸。

其中一个皱着眉头道:“我当有什么好看的,原来是要饭的啊。像这样的人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活着让人恶心!”(尖刻的语言背后站着一个丑陋的灵魂。)

“是啊,是啊,看着就让人倒胃口。”另一个随声附和。

“不过老子今天手气好,刚赢了钱正好有地方积点阴德。”皱眉头的人随手从口袋中抽出了一张十元的票子丢在钵子中,得意扬扬地转身而去。

当我正为那乞讨的男人庆幸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地上的男人忽然抬起头来,探身从钵中抓起那张十元的钞票,狠狠地向离去的那两个男人掷去,喉咙里发出低低的怒吼,脸部的肌肉剧烈地抽搐着,眼睛里涨满了泪水。(你是否联想到“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尊严比钱更重要。)

围观的人们顿时诧异起来:“真是不知好歹,人家给你钱还不要了。”

“对对,这样的人饿死活该。”

看到这一幕,我忽然感觉喉头发紧。我翻出了口袋中所有的钱币,放在瓷钵中,在人们各色的目光里默默转过身,挤出了人群。(“喉头发紧”,通过感觉写心理。掏钱放钱的动作照应前面“把手缩了回来”。)

肢体的残缺会给生活增添许多艰辛,而心灵的残缺则让生活坠入无底的黑暗。(既照应第一段的‘‘深思”,又画龙点睛,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问题。)

[靓点扫描]

首先,立意新颖深刻。这位考生能从极其普通的身边小事中挖掘出鲜明深刻的主题,发人深思。其次,结构完整,条理分明。文章按事件的发展顺序描述,首尾照应,情节完整。其三,内容充实,表达有创意。考生凭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结合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节描摹,勾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社会众生相,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四,语言有文采。文章写人记事用词丰富,生动传神,也不乏排比句和富有意蕴的句子。末段用一句精辟的警句收束全文,既呼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临阵拆招] 1.如果以“难忘______背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你补写后的题目是

(2)你准备详写的素材是

略写的素材是

(3)请为你要写的作文拟一个首尾照应式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

结尾:

[温情提示]先认真审题,再根据自己的积累补出适宜、新鲜的题目,补写后的题目一定要通顺哦!

2.生活中一定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令你印象深刻,想起他们一定会让你有许多话要说。请选择其中一个,仔细观察或回忆,以“提起他(或她)这个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从题目来看,这篇作文应该写成(写入记事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2)除了题目外,如果让你从题干中提取一个关键词,你摘取的是“_____”。

(3)“万事开头难”。一个精彩的开头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尤为重要。记叙文常用的开头技巧有: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②运用修辞,洋溢文采;③悬念开头,吸引目光;④描述开头,凸显个性;⑤环境描写,渲染气氛;⑥欲扬先抑,曲折多变。请针对本道作文题设计出三种运用不同技法的开头。(另备纸张)

[温情提示]第(2)题所提取的关键词必须是对本次作文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第(3)题要开动脑筋,尽可能多设计出新鲜的开头。特别提倡同一素材尝试多种开头哦!

3.请以“与你同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篇8:如何写好记叙文

一、留心生活, 搜集素材

有句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换言之, 就是“处处留心皆素材。”写作离不开素材, 现实生活就是一个素材的大仓库, 各行各业, 三教九流, 品行高尚的, 卑鄙下贱的, 大公无私的, 自私自利的……社会这个大染缸能染出各色各样的人, 各种各样的事。人们的喜怒哀乐, 生活的酸甜苦辣, 你想写什么事, 就能从素材库中找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了米何愁煮不出一锅喷香的米饭呢?有了素材, 何愁作文无物可写呢?

二、选材真实, 以情感人

近几年的升学作文命题都很接近同学们的实际生活, 看到题目让你感到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正如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从低年级起就要培养学生的好文风, 懂得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 言之有物, 实事求是。”这话一点不假。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柳青在文学创作时, 需要刻画一个善于骂人的泼妇形象, 可他没接触过这种类型的人, 不知该如何写。这时, 他灵机一动, 在农村体验生活时, 闻知村中一妇女就是这样的人, 在那女人路过他门口时, 随手泼出一盆污水, 那女人顿时破口大骂, 言语不堪入耳。柳青事后道歉时, 说明原委, 惹得对方羞愧难当, 泼辣之气也收敛了许多。不用再说, 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当然会栩栩如生, 真实可信了。

选材真实了, 叙事中的情感才会真挚, “读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这句歇后语也不无道理。只有内容真实了, 读者才会动真情, 才会被感动。大家知道, 作文并非是文字的罗列, 还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的积累, 思想品德的修养及对所写对象的熟悉程度和表达要求的热烈程度等诸多因素。只有把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书写了, 写出的文字才会有血有肉, 抒发的感情才会浓郁有韵, 真切感人。

三、突出中心, 立意积极

一篇文章, 仅有流畅自如的语言还远远不够, 无论你的语言怎样生动形象, 没有正确的主题思想就如一个人丧失了灵魂一样, 给人以空壳的感觉。记得有一篇名为《捅马蜂窝》的范文, 文中写一群孩子如何捅树上的一窝马蜂, 文笔形象逼真, 孩子们的言行举止跃然纸上, 结尾却点出文中的XX男孩如何机灵, 勇敢过人。读了这样的文章, 会给那些顽皮的男孩留下什么联想呢?是非黑白他们还能分清吗?所以说, 作文,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 然后再围绕这一中心选材, 从而抨击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假恶丑的现象, 进而赞美那些真善美的东西。文章一旦奠定了积极的立意, 使其在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启发意义, 才能令读者为个人行为的言行找到可循的依据, 树立好做人的准则。“好文章能教育人, 改造人”, 这话说得正确。文章一旦发挥了这样的功效, 那谁能不赞其为好文章呢?

四、运用描写, 细致有韵

记叙文一味地泛泛而谈, 流水账一样就如饮了一杯白开水, 淡而乏味。只有在叙事中注重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 写出的文章才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也会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你只有细心地去观察留意生活, 写出的人或事就会真实可信。所以说, 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你才能真实地再现生活, 写出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感染人。

五、情节曲折, 激发兴趣

故事只有讲得曲折摇曳, 才会给人以娓娓动听的享受, 写文章也情同此理。只有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才会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君不见古典电视剧中, 在处决犯人时, 当刽子手鬼头刀高举正要砍下时, 剧情中断, 广告开始。犯人的命运怎样?悬念设下了, 观众的胃口吊起来了。这就叫曲折, 只有这样, 才会让观众觉得趣味多多, 耐人寻味。写文章时要让读者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哪个文学家的长篇小说不是把故事写得曲折又曲折的。说白了, 不能让人一眼看到底, 过于平铺直叙的文章会给人一种嚼蜡之感, 写文章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

六、开头新颖, 结尾精彩

文章的开头各种各样, 或总结事件的主要内容, 或以诗词、歌谣、名言开头, 或以声夺人, 即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或设置一幅特别的景物画面等等。抛开头一种不说, 后几种的开头皆可称得上是新颖别致。“好的开头, 是文章成功的一半”, 由此可见, 开头是如何重要。好的开头固然不错, 但精彩的结尾也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快结束时, 末尾一段或总结整个事件的内容, 或谈启发感受, 或点明意义, 这只是常规的写法, 方法不新。如果在文末再现开头中的诗词、名言等, 那么这种首尾呼应的结尾也是妙不可言的, 更不用说那些在文末用意味深长的自然景色的描写来寄予深刻含义的结尾了。它们可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让人回味无穷。

篇9:如何写好记叙文

如何写好记叙文呢?具体来讲,就是在确定文章的中心以后,选择一件具体的事,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齐备。同时要把事件放到一个特定的场景里,比如风雨天、农村老家等。因为只有在特定的场景里,事件才更典型、更有意义。

至于要有联系人物的物品,是因为物品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如果没有物品,人与人的交流就没有抓手,文章可能会变得无味。

为什么要有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或三个人呢?因为一个人无法交流,只能在那儿自说自话,会显得单调、无趣;写三个人,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讲,难以驾驭;如果写两个人,上面的两个问题就都不存在了。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起衬托作用,生动新颖的景物描写,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三个小的情节(画面),是大多数同学在作文中最容易忽略的。他们往往一个情节写到底,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只写了过程,缺少了描写。三个小的情节(画面),实际上也是三个节点。写作时如果有了这种画面意识,就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去进行描写,要是再加上几个比喻句,用上几种描写手法,一定能使文章生动起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近年来,那些高分记叙文绝大多数都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出色。

例一:我飞速来到弟弟的房门前,小心翼翼地推开门,看到我心爱的本子正被弟弟写着什么。弟弟看到我,慌忙藏起本子。我装作没看到,问他:“你有没有拿我的本子?”他小小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我逼近了一些,声音又提高了几分贝,问:“有,还是没有?”他还是很坚定地说:“没有!”

我不禁在心里冷笑。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六年的弟弟,竟然学会撒谎了。我的心中除了对本子的心疼,还有对弟弟撒谎的愤怒、

(2012年河南省中考作文《同在一个屋檐下》)

例二: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想起上幼儿园时姥爷送我去上学,也是这样无言地为我让出那不滑的路面。那时我总是调皮地想跳到厚实的雪上玩耍,他便亮出粗犷的大嗓门,吆喝着让我重新走回路中间去。我闹着不肯,却没有留意到姥爷用力地拉着我的手,因怕打滑,他的双脚用力地踏在雪上,额上沁出了大颗大颗的汗珠……

这个男人,他为我让路,为姥姥让路,可曾想过要别人为他让路?

我跑出屋子,跑到姥爷的跟前,用力握住他的手:“走里面!有我呢,我走路可是很稳的!”我用力地踏在雪上,脚下发出“咔咔”的声响。

姥爷张嘴想说什么,可又一咧嘴,露出了一口大白牙,灿烂地笑了:“好,听你的,总算有人也让我享受一回被让路的滋味了!”

(2013年河南省中考作文《让路》)

例三:瓢泼大雨下了一夜。第二天,爸爸起早要去地里帮一家农户背西瓜。我也悄悄起床,想去看热闹。爸爸紧锁眉头:“地里没什么好玩的,到处都是没过膝盖的水。”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爸爸终于同意了,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来到瓜地边,田地真的像大海一样,很多西瓜浮在水上,飘飘悠悠的。真是一大奇景,多壮观啊!我深深呼出一口气,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爸爸将裤管高高挽起。一再叮嘱我不要下地,然后,他跟着瓜农踏进水中。很快,他的膝盖被水淹没,裤管也湿透了,爸爸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瓜田的那一头走去,水波在爸爸的身边荡漾开来。“爸爸,你可以游泳了!”我高兴地喊道。爸爸回头冲我呵呵一笑。

(2014年山东济南市中考作文《一个夏日的早晨》)

例一的故事在“我”和弟弟间围绕一个本子展开,充满了生活情趣;例二则把祖孙之间互相让路的故事,安排在下雪天这一特定的场景中,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主题;例三不但有两个人(爸爸和“我”)、一件物品(西瓜),还有对瓜地的环境描写及爸爸蹚水摘西瓜的情节描写,这样写,生动地刻画了慈父的形象。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只要抓住“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件具体的事、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件联系人物的物品、两个人、两处景物描写、三个小的情节(画面)”等进行细致的描写,就能克服只记录过程而忽视细节的毛病,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我把写好记叙文的诀窍编成了顺口溜,便于大家记忆。

叙事一文一中心,地点场景记心间。慎选物品也重要,人物事物两相连。

不忘两人两景物,交流、冲突有波澜。三个情节三画面,作文不宜写成线。

几个比喻增文采,景物衬托可渲染。多种描写画人物,具体生动特点现。

动作、心理不可少,神态描写语言前。细节描写可增色,巧借物品更凸显。

各类描写要具体,评价议论放后边。起承转合有交代,忌讳长长议论段。

选材最好身边事,生活气息很新鲜。事件紧紧扣主题,画蛇别把脚丫添。

篇10:怎样写好记叙文

(1)怎样写好开头

文章的开头是从构思到形成文章的第一步,并决定了文章的格局,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意图。好的开头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法。在中考应试作文中,由于时间较紧,考生不必在开头绕大圈子,最好是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切中题目引出故事。如北京市一考生的作文《我有一双闲不住的手》,开头是这样写的:说起我的这双手,要是用闲不住来形容,那真是既形象,又生动。它总是摸摸这儿,动动那儿,没有闲的时候。

2、烘托点染法。这种开头往往从描写入手,渲染出一种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如山东某考生《关怀》一文的开头:望着父亲那黑瘦的脸,一道道皱纹像用刀子刻上似的,那么深那么长,加上过早霜染的白发,看上去已有五十好几了。殊不知,父亲才45岁。车来了,接过父亲手中纂得潮乎乎的几张人民币,我眼圈一红,又要哭起来,怕父亲看见了,我急忙掉过头去,说:“爸,我走了。”“啊,走好,别把钱丢了,拿好。”文章开头先从父亲的肖像写起,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悬念(父亲为什么显得如此苍老),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感情

3、开宗明义法。文章一开始便对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理性的诠释,点明意义,以此起到点染中心的作用。如贵州一考生的作文《我经历的一次小挫折》的开头:挫折是一个人一生难以拒绝的伴侣。它虽然常常给人各种痛苦,却更能让人品尝到痛苦之后的喜悦。尽管我才迈出人生道路的额开端,一次次挫折却早已伴随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而且它们也让我尝到了大大小小的喜悦。

4、回忆往事法。这种开头法常用在以倒叙为主的文章中。文章开头便写出“睹物思人(或事)”的情景,当我们看到某人某物时,就自然而然想起与之有关的往事。其中的“物”是与所写的“人”有关的,且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是与朋友分别时互赠的纪念品,或是自己生日时别人送的礼物,也可以是朋友的一张照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书签,甚至是朋友用过的小物件。此“物”最好是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来历,能让自己有一段美好的深刻的记忆。如江苏某考生的《一片枫叶,唤起我美好的回忆》的开头:又是一个深秋的下午,独自倚在窗边,伴着天空飞舞的“金蝴蝶”,我出神地读着书。忽然,一片叶子从书中滑落,火红火红的。“枫叶?!”我惊喜地叫着。这是一片丢了很久的枫叶——是我和一个女孩情谊的见证,蕴涵着我和她在枫林里的故事。两年前相遇的情景不禁浮现在我的眼前……

(二)怎样写好结尾

好的结尾应该言简意深,余味无穷,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有深化主题、突出中心、增强文章感染力、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可以总结全文,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言尽而意无尽,还可以照应开头。常见的结尾方法有:

1、首尾呼应法。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互相照应,特别是在结尾要回应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至于因为开头和结尾相距甚远,而使文章相互脱节,给人以残缺感。如陕西一考生的作文《朋友》的结尾是:漫漫人生路,朋友会有好多,而像父亲这样的朋友却只有一个,我将永远记住他——我的朋友——父亲。

2、留有空白法。作文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从而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江苏一考生的作文《说句 心里话》的结尾:路灯发着暗淡的光,我毫无目的地走在平直的马路上。说句心里话,我也曾怀疑过他们是否爱我,难道衡量的角度除了分数就没有别的了吗?我默默地走着,渐渐路上的人少了,可能是都回家了,可是今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呢?我不知道……

3、余音袅袅法。这种结尾既深刻又发人深省,能够让读者在读完你的文章之后掩卷深思。如《父亲》一文的结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人天相隔,骨肉永离。爸爸,您在哪里?您在哪里?我无语问苍天,无语问苍天啊!

4、总结概括法。在结尾时对全文作简单的总结,揭示事件的意义,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如天津一考生的《给我教益的一件事》一文的结尾:这件事使我受到很大的教益。在别人处于困境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友谊、帮助和理解,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抒情言志法。结尾用抒情的语句,阐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直抒胸臆,情感浓烈,感人肺腑,表达作者的愿望和志向,并紧扣题旨,往往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如《爸爸妈妈,你们可知道》一文的结尾:爸爸妈妈,女儿也有自尊,你们别让女儿抬不起头来。爸爸,请不要浑身酒气地把妈妈打得鼻青脸肿;妈妈请不要让那些盘碟再成为你们大战的牺牲品。你们的女儿渴望有一个祥和的家,渴望一片宁静的天地。爸爸妈妈,别再吵了,让我们重建一个美好的新天地吧!

一、要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开端、发展、高潮。

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1、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行动描写。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贪婪的一面)

②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要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例: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③语言描写: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

上一篇:“做快乐幸福的班主任”心得体会下一篇:团建活动方案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