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2024-05-13

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精选10篇)

篇1: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进入校园后的启蒙老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母语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者。多重的角色,让语文教师相比其他教师更为重要。在这三种角色中,我认为行为习惯的养成者更为重要,小学是学生进一个小社会的开始,也是初步开始认知世界,而语文教师是引领他们进这社会的领路人,在这漫漫六年中,学生们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将学会辨别善、恶、美、丑。学会与人相处。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什么对他影响最大。他说是幼儿园的老师对他影响最大。一个孩子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的形成,社会认知的形成都在幼儿小学阶段。由此可见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是多么重要。

然而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并非易事。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要有耐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做学生的倾听者;

二、要有爱心,保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站在学生的角度解决问题;做学生的保护者;

三、要有诚心,与学生真诚相处,做学生的好朋友;

四、还要在业务方面用心,只有用心钻研,与时俱进,才能使所学知识不断更新,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

篇2: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基础知识,教师在展开教学时,把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一一传递给学生。许多基本道德的教育几乎都是从语文开始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打好人生的基础的重任。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一、教师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

学习语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习能力等。学好语文,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

三、语文教师对对学生的影响

1、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等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无不把一些道德准则、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让真善美在学生心中扎根。

2、公民素养

通过课文教学提高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素养,如: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行为负责等理念,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未来公民。同时,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未来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学习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会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最终让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4、交流与合作能力。

课堂上常常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使学生树立交流合作意识,从而达到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沟通的方法与他人进行合作。

5、审美与表现

篇3:朗读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重要性,要求,技巧

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朗读的实质就是一种发出声音的阅读, 是阅读的起点与基本功, 是一门艺术, 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和重视, 并努力引导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把朗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在下文中就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基本要求及技巧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 在智力开发、增进理解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同时提高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一般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接受语文知识, 因此, 就必须把无声的文字通过朗读转化成有声的方式, 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文字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感情, 帮助他们加深记忆与理解,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其智力开发, 加快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朗读的过程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体会的时间和空间, 能更好地去感受和想象文字中所描述的场景或讲述的事情, 以此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2. 在阅读写作、语言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 比如对于语感、词句搭配、语言的规律等,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很难讲清楚, 需要学生自我的意会和消化, 所以就必须通过学生大量、反复的朗读, 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解决。朗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习作上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及深化朗读中体会到的文笔;第二, 学生在口头表达上也会运用朗读中见到的优美词句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 文字和口头表达更加流畅、生动、准确。

3. 在学生语感及审美观方面的积极意义

对小学生来说课本上的文字需要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语调等有声的朗读才能加深体会, 这样才能显现出无声文字的生命力和感情。因此, 朗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感, 同时也让他们能多角度去感受事物, 培养和提升其审美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是目前小学的朗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 教学模式的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学基本上都采用全班齐读、领读、点名朗读的方式。这种要么一起朗读、要么一个学生朗读的方式, 会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学生的兴趣没法激发出来, 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其次, 在朗读中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课程都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和掌握, 朗读也不例外,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方法和技巧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在目前的朗读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或者说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一定会做到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指导。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以上不足之处, 努力探索出有效的朗读教学方式。

三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艺术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朗读过程中对于声音、声调、语速、语气、语势等都是有所要求的, 在朗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基本的要求。

1. 使用普通话朗读

使用普通话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 用方言朗读是不允许的, 普通话与方言混用也是不行的, 并且还要求吐词清楚、读准字音、收音完整, 对于多音字、读音容易混淆的字词以及有特殊读音的字词教师应该特别加以强调,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注意音量的控制, 做到声音的高低合适, 节奏正确。

2. 正确流利地朗读

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技巧指导,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停顿, 不要出现遗漏或添加字词、重复词句等改变语言本来的面貌, 并采用适当的语速正确、流利地朗读。

3. 带着感情去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并帮助学生将自己感情与作者喜悦或是悲伤情感达成共鸣, 学生通过朗读准确地传达出来, 这样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促进朗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 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至关重要。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觑, 正如古罗马时代著名哲学家塞内加所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 榜样是条捷径。”小学生对教师模仿心理极强,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对此应该特别加以重视, 这对促进朗读训练的目标和效果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能真切感受到朗读的良好氛围, 也能深刻体会到教师传递出来的作者的感情, 同时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长此以往, 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其理解、朗读等能力必定会得到提升。当然老师在示范朗读的时候如果能更加用心, 如配以适合的音乐和图片, 效果会更好, 能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2. 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对于提高朗读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要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尤其是地方口音较重的地区, 此外, 字词读音方面也要加强指导;在流畅性方面, 可先从句子的流利朗读开始训练, 再逐步到段落的流畅和整篇文章的流畅。最后学生能做到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 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流畅准确地朗读文章, 学生的基本功就算达标了。当然这必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复训练, 反复纠正才能实现。

3.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 教学中普遍存在朗读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其实, 朗读教学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常见的有齐读、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速读、精读、略读、背读、赏读等;此外比较有特色和趣味性的方式有分角色读、伴读、接力读、轮流读、交互读、表情读、对话读、高低音读等。比如在学生朗读不合格或需要教师的激情朗读吸引和指导的时候, 就可以采用范读的形势;当课文内容较多、层次感较强、对话较多时分角色朗读就比较合适了。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朗读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一定要根据文章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朗读方式或者优化组合多种朗读方式来进行,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正如德国戏剧家席勒所说:“想象越生动活泼, 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 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而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麦考莱也说过:“在所有人当中, 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因此, 在小学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其专注地投入到朗读中来, 更加深刻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感情, 并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以此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5. 加强朗读与评价的结合

我们的教学与评价是分不开的, 由于朗读教学不像其他知识的教学一样可以量化, 可以通过考试来检验其教学效果,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能够采取正确的评价方式, 必定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朗读的评价应该在课堂上应用,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多地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教师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 应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对于不足的地方应该及时纠正;其次, 应该多采用积极正面的激励性的语言;再次, 评价要恰到好处;最后, 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们。

这样才能让学生朗读的感受得到充分的尊重, 同时, 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小学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同时也影响到学生语言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应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努力探索出提高小学朗读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晶.朗读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J].学周刊, 2015 (9) :62

[2]徐浪.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 (中) , 2010 (3) :115

[3]都娜.也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J].学周刊, 2012 (22) :59

篇4: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语言;重要性

一个老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还要具备精彩的课堂语言去吸引学生,组织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任你这个“茶壶”的水平再高也没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条纽带”,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教师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堂语言要选用适当的语调、语气和语速

由于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还处于学习语言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语言体系,并且他们的自控能力也很差,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老师上课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就显得很重要。它必须能抓住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专注于课堂,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语调要抑扬顿挫

有时,老师为了想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声音就提高八度,特别是低年级的老师,一堂课可能从头至尾都是高八度的,甚至会配备“小蜜蜂”。但是上课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老师只不过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必须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进来。高八度可能一时半会儿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时间一久学生只会觉得吵闹厌烦,头晕疲劳,只盼着早点下课,让耳朵清静清静。相反,老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跟随课堂的情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使之抑扬顿挫,反而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气要符合小学生的语言特点

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模式和我们大人是不同的,并且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语言的基础阶段,所以他们的语言往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通俗易懂,直观性强。而成人化的语言和说话方式往往令他们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尽量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换句话说,老师就把自己当成孩子,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对话交流。

3.语速要中等偏慢一点

这一点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语言特点提出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小学生的语言结构不完善,正在起步的阶段,如果语速过快,学生听起来就很费力,甚至不能听清老师说的是什么。时间一久,有的学生就会懒得去听,有的学生因为听不清而不愿意听,还有的学生因为听不懂索性就不听了,这会让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中等偏慢的语速,等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再适当加快语速。

二、课堂语言要精练简洁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做到上课时语言的精练简洁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老师在上课时不但语言表达繁琐混乱,而且说明也不够准确,越想表达得清楚却越是表达不清。比如当学生“启而不发”时,有的老师就会着急得又问出许多其他的问题,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或者为了得到结果,进行简单化处理,直接说出答案,然后再加一句“对不对”“是不是”,让学生去做判断,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整堂课的每一个细节,需要对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进行仔细推敲,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并且,教师语言的精练简洁能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效率。现在我们常说,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如果课堂上老师的语言精练简洁的话,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从而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堂语言要富于感情色彩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生虽然小,但是对于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认知和大人其实是一样的,这种认知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迸发出来。老师要善于用和蔼可亲的举止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用饱含情感的话语来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情,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也和老师一样,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的内心,走进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明天,我们毕业》时,自己就有很深刻的感受。因为自己对母校的眷恋,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我讲得娓娓动听,学生们更是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融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语言要有表现力

课本上的课文都是由一个个略显枯燥的文字组成的,面对这些文字,学生未必会感兴趣。那怎样才能让这些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引人呢?答案就在于老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之进入课文所烘托的氛围,去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意境。如在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对于司马迁受酷刑之后的内心感受,由于距离学生比较远,所以学生只是知道,并没有多大的感受,而没有多大的感受的话,就不能深入理解司马迁的忍辱含垢,司马迁的发愤,这时教师如果能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力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具体描述,透过文字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司马迁的内心,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师德的重要性

教书育人,以德为首。教师的道德行为是世人道德行为的榜样,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语文教师的师德,决定着语文教育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决定着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务必具备较高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职业情感。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文”与“道”在教学实践中,可谓水乳交融、不可分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终身从教、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语文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知识社会,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师范精神的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敢于大胆尝试先进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科研成果,努力开创语文教学的全新局面。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个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操行,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语文教师必须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确保科学性,力求正确性、准确性、清晰性、严密性。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完善,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具有鲜活的长流之水才能不断地滋润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的心田。因此。语文教师,应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奋发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知识素养,扎扎实实地提高业务水平。

三、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情感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些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此看来,既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又热爱学生,才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情感。因此,教师的爱心奉献,是一种终身的奉献,是教师之“大爱”的充分体现。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教师,不仅要爱自己的事业,更要爱所有的孩子,可谓是“神上神”。这就把教师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因此,教师就应当向着这一目标来培养自己的情感。把爱国、爱党、爱社会、爱人民、爱家等情感都倾注于热爱语文教育工作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情趣盎然,充满朝气。

篇6: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要摆正口语交际在教育中的位置,加强学生口语训练,提高小学的口语交际能力,小学是学生自身素质形成的黄金阶段,要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确保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使广大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认识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80-01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随着口语交际在小学语文教学比重的逐渐增大,对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起口语交际教学,并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1、口语交际重要性认识不足

据相关调查数据现实,有40%的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需要成立独立一块,其只作为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作文教学的附属便可。有30%的教师认为口语交际不需要安排专门课程,主要结合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进行就可以。大部分学生们认为每个人都会说话,不需要专门进行训练,更何况在升学考试中并没有口语交际这一科。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都是持有否定态度的,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处在发展阶段,在该阶段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记忆,进而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要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2、口语交际内涵理解不深

由听说教学发展到口语交际教学,这是一种进步,教育专家们已经认识到听说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听说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全新概念。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就是听说教学,由此不难看出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内涵理解不深。口语交际教学是在听说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是听说教学的发展和延续。听说教学简单的把听和说进行叠加,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听说知识的培养,属于知识能力型。口语交际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根据语境,制定交际策略并能够运用语言准确的表达,是一种复杂动态过程,其属于活动实践型。听说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差异表现在传授和生成关系。

3、缺乏统一协调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统一协调的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学习,课程内容繁重,加之考试压力大,很少有时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补习班所占据,学生缺少丰富的课外活动,也一定会缺少一个锻炼口语交际的良好机会。随着网络和新兴媒体的发展,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另外,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或者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使得学生错失了学习口语交际的时机。家长的过于严厉和溺爱都会对学生口语交际产生不好的影响,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使得学生缺少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1、利用家庭、社会、学校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紧靠学校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学校中的各项资源都是有限的,有的资源在学校有效的空间内是无法实施的,加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直接代替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因此,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和学校资源,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可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众多的场合中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社会团体,为学生创造走入社会锻炼的机会,在更大的交际圈中展现自我,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上为学生举办的各种类型比赛,同时在老师的带领下还可以参观各单位,敢于大胆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真实的交际情境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生由于受到认知能力、语言和思维的限制,这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和生活,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真实的交际情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口语交际环境中,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敢于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有效提高了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和兴趣,进而使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3、利用先进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具有说话能力的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和讨论,使学生的思考思路更开拓。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等,通过再现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口语交际内容更加的形象化,这样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并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积极思考,使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深入挖掘学生发展潜力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在交际情境中进行,这样能够如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对学生口语评价的目的在于挖掘学生潜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采用一种评价机制,评价要多采用表现性和描述性的语言,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是一种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交流手段,恰当运用能够使人心悦诚服。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启蒙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学生语言交际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领悟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74-01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还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篇8:朗读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教学中, 我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 联系自己的生活中实际、情感感悟等, 逐步领悟这些知识,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朗读的评价尺度。例如, 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中有段话:“士兵骑象杀敌, 战象用长鼻劈敌, 用象蹄踩敌, 一大群战象, 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 势不可当。”我首先让学生找到描写大象的动词, 这段话中的“劈、踩、扑”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战象的勇猛。我提出: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通过指名读、范读、男女比赛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战场氛围。我借势又提出:“气势够大了吗?再大点?这可是一大群战象, 80多头呢!全体起立, 让我们都加入这战争的队伍, 感受当时战象那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气势马上出来了, 学生也能根据朗读来体会战场的激烈和战象的英勇了。

除此之外, 我也经常利用角色转换进行朗读教学, 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第一, 让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聆听和模仿的状态, 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学生的思维也就跟着活跃起来;同时通过建立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上的评价, 使学生很有自信, 增强了朗读的成就感, 在朗读中享受到乐趣。

当然, 光从情感上激励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还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为学生提供出更多更好的朗读技巧, 才能使他们的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 所以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 总结了几个小小的朗读技巧。

一、打好基础, 厚积薄发

要想把课文读好, 必须打好基础。首先要把课文中的字读准、句子读通顺, 做好朗读基本功课。即用普通话朗读, 口齿清楚, 声音响亮, 不漏字、添字, 不读错字, 不读破句子。教育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如果能正确朗读, 也就初步具备了读书能力, 假以时日就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掌握技巧, 灵活运用

掌握朗读的基本功后, 如果能正确的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 就能让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朗读技巧一般说来, 有如下几种:

1.停顿要合理。停顿一般分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强、调停顿 (弱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 。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中一般的间歇, 反映句子的结构关系。朗读时常依据标点符号的要求来停顿。一般情况下语法停顿的长短可这样区分: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结构停顿是指由文章的层次结构决定, 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等所作的停顿。强调停顿则是指句子中特殊的间隔。或为了强调某一事物, 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为了加强语气, 而在不是语法停顿的地方故作朗读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时间, 给听者以思考的余地, 便于理解、接受, 从而增强朗读的语言效果。又可叫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无论哪种停顿, 都必须合理,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闹笑话。

2.语速快慢适宜。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的需要决定的, 它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在朗读时, 语速太快, 会对听者的大脑皮层造成不间断的刺激, 导致大脑皮层由兴奋转向抑制;语速太慢, 会造成大脑思维状态的疲软, 导致听者注意力的分散。只有快慢适宜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抑扬顿挫。抑:降调, 声音前高后低, 语气渐降、句尾低沉。杨:升调, 前低后高, 语气上升, 句尾上扬。顿:停顿。挫:转折。在朗读时, 声音不应是一个调子读下来, 那给人的感觉就是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而应该是高低起伏, 停顿转折, 只有这样朗诵的效果就会悠扬动听。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准那个字该抑, 那个字该扬, 那个字该停顿, 那个字该转折。

三、范读领路, 有“摹”有样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 就要开始用范读领路。范读是指导学生有感情进行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天生爱模仿, 范读则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甚至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效果, 一点也不亚于教师。摹仿久了, 日积月累, 那么朗读的能力也就形成了。当然只有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高, 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感染学生。因此, 语文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在平时也要经常修炼。

四、设身处地, 意境引领

朗读其实就是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用心灵相互沟通。要达到这种境界, 只有通过创设情境实现。通过意境的创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 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与景、人物的心境,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领悟课文。

朗读也是一门语言艺术, 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想, 当我们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 那么一定能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摘要:朗读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从情感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评价。其次, 为学生提供出更多更好的朗读技巧, 才能使他们的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 如打好基础, 厚积薄发;掌握技巧, 灵活运用;范读领路, 有“摹”有样;设身处地, 情景引领。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重要性,技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朱玉婷.有心方能挖甘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指导的几点尝试.文教资料, 2010 (8)

篇9:谈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学习;教学安排;语文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05-01

一、语文认知

语言是我们每天都说的,语文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小学语文作为我们每个人最初的启蒙,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语文学习需要点滴的积累,从认知拼音开始到遣词造句再到抒写文章,每一步都是一个脚印,每一天都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从老师教给学生读写看,到学生自己阅读、写作、发表见解。这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慢慢发酵、直到完成转化。这个转化就是最初的吸收各种知识,各种声音到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学生到成人,从懵懂到睿智。

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文章都是最浅显易懂的,不需要太过华丽的词藻,没有隐晦的难解的寓意。而我们每个人正是从这些简单的文字开始接触文学,接触古诗词。

例如:说到珍惜粮食,小学语文课本里有最经典的《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说到友情,有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到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毅力,有《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语文教与学

教学需要离不开教与学,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学方案编排合理,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就是老师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学生在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学生学好语文,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重要过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设定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堂上科学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同时又不感到枯燥乏味。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避免单一教学,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认真解决不敷衍。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待每个人都是真诚的公平公正的。每个学生学习进度,理解问题的快慢,反应的速度都有差别,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课下辅导和督促也要分情况。老师要逐渐转化教学思想,建立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堂不是老师的演讲台,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知识,吸收营养的平台。老师把知识穿针引线的融进课堂里面,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喜欢上语文,让学生们有个质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的。

三、语文读与写

学习语文,学好语文,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好的词句需要有积累,好的文章需要有韵底。阅读的同时要进行思考,思考作家的写作目的,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于无形之中变为自己的语言。写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习得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教学课标把语言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作文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想象力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可以跨越海洋,穿越山峰,它可以天马行空;但与此同时想象力也是有边界的,它需要关联性,不能无中生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去观察,从生活里面发现美,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轨迹,观察一只小鸡走路的姿态,观察一朵花从开到败的过程。把你的看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把写下来的进行加工和修减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写作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阅读让学生们积累素材,写作让学生们运用素材,读与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篇10:小学语文教学预习的重要性论文

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的收效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

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后进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当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

5、培养了阅读书籍兴趣,课外知识丰富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

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预习的设计

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

1)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

针对学生的这个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联系。

2)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新闻记者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根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以《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为例:

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目标是:1)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2)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

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了解:1)鲁迅先生在信中说了哪几件事?主要说了哪件事?这件事分几层写的?这样的思考题实际

上是结合训练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次。这样的预习要求,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A、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三十二个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如《难忘的一课》重点训练要求“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根据重点训练,设计了下列的预习:1)作者在教室看到了什么情景?产生什么感情?2)下课了,作者听老师讲了什么;3)作者在小礼堂里看到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公务员之家

在布置预习时,善于围绕训练重点,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B、设计预习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童话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或幻想来反映现实生活,文中不少地方写小女孩由于幻想而产生的情景(幻景)。

这些铙有兴味的预习题,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尽管不少学生看过《安徒生童话》,然而学习该文时,兴趣浓,积极性高。不但学懂课文,憎恨黑暗的社会,并且在学习中掌握了童话的特点。

《第一场雪》一文中,作者运用一些叠词描写雪景是这篇课文用词上的一个特点。设计预习时,要求1)找一找文中的叠词,能按ABB、AABB、ABAB的形式归类整理。2)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叠词分别描写什么?3)根据下面的简图提示,用上你所找出的叠词。

设计预习问题时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清一色”,“流于形式”。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不同色度掌握了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预习的安排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的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上一篇:企业工作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