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廉政教育

2024-05-11

高校大学生廉政教育(精选8篇)

篇1:高校大学生廉政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大力推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实践证明,被称之为“艺术之母”的舞蹈不仅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而且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创造热情、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舞蹈教育的本质

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才人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都把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引进了校园。舞蹈以姿体的造型、音乐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为基本要素,以美化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这一舞蹈语汇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表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丑恶的鞭打。早在中国先秦时,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指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必须从学“诗”开始,逐步掌握“礼”和“乐”的全部内容,并且认为这是衡量其人格是否健全、思想道德是否成熟、是否能够独立在世上立身行事的标准,把符合儒家之礼的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明代的朱载育更是把舞学提升到了“建国之学”、“情操之学”的高度。因此,舞蹈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审美教育。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舞蹈则是一种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培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全身心、全方位的综合性教育。

二、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一)舞蹈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其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当然,这里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艺术的欣赏作为催化发酵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发挥想象和培养创造力。舞蹈从动作的设计、编排到表演,都包含着大量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而大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特别是右脑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从而达到了开启思维的目的。

(二)舞蹈是培养团队精神的一条纽带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造成大多数独生子女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的个性,普遍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而舞蹈训练以整体和谐、相互协作的集体舞居多,在排练时要注意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是否一致,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平时的训练和有计划的演出,将使大学生由浅而深、逐步领悟和积累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其相互沟通、相互包容、相互协助、配合有序的能力,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文艺活动中强化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使相互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自然相伴而生。

(三)舞蹈是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件法宝

在我国,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众多专业知识相当丰富的大学生成了新一代有文化缺陷的人,他们虽学富五车却缺乏最起码的艺术践赏力,在高雅的艺术面前所流露出的茫然和麻木常常会让知识分子的形象大打折扣。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舞蹈教育中,从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到经典高雅的芭蕾舞,从韵味无穷的古典舞到充满张力的现代舞,各种舞蹈艺术形态的感性显现也大大扩大了大学生们的视野,对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和探索未来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有效利用舞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一)多借助现代化工具,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舞蹈教学中,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学生的心扉。如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我们可以播放腾格尔的音乐,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的美景,用大自然和音乐的无穷魅力打开学生的心扉,然后再进行下一个舞蹈教学环节,这样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和领悟,从而在学习舞蹈时融入情感,更深的把握每个运作的内涵,增强学习学趣,激起学习热情,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二)多给学生自主空间,让学生创造美

对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舞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但在你教我学填鸭式的教学中,这种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舞蹈教师要改变这种让学生进行单纯模仿的教授方式,而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在舞蹈编排中对于某些舞蹈动作加以讨论完善,引导学生从实际体验中去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情感思想的动作词汇等,从而培养、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多支持舞蹈团队,培养团队凝聚力

大学生舞蹈团作为舞蹈教育的辅助形式,不仅有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兴趣,还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责任感的最好平台。高校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学生自发组建艺术团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实现在艺术领域自由表现的愿望。可以说,舞蹈团起到了课堂上所起不到的作用,当之无愧于高校舞蹈教育第二课堂的美誉,作为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为舞蹈团的健康发展服务,为满足大学生舞蹈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以大学生舞蹈团活动的影响力来带动大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美国著名舞蹈家肖恩曾经说过:“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得到滋养、熏陶和锻炼”。 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走进舞蹈的殿堂,去接受舞蹈的洗礼,去感受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陈武阳、王维燕,校园舞蹈教育浅谈[M],九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75―76.

[2]马晓莉,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144-145.

篇2:高校大学生廉政教育

摘 要:本文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舞蹈教育 对策

大学生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有些学校把舞蹈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列入社科部。有些学校设立单独的艺术中心,建立大学生舞蹈团,把舞蹈团归属于学校团委。有些学校则习惯性的把舞蹈列入体育系,开设舞蹈选修课。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大学的经济状况、舞蹈教室、舞蹈师资还不够完备。不过短短几年内,随着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视,舞蹈教育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尽管各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各异,但都重视舞蹈教育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充分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时,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成为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

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普通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农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从舞蹈作品学习上进入更深入的教学尤为困难。而在从事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很难达成共鸣。因此,舞蹈教育的受众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不够。

(二)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以提高技能及欣赏水平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趣及对“美”的认识为中心。舞蹈教育只重视学生技能的提高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培养创造性人才相结合。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

(三)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上欣赏课时,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四)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其中包括任选课与限选课。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此类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规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备的场地、经费、师资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此类选修课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二、归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从对脑科学的认识而言,过去人们低估了舞蹈艺术对右脑的开发作用。科学家认为:左脑具理智、右脑富感情,右脑可参左脑作决策,人的言与行的和谐有赖于左右脑的互补作用。从古至今,人们对左脑的训练主要靠文明社会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教育,长期造成了人左脑的训练居于优势而右脑发达不足,严重失衡横不利于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右脑开发不足,情感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弱的局面。

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情商教育认识不够。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加适应社会,智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人的情商在社会发展中能够使人的智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中,无论是前人的观察还是后人的具体艺术实践,都告诉我们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是一种双向关系的联系,受教育的人是通过艺术作品来启发艺术认识的。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形式及体裁的繁衍,风格的形成以及艺术历史的发展,认识观念的多样化,都是为一定的时代背景,一定的社会条件,一定的生活条件所制约;艺术作品的形成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间接的、曲折的反映,这种反应是通过人的情感这一中间环节形成的,在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受艺术作品启发而产生的认识观念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笔者认为,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改革。

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所以,应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科学地化整归一,加长课时,减少门类。无论开设什么类别的科目,应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助性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 3 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完善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美学知识的学习。只有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复合性的人才。所以,对高校舞蹈艺术类教师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培训,是舞蹈艺术教育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即由以技法教育为主转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教育。所谓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首先是艺术素质的发展,即舞蹈教育关注学生的素质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欣赏”上。艺术素质综合发展,还需要把舞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交叉互补的作用。培养目标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指导。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舞蹈教学实践,将会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提出更多的要求,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3)[2]平心.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4)

[3]刘青弋.对应新世纪.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科定位与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4]刘青弋.体现:舞蹈文化研究的根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1)

篇3:高校大学生廉政教育

一、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缴费基本现状

本项目研究所用的数据及资料来源于本课题组2010年10月在云南省昆明市五所高校进行的实地教育成本与教育收费状况的专项调查。调查采用走访和无记名方式, 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 共发放问卷1 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87份, 有效率为98.7%。另外, 本研究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深度访谈, 以其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具体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列表

(一) 学费情况

1. 学生来源情况

从学生的整体缴费情况看, 目前全部缴清的总比例仅为68.05。从城乡划分来看, 学生来源情况不同缴费情况不同, 相较城市和城镇的学生而言, 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全部缴清比例明显较低, 其全部缴清的比例仅为65.79%。

单位:人、%

2. 学生缴纳学费来源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来自城镇和外省籍的学生学费来源主要是家庭存款, 而农村和云南籍学生的学费来源主要是助学贷款。可见, 对于云南籍、农村生源的家庭来说, 学费是学生家庭中的一项数额较大的开支。

单位:%

3. 男女生缴费情况

从男女生的缴费情况来看, 女生的缴费情况要略好于男生, 高出了7.35, 差异不大。

单位:%

4. 学费对学生学习影响情况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有至少一半的学生表示学费的高低对其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 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 这个比例更高。

单位:人、%

5. 学费标准评价情况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费标准合理, 但仍有47.8的学生认为学费标准偏高。目前云南高校大学生学费存在着偏高的现象, 不同群体对学费的承受能力存在着差异, 城镇学生承受能力高于农村学生的承受能力。

单位:人、%

(二) 住宿费

从表6可以看出, 不同来源的学生住宿费支出不同, 来自城市、城镇和外省籍的学生的住宿费主要集中在800—1 200元, 而来自农村和云南籍的学生住宿费支出集中在400元。

(三) 生活费

从表7可以看出, 学生在校的支出总额主要集中在3 000—4 000元。

单位:%

单位:%

二、云南高校大学生教育收费与成本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居民收入与教育支出的差距

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 直接开支总额占家庭年收入比重可以反映上学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2009年云南省GDP总额6 168.23亿元, 人均GDP为13 687元, 常驻人口4 514万人。按此计算, 按每学期支出3 500元, 一年7 000元计算, 教育支出占人均GDP的51.14%。最保守的估算, 一个家庭负担一个大学生的教育支出至少占家庭收入的一半, 特别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 这个比例将更高, 相对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农村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差距增大, 学费以及其他在校期间的费用负担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农村大学生付费能力普遍偏低。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教育开支的重要因素。

(二) 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不足

近年来, 云南省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由于云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其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尤其中央政府对云南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而学生家庭支付学费比例偏高, 但不同群体学生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一, 在云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云南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比例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 中央财政承担15%的比例偏低, 地方财政85%比例偏高, 压力过大。其二, 高等教育学费增长快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研究资料显示, 云南省高校生均学费占生均成本的比例远超过25%的国家规定, 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分别为38.54%、44.97%、46.58%和37.16%。从全国的情况看, 学杂费收入平均占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的13.6%,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占3.19%、2.29%和5.13%。而云南大学学费收入占全校教育经费总收入的18.93%, 昆明理工大学占21.27%, 比例相对偏高。

(三) 学费整体水平偏高, 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由于作为分母的成本的偏差, 学费占成本比例25%的收费原则, 便失去了实际的操作价值。因此, 成本的估计不能完全作为政府财政补助和个人成本分担份额的决定要素, 高校的教育成本只能作为政府财政拨款的间接参考, 决定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应该是高校的基本经费需求。合适的做法应参照国际经验, 确定各学科的生均成本比, 以作为预算编制和制定拨款公式的参考。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上述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一) 规范高校收费制度, 合理制定学费标准

按照高校学费占年生均培养成本的比例不超过25%的标准, 参照云南人均GDP水平, 制定体现云南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收费标准体系, 同时进一步细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 使学费标准拉开档次, 真正体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由于教育培养成本不同则学费标准不同的原则。

(二) 建立高等学校收费法律监管机制

具体而言, 法律要明确住宿费的定价模式与定价程序及其他费用的定价模式与定价程序。按照成本补偿模式, 高校住宿费的定价程序应当是:第一步确立人均住宿成本。第二步确立国家与学生各自承担的成本比例。在这个问题上, 可以参考25%的比例上限, 即学生承担的住宿费不能超过整个生均住宿成本的25%, 其余的住宿成本由国家承担。第三步确定学生的人均住宿费。

(三) 加大对贫困生的学费支持力度

严格按照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向各省级政府下达的《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要求高等学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 专款专用, 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家庭学生, 确保其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入学或中止学业。各地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当前, 要特别重视加快推进按新机制、新政策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的工作。同时, 高等学校对有交费能力的欠费学生, 在认真核实其家庭经济状况后, 促使这类学生按规定交纳学费。

(四) 建立对“年生均教育成本”测算的有效机制

以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与办学等级为分类标准确立每个项目的成本上限与下限。具体而言, 可以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的评估办法, 测算不同高校的投入规模与办学质量, 再确定不同学校的“年生均教育成本”。对各地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规模与办学等级的测算应该统一标准, 同时, 要考虑到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每隔几年要重新测算一次。

参考文献

[1]张应强, 刘在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6) :64~681.

[2]张人杰.论大陆公立高校的学费[J].学术研究, 2003, (2) :1.

篇4:浅析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积极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扶持大学生创业,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从长远来看也是促进毕业生素质提高、增强高校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下面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困难和对策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相比于西方长达几十年的创业教育实践,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只是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国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多的支持。

(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计划竞赛又称商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学术赛事,其使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大学生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并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以求获得风险投资。199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此后连续成功举办了多届。此项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也使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很多高校借助这个契机开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难

(一)创业教育师资和科研力量薄弱。一方面,大部分高校仍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目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重视,从而相应的教学和科研投入也就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创业导师多有创业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的创业导师多数没有创业经验。

(二)相关创业资金匱乏。这里所谓的资金匮乏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大学生缺少创业启动资金,学生虽有好的创业项目但无法顺利开展;其二是大学生由于缺乏创业指导,未能成功申请国家提供的专项贷款或者争取风险投资。

(三)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摧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经被“驯化”,失去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变得循规蹈矩,习惯被安排,不愿去拼搏。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社会意识中缺乏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元素,大学生更倾向于“求稳”,创业成为很多大学生不可想象的事情,这点从高校毕业生扎堆报考公务员中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形下,进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变得更加困难。

(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不完美。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覆盖面太小;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作为一种竞赛必然有其“不落地”的固有缺陷,其作品也不过是一份商业策划书,导致对大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

三、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引进优秀创业导师。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离不开创业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身边优秀创业导师的熏陶。这要求高校既要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也要注重引进具有创业背景的教师,提供现实的经验指导。

(二)改革高校课程设置,融入创业元素。一方面,高校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拓展创业教育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深化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自行开设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选修课,以系统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

(三)积极开展各种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开展各种广泛的创业计划竞赛,逐步提高竞赛的实战性,锻炼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这也是另一种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四)建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基地。以院系为依托,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不断的关怀和帮扶,呵护大学生创业者及其企业的成长。

(五)切实开展高校创新,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而鲜有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这也是一直以来大学生创业指导不具系统性的原因之一。建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不仅可以整合全校的创业教育资源,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更有针对性、长期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大学生创业者考察创业项目、申请国家和省、市政府的专项创业基金、贷款,争取风险投资,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六)培养潜在创业者。高校创业教育要作长远打算,不仅要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当前影响,也要加强潜在创业者的培养。

作为促进和保障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相信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能够迅猛发展,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较为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曼文.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机制的构建[J]. 中州学刊,2009,03:141-143.

篇5:高校大学生廉政教育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一、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要求,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学生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事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认同感

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学生的认同感

军训期间学生们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军事锻炼,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进校军训,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解放军学习的机会。

3、家长及社会的认同感

家长及社会对高校的学生军事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认同。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军事训练改变日常生活中懒散懈怠作风,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平衡他们的心态。

二、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是按照《通知》要求进行教学的,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国防教育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充满对大学的好奇和渴望,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1、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

2、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3、普通高校的军事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灵活。课外国防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三、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的深远意义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6:高校大学生廉政教育

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应该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应当是指高校学生有在依照国家教育制度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就学的权利。因此,侵犯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总是和学生当时面临的具体就学机会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是指高校学生到教育机构就学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的情况或者设置不平等条件使学生在相同的就学机会上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形。

近年来,学生诉高校的不当处分案不断出现,仅以比较轰动的案子为例就有如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田咏认为学校对其退学处理不当而起诉学校;1999年北京大学96届博士毕业生刘燕文诉北大不颁发毕业证书,拒绝授予其博士学位,侵犯了他的权利;2000年湖南外语外贸学院的6名男女学生因同寝睡觉被学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而把学校告上法院;2002年广州暨南大学武某因考试作弊被学校取消获得学士学位资格而将学校诉至广州市中院等等。这些案子发生后,都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极大的关注。“学生状告学校”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法制的进步和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敢于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学校惩戒权的强大与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的软弱无力,两者之间的冲突正在加剧。

常见的高校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歧视学生

《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上述规定确立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平等法律地位,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或者差别而受到不平等地对待。该原则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法定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手段非法限制和剥夺公民的这项权利;另一方面受教育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二,在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就学机会、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平等。第三,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入学机会、竞争机会和成功机会平等。

在现实中,不少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成果,有时会对缺点较多、学习困难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产生偏见,态度冷漠,没有耐心,甚至恶语中伤。久而久之,这类学生的个性就会朝着越来越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会极大地影响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歧视学生,是教师尊重学生受教育权的一个具体体现。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作为教师和学校从根本上应该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应因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陷而受到他们不平等的对待,甚至冷落。

二、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

《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这是学生在学校中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考试,是学校安排和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非法剥夺或限制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包括考试在内的各种活动。

三、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停止违反纪律的学生上课,应符合教育活动的价值要求,与对学生的教育相一致,和学生的违纪程度相适应,有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不带有任何个人偏见和感情因素。具体说,确定停止学生上课是否合理恰当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学生的年龄状况、学生在校以前的表现、该违法乱纪行为的严重程度、频率及再发的可能性、认错悔改态度等。如果学生的违纪行为,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为维护绝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可以将违纪学生与其它学生隔离,对其进行教育。这种情况下不能认为是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否则,不应停止学生上课,可通过其它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保障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停课作为一种惩戒形式,必须限制使用。学校不能放弃教育职责,大量使用停课。停课只能对那些其行为严重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采取,在实施中要遵循相应的程序性限制,如对告知、听证和申诉权利的保障。学校做出的停课决定必须尽快通知家长,并确保实质公正;学生不应因停课而失去学期期末考试或国家统一考试的机会。实践中教师仅因为学生未完成作业而将其撵回家做作业、或动辄让违反纪律的学生回家“闭门思过”,或禁止差生上观摩课等做法,就侵犯了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四、侵犯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

学生志愿必须由本人填写,这是国家赋予考生的一项权利和义务。学校和教师未经本人同意,不能改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但不得擅自更改或强制学生填报志愿,否则就是侵权。

五、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公民的受教育权是一项宪法性权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体现为民法上的人格利益。任何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限制、妨碍、剥夺他人受教育机会的行为,都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因此造成损失、损害的,都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赔偿相关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如何保障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呢,我认为:

(一)树立法治之精神,做到依法治教,以人为本。

由于受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育伦理的影响,认为学生必须服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严是爱,松是害,因此需要严管重罚。加之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思维尚未改变,学校往往将学生当成受教育的客体,而忽视其权利主体的地位,在这种前提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容易被视为管理与服从、教育与被教育、给予与获取的关系,学校居于主要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的权益被忽视弱化也就成了必然。现代法治精神要求学校管理要尊重和注意保护学生权利,为此就要求对学校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法治的要求使得学校不能像过去非法治状态下那么自由和随意,这或许正是学校管理适应法治社会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或反映。17能否切实保障和维护与受教育权相联系的各种权益已成为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树立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真正做到依法治教,以人为本,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落到实处。

(二)加强教育立法,建立起完整统一的教育法制体系。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有明显的进展,但整体上来看,还有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我国目前为止,仅有六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十几部行政法规,其余则是大量的行政规章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首先教育立法缺位、跟不上时代的滞后的现象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致使学生受教育权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因此应加强教育立法及相关的配套法规、行政司法解释的建设。其次,应根据《立法法》对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清理。我国现行的教育立法明显存在层次过低的现象。如在对学生进行开除、勒令退学等改变学生受教育者身份的处分行为仅

仅是由教育部颁布的行政规章来规定,明显是不够的,受教育权是宪法、教育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仅通过一个在立法上属于最低层次的部门规章就可以剥夺,未免过于草率,本末倒置。此外,教育部的诸多行政规章规定的内容也与作为上位法的法律相冲突,如禁止学生结婚条款。再次,要规范对学校权力的授予、运行、制约和责任承担等问题。如前所述及,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现行管理学生的规定大多是由各个学校自行制定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与学生权益紧密相关。但由于缺乏对被授权主体的制约,各高校制定的管理规定往往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违背上位法。

(三)完善惩戒程序性规则,做到符合正当程序原则。

学校管理不仅要实体上合法,而且要程序合法,要严格按照正当程序规则的要求。学校对违规学生做出处罚时,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正当程序是目前高校诉讼案反映出来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坚持正当程序原则,是使学校的管理行为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保证,通过正当程序管理过程,规范权力的运行秩序,使权力的行使遵循符合法治精神的规范步骤和方式,避免管理运行的无序性、偶然性和随意性,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高效性。没有正当程序,受教育者在学校中的机会平等是难以实现的,其合理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和合法的知情权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为此,要改变过去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明文规定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严格程序,如原告的申诉、举报程序,调查程序;专门委员会听证并做出处罚前建议的程序,被告辩解和申诉的程序;具体实施处罚的程序等;要规定有效证据的范围,包括有关物证、证人签名的证言,有关单位的综合材料,违纪学生的检查书等;要引入事前的正式听证程序,尤其是涉及学生重大权益的处理决定做出前要给学生自我辩护的机会和对有关事实和证据的质认、确认权;要明确处罚通知送达的期限和送达回证期限。

(四)完善救济渠道机制

1.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现有的申诉制度过于简略、粗要,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对现有法规进行细化,明确受惩戒学生的申诉期限、时效和学校受理申诉的机构、申诉条件及学校行政决定的合理期间,保护学生的申诉权落到实处。此外,为了确保申诉的公正性,应考虑建立独立的中介机构来处理申诉,这个可以借鉴国外的非行政性中介仲裁咨询性组织,其作用在于对惩戒权的行使的有关纠

纷予以调解或仲裁,这一组织的任务是对惩戒权予以区分和定性,在能调解时予以必要的调解,无法调解时或调解不成时进行初步的仲裁,判定双方是非。

篇7: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演讲稿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演讲稿范文1

大家好!

诚实,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文饰,不虚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它如隽永的长河奔腾至今,内涵却从未有过改变,九州华夏,因它而灿烂。

曾“富甲华夏”、“汇通天下”的晋商,留下了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诚信”二字。他们以关公的“义”来摒弃“见利忘义”的不良动机,凝聚同仁;以关公的“信”来摒弃欺诈、伪劣等行为,取信于社会,取信于顾主。以讲信誉著称的晋商比比皆是,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商谚,如“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秤平,斗满,尺满足”等等。

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永恒不变;诚信是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有一种诚信忠于朋友,“宝剑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有一种诚信,忠于顾客,“无诚信,无以立商海”;有一种诚信忠于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定?

有人说意志是灵魂的载体,那么诚信便是灵魂的重量,我们的一生不正是为这重量而奋斗而完善自我吗?可这重量意味着什么?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都曾向父母许下孝的承诺,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这是个多么纯洁而伟大的诺言!可苦学路上,有多少人在面临挫折时还记得这个承诺?诚信,即使是平日里一个小小的约定,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坚强面对一切,无论荣耀,无论挫败。

时间会过去,记忆会过去,但高尚的品质却是一生相随的。用诚信面对人生,任何事都会显得自然,沉稳。

让我们插上诚信的翅膀,自由飞翔,飞过广袤蓝天,飞过沧山泱水,飞过人生绵延的河流与险峻的山峦,飞到乌云散尽,飞到阳光普照!

谢谢大家!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演讲稿范文2

诚信是什么

诚信就是诚实,信用.始终用善感的心灵去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需要诚信,我们呼唤诚信,诚信是美丽的,因为它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诚信是微小的,它只需要占据心灵中一个很小的角落,就温暖了人们整个人生;诚信是脆弱的,只要一场暴雨,就足可使它香消玉殒.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让我们为之担忧的事情,因为他们失去了诚信,甚至为我们人类带来灾难.纳米技术,克隆基因,导弹防御……这些人类引以为豪的高科技结晶为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又危害着我们人类,因为某些人心中的信念变了质,变造福于人类于狭义的民族甚至个人.每个人都会面对利益的诱惑,在这个时候,有些人迫不及待地牟取蝇头小利,而有些人却把眼光放得非常长远,追求未来更大的发展掌上电脑等近10个品牌在的总代理在一家公司就职,踏实勤奋的他深受公司董事长的信任,年纪轻轻就被委以副总的重任,手上掌管着几千万元的资金和上千万元的货物.当时,公司刚成立不久,规模不大,管理上漏洞很多,“只要稍微动动手脚,几百万就有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兢兢业业地工作,除了期望自己的工资和奖金会更高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杂念,把公司上上下下管理得毫无纰漏.如今的已经是这个市场的大赢家.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讲规则的时代,诚信无疑是这个社会游戏的基本规则.新的商场流行一句话:“信用破产,你就什么都破产了.”

古人云:诚信于君为忠,诚信于父为孝,诚信于友为义,诚信于民为仁,诚信于交为智.诚信渗透到各个方面,面对历史和社会,人们对诚信的选择有多大的保留啊.道德教育远离历史社会,让人们的选择是多么苍白无力啊.对于诚信,社会上有太多的争议,我认为不是不要诚信,而且诚信是中国社会的稀缺资源,犹如万古沙漠,早该绿化了.问题是在一个有着几千年下信上不信,卑信尊不信,贱信贵不信历史传统的社会里,道学家式的空洞的诚信说教即使是没有愚民之嫌,也必然流于形式.真诚的诚信教育,就不应该把起点放在要不要诚信,而应该放在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点诚信.因此对于诚信的建立不仅是每一个家庭,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全人类的责任.诚信是最宝贵的美德,是我们取信于人的根本,没有比信任危机更可怕的了.信任危机是社会的毒素,是我们蔑视诚信所付出的代价,它无声无息却充满负面的能量,足以销蚀人的勇气和良善,更会使一个国家,民族丧失最后的团结精神.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演讲稿范文3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认真地学习和贯彻党的号召,认真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力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当今社会要求我们每一名大学生在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有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很久以前人们就提出了诚实守信的原则,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这都是一条相当重要的守则,我们知道,只有在诚实和守信的条件下,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公平,只有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我们所做的一切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只有在诚实守信的约束中,我们整个社会才能够和平安定地发展下去。

在我们大学校园里也一直在提倡要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等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在以此为主题进行着,因为只有有了诚信,我们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有了诚信,人与人的相处才会公平有序;有了诚信,我们的生活才会朝着幸福、安定的方向发展。如今提出了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准则,这就向我们指明了我们应该学习的方向,要求我们要时时刻刻用诚实守信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当号召,做到诚实守信,维护一个和谐美满的校园环境。

长久以来艰苦奋斗是我们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也再一次提出了我们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口号,可见艰苦奋斗的确是一项成功的做人准则。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我们面临着社会所带来得沉重的竞争压力和重重的吸引和诱惑,与此同时,艰苦奋斗也就成为了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查看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竞争中学会迎难而上,学会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抵制一切外来的不良诱惑,争做一名与时俱进的优秀青年,相信在不断的奋斗和积累中,我们会得到进步和取得成果,最终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不,在我们重庆大学的校训“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中不也提到了我们要做到忍耐艰难困苦,勤奋钻研学习吗?一直以来,学校都非常注重我们的全面发展,不忘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号召我们勤奋刻苦。在风雨操场,我们可以找到先辈们的足迹,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等,在那些烽火交加的年代他们仍然不忘勤奋学习,一致地与困难做斗争,在艰难中求生存。相信,在那么多前辈们的引导下,踏着他们的足迹我们会发展的更好。如今的重庆大学,校园里处处可以看到良好的学习气象,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树阴下同学们看书的背影,图书馆里同学们努力学习抛洒的汗水,都有力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刻苦努力,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的风采,在前段时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了专家们一致的好评,相信我们的实力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蕴涵哲理的歌词向我们揭示出了人生的真谛,相信在党的号召下,在诚实守信和艰苦奋斗中,在“”思想和我们学校的校训的引导下,我们会成长成为一名有方向、有内涵、有层次、有时代的“四有”新时代大学生,我们的校园也将被建设成为具有新道德、新风尚、新氛围、新气象的“四新”校园文化的美丽校园!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演讲稿范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同学们,骑车不小心撞到别人的车,车主不在,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面对?11月2日,大学附中17岁的学生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形。他没有溜走,而是选择在原地等待车主。因为赶着上课,只好留下“联系纸条”准备赔偿。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让车主十分感动。这件事被网友发到微博上,引来无数人转发并赞扬,大家都表示,“诚信学生”的行为温暖人心。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们普遍赞誉的一种美德。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动应当一致,诚信,是为人之本。诚实无欺,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说到做到。诚是诚实,诚心诚意;信是信用,遵守诺言。“正心诚意”、“人无信而不立”,这些儒家经典、悠悠古训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

不诚信也许可以欺骗一时,但长期下去,丑陋的面目定会露出来,而且从此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实在有点得不偿失,更是自欺欺人。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是莫大的悲哀.作为未来祖国的主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要想使自己能够适应于这个时代,使我们的民族立于这个竞争的世界,就必须诚实守信。你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荣誉,也可以没有健康,但你不可以没有诚信,因为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族的存亡之根。

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在日常学习中,有的人没做作业,就抄袭他人的,或者对老师撒谎,有人因为对学习不上心,但又怕考不好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就作弊。这样的行为怎么称得上是个诚实的中学生呢?古往今来,没有一个靠坑骗、欺诈消费者而成为誉满天下的商家,也没有一个靠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弄虚作假而成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同样的道理,没有一个能通过考试作弊而成为学业优秀的学子。要做一名好学生必须先学会做人。而诚信乃为人之根本,事实上,人的成长中不可能没有弱点,也不可能不犯错误,然而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错误。我们惟有诚实、坦然的看待自己的弱点,才能对症下药,力求让自己更为完美。“诚信守纪”是为人做事的重要内涵,作为中学生,更要将“诚信守纪”看成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是绽放于人类之树的一朵鲜花,它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诚实守信,去践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同学们,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让我们手挽手,让诚信遍布学校的每个角落,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树优良学风,做诚信学子!让我们带着诚信,与诚信同行吧,当我们真正拥有诚信时,才能告诉自己:因为我诚信,所以我美丽:因为我美丽,所以我自豪!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考试成功。谢谢大家!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演讲稿范文5

党的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搞好诚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诚信——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成才的必备素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得到了不断的洗礼和升华,诚信教育已在神州大地上扎下深厚的根基,具有悠长的历史渊源,培养了一大批倡导诚信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和人民做着贡献。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从来都是重信守诺,是最讲“诚信”的民族。关于“诚信”问题,孔子曾讲“民无信不立”,孟子曾说“朋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

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中,“诚信”的核心是强调忠诚,主要包涵朋友的信义、爱人的忠贞、君臣的忠实等。孔子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士”,亦即君子,且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之一就是有“信”和“守信”,他曾郑重地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信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可见,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欲成君子不可“无信”。

诚信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一种保证,诚信就是一诺千金,信用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个人发展的必备品德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指的是一个人的资信记录,是指一个人的负责任的能力,不是简单的道德人品问题。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他的事业将会走向成功,人生将会亮丽多姿。反之,一个处处背离信用的人,如果经常食言,久而久之他定会失去周围人的支持和信任,最终会抑郁、不得志,其人生必将黯淡无光。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诚信看成与生命一样重要,视诚信为自身道德品质的生命,注重自身诚信意识的培养。否则,在社会上将难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篇8:谈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1989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个概念, 它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本护照”, 在国家高等教育与创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经营管理、危机管理和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通过系统的教育手段, 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以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主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 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主流或非主流教育框架下的年轻学生, 需要经过一些诸如大学生创业论坛之类的讨论会来认清自身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或者创业战略;同时, 学生必须掌握比书本上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应用乐观的精神来计划将来, 并坚信用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好这一切。自信、自力更生、自主管理是毕业生需要和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这都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石。美国教育专家曾经指出, 21世纪国家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将创业技能通过系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包含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创业与职业规划教育, 教授学生应聘技巧和职场生存法则, 提供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创业项目中, 引导他们制定可行的创业计划。

与国外创业教育的现状相比, 我国大学校园内的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桎梏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学生被过分地强调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造成了学生不闻窗外事的成长习惯, 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就业形势的关注。在高校学生毕业后, 没有转变就业观念, 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和心理准备, 造成了学生空有创业热情, 却缺乏有成效的创业方式, 最终造成创业失败。目前,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教育部已经开展了多起“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

(二) 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 创新与创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常态行为。大学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来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意思维, 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素质,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和热情, 引导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新, 投身创业实践, 加快创新创业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构建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校创业教育对提高学生创业素质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 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 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强化大学生创业心理,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一) 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实施创业活动的基石, 是发挥创业能力的工具, 在创业活动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创业知识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 这是从事某项专业和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二是商业知识, 这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基础, 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三是综合知识, 包括法律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创业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强化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基础。

(二) 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

年轻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 一旦创业激情被点燃, 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活动中去, 但是激情一旦褪色, 很多创业者要面对寂寞和挫折, 很容易对前景失去信心。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进取、执著向上的创业精神。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 这种理念应当贯穿于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 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勇于创业, 敢于突破。

(三) 强化大学生创业心理。

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例如合理应对创业风险, 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能够省时度势, 把握时机, 出手果断;具有经营头脑, 有丰富的营销手段, 善于危机处理, 有优秀的领导能力等等。另一方面, 作为女学生创业者, 在心理素质方面与男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如缺乏商业人脉, 经营管理意识不如男性, 意志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短缺等, 但是女性的善于沟通, 有亲和力也是自身的优势, 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形成温情效应、回头效应。因此, 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强化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四) 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培养的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不能将创新持续下去, 是否可以应对市场需求, 推陈出新;二是能不能将创新意识与周围环境结合, 把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三是能不能将创业活动的各个要素科学合理地整合起来为自己的创业活动服务;四是能不能对自己的创业活动进行长期规划, 合理制定分期目标, 并逐步实现。因此, 创业素质贯穿整个创业活动, 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主旨是创新教育。创新是创业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创业教育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的继续, 但是中外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差距仍然很大, 创业教育目前仍是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瓶颈, 大学生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因此, 创业教育应当首先着重于学生知识的储备和正确的定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另一方面, 高职高专学生在创业素质方面与本科以上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利因素, 针对这些不足, 为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竞争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针对不同的受业群体制定不同的创业教育组织结构。

(一) 更新教育观念,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创业教育陆续在国内高校校园兴起, 许多高校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开展创业教育, 支持创业活动。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优秀毕业人才, 就必须要用积极的思想来重视创业教育, 确立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 组建创业教育机构,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 国内高校开始小范围地组建一些领导小组来辅导学生的创业活动, 但无法形成规范化、系统化和可持续化的教育活动, 无法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长期有效的辅导, 无法对学生创业的后续行为进行跟踪扶持, 因此, 高校应当组建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 强调机构的系统研究与科学规划, 加强创业教育的管理与科研工作,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知识和技术保障。

(三) 完善课程体系, 丰富创业教育内容。

社会经济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所以创业教育内容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不仅要传授创业相关知识, 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教育、危机管理教育、创业素质教育等相关教育。创业教育机构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结合学生实际和创业环境分析, 形成有特色优势的创业课程, 丰富创业教育内容, 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保持大学生先进的创业理念。

(四)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 制定合理教育课程。

大学生的构成群体不具有单一性, 高职大专和本科以上学生在教育体制和知识掌握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所以在制定创业教育课程时, 应当充分考虑到受业人群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 打造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师资队伍,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 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课程, 指导学生进行创业规划。

(五) 举办创业大赛, 提升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不应当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教育机构应该深化教育课程成果、模拟创业教育实践、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等活动, 例如举办创业交流论坛、创业成功人士讲座、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 使创业学生从多角度巩固创业知识、了解创业环境, 放大创业教育功能, 加速创业教育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吕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思考.2009.2.

[2]佚名.探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教育资源库, 2009.4.

[3]郑解, 刘冰峰.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科技创业, 2007.1.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民意调查统计情况下一篇:春雨-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