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贫困大学生日前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几年对其开展的教育援助工作也受到除高校外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援助工作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立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援助,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有关问题。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贫困大学生是高等院校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1:

团体心理辅导在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  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他们在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劣势,影响了个人的学习和未来成长。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干预,在安全、真诚、温暖、平等的氛围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总结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干预措施。

[关    键   词]  团体心理辅导;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团体情境下的心理辅导形式,针对团体对象运用适合的辅导策略和方法,促进团体成员在观察、学习、体验等交往活动中认识、接纳和发展自我,改善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助于团体成员激发潜力,实现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团体心理辅导在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有助于缓解贫困学生因生活压力等产生的不良心理情绪,能够获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对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咨询相比,具有诸多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为对象,将相同特点的成员组成一个团体,围绕团体开展各种辅导活动,心理辅导效率更高,省时省力。

2.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能够彼此交流互动,分享个体的苦恼忧虑,互相产生认同感和对团体的归属感,从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

3.基于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团体成员可以拥有更多的宣泄机会,团体内安全、坦诚、关怀的轻松氛围能够促进个体间的交流互动,满足个体的分享需求。

4.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团体成员可以根据其他个体的行为语言,修正自身的言行,不仅可以实现人际互助,还可以互相促进,在团体活动中增强个体的力量和智慧。

因此,针对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很好地提升团体成员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缓解成员的社交焦虑,促进成员的自我接纳。团体成员通过亲身参与情景剧、讨论、分享、互助等活动,能够促进成员的自我思考,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寓教于乐的效果,扩大心理辅导工作的受众面,增强心理辅导的工作成效[1]。

(二)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贫困大学生不仅具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大学生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和普通大学生相比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大学生往往比同龄人承受更多生活上的压力和磨难,这导致贫困大学生往往更早熟,深刻懂得生活的艰辛,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上独立。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贫困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努力寻找各种兼职,大学阶段的学业虽然不像高中阶段那般紧张,却也需要学生投入很多的精力,很多贫困学生由于将过多精力投入打工赚钱,学业势必受到影响,也会影响未来就业,形成恶性循环。

2.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学生被迫兼职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导致学业和就业受到一定影响,这对贫困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贫困学生存在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状态,和普通学生相比贫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角色适应性较差,普遍表现出内向、焦虑、抑郁、敏感等不良情绪,贫困学生有更多的内心冲突和更强的道德自律,甚至可能产生一定的敌对情绪。

3.家庭经济困难不仅导致贫困学生将大量精力投入兼职工作,还限制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导致贫困学生的自身能力较差。个体的能力包括很多方面,积极健康的心态、工作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贫困大学生往往学业受到影响,而且就业观念落后、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这导致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往往低于普通的大学生,虽然拥有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在就业方面仍然处于劣势地位[2]。

因此,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可以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共性问题,节约民办高校的精力,扩大心理教育的覆盖面,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贫困大学生之间更容易相互倾诉,获得共鸣,这是教师单一辅导所难以做到的,单纯依靠教师、班干部等方面的力量帮扶效果有限,远远不如贫困学生群体内部的交流互动。同时,这种方式可以对贫困学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公开贫困学生的身份标签,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免于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干预措施

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的干预作用,取决于心理辅导方案和心理辅导方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构建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以团体为对象,以实践为线索,重视环境熏陶、观察学习和归因训练,通过认知澄清、行为训练、反思强化的步骤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需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团体动力学理论、归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广泛的理论基础。

1.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优秀的心理品质对个体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心理辅导方案要关注智慧、勇气、合作、感恩等積极心理品质,重点培养各种积极心理品质,而非仅仅关注贫困学生的消极品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要在不同单元有所侧重地培养自信、团体精神、诚信等积极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逐步激活或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消除不良品质的影响[3]。

2.要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心灵需求。贫困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在个人价值与尊严、释放和缓解压力等方面具有更多需求,心灵辅导方案设计中要予以重视。例如针对贫困大学生释放和缓解压力的需求,可以设计压力透视和压力应对等方面的活动,引导贫困学生尽情释放和缓解压力;针对贫困学生的交际需求,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搭建交流平台,设计团队合作活动,引导贫困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交流互动,在满足贫困学生爱与归属需求的同时,培养善良、真诚、团结合作等积极品质。

3.要深入挖掘贫困学生群体的内在潜力。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会对个体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挖掘贫困学生群体的潜在动力可以对个体起到正向诱导、激励作用。当贫困学生刚加入群体时,彼此陌生,缺乏融洽关系和团体凝聚力,要重视团体氛围的营造,激发团体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强个体对集体的归属感,构建团结、融洽的团体,从而发挥团体对个体的积极作用,对团体成员进行感染和激励[4]。

4.要激发贫困学生的成就动机,发挥主观能动性。归因理论认为,成就动机高的人将成就视为稳定性因素,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持续不懈地努力,面对困难有信心克服和解决。因此,要设计“感恩贫穷”“成长烦恼”等活动,引导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贫穷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扰,对面临的各种困难正确归因,积极发挥自我效能,将个人努力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在活动设计中,可以采用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强调团体的整体性、互动性,突出个体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取材,在观察和参与中学习、感悟。

(二)丰富心理辅导方式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围绕心理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确保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1.组织多种多样的团体合作活动。贫困学生的交际能力往往低于普通学生,原因在于贫困学生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怯懦等心态,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加强合作的团体活动,比如“两人三足”等活动来促进个体间的接触,消除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亲密感。团体心理辅导人员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尝试理解不同认知带来的不同情绪体验,学会换位思考和通过调整认知来调节情绪,丰富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提升自信心[5]。

2.组织个人能力发展的团体学习活动。贫困学生的个体能力往往因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低于普通学生,在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故事分享、案例分析、职业探索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比如通过放松练习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介绍时间管理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借助自画像、墓志铭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等。

3.组织真诚、温暖的团体体验活动。贫困学生往往内向、羞怯,内心敏感且不善于表达,可以鼓励学生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分享个人故事的过程中,挖掘故事中曾经忽略的部分,发现潜在的资源,更好地发现和接纳自己,摆脱自卑、怀疑等不良情绪,提升个体的自信心。通过这类活动,还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交流,增强贫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6]。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中的应用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显著改善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他们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基于相关理论知识,科学构建心理辅导方案,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不断加强和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翁思洁.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的积极性探究[J].大學教育,2020(1):137-140.

[2]刘开源.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1(4):74-77.

[3]吴桂坤.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1):158-159.

[4]任少云.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1):28-29.

[5]赵婷.新时代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7(3):112-116.

[6]邓宇,刘钰,刘云美,等.叙事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7):49-50,55.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白新涛

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2:

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贫困大学生日前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几年对其开展的教育援助工作也受到除高校外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援助工作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立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援助,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

贫困大学生是高等院校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每个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各级政府采取了设立奖学金、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等举措,以期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部分经济问题;社会各界也慷慨捐助,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但是目前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援助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 现阶段我国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不尽完善

各级政府缺乏对贫困大学生证明的规范化规定,不同地区学生的证明材料不尽相同,增加了高校有针对性实施教育援助的难度。有些家长还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假证明,这样一来更增加了高校识别真假贫困大学生工作的难度。虚假贫困大学生的存在,会助长这群大学生不道德的行为,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导致贫困大学生范围的不良扩张,影响到对真正贫困大学生的捐助。

此外,很多高校对贫困学生实施同等援助,这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导致一部分需要较多援助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援助。不同地区对贫困的执行标准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不同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程度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但是对于高校而言,仅仅是依靠贫困证明来确定是否是贫困大学生,却不会区分不同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程度。这样一来,在援助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就很难全面兼顾。

1.2 教育援助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采用经济援助的方式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虽然经济援助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困难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也不能忽视对贫困大学生心理、思想等方面的援助,因为心理、思想方面的援助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其意义更为长远。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导致其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感。所以高校在对其进行教育援助时,不应只考虑经济援助,还应重视其心理、思想上的援助。

1.3 缺乏正确的教育援助态度

社会、学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援助时,通常是带有一种施舍、恩赐的态度,这会让被援助的贫困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抗拒,从而用一种不愉快的态度来对待援助。因此,如何既让教育援助顺利的进行,又让被援助的贫困大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

2 解决我国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问题的对策

2.1 建立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新机制

要解决贫困大学生援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相关机制的健全。当然,各高校也需要积极的探索相关问题的新方法。

2.2 贫困认定程序要逐步完善

在解决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认定的问题上,应努力探寻认定程序的正义性,确保贫困大学生的利益。应进一步完善以学生认定为主体,以政府和学校认定为辅的科学化的认定程序。将原先由教师认定贫困大学生转为学生认定,可使认定工作更具真实性,增加其透明度。

2.3 拓宽教育援助的途径

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援助贫困大学生的办法,所以应进一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作用。

创立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立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勤工助学岗位,将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教育援助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部分经济问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优质生源。

2.4 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援助

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其心理的援助。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是“贫困生”。因此,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还应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例如,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和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交往中就会重新评价自己,为自己重新定位。总之,要通过教育援助,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 结语

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援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各级政府、学校要立足现在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行之有效的援助,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春莲.对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时效性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陈志庆.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394期.

[3]陈林.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实施的伦理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4]任学锋,徐涛主编.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58.

作者:兆晶 张红芳

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论文 篇3:

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分析

摘 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经济观念以及心理和思想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出发,简单地分析了在实际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而提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加强;改进;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

在高校的扩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贫困生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家庭贫困因素导致,高效的贫困大学生在心里、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这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贫困大学生在情绪、认知、意志等方面出现问题和偏差,最终导致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严重下降,这就大大增强了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那么,如何才能够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1.1缺乏经济,消费观念易走向极端。众所周知,目前的高效的贫困学生大部分是来自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或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子女,进而导致他们严重缺乏经济来源,这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消费、生活的压力,进而导致其不能够和普通学生一样正常的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样使得大学生对经济和金钱的态度和看法都与普通学生相比,有着很大大差距,致使学生对经济消费观念存在着一些偏差和极端的认识。

1.2对于文化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高校贫困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不同,接触的文化教育背景也大不相同。由于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普遍受到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影响,对于现代文化和城市文化比较生疏,由于进入大学之后,收到新文化的明显冲击,进而导致大部分的贫困学生在选择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和疑惑。针对这种现象,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想改变,进而努力的进行勤工俭学,想要拥有足够的资金,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缩小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想要改变自己,更快的融入现代社会环境中。

1.3心理健康状况不好。大部分高效的贫困大学生在心里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原因,进而导致他们在于普通同学相比,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在学习用品、生活消费以及穿着方面,都会让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的感觉,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总是非常的敏感,进而导致他们不与其他同学谈心,不和他们深入的交流,将自己隐藏的非常的深,他们认为这样就不会有人瞧不起他们了。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2.1加强建设贫困大学生的管理队伍。高校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科学、有效、合理、系统、人性化的管理贫困大学生群体,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优秀的、高素质的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团队。一直良好的管理队伍不仅能够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环节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以及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2开通校园微信平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微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并对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交流平台,开通校园微信平台,采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针对不同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同时,传送微信信息的方式应该采用语音的方式进行传达,这样更有助于心理辅导教师与贫困大学生的交流,更贴近人性化的交流方式,进而改变贫困大学生不愿与人交流、自我封闭、自暴自弃、自卑感等这样的性格与习惯,并帮助他们建立与人交流的信心。此外,在开通校园微信交流平台的时候,可以时常举办以贫困大学生为主角的活动——“献爱心”、“受资助者助人为乐”等公益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将封闭的贫困大学生融入社会群体,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2.3提倡学习模范,用于力争先进。作为一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要从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等情况出发,利用学习的典范来激励他们勇于冒险、敢于战胜困难、勤奋努力、力争图强,进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做一份贡献。在实际的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要把是贫困大学生充分认识、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并为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作为教育管理目标。众所周知,人只要对生活失去了意义、信心和斗志,那么他将会一事无成,他的未来一片迷茫和荆棘。为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提倡学习的典范,进而不断地激励贫困大学生,要求他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勇于战胜困难,为未来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和努力。然而,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励贫困大学生:一是举办优秀的贫困学生座谈会。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赢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成绩,这样可以通过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来帮助其他贫困学生;二是举办校友会。这种方式是邀请曾经在大学是贫困学生,然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在自己的事业上做出一定成就的校友,通过他们对自己成功道路的讲述,激励现在的贫困大学生,让他们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靠出生的家庭情况而决定的,是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得来的。

三、結语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贫困大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交际能力以及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是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能和质量和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刚.浅析网络时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J].办公自动化,2013,22:3.

[2]夏水龙,晏红洁,李洁珍.对贫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01:3-4.

[3]庄静.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刍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3.

[4]邓晶艳,林建勤.高校贫困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5.

作者:吴楠

上一篇:马克思数学手稿研究论文下一篇:财税政策优化及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