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走近毛泽东心得

2024-04-27

观走近毛泽东心得(精选7篇)

篇1:观走近毛泽东心得

观《走近毛泽东》心得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那是因为伟人有不同于常人的许多地方。伟大领袖毛泽东之所以能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看了影片《走近毛泽东》后,或许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一直以来,我都不曾真正了解毛泽东,不知道他为什么能成为人民的领袖。在我模糊的记忆中,只有小时候听过一些关于毛泽东的歌曲。诸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你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等。似乎把毛泽东给神话了。直到那天历史课上,何老师给我们看了影片《走近毛泽东》,我才开始真正了解毛泽东。毛泽东之所以能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想原因在于他的奇——志向之奇,胆识之奇,行为之奇,说话之奇,思想之奇。

一:志向之奇

影片中介绍到,17岁那年,毛泽东告别父母,走出韶山冲,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位日本人写的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7岁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17岁就能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走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毛泽东会成功呢?影片中还介绍到,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他的人生志向就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作一个奇男子。想想自己17岁的时候,每天除了机械的学习,别的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敢想。好不容易拼上了大学,本以为终于可以开始自己的生活了,但大学散漫的氛围把自己追求生活的激情

1消磨殆尽,只剩一个空壳。这样下去,我们又怎么能取得成功呢!

二:胆识之奇

在影片中,我非常喜欢毛泽东说的一段话,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千疮百孔,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的抨击打压。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毛泽东能说出如此惊天动地的话,足以证明他的胆魄。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是独立自主的一方。蒋介石的国民党为了溶共,一再鼓吹,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甚至打出了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的古训。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党一人的独裁理论。听了这一套,毛泽东在延安说:“我不信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不信邪的胆识,才有了共产党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筹码;才有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了今天逐渐强大的中国。才有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三:行为之奇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时,根据自己的姓名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这个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弄得长沙很多学校的校长纷纷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去问是不是有二十八画生这个人。由于毛泽东善于交友,敢

于标新立异,在他身边逐渐聚集了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一起创办了社团《新民学会》,成为他后来指挥千军万马的牛刀小试。

1954年春天,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闲暇中便去登杭州附近的山峰。一次,登到半山腰时已是傍晚,有人说:“在往前走没有路了,天黑了就什么一看不见了。”于是提出下山往回走。毛泽东说:“你们是累了吧,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们往前走,绝不下山,不走回头路。”不走回头路是毛泽东行事的人生准则,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准则,才使得他即使在党内受排挤、不如意时也能坚持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最终得到认可,领导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四:说话之奇

影片一开始,就讲了年老的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女儿女婿时,虽然说话都费劲,但开口就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副大中华的脸”。立刻让人肃然起敬。

六十年代,来访的外宾常常问起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毛泽东的回答也常常只有四个字,逼上梁山。毛泽东对外国客人说:“我没有准备打仗,我只是一个小学教师。干革命了,我们也很蠢,没想到要用枪杆子,也没有想到蒋介石到处抓人杀人,不要我们活了,这七逼八逼,把我们逼上了梁山。”逼上梁山,这四个字是多么的简单,但就是这四个字,却能体现出毛泽东说话的奇特之处,风趣而又深刻。当外国人客人问毛泽东最近学什么英语时,毛泽东回答说:“只是一些

简单的单词罢了,例如paper tiger。”惹得在场人哄堂大笑。外国客人不知道,在早些时候,毛泽东曾用纸老虎来形容国民党,后来又用它来形容帝国主义。在这部影片中,自始至终都体现了毛泽东说话的智慧。

五:思想之奇

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发言时语出惊人:“从前我们说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农民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的,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后来这段话被概括为“枪杆子里出政权”,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胜利的标志。

当蒋介石在南京宣称,谁控制了北京、广东、上海和武汉,谁就控制了全中国时。毛泽东则在偏远的农村预言,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全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是正确的。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始从井冈山逐步延伸,一直延伸到北京的天安门。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因为他看准了一点,在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边远的农村恰好是红色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发动农民群众,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

看完影片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们这一代人生活是安稳了,不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但我们却越来越没有目标,越来越迷茫,整天浑浑噩噩。中国是强大了,但国民的积极性、战胜困难的决心却

远不如毛主席们那一代。这部影片使我懂得一个人应该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决不放弃。做事学会创新,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才智,做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学会推销自己,广交天下朋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篇2:观走近毛泽东心得

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主席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浪漫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看完这部记录片后,在我看来毛主席慈祥的面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接见外宾的时候永远都是最自然的表情,视察工作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带笑容的,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泽东主席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毛泽东》这部记录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记得纪录片中的一个场景,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

毛主席离开家乡时,他对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是怎样一种豪迈啊,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冲时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主席三十二年重回故园,父母都已不在,独自面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已经成为景点的家该是何等的心情啊。

篇3:毛泽东海权观探析

一、国家主权是维护海权的前提

自1840年以来, 东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用坚船利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不断破坏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1939年,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写道:“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 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 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他们直接管理的租界。他们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 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 (海上的、陆上的、内河的和空中的) 。”毛泽东确定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中, 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 尤其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并宣布“废除卖国条约”。毛泽东从维护国家主权的全局高度认识海权问题, 将海权视为国家主权的一部分。毛泽东认为, 国家主权是国家向海洋发展的前提条件。

1958年, 鉴于外国军舰常来中国领海闹事, 毛泽东意识到领海问题至关重要, 涉及国家主权, 建议由外交部请国际海洋法专家一起研究中国领海问题。在听取专家对《海牙协议》等国际法的介绍和意见后, 毛泽东从国家安全和利益出发, 认为应当限制外国在中国领海、领空的自由活动, 主张有较宽的领海, 鉴于当时我国海岸火炮有效射程在12海里以上, 最后确定12海里的领海宽度。1958年, 中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 第一条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 未经中国政府许可, 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1982年出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国有权确定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

可见, 当年毛泽东独树一帜的12海里领海权的决策不仅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 也前瞻性地引领了国际潮流。

二、重视海防与海军建设

毛泽东认为海上力量是维护海权也就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海军是海上力量的重中之重。抗日战争期间, 他提议“要研究海防问题”, 中央军委遂成立海防研究小组。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下决心要终结中华民族有海无防的历史。1949年, 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 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 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 美国第七舰队的介入使毛泽东加深了对海上军事力量重要性的认识。1953年, 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 保障海上运输的安全, 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 最后统一全部国土, 为了准备力量, 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侵略, 我们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 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 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毛泽东的海军建设指南一是表达了沟通世界的思想, 使“海上铁路”畅通无阻, 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二是表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强调了海军在收复台湾上的重要作用;三是防范外国从海路对共和国构成威胁, 强调海军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上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海军寄予的厚望以及依靠海军维护海权的思想。1963年, 毛泽东在中央军委关于海军问题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上批示:“希望海军各级党委同志们团结起来, 以大局为重, 焕发精神, 努力工作, 发扬成绩, 纠正缺点错误, 同其他军种一样, 把海军工作搞好。”1975年, 毛泽东对海军作出指示:“海军要搞好, 使敌人怕。”

正是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 东海、南海、北海三个舰队先后组建, 形成拱卫大陆的海上力量。1974年, 南越海军强占我金银岛等岛屿。81岁的毛泽东指示:“不打一仗, 不足于维护中国海权!”南海舰队奉命出击, 打败南越海军, 收复了被占岛屿。

三、重视海港和海岸主权

新中国成立后, 收回了除被苏联占用的旅顺、大连之外的所有外国在华租界。毛泽东认为, 外国军事基地没有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上的理由。旅顺、大连两个海港的问题牵动着毛泽东的心, 他亲访苏联, 以期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主权。新的中苏条约规定, 由中苏以1∶1的比例组成联合委员会共同管理旅顺地区军事事宜, 直至苏军撤离;旅顺的行政和大连的行政完全归中国政府管理。1951年, 根据中苏移交协议, 苏联将大连港完全移交给中国。1955年, 旅顺港回到祖国怀抱。

1958年, 中国决定在华南地区建立一座大型无线电台。得知这一情况后, 苏联国防部长给中国国防部长来信, 提出在中国海岸线建一座两国共用的长波无线电中心并提议大部分费用由苏联出。彭德怀给毛泽东汇报后, 毛泽东批示:“钱一定要由中国出, 不能由苏方出, 使用共同。”苏联在得到中方反馈后仍执意由中苏共建、共管、共有。毛泽东主张长波电台必须是中国负责修建是因为这事关国家主权, 强调了长波电台的归属权属于中国, 而不是苏联强调的中苏共同享有长波电台主权。后来,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中国克服困难建成大型长波无线电台, 并无偿地提供给苏联使用直至苏中关系恶化。

中方于1958年提出, 希望苏联在海军建设方面给予新技术的帮助。赫鲁晓夫通过驻华大使尤金表示, 希望同中国商议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毛泽东认为这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行径, 认为租借权是有损中国国家主权的, 坚决反对苏联提议的“海军合作社”。毛泽东坚决维护中国海权, 避免军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主张独立自主研制发展核潜艇。毛泽东“核潜艇,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自力更生的指示在1971年被落实, 中国核潜艇建成下水。

在海上大型长波电台和建立联合海上舰队上, 毛泽东拒绝了苏联借帮助之名谋求中国海洋权益的要求, 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建成了海上大型长波电台和核潜艇舰队, 切实维护了中国海权。

四、重视中国内水航行权

内水指沿海国领海基线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港口、海峡以及其他位于领海以内的水域。毛泽东主张收回中国领水航行权。1949年4月, 渡江大战在即, 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侵入长江200海里, 出现在国共对峙的敏感区。解放军鸣炮示警无效, 英舰还将舰炮瞄准解放军阵地。“紫石英”号在炮战后搁浅。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亲率远东舰队旗舰“伦敦”号与护卫舰“黑天鹅”号救援。中央起初认为是偶然事件, 22日指示总前委可以允许“伦敦”号营救。但当得知“伦敦”号、“黑天鹅”号与我军之间又发生新炮战, 且我军方面伤亡252人后, 毛泽东起草新华社社论《抗议英舰暴行》, 指责“英帝国主义的海军竟敢如此横行无忌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在一起, 向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挑衅, 闯入人民解放军防区发炮攻击, 英帝国主义必须担负全部责任”。鉴于1943年“中英新约”已经废除了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 23日, 毛泽东指出:“不着重谁先开枪, 因为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重要的是擅自侵入内河, 只要是擅自侵入, 我军就必须打它和扣留它;也不要着重正当渡江的时机, 重要的是擅自侵入人民解放军控制的内河, 不管什么时候, 都是不能许可的。”30日, 我军方发言人严正抗议英军暴行, 要求对方赔礼赔偿, 要求外国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 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空”[1]1461。同天, 毛泽东发表声明指出, “长江是中国的内河, 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并要求外国在中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毛泽东在“紫石英”号事件中的言论和指示表明了其维护国家尊严、保护中国领水航行权的态度和决心。

五、重视海关主权

中国海关主权长期为帝国主义侵占, 中国大门的钥匙长期为外国势力控制。1927年,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将帝国主义掌握的海关、盐税, 收归苏维埃国家管理征收, 一切税率由苏维埃政府自己决定。”1934年,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关税是以按照苏区的需要程度统制货物的进出口为目的, 因此税率有完全免征的, 有高于百分之百的。可见,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海关机构是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机构。这打破了帝国主义控制海关的特权, 并在保护解放区生产、开展贸易、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增加财政收入和支援革命战争等方面, 起到重要作用。1949年, 毛泽东在西柏坡强调:“立即统制对外贸易, 改革海关制度, 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 人民海关在吸收原海关人员的基础上建立并开始为国把关, 保护经济建设, 服务社会发展, 逐步承担起税收征管、通关与保税监管、进出口统计、海关稽查、打击走私等职责。

六、重视“海上铁路”建设

1949年, 毛泽东认为急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没有多大意义, “相反, 恐怕利用这两地的原来地位, 特别是香港, 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总之, 要看形势的发展再做最后决定”。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意识到香港是自由港, 可以为新中国购买原料、进口设备、引进资金和技术、训练技术人才, 于是作出了“暂不收回香港”的战略决策, 并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事实证明, 正是保留香港“国际通道”的地位, 才得以粉碎敌对阵营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禁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的海轮吨位仅占世界比重约0.3%, 对外海运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志要发展壮大远洋运输事业, 摆脱新中国遭受封锁的困境。1949年10月5日, 波兰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7日, 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50年, 波兰驻华大使照会中国外交部, 提出了由两国政府合股组建中波轮船公司的建议。1951年6月15日, 中波轮船股份公司, 这家由中国和波兰两国政府本着平权合股原则共同组建的远洋运输企业, 以8000万卢布购买的4艘旧船起家。当时, 中波公司的成立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和外交意义。它的成立, 打破了西方敌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 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从此起步。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及新中国远洋发展史上第一家轮船公司, 中波公司的组建牵动了毛泽东的心。毛泽东在交通部递交的中波公司汇报文件上挥毫批示“好好办”。成立后的第一年, 中波公司就为新中国运回了26座工厂的设备。

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拉开了我国的远洋运输事业的序幕。随后, 毛泽东提出了建设和发展自营的中国远洋运输船队的设想, 并在1958年提出“建立海上铁路”的伟大构想。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关怀下, 中国政府从英国买来一条报废的邮船, 经修补改造后变身为中国第一条远洋货轮“光华”号。1961年, 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正式成立, 实践着毛泽东建立“海上铁路”连通世界互通有无、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享海洋资源的设想。

参考文献

篇4: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环境102齐晨1003070202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这门学科的第二堂课上,老师组织了我们观看了《走近毛泽东》的一部分,其余部分我利用课余时间也进行了观看。虽然我对于历史不是那么的热爱,但是对于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毛泽东这样有很多故事的历史人物,我还是很感兴趣的。以前对于毛泽东的了解和认识很有限,这次视频的观看正好为我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在观看之后,对于毛泽东,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这是毛泽东一生所留给后人的印记,就像是一张名片,最精华地传达给每个想了解但还不了解他的人一个最明确的信息——这是一位伟人。但通过《走近毛泽东》,我似乎看到了这些称谓背后的故事,就比如说从前只知道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却不知他还有个“石三伢子”的乳名,也不知道中共曾有一个奇男子“二十八画生”。这些事可能意义不大,但对我来说,它们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毛泽东。

谈起整部纪录片中最令我感兴趣的事,不得不提到毛泽东的“笔杆子”和“枪杆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毛泽东在面对大革命失败后所提出的口号。这句话,不知敲醒了多少梦中人,这句话也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枪杆子”的威力不言而喻,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一生从没有开过枪,仅仅在一次演习中一时兴起摆了摆姿势。我想如果毛泽东生在其他的年代,那么他的生平简介很可能是以诗人作为开头的,甚至只有诗人。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毛泽东是放不下他的“笔杆子”的,只不过在那个深深印有他的印记的年代,他没能用他的笔抒发更多的深情,而是拯救了一个民族。

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就要说是晚年的毛泽东了。对于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死还是畏惧的。“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这是毛泽东在闲暇时同身边的工作人员聊天所说的话。他还曾用自己的生死,形象的解释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我活着的时候吃鱼比较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可以见得,在生老病死面前,毛泽东还是很豁达的。

篇5: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历史与社会学院,社区管理12-

1代恒,12061404

5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却永不当大元帅;他是杰出的革命家军事指挥家,却是手握笔杆子战胜敌人,他是全国人民敬仰的领袖,却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毛泽东,我们这代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我们崇拜的遥远高大的伟人!在我看完《走近毛泽东》后,心中他那模糊的面孔,神秘的面纱便也揭开了。

青年须立志,报国须当时。毛泽东少年时候白天劳动,夜晚自学,当时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尽管条件恶劣,但是他仍然非常喜欢学习掌握知识几年后顺利考上湖南师大,毛主席也有梦想在那里他立下“交奇友,读奇书,做奇事,做奇男子的志向”,他勇于表现自己,发表的交友书信引来别人重视,在今天交友信息泛滥的年代,一则信息很快被取代,但是这在那个思想封闭的年代可谓创举。他还积极接受新思想,关注时事,在那个兵荒马乱水深火热的年代,人人追求自保,毛爷爷审时度势与同道中人一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许这就是当初毛爷爷的青年时代的写照。而现在,我们学生不仅免学费而且几乎都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即使这样依然有很多人选择退学,不在学校学习,我觉得真是一种悲哀,一种当

代人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些有梦想的年轻学生在自己初高中的黄金时间下学,荒废了人生的黄金学习时间。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干得几乎不是学生该干的事,相当一部分人把时间浪费在谈恋爱,做生意,交友请客吃饭上。。在这里不是说大学生不应该有一段美好的情感,不应该去创业,而是说有些人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应该把学习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学习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适应这个讯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把精力分散了,反而都干的不好了。如果毛爷爷看到现在这种状况,他老人家作何感想呢?我觉得不是毛爷爷的精神他们不了解,而是没有践行抑或环境让他们忘记了曾经毛爷爷奋斗过的年代。他们也有梦想,也有计划只是毛爷爷的很多精神都成了他们嘴皮子上的事,没有内化到他们的脑海,应用于他们的实践中,说到做到这才是我们应该实现的。正如毛爷爷说所“有的人死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毛爷爷的青年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出的人生时期,掌握好,运用好,传承好毛爷爷的精神,我们责无旁贷!

闭门勿造车,实践出真知。黄洋界事变后,革命政权收到了空前的打击,毛主席清醒的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精心组织后南昌起义成功,组建了自己的武装.但是当时的中共中央不顾中国国情实际情况,生搬硬套苏联模式令部队强攻大城市是本来脆弱的革命武装几乎遭受到毁灭性损失.毛主席果断调整策略,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每年都出北京调研考察,每年几乎

六七个月都在外面,很多决定都是在外面做出的,他说只有出来了才能看到真实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几十年后,我们的党政官员似乎搞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让中国的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实际情况呢?很多官员闭门造车,不顾实际情况,置人民利益于不顾。比如强征地,城管随意执法。。等等。最近的反腐下马高官,从政治局常委到省部级,厅级局级官员,动辄贪污上亿资产,而我们的政府还说财政吃紧,各地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发不出去工资,就卖地挪用科研经费。。如果说我们的法律还算健全,我们的官员还有些素质,还记得毛主席曾经的作风品质,毛主席精简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的社会还会出现这种贪腐成风,百姓仇恨官员的情况?所以当下应该拒绝官僚主义作风,拒绝形式主义,从思想高度,行事做事上树立政府的威信与公信力。“

篇6: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在我们中国的主席史上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虽然出生贫苦,但志高远大,他成立了新中国,他让农民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的理想其实不是做一个主席,而是平平淡淡的做一个小老师。但是,他也是被现实的情况“逼上梁山”的呀!毛泽东是第一个用笔杆子打战的人,他同后来的鲁迅一样,都是用自己的言语去恐吓敌人,令敌人闻风丧胆。

毛泽东同时也是一个不喜欢抢的人。指挥红军作战的他,甚至连一枪都没有打过。他也成为了当时中国第一个拥有持枪证却从未打过一枪的主席!

篇7:毛泽东的社会公正观

一、毛泽东的社会公正观

众所周知, “公平”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因此, 毛泽东对公平问题的研究非常深入, 他是从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教育公平这三个大的层面来探索的。具体表现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公平观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按劳分配与配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以实现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以实现政治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石, 强调并推动普及教育, 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

1、经济公平

经济公平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核心内容。其关键在于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行按劳分配与配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最终消灭全体人民的贫富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前提, 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公平的基础。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前苏联的一些经验认为, 在私有制条件下, 人民永远不可能实现经济公平。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还存在一些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成分, 存在着造成经济不公平的根源。因此, 毛泽东提出要进一步改革利益结构, 消除不公平的经济根源。

(2) 实行按劳分配与配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坚持分配制度的公平, 反对两级分化。

实行按劳分配与配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公平的根本保障。但是, 由于建国初期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和对社会主义公平的特殊理解, 毛泽东的公平思想原则, 在实际运作中演变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3)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重视各方利益的平衡。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 曾指出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 集利益增加了, 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1956年4月, 毛泽东又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 “军民兼顾”和“公私兼顾”。但是兼顾并非平均顾及, 这就涉及到整体与个人的基本关系问题。

由于脱离了公平实现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 毛泽东的公平思想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要实现社会公平,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为引领,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2、政治公平

政治公平是指人们公平地享有各项政治权利, 人人都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政治公平是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制度, 是毛泽东公平思想的重要内容, 也是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政治公平的具体内容如下:

(1) 建立一整套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公平的基础。

毛泽东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 领导党和人民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公平的基本政治制度。他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即一方面对人民实行民主, 另一方面对敌人实行专政。从政治制度上为公平平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 发扬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公平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曾认为, 民主既是公平的基础, 又是公平的保障。

(3) 反对官僚主义是实现政治公平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认为, 官僚主义极大地阻碍了公平社会的建立, 必须坚决予以反对。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的思想。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 把争取人民的民主自由, 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作为奋斗的目标和纲领, 号召中国人民为“打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压迫, 为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与平等而奋斗”。

3、文化教育公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毛泽东关于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建设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在教育领域,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具体表现在:

(1) 注重社会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 是指不同人群所获得的受教育机会与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等。受教育机会不因性别、种族、地区、阶层而不同。实现教育公平, 是毛泽东一直倾力关注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2)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受教育权的平等是最基本的平等。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就是以尊重知识, 尊重学术文化活动, 尊重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为前提, 实行学术自由、创作自由、批评与反批评自由, 提倡平等和民主的方法, 这种公平平等的民主氛围对于促进科学文化繁荣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毛泽东社会公正观在其著作中的表现

毛泽东的社会公正思想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 形成的关于公正问题的产物。纵观毛泽东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个方面的公正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公正思想是散见于毛泽东对各种具体问题和相关时代主题的研究和著作中。只能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思想文献的查阅, 将其公正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而不能直接得出结论。下面我将举例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将其公平观散见于其著作中的。

1、经济公平方面。

公平分配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在著作中的表现。共同富裕的概念是毛泽东1955年7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他说:“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 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 即实行合作化, 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 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指出要通过走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同年10月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的讲话中, 毛泽东又一次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 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穷的要富裕, 所有农民都要富裕, 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

2、政治公平方面中的官僚主义在著作中的表现。

官僚主义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顽症, 既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 又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 至今没有全面消除。官僚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所作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指出革命队伍中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我们要同这种现象作严厉的斗争。另一种是命令主义。命令主义者表面上不怠工, 好像在那里努力干。实际上, 命令主义……是不能成功的。”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还把贪污、衙门作风、公文旅行等现象称为官僚主义的表现。1942年12月, 他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还必须克服存在着的有些还是很严重的官僚主义, 例如贪污现象, 摆空架子, 无益的‘正规化’, 文牍主义等等。”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现象更加警觉。毛泽东认为建国后官僚主义在党政机关的表现主要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主观主义、脱离实际、贪污浪费、玩忽职守、横行霸道等。

3、文化教育公平方面在著作中的表现。

毛泽东关于建设有文化的军队的重要性的具体表述。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作了《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讲演, 强调了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着重指出, “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 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毛泽东同志始终把教育事业看作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毛泽东的公平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指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 公平正义就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 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公正问题。对毛泽东公平思想的研究对我们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如下。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勇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立足于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 以此制定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针政策,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立足中国国情, 构建和谐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妥善协调利益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 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相结合, 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有关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 我们要重视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这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廉洁性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民心向背, 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腐败是国之大敌, 党之大敌, 民之大敌。因此, 保持党的纯洁性,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廉政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 也是反腐倡廉建设基础性工作。

综上所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需要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公正问题。而毛泽东的社会公平观对公正问题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从理论到行动都实践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正义观, 这一公正观不仅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对我们现在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1~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田翠琴.公平正义的内涵与历史演变[J].学习与实践, 2007 (11) .

[3]夏文斌.90年代公平问题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 1997 (3) .

[4]王晓青.毛泽东的公平思想及其历史启示[J].理论界, 2011 (04) .

上一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下一篇:八一中学双语教学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