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故事

2024-04-24

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故事(共9篇)

篇1: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故事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

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

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

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篇2: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故事

(1)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比利时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的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人们称这种污染称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洛杉矶又一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1970年又一次光化学烟雾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因此患病。

(3)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形成的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

(5)1953~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含有汞的废水,进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

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1955~1972年日本骨痛病事件

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7)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

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后果是酿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8)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

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9)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

(10)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篇3: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两个不同的区域为例, 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 学生已掌握了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 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但是, 由于学生缺乏对各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了解, 要让学生对任意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的差异进行比较, 还是有点难度。

教材分析

本课时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分析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基本原理, 即分析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方法;二是案例分析, 以日本和英国为例进行区域差异比较。

在分析区域差异的基本原理中, 本教材提出了区域差异分为自然要素的差异和人文要素的差异。要求学生能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差异概念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区域差异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并初步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

在以日本和英国为例的区域差异比较中, 课本以案例分析的形式, 通过对日本和英国两个区域差异的分析,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最终实现学生能对任意两个或多个区域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课型设计

新授课

设计思想

一、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剪辑、制作视频素材 (全国各地典型区域差异欣赏, 英国和日本自然环境区域差异欣赏视频, 英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差异欣赏视频) , 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和巩固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和比较内容。

二、通过选取日本和英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图片, 进行充分运用, 反复比较, 逐一分析日本和英国两大区域的差异。

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阅读教材及观看相关视频素材,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特征。

2.通过比较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3.掌握英国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两大区域的异同点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英国和日本两大区域的比较内容。

教学方法设计

讲解法、对比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具设计

PPT课件;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通过播放视频素材《区域差异欣赏》导入课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 进而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新授】

一、区域差异比较方法

(一) 比较要点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找出比较两大区域差异的要点, 并要求学生现场记忆;通过课件逐一呈现区域比较的要点:

自然环境:位置 (纬度、海陆、海拔) 、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等。

(二) 分析原因

分析两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形成的原因。

老师点拨:老师强调一下注意事项:比较两大区域的时候, 既要比较区域的差异性, 同时也要比较区域的相似性。

二、案例分析: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提问:比较英国和日本两大区域时, 在方法上有哪些注意点? (这个问题既起导入下文的作用, 又起对上面知识点的复习作用。)

答案提示: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进行;既要比较两者的相似性, 又要比较两者的差异性。

(一) 英国和日本自然环境比较方法

1.相似性

通过课件呈现英国和日本位置图, 观看视频, 并结合课本归纳出两国自然环境的相似性。 (提示: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比较湿润。)

2.差异性

通过反复呈现英国和日本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及两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 结合视频, 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的区域差异。并完成下表:

老师点拨:对各要素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时, 不仅要记住差异性的要点, 还要学会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 经济发展 (人文要素) 比较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归纳出英国和日本两国经济上的相似性。

1.农业比较

结合课本和课件, 完成两国在农业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比较。

老师点拨:结合课件上的两国渔场形成图, 分析两国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工业比较

观看视频, 利用课件, 并结合课本, 完成两国工业方面的异同点的比较。

(1) 差异性

通过课件中的两国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的来源图、工业城市分布图, 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的工业上的差异。

老师点拨:日本是如何克服“临海型”这一经济特点的?

(2) 相似性

通过课本, 结合历史知识, 可归纳出两国都是“发达工业国;岛国优势”的相似性。

3.思考:

(1) 日本和英国都是世界发达的工农业国家吗?

(2) 根据日本和英国的产业结构图, 比较两国产业结构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三) 小组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选取任意两个相对熟悉的区域,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对这两个区域进行差异性比较。

(四) 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五) 课堂测试

1.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 正确的是 ()

(1) 都属于海洋性气候

(2) 能源均不能自给

(3) 海运条件便利

(4) 对外贸易发达

2.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 正确的是 ()

3.读下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A、B、C、D四个岛屿中有“硅岛”之称的是_______, 图中没有画出的属于日本领土的群岛是_______。

(2) 图中E、F、G三个城市中, ______有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

(3) 日本的地形______,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_________。

(4) H处是日本的______渔场, 它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 日本渔业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

(5) 日本国内正酝酿迁都计划, 日本迁都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

【板书设计】

一、区域差异比较方法

(一) 比较要点

自然环境:位置 (纬度、海陆、海拔) 、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等。

(二) 分析原因

二、案例分析: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一) 英国和日本自然环境比较方法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二) 经济发展 (人文要素) 比较

1.农业比较

2.工业比较

(1) 差异性

(2) 相似性

篇4:人类眼睛有破坏性的激光

伊戈尔·维诺克洛夫是研究反常现象的专家,也写过许多关于奇迹的著作。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件事发生在一个他认识的退休警察上校身上。莫斯科某研究所一个关键部门的主管突然死亡,死者生前是个出了名的爱惹麻烦的人,对同事和下属也缺乏尊重。一天,他又出言侮辱下属,那位下属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死死地盯着他,结果他立刻倒头趴在桌子上,发出嘎嘎声。当医生到达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但是无法解释这个健康男性为什么会如此突然地死去。为死者作尸体解剖的病理学家说,使死者心脏停止跳动的力量,就像是一个人用手停止钟摆摆动似的。调查人员认为,被老板辱骂的下属很可能是老板死亡的原因,特别是他险恶、阴沉的眼神。

在上个世纪初的巴黎,歌剧演员Massol的阴郁个性和永远皱着眉头的风格在当时的意大利歌剧中非常流行。有一次,当他演唱阿勒威一部歌剧中的“诅咒”咏叹调时,他抬高了双眼。就在这时,一个在布景上方负责转换布景的技工突然摔了下来,当场死亡。第二次再唱这段时,他把眼神停在了乐队指挥身上。指挥当时就觉得不舒服,几天后,因为不寻常的神经发作而死。他再唱的时候,大家让他对着一个空包厢唱。后来,一个从马赛来的商人偶然有了这个包厢的票,而且在表演开始后坐上了座位。表演后第二天,这个商人就死了。因为这个歌剧演员的阴郁眼神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这出歌剧从此停演,Massol也很快退出了舞台。

最高境界的驯兽师说,他们可以不说一个字,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让动物停下来。

俄罗斯一个著名的超感官人士罗莎·库勒少娃能够看到3米外的东西,还可以闭着眼睛读信封。这个现象证明了,人类的视线可以渗透过不透明的物体。

历史学家说,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和人们讲话时,是在用X射线照射他们,斯大林的眼神可以麻痹人的意志。而一些人甚至可以影响胶卷。对此,有人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美国人特德先盯着一幅画,记住它的每一个细节,然后看着照相干版,当照片冲洗出来时,委员会发现,上面模模糊糊有原先那副画的影子。后来,专家把这种现象认定为患有严重的视觉幻想症。

为了搞清楚这些神奇眼神的秘密,维诺克洛夫决定寻找真正的巫师了解情况。他在俄罗斯一个偏僻的小镇找到了一个据说拥有这种眼神的名叫塔玛拉的老妇人。但是想不到这个老妇人是那么和善,有着圆圆的脸、上翘的鼻子和蓝色的眼睛。她承认她可以轻易使某人痛苦,“只要想象一下你讨厌的人在生病或是死了,把它想象得非常生动。然后注视着你讨厌的东西或是人,在心里诅咒他。”

研究人员想看在实验室环境里它是如何运作的。于是,物理学博士、生物能临床医学家奥勒格用他的意念影响密封瓶中的水,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水分子的活性和导电性都增加了。

许多试验都证明,人类的眼神有一种很强的生物推动力。眼睛可以放射出高频射线,从而影响其他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都能感觉到有人在后面看着他们。

篇5:四辩稿 人类将是大自然的破坏者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来做结辩陈词。

首先,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人类既有保护大自然行为,又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导致破坏了大自然,他们看的是谁为主流并且他们认为是保护者居多。也可以这么来说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数量的问题,说许多人已经开始着手保护大自然,破坏者绝对占少数。但是就我方而言,这绝对不是数量是多是少的问题。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今天我保护了一棵小树,我可以说我保护了一片森林吗?答案显然易见:当然不可以!更何谈去成为这片森林的保护者呢?或许一个人保护了一些资源,或许一些人保护了几许资源,难道我们就能说是人类保护了大自然吗?答案是一样的,当然不能。此外,人类是一个高智慧物种,即使这样,不可否认,我们同样有国家之分,有民族之分,甚至还有地域之分;我们有好、坏之分,有聪明、愚钝之分,有保守与新进之分。人类是整个由全体人组成的集合体,包含于其中的人好坏参半,参差不齐。我们能够一同协商好将大自然完全的保护起来吗?要做到这些必定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做不到将大自然保护起来,我们有怎么能声称我们自己将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呢?

其次,对方辩友又重申一点,人类已经认识到过去破坏大自然是错误的,从现今开始要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然而人类已经将自己比作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其实不然,我们都清楚明白的知道大自然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对于大自然而言,我们的过度索取,这种在几千年前就被养成了的习惯,能够确保在将来得到改变吗?人类能够做到不再自私?更何况现如今资源日益缺乏,各个国家虽然都在呼吁要节能减排,保护大自然,然而不都还是在求更好的发展?落后地区要发展的更好,必然要消耗资源,用资源来打开经济大门;更不要说发达国家,他们处于世界的顶端,难道会减少自己国家的能源来实行保护大自然的计划?相反的,他们所做的会是,夺取其他国家的资源,伊拉克石油问题不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么?我们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在不断减少,石油、煤矿等已然要成为要争夺排行榜的第一位,可想而知,以后因为此些能源的归属权问题,免不了要进行一番争夺。而一谈不拢难免会发生战争问题,发生了战争需要更多的资源,这样我们人类怎么可能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呢?相反的,我们将是大自然的破坏者。

最后,我再次重申我方的观点,人类将是大自然的破坏者。

篇6:人类破坏环境造成哪些自然灾害

根据孕育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等

水文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和风暴潮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台风,寒潮等

生物灾害主要包括:蝗灾,鼠患,以及生物入侵等

篇7: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事例

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北部亚马逊河及其支流流域,为大热带雨林,面积6,000,000平方公里(2,300,000平方里),覆盖巴西总面积40%。北抵圭亚那高原,西界安地斯山脉,南为巴西中央高原,东临大西洋。

亚马逊河流域为世界最大流域,其雨林由东面的大西洋沿岸(林宽320公里〔200哩〕)延伸到低地与安地斯山脉山麓丘陵相接处,形成一条林带,逐渐拓宽至1,900公里(1,200哩)。雨林异常宽广,而且连绵不断,反映出该地气候特点:多雨、潮湿及普遍高温。

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著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在繁茂的植物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木、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逊雪松可作优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红鹿、水豚和许多齧齿动物,亦有多种猴类,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这个雨林的生物多样化相当出色,聚集了250万种昆虫,上万种植物和大约2千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生活着全世界鸟类总数的五分之一。有的专家估计每平方公里内大约有超过75000种的树木,15万种高等植物,包括有9万吨的植物生物量。科学家指出,单单在巴西已约有96,660至128,843种无脊椎动物。亚马逊雨林的植物品种是全球最多种性的,有专家估计,1平方千米可能含有超过75,000种树及150,000高级植物,1平方千米可含有90,790公吨存活的植物。亚马逊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动物及植物生境。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雀鸟都居住于亚马逊雨林。现时,大约有438,000种有经济及社会利益的植物发现于亚马逊雨林,还有更多的有待发现及分类。

然而,亚马逊热带雨林却并没有因为它的富有而得到人类的厚爱,毫无节制的开发已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随着巴西本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移民涌入亚马逊雨林边缘地带。为了向大自然要地要粮,人们使尽了各种手段和各种工具,夺林造田。随着公路和铁路干线的不断延伸,农民更易深入原始密林中砍烧垦殖。在垦荒过程中,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森林,将树木砍倒,再放火焚烧。林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大多数养分并不在土壤里,而是储存于活着的植物中。森林烧光后,大部分养料就随风散去。在清理出来的土地上耕种,过一两季后,土壤不是耗尽肥力就是被雨水冲走,剩下的就是寸草不生的一片砂砾。跨国大企业则是看中当地丰富的铁、铜、铝土和其它矿产资源,不惜投入重金,大肆开采。

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亚马逊地区每年遭到破坏的雨林面积达2万3000平方公里。在过去30年中,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区的1/6已遭到严重破坏。巴西的森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专家指出,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如果亚马逊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地球上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

滥伐亚马逊的森林,并没有给巴西人带来更多的财富。他们只是填饱了肚子,带来的却是对大自然永远的创伤和难以弥补的伤害。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得土壤侵蚀、土质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巴西东北部帕拉州、阿玛帕州的一些地区由于林木被砍伐,生态被破坏,而变成了巴西最干旱、最贫穷的地方。

亚马逊热带雨林植被丰富,每平方公里不同种类的植物多达1200种。然而随着热带雨林的减少,数年后,至少有50万至80万种动植物种灭绝,雨林基因库的丧失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损失之一。

对此,巴西政府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制定了多项环保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林区环境的保护与监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臭氧层空洞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 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

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另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人类健康影响

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2.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3.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全球变暖

基本介绍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地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美国和全球年平均温度测量值之间比较情况

升温后果

⒈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南极冰川融化

⒉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⒊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⒋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

⒌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⒍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⒎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⒏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例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⒐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被毒雾笼罩的特拉法加广场

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室内音乐会也取消了,因为人们看不见舞台。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室内音乐会也取消了,因为人们看不见舞台。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由于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1952年被毒雾笼罩的特拉法加广场 但,当时人们没发现有什么异常,一周后才发现许多人死于呼吸道疾病。然后,又有许多人死了。后来人们重新检查了当年的肺的样本发现有许多重金属,碳和其他有毒元素。这些来自于燃料,在这一年英国的公交车正好换成燃油的而且冷空气使人们家家户户都燃起壁炉,让空气污染严重。

篇8: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故事

关键词:社会,人,自然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说,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 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思想史的贡献, 同时在自然科学领域加深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本文拟就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对社会的本质作一论述和分析。

一、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建构

(一) 个人是社会的源泉

马克思提出个人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为类的个人 (自然意义上的个人) , 这是个人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上, 社会仅仅还只是一个组织,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偶然的个人 (抽象的个人) , 这是个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上, 个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 把原始的组织逐渐扩大为一个组织化、系统化、秩序化、制度化、能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集合体, 逐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有个性的个人即真正的个人, 这是个人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即是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 个人通过自身的扬弃, 成为真正的个人, 个人在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形成了更高形式的社会形态——极度和谐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马克思认为, 一开始就纳入到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就是, “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 即增殖。”[2]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唤醒了各类主体的主体意识, 增强了各类主体的竞争观念, 从而使社会充满活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有句名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二) 社会是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形式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人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或互相交换其活动, 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 才会有生产。”[5]“个人力量 (关系) 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 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方法来消灭, 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 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共同体,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6]这个“共同体”即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 马克思称之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个人与自然的相互塑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假如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 那么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7]人首先作为偶然的个人出现。在这一阶段人尚未完全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即个人的异化状态。随着人实践活动的渐趋扩大, 人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强, 自身能动性的不断提高, 人从自然的异化状态开始向抽象的个人转变, 自然物转化为社会的“物”, 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 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 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 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 改变自然界, 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8]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人在与自然的矛盾对立统一中获得发展和完善, 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 也使其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世界得到极度发展和改善。

三、社会、人、自然——创设和谐的发展空间

“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以自然为基础、以人类为主导的矛盾统一体, 而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产生、存在及其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9]恩格斯曾说过, 我们不要为今天所取得的对自然界的胜利而沾沾自喜, 对我们取得的每一步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以另一种方式报复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利用当代尖端的科学技术, 在社会、人、自然之间创设良好的、互动的和谐发展空间, 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严峻课题。恩格斯指出, 人类“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 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10]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把人的尺度和客观尺度统一起来,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中, 提高个人的能动性, 完善人类生存的个人环境, 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释

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 第131页, 第149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

2[3]《共产党宣言》[M]第50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 第51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

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 第362页第118-11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5[7][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第41-42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6[8][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 第551页第153-154人民出版社1993年.

篇9: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故事

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

1952年,泰格艾格奈瓦克·盖图生于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纵观盖图已年愈古稀的人生,不难发现他职业生涯的丰富多彩——曾任职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学术界以及政府和私营部门……

在加入联合国系统之前,盖图先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罗彻斯特大学、亨特学院和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的助理教授和讲师。他还在埃塞俄比亚规划和经济发展部及私营部门工作过。他拥有哲学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以及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发展管理学士学位。

1989年至1997年,盖图先生在设于津巴布韦的非洲结构调整咨询队担任过高级方案主管、副主任以及分管东部和南部非洲的高级经济师。1997年至1999年担任驻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代表,他还曾担任开发署非洲区域局负责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国家和印度洋国家的国家主任。

2003年至2006年,盖图担任联合国尼日利亚驻地协调员、联合国开发署尼日利亚驻地代表。在2006年至2009年担任开发署署长办公室主任和开发署执行办公室主任期间,盖图履行了开发署处于全球业务核心的战略职能。2009年起,盖图担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为开发署在非洲区域的活动提供了总体领导和战略思维。

三十多年来,盖图一直心系人类健康与福祉,为促进减贫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而随之而来的也是越来越多的管理责任。这有助于他在联合国总部新的岗位上管理复杂的组织结构,在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有效地领导各大部门。2013年3月25日,盖图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担任联合国负责大会事务和会议管理的副秘书长,接替让·雅克·格雷斯先生开展工作。

促进中非合作

泰格艾格奈瓦克·盖图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以后,不断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其实,盖图先生与中国的友谊由来已久。2013年11月盖图曾访问中国广州,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到中国了。也许是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盖图对其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据说他最喜欢的中国乐队便是“女子十二乐坊”。不仅如此,盖图对中国经济也十分感兴趣,他在广州访问期间购买了大量的经济类书籍。他在接受中国媒体《羊城晚报》的采访时说,“中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经济一直处于上升之中,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是我需要去研究的,也是值得世界其他国家学习的。”

为此,盖图在2013年11月8日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国际健康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呼吁合作,特别强调了要加强中非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实,早在2010年盖图担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非洲局局长期间,他就曾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吴忠就共同推动南南合作,特别是中非减贫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当时,盖图提出有关在非合作的建议,如建立“中非之窗”,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非洲的网络和平台支持中非交流与合作,把国际中心目前在非洲开展的各项研究、交流、培训及合作等分散的活动协调起来,拓展中非减贫交流与合作的领域。

加强国际合作,关注全球健康

“人们除了关心国与国之间及国家内部的发展,还特别关注全球健康问题,经济的发展并不等于同时保证了健康的发展。”盖图在2013年11月8日参加首届国际健康论坛的开幕式时这样说道。

据记者了解,“世界健康产业大会”是中国卫生部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联合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非洲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相关机构共同发起的健康产业国际性会展活动。大会每年定期在世界卫生日期间开幕,由国际论坛、产品博览、公益活动三大部分组成,被国际媒体誉为全球健康产业的最高级别盛会。

盖图在致辞中鲜明提出,健康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然需要多部门、多国家合作,他希望全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研究团体等,与联合国的相关组织一道开展国际化合作,为全人类的健康而努力。

“一个国家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头等重要的。健康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人类的健康是联合国组织最根本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她的成功对于国际化策略和方针的确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并翻开了新的国际合作篇章。”盖图如是说。

盖图还表示,联合国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充分地协调所有的国际组织,所有的成员国共同为全人类的健康而努力。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学术研究团体等等应该共同来进行一次国际化的合作。人类的健康确实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虽然国际社会在健康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像环境的破坏、疾病的出现,对于全球的健康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Rich and colorful career

In 1952, Tegegnework Gettu was born in Addis Ababa of Ethiopia. In retrospect, it’s not hard to find that his career has been rich and colorful -- serving at UNDP, academic field and private sector……

Before he joined the UN system, Mr. Gettu was a researche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Hunter College and Addis Ababa University. He also used to work in the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iopia and the private sector. He has a PhD degree, Master degree of Socioeconomics from Colombia University and a Bachelor degree of Management in Development from Addis Ababa University.

nlc202309032221

From 1989 to 1997, Mr. Gettu served as Senior Program Director, Deputy Chief, and Senior Economist in Charge of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in the Consulting Team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Africa. From 1997 to 1999, he served as Acting Representative in Sierra Leone and Liberia, and Director of UNDP African Office, in charge of affairs of the 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DC) and Indian Ocean countries.

From 2003 to 2006, Gettu was the UN resident coordinator in Nigeria, and UNDP resident representative in Nigeria. From 2006 to 2009, Gettu served as the Office Director of UNDP’s head and Executive Office Director of UNDP and played the strategic role in UNDP’s core business in the world. Since 2009, Gettu has been the UN Assistant Secretary-General, providing the overall guidance and strategic thinking for UNDP’s activities in Africa.

Over the past 30 years, Gettu has been working unremittingly for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mankind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 has got more and more responsibilities of management, which helps him to manage complicate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n his new position in UN headquarters, and lead various departments effectively in the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On March 25, 2013, Gettu was appointed as Under-Secretary-General for the Assembly matters and conference management to replace Jean-Jacques Graisse.

Enhance Sino-African cooperation

Tegegnework Gettu has constantly enhance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In fact, Mr. Gettu has had long friendship with China. In November, 2013, Gettu visited Guangzhou City, which was his fourth trip to China. Perhaps because of his special bond to China, Gettu is very fascinated in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and his favorite Chinese band is “12 Girls Band”. Moreover, Gettu is also very interested in China’s economy. During his visit to Guangzhou, he bought many economics books. When he was interviewed by Yangcheng Evening News, he said, “China is a rising country and the economy has grown rapidly. China has formed its own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model is what I need to study, and worth learning from b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on November 8th, 2013, in his addres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Health Forum, Gettu specially emphasize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Actually, as early as in 2010, when Gettu held the posts of Assistant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Assistant Director o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Director of Africa Bureau, he exchanged ideas on the joint promotion of South-South Cooperation and poverty deduction with Wu Zhong, Director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Poverty Reduction Center. At that time, Gettu made proposals on cooperation in Africa, like setting up the “Window of China and Africa”, supporting China-Africa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y using networks and platforms of NUDP in Africa, coordinating International Center’s scattered activities in Africa including researches, communications, trainings and collaborations, and expanding the areas of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poverty deduc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nlc202309032221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focus on global health

“Besides development between or inside countries, people als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global health. Economic developmen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progress of health,” said Gettu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Health Forum on November 8th, 2013.

The reporter found that the World Health Industry Conference is a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o-sponsor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Promotion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of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of China and other related institution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like America, Russia, Germany, Japan, Korea and Africa. The Conference is held regularly every year on World Health Day and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namely, International Forum, Products Exhibition and Public Beneficial Activities, which is praised as the highest-level conference in global health industry by international media.

He made clear statement in his address that health is the common goal of all human beings and it definitely needs the cooperation among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countries. He hoped that governments, non-governments, research groups and others around the world could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ith related organizations of United Nations to make efforts for the health of mankind.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a country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healthy society. Healt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 of human being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damental tasks of United Nations. “China has made great success in this respect, which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It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aid Gettu.

He also said that one vital function of United Nations is to fully coordinate al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ember countries to strive for the health of mankind.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stitutions of United Nations and academic and research groups should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gether. The health of human beings is indeed a long-term mission. Great success has been made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is regard. However,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diseases are still huge challenges to global health.

上一篇:大学生奢侈品调研下一篇:交通局工作总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