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2024-05-23

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篇1: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本节课努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学习模式,整个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特点主要有。

1.创设鲜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联系生活

今天上课的主题是“花边有多长”,从课题来看是很难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所以开课时首先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中的问题,那就在课题“花边有多长”的下面直接揭示长方形的周长,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先学后教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多种算法基础上,再进行反馈交流,最后进行算法的优化,因为算法的优化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练习以后去体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课堂最后还留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自主学习。

3.注重目标的实现

书上的练习只有两个小题,只是运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直接求出长方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练习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些练习,来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和练习的效率。练习有梯度,第一组练习是基础题,运用公式直接解决问题,其它都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自己有两个地方做得不足。

1.小组讨论的内容有点偏离了教学重点,本节课小组讨论的内容是“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所以应把小组讨论的内容放在用多种算法求出花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多种算法在小组中交流,比一比谁的算法多。

2.在学生总结出求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后,老师忘记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为什么最简便,应让学生说一说认为最简便的理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总之,通过这节课是教学,让我得到了锻炼,并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

篇2: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

这节课的重点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要开班队会,让同学们装饰一下教室,为了使黑板看起来更漂亮,问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建议,引出给黑板的周围镶上一个花边会更漂亮些,问题是这个花边要做多长呢?由此引出黑板的周长,于是量黑板的长和宽,然后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与交流,探索计算方法。在小组中,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向同伴解释,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理解,通过谈话和倾听来重构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同伴解释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建构进行反思整理,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公认可行的办法。像上面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统计了班上哪种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同时我统计了班上喜欢哪种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简洁?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篇3: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一、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营造互动氛围

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伊始, 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 迅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互动氛围,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片段1】

师:同学们, 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 相信大家是又兴奋又有些小紧张, 所以老师特意准备了一段音乐, 让大家放松一下, 一起听听。 (播放音乐《两只老虎》, 同时课件出示钟面分针、秒针的走动情况)

师:刚刚音乐播放的时候, 你注意到钟面有什么变化吗?

生1:红色的针在动。

生2:秒针走了1圈。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刚刚走动的红色的针就是我们要认识的钟面的新朋友:秒针。

这是一节比赛课, 师生之间是陌生的, 听课的老师又多, 为了使孩子们减轻心理负担, 敢于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我以学生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导入新课。音乐播放的同时, 课件上动态的电子钟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 成功引入对秒针的认识。在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孩子们少了一些紧张, 还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敢于表达观察结果, 可见互动的氛围已然形成。

二、精心设问, 引发思考, 激发互动需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促进学生思考与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然而, 整齐划一的一问一答看似有效, 但只停留在表层, 并不能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 也就不是真正的互动。因此,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在备课时精心设问, 通过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用心思考, 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互动需求, 进而在深层的互动中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

【片段2】

师:分和秒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师:让我们再跟着秒针走一圈吧。注意现在分针和秒针都指向 () ?这次秒针走1小格我们就跟着数1次。 (出示钟面课件, 生随秒针走动而数数, 数到60, 秒针、分针同时停止)

师:刚刚秒针走了 () 小格, 也就是 () 秒。同时分针走了 () 小格, 也就是 () 分。 (板书:1分60秒)

师:1分和60秒, 时间同样长吗? (板书:=)

师:通过刚才对钟面的观察, 谁能说说为什么1分=60秒?

生1:分钟走1小格的时候, 秒针刚好走了60小格。

生2:分钟和秒针还是同时走的, 同时停下。

在这一教学片段前,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1分、1秒的长短, 为了让学生发现分和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我适时提出了探究性的大问题:分和秒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这里, 只有少数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1分等于60秒。因此, 问题一抛出, 学生就急于弄清分秒之间的关系, 而单靠个人已有知识又无法解决问题, 这就有了互动的需要。这时, 我再借助课件上秒针走一圈, 分钟正好走一小格的直观的动态演示,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体验活动, 与教学内容产生互动, 在互动中获得新知。当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有了发现的时候, 他们便有了与同伴分享想法、展现学习所获的强烈欲望。此时, 我及时小结再问:通过刚才对钟面的观察, 谁能说说为什么1分=60秒?这一问,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去表述自己的发现, 使得学生强烈的互动需求得以满足。

三、巧设活动, 引导合作, 搭建互动平台

课堂的有效互动并不仅仅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 还应包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他们对相同的问题有自己不同的思考, 当这些想法经过交流分享之后, 就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并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 为学生搭起互动的平台, 并留给他们互动的时间与空间, 促进互动行为,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片段3】

体验活动:1分能做什么?

每4人为1组, 从四个活动 (拍手、阅读、数数、写“秒”字) 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做一分钟。 (ppt展示各活动及其要求)

(1分钟音乐播完) 师:请停下。现在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你刚刚在1分钟内做了什么事情, 做了多少?例如, 拍手的同学请说说你1分钟拍了几下手。开始。

为了增强学生对1分钟的体会, 这一教学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组织全班参与体验活动。在此, 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 并让孩子们自主选择, 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在1分钟内, 孩子们随着音乐紧张有序而又快乐地完成了活动, 体验到1分钟虽短, 却能做很多事情。同时,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不可能让每个学生把每个活动都体验一遍, 这就需要通过合作去完成。故在随后的环节中, 我又组织孩子们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最后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 孩子们有充分的体验, 自然有话能说, 也乐于去说、去听。这个活动过程, 教师不是直接参与, 而是充当组织者的角色, 引导孩子们合作交流, 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在教师用心搭建的这一平台上, 学生也充分发挥、交往互动, 使得信息得到双向流动, 活动体验更加充分。

四、科学评价, 双向反馈, 提升互动质量

有效的互动必然是师生间思想、情感等方面双向的交流, 单向的信息传输不是互动。而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除了运用导入、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等方式去引发教学活动、促进互动外, 还要对学生参与活动后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适当的评价, 从而达到反馈学生的信息、调整教学的目的, 实现教学相长, 增强互动实效。

【片段4】

(练习环节的第二关:帮淘气判断并改正时间单位:分、秒)

(淘气的日记:……, 我跳绳10下用了7秒, ……)

生 (部分) :7秒应改为7分。

生 (部分) :7秒是对的, 不用改。

师:到底谁对?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并试着说服其他人吗?

师:各有各的想法。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模拟一下跳绳10下, 其他同学帮他数数。 (通过模拟跳绳, 学生感受到跳绳10下用时很短, 7秒是对的)

从学生的第一次回答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几分”的长短把握不到位。此时, 我并没有直接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而是通过引导性评价, 让学生在互辩中理清思路、表达自己的想法, 藉此及时调整教学, 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当后一位学生的想法已经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时, 我也没有直接进行简单评价, 而是抓住时机, 请学生即兴模拟, 把抽象的时间融入到学生能直接体验的活动中去, 借助活动间接将正确答案反馈给学生。这样一来, 学生的体会必定是深刻的。而这一过程信息的双向交流、深层互动的真正实现正是源于教师的科学评价。

篇4: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

3.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讨论并总结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卷尺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周长?

2、说说下面图形的周长。(口答)

二、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黑板,如果想给它装饰一下,你打算怎么做?(生答)如果给黑板的四周贴上花边,我们需要准备多长的花边呢?也就是花边有多长呢?(板书课题)

三、新课

1、说说怎么你打算怎么量?(量四条边的长,量一条长和一条宽)

师:机灵狗已经帮大家量好了黑板的.长和宽。(出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理解至少

2、学生先独立计算黑板的周长,再和小组同学交流算法。

3、集体汇报。

34+12+34+12=92(分米)

342+122=92(分米)

(34+12)2=92(分米)

师指出这些都是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下面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图略)

三、巩固练习

1、同桌合作,求课桌的周长 。(先测量,再计算)

2、师讲小白兔和小黑兔赛跑诉故事。两只兔子争论都说自己跑的路程多,请学生给评一评。谁跑的路程多(白兔:长20米,宽40米 小黑兔长40米,宽20米。)

四、小结

篇5: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邱洁娜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淘气所在的班级要举办迎新年联欢会,想请我们给他们布置教室,你们愿意帮助他们?

那好,我们就先来布置黑板,给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老师遇到了困难了,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我需要买多少花边?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黑板,要知道需要多少花边,必须知道什么?

2、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独立解决“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分米”?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展示汇报,并说出依据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34+34+12+12=92(分米)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34×2+12×2=92(分米)(师:为什么×2?生2:因为有两个34,也有2个12))

生3:我是这样计算的:(34+12)×2=92(分米)(师:你把它们先加起来,这个表示什么?后来为什么又×2呢?生3:我先把长和宽加起来,因为有二个这样的长和宽,所以我×2)

5、比较、讨论、总结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形成结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三、拓展应用

1、书上58页做一做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已的方法。

2、师:请同学说一说这个图形的周长要怎么计算呢?(点击课件,出示一个倒着放的长方形)(预设:学生哈哈笑着说是一样的也是长方形)请一生回答即可。

四、课堂总结

篇6: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龟兔赛跑这一故事引入,学生显得很兴奋,争论中我们引入长方形的周长。围绕“花边”这一生活情景开始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此需要明确求长方形周长,关键是理解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的含义。书上没有给出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周长定义出发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再通过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注意算式的简化,达到算法的最优化。学生探索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后,经过比较发现了最优化的一种算法。不过我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只要他们的算法在理即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我们班的小马同学并没有套用公式,而是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来计算,方法也很对。所以我对他也竖起了大拇指。其实我们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方法,并开阔孩子们的思维。

在这一节课后,我坐下来细细的品味,领悟到以下几点:

1、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从问题情境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本节课以“花边装饰颁奖台”为情境,让学生明确这花边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三种计算周长的方法。

2、注重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用长和宽的和乘2,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为什么要乘2。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就误认为长加宽乘2中的“2”是两圈,不明白这个2表示是两个长加宽,即一周的长度。并通过画一画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

篇7:《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2.注重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同桌合作,使学生能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不足之处:

1.利用龟兔赛跑创设情境,与后面的教学内容落差较大,可换为学生喜欢又适合本课主题的情境。

2.课件制作中要注意细节,避免误导学生。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严谨,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篇8: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就本课时我有以下反思:

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这方面做得还不错。但还有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篇9: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1分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中的第二课。本课的重点是:建立1分、1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与秒的关系。难点是:感受1分、1秒有多长。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此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1分的长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就本节课作以下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时,我让学生一边听大约1分钟的音乐,一边看钟表上秒针,分针的变化。思考:这段音乐大约播放了多长时间?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1分钟的长短,而且观察到1分钟在钟面上秒针,分针发生的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学生能根据导学内容,自主预习,以学定教。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区分时针、分针、秒针。并提示学生,从粗细长短来区分。时针又( )又( ),分针又( )又( ),秒针最( )最( ),而且( )针走的最快。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体验1分钟能干的事情。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1.数一数。观察钟面,让学生看着走动的指针、听着秒针走动的滴答声、跟着秒针走动的节奏数数,体验1秒、2秒、5秒、10秒、60秒的长短。整个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亲身体验1秒、1分钟的长短。

2.组织1分钟的集体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一分能干什么。

(1)组织学生测一分钟脉搏,课前我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课上集体体验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学生汇报时,会发现:1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不同的。我及时和学生交流:脉搏的1分钟跳动次数是60―100。而且脉搏的跳动随学生年龄、性别、坐姿、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分组体验1分针能干什么?1组学生写自己的名字,统计能写几遍;二组画画,三组读《小鹿的玫瑰花》;四组做口算。并统计自己1分钟能做正确几道题,记录在导学案上。整个活动学生全体参与,深切地感悟到1分的长短,体会到一分钟能干什么。同时也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3)估计1分钟长短。播放萨克斯演奏的.《草帽歌》,让学生站起来做自己喜欢的动作,估计1分钟时间到,坐到座位上。教师采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怎样估计1分钟时间的方法。虽然不能达到人人都估计得很准确,但学生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1秒、1分钟的概念,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广泛的生活经验。

四、运用课外作业拓展,开阔学生视野。

和家长一起完成1分钟的呼啦圈,1分钟的跳绳,1分钟的拍球。来校后,小组交流。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谚语,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五、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我主要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课堂以评价促发展。

六、教学检测当堂完成,学生用开“小火车”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检测题,从中教师也能发现学生知识的漏洞,及时弥补。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目标落实到位。

不足之处:

一、课堂教学中,我的鼓励语言还不够丰富精准。

二、如果把记1分钟时间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发出活动的开始,和结束。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会更强。

三、评价不到位,尤其是生生之间的评价。

改进的措施:

一、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课堂上设计丰富多彩的评价语,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课前培养1名计时员,完成课上2次活动的计时任务。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篇10:花边有多长教学设计

上传: 万宝英

更新时间:2012-6-7 11:08:3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淘气和笑笑他们班是在给教室装新衣呢?我们走进他们的教室去看一看,淘气和笑笑分到的任务就是装饰美化教室的黑板。小朋友们,你们看黑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吗?请你和同桌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有四个角,并且都是直角,对边相等:也就是两个长相等,两个宽相等。)可是笑笑觉得黑板不够美观,她和淘气商量着想要是给黑板围上花边,黑板就会很漂亮。大家注意看看,他们是怎样为黑板围上花边的!他们是绕着黑板围了一周。

师:小朋友们,绕着黑板围了一周,其实就是黑板的什么呢?什么叫做黑板的周长?(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的周长。)

师:那么, 将花边绕着黑板围一周,想知道花边有多长,有哪些方法呢?请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师:小朋友们,求黑板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需要知道它的长和宽。)现在就把黑板的长和宽告诉你,你能求出花边的长度吗?

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给黑板围上花边,花边有多长?请小朋友们自己算一算,写完后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集体汇报

师:小朋友们,你是用什么方法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算法。明明的方法:34+12+34+12=92(分米)

34是长方形的长,12是长方形的宽。这实际上就是把4条边依次加起来,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芳芳的方法:34+34+12+12=92(分米)

先把两个长加起来,再加上两个宽,合在一起就是四条边的长度,也就是花边的长度。笑笑的方法: 34×2+12×2=92(分米)

因为长方形有2个长,而且2个长相等,有2个宽,而且2个宽也相等,也就是对边相等。淘气的方法是:(34+12)×2=92(分米)

34+12求的是一个长加一个宽的和,相当于半个周长,乘2表示长方形有2组长和宽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小朋友们,刚才的四位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和谁的方法一样呢?不论是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来计算花边的长度,都是求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四条边的总和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因此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师:(明明 芳芳 笑笑 淘气)的方法,你比较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呢,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请你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宽)×2这种最简单,那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使用这种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吧。

2、出示例1:求长方形水池的周长。

长是30米,宽是20米。

3、出示例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5米,宽20米。淘气沿着篮球场跑了2圈,他跑了多少米?

三、分层练习,逐步深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已经学会了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呢?接下来老师可要考考你。

1、看图形,算周长。

2、实际运用:学校靠墙边有一片草地,准备用篱笆把它围起来,(如图)已知草地长10米,宽6米,共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

3、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4、蚂蚁大比拼

赛场上共有两位选手,红蚂蚁、黑蚂蚁。它们跑的速度相同。赛场上还有两个赛道:红色赛道、黑色赛道。

比赛规则是:两只蚂蚁将从同样的起点同时出发,绕着各自的赛道到达终点夺红旗,谁先到谁就胜出。

5、拓展性练习

把两张长6cm,宽2cm的长方形纸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呢?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篇11: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如何让学生体验一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走一百米,看看有多少步,要多少时间。再让学生以此估计走一千米大概要多少步,要多少时间,再介绍人一小时大约能走三千米,以此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如果你们手拉手需要多少个同学,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呢?请两个学生分别走一走,看看需要多少步;再来看看一百米大约有多少步,看看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走了大约两分钟。然后根据所走的步数,估计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少?几个100是一千。

篇12:三年级数学《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保亭二小 王春南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阔。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桥梁。如何通过这个桥梁,来培养美术素养和相应的基本能力,才是本堂课的关键之处。这堂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一、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美术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篇13:二年级《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 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 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 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学校实际,学校西 墙到东墙有100米,那么1千米相当于10个这样长的距离连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 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上一篇:高考素材:中国女排的自信力量下一篇:以人为本德育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