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2024-05-0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三

扮演角色,进行会话,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英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体现它的交际功能;我一贯认为学生会应用英语是关键,所以充分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的内容自编自演谈话内容。这样学生活学活用了英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我在领读时声音、语调都带有感情色彩,把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在表演时拿出自制头饰之类的`简单道具,并模仿原声带中的语音、语调,带有逼真表情和贴切的动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另外我经常在课堂上把句型、对话、课文编成短剧,让学生表演,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或师生共同表演。尽量让学生把所学内容,按设定的情景结构演出来,做到声情结合,使学生得到大量的听说机会。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兴趣特浓,走在校园里,走在马路上碰到我就主动用英语和我对话。

篇2: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1.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现实问题的情境,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本节课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买面包的计算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现实的情景,促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在练习设计上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课件出示一家文具超市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再告诉学生给你80元,你喜欢买哪两样文具,算一算还剩多少钱?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具有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不足之处:

篇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相传, 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 皇帝赵佶采用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万绿丛中一点红, 动人春色不须多”作为题目。结果某人大笔一挥:“丛林中有一小楼, 楼上有一凭窗美女, 唇上有一点口红。”由于红在“一点”上, 对比“万绿”, 更显得突出、可爱, 并因为“一点”而使整个万绿有了灵魂, 犹如一支乐曲的“导音”。于是此人位列第一, 金榜得中。

那么教学上是否可以寻得“一点”, 对比“万绿”?是否可以从关键词语切入, 进而研文品人, 成功破解教学疑难, 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合理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叶圣陶先生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 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 倾情交流。

【片段摘录】

师:李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 (异口同声) 神勇无比。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 文中直接告诉我们这个词语了, 谁能解释一下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神勇无比”就是像神一样的厉害。

生:“神勇无比”就是力气很大的意思。

生:“神勇无比”就是没有人能比过他的意思。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些道理。我们知道,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要想深刻理解这个词, 就要回到课文中去研读探究。请同学边默读课文, 边画出能够理解“神勇无比”一词的句子。

师:找好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都有哪些句子。

生:“猛然间, 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 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 连忙拈弓搭箭, 运足气力, 拉开硬弓。‘嗖’的一声, 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从这一段, 你体会到什么?

生:可以看出李广力气很大, 因为他可以“拉开硬弓”。

生:我也觉得李广力气很大。因为猛然间, “嗖”的一声, 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在一刹那就快速射出白羽箭, 这个很难做到, 所以他很神勇。

师:你说得真好, 该怎么读知道吗?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知道, 要读得很快。 (生读)

师:谁还可以读得更快些?

(生快速地读。读成了“拈……拈弓搭箭”, 同学大笑, 纷纷指出)

师:一紧张难免会读错, 情有可原, 我们可以放松地多读几遍。试想, 李广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犯错误, 也把“拈弓搭箭”这两个动作搞错。

生:不能, 因为慌乱了, 老虎就会扑上来。

生:不能, 因为李广是飞将军, 很神勇, 射箭射得很熟练, 不会出现慌乱的情况。

师:面对危险, 李广不慌不忙, 看出李广是个心理素质极好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镇定自若、临危不乱。这大概就是他神勇的表现之一。

生:老师, 为什么是李广第一个拈弓搭箭, 随行的这么多士兵都没有发现啊?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来帮助他。

生:从“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可以看出李广的警惕性很高。

师:对, 这也许就是李广超出士兵, 神勇无比的原因之一。文中还有其他地方体现其神勇无比的吗?

生:课文最后一段讲“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可以看出李广的力大无穷。

师:假如这根教棒是那支白羽箭, 它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假如你们是士兵, 你们会怎么拔?

生:我会用两只手一起拔。

生:我会用脚蹬着石头拔。

生:我会先在箭上拴一根绳子, 然后找人一起拔, 就像拔河一样。

生:我会用两只牛拔。

师:方法很多, 结果怎样?

生:“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刚才我们想尽了办法, 可结果还是失败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夸张, 很离奇, 不可思议。

生:是。

师:夸张、离奇、不可思议恰恰说明李广的 (神勇无比) 。

师:“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试想一下, 将士们会怎么议论, 又会怎么去禀告将军李广?尝试写一写。

【反思总结】

《李广射虎》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 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 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基于此, 我采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去学文品人, 学文悟诗。教学中, 我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成功。

1. 在学情梳理中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顾名思义就是课前预先确定好目标引导生成, 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情的发展变化, 调整策略, 引导生成。教学开始, 我以“你们觉得李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来梳理学情。学生对“神勇无比”一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旧知的基础之上。因此, 我根据学情变化, 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结合文段理解“神勇无比”一词,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学习实践的机会, 认识李广的形象。

2. 在细节捕捉中启发探究

教学中, 我抓住学生朗读“拈弓搭箭”一词的失误这一细节, 适时提出“试想, 李广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犯错, 也把‘拈弓搭箭’这两个动作搞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在思辨中认识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神勇”之处。这告知我们, 不应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和偏差作简单的否定, 更不能认为这是课堂上“不和谐”的声音。相反, 有些“失误”“错误”会成为我们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为课堂教学创造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3. 在情境创设中活化表达

篇4: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建议

一、找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做计算题时错误率较高,教师通常认为这是学生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对概念、计算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反映。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着重抓住学生在计算时的易错点反复训练,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时对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计算容易出错,在试商和判断商是几位数时学生有一定困难;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容易忘记满十进一;由于概念不清,比较小数的大小判断错误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精选一些学生作业中常错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真进行比较,在合作交流中弄清算理,及时弥补知识缺陷,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二、找出模糊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正确辨认八个方向并进行方位的描述,以及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上认识模糊。因此,在复习“位置与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方位知识的理解,采取小组合作制作“我家到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并各自作出从家到学校怎样走的方位描述,组织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知识得到巩固,澄清了模糊的知识点,提高了判断能力。

在复习“面积”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教师可提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学生在概括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地方,经过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讨论、合作交流使资源互补,在共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

三、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加深对统计意义、方法的认识及理解。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的复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继续学习的发展点,把学生分成小组,对身边的事物(如课外活动,出勤,考试成绩等)进行调查统计,制作统计图,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找出知识创新点,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复习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因为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会磨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出题考自己。对学生来说,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轮廊清晰且能认识不同题型的特点与联系,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整理与复习的能力。通过学生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说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及其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复习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为老师只有教给学生思考和梳理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也要选择综合性强的练习,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红河州教科所

篇5: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当孩子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另类,或是超出了你的预设范围令你很难回答时,不妨把提出的问题像球一样,再踢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这样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成功感。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的。试想,当初如果我不假思索地把教材的价值取向强加给孩子,还会出现孩子争辩时的激动吗,还会有师生的心灵对白吗?不会!把问题还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享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孩子们的想法和观点、他们思维碰撞后的火花,也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无痕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在这节课,当孩子说老人傻时我并没有马上否定,也没有立即给予纠正,而是让其他孩子谈观点。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搬出法官的姿态,判断对错,而是采用了体验式学习,让孩子当卖鸡蛋的老人,老师扮演买鸡蛋的老师,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深入,逐步探究老人的内心世界。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在解除买鸡蛋老师的疑问,更是在拷问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不同意加价,为什么在生活贫穷的窘况下还要降价卖鸡蛋,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质疑、思索、凝练、表达,是内心深处的呼唤,是灵魂深处的独自。孩子们明白了自己的心,更走进了老人的心。当这一切都水到渠成后,我反过来再来问刚才那位同学:你觉得老人还傻吗?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此时的孩子经过了心灵的洗礼,他对老人的感悟必将是真挚而深刻的。

从傻到伟大这一价值观的转变,老师没有一点说教,更没有所谓的善意引导,而是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情感体验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把德育教育不留痕迹地渗透进去,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无痕教育。

3.体验式学习

现在的语文课我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体验式学习,因为我觉得它最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零距离的和文本、和人物、和编者进行对话。在这节课,我正是让学生转换角色、扮演老人,设身处地地想老人之想,才有了后面学生的精彩发言。这样的体验是独到的,是成功的,它既突破了课文难点,又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体验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

4.导入环节不容忽视

篇6: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练习课”是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统计表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用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数学问题。本节教材中的几个题目,都是以应用题的方式呈现,学生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即可解决。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解决此类问题不是很难的。因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接触到求平均数的问题,已有一定的感知。所以在四年级安排求平均数的练习是合适的,符合学生的实际。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篇7: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简单换算。本节课的两道例题是把厘米单位换成毫米单位和把厘米单位换成分米单位。之后的练习涉及了单位换算,比较大小,估一估。本节课可谓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综合型的课需要调动孩子的知识就多,由于是低年级孩子,总觉得这是不是能力要求有点高呀!所以在备课时我一直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理清这纷繁的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呢?于是我设计了一条长度单位关系图,图如下: 米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简图,在这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望见谅)。但是实际上课时,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对于我突然的用这样的方式整合四者关系有点迷糊,一时不是很能接受,于是我有利用下午的课重新一点一点带着孩子们分析四者关系,理出四者的关系线路图,通过课后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还是能接受的,这也给了我有进一步非教学本节课的思考。

其实我把四者关系用线路图给孩子理出来是类似于友善用脑的思维导图模式,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强的工具学科,一味地记住是对孩子有很大挑战性的。低年级的知识简单,内容不是很丰富,所以之前的教学很少往带着孩子进行思维图的构建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在想,难道非要等到孩子们年级升高,知识复杂之后才来进行思维图整理教学引导?为什么不在孩子的低年级学习的知识简单是慢慢带着孩子从小养成和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我想那样到了中高年级他也已经会自行把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了,学习能力肯定会很大超越别人。

本节课的教学也给了我今后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其实我们区的东山小学一直也是这个项目的特色学校。很希望今后能多多去学习学习,也能使我的孩子们通过思维导图快乐的学数学用数学,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

篇8: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 为我们讲述了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之时, 一个小姑娘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 而当得到水的时候却几次让水, 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这个故事寄寓着作者的美好愿望: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 能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 普照人间。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懂得关心别人, 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生字书写磁卡、课堂学习单。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预习生字, 搜集作者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左右结构的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唾沫、涌出”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抓住水罐一次次的变化, 梳理故事情节, 初步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梳理故事情节并用简短语言概括。

【教学难点】

用简短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出课题, 了解作者

1. (大屏幕出示童话插图) 请你猜一猜:这是哪篇童话?

指出:童话, 就是用儿童的语言, 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 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 题目是《七颗钻石》。 (板书课题)

2.学生和教师一起在学习单上书写课题。

教师板书时强调:“颗”是“颗粒”的“颗”, 右边是“页”字旁, 不要写错。

3.齐读课题。

4.谈话:

(1) 你见过钻石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2) 师小结:因为珍贵、美丽, 所以人们喜欢用它来象征最美好的情感。

(3) 你知道《七颗钻石》这篇童话的作者是谁吗? (指名回答)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左下角的这行小字, 这是课文的“注释”, 读书看注释是很好的阅读习惯。

(4) 对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都有哪些了解?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5) 小结: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 也是世界文学巨匠, 他一生写过很多小说, 也写过很多童话。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游戏”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也让学生对课文的文体特点有所关注。把握文体特点, 是习得阅读方法的关键。课上交流信息, 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 学习生词, 习得方法

1.过渡:《七颗钻石》为我们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轻声读一读。请你们借助拼音, 读准生字的字音, 读通句子, 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文)

2.学生自读后,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互相考查生字、词语及长句子朗读。

3.集中认字。

(1)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竟凑咽绊倒唾沫一瞬间匆匆忙忙) 指名读, 读对了全班跟着读一遍。

(2) (教师出示“咽”的生字卡片) 这个字是个多音字, 不容易读准, 在本课中读yàn。 (全班齐读)

(3) (出示“唾沫”生字卡片) 这两个字也不容易读准, 分别读唾 (tùo) 、沫 (mò) , 如将这两个字连起来, 要读tùo mo。“沫”单独念, 读四声, 在“唾沫”这个词里, 要读轻声。 (指名读, 齐读。)

(4) “唾沫”这个词不但易读错, 笔画、笔顺还容易写错 (教师范写二字) , “唾”字的口字旁要写得高一些, 右边的“垂”字要注意笔顺, 还要注意中间这一横最长, 最后一横最短。“沫”字要注意右边第一笔横长, 第二笔横短。请你在学习单上写写这两个字。 (学生在学习单上书写“唾沫”二字。)

(5) (大屏幕出示“竟”字)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含有“竟”的句子, 读一读。

生读:

①“当她醒来的时候, 拿起罐子一看, 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②“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 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课件出示上面两句话, 其中标红“竟”字。)

请你说说, “竟”可能是什么意思?

指出:通过读句子, 联系句意, 可以理解词义。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读出“意想不到”的那份神奇。

(6) 课件出示以下语句, 标红“凑”字。

“这时, 小姑娘再也忍不住, 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 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指名读一读句子, 说一说“凑”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出示字典中的解释, 选择义项。凑:①聚合;②接近)

你认为在这里应选哪种解释? (第②种, 是“接近”的意思。)

小结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 除了读句子, 联系前后意思, 还可以通过查字典, 在比较中选择恰当的解释。

(7) (出示:“就在这一瞬间, 水罐又变成了金的。”标红“一瞬间”。) “一瞬间”是什么意思? (一眨眼的工夫。)

哪个字是“眨眼”的意思?

“瞬”就是“眨眼”, 是形声字, 左形右声。“一瞬间”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就在这‘一瞬间’, 水罐又变成了金的。”谁来读一读?读出变化的神奇。

(8) 课文中还有两个词, 很有趣, 请看: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标红“干涸“”干枯”两词。)

“很久很久以前, 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读读“干涸”“干枯”这两个词。“干涸“”干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你能通过读句子说说吗?

(生自由读句)

(9)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焦渴”是怎样的“渴”呢?

讲解“焦”的字理:四点底表示火, 渴得像被火烤一样, 这滋味怎么样?带着这样的体会, 再来读读这一段。

(10) 小姑娘就是在这样的大旱之年, 在一天夜里, 为生病的妈妈去找水。接下来, 发生了哪些神奇的事情?请再读课文, 把你认为神奇的地方画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10个环节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在学习过程中读通文中难读的语句, 通过字理了解字义、词义, 甚至句意, 为下面的进一步阅读扫清障碍, 奠定基础。字词教学采取多种方法化解难度,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再读课文, 梳理情节, 感受神奇

1.学生自读, 标画。

2.交流。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的语句。教师顺势引导,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叙述顺序。

这原本是一只什么样的木罐子? (粘贴木罐子图片, 板书:空、木) 小姑娘一觉醒来, 罐子里竟装满了水。 (板书“满”字) 指导学生把水罐的这些变化概括地写下来, 填在学习单上。

(课件展示学习单, 学生边说边填写。)

(空) → (满) → (银) → (金) → (跳出钻石, 涌出水流)

3. 指名说一说水罐的变化。 (水罐由一只空的木罐子, 变成了装满水的木罐子, 接着又变成了银的、金的, 最后跳出钻石, 涌出水流。)

4.水罐由空变满, 变银变金, 最后竟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 涌出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水罐怎么会发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

5.请你猜一猜, 可能会是什么原因让水罐发生了这一系列神奇的变化? (让学生发挥想象猜一猜。)

6.过渡:先来看一看, 水罐变化之前都发生了什么吧。

7.课件出示以下语段:

“一天夜里, 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 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 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 拿起罐子一看, 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8.请你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看看水罐第一次变化之前都发生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 指名回答。)

9.引导学生归纳, 并填写在学习单的相应位置。

为母找水

(空) → (满) → (银) → (金) → (跳出钻石, 涌出水流)

10.水罐在每一次变化之前, 都发生了什么事?请你自读课文, 像刚才这样, 用简短的几个字把事情概括地写下来, 写在学习单上。

(学生自学, 填写学习单, 教师巡视, 指导学习。)

11.引导交流, 归纳:给狗喝水、母女让水、给路人水。

12.师小结:这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就像一条线, 串起了一个个感人的画面, 这些感人的画面里, 就藏着你们感受到的那些爱与美好,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出声读, 像讲故事一样。

13.学生自由读文。

14.指名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旨在利用学习单, 帮助学生掌握拟人童话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 梳理文章结构, 培养自学能力。同时通过朗读, 学生感受到童话的情节美, 并从中感悟水罐变化的原因, 体会人物的爱心与水罐变化的关系。】

四、巩固识字, 发现规律, 指导书写

1.这篇童话中有一样特别的东西, 就是“水罐”。“罐”是本课生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 看老师怎么写这个字。

2.教师板书“罐”字。

“罐”是左右结构, 左边是缶字旁, 要写得稍窄一些, 右边笔画较多, 注意两个“口”字要写在横中线之上, 最后一笔长一些, 这个字就漂亮了。

3.学生在学习单上书写“罐”字。

4.独立书写课文中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五、课后质疑, 引发思考, 延伸学习

1.小结:这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 从水罐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中, 感受到了这篇童话故事的神奇。这水罐从木头做的, 变成银的, 变成金的, 最后还跳出钻石, 你们发现了什么?

2.这水罐为什么会越变越珍贵呢?在这一次一次让水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爱的付出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进一步去寻找答案。我们还要利用这张学习单, 展开想象, 练习讲故事。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 7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懂得关心别人, 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感情体验, 想象情境, 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指导规范书写

1.重点指导“累”“竟”“忍”。

2.其余生字学生自己练写。

二、深入理解, 读好爱心词句

1.是怎样的爱心让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呢?用“______”画出富有爱心的词语或句子, 读一读。

2.学生交流汇报, 顺学而导, 读好以下句子。

①“一天夜里, 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 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 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②“小姑娘喜出望外, 真想喝个够, 但又一想, 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 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③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 小狗把它舔净了, 变得欢喜起来。

④“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 还是你自己喝吧。’”

⑤“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3.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感受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教师相机板书:爱母亲爱小狗爱女儿爱路人

小结:每一次献出爱心, 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三、创造想象, 体会爱心的重要

1.如果没有爱心, 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题目为什么不用“神奇的水罐”“一罐水”或“水罐的变化”等, 而用“七颗钻石”?

3.课堂小结:钻石晶莹剔透, 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本课中, 钻石升上天空, 变成北斗七星, 说明爱心像钻石一样珍贵, 像星星一样永恒, 在黑夜里也能为人们指明方向。

四、展开想象, 讲讲这个故事

1.借助学习单的提示自己练习。

2.指名讲故事。

3.配乐朗读:带着美好的情感朗读课文。

上一篇:论特色的法治政府之路下一篇:2017-2018第一学期期中总结会政教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