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哪里评课稿

2024-04-07

力在哪里评课稿(精选9篇)

篇1:力在哪里评课稿

力在哪里评课稿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又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课成功的关键。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

1、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2、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游戏,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力的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4、科学课需要学生有大胆实践、严谨认真的态度,因此在实验中合理分工让学生做实验时井然有序。通过最后的评价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处理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处理和引导。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到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思路中来,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篇2:力在哪里评课稿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是无形的。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物体形状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是无形的,并且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难理解,所以富老师把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做为本课的重点;而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橡皮泥、小车、矿泉水瓶子、弹簧、橡皮筋、棋子、花生、铁丝。

课时准备:在清楚感受到力的存在的基础上,认识到力有大小、方向,从而为后面的四课学习降低难度,打好基础。基于这个考虑,富老师把教材内容分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力的普遍存在和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第二课时研究力的大小、方向,详细研究用弹簧秤精确测量力大小的方法。本课进行第一课时,共分为五大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的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动手操作比较到位,这充分体现在对科学学习的平时教学中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玩具风车来引入课题,让学生理解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道理的存在。接下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存在认识到力是无处不在的。在感受力的过程中渗透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继续研究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玩具风车来引入课题,然后提问:“你能让这个风车转动起来吗?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力”,力是什么?在哪里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的问题。”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的欲望,为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做好铺垫。

二、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科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导入课题后,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力的存在,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力是无形的,力无处不在。

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存在。

三、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玩小汽车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游戏,而小汽车是城市孩子非常容易找到的玩具。为此富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怎样使小汽车动起来?动得快点或停下来,或者让它拐弯呢?再让学生动手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寻找规律,作好记录。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抽象的力概念难以理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运动方向。

四、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为了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课文是从玩橡皮泥入手。玩橡皮泥也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游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设作品主题,然后进行操作,观察橡皮泥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里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作为一节科学探究活动课,着眼于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明确力对物体的形状产生影响,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的研究非常有成效,在活动中表现了他们应有的创新性,学生的活动非常投入。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实验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过程,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最后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际体验,还真的发现了力的不少的秘密呢!其实,力还有许多秘密,下一节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认真做好记录,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力在哪里》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同学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有些笼统,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同学对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发现力的存在,然后组织同学运用一组资料进行有关力的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整理和分析认识到“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这局部是引导同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是本课的难点。接着,再引导同学通过科学游戏加深对力的了解,体验力的基本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对力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养同学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同学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同学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同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同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资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实验记录卡。

这些资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资料都能协助同学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发生的效果和力的要素。其中,同学可通过拍、踢、滚、推、抛、压等方式来玩篮球,从中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也渗透了推力、弹力、和重力的知识;在玩弹珠和磁铁小车的过程中同学能体会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是弹珠间的碰撞是一种外力,而磁铁间的吸引则是一种内力;气球可吹、可拉、可拍,能很好地协助同学体会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压力、弹力和反冲力。

四、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游戏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开课时,我就组织同学两人一组,玩顶腰游戏,然后谈一谈游戏感受,让同学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紧接着,请同学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同学可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1、分组实验。

“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因此,在同学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力之后,我出示了一组实验资料,并组织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发现力的有关信息。各小组依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

(1)选出小小记录员;

(2)商量玩法,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动手实验,收集信息;

(4)用自身善长的方式填写实验记录单。

2、分组收拾资料,整理信息。

在同学完成实验后,我先要求同学30秒迅速收拾资料,注意培养同学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给时间同学在组内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实验记录单,回顾游戏过程,梳理实验现象,最后将记录单张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贴完后,再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交流。

在同学汇报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战略一:一开始,同学一般会按自身的思路无序地描述实验现象,那么我会引导同学依照玩资料的顺序来依次描述,先完整地描述完一种资料的玩法和看到的现象,再介绍第二种,这样就能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各种实验现象了。

战略二: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经常带有自身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和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同学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激励其他人认真倾听“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同学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充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对组内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各种实验现象中的一起点,然后在空白实验单上记录分类情况,并展示出来。在同学汇报分类结果时,我会请同学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假如同学归类正确,就可能通过分析自身组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出这两个的结论,教师有序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同学往往不能有准确的表述,那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引导,协助同学跳一跳摘到桃子。

同学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力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或是停下来,此时同学需要教师协助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的归纳,我们可以请两个同学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个篮球,引导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篮球弹得高些,那个人拍篮球弹得低些,那是因为他们用力的大小不同,还可以从同学的实验记录单中列举几种物体滚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同学通过观察、类推可以认识到其实众多实验现象中都渗透着力有大小和方向。

5、科学游戏——打靶。

在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打靶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组织同学研讨:如何轻松地移动一个大箱子?目的是为了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发生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为后面各种力的同学作铺垫。

以上就是我的优秀教案,通过教学,让同学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力在哪里》说课稿(3)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篮球、铁钳、核桃

2、学生准备:橡皮泥(面团)、弹簧、直尺、细木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桌移动吗?

指名学生说出方法并让学生上来演示。

2、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使讲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讲桌施加了一个什么?(先让学生说,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出示一个篮球,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篮球停下来?上来试一试。(师生互掷篮球)。

2、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当 时,我感受到了力。你能用简单的箭头表示核桃受力的情况吗?

4、学生用树枝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5、打开书40页,看书上的四幅图,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来写。

7、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可以安排讨论)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

9、提问:我站在这儿,有力存在吗?晚上睡觉时有力存在吗?(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力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

3、(出示橡皮泥)拿这块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注意即时性评价和他评)

(三)、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动

(1)、教师提问:边玩边思考:获胜主要靠什么?为什么扳手腕特别费劲呢?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4)、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就必须使用弹簧秤,下节课我们要详细的研究用弹簧秤测力的方法。

2、开关门活动

(1)、让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开门,一个关门。

(2)、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总结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三、总结、评价

1、你感觉你这节课表现怎么样?为什么?

2、小游戏

篇3:力在哪里评课稿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气球、乒乓球、装水的烧杯、白纸、磁铁等有结构的材料及游戏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几分钟指导学生认识“春天在哪里”

1.课前学生合唱《春天在哪里》。

2.交流:春天在哪里?

[解读:这一环节在上课前的几分钟进行, 意在指导学生拓宽思维, 认识春天在我们的周围, 或者“春天无处不在”, 为“力在哪里”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研究新课

(一) 认识力在哪里

1. 认识力在哪里

教师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提问:你能用动作告诉大家“力在哪里”吗?

(约一分钟让学生充分展示“力在我身上”)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 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力在哪里”。

学生按小组展开研究, 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想法:

交流:你们找到力了吗?

请学生带着材料到前面给大家介绍自己所找到的力, 并请学生给这种力起个名字。

拓展:除此以外, 你还知道哪里有力?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回答“力在哪里”吗?

[解读:力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认识到无处不在的力。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变教材上从分析现象认识“力”为在动手实践中寻找“力”。从教学效果来看, 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变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学生的参与度高, 实践性强, 几乎所有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

精彩片断:

师:从大家的动作中, 老师看到了你们的强悍与可爱, 真是太棒了!请你们看一下, 桌上还有一些材料, 你们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 想一想、做一做、找一找、说一说力在哪里吗?

约10分钟后, 请学生交流:

师:找到力了吗?

生 (非常兴奋) :找到了!

师:请你带着材料到前面来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你叫它什么力?

生1:我把乒乓球放在水里压下去, 松手后它会浮上来, 说明它有弹力。

生2:不对, 说明它受到了浮力。

师:对啊, 这种现象说明它受到了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可是对于乒乓球本身来说, 它确实存在弹力, 如何证明?

生1: (用力将乒乓球往地上扔) 这就是弹力。

生3:我拉橡皮筋时, 有拉力。

生4:吹气球时, 有吹力。

(学生松手时, 气球乱飞, 生笑。)

师:刚才乱飞时, 也有力存在, 它叫反冲力。

生5:磁铁能吸铁, 这是磁力。

……

师:除此以外, 你还知道哪里有力?

生1:彗星落下来时, 有力。

师:呵呵, 那是——地球引力, 但彗星最好别掉下来 (生笑) 。

生2:汽车开动时, 有力。

师:通过交流, 你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力在哪里”这个问题吗?

生1:到处都有力

生2:每个地方都有力

生3:力无处不在

师:你们觉得哪个说法比较精炼?

(板书:力无处不在)

2. 创作小诗

教师出示小诗:

你知道力吗?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 当水滴轻轻落下时, 那里有力;你知道力吗?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 当帆船驶过湖面时, 那里有力……

学生自由创作, 交流作品:

[解读:这是科学与文学的结合, 在学生吟诵小诗的过程中 (已改编) , 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创作欲望, 从学生创作的效果看, 与诗人不相上下, 俨然一位位小诗人。]

(二) 认识力的三要素

在打靶游戏中认识力的三要素, 教师介绍打靶游戏规则与方法, 并要求作好记录:六人一组, 五块橡皮作为5个靶, 分别标上5分、4分、3分、2分、1分, 一块橡皮作子弹, 在一定的距离内用力弹射, 中了几分就在表格中相应位置内打√。

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游戏, 教师巡视游戏过程, 评选小组冠军和班级冠军。

请班级冠军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冠军的?

结合学生的交流, 教师介绍方向、大小、力点。

[解读:力存在方向与大小, 但这一知识点如何让学生感知?如何让学生自行获取?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打靶游戏”既简单又实惠:橡皮随手可取, 冠军人人羡慕, 游戏有趣可行。游戏之后, 学生自行发现了夺冠的秘密:瞄准方向、掌握力度, 水到渠成。]

精彩片断:

师:请班级冠军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夺冠的秘密。

生:我首先是瞄准方向 (教师板书:瞄准) , 然后力度要控制好 (教师板书:力度) 。

师:你说得好, 瞄准方向, 就是要把所用的力对准目标, 方向要准。力度要控制好, 说明力的大小要合适。方向与大小是力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当然力用在哪个点上也很重要, 科学上称之为力点。我们称方向、大小、力点为力的三要素。

2.认识力的方向

教师介绍:力是有方向的, 你认为不同的力, 它们的方向会相同吗?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练习:P42, 用箭头标出羽毛球和帆船所受力的方向。

请学生到黑板上标出力的方向。

(三) 认识力的大小

比赛掰手腕:比一比, 谁的力气大?

先请出两位力气差不多的同学, 比试:谁的力气大?

再请出一位女同学, 与大力士男同学较量, 猜测:谁的力气大?

渗透性比赛:教师给予一个瓶身系着绸带的啤酒瓶, 介绍比赛规则:男同学抓瓶口 (较细的部分) , 女同学握瓶底 (较粗的部分) , 同时用力向相反方向转动, 看一看绸带向哪个方向运动, 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比赛开始, 学生加油

小结:这是一个奇妙的比赛, 大力士男生却输给了小力气女生, 这是为什么呢?是啤酒瓶帮了大忙, 其中的道理我们以后会研究。刚才的比赛我们发现, 力有大小, 而且可以转换。

[解读:这一环节旨在引起教学的高潮, 其一是让学生在“掰手腕”中体会到力有大小, 其二是让学生知道力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变化, 有机渗透机械知识, 设计科学悬念, 引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

三、全课总结 (略)

篇4:《力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关键词]力 教学 分析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6-072

一、教材、学情分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认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四年级孩子整体上还是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从直观现象进行研究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如何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四年级学生对力的名称有一定的了解,对重力、地球引力、摩擦力等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力的三要素没有过多的了解,知道力有大小,但不知道力有方向。而作用点也很重要,这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四年级学生没有学过受力分析,也不会画受力分析图。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可以迁移到本课来促进学生学习测力计的使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道力是无形的,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形状;学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2.通过玩气球游戏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力的三要素。3.激发学生对力研究的兴趣,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二、教学过程

1.课前积累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这有一个气球,请大家拍打气球不让它掉地上。请前排的一位同学发球!

生:玩游戏。(在教室里把气球推来推去)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之所以全班共拍一个气球而非每组一个,是为了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多球相互影响。]

2.引入课题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有哪些用到力的地方?

生:压缩的空气有弹力。

师:真棒!这是我们四年级上册研究空气的性质时学过的。

生:气球往上飞的时候用到了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力?(刚才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生:搬桌子时用到力。

生:拿书时也要用力。

生:扔铅球也要用到力。

生:我还知道地心引力。

师:是谁首先发现的呢?

生:牛顿。

师:真的了不起,看来你很喜欢阅读科学方面的书籍!)

师:看来,力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力相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了解学情,进一步唤醒旧知,将新知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中,同时补充牛顿生平介绍。]

3.核心过程推进

(1)力是无形的。

师:力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知道力的存在?(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停顿,是不是力不存在了?(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生:做家务时能感觉到力的存在。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生:手能感觉到,因为用力才能拖干净地。

生:手上用力的时候,就会看见青筋爆出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搬液化气钢瓶上楼时我看见的。师:你真善于观察。

师:看来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体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设计意图:力是无形的,如何将无形的力显性化,这就需要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体现,引导学生回忆力产生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理解。]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讲台上有一个气球,它现在受到地球对它的引力吗?(生齐说:是的)那它为什么还静止不动呢?

生:讲台阻止不让它下落。

师:看来讲台似乎是给了气球一个不让它下落的力。如果给静止的气球施加一个力,气球会怎样?

生:气球就会动起来。

师:那力对物体(气球)运动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再来玩一次气球。

(全班玩气球)

师:谁来说说力对气球运动有什么影响?

生:捏紧它,它会变形。

师:看来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改变形状)

生:往哪里拍,气球就往哪里走。(师:我如果要让气球往右边走,你准备往那边拍?

生:往右边拍。

师:往左走呢?往上走呢?……

生:用力大,飞得远,用力小,飞得近。

师:你来试试。(生将球打出去了)

师:我也打球,为什么球没有飞出去?生:老师,你没有打到球上。

师:我们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点叫做作用点。

师(小结):看来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怎么影响,学生很难回答。于是换一个角度,以气球受力后的状态为出发点让学生尝试向不同的方向用力,让学生总结出向不同的方向用力,气球就会向不同的方向运动。用力大小不同,气球就会有远有近,相机提出力作用在气球上的点叫作用点。将力对气球运动的影响和力的三要素结合起来,连成知识的网络。]

(3)学习使用弹簧秤。

师:力有大小,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力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来认识精确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弹簧秤。(出示弹簧秤)弹簧秤有哪几部分组成?怎么使用弹簧秤?小组观察并记录。

生:弹簧秤上有刻度。

生:上面有圆环。

师:它叫提环,使用时用食指提起提环,刻度板朝向自己。

生:有红色的指针,下面还有钩子。

师:下面的钩子做什么用的?

生:用来挂重物的。

师:那如何使用弹簧秤呢?请大家打开科学书,翻到第41页,仔细阅读使用方法。(学生阅读使用方法)

师:谁来介绍如何使用弹簧秤。

生:①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③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师:如何确保被测的力不超过标定的最大数值呢?

生:慢慢提,如果刻度已经到了4牛顿,物体还没有提起来,那就要换更大测量范围的弹簧秤。

师:请小组长从抽屉里拿出材料盒(弹簧秤、木块一个,钩码2个,记录纸一张),请大家测量提起木块需要多少牛顿的力。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生:测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从如何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切入,引出弹簧秤的使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弹簧秤的构造、作用等。老师再规范讲解如何移动面板;如何用食指提环与视线平齐;如何估计提起物体的所用力的大小等,充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延伸

师:(出示图片)箱子后面的人如果推或拉,箱子的移动可能会怎么样?

生:如果后面的人推箱子,箱子可能向前,也可能推不动。

生:如果后面的人向后拉箱子,箱子可能会向后。

生:我补充,虽然后面有人往后拉箱子,但当前面的人用力较大时箱子也可能向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下课。

[设计意图:箱子由前后不同的人来推,从前后两方面进行讨论,从力的大小、方向等进行综合思考,综合应用知识。]

三、自我反思和专家点评

反思:(1)捕捉和提升资源的能力不足,如讨论力存在的现象时,学生答“用力的时候青筋爆出”,教师没有及时捕捉精彩发言并进行提升,且缺少必要的评价。2.知识的建构要有趣味性。课堂知识的建构还不够有趣,在讨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还可以采用玩弹珠等活动,既有趣味性,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

点评:(1)注重生活体验,气球的功能用到极致,是活动有效开展的支撑。(2)学生的认知目标与教学问题一一对应,精炼得当,每个问题指向明确,自成体系。(3)小组交流很充分,全班交流很有价值,交流充分、民主。(4)知识点有序列的建构,形成了有效的知识结构。(5)测量方法规范,指出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实用的方法。

篇5:《雾在哪里》评课稿

一、融合教学,将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徐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借助语境,将识字与阅读融为一体。从课堂效果看,学生乐于学,乐于思。字音主要通过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及师生合作读文中正音来掌握。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如“甚至”的理解教学让学生结合语境书写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

二、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达成整体感知

“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新提出的重点学习的语文要素。如何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呢?课堂上教师分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在圈画相关词语、充分读句读文中抓住关键词句,从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一是借助课题“雾在哪里”,引发问题“又淘气又顽皮的雾究竟来到了哪里?”,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文,圈画出“雾在哪里”的关键词,并用上“海上”“岸边”“城市的上空”这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三是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感知雾飞到海上,来到岸边,躲在城市的上空,都淘气地做了些什么。

篇6:雾在哪里评课稿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教学《雾在哪里》一课时,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因此,导入时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简单地认读字词,并练习用词语说句子,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教学时,我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理解。如体会雾的淘气时,我先让学生理清层次知道雾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再画出雾的语言仔细品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我还让孩子们演一演,如小猫”悠闲地散步”,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其意思。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悠闲地散步”,体会作者表达的妙处,并通过想象说话来学习作者的`写法,读说结合,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7: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评课稿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作者寻找雷锋、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

康老师执教这篇课文。下面就谈谈我本人的几点体会。

本课的亮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自然。由于2年级孩子年龄小,雷锋这个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怎样让孩子了解雷锋呢?董老师首先大屏幕展示雷锋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得到初步的印象。接着深情介绍:“有一个人,他的生命虽然只活了22岁,但人民永远记住他,他就是雷锋。”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一来,孩子们对雷锋一定会加深了了解。教师适时出示课题,显得非常自然。

二、注重朗读感悟,积累优美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文字很美,读起来特别富有诗的韵味美。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董老师充分利用教材,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开火车读、配乐读、分组读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来感悟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这时教师再做适时指导,让他们有所感触,有所感想;同时还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蒙蒙细雨”、“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等词语,并学会用其中的形容

雷锋纪念日

雷锋纪念日由来雷锋故事雷锋精神雷锋名言语录雷锋纪念日活

动策划词扩展填空。

三、努力挖掘文本,渗透品德教育

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外,还注重思想教育。在读懂了本着诗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小雷锋。同时联系实际列举了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灾区中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雷锋”,进一步引导孩知道今后如何向雷锋叔叔学习,从而升华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善于鼓励孩子。

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能循循善诱进行引导,表现优秀、回答精彩的同学老师发给一张“奖励卡”。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建议:

1、个别学生朗读时出现“唱读”现象,应及时纠正。

篇8:《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旅顺迎春小学 陈淑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橡皮、橡皮泥、皮筋、弹簧、海绵、气球、回形针、小车、木块、小皮球、纸、活动记录表。

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教学过程:

一、感受力的存在

1、大家会不会掰手腕?(会)还等什么?前后位两人一组,马上比一比,一决胜负。(学生活动)

2、有结果了吗?(有)你获没获胜?你为什么胜了或输了?主要原因是什么?(力气大)那力在哪里呢?(板书:力在哪里)

3、你能把力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吗?(不能)你刚才掰手腕时感受到力了吗?(感受到了)用你的动作再来感受一下力,(做各种动作)你们真棒!力是什么样子?(看不见)书能拿出来吗?书是什么样子?这说明力有什么特点?

4、说明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课件出示)(板书:无形)

5、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力的存在?(及时板书)老师补充。

6、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知识很丰富,这些都说明了力的存在,你能用最简练的一句话说说“力在哪里”?(板书: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力对物体会有什么影响?向老师这儿看,这是什么?(球)仔细观察,球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变化。

2、刚才给球施加了不同的力,对球有什么影响?

3、说明力对物体的什么有影响?(板书: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出示橡皮泥)用手对橡皮泥朝不同方向用力,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5、老师发现已经有结果了,谁来汇报:有什么变化?你是怎样用力的,变成了什么样?说明力能改变橡皮泥的什么?

6、力能使其它物体也发生变化吗?请用你们组托盘中所给的材料做一做、说一说。

7、谁来说说有什么变化?这些都说明力能怎样?(板书: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认识力的要素

1、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来继续探讨力还有那些特点?请看大屏幕:打靶游戏

2、教师介绍打靶游戏规则,注意:游戏时要思考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同时作好记录。游戏前先分好工,每位同学练习3次后,再开始游戏。(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统计得分情况,请得分高的小组给大家介绍经验,得分少的总结失败的原因。

4、你们说得非常好,瞄准方向,就是要把所用的力对准目标,方向要准。用度要控制好,说明力的大小要合适。发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你是否能击中靶子,方向和大小是力的两个重要因素。

四、认识力的方向

1、力是有方向的,你认为不同的力,它们的方向会相同吗?(不相同)方向是怎样的?

2、让我们来画画力的方向,把书翻到42页,问: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运动中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用箭头来表示力的方向)

3、画完了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对照一下,看你画得对不对?(讲解各种力)发现什么了?(力是成对出现的,方向是相反的)力无处不在,物体都会受到不同的力的作用。同时告诉我们有力——力就有方向。

4、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有力——力就有方向。请一位同学上来和老师做推、拉的动作。

五、认识力的大小

1、我们知道力有大小,下车对手的作用力有多大?把小车提起来需要多大的力?想知道吗?

2、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宝贝——“弹簧秤”。要想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就靠他了。弹簧秤是测力计的一种,用来测力时单位是牛顿,测质量时单位是千克。介绍弹簧秤的构造。

3、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4、让我们测一测,提起下列物体需要多少牛顿的力?

5、汇报一下我们测量的结果。

6、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都学会了测量力的大小。还有其它测力的仪器,在课后我们可以了解相关内容。

六、总结

1、你感觉你这节课表现怎么样?为什么?

篇9:《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到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重点:

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教学难点: 体验力的普遍存在。教学准备:

导线、橡皮泥、橡筋、有嘴塑料球、鸡毛、乒乓球、陀螺、磁铁和曲别针、玩具车(每人自由地选择一到两件)

有关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出力的话题

1.导言:见过这东西吗?我想用它夹书必须怎么办?老师也在每组的塑料盆里放了一只,请每组组长试一试,让夹子口张得再大些。

2.师: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

3.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力呢?(教师归纳概括并板书:力在哪里)

4.结合学生回答,师:老师这儿有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多媒体课件)

5.小结:由此可以看出力是无形的,力是无所不在的。(出示:力无所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力。

二、自由探索力的作用

1.师:力无处不在,我们用力以后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请同学们自由地玩一玩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材料,边玩边思考:力有什么作用呢?看谁发现最多。

2.生自由地玩玩具:陀螺、橡皮筋、导线、小车、鸡毛、橡皮泥、吸铁石等

3.师: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说说自己的发现了,请收拾好玩具,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看他的发现与自己的发现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你有新的发现要随时进行补充。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出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的状态。

三、探究力的要素

1.在跳方格的游戏中认识力的三要素

(1)教师介绍跳方格游戏规则与方法,并要求作好记录(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棋子应放在“棋子”位置,然后再用手指弹;弹出棋子后,看棋子的大部分落在棋盘的哪个方格内,就得相应的分数;每人在三个棋子位置各弹一次,并做好得分记录,然后算出总分。)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游戏,教师巡视游戏过

(3)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最高得分是谁,得了多少分?你们有什么经验吗?

(4)师: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知道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出示:力有大小和方向。)

2.认识力的大小,学习使用弹簧秤

(1)我们人的身高可以用尺子来量,体重可以秤来称,那么力的大可以用工具来测量昵?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需要利用专门的仪器——弹簧秤。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1牛顿有多大呢?我们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就是1牛顿。

(2)教师介绍弹簧秤的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出示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并揭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认识1牛顿的力能提起多重的物体。

(3)用弹簧秤测一测提起钩码所需要的力,把结果写在记录上。3.探究力的方向

出示有关图画,引导学生依次观察图画,引导学生发现力的方向

并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四、回顾和解释

上一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历史测试题下一篇:郭艳琴《牧场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