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知识作文

2024-04-13

书和知识作文(共11篇)

篇1:书和知识作文

对比式这些书和阅读方法改变你的思维和知识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大学一年多,身边的有些同学和朋友认为我读书的面广量大,因而时常问我读书的方法和书单。说实在,相比于现在许多专业的读书方法的剖析和别人的阅读量,我实在是自惭形秽。但既然朋友相问,我姑且也分享一下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首先,我一直在想,如今诸多公众号、媒体平台和书店乃至日常学习中我们都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书单,当然其中很多的经典是反复被提及的,我不再作详谈。但我首先要声明的是,我至今不认为有哪些书是可以“必读”或者“读之即可获益匪浅”的。书虽然有文学或艺术或生活或心灵等层面上可区分出优劣,但说到底,一本书能否引起自己的共鸣其实和个人阅历有很大关系,而《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有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认为,只有广泛阅读才能获得深刻客观的认识。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我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天,我的老师便告诉我:“真正的好书不在我的书单上,而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对此,我往前的一篇文章《书单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参考答案》已做过阐释。但不可否认,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毕竟精力有限,能有个参考终归是不坏的。我结合往前读书的经验发现,有些书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很巧妙的对应关系,不同书籍间的学者的观点、社会的现象对比起来看确乎有点意思。在此,我特意凭借自身微薄的阅读量,将一些我以为值得一看的书籍用对比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希望这能成为一份别开生面的书单。1.人群:社会现象VS现象原理。

对比:伤痕文学代表作:《一百个人的十年》、《夹边沟记事》VS《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在中国,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个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但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去看,我们或许都不应该选择性地遗忘这段悲痛的历史。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鲁迅先生谈过,揭露肉体的痛疽,是为了引起疗伤的注意。伤痕文学尤其是以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为代表的作品读来确实触目惊心,通过对文革时期诸多个体的案列的陈述,用其悲痛的描述背后让人反思过往和当下。我读罢,没有仇恨感,有的是对坚决警戒类似事件再生的认知和决心。而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勒庞的《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经典,它的意义在于解释了群体的一般性心理特征,探讨了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指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的事实,这实际上就是《一百个人的十年》那些骇人听闻的案列的原因剖析。

古斯塔·勒庞《乌合之众:大众社会心理研究》

可以这样理解,不仅是中国的革命,包括纳粹的暴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都是一种现象,而《乌合之众》则为这些社会级现象作了做好的注脚。先看现象,再看现象背后的成因,我相信你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能引发我们的客观思考。

2.日本:战争因素VS战争文化

对比:《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VS《菊与刀》

一谈起侵华战争,我们往往愤然不止。但《孙子·谋攻篇》说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要客观地看待引发战争的各种因素和对手的文化渊源,这不仅对于了解历史、防止战事再起有益,也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另一种文化和一个社会有所裨益。

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据我的了解,前坂俊之先生的这本《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是日本和中国国内较为权威详实地剖析了言论系统对于引导一国走向、催发战争的重要作用的一部罕见的新闻学著作。前坂俊之先生通过在二战前后日本国内的三大媒体的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的报道的调查,详细解读了日本国内的媒体和社会舆论是如何一步步被政治绑架最后导致军国主义的膨胀的全过程,这是日本对舆论系统在法西斯统治下无能顺从的一次全面批判和反思。读罢此书,我不仅了解到二战时期日本国内民情、舆论问题,了解二战的另一个方面。更由此观察到了当今我们国家的媒体和民众在某些话题上呈现出类似的架构,受益匪浅。

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而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名气较大,一直被喻为日本学的开山鼻祖。人类学兼社会学家的本尼迪克特敏锐地抓住了最能反映日本民族特性的两个完全对立的事物“日本皇室的标志菊花”和“象征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刀”。为何一个彬彬有礼的民族同时又能在战争中犯下如此泯灭人性的罪行?《菊与刀》从日本的文化渊源和社会根基给出了有理有据的解释。《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可以说是从近代的民主的一面让我们看到日本在二战前后的种种社会问题和最终引发战争的诸多要素;《菊与刀》则从历史的全局剖析了日本能走向军国主义不归路的根本原因,一表一里,相辅相成,更能使人对二战、日本乃至今天的和平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3.中国:行为的多元化VS社会背后的机理 对比:《不淡定的中国人》VS《乡土中国》

中国有着很深厚且多元的文化,但自步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中国人开始对自己怪异、不文明的行为产生疑惑甚至排斥。鲁迅先生说“中国人有劣根性”,柏杨先生说“丑陋的中国人”,而我更喜欢民国文学大师梁实秋的《不淡定的中国人》。

梁实秋《不淡定的中国人》

《不淡定的中国人》通过描述若干直到现在依旧存在的行为,诸如排队的公德心、考试的功利性、办事的急躁性等在梁先生幽默戏谑般的语言中让人哭笑不得,同时也让人更容易正视这些可能人人有之的问题,促进大众去订正。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师从潘光旦先生,一本《乡土中国》被誉为是“剖析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圣经”,其学术价值和参考性无需多言。但《乡土中国》难能可贵的是其撰写上的深入浅出,毫无晦涩难懂的言语,其中的《家族》《差序格局》《男女有别》等章节更是成为今天中国社会学的许多典范,能让人深刻却又不迷茫的阅读体验中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许多行为规范及其成因,极为值得反复研读。

费孝通《乡土中国》

《不淡定的中国人》是少见的对中国人各种日常却紧要的不规范行为的总结和概述,而《乡土中国》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告诉你“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而不能那样”,依旧是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机理的契合对应。对比来看对于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以上便是本次对比书单的书籍,为了避免以“上帝视角”影响各位自己的阅读感悟,我尽量不多做内容上的定论。但按我自身的阅读感觉来看,当你能这样同类的对应的书籍比着来看时,可能理解到的、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的知识体系,就好比生物学、化学上的实验往往会有对照组一样。虽然由于鄙人学识尚浅,难免疏漏,但仍希望能帮助大家在阅读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篇2:书和知识作文

书籍:

(一)历史方面书籍

俗话说,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作为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光荣文明历史的华夏子我们应该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

推荐

《二十四史》 最好寻求文白对照的《明朝那些事》

《正说清朝十二帝》 阎崇年所讲述的历史客观准确

《共和国发展的60年》 2009年出版的一本书籍,详细介绍了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世界史》 最好是大学教材的世界史,比较客观和全面

我相信,当大家看完这些书后就不会不了解康熙和雍正的关系,中国的改革历程如何坎坷,拿破仑是如何遭遇滑铁卢这些简单的常识问题了。除了《共和国》一书外,感谢我的父亲当年逼着我看完了文白对照《二十四史》,其余的书籍也在高中毕业之前都看完了。

(二)社会人生方面书籍

《厚黑学》(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思维部成员必看之书)民国李宗吾 绝世好书,所谓中国人的做人之道

《围炉夜话》系列,姑且把《菜根谭》《道德经》放在一个系列,作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一个系列,深受有学之仕的喜爱,对于我们播音主持温文儒雅的性格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心灵鸡汤》系列,这各系列的书籍可以很好的使我们找回我们失去的自信,作为全美最好的一系列畅销书之一,有着很好的启迪意义。

《谁动了我的奶酪》斯宾塞.约翰逊的这本经典之作希望大家能再次重温,再次感受我们健康的生活,我想阅读玩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播音心理学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三)文学类图书之外国名著

拥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于我们看待世界和语言表达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下面这些外国名著对于我们提升文学层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四)文学之中国名著

《金锁记》 张爱玲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十八春》(《半生缘》)张爱玲

《家》《春》《秋》 巴金

《京华烟云》 林语堂

《子夜》 茅盾

《林家铺子》 茅盾

《边城》 沈从文

《四世同堂》 老舍

《骆驼祥子》 老舍

《茶馆》 老舍

《阿Q正传》 鲁迅

《围城》 钱钟书

《尘埃落定》 阿来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张居正》 熊召政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这些名著基本囊括了所有的近现代名家作品,我相信在我们以后的主持节目过程中或者采访过程中,这些东西一定会对我们产生很好的作用。

(五)杂志

《南风窗》

《参考消息》报纸

《特别关注》

《新闻周刊》

每期杂志和报纸都会披露社会现实,和当今社会时政热点联系紧密,对于传媒类学生的思想和知识与时俱进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建议大家每期都看。

其实这只是一部分笔者已经看过或者听说过的书籍,这些书我相信大家用两到四年的时间一定可以泛读完毕,我相信当这些书籍都读完之后,我们的知识储备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段。

篇3:作文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训练初探

一、把握作文的本质特征

在讲中学作文教学的具体化做法之前, 先对作文的本质特征做一些探讨。

1. 作文是一种能力

作文不是知识, 而是一种能力。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 而能力则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东西, 是知识概括化了的东西。简言之, 能力就是人们进行活动时表现出来的本领和技巧。明确了作文是一种能力, 明确了能力和知识、见解、学问的关系, 对于我们正确指导作文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 作文是一种创造

作文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一种创造。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 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 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作文的教学意义在于: (1) 作文既然是一种创造, 那么作文教学是没有现成答案的, 解决这种问题是顽强的、精细的、孜孜不倦的劳动。司马迁写《史记》历时十五载,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心血,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漫长岁月。 (2) 作文既然是一种创造, 那么创造就需要迷恋和目的指向性。这就会使学生对作文着迷, 他们会在作文中获得乐趣, 作文就会像磁石一般吸引他们, 甚至会使他们达到忘情的地步, 觉得这就是生活的目的。正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写作什么东西的时候, 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说话时, 我都想着它。” (3) 作文既然是创造, 那么它就会伴随着灵感。灵感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 也不是神灵的赐予, 它是勤奋、顽强的代名词。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过:“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 他不爱拜访懒惰者。”灵感总是产生在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身上。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到这一点, 其写作水平将会大大提高。

3. 作文是一种输出

知识的积累是一种输入, 就像一个仓库储备各种物资。而写作刚好相反, 是输出。它将平时储备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道出来, 送到需要的地方去。这就告诉学生, 作文要有物资, 要有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 平时要多学习、多见识、多积累,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没有一定的材料储备, 那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提高作文成绩是不可能的。

二、提倡三个结合

把握住了作文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 采取正确的途径,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了依据。

1. 课堂内作文与课堂外作文相结合

传统的作文教学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 这就是课堂内作文。课堂内作文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明晰程度,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锻炼他们的写作技巧方面, 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态度方面, 都有它的长处。其不足之处就是学生的思想受到某种程度的拘束, 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一般情况下写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作文的范围要扩大, 要从课内扩大到课外, 作文要“多半在课堂之外”。课堂之外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学生可以在那里自由驰骋, 真是“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课堂之外, 凡有所写都可成文。学生平时多读书, 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 受到事物的触发, 就能成文。这种情况清人袁守定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章之道, 遭际兴会, 摅发性灵, 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须平日餐经馈史, 霍然有怀;对景感物, 旷然有会;尝有欲吐之言, 难遏之意, 然后拈题泚笔, 忽忽相遭, 得之在俄顷。”可以说, 课堂外, 是学生写作的好场所。

课堂外的文章, 与篇幅的长短无关。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 全书近三百卷, 是作文;《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 不识字的凤姐编第一句“一夜北风紧”, 李纨续第二句“开门雪尚飘”, 都是五个字, 也是作文。文章的形式灵活多样, 可以是随笔、杂感, 也可以是诗、散文, 还可以是读书笔记、影评书评。课外作文最好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日记”, 因为须天天写, 其他任何方式都没有这个优越性;二是“札记”, 其内容, 最常见的是记“所读”, 或记“所感”, 或两者的混合。切不可小看“日记”和“札记”, 前者如《鲁迅日记》, 后者如顾炎武的《日知录》, 都是令人仰慕的名著。总的来说,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抓好课内作文教学的同时, 积极认真地去抓好课外作文教学。

2. 大作文与小作文相结合

我们平时只注重训练学生写大作文, 即训练他们写那种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动辄七八百字的作文。这类文章, 姑且叫它大作文。不分高低年级, 从学生跨进中学的大门直到高三毕业, 一味让他们写大作文, 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 不能一味叫学生写大作文, 要让他们在平时写一些小作文。这类小作文, 或是写生, 或是人物素描, 或是杂感短札之类, 不仅篇幅短小, 而且形式不拘一格, 是中学生乐于接受的东西。对低年级学生, 多写小作文尤为必要。对于这一点, 罗庸先生的话是很可参酌的。他说:“国文教师似应采取画图一样的教法, 教学生多写生, 多作小幅素描, 如杂感短札之类, 无所为而为, 才是发露忠诚的好机会。”这样做比较符合当前中学写作教学的实际, 无论从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生活阅历来看, 或是从教师的工作负担来看, 都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3. 课文同步训练与联系当前现实相结合

讲读教学要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 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近几年来, 不少语文教师将作文教学与讲读教学结合起来, 进行同步训练,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些教师还编写了进行同步训练的纲要, 拟定了题目, 这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是大有裨益的。中学生写作需要模仿, 任何人在写作的初期, 恐怕都是离不开模仿的。模仿不是抄袭, 而是在某些方面效法。课文篇目, 尤其是基本篇目, 是专家们精选的典范, 对中学生的写作具有示范意义和指导意义。在进行同步训练时, “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 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教师在讲读时, “固不必喋喋言作法, 言技巧也”。在写作的时候, 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

但是, 一味的同步训练脱离了现实生活, 势必造成和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的隔离。文章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熟悉社会生活, 不懂得人生世相, 也很难把文章写好。“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 作文离开社会现实是不行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过:“我现在所有的相当不坏的东西, 是生活赐给我的, 而完全不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 一般说来, 生活就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因此, 作文教学应当一面进行同步训练, 一面紧密联系我们的时代, 联系当前的现实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和命题, 才是正确可取的做法。

篇4:书和我作文

突然有一天,我不有自主的去了图书馆,在那里我看上了一本书——《南极大冒险》看了看内容觉得蛮不错,一看价格表,啊!!!104元钱。全场的人用惊叹的眼神看着我,我一不溜烟的跑回了家,在家里我把我所有的零花钱都拿了出来,一看,啊,这个月才18元!唉,还是不够。怎么办呢?对了,大舅在北京开了一个西餐厅需要几个服务员,正好我去还能帮上忙,呵呵!。我赶紧和妈妈去了北京。找到了他进去一看哇!真豪华,我找到“老板”(我大舅)问了问可以,然后我就在那端茶、送水、送食品。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刻苦奋斗我赚到了98元钱,当然,如果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去打工呢?我会说:“为书奋斗。”

几天后,我高高兴的从图书馆回来,手里捧着我最喜欢的“宝书”。在这本书里有许多小知识令人开心。比如,你不开心的时候你看到这本书会令你开心的合不拢嘴。再比如,你在设计版面的内容时可以从上面找到你所需要的知识与智慧。这本书中能让你找到科学的神秘。也能让你找到漫画的神奇。这本书是我唯一的好朋友。(除了人以外)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每天都爱不释手的捧着它。他似如我的命根儿子。

篇5:书和书架作文

一天,一本新书被运到了书店里,店员准备把他放在破旧不堪的书架上,可是新书怎么也不乐意上去。

书一看到书架,就不满地嚷嚷道:“我才不要待在你这个破破烂烂的书架上,我应该舒舒服服地躺在外边享受阳光!”

书架好心好意劝道:“如果没有我,人们怎么找得到你?还是到我怀里了吧!”

书不服气地说:“没有你,我会过得更自在。没有你,人们也能找到我。”

书架叹息道“那好吧,我不管你了,你自己想到哪去,就到那去吧!”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个读者走了过来,拿起那本新书看了看,就顺手把它放到了窗台上。于是书就得意洋洋地说:“我终于实现我的.梦想啦!窗户还是开着的,我不仅舒舒服服地享受阳光,还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呢,太棒啦!”书架看到这一切,自言自语道:“别高兴得太早了!”

天慢慢黑了。一会儿,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很快,书被淋湿了。书后悔地说:“我不应该来到这里啊,书架才是我的家!”还好管理员及时发现,管理员用抹布擦干了书身上的水,并把它放回了书架。

篇6:作文我爱书和态度

从前,屈原曾经反对家人的评论,偷偷地跑到山洞里看书。

从前,欧阳修曾经父亲死亡,妈妈给了他一种写字的方法,拿荻草代替一支毛笔来写字,因为自幼天资过人。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终于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我认为不看书就等于自暴自弃。只能在街道上向人要饭。

我从小就看一本叫做兵马俑复活的书籍,此文章有四种类型。我每天看十页,现在我对这本书已经滚瓜烂熟。因为有大量的知识,丰富的词汇,要不然我会买嘛!

每月我的书柜里都会多一本书,多一本书的笔记,因为我每月都在买,所以我的衣柜里没有几件衣裳,全都是书。反而我妈的房间里的书柜都是衣裳,并不是书籍。我的作文历史几乎是全班遥遥领先的人。

我看得最精彩的是囊萤和真读假浴。

我说囊萤吧,那时一个叫车胤的.人,他家贫穷。父亲无法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没有多余的钱给他买油灯。因此他只能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晚上,他看到一只发光的萤火虫,突发奇想,如果包起,岂不是油灯吗?于是便当做油灯背诵诗文。

再说真读假浴。从前,有个人叫曹禹。一年,家属为他准备洗澡水,他一推再推,终于去洗澡了,过了一个时辰,仆人听到水响,以为在洗澡,过了两个时辰推门一看,原来曹禹在看书。边拿毛巾拍水,后来成了著名的戏剧家。

篇7:书和知识作文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文体知识经历了漫长演变后, 定型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基本文体[1] , 这三大文体长期制约着阅读和写作教学。新课改以来, 阅读教学逐渐抛弃三大文体,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明晰的真实文体。而作文教学则不然, 仍然囿于旧的文体知识,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 至今仍奉行所谓的‘基本文体’。”[2] 作文教学未跟上阅读教学文体知识更新的步伐, 缘由在于人们还未能对作文的文体知识达成共识, 存在着分歧。对这个问题代表性的看法有三种:

1.三大基本文体作为教学文体是合理的

第一种观点以章熊先生为代表, 他在《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中指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出现虽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但受到“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 更是“中学教学的需要”。三大基本文体的三种主要表达方式涵盖了各种文体胚胎, 中学生学会了“教学文体”, 将来不愁不会从事文学性写作和应用性写作。文中对站在社会实践写作立场批判中学写作的观点提出反驳, 指出了中学生写作区别于社会实践写作的四大特点:“它是一种教学行为, 目的是打基础, 为学生的将来做准备;它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它带有虚拟成分, 常常借助情境设计来诱发写作;为了提高效率它常常要采取局部性、分解性的教学形式 (例如扩写、续写、写片段、专题性语言练习等) , 这是与社会写作实践完全不同的。”作者认为不能用社会实践写作的标准衡量中学写作。总之全文从三大文体形成的历史渊源、三大文体的训练功能、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定位、中学写作教学的教学形式等方面论证了三大基本文体作为“学校语文教学这个特定阶段”的“教学文体”是合理的。[3]

2.作文教学的根本性病症在于错误的体式选择

第二种观点认为作文教学以三大基本文体为主是错误的体式选择, 作文教学要取得质的突破需进行文体重构。潘新和先生在《“写话”、“习作”与“写作”辨正》一文中指出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出现了“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种不伦不类的‘教学基本型文体’, 这三种‘文体’在实际写作中是不存在的。”中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学到的是“一种在他们将来的写作实践中根本不存在的文体。学习这三种‘教学文体’唯一的用处似乎就是完成‘习作’、应付考试。因此, 如果着眼于实际写作的需要, 在教学中实在没必要训练学生写‘教学文体’, 应该直接培养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或有实际效用的某一具体文体, 培养真实的‘文体感’”。[4] 潘先生是新课改以来较早较尖锐地动摇“三大基本文体”地位的学者,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学后时期的写作” (笔者命名, 指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 与中学时期的写作脱离是不争的事实, 反对“教学文体”与实际文体脱节很有警醒意义, 引起了有识之士对“教学文体”的功能效应的质疑。王荣生先生也指出:“基本文体的分类, 本来是从中小学作文训练着眼的, ……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恶劣的后果。”“在我看来, 我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 很可能是文章体式的错误选择而造成的。要彻底改变 (学生作文) 说假话现象, 作文教学中的文章体式很可能需要做根本性的调整。”[2] 王荣先生对“三大文体”的内涵作了首次细致分析, 指出了每种文体的人为窄化, 更加鲜明地指出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文体知识的错误, 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于文体知识的除旧换新。随后曹建召先生梳理了三大教学文体的演变史后认为三大文体在演变过程中只是“原有术语的沿用”, 并未对原有术语的内涵继承和延续, 因而出现了概念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错位和漂移”;三大文体出于便于教学的考虑, 对文章的分类过于简单, “以至于不能明确文章的类别。”总之在曹先生看来, 三大基本文体内涵不清, 分类过于简单以至于缺少一个基本度, 这样的文体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写作。[1] 魏小娜从中西方作文文体知识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三大基本文体虽源自于西方, 但二者却名同实异;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通过多重途径, “使作文文体知识得到充分开发”, 从而避免了文体的僵化, 而我国的作文文体知识由于多种原因丧失了推陈出新的动力, 走向凝固和简单;针对这种情况, 作者建议“借鉴和融合古今中外的文体理论, 调整作文文体知识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开发途径, 开发出更加务实有效的作文文体知识。”[5] 以上四位学者立论角度虽有不同, 但批判态度是一致的, 都表达了要彻底更换中学作文文体知识的看法。

3.作文教学应对三大文体有所突破, 实行两条腿或多条腿走路

第三种观点认为三大文体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又有不足, 需要增加新的文体尤其是文学文体, 作文教学要用教学文体和文学文体两条腿或多条腿走路。李乾明先生指出:“文章和文学的训练要并重、平行发展。在小学, 训练简单的记叙文时, 要训练以童话为主的儿童文学;在中学训练‘三大文体’、实用文体时, 要训练学生写诗、戏剧、散文、微型小说方面的能力。学段越高, 越要偏向文学的训练。”[6] 在与祝兆炬先生合写的另一篇文章里李先生除表达了上述意思外, 还指出了文章训练和文学训练的关系:“两类文体的训练是互相促进的, ‘文章’是基础, ‘文学’是升华。文学的训练, 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感情和文采。而文章训练是为学生未来谋生服务的, 文学为学生终身的审美需求提供生长点。”[7] 许建中、李明华认为中小学课程长期以来“只重实用写作、排斥文学写作”, 结果导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文学细胞退化, 语文素养留下缺憾”。无论是从文学写作的独特功能还是从学情出发, “文学习作都应纳入语文课程目标”[8] 。这些学者都主张在三大文体之外增加文学文体, 作文教学需用两条腿走路。张伟忠先生认为新课程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应该以“文体为经, 生活为纬”, 进行“课堂写作与教学文体”“考场写作与考试文体”“社会写作与实用文体”“个人创作与文学文体”“学科探究与论文文体”及“电脑写作与网络写作” [9] 六大版块的训练, 使用多条腿走路以突破教学文体的局限。这些学者虽未否定三大文体, 但认为其有严重缺陷, 要增加新的文体知识以突破旧文体知识的局限。至于开出的两条腿的药方 (三大文体与文学文体并行) 或多条腿的药方 (三大文体之外新增多种文体) 显得有些随意, 还需更深入的学理尤其是课程理论的支持。

二、启示

上述关于文体知识的分歧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 体现在:

1.写作一定要有文体意识

分歧各方有一个共识即作文教学不能没有文体意识, 反对淡化文体, 不能把“文体不限”理解为“无文体”式写作。新课改以来作文命题绝大多数不再限制文体, 通常表述为“文体不限”,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但由于部分教师把“文体不限”等同于不要文体或理解为提倡“无文体”式写作, 教学中出现了淡化文体的不良势头, 学生写作时“天马行空, 任意而为, 结果作文制造了一批批的‘怪胎’。”[1] 针对这种情况众多学者撰文论述文体的重要性, 反复强调文体是写作的基础和关键, 也是写作成功的保障。潘新和先生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 写作思维, 就是一种‘文体’思维。”[4] 这种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文体不限”的含义人们一致的看法是:“‘不限’指你 (学生) 在选择某一文体时可以不受限制, 一旦选定好一定的文体后, 你就必须严格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进行写作。”[1] 这个共识说明写作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文体意识, 绝不能离体而行。

2.作文研究迎来了攻坚性任务

新课改以来有关作文教学的研究并不一定比阅读研究少, 但作文教学与课改前相比并没有太大进步, 也未能取得像阅读教学那样可喜的转变。由于长期不见起色, 作文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低, 阅读热作文冷是研究界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作文研究未能像阅读研究那样对现实形成良好的干预, 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本质性问题。所谓本质性问题指“这个问题”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 其他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于作文教学而言, 文体问题就是一个本质性的问题。王荣生教授曾言“我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是“由于文章体式的错误选择而造成的”。[2] 这的确是真知灼见,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文体问题是作文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并且就此问题展开了争论。目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三大文体的评价上, 这也是各方分歧最大的地方所在。完全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屹然对峙。自语文设科以来就产生的“教学文体”是完全保留抑或部分保留还是完全废除, 假若废除“教学文体”又应该增加哪些文体。文体的增加或废除应该以什么为依据, 总之围绕文体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需要及时给出答案。这些问题都是作文改革的攻坚性任务, 解决好文体问题, 作文教学将会旧貌换新颜。

3.有歧见无争鸣的学术局面有待打破

新课改以来作文研究界在文体问题尤其是“三大文体”的评价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但分歧的双方各自鸣枪, 避免“有的放矢”, 出现了有歧见无争鸣的学术局面, 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解决作文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分歧的双方回答问题的立场各不相同。肯定三大文体合理性的学者多半从学情 (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形式等角度立论;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多半从三大文体的演变史、与社会实践写作的距离、与国外写作教学的距离等角度立论。双方意见不同, 但不针锋相对;彼此以立为主, 不互相驳辩。我们期待有见识的学者就此问题激烈争论, 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对话, 打破作文研究的瓶颈, 迎来作文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曹建召.论文体知识的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 :88-89.

[2]王荣生.从文体角度看中小学作文教学———从《国文百八课》说起[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3) :61-62.

[3]章熊.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 2006 (10) :3-6.

[4]潘新和.“写话”、“习作”与“写作”辨正[J].语文建设, 2002 (2) :14-16.

[5]魏小娜.中西方作文文体知识开发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 :91-96.

[6]李乾明.作文教学的转型与动因[J].教育研究, 2006 (12) :66-71.

[7]祝兆炬, 李乾明.论作文教学中的文体训练[J].教育研究, 2008 (4) :80-82.

[8]许建中, 李明华.文学习作应纳入语文课程目标[J].语文建设, 2009 (6) :43-45.

篇8:以铅笔盒、书和本子为题的作文

在童话世界里,有这样的.一些文具:铅笔盒、书和本子,他们在这里玩的非常开心。有一天,它们不小心掉进了人类世界,跑到了小刚的书包里。

一天下午,在小刚的书包里铅笔盒向本子和书诉苦,说:“一年级时,小主人非常爱惜我,对我轻拿轻放。自从上了二年级,小主人开始不爱惜我了,上次还在我身上用力戳了个小洞呢。”说着还指了指那个小洞。

这时,书也说了起来:“主人弄得我比你厉害。”书非常生气地说:“一年级时,小主人对我爱护可嘉,二年级,小主人开始把我随意乱扔了,上次还在我的第一页上扎了几个小洞呢。”

本子不知道哪来的气,也说了起来:“主人弄得我比你们厉害。”本子愤愤不平地说:“小主人在我身上写着像草一样的字,生气了还打我呢,上次我都被打到天花板上了呢。”于是,它们决定出走。

篇9:书和人生

如果人的一生能与书结成莫逆之交,可谓不枉来世上一遭。我正是沿着书的阶梯,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山峰。

记得小时候的我在别人眼里是个“野丫头”,时常跟哥哥、弟弟玩个天昏地黑,次次考试不及格,惹得爸妈生气,老师叹气。后来我家搬到图书馆,哥哥上中学了,无聊的我开始打量起身边这个偌大的书库了。一个星期天,妈妈把我带进了阅览室,带着新奇,我拿起一本书,很快我被吸引住了。从此我开始在书的“ 百乐园”遨游。小小的我开始改变了,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看到旧社会的小孩受尽折磨,而自己生活一个多么幸福的世界里,为什么常常惹大人生气,不好 好读书呢?我开始文静了,成绩也在稳步上升。

1984年的一天是一个非常令我激动的日子。我参加了“全省读书活动演讲赛”。那次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新朋友,听到了他们振振有词的演讲。我有些惭愧。他们一个个成绩优秀,而我?我发誓努力向他们学习。

那次演讲比赛也壮大了我胆量,使我能在众多的人面前从容表达,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1987年,我参加了全省“点燃理想之火”读书大奖赛。“理想”,对于一个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我还是一个缥缈的词。幼稚的我便认为就是说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那时全国特级教师邱寒光老师教我的语文,还当班主任。她是悉心教育 使我对老师产生了崇敬之情,便日夜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让自己“桃李满天下”。于是我的那篇演讲稿便赫然地写上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也引用上了那一句至理名言“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时的我以为别人也不一定想当教师,谁料演讲台上迸出了许许多多的的“科学家”、“音乐家”等,哦,原来还有这么多理想,我明白了:理想,不管是什么,它都是人生的指路灯,只要是为国为人民有利的,我们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且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发光,发热。有了正确的理想,读书有了动力。记得初三那年段考,我一下子从十几名跃居全班第三名,后来我又参加了89年的“做雷锋式的少年”读书大奖赛,读了大量关于“雷锋”动人事迹的书。我开始处处关心、帮助别人,热爱集体。当上班里的小干部后,我带领同学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工作尽职尽责。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临湘一中高中部,学校里掀起思想教育高潮,号召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紧接着学校里又举办了“做党的好孩子”读书活动和“热爱社会主义”读书读报活动,并且县里还专门围绕着两个题目进行演讲比赛。我的思想开始成熟,开始认识养育了自己几十年而自己还迷惑的祖国。我在高中部又被评为了岳阳市“三好学生”。并担任了学生会的学习部长。

篇10:好的书和坏的书

好的书常常就是故事书,或者是一些作文书,里面有一些好词好句,可以摘抄下来,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用。我还有一个专门摘抄好词好句的本子,里面有一些写作文的形式,怎样写作文、写日记,就要看看一些好的,就能学到一些知识。

坏的书呢?一般是一些迷信的书和武打小说。

我以前很爱看武打小说,可是上个月,我的爸爸说:“这些打打杀杀的不好,以后就学他们打打杀杀、打来打去的,后来在班级里就和同学打架,长大了,就和别人打架,我可不去监狱里,如果被一刀砍到了,不死也会残疾了。

篇11:书和知识作文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许多教师只是照着书上给的题目或者从别的卷子上找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好的题目,凭自己的理解指导一下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最后写上几句评语,打个分数,再讲评一番,作文课就算上好了。

在整个过程中,缺少一种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操作性很强的方法。作文教学方法的缺乏,归根结底是因为写作知识的缺乏,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写作程序性知识的缺乏。所谓程序性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主张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法则、定理和理论等;程序性知识则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常表现为某种操作程序。[1]就作文教学来说,陈述性知识只能让学生知道作文“是什么”和“为什么”要作文,这虽能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但教不会学生怎么写作文。只有程序性知识才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叶黎明教授曾在她的专著中写道:“用广义的知识观来审议,当前语文教材中缺少写作的程序性知识。比如,‘关于想象和联想’,知识短文呈现的是对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的介绍,而对于如何运用想象和联想的程序性知识没有交代。新课标提出写作要重视修改,但是,教材中对如何修改的程序性知识很少涉及。”[2]的确如此。

二、“关键词”作文教学体系的创构

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探寻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程序性知识,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现在它已渐具雏形,笔者称之为“关键词”作文教学法。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关键词”,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1.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2.指检索资料时所查内容中必须有的词语。现在写论文常常要求写出关键词,为的是方便读者把握文章要点。同样地,学生写作文,无论是哪种文体,都要把关键词表达到位。只不过所表现的关键词的类型有所不同:记叙文所表达的关键词是思想情感类,说明文所表达的关键词是事实和事理类,议论文所表达的关键词是观点看法类。当然关键词的表现手段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靠的是细节和情节线索,说明文靠的是事实和说明顺序,议论文靠的是论据和逻辑推理。

撇开这些细节,笔者将几种文体写作所需要掌握的程序性知识进行了归纳概括,按照写作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确定关键词—在全文范围内展开关键词—在段落层面展开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进行自主诊断、修改。当然,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要在陈述性知识的指导之下进行。表1是笔者按写作流程整合好的知识汇总表。下面笔者以记叙文为例阐述写作各流程的程序性知识。

(一)“关键词”确定的程序性知识

写作之前,确定关键词非常关键,作文成功与否就看作者确定的关键词有没有足够的新意和深度。关键词定得好,表现又到位,这样的文章多半就会比较成功。关键词大致有三类:要求关键词、主题关键词和内容关键词。

1.确定要求关键词

确定要求关键词,就是读懂题目和要求,把命题人的要求(特别是隐含要求),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出来。以2015年上海中考作文题为例:“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这个题目的要求关键词就是“不止一次”,也就是说,作文中至少要写到两次以上的努力,如果只写一次,就没有满足命题者的要求,就会被判为“逃题”或“偏题”。如果学生自由作文,那就不存在要求关键词一说。其他关键词类型也都以命题作文为例。自由作文时,这些操作性知识同样适用,而且必须运用。

2.确定主题关键词

确定主题关键词,就是把你所要表达的主题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出来。主题关键词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找,看看题目或写作导引中有没有,把它找出来,比如上海这个中考作文题目中就有———“努力”,主题为表现自己努力的精神,它就能充当主题关键词;二是自己定,自己定下的主题关键词雷同的少,常有新意。确定主题,你可以问一个“为什么”,你为什么要不止一次努力尝试?为了创造富有激情的生命。“生命激情”就可成为主题关键词。这种方法确定的主题关键词会相对深刻些。

3.确定内容关键词

确定内容关键词,就是把材料关键处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内容关键词常由题目决定。比如上海这道作文题,“尝试”就是内容关键词,无论你写什么事情,叙事的时候一定要重点详写“尝试”的内容。

三类关键词确定的顺序可以颠倒。一篇作文,不一定三类关键词都要有,但主题关键词与内容关键词是必不可少的。三类关键词中最重要的是主题关键词,其次是内容关键词。而要求关键词,常常只需要题目的要求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学习写作程序性知识应该从学习确定关键词开始。这能帮助学生养成构思的习惯,明确自己要写什么和表现什么,自己要写的和表现的重点是什么。

(二)关键词展开的程序性知识

确定好关键词,接下来就是要把关键词分成几部分来写,这就是———关键词在全文思路上的展开。本节所谈关键词的展开,落实在作文中就是指作文的构思布局,也即一篇作文可以分成几个段落来表达。展开关键词的主要方法有:

1.直接展开关键词

(1)可以分解关键词。

A.性质分解。如《五柳先生》的“乐道”可分解为: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B.环节分解。如《海燕》中的“暴风雨就要来了”,“就要来了”这一变化被分解为:将临、逼近、即临。

(2)可以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展开关键词。如《致女儿的信》中对“爱情”关键词的展开:先讲人的爱情故事,再谈爱情的本质(只有人才能够爱)。

(3)可以通过不同事例的重复来展开关键词。如《我的母亲》中对母亲“宽容”的展开:对嫂子宽容,对哥哥宽容。

2.间接展开关键词

(1)以对比的方式展开关键词。如《爱莲说》对关键词“莲的高洁”的展开:用牡丹和莲花对比展开文章关键词。

(2)以类比的方式展开关键词。如《日》中对关键词“追求光明”的展开:夸父逐日—飞蛾扑火—我追求光明。

(3)在一定的环境下展开关键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对关键词“我的成长”的展开,就是在花开花落各种不同环境下展开的。

(4)在一定的背景下展开关键词。如《背影》中“父爱”这一关键词的展开就是在朱自清父亲困苦不堪的处境下展开的。

以上所介绍的关键词在全文展开的程序性知识,同样也适用于关键词在段落层面的展开。

(三)关键词描摹的程序性知识

如果说关键词的展开是从宏观上思考如何去表现关键词,那么关键词的描摹则是从微观上如何把关键词表现出来,也就是场面描写时如何确保关键词在某个事件(环节)中得到突出表现。

要做到这点,就要想方设法让读者的目光在关键词上多停留一会儿,让读者对关键词引起重视和思考。我们可以经常点点题,但更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关键词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如果作者能做到让读者时时想到关键词,那作文就成功了。

描摹关键词就是描写场景。把场景描写具体生动的方法很多,这里笔者只强调非常实用的两种:一是要尽量描摹出多种感官的感受,笔者称之为“多感官描写法”,就是对关键词的描摹,不光写看到的,还要写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让描摹的关键词被读者立体感知到,这样的描摹让读者对所表现的关键词感受更加全面深入;二是要让所描写的对象打上我们的心灵印迹以及情感烙印,笔者将其叫作“开掘内心法”,就是对关键词进行描摹时,不仅要写自己感官感觉到的内容,还要写自己内心感受到的东西。还是举例加以说明:

例1通过对多感官描写来描摹关键词。

同学们大多认真地埋头赶作业,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同学扔下笔,在津津有味地翻着书,也有几个同学趴在桌上补觉。(视觉)空旷的教室里只有四十一位同学浅浅的呼吸声、翻书声以及笔划过纸上的沙沙声。(听觉)

突然地,耳边传来一个同学的讲话声,很轻,但我还是能清楚地听到她讲的话,她正在向后桌请教一道数学难题。在短暂的谈论后,教室又恢复了安静。

“啪!”一道平常绝不会引起大家注意的撞击声在此刻却犹如平地惊雷,我被吓得差点将手中的笔抖出去。抬头一看,原来只是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了。“呼……吓死我了。”“好吓人啊!”……耳边传来同学们小声的议论,伴随着吸气声以及小小的深呼吸。“吵什么,做作业!”讲台上的班干部喝道。在班干部的镇压下,大伙渐渐地又安静下来,一时间,班中安静得让我连同桌手表的走动声也能听见。

【说明】这个片段所表现的关键词是“骚动的教室”,作者通过描摹在教室里的所见所闻,就让教室的骚动得到了突出表现。

例2通过开掘内心来描摹关键词。

“快来看一看、瞧一瞧,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精美电风扇,夏季的随身宝……”一阵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我急忙走过去一看:那电风扇可真精致,虽然比真电风扇小很多,但样子完全跟真的一样。用手一按开关,一阵凉爽的风直扑我的脸而来。“真好,下次上完体育课,我就把它一按,多么惬意啊!再也不用跟别人抢风扇了。”我对那电风扇爱不释手,开心地问摊主:“多少钱?”摊主真奸,一看我喜欢,便伸出两根手指,笑眯眯地说:“不贵,不贵,只卖十元!”都怪我自己把欢喜写在了脸上,摊主才来了个狮子大开口,好贵啊,要花我一半的积蓄啊。我想买又舍不得钱,想走又舍不得小电扇。我皱着眉头说:“你抢劫啊。八元卖不卖?不卖我就走了。”摊主眼看到手的生意就要飞了,无可奈何地说:“好吧!”我仿佛怕他反悔似的,一把抓过电风扇,扔下八元钱走了。

【说明】这个场景的关键词是“买电扇”,试想一下,如果把片段中的心理描写都去掉,这个场景是多么枯燥。小作者把自己的心理放进文字里,读者读到的不仅是小作者所传达的内容,更有他的个性品格。这个场面描摹得多么细致生动啊。

教师如果能教会学生以关键词为抓手,写作前心中有关键,全文展开时有思路,场景描写有方法,学生学会了这些程序性知识,写记叙文何难之有!

(四)围绕关键词进行自主评改的程序性知识

作文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但作文修改一直是个大难题。利用关键词作文法的自主评改却变得简单了,对突出关键词无益的语言要缩减,关键词表现还不够到位的地方要增加语言。

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一是对关键词进行评估,所定关键词好不好、有没有新意、有没有创造性。

二是对照关键词进行评改。首先,作文的内容,有相关的事件支持关键词吗?没有的话,要增补有关事实。所写的事件能恰当地表现关键词吗?有新意吗?其次,作文的详略,表现作文关键词的句子充分吗?如不足,请增补。与关键词关系不大的句子多吗?如多余,请缩减。

三是评改内容和主题的关系。如果内容不能明显地体现文章的主题,不妨用议论、抒情性的语言加以点明。如果内容已经表现得比较到位,可以思考一下怎样能让全文结尾更含蓄有味。还有对语言的修改,务使语言更加准确、流畅、生动。

以上就是笔者以关键词为核心,在作文(记叙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所开发的一些程序性知识。它们包括确定关键词—展开关键词—描摹关键词—修改语句以表现关键词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始终紧扣“怎么做”这一核心,给学生写记叙文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加强了写作的过程性指导,让学生依法而行,缘法而做,学有所获。当然,因为是自主创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揣浅陋,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吴吉惠.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学生能力的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116-11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书和知识作文】相关文章:

书和知识05-03

积累知识作文05-02

火星知识作文05-12

护林防火知识作文07-03

今日作文素材知识07-06

综合知识作文模板07-28

知识与良知作文04-12

中考作文知识要点04-14

环保小知识作文04-20

知识在于积累作文04-21

上一篇:普通的个人简历格式下一篇:描写人性的美与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