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讨论课感受

2024-04-19

史纲讨论课感受(精选5篇)

篇1:史纲讨论课感受

史纲讨论课感受

周二6、7、8欧阳xx 在初中和高中上历史课时,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应试教育,老师完全按照书本讲,“灌输”的成分很重,我们在课堂上基本零参与,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老师指出哪里是重点我们就背哪里。后来发现在大学里我们还要学近代史纲要,当时我的心里是不以为然的。但是,经过将近一学期的学习后,我发现史纲课并不像以往的历史课,尤其是史纲讨论课,对我们大有裨益。

我觉得我在讨论课上学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团队的合作精神。因为讨论课有一个主题发言,所以我们小组每次都分工进行了精心的PPT准备,并最后将其整合。这个过程提高了我们的合作能力与责任感。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讨论课前我们小组在整合时讨论得不亦乐乎的场景。不得不说,在大学班级氛围淡化的背景下,我们小组的人能通过史纲课的合作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实属难得。

2.对历史知识的汲取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每次讨论课的准备过程,我们有仔细阅读各种参考文献:从《龙旗飘扬的舰队》到《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正是在主动阅读各种参考文献的同时,我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们的思维更加开拓,看待问题的方式也辩证化。一个个陌生的历史人物,一桩桩陌生的历史事件都揭下了神秘的面纱,向我们展露出它们无穷的魅力。历史正如一片叶子,有人一叶障目,有人一叶知秋,在慢慢品味它的精华,它的奥妙时,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3.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每次讨论课,两个小组总要进行撕逼,这锻炼了我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两组相互交锋与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思维碰撞的火花格外耀眼,增加了无穷的趣味。同时我也有几个小吐槽:

1.撕逼的两个小组能否加强交流,明确双方所持观点,让撕逼的效果更加显著。比如我们组跟2组讨论朝鲜关系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时,我方认为促退,对方认为短期促进,长期促退,我感觉在撕逼的过程中我方挺吃亏的。

2.在讨论课的过程中,有人会消极对待,在讨论课上一言不发或者为了分数勉强发一次言;也有人觉得时间有限,撕得不过瘾。能否将组分的更小,让大家有更多发言的机会。总而言之,讨论课带给我很多成长与乐趣,大赞之!

篇2:史纲讨论课感受

教育技术培训的学习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通过培训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通过培训我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在被动地位的局面。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学的更主动、更直观,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此次的教育技术培训,我掌握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工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升学习者的协作学习与研究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恰当的评价;主题资源网站模块非常实用,可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把教案、拓展内容、学生成果等有机组织起来。

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对教学评价的研究方向和着力点,相信正在研究的相关课题会产生不错的研究成果; 通过培训学习,认识了不少优秀的老师和教研员同行,既领略了他们的个人风采,也从他们分享的学习成果中获益匪浅。总之,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本次以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培训教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学习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家里完成。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讲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为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3:史纲讨论课感受

作为一名浙江海洋学院的经济专业学生, 我觉得自己很惭愧, 因为我对舟山的经济问题并不是十分关注, 了解也比较少。但是,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 我开始关注舟山经济发展问题, 尤其是其发展中的重点产业———船舶业。2008年7月, 我对岱山社会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尤其是金海湾之行让我感触颇深, 深深感受到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

在金海湾, 从一个船厂的发展, 我感受到了岱山经济发展的快速。刚来舟山不久, 我也曾经一个人跑到扬帆船厂去看过, 但那时候由于胆子小, 不敢进去, 只是在外面徘徊了一圈, 和门卫聊了一下, 看到了一些工人在装船。当时我回到学校时还是有点激动的, 因为虽然只是在外面看, 只是和他们简单地交流了一下, 但还是感觉很好的。2006年5月, 我有机会到位于册子岛的南洋船厂去参观, 他们带着我们在船厂里面转了一圈, 我才知道船厂原来是这样的, 我这回算是真的看过了, 当时很满足!但是这次的金海湾之行却让我震惊了!太宏伟, 太壮观了!一踏上金海湾, 东北边一座雄伟的龙门吊就吸引了我!这座龙门吊自重4 000多吨, 是中国船舶业最大的吊装设备, 100多米高的骨架挺立天地之间, 向外彰显着金海湾这座现代造船基地的强大实力。我拿着相机跑到100米之外的地方去拍, 但还是很难拍到它的全貌!据介绍, 在金海湾投资之前, 仙草潭的土地面积只有200亩, 而另外的5 000多亩都靠后来开山填土而形成的。从200亩到6 000亩, 再到大型船舶修造企业, 金海湾只用了两年的时间, 这一速度被称为神奇的“金海湾速度”, 堪称奇迹。2006年8月底, 金海湾建设不久, 长鸿 (香港) 国际海运有限公司就与金海湾签订6艘油轮建造合同。该合同包括建造11万吨级油轮4艘、4万吨级油轮2艘, 总金额2.5亿美元。2007年7月1日, 金海湾正式投产, 在此前不几天, 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发布的世界造船企业手持船舶订单50强排名显示, 中国共有19家造船企业进入50强, 金海湾即是其中之一。2008年第一季度, 金海湾累计实现产值2.91亿元, 已签订造船合同80条, 年底, 2艘11万吨油轮交付后, 企业创利1亿元。预计到2010年, 金海湾将产值达到250亿元, 形成25 000人的规模。真的很难想象, 金海湾仅用三年的时间就能将一座小岛变成一座新城, 将一方海湾化为开发的热土, 将原来一座经济萧条的小岛改造成了一个开发的热土, 将其打造成为舟山市最大的船舶修造企业, 创造了仙草潭上的奇迹, 也创造了中国船舶业的奇迹!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扩大了我的知识面

长期以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与其他同学一样, 也都处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 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 学到的也都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 缺乏实战经验。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如此,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 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 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 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唯有通过实践, 我们才能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扩大知识面。

实践扩大了我的专业知识面。作为一名经济专业学生, 掌握扎实的经济专业相关知识是我们的专业要求。大一时, 我们对经济相关知识有了一些学习, 但不深。2006年暑假, 我们要到余姚农村合作银行参加社会实践, 主要是要代表银行到企业调研贷款问题。这个调研和我们的专业特色比较贴近。为了做好这次调研活动, 我们在调研之前补习了大量的功课。我们对金融风险控制、银行贷款、资产负债表等知识都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学习。通过学习, 我们对有关知识有了一些掌握, 为调研活动打下了基础。通过这次活动, 我们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这也激发了我要学好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实践扩大了我的课外知识面。社会实践的很多课题并不一定是与我们的专业知识相关的, 很多时候我们实践的课题是专业外的其他知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难得、且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知识的机会。在泥峙社区调研时, 扩大了民主政治方面的知识;在宁海调研时, 增加了选举方面的知识;在农村调研时, 扩大了农村发展方面的知识;在蚂蚁岛调研时, 扩大了渔业史的有关知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锻炼了我的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 我们广泛接触、了解社会, 不断参与社会生活, 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 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实践锻炼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过程是我们将平时课堂知识转化、运用的过程。由于我们的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 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 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下, 面对不断变化的对象, 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必须成为主动的参与者。我们既要自行组织活动, 协调人员, 又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这是对我们能力的一个挑战。通过这样的活动, 我们往往能快速成长。2008年暑期, 我们在岱山进行实践活动。从最初的课题选择、方案设计、人员安排, 到后来的实地采访、总结报告等, 这期间, 我们付出了很多, 收获了很多, 也提高了很多。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没有了课堂学习的太多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 大家的积极性空前活跃, 经常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的火花, 在实践中敢于开拓、敢于创新。实践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2008年, 作为岱山社会经济考察团队长, 我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作为一名队长, 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实践之前, 包括团队队员的招募、课题的确定、与岱山县的联系, 一样都不能少。实践中, 我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对内, 我要时刻掌握队友们的行踪, 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安排好他们的行动, 还要与学校、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对外, 我要与岱山有关部门时刻保持联系, 安排好活动时间, 以确保我们过去时他们有人接待。有时候, 突发意外发生了, 我要立即作出决策, 重新进行安排, 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样的活动, 我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活动为我们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我们应当走出校园, 融入社会, 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知识, 锻炼自己的能力, 在实践中成长, 为今后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浙江海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2.浙江海洋学院社科部)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让我们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炼意志、提高能力,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实践的过程虽然很辛苦, 也很累, 但是它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收获, 一种心灵上、思想上的收获。

篇4:关于军事理论课的感受与建议

大学生军事理论是我们在大学中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我们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我们来说,从高中升入大学就是人生的一大转变,我们不再是只一味知道学习的书呆子,而是成为了一个关注时事热点、社会百态、国家大事等丰富信息的成年人。在这个转变中,对我们进行恰如其分的军事理论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体会出自己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把自己锻造成祖国需要的人才。

当今世界局势虽然是以和平为主的,但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近来又出现了我国与菲律宾之间的黄岩岛之争,与朝鲜、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种种或大或小的争端,都在无时无刻的提醒着我们,不可粗心大意,更不能让历史重演!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心弦。因此学习军事理论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学分,更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渴望来源于对祖国的爱!

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升高,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国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曾经一些西方国家因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恐惧,向世界宣扬中国威胁论,目的是使中国在世界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之所以只在嘴皮子上面下功夫,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国防力量的强大。如果哪天我们的国防力量变得不堪一击了的话,那中国将可能受到空前强大的威胁,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最新鲜的血液,学习并学好军事知识是必然的!

对于军事理论课程,我建议能多放一些视频来教学,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比枯燥的文字讲义要更生动,同学们学习起来也更容易、更深刻。能多说说当下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的祖国。还有“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恐怖袭击问题,很多同学都不是很了解,虽然我国不怎么受到恐怖袭击,但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

篇5:史纲讨论课感受

一、重实证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组织的变迁, 思想和文物的创辟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世的时代才可得确考” (3)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是从商朝开始写的, 而书中写对于商朝的描写, 也并没有如传统的教科书一样以时间为顺序, 以传说故事为开始来写商朝的建立及发展, 反而是根据文献记载如甲骨文书、甲骨文字的分析, 其他商代的遗物遗迹和后人关于商朝的记载对商朝的文化作了一个描绘, 包括农业、渔业、牧业等生产副业, 青铜器、陶器、牙、骨等雕刻工艺, 居室、交通工具、社会组织、俘虏、商业、甲骨文等, 而作者对于这些东西的描述, 完全是以考古发掘之物为基础的, 把当时的考古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排列和说明。因为他“认为不可能依据那些未经考古材料所证实的史料” (4) 来编写历史, 作者的这种安排虽然略显凌乱, 与大家以往所见到的历史教材不同, 但这种安排确实很符合我们“以物为证”的心理认知习惯。

对于商朝的历史, 作者从实证出发, 用了不到四百个字来述说:“商朝从成汤创业以后, 六百年间, 可考的大事除了六次迁都, 除了对鬼方的大战, 除了最后直接间接和亡国有关的打击外, 便是五度由盛转衰的循环。”书中还分析了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商朝末年, 一种叔世的颓废和放纵弥漫了整个商人社会。狂饮烂醉的风气普遍于君主、贵族和庶民。这是他们亡国的主因。”而书中的这个分析是建立在周公“不知稼稿之艰难, 唯耽乐之从”的评价之上的 (5) 。对商朝的灭亡, 在文字记载和传说同时存在的情况下, 张荫麟采取的是见于史册的周公之辞, 可见, 作者是十分重视实证的。

在中国历史上与实证同时存在的还有不少的传说, 对于这些传说, 作者也不是全部抹杀的。只是相对于传说而言, 作者更倾向于实证, 能够以所知的实况作为鉴别传说的标准。虽然“我们若从夏朝再往上溯, 则见历史的线索迷失于离奇的神话和理想化的传说中不可析辨了” (6) , 但是, 本书中也还是采用了一些神话故事和传说, 如:“据说禹所继承的君主是舜, 国号虞, 舜所继承的是尧, 国号唐。当尧舜之世, 天下为公, 而不是一家一姓所得私有的。尧怎样获得帝位, 传说没有照顾到。舜本是历山 (在今山东) 的农夫, 有一串故事表明他是一个理想的贤兄, 又有一串故事 (如他在哪里耕种, 哪里的农民便互相让界等) 表明他是一个理想的领袖。” (7) 其实, 关于夏朝的历史, 作者认为只能“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8) 。

在阅读本书时, 我们可以知道张荫麟虽然没有以美妙的传说故事为依据来编排历史, 却对某些历史现象有大胆的推想, 如:“关于商人的居室, 我们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据。在殷墟曾发现版筑的遗迹, 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处基址作长方形, 周围有许多大石卵, 其相互间的距离, 大略相等, 这些石卵大约就是柱基, 原来上面是安柱的。有一个基址长三十公尺, 宽九公尺, 石柱础之外, 并有铜柱础十个。殷墟绝无砖瓦, 房顶想必是用茅草编成的。古人所谓‘茅茨土阶’, 大约就是商朝宫殿的写照。” (9) 在实物的基础上进行联想, 可以让读者了解作者的观点, 同时也可以给读者提供需要进一步求证的提示和线索。而这种推想符合了人们在碰触到自己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事物时, 对其进行猜测求证的日常思维习惯。

二、重文化

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提到四种笔削的标准, 而其中的“文化价值的标准”就是张荫麟写作时采裁史料所秉承的一条标准, 在这本通史中, 他线条式地勾勒了朝代的始终, 对战争, 他着墨很少, 而对于文化, 他则是浓墨渲染。春秋战国是一个以战乱为主的年代, 但是, 在作者的笔下, 我们却很少能够看到战场上那种震天动地的厮杀。可见, 那些血腥的战争并非是作者描写的重点。

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 作者用霸国和霸业 (内容包括楚的兴起, 齐的兴起, 晋楚争霸, 吴越代兴, 郑子产) 与孔子及其时世 (内容有鲁国的特色,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孔子及其时世, 孔子与政治, 孔子与教育, 孔子的晚年) 加以概括;关于战国时期, 作者介绍了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内容包括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魏文侯李克吴起, 秦的变法,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国际局面的变迁) 及战国时代的思潮 (内容有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墨子, 墨子与墨家, 孟子徐行即周官,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邹衍荀卿韩非) 。从上面所列的标题和细目中, 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 作者重视文化的倾向。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六国混一”一节, 作者只用了简单的三句话就交代了六国的灭亡:“秦王政十四年, 韩王安为李斯所诱, 对秦献玺称臣, 并献南阳地。十七年秦的南阳守将举兵入新郑, 掳韩王, 灭其国。”“韩亡后九年之间, 嬴政以迅雷烈风的力量, 一意东征, 先后把其余的五国灭了。” (10) 而在其余的文辞里, 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 使我们感受到了魏缭的谋略, 李斯的狠毒, 荆轲的悲壮, 特别是其中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 使我们犹如回到了那个时代, 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

再比如, 对西汉初年的历史, 作者专用一章详细介绍了西汉初年道家和儒家此消彼长的表现及原因:“道家虽曾煊赫一时, 但那只是大骚乱后的反动。它在大众 (尤其是从下层社会起来的统治者) 的意识里是没有基础的, 儒家却有之。大部分传统信仰, 像尊天敬鬼的宗教和孝悌忠节的道德, 虽经春秋战国的变局, 并没有根本动摇, 仍为大众的良心所依托。道家对于这些信仰, 非要推翻, 便存轻视;但儒家对之, 非积极拥护, 便消极包容。和大众的意识相冰炭的思想体系是断难久据要津的, 况且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 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 流弊已不可掩。无论如何, 在外族窥边, 豪强乱法, 而国力既充, 百废待举的局面之下, ‘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去号召力。代道家而兴起的自非儒家莫属。” (11) 作者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层面将儒道两家进行对比, 虽然言简意赅, 却是很有力度的。而对于汉朝最重要的对匈奴的战争, 作者表面上是把汉武帝的开拓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细致的描写, 但其实质却是在于描写当时政治制度的转变。

我们说作者重视文化价值, 而对战争的描述很少, 但是, 本书中有一个战争, 作者却是着墨较多的, 那就是楚汉战争, 在仔细阅读这部分之后, 我们才会发现, 本书中详细交代的其实并非是战场上如何的厮杀, 而是重点写了双方实力的消长, 人才的去留, 以及项羽的悲壮。作者在写这部分时, 并没有专门分析楚汉战争胜负的原因, 而是将原因融于过程之中, 留给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

三、重文采

通读本书, 你会发现此书的文笔流畅萃美, 运思遣事, 情意深远, 且全书并没有累赘冗繁的引文考证, 没有故作深奥高深, 作者所记载的史事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的, 如行云流水一般, 令读者能够享受到一口气读完本书, 却不会累的那种通畅感。

本书只写到东汉建立为止, 全书最精彩最富学术价值的是第二章到第七章, 因为这六章正好关系到我国历史走向最早的两次大的转折, 是认识中国历史的关键, 其地位非同一般。在这六章里, 作者采取层层交叠、错综推进的方式, 着眼于历史复杂的因果网络关系, 有收有放, 构思颇具匠心。

书中的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 作者通过九节逐次的生动描述, 使读者明白并信服:周代既没有古希腊古罗马那种奴隶制社会的模样, 又与西欧中世纪的领主制社会迥然相异。它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个案, 是由我们的祖先独创的, 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的封建, 它以家族、宗族聚邑为基础, 由部族方邦联合, 进而形成了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在谈到封建这个话题时, 自然避不开奴隶这个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也对此作了细致具体的描述。对于奴隶, 许多人都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但作者在书中具体比较了贵人的奴隶与乡邑农民 (即庶民) 生活处境的异同后, 说道:“ (庶民) 他们的地位是比奴隶稍微高贵;但他们的生活殊不见得不奴隶好。” (12) 说的就是在特殊的情境下, 苛税杂役法外扰民。作者的这种认识, 在以往的历史教材中是不多见的, 甚至可以说是从没有见到过的。

由第二章而下, 直到第七章秦统一为止, 实际这段时间自成一个系统。对于这个时期历史的变动, 自然成为中国历史走向的一大关节, 而作者的文笔优美, 在这一章得到充分的展示, 他是这样来描写春秋和战国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特点的:“春秋时代的历史, 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 上面的舟楫默然潜移, 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 顺流的舟楫, 扬帆飞驶, 顷刻之间, 已过了峰岭千重。” (13) 而书中的第七章《秦始皇与秦帝国》, 开篇便引用了李白的《古风》:“秦皇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14) 作者用这首诗对一个掀天揭地的巨灵进行了速写, 而这个巨灵的来历却是说来话长, 这样便引起了读者的强烈的好奇感, 不由得想要一口气读完。书中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几乎处处都可以让读者惊叹本书的文笔之美。

从上述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史纲》的文笔之美, 而正是这个特点促使它成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具可读性的一本, 王家范曾说:“荫麟何以要这样做!他对社会和历史的思索很投入, 不少地方带有理论的色彩, 超凡脱俗, 沉潜睿永, 他自己苦心玩索所得的体验, 都化为了以说故事的方式淡淡托出。”

作为一本历史教科书, 本书是十分成功的, 它优美的文笔, 娓娓道来的故事, 使得本书人人都可以读得懂, 对于历史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作为一本史学著作, 它也是十分成功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 能够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客观清晰的看法, 而叙述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历史, 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非大家所不可为。因此, 虽然本书只写到东汉, 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它作为一部史学名著的地位。许多学术界的大师如梁启超、吴晗等人都称赏他为不可多得的史学天才、青年才俊, 而作为他最精湛的理论著作, 也是他精研史学原理的结晶, 此书确实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反复聆听。

参考文献

[1]张荫麟.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3]广东省东莞市政协主编.张荫麟先生纪念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记读书下一篇:人大秘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