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会议著作综述

2024-05-03

史纲会议著作综述(共4篇)

篇1:史纲会议著作综述

考研政治史纲会议·著作总结 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知识点小结

一大:新的领导核心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革命前途

新的革命方法 二大:社会性质

革命对象

革命性质

革命动力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三大:(瓦窑堡会议):革命的统一战线

四大:(洛川会议):争取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大: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写入党章。首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新目标,生态文明建设

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七届二中全会: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两个“转变”(即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②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③提出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④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作方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建国的头三年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6、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7、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遵义会议: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瓦窑堡会议:

1、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2、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4、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将“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

洛川会议:

1、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强调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是让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3、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著作总结

《四洲志》——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天演论》——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资政新篇》——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实事求是”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2、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入乡村。

《实践论》、《矛盾论》——科学的阐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

《论持久战》

1、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2、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3、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

《<共产党人>发刊词》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完整的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论联合政府》——对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进行了具体阐述。《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运动的的学习文件

《五四指示》即《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2、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论人民民主专政》

1、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做了集中概括,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论十大关系》——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标志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文化建设的方针——“双百”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思想里面的第一次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4、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5、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6、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7、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8、第一次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9、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0、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1、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2、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3、第一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

14、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15、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16、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17、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无党派也是一个派别,不是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就成为无党派!2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是劳动人民!3庸俗唯物主义不是唯物主义。4二元论归属于唯心主义,但我们说的唯心主义不包括二元论!5不可能不是一种可能!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领导,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阶段和路线,十三大终于研究好,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三中科学发展观,四中和谐最重要,十七大发展观,十八大成小康。

篇2:史纲会议著作综述

附录一: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知识点小结

一大:新的领导核心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革命前途

新的革命方法

党名

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共产国际

二大:社会性质(两半社会)

革命对象

革命性质

革命动力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现阶段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明主共和国

三大:(瓦窑堡会议):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四大:(洛川会议):争取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第一次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六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个命题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首次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八大: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正式提出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形成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写入党章。首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新目标,生态文明建设 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七届二中全会: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两个“转变”(即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②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③提出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④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作方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建国的头三年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5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6、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7、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拨乱反正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1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大革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明主革命道路理论。遵义会议: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且党的中央领导在此次会上认识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就全党而言,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瓦窑堡会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4、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将“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提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又是全民族先锋队

洛川会议:

1、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强调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是让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3、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附录二:著作总结

《四洲志》——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海国图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魏源、林则徐、龚自珍(地主阶级改革派代表)《盛世危言》——郑观应,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救亡决论》——严复,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天演论》——严复,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资政新篇》——洪仁玕(农民阶级代表),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劝学篇》——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仁学》——谭嗣同,宣传变法维新新主张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保皇,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章炳麟 《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阐述民主革命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邹容 《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陈天华 《告友邦书》——南京临时政府,企图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债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实事求是”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2、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入乡村。《实践论》、《矛盾论》——科学的阐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

《论持久战》

1、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2、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3、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共产党人>发刊词》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决策。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完整地的含义)

《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论联合政府》——对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进行了具体阐述。《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运动的的学习文件

《五四指示》即《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2、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论人民民主专政》

1、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做了集中概括,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论十大关系》——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标志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文化建设的方针——“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 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篇3:第八届AICLST会议论文综述

2010年11月12~14日,由印度皮革协会、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和印度进出口协会联合承办的第8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与技术会议(以下简称AICLST)在印度加尔各答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印度、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瑞士、西班牙、日本、巴西及荷兰等11个国家的150余名皮革工艺师和化学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他们分别代表着著名的皮革研究院校、皮革化学品公司、制革厂、皮革协会、皮革机械公司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商。

AICLST会议是国际最权威的皮革科技大会之一,是世界皮革科研成果汇聚的重要平台。本届会议是自1972年首次AICLST会议在中国成都成功举办后的第八次会议,该会议的顺利召开昭示着亚洲皮革业依靠科技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向清洁皮革生产迈出的坚定步伐和作出的更大努力。

在中国皮革协会的组织下,由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四川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国家皮革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河北辛集皮革工业园管委会、河北东明皮革有限公司组成的中国大陆参会代表为22位。大会报告论文为8篇,海报展示论文10余篇。

作为AICLST会议的惯例,在会议的闭幕式上,下一届AICLST会议承办方,中国台湾皮革协会播放了简单的宣传片,并热情地邀请皮革科技工作者参与2012年即将在中国台湾举办的第9届AICLST会议。

1 会议论文简介

本次大会征集科技论文162篇,其中大会报告44篇,张贴论文55篇。会议以“皮革2020: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细分为6个专题:皮革制造工艺基础研究(22篇)、皮革化工材料基础研究(26篇)、胶原稳定新动向(23篇)、制革清洁生产技术(36篇)、胶原产品新动向(30篇)以及革制品与皮革行业管理(25篇)。

2 会议专题简介

2.1 皮革制造工艺基础研究

本次大会交流的皮革制造工艺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皮革清洁加工新方法、采用天然染料对皮革染色等。

来自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的J.Raghava Rao分析了皮革加工过程中“do-undo”(例如,浸灰-脱灰)规则,依次介绍了原料皮的防腐、脱毛、鞣制、染色工序的清洁加工新技术,并且介绍了一体化皮革加工工艺技术及制革废液循环技术。利用天然产物(硅酸盐)或聚乙烯醇替代盐进行防腐保存,可以大幅度降低制革废水TDS负荷。在p H值为8.0~8.5时,采用特定的酶替代硫化物脱毛并膨胀和松散纤维,这有助于省去脱灰工序,减少化工材料用量、缩短加工时间、减少水及能源消耗量,并有助于减少固体和液体废弃物。在此方法中,硅酸钠还具有松散皮胶原纤维的作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大幅度降低废水TDS负荷,并避免产生灰泥。采用聚合类合成鞣剂预鞣,这有助于在p H值为4~6条件下直接应用碱式硫酸铬进行鞣制。采用洋苏木树及其改性产物对皮革染色,可以得到24种色调,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皮革行业利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工业化进程。采用废水循环与利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废水排放量,并可使每千克皮革加工过程的耗水量由17L减少为1.7L。总之,通过对常规制革加工过程中化工材料及加工工艺顺序的调整和改变,可以减少制革生产污染,从而推进制革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印度加尔各答工程与皮革技术学院Goutam Mukherjee等人开发了一种清洁铬鞣加工工艺技术。该工艺过程为脱灰、浸酸和鞣制,其中省去了与浸灰、脱灰工序相关的水洗操作。该工艺技术直接将经过片皮的灰皮进行铬鞣,可以缩减20%皮革化工材料用量,减少37%~40%水消耗量,将原料皮到蓝湿革的加工时间缩短12%~15%,且所得蓝湿革质量与常规工艺所得产品相当或更好。该技术还可使废水中COD负荷降低80%~85%,TS负荷下降82%,TDS负荷下降84%。相对于常规铬鞣工艺,该论文提出的清洁铬鞣加工技术还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过程能耗,这将有助于实现制革鞣制加工过程的清洁化生产。

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Swarna V Kanth等人尝试利用蒌叶和槟榔子的提取物对皮革染色。论文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p H值、温度、浓度、时间等。采用这些天然提取物对铬鞣山羊皮进行染色,并考察了染色条件对着色均匀性、色调明亮度以及颜色强度的影响。采用反射率对皮革颜色色调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将测试结果与表观观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蒌叶和槟榔子的用量,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强度的棕色调。当蒌叶和槟榔子的比例为1∶1.5、固体染料用量为6%、温度为100℃、p H值为7、时间为24 h时,可以得到深棕色色调。最佳的染色工艺条件如下:染料用量为4%、温度为50℃、p H值为4.5、时间为60 min。采用天然着色剂不会明显影响皮革表面颜色强度等宏观性质,并且这些染色革在陈放一年后颜色也未发生明显改变。此外,这些天然着色剂上染率可达90%,这使天然着色剂将有可能替代合成染料,以推进皮革染色的清洁化进程。

2.2 皮革化工材料基础研究

本次大会交流的皮革化工材料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纳米涂饰材料、聚合物类加脂剂以及新型抗菌防霉剂等。

来自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的Sivaraj Sudhahar等人尝试将纳米材料用于皮革涂饰操作以使皮革具有更好的表观性能和某些特殊性能。该论文是将纳米材料用于牛皮鞋面革底层涂饰中。通过蔗糖还原硝酸银;通过球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纳米氧化钛,其中四价异丙醇钛盐、冰醋酸以及蒸馏水混合比例为1∶10∶350;利用Stober方法,通过碱水解将四乙基原硅酸盐制备成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制备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皮革涂饰配方包含水、交联剂、颜料、分散剂和纳米材料。作者考察了上述各成分配方不同比例时纳米材料的分散状态,并对配方比例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银或钛等纳米材料处理过的皮革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纳米二氧化硅可改善皮革涂层的防水性能、透水气性能和粘弹性能。这些结果证实应用纳米材料可以改善传统皮革涂饰,尤其是底层涂饰。

Balmer Lawrie&Co有限公司的V.Vijayabaskar等人制备了一种聚合物类加脂剂,并尝试着将这类材料用于皮革加脂处理。这种具有复鞣特性的加脂剂含有一种两性共聚物。该共聚物不含溶剂,是通过一种疏水性单体和一种可聚合的亲水性单体共聚而得。优化的疏水性单体为带有乙烯基端基的十二烷基酯,亲水性共聚单体为丙烯酸。利用丙酮将未聚合的疏水性单体分离后,该复鞣型加脂剂中疏水性单体含量高达90%。经过稀释后,加脂剂产品中固体物质含量约为30%。经过这种复鞣型加脂剂处理的皮革具有高强度、高柔软度、优异的耐光牢度,并能够降低常规加脂工艺配方的雾化值。此外,基于皮质量3%的这种复鞣型加脂剂有助于提高铬吸收率。

来自TFL公司的Eric Kientz等人通过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分析了皮革涂层的抗污能力。静态方法用于评价偶然的液体喷洒对皮革的沾污情况;动态方法是用于模拟将皮革与灰尘、有色织物等长期直接接触时表面颜色的变化情况,常采用的测试方法为ISO26082-1。这些分析结果显示:(1)将硅土用作消光剂,这能提高皮革涂层的动态抗污能力;(2)增加交联剂用量,这会降低皮革涂层的静态和动态抗污力;(3)硅树脂类助剂会使皮革涂层静态和动态抗污力有所下降;(4)虽然含氟类助剂有助于提高涂层的疏水性和亲油性,并使涂层表面接触角增加,但这类物质对动态抗污力的影响不明显。该论文还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聚氨酯树脂类消光剂。这种消光剂是一种基于聚酯/聚碳酸二醇的聚氨酯树脂分散液,粒子尺寸为10~15 m。这种消光剂可以在皮革表面形成连续的膜。膜中球形粒子具有非常平滑的表面,有助于明显提高涂层的抗污性能,并降低涂层摩擦时的响声。

美国Stephen D.Bryant等人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抗菌高效的新型防霉剂。这种防霉剂是由氨腈与二硫化碳反应制备的,化学名称为S-己基-S’-氯基-氰基二硫代异氰酸盐(CHED)。这种防霉剂对环境无毒,且其分解物毒性也很低。抗菌性能测试实验条件如下:将100 L黑曲霉加入到5m L培养基中,并在30℃培养4~7d,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当CHED接上端基后,其对黑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存在明显差异,当端基为—(CH2)5CH3时,MIC最低为0.2 mg/L;当端基为—(CH2)2CO2H时,MIC高于100 mg/L,其抑菌效果最差。当将CHED与其他防霉剂(如,2-(硫氰酸甲基巯基)苯并噻唑、二碘代甲基对甲苯砜,等)混合使用时,对黑曲霉的抑菌效果好,可使MIC低于1 mg/L。CHED为制革工作者提供了高效安全防霉剂的一个新选择。

2.3 胶原稳定新动向

本次大会交流的胶原稳定新动向的内容涉及利用单宁或改性醛类物质稳定胶原及鞣制机理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的Dipankar Chaudhuri等人详细考察了包括柯子在内的不同种类的鞣质对皮革中三价铬的稳定性影响规律。这些鞣质分别来源于坚木单宁、黑荆树皮单宁、柯子单宁等。实验考察了这些单宁复鞣的铬皮粉的稳定性,不同p H值条件下固定用量的柯子单宁复鞣的铬皮粉的稳定性,并研究了溶液中鞣质和铬的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包含柯子在内的这些鞣质均能够稳定皮粉中的三价铬,且柯子鞣质的稳定作用最强。当柯子单宁的含量为0.5%时,皮粉中三价铬仍具有一定稳定性。溶液中铬与鞣质的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溶液的酸度可以提高鞣质对六价铬的还原作用。然而,增加鞣质的浓度却会明显降低六价铬的还原性。有趣的是,利用这些复鞣铬皮粉均得到了非常相似的结果。研究还表明柯子鞣质稳定铬鞣革中三价铬的作用最强,并且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降低复鞣革中六价铬含量。

来自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的Gladstone Christopher等人尝试将一种新的醛类衍生物用于稳定I-型胶原。这种醛类衍生物是利用高碘酸盐氧化裂皱菌多糖而得的二醛类衍生物,命名为Scleraldehyde。当高碘酸盐含量为99%时,可得到二醛含量为29%的Scleraldehyde。随着这种醛类衍生物用量的增加,醛与胶原的交联效率增加。当醛用量从0.2%增加为1.0%时,胶原收缩温度由66℃增加到89℃。这说明这种二醛类衍生物能够明显提高胶原的变性温度,可以用作新型无铬鞣剂。

四川大学张文华报道了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从分子水平认识植醛结合鞣制机理。该研究以儿茶酚(EC)为缩合类植物单宁的模拟物,以精氨酸(ARG)、天冬酰胺酸(ASN)和赖氨酸(LYS)为胶原的模拟物,通过高斯程序中的B3LYP/6-31G(d)方法研究植醛结合鞣制机理。原子电荷和最高占据轨道(HOMO)的分析结果显示儿茶酚A环中C1和C2以及氨基酸的侧链氨基具有亲核性,易于与甲醛(HCHO)发生反应。EC-HCHO、ARG-HCHO、LYS-HCHO和ASN-HCHO的最高占据轨道与最低空轨道(LUMO)的能带宽度分别为4.8044、4.0727、3.9038、3.7897 e V。EC和HCHO间HOMO-LUMO能带宽度略高于HCHO-氨基酸的能带宽度,这说明甲醛倾向于与氨基酸侧链氨基发生相互作用。此外,形成HCHO-EC和HCHO-侧链氨基中间体的反应过程均为放热反应。HCHO-EC中间体形成反应焓更低,约为-290 k J/mol。MARG、MLYS、MASN、MEC-1和MEC-2这些中间体也是存在差异的。所有这些中间体的C1带有部分正电荷,具有亲电性。MARG、MLYS和MASN这些中间体N原子带有较多的负电荷,显示出强亲核性。低HOMO-LU-MO能带宽度(~0.5 e V)显示HCHO-EC更易于与侧链氨基及HCHO-侧链氨基中间体发生反应。通过计算MASN和MEC-1的反应焓可知,该反应是放热的,且在反应过程中易于形成共价键结合。由此证明,胶原的侧链氨基与植物单宁可以发生共价键结合,并且植醛结合鞣制过程中形成的多点结合使胶原更稳定。

2.4 制革清洁生产技术

本次大会交流的制革清洁生产技术的内容主要涉及废弃物的排放和评价以及制革废水的处理等。

IULTCS国际环境联合委员会(IUE)主席,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的S Rajamani博士报告了来自世界环境的新信息。IUE委员会处理世界皮革环境方面的问题,并且提出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法。通过IUE文件和IULTCS网址,定期更新环境议题和技术发展。2010年IUE会议是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的第8届AICLST会议期间召开的。IUE委员会的报告包括11个文件,涉及所有突出的方面,包括皮革清洁生产技术、制革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副产物的管理、总溶解固体问题、含铬废弃物的管理、各个国家的污染控制法规与管理、职业健康以及安全措施。作者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世界皮革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印度、中国、南美国家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最新环境法规及清洁技术发展现状。作者在报告中还指出,皮革生产,尤其是从原料皮到半成品革的生产,正在从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西欧国家,向北非、亚洲和南美洲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法规和标准与发达国家相似,某些参数,诸如BOD、COD、TSS指标要求,甚至比发达国家更严格。制革业主要的投资放在了环境保护以及将制革厂从城市地区向具有常规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园区转移和重新安置上。最后,作者希望IUE委员会能在世界皮革生产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继续发挥主要作用。

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G.Sekaran等人尝试通过半连续半批量的方式,采用反渗透膜处理技术分离、回收制革污水中氯化钠。将经过生物处理的待分离物质转入到蒸发器,通过蒸发操作得到含有一些金属离子(如,钠、铵、钙、镁)和重金属离子的残渣以及一些阴离子(如,氯、硫酸根、磺酸根、碳酸根、磷酸根等)难溶的盐。通过再次溶解的方法分离回收氯化钠,得到的优化分离条件如下:pH值为8.0、温度为30~40℃、时间为3 min,这样氯化钠的回收能力可达60 g/100 mL。研究结果证实,这种半批次半连续处理方法不仅可以回收有用的氯化钠,还可以降低制革污水对环境的影响。

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S.V.Srinivasan等人利用制革废水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制革污水处理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作者采用Simapro软件,利用Eco-indictor 99数据库,计算不同制革污水处理方法对环境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与耗氧联合延时曝气处理制革废水的方法对环境影响最小,为最佳的污水处理方法。LCA评估可以为污水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并对污水处理厂的厂房选址和有排放限制的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提供指导。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高忠柏等人设计了一种厌氧污水处理系统。在已经成熟的UASB污水处理系统的基础上,特别设计了酸化池以降低废水的COD,并设计了从UASB反应池中分离回收气体(甲烷等)、液体(水)和固体(含硫化合物等)的装置。该厌氧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70%~80%COD,可以降低污水处理能耗,并可以分离得到能源物质,如,甲烷气体和含硫物质等。这种污水处理系统经济可行,并已经在工厂进行试验推广。

2.5 胶原产品新动向

本次大会交流的胶原产品新动向的内容涉及到胶原资源化利用新理念以及皮革制品智能化等。

四川大学廖学品教授尝试将胶原材料制备成具有吸收雷达波的功能材料。作者以皮胶原纤维为原材料,通过胶原纤维(CF)与邻羟基苯醛反应得到了含有CF的schiff碱结构。然后通过Sa-CF与Fe3+的配位反应得到了一种新的具有雷达波吸收功能的材料(Fe-Sa-CF)。用同轴型传输/反射法分析了CF基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在1.0~18.0 GHz的频率范围,用雷达散射截面的方法研究了材料对雷达波的吸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CF转变为Fe-Sa-CF后,电导率从1.08×10-11增加为2.86×10-6 S/cm;在1.0~17.0 GHz频率范围内,介质损耗因数角有所增加。这些结果显示Fe-Sa-CF是一种电损耗性的雷达波吸收材料。在3.0~18.0GHz频率范围内,Sa-CF(厚度为1.0 mm)表现出雷达波吸收能力,其最大雷达波反射损失量为4.73d B。在1.0~18.0 GHz频率范围内,Fe-Sa-CF对雷达波的吸收频带宽度增加,吸收强度也明显提高,且最大雷达波反射损失量为9.23d B。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厚度进一步提高Fe-Sa-CF对雷达波的吸收能力。当材料厚度增为2 mm时,在7.0~18.0 GHz率范围内,雷达波反射损失量为15.0~18.0 d B。总之,通过对皮胶原进行化学改性,可以获得一种新型的雷达波吸收材料。这种材料有很多优点,如,厚度薄、密度低、吸收频带宽、吸收强度高。

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N.Nishad Fathima等人对智能皮革及其制品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可通过赋予皮革一些特殊性能,从而增加皮革及其制品的应用范围。这些特殊性能包括抵抗极端环境条件的能力(包括机械受力、温度、湿度、p H值、电场和磁场等)、适应特殊工作环境条件的能力等。具有这些特殊功能的皮革称作智能皮革。例如,在汽车坐垫革领域,若皮革能够主动阻止外界热量的进入,就能够保证在阳光照射下车内环境不会被加热。未来的研究目标是赋予皮革及其制品记忆功能,以使其对环境条件及时主动作出响应,从而实现皮革制品的智能化。

2.6 革制品与皮革行业管理

相对于历届AICLST会议,这部分会议专题为本届会议的特色,其内容涉及鞋的定制、日本生态皮革标准(JES)的现状与认证系统等。

来自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的Mohamed Sadiq等人介绍了通过定制鞋以服务人类的鞋类生产新理念。作者认为下一个时代的鞋类生产及零售商将更加注重鞋的定制与销售,并且可以通过脚型数据的收集、鞋楦模型的设计、鞋的设计、特殊材料的选取、鞋设计的调整以及流行趋势的预测等步骤实现这个服务新理念。

来自日本皮革协会的Masami Sugita等人介绍了日本生态皮革标准(JES)的现状与认证系统。日本皮革协会在2006年颁布了JES标准。自2009年起,该标准由日本皮革及制品工业协会执行。目前为止,获得JES认证的皮革及制品如下:55类牛皮革、33类猪皮革、9类绵羊皮革、2类鳄鱼皮革、1类鲨鱼皮革、44类皮革制品,其中包括皮革手提包、皮革钱夹、女鞋等。此外,日本生态标志认证系统是由日本环境协会执行的。在2007年,已经创建了“箱包”、“鞋”、“皮衣、手套和皮带”生态标签。目前,已经获得生态标签的皮革制品如下:7个箱包品牌(包括99类商品)、2个鞋类品牌(包括11类商品)。

3 特别专题论文

来自新西兰皮革与鞋研究协会的Samir DasGupta详细考察了加脂操作对皮革稳定性的影响。作者以浸酸皮、蓝湿皮为原料皮,研究了经过六类加脂剂(亚硫酸化鱼油加脂剂、卵磷脂类加脂剂、羊毛脂类加脂剂、磷酸酯类加脂剂、硫酸化牛蹄油、硫酸化和磺化合成加脂剂)处理后皮革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蓝湿革而言,加脂操作对皮革的收缩温度影响不明显;(2)虽然加脂操作会使皮革收缩温度有所下降,但这些收缩温度均高于100℃,并且皮革的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等物理机械性能变化不明显;(3)在这六类加脂革中,磷酸酯类加脂剂、硫酸化牛蹄油、硫酸化和磺化合成加脂剂使皮革收缩温度下降幅度最大,但经过干燥操作后,收缩温度有所回升,且均高于100℃。研究还表明,相对于加脂剂对皮革收缩温度的影响而言,p H值和皮革水分含量对收缩温度的影响更大。这两个因素与皮革收缩温度的相互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海报展示论文

本次会议共张贴论文55篇,同样涉及了会议的六个专题,即皮革制造工艺基础研究、皮革化工材料基础研究、胶原稳定新动向、制革清洁生产技术、胶原产品新动向以及革制品与皮革行业管理。其中,制革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以及皮革及其制品质量检测技术及设备的开发研究论文较多,说明制革清洁生产以及皮革及下游产品的质量管理仍然是制革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

5 结语

篇4:史纲会议著作综述

2014年10月1日 21:49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2、魏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4、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5、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6、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7、冯桂芬: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表述。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奕、曾国藩、左宗棠。他们主张开展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9、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第一、向皇帝上书。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编写《变法通议》;谭嗣同编写《仁学》。第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德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第四、办学会。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第五、设学堂。重要的学堂有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第六、办报纸。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10、革命派代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11、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2、蔡和森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13、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为书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推举陈独秀为书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提出“二次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丧失了革命的有利时机。

14、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代表,提出“毕其功于一役”、“一次革命论”、“搞无间断的革命”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丧失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5、张学良: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12——1928)。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6、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开始。

第一、萌芽时期著作(国民大革命时期)

(1)1926年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3)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第二、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1)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入乡村。(3)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党“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三、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1)1937年7月至8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2)1938年5月至6月《论持久战》:第一、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第二、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第三、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3)1938年11月《论新阶段》: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4)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著名论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科学概念。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问题,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强调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第一次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6)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主要著作: 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2年2月《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心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7)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8)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第一次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一)解放战争时期

(1)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④提出土改中必须注意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2)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和敌人,第一次有了“三大对象、三座大山、三大敌人”的说法。第一次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4)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提出新中国在外交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二)新中国成立后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第二、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三、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第四、文化建设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标志,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第二、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三、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四、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7、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18、周恩来: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9、刘少奇:1945年在中共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并写进党章。

20、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1、江泽民:当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2、胡锦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上一篇:新病历排序下一篇:咸安梁场物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