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通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2024-05-05

夯实通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共9篇)

篇1:夯实通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通用能力培养,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

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 杨淑华

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从业者所掌握专业技能,而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通用能力。所以,中职学校必须加强通用能力培养,努力探究通用能力的培养途径,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关键词:中职生、通用能力、就业能力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职教学模式已逐渐由学科本位为主转向能力本位为主。许多中职学校在理解和实施能力本位为主的过程中,把能力本位等同于专业技能,过分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跨行业、无边界、转岗、换岗就业越来越普遍,对就业者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认为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强化学生的通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通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就业能力,就是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郭志文在《提升就业能力:一种人力资源发展观》中提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的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1〕。他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又提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来看,就业能力意味着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2〕。

通用能力,通用[ in common use]指可以在各处使用;公共使用;普遍使用的意思。通用能力不是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和岗位,是各行各业或者说一个行业或职业群体所必需具备的、共通的一般能力。李兴志在《BTEC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中提出通用能力是指那些与具体的的职业和专业无直关系,可迁移的,对于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它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对职业能力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3〕。唐朝莉、谭宏在《试析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中提出:职业通用能力是一种跨职业、可转变的、可发展的、有助于个人独立的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是体现一般素质的、作为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4〕。

从社会发展和职业变迁上看,就业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备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专业技能,即职业岗位能力;另一方面是具备适应岗位和岗位变 1

化的一般能力或综合能力。通用能力是个人的综合能力或者综合素质,是维持就业或者转岗必须的一般能力。所以,就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二者的关系实际上一个包含一被包含的关系,就业能力包含了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就业能力中重要能力之一。

二、通用能力的构成及特征

英国BTEC课程将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归纳为七个方面:

*Managing and devloping管理和发展自我的能力、*Working with and relating to others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Communieating交流通讯的能力、*Managing tasks and soIving problems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pplying numeracy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Applying technology运用设备和软件的能力、*Applying

〔5〕design and ereativity 创新和设计的能力”;唐朝莉、谭宏在对职业通用能

力培养目标确定为三大类能力:基本能力,即能为就业、上岗、取得工作进展以及获得最佳工作成绩奠定基础的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即就业、上岗、取得工作进展及获得最佳工作成绩所必备的能力、态度和行为的综合;团队工作能力,即在工作中与他人共事并取得最佳工作成绩所需要的能力〔6〕。孙正明、高光辉在《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提到,所谓通用能力表现为自我管理、与人合作、交流沟通、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数字运用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能力〔7〕。蒋乃平把“宽基础阶段”称为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阶段,即学生的通用技能,他概括 “政治文化类板块、工具类板块、公共类板块、职业群专业类板块”四大板块〔8〕。

就中职生的培养目标和现代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上看,笔者认为,中职学生应具备以下主要的通用能力:一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和基础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作为当代教育的方向,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就业所必须的能力。二是执行能力。是从事在生产、管理、服务的工作者通过执行预定目标的操作,把目标转化成为效益、成果。可以理解为工作能力、办事效率、经营能力等。三是个人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也包括对工作的意愿、态度、兴趣、价值等。四是社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公关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心等。五是信息能力。就是操作电脑和处理各种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六是身心理承受能力。指身体素质和心理抗压能力。七是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设计和创新。

从通用能力的构成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普通性,可迁移性、隐形性、自主性、工具性、可持久性、综合性等特征。普遍性,就是对于所有职业或者同类职业群都适用;可迁移性,从一种岗位到另一种岗位的适应能力,或者说是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解决另外一个问题。隐形性指不像专业技能那样可见,可

测试性,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自主性,指强调自身、自我的发展。工具性,指掌握其他能力的手段和基础。可持久性,它不容易过时,或者说终身享用。综合性,多种能力的集合,是“博一片”的意思。

三、加强中职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果中职生只有“一技之长”,怎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多样的世界,未来的发展变化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中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劳动保障部在二十世纪末更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新能力观: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中职业教育“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达成以上的目标,就必须强调通用能力培养,做到“博一片”。

其次,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现代就业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职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但守业难,稳定性差,转岗、换岗较困难。2007年我到深圳对我校毕业生作跟踪调查和回访企业。通过调查发现,离职或换岗的学生较多,而找到更好的岗位或自己理想岗位的却不多,有的换了无数次也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后悔者居多。学生就业不稳定往往不是掌握不了企业生产操作技能,而是适应不了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吃不了苦,或者不能和同事很好相处主动离职;有的因为违反工作纪律或者工作不细心造成损失被开除;更有甚者受传销者的迷惑上当受骗而离职的。可转岗到另外的单位仍然要面对前单位面对的问题,仍然感到困难。用人单位也明确表示,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身体好、心理健康、能吃苦耐劳,守时、守纪、有团队合作精神,特别强调吃苦耐劳精神。现在的中职生缺乏的也是综合素质,他们在家娇生惯养,在学校更是缺乏锻炼,没有吃过苦,到了工作岗位干不了几天就吃不消。美国一份有关失业的报告说,失业中的90%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而是因为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这一切都说明了通用能力对提高就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生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线岗位工种和技能也是不断变化,社会固定工作减少,职业流动加快,工作范围拓宽。据专家预测中职生在校学习的专业技能最多5年就要更新,有的甚至更短。那种谋一份工作干一辈子,靠一种技术吃遍天下已成昨日黄花,传统的终身

就业保障思想已成为历史。转岗、换岗是经常的、必然的事情。只有那些拥有持久的通用能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的嬗变和技能更新的需要,获得生存和职业成功。所以不拥有扎实的通用技能,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变迁的需求的。我们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我们培养出来的现代中职生几年下岗后就失业。

再次,是奠定终身学习、促进个人发展的基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公告中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职业教育必须贯穿的主线。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历者,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正是夯实基础的阶段。中职生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还没有形成。加上起点低,学生的个人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很大。通过加强通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掌握制订职业规划与发展、开展自学、寻找工作、自我评价、自我创新等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接受继续教育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促使学生个人持续的发展,也是为持续提高就业能力做铺垫。

四、培养通用能力的途径研究

1、克服中职教育学制“短斤缺两”现象,为通用能力培养提供时间保障中职教育学制“短斤缺两”现象比较普遍,目前许多中职生在校学习一年半、一年、有的甚至半年或者更少,就出去顶岗实习或者就业了。大多数学校采取只开专业技能课,不开或者少开设通用能力课。更有甚者打着半工半读的口号,学生在校只学几个月的文化课程,暗渡陈仓,就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当学徒学技能了。《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中明文规定: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还规定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顶岗实习各占1/3学时,平分秋色。这个规定就是充分保证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的“短斤缺两”是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不利用于就业能力发展。我认为要保证学制,克服“短斤缺两”现象,教育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社会媒

2、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通用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中职学校要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及知识框架的束缚,以现实职业岗位的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为出发点,本着“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并举,实现就业和后劲发展并重”的思想。课程设置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开足、开齐体暴光、学生、家长抵制等督促来保障通用能力的培养。

通用能力课程。加强学生的德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书法、公关礼仪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等课程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有效的学制,克服学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弊端,采取模块式教学,以满足市场、职业对学生要求的必须、实用为度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采取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自学,创新、时间管理能力。

3、寓通用能力于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通用能力

实践教学即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是中职教学必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顶岗实习工作,有意识地锻炼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严明的纪律性、吃苦耐劳的精神,细致的工作作风,与其他员工的交流合作能力。做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提高通用能力。这是学习理论无法替代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

4、学校提供多平台、多渠道,加强通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定期进行DACUM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一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请企业家、专家、优秀员工等到学校来讲解各专业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让师生了解职业或职业群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通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提供教师进修学习和下企业锻炼的机会,让教师更新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文化和素质,了解企业对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档案,有针对性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要经常性地组织演讲、书法、普通话、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应用文大赛、职业礼仪表演等各种活动和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通用能力;班主任通过日常的教育工作,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责任感等;校团委通过一系列的团队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自己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来锻炼通用能力。

本文参考文献

〔1〕郭志文提升就业能力:一种人力资源发展观〔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年第5期

〔2〕郭志文B.I.J.M.范·德·赫登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 2006年第29卷(第2期)485-486

〔3〕李兴志BTEC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J〕消费导刊2010年01期

〔4〕唐朝莉 谭宏 试析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 总第42期

〔5〕于传璋 冯伟国 徐静缪 英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产品”---BTEC课程〔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3月 第三卷第1期

〔6〕唐朝莉 谭宏 试析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 总第42期

〔7〕孙正明 高光辉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年第31期

〔8〕蒋乃平

年 19-20

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 1999“宽基础、

篇2:夯实通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商丘市民主路二校 皇甫阿诺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有幸成为执教教师之一,在日常的备课、授课过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有时会与课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其内”。出于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同时也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本无法学习语文,更不要谈感悟文本了。

通过几轮的教学研讨,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必须注重基础知 识,必须在讲读课文要注意重点词句的训练,结合语句理解词义,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二)让读贯穿全课

“语文”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就是说、就是读;学语文,是要靠个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须“读”。语文课上必须读,要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狠抓“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

“文不读熟不开讲。”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存在很大的问题:添字丢字、读破句、唱读、数读……又谈什么感情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课文好象爬台阶一样──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能错字、掉字,不能出现有破句的问题;第二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流利,学生在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级台阶读出感情,这是“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 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 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感悟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 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篇3: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夯实基础

语音、词汇、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抓好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1.突破语音关

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在教语音时,笔者十分重视对学生拼读能力和语调的训练。每教一个单词,笔者都有意识地把单词的词形和拼读规则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2.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词汇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及其用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操练和反复使用掌握词汇的用法。教师还可以通过课文教学,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使学生了解词汇的确切含义。如在教look组成的词语时,笔者充分利用动作、图画和真实的语境呈现给学生许多词语,如look at,look for,look over,look up,look down upon等,然后让学生用这些短语造句。这样学生既复习了以往所学的短语,又学习了一些新短语,从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3.进行语法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在讲解课文时,每遇到长句或难句,总是先分析语法结构,启发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翻译,看其是否正确理解了长句或难句的意思。

4.加大阅读量

仅仅通过课文教学是难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适当数量的读物,以便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英语阅读量。为此,笔者要求学生除了读《英语阅读训练》外,还要求他们阅读《新概念英语》及英语杂志上的有趣文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笔者指导他们自己阅读课外读物,加大阅读量。随着阅读量的加大,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也发展了,这说明如果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

提高能力

1.用英语组织教学

课堂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种,坚持用英语上课。在课堂上,笔者尽可能地用英语进行教学,并辅以肢体语言、简笔画、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

2.创造英语环境

为了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笔者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英语标语、英文卡片,如在校园里的木牌上写一些警句,如“Don’t draw on the wall”,“Don’t smoke”,给学生营造英语氛围,让他们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

3.组织活动

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笔者常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①分角色表演。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后,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用幻灯片或图片提供直观情境,效果会更好。通过分角色表演,学生可以脱离书本,完全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的内容,从而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②游戏。英语学习比较枯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学英语,提高口语能力。③演讲。每节课前三分钟,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上台演讲。

篇4: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一、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

1.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从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来看,高中历史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注重的是一种理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感知历史现象,而且要理解历史本质,弄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每一个历史现象的本质,学会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历史,学习历史。

2.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究原因,重影响

历史学习要注意三个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有何影响。在初中阶段强调的是“是什么”问题,而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强调的是“为什么”和“有何影响”的问题。高中历史学习,不仅要知道基本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要探究这一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会对人类历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样的经验,吸取什么样的教训。究原因、重影响,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家在学习中需要充分重视。

二、高中历史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习的第一要务。无论一个人聪明与否,倘若不认真、不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大家都知道: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却一定不会成功。不仅学习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2.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一个历史基础知识很丰富的人,他的历史学科能力也一定不会太低。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才努力背诵历史知识,考试一过,背的知识也就忘了,造成很多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差,对高中的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一个现实,但却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在高中阶段并没有多少新的知识,高中的历史知识大多是对以前知识的深掘和理解,所以只要学生在高中伊始努力把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好,历史是不难学好的。

那么,如何学好基础知识呢?(1)要向课堂要成绩,从高效课堂抓起。在课堂上,学生要完成每一堂课的学习任务,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上课时要听、记、想、练有机结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切忌出现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教与学完全脱节。记要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全身心投入,一定要当堂任务当堂完成。想就是要理解清楚、明确、透彻。练要练得及时适量。总之,知识能否掌握得好,能否学得好,90%的功夫在课堂上,如果课堂上不能高效地学习,要想学好是很难的。总之,一堂高效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应该是投入、紧凑、兴奋、充满收获和期待,并能引起学生新的思考。(2)课下要尽可能做到“多看、多记、多想、多问”。学生课下应多看课本及相关的书籍,多记课本的知识要点,多想知识的相互联系,领悟其内在的关系,多向教师发问,以期有所启迪。(3)要重视背功。高中历史学习尽管不能死记硬背,但背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不可能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涉猎更多的历史资料,课本仍是学生最重要的资料,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根本,也是高中考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谁的基础知识学得好,谁的历史成绩就会更高些,在高一阶段更是如此。

3.要注重历史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历史学习的好坏,主要还是在教学检测的分数上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必须对历史解题能力和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解题能力的高低就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现在的考试,尤其是高考越来越趋向于考察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即在给定的具体历史情境下(通过具体的历史材料来设定),来考察学生解决和回答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解题能力,需要从高一阶段就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因问作答。以往很多学生在回答历史问题时容易急躁,往往还没看懂设问就动笔答题,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2)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回答,切忌只抓一点,不顾其它。要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不能以偏概全。(3)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里的“史”是基本的历史史实,“论”就是历史结论和认识。所谓的论从史出,就是历史结论要与历史材料相一致,就像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一致一样。(4)要注重材料分析,抓出材料主题。历史研究就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当中去伪存真,提炼精华。因此,读懂材料、抓出主题就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慢慢培养,长期训练。同时,这也是阅读能力的体现,有点类似于语文的归纳段落大意。

篇5:夯实通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一、树立信心,师生同舟共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毕业班的生源成绩参差不齐,各自的成绩起点不同,因此,首先要给自身确立一个中考目标成绩。这样,至少在学习目标上有个好的开端,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有了指南针。对教师而言,学生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自然是最大的喜悦。这样,师生拧成一股绳,互相配合,齐迎中考。

二、加强对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的研究,备好每一堂课

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切忌赶进度,上课随意及“炒冷饭”现象。“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堂上一个问题:如V-ing的综合运用,可能仅须讲解十分钟左右,然而教师在备课中可能要化费近1小时来收集整理资料。教师可谓“事倍功半”。人们常说,教毕业班辛苦,我认为备好课便是“一大苦”。因此,总复习中应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及大纲,同时细细研究考试说明,它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大纲的具体化。另外,注意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揣测命题动向,这样才能备好课,才能把课讲得准确、鲜明、通俗易懂。

三、依纲据本,加强双基,夯实基础,共同提高

近几年中考命题难度基本控制在1∶8∶1的比例上,源自课本或课本的改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难度较大的中、高档题也是以相应的课本知识为载体。因此,一定要重视课本,重视双基,把基础夯实,宁可少复习一轮,也要把重要的基础知识先过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尖子生上高分,中等生及后进生得基本分。总之,夯实基础,可“以不变应万变”。

四、要加强听力、看图填词、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的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纵观历年来的中考考生答题反馈情况,以上题型均是大多数考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拉开学生成绩档次的题型。

五、精讲多练,有的放矢,科学安排,提高复习效率

初三进入第一轮复习,由于新课全部结束,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轻松感,这时教师如果复习计划松散,组织不力,造成首轮复习松跨,第二轮复习紧张,甚至连计划都完不成,则学生在中考中就要失败。所以,首轮复习就要抓紧,怎么抓?一方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系统讲解教材中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复习课上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总之,课堂上要用简洁的语言,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总结,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二轮复习以专项训练为主,基本上为针对中考题型的专项练习,这不仅能让学生熟悉题型,且学会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各知识及语言点也将得到进一步归纳和总结。此轮复习应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一定要把专项训练抓到实处,练到点上。

最后应加强信息的收集,注意中考动向。让学生做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练习或模拟试卷,学生的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全面检测,从而处于极佳的考前备战状态。

篇6: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

周先来

2009年第11期 ——社会建设

从2008年开始,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一些企业停产关闭或大量裁员,造成岗位流失和农民工返乡现象比较严重。据2008年底的测算,我市返乡农民工达42000人,其中非正常回流13000人。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我们采取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环境等举措,有效地缓解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截止目前,全市共投入职业培训资金3300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600人,培训后再就业12400人,再就业率达8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多法并举,拓展返乡农民工就业空间。一是调整转移方向,输出一批。随着沿海地区加工型企业压产、关闭、破产的加剧,我市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的空间受到挤压。我们积极调整输出方向,组成专班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地区和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地区考察农民工就业市场,捕捉就业信息,与当地劳动服务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实行定向转移。目前,已转移输出返乡农民工5200余人。二是发展产业经营,安置一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市已建立归真蜂业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经纪人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124个,解决380余名返乡农民工就业。针对农村劳动力减少的现状,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庄经济。目前,全市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业庄园有65个,吸纳95名返乡农民工进入庄园成为农业工人。依托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不断壮大工业规模,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全市粮油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4大工业支柱的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家,工业产业集群共吸纳农村劳动力210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300余人。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引导、充分就业”的方针,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提高城镇就业承载力。目前,全市在城镇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达23000余人。三是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消化一批。为激发创业热情,我们以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建立“以创业培训为基础、创业扶持政策为推动、创业服务为抓手”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意见》,采取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支持等举措,积极鼓励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引导扶持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造就千名小老板,带动万人大就业”为目标,对550人开展创业能力培训,扶持350人成功创业,培育20名创业带头人,带动3500人实现再就业。为增强回归创业带动力,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回归企业已成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的重要载体。据统计,全市投资过百万元的76家回归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5600 人,其中返乡农民工850余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5.2%。

——强化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一是培训机构多元化。为了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我们建立以就业培训中心为主体,乡镇劳务培训基地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坚持以培训促转移的原则,整合利用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大培训机构的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努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一批集培训、实习操作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实训平台,提高培训技能层次,促进返乡农民工顺利转岗。二是培训主体多元化。我们建立劳动、农业、扶贫、教育、城建等部门及工会、妇联、团委、科协等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培训网络,逐步形成培训工作合力。人事、司法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返乡农民工培训开绿灯、搭平台。市农业局依托省农业厅“阳光工程”项目,对参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给予适当补贴。市扶贫办依托上级扶贫部门,免费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培训。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394人,其中返乡农民工4200余人。三是培训方式多元化。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我们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培训”、“联合培训”等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687人。其中,就业再就业培训393人,就业前培训227人,创业培训11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152人,在岗培训750人,培训合格新技师52人。我们还选择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作为返乡农民工定向输出基地。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北京七匹狼服饰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比亚迪公司等7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常年用工协议,根据用工企业需求,签订培训输出订单。目前,就业培训单位共为6家落户安陆的企业,培训输送员工35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620人。

——完善服务,优化返乡农民工就业环境。一是提供信息服务。我们通过采取定点宣传、流动服务和现场招聘等多种方式,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组织专业服务队,到火车站、汽车站设立义务服务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外地用工信息、劳动用工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报名、发放“春风服务卡”等多项就业服务。共发布用工信息200余条,接受咨询500余人次,介绍就业400余人次。通过开展以“送政策、送信息、送信心、送服务”为主题的“四送下乡”活动,组织“大篷车”服务队,到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巡回宣传,共发放信息资料13000余份,接受培训报名1800余人,提供各类就业服务2000余人次,安置就业1200余人。市里举办了两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洽谈会,共邀请安棉集团、永祥粮机、午时药业等40余家本地用工企业及今晨实业、美的电器、统一食品等10余家外地委托招聘单位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达成用工意向1500余人。二是提供政策服务。我们将返乡农民工作为创业援助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政策性扶持。对返乡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并达到初级技能水平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每人每月150元生活补助;对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250元的技能鉴定补贴。为了给予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扶持,市里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返乡农民工创业个人一般贷款额度为5万元,对创办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最高可达到200万元。三是提供维权服务。我们组织开展“三法规、一条例”(即《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条例》)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建设、司法、工商、民政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缴、漏缴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费的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受理举报投诉150起,结案150起,结案率达100%。■

篇7: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当代大学生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一、中国的98面的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就业岗位相对就业人数来说是缺少的;

二、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不能得到很好的成长)中国将在他们这一代成为富强的世界大国,因此有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施展抱负。但在历史机遇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展示了社会的活力;竞争就是优胜劣汰。面对就业竞争,大学生何以应对?何以立足?唯有自身的素质和过硬的本领为你说明一切。

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问题,我觉得大学生在学校里除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把自己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在社团组组织、活动中运用起来,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并提升自己。另外就是,学生在课余时间也需要多接触社会,在大

一、大二的时候就用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参加招聘会、上招聘网站,从大

一、大二就开始准备,避免时间的浪费。最后就是结交一些高年级的朋友或一些已经工作了朋友,得到他们的一些指导对自己是非常有帮助的。再者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本生心态很重要!这点很重要!所以你边找工作边学习,这是对你的心态的一种调整!这样你不会在多次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认为自己很没用,你学习过程中也在增加你的信心和一个好的心态!然后又增加了你的知识面技术面和广域面!

(一)高校毕业生必须提高求职意识和职场竞争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观念,即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眼下,“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业难”又是相对的。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布,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壹仟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十分缺乏。在这个职业大市场中,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最优秀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毕业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素质,一定能尽快地求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

(二)转变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素质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我主张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十分看重走出校门的必要磨炼;从人才的发展和成才规律来看,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求职材料与就业渠道求职材料是个人资料的精心组合,是个人身份的有效证件,是“通往面试的护照”。每个毕业生务必秉持诚信的原则,精心打造自己的这本“护照”,以便顺利的踏上求职之路。求职材料一般分为个人制作和高校统一格式两种,其内容基本包括求职信(或称自荐信)、个人简历、学校提供的成绩评语表以及在校期间各类获奖证书、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校内外社会活动的任职等。高校统一制作的还包括学校和专业 1

简介。一份好的求职信应该是最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的。信的格式要求规范,言辞要恳切,内容要实在,但不能千篇一律;信的长短要合适(以一页为准),特别要注意个人特色的表述,如个人特长,特别技能或特别之处。如能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有针对的写求职信更是上策。简历的填写,要求内容真实,突出专业特色和个人优势。要能清楚地表明你的学历、技能以及兴趣、志向等,表明你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待开发的潜力。

求职材料是求职的必要准备,是面试前的包装及面试的介绍信。接下来如何能顺利求职,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招聘用人的信息;信息的来源就是就业的渠道。就目前来说,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有下列几种形式:

1、利用实习机会,积极争取被实习单位录用;或在实习区域内寻找就业机会。

2、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机会。

3、通过政府人才市场,劳动职介中心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包括公务员招考和人才招聘会)。

4、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就业招聘会及相关高校内部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

5、通过国家各级各类的人才招聘网及地方和教育网站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6、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招聘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7、直接通过高校内设的就业机构或其他有效途径寻找就业机会。

在通过上述渠道获取你满意或感兴趣的信息后,路途远的,可先电话联系,然后邮寄求职材料或发电子邮件,并等待回音。路途近的,可电话联系后直接登门拜访,争取面试。面试是成功就业的最后一站,切记要把握好。面试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材料中介绍的自我。其次,细节问题上要特别注意文明礼貌,服装整洁大方,用心倾听,适时回答;回答时语言清晰、适中、有层次,最好是普通话。如果你做好了这些,祝贺你,用人单位已为你打开了大门。

(四)社会关注与高校重视大学生求职之路不轻松,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其次,在改革教育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推进教育创新上下功夫;特别是像我校等这样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现在需要用人的单位很多。想找一份工作并不难。其实是很多求职的人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楚。我一直在做HR。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想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的前提是,把找工作当成一份工作来做。认真,细致。不高估自己,也不低就。低职位也不见得就不好。慢慢学习成长。才会成为职场高手。

化工专业就业前景【分析】该行业对人才的技术性要求较强。需求职位中以技术类、销售类、管理类职位为主。从行业来看,该专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化工业、能源业、医药、生物制药业以及环保业,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等也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由于对专业技术要求高,毕业生2-3年内转行的较多,人才相对缺乏,所有市场对此专业人才需求量都大,可以说,有此专业经验的,5年内不愁找不到工作。

随着神木煤炭资源的大力开发,与煤炭相关的化工、电力等企业如雨后舂笋般地建立起来。这些企业需要大批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这无疑为我校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就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或者只能找一些技术含量低,待遇不高的工作,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企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高的经济利益,他们需要的是来则能用,用之则能的技术性人才,而我们的学生

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与之有一定的差距。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水平脱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控制系统也越来越普遍化、智能化、人性化,而该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

2、重理论、轻实践。化工专业课的实践性都比较强,如果缺乏实践训练,不但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也无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化工生产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综合性强,仅靠课本讲的知识,以及少量的实践,短期的见习,难以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

3、为方便学生就业,大开绿灯。我校学生通过考试可获得各类技能证书,但学生是否真正具有了这些技能或能力,是否名符其实,值得考究。另外,我们的学生取得毕业证书过于容易,这在一些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学习上的惰性。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提高化工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抓紧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出校门的学子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愿我们在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图变化、谋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也就是我们大家平时理解上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你求职成功的关键。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的就业竞争就是人才能力的竞争,是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竞争。综合素质就是你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这些素质会综合体现在你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就会使自己有信心,有了信心就能够比较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除了打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功底之外,还有三大实践环节也同样的重要。第一就是做人的实践环节。这点其实很重要。第二就是专业技能的实践环节,包括你在进入企业前的简单工作,实践,甚至包括你的毕业设计都可以算成是实践的环节,也都是你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的好机会。第三就是各个社会实践环节。无论是社会调查还是你假期的打工,这都将是你找工作的“财富”,因为企业需要那些有实践经验并吃苦耐劳的员工。通过这些实践,你能够或多或少的知道作为一名职业人的基本要求,你也具备了一定的吃苦的心理准备,这是一般大学生都欠缺的,你有了,那么你将会有比其他同学更强的竞争力。

2、就业的期望值要适度

有专家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A、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成就感,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够做的比别人好,能够出彩,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也因为此而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大学生因为与社会的接触不多,虽然有较高的人生抱负,可是却对这个世界并不了解:不了解事情的流程、不了解人情是非„„所以他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他们更希望能够纯粹一点,因为他们在纯真的环境里生活的太久。

B、择业心理期望值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因为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所以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上之后,你才会发现自己突然变的那么不自信。自己是那么的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职业瓶颈期,一般都要持续2-3个月左右才会从本上消除。

C、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烈,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需要自己去寻找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平台。这一方面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给了大学生更广阔的天空。在这样的自由天空下,大学生择业将相当的重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家一般都非

常向往能够去一个更好的实现自己自身价值的单位去。可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自己遇到的问题越多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压力就越大。于是自己就开始退缩,无法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要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我想最根本的就是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期望值,这样才能够既保证自己的信心,也能够寻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位置。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3、不要奢谈专业对口在用人开放的今天,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只能找对口的人来做,现在的职位也越来越要求一个人不仅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还要有很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哪个领域都能够介入,也都能够做的很好。所以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具备才行。所以,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要仅仅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只能限制住自己的求职成功率。

4、做好遭遇挫折的准备一个人抵抗挫折的能力越高,这个人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机会越大。一般来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一个让自己非常满意的工作的,或者说也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是你一上来就认可你的,这确实是需要一个沟通和了解的过程。

总之在大学期间,每位同学都要找准位置,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地做好每一件事。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质疑,学会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真正做到善学多思,不耻下问。除了认真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建议同学们要积极主动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要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就业方面,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边工作学习,边积累经验,然后才谋求更大的发展,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大学生创业问题,我认为,要想创业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善抓机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信誉等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尽早获得事业的成功。

大学生可以通过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帮助自己逐步提升职业素养,并最终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精

篇8:提高复述能力, 夯实语文基础

一、语文教学中复述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 人的遗忘从识记结束就开始, 并且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有些信息我们听过就忘了, 从心理学角度去解释, 这是由于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保持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 且受到干扰就会消失。为了使信息得到更好的保存, 学习者就必须对信息采取一定的强化手段, 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 再储存到短时记忆中去, 以便能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 这就是复述。这是一个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 也是一种隐藏的不外显的内部语言过程, 是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其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主要手段。

语文的复述与心理学上的复述不一样, 它要求学生把听到或读到的现成的语言材料, 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 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 用自己理解的语言, 按照一定的要求, 通过讲述或转述, 有条理地重新表达学习内容, 从而学会运用词语、修辞、句式等, 学会对课文的感知、体味、消化、理解、筛选、概括、归纳、表达。它不同于一字不差地机械背诵, 也不是介绍课文大意, 而是依照已有的现成材料进行重新讲述。这就要消化、领会课文, 吸收句式, 丰富词汇, 并要自己组织语言。这一基础的训练形式, 重视对语感这一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复述的实践意义

(一) 在复述中记忆理解

复述比背诵更能积极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有效地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记忆是复述的基础。要想复述得好, 学生就要快速记住课文里的一些重要词语、文章结构层次及其具体内容, 这迫使学生必须边读边记, 口脑并用, 有利于纠正那种读书一掠而过的不良习惯。反复读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 记忆就是复述的准备, 复述反过来又能进一步加深记忆。复述不是照搬课文, 它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要求、一定的形式, 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提炼, 并且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学生通过这个记忆基础上的思考过程, 可以将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人物的形象生动地复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 复述不失为一种帮助理解课文、提高效率的重要学习方法。

(二) 在复述中模仿创造

复述教学是通过对学习内容先听读分析, 而后复述背写, 进而学习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教学形式。这是在诵读背诵之后, 提高敏锐感知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模仿,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对他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给出示范, 明确要求, 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模仿原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进行复述。在复述中, 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对新的语言材料加以创造, 既温习了旧知识, 又熟悉、巩固、扩展了新知识, 同时对语言材料本身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在新旧语言知识的串连过程中, 锻炼和提高了正确处理语言的能力。因此, 复述不是简单地重复原文, 而是复述者的独到发现和第二次创造, 它能反映出学生对语言的洞察、分析、理解、重组等智慧。

(三) 在复述中自主提高

复述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凭记忆复述读过的、学过的东西时, 他们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就会产生有意识记的自觉性, 也就能排除干扰, 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读、思、记的学习上。

三、复述能力的培养

复述是在学习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 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 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语言材料上进行反复记忆的过程, 它不等同于复习, 更不等同于重复, 它的关键既不在于次数的多少, 也不在于时间的长短, 而在于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有效性

复述训练要求学生在复述时要把原材料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讲述出来, 要能够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层次清晰, 要用普通话讲, 声音要清楚响亮, 富有情感。要达到上述要求,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复述加以引导, 让学生在字词理解、课文理解中进行复述, 提高复述的有效性。

1.以熟读和理解为基础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水平等,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理解之后, 让学生反复熟读课文, 再提出复述课文的任务和要求。

2.以示范和启发为中心

学生刚开始复述课文时, 往往不能顺利进行: 要么抓不住要点;要么东一句、西一句, 意思不全面、不连贯。教师要通过示范和启发引导, 在学生逐步掌握了方法后, 让他们自己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选择词语, 对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取舍。

3.以兴趣和坚持为抓手

复述训练要长期坚持, 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来抓。对学生的复述, 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看其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准确生动, 指出优点, 肯定长处。学生有了成就感, 兴趣也就来了。

(二) 讲究有序性

复述训练是一个听、说、读、写、看各种能力的系统训练, 必须讲究一定的次序, 从易到难, 先简后繁, 循序渐进地开展, 切不可操之过急。

1.先读后述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在学生充分读懂课文内容后, 引导他们先学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转述课文内容。结合对课文的解读,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关键词语, 或是拟一个复述提纲。

2.先听后述

故事性强的材料可采用先听后述的方法。教师要预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 边听边想, 听后迅速组织材料, 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3.先看后述

教师可指导学生看电影、电视、景点, 或观察课文插图、图片, 要求看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学生看后, 教师要适当提示重点。

4.先写后述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寻找课文中的空白处和延伸点, 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进行创造性的写话, 在写的基础上, 进行课文内容的再创造。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 更能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

5.边演边述

情节丰富、人物众多、对话精彩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编演课本剧等。这样, 学生就能在表演的基础上, 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

(三) 丰富多样性

复述过程是认知、理解、记忆、推理、归纳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启发思维、交流感情、提高认识。教师要设法给学生多创造符合教学目的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不断更新灵活多样的复述形式, 使学生感到趣味横生, 常练常新, 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复述训练有不同的类型:从表达方式看, 有概括复述、评论复述、想象复述;从详略重点看, 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摘要复述、重点复述;从范围大小看, 有全文 (全篇) 复述、分段 (片段) 复述;从创新能力看, 有原文复述、扩展复述、创造性复述;从活动形式看, 有个人复述、接力复述。

以理解和熟悉已知学习内容和语言材料为前提, 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各种复述, 有助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顺利达到教师希望的理想目标,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四) 突出创造性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可以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复述活动, 并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创造性复述训练的方法有变换人称、变换体裁、变换结构、仿句填空、词语缀连、编写提纲、观察插图、模拟角色、扩充内 容、续编故事、编演课本剧等 (限于篇幅, 不一一赘述) 。

篇9:夯实通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1.比较法。在高中生物中,有很多类同或相近概念,需要理解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如激素和酶、滋养层和饲养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型、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对这些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必要的时候加上一些图表等更直观的辅助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分解法。生物学的很多概念,其概念属性有很多要素构成,需要我们对概念进行分解,如等位基因的概念,在目前浙科版的教材中的阐述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如果将等位基因概念分解为: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一对基因,教师对其中的每一要素加以适当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各要素,然后进行综合,这样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简单而深入。再如细胞周期的概念,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怎样的细胞才有周期,细胞周期到底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但如果将此概念分解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次结束到下次结束,只要能抓住这两个要素,教师再对每一要素进行适当的举例说明,学生就不难掌握。

3.图示法。运用语言描述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教材和我们教师通常的做法,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语言描述的这些东西往往使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直观和直接的方式来对以上内容进行呈现,图示法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如种群的增长方式可以用坐标图的形式来表现。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可以建立一个细胞模型,将各种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和外界的气体交换情况用模式图表示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气体的变化规律。如果我们能在高考的复习中针对变化规律相近的曲线做一个专题复习,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4.应用法。生物学中很多概念和原理需要在应用中才能更好的理解,如顶端优势,其教材概念阐述并不难懂,但如果能结合园艺知识让学生联系实际,就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理解也将更全面而透彻。比如体温调节中,关于寒冷环境中散热多少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因为寒冷环境中血管收缩,散热减少,但实际情况是散热增加,这就需要运用生活实例和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事实。

二、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

1.构建学科整体知识体系。在平时教学特别是高考总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生物学科知识的脉络,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提高。如果能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足够熟悉,学生就能很快根据试题的情景提取出相关信息,找到解题的知识和原理依据。

2.构建典型相关性知识的网络体系。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很多概念其实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和染色体和联系的概念不会少于15个,但这些概念的学习时间并不一定集中,在教材中的分布也不一定集中,学生很难把他们进行整体联系,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这些典型的相关性概念进行联系,以整体性、综合性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当学生面对高度综合、思维跨度大的高考试题时才能沉着应对。

有些概念虽然集中学习,在教材中的分布也非常集中,但很多概念的集中出现却给学生造成了认识障碍,如在免疫应答一节的学习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多、新、难,可以尝试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合理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可以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知识的关系,促进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网络和体系的主动构建,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探究形式,在更好的理解知识上内在联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深入分析典型图解,提高学生对图示的理解能力

分析最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题,差不多都有40%以上的题目需要分析图解,但我们也发现这些图解往往是对教材中所涉及图解进行适当的修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展现,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图解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教材中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曲线、有关光合作用的曲线等在近几年全国卷或地方卷中的出现频度非常高,教师就需要对以上内容所涉及的曲线进行透彻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且还要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一般图解的方法,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教育局长讲话稿与教育工会主席当选就职演说下一篇:非正常情况下行车作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