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期执行情况报告

2024-05-10

科技中期执行情况报告(精选6篇)

篇1:科技中期执行情况报告

科技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一、项目名称

《虾夷扇贝养殖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

二、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根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所确立的总体目标,到2007年来,全县新增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新增浮筏养殖规模8万台,新增增养殖业户1500多户,增养殖品种10余个,鱼类海上网箱养殖也得到长足发展,鱼类养殖品种达4种,养殖规模5000多箱。其浮筏养殖产品产量年可实现8万吨,销售收入可达6.5亿元,利润2.5亿元;底播增养殖产品产量可达5万吨,销售收入可达5.1亿元,利润3亿元。

在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针对大量的增养殖产品销售价格不稳定和价格被流通领域所控制,广大增养殖业户微利生产的现状,我们适度调整了实施方案,把水产品加工业纳入了整个行动计划之中,通过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直接带动海水增养殖的稳步健康发展,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36家,年加工能力4万余吨,推广“五合一”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增养殖业户增产增收,规避增养殖业风险,同时达到双赢的目的。在众多加工企业中,我们重点在全县5个乡镇中扶持5个科技龙头企业鼓励他们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农民增收及县财政增收情况,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培训、人才总结及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成果、专利、标准、新产品、奖励等)情况,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其它效益情况。

到2007年底县财政收入15301万元,比2005年9083万元增长68.5%;全县渔农民人均收入2007年达到19元,比2005年的人均12479元增长了28.4%,超过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指标。两年间共研发新产品10余个,增养殖新品种5个,申报各类专利7项,研究制定产品地方标准8个。在实施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中我们着重开展如下工作: 一是确立长海县海域养殖容量与增养殖潜力调查研究项目。该项目由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生命科学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水产学院的专家组成课题组,于2006年5月开始进入实际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参与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近50人,县财政连续两年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二是确立虾夷扇贝穿耳吊养试验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确立主要是探索虾夷扇贝浮筏养殖新的模式,拓展深水筏式养殖空间。该项目经两年的试验研究于2002月20日,在大连市科技局组织下召开了鉴定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穿耳吊养和笼养的对比试验研究,探索了虾夷扇贝穿耳吊养关键技术,形成了实用性较强的生产技术工艺,且具推推广价值,总体水平国内领先。通过该项目试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一条生态养殖新模式,为该产品的筏式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三是加强优质高效新品种引进及苗种繁育。为确保增养殖业提供优质高效苗种,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栉孔扇贝杂交选择育种”、“皱纹盘鲍杂交育种及其养殖工艺体系”、“北美深水大扇贝引种及远缘杂交苗种繁育技术试验”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试验,在增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增养殖业生产效益,进而也推动苗种的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长海县是以海洋渔业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大县,在海水增养殖业中虾夷扇贝是主导产品,为进一步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以解决增养殖业户单纯依赖销鲜的生产局面,为此近两年我们在虾夷扇贝深加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新产品试验与开发,先后开发出虾夷扇贝柱连籽、虾夷扇贝半壳贝、面包屑贝柱、玉兰贝柱、蒜球贝柱、杭椒喜贝、辣爆扇贝、冻煮扇贝串、鲜味全贝、鲜味贝柱、喜贝柱、盐烤全贝、香辣裙边、脆贝裙、番茄裙边等10余个新产品,为虾夷扇贝精深加工开拓良好局面,有力地带动了海水增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人才培训活动。为提高海水增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生产技能,我们始终把技术培训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开展适用技术培训。2006年至2007年全县共组织各类技术培训40余期,受训人员达5000多人次,编印各种贝类增养殖及水产品加工业技术丛书5000余册,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0000余份,免费发送增养殖业户及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县电视台开办科技海岸线专题栏目,播放各种技术讲座30余次,投入经费10余万元,投资10万元建立了农信之窗和科技信息网站,为及时传递科技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试点县(市)在资金、组织管理及人员等方面制定的相关配套措施,试点工作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经费筹措使用情况。

在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共投入经费4.6亿元,一是增养殖业户和水产品加工业自筹资金2.57亿元;二是金融系统扶农资金小额信贷2亿元;三是县本级财政扶持资金250万元;四是国家科技部支持资金78万元。

上述资金主要用于新增浮筏养殖和底播增养殖生产物资、苗种等购置和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等4.5亿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费500多万元,各类技术培训70多万元,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科技服务50多万元。

为保证富民强县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目的组织领导、监督与协调。县长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科技局、政府办、财政局、海洋与渔业局、发展改革局、环保局、质量监督局、农行长海支行的一把手任成员,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为推动这个项目的有效实施,县委、县政府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新增海域推广虾夷扇贝穿耳吊养技术的优惠政策》,对开发新海域从事虾夷扇贝穿耳吊养新技术的业户,采取用海优先安排,三年免征海域使用金,三年内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100%奖励给企业等政策。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海岛建设的意见》,县财政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资金,按照“统筹配置,突出重点”原则,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创新以及重大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等。

五、试点工作主要做法及经验

我们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工作中,始终把科技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一是认真组织各级各类项目的实施,注重新品种的引进与开发,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各产业技术含量。二是加大适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三是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这是保证各类项目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四是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五是引领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结成合作伙伴,走合作研发、成果共享、利益双赢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比如说: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张国范研究员主持,以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市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的,本成果以种质特性研究为基础,以良种培育为核心,以健康苗种和高效养殖技术为主线,培育出“大连1号”杂交鲍性状有势的生物学基础,解决了养殖皱纹盘鲍的大规模暴发性死亡问题,使杂交鲍养殖成为稳定持续高效品种。杂交鲍苗种出苗稳定提高4~5倍,存活率提高1.9倍,生长速度提高20%,养成周期缩短1/4~1/3,生物学零度降低1.4摄氏度,耐温上限提高2摄氏度。该项成果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存在问题与建设

在实施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工作中,尽管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浮筏养殖模式需要进一步改变,以减轻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二是健康优质苗种繁育仍然十分重要,需要继续研究与试验。三是水产品精深加工尚未向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保健食品领域拓展。四是由于县本级财力有限,科技投入仍显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更加稳步扎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好。一是继续 加大新品种引进繁育及试验,为增养殖业不断提供优质高效品种。二是加强浮筏养殖模式的研究与试验,探索出一条健康生态养殖新途径。三是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四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多途径、多渠道融资,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五是继续开展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及新产品研发,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各项工作。

篇2:科技中期执行情况报告

农业物联网下的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研究与示范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嘉兴市禹科农业设施工程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申报了《农业物联网下的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研究与示范》,由桐乡市科技局批准立项,经过近一年精心实施,项目已全面完成预期目标。现对项目做总结情况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针对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人工漫灌、渠灌导致费工、费水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通过硬件设施的改造,配上相应的控制设备及软件对作物生态环境实施远程网络查询和控制,实时察看每个测试区域的各种土壤、环境和光照等生态信息数据;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实现自动化管理、自动化控制和网上展示,以达到农业生态信息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精确的肥、水、药等数字化使用管理的目的。

本项目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运行良好,基本完成项目原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通过设计、安装农业生态信息自动化采集系统、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软硬件配臵及具备远程控制及网络共享、电磁阀控制线路系统、节水与自动灌溉系统流程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达到了精准控制作物需水量,减少人力投入的目的。

二、项目指标完成情况

2.1经济效益完成情况

至2014年9月,项目共布臵农业物联网应用作物栽培精准控制系统设备 亩,其中龙翔街道元丰村 亩,洲泉镇马鸣村 亩。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Xxx亩试验基地聘用管理和技术人员共3人,全年共支付工资 万元。项目实施前种植基地共需要x名工作人员,每年支付人工工资 万元,每年可节约管理成本 元。

由于信息反馈及时,管理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科学、措施得当,水肥灌溉适合,植保防治迅速及时,试验基地种植的西甜瓜平均亩产xxx公斤,较之前提高产量xxx%,且品质能得到有效提升,按今年市场平均售价2.5元/公斤计算,xxx亩试验基地共增收 元。2.2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完成情况

项目推广试验基地面积(精确)亩,通过农业生态信息采集及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营造相对独立的作物生长环境,摆脱传统农业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品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明显提高单位产出经济效益,每亩平均可增加经济收入 元,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农户增收效果显著。

同时项目推广肥水同灌、精准施肥,显著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有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每亩平均可节肥 公斤,明显减轻了种植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对于我市农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发展低碳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社会效益相当显著。2.3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1、对农业生态信息自动化采集系统、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软硬件配臵及具备远程控制及网络共享、电磁阀控制线路系统、节水与自动灌溉系统流程进行功能原理介绍,例如这样通过项目实施,红地球应每亩留果穗1600穗,每亩留枝2500个,每枝留主稍叶13个,副稍叶12个为最佳,全年施全氮15公斤、全磷15公斤、全钾30公斤效果最好。农场78亩红地球种植区共产葡萄162240公斤,经抽样统计,平均穗重1300克,单果重15克,以2012年红地球平均售价 7.8元/斤计算,实现了亩产效益32448元;以现代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监测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结合应用,通过相应的电脑软件集成控制,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处理、监控和物联网管理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自动化管理。

2、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项,包括 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名称: ;软件著作权10项,专利号:,名称:。

3、编写农业物联网下的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研究与示范论文一篇。(发表期刊、期号)

三、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农业物联网下的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计划投入总经费167万元,实际投入资金 万元,比计划投资减少 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 万元已于 年 月 日到位,其余由公司自筹。

四、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地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设施农业势在必行,通过摸索出一整套适合本地区生产的、行之有效的,能实现农场智能节水灌溉的系统,优化资源配臵和生产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主动性,减轻盲目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所应用的技术成果将适用于我省乃至全国现代化果蔬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广大果蔬种植大户生产基地,推广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篇3:科技中期执行情况报告

一、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科技工作依托科技综合管理网站, 以“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思路为指导, 为保障业务工作安全稳定运行, 昆中支科技处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内控制度和配套的操作规程, 这些制度的执行也取得了明显的一些成效, 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技内控制度建设方面

一是统一规范化进程还待进一步完善。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遵行标准和规范, 可节约总体生产成本, 信息安全管理遵行统一规范原则, 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也有利于科技岗位工作移交和统一管理, 目前在规范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全面的地方, 比如县支行存在着多种操作系统并存的局面, 由于操作系统不统一, 增加了客户端的管理和系统补丁及时安装的难度, 同时, 部署防病毒系统和移动存储介质监控系统也增加了难度;二是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沟通协调不足, 科技内控制度存在政出多门、要求不一致的现象, 部分业务系统类内控制度往往只发到下级行对口部门, 科技部门经常不了解这些制度, 科技人员在系统维护时可能会出现不符合操作要求的情况。

(二) 科技内控制度落实执行方面

一是部门信息安全员的工作积极性未充分发挥。支行尽管设置了部门信息安全员和计算机协管员, 但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科技知识的机会和本身兼职的原因, 对本部门关于科技信息安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比如每个部门都建立了独立的专用杀毒计算机, 并发给了手动更新病毒库方法, 但部门执行为到位, 每次病毒库更新都要计算机专管员来做, 未能有效减轻计算机专管员的工作压力;二是重组织建设, 轻内控管理。虽然各行都建立了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 各部门设立兼职计算机安全员, 但在日常工作中其作用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信息安全管理仍由科技部门单打独斗, 尚未形成合力;三是重业务风险, 轻信息安全。目前科技工作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科技工作对业务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服务、促进、保障”作用, 信息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基层行工作的一条“大动脉”, 如果对科技工作仅仅停留在安装业务系统的层次, 势必影响科技工作和基层行的整体工作。

(三) 科技队伍建设方面

根据昆明中支印发的《云南省人民银行县 (市) 支行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 支行设置了A、B角, 但B角由于缺乏科技知识培训学习的机会, 科技知识得不到提高, 同时由于工作繁忙和岗位兼职的原因, 在岗位轮换时有一定难度。

二、提升科技内控制度执行力的建议

(一)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强化队伍建设

首先从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系统管理员到部门信息安全员乃至业务操作人员都要高度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自觉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及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次, 根据支行实际情况培养2名计算机管理员, 以充实基层央行的科技队伍, 适应科技岗位制度的调整, 并加强对基层行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使其能够为基层行的科技应用提供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科技服务。

(二) 构建统一高效的科技内控管理制度

一是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内控管理, 构建内控管理长效机制, 建议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内控制度发布查询系统平台, 实行最新制度的动态更新, 从而更好地实施科技日常管理, 有效提高科技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建立科技岗位内部制约机制。将系统维护与安全管理实现岗位分离, 改变一人包揽全行科技管理与计算机安全工作的局面, 实现岗位之间相互约束、监督。针对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 建立严密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 实行定岗、定责,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确保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三是进一步明确科技A、B角岗位的权责, 要求A、B角都要熟悉所维护的系统, 掌握维护技能, 并适时进行A、B岗位轮换。

(三) 进一步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 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一方面, 为了防范技术人员在各项业务系统维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必须严格按照已经制订的制度、办法、规程进行操作, 规范科技服务行为。以重要业务系统运行维护、网络管理、信息安全为重点, 充分利用技术和管理手段, 加强对系统运行的日常监控, 认真做好运维记录和日志的登记, 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运行维护工作机制。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实行奖惩。对于制度落实不到位, 造成风险的人员要坚决实行责任追究, 从而形成内在约束的良好氛围。只有强化制度约束, 严格考核机制, 做到有章必循, 违章必究, 令行禁止, 才能把内控制度落实到位。

(四) 建立有效的科技内控评价标准

篇4:科技中期执行情况报告

摘 要:随着审判任务的日益繁重,调解这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越发受到重视,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有效地推动了法院的调解工作开展,案件调解率大大提高,大量的诉讼纠纷被化解,社会矛盾被钝化,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调解已经成为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审判效率,减轻当事人讼累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不好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民事调解;申请执行;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23-02

一、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数占申请执行案件总数的比例和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迅速提升,且与案件调解率成正比,调解申请执行案件类型比较集中,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难度加大。

(一)案件类型比较集中

申请强制执行的调解案件多集中在涉及债权债务合同、侵权纠纷和劳动争议等具有财产给付内容的案件。其中以债权债务合同纠纷最多,其次是侵权纠纷和涉及婚姻家庭的财产类纠纷。

(二)执行难度相对加大

法院调解是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互谅互让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应考虑到自己的履行能力,在协议生效后自觉履行,但从调研情况看,许多调解案件在进入执行程序后,义务人仍会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和规避执行,从而使自己的诉讼利益最大化。另外,相比较判决案件,调解案件在诉讼阶段采取保全措施的比较少,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难度更大。

(三)当事人情绪激动,矛盾激化风险加剧

调解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对执行结果的心理预期比判决案件要高,特别是有些案件在调解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基于对法官、法院以及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已经做出较大让步,一旦不能自动履行难免会有情绪,在执行中常常会指责法院办案不力,甚至认为法院调解不当或调解有误,进而引起信访、申诉,使当事人之间普通的民事纠纷演变成当事人和法院之间的矛盾。

二、民商事调解案件不能履行的影响

(一)债权人权益难以保障

在审判实践中,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相互妥协、让步的产物。一般来说权利人之所以愿意让步、同意调解,是不希望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以缩短办案周期,尽快实现自己的权益。但调解协议如果得不到自动履行,那么权利人在调解过程中所做出的让步,不仅不会在执行程序中得到恢复,还将面临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风险,甚至在执行中有的权利人不得不再一次让步,显然这违背了权利人进行调解时的初衷,使权利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执行难问题不断涌现

民商事调解案件大量涌进执行程序,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法院执行工作更加雪上加霜,使一直以来困扰着法院的“执行难”问题更加突出。从理论上讲,双方当事人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表明双方实现合意最大化,义务人应当自动履行义务,不应有过多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但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调解申请执行案件占执行案件比例升高,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升高,执行难度增大的“两高一难”现象。

(三)司法资源造成浪费

调解协议的达成、调解书的制作只能代表“案结”,并不能代表“事了”。只有调解协议执行完毕,因纠纷而损害的社会关系才会真正得到平复,法院的工作才真正结束。调解案件从法律本意上来讲是应当由当事人自行完成的行为,现在却由法院强制执行来完成,这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对法律确立调解制度一种歪曲,同时也助长了某些债务人利用法律规避义务的邪气。

(四)调解功能无法体现

调解案件与判决案件同样进入执行程序,使快捷化解当事人之间纠纷的立法本意弱化,作为原告的一方以让步自身利益为代价达成调解协议,主要目的就是想尽快实现利益,但调解后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当事人的预期愿望没能实现,使当事人对法律丧失信心,造成对法官不应有的误解,执行中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思想更加难以沟通,不利于案件的执行。

(五)涉诉信访压力进一步加剧

部分当事人因调解协议得不到及时履行,进而对法院、对法官产生不信任,甚至迁怒于法院和法官。当法院经过强制执行程序,仍然无法实现当事人的权益时,不少当事人选择上访的方式,向法院施加压力,以使自己的权益得到实现,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法院涉诉信访的压力。

三、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原因分析

(一)当事人层面因素

部分调解案件的当事人缺乏诚信意识,无视法律规定和生效裁判的权威性,挖空心思逃避债务,采取能逃则逃,能躲则躲,能赖则赖的消极态度抗拒执行。恶意调解,逃避债务,一些当事人把调解当作拖延债务履行,减轻债务履行义务的一种手段,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存有恶意,企图通过调解拖延时间使权利人放弃部分实体权利,更有甚者企图通过执行阶段的执行和解逼迫权利人进一步让渡权利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不良动机导致调解协议难以自动履行,同时也导致调解案件的权利人对法院意见加大,双方当事人矛盾加剧,执行难度增加的不利局面。此外,当事人无履行能力也是部分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原因。

(二)机制上因素

当前调解率高低成为考核法院、法官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调解原则也由原来的“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变为“调解优先,调判结合”重视调解并没有什么,但过分强调调解率,忽视调解案件的自动履行率这一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导致案件调解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调解的表面形式而忽视案件实际问题解决的现象,部分案件虽以调解方式结案,但矛盾并未真正化解,进而进入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调解和执行工作衔接机制不顺畅也是导致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重要因素,审执分离使得司法工作在各个阶段更加专业化,规制了司法权的滥用,但审执过度分离而缺少衔接则影响了审判和执行的质量,受考评机制和业务量的影响,部分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关注调解案件的履行问题,单纯为提高调解率而调解,导致调解质量不高,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增多。

(三)法官层面因素

在审判实践中,受证据因素和考核目标的影响,部分法官为迅速提升案件调解率,规避办案风险,降低改判、发回重审率,在办案中存在“和稀泥”的现象,在没有查清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情况下匆忙主持调解,有的甚至强迫或变相强迫当事人进行调解,结果造成了当事人对调解工作不满,调解申请执行率上升的现象。调解协议不完善,也是导致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部分法官在调解协议的内容表述上不够清晰,致使当事人因履行问题发生分歧而申请执行;另一方面,多数调解书中确定的履行制约措施不足,当事人违约履行成本不高,致使当事人容易对生效的调解协议反悔,进而进入执行程序。

四、降低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调解原则,更新调解理念

在案件的调解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重申自愿、合法、公平、公正的调解原则,强化对这一调解原则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依法调解、公正调解;要更新调解理念,树立案件调解率和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兼顾的调解理念,在案件调解过程住兼顾执行,能当庭履行的案件督促当事人尽快履行,不能当庭履行的案件要制定惩治失信的措施,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

(二)健全考评机制,细化调解结案考核标准

矛盾的化解并不是通过单一的案件调解率能够反映出来的,对于调解案件的考核不能仅看调解协议是否达成,调解率是否提升等。应进一步细化调解结案的考评标准,建立调解案件当庭履行率、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财产保全率、债务担保率等综合考量的考评机制。

(三)建立审判法官协助执行制度

审执分离是为了加大执行力度,提升执行效率,防止司法腐败,但并不是将审判执行截然分开。法官不能就案办案,而应考虑办案效果,兼顾审判执行,应当建立审判法官协助执行制度,在调解结案后,审判法官应及时对当事人进行答疑解惑,并对案件进行跟踪管理,通过电话督促提醒义务人尽快履行义务,延伸调解工作,必要时审判法官也可直接参与到调解案件的执行程序中。

(四)建立财产申报和担保履行制度

在调解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债务人在达成调解协议时对自己履行债务的能力做出说明,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财产的数量、处所、银行账户等等,使其对财产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样,即使义务人不自动履行协议导致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法官也能依据申报尽快查找到被执行人财产,减少执行难度,提升执行效率。同时,对于不能当庭履行的调解案件可以根据需要在调解协议和补充协议上设立担保履行条款,要求债务人或债务人选择的第三人提供相当于债务数额的财产作为抵押或者质押担保,如到期不能履行调解书确定的义务,执行人员可以直接对担保财产采取查封、扣押、拍卖等执行措施,也可以直接对担保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以保证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能够尽快执结。

(五)完善立法修订,将拒不执行调解书纳入刑罚惩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7条之规定,调解书经当事人签收后,具有法律效力。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审理的民事案件依法进行的一种审判活动,调解书的性质是在法院诉讼活动中进行的、经法院确认、以人民法院名义发出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的一种司法文书。它与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建议修改刑法第313条,改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调解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使对那些拒不执行调解书的行为进行追究有法可依。实现对拒不执行调解书的当事人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当事人同等的打击力度。

篇5:科技中期执行情况报告

中期评估情况和二〇〇九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09年8月11日在苏州市吴中区

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钟建华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和二〇〇九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

《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实施三年多来,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从2006~2008年统计数据看,《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较好。在23项指标中,仅3项指标存在一定脱幅,其余20项指标均达到或好于规划进度要求。

——经济发展目标基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9%,超规划目标5.9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8.9%;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2%,分别超规划目标6.4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提升至59.7%,与规划进度相符。但是,固定资产完成额年均增长12.9%,与年均增长15%以上的规划要求有一定脱幅;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5%,提高了5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规划要求有一定差距。——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完成。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57.7万人,控制在规划要求的59万人以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但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71%,提高了0.24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0.53个百分点的规划要求略有差距。

——富民目标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2008年末已达到26111元,提前完成24000元的规划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6%,2008年末达到11850元,与五年提高到13000元的规划进度相符;恩格尔系数为0.346,控制在0.35的规划目标以内。

——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下降13.8%,万元GDP建设用地年均下降8.8%,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逐年提升,2008年提高到97分,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均达到规划要求;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全部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在完成重点领域发展任务方面,《纲要》确定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一是三次产业协调并进。工业经济稳健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7%。“十一五”以来(注:指2006年至2009年6月底,下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52项、火炬计划20项。服务业发展提质扩量,增加值年均增 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形成了环太湖旅游、特色市场、商贸流通、科技(医药)研发等优势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1%,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18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食品12个,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二是内外资企业发展迅猛。招商选资成效明显,全区外资企业增至1335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9家,累计新增注册外资3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75.7亿美元,其中出口108.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5%和23.7%。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资、内资企业发展到15030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66.4亿元。三是载体空间拓展升级。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产业平台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开发区实施“提升、精细”工程,建成了旺山、河东、东吴工业园等高水平载体,木渎、甪直、胥口、东山、长桥等乡镇(街道)相继建成特色工业小区,形成了东西贯通、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南工业经济产业带。度假区加快“提速、出彩”进程,精心打造“文化太湖、绿色太湖、健康太湖”品牌,金庭、光福两翼齐头并进,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景观景点相继建成开放,形成了底蕴深厚、韵味独特的环太湖旅游经济产业带。

——功能设施逐步完善,区域形象快速提升。一是吴中新城建设全面拉开。中心城区一批节点、地块、道路、老住宅小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顺利完成,一批现代高层建筑相继竣工,商务人居、行政办公、教育医疗等功能设施日趋完善,尹山湖生态商圈建设顺利推进,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开始启动。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市容市貌日益改善,现代化新兴城市形态初显。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路网体系加快构建,公路里程增加到1099.3公里;“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5个公交首末站,新增38条公交路线,全区 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水利水务设施不断完善,加固加高防洪圩堤27.1公里、37.1万方,完成各类水利水务配套建筑物272座,新开河道18条、9.3公里、33.7万方,疏浚整治河道691条、533公里、816.4万方。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家,总数达到10家,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5万吨。国家级光大环保静脉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电网建设全面加速,主变容量提高到228万千伏安。三是生态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加快推进绿色吴中建设,完成9000亩太湖生态防护林建设,累计新增绿地面积3.6万亩。全面实施东太湖围网养殖拆除和沿太湖畜禽养殖整治,累计拆除网围面积11.9万亩,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43家。全面禁止开山采石,大力开展矿山整治,山体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村庄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各项创建活动,胥口、光福完成全国环境优美镇验收。

——民生保障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一是富民工程成效显著。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十一五”以来,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26.2万人次,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1.5万个,帮助1.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失业登记率降至2.6%;全面推进农村股份合作改革,“五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4家,受益农民达30万人,140个社区(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达到317.4亿元,比2005年增加近1倍。二是社会保障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80元和260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和医疗费用补偿最高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和15万元,超13万被征地农民实现农保转城保。三是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住宅类商品房335.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增加到34和74.3平方米,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动迁房和农民安置小区加快建设。

——各项事业快速推进,社会景象日显和谐。一是科教优先牢固确立。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大专以上人才总量提高到6.4万人,年均增长12%以上;着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3个,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3992件、1469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健康事业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成功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进展顺利,医疗设施逐步完善。深入贯彻人口计生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成功承办轮滑世界杯、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环太湖体育圈建设卓有成效;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区、镇(街道)、村三级体育健身工程稳步推进。三是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全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总面积达到9.6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城乡社区基础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74%以上的社区达到区级以上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四是“平安吴中”扎实创建。顺利完成“五五”普法规划中期目标任务,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务村务公开不断深化,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安全生产、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大防控”措施,各类治安监控设施逐步完善。

《纲要》实施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环境压力不减,投资完成压力加大,提升 产业发展层次压力突出,等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预计后两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将略有增长,但是保持20%的目标增速有较大困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将在12%左右,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略有难度;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可能达到38%左右,距离40%的规划预期有一定差距。为了推进《纲要》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围绕解决《纲要》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发展战略和规划不动摇,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相协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突破,推进节能减排不放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台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更好地紧密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创新进取,狠抓“保增长、促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上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增长1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增长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5亿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增长10.9%。

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运行回暖上升。一是全力保障企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抓好上报政策的落实兑现和区内政策的创新完善,先后制定出台了《吴中区扶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 见》和房地产业税收扶持、旅游业奖励、出口企业补贴、社保经费减免、融资担保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清理行政性事业收费项目,取消和停止收费项目24个,减免收费金额3470万元。全面实施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靠前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的要素制约难题,帮助企业攻克时艰,共度难关。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成立了鑫源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120.7亿元。二是持续增加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稳压器”和“起重机”作用,加大项目招商、建设力度,切实推进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等环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招商选资取得积极成效,成功举办了北京、深圳、上海及日本、德国等地专题招商活动,全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2家,新增注册外资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新发展内资企业52家,新增注册资金28.9亿元,私营企业1144家,新增注册资金34.1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12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开工率达到82%。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现代文体中心抓紧启动,太湖文化论坛土建工程基本结束,百世德太阳能一期组件项目正式投产,药明康德一期进入试运行,东瑞制药二期开工建设。三是逐步扩大消费需求。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开展“家电下乡”活动,着力挖掘市场消费潜力,有效提振群众消费信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98.1元,增长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亿元,增长16.3%。旅游、居住、汽车、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类商品成为消费热点。充分利用假日旅游、重大节庆等契机,加大旅游形象宣传,推出旅游年卡,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实现旅游总收入70.3亿元,增长9.4%,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855.2万人,增长14.4%。通过举办购房节、房展会等活动,释放住房刚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加速 回暖,全区上半年累计实现商品房销售115.7万平方米,销售额75.7亿元,分别增长160.5%和136.8%。

(二)不失时机促转型,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工业结构加速优化。瞄准提高和培育优势行业、优势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两大新兴主导产业加速形成,科研生产一体化全面推进。全区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9.8亿元,增长0.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466亿元,利税总额3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4.1亿元,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6%。二是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13.5%,高于GDP增速3.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5.5%,对地方税收贡献率达到51.5%。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批物流企业进驻,一批汽车、五金、建材等专业市场加速兴起;宇航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进展顺利,香山工坊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博济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创意载体建设基本完成。三是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全区特色农业面积超18万亩,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临湖现代渔业示范区靓装出彩,横泾千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建成投用。全区种植类“三品”发展到158只,“洞庭山碧螺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顺利完成。四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全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5个,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6项、省自主创新产品7项。申请专利量387件、授权量37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91件,分别增长63%、61%和23.5%。各类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吴中科技园已建成创新载体28.6万平方米,2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研发机构、4个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进驻运行。吴中科技创业园等14个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加速运行,建成孵 化面积36万平方米,进驻企业350家。

(三)统筹兼顾重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2.4万人,落实稳定就业岗位补贴260余万元。截至6月底,已有2858名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占全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的68.2%。全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779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45人。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8%以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100%。上半年发放困难补贴810万元,减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缴费2300余万元。三是基础配套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开发区、度假区和各镇区建设改造步伐加快,宝带路、蠡墅片区三横两纵道路综合改造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全面推进,蠡盛大厦、星光国际等一批现代高层楼宇加快建设,吴中商务中心、南苏州生活广场等一批功能载体进展顺利。“村村通公交”道路拓宽工程全面竣工,城乡公交网络进一步优化完善。运河风光带等城区五大地块拆迁力度加大,轻轨一号线拆迁任务全面完成。四是农村改革继续深化。新增各类股份合作社19家,新增入股农户5458户、农民近2万人,75%的农民成为股民。镇村两级集体资产稳步增长,总额达125亿元,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别增长9%和7%。

4.齐心协力促和谐,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一是文教卫事业全面发展。今年中高考成绩喜人,本一达线率比去年提高2.68个百分点。科学育儿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教育设施建成投用,一批新校加快建设,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100%全覆盖。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工程顺利推进,一批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展顺利,完成省食品安全示范区验收。成功举办了太湖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一批镇(街道)文体中心、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加快建设,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二是生态建设大力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环太湖周边和绕城高速两侧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区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加紧建设,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全面改善农村环境,新增绿化面积4660亩,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0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近40公里,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完成5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实施减排项目9个,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934吨。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积极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全区各行各业“国庆60周年行业文明风采展”和评选“行业文明之星”主题活动,群众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四是平安吴中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构建大信访格局,进一步健全“大调解”机制,成功调处各类纠纷424件。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极大提高,刑事案件有所降低。安全生产工作得到重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及伤亡人数大幅下降。

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成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板块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凸显,有些镇、街道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第二,外贸出口低迷,全区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出口额13.7亿美元,均下降2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降25%左右;第三,企业效益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利润分别下降13.6%和21.4%,亏损额上升9.7%,亏损面达到36.4%,扩大5.6个百分点;第四,企业 投资乏力,工业投资下降16.4%,外商投资下降11.7%,外商投资占比从去年的17.4%降至13.4%,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区委二届七次扩大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在“大危机”中抓“大机遇”,在“大调整”中赶“大趋势”,在“大发展”中创“大优势”,努力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确保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不变。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企业服务,夯实经济增长基础。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企业。要按照“增强发展信心、帮助战胜困难,推动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全力保障企业平稳健康运行。全面贯彻落实一系列减负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强争取和兑现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想方设法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运营成本,营造宽松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掌握企业发展态势,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着力化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要素瓶颈制约,重点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抓住创业板开设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多渠道有效缓解企业资金难题。

(二)加大有效投入,培育经济增长后劲。现阶段,投资仍然是保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要趁着下半年推进项目工作的黄金时期,继续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确保全年投资增长10%以上,更多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利用国家在非常时期对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积极金融政策的有利时机,强化时序观念,切实加大各项工作抓落实的力度,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全力以赴把落下的进度赶上去。加快推进东太湖综合整 治、绕城高速光福互通度假区连接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跟进上马一批大项目,拉动投资较快增长。下半年,太湖水底世界、香山国际大酒店、渔洋山生态文化园等项目力争建成运营。二是着力推动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的项目投资。加大对光伏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跟踪推进东瑞制药、百世德光伏等项目,百世德太阳能年内争取500兆瓦组件、300兆瓦电磁片、两条薄膜电池生产线以及研究中心运行,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抓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生产布局的重大机遇,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强的龙头型产业项目,大力引进合作配套企业,迅速提高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项目在招商引资中的结构比重,尽快形成用地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的爆发效应。三是着力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调整和振兴产业以及引进技术设备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大幅度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三)加快结构优化,促进产业振兴提升。一是加快壮大新型工业集聚区。抓紧制定落实全区十大产业振兴发展计划,明确发展方向,落实配套政策,调整振兴轻工业、石化产业、冶金产业、纺织产业、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产业,跨越发展服务外包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推进科技园、科技创业园和各镇区特色产业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依托各类载体,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重点企业,组织和扶持一批自主创新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壮大、做强做优。适时调整落后产能,有序推进拆迁安置。继续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 才计划,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快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增创开发区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区对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争取早日跨入国家级行列。二是加快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突出出口加工区重点,加快推进吴中物流、宝供物流、宇航物流、九江物流等物流园区建设,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物流企业,完善物流网络,形成聚集效应。做大做强专业市场,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提升汽车销售市场、汽车配件批发市场、五金机电市场、新型建材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逐步建成大进大出、强力辐射的商品集散基地。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开发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为重点,积极做好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规划和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申报工作,积极培育软件、动漫、创意设计等外包产业集群,力争全年服务外包产业产值实现翻番。三是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重点加快东太湖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加大果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深化完善农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八大基地”和“十大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格局。有序开展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着力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打响农产品特色品牌,延伸农业休闲观光产业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四)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依托地理区位、山水人文资源和各类载体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人居商住等城市经济。加快推进东吴路商圈、尹山湖生态商圈、越溪副中心以及重点镇区的城市经济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经济扩容升级。适时把握商住地块上市的时机和规模,积极筹备十月房展会和赴上海展销活动,稳步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二是大力推进 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城乡各类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城镇、农村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木渎镇和沿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两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先导区要率先垂范。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与农村对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年内完成村庄整治16个,建成省级卫生村10个以上。继续深化农村股份合作改革,鼓励支持合作总社、联社整合资源、资金和资产,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力争每个镇(街道)组建一家以上的合作总社联社。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建和拟建高层楼宇建设,重点推进运河风光带、南苏州生活广场、吴中商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太湖路、宝带路等城区主干道改造步伐以及主要道口、重要节点的绿化改造;加快实施郭巷片区改造建设步伐,精细化做好交通道路、产业布局、生活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加快商业业态形成,加快配套项目入驻,加快总部经济集聚,全面接轨工业园区。

(五)加快民生工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强就业状况的监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好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支持和鼓励广大市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改善群众生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农村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房保障受益面,提高保障对象的住房条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做好弱势群体救助帮扶工作,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程。三是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太湖应急监测与防治。加快推进河道清淤清障、废弃物综合利用、垃圾和污水集 中处理三大环境整治工程和湿地营造、林地再造、宕口废地改造三大绿色配套工程,力争全年新增绿化面积7000亩,修复改造生态湿地5000亩。四是推进文教卫事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育名师、创名校步伐,全面完成木渎实验小学新校、度假区舟山小学、光福第二小学、碧波实小幼儿园、藏书实小幼儿园建设,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高位提升。加快推进区现代文体中心,光福、胥口、东山等镇(街道)文体中心和20个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建设,实施“三送”工程,满足居民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医改,加快推进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项目建设,启动区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建设,全面完成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切实加强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五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完善大调解机制,构建大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大力开展“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加强矛盾纠纷和治安风险排查,努力为国庆60周年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切实做好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夏季高温和汛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灾害性天气引发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监控预警信息平台,提高企业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的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篇6:科技中期执行情况报告

立项代码: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 单位名称(公章): 单位法人代码: 项目执行期:自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项目支持方式: 项目支持金额: 单位法定代表人: 电 话: 编 写 人: 电 话 ;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传 真: 编写日期: 年 月 日

监理单位:

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二OO二年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执行

情况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一、项目名称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三、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四、项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技术水平及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五、项目资金落实和支出情况

六、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七、单位基本情况简介

上一篇:初中生记叙文优秀作文下一篇:建立走访联系会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