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24-05-12

民政规划中期评估报告(通用6篇)

篇1:民政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黄石市民政事业 “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的正确指导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按照《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黄石市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建设和谐黄石、把握发展方位、认真履行职责、深化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进取的工作思路,坚持基础工作抓规范,难点工作求突破,重点工作创特色,特色工作争一流,整体工作上台阶的工作方针,我市民政工作在以往基础上全面进步,部分业务取得重要突破,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同时,也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大半的目标。现将我局执行和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一)社会救助体系

2006年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始终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优先安排、重点推进各项“为民解困”工作,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目前,覆盖城乡、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最后一道保障网编织成形,经常性救助对象超过20余万人,有效保障了城乡绝大多数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健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有效实施灾害应急救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列入了黄石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发展规划和措施要求,加强组织协调,精心部署安排,扎实有效地实施了灾害应急救助,切实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

1.健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制定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按照灾害损失情况,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设个响应等级,每一响应等级都有相应的启动程序响应措施。如:今年1月11日以来,我市遭受了近5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降雪量最大、影响程度最深、经济损失最重的雪灾。市政府迅速启动了《黄石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级应急响应,据统计,全市7个县(市、区)共计53个乡镇(街办)受灾,累计受灾人口129.7万人,伤病930人,因灾死亡1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1472人,因灾倒房1905户5051间,损坏房屋3382户10299间,农作物受灾面积64000.9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38860公顷,全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4.9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上下紧急行动,迅速投入到防雪防冻抗灾救灾工作中去。迅速成立了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由市局主要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分任综合协调、灾情信息、救灾捐赠、宣传报导、后勤保障维稳五个工作组的组长,作为救灾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积极争取并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和物资,共下拨救灾应急资金497万元(省拨437万元,市拨30万元),棉被7600床、棉衣2800件,有效解决了灾民的燃眉之急。

2.加强综合减灾能力。2006年5月,建筑面积达98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成,日常储备救灾物资5000余件(套)能力的,从而标志我市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初步建成,并且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社会捐赠物资接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12”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局立即投入到社会捐赠物资接收工作中去。配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迅速组织开展向地震灾区捐赠工作的紧急通知》,发出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全市民政部门(含慈善组织)共接受捐款3482万元,超过了历年的捐赠金额。5月19日和5月22日,我市分别在最短时间内将1万件衣物和2000顶救灾帐篷集中装车,统一运送四川灾区。接收物资中,在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人员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当前任务。3.有效实施灾害应急救助。几年来,我市频繁遭受了洪涝、干旱、低温、冰冻、大雪、风雹、滑坡等种类的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年均受害人口在100万人次以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及时统计和上报灾情,妥善安排受灾群众临时生活。2006年以来,累计支出救灾资金3800余万元.——创新为民解困工作,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最后一道保障网编织成形。1.城市低保工作继续稳步推进

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扎实推进了“分类施保”,因重病、重残和其他情况加剧困难程度的低保家庭得到重点照顾;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水平,分别于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两次调整低保补助标准,由156元/月分别调至180元/月和230元/月,涨幅达到52%。截止到今年6月份,全市保障对象27467户,68497人,月发放保障金683.4万元,月人平补差额99.4元。2006年以来,共向上争取城市低保资金17208万元。每年春节对所有城市低保户(除阳新县按60%外)进行“5个5”慰问,按照每户240元的标准(5斤肉、5斤鱼、5斤鸡蛋、5斤油、50斤大米)发放慰问物质。2.农村低保工作不断完善

2007年7月1日,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推进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建立新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均等化。

2008年上半年我们借鉴城市低保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6月底,全市农村低保人数为1.87万户,5.5万人,月发放低保金152.4万元,人月平补差额27.6元;农村分散供养孤儿有676人,月发放救助金6.76万元,年人平1200元。春节前,对全市部分农村低保户进行“3个5”的救助慰问,按照每户120元的标准(5斤肉、5斤鱼、5斤油)发放慰问物质,共对全市17501户农村低保户发放了慰问物质,共发放慰问物质210万元。3.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提升

2007年,我市集中供养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15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000元。我市现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6195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544人,分散供养对象2651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7.2%,为历年最高。春节前,对全市42所农村福利院五保对象发放慰问物质3560份,确保五保老人过上一个安静祥和的新年。“福星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我市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福利院42所,新增建筑面积6.04万平方米,新增床位2539张,累计投入“福星工程”建设资金2843.5万元。4.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降低救助门槛,切实改进城乡医疗救助形式,加强与定点医疗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对象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共享。两年多来,共计支付医疗救助资金992万元,共4603人次享受了医疗救助,支持14342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救助资金213.2万元。

(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福利机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改革,积极开展城市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加强了对社会福利机构规范管理的建设督办。加大对各类福利院改、扩建,改善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环境,截至6月底,全市老年公寓床位数达到997张,入住老人900余名。与2006年初相比增加357张,增长率为55.8%。——黄石市孤残儿童康复中心大楼的建设是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也是市民政局的一件大事,集“养、治、教、康、训”于一体的黄石市孤残儿童康复中心大楼已于今年4月26日封顶,不久,即将投入使用。——认真贯彻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制定实施细则、健全配套政策、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分类救助、提高救助标准,2006年以来,共接待救助人员6000余人次。其中,黄石市优抚医院收治各类街头流浪精神病人269人,为我市城区的社会治安做出了积极贡献。

——“明天计划”稳步开展,仅06-07年就完成手术212例,实际支出费用300余万元。

——福利彩票进一步加大了营销的力度,开拓农村市场,稳定城市市场,挖掘“中福在线”的潜力,两年多来,共销售福利彩票23130万元,其中,2007年销售10285万元,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

——积极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每年签订了村务公开源头治腐工作目标责任书,实施了“百村工程”,推进了村务公开示范带建设,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抓好抓实。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强化农村服务功能,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目前,大冶市、阳新县的各个乡镇和各个涉农的城区都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大冶市还被评定为2007年“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市”。加强了对村干部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围绕“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整体服务水平。积极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整合社区资源,打造精品社区,丰富社区居民生活,帮助社区孤寡老人,加快社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出台后,将为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指导建立行政主导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志愿服务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供基础,为社区居民享受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提供保障。加强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区137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有51个,占37.2%,100至300平方米的有68个,占49.6%。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全市共兴建区、街、社区居委会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中心194个,老年人服务设施278个,残疾人服务设施238个,优抚对象服务设施235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562个,社区各类服务设施面积达4.08万平方米,接受社区服务的户数达18.3万余户,社区服务覆盖率达到95%,已形成了以街道、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以各类服务设施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城市社会化服务网络。加快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开通了“12343”社区服务热线和社区服务网站,提升了社区服务功能。

(四)军队和国防建设服务体系

——优抚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我们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整、完善和落实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协调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正在形成。一是组织开展了春节、八一等节日慰问驻黄部队活动;二是完成了参战参试人员2525人的身份认定、生活补助费发放工作。三是开展了优抚军休政策落实情况大检查,对全市优抚经费社会化发放、建立优抚对象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开展“关爱行动”、残疾军人医疗保障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四是三年累计安排了400余名重点优抚对象到省、市荣军医院、优抚医院参加免费治病疗养。

2007年,我市“双拥”工作取得可喜成绩,阳新县、黄石港区、西塞山区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县(区)”,大冶铁矿被命名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不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由政策性安置逐步向货币化安置过渡。2006年以来,全市共接收退役士兵2723人,应安置人数为1312人。截止2008年6月,已安置1193人。其中,2006年安置率99.5%、自谋职业率51.6%;2007年安置率达99.2%、自谋职业率45.2%;2008年(截止6月底)安置率达76.6%、自谋职业率40.9%

(五)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我们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的“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专项社会行政事务工作方式朝着“服务型”方向的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拓展服务领域,规范管理标准,不断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依法做好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目前,市管社团共计211个,市管民办非企业单位91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有了新突破,全市已成立的25个专业经济协会,基本上达到了机构健全、章程规范、制度完善、定位和目标明确,在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社区民间组织蓬勃发展,管理逐步规范,全市社区民间组织已达1031个,开展各类活动5000余次,社区志愿者人数逐年增加。

——行政区划工作。为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完成了《对我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初步思考》调研报告。

——界线管理工作。第一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圆满结束,完成了赣鄂省界武宁阳新线、瑞昌阳新线和室内部分边界线的联检任务。

——地名管理工作。地名数据库录入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收录地名信息约1.98万条,超额完成1.8万条的目标任务。同时黄石区划地名网正式开通,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完善。

——规范婚姻登记服务。认真贯彻国务院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等配套政策,实现了由婚姻登记管理到婚姻登记服务的转变,更加体现了人文关爱,切实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殡葬管理和殡仪服务水平。殡葬改革稳步推进,殡仪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仪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加大遏制乱埋滥葬、套棺土葬等不良现象,进一步巩固殡葬改革成果。为了满足市民办丧事的需要,建筑面积达12501平方米,总投资4600万元的新殡仪馆主体工程已完成,预计今年10月份将正式投入使用。

——严格按照《收养法》和《收养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收养登记工作,加大检查监管力度,确保了无违法违规登记现象发生。

二、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后期发展思路和建议

回顾“十一五”中期的民政工作,有不少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但仍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主要有:

第一,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做好民政工作的关键。只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发展战略、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积极地把民政工作上升为市委的决策和要求,主动地把民政工作纳入政府的安排和部署、自觉地把民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着力解决各界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民政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应有的地位。

第二,必须坚持走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民政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协作,确保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法规政策、落实资金投入、进行监督检查等政府责任到位,才能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事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民政工作又具有很强群众性、社会性、必须扩大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策驱动、项目带动、上下发动、内外互动等“四动并举”的方式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工队伍等“五社互联”的途径有效聚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才能不断壮大民政事业发展力量。

第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方向。改革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力。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创新各项制度,调整政策办法完善推进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健全落实措施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民政工作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第四,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能力建设。能力是有效组织和开展工作重要基础。民政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提高能力促进工作发展,以实际效果检验能力建设水平,要继续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和“两项活动”、学习周国知、谭竹青、曹道云、金正一同志的活动,大力弘扬“孺子牛”精神,着力加强班子队伍、思想作风、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素质本领、基层基础、体制机制等方面建设,不断提高民政队伍依法行政、开拓创新、综合协调、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领导班子带队伍的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各项民政工作的开展。

篇2:民政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80 号 【发布日期】2008-04-30 【生效日期】2008-04-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

(闽政办〔2008〕80 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今年已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按照《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闽政文〔2006〕562号,以下简称《分工通知》)的要求,我省将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纲要》,是“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加快建设“两个先行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四个关键”实践要求、“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四求先行”实践方向,客观评价“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科学评价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二、评估的范围和重点

中期评估的内容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主要是对《纲要》确定的28个主要规划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指标实现的进度、完成五年目标的趋势判断等。一是对《纲要》确定的21个预期性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等。二是对《纲要》确定的7个约束性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单位GDP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排放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等。其中,要对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和耕地保有量3个约束性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二)对主要任务、重大项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一是对《纲要》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科教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和谐平安等重点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二是对列入《纲要》中的重大项目是否如期开工、进展程度、资金到位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价;三是对《纲要》提出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分析评价。

(三)对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进行预测。主要是对《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到2010年实现情况作出基本判断。

(四)提出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根据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包括是否需要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等。

三、组织方式和任务分工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负责起草《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并上报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围绕《纲要》内容,按照《分工通知》中的职责分工,对各自负责领域进行评估,并按以下所设专题,由各牵头单位组织开展调研活动,汇总完成专题评估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对各自负责编制的省重点专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对本地区《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有关评估报告上报省政府,抄送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中心要就“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设计提出问卷及组织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后汇总提出分析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有关专题评估分工如下:

(一)“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实现程度中期评估。针对《纲要》所确定的7个约束性指标、21个预期性指标的中期完成情况评估,及“十一五”期末完成情况预计(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期评估。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持续增收、乡村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深化农村改革等内容(省农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经贸委、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文化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林业厅、卫生厅、计生委、海洋与渔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广电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一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期评估。包括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服务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内容(省经贸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信息产业厅、交通厅、民政厅、建设厅、海洋与渔业局、旅游局、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十一五”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期评估。包括建设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数字福建”建设等内容(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交通厅、国土资源厅、信息产业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局、气象局、地震局、广电局、通信管理局、口岸与海防办、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十一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期评估。包括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等内容(省建设厅牵头,省农办、发展改革委、交通厅、水利厅、人防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十一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期评估。包括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强化污染综合整治、增强资源保障能力等内容(省环保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十一五”建设创新型省份中期评估。包括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建立健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普及推广科学知识与先进适用技术等内容(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十一五”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期评估。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等内容(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人事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十一五”建设文化强省中期评估。包括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内容(省文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建设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十一五”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中期评估。包括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医疗服务、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等内容(省卫生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期评估。包括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推进优生优育、积极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和儿童权益等内容(省人口计生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十一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期评估。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等内容(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编办、农办、效能办、经贸委、财政厅、外经贸厅、国资委、物价局、工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十一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期评估。包括利用外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密切闽港澳侨合作等内容(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侨办、口岸与海防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十一五”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期评估。包括密切闽台经贸联系、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扩大旅游双向对接、拓展农业全面合作、促进文化深入交流、加强载体平台建设等内容(省台办牵头,省农办、交通厅、外经贸厅、农业厅、林业厅、文化厅、旅游局、口岸与海防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十一五”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中期评估。包括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等内容(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教育厅、人事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十一五”推进“平安福建”建设中期评估。包括“平安福建”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救援体系、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等内容(省综治委、省委政法委牵头,省公安厅、安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中期评估。针对《纲要》所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的中期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省重点办牵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设区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定专人负责,组织工作班子,制定具体的评估工作方案,并为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省发展改革委要抓好总体组织协调工作,解决好评估工作中的问题。各专题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通力协作,确保中期评估任务圆满完成。

(二)科学进行评估。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反映实际情况;要突出重点,紧扣《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突出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中期评估的时点和采用的数据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

(三)认真撰写报告。为达到中期评估的预期目的,各设区市、各有关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撰写报告。提交的评估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主要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包括重大项目和省重点专项规划实施等内容);二是规划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三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四是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五是对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四)按时完成任务。7月20日前,各设区市中期评估报告和省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的专题评估报告报送省发展改革委;8月上旬,省发展改革委完成中期评估总报告上报省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四月三十日

篇3:民政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会议指出,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发布后, 各地区、各部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治污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 2 0 0 8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 0 0 5年下降6.6 1%和8.9 5%, 继续保持双下降态势, 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时间进度要求。淘汰了一批造纸、炼焦、酒精、水泥、钢铁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关闭了一批小火电机组。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流域的271 2个水污染治理项目中, 已完成12 70项, 占46.8%;正在建设785项, 占28.9%。解决了1.5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5万多个行政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会议强调,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但环境污染总体尚未得到遏制, 环境监管能力依然滞后, 形势依然严峻。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毫不松懈地推进治污减排工作, 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目标。一要继续抓好治污减排。将保证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作为当前减排工作的中心任务。大力削减火电、钢铁、有色、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造纸、化工、酿造、印染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量。二要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把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 开展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评估。三要积极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土壤污染防治, 加快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四要增加投入,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监督。

篇4:民政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五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一千万,达到1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59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三是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系统设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走”战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000万人次;扩大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多所高校免费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时代学习者人人学习、处处学习创造条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的城市已达到900多个。

(三)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多地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经费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及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保持一定规模。二是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万家企业参加,覆盖了60%以上的职业院校。2010年以来,集团化办学数量及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三是民办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一些地方设立民办职业教育政府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师生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的保障机制,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政府职责,强化省、市、县“三级统筹”,完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方式。二是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辽宁省鞍山市建立职教城管委会,探索实行职业教育区域化统筹管理;安徽淮北市成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南新乡市设立职业教育局,加强统筹管理力度;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成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实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推进德育工作规范化。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施展才华。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于2014年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遴选了165家单位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四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国际化、优势特色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三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走向县域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四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

(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生师比日趋合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6.30万人,生师比为21.3∶1,与2010年的26.6∶1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的标准。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3.8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7.6∶1,与本科高等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地通过培养培训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企业实践、对口培训和境外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三是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断完善。各地通过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灵活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重视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称标准,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

(八)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一是经费稳定增长。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450亿元,比2010年的1198.9亿元增长2251.1亿元;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43亿元,比2010年的814.2亿元增长1728.8亿元,增长了2倍多。二是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生均经费稳步增长。2014年12月底,19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共有22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8784.64元,比2012年增长16.1%;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3578.25元,比2012年增长20.2%。三是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落实。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少于30%。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确定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四是免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享受免学费政策,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助学金覆盖率近40%。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九)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教育部分别制定并颁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学校及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对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常态化。五年来,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系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级政府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情况实施督促检查。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天津等10个省(市)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三是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部和各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对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十)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职业教育,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站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起点上,推动、谋划本地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制定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了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三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受到关注。各级政府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落户城市等政策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存在难度

根据2014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统计,要实现 “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的目标,缺口分别为495万人和384万人。随着我国适龄人口逐步减少,,实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万人”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一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等缺乏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有待完善。四是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

一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远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的标准,部分地区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二是部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差异较大

截至2014年底,仍然有12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9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和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本报告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不动摇,确保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围绕“提高质量”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校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五是加强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扶持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七是建立省级财政为主的职教经费统筹机制,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八是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篇5:“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关于“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按照xx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报送xx县区“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材料的通知》《xx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XX政发〔2016〕7号)等文件要求,xx县区人社局高度重视,按要求开展中期评估工作。现将评估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

以维护社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目的,今年1月以来,共主动监察各类用人单位31户,协调处理案件15件,涉及劳动者人数818人,涉及金额1521.546万元。办结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0件(其中9件涉及支付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1件涉及社会保险类),涉及金额88.4593万元,涉及劳动者人数113人(其中为103名农民工追回工资86.8955万元)。

为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应用,建立健全网格机构,按照区厅要求,实行案件办理数据当月录入制度,今年1-6月累计录入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0件。

二、完善机制促进就业

(一)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6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47人,完成全年任务数2200人的70.3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2%,控制在任务

2年“春风行动”招聘会,据不完全统计,当天活动先后进场15000人次,达成就业意向574人次。其中高校毕业生37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次,残疾人3人次。此次合作有效的促进了我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加强创业指导和帮扶 1.做好政策宣传,激发大众创业愿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大众创业,首先要广泛的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为此,我区以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对象,广泛宣讲我区的创业扶持政策,分析创业优势,解答创业疑惑等,做好创业宣传工作。增强大众的创业信心,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

2.构建众创空间,搭建创业平台

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人社厅《关于确定创建创业孵化基地试点市县的通知》(桂人函〔2014〕777号)和自治区人社厅、发改委、财政厅、国土厅《关于开展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桂人社发〔2015〕10号)的文件要求,积极推动和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试点项目申报的工作,努力构建众创空间,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目前,我区已建成楼宇型创业孵化基地1个,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可容纳8户孵化企业入驻,目前入孵企业4家,吸纳创业人数4人,直接带动就业12人。企业涉及广告及设计、产品经销、代理等领域。目前有三家企业申请入驻孵化基地,材料正在审核中。

3.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以提高群众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我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的职能作用,采取长班短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有针对地开展就业培训。针对不同创业群体、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积极探索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区域产业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选择有市场前景、适合创业的项目,开办了育婴师、保育员、IYB(改善你的企业)和SYB(创办你的企业)等培训班,有效地提升我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能力。截至2018年6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班两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94人。

(五)强化各类协同机制

完善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服务,实行统一的招用工备案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保障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建立企业劳动用工录用备案制度和空岗报告制度,完善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对就业和失业状况的动态监测分析。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xx县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xx县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表中,涉及社保局工作是加快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主要是基本养老参保率≥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

1.积极举办2018年农民工技能大赛,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工学技能、练本领,全面提升我区农民工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稳定就业形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开展多形式就业服务,继续做好扩大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着力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抓好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做好公益性岗位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审核、审批工作,落实《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政策,做好就业人员动态监测。切实为求职者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监测和统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

4.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场地租金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为非公企业、小微企业等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推动大众创业。

5.根据“美丽贺州·宜居乡村”活动的决策部署,组织开展“服务惠民”专项活动,做好村级就业服务。全面推进就业信息体系建设。将城镇就业服务延伸到全区所有行政村(社区),建成覆盖全体农村劳动力的资源状况信息库。以“网络到村、信息到户、调查入户”为目标,通过配备计算机、就业信息发布终端,安装宽带或无线网络等,将就业信息系统延伸到村(社区),在原来四级连通的基础上提升到自治区、市、县(区)、乡(镇)、村(社区)五级连通。

(二)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继续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征缴工作力度,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政策,稳步提高参保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七、工作建议和意见

(一)建议加大对乡镇、村的培训场地和资金的投入,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

(二)建议政府协调各部门配合我区加大开发公益性岗位,满足日益庞大的“4050”、“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需求。

(三)建议在目前上级下达的每年就业专项资金补助额度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

篇6: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05年是实施《××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第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既定目标任务,我县上下各级组织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和完成《规划》的总目标与主要

任务,从《规划》实施进程的监测结果看,《规划》得到了有效执行,我县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及法律保护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实现,妇女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社会发展的层面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妇女事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推动和促进我县妇女事业的健康、快速、全面发展。

一、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2005年,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使我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表现如下: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68元,比2000年增长了93.2%,财政总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1元,比2000年增加35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比2000年增加1487元,增长42.57%。

二、《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

我县的妇女儿童发展监测评估以《××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确定的终期目标为主,从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儿童与法律、妇女儿童与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妇女儿童发展六大领域主要目标的预期完成情况是:

(一)妇女儿童与健康

我县妇女儿童享有各项医疗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权利,妇幼保健工作有新进展,具体表现为:

一是儿童营养水平明显提高,体质明显增强。2005年,我县共有人口49.28万人,其中女性24.37万人,出生婴儿4619人,其中女性2301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0.74,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78‰,婴儿死亡率为6.5‰,比2000年下降了1.53个千分点,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为8.23‰,比2000年下降了1.05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4。各项指标均完成了预定计划。

二是孕产妇保健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我县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妇女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已超前完成了规划目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了92.67,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为100,孕妇死亡率降至为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7。

三是育龄妇女享有生殖保健服务。我县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为89.35,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95以上。

四是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8.96,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99.36,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9.92,均达到了指标要求。

(二)妇女儿童与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妇女教育事业是提高妇女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国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规,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的实施,使我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女性接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逐步缩小,女性受教育人数的比例不断提高。

一是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儿童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了100,小学净入学率100,小学5年巩固率100,均已达到规划目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三年巩固率99.2,初中学生辍学率0.80,其中女性为0.48,均在规定指标内。我县已经普及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二是有步骤地普及高中教育。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比预定指标差1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2005年,参加女性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达10万人,农村妇女科学文化普及率达98,有劳动能力的妇女掌握实用技术达7万人,成人识字率为99.4其中女性为99。

四是特殊人群的教育得到重视。2005年,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91.6,比规划目标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三)妇女与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2005年,我县继续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保

护妇女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机制,禁止招工、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切实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权利,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县乡各级组织和劳动部门,积极开辟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妇女就业途径不断拓宽,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程度越来越高。

一是女性就业人员逐年增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就业意识也逐渐转变。虽然单位就业率有所下降,但实际就业人员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闲置劳动力越来越少,女性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她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乐亭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和大的贡献。2005年我县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达到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

二是女性的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95万人,其中女性1.3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04万人,其中女性为0.9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女性为0.37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6万人,其中女性为1.8万人。从参加各类保险的男女性别比来看,虽然逐年在缩小,但整体差距还较大,这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三是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再就业效果显著。县委政府十分注重解决失业妇女再就业和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这一现阶段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的重点难点问题。首先妇联与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携手合作,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妇女提供就业帮助。其次县妇联会同劳动保障局、农业局、司法局、卫生局、科协等单位深入农村基层,对妇女进行就业观念引导,在全县举办“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专题培训。此外,县政府还制定了零就业家庭扶持、技能提升、岗位开发三项促进就业措施,安排扶持城乡就业的补贴及其他各类扶持资金,促使一大批失业妇女走上了新岗位。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是男女平等最高层次的内容,是体现妇女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措施。我县广大女性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女性干部的参政比例和议政水平不断提高。到2005年底,列入《规划》监测指标的县级、科级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率、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重、村(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等指标,均比2000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是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比例稳步上升。2005年,县级党委、政府、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都配备了女干部。其中县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县级领导班子中共配备5名女干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中至少配备了有1名女干部,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11.7,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80。

二是建立了后备女干部人才信息库,做好后备女干部的培养工作。为确保女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明确并完善了培养女干部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措施、培养教育和领导责任,着力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和女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女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我县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管理的程度增强。我县共有干部9282人,其中女性干部有4762人,占干部总数的51.3。2005年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是219人和171人,其中女代表和委员分别是42人和4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9.2和24。

(五)妇女儿童与法律保护

我县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和妇女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切实保障妇女的各项权利。公安机关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和多次打击拐卖妇女儿童专项斗争,有效预防和打击了涉及妇女刑事犯罪的案件。大力开展对弱势妇女实施社会援助活动,切实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妇女的合法权益。

一是侵害妇女人身权益的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打击强迫妇女卖淫犯罪,做到即发即破,坚决保护妇女权益。加大了劳动监察力度,2005年,被劳动监管部门查处的童工数有2人,并对非法用工单位按规定给予了严厉的处罚,全年未成年人犯罪率为0.023。

二是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继续扩大援助的范围,如增加交通、工伤事故赔偿、干涉婚姻自由、离婚财产分割、家庭暴力处理等法律援助事项,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受理立案期限,制定实施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保护了妇女合法的控告权、申诉权及在诉讼中的各项权利。

(六)妇女儿童与环境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关爱女孩、尊重妇女合法权益的公民意识不断加强,为我县的妇女儿童营造了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是农村妇女生活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3.18%,比2000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但距离2010年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仍需要进一步努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65,超额完成了目标规定。

二是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和妇幼保健经费投入,为妇女儿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05年,用于教育事业财政投入10315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5729万元,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用于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2316万元,妇幼保健经费投入为1万元。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愈来愈优良,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三、《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女干部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农村女干部存在文化偏低、活力偏弱的状况。机关女干部中,本科以上学历不多,大部分是大专学历。女正职领导干部不多,懂经济、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女干部不多。

二是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还需进一步加强。女性就业、任职、提拔等诸多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女职工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岗位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政策落实不好,特别是部分私营企业不愿与女职工签订或续签合同,甚至随意解除劳动关系,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还相对薄弱。

三是妇女儿童保健和妇女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五年来,我县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偏高,社会保险中,男女比例基本为2:1,男女差别较大,农村基本社会保险十分不完善,城乡差距较大。

四是自来水普及率还没有达到标准,尽管我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比2000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距规划指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加快改进的步伐。

四、促进妇女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要促进我县妇女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继续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社会发展,促进妇女的全面进步,保障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法律保护、环境等各个领域的权利,提高妇女分享社会资源的程度和生活质量。

(一)加强领导,突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促进解决妇女事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从政策、人力、财力上给予解决和保障。各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常规或专项行政督查和执法检查,加大干预力度,加快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二)与时俱进培养选拔女干部

要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抓好女干部队伍建设和后备女干部队伍建设。要鼓励女干部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竞争、提高素质,奋发有为。积极扩大基层女干部的来源,乡镇、街道招聘或录用干部,县直机关招录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女性都应占一定比例。要抓好基层女党员的发展工作,为乡镇和村居委会选拔女干部打好基础。要组织好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保证女干部在各种干部培训中的数量和比例。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女干部实施轮岗交流,提高综合能力。要抓住关键环节,不失时机地选拔女干部。要拓宽视野,可尝试定向、定位的选拔方式,为优秀女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此外,要将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运用在女干部的推荐、监督、培养、教育等工作上,促进女干部选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大力提倡妇女婚育新风尚,提高妇女生殖保健水平

要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和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社区开办宣传专栏等形式,在全社会中广泛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宣传,促使广大婚龄、育龄妇女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努力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

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妇女病普查的工作力度,健全制度,组织开展妇科常见病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妇女疾病预防、治疗等保健知识,筹措经费,落实专业人员,切实提高妇科病的检查率和治疗率。

(四)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切实把维护妇女健康的权益落到实处

加大对卫生保健产品、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对法律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实行执业管理和人员资格管理,依法查处危害妇女儿童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妇幼卫生知识,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能力和利用卫生机构服务的能力。

(五)加强妇女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女性职业技能

一是强化就业培训工作。指导各类职业培训实体,在城乡妇女中大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就业培训,积极开发适合女性就业的专业(工种),扩大招收妇女的总量,使失业女性通过技能培训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二是要狠抓下岗女工的再就业培训。要将再就业培训中心的培训重点转向下岗职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大力开展下岗职工的培训工作。三是继续抓好在职职工的培训。根据职业变化需求和妇女从业人员的特点,大力开展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岗位培训,提高妇女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妇女终身培训体系。四是以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向非农业转移为重点,大力开展定点培训、定单培训和各类实用操作技能的培训,为农村妇女在非农业领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六)拓宽就业领域,为妇女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充分考虑妇女就业的特殊需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主要是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方面,适当对女性倾斜照顾。同时加强对妇女就业服务工作,扶持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对女性就业的服务引导工作,促进妇女实现充分就业。

(七)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提高服务功能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扩大生育保险范围,保障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基层卫生设施和人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妇幼卫生机构,提高基层妇幼卫生服务水平和保健工作的覆盖面。

(八)进一步加大对妇女儿童阵地建设的经费投入

加快妇女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多功能活动场所建设,力争在2010年建成乐亭妇女活动中心,健全完善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和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妇女生活环境。

××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上一篇:烟草调制学试题及答案下一篇:那年秋天的七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