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2024-05-02

找好第一份工作很重要(通用5篇)

篇1:找好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当你决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知道: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你今后的发展。我和我的同学们,在毕业几年后的今天,渐渐从同一起跑线上拉开了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由第一份工作的工种之差导致的。

也许你上了不少的就业辅导课,看了不少的就业指导书,咨询过爸爸妈妈、老师、师兄师姐。大家都会从各个角度给你意见。我总结了一句话:“把握主动权,眼光放长远。”什么叫“把握主动权”呢?

很多人会把找工作当作一个艰涩的任务,认为只要能找到和专业相关的一份工作就谢天谢地了。其实,找工作和考试是一回事,要找到方法、抓住重点。我觉得首先要把握主动权,不要被用人单位牵着鼻子走。

我有很多同学,毕业的时候找工作挺顺利的,但是一工作就开始叫苦不迭,频频跳槽,从而蜻蜓点水般,混了几年,什么都不透不专,白白浪费光阴。

大家不妨按我说的方法试试看:

1.参加招聘前先把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和职位勾出来。各种各样的工种是否让你眼花缭乱?怎么才知道哪个职位适合自己,怎么去做准备,是顺利应聘过关的关键。电子工程师、单片机开发、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项目工程师、品质管理、系统分析员、项目管理员„„太多太多职位都和电子信息工程有关了。你一定要做足工夫,去网上查找也好,询问前辈也好,弄清各个工种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发展前途如何。(记得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找答案)

例如电子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其实学问大着呢。通常情况下,硬件工程师多做研发工作,要求工作经验,对产品性能的熟悉度、对模拟数字电路设计能力等要求很高。而电子工程师一般是辅助工程/生产部门,要求相对于硬件工程师较低一点,这个职位对应聘者使用工具的能力(ORCAD、POWERPCB、OFFICE软件等)有要求,这个职位会接触到比较多的画图、制作BOM表、文档管理等。同时还对普通的电路设计、元器件的熟悉度有要求。

熟悉完不同职务的区别与要求后,接下来就要熟悉下你所要应聘的单位的产品及其发展了,这个可以上该公司网站去查一下,很方便。

然后根据你得到的信息做准备工作,花一个星期恶补下相关专业知识。知己知彼,定能百战不殆。

按上面的步骤来准备,你就很好的把握了主动权。不会因为忘记了太多专业知识,应聘前忙的抓狂却不的要领了。另外,应聘不同的职务要相应的制作不同的简历,把别人感兴趣的东西呈现出来,也是制胜的秘诀哦~

篇2:找好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第一,盲目选择行业。大学生们找工作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很吸引人的行业。尤其是见到某些人在这一行业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盲目跟从的想法。这样的时候,他们就忽略了自身的能力。等到他们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行业。继而选择换一份工作,这样一来,不仅时间浪费了,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第二,不停地换工作。不停的离职就职,在大学生身边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他们会以工作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不适合工作为由而拒绝工作。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逃避的方式,工作的时候难免遇到困难,如果因为这个而辞职,那就是自身的原因了。有人说过,一个行业是否适合自己,起码有五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去说。而大学生的所谓不适合只不过是把自己的不适应给扩大化,来作为自己的逃避理由而已。

第三,眼高手低,盲目自大。对于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这种现象是极为常见的。他们所抱有的心理一般是,我是名牌大学的,所以我的工作应该是高职位,高待遇,高姿态的。这样的盲目自大,源于他们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我们肯定了他们的理论知识,然而实践才是第一,并且就业单位所需要的是一个能做的,而不是一个能说的。

第四,宁缺毋滥。有一些大学生,因为长期的找不到工作,而产生一种将就的心理。因此当他们看到一份工作,也不顾自己适合不适合就会将自己的简历投递过去。这样一来就会很容易出现第一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再找一份工作的时候,切记不能因为时间长而后退,适合自己的工作永远是存在的。

篇3: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困扰青年的心理问题”系列访谈第四期,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应该骑驴找马还是一选定终身?我们的专家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杨凤池教授。

杨凤池:大家好!

把第一份工作当成预科班

主持人:大学生就业已经是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想谈的是第一份工作的影响。有人说,第一份工作必须谨慎地选择,因为它意义重大。

杨凤池:大学生毕业后初入职场,接触的第一份工作肯定是有其独特意义的。但是,在我看来,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完成了全部的学习任务,事实上,你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学——社会大学,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可以说,第一份工作就是社会大学的预科班,你来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也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

主持人:很多人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会有点儿盲目,再加上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搞得很多大学生凡是招聘会都参加,凡是证都要考,生怕错过哪一个机会。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应对第一份工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杨凤池:所谓第一份工作,如果能成为你的终生职业当然好。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原始积累,就是我所说的预科班。你可能要在第一份工作中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并且积攒一些社会经验、人脉关系等等,这些都为你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困惑:如果第一份工作选错了,是不是还有翻身的机会呢?第一份工作究竟会不会一选定终身?

杨凤池:任何时候都存在改变的机会,这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你抱着一选定终身的态度,那就会加大择业的难度,也阻碍了找工作的步伐。就拿谈恋爱来举例吧:你想找个人恋爱,上来就想,我必须跟她恋爱成功,走进婚姻的殿堂并且要白头偕老。得,这恋爱干脆别谈了,很可能许多年过去了,你还没真正恋爱过,因为你一直都在思考和准备。工作也是一样的,一开始就要找干一辈子的行当,恐怕很难。

主持人:所以,就像您说的,把第一份工作当成预科班,用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更喜欢、更适合另一行也说不定。

杨凤池:是的,第一份工作重在学习。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虽然存在日后变动的可能性,但在选第一份工作时还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要跟你要的发展方向一致。这个工作能赚多少钱,是不是特别体面和风光,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喜欢这份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从中学到东西。

学会在职业路上能力迁移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选择第一份工作时首先要考虑兴趣所在。但有的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刚开始以为自己喜欢做IT业,但做了一年发现又不喜欢了,想转行做教育。这样的兴趣是否可信?还应该以它为选择标准吗?

杨凤池:我还是认为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上,兴趣要排在第一位。但是,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有很多“伪兴趣”存在,所以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当然有,而且往往是普遍的。其实,大学生在校园里,他们对社会了解得并不那么深刻,对很多行业也处于揣测或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所以,这时候确立的兴趣往往不那么牢固持久,还需要真正的实践工作来检验——这也是第一份工作的意义之一。如果你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份工作真的不是你的兴趣点,那么转行当然是正确的选择。

主持人:如果不是兴趣发生变动,那么最好就不要转行吗?

杨凤池:是的,转行也要以兴趣为支撑点。否则,我的建议是,只换单位而不应该换行业。

我们看很多成功人士,他们都是把精力放在一个或者几个相关的行业中的。回顾他们的成功之路,我们会发现,他已经在这条道上走了很长时间。很少看到一个人从A行业跳到全无相关的B行业就迅速成功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相当程度的积累,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主持人:但眼前似乎有一个反例。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的马云以前是教师,但他转入互联网行业,并且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杨凤池:先要抱歉的是,我对这个人物和行业都不是很了解,但我想这个特殊案例的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马云这个人本身就具备成功的综合素质,如果他在原来的行业里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就;第二,互联网是个新兴的行业,在大家都尚未掌握其成功定律之时,一批先驱者是有可能很快成为领军人物的。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以及进入的人员越来越多,想要保持成功地位,或者后来者想要取得成功,还是要走上长期积累的道路。

主持人:我觉得您刚才提到的一点非常有意思,就是马云在原来的行业做下去也可能成为成功人士,因为他自己具备了成功的综合素质。按照这个观点来看,有的人是否成功与他选择的工作可能并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最重要的还是在他自身?

杨凤池:你这种说法很对。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能力的迁移”,指的是一旦某方面的能力建立起来,那么,凡是在跟它相关的工作中,这种能力都能得到发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有的人是“干啥啥行”。比如一个管理者,他很可能在房地产行业做了成功的CEO,然后转行到零售行业也能成为不错的CEO,因为他具备了管理能力,这是通用的,可以迁移的。

我想这一点对大学生看待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努力培养了自己的基础能力,那么未来即使有什么变动,你也不用害怕。因为基本素质你已经具备了,只要肯努力,做什么都会很出色。

跳槽不是懒惰和怯懦的借口

主持人:谈了很多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题,但今天我们的网友也有已经工作几年的人,他们同样也存在着困惑。比如,有的人可能第一份工作已经做厌了,想要跳槽。但他会很犹豫,是固守已有的人脉和工作经验,在这里坚持一下呢?还是应该当机立断,找一份更有兴趣的工作?

杨凤池:这恐怕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刚才我们提到过跳槽,如果只是换单位而不换行业,那么我想,你的人脉和工作经验不会损失太大。但是,如果你是彻底转行,跳到一个与之前完全不相干的行业中去,那么你就要特别警惕了。你必须想清楚这样几个问题再做决定:1.我对新行业的了解已经足够了吗?2.新行业是不是真的适合我?3.我离开原来的行业是因为真的已经丧失兴趣,还是因为做得不够成功,我感到怯懦了?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第三个问题,要知道,很多人把丧失兴趣当成怯懦和懒惰的借口,而且不愿意承认。如果是这样,即使转行了也很难做得顺利。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有时候工作不顺心不是兴趣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

杨凤池:没错儿。举个例子,一个人特别喜欢做老师,但是现在没有学校能要他,他只能做个销售员。那么,他能不能把销售员做好呢?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心态。如果他想的是:虽然我做不了最喜欢的教师,但是现在有一份销售的工作,还有不错的薪水,也挺好。这样,他每天会有热情和力量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让领导、同事和客户都满意。那么,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一个做教师的机会,你说,这样的人会不成功吗?他肯定会做成全校最棒的老师!

其实所谓的兴趣,里面也包含着对生活的最基本的情趣。一个人如果对生活都没有热情,整天嚷嚷着“为什么不让我去做感兴趣的事”,那么我敢说,他这个兴趣也是伪兴趣,即使让他做了也很难做出成绩。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做的是神经生理学研究,每天做动物实验,插电极,记录数据,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喜欢的是跟人打交道,但眼前却只能跟动物和数据打交道,你说怎么办?很简单,还是要用心做,好好做。即使不是我喜欢的研究方向,我也发表了好几篇专业论文,并且获得了一项技术改进奖。后来,我如愿从事了喜欢的心理学工作,你说我能不加倍努力,做到更好才行吗?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是否热爱生活,是否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

主持人:一个真正有兴趣的人,即使面对暂时不如意的工作,也应该对生活保有热情,并且把这种热情用在工作之中,是吧?

杨凤池:我是这么认为的,否则你的兴趣就是口头喊喊的“伪兴趣”。

我这里有个例子。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号称自己特别爱好文学,但眼前学的是理工专业,是父母逼着自己学的。现在他想转专业,以后要做小说家。我问他:“你对文学的热爱是怎么表现的呢?”他说:“我特别爱看小说,哪天不看都难受。”我说:“我也爱看小说,很多人都爱看,但是,这不是文学的全部,要做小说家最重要的还是要爱写小说才行吧。”他说:“我以后也打算写呀。”你看,是打算,还没写过呢。“那你觉得写小说会比学机械工程更容易吗?”他听我这么问就开始有些不确定了。后来他说,自己还真没想过写小说难不难,甚至都没想过怎么写。只是觉得现在的专业太难学,而看小说特别容易,特别舒服,于是就把文学当成爱好挂在嘴边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畏难情绪,而兴趣不自觉地就成了我们逃避困难的借口。

主持人:所以如果想跳槽,还需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现在这份工作丧失兴趣,还是仅仅因为做不好它想要逃避?

杨凤池:先问清楚自己很重要。事实上,人们有种错觉,认为兴趣就是特别喜欢,做了感兴趣的事就完全是幸福。其实不然。真正的兴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且这种热爱很持久,经得起考验,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也会不退缩,而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才是乐趣的真正所在。

薪水不是老板给,而是自己定

主持人:刚才您已经强调了,兴趣应该排在工作选择标准的首位。而我们也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列出了影响工作选择的几大标准:兴趣、专业、薪水、城市、工作性质、环境、人际。结果发现,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专业对口,第二位是薪水,第三是城市,而兴趣的排位很靠后。

杨凤池:这大概就是青年学生在工作中困惑特别多的原因,因为大家都没有弄清什么对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从排在前两位的专业对口和薪水高低来看,大家都出于比较现实的考虑。

杨凤池:我能理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但却不赞同。对于人生的长远规划来说,要分战略和战术两个角度。我们现在经常关注的“哪个工作更对口”、“哪个公司薪水更高”等等都是战术问题,而我想要讨论的是战略问题——目前你没有办法,也没有资本马上拥有这些东西,那么,你要用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现状,用怎样的步骤来实现理想?

我并不是主张我们要少挣薪水,或者去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我只是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这么刻板地要求这些条件,那么应聘之路会不会反而顺利一些呢?

就拿薪水来说。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眼睛红红的只盯在薪水上,这是最大的误区。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尤其是第一份工作,就是让你来学习和积累的。你想想,你来学习,人家不收你学费还给点儿助学金,这不是挺好吗?很多问题看你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如果能这么想,你就可能比别人多一个机会,多了一个将来找到专业更对口、赚到更多钱的工作的机会。

主持人:但是,这样会不会变成“零薪水就业”,让年轻人成为免费的劳动力了呢?

杨凤池: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美国的墨西哥后裔找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咨询,他说,我小学毕业,又没有特长,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呢?埃里克森就跟他说,好办,你找一家饭馆,然后告诉人家你可以只干活不拿钱。那人急了:那我不是白干了?埃里克森告诉他:绝对不会,很快你就能想要多少薪水就有多少薪水了。那人将信将疑地按照埃里克森的方法做了,结果正如埃里克森所料,他很快有了薪水,而且是自己定多少老板就给多少,最终他成了当地最大的餐饮连锁店的老板。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他只是利用低起点为自己赚到了一个机会。他从不拿钱的跑堂儿干起,然后学会了炒菜,变成主厨。有人来挖墙脚,老板就问他了:你要多少钱才不跳槽呀?他给出自己的价码,老板马上照办——你瞧,其实薪水不是老板定的,最终会由你自己决定。

篇4:职场新人如何选好第一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该看重什么

一旦一个人尝过了自由,他就永远不会想要当奴隶。因此我相信,我们现在看到的恐怖景象只是一时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只要美国继续坚持她的理想-自由与更美好的生活。

毕业季到了,很多学生开始问我找工作相关的问题,其中最常出现的,大概就是”A工作与B工作之间,我到底该选择哪一个?”接着,如果你请他们列出比较条件,往往都是薪水、工作地点、奖金、工时、内容、出差等等这些”客观规格”,然后就开始排列组合,试图找出到底是A工作的高底薪比较好赚,还是B工作的早下班比较健康。

是否第一份工作只有在大公司、薪水高、离家近、不加班这几个条件之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就是合适的工作?NO。从学校的象牙塔走出来,走进社会,你需要的是一位领路人。事实上,尤其是对社会新鲜人来说,你在找的,其实是那位”司机”。

第一个老板的重要性

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刚入社会的前三年,你基本上都还在”培训”。没错,你在学校学的那些东西,在业界的标准看来根本只是儿戏。况且除了”硬性”的知识,你还得学会更多、更重要的”软性”的技能-沟通技巧、说服的艺术、向上管理、同事关系、项目合作、应对进退、临场反应、做决定、负责,这些,都是你从来没经历过的,也都是需要好多年的学习才能真正上手的。

你会跟谁学这些东西?没错,你的第一个老板,还有你的第一组同事。简单的说,如果社会是一间学校,那你的第一个老板就是你的国中老师,而其他人就是你的国中同学。国中大概是每个人人格养成最重要阶段,而进入社会的前三年,就是这样的阶段。所以大家常说第一个老板最重要,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对你一辈子的价值观,影响常常远大过你的父母、师长。

讲得更简单一些,我的同侪多已入社会超过十年了,而每个人现在累积的成就与财富,之间的差距可能已经到达十倍数。观察”胜利组”的人,绝对不是当年选择”A工作奖金比较高”的那一群,相反的,是选择”哪个老板可以让我从他身上学到最多”、”哪个老板最值得我追随”的那一群。

道理很简单,入社会十年后,你能够站在什么位置,绝对不是看你什么学校毕业的,也不是看你待过哪家公司。入社会十年后,你的价值就是这十年来,你到底累积了什么实力。真正累积了能量的人,会成为稀缺的将才,大家争夺的至宝。而只是”工作”了十年的人,Well,他就只是一个比较资深的员工而已。

所以当然,你在选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间让能够你学到最多东西的社会学园,尤其是那些最有价值的软性技能。所以你要慎选第一个老板,因为他就是亲身示范给你看沟通技巧、管理方法、价值观、人生哲理的那盏明灯,让你十年后能够练成一把名剑的那位师傅。

怎么选择第一个老板

要怎么选第一个老板?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选那个让你欣赏、佩服,希望你自己有昭一日也能够变成他的那位Leader。所以当你去面试时,记得,不只是老板在考验你,你也要多了解他。记得问他很多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相信我,真正的好领袖会很欣赏问这些问题的人。

而如果你还想更确定,没问题,先去那家公司实习不就得了。结婚之前先同居,永远是最好策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实习其实是入社会前最棒的偷吃步。

如果第一位老板,专业知识过硬、管理理念正确、对你也很乐意指导,这是最美好的局面。你所要做的的就是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知识。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你遇到一位专业知识过硬,但是管理理念与主流有差异,那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懂得分辨。怎么分辨?现代的信息渠道非常发达,只要你有心,肯定能获得非常多的资讯。作为一个成年人,学会鉴别和判断是一项很基本的技能。道理是越辩越明,看得多了,也就清楚明白了。如果你非常不幸,遇到一位专业知识不怎么样,管理理念也一般的老板,在没有更好地选择下,可以跟着他,如果有机会,就可以跳槽了。

篇5:找好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日前,第五期产品家沙龙在北京腾讯汇举行,业内人士就中国互联网创业企业国际化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他们认为产品设计之初就应该有全球一体化部署,增强产品的全球辐射力至关重要,同时国内本土市场的依托、品牌意识、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健全的制度体系都成为进军海外市场必备的成功因素。

不是所有产品都能全球化

在走向全球化之前,首先创业者们要知道一件事: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一定可以全球化,需要清晰的判断。热酷CEO刘勇认为微信、日本的LINE和其他吃喝住行等工具类产品都比较适合国际化,而非工具类的产品包括游戏,在国际化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智明星通兼行云CEO唐彬森则认为:“中国互联网如果真想去海外,要有Facebook这样的全球一体化业务辐射能力,而不是专门搭一个班底去做海外市场”,他以Facebook举例道,互联网行业有马太效应,用户只选择最好的,不选择次好的。很多国际化的公司一开始就会思考产品的架构、服务器体系、运营体系是不是能做到全球化。而中国网创者进军海外市场经历了过度悲观到过度乐观的阶段,对全球一体化的认识不够严肃,“很多时候大家觉得先找一个版本试试,这种想法是致命的”。

除了产品之外,视野同样重要。“视野半径决定了你对公司未来的构想,也决定了公司将来能走多远。”网秦CEO林宇同时表示,互联网产品在最初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服务体系应该能够扩展支持全球性的业务,语言、运营各方面是能够扩展支持将来全球性的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球化的资源优化和协作。

品牌做先锋 国内市场为后援

那么,在具备了全球化的基因构建后,如何真正打入海外市场?“本土化是必然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海豚浏览器CEO杨永智总结了中国创业企业海外生存的三大要素:较好的用户基础、清晰化的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则是品牌,三者缺一不可。林宇也强调:“和合作伙伴谈合作的话,品牌至关重要,而对中国公司而言最难做的就是品牌。”此外,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十分关键,“硅谷就是在美国市场上做到一定的用户基数,得到了一个好的品牌和影响力,然后再往全球其他国家的市场扩展。”杨永智补充道。

兵书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来说明后备力量的重要性。而对于想进军海外市场的中国创业者们来说,打好国际战,最大的依托来自于国内市场。微云即趣商务总监张礼镜以韩国市场举例表示,进军海外市场应遵循“前行、正行和节行”的规律,即充分挖掘本土化需求,做好前期准备;做好市场预热,找寻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及充分挖掘产品落地的联动效应。

刘勇也对本土化需求深有感触,“像Facebook、Google做出来的产品为什么靠英国、美国的市场能完全辐射出去?是因为存在着一种普适价值观,他们的产品能为主流的人群接受,这不是说中国人不够聪明,而是说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蓝汛副总裁霍涛则表示,中国创业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找准“桥头堡”城市十分关键。而在实际执行中要多考虑几个问题,一是要考虑技术和技术环境,二要考虑文化,三要考虑商务环境,四要考虑对方政府的一些政策,第五才是你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厂商。

唐彬森则认为:“很多国际化的公司开始也不是选择在很多地方建办事处,招很多人,而是首先思考产品的架构、服务器体系、运营体系是不是做到全球化。当把这些做好以后,你会发现做全球化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一件事情。中国公司有很好的优势,我们有很好的市场,我们的劣势就是对全球一体化的认识不够严肃。中国的互联网想去海外一定要依托中国这个市场强大的辐射能力。”《第一财经周刊》驻硅谷主笔骆轶航则以守成型和开拓型的分类,总结了中国创业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轨迹。他认为,守成型的企业其实只是承担一些支持型工作,并不能对企业的海外发展注入活力,而以华为和腾讯为代表的开拓型企业,会有效推动其在海外市场的版图扩展。

外靠合作伙伴 内有制度体系

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成为在场众企业人公认的海外成功必备要素之一。“在创业初期,找合作伙伴一定可以降低成本,虽然需要分享收益,但也可以降低你的初期风险和成本。”林宇表示,想做中国第一、亚洲第一、或全球第一,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你的合作伙伴决定你能做多大。

除了合作伙伴,刘勇同时认为,内部制度体系的建立也是中国创业企业站稳脚跟的必备要素。美国公司非常擅长建立制度体系,就是建立一套完全靠制度去运作的东西,中国的创业公司如果要走向海外的话,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只会越来越乱,陷入了完全不聚焦的地步。他同时表示,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决定了内部制度体系的重要性,“目前,新的行业机会在手机端,但每个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内部体系,通过复杂的数据挖掘用到下一代产品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找好第一份工作很重要】相关文章:

党建工作很重要05-12

第一次成功很重要05-17

面试:第一印象很重要05-11

做人很重要范文05-22

你很重要作文04-09

课堂倾听很重要04-10

气场很重要美文04-22

目标很重要美文04-23

企业文化很重要04-24

爱人很重要的句子06-22

上一篇:绝妙小世界中班下学期社会教案下一篇:电大《合同法》机考多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