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作品介绍

2024-04-09

曾巩的作品介绍(精选15篇)

篇1:曾巩的作品介绍

曾巩人物及作品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故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下面是曾巩人物简介及作品,请大家及时学习。

他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始冠,游太学,欧阳公一见其文而奇之(《墓志》)。嘉祜二年(1057)巾进士第,曾长期编校史馆书籍和担任知州。官终试中书舍人。曾巩笃于友爱,其父亡后,他对四弟九妹的教养尽心尽力,在古代传为佳话。他在做地方官时能体恤民情,政绩卓然。

曾巩的`文学主张和古文风格都和欧阳修相近。曾言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王子直文集序》)。又说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国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辞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答李沿书》)。这就是他的文道观。其为文章,句非一律,虽开阖驰骋,应用不穷,然言近指远,要其归必止于仁义,以至当时虽穷阎绝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诵,惟恐不及(《墓志》)。前人论曾文,或谓其笔力雅赡,或谓其简严静重,或谓其醇而不肆,或谓其沉雄典博,或谓其引经据古,明白详尽,或谓其平平说去,娓娓不断,最淡而古,或谓其敦厚凝重,如秦碑汉鼎,或谓其穷尽事理,气味尔雅深厚,或谓其议论醇正,雍容大雅,实于刘向为近,或谓其专学欧,比欧文露筋骨。总之,曾文温醇安和,沉着稳重,从容写来而穷尽事理。直如姚鼐所说: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复鲁絮非书》)大致曾巩作文讲究法度和布局,因而文章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使人有轨迹可循。加上他多言古道,本原六经(《宋史.曾巩传》),其作品对后代古文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比如朱熹学写古文就从学曾入手,但朱熹终其一生,其古文成就仍赶不上曾巩。

篇2:曾巩的作品介绍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

篇3:曾巩的作品介绍

1 7 9 9年《悲怆奏鸣曲》的问世, 即标志着贝多芬传统创作形式的终结和充满个性的崭新创作时期的到来——成熟时期的创作。在此后的十四年里, 生活的磨砺、思想的成熟、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 使他步入了一个创作的丰收期。非常著名的一系列奏鸣曲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共计1 3首。其中《热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也是钢琴文献中的经典巨著。

b 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 P 2 6。作于1 8 0 1年, 出版于1 8 0 2年。题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 四个乐章。属于中期的入门之作, 无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形式。他在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曲和进行曲这还是第一回, 他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 在音乐中大胆融入崭新的内容和生命, 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征。

O P 2 7-1、2奏鸣曲均作于1 8 0 1年, 出版于次年, 三个乐章。第一首题献给里奇斯顿公主, 第二首献给他的恋人朱丽叶塔。

b 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O P 2 7-1。幻想曲似的奏鸣曲, 是敲开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逐渐摆脱了古典形式, 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各乐章之间没有划上结束线, 意在使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地演奏, 各乐章由同一脉动统一起来, 所有感情都向末乐章逼近, 最后汇成一副宏伟的图画。充分表现出大胆的幻想和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O P 2 7-2。“月光”, 是贝多芬最具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乐章内的安排打破了传统, 改为慢—快—快, 一改往日陈规, 将重心放在了末乐章上, 非常成功。作品的创作正处于不堪耳疾之苦的时期, 曲中渗透了贝多芬激动不安的感情。“月光”为后人所题, 与作品的整体情绪有一定的距离。因此, 在演奏时切不可简单地顾名思义。第一乐章幻想、温顺的爱情, 有时有充满阴森的预感。第二乐章略为宁静的心情, 希望有所复苏。第三乐章绝望、嫉妒在呼号, 以刺杀甚至死亡结束全曲。

D大调第十五奏鸣曲:O P 2 8。“田园”, 作于1 8 0 1年。呈献给维也纳犹太族著名的启蒙作家宗南费尔斯男爵。再次回到古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这一时期贝多芬为了医治耳病住到了海利根斯塔特小镇, 常常体味着大自然的宁静和安祥。虽然标题不是亲题, 但与内容倒也吻合。如歌的第一乐章, 优雅的第二乐章和田园牧歌般的末乐章都有流淌出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之感。“月光”和“田园”也反映了贝多芬感情上的极端表现, 即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 急切地需要得到心灵的喘息。

O P 3 1-1、2、3奏鸣曲均作于1 8 0 2年。无题赠。

G大调十六奏鸣曲:O P 3 1-1。他在写下海利根遗嘱前后, 低沉悲切的感情在此曲中有所流露。一般来说对这首作品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认为缺乏应有的独创性。但三个乐章之间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与沙龙、乡村与城市因素的结合仍然十分动人。

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O P 3 1-2。“暴风雨”, 当他的学生辛德勒询问这首作品的内容时, 贝多芬说: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去吧, 后来由此而得名。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 乐思也相当大胆。三个乐章都以奏鸣曲式写成, 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各乐章, 成为本曲最突出的特点。这首作品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的胜利。对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暴风雨的表现, 正合贝多芬的气质和个性。

b E大调第十八奏鸣曲:O P 3 1-3。与前一首形成了对比。全曲构思新颖, 乐思自由, 洋溢着明朗、乐观、活泼、光辉的青春微笑和生命活力。散发出道道灿烂的光芒, 重又回到四个乐章, 但没有慢乐章。这首作品告诉我们:虽然面对严峻的考验, 但他准备以开朗、勇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G大调第二十一奏鸣曲:O P 5 3。“黎明”, 由于献给波恩时代的挚友华尔斯坦伯爵, 故又名“华尔斯坦。”1 8 0 4年定稿, 三个乐章。这一时期是贝多芬逐渐摆脱精神危机后的一段最为活跃的创作期。作品从内容和形式来看是贝多芬最精妙的奏鸣曲之一。它的规模宏伟、曲思丰富、技巧华丽, 显露了贝多芬钢琴技巧的进一步辉煌发展。作品中的炫技成份与他此时得到一架性能优良的好钢琴不无关系。由于耳疾的加深使他与人交往越来越困难, 不得不在孤独中找到一种休息, 进而转化为对大自然强烈的爱。

F大调第二十二奏鸣曲:O P 5 4。没有题献, 两个乐章的短小回旋曲, 作于1 8 0 6年。由于夹在两个巨著之间, 故使其得到不应有的误解和挖苦。这首作品神秘莫测、出奇、怪异朴实、趣味特别, 是其奏鸣曲中最率直的一首。

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O P 5 7。“热情”, 作于1 8 0 4—1 8 0 6年间, 出版于1 8 0 7年, 三个乐章。刚开始为他的学生及恋人特蕾泽所写 (可能就是他“不朽的恋人”) , 出版式时却赠于她的哥哥弗朗茨伯爵。贝多芬自己认为这是其奏鸣曲中最好的一首。确实, 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著兼收并蓄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和热烈紧张的内容, “热情”这深长而热情的呼喊, 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热情”这一标题虽由出版商所题, 但作品中犹如火山爆发般的情绪确实可以用这两个字加以概括。它以完美的形式、完整的结构、统一的脉动将各乐章拧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是中期奏鸣曲的代表杰作, 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之作。

#F大调第二十四奏鸣曲:O P 7 8。作于1 8 1 0年。题献给特蕾泽, 两个乐章。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逐渐浓缩了形式, 丰满的旋律性给人以春光明媚的诗情画意。即兴的幻想、双手交替的陈述法、精细的奏法、休止符的停顿、乐句的呼吸等, 使其风格愈来愈复调化, 渐渐放弃了以前那种庞大的交响效果, 更倾心于自由的展开, 孤高的幻想。贝多芬通过玲珑优美的旋律倾诉了对特蕾泽的深情爱意。

G大调第二十五奏鸣曲:O P 7 9。1 8 0 9写成, 1 8 1 0年出版, 无题赠, 三个乐章。贝多芬曾要求出版商附以“简易或小奏鸣曲”, 字样, 足见其单纯浅显了。这是一首相当洗炼、优美可爱的奏鸣曲, 美中透出一股闲适安逸的气氛。成熟时期的贝多芬好象在寻找创作中的休息, 单从创作手法的音乐美和紧凑形式中流淌的舒畅情调, 就不是一般小奏鸣曲所能比拟的。由于在第一乐章中多次出现布谷鸟快活的叫声, 因此人们干脆把它命名为“杜鹃”奏鸣曲。

bE大调第二十六奏鸣曲:O P 8 1, “告别”, 写于1 8 0 9—1 8 1 0年间, 出版于1 8 1 1年, 献给他的学生及最大的保护人鲁道夫大公。由贝多芬亲题“告别”, 并给每个乐章都加上标题:告别—别后—重逢。除“悲怆”以外这是唯一也是最后一首亲赋标题的奏鸣曲。这是一首充满温暖感的钢琴诗作。从这一首开始贝多芬十分详尽地在乐谱上标出表情记号, 并且采用了德语标记。这首作品已经接近浪漫派的音乐, 织体与和声有了许多创新特点, 具有先进的、深刻的、向往自由的形象。

e小调第二十七奏鸣曲:O P 9 0。在沉寂约四年后于1 8 1 4年写成, 1 8 1 5年出版, 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 由两个乐章组成。贝多芬说过, 第一章是描写“理智和心灵的斗争”, 第二乐章是与“心爱的人交谈”。很显然, 这已经点出了一切, 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精神和感觉,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斗争最终达到了和解。预示着晚期奏鸣曲的某些倾向。

晚期作品

贝多芬的晚年是其一生中最悲惨、痛苦的岁月。政治上的孤寂、生活上的孤苦、经济上的贫困对他晚期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说成熟期的创作主要反映了斗争和光辉的革命年代的话, 那么晚年的创作更多反映了阴暗现实条件下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运用了自由式、即兴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对复调与对位的钟爱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论生活给予他多大的打击, 却至死也没有失去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前进的勇气, 在1 8 1 5年—1 8 2 2年间写下最后5首奏鸣曲。此后再没有问津过奏鸣曲。其中《槌子钢琴奏鸣曲》成为一部令钢琴演奏家们都叹为观止的不朽巨著。

A大调二十八奏鸣曲:O P 1 0 1。1 8 1 5年完成, 1 8 1 6年出版, 题献给女学生多罗蒂亚, 这是1 8 1 4—1 8 1 9年间创作的唯一一首奏鸣曲。贝多芬曾给这首作品以标题性的解释。第一乐章“幻想性的感觉, ”第二乐章“行动的召唤”, 第三乐章“幻想性感觉之回归”, 第四乐章“行动”。这首幻想式的奏鸣曲熔诗意和哲理性的沉思于一炉,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 旋律中体现出对民间音乐的注意, 赋格的手法表达了对德国民族音乐家的尊敬, 也证实了晚期创作的思维特征。

b B大调第二十九奏鸣曲:O P 1 0 6。也称“槌子钢琴”奏鸣曲, 完成于1 8 1 9年, 献给鲁道夫大公, 回归四个乐章。这首作品无论从技巧到内容都是古今绝无仅有的钢琴巨著, 是贝多芬把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最创新的榜样, 完全可以称为贝多芬的“钢琴第九交响曲”。贝多芬在停滞了数年的创作中, 聚积了发挥最后光彩的充分营养, 以坚强的毅力向着精神王国挺进。第一乐章是一幅人民性的完整史诗, 第二乐章的诙谐曲使人们看到了完全幻想性的画面, 第三乐章是一种心灵与革命的悲剧性深刻对话, 第四乐章在宏伟的赋格中领悟到改变世界的意志力。最后带着贝多芬的思想升华到理想化的境界中去。

E大调第三十奏鸣曲:O P 1 0 9。完成于1 8 2 0年。题献给布伦塔诺小姐, 三个乐章, 是幻想性的奏鸣曲, 它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性的杰作, 高雅梦幻般的气氛笼罩全曲, 具有精美细腻的钢琴风格, 又称为“巨人式的奏鸣曲”。

bA大调第三十一奏鸣曲:O P 1 1 0。完成于1 8 2 1年, 出版于1 8 2 2年, 无题赠, 三个乐章。整曲充满了晚期所特有的深沉情绪, 表达了贝多芬的哀伤绝望和对贫困的深切愤慨。各乐章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可以看到贝多芬通过这首作品努力地在塑造自己、确信自己、忠于自己、把握自己。

c小调第三十二奏鸣曲:O P 1 1 1。完成于1 8 2 2年, 出版于1 8 2 3年, 献给鲁道夫大公, 两个乐章。在主题思想上有一种淡泊、宁静、超脱的性质。尽管两个乐章存在着锋利的对比, 却保持着巨大的完整性, 沉思的处世态度达到了辩证的统一, 使其深沉广阔的精神拓展到无限的神秘世界中去, 它无愧是压轴的“永恒艺术”。

通读全集, 我们不禁被贝多芬伟大的人格、深邃的哲理、深刻的思想、精湛的技艺、崇高的境界和那无与伦比的艺术天赋所折服。

贝多芬创造性地发展了奏鸣曲这一形式, 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 增强了力度对比, 提高了弹奏难度, 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 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动力, 使主题、连接、副主题之间过渡紧凑, 转调更加频繁、自由, 并为奏鸣曲赋予了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和哲理性, 使其能够表现更加壮丽的内容。所有这一切都对十九世纪以后的音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他对奏鸣曲这一形式的卓越创造和贡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篇4:柴春芽作品介绍

作者: 柴春芽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1-2

华语文学首部向“垮掉一代”的致敬之作。

在浮华躁动的当下,一次极致浪漫的心灵朝圣。

浪子啊,你虽已死,但你能否说出,在你短暂的一生中,有多少次远足值得铭记?

因为有着在戈麦高地上与康巴藏人一同游牧四野的传奇经历,作为一个汉人,柴春芽才敢于书写他对中国西部牧野生活的缅怀。因为漫游了西藏大地并最终皈依了藏传佛教,柴春芽才勇于坦露心迹,探索灵魂的深度与载力。因此,在这本书中,你会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诗人和摄影师陷入疯狂。在西和西南之间,他们迷失了道路。因为这道路的秘密不可言传,所以亟需一场青春的扑入。

袤延千里的大草原。古老的寺院。木结构小楼。你将居住在寺院里的小阁楼上。将有清晨的阳光从木格窗棂上洒下来,洒在窗台上一瓶野蔷薇的花瓣上,洒在你酣睡时清甜的脸上。将会有一阵悠扬的经唱,破空镝鸣,将你惊醒。将会有马的清啸和奔驰的蹄声由远及近,带来苍白的骑手和一筐夏天的草莓。将会有个名叫央金或卓玛的姑娘给你爱情……

他,就是厌倦了都市生活,就是想当一个流浪汉,愿望非常简单。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

作者: 柴春芽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6

篇5:曾巩 作品

朱楼四面钧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翻译】

篇6:曾巩的《鲍山》诗文相关介绍

年代:【宋】 作者:【曾巩】

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

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那得叔牙城。

篇7:曾巩的《山茶花》诗文相关介绍

山花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

苍然老树昔谁种,照耀万朵红相围。

蜂藏鸟伏不得见,东风用力先嘘吹。

追思前者叶盖地,万木惨惨攒空枝。

寒梅数绽少颜色,霰雪满眼常相迷。

岂如此花开此日,绛艳独出凌朝曦。

为怜劲意似松柏,欲搴更惜长依依。

篇8:“深度空间”作品介绍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小户型以其使用效率高、性价比高、居住简捷舒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项目的研究意义在于改进目前小户型设计中的某些不足,设计一款可以推广的小户型住宅形式,提出一种小户型住宅的概念设计和具体室内设计方案。

二、目前国内外现状

目前国内的小户型住宅设计基本沿用老式传统的设计方案,设计单一,既不符合现代人对居室的要求,也不具备个性与创新。国外的设计水平优于国内,注重个性化和独创性,但更多的是就设计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创新设计,而像我们这样基于TRIZ理论的,综合建筑工程学、室内设计学、材料学等多学科进行整体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室内设计几乎没有。

三、创新点

1.家具的多功能化创新。设计出一整套使用功能多样、任意灵活组合拆装的家具。

2.灵活移动墙的创新。在居室中采用隔屏来取代原有的密闭隔断墙,使墙变成“活”的,同时使整体空间具有通透感。

3.室内空间功能划分创新。即合理分隔利用空间,在功能上实现利用最大化。

四、运用TRIZ理论设计方案

运用TRIZ理论,该问题可以表述为一个物理矛盾:通过九屏幕法分析找到该系统中可利用的资源(即室内家具和室内空间),通过改善子系统的功能属性来提高系统的功能。1.采用条件分离对床进行设计。应用一物多用法将床设计为两用:白天变成沙发,晚上则展开为床。2.利用空间分离方法中的套叠法进行床头柜设计。一正方体床头柜可以拆分为两部分,中间夹一小正方体,由此一套小型茶几沙发组合家具诞生。3.利用时间分离中的动态法创新出可伸缩性的茶几,满足不同时间对茶几不同大小的需求。4.应用物—场分析对墙设计。通过建立物场模型,应用76种标准解中的S1.2.2解法和S2.2.4—动态性解法,将墙体创新为卷轴式立体墙,即室内需要分隔时将墙体展开,不用时则将其卷叠立在柜旁。这样既保证了墙体的分隔作用,也达到了节省空间的效果。室内配色主要以黑、白、红、灰四种颜色合理搭配以达到简约、时尚、宽敞、明亮的现代风格的室内效果,满足了现代人对快捷生活节奏、简约生活环境的追求。

五、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作品主要通过对家具的设计以及对墙体的设计来实现。其显著进步在于实现了居住空间内各个功能空间的一体化和综合使用,将空间设计与家具设计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空间利用最大化。该作品不久前获黑龙江省首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

篇9:曾巩《闲行》诗文介绍

当然,曾巩虽然不讲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这是曾巩文章的特色。这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例如《赠黎安二生序》一开始说: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然后说,读了他们的文章,认为:”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再说下去,便说到黎生将行,求曾巩赠言,以”解惑于里人“。于是曾巩乃大发议论如下: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之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像这样的笔墨虽然不及韩愈的赠序那样纵横变化,故作姿态;却也写得曲折尽意,很有波澜。而且语出自然,无造作之迹,这一点又近似欧阳修。再有,曾巩的文章又是善于记叙的,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

例如《越州赵公救灾记》,写知越州的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云: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还有,曾巩为文,一般说来,是长于记叙、不多写景的,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几乎不写景物。但有的文章也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即是一例:其路在闽者,陆出则厄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土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上下,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豪分,辄破漏。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势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这段文字是写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险的,形容刻画,可谓精工。同柳宗元山水诸记相比,自有特色。 由此看来,曾巩为文虽少景物描写,却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偶一为之,也能臻于极妙之境。

此外,曾巩还有一些论及学术、艺术的文章,例如《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纵论古今,更多学者气息。

篇10:曾巩《喜雪》诗文介绍

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

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

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

篇11:曾巩《秋夜》诗文相关介绍

曾巩祖上世家为学者,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作文章,说话不平凡。

结识良友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1]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任职历程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晚年生活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元丰四年(1081),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曾巩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人物评价

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上书皆以侍亲为言。总的看来,政治表现不甚突出。《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

《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苏辙用“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来概括曾巩的学术成就。

南宋朱熹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

元代刘埙认为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

元末明初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开始将曾巩与韩、柳、欧、王及三苏并列。

《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将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篇12:曾巩《孔明》诗文相关介绍

年代:【宋】 作者:【曾巩】

称吴称魏已纷纷,渭水西边独汉臣。

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篇13:曾巩《鸿雁》诗文相关介绍

鸿雁此时俦侣多,乱下沙汀恣栖宿。

群依青荇唼且鸣,暖浴蒲根戏相逐。

长无矰缴意自闲,不饱稻梁心亦足。

性殊凡鸟自知时,飞不乱行聊渐陆。

篇14:曾巩《游天章寺》诗文介绍

篮舆朝出踏轻尘,拂面毵毵柳色新。

曲水岂能留往事,南湖空解照行人。

最宜灵运登山屐,不负渊明漉酒巾。

老去飘零心未折,暂须同醉海边春。

★ 送曾黯游夔州,送曾黯游夔州张祜,送曾黯游夔州的意思,送曾黯游夔州赏析

★ 咏柳曾巩赏析

★ 经典美文赏析:曾 经

★ 采桑子,采桑子曾觌,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曾中思,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篇15:曾巩《西湖纳凉》诗文相关介绍

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上一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下一篇:申 请(护照丢失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