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的作品有感

2024-04-08

读莫言的作品有感(精选6篇)

篇1:读莫言的作品有感

读莫言作品有感

对于莫言这个作家,我也是从网上猜测他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才知道的,因为,我极少阅读,所以对作家也不感冒,但是,当在网上知道他只读过小学,之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1岁当兵,慢慢地走上军旅与写作的生涯,就觉得很佩服、很好奇这么低学历的人是怎样会成为诺贝尔大奖得主呢?我好奇他的作品,想知道诺贝尔奖的作品与作者,因为作品脱销,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借。

目前为止,我只阅读过他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十三步》、《散文新编》、《小说的气味》。

我从他的自述中知道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会去为某个阶级充当吹鼓手或是枪手。他的作品的确是这样,这一点是最令我敬佩的,我想这也是他能获诺贝尔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他说,我的作品一直在写人,在我的笔下我都用一种同情的态度,站在人的立场上的一种写作,这可能是我能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以上这些我从他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中体会到了,它的创作背景是80年代,有个县政府被因为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放火烧砸而酿成了震惊全国得“蒜薹事件”,引起很大的轰动,促使他放下手头的创作,仅用了一个月就写出了义愤填膺的《天堂蒜薹之歌》。

我会陶醉于他妙语连珠精彩的、细致、细腻的和虚幻的描写,例如这段文字:“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仿佛高密东北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月亮河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天安门集会,青蛙在池塘开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没想到的,随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出现。当然,能启发、鼓励他用一种全新的感官去创作的,是美国福克纳老头,他是从福克纳作品的其中一句“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到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这句话他感到“冷不丁有了气味而且还耀眼”,一种对世界的奇妙感觉方式诞生了,从此他开始大胆的打破常规的描写,开始他奇思妙想的创作王国。

他是一个最高产的作家,平均一年一本新作。《红高粱》共五部,第一部只用了一个星期完成。《天堂蒜薹之歌》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但是他的《丰乳肥臀》,却是腹稿十年不知如何写起,却因为一次在地铁口看到一位瘦弱的母亲为双胞胎哺乳时,泪流满面而有了灵感,灵感如潮 喷涌而出,只用了90天左右就完成了整部的创作。这是一本最精彩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品,还差点为此而被所谓的当代作家逼得锒铛入狱。

其实《丰乳肥臀》我还没有机会阅读,为什么我会知道呢?因为,很幸运。我阅读了他的《散文新编》我从他的这本书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童年、他的成长、创作、还有作品等等,他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窗口,我一个从不阅读的人知道有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香水》等等,还有更多的内地名作家、名作品。看到他的介绍,我为我的孤陋、浅薄而感到自卑!但是却又觉得我是幸运的。所以,我认为要阅读可以先阅读他的《小说的气味》或者《散文新编》,这两本书只换了几篇小篇章。

篇2:读莫言的作品有感

是他,像一个画家一样描绘五彩的世界,像一个粉刷匠一样装点简朴的世界,像一个导游引导人们欣赏我们的世界,他就是著名的作家——莫言。

莫言出生于1955年,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蛙》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莫言就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家,他用自己的实力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文学诺贝尔奖的作家。他写的书完美而又特别。他用一个个简单而又平凡的文字,汇成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让人拍案叫绝。许多感人的故事在《莫言作品精选》中展现,有篇故事我至今难以忘怀还记忆犹新——《冰雪美人》。

《冰雪美人》讲述了:父亲送“我”去叔叔的小诊所学医,父亲反复叮嘱“我”多干活,少说话,叔叔的医术还算高超,各种杂病都能治,进去半年,叔叔也没教“我”什么,“我”总是干家务,“我”同学孟喜喜个性张扬,长得漂亮,一次,“我”偷葡萄给孟喜喜,老师发现,孟喜喜把罪名揽到她自己头上,又因为孟喜喜个性招老师讨厌,喜喜被开除了。开除后,喜喜帮她母亲经营“孟鱼头”,却招人诋毁,认为喜喜作风不正。一次,喜喜到叔叔诊所就诊叔叔婶婶显的十分厌恶。正巧,又有两人要动手术,喜喜只好等着,没过多久,喜喜就停止了呼吸,没有了心跳!

这篇《冰雪美人》通过对女孩孟喜喜的死亡折射人的思想观念深处的.冷漠,作者通过喜喜周围所有人的描写分析,深刻了批判了这种思想意识,背地里折射出了美的滑落和消亡,通过对喜喜因其个性与周围环境不相容,体现了人性的丑恶,喜喜漂亮,乐观,自信,却因为张扬自己个性,想按自己真实想法生活,却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有时候群众的力量是可怕的,但群众的力量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冰雪美人》“我”学徒过程中送着送那,体现了亲情世俗。其实,折断喜喜的先是学校,从葡萄事件可以看出喜喜心灵和性格的美,同时,也看出年级主任的残酷和残忍。孟喜喜面对开除,体现出来的是勇敢。退学后,喜喜和母亲挑起生活的担子,把孟鱼头经营的轰轰烈烈,人们认为是卖“那个”的,看病时,婶婶说是“性病”这都体现了人们没有确凿的证据只凭自己猜测下结论。

篇3:读莫言的作品有感

中国当代油画的形态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类趋向传统形态,另一类趋向当代艺术形态。前者往往是叙事为主的写实油画,后者是研究形式语言,或是表达一种观念的抽象油画。而石黄海先生的油画艺术,就介于这两者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对西方油画的不断学习中,石黄海将中国绘画的意境之美与西方油画色彩的艺术精神糅合为一,从写境之实到造境之虚,其作品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营造出了一种韵味十足的诗意意境。将“不似之似”这种东方特有的绘画语言,融入西方油画中,抒写着独特之美。

2. 石黄海创作中

石员外行乐图之容庐集金(局部)

石员外行乐图之容庐集金(局部)

不似之似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美学范畴,是中国画重神似、重情义两种艺术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最早提出不似之似理论的是明初以画竹闻名的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中说:“今人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琐,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这段话就活画出某些人的耍滑头的便宜主义行为,不劳而获的偷懒欲望,这虽非当下之言,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先贤穿透时空先知先觉的能力。

石黄海的绘画作品,在对自然客观刻画的同时,更看重的是在自然中用心感悟自身、与天地沟通的一种思维,于是自然中物象的具象写实也就受到了抑制,而再现的物象不仅仅有了高度概括的客观自然的特征,更是融合了其主观意识的表达,表现出的意象性形式更自然、真切、动人。这种意象表达既不同于具象,又不同于抽象;既是具象的含蓄的表达,又是抽象的具象化;有时候是“似与不似”的和谐,有时候又是“不似之似”的意境。

在石黄海近期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不似之似”的独特之美。在《石员外行乐图之容庐集金》这幅作品中,石黄海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油画同时糅合于日本金屏之上,融合了宋人的《荷塘纳凉图》描绘出了一幅石员外“雅赏”之景。画面中,石员外悠然地倚靠于凳椅之上,看着两位奴仆陆陆续续摆放出来借这青山绿水坡地晒晒的所藏之物,似在露出满足之感。这种青山绿水的“虚”景与所晒青铜器的“实”景相结合,巧妙地将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统一起来,给整个画面造成了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同时金屏这一特殊材质也使得整个画面有一种闲适荣祥之气。由此也可看出,石黄海对于所收藏之物的喜爱。

1. 青铜,110cm×70cm

2. 新创雪景立鹤图,120cm×90cm

石黄海对于青铜器皿的喜爱之情同样也体现在《青铜·羊》中,这幅作品是今年年初时石黄海的应时之作,描绘了六件与羊有关的青铜器,并为其一一作了介绍,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又可增长知识。整个画面采用了最为普遍的三角形构图,器皿造型精准、色调真实,画面整体上处理得都非常通透干净,具有表现力。石黄海的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其心灵与器皿碰撞产生的“迹画”,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痕迹,同时配以书法,正映证“书画同源”,画中题字,使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而石黄海的另一幅作品《新创雪景立鹤图》则是将清代画家沈铨的《雪蕉立鹤图》与实景相结合,以油画的形式将其描绘出来,似是模仿又似写实,虚虚实实,用石黄海的话来说,真真是美不胜收。沈铨的《雪蕉立鹤图》,整幅作品构图平稳严谨,赋色明艳。芭蕉与仙鹤高低呼应,设色古朴雅致。仙鹤回头顾盼,神态悠然,姿态生动,极为传神。

石黄海的作品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中一只仙鹤站立在芭蕉旁,身上片片洁白的羽毛,勾勒细腻,羽色素朴纯洁,腹羽丰满,背羽如雪,足和喙刻画得十分逼真、细腻,体态飘逸雅致,栩栩如生。其旁边的芭蕉,显现出岁月的悠远与苍茫,蕉叶上留出的白边表现雪,暗处又增加些许的绿,似乎在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芭蕉后的松树和下面的点点梅花像在映衬着这个事实,就连湖面也是被满满的绿所覆盖,远处的枯枝与近处茂盛的松树形成对比,似乎在述说着:春天已渐渐逼近,冬天在慢慢地离开。整幅作品被一片青色所笼罩,冷气中透露着一丝暖意,画面敷色浓艳,注重渲染,流溢出清新之气,这应该是石黄海细心观察生活的结果。

3. 青铜·羊,120cm×90cm

《新创雪景立鹤图》这幅画中所运用的色彩,体现了石黄海“以意赋彩”的色彩观,对于自然物象的物理色彩,并不是盲目服从,而是突破了色彩对形的依附,从而解放了色彩,使其独立性得以自由的发挥。“绘画中兴之所致的色彩表现往往突破了形的界限,形与形之间常常因色的表现需要而牵连、交错、模糊以至不知形之所以,使色彩构成对形的吸收、消融而突出色的表现效果”,而由此产生的“似与不似之间”的现实距离感散发出了一种朦胧而悠长的东方意味。这也体现了东方的美学精神与西方现代艺术巧妙融合之境。

作为收藏家,石黄海是成功的,不仅仅在于他收藏的数量多,而在于他对收藏的尊重与严谨,更重要的是他这种愿意与人分享的精神。去年,在安徽博物院筹备一个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战争为主题的纪念展览时侯,石黄海先生及夫人乐田谷女士将潜心收集的关于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相关文献、照片等230余件无偿捐赠。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不由地让我对石黄海先生肃然起敬。

作为艺术家,石黄海也是成功的,不是说其作品造型的准确性,而是艺术的再创造与人文情怀的融合。石黄海在创作中不自觉地追求“从客观形象到艺术境界之间,亦即‘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之间,有时是非常非常之遥远,有时又只毫厘之差”的不似之似的意境,并将“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朦胧意象融入画面,体现了石黄海内心精神的自然而然。

篇4:读莫言小说《生死疲劳》有感

关于“生死疲劳”的书名,据说来自佛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本书用了奇特的视角来描述高密东北乡西门屯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见所闻。书还没有看完,我就已经被主人公对生命所抱定的那份执着所感动:变成驴,要折腾;变成牛,要犟劲;变成猪,要撒欢;变成狗,要精神。从这些故事变换的主线中,我感受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土地,对家国孜孜以求,永不言弃的顽强。

莫言因为用虚幻的手法,表现了真实的历史,才使人觉得它更加真实。人往往在得不到的时候,才寄希望于梦幻和想象。这就像在正常情况下,人就是人,怎么能与动物,尤其是和人类有着密切联系的家畜相互变化呢?英国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是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他曾为维护达尔文《物种起源》这一科学著作,向反动的教会势力说道:“我正在磨利我的牙爪,已备来保卫这一高贵的著作。”他郑重的宣布:“我是达尔文的斗犬。”作为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恐怕比其他人都清楚人与犬的区别,但是为了捍卫真理,他磨利了的是自己的“牙爪”。同样将自己与动物相比的,还有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世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由于他深深折服于明代有文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戏剧家之称,自诩“青藤道士”的徐渭,郑板桥自刻印章,称自己为“青藤门下走狗”。三百年后,齐白石曾作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些都是名人,他们对世事的洞察和了解,远比我辈清楚,为狗?为人?读了《生死疲劳》,我似有所悟。

在小说里生死疲劳的是谁?是那个想要复仇或者说是求个公道的西门闹?是那个想跟随党的步伐的洪泰岳?是那个想有所作为的西门金龙?结果却是西门闹六度人界阴界的轮回,成为西门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蓝千岁,等到最后西门闹再也闹不起来了,数十年的风雨后,什么恩怨都已经放下。洪泰岳疯了,在可笑的文革后依然不肯放弃过去的政策,最终走向毁灭。西门金龙无疑是一个狠角色,为成事儿毫不顾忌亲情、爱情、人情,高密首富、时代改革的先锋、弄潮儿西门金龙最终因为自己的贪欲和命运的作弄,死在洪泰岳的手上。而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却是一直追随土地,抑或是追随真诚的蓝脸,和他当年当长工时的老掌柜“西门狗”,在自己很早以前就挖好的坟墓里安详地躺下。谁是谁非?或许只有“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句佛语是最好的解答。其实,人活着就有疲劳,奔波的疲劳,空虚的疲劳;诚实的疲劳,说谎的疲劳……生命要经历几度“轮回”,才能大彻大悟,参透因果,回归本真?《红楼梦》里也曾有言: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关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指导老师:吴蕾 评委:位长安)

篇5:读莫言的《蛙》有感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而崛起,因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而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在此前曾屡获大奖。中篇小说《红高粱》曾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还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不查不知道,原来莫言的作品不仅曾经获得过很多殊荣,而且曾经离我们也很近,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就是由他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2年10月11日下午19时终于尘埃落定,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莫言的得奖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莫言热,那些天大家见面都在谈论莫言,借用一句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那些天,你如果不知道莫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各种媒体有关莫言及其作品的报道铺天盖地,他的作品也卖断了货,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更是成了旅游热点,更有传闻,为了沾点喜气,他家的菜地也惨遭热情游客们的洗劫,连他家墙角的泥土也难以幸免。不过对于没有什么信仰且喜欢跟风的国人来说,这个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短暂的慰藉吧。莫言就是莫言,他没有被媒体的八卦和众人的狂热冲昏头脑,他多次通过媒体谦逊的表达了自己的获奖感想。而最后一次他真的怒了,他公开批评了那些拔萝卜、挖墙脚严重影响他们家生活的人,而且再次表达了自己只想静下来好好写文章的意愿,并对支持他的人表示了感谢。自此,莫炎热就算告一段落。不过,这倒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也准备什么时候也到高密东北乡去看看。

2013年1月的一个周末。我发现爸爸手里捧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封面上有一个青蛙的图案,我心想这不是莫言的《蛙》吗。我老爸有个习惯,凡是他觉得好的报纸和书籍都会凑过来对我说:“俊,很好的,你看看吧!”于是塞到我手中,不过我一直认为这种被动的接受效果是不好的,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记得小学时爸爸递给我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到如今没有让我明白“钢铁究竟是怎样练成的”,而我自己选读的《三毛全集》里的内容现在却还历历在目。上个月,在我回家打开电脑时,发现电脑键盘上放着一张报纸,我就顺手拿起来看,而且正是我想看的内容,看完后,心理直犯嘀咕,现在报纸一般都直接扔进纸篓的,今天怎么会有一张放在电脑旁呢?问了家人才知道,父亲今天来过我家,真是心有灵犀啊,心中不禁有种莫名的感动,看来我对文学的审美终于和父亲一致了。

为了方便阅读,我把《蛙》这本书直接下载到了手机上。在网上看书的效率果然比看纸质的书要高,我可以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还可以在被窝里看,终于不到一周,这本书就被我看完了,而且我还破天荒的给每个章节做了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如此。

《蛙》这部小说是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另外,我从这本书中读出了很多作者隐晦的对人、对事、对国家的情怀或者不满。

很多人在莫言获得诺奖后,对其获奖的原因提出了质疑,质疑他的作品中隐含了太多中国当代社会的阴暗面,所以才抓住了欧洲评委们的心,才能获奖。但我认为,歌功颂德的作品是永远得不到诺奖的,而且这些所谓的“阴暗面”也不是什么国家机密,公布于天下,或许还能够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呢。

姑姑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的一生就是中国计划生育的血泪史。她是一个接生了无数生命的,且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而出现婴儿死亡率高的历史的妇科医生,也是一个对超生的毫不留情、赶尽杀绝的终结无数生命的侩子手。

1937年出生的姑姑,16岁卫校毕业就开始接生,到她退休时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她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的历史,在高密东北乡被奉为“神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到1957年,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中国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姑姑在此时大显身手,而被人奉为“神医”。而世人皆知的1959年到1961年的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让中国人口出生率锐减,死亡率大增的悲剧在全国上演。身在东北乡的作者和小伙伴们只有在煤堆里捡食煤渣来充饥。1962年,粮食开始丰收,出生率急剧增加,姑姑又开始了她光荣的接生工作,其地位也进一步提高。1965年底,见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国家在一些地方开始了第一次计划生育,可想而知,一贯以“多子为福”的中国百姓是多么的抵触这项政策,姑姑自此开始成了扼杀生命的“侩子手”。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为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姑姑为代表的计生员们使用的各种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是想尽一切办法“赶尽杀绝”。为了计划生育,他们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强迫男女结扎,甚至利用暴力手段阻止即将哇哇坠地的胎儿出生,文章中就例举了一次姑姑追赶孕妇的事件,最后孕妇跳水溺亡,不过计生员们是不会负任何责任的。但是姑姑也不是个没有人性的“魔鬼”,只要孩子离开了妈妈的肚子,呼吸到了这世间第一口空气,他就是中国的一个公民,姑姑就会尽自己的职责保护他们的安全,这时她俨然从“魔鬼“变成一个“天使”。

不过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计划生育把无数生命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它也遏制了中国人口的急速膨胀。据推算,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如今中国的人口将达到30亿,各种社会问题将使国家崩溃。但换个角度来说,如今中国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口众多”,“人”作为消耗体的同时,也在创造财富,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群体,而这个正是中国所具有的优势。不过,计划生育也将加剧人口老年化到来的速度,人口的“红利期”也将随之消失。计划生育的国策会不会改变呢?这不是我等草民所能左右的,静观其变吧。

除了大篇幅的描写姑姑的计划生育史外。文中还谈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的发展,以及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其中提到的食品安全、环境、腐败以及警察对一般案件的漠视等问题。作者表达了自己从抗拒到无奈接受现实的心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中的作者自己在退休后还通过代孕方式做了爹,而计划生育的坚定拥护者姑姑,也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借用他的一句话,人生不能逆水行舟就顺水推舟吧„„

我对作品粗浅的认识就到这里。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识的莫言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谦逊中略带孤傲的1955年出生的山东老头。我认识的《蛙》是一部描写中国60年计划生育史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写实小说。《蛙》就是“娃”,“娃娃”的“娃”。

篇6:读《母亲给莫言的"礼物"》有感

人们常说从文章中能汲取营养,我认为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点被动;还有一种是主动的思考,从他人文章中直接抽象出一种道理来。本文作者就是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词中,攫取了一泓清泉。

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接受采访时,莫言说:"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毋庸讳言,母亲给莫言的五份礼物无疑影响了莫言的一生,这影响让莫言与母亲灵魂深处有了"相通之处"。

文中从五个方面写母亲对莫言的影响。写出了母亲那份"爱"与"宽容","忍让"与"善良","仁慈"与"悲悯","知耻"与"诚实","责任"与"坚韧"。母亲的这些品质,构成了莫言成长的小环境。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当记者问道:"你认为你的获奖哪一所学校对你影响最大?"获奖者说:"幼儿园,在那里我学会了饭前洗手,懂得将好的东西跟小朋友们分享"

原来真正的成功不但需要一种品质,而且还应有一定的高度。

★ 读莫言作文

★ 读莫言初三作文

★ 莫言颁奖词

★ 莫言散文

★ 莫言语录

★ 莫言经典语录

★ 摘录莫言经典语录

★ 莫言经典语录

★ 关于莫言的作文

上一篇:高考字音字形复习资料下一篇:赵旭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