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作品

2024-05-22

范仲淹的作品(精选14篇)

篇1:范仲淹的作品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这首诗歌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篇2:范仲淹的作品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体裁作品:

诗歌

《江上渔者》、《鹤联句》、《登表海楼》、《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访陕郊魏疏处士》、《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上汉谣》、《野色》、《河朔吟》、《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定**·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散文

《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上执政书》、《严先生祠堂记》、《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

书法

篇3:范仲淹的眼泪

明道二年, 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中有个没有官职的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见百姓只能以食野草为生,范仲淹心里很焦急,马上制定出方案,调粮救急。

有一天,粮食刚刚运到,还不曾发放,竟然被偷盗了两担。范仲淹极为恼怒,下令严查偷盗之人。后来,小偷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汉子。范仲淹大怒,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却传来哭喊声。范仲淹将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是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跪在公堂之上, 不停地磕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这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可怜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法。”老妇人哭得哀痛不已,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将偷粮之人责打了一顿便放了, 老妇人连连叩谢。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 以整顿吏治为重点进行了改革。他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视全国各地,考查各地的官员政绩,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便把他们的姓名从官员簿上划掉。有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划去名字, 罢免了官职,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面对哀号,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已任官职的富弼恰好同行, 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划掉, 却惹得他全家人痛哭, 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

范仲淹回答道:“青年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shìdú)之情,所以法外开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员的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 (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时的省)哭呀。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那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对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来说, 他的眼泪与他的处事原则一样,不会轻易地流。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 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篇4:范仲淹的“三光”

从此,范仲淹的直谏,就名闻朝廷了。1029年的冬至快到了。61岁的刘太后望着宋朝的天空,愉快地筹划起生日。她已经在宋仁宗身后垂帘听政7年,现在,她想由天子带着群臣来拜寿。此念一出,别人还没说话,范仲淹就跳了出来:“不行!太后過生日,是皇帝的家事,扯上文武百官跪拜,岂不乱了后世的体统?”范仲淹越说越激动,干脆连还政于皇帝、退居深宫的话,也说了个痛快。老太太一生气,就把他贬出京城。他的同僚好友纷纷赶来饯行,对他的行为赞不绝口:“此行极光(极其光荣)。”

过了几年,刘太后去世了,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然而他屁股还没坐热,就和皇帝吵了起来,原因是宋仁宗想废掉郭皇后。既然平民都可以因“七出”之罪而休妻,何况一个皇帝?所以宰相吕夷简连忙举双手赞成,范仲淹却摆出一堆大道理,不让仁宗离婚。最终仁宗烦得受不了,把范仲淹贬到睦州了事。京城官员闻讯,又一次热热闹闹地来送别,大声赞扬:“此行愈光(更为光荣)。”

没多久,范仲淹又回到了中央。这一次,他画了一幅《百官图》进献仁宗,嘲弄宰相吕夷简一味提拔亲信、朋比为奸。吕夷简跳脚大骂他离间君臣,于是范仲淹又被贬到饶州。士大夫们轰动了,第三次跑来喝饯行酒,啧啧称赞:“此行尤光(特别光荣)。”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这样的荣耀,我已经前后三次了。”言毕,这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转过身,挺直了背脊,迈开大步,洒脱而去。

篇5:范仲淹作品故事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 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范仲淹却不是这样。

当南 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他自然 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奠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篇6:范仲淹的作品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故事大全1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任为官时,更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的人员中有个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只见民不聊生,范仲淹马上调粮救急。可粮食刚到,竟然被偷了两担。范仲淹下令彻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传来哭喊声。

一老妇人上前不停地磕头,嘴里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可怜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责打了几棍偷粮人便放了。

后来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不称职的官员都被罢免。有一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罢免,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罢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之前那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而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任,那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对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来说,他的眼泪不会轻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值得后人学习。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故事大全2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故事大全3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本来,有喜有忧,属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但在那种平民百姓的“天下之乐”少之又少的年代,范文正公的忧自然也就远多于乐了。难怪他在短短的《岳阳楼记》中就“忧”字连篇。

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总会有忧愁,问题在于忧什么、为谁忧。范仲淹的“忧其民”、“忧其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忧国忧民。一个“忧”字,既不为“物喜”,亦非为“己悲”,而完全表达的是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负。他以忧国忧民之心,多次上书朝廷,直陈己见。他写的《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上时相议制举书》等,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等改革措施。其中,《上执政书》是在他居母丧期间写的。旧时官员丁忧期间,通常是不必问国事的,但他为了“四海生灵长见太平”,还是“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仅此一事,便可见其“忧”之一斑。

范仲淹的“忧”,归根到底是为普通百姓而忧。他在任兴化县令时,发动当地民夫建成数百里让“民享其利”的捍海堤,被百姓誉称为“范公堤”。他位高权重时,则极力为百姓选好官。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庆历三年十月,朝廷为整顿吏治,决定逐路(注: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选拔转运使,对不称职者皆行罢免。在审查名单时,范仲淹把那些庸碌无能的转运使的名字,毫不客气地一笔勾掉。与范仲淹一同审核名单的富弼见勾掉甚多,心有不忍,便劝道:“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义无反顾地坚持将庸碌无为者勾掉。在范仲淹的眼里,“一家哭”与“一路哭”孰轻孰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笑,只好让少数不肯干事或干不成事的庸官(包括他们的家人)哭了。

篇7:《范仲淹》的故事

当时,在书院里,有一个同学和范仲淹走得特别近,他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家中很富裕。他了解到范仲淹的艰苦生活后,回家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留守官听了非常感动,就叫儿子把自家好吃的东西送些给范仲淹。范仲淹推辞不掉,只好收下。

过了几天,留守官的儿子来到范仲淹的床上取书,无意中翻开了一个包裹,里面竟是自己送与范仲淹的食物。这些东西,范仲淹根本没吃,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有的都腐烂变质了。他非常生气,跑到学堂里质问范仲淹:“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好好的东西都让你白白糟蹋掉了,这是你的待友之道吗?”

范仲淹等他冷静下来后,歉意地说:“谢谢你们一家人对我的帮助,我很感激,只是因为我长期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突然享受到这么美味的食物,以后我还能吃得下薄粥酸菜吗?另外,我之所以接纳你的食物,就是因为我非常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害怕让拒绝伤害到你啊。”

原来,范仲淹“不领情”背后的原因是这样啊,留守官的儿子惭愧极了。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遇到确实无法拒绝的情形时,不妨像范仲淹一样,笑着接纳,但背地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坚持着自己的初衷。这样,你才能既不伤害了友谊,也不会改变了自己。

★ 范仲淹的故事读书笔记

★ 范仲淹的故事读书笔记400字

★ 范仲淹看风水益智故事

★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

★ 读书笔记大全300字

篇8:范仲淹的经济头脑

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适逢浙江地区发生饥荒,谷价飞涨、百姓叫苦不迭。按常理,作为官府来说,这个时候就应该运用行政手段平抑物价,然而,范仲淹的举动却很令人费解,他不但不去平抑物价,反而张榜要求商贩将谷价增加到每斗一百八十钱。众人都不理解范仲淹的所作所为,但也不敢多问。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杭州谷价提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四面八方,许多外地粮商一见有利可图,就不分昼夜地纷纷将谷米运往杭州;市场饱和之后,价格自然就回落了,使杭州百姓平安度过了荒年。原来,这正是范仲淹的高明之处,因为他懂得:什么东西少了,价格就会高;一旦量多了,价格就会走低。范仲淹发现的这种规律,在经济学上叫“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商品的价格完全受市场调节,量少了价格就走高;量大了价格就走低。范仲淹当然说不出“完全竞争”这个名词,但显然他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宋神宗时期,江浙一带再次发生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逃荒。按理说,作为太守的范仲淹应该多方筹集钱粮、加大救济力度才对,可是,范仲淹却又做出了一些让人想不通的事情:大灾当前,他竟然组织起了各种形式的划船比赛,举行盛大的仪式,他自己还天天乘船来往于江河湖海之间,观看赛事。在他的组织、提倡下,划船比赛搞得热火朝天,从春到夏,江河湖海上热热闹闹,赛事不断;很多富商大户信佛,范仲淹就召集各寺庙的住持,动员他们修葺寺庙,他说:“灾荒之年,工价便宜,有利于搞工程,兴土木。”于是,各地的寺庙便开始大规模搞工程建设,翻修寺庙。有些大户见工价如此便宜,便也开始修粮仓、房屋……

范仲淹的做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他在大灾之年,置百姓疾苦于不顾,却大搞赛事、大兴土木……有一些人更上奏朝廷,弹劾范仲淹。

朝廷接到奏折后,让范仲淹做出解释。范仲淹说:“大灾之年,流民遍地,为长久计,必须为灾民找出路,想办法让他们有活做,能自己赚来一份糊口钱,这才是上上策。我提倡、鼓动划船比赛,是因为比赛中要用到船,主办比赛的商家就要拿出钱来造船,造船就需要用工,而灾民就有活做了。比赛过程中,也需要人工,这样又能给灾民找到一份工作。我大兴土木,也是这个道理,通过工程建设,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那些没饭吃的灾民就有工可做,不就解决吃饭问题了吗?”

篇9:范仲淹的眼泪

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中有位没有官职的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见百姓只能食野草为生,范仲淹心里很焦急,马上制订出方案,调粮救急。

有一天,粮食刚刚运到,还不曾发放,竟然被偷盗出两担。范仲淹极为恼怒,下令严查偷盗之人。后来,小偷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汉子。范仲淹大怒。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却传来哭喊声。范仲淹将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抬头一看。竟然是一位哭成泪人的老妇人。

老妇人跪在公堂之上,如鸡啄米般不停地磕头。她哭诉道:“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哀哀不已。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将偷粮之人责打了几十板子便放了,老妇人连连叩谢。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以整顿吏治为重点进行改革。他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视全国各地,考察各地的官员政绩。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便把姓名从官员簿上勾掉。有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勾去名字罢免官职,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面对哀号。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已谋官职的富弼恰好同行,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青年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员的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哭呀。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

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这种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阅读思考

1.文章重点突出了范仲淹的哪些优秀品质?

2.结合具体语境,简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范仲淹将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抬头一看,竟然是一位哭成泪人的老妇人。

(2)老妇人跪在公堂之上,如鸡啄米般不停地磕头。

3.富弼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如果在第五段详写被罢官一家老小的哭哭啼啼,好不好?为什么?

篇10:《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不幸的是,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为了读书,他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他经常读到夜深有点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感到困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他每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学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看见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难,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动回家告诉了父亲,然后父亲就叫儿子去给范仲淹送好饭好菜。过了几天,那位同学就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放在地上,原封不动都快发霉了。于是那个同学就责怪道,君子不知小人送来的食物,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现在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那些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后来范仲淹,又到南都学舍读书,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因此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负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篇11:范仲淹的故事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常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四、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三首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一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首先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交流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 粥 割 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 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 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 课: 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的故事。(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二、速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 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 2——7 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4. 汇报交流:

(一)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 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 饿了,就用稀粥充饥。(1)引导: 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引导理解“废寝忘食” : 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3.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 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 的由来。(1)句子对比训练: 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引导学生从 “从凌晨” 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 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5. 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1. 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2. 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 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 师小结: 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三、体会写法:

1.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 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 教师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篇12:我眼中的范仲淹

(一)一千多年了,多么遥远的岁月,足以让沧海化作桑田。又是多么短暂,就像光阴的火,一闪一灭的距离。历史的时空风云浩荡,曾经显赫辉煌的北宋王朝也不过是在史册上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多少盛极一时的帝王将相,也只是在北宋的天空上闪烁过的一颗流星,稍纵即逝的璀璨,瞬间灰飞烟灭。

曾经富丽堂皇的宫城,如今是一座寂寥的遗址,白天有摩肩接踵的过客,夜晚却是亡灵的影子在徘徊;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也只能在自己专有的那片天空,君临天下。而一代又一代的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以及太监宫女更是渺小如粉尘。但我们依旧可以在皇城,闻到他们微弱的呼吸;在那片曾经属于北宋的土地上,感受到他们余留的温度。北宋王朝,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深邃的孤独,一种高贵的寂寞。

时光仍在,是我们在飞逝。推开北宋朝关闭的重门,封尘的记忆如同冰河破裂,在历史的河道奔涌。退隐在岁月帷幕后面的,是无数风流帝王,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无数折腰的英雄,驰骋疆场、碧血黄沙的故事;甚至还隐藏着许多儿女情长,肝肠寸断、催人泪下的故事。有这样一个人,用他旷世才华、傲然风骨、坚韧意志,拨动了北宋朝那根冷韵冰弦,在庆历年间弹奏一曲人间绝响。

他,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2日,一个酷暑的时节,降生在徐州。这么一个幼小的生命,与生俱来就好似有着坚强的意志。

仲淹两岁便没了父亲,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无奈抱着两岁的仲淹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仲淹虽是朱文瀚的继子,但继父仍是对他关爱有加。但当他得知抚养自己多年的父亲竟是自己的养父,毅然离去,不顾朱家与母亲的阻拦,血浓于水,骨肉之情不可磨灭。这样一个被后世称为传奇的人物,一个才华横溢、风骨傲然的政治、思想、文学、军事家,他的成长历程,必定有着不同凡响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每个人都有双重性格,仲淹也不例外,他耿直、坚毅、多愁善感,无疑,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因为他雷厉风行的去除贪官污吏,他被贬做了知州,可他并没有因为被贬谪而颓废,从他在那些年中写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就可以看出,他忧虑国计民生,爱国爱民,虽在偏远的小城中,仍然没有使自己高尚的品德沦落,无论身处何方,总会心系国家与人民,始终如一的保持着自己高尚的品德,不会因外物的改变而改变什么。

篇13:范仲淹的作品

《范仲淹的故事》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课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言行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为了简简单单、扎扎实实上好这堂课,我通过“品读感悟—勾画批注—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情境对话、读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步骤如下:回顾复述奠基础,咬文嚼字品故事,诵读诗文悟精神,拓展升华促立志。

整体回顾:课文讲了范仲淹年少时刻苦学习的哪几个小故事?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吗?再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学生则饶有兴致,娓娓道来。这样看似平常的教学实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细读、品读夯实了认知基础。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替代,因此,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接下来,我该和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咬文嚼字品故事了。首先请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第二部分并思考:这几个小故事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请圈画出来,并简单批注,尽可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过程中,我不时点拨引导,学生静心品读、批注,对人物特点有了初步认知,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自主默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读故事一:只身求学。

首先引导学生围绕“只身求学”自主质疑,接着学生以读汇报并发挥想象,换位思考体会范仲淹求学之艰辛,再仿照文中句子说说范仲淹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又会如何克服。通过想象画面,说话练习这一环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接下来,我适时地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课件出示合作探究提示,再请各学习小组从其余的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共同学习,合作探究。老师则巡视、参与其中,并适时地鼓励、点拨,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平等中的首席。

文中故事叙述方式各有特色,因此我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采用个性化的方式汇报展示,并以多元评价激发学习热情。

比如,分享“划粥割齑”这一故事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品词悟句,积累语言。从理解成语“划粥割齑”“毫不介意”“和衣而眠”入手,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琢磨、推敲,体会范仲淹甘忍清贫之苦,发奋苦读的精神。

分享“谢绝佳肴”这一生动的情节时,我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即兴表演,穿越时空,想象画面,透过范仲淹的言行体会他抵制的是舌尖上的诱惑,磨炼的却是坚定意志。就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地演着、读着、说着……在表演中感悟,在朗读中思考,在感悟和思考中,一个坚守清贫、艰苦奋斗的学子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分享“闭门勤学”则主要以分角色对话再现当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如既往、闭门苦读的情形,从中领悟作者巧用对比、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学到这,一位能忍羁旅孤寂之苦,甘生活清贫之苦,抵美味诱惑之苦,抗世俗浮华之苦,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却乐在书中的学子形象已经深深植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范仲淹日夜苦读呢?我的第三个环节———诵读诗文悟精神就水到渠成了。先引导学生思考:“范仲淹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呢?你从他的远大志向中领悟到什么呢?”学生思考并畅谈感受,我再指导学生激情诵读范仲淹的豪言壮语,感受他的远大抱负;诵读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受其忧国忧民情怀,诵读“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感受人们对范仲淹的景仰之情。

阅读之后知行合一。我以“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你想对一代名人范仲淹说些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当堂进行小练笔,鼓励其畅所欲言,最后,师生在齐诵励志名言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就这样,由课内到课外,从读到悟,由说到写,既理解了文本,又积累了语言,同时也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为实现“中国梦”发愤勤学。

篇14:范仲淹的为官风范

提到范仲淹,世界华人大都知道他的那句至理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范仲淹这句话是处于千年之外的一腔生命感慨,然而其人文精神之高度,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眼前的一座挺拔“高山”。有人曾说,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这一政治号角出世,正是与我们共产党人普世价值体系相契合的最早体现。由此可见,千年之外的范公令人高山仰止,是因为他为中华民族扬起了不朽的为官风范。

其实,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以及他的入世做人准则,绝不是简单地一声口号,这句话,确实是他身体力行的一个标杆。

一、做官为民。范仲淹自小家境颠簸流离,与底层百姓结下了骨肉血缘。他体谅百姓疾苦,乐于先人后己。

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在四川省罗江县御营镇响石村范家大院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就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却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还有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到苏州去往四川运麦子。范纯仁回来时碰见了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故停留在此。范纯仁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助其得以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因无法向父亲交差,所以久久地站立在父亲身旁,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道:“你在苏州遇到朋友了吗?”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感到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很对。

这些小事在现在看来,好像只是做官为民的一片心景,而在千年之外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爱民思想却是与日月同辉啊。

二、知过之心。范仲淹一生好学而谦遂。对于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意见,是乐意接受的。《宋人佚事汇编》中有这样一件事: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当前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如今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当今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师鲁的话后,就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千年了。”

做人为官,谦遂,纳谏是“天下为民”必须具备的做人品质,更是为官者“天下为先”的人性基石。范仲淹,这一点做到了,并成为我国千年人文历史上的一个典范。

三、清正廉洁。为官者,要做到“天下为先”,究竟有多难,对于持官谋己利者是难于上青天的难,而对于持官为民者那就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了。要想做官不累,照范仲淹的身体力行经验来说,那就是做到“施政清廉”。清廉是做官人轻松自如的法宝。

范仲淹就是宋朝以来,历史上的一位清廉官员。当年的宋朝政治上已步入官员腐败期,官僚机构的运作开始不灵。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就最先提出改革的口号,向仁宗皇帝提出十大建议,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建议皇上:减轻赋税、廉洁吏治、加强武备、加强军队建设、加强法制等共10条。当时他做参知政事(副宰相),负责惩办贪官污吏。由于他的清正廉洁,和严厉查办,致使当时的腐败官员们都对他感到畏惧。因而就不敢仗着胆子去贪腐。当时朝中曾流传一句话说:“只要范仲淹拿大笔一勾,一个腐败家庭就要痛哭流涕。”因为他对贪官只要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那么这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范仲淹说:“我宁可大笔一挥,让一个腐败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让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注:路,是当时宋朝的一个建制,若干个县可以组成一个路。)正因为他雷厉风行的反贪污,反腐败,遭到了保守派的竭力攻击,因此他只干了不到3年副宰相,便被贬职做了知州。

而心怀天下百姓的范仲淹,被贬官后却为民之心怡然昭然于世。他那篇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职时写出来的。很多人都到岳阳楼去过,很多人都写过岳阳楼记,范仲淹怎么写的呢?他就抓住了由岳阳楼记一个悲、一个喜,比如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时候你感到很悲凉;第二个就是“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很喜,他抓住悲、喜两个字,不是景物让我们喜,而是天下事让我们忧,一腔为民抱负让我们喜。最后他就归结一个结论:我们当官的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实际上就在封建时代给所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一个忧乐标准,也更是与我们当前“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人民公仆”的价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范仲淹是古代“天下为先”思想的先行者,而他的思想正好契合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人文价值体系思想观。天下为先,即是人民为先,而我们的天下为公,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就是“天下为先”的更具体体现,那么我们的入世为官思想就得像范仲淹那样,做到“一心为民,谦虚纳谏,公而忘私,清正廉洁”这四点。

历史是一面镜子,范仲淹就是这面镜子中值得我们为官者引以为鉴的一座丰碑。文

上一篇:小学安全教育活动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猪宝贝的快乐生日》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