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陌生新的熟悉作文

2024-04-25

旧的陌生新的熟悉作文(共16篇)

篇1:旧的陌生新的熟悉作文

旧的陌生,新的熟悉初中作文600字

这个夏天来的太迟了,当荷花绽放在池塘的时候,我已经毕业了,来到了五中的新班级。

记得认识新同学、新的老师的.时候是一月前,来到陌生的环境,我的内心忐忑不安:我要是融入不到新的集体那要怎么办,要是同学们不爱和我一起怎么办……然而,我发现,我错了。现实的班级并没有想象中的冷漠,相处了一天之后,我们迎来了第一堂语文课。

只见语文黎老师的黑色高跟鞋迈了进来,黎老师身着一袭富有古画风的长裙,走到了讲台中间。全班立即肃然无声,四十三双眼睛齐刷刷地投到讲台。语文老师开始发言了,深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柔和,柔和中又不失委婉,仿佛春风拂过泸沽湖,秋雨浸侵九寨沟。黎老师正在介绍语文这门气体学科,清爽的夏风便迎面而来,貌似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窗外的树叶跳起了华尔兹,一群麻雀唧唧喳喳地飞过窗边……新学期,又给我一种新的体验,我们低头做着笔记,语文老师的话语,把我拉入无尽的遐想中,我犹如奔跑在宽阔自然的田野中,听着老师的教诲,而教诲又好像新鲜的空气,我在一点一滴地慢慢吸收。拿起那张返校考试卷,听着语文老师一字一句说的话,应该是新学期最开心的事了吧!我们在那充满美妙的地方开启知识的大门,只可惜不一会儿,下课铃便无情般响了起来,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那课堂,望着老师的背影,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我只要质量,不要数量。”这句话是我在一年之中,两个语文老师说过的。想到这里,我便又回忆起了曾经的课堂。我想:开学的第一堂课我都如此依依不舍,那么我就要好好学这无形的气体学科。

抬头看看――白云在蓝天正随风漂浮,新的学期,新的熟悉,我一定要好好学……

篇2:旧的陌生新的熟悉作文

一天,又一天,离开学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忙碌了一天,又一天……

整理了一遍,又一遍的行李,带着一种莫名的感觉步入了新学校。

我开始忐忑不安起来,这必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独立在学校住宿。没有家长,没有亲人;幸好,还有室友们,一会儿就都混熟了。

新的,一切全都是新的。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还有,全新的我。一张张陌生的脸孔,使我仿佛就像一阵风,在学校里刮过,若隐若现。

教室里,同学们嘻嘻哈哈地,熟悉的同学就是不一样。我仿佛看到其中的一个,就是以前的我,在与同伴们嘻嘻哈哈地讲笑话。旧的我,与旧的朋友……

喂!新的.我,全新的我,开朗起来吧!尽快交到更多的新朋友,与他们一起嘻哈吧!让大家都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中,一起开心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吧!

嘿!旧的朋友,你们还好吗?旧的同桌,你们家的苦桃熟了吗?旧的班主任,你还好吗?

新的同学,都很可爱;新的老师,都很平易近人;新的班主任,就像我们的老朋友,总是跟我们谈心。

新的床,新的宿舍,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很不习惯。与室友们谈到三更半夜,才慢慢入睡。

旧的床,旧的房间,空荡荡的,在等着我回去。躺在那张旧的床上,思考,思考我今天达到目标了吗?

融入到新的集体里,才发现,自己原来多么的渺小,与别人比起来,自己如一粒尘埃。

有新的,才衬出旧的可贵;有旧的,才衬出新的难得。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新的,旧的,都在激励着我。

篇3:熟悉而又陌生的作文题

绿色, 生机勃勃, 赏心悦目。绿色, 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 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1) 角度自选; (2) 立意自定; (3) 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今年江苏的作文题目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熟悉的陌生文题!

说其熟悉, 身边的事, 日常的话, 打开任何一种媒体, 扑面而来的都会有“绿色”的影子, 只不过或浓或淡罢了!百度一下, 找到与绿色相关网页约100, 000, 000篇, 生活位列其中, 绿色不为生活, 又为什么呢?所以, 是熟悉的, 每位考生都熟悉。另外, 题型也是熟悉的, 考生们轻车熟路, 不必介意多少, 沿着反复练习过的提示性材料+题目的形式做就可以了。要求也是熟悉的, “三自一限”的原则没有变。

可是真正熟悉中学作文教学的人会知道, 目前的中学作文是作文与生活基本脱钩, 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 说假话, 写假事;“大”, 青春年少, 却是那样的老成, 充满了世事沧桑, 毫无青春与朝气;“空”, 内容空洞, 不实在, 不具体;“抄”, 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 千人一面, 没有个性和特点, 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作文与学生生活与思想实际严重脱离, 学生无内容可写, 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虚空化”、“成人化”的倾向, 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也许, 正因为如此, 造成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平面化与呆板化, 学生对于绿色生活的理解也多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 可真正地写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就有难度了!可能会见绿色而不见生活, 诸如这样的思路:审绿, 读出绿意, 准确地把握好绿意;点绿, 点缀绿意, 或用散文笔调诗情画意地将绿意点染到文中;阐绿, 或用论文笔法有理有致地阐述绿意。或者, 不能把绿色生活上升到精神层面———一种生活的理念, 而停留在“低碳生活”方式的简单叙述之列, 诸如:随手关灯、开关, 拔插头, 不坐电梯爬楼梯, 出行以自行车、公交车代替私家车等, 用布袋、竹篮等代替塑料袋, 不乱扔电池等。由此, 对于广大的考生而言, 又是陌生的了。

不过, 今年高考作文不再是去年的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品味时尚》) , 而直接要求学生去书写生活本身了, 从作文的承继角度来看, 江苏的作文命题思路是很不错的。有两点值得肯定:

其一, 坚定不移地走生活化道路, 把学生的写作方向拽向真实的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 关注生活的事, 直至关注我们的星球!绿色生活, 表层的可以写在具体的生活中的举措, 深层的可以写心灵的绿色。诸如: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绿色消费, 环保选购;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垃圾分类, 循环回收;救助物种, 保护自然……地球的绿色当然需要, 可心灵的绿色也同样不可或缺, 社会的浮躁与喧嚣之下的人的疲惫的心灵不正是需要绿色来安慰吗?繁忙的应酬, 激烈的竞争, 逼得我们不能有半点懈怠, 心灵的疲惫需要热闹浮华背后的绿色的清净, 需要散淡的月光与柔柔的晨风的清洗……我们需要绿色的生活, 不就是要远离喧嚣浮躁, 寻找到生活的本真吗?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活动。”启发我们的莘莘学子, 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 参与并体察我们的生活, 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哲、理、思, 这样才能考好作文。

其二, 材料的引导恰到好处。三句提示性话语, 通俗而又深刻, 层层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渐渐地引向深度。“绿色, 生机勃勃, 赏心悦目。”此句是对绿色的描述, 可谓观其形。“绿色, 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此句是对绿色功用的阐释, 可谓析其质。“今天, 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此句是对绿色的价值进行嫁接, 可谓搭其桥。关键在于末句, 把绿色上升为价值理念, 与生活对接, 引领正确生活的方向与绿色生活的潮流。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30日参观世博园广东馆, 鼓励广东倡导绿色生活;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也是“低碳减排以·绿色生活”, 号召公众从我做起, 践行绿色生活, 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还是回到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吧, 那上面是明明白白地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作文教学就是要回归生活, 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本次江苏高考作文, 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作文教学的新课改理念, 也合乎时代发展方向, 作文就是应该要关注时代生活啊!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生活犹如泉涌, 文章就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

篇4:结束旧的,为新的开始准备

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决定放弃了,我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我一个人这么的执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我想做的也不可能做到了,那我的坚持还有有什么意义呢?我很清楚的知道现在的他是不会喜欢我的,虽然我不知道现在,但是至少我知道以前的他还是喜欢过我的,这样就可以了,我知足了。我不想在继续下去是我想在在伤害自己了,没有人在乎我就已经是和可怜了,要是我自己也不爱我自己的话,那我不是什么也没有了吗?我不想这样,即使明天我上去,我也不会在去见他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思了,我想做的只是找一个人来忘记他,我不想让他在我的心中就这样的扎根,有什么意思,他不是我要找的人,也许曾经是,可那也只是曾经了,与现在没有任何关系,我现在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为什么还要找一个人来伤害我呢?那样的痛我已经知道了,我不想在伤害自己的心了,我不想在那么的伤心之后还是我一个人,有什么意思,好好爱自己吧!我现在一个人不也很好吗?刀,我知道你根本就没有在乎过我,那好吧,我放弃,你不是对她说:我不爱你了,你走吧!对吗?同样我也想对你说:我不爱你了,我要走了!我要离开这个本不属于我的世界,那个没有我存在的世界。从我认识你到现在,你的世界里就只有你一个人,也许她都没有深深的走进过你的世界吧!你把你的世界封闭起来,你的世界永远就只属于你一个人,同样我也进不去,现在的我也不想进去了,你就一个人过这个你一个人的世界吧!我走了,爱你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长到当年那个小小的我都已经是个大姑娘了,我也长大了,外面的世界也大了,我不会在为你一个人了,我的世界还会有别人的,不只你一个。你常常说我笨,我也知道我笨,可以后不会了,放心吧,以后我会很坚强的,我会坚强的面对那属于我的一切,可这一切都与你无关了,我的世界不会在只有你了,也许爱我的人已经出现了是我没有看到,我会用心去看的,没到也没有关系,我会把心静下来,用心去等那个属于我的人的出现,我会在他来的方向等着他来爱我,我也会用尽我的全心去爱他的。从此以后,我不会在任何人面前提起你了,我要慢慢的把你从我的世界里分开,我也不会在打扰你了,放心吧!你可以好好的去追求自己爱的人了,我不会打扰,这也是我唯一最后能给你的了,我不想在说再见,因为我已经说了太多次的再见了,在说连我自己也不相信能不能再见了,所以我不想说什么了,我能为我们之间留下的也就这么多了,这不是一篇日志,也不是什么,这是我留给年轻是的我的,我要把我的爱永远的停留在这里停留在原本就没有开始的地方,这样也很好不是吗?我们之间本来也就什么也没有发生,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我想以后也只能是这样了。心走了也就不会在回来了,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放弃的,也许是从那次你让我上去回来之后吧!没有去之前我会很想你,想到心痛,可是回来之后的我却好象什么都看清了,也看透了,我的执着,也仅仅是我的执着,对你没有任何意义的执着,也许我对你来说根本就只是在无聊的时候可以讲话的一个人吧!你也不在乎已经伤了我的心,我的心在也伤不起了~明天我想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算是一个结束吧!我还是那句话,我不想说再见,没有开始那来的再见呢??我的爱,我的选择,转身、离开!!

开始我的下一个等待,我要很幸福的等着我的下一个开始,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我只希望你能快点到来,给我一个美丽的爱情,让我做一个幸福的小女人,一个快乐的小女人!

T Y

篇5:熟悉与陌生作文

对于未知的本能恐惧使人们不愿深入接触陌生的事物。确实,陌生的事物中蕴含大量未知,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以及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认识的迷茫。客观上不明白如何认识,主观上不敢尝试各种认识途径,二者合力,使陌生阻止我们认识陌生的事物。如当改革开放大潮涌来,对陌生变革的心理排斥也使许多人重弹“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老调,把熟悉的标签贴上陌生的事物,拒绝理性地认识这场社会变革。如果我们畏于陌生,自然也将自己隔绝于深入认识陌生事物的途径之外。

同时,对于自己充分掌握了熟悉事物的盲目自信也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熟悉事物的好奇心。米兰・昆德拉说:“现代人的傻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思想的不思考。”卢梭也提出:“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在于他自以为知。”当我们以“熟悉”一词归类某一事物时,实则建构了一层“已经理解该事物”的逻辑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我们用自己理解的事物模样代替事物本身,即使尝试新的探索也只是在自己已有认识中搭建新的逻辑闭环。对于熟悉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理解也在这样的坐井观天中失去可能。

其实,导致陌生与熟悉妨碍我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根本在于人们对已有认知体系的守成。我们不仅拒绝接触陌生事物,甚至拒绝接触熟悉事物中的陌生部分。我们安于思想的舒适圈,担忧、懈怠、恐惧共同交织,左右着我们停下对事物更进一步的新的理解。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常落后于社会的演进,最终当我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时早已落于人后。

因此我们应当避免以“熟悉”与“陌生”这样简单化的标签草率地对事物加以分类,更不可囿于已有的认知框架中。对陌生的事物也可有熟悉的认识方案将之逐步拆解,对熟悉的事物也可从陌生的角度重新探索。况且时代总在发展,事物总在变化,今日所有对熟悉与陌生的划分最后都会归为旧知,因而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一切事物。

篇6:新的要来,旧的也不要去随笔日志

正逢换季,家庭成员一起动手装蚊帐。我和JJ(我先生)把床垫拿起来,打算把那种蒙古包式的蚊帐放上。把床垫搬下来的时候,发现床垫下面是大大小小各色袋子和广告纸,我和JJ交换了一个会意的颜色,迅速装进垃圾袋扔掉了。吃完晚饭姆妈开始发火了,我们默默地低着头各自溜走……

除了床垫下的“秘密”,她的大衣橱也是永远让我头疼的地方,里面杂七八拉的东西塞得一打开门就会飘下来陈年旧岁的收银条、包装纸、喜糖盒子、短短的扎好的塑料绳子、坏掉的衣架…每天她都花大量的时间寻找某一件东西,因为实在是太多东西了,以至于无法找到任何东西。为了提醒自己记住某样重要的东西,她总是会做某一个明显的标记,例如在大衣橱的门的里面贴个不干胶的挂钩。但是永远只有不断增加的“重要”的东西,最后大衣橱打开来,门上挂满了花花的物件,而要找的那样永远湮没在其中。

她不会反省这些问题,反而极力地声讨我们“随便”乱扔东西。DD(我女儿)穿破的小鞋子我扔了两次也没有扔掉,都被她偷偷地从垃圾篓子和门外捡回来。

她一再地回忆过去艰苦的日子。这个每天寻找老花眼镜两到三次、记性极其败坏的老人,对于二十年前小菜几毛几分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由于受她的教育,从小我就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东西。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看到隔壁寝室女生洗衣服时候用着一块光溜溜的新香皂,我特别奇怪为什么上面没有粘着一块用剩的肥皂头--从小在家里,用剩的肥皂都会贴在新的香皂上,形成不同颜色的一个凸起。我忍不住问她,她一开始不明白我在说什么,我于是问她是不是前面那块用完了,她说当然用完了,我又追问能正好全部用完吗,她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她说当然是用剩一点不好拿就扔掉了。从那以后我豁然开朗:这世界上还有一种除了极度节约以外的另一种生活模式,就是扔掉觉得不方便或没有用的物品。

如果说现在的我还能在扔掉一些可用可不用的占地方的东西时还有些罪恶感的时候,我的`女儿则完全不知道节约是什么:她生活在如此物质丰富的年代,以致于我需要一再跟她强调要适度节约。用的铅笔和橡皮、课本和纸张、颜料和蜡笔、发夹和发带,所有一切都被漫不经心地乱扔一气,丢了也顶多是怕被责骂,而不会感到可惜。

篇7:熟悉而陌生的课堂

开学了。我们又回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课堂, 这课堂也许是原来的, 上一学年我们就在那里上课;也许是陌生的, 尤其对于我们七年级的同学来讲, 老师、同学、课程、教室的陈设与环境, 一切都是新的。但是, 即使在新鲜的感觉里, 我们还是能品尝到一种熟悉的味道, 那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的经历。

我们都熟悉自己的课堂, 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让我们觉得课堂原本就该是这样的, 闭着眼睛都想得出它一成不变的布置, 老师的振振有词, 还有上课时大家正襟危坐的姿势。但有没有一瞬间, 你想到了古代的课堂、国外的课堂, 那些你陌生的课堂都有哪些异样的精彩?或者, 你想像过你理想中的课堂吗?

篇8:是熟悉,还是陌生高三作文

今年春节过后,我去了一趟乡下参加婚礼。一种久违的欣喜溢出了身躯,迫不及待的在那儿搜索童年留过的影子。是亲切,也有陌生。

哥哥站在一所房前发呆,我知道他在想什么,房子变了,朱红色的门窗,没有以前淡蓝色的漂亮,窗帘没有以前的好看,堂上的山水画帖上了他们的上帝。这曾是我们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亲手建的房子,我们曾认为最漂亮的.房子,我们生活了十多年的房子,我们曾在这里长大。如今物是人非,我们漂流的心一直都未找到过家。久违的熟悉,我想回家,但又不得不客气,想跑进去,去寻找那写丢失的过往,我们的给予都在这里珍藏。我希望可以找到一条路指引我们到那所房子里,我拼命的搜索记忆中,我是否在这里留下些什么,或者在这块土地上埋过什么,我想把他们找回来,作为纪念,或者给自己一些安慰。因为我们都希望还能和这所房子有关系。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儿已经不是我们的家了,我们没有它的拥有权。我们所有的记忆都全部在这里封存。不舍的离开那所房子之后我从哥哥的眼神里会意到他的决定,我们一样的决定:长大后要买下这所房子。

我们去了朱奶奶家,看到很多小时候的玩伴,只是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毕竟曾有一段时间是空白的。而朱奶奶看见我们就崽呀崽的称呼。让我们觉得无比的亲切、温暖。后来朱奶奶和我们谈到乐乐的事“乐乐不是在一中读吗?怎么我没见到他呢?”我问。“他在那儿天天上网,没人管。就把他转到二中去了,”朱奶奶说“那网可上不得啊,上了就会上瘾。”“我就是受害者。”哥哥笑着说。“呵呵……”“我们该走了。”“今天就在这儿住下吧,崽。”朱奶奶很诚恳的挽留着。我说“不了,我们要去石口住。”“去那和这不是一样,就在这儿住下,这儿有伴。”“不一样啊,那儿可以上网。”我笑着说。朱奶奶也笑了:“小孩子怎么这么好玩。”

去石口的路上,我开玩笑:“哥哥,你同学的妹妹都结婚了,你要加把油啊。哥哥笑了笑“是啊,你也要加油。

是啊,她们都结婚了,几年前我们还在一起玩呢。只是那么多记忆都已在时间的摧残中淡化了。时间飘过,带走了那些记忆,十多年的画面逐渐在脑海中成为空白。像一阵风,想留,却留不住。

篇9: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来了,来了!”妈妈朝着门外喊道。妈妈一打开门——只见一位不胖不瘦的男子,穿着一身草绿色的衣服,一顶草绿色的鸭舌帽,怀里捧着一个快递,喘着气,说:“您好,您的快递,请签收。”妈妈接过快递,签上字,说:“谢谢啦!你很累吧!来,喝杯水!”快递员摆了摆手,转身就走了。

我走过去问:“妈妈,你跟那个快递员认识吗?为什么要给他水喝?”“你这就不知道了吧!”妈妈脸变得严肃起来,“你想啊,要不是这些快递员,帮助大家送快递,我们就要到邮局去拿,多不方便呀!是他们把我们的东西,安全送到我们的手中。”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次妈妈在法国熏香工厂,买下了一个双猴的熏香灯。据我了解,这个熏香灯是限量版的,要5万左右,世界上只有100盏。听妈妈说,团队里有很多人的灯,在运输过程中,都摔坏了,妈妈的却完好无损。妈妈说是因为她找的快递员好,认真负责。

有一幅漫画,中国的妈妈都是让孩子认真学习,长大后不要成为保洁员、工人什么的;而外国的妈妈却是让孩子认真学习,让那些社会底层的人,可以好好生活,得到别人的尊重。

嗨,你好,我们不是陌生人!

篇10:陌生终究要变成熟悉作文

九月十日,伴随着刚过完中秋的激动,教师节也这样悄然来临。

记得20xx年的今天,我还作为新生代表懵懵懂懂站在这个陌生的主席台上演讲。可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一晃两年就这样溜走了,而如今台上站的又是另一个充满稚气的新生,估计我现在的心情只有两年后的她才能懂。

刚刚尝到了长大的滋味,继而就意识到我已不再是昔日无忧无虑的小毛虫了,我己经变成了等待破茧成蝶的蛹。昨日在操场上挥汗奔跑的学长们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我们。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围着庞大的操场忘我狂奔,几圈下来汗珠已遍布了我的全身,本来宽松的运动服如今却变成了迷你紧身衣,牢牢地贴在了我的身上。哎,无可奈何的挥汗奔跑,只为来年的一场蜕变。低头看见水泥地上蜻蜓丢失的翅膀,心想它一定很痛,就像我们心头上那种无可奈何的痛。我们何尝不是折断了翅膀的蜻蜓,继而又被老师家长在伤口上插上“中考”的旗帜。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你们是否听见了我们的呐喊声——还我们双翼,给我们自由翱翔的机会,我们要飞!

篇11: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

我回答:“过两天, 我要上一节公开课, 刚才我在想怎样进行教学。”

“你准备上第几课时?”没想到他竟如此追问。

“第一课时。”

“这还不简单!你首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提一提问题, 然后检查同学们预习生字词和读书的情况, 最后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番对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步入了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 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流程早已了然于心, 长此以往, 他们势必会因熟悉而产生“审美疲劳”, 对语文学习将日趋麻木, 机械应对, 兴致殆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 语文教学模式化的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屡见不鲜。必须承认, 这些模式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唯一的教学方式, 就有忽略文本属性、窄化教学形式、丧失教师个性、抹杀学生学习兴趣之嫌了。那么, 如何让语文教学耳目一新, 变得异乎寻常、鲜明可感, 从而引起学生的新颖之感和专心关注呢?我们的回答是“: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 首先意味着“守正”。即坚守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及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积极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 上出地道纯正的语文课。唯有“熟悉”这些“规定性动作”, “陌生”才有根基, 创新就不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正道。具体说来, 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 要发扬我国母语教育所创造和积累的丰硕成果, 准确理解历代大师的精辟见解, 在此基础上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发展观和适应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为创新奠定能量。其二, 要本着语文课程最本质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植语文情感, 丰富语文积累, 建构语文知识, 发展语文能力。其三, 要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角度来改善“学习状态”, 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 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策略, 尽量满足学生的共同需要、特殊需要、个别需要, 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语文教育。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 还意味着要“出新”。借用英国文论家特伦斯·霍克斯说的话, 就是“要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 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即在“熟悉”“规定性动作”的基础上, 创新出“陌生”的“自选动作”, 不断推陈出新, 努力开辟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以唤醒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全新的审美感受, 进而以新的激情和敏锐的感觉沉醉于语文教学之中。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引入“陌生化”理论, 在教学内容、流程、策略、情境等诸多方面进行“陌生化”处理, 使学生感到新鲜, 并快速聚合自己的审美注意, 始终保持好奇感、期待欲, 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二是丰富语文课型, 诸如读写结合、单元整体教学、主题阅读、演读、赏读等, 以此来激活课堂, 使学生钝化的审美知觉得以复活, 在多姿多彩的课堂情境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三是创新教学思路, 比如以达标式、境遇式、批注式、辩论式、剧场式、复述式等为教学主线来推进教学, 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审美感觉, 从而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 不断释放潜能, 体验学习的意趣。

篇12:陌生又熟悉的母校作文

“走,去小学玩玩,欺负一下小朋友!”“得了,还欺负小朋友,别让人家把你揍了!哈哈!”“你……你!”

久违了!母校!

升入中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实验小学门前的那条街却显得格外繁忙:自行车、轿车、电动车……把校门围的水泄不通,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苹果小哥”“香肠老大”都都还在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只是那原有的引人注目与新鲜感暗淡了许多,被周围陌生的小摊所散发出的光芒遮挡了,失去了曾经耀眼的光辉。这种陌生的`熟悉感令我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与躁动,究竟是为什么呢?

轻车熟路的摸到了走了六年的小路,那里也俨然失去了往日的模样,那个天天在门口唠嗑的老奶奶家门前。,居然贴上了挽联……那个在门口坐了三四年的老奶奶,再也无法继续走过这条小巷。心惊动魄的感觉瞬间袭来,原本一步就可以跨过的小巷,在那一刻却变得无比漫长,原有的那种熟悉感消失了。柔软的土路也变成了硬邦邦毫无弹性水泥路。,路边的小花小草也都悄无声息的无了踪影。

终于到了,我们来到了这里:一堵厚厚的墙的面前,墙体上面的那个大洞依旧还在,而埋在下面的东西,已然不知去向了……这里曾经是我们几个好兄弟结拜盟誓的地方,誓言似乎还响在耳畔,可一切却已物是人非。把目光移向远处,忽然发现那颗久经风雨的桂花树竟然一树芬芳,香味弥漫……

飞快流逝的岁月陌生了街道、陌生了小巷、陌生了曾经熟悉的过往,但却无法陌生那棵桂花树的渴望,还有那令人欣赏的动人芬芳……

篇13: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我在这个家里已经生活了十三年整,而我的父母也陪伴了我十三年,我本以为我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却又被自己泼了水——问卷调查父母那一栏,几乎是空白,除了电话号码我竟再写不出一个字,我这才发现我似乎对两位陪伴我长大的人一无所知,年龄?喜好?我统统不知道。那天我垂着头进了家门,桌上热腾腾的饭,父亲翻着报纸,母亲在为我盛饭,我被这一派祥和感染,他们看着我微笑着。啊……我是多么幸福的人啊,我心安理得的接受这一切,却从未注意过他们的心情。我有些僵硬的坐在餐桌前一口一口吃着饭,心又平静下来。请让我再次熟悉你们吧。

【【精华】熟悉的陌生人作文10篇】

篇14: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外公把手中的筷子狠狠地拍在了桌上,大家吓得都打了个激灵。

“你们一个个都低着头,玩着手机,这饭没法吃了!你们可就对着这手机傻笑吧!唉…”最后这声叹息是多么的无奈又无力,外公站起身,双手愤愤地背在身后,摇了摇头,步履蹒跚地离开了。

见外公发火,大家这才缓缓地抬起头,将视线艰难地从手机屏幕上移开,大眼瞪着小眼,面面相觑,一脸漠然,我四下张望了一下,坐着的表弟表姐,大舅小姨们,被外公这么一吓,愣在了那里,全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这时,外婆清了清嗓子说道:“你们可以反思一下吧,瞧瞧你们,家人坐在一起,却跟陌生人一样,这团聚还有什么意义?唉……手机害人呐。”说完便起身找外公去了。

仿佛是外婆的话让大家收回了被摄走的灵魂,一下子大家的表情才鲜活起来,表弟挠了挠头,大舅望了一眼小姨说:“惹爸妈生气了啊。”小姨无奈地摊了摊手。我看了看放在身边的手机,这小小身板,还真是有大大的影响呢,一块还不如板砖大小的东西,人们拿起照了照,便可以勾走人们的灵魂,让人变得冷漠无情,成天只会对着冰冷的屏幕忙碌,喜怒哀乐也只对着这毫无感情的设备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越来越少,这小小手机就如一道厚实,冰冷的墙,不带一丝感情地筑在了人们的友情、亲情里,让原本近在咫尺的两个人,心却天各一方;让原本互相熟悉的家人,变得如此陌生。大家虽然围成圈坐在这里共享晚餐,但这圈并没有圈住每个人的心,各自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抬头相见,眼里只是漠然,麻木呆滞的表情如此可笑,丢了魂,却只会低着头对着手机微笑,最终家人之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怎么能行?

“妹妹,最近学习怎么样啊?”表姐拍了拍我,问道。我回过神来,看了下四周,只见两个表弟手舞足蹈地好像在交谈着最近的篮球比赛,大舅挠着眉心一边和小姨抱怨着工作……家人间开始有了交流,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刚刚的陌生人仿佛被全部赶走,家里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大家的手机则放在一边。

这时,外婆挽着外公的胳膊缓缓地来到餐桌旁,“嗯,这下熟悉的人可回来了。”外公欣慰地笑了笑和外婆对视了一下,声音高昂地说道:“开饭吧!”

篇15:旧的陌生新的熟悉作文

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设计?这是一个关于价值判断的很难把握的问题。从古至今,“美”都被认为是人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的特殊判断。审美是任何人都有的亲身体验,而且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有差异,所以寻求美的规律,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美学研究课题。

而设计学科主要探讨的正是如何根据人们的审美规律来创造美。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工业设计,都兼顾着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目的。如何能够把握人们审美的一般规律,做出符合人们审美需要的设计,一直都是设计学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那么能否用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来概括审美的一般规律呢?能否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让设计师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有规可循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试做探讨。

二、形式学派与设计美学

在传统美学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美学体系有这样三个派别:模仿学派、表现学派和形式学派。模仿学派认为,美是一种模仿,或者说,模仿的东西能使人产生美感。比如一幅画,它是对自然风光或者社会生活的一种模仿,因此能够使人产生美感。表现学派认为,美是一种表现,也就是说,凡表现了某种功能、规律、目的、秩序、意识、生命力、人的本质力量、价值观念或感情的东西,都能使人产生美感。而形式学派认为,美是某种特殊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说,只要某种东西具备了这些特殊的形式,那么这种东西就能使人产生美感,比如对称、平衡、比例、尺度、节奏、韵律等,具有这种特殊形式的东西就是美的。这三大理论体系各有千秋,都能够针对特定的审美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其中,形式学派在设计美学领域影响深远。

对设计而言,形式是其艺术表现的方式和手段,形式是设计表现美的主要方法,研究设计美学的关键就是研究形式美的规律。

从理论上讲,形式美是指事物外在表现形式给人的审美感受,它与物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大小比例、光泽质感、节奏韵律、图案纹样等有密切关系。形式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对事物的美的抽象形式,总结出的一般规律,它包括: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安定与轻巧、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这些规律的运用能够给设计带来美的表现,其应用范例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如图1、图2)

形式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设计中的美,形式美法则有助于设计师创造美。但形式学说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运用了对称、均衡、比例、尺度等法则的形式就能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感。形式美法则的内容也因其过于空泛和教条化而不易被设计师准确运用。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先来研究人们的审美过程。

三、审美过程

(一)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班级来了一个新同学,她马上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进而引发人们对其容貌、打扮的打量和议论;班级里的一个老同学,突然换了一身新衣服,或者烫了个新发型,也会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发人们对她或褒或贬的评论;爱美的女性朋友总是频繁更换自己的服装、发型,增加陌生感,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使其进一步欣赏自己。所以,艺术家和设计师总是费尽脑汁地创作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让人们感觉新奇的作品,因为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使观者进入审美的第一阶段。

“陌生”是美的基本要素之一,起着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首要作用,可以说,如果一个事物能使人们产生美感,那么这件事物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是陌生的。但是,陌生只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还不能使人产生美感,美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元素。

(二)熟悉

好奇是人类的生理本能,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要对陌生事物加以注意并保持警觉的本能。陌生的事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人们好奇地反复打量这件事物,如果发现这件事物和自己头脑中既有的、所存在的“定式”相似或者相同,就会消除警觉,并进而产生共鸣,最终产生美感。也就是说,在“陌生”中发现“熟悉”,使人们的审美心理得到了满足。更具体一点,审美的过程就是从陌生的事物、陌生的角度、陌生的排列组合、陌生的装饰及陌生的时间和陌生的对比中,发现熟悉的图示,或熟悉的范式、熟悉的模式、熟悉的关系、熟悉的行为等定式的过程。

图3、图4展示的是两把椅子,显而易见,观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左图吸引,他们首先会惊诧:“这样的形态,这样的颜色,这是什么?”之后便会走近它,仔细打量:“哦,上面是靠背,下面是坐垫,这是一把椅子!和沙发一样的皮革材料,很柔软,颜色也很漂亮……”观者从这件独特(陌生)的事物中找到了熟悉的形式构成法则,审美愉悦感得到了满足。而右图所示的椅子和观者头脑里的椅子范式几乎完全吻合,观者获得的陌生感较弱,所以产生的审美愉悦感相对较轻。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一件事物如果想使观者对它产生美感,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个要素是“陌生”,另一个要素是“熟悉”。因此,从美的要素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用公式表达就是:陌生+熟悉=美

四、实例解析

当人们看到一个标志,判断它美或者不美,首先是出于直觉,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生理反应。这个阶段是直接审美阶段,是品味陌生的阶段,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标志图形的“新奇”之处。之后观者就进入了联想阶段,也就是间接审美阶段。这是参与最后结论的重要阶段,人们在这一阶段会去寻找这个标志图形中有哪些熟悉的因素,这些熟悉的因素有没有与人们以往的关于美好的体验有联系。

1909年,在选择奔驰车的标志时,评委们面前摆放着成千上万套设计方案,究竟哪个设计方案最为贴切,专家们也举棋不定。经过反复讨论,专家们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对一个图形印象深刻,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奔驰车标志(图5),所以最终该方案入选。为什么评委们会有这样一致的感觉呢?首先,这个图案在所有的设计方案中最为简洁,与另外相对复杂的方案相比较,它给人们的感觉更为陌生;同时这个图案又是人们在以往的经验中能够搜索并感知到的——圆形能够让人们联想起行驶的车轮,包括了三菱星的整套图形看起来又像是汽车的方向盘。经过对这些具象图形的取舍和概括,标志图案具有了高度象征性,而不再是一个具象的实物轮廓。人们熟悉的多种事物经过高度的提炼和概括,重新被设计师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人们惊讶于整体形式的同时,也能够感觉到它的美感和意义所在。奔驰标志的设计案例充分体现了“熟悉加上陌生”的公式内容,是形美和意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同样,夏利汽车的标志(图6)也是运用这一公式的设计典范。与奔驰标志不同,夏利车采用了椭圆形作为标志的基本形。这个立意显然不是车轮,椭圆形和人们经验中的汽车后视镜的形状相吻合;椭圆形的中间部分,由横竖三条弧线组成,像一条由近及远的公路消失在地平线上。这几个象征符号既能够表达出汽车的内涵,形式上能被人们所感知,同时又超出了人们的日常视觉经验,成为既熟悉又陌生的图形符号。

可能有的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陌生加上熟悉等于美,那么一只小鸟长三条腿,难道它就是美的吗?在此说明,本文中提到的“陌生”,指的是陌生的感觉,而不是陌生的事物,有三条腿的小鸟显然是陌生的事物。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设计所创造的只是陌生的感觉,而不是陌生的事物,因为人们的审美心理具备着对传统的继承性,这也正是为什么陌生里面要有熟悉的因素。设计要遵循这一法则,否则当足球被设计成不用脚去踢的产品时,我们就有理由给它再换一个名字了,因为它已经陌生得成为了另一个事物。

也许设计的使命就在于它完美地协调了熟悉和陌生之间的关系,让这对本来就共存共生却又截然相反的矛盾体介入人们的审美过程中,最终体现在美的设计作品中,并成为设计师们有章可寻的设计美学公式。

摘要:一件事物如果想使观者对它产生美感, 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一个要素是“陌生”, 另一个要素是“熟悉”。我们可以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即: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用公式表达就是:陌生+熟悉=美。设计的使命就在于它完美地协调了熟悉和陌生之间的关系, 让这对本来就共存共生却又截然相反的矛盾体介入人们的审美过程中, 最终体现在美的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宋建林.艺术传播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J].郑州:美与时代 (下半月) , 2009 (3)

[2]邓伟志.人生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宁、张军辉.论标志“设计外的设计”[J].郑州:美与时代 (下半月) , 2009 (4)

[4]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5]戎小捷.陌生+熟悉=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篇16: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她是那样的快活:咧开的嘴角挂着真挚的微笑,像红石榴一般;面容显得那么自然,那么舒坦。下课的时候,她总是这样笑,笑得那么快活,腮帮上露出两个酒涡,真像一朵绽开的山茶花,那光泽盈盈的眸子,恰似花瓣上两颗晶莹的露珠。可是,自从升了六年级之后,这朵山茶花就枯萎了。原来最知心的朋友,一下子,风把距离吹得好远。她变了,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下课的时候,再也听不到她爽朗的笑声了,再也看不到她欢乐的身影了,总是看到一张挂满忧郁的脸,一个落单的背影。原来明亮的眸子,此时也变得呆滞无神,整个人看起来是那么憔悴。记得有一次,正好是她负责出黑板报,如果是从前,她准会亲热地叫我几声小baby,再拿一些“糖衣炮弹”贿赂一下,叫我帮她出。那时候,我总是假装推辞一下,她就加大“糖衣炮弹”的火力。

后来,总是我多出力,“糖衣炮弹”却迟迟不发射。可是,这次,她却一个人不声不响地排版、涂色,没有来找我。当我看到她一个人在“孤军奋战”的时候,心里真的好难过,好难过……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我不希望我们做一辈子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不希望留下遗憾,让我们一起挽回这一段逝去的友谊吧!

上一篇:小班传统游戏材料下一篇:忠言逆耳利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