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画面高三作文

2024-04-19

熟悉的画面高三作文(共8篇)

篇1:熟悉的画面高三作文

熟悉的画面高三作文1500字

昨晚和妈妈吵了一架,他气愤甩门入房,把自己蒙在被子里痛哭,如果他不是笨小孩就好了,考试考差他也不想的,可是妈妈的安慰非但让他轻松,反而让他更加难受,于是他不受控制地闹了一顿,现在他好累好累,只想一觉睡到自然醒…… 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柔软的天鹅绒大床上,环顾四周,英伦式墙壁挂着精美绝伦的名画以及古老的钟。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是他看到的第一念头,但是,钟边好像少了一个东西?这画面该死的熟悉偏偏又记不起来。思索无果,他看到床的对边开着一扇窗,迷迷蒙蒙的却很亮,吸引着他靠近。

他赤脚来到窗边,看到窗外熟悉的风景,狠狠抓住窗台,那不是他的房间吗!那么近距离的,他伸手,却发现有一层无形的阻力阻碍了他的行动。怎么回事啊!他焦急,盲目地伸手四处探寻。这时,他听见房门开了,两张熟悉的脸映入他因震惊而睁大的眼,妈妈和他?这张脸分明就是他的!但又不是他!他闭眼,调整自己因害怕和紧张而紊乱的呼吸。他想起了,想起这里是哪里了,这里…是画,他身在画中!太不可思议了!可是,这副画不是已经被他丟弃了吗?这副画是他在二手买卖应用程序购买的二手货,当时他被那古董钟旁的一节灯盏所吸引,亏得价格便宜,当机立断,他点了购买。几个星期后,兴趣淡了,加上考试失利心情烦躁,当时看到这副画莫名地讨厌,于是就丢弃到垃圾桶。没心思思考它的离奇回归,他要想办法离开这。“妈!我在这!这!”他大喊。可是,母亲恍若未闻,而“他”寒星的眸子含着一丝讥讽望过来。他一惊,随即欣喜,“他”看得见他,这说明还有办法,可是他又该如何脱身?妈妈拉起“他”的手,荡起春风般的微笑,“儿子,这次考得不好,下次咱可得努力了,啊~”一股酸涩涌上鼻头,他感到难过和委屈。母亲的温柔被一个外来者骗取了,他才是她儿子,他感到委屈;平时母亲的淳淳教导,他不以为然,可她依旧那么关心他,他难过,为自己的不争。

妈妈低语叮咛几句,就离开了房间。“你是谁?”他大声质问,作势想要爬出窗户,他半个身子挂在窗台,脚不住地伸,却永远有屏障挡着。“别挣扎了,你出不去的。”“他”慵懒一笑,俯身捡起一个小竹具。“你骗人,肯定有办法的!”他不信,肯定有办法的,他坚信。“呀,这不就是玉如意吗?”他地地喃语。“喂喂!你有没有听我说话!就一个破挠子,什么玉如意呀!”“他”浅笑不语,拿着竹挠子走向他。“诶。你干什么……哈哈…哈…好痒…”他被挠得难受,想挣动,哪想差点就掉下去,只好死死抱着窗缘。“够了,别挠脚心了!你个变态…”声音破破碎碎不成句。

如果有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惊诧,一个男孩就拿着一个竹挠子,轻轻摩擦着一幅画,莫名地诡异。“无趣。”“他”弄了一会儿,对他的反应感到乏味。“不和你闹了,我去学习。”“喂!你知道怎么将我弄出去吗?”他大急。“嗤,”“他”用看白痴的眼神看过来,他觉得他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但那眼神也让他倍感侮辱。“你当我和你一样傻吗?你出来那么我就会消失,你觉得我还会帮你吗?”不会,他有些泄气,试着喊“他”,可“他”说学习当真就不理他,他喊“他”也不回,几番下去,他也觉得无聊了,只好先让自己不掉在窗外。

终于摆好姿势安分地坐在窗台上,脚无意识地晃荡,他目光呆滞地看着另一个“他”埋头学习。妈妈进来过几次,看到“他”认真学习很是高兴,他隔着一个世界也能感受到妈妈的欣慰,淡淡的却不容忽视。他的手指有些用力地绞在一起,手指弄得红通通的。没关系的,妈妈喜欢的依旧是他,妈妈爱的依旧是他,“他”不过是因为和他得一样,所以妈妈才关心他,她不知道那不是她的儿子。可是,另一个声音响起,妈妈连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认不清,无论怎么自欺欺人,他的心始终不好受,如一个刺硬生生扎在心头,伤口不大,却不时传来痒痛感。其实妈妈应该更喜欢现在的“他”吧,他知道他不应该这么想,可是别人家的小孩总是好的,像现在面前的这个小孩,他需要花两个小时做的作业,“他”大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如果选择孩子的话,他肯定会选择这样聪明的小孩,而不是像他这样的笨小孩而且他又不懂事,“他”在妈妈面前那么乖巧,妈妈昨天的气应该也消了下去吧?越想越难受,越想越憋屈,忽然,耳边荡起了古老的钟声,“登登登~”画里的钟会响?他感觉眼皮沉重,不知不觉失去了意识,以至于他没看到“他”惊愕的表情里的慌乱。

等他再一次清醒,发现环境又变幻了,白蒙蒙的,一束柔光柔柔打落,他就在光的包围下。有人来了,一位顶着白花花胡子的老爷爷走出来,睿智无双的.眸子盯着他看,皱巴巴的皮肤笑成风干的橘子皮,“孩子,你受惊了。”他往后退了一步,眼神满是警惕,对未知的一切抱着恐惧心理。老爷爷不在意地一笑,“我们本是桃缘祭的人,也就是你买回来的那副画,我们每个月都会寻找新的客人为他实现愿望,消除不幸。

这一次你是我们的客人,我们知晓你对学习的苦恼,所以来为消除烦恼,但是,有得必有失,你的肉体将会和灵魂分开一段时间,直至愿望的实现,没想到,你居然被吸入画中,连同肉体。变幻为你的是灯盏,他起了邪念,在漫漫长河的时间里,他厌倦了一次次的帮助,厌倦了束缚,你的出现为他创造了契机。”“你是说,就是画中的灯盏变幻为我的样子,想借此机会逃出画,成为自由人?”他不淡定了,这是一个新的世界,新的概念新的存在,他感觉他人生的观念开始转变。“可以这么说。因由这种事,我们桃渊祭未曾出现,只好回族里商议此事,所以,你的苦恼我们可能有缘才能为你消除了。”老爷爷道。“不用了不用了,”他摆手,“我的苦恼我可以解决,如果因为逃避某一些事务而丢弃自己宝贵的生命,那可就因小失大了。”要他一辈子束缚在画里,那岂不是变相的软禁,失去了自由的权利?他可不愿意!“多说无用,孩子你多多保重,我们该回去了。”雾大了起来,耳边的声音飘忽不定,他感觉他的意识又模糊了。

再次醒来,他看到熟悉的房间,太好了,他回来了!那副画依旧挂在那,他不会丢弃它了,他会好好保管的,但是,他会让自己解决自己的苦恼,唯有靠自己,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他跑出房间,一天劳累的妈妈正疲倦地坐在沙发上休息,他跑过,拎起拳头为她按摩,“妈,我给你按摩。”还有,妈,你辛苦了,我爱你。

篇2:熟悉的画面高三作文

古稀岁月,祖父和祖母靠着藤椅,听着古老的收音机里激昂清亮的京剧。夕阳下,他们的声音那么单薄、瘦弱,这最熟悉的画面,让我流连。

深秋的晚菊,散发着阵阵清香。早晨的露水滴在花瓣上,轻轻摇摆,晶莹的水珠滑落,溅起小小涟漪。泥土的芳香混着菊花的芬芳扑面而来。

天空中刚刚泛起鱼肚白,祖母便早早的起床了,劈柴、生火,忙得不亦乐乎,伴随着祖父轻微的呼噜声,祖母做完了早饭。

“老头子,起来吃饭了!”祖母对祖父喊道。祖父慵懒的翻了个身,慢吞吞地起了床。“把这件衣服穿上,早上天凉,多穿点,都这么大的人了还不会照顾自己。”传来祖母絮絮叨叨的叮嘱声。

“老婆子,烦死了,我穿不穿衣服我自己知道,整天絮絮叨叨的。”祖父说道,随手披上了一件大衣,祖母满意地笑了笑,说道:“赶快吃吧,别凉了”祖父三口两口吃完了桌上的早饭,扛起锄头,关切的对祖母说:“我去田埂了,你一个人在家注意点啊!”祖母向祖父挥挥手,脸上挂满了笑容。

祖母倚着门,眯着眼凝望着祖父,直到祖父的身影消失在弥漫的晨雾中。她拿起工具,专心致志的做起了针线活。

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整个屋子,门外的菊花瓣开始蜷缩,似乎宣告着这一天即将结束,祖母又开始凝望着远方,带着祖父给她买的老花镜,似乎在寻找着什么。良久,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祖母好像得到了什么命令似的.,立即回房烧起了开水。

当祖父进门的那一刻,祖母便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祖父带着满足的笑容,接过茶水,舒适的躺在一把藤椅上,祖母也走过去,躺在旁边的一把藤椅上,两人喝着热茶,看着夕阳,古老的收音机又响起了那清亮的京剧,多么熟悉的画面!

夕阳下,有我最熟悉的那个画面,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茶叶的清香飘动着,深秋的枫叶飞舞着……

祖父祖母就这样相互依存着,彼此明白对方的感觉,是真爱,是痴情,恐怕也是永恒,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相守!

篇3:熟悉的画面高三作文

一、借助史料拓宽历史眼界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指出:“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 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 可以立足教材内容中的一个“点”, 适当拓展, 而拓展的方式可以借助史料。

笔者从 《日本明治维新》“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 分析成败的原因”这一考情分析出发, 设计一个拓展的“点”———分析“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 并且以史料作为依托。

教学创意和课堂实施如下:

过渡:笔者进行表述:“面对西方的进攻, 大多数非西方国家选择进行本能的反抗, 而日本却做出了独特的反应:它不战自败, 自甘受辱;但同时憋足一口气, 励精图治、厉行改革, 而改革的方向是向西方学习。 它希望用这种方法使自己强大起来, 摆脱西方的羁绊, 并最终能够和西方平起平坐, 甚而打倒西方。这是一种卧薪尝胆的策略。 日本采取这种态度对待西方的冲击, 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 ”

继而展示史料:

(一) 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拿来主义

史料:“熟悉日本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即日本人缺乏创造性, 却富有模仿性, 比如说, 日本人不创造自己的文字, 却借用汉字表达自己的语言。 这是一个善于吸取别国文化的民族, 一旦它认定这种新文明既能使它亡国也能使它富强, 它便毫不犹豫地接受这种文明。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史料:“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 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 英国式的军工厂。 除了购买机械, 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 ……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 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 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公历取代了农历, 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 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 男人们剪掉发髻, 修剪成西式短发。 ”———《大国崛起》解说词

通过之前教学环节的基础梳理及上述材料的展示, 学生可以感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全盘西化的特点, 而我的一段“我们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 民族文化中一直有谦虚好学这一点, 是不为过的”叙述, 学生就很好理解了。

史料:“近代中国, 当时一位日本学者这样评价‘清朝唯知本国之善, 视外国为贱物, 侮为夷狄蛮貊, 而不知彼之熟练于事实, 遥出己国之上。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通过这一则史料, 学生分析得出:这是对中国自古就有的“华夷”观念和自大心理的深刻批判。 同时, 对 “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开国态度, 对我们现今中华民族的复兴的启示”这一探究题, 学生很好地得出:不能故步自封, 要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的文明。

(二) 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洋葱头文化

史料:“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 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 它像洋葱头一样, 剥开一片、剥开一片, 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 没有。 因为它每一片里头, 都含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它日本文化非常重要成分的一种融合。 ”———中国日本史学会汤重南

结合这一则史料, 提出问题:“学者汤重南对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有怎样的看法? ”学生经过思考, 得出:将外来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相融合。

接下来, 结合之前教学环节已复习的基础知识, 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归纳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传统和文化因素的主要表现。 ”学生小组合作, 共同探究, 时间限定为两分钟。 学生的答案紧密结合日本的天皇制度, 具体实例如:教育强调效忠天皇, 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在军队宣扬武士道精神, 效忠天皇。

笔者这时继续向学生展示一则史料:

“以天皇为中心的思想, 有些近似宗教性了。 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如果这个宗教没有了的话, 日本就不是日本了, 包括当时推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人也都这样认为。 ”———日本东京大学·奥平康弘

这一则史料加深了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融入大量日本本身传统因素的理解, 同时也为下一教学环节明治维新产生的影响埋下伏笔。

二、依托史料引起精神共鸣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既有能力的训练, 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尤其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而实现这一目标, 史料教学依旧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笔者从《日本明治维新》“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这一考情分析出发设计了“两个日本”———文明野蛮共存, 即明治维新产生的影响这一教学环节。

教学创意和课堂实施如下:

(一) 文明的日本

史料:“在人类历史上, 从未有过一个国家像那个时期的日本发展的那么迅速。 公元1866年, 它还是一个相当于欧洲中世纪的民族, 是一幅有田园风光的古香古色的漫画;到了公元1899年, 它已经成了一个彻底西方化的民族, 同最发达的欧洲列强处于同等水平, 而且远远超过了俄国。 它的发展奇迹有力地反驳了亚洲无药可救地、毫无希望地落后于欧洲的说法。 相比之下, 欧洲的进步是那么的迟缓及短暂。 ”———【英】H.G.威尔斯《世界史纲》

史料:“1891—1899年, 日本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4.3%, 远远高于同期英国的1.6%, 法国2.6%, 美国3.5%, 德国4.8%的水平。”———凤凰网

通过两则史料, 一则稍许带有史学家个人感情色彩的评价, 一则是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真实数据, 学生感受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超级快速地实现经济的发展, 它已经跻身世界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行列。同时, 结合所学知识, 学生能表达出从政治的角度说, 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 是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

(二) 野蛮的日本

史料:“日本近代侵略历程:1874年, 尝试侵略台湾;1876年, 《江华条约》, 侵占朝鲜;1879年, 占琉球;1894年, 甲午战争;1904年, 日俄战争, 争夺中国东北;1914年, 一战;1931年, 九一八事变, 占东北;1937年, 七七事变, 全面侵华;1941年, 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 ”———百度

通过之前教学环节, 学生已经知道野蛮日本出现的根源是它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 这一则史料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一个野蛮的日本, 笔者顺势表述:“历史学家评价:日本近代, 十年必有一战, 每战必有所获。 这也使得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日益膨胀。 ”

(三) 结尾环节

首先播放一段视频《大国崛起———原子弹投放日本》, 并结合《大国崛起》中的一段陈述资料:“在今天的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 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它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 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让学生思考:“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 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 这给我们现今中华民族的复兴重大启示是什么? ”合作探究之后, 学生得出:“对于本国传统文化, 还有外来文化, 我们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选择和平崛起的方式。 ”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说:“学校的历史学习, 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 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 获得知识的方法, 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 即历史的实际情境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 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 有指导的、 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感同身受, 笔者希望通过《日本明治维新》这些教学重点环节的设计, 努力“为一幅幅已经逝去的历史画面‘着色’”, 努力实现“历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 思考历史、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范孝珍.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沈茜苓.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困境与对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汤普森.理解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503.

[5]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J].开放时代, 2000, (03) :52-59.

[6]李奇志.李惠军:思者行, 行者远[J].中国教师, 2012, (13) :33-37.

篇4:嫁接熟悉:作文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如今的高考,材料作文已然一统天下。材料是写作的引子,也是写作的抓手。但是,在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是从总体上认真审视材料,不去仔细辨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与“邻近概念”的区别,不梳理材料的内在逻辑,而是生搬硬套或无限延伸,凭自己的喜好或想当然,千方百计地将材料的主旨“嫁接”到自己熟悉的甚至写过的话题中去,结果当然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这种现象非常危险,其实质就在一个字,那就是“套”。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和警惕,我们不妨称之为“嫁接熟悉”。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我们不妨先比较一下两道材料作文题: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市级期末统一考试的一道材料作文试题。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陶侃是东晋人,少时家境贫寒。有一年,在荆州刺史的任上,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他常去现场视察督导,发现大量的剩竹头和木屑,扔得到处都是,于是就让人将所有的木屑和竹头都收起来,不准弃掉,大家都很纳闷儿,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用处。到了春节前两天,突然天降大雪,第二天,雪化得衙门前到处是水,陶侃就让人把木屑拉来铺在地上供人行走。

陶侃去世后,东晋大将桓温组织伐蜀,发现缺少许多装船用的竹钉,于是陶侃生前下令保存的竹头全派上了用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之前学生写过的、市级期中统一考试的一道材料作文试题。

我对这种现象的注意,正是在不久前进行的期末考试的“乔布斯与苏格拉底”作文阅卷之后。其实,即便是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所写作文的主旨和立意让人莫名所以,总感觉与材料的内涵风马牛不相及,不知从何而来。当时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以为只是有部分学生审题发生了偏差;但认真分析、多方了解之后我发现,这审题偏差的背后,作祟的可能正是“嫁接熟悉”。

比如,以我所教班级学生的作文为例,这次作文的分数十分“惨淡”,全班区区41名学生,得分在40分以下的多达9人,这其中就有人去写“物质与精神”,也有人写“摆脱尘世的束缚”,还有人写的是“有用与无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这其中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学生所写的基本上都是他们熟悉的甚至是曾经训练过的话题:

“物质与精神”,源于我们曾经训练过的材料——默罕默德的名言“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拿其中的以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摆脱尘世的束缚”,则源于讲评过的“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试图逃离城市,结果依然无法真正做到内心宁静”的材料;而“有用与无用”,则干脆直接搬用了期中考试的作文材料的内涵。

诚然,材料作文中确实存在着“殊途同归”的现象——不同的材料诠释了同样的内涵。但这绝不是一条普遍规律,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来看,学生“嫁接”来的这些材料的内涵与第一则材料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若即若离,有的相去甚远,而有的甚至毫无关联。那么,为什么还会在作文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嫁接熟悉”的现象呢?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从客观上来说,这可能与有些作文材料内容隐晦,审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把握有关。

尽管“淡化审题”是作文发展的必然趋势,“审题定生死,立意分尊卑”的评判标准也正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时下的材料作文无疑还是需要有一个审视材料进而确定立意的过程的,因为毕竟审题能力也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难易适度”。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上面所举的第一则材料选用的是名人名言,理解的难度较大;第二则材料属于叙述类的,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更容易理解一些。对于乔布斯,通过最流行的手机和电脑,学生应该有所了解,但未必全面;苏格拉底何许人也?乔布斯“愿意”从苏格拉底那里“换取”什么?又为什么愿意拿“所有”去换取短短的“一个下午”?这些或都许是困扰学生审题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这道作文题审题的难点所在。学生审题准确率不到20%的事实,也许是这则材料审题难度太大的最好说明。

在短时间内读不懂材料、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学生能怎么办?可能也只能凭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理解,“拿熟悉观照陌生”。如此,“嫁接熟悉”也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所以,命制材料作文,依然要秉持“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理念,“贴着地面飞行,不在云端跳舞”。所选用的材料,要让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大部分学生“尽力跳”,结果依然“够不着”,那这样的作文材料也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因为审题毕竟不是作文能力的全部。

其二,从主观上来说,这可能也与有些学生走马观花、不认真审视材料,而是试图“以不变应万变”、寻求捷径的思维有关。这其中又有两种现象值得警惕:

一是“以一对万”。这可能更多源自教师的指导思想。曾经听到过一节大市级高三作文教学的公开课,令人震惊的是,整整45分钟,教师公然宣扬的就是如何拿事先就已经准备好的、经过反复雕琢的所谓“万能材料”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实现“一则材料打遍天下”的目的。有些教师自身尚且将“嫁接熟悉”奉为“圭臬”,那么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又怎么会不去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呢?

我有一位学生非常勤奋,曾在上学期快要结束时一连给我看了她写的若干篇记叙文,都是围绕“乞丐捐款”而展开的,只是情节和谋篇略有不同。问她为什么写这么多内容大同小异的记叙文,她的回答让我非常吃惊,她觉得这些作文时可以应对本学期我们训练过的所有作文。结果当然不能够如她所愿,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这种做法贻害无穷。

二是“求同对接”。这主要是学生贪图捷径的想法在作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甚至考场作文时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拿到作文材料之后,不是“慢慢走,欣赏啊”,不是认认真真审读材料,切切实实走进材料,去理解去分析,进而把握材料的内涵,确立写作的主旨,而是“闭目过电影”,试图走捷径,去记忆深处搜罗“类似”,以彼“套”此,求同对接,结果当然只能是“貌合神离”。

所以,面对材料作文,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走进材料,“披文入境”去分析和领会材料的题旨,进而确立出写作的主题。只有准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要求去立意、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这其中,应该没有捷径可走。

尽管作文要求中都明确指出“不要套作”,但是在平时甚至考场(包括高考)作文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嫁接熟悉”的套作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而“嫁接熟悉”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篇5:是熟悉,还是陌生高三作文

今年春节过后,我去了一趟乡下参加婚礼。一种久违的欣喜溢出了身躯,迫不及待的在那儿搜索童年留过的影子。是亲切,也有陌生。

哥哥站在一所房前发呆,我知道他在想什么,房子变了,朱红色的门窗,没有以前淡蓝色的漂亮,窗帘没有以前的好看,堂上的山水画帖上了他们的上帝。这曾是我们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亲手建的房子,我们曾认为最漂亮的.房子,我们生活了十多年的房子,我们曾在这里长大。如今物是人非,我们漂流的心一直都未找到过家。久违的熟悉,我想回家,但又不得不客气,想跑进去,去寻找那写丢失的过往,我们的给予都在这里珍藏。我希望可以找到一条路指引我们到那所房子里,我拼命的搜索记忆中,我是否在这里留下些什么,或者在这块土地上埋过什么,我想把他们找回来,作为纪念,或者给自己一些安慰。因为我们都希望还能和这所房子有关系。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儿已经不是我们的家了,我们没有它的拥有权。我们所有的记忆都全部在这里封存。不舍的离开那所房子之后我从哥哥的眼神里会意到他的决定,我们一样的决定:长大后要买下这所房子。

我们去了朱奶奶家,看到很多小时候的玩伴,只是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毕竟曾有一段时间是空白的。而朱奶奶看见我们就崽呀崽的称呼。让我们觉得无比的亲切、温暖。后来朱奶奶和我们谈到乐乐的事“乐乐不是在一中读吗?怎么我没见到他呢?”我问。“他在那儿天天上网,没人管。就把他转到二中去了,”朱奶奶说“那网可上不得啊,上了就会上瘾。”“我就是受害者。”哥哥笑着说。“呵呵……”“我们该走了。”“今天就在这儿住下吧,崽。”朱奶奶很诚恳的挽留着。我说“不了,我们要去石口住。”“去那和这不是一样,就在这儿住下,这儿有伴。”“不一样啊,那儿可以上网。”我笑着说。朱奶奶也笑了:“小孩子怎么这么好玩。”

去石口的路上,我开玩笑:“哥哥,你同学的妹妹都结婚了,你要加把油啊。哥哥笑了笑“是啊,你也要加油。

是啊,她们都结婚了,几年前我们还在一起玩呢。只是那么多记忆都已在时间的摧残中淡化了。时间飘过,带走了那些记忆,十多年的画面逐渐在脑海中成为空白。像一阵风,想留,却留不住。

篇6:《一位我熟悉的人》作文设计

一、轻松谈话,导入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快乐的作文情境,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表达生活,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自我表达的需要,是自我感情的流露,是学生自觉、自主、自由的学习过程”。下面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

师:小朋友们,生活里的人真是形形色色,怎样来写人呢?请小朋友们谈谈关于写人的一些妙法。(学生交流、讨论)

生:写人离不开写事,人物总是在事情中表现出来的。看来我们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人物才会形象丰满。

师:对。大家还有什么高明的看法?

生:写人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大千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我们要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来写,这样写出的人才会个性鲜明。

师:太棒了!就像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那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永远刻画在我们的脑海里。有没有更精彩的?

生:老师我与他们想得差不多,不过我要补充一点:写人物一定要学会描写人物,比如外貌、语言……

师:英雄所见略同,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写人物写得生动与否,至关重要的就是学会人物的描写方法。

二、精彩片段,感悟方法

利用学生所写的片段,让他们感悟写作方法的技巧,而不是大谈写作方法的作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写作技巧,这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一生都受益的。作文指导过程中,有讨论,有启发,有感悟……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作文中的得与失,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技法。例如:

师:人物的描写方法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等。请看作文——

我班有个“刀子嘴”叫赵滢。他中等身材,憨厚的面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大家“刻骨铭心”的是他的嘴。他那张嘴犀利得像把刀子,班上不少同学都被他“教训”过。

思考:读了上面的精彩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和新的发现?

学生交流:外貌描写一定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比如以上片段就突出了“刀子嘴”,重点刻画了“嘴”,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老师再出示学生作文精彩片段:

我卷起袖子,让妈妈坐在椅子上,开始洗头了,我让妈妈低下头,将她那长长的头发浸泡在水里,双手轻轻地捧起水往头上浇。待头发全部弄湿,我倒上洗发露,用手不停地在她头上东抓西挠,上捧下按……

思考:看了上面精彩的片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体会和发现,谈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生:这一片段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刻画动作,当然就离不开动词。

生:这一片段描写,非常细致,非常传神,将“我”洗头发的过程写得不仅条理,而且很细致。

生:对,这样就能写出“我”给妈妈洗头发的认真,也就自然地表达出对妈妈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人物的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面貌,将人物写活的一个重要手段,确实不可少!

老师继续出题:哎呀,我又遇到了数学“难路虎”啦!此时我心里不断地嘀咕。

同学们,此时小作者一定会展开复杂的内心活动,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来补一补!

生:哎,真是冤家路窄,我真的太倒霉啦!上次考试我被白白地扣掉了六分,使我与第一名擦肩而过。

生:哎,这条讨厌的题目怎就这么奇怪,明明知道我不喜欢,可还……老天爷,请你帮助我,今天一定要让我做出来,不然就会吃两堑,也不长一智呀!

师:太逼真了!看来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将人物写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谁读了以上的心里话,不被深深地震撼呢?其实这也增强了作文的情感性和真实性。

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就一定能将人物写活、写逼真,下面我们将刚才学到了本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出示作文,大胆构思

在学生文思如泉涌时,让学生快速成文,一吐为快。因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不要限制得太多。作文:写一位我熟悉的人,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人物的特点。例如构思:

1.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2.通过哪些事情来写?

篇7:最美的画面

“什么事这么……”老妈带着微笑飘出了厨房。

没等老妈问完,我一下子把她按在椅子上,“老妈,二十一世纪最最著名的画家,要为您画像,请坐好。”

我调好颜色,操起了画板。老妈也挺直了身子,漾起微笑。嘀嗒,嘀嗒,嘀嗒……家里静悄悄的,只有时钟的声音均匀而有节奏。

“嗳,丫头,我受不了了。”老妈说着就准备站起来。

“不行!老妈,你不是常教育我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吗?你要以身作则呀!”

“不行,不行,不画了不画了,我实在支撑不住了。”

“对,女儿说得对。夫人您就受罪一回啦。”有爸在一旁帮腔,老妈被迫“投降”。

“你们两个‘一个鼻孔出气’,看我过会儿不给你们点颜色。”

老爸一听“吓”坏了,急忙赔笑脸:“夫人哪,我们的颜色已经够了,再给,可要开染坊了,来,我给你捶捶背,揉揉肩。”

时钟敲响了六下,一个下午过去了。

“完工了!噢……”

“快让我看看。”老妈捶捶肩,伸手来接我的“大作”。

“老妈,你可别责怪我啊。”我赶忙把画板转过去。

“死丫头!”老妈一把抢过去,仔细欣赏着。

爸爸也凑过来了,“呀!还真像,尤其是这眼神。我女儿将来一定是大画家!”

金色的阳光透过西窗,照在爸爸妈妈笑容可掬的脸上,照在我写满得意的脸上,照在我的画板上……

指导老师:陆国厚

篇8:即兴的画面

BMD生产的ATEM系列切换台在操作过程中是非常具有亲和力的,在保证信号稳定、切换数据安全的前提下,ATEM 切换台不但可以适合EFP工作流程使用,还非常适用于VJ和其他视频工作者,面对讲座、学校多媒体教学、酒吧舞厅等的视频集成也是造价低廉、实用性强劲的视频工具。

这次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使用方式之一就是舞会视频的输出。视频的播放和显示环节作为营造舞会气氛的最主要手段,操作者需要把不同格式、不同码流的视频MIX在一起,期间还要使用到不同的视频源输入方式,在前期视

频采集阶段可以使用连接多种端口,例如:SDI、HDMI、BNC信号等。

这次舞会使用的视频源非常复杂,信号源来自高清摄像、电脑、佳能EOS 5D Mark II、硬盘播放器,对于不同方式的视频源,ATEM 1 M/E切换台主机都可以轻松的应付,使用HDMI进行视频输入,或者使用SDI来输入高清摄像机的信号。

ATEM 1 M/E切换台的连接和监看方式

ATEM 1 M/E切换台控制面板需要使用网线和ATEM 1 M/E切换台主机相互连接,只要是用默认的IP地址就可以快速完成连接工作。不但如此,我们还可以使用电脑打开软件对切换台界面进行设置,而且还可以个性化定制按钮功能和布局。

在软件中可以使用“媒体池”界面来在视频切换过程中图片上屏,这对于制作唱词和课件是非常有用的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千万不要过分地挖掘硬件功能而忽视了软件的强大功能。

针对现场监看,操作者采用BMD HD Link进行转接,使用DVI信号来连接普通监视器。当然也可以直接使用输出端的HDMI端口来直接连接拥有HDMI端口的监视器,ATEM 1 M/E切换台主机输出端口位于主机后面板的右侧,这里主要配置了SDI和HDMI输出端口,还有光纤信号输出端口。下部的两个HDMI端口分别连接的是预监窗口和最终呈现画面的大屏幕。

视频分享

舞会现场的视频分享方式比较特别,这次所使用的为5个独立的投影,这也就意味着要输出5个不同的影像,并且会对影像进行编组,例如:1号、3号、5号为一组,播放同一个画面;2号、4号为一组播放另一个视频画面。所以在ATEM 1 M/E切换台主机输出视频信号之后,还需要通过视频转换盒和分配盒将视频分组,这个方法并不困难,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匹配投影或者其他显示设备的信号,另外要注意使用线缆所支持的传输距离,这都是保证视频可以呈现的最基本要求。

企业年会的拍摄

针对企业年会的拍摄,现在越来越多的视频工作室也在进行相应的EFP拍摄,笔者采访即是2012年初某银行的年会现场,摄制单位使用五个前期拍摄机位,并且需要使用切换台来播放年会用PPT、视频文件和抽奖滚屏画面等。

这些要求在实际使用中ATEM 1 M/E切换台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只需在软件中设置一下切换台的控制参数,将前期拍摄机位和媒体播放切换分置在不同的按键上即可。年会的拍摄和在舞会上的使用不同之处在于,年会拍摄需要调度拍摄机位,分配好相应多机位后,导播使用对讲机来进行机位调度,虽然在信号的安全性上略有瑕疵,但是针对年会拍摄已经足够了。分配好各个角度的固定机位摄像师,并且规定了相应的景别之后,对于游机位摄像师的调度使用对讲机还是可以应付的。

总结

上一篇:何日能归家随笔散文下一篇:林花谢了春红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