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道路管理经验

2024-05-21

新加坡道路管理经验(精选6篇)

篇1:新加坡道路管理经验

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

主讲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杨沐

第一部分;课程介绍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自主选学培训,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杨沐教授,杨老师是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合作项目的协调人,也是高级研究员,杨教授曾经做过政府官员,当过民办大学的校长,还当过香港上市公司的CEO,经历十分丰富。杨沐老师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对新加坡非常了解和熟悉,所以今天下午的专题讲座就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经验》,大家欢迎杨沐教授。

杨沐: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对新加坡的城市管理经验的看法。我到天津来过多次,最近两次来是因为天津是新加坡生态城的合作项目,天津与新加坡交流也越来越多,我想天津的干部你们对新加坡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关于新加坡的城市发展经验,大家都知道这个在世界是比较受关注的,就是新加坡在城市发展管理的方面有很多独到的地方。

在开始以前我们简单的讲一下概念,什么叫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指城市的一个对象,以城市的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来对城市、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发展中的互动、协调进行引导和服务。广义的城市管理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我们一般讲狭义的城市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就是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的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城市的时期;第二,城市的建设;第三,城市的管理。这三项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实际上是在互相影响。新加坡的基本情况。新加坡是一个国家,大家都知道这个国家是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面积是710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新加坡地方很小,人口构成华人占74%,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9%,其他占3%。平均每户人数3.6人,平均国民收入是3.5万亿美金,在世界上是处于比较高的位置,比美国的GDP高,在亚洲也是第一位。平均受雇人数(2007)月收入是3670新元,现在大概4000新元左右。新元和人民币目前的汇率是1:4.95,最近新币的升值快于人民币的升值,过去几年都在1:4.5-1:4.9之间浮动。新加坡城市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也是新加坡为什么管理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加坡城市里面82%是居住在政府的组屋里面,80%是自己拥有组屋,2%是租住组屋。这就是为什么新加坡会发展成这样的基本情况。新加坡的发展变化。在座的各位领导可能也去过新加坡,你们现在看新加坡很好,是大家公认的管理好、环境好、污染少、秩序好,实际上40年前,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新加坡不是这个情况,我提供三张照片,你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居民居住的地方实际上非常拥挤,也是有很多破烂的小屋子,居住很拥挤,新加坡的农村非常简陋,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已经是高楼大厦,即使不是在居住区也很漂亮,像公园一样。这个变化是如何造成的?是大家非常关注,也是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上已经在全球获得很高的声誉,连续十年被各种国际评选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城市,在世界上也是排名前列。仅次于北欧、瑞士几个城市,在欧美进行问卷调查,大家公认新加坡是全球生活水平层次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的初期就被定为花园城市,现在被定为“花园中的城市”,这个城市本身在花园之中。在上个月新加坡举行了三个世纪行的的活动。第一个会议叫世纪花园城市周。来了十几国的城市管理专家、十几国管理专家、十几国的规划专家。讨论研究如何将城市建设的像花园一样。这是第三年举行,以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主办方就是新加坡。第二个会议叫“世界爱水周”。世界护水,城市护水,居民护水,来的是一些管理水源的专家,也是一些城市管理专家。一会儿我们会介绍到新加坡在城市的用水方面,城市的废水循环使用上措施非常好,这也是在新加坡举行,也是由新加坡主办。在这个会议上同时也签下了几十亿美元的合同。中间有几个大合同也是新加坡公司和中东的一些国家进行海水净化,进行污水循环处理这两个大项目。第三个会议叫世界城市峰会。现在有一个世界城市概念,很多城市都想发展为世界级的城市,世界城市峰会就是在世界层次上都有代表参加,在这个会议上今年是第一次,以后会每年一次,每次都会评选一个城市,获得“李光耀城市之奖”,由新加坡提供资金来奖励。今年选出来的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很古老,但通过规划重建重新恢复了活力。

新加坡城市发展不仅得到了世界承认,而且由于新加坡的地位和经验,新加坡获得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与优势。新加坡举办与城市有关的活动,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和它的经济发展方向。比如找到一些投资国家,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吸引更多的会议。所以大家会看到城市发展经济的本身也在为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利益。新加坡的管理经验。新加坡的城市管理主要有哪些经验?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讲法。我最近去研究,我比较欣赏7月30号新加坡的马宝山部长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上发展总结了新加坡的三个城市经验。第一,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始终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第二,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始终非常重视长期规划,城市发展中想到的不是三年、五年,而是更长期,只有长期的发展才能为未来发展提供好的空间,获得持续发展;第三,新加坡城市发展经营的重要理念就是利用好市场的力量。政府利用自己的政策,使得这个政策能够引导市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他讲了一个例子,新加坡水价的管理是非常有特点的,通过对水的价格管理来促使老百姓能够节约用水、爱惜用水,也促使新加坡的供水工业最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他只讲了这三条,我今天的介绍不是按照这三条来讲而是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与再规划、再建设、再管理这个思路来讲,把这个速录讲完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一看马宝山部长讲的三个经验,是贯穿在过程中间是这三条的基本经验,讲一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发展好的城市,往往都有强势的政策在执行,强势的政府是有想法、有实力、有规划能力的,不是软弱无力,什么事情都跟在市场的后面随着市场走,如果只是跟在市场后面这样一个城市,往往是发展不好的。如果要城市发展的好,政府一定要发展在城市的前沿,有前瞻性可以看到未来。新加坡在城市发展中作为强势作用,主要开发自己的几个部门。;

第一,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新加坡有国家发展部,在国家发展部里面马宝山是部长,他到天津来过多次,这个项目是中国天津与新加坡的生态城建设的具体负责机构,也就是新加坡的国家发布部,国家发展部下面有一个机构叫市区重建局,这个机构是具体负责城市规划的,负责城市规划有一个重要的专家叫刘泰德现在他已经退休的,他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巨大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是中国,在十几国的工会也起了很大的影响力。在过去几十年以来,他是长时期的领导过新加坡的重建工作。

第二,就是建屋发展局。有82%的居民住在组屋里面,建屋发展局本来一开始是负责新加坡的政府组屋,跟中国的经济使用房叫法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稍候我们会具体介绍一下房子的形式和具体内容。一开始刘泰德负责房子的所有住房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后他逐步从这些岗位上退出来,把更多的地方转让给市场。

第三,环境主管部门环境与水资源部。这是管理整个环境,但是新加坡管理中水的管理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我刚才讲新加坡是城市国家,水源是新加坡非常宝贵的稀缺资源,稍候我们具体的研究一下。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理念。新加坡在六十年代就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念。“花园城市”的理念不是新加坡最先提出来的,而是早在十八世纪时期欧洲人有了这种想法,也是欧洲国家先提出来的,提出来之后欧洲国家也进行了一些实践,但是新加坡是一个在亚洲把这种想法实践的比较好、比较特殊的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为北纬1度,在赤道边上,国土面积为710平方公里,非常炎热。现在的平均温度降了2-3度,降温的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的绿化做得非常好。如果有机会到新加坡的朋友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无论你到出租车上,还是在居民区访问或者去商务区,在新加坡到处都可以看到树叶。目前新加坡绿化覆盖率为90%,在住房面积里面绿化面积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会儿我们会讲到一些具体指标。吴庆瑞在新加坡被称为“经济发展之父”,我非常荣幸,在1992年到新加坡的时候,为他做了两年的事情,听他讲过很多关于新加坡的历史,也讨论过新加坡的具体问题。所以老一代领导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想法,而且非常强调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就要实施这个想法,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在报纸、杂志上都可以看到,在理论界都有这个看法,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这样。“先经济发展,后社会治理”、“先经济、后环境”、“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这种讲话是非常普遍的,首先经济上去了,让GDP提高10%、20%,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新加坡不是这么做。新加坡一开始就在发展中看到了社会问题,而且不仅是建设了这么多组屋,同时注意到了要把新加坡的城市环境治理好,把绿化做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兼顾社会。我们看到东洋的很多国家,例如菲律宾、泰国,在发展中社会冲突、矛盾越来越大。比如贪污腐败、人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冲突越来越多,但是新加坡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关注了这些社会问题。他使社会问题在发展中逐步缩小,而不是逐步变大,这已经超出一个城市管理范围,并且牵扯到社会经济,从大环境来说对城市管理非常重要。新加坡的历史进程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中规划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建国时期指标提出比较低,只提出了人均8平米的绿地指标,因为当时条件比较差,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少,所以首先要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的空间立体绿化。70年代有一些钱,制订了道路的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不仅要有绿颜色还要有红颜色。强调了人行过街要有天桥、停车场都要绿化好。80年代进一步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21世纪建立连接全岛,沿着周边建立一个绿色的人行通道。通过这几年努力,现在已经做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建设完,以后新加坡的周边都是沿着海边上,完全可以散步、走路。为了实现这样的规划又建立了很严格的法律保障。比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对所有的树都进行了登记、注册、管理。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新加坡的法律特别是罚款是非常严格的,西方有一句话叫“新加坡是一个Fine country,意思是很美好的国家,但是新加坡也是罚款很重的国家。新加坡在它的规划、实现中严格的按照法律执行,所以它的罚款是比较严格的。损害树木、公共财务都要重罚。90年代发生一个例子,有一个美国小孩,马路上停着一个车子,他损坏了那个车子,结果对他判刑要打六鞭子,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写信给当时的新加坡总理请求免除处罚。新加坡总理考虑了美国总统的信件,也考虑了新加坡的法律,考虑到新加坡未来长期保持美好国家的需要,同意免除三鞭,打三鞭。最近又发生了一个事件,有两个白人,一个是瑞士人在新加坡金融企业工作三年,还有他的朋友从英国过来,他们两个人新加坡偷偷溜进新加坡的地铁总仓,偷偷跑进去用喷气罐头完全按照他们的设计将一列地铁涂抹了一幅画。新加坡发现之后就开始追查,后来查出来之后把瑞士人抓住,但是英国人已经离开新加坡,所以没有抓住,正在准备对他起诉。对于瑞士人现在正在法庭审判,还没有正式结案,但是据说至少要捱两鞭。新加坡通过严格的法制保障,使得新加坡的绿化、社会秩序都经营的比较好。新加坡的严格法制传统来自于另外一个原因,新加坡从很久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国家,它沿袭下了英国的风俗。所以新加坡不仅是没有破坏、没有废弃的法律国家,而且新加坡的领导人都是带头遵守法纪,完全按照法律进行各种活动。

新加坡整体城市规划是以市区重建局负责,现在的整体负责主要分为几个区,一个是南部中区,是现在最大的商务区、滨海湾,还有商业中心(CBD)也在滨海湾边上。北部郊区是住宅工业区,现在的北部未来可能将火车站搬到那个地方,进行改造后也会成为一个住宅商业区。西部是原工业区的所在地,以后也会变成商业区,现在在跨国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CBD地区。东部是住宅商业区、中部主要是水源和森林保留区,还有一些高档住宅区。四,新加坡整体城市规划。这是新加坡目前的一个规划图,它的商业区在中南部,新加坡的规划是分点状的,最主要的是中边南部,而且西部是一个点,东部也是一个点,东边基本空着。新加坡面积不大,也就是七百平方公里,香港是一千二百平方公里,但是新加坡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平地,新加坡最高的地方是150米,新加坡大部分地区都很适合建造房子,而香港30%是山地,所以新加坡可用来建设房子的土地很多,但是新加坡最早就严格制定,不随便卖地,把土地留给未来,这是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新加坡的规划指导思想,在1965年就已经形成了,并且一直按照这个思路在执行。新加坡规划管理的特征是重建局发展将用地的地区进行分类,按照土地使用的属性,与中国向近,如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金融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来调控,新加坡控制很严格,当时我讲到了新加坡严格性,新加坡立国之初就坚持的,这种建设的严格型还可以举个例子,新加坡城市的建设高度。你们现在去新加坡会发现有三栋楼非常高,现在三栋楼是一样高的。新加坡反对互相攀比,所以他们制定一个标准,这就是新加坡规划是城市的管理重点。新加坡有严格的管理规划,严格的按照法律制度规划管理,所以新加坡的规划做的比较好,也按照规划做。城市管理的建设部分首先要讲核心,城市发展建设的核心是新加坡的居民住房建设的重要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城市发展建设如何形成也是新加坡领导的理念,新加坡领导的理念就是“居者有其屋”,住房子的人民应该有自己的房子,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租房的思想,别的国家先不谈,新加坡首先要有自己的房子。第四部分,新加坡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居民的住房建设。李光耀的理念是从上一辈的老人灌输给他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认为拥有财产的人才会对财产负责任,才会对这个国家负责任。李光耀一再强调要使大部分老百姓,住房子的人要有自己的房子,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就会对房子负责任,对自己的财产负责任,对这个国家负责任,不敢随便做破坏性的行为。组屋制度的由来 组屋是由政府来造房子,不是新加坡自己发明的。“居者有其屋”这个想法是李光耀首先提出的,但是组屋制度不是新加坡首先制订的,实际上是从英国传到新加坡的,新加坡在1965年立国,但是1960年就开始建屋发展局,当时就给一些殖民地的官员造房子。当时新加坡建立的时候是100万人口,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房子的,大部分人都是住的“城市贫民窟”,所以新加坡政府建立之后就大量进行组屋制度,当时发生了两件比较大的事情。第一件,1961年组屋开始建设,组屋建设完成之后,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搬离他们所建的贫民窟,当时1961年的时候,在冲突之间发生了一场大火,这个火势非常大,死伤一百多人,贫民窟被烧掉了,烧掉之后很多居民不得不搬离了贫民窟。1964年新加坡华人和马来人发生冲突,携带刀子上,互相砍伤,跟中国去年发生的暴力事件差不多,死伤26人。后来这个事情平息之后,新加坡在发展组屋之间又加入一些原则,所有新建设的组屋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新加坡以后的组屋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分配,这个原则将所有的种族都照顾到。另一方面也非常有效起到了作用,将本地居民的聚集区全部分散。本来新加坡在以前有一千多块小印度,现在这些历史点在都变成了旅游点,这样就把新加坡比较特殊的种族问题按照比例来分是很突出的,但在1964年以后,新加坡就再也没有闹过这么大的民族冲突事件。所以组屋制度有效的帮助政府实现了民族和谐。这个和谐理念我们后面还会看到,在城市管理中采取了很多办法。组屋的类型;新加坡政府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类型,有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五房式等,最多的是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二房式的标准面积按照2006年的标准也不相同,身高是新加坡重要的一个组屋群,它的二房式45平米,三房式65平米,四房式是90平米,这是2006年的售价。下面是2006年的平均收入,新加坡有一个公积金制度,凡是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就可以有公积金,就可以非常容易的买得起房子。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是1992年到新加坡的,当时刚到新加坡的时候给我的工资很低,他们都看不起大陆的人,所以月薪只有三千新元,第二年我就买了房子,当时市价是20万新币,当时首付1万新币,其他就可以按月来付,因为我当时的年级比较大了,所以只能按照12年的还款期来算。12年之内公积金按照我当时的工资水平可以提供给我12万新币的钱,所以12万是由我公积金付的钱,所以不需要我拿钱出来,12万拿出来之后我付了7万,还剩5万,我就从银行来贷款,银行贷款按照每个月来扣,当时的利率是比较高的,按照当时的利率水平,我们每个月还款大概1000元到1200元。当时我买了一个四房式90多平米,当时我在市场上租一个房子,每个月付租金也就是一千到一千二元左右,但是我买房子所还款,十年以后这个房子100%就为我所用公积金还款,我当时的工资标准,每个月的公积金就可以还我每个月房租,到现在差不多20年了,经过这20年市场房价已经涨了,当时买的是20万,现在市场价格大概是将近40万,首付大概是两万到三万,好一点的是四万到五万。新加坡一般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拿两千五,如果是新加坡的技术学校毕业的只可以拿两千,只要大学毕业生有诚心完全有能力买得起房子。所以房子问题到现在为止在新加坡没有买不起的,所以没有这样一个社会冲突。实际上在1980年新加坡住组屋房子的人口已经达到73%,1985年达到84%,在1965年刚成立,1965年有一百万人,很多人没有房子住,到1985年很多人有房子住,大部分人都住在政府组屋里面。从1986年到现在,每年还在建设政府组屋,主要卖给新加坡移民的人数。新加坡刚成立是一百万人,我1992年去的时候是一百万人,现在是五百万人,四年增加一百万人。所以要让这些新增人口同样可以在新加坡买得起房子,住房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新加坡比较早就解决了社会问题,这是造成新加坡城市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加坡的比较贫穷的老百姓,或者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没有钱的时候会买一些户型比较小的房子,收入高了以后,他可以把这个房子卖掉,在市场上换大一点的房子,逐步的变大。在这几个房型里面需求三房式、四房式是最大的,这是新加坡整个组屋的各种房间的比例。

新加坡发展局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来自几个方面,第一是政府给;第二是银行金融机构,从银行机构里面贷款一部分;第三是通过市场,通过老百姓买房子,付钱给他,而得到钱。通过这样逐步变大,解决了新加坡资金短缺的问题。土地售卖计划(PPT)这是土地分配使用率的问题,我举两个地区榜鹅和义顺,我们看到这两个居住区里面住宅占50%至55%,空地和绿地是非常重要的。榜鹅是10.8,义顺是4.2%,每个地方学校、体育休闲工业机构、商业机构,新加坡发展里面就有这个思路,尽可能让老百姓上班地点跟老百姓的居住地点靠近,减少老百姓减少在上下班上花的时间,使老百姓生活更休闲。我在新加坡的公司里面也做了多年,在新加坡瑞士银行和新加坡的实体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新加坡的老百姓到公司工作,家里到公司一般都需要20分钟左右时间,如果大于这个时间他们接受不了,这样会使生活质量高一些,我们都知道在纽约、东京都有一些人上下班要花费三个多小时,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实际上是比较低的,而新加坡一开始通过规划、住房设计、土地安排使用的方向是比较合适的。对土地的售买新加坡政府有严格的控制,新加坡也通过这种严格的控制,在比较早的时候,新加坡把大面积土地都收到政府的手里面,新加坡政府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所以使90年代到现在,新加坡用地的矛盾比较少,因为当时比较早的把土地收到政府手里面,因为当时的价格比较低,也比较容易购买。新加坡政府强调一个原则,他可以把土地购买的使用价格是土地的增值,新加坡认为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属于国家,所以国家有权通过土地执行法令,以原始的没有开发的土地来征用土地,用一组基础设施工厂用房,所以按照这个原则处理,新加坡比较早的实现政府为一些土地价格争论所引起的冲突。

四、新加坡的住宅分类;新加坡的住房有几大类,我刚才说82%是政府组屋,有一部分不是住社在政府组屋,新加坡住宅大体分为三类,第一,富人区的独立式或联排式花园洋房;第二,房地产商开发的私人公寓;第三,政府出资为普通收入居民建造的组屋,(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组屋)。按照这种房子的分类,地契也分为三种,一种是永久地契、999年地契、99年地契,房地产开发的楼盘有99年与999年两种,私人独立式的洋房都是永久地契。但是要买独立性的洋房要有一个条件,一定是新加坡公民。我们报纸上看到李连杰买了两千多平米的大的花园洋房,李连杰跟利智有一个已经是新加坡公民了,后来有些朋友跟我说有可能两位都是新加坡公民,也就是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新加坡欢迎他们到新加坡来,这些人可以买新加坡的房子,但是要经过新加坡政府的批准。这个是私人住宅,这种房子一般来说要几千新币。这种是新加坡的私人开发商的楼房,也是80平米到150平米之间的大小,现在的市场价格也是一百万新币左右,边缘地区的可能是八九十万,但是比较好的地区都要上百万。这是比较早的组屋,像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建造的组屋,下面都会配有娱乐中心,休闲中心。这个是九十年代建的比较新的一些组屋,这个是新建的一些高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最高的是12层,现在建设的是50层最高的有80层。这个是今年推出的水景组屋,跟私人的组屋差不多,这是水景组屋中的房型设计,这跟中国市场上的楼盘房型差不多,都很漂亮。我这样写的原因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新加坡组屋,绝对不是中国概念的廉价房,新加坡组屋非常漂亮,居住条件非常好,这是60年代比较早的组屋,外形不好,如果重新装修也是比较好的,所以从70年代、80年代第一批组屋也过去30年、40年了,所以说组屋的条件比较好。

第五部分做好社区服务的基础。我现在看一些专家写一些文章,新加坡的组屋看起来比较好,但是不是中国借鉴。他提了两条,第一,新加坡使居民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面,使老百姓享受不到新加坡的良好发展。我觉得写这种文章的人是没有到新加坡好好的看房子,新加坡经过了三十年,很大一批老人都愿意居住组屋里,因为居住条件目前非常好,非常方便,有私人组屋配套设施,还不可能像组屋那样方便。我是从1992年到现在一直住在组屋里面,我感觉组屋非常好。另外这个学者还批评说新加坡组屋没有市场,把市场的格局赔出去了,越来越的引进市场机制,现在政府已经允许私人开发商建设私人组屋,新加坡光靠政府设计,可能速度太慢、太呆板,引进私人住宅可以有更多的创新意识。这里我列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纪组屋不同时期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组屋区的变化实际上是非常快的,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居民住公共房的比例是最高的,香港有45%,伦敦还有23%,悉尼只有5.5%,拥有住房也是比较低,新加坡是比较高的。如果把住房的价格月收入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家庭六年的全部收入就可以买房子了,香港需要二十年,英国也需要七年,所以你新加坡买房子是很容易的,知道你有工作,人均收入也比香港挣的多。所以住房在新加坡城市建设里面非常重要,因为让老百姓住好了,城市的其他建设发展才会比较容易,城市管理里面,新加坡也是首先做好对组屋的管理。市政理事会机制的好处。新加坡对组屋的一开始全是政府做的,是由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来去做。现在新加坡新实行的制度,由市政理事会管理。新加坡把这些组屋闲置着,没有五年也有八天,新加坡把选区的管理工作交给议员来做。五到六个选区可以组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叫做市政理事会。市政理事会由议员负责,每个议员指定区居民,由50-60人组成。通过这个理事会新加坡政府感到有几大好处,第一,摒弃了传统的靠政府管理市政的模式;第二,减少了政府开支;第三,增强了议员和选民的联系,议员的选票支持率直接和看得到的工作实绩挂钩;第四,让居民自己决定所需的生活环境,提高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五,社区让人有活动空间,可以提升渠道;第六,增加了竞争和各组屋区的多样性。刚才我们说组屋都是非常简陋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组屋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新加坡组屋的管理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市政会把专业管理抛给公司来承包。你们去新加坡会看到房子跟香港的不一样,香港的房子很破烂,新加坡的房子虽然比较老,但是都是粉刷一新的,新加坡政府要求每四年要粉刷一次,而且严格的按照这个制度走,所以你们去新加坡每个地方去看,虽然是老的房子但是看起来也是新的,管理费用主要是来自本区,政府一般补贴10%。

二、组屋的软件服务;软件服务主要建立民众联络所,这个有点像中国的居委会,但是它和中国的居委会不同,民众联络所主要就是组织和实施社区中心的各种活动计划,吸引居民参加,举办各种活动中心、夏令营也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免费的医疗服务。新加坡的医疗服务在各个社区都有,新加坡每个社区里面都有门诊所,但都是收费的,在民政管理所里面可以为老人提供免费服务。这种社区中心是由人民协会来管理,人民协会是通过法律来定下来的,由人民协会培训这样的管理员,也通过这样制度,通过人民协会与社区管理的制度,加强了新加坡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跟老百姓来联系,所以说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为什么在五年都能赢得选举。新加坡正式成立的时候就开始执政,执政之后没有临时选举,每次发行都每次选举执政之后没有赢人民行政党赢的人。赢有很多原因,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人民行动党对人民协会的影响力,人民协会对社区中心的影响力,使人民行动党与社区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给组屋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给组屋创造一些良好的居住环境。新加坡的设想基本上都跟工作环境相连,所以在组屋的基础上来设计城市的住宅规划,城市的商务区、城市的活动中心,这个思路就是说每几个组屋组成一个邻里,由几个邻里由组成一个组团,先这个思路正用到和天津合作中心生态城里面。每个邻里中心都设有儿童游乐场和小型商店,每个邻区中心都设有购物商场、银行、诊疗所等服务设施,每一个市镇中心都建有百货公司、超市、图书馆、影剧院和邮政局。这些使生活在中心生态城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比较高。

三、组屋的垃圾处理

这里是新加坡相应的一些措施。比如垃圾处理、用水需求、其他的需求措施,都是跟住宅管理相连在一起的,你们到新加坡都会有体会,新加坡没有蚊子,这是很奇怪的,新加坡处在一个热带地区但是没有蚊子,这是由于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做得好。新加坡的建设住房建设队都要想办法承诺,你的社区要管理好垃圾,不许有蚊子,新加坡还会对家庭进行定期检查,这些工作新加坡做的非常细致,组屋区通过公交跟地铁相连,使每个住宅下面都会有公交车,公交车就会通到地铁站,地铁站也是一个公交中心,所以换乘公交是非常方便的。新加坡不需要载车,新加坡整个车辆大概是五六十万,对老百姓来说,坐公交和地铁是非常方便的,但是由于小区的快速发展,共同交通出现一些拥挤问题,比如现在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数,最新的报道每天达到100万人次,所以在上下班的高峰有些地铁上已经出现了拥挤,针对这个问题,新加坡正增加地铁的建设,通过这样新加坡把城市管理跟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你们看到这些线都跟老百姓的社区联系在一起,这几年建的地铁建设比较快,所以在过去两年全球经济在困难时期新加坡在加快地铁的建设,新加坡政府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到若干年之后,新加坡的老百姓如果不坐公共交通,也可以15分钟走到附近的地铁站,正在设计这样的一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组屋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大家知道新加坡比较小,刚才说到五六十万汽车不是很多,新加坡中南部的交通当时就出会比较拥挤,当时新加坡出现一个系统叫电子付费系统,将电子探头安装在汽车上,你要通过怎样的关卡进入中央商务区就要收费,通过这样的办法增加小汽车上下班的成本,让增加成本收更多的钱去设置公共交通。新加坡小汽车的拥有量以前就很高了,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以后很多老百姓也想买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需要,而是表明自己是有车阶级,所以这种管理思路下新加坡的管理很漂亮,在中部的一些水库跟保留的很好的树木,由于这样的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感觉很好,每到星期

六、星期天人们就会到附近的公园休息。新加坡的垃圾处理、废水处理都做的非常好,使空气有一个很好的质量。新加坡有一些绿色的角落小孩子可以进行玩耍、互动,老人可以休息。这是新加坡的中央商务区和几个银行。这是其中的三个高层。这是新加坡老的房子,经过翻修之后,也保持的很漂亮,这是新加坡的商务区。这是新加坡最新建设的综合娱乐城,也就是新加坡的赌城,就是美国金沙投资公司建设的滨海港湾综合娱乐中心,从上面看过去就是中央商务区,这是新加坡规划非常漂亮的城市。这是新的的著名旅游点圣淘沙。第六部分,改善新加坡的供水条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杨沐:我们前面以组屋为中心,讲了新加坡的设计、规划、维护管理三个过程,这个过程到1981年新加坡就完成了一个循环,80%的老百姓住在政府组屋里面,今后的20年就把组屋的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再循环。进入这个世纪之后,新加坡又找到一个新的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水利。新加坡的供水管理体制。在中国天津水利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水利在新加坡更是一个问题,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小岛,新加坡在成立之初,它的水源首先是从马来西亚开始,所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制定两个供水条件,一个是60年,一个是100年,这两个条件保证新加坡的供水,但是新加坡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甚至最近几年都会与马来西亚发生一些零碎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就考虑到自身的水供水的脆弱性。如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关系不好,新加坡如何生存下去?所以新加坡就会想,如何另寻水源,就跟印度尼西亚交谈,他们就谈到一个方案,新加坡帮助印度尼西亚发展靠近马来西亚的两个岛屿,帮助那两个岛屿发展水源,把新加坡的外资企业搬过去,引导过去帮助这个地区的发展。另外就是建设一条水管,保证新加坡的一部分供水,从印度尼西亚保证新加坡的供水。但是这个方案做了没几年,苏哈托就下台了,这个供水就停止了,所以新加坡就找了一些新的方案,开辟新的水源。

二;新加坡的供水新来源 现在新加坡提出它有四个水源,马来西亚是其中一个,我们来说一下这个体制如何形成的,新加坡管理水资源有这样几个体制,环境跟水源。底下有两个部门管理水资源,第一个是新加坡的供应事务局,第二个是国家环境局。国家环境局主要是管理环境保护的,新加坡供应事务局,主要管理两个事情电和水,十年前,新加坡把电划出去了,变成实有化,所以公共事务局代收水电费,公共事务局集中管理水资源,把如何管理水资源作为自己最大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水的管理形成一个整体性管理,把水变成一个循环,把海水变成天上的云,天上的云降水变成地表水,把地表水变成水库的水,水库的水经过加工变成可用的水,经过老百姓运用之后,就变成了废水,废水进行处理,又变成新生水,这是第一个方法。用新生水作为自己的重要来源,第二个方法就是把海水淡化,把海水淡化是人们的梦想,新加坡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初有成效,现在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引进新的技术,使成本降低。这样就找到三种大循环的思路,找到三种新的供水水源。第一,收集雨水;如果一些国家没有专门的措施,雨水只有10%是被利用的,其他90%都是回到海洋里面,但是新加坡政府现在通过修建了很多蓄水池,利用很多河流来做蓄水池,现在新加坡总土地上三分之二的地表上面的雨水已经作为蓄水来源,三分之一还没有被控制住。新加坡前两年耗资约3亿新元的滨海蓄水池已建成,工程提供蓄水、防洪和水上休闲等三大功能,是新加坡第一座建在城区内的大型蓄水池。第二,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正在成为扩大获得水源的重要途径。第三,新生水技术;现在下水道的100%污水通过先进的双向渗透膜和紫外线消毒技术处理以后成为新生水,新加坡新生水已经可以实现再饮用。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做的比较好,所以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老百姓跟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不一样,别的国家喜欢喝瓶装水,新加坡社会上宣传的是“自来水不比瓶装水差,甚至会比瓶装水更干净”。我们刚才说三分之二的雨水已经都收集起来,新加坡每年的降水量是2400毫米。新加坡的水源之一,新加坡50%的水源已经被利用。现在新加坡准备建立第16个水库,使新加坡有更多的水源。水源之二,从马来西亚进口。这个方案政府决定从明年到期之后就不延续。新加坡努力制造,在十年、二十年之间,甚至可以不需要马来西亚的供水,自己供水。水源之三,新生水,他有新加坡整个管道,通过这个管道流到循环水处理场,形成一个完善的废水循环系统。水源之四,海水淡化。这是在新的淡水场开幕式上的一个照片,在新加坡的水资源很有竞争力,上个月开的会议,准备建立一个新的淡水场。这种供水水源新加坡感觉还不够,除了四种水源之外,还要加上三种办方法让老百姓有节约水的意识。第一就是要让老百姓省水;第二,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第三,让老百姓认识到有水资源的享受,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这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两种水价鼓励节约用水,这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被采用了,这是新加坡采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新加坡居民每个月如果用到40/立方米是一种水价,40/立方米以上又是一个水价。每个月用到40/立方米是1.11元新元,后面还要增加几个费用,一个是水资源保护税,每一立方米的水都要加一种税,还要加上处理水循环所需要加在上面的费用,还要再增加一种水资源卫生专用费。通过这样的价格使老百姓有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这个思路可能对中国很有启发,但是现在中国水价还是很低,尽管中国水资源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提价,但是老百姓反映很大,可能影响到老百姓的基本费用,但是非加不可。新加坡做这个比较早,使用这两种价格,而这两种价格再与电费加在一起,我自己感觉新加坡老百姓的压力不是很大。三;倡导居民节约用水。在90年代,我跟儿子一起住的时候,我们每个月的水电费是80-100新元左右,现在一个星期不在家,大概每个月50新币左右,所以这个收费与收入的占比是很低的。如果这两种价格以后老百姓节省水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强烈的,而且老百姓会不需要瓶装水,像上海、北京很多老百姓都是用瓶装水,这会给老百姓的费用增加很多。如果能够保证做到自来水安全使用,可以给很多白领家庭节省很多费用。另外鼓励每个家庭节约用水,提出了一个口号“节约十升水”,这个节省水里面特别提出的是节约厕所用水。在新加坡普遍推广使用抽水马桶,一种是小解用水,一种是大解用水来使水减少。另外提醒老百姓如何在洗脚、洗澡方面节约用水。另外鼓励每个机构节约用水10%。比如洗车机构,要求每次用水能够节省10%。励使用新生水,设立用水效率基金来提高整体效果。新加坡开展全民ABC爱水,节水活动。新加坡在环境意识上面建立“花园城市”让更多新加坡的居民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现在是新加坡的大学与其他的公司合作来开展水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使海水淡化的效率更高。另外新加坡在这个基础上准备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世界的水中心。我们以前说中心城市的概念是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另外新加坡现在提出了自己的水中心。新加坡把管理水的水平提高,把节约水的水平提高,循环水、污水处理的水平在提高,使新加坡成为这样的水中心。每年新加坡举行全世界的爱水周,使新加坡在世界上树立这样的地位。新加坡在过去几年爱水活动、节水活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使新加坡增加了一个软实力,利用这种软实力,新加坡向中国、中东出口他的水技术,推广供水服务。另外还要增加新加坡的实力,使新加坡找到更多发展的路子,包括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新加坡希望通过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变成一个苏州工业园品牌。大家知道苏州工业园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对发展公园的管理非常好,越南、印度、老挝也在建设,印度也希望在这些地方建设成像苏州工业园这样的工业园。

四、提倡建立绿色环保型社会 新加坡希望与天津的合作比较成功,但是世界上很多地方搞生态城,很多生态城成本非常高,像阿科桑地(音)生态城,全部是绿色高空,他已经花了几十亿美金,准备全部花销上百万的美金,比如上海的生态城,崇明港的生态城英国公司帮助设计,他的设计思路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享受的。他的目的就是为的就是吸引有钱人去住,这种生态城可能很好,但是这个生态城是针对发达国家,针对普通老百姓不适用。所以说要搞一个对老百姓有帮助的生态城。我们刚才与在生态城工作的领导交流了一下,天津生态城的第一个楼盘已经出来了,价钱比较高,商界希望价钱高一点,但是新加坡希望这个生态城有会令人满意,综合世界新兴国家的一些地方,都能重复这样的路子,重复这样的样板,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对新加坡的贡献,这是新加坡的一个总路。这个路子比较实际,普通老百姓都认为对的,普通老百姓都买的起住得起,我知道这样做起来很难,但是一定要想办法走这个方向,如果走成功了这是非常棒的,新加坡目前来说在水资源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新加坡如果从面积、人口来说,在世界上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印度尼西亚说的,新加坡为什么了不起?它只是一个小红点,很多中国官员到新加坡参观,看了感觉很好,新加坡只有五百万人口,我们是十三亿人,如何跟我们比,新加坡很小。很多印度人也会这么说。最近几天有一个印度的学者在新加坡访问,说不要把新加坡看作一个国家,如果看作一个国家是没有办法生存的,为什么不把新加坡看成一个城市,整个比印度大的城市不多,中国也就十几个,二十几个,如果有一大批城市,中国有上百个城市,印度如果有上百个城市做的像新加坡一样,无论是新兴城市还是各方面都会得到多少益处? 新加坡没有什么了不起,新加坡跟苏州工业园合作五年了,一些新的官员比较傲气,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与苏州工业园有一些问题,新加坡这次跟苏州工业园合作,苏州工业园一直是新加坡的精英,使这次在新加坡与天津的生态城合作中,新加坡更值得中国学习,新加坡在小地方上面,做得细做得实,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新加坡有82%的人口住在组屋里面,这在中国是不可重复的,这是我非常同意,而且不必要,但是他的思路就是可以重复的,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思路就是这样。中国杜甫的唐诗《茅屋为秋风所迫》“安得天下寒士尽开颜”这个思路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所以这个就是中华民族的老思路,为什么不能重复这个思路呢?做法可以有所不同,中国各个城市有一些不同,天津的做法与上海不同,但是所有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思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地方居住的权利,每一个都应该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发展的权利,这些东西是最基本的。这些东西是最值得学习的。新加坡的建设思路一步一步的走出来,李光耀一再说,新加坡的人种是有问题的,74%是华人,这些华人是从广东、福建、海南过来的,这些地方都是中国在文化方面比较落后、偏远的一些地区,都是在贫穷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到新加坡来的都是穷人。李光耀看中的江南这些人种比较好,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比较差的人群,在新加坡领袖的领导下,扎扎实实的做事情,也在西方世界中间打出一片天地,使世界看到以华人为主的世界也可以搞的漂漂亮亮,也可以搞的非常有秩序,也可以搞的大家遵纪守法,也可以搞的有创造力,也可以搞得在各种城市管理上做的比西方城市好。这种思路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思路是值得学习的。我相信只要中国的一些城市,像天津与新加坡建设生态城,能够运用中国的能力建设苏州工业园,虽然中国人的大脑与西方没法比,但是中国人利用资源的优势在中国能够更好的发挥广大,这才是非常有意义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有问题可以提问一下。刚才杨老师引用大量的图片和详实的数据对新加坡的规划城市建设以及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介绍,让我们这些没有去过新加坡的同志有了几分向往,去过新加坡的同志增加了几分亲切感,我们看到杨老师温文尔雅,讲授条例清晰,今天下午的讲座使我们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下面我提议,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杨老师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今天的培训到此结束,散会。

篇2:新加坡道路管理经验

新加坡地铁每个车站都安装有屏蔽门系统,把站台区域与列车区域互相隔开。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止乘客跌落轨道产生意外事故;降低车站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能耗,减少列车运行嗓音和活塞风压对乘客的影响,同时也是防火防烟分隔屏障。假如列车在隧道内着火,由于设有这两道屏蔽门,可以防止烟雾和毒气进人车站。同样,如果上行线列车在车站失火,也不会殃及下行线列车。按照运行秩序,只要列车尚未进站,屏蔽门总是关闭着的,旅客安全有充分的保障。

新加坡地铁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自动排烟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和应急广播系统。地铁隧道内每50米就有一座消火栓和相应的水龙带、水枪等灭火设备,每节列车上也设置有灭火器,

在新加坡乘坐地铁任何违章行为都要被罚款,最高罚款是5000新元。例如在列车内、站内禁止吸烟。如果吸烟将被罚款500至1000新元。新元同人民币的比价是100:475,就是说在地铁内吸烟最低要被罚款2375元人民币。

新加坡地铁不允许旅客在车站内逗留,因此月台上不设置为旅客休息歇脚的坐椅。旅客进站时必须前往自动检票口检票,然后再进入站台,因此不要忘记从检票口取走车票,因为在出站时还要在自动检票处再检查一次票后并被回收。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车票的有效时限,一般在站台上只许停留半个小时。旅客除在列车上的乘车时间之外,只允许在进站和出站的站台上总共停留不超过30分钟。如果出站时自动检票机上发现旅客在站内停留时间超过时限,则要缴纳罚金。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旅客在车站内或列车上逗留。

乘坐新加坡地铁的旅客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站,也不许携带超过25公斤或直径大于35厘米的行李和提包,同时禁止旅客在地铁内吃东西、喝饮料,旨在防止残余食物招至老鼠,因为鼠类咬电线是地铁内最常见的火灾原因之一。不许喝饮料旨在防止有人以饮料容器充装易燃液体招惹麻烦。

新加坡地铁月台上不设垃圾箱,禁止旅客在地铁内扔垃圾,同时禁止在列车内、站台内经商和张贴各种宣传品。列车内、站台内只张贴公益广告,提示人们禁止损坏地铁内的各种装置。

篇3:交通管理的新加坡经验

1.在新加坡, 购买汽车需首先竞买“资格证”。从1990年开始, 新加坡政府每年都设定配额, 利用“资格证”来限制各种类型的车辆数量。“资格证”每两周在网上拍卖一次。中型车“资格证”目前的价格大约是1万美元。政府拍卖“资格证”的收入用于维护公共交通系统。新加坡公交系统高度发达, 效率很高, 每天处理400万次搭乘, 而私家车日出行次数为300万次。

2.为了鼓励节能, 新加坡政府对高能耗汽车征收惩罚性税收。与此同时, 政府鼓励使用混合动力车, 将相当于汽车价格40%的税收退还给车主。税收政策传达的明确信息是:汽油稀缺昂贵, 要鼓励节约、惩罚浪费。

篇4:新加坡道路管理经验

(一)城市管理的价值理念

1.公私合作、公众参与的理念

东京的城市管理一直依靠三种基本力量: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强调城市的依靠力量是综合的,不能简单依靠某一方主体来完成城市管理的全部任务。因此实行公私合作(PPP)是一个比较鲜明的理念,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如,为了保证灾害发生时企、事业单位等民间团体参与救援和相互合作,东京采取了灾前合同制的形式。通过与有关的企事业单位、行会、协会签订灾害救援合作协定,形成了法制化的公私灾害救援合作关系。东京都政府与民间团体的协定一共有34个,构成了部门齐全的防灾应急网络,有效地保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急资源的整合。这是一种政民合作的治理模式。[1]

2.疏堵结合、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一方面,对于城市管理,东京依赖严格、刚性的法律,很多法律对于涉及城市管理的行为都作出了比较严厉的规定,例如,破坏市容被定为违反《轻犯罪法》,要受到刑罚的制裁。《轻犯罪法》制定于1958年,于1983年修正,规定了34项轻犯罪。轻犯罪者可被拘留并被处以罚款。属于轻犯罪的行为包括流浪者给他人造成干扰,在公共场所对他人动粗和恶语相向,破坏公共照明灯,妨碍水上交通,救灾时不合作,插队,妨碍安静,暴露身体,学位、职务、资格等弄虚作假,谎报灾情,乞讨,偷窥,吐痰和随地大小便,等。但另一方面,东京的城市管理又奉行疏导与人性化的理念,强调民生保障和行政引导、指导的作用。例如,对于街头巷尾的小广告,东京规定公益广告和营利性广告分流。小本经营的生意或少量招工的信息广告靠社区发行印刷品。东京每个社区每天都有广告印刷品夹在报纸中随报发送,其中有家电、服装、房产、汽车、餐饮业等各类广告,特别是周末,广告印刷品比报纸厚得多。招工广告由专门机构发行,每周一大本,有各类招工信息,放在便利店里免费赠送。这明显体现出疏堵结合、以人为本的核心关怀与价值理念。[2]

3.程序正义、保障人权的理念

《行政手续法》(也译为《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保障了东京城市管理执法遵守程序正义,注重保障人权,尤其是相对人陈述、申辩的权利,强调行政管理中的决定必须要有严格的说明理由的义务要求。同时,还严格依据比例原则设计了很多制度来保障人权,例如,对于违章搭建,邻里间产生纠纷后,可由一方向市政府提出调停要求,对已产生的纠纷可由市政府出面进行调停,也可以提请裁判所进行调停、裁判。又如,在城市道路设摊出现违法行为或出现问题时,市长要根据违法的情况及程度给予经营者以口头告知、书面提示及书面警告等方式进行指导教育。对于一年内有过三次警告的,要停止其继续经营。在停止或取消其占用许可的时候,要听取所属警察署的意见。而对没有许可证的、不听从移动位置安排的以及不遵守市长命令的摊位要予以取缔。这做到了最低限度的伤害或限制行政相对人的利益。[3]

(二)城市管理的范围

与柏林“以事为中心”的思路不大相同,东京以“机构为中心”,设立了比较明确的城市管理机构——都市整备局,通过立法明确其具体管理职能,主要管理内容有:(1)关于城市整备的基本事项;(2)关于城市规划;(3)关于住宅与环境整备;(4)关于城市中心区街道的整备;(5)关于建筑方面除去道路、河流及公园绿地和有关土木工程(这些由建设局管理)以外的事项;(6)关于市道及法定外公共物品占用许可及工程施工的认可,包括市道的确认、变更;(7)关于市道及桥梁等的登记整备等(8)关于道路、桥梁及河道的维护与管理;(9)关于城市公园及绿地的事项;(10)对公园、绿地的维护与管理。[4]

(三)城市管理的体制

东京采取的是市议会政府模式。东京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体制大致可分为地方自治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系统,这些系统的组织很多直接使用“城市管理”这个名称。地方自治政府方面有城市管理课或都市整备局;企业方面有某某城市管理有限公司等;社会组织的形式比较多样,主要以自治会、行业协会等形式进行活动。市议会和市长共同负责市政,共同行使城市权力。市议会是市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市长是城市的最高行政长官,掌握行政大权。市议会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

为了满足居民对基层政府提供服务的要求,东京都给予了都内市、町、村等地方机构更大的自主权。这种权力下放主要体现在财政上,都政府通过提供财政支持补充款项来弥补地方政府在发展当地公共设施上的不足,并且设立基金提供专项帮助。[5]城市微观管理中,社区组织的职能日益强大,不少城市正出现以社区为依托的趋势。居民组织(日语中称为“町内会”或“自治会”)是最重要的社区组织,几乎遍布全国的每个社区。町内会由地方政府批准设立,其主要职责是预防犯罪和灾害、信息服务、公众保健、促进邻里和睦等。地方政府、町内会、居民三者之间的互动运作机制促进了社区组织的发展。

(四)城市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东京的城市管理手段比较综合。一方面受大陆法系整体法律文化的影响,比较强调用明确的成文法来管理城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东方文化“以和为贵,息事宁人”观念的影响,也强调通过调解、协商、接受指导、和解等柔性的方式来解决争议。如,东京立法规定,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时必须与周边邻居进行沟通,以免造成建筑纠纷。如果产生争议,政府希望双方以协商方式解决。又如,《道路交通法》的第77条中指出,只要在不妨碍道路交通、遵守许可条件的情况下,对于不移动位置的道路摊贩和排档或类似的小商贩的活动申请,道路所属警署是要予以许可的。当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交通,在许可时可以附加一定的要求。这样,路边设摊既不影响交通又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为摊主解决了困难。再如,在对排挡经营者进行指导与监督的同时,为了让排挡营业合法化,要采取必要的政策并综合实施。而排挡经营者申请营业许可时,要填写遵守道路占用条件的承诺书,提交已接受讲座培训的证明复印件以及其他市长认为需要提交的材料。只要在不影响交通和道路构造的情况下,市长应该予以批准。[6]

nlc202309040032

在执法方式上,日本有严格的《行政手续法》,所以城市管理部门在做出执法决定后,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予以执行,当然,紧急状态下也可直接执行。执行的主体也同样受到德国的影响,制定了《行政代执行法》,允许由行政机关或第三人在特定条件成就的情况下代为执行。受到日本战后《宪法》影响,最高法院判例也确立了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自行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二、新加坡的基本经验

(一)城市管理的价值理念

1.崇尚法治,依法治市

新加坡虽然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城市国家,但有着非常健全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体制、经济管理、商业往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小到旅店管理、停车规则、货币管理、公共卫生等,都有相应而详细的规定。[7]依法办事,依法开展有效的城市生活,成为政府和公民最基本的价值理念,这一点对于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实属难得,也值得很好推广。

2.高效便民,服务优先

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明显体现出对高效便民价值理念的弘扬。一方面,高效突出体现在他们对于廉价政府、廉洁政府的追求。新加坡包括城市管理在内,有严密的腐败监管体系,以防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贪腐;另一方面,高效体现在政府建立了快捷、迅速、方便的问题处理协作体系,体现出城市管理中浓厚的服务本位及服务优先的理念。

(二)城市管理制度的亮点:执法协作制度

城市管理会面临很多突发情况,同时由于职权的分散,其协调成本也非常高。要想在没有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更好地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高效便民、迅速快捷的问题处理协调机制。在这方面,新加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颇有成效与特色的问题零耽误处理机制(ZIP,zero-inprocess),主要用于解决跨越不同公共机构责任,或属于灰色地带、现行法规和机构之间的界限外问题。根据ZIP处理程序,任何政府部门接到公众反映的问题后,先在政府机构内部确定负责解决该问题的机构,再由这个机构领导一个ZIP专责行动小组来解决,小组成员来自各相关部门。为此,新加坡专门设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这个跨部门的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众在向政府反映问题时,自始至终只需与一个政府部门联系,不需要反复跑多个政府部门,避免遭遇互相推诿的状况,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这是一种全新的公众至上的城市管理新方式。[8]、

三、中国台北的基本经验

(一)城市管理的价值理念

1.宜居与人性化的理念

台北市的城市管理定位不仅仅是满足经济的发展,而是将“宜居、人性化”作为对城市本质最深层次的思考,还原了城市作为人的栖居之所、满足人的幸福需要的本质要求。台北市以推动宜居城市建设为目标,拟定了30-50年城市发展计划,分2010、2020、2030和2050年制定阶段目标、策略与行动计划,分别就打造“绿意、亲水、绿色公共设施、绿色生活圈、节能低碳、智慧生态城”提出具体目标及任务。

2.服务为先、干预其次的理念

台北市强调公共服务为先,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市政府通过区公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非常发达并且富于人性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有了社区意识之后,政府部门开始将更多公共设施向社区延伸,一改以往建设大而远的公园的做法。目前几乎每个社区都有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社区小公园、社区图书馆、社区游泳池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等,由区公所分管负责。[9]

(二)城市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除去严密的成文法之外,台北也善于运用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来管理城市。例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台北市鼓励建筑物业主将穷陋建筑物及危楼拆除,将待建闲置土地绿化,改善都市景观。但拆除、绿化和维护管理各基地皆须负担成本,为了推进这类改造项目顺利实施,他们设立“腾空期程奖励”、“美化容积奖励”等制度,给予主动改造项目3%—10%的容积奖励。这种市场化运作的手段,既达到了拆除破旧建筑,增加绿地、广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加速城市更新的目的,又能调动产权业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互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社会矛盾。[10]在执法方式上,台北经验由于受到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的影响,涉及到金钱给付义务的,一般由法务部执行署加以专门执行,涉及到其他作为、不作为或容忍义务的,在城市管理中,则更多由警察予以执行。

四、启示

综观上述三个城市的典型经验,有如下两点关键的启示值得关注。

(一)要处理好分权与集权的关系

无论是分权还是集权,都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通过权力的适当配置实现绩效,防止权力行使中的交叉、冲突、推诿与空白。分权与集权各有其价值和适用场域。分权体现专业性与专门性,集权体现效率性,两者的配置应当是结合的,而非一味地强调分权或一味地强调集权。

(二)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城市管理必须依靠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基本力量,无论是欧美还是东亚先进国家和地区,都在克服“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双重困境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从现有的经验看,既不能盲目依靠政府,让政府一肩担尽全责,必须重视市场作用,树立经营城市、盘活城市资产的理念;又不能迷信市场,放弃政府应当尽到的责任,而应当在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的基本格局下重视发挥社会自身的自我建设、管理、服务、监督的功能,创造条件培养公民的参与积极性,收到共同治理之效。

参考文献:

[1]赵成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N].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4.

[2][3]何德功.日本没有城管队,城市照样好[N].南方都市报,2007-1-19.

[4][6][7]俞慰刚.日本城市管理的法制化与我国的借鉴[N].上海城市管理职业学报,2009,5.

[5]罗翔、曹广忠.日本城市管理中的地方自治及对中国的启示——以东京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6,2(13).

[8]胡振华.现代城市需要精细化管理[N].深圳商报.2006-6-19.

[9]陈芳.台湾城市社区治理:行政干预退却,服务为主[N].凤凰导报http://www.wldbs.com/wangrenwangshi/2011/1010/12980.html.2011-9-20访问.

[10]咸阳市赴台城市建设专题培训班报告:“台湾城市建设管理考察报告”,载http://www.xydjwz.gov.cn/infodisp.asp?id=1105.2011-9-20访问.

(责任编辑:赵静)

篇5: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及成果之借鉴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凸显诸多尖锐问题,历史把社会管理新课题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严峻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智慧与管理智慧。应对这一挑战,既需要党和政府不断在实践中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性探索,又需要党和政府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社会管理经验与智力成果。与我国同处亚洲、同是多民族国家、同是多元文化、同是多宗教信仰的新加坡,其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就是我国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学习的范例之一。

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综述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新加坡在对待这项系统工程时,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策略。在政府主导和引导下,其从更新理念、健全组织、提供服务、依靠制度、打造文化切入,逐步构筑起了现有的新加坡社会管理体系和格局。

1.更新理念,营造氛围。新加坡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注重运用理念改造民众,营造氛围激励和引导民众。其一,倡导全民预防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理。新加坡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在政府主导下,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开办有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的国家电视频道,这些电视频道设有特定板块宣传身体保健理念、事故安全预防理念和居民理财节约理念等。政府注重在实践中强化预防理念,如通过强有力的医保体制推动全民保健,以此来降低医药费开支,使民众从预防理念中得到实惠。其二,倡导全民就业理念,强调就业胜于救济。政府推行工作福利而非福利救济,实行“就业入息补助计划”,按照月收入和年龄差别,收入越低、年龄越大,补助就越高。对待社会特殊群体,新加坡政府强调“授之以渔”,推行福利与机会挂钩,既为贫穷和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也协助他们自主就业。其三,倡导专业管理理念,强调发挥精英人才的建设性作用。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国民终身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弘扬“高薪养廉、高薪聚才”理念,着力实现精英人才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其四,倡导全民参与理念,强调在民众的广泛参与中优化社会管理。明晰政社之分,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引领和指导角色,庞大的民间团体是政府实现科学管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理念的宣传和落实为新加坡优化社会管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健全组织,优化载体。健全社会管理组织,实现社会组织网络的全覆盖。为打造“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良好格局,新加坡政府积极培育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这些组织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实现政府社会管理部门与社会管理组织的关系互动和职能互补。一方面,在政府内部,新加坡设立了国家理事会,该组织成员均由各类专业人士组成,以及时满足不同个案的特殊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在社会民众自组织培育方面,新加坡着力培育两大组织:人民协会和志愿者服务与慈善中心。新加坡运用法律手段规定人民协会是新加坡政府与人民实现沟通的法定机关。该机构经常开展对话活动,解释政府政策,听取居民对政策的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延伸到了极细微的社会

角落。志愿者服务和慈善中心除小部分公务人员外,工作人员均为义工。这一组织大大提高了民众的社会参与度,也优化了社会管理的多元组织载体。

3.优质服务,人性管理。社会管理作为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宏观管理的科学布局,更需要见微知著的微观管理智慧。新加坡社会管理从细微处显卓越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切实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贴心”服务:给予低收入家庭的中小学生每天一元新币的早餐补贴,为孤寡老人设立专门的社区就餐点,为低收入家庭分级减免政府租屋费用等。二是把人性管理真正体现于服务民众生活的关键细节。基于新加坡常年多雨、高温的气候特征,新加坡将公园用长廊贯穿起来,以保障民众安全并方便其休闲。为鼓励子女更好地照顾父母,政府制定了子女靠近父母住所购房给予一次性30000新币的补贴政策。三是社会管理落脚于公共设施的健全和完善。为给民众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政府紧紧围绕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以及生老病死等全面需求规划市政建设,把政府租屋区的商业网点建设、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建设等民众多层次需求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租屋的底层都留出作为婚丧嫁娶以及民众集体活动的自由场所。新加坡社会管理的这些有力举措,真正把提供优质服务与开展人性管理有机统一了起来。

4.依靠制度,健全机制。维持新加坡社会管理常态化的背后,是强有力的社会管理制度支撑和科学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新加坡社会管理不仅注重实践探索,还注重把实践探索的经验制度化、法制化。其一,新加坡编织了一张“法网”来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新加坡现行法律有400多种,法律调整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政府管理、商业往来到旅店管理、交通规则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其二,新加坡用制度保障和支撑社会自组织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让民众在社会自组织内有序活动。比如,新加坡为规范民众公益活动,建立了义工活动制度,把义工活动从招募、培训到调处等都纳入民众自组织的范围内,这无疑增强了公民有序的社会参与。其三,新加坡政府强调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先后建立了义工关爱和奖励激励机制、民众社会参与机制、政府社会管理调处机制等。这些结构健全、具有自运行特征的运行机制为新加坡社会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5.重视文化建设,凝聚民心。新加坡政府不仅围绕民众物质层面需求开展社会管理工作,还注重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以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新加坡重视社会管理文化建设集中体现在:一是致力于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开办多种语言的混合小学和综合中学以促进民族融合等;二是充分依靠群众自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参与活动;三是着力培养民众的公共责任感,把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建立文明社会的重要保证,让每一位新加坡公民懂得尊重他人权利其实也是在切实保证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新加坡通过文化来塑造人们保护公共空间不受侵犯的意识,为新加坡实现社会管理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推动力。

有效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

我国的国情与新加坡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与仅有500万人口的新加坡相比较而言,我国社会管理的任务无疑繁重得多、情况复杂得多。因此,我们既要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又要把这种借鉴建立在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上来,开展有的放矢的有效借鉴。

1.借鉴新加坡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着力变革各级领导干部的传统政绩观。落实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责任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管理责任,必然要落脚到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实际工作绩效层面。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仅仅停留在经济指标上,忽视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花气力、下工夫、求实效。当前,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的先进理念,革新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总体而言,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系领导干部的职责,都是极为重要的政绩标准,而且不论是何种发展,都绝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说到底是“为民、富民、福民”。具体而言,一是要倡导树立高效低耗的预防型行政观,转变“事后诸葛亮”式的行政观,注重在抓苗头性问题、提高预见性上下工夫,降低行政成本与提高行政效率并重;二是要倡导树立“授民以渔”的政绩观,把为社会群众创造和提供多少就业岗位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方面,转变靠救济赢支持的政绩观;三是要倡导群众广泛参与的执政方略和政绩考评观,转变替民做主和替民考评的执政理念,把群众智慧和群众意见广泛纳入执政方略确定以及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评中来。

2.借鉴新加坡先进的社会组织培育方法,努力缩短我国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周期。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在于:社会组织独立性较弱,影响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社会组织活动方式方法单一,制约社会组织对群众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发挥;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撑和培育不够,导致社会组织成长周期较长。借鉴新加坡培育社会组织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改善:其一,针对社会群众自组织的不同特点,改善社会自组织的隶属结构,着力强化对自组织的准入监督和活动监管,弱化对社会群众组织的行政隶属规定;其二,社会自组织本身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发挥好社会自律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其三,党和政府要着力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制度规范等层面着力加快培育我国社会群众自组织,使得它们能够迅速成长并逐步成为社会管理工作开展的多元主体之一。

3.借鉴新加坡人性化管理方式,加快转变各级政府的社会职能。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囊括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任何企图把社会管理全部事务承包下来的国家,其政府都必然深陷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走高、社会活力丧失的泥沼。借鉴新加坡人性化社会管理的经验,加快转变各级政府的社会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着力:一方面,以“小政府、大社会”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应该逐步把原属于社会本身职能范围的领地“归还社会”,把社会自治、群众自律、扩大参与作为

发展目标,把政府的社会职能寓于服务之中,真正建立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政府社会职能应该小处见大,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政府职能转型的主抓手,把解决群众关心和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真正把各级政府建成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和为民政府。

4.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制度的构建经验,不断巩固我国社会管理的实践成果。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新加坡不断巩固社会管理实践成果的最有效、最可靠的保障,是多年来新加坡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制度化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一是着力探索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编织社会管理“法网”,研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公民和社会组织活动的相关经验;二是着力总结各地民众通过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探索民众组织化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矛盾调处和利益协调的方式方法;三是着力总结各地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探索的经验,研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

5.借鉴新加坡社会的管理文化,有效激发社会管理的活力。增强民众社会归属感、激发民众参与社会的激情是新加坡社会管理成功的文化基础。借鉴新加坡社会管理的文化建设经验,注重培育社会管理创新的文化土壤,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社会管理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其一,社会管理应该注重促进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增进文化共识,冰释文化冲突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来增强全民族的内聚力;其二,文化传递需要强有力的载体,政府应注重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群众自发开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在扩大参与面的基础上,增强群众的社会归属感,树立责任心;其三,要在社会管理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培育公民个体维权意识,只有每个公民都切实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持久活力。

篇6:重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验

——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做法

重庆地处长江中上游三峡库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道路弯多、坡陡,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较为薄弱。1998-2002年,重庆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30起,年均发生6起,其中仅1998年就发生10起,一度成为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的“重灾区”。重庆市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汲取教训,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战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强力推进道路“生命工程”,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下降,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在全市机动车和驾驶人年均增长超过30%的情况下,客运车辆事故率持续下降,连续58个月未发生客运车辆重特大事故,农村道路连续8 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了道路交通事故高发势头,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最基层、最基础入手,抓住了“人、车、路、场站、运输企业、路检路查、环境条件”这些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要素,建立了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监管体系、防护体系、科技体系”四大管理体系,坚定不移地实施安全发展战略,集中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坚持党政主导、部门配合,构建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

(一)抓机制建设。自2002年起,重庆市政府在全市相继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等29个部门为成员的市、区县二级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分析形势,部署工作。重庆市委专门成立了道路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建立了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重大安全问题,形成了“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齐抓共管、城乡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抓制度建设。2010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市、区县政府和部门的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责任和“一岗 1 双责”责任;市安委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落实乡镇、村居责任,加大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力度。

(三)抓协调配合。重庆市每年均在全市开展一系列大型道路交通安全整治行动。公安、交通、安全监管等部门大力推进“平安畅通县区”建设;联合各区县及乡镇政府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全市已有507个乡镇达到道路交通安全示范乡镇创建标准,所占比例达57%,实现了乡镇对道路交通安全管得住、控得牢、防得稳的基本目标。

(四)抓考核体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权责一致是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考核的纲领。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要求,近年来,重庆市先后出台了《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重庆市〈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对党政负责人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依法进行责任追究。2010年以来,共有45名未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的党政干部被问责。通过这些措施,推动了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的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一步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二、坚持强化“双基”、统筹城乡,构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体系

(一)始终把源头监管作为事故预防工作的首要环节。按照《重庆市道路客运企业交通安全信誉等级评定办法》,重庆市对道路客运企业定期进行评估打分,依结果确定A、B、C、D四级,并随时向社会公布企业安全等级。近年来,共组织对2833家道路运输企业整改升级,落实整改资金580余万元,整改隐患和问题3520项。通过整改,全市B级以上企业达到85%。市安委会建立了客运企业安全管理“黑名单”制度,全面落实客运企业交通事故及交通违法抄告制度,督促客运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对事故责任企业实行“三追两检一挂牌”,即对事故发生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驾驶员等依实际情况追究刑事责任、进行行政问责或实施行政处罚;对企业从业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考试检查、对企业营运车辆进行安全技术状况检查;每季度对隐患严重的企业以“交通安全重点隐患单位”为名进行挂牌,对挂牌企业一律在媒体进行曝光,并实施“三停三销”制度,即发生1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运输事故的,自事故发生之日起1年内不得新增客运路线;1年内发生2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运输事故的,2 或发生1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运输事故的,3年内不得新增客运班线;1年内发生2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运输事故或发生1次死亡30人以上道路运输事故的,依法取消线路经营权。对发生1次致人死亡且负同等以上责任的道路运输事故的营运驾驶人,依法吊销其从业资格证,3年内不得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对发生1次死亡3人以上且负同等以上责任的道路运输事故的营运驾驶员,依法吊销其从业资格证,终身不得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因超速50%被吊销驾照的,依法吊销其从业资格证。2011年以来,对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191家客货运企业挂牌整改,并通过媒体曝光,组织专业运输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学习培训4.3万人次,取消客运驾驶资格115人,重新检测客运车辆2.4万台次。

(二)始终把路面监管作为事故预防工作的主要战场。重庆市依托在全市国、省、县道上设立的22个省际检查站、122个固定检查站、228个流动检查站,构建了严密的路检路查管控体系,严把车辆出站、出城、上高速、过境关口,做到管辖道路全覆盖,严重违法不过岗。建立了“六定”(定点设岗、定时路检、定量作为、定责落实、定人实施、定标考核)勤务机制,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围绕“四个重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违法行为),开展“七大专项整治”(客货运车、7座及以上面包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校车、摩托车、旅游客车、拖拉机),严厉打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遏制和减少重特大事故。2012年,因“三超一疲劳”违法行为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3.1%,死亡人数同比下降61.2%;因酒驾违法行为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8.1%,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8.6%。

(三)始终把农村道路安全监管作为事故预防的重中之重。一是落实管理责任,着力解决“谁来管”的问题。重庆市共有公路11.85万公里,其中县乡道路占82.7%,加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层基础建设滞后,监管力量薄弱,是影响重庆道路交通安全的“瓶颈”之一。重庆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紧密结合,下发贯彻实施意见,通过市安委会、市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市交通安全办公室进一步构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三级”(区县级、乡镇、村居)防控体系,健全了乡镇公安、安全监管、综治、信访、司法、人武“六位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全市840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并落实了人员、装备、经费,专兼职监管人员达7088名,平均每万人比为2.16。2009年开始,市级、区县、乡镇投入费用分别以5000万元、200万元、10~20万元为基数,每年递增10%。二是破解安全难 3 题,重点抓好“管什么”的问题。重庆市针对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规律和特点,围绕摩托车、微型面包车、农村道路“两车一路”管理重点,用足法律法规和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进一步加大“严防、严治、严管”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009年全市集中开展了“有牌证、限二人、戴头盔、靠右行”摩托车专项整治行动,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得到明显改观。针对农村地区微型面包车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重点加大对7座以上面包车的整治力度,及时查处微型面包车超员载客、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对一般道路隐患即查即治,对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整改周期较长、整治难度较大的隐患,通过现场值守、临时管控、设立警示标志等措施加强防范。三是创新监管手段,有效解决“怎么管”的问题。2009年起,重庆市设立了“农村客运发展专项资金”,为全市农村客运1.2万台车辆集中购买交强险和承运人责任险,解决了农村客运事故发生后“赔付难”问题。设立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救助专项资金,并按照年均2亿元的标准逐年递增。各区县全面完成农村客运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增开客运班线。目前,全市已开行农村客运线路2839条,投入营运农村客运车辆1.18万台,全市乡镇、行政村通达率分别达100%和82%。在全市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点)”建设,把住出乡、出村、出镇关,全面发挥“看、查、劝、宣、纠、报、封”的作用。目前,全市有32个区县落实资金、人员、设备,设置“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点)”3741个。

三、坚持加大投入,实施“生命工程”,构建道路交通安全防护体系

(一)针对道路特点完善安全防护设施。重庆市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80%以上是山区,重特大交通事故90%发生在基础防护设施缺乏或不完善的公路弯坡、临水、临崖路段。重庆市痛定思痛,下决心开展危险路段整治工作。从2003年开始,重庆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县道危险路段安全防护工程实施细则》、《重庆市公路安全保障“十一五”规划》等多项规章文件,超前性、高标准地在6米以上落差道路和危险路段安装防撞护栏,探索出一条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被广大群众誉为“生命工程”。

(二)推进力度大,建设标准高。为确保“生命工程”进度,重庆市加大投入力度,各区县也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思路,筹措资金。巫山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县 4 政府坚持“超前投入、主动预防”,创新防护栏安装投融资模式,县政府与市级部门积极沟通,与重庆市安全监管局、重安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由重安公司投融资,县政府分十年还本付息,在危险路段安装防护栏400公里,为全市解决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提供了范本。截至2012年底,重庆市累计投入22亿元,已经完成 “生命工程”1.4万公里,其中投入资金6.8亿元整治危桥706座,投入资金3.2亿元建设渡改公路桥98座,完成了1030公里国省道大中修任务,提高了公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国省道防护栏安装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大力推进县乡、农村道路“生命工程”。为确保这项工程顺利实施,建立了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三堂会审”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机制,采取路段自查、乡镇普查、区县复查、市级部门抽采、市政府督查、专家协查“六查”并举,及时对全市所有公路、桥梁、隧道全面体检,及时整治。另外,在事故易发和多发路段,重庆市加大投入,提高“生命工程”建设标准,对防撞护栏进行加高、加厚、加密。如在武隆县等地山区道路,危险性较高的路段防撞护栏均加厚加密,一些路段甚至安装了双层波形防撞护栏,防撞性能高于国家标准要求。

(三)“生命工程”效果显著。高标准的“生命工程”明显提高了道路安全防护能力,有效遏制和减少了群死群伤交通事故。实施“生命工程”之前的五年,重庆市年均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6起。“生命工程”实施以来,2003-2007年,全市年平均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降至2起,2008年以来仅发生1起,近5年来未发生翻坠车重大事故,“生命工程”在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生命工程”防撞护栏至少有效拦住2000多起坠车事故,避免了7000多人伤亡。有的群众还在护栏上缠上红丝带,感谢“生命护栏”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四、坚持防治并举、预防为主,构建道路交通安全科技体系

上一篇:一套完整的会所装修设计施工图纸包括哪些内容下一篇:中国近现代史时间顺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