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2024-04-11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精选7篇)

篇1: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

按:为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推动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目前,吸引更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这一方面已先行一步,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此,我办收集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供参考。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目前,一共有2.6万家国际公司立足新加坡,在7000多家跨国公司中,60%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投资领域集中在制造业、电子、化工、生物医疗、技术、物流、资讯、信息科技、金融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来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新加坡已成为亚太地区当前极具实力的“总部基地”。

一、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做法

首先,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新加坡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其制定出一项较制造业发展战略更为详细的发展战略,为新加坡成为国际基金中心和世界著名外汇市场,确立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创造了先发条件。以金融和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要因素,也直接为许多海外金融和商贸企业拓展了市场机会。因此,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投资公司及贸易公司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一方面是为了在新加坡自身的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谋求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迅速崛起的亚洲经济,通过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总部以进一步拓展巨大的市场。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本身制造成本的提高,在新加坡的企业也开始把制造环节向亚洲其他制造成本低,如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国家转移,而把研发中心和总部留在新加坡,以便利用新加坡的金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便利服务等。在新加坡相当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过程中,伴随着本国公司及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聚集,两者共同推进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制定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转移。新加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措施很多,例如有:

1、拟订了“全国科技计划”,投资20亿新元在制造业、资讯工艺、电子技术、细胞生物等9个重要范畴进行研发,设立研发中心;

2、在美国设办事处,通过不断针对性的宣传,吸引国外研发资金:

3、利用国外的投资,借合作机会学习最新技术,促成技术的转移;

4、通过“公民权”吸引外国人才。同时,新加坡政府一方面通过不断在科技上的突破,克服“土地”和“人口”的欠缺,另一方面推出促进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例如:

1、为了刺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实行了“纠正性工资政策”,大幅提高技术型产业的工资;

2、设立科技工业园,实施一系列投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1

促进产业转移;

3、出台鼓励措施对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4、不断推进研发,加强科技教育、在职培训,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的升级。

第三,推出一系列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国际贸易占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多,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为继续保持和加强新加坡的竞争优势,推出了《特准国际贸易计划》,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新加坡设立办事处,以促进对外贸易及转口贸易的增长。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公司每年只收10%的公司所得税:

1、从事五大商品交易的国际贸易机构,营业额须超过2亿新元;

2、具有全球贸易网络及良好的公司业绩;

3、每年在新加坡的商业开支不少于200万新元;

4、企业至少要有3名经验丰富从事交易活动多年的职员;

5、充分利用新加坡国家银行、金融、保险及航运服务等。

第四,在吸引“总部”上实行有差别的优惠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新加坡政府根据不同的企业总部类别采取了各种针对性优惠措施,具体如下:

1、“商业总部”奖励,目的是奖励并协助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或企业,将其技术扩展到本区域,并能提供商业、技术和专业服务,走商业区域化、国际化道路。有以下规定:

(1)奖励条件:①申请奖励者必须是在新加坡注册的本国公司或外国公司,该公司在商业或特定领域有良好的业务基础,在股权、资产和雇员方面都能达到相当的规模;②申请者必须至少与三家真正从事商业活动的岸外公司签有正式合同,同时向这些公司提供服务,并从这些服务中获取利润。

(2)特定条件:①申请者在本区域的主要业务包括商业和服务业;②申请者必须明确其主要的业务核心是新加坡作为区域管理和监控中心。

(3)申请者的主要经营范围:①工程和技术服务包括:研究发展各种技术、商贸行业咨询、管理和监控服务;②计算机信息、通讯及业务;③娱乐、休闲、生活消遣方面的服务及酒店管理;④出版、医药卫生、教育及培训项目;⑤仓储自动化。

(4)申请者的经营服务可通过特许经营权计划来区域划分。

(5)经营服务所雇佣的人员必须以新加坡人为主,至少有管理人员10名、高级专业人员5名和技术人员10名等,受雇人员应向申请者的主要业务区域提供至少三项辅助性的服务,包括:①总体管理、发展和协调;②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③市场研究、控制及销售;④公共宣传活动管理和设计;⑤区域培训及人才管理;⑥企业财务、债券及基金管理;⑦区域技术与通讯产品开发。

(6)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授予“商业总部”称号的企业享有如下优惠:①从事上述行业及特定领域里的业务可以享有10年免税优惠;②对于前期享有“先锋地位”的工业,可获得巧%的减税优惠,为期5年;③对出口销售和服务所得收人50%予以免税,为期10年;④对出口服务所得收人的90%予以免税,为期10年;⑤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原折旧率的基础上可享受50%所得税优惠;⑥对于购买生产设备的岸外贷款可扣除利息税;⑦对经批准的专利权使用费、各种杂费及发展经费、对符合要求的付款可享受全部或部分免税;⑧来自岸外公司的红利收入免征所得税。

2、“营业总部”奖励,这是新加坡政府为吸引跨国企业集团设立以新加坡为“区域营业部”而推出的优惠措施。有以下规定:

(1)凡享有经发局授予区域总部地位的外国公司及本国企业总公司,在5至10年内对从所提供的服务中赚取的利润只交10%的公司所得税。

(2)岸外公司汇来的利息和权利金,以及总公司买卖外汇所获得的利润,岸外投资所得,均可享有10%的公司所得税优惠。

(3)岸外附属子公司汇来的红利享有10年免税优惠。“商业总部”为区域里的任何客户提供辅助性服务,所获取的优惠视情况而定。“营业总部”的服务对象只限于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企业并统一享有10%的优惠税率。

3、“跨国营业总部”奖励,目的是鼓励在新加坡成立和注册的公司将总部设于新加坡,并对其海外附属公司及其有关企业提供管理规划及协调。

(1)奖励条件:①在本区域拥有众多的生产营销网络;②与投资国其它同行业相比,其净资产值、员工人数均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地位。

(2)奖励内容:①红利:跨国营业公司总部获得拥有股权的海外附属子公司或有关企业的红利可免交公司所得税,该公司若将其转贷给区域子公司或汇人新加坡总部也不增加任何税项;②管理费:在新加坡境内的跨国营业总部,其各项管理服务收人只须交10%的公司所得税;③利息:跨国营业总部向新加坡金融机构融资,并将其转贷给区域总公司或有关企业的所得利息,可申请10%的优惠税率;④期限:跨国营业总部租税期一般为5至10年,税期延长视营业范围和营业项目而定。

第五,打造高效廉政政府,形成制度化的软环境基础。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打造高效廉政政府,提供优质的制度软环境基础,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例如,专门负责投资申报、审批手续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该局机构精简、手续简便、工作效率高。一项外国投资项目从申请到批准设厂,只需要10天至20天时间。同时,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了防止政府官员贪污的机制,既有机构,也有相应立法,执法严厉,形成对政府人员强大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一个廉政的政府形象对跨国公司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启示

1、战略制定和宏观控制好;

2、颁布的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

3、法制完善:

4、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水平高;

5、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处理地好,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办事效率;

6、实行了以“租税减免为核心”的投资鼓励政策,有效吸引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

7、不断利用跨国公司的经验和力量;

8、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篇2: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作者:东莞办 文章来源:驻穗机构报送信息 点击数:976 更新时间:2009-8-7 17:52:18

按:目前,吸引更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这一方面已先行一步,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此,我办与东莞市委办公室信息科联合组织收集了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该系列综合信息在东莞市委办公室《工作交流》上全文刊发。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副市长顾春芳等市领导做了批示,并转市经贸局、市外经贸局阅办。

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上海利用外资增长态势良好,总部经济不断扩大,至2009年3月,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38个,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总部经济机构676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4家,投资性公司178家,研发中心274家。另外,有8家中央大企业总部,100多家中央大企业地区总部、重要生产基地或营运部门,24家“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总部,上海的总部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30%,发展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取得了重大进展。

早在2002年,上海就出台了《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并对公司的规模和中国境内投资额做了相应的条件限制;2003年,上海市政府又首次将“降低综合商务成本”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增强上海在吸引企业总部的区位竞争优势;2007年,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发布了首张总部经济地图,“圈定”了16家将予以重点扶持的“总部经济”基地。主要有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淮海路总部楼宇区、徐家汇总部楼宇区、南京西路跨国公司总部、张江高科技园区、宝山区的钢铁总部基地、松江区的大业领地—企业总部花园等,勾画出上海“花开四处”的“总部经济”战略。其中,陆家嘴—淮海路/南京路/静安寺—徐家汇—虹桥,这条总部经济的“黄金走廊”积聚了全市70%的总部经济能量,产生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至少占全上海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而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创造的GDP已占浦东新区GDP总量的1/3。

2009年,上海继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面落实2008年出台的《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该规定旨在“降低准入门槛、弱化审批程序、优化运营环境”,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努力降低商务成本、加大人才储备力度,突破现有户籍政策、土地政策,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上海提出力争5年内使各种总部企业超过3000家,进一步拉长总部经济地带。

一、明确定位,重点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济。上海因其特定的经济位置的作用,决定可以积极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上海设立。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在1990年,浦东开发区开放后,上海定位于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总部经济迅速发展。2003年后,上海市主要吸引三类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上海,基本形成了由城市CBD地区、高新技术园区、近郊生产性服务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新型创意产业园为基本构成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网络。目前的重点转向吸引两类总部,一是跨国公司营运总部,二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总部,同时鼓励已落户的地区总部申请国家性总部。

二、统筹规划,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近年来,上海注意从依靠优惠政策逐渐向发挥综合环境优势来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上海的综合环境优势是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比如,产业结构均衡、门类配套齐全;拥有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3大金融市场)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良好的社会安全稳定体系;国际化程度颇具规模;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拥有一批高端人才等。这些都为上海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上海不但重视改善硬环境,也高度重视改善软环境,特别是狠抓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建设, 比如注重政府信息公开,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使更多的跨国公司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上海;目前正加大力度,狠抓办事公开,规范办事行为,着力提高办事效率, 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

三、专门机构,助推总部经济发展。2006年4月,上海市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承担促进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的职能,为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服务总部经济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平台。随着更多企业总部入驻上海,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中介机构,总部经济促进中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日益显现。它的主要职能体现在:

1.提供决策建议。总部经济促进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上海市总部经济相关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调研,为市区政府制定总部经济促进政策及时提供意见和建议、为上海市出台相关工作意见和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总部经济促进中心提供的可行性建议将为上海市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和总部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组织总部招商。促进中心将积极支持各区县招商工作,按照上海市重点扶持的16家总部经济基地布局地图,配合上海市有关部门及各区县积极吸引中央大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以及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落户上海,并提供相应配套服务。上海市招商体系总体发展更加完整,尤其对产业带动作用强和影响力大的企业总部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总部的聚集度和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3.协调总部经济健康发展。一是以服务企业总部为抓手,促进政府、园区和总部企业交流沟通,协调解决企业总部发展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推进企业总部楼宇及园区开发,为符合条件的基地授牌,据此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刺激不同的企业总部不断向更高层级提出申请,促进总部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三是权威发布总部经济发展信息、总部园区政策及服务,保证企业总部基地获得及时、可靠的重要信息资源,为企业总部的正常运行提供便利条件。

四、政策到位,出台各项优惠措施。上海在2002年出台的《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为上海吸引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地区总部发挥了突出作用。2008年7月,上海重新修订出台了《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这个规定与2002年的规定相比有4个特点:

1.放宽准入,弱化审批。新规定将原来的“在中国投资累计缴付的注册资本总额不低于3000万美元”改为1000万美元,以符合服务业跨国公司的需要,对于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门槛”大大降低;新规定弱化审批环节,改原有的审批制为认定制,一经认定即向地区总部颁发认定证书。同时将原来30天的审查时间缩短为10个工作日,并取消了向商务部进行备案以及地区总部必须前往工商部门办理登记的要求。

2.突出导向,拓展功能。新规定允许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从事的经营活动和所承担的功能更加丰富。除保留旧规定中地区总部在“投资经营决策、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以及员工培训与管理”方面的业务范围,新规定新增地区总部可以从事“国内分销及进出口、货物分拨等物流运作和承接本公司集团内部的共享服务及境外公司的服务外包”。另外,新规定在地区总部的资金管理的规定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参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境外放款等试点业务。投资性公司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可以设立财务公司,为其在中国境内的投资企业提供集中财务管理服务。”

3.优化环境,提供便利。新规定吸收了近年来各部门出台的新政策,特别是部分在上海先行先试的政策,如浦东外汇9条政策等,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人才引进、资金管理、物流运作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如方便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引进国内优秀人才,可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执行。

篇3:广州市天河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启示

总部经济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将总部经济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服务内涵,吸引总部企业入驻。

天河区是广州的第一经济大区和城市CBD的中心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给我们有益启发。

天河区总部经济的基本情况

作为广州的第一经济大区和城市CBD的中心区,天河区总部企业经济贡献大,地位举足轻重。2014年,在天河区注册的市认定总部企业96家,虽然只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数的3 %,但从业人数占30%,资产占50%,营业收入占40%,税收占20%。

一、发展现状。

——规模较大。2014年市认定的328家总部企业中,在天河区注册的有96家,占全市的29.3%,如包括“在天河区办公、但注册地不在天河”的28家,天河区总部企业有124家,占全市的37.8%。在124家总部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2家,占全市的100%;2014中国500强企业7家,占全市的70%;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占全市的33.3%。

——结构较优。124家总部企业,从产业来看,第一、二、三产业的企业数量比为3∶9∶112,第三产业总部企业占比达90.3%;从行业来看,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87家,占比达70.2%;从企业性质来看,金融类总部企业14家,外资总部企业30家,内资总部企业80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集聚度高。天河区的总部企业扎堆落户,形成“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相对成熟”的三大总部经济板块,即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科技园区区域,天河路及周边区域、珠江新城区域以及科技园科韵路园区。

——类型多样。天河区总部企业类型较多,既有央企区域性地区总部、省级企业总部,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以及跨国公司中国华南区域总部,也有职能型总部、管理型总部,构成了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的总部经济体系。

——辐射趋强。以动景、酷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总部企业加快抢占技术制高点,动景UC浏览器占据国内60%以上市场,酷狗音乐成为国内使用量最大的音乐播放器之一。以越秀集团、粤海控股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加快布局珠三角及华南区域。以富力地产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总部,基本上已实现全国性布局。

天河区作为广州的核心区,与北京、上海的核心区相比,在总部企业的数量上、质量上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实力不足。天河区的大部分总部企业辐射力主要集中在华南,拥有的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数量不足;在天河区注册的96家总部企业中,仍有36家税收低于1000万元,占比达37.5%。

二是竞争激烈。广州各区在区域优势产业方面差异化不明显,同质化竞争严重,处于“混战”状态,争拉总部企业现象存在,总部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

三是声名不显。天河中央商务区经过多年建设,仍未形成像香港中环、上海陆家嘴等具有较高国际声望的总部集聚区。

二、发展成效。

虽然天河区总部经济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其对天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

一是带动经济增长。总部经济对天河区经济增长贡献突出。以天河中央商务区为例,2013年,天河中央商务区创造1952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全区的70%,占全市的12.6%;实现税收收入290亿元,占全区的63.4%;其建成面积仅12平方公里,占天河区面积的9%,创造地均GDP达163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区地均GDP的8倍;集聚了各类市场主体近6万家,以及全市1/4的总部型企业,吸纳了50万高素质就业人口,劳动就业效应和消费带动效应强劲。

二是推动产业升级。总部经济推动天河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因城区资源紧张和成本上涨,促使企业总部逐步与生产基地分离,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在天河集聚,形成滚雪球效应,促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提升天河区的产业层次;另一方面,总部企业集聚发展,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兴起,带动了2000多家信息服务企业、154家金融服务企业、4000多家专业服务企业集聚,使得天河城、正佳、广百、太古汇等零售面积近120万平方米高端商场相继发展,汇集了200多个国际顶级品牌,提升了广州商贸业水平。

三是促使功能完善。天河总部经济的发展,促使广州最优质的公共资源不断向该区集聚,推动城区功能逐步完善。天河区拥有快速便捷的地铁、公交、城市快速干线、城市主干道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及65所高等院校和57家科研机构,落户了一批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地产中介机构以及众多的国际投资咨询机构和国内外商会,集聚了中信广场、珠江新城广场等900多万平方米的高级写字楼和16家五星级酒店,汇聚了广州大剧院、广东博物馆、广州少年宫、广州图书馆等世界级文化设施,大大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

四是提升城市品质。天河区CBD的东塔、西塔等一批超高层甲级写字楼,不断刷新广州的天际线,不仅是广州楼宇经济的制高点,也是其地标性建筑物,代表着天河乃至广州城市发展新水平。亚运会、天河路商圈发展国际论坛、全国CBD联盟年会及世界CBD联盟年会、广州国际购物节等一系列高规格赛事开幕式和重要会议、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天河和广州知名度,使天河CBD成为展示广州新形象的“城市会客厅”。

天河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广州市各中心城区普遍面临着土地等资源约束加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压力加大等方面的严峻挑战。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天河区从平台建设、招商选资、政策扶持、服务配套着手,实施总部经济带动战略,在转型升级中抢占经济制高点,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心城区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平台促集聚。

天河区加快“筑巢引凤”,推进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科技园、广州国际金融城等平台建设,以平台促总部企业集聚,吸引总部企业进驻。

一是重点建设天河中央商务区总部集聚区。通过发展楼宇经济、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完善营商环境、树立区域品牌等系列举措,把天河中央商务区打造成全市最大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天河中央商务区已建成投入营运的高端商务楼宇达110栋,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收入超10亿元、税收超1亿元的楼宇达43栋,形成了以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目前在建楼宇共19栋,总面积共259万平方米,进一步增大天河区总部集聚空间。

二是加快建设天河科技园总部集聚区。按照“产业新区、宜居新城”发展定位,突出智慧产业,坚持产业高端,重点发展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地理信息等信息技术产业,并积极发展生物工程、医药等健康产业,集聚了汇丰软件、太平洋网络、蓝盾信息等总部企业,随着核心区控规修编的完成,土地征储出让及园区公共配套设施、环境景观建设提速,科技总部企业入驻率不断提升。2014年,高唐新建区一块商业用地以26.7亿元的价格成功出让,拓宽了科技型企业总部的发展空间。

三是积极推进国际金融城总部集聚区。广州国际金融城是天河区未来总部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为提高建设效率,天河区2013年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金融城起步区近45万平方米集体物业和村民住宅的征拆工作,实现“零投诉、零上访、零强拆、零事故”。目前,规模庞大的地下空间已经开建,第一批受地项目绿地中心、长江大厦等正在加快建设,平安不动产、南粤银行等重大金融项目相继入驻。

二、以招商促引进。

天河区坚持“有的放矢”,走产业链招商的新路,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以及各行业的龙头总部企业,建立招商目标资源库,重点面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选资,吸引总部企业源源不断进驻。目前,15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天河投资了200个企业项目。

一是平台招商。充分发挥中央商务区、科技园、国际金融城等平台的独特功能,匹配总部企业的核心需求,利用国际金融城土地出让,邀请意向企业参加土地出让答疑会,并在香港举办金融城专场推介;利用中国商务区联盟和世界商务区联盟的平台影响力,开展中央商务区的专场推介;利用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落户科技园的契机,集聚南方测绘等一大批地理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

二是敲门招商。区主要领导带队、小分队赴各地积极敲门招商,洽谈重点项目,2014年以来,成功引进三菱电机、美国银行、汇丰环球、延长石油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省稀土产业集团、省贵金属交易中心等多家大型国企,以及中移动互联网总公司、浪潮大数据研究院、搜狐支付、金山安全等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楼宇招商。多次组织重点商务载体前往境内外开展招商,成功引进汉能集团、雅居乐集团等总部。

四是中介招商。借力仲量联行、第一太平戴维斯等五大地产行,加强与外国领事馆、商协会密切合作,借助天合、优利普斯等专业招商公司力量,成功引进本田贸易、百事、日发投资、三井物产等项目。

三、以政策促壮大。

天河区做好“培土施肥”,在重视引进总部企业的同时,积极扶持培育总部企业发展壮大,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小总部发展成大总部,区域总部升级为全国总部,功能性总部拓展为综合型总部。UC优视、YY欢聚时代、百田科技、佳都集团、卡奴迪路、摩登百货等天河本土发展成长起来的总部企业已经成长为各行业的知名企业。

首先,用好用活上级相关政策。积极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扶持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特别是贯彻落实《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财税、用地、人才等方面形成立体化的服务体系。

其次,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近年来,天河区陆续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从规划引导、环境优化、服务配套、人才支持等多方面入手,为引进、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提供全面支持。2014年,为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使用效率,天河区对全区产业扶持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修订,打造“1+1+N”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涉及高端服务业发展、绿色产业发展、重点企业落户、招商机构奖励、科技创新扶持、园区建设、高端人才服务等方面。

四、以服务促发展。

天河区在服务环境上“软硬”兼施,以打造天河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优化软硬件设施,以贴心的服务、有序的管理、舒适的环境让总部企业安心发展,无后顾之忧。

一是探索国际化的服务。深化暖企行动,积极开展区领导集中走访企业和区领导服务企业座谈会活动,为企业协调解决高管落户、车辆牌照、子女教育及总部大楼选址等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探索专业化服务,创新以政府采购的形式,为区域内的重点企业和商业物业提供一站式、便捷化、专业性的政务事务服务;优化绿色通道服务,将工商、税务等绿色通道创新设置在楼宇内部,联合重点楼宇服务团队做好对总部企业的服务工作。

二是建设法治化的环境。简化行政审批,规范办事指南和操作流程,在全市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建设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大市场环境的整治力度,全面铺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当年案的侦办力度、网上追逃及情报信息研判,有效震慑和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治安警情持续下降,打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三是完善人性化的配套。完成天河交通发展规划(2013-2030年),积极推进“八纵九横”主干道快速化;高标准规划建设区文化艺术中心、儿童公园、图书馆、少年宫、养老院等一批民生基础设施,并引进国际教育、国际医疗、现代文化等高端服务,满足总部企业高端人才的需求;聘请国际一流策划机构开展天河路商圈整体策划,实施商圈升级改造,启动立体步行廊道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无燃煤区,加快河涌整治,建设火龙凤生态休闲区,打造宜商宜居的优美环境;开展“爱心天河”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实现残疾人就业、教育、家庭无障碍改造“三个100%”,2014年对低保户、低收入家庭、孤老、孤儿、失独家庭等困难群体给予特别帮扶,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天河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启示

天河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做法,固有其自身的特色,但也给我们一些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发展思路要明确。

与生产制造环节相比,企业总部搬迁成本较低,呈现一种“候鸟式经济”态势。各地政府只有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深化发展思路,加快总部经济“大气候”形成,才能吸引企业总部的“金凤凰”群体迁来。国内外总部经济成功的地区,都高度重视总部经济对壮大本地经济实力和实现经济国际化的重要作用,并以战略的眼光来对待。天河是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的核心区,在广州“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新城市发展战略框架中,天河凭借“承西启东、接北转南”的区位优势,成为广州这个华南地区中心甚至是亚太中心的中心,在珠三角一体化、粤港澳经贸合作、粤台经贸合作、泛珠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及亚太经济合作等一系列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资源、地位和优势,也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市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天河北、天河路、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天河科技园等区域的不断成熟完善,同时,天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总部企业呈现出自发集聚的趋势。天河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牢牢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增强总部经济引领能力”,“打造成广州总部基地”,并提出了“成立天河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全面提升天河中央商务区品牌价值和集聚能力”,形成了分阶段、抓重点、逐步推进的发展策略。2011年天河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总部天河”的目标,正式将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到全区战略的高度。

启示之二:实施办法要科学。

发展总部经济应有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划目标和实施办法。实施办法科学有效,就能创造总部区域的独特优势,提升对总部的吸引力。天河区把总部招商作为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抓手,紧紧围绕总部和金融、商贸、科技等关键产业,实施平台招商和敲门招商相结合的有效办法,由区主要领导带队面向境内外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充分发挥四大战略性平台规划明晰、功能鲜明、前景广阔的优势,为总部企业量身定制合适的落户方案。特别是注重利用规划提升区域的整体价值,垫资1亿元开展国际金融城起步区规划,聘请美国500强企业艾奕康公司,开展天河路商圈整体策划,主持开展科技园控规调整,高质量规划绘制的一张张蓝图,大大增加了对总部企业投资的吸引力,而规划的法定效力也让企业能够放心地落户。同时,为满足一些有重大影响力的总部企业落户要求,从职能部门领导到区主要领导,多次登门拜访沟通,积极协调土地出让、人才引进、周边配套建设等问题,排除企业落户的顾虑。

启示之三:政策体系要完善。

发展总部经济要完善政策体系,避免出现盲目求全求高,忽视培育核心竞争力及“总部不经济”的现象。在全国的发展中,有些地方视“总部经济”为发展新契机,“不惜血本”攀比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导致重复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过度的政策优惠和极低的土地价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经济,祭起“价格战”的法宝大搞“政策优惠比拼”,成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手段。对此,天河区委、区政府有清醒的认识,既重视政策,又不唯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引导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发展壮大总部经济。同时,在引进国内外大型经济总部时,也给本地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留下发展空间。在积极争取上级对总部经济扶持政策的同时,天河区自2008年就出台了促进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2014年又建立健全“1+1+N”产业政策体系,以政策导向鲜明、扶持手段多元、资金管理透明、绩效评估科学为目标,更加注重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等市场的发现机制,更加注重教育、医疗、公共技术平台等配套服务,更加注重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作用,为各类总部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启示之四:服务配套要贴心。

篇4: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 职业教育 发展 经验及启示

一、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是由英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发展而来的,既推崇因材施教,又致力于培育精英人才,其目标是成为亚洲的教育之都,所以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新加坡每所学校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新加坡的学校分为政府学校、独立学校、特别辅助计划学校和特殊学校。政府学校是由政府提供财政资助的学校,其中一部分是政府全额资助学校,另一部分由政府给予部分资助。由于得到了政府的资助,新加坡政府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都较好。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

1.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少教”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在传授知识时以知识、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主,重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和知识的用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多学”是指学生借助经验积累与分享系统,在完成课题或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各种知识、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2.模块化课程体系

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双轨制,即把一、二年级同年入学的相同专业的学生分成A、B两个班,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学习不同的模块,并交叉学习。到三年级时,再将A、B班均分成四个小组,进行交叉学习。

3.“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

“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是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学会动手做,然后再慢慢弄懂其所以然。

4.多样化的作业

新加坡学生的作业形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团队作业、项目作业、专题作业,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挖掘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5.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学生所用的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绝大部分是本校教师自己编写开发的。他们认为,自己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不仅内容广泛、实用性强,而且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6.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所采用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优点,可以在国内选择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专业作为实施对象。

三、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启示

1.学习管理理念

在学习新加坡的许多制度时,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而应深入思考,对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办学思路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益的。

2. 学习“教学工厂”理念

这里的工厂并不是指成批生产产品的工厂,而是指教学环境、工业项目及经验积累与分享的教学工厂。学生仿佛处于企业的各个部门,既接受了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教育,又接受了来自“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集体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课程结构采用双轨制

每一学年的学科都会分成两个独立的不同学科的组合,每一学年的学生也会被分成两个学习轨道,选读不同的学科组合,两组学生的学习同时进行。一个学期后,两组学生再交换学科组合。

4.注重教师的培训、开发和引进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教研室基层教学团体的作用。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抓住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特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均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2]郭华.试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李光耀.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篇5:青岛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青岛市把招商引资和拓展高端服务业聚焦于总部经济,大力引进和培育知名总部企业,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建设特色总部集聚区。该市2009年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2年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总部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总部经济规模效应显著提高;每年引进2-3家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或派出机构,6-8家国内大企业地区性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力争驻青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性总部达200家以上;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民营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科技研发为主的总部经济体系,打造总部基地城市品牌。2010年青岛市总部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以上,对地方税收贡献度在26%以上。据《2010-2011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青岛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0,其中政府服务居第2名。在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十大总部所在城市”排名中,青岛位居全国第8位。青岛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出台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布局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集聚区和总部经济产业园区,以市南、市北、崂山、黄岛和高新区五区为先导,依托区位优势和服务功能,主要发展综合性总部;以四方、李沧和城阳三区为支撑,根据产业特点和服务业集聚区功能要求,重点发展职能型总部;以即墨、平度、莱西、胶州、胶南五市承接总部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总部集聚地的全市总部经济发展格局。综合性总部集聚区,严把新建商务楼宇规划审批关,统筹总部企业对商务楼宇功能和设施要求,完善现有商务楼宇功能配套和管理服务,改造完善楼宇智能、商务、动静态交通等设施,增强总部集聚区对各类总部企业的吸引力和服务支撑力。职能型总部集聚区,鼓励置换出的工业厂房、场地优先引进发展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并在规划、土地、资金、配套设施等方面重点扶持。对采取融资方式和由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的工业园区,给予贴息扶持和配套建设资金补助。特色产业总部集聚区,根据各区域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加快商务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引进具有总部职能企业入驻发展。依托各级经济园区产业特点和比较优势,主动与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大企业集团对接,吸引知名总部和知名品牌的区域生产配套基地落户园区。目前市南、市北、崂山和开发区等区域入驻了全市70%以上的大型总部企业,总部企业加快聚集并带动服务业发展成为城区经济的主体形态,总部经济聚集发展效应逐步显现。

二、制定扶持鼓励政策

新引进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符合条件的中央直属企业、全国500强和民营50强企业在青设立地区总部,新增上缴税收形成的地方收入部分,三年内给予100%补贴,后三年给予50%补贴。对于营业期限、纳税规模、员工数量达到一定条件的地区总部,自建自用办公、营业用房的,按所购土地实际支付地价款的50%给予一次性补贴;对于购置办公、营业用房的,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租赁办公、营业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且租赁期3年以上的,按每平方米5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设立研发中心扶持政策。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到青设立独立核算研发机构,经认定后按税法规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对其新增上缴税收实现的地方收入部分,三年内给予100%补贴,后三年给予50%补贴。研发中心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业务取得的收入,经批准后免征营业税,其研发费用可按税法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引进优秀人才,对引进且聘用的优秀人才年薪在10万元以上的,市财政按其上一所缴工薪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80%给予为期三年的奖励。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地区性总部及研发中心引进高级管理和研发人员,且所在企业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个人年缴纳所得税额的地方留成部分按100%给予为期三年的补贴,用于购房、购车补助。拓宽总部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并协调解决其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在每年新供用地中,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提供一定比例的用地,以满足经认定的总部

企业用地需求。

三、实施总部经济定向招商

立足总部经济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明确招商市场、渠道,整合优势资源,实施针对性招商。2010年1月出台《关于加强总部定向招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力争到2012年总部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5%以上,对全市税收的直接贡献达到30%以上。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在青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逐步形成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金融总部、研发总部、采购总部、营销总部、贸易总部和制造总部或区域生产基地。引进中央直属企业、国内500强以及在行业中居于龙头带动地位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在青设立华北地区及山东区域总部或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区域生产基地。重点引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以及物流、销售、采购、交易、研发等总部型机构,引进山东地区优势民营企业总部。建立总部定向招商考核及表彰奖励办法,实施总部定向招商责任分工,明确市直各部门及各区市引进总部项目绩效考核指标。2009年以来,引进了瑞穗银行青岛有限公司、森达美(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10家;大唐山东电力有限公司、中金国际青岛分公司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总部25家。

四、建立总部经济协调促进机制

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任召集人,市直有关部门主要

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总部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有关政策,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督促总体工作开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建立总部经济统计测算和预测分析制度,会同统计、财税等相关部门,将全市总部企业增加值和实现税收等指标纳入统计范围,定期统计测算总部企业的经营水平、税收增长情况,预测分析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实行总部动态信息网上直报制度,完善总部信息交流平台,为市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依据。引进总部项目目标考核体系,引进总部纳税奖励激励机制,主城区增加引进总部企业考核权重,各市增加引进企业总部设立生产基地考核权重。

五、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定期向总部企业发布本市发展规划、重大发展政策、重大项目投资信息和改革措施,鼓励总部企业参与政府重要决策咨询论证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和城市品牌影响力,构建国内集产品制造、设计、研究、展览为一体的信息发布中心,吸引相关行业展会和研究机构集聚,打造特色产业总部聚集城市。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着力发展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构建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中介服务,以及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组成的专业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培育总部企业标志性产品形成著名

篇6: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区域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系统中的较特殊类型, 其学科性与层次性与普通本科教育都有很大差别:职业教育更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而普通本科教育重视科学研究。

二、新加坡区域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和经济发展目标来制定, 各个体系层次又具有递进关系。第一, 初等职业教育。新加坡初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工艺学院教育。工艺学院的使命是通过良好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第二, 中等职业教育。新加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技术和经济发展条件下所成立的各种技术学院。第三, 高等职业教育。新加坡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大学。大学除了基本教育, 也开设校外进修部, 旨在为社会提供短期职业培训。

三、新加坡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经验

1. 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模式,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力量。实践证明,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加速培养各种技术人才, 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 注重与社会企业合作

新加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各个学校都设有董事会, 董事会成员是国家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官员, 以及相关企业的老板。每一个行业都有它的咨询委员会, 聘请专家及相关教育部门主管和企业主管为成员, 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企业老板还免费给学校提供资金和一些先进的训练器材来支持学生实习, 企业主动支付学生的补贴。

3. 注重与政府关系的培养

高校、政府、企业三个主体在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机制建设的合作过程中关系紧密, 都是积极参与者。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机制建设受自身资源的限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协调相关各方关系。

四、对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根据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繁荣, 往往可以快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职业培训等教育模式为区域经济服务, 区域再反馈高职教育, 由此形成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 双方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第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确立办学理念。第二,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 建设教育体系。第三, 根据区域发展模式因地制宜设置专业。

2. 加强院校与行业企业关系构建

根据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需要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 共同发展。第一, 订单式培养。根据公司的标准和工作要求的订单培训, 通常是由学校和雇主确定培训目标和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 以“工作”为本。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机制建设的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工作为本, 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模式。

3. 加强院校与政府关系构建

根据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加强院校与政府之间的联系。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同时, 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引导与资助, 同时运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 提升人员素质, 增加技术力量, 增强国际竞争力,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实现人才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罗同兵, 邹林珊.新加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和并轨[J].文教资料, 2006, (6) .

篇7:新加坡反腐败的经验及启示

一、新加坡反腐败的经验

(一) 独立的反腐败机构

在新加坡, 最具权威性的反腐败机构是贪污调查局 (CPIB) 。首先, CPIB由内阁总理直接领导, 局长由总统任命, 对总统负责, 不受其他任何人的指挥和管辖。调查局官员的地位、身份、权力等在法律中都有具体的规定,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次, CPIB拥有绝对权威。《防止贪污法》规定, CPIB享有逮捕权、调查权和搜查权等特权。例如, 为了保证反腐败机构的调查能够顺利地进行, 法律明文规定:“调查局或调查专员可以不用逮捕证逮

校应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 明确收费工作的职责, 要求相关部门各施其职、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形成良好的收费管理运行机制, 保证学校收费工作任务有条不紊地完成。

学生收费工作的归口管理在财务部门, 办理收费项目的审查、立项、报批等手续;及时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认真组织收款工作, 及时将学生缴费情况通知教务处、学院和系部等相关部门, 以便做好学生新学期注册等工作。学校财务部门可将年度预算经费指标与收费情况挂钩, 按收费进度向院系下拨经费, 并将各院系的收费情况纳入其年终考核, 从而加强收费管理力度。

学工部门应积极配合学院和系部宣传国家收费政策, 加强学生宿舍管理, 促使学生及时按规定缴费;通过贫困生资助、学生评优、奖励和学生处分等多种途径, 配合学院和系部做好学生欠费催缴工作。

后勤管理部门, 应积极周到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好服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如宿舍安装充值消费电表、充值消费水表) , 由学校应收学生水电费, 改为学校办充值卡先预收, 一定成度上会降低学生欠费, 和学校经费的占用。也能促使学生节约能源、珍惜水资源。教务部门应在做好在校生学籍管理工作同捕犯罪者或任何涉嫌犯罪以及同罪犯有牵连的人。” (1) 这个享有特权的独立的CPIB在新加坡的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 严密的反腐败法律体系

新加坡非常重视法律的重要作用。法律法规对公务员的言行都做了逐一规定, 该做与不该做、罪与非罪, 界限十分清楚。关于反腐败的法律, 新加坡主要有三部:《防止贪污法》、《没收贪污所得法》和《公务员惩戒规则》。在这三部法律中, 从公务员的受贿到不法人员的行贿, 从没收贪污所得财产的范围到命令发布与执行, 以及对不够刑事处分的公务员渎职和玩忽职守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程序等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此外, 还有《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财产申报法》等关于反腐败的法律。这些法律相互补充, 形成了完备、严密的法律体系, 可操作性强, 切实做到了有法可依。

执法严明也是新加坡反腐败的主要特点之一。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在新加坡, 一切贪赃枉法者, 不管职位高低、权力大小, 一律平等对待, 任何人都没有法外特权。另外, 对于腐败行

时, 及时将新生学号、姓名、专业等信息, 老生休学、退学、参军、转专业、开除等学籍变动情况通知财务处;配合学院做好新学年开学注册工作, 对没有经过批准办理缓交手续的学生不予注册。对于欠费学生不得发放毕业证书, 不予办理各种离校手续, 待交清学费后方给予办理。

收费工作涉及到高校的各个部门和每一个学生, 单靠财务部门组织收费, 难度是很大的, 所以, 学校主要领导应重视收费管理, 派专人主管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共同配合, 及时互通有无, 保证收费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快学校办学经费的回笼速度, 为学校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高校收费管理中若干问题与措施的探讨[J].经济师, 2005,

[2]李玲.高等学校收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初探[J].中北大学学报, 2007,

研究, 2007, (4) .

为的处罚重“质”不重“量”, 腐败的定性不是“贪污受贿金额的大小”, 而是“有无贪污受贿行为”。哪怕你接受一包香烟或几块钱的小费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 严格的公务员制度

为了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纯洁性, 新加坡建立了严格的公务员制度,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选拔和录用制度。在新加坡, 政府推行精英治国的政策, 公务员都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佼佼者。在公务员的选拔和录用过程中, 绝对避免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 坚决从源头上杜绝腐败行为。为此, 新加坡专门成立了公务员委员会来负责此项工作。二是, 财产申报制度。对公务员的财产进行申报不单单针对公务员本身, 还涉及到亲属的财产申报。凡是不予申报、失实申报或者不按照规定时间、具体要求进行申报的, 都属于违法犯罪。三是, 品德考核制度。以德为先, 进行品德考核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不管是录用前还是入职后, 公务员都必须接受品德审查, 尤其是在成为正式公务员之后更要通过“公务员日记制”来实行跟踪考核。公务员必须每天按照规定记录自己的活动, 再由监督部门进行审查。

(四) 高薪养廉政策

针对一些国家的公务员因收入低而从事腐败行为的情况, 新加坡实行了高薪养廉政策, 以确保公务员能够抵住诱惑。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公务员的收入相比, 新加坡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有数据显示, 在20世纪初期, 新加坡部长级公务员的年收入就接近500万元人民币;局长级公务员的年薪也能达到200万元人民币。

同时, 新加坡还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这项制度严格规定, 全国所有单位的在职人员必须定期按月薪的一定比例交纳公积金, 而且, 所在单位也要按一定比例定期为他们交纳公积金。对每个公务员来讲, 公积金数目相当可观, 工龄越长, 公积金越多。然而, 一旦发现有违法贪污行为, 公务员的公积金就会被全部没收上缴国库。因此, 公务员一般不会冒着失去巨额公积金的危险而违法贪污。另外, 新家坡的公务员还享有比普通公民更多的福利, 如医疗福利、住房优惠等, 这在无形之中赋予公务员崇高的社会地位, 对于保持公务员的廉洁性也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

(五) 注重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包括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两个方面。在新加坡的反腐败过程中, 政府非常重视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新加坡利用传媒、广告、互联网、通讯等现代方法, 使大众时刻关注公务员的腐败问题。另外, 群众的投诉和检举是新加坡获取反贪情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 贪污调查局每年都会收到近千起涉及贪污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反贪机构与民众广泛联系, 共同建立良好的反贪氛围, 不断扩大了廉政反贪的社会效果。

二、新加坡反腐败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设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

设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 切实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反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新加坡的CPIB在反腐败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 我们应做好以下两点:首先, 把好用人关, 保证反腐败机构自身的廉洁性。对反腐败机构工作人员的选聘和其他人事安排必须审慎小心, 保证用人质量。其次, 保证反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反腐败机构的独立性表现在财政独立、人事独立和办案独立三个方面。法律应赋予反腐败机构足够的权威, 保证其财政来源充足、人事安排自主、办案过程中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

(二) 建立完善的反腐败法律体系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我们应当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反腐败法律体系。与新加坡相比, 我国的反腐败法律数量绝对不在其之下, 但从法律的系统性、完善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来看, 我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法律是有效开展反腐败工作的强力保障, 无法可依, 无据可循, 反腐败机构的工作就处于被动地位, 不利于反腐败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务之急, 我国要加快《监督法》、《反贪污贿赂法》、《行政程序法》、《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法》等立法, 进一步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 彻底解决反腐败工作中的无法可依、无据可循的状况,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三) 加强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新加坡防治腐败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们也应在反腐败过程中加强舆论监督。一方面, 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广播、电视、互联网上开设专门的教育阵地, 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平台, 使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 自觉行使监督权, 在全社会形成对腐败零容忍的政治文化和“以腐败为耻”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切实保障检举、揭发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 媒体报道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案件屡见不鲜。群众参与反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极大影响。因此, 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切实保障检举、揭发人的切身利益。同时, 还可以通过设置奖励等方式鼓励群众进行监督, 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总之, 新加坡反腐败的经验对我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反腐败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任务。我国在反腐败的实践中, 应从本国国情出发, 充分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坚定不移的将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吕元礼.新加坡廉政之道德全方位剖析[J].深圳大学学报, 2000, (5) .

[2]李秋芳.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腐败体制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出版社, 2007.

[3]李家亮, 刘稚.新加坡廉政制度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09, (11) .

[4]刘守芬, 李淳.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水量平衡测试总结下一篇:写给老陈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