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2024-05-12

地理教案-[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地理教案-[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香港和澳门的地理教案

●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2、了解香港的地形特点及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式。

3、知道香港、澳门的经济特征,理解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资料分析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

● 学习重点: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 学习过程:

学习主题一:人多地狭

1.香港和位于珠江口 ,毗邻 市;澳门位于珠江口 ,毗邻 市。

2.香港由 、和 三部分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澳门由 、三部分组成。

3.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政府制定了“ ”政策,祖国内地实行 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 制度。

4.香港“人多地狭”而且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方式有“上天” 和“下海” 。

学习主题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港澳地区 发 达。香港是 中心、中心、中心、中心和 中心。澳门的经济支柱是 。

2. 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祖国内地经济优势: 。

香港的优 势 。

3.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是 。香港出口额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高达80%左右。

● 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香港 “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是因为

A.建筑水平高 B.资金充足 C.人多地少 D.眼光远大

2、连接北京和香港九龙的铁路干线是:

A、京沪线 B、京哈线 C、京九线 D、京包线

3.关于香港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著 名的金融中心 B.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

C.重工业发达 D.重要的自由贸易港

4.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 B.面积约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业和旅游业为主 D .12月20日回归祖国

5.关于香港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口西侧 B.北面与广东省的深圳市接壤

C.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

D.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

6.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是( )。

A.英国 B.美国 C.中国大陆 D.澳门

二、读图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 事物名称

①(特别行政区) ,②(岛屿) ,③(海域)

④(省级政区) ,⑤(铁路)__________

经济特区A ____ B

(2)①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

(3)香港和祖国内地发展经济的优势分别是什么?

怎样合作的?

篇2:地理教案-[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澳门的位置及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经济合作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区域特点。

2.运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合作方式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香港留有大片城市绿地的实例,初步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合作模式的变化,初步树立发展经济既要对外合作,也要不断升级,寻找新优势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

2.教学难点

针对地狭人稠的现状,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保护环境的双赢;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

篇3:地理教案-[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表面看, 这样的处置并没有什么不妥。该识记的识记了, 该理解的理解了。就像一些教师所言, 一节课, 两个要求不高的知识点, 学生不用5分钟就能达到学习要求, 没有必要费过多的口舌和脑力。

然而, 在笔者看来, 此话不妥。大家知道, 虽然学习历史必须基于史实, 但历史教学不能拘泥于史实, 更不能把掌握史实当成唯一的目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勇于提出问题,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 学习历史, 不仅在于掌握史实, 更在于借助史实, 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达成明志、明智的目的。表明问题是学习历史的节点和纽带, 思维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任务, 人的成长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无声之处生惊雷”, 于看似平铺直叙的史实中生发问题、积蓄问题、展示问题, 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或集群式问题“逼迫”学生激扬愤悱, 顺势而为, 达成目标。

一、造势———生发问题

生发问题, 就是让学生就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困惑。著名教育家杨福家教授曾说, 什么叫学问, 就是怎么学习问问题, 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 怎样去掌握知识, 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 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现实课堂中, 学生要么没有问题, 要么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没有问题, 说明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来自教师的问题和结论, 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着重考虑的, 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有问不完的问题, 也不利于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在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性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和达成目标提出相关问题, 凡与当下学习任务和达成目标不相关的问题, 留到课后与教师、同学深入交流。

让学生生发问题,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更多地采用课中预习后提出问题的办法。也有教师采用步步紧逼的办法, 让学生提出问题。

拿本课来说,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一般能找到生发问题的关键词:回归、谈判、一国两制、重要一步……学生可能会问:“回归”的字面意思是什么?香港、澳门为什么用“回归”一词?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的回归为什么“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等等。

若采用步步紧逼的办法, 可以围绕标题展开。学生通常会就事论事地提出如下问题:“回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香港、澳门要回归?香港、澳门怎样回归好?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启示, 对国家、民族、世界和未来有什么价值?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因受各方面条件限制, 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两条思路生发问题, 可能混杂无章、不够深入, 需要教师在学生思维发散与收敛的多次循环中进行引导和训练。只要学生养成了追问的习惯, 善于刨根问底, 善于多角度思考, 学生生发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实际上, 即便是学生所提问题杂乱无章, 只要师生共同努力, 完全可以使问题有序化, 并从中确立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其他问题则留给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有序化的过程, 旨在让学生思维有序化, 这是教学应有之意。当然, 学生生发的问题, 最好是有特定指向和内在联系, 以构成问题链或问题集便于解决。否则, 若被问题搅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 就无教学效率可言了。

二、蓄势———解决问题

当学生围绕学习任务提出了若干问题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有序整合后, 就进入了按照问题的逻辑次序解决问题的阶段。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就拿本课内容来说, 可以围绕“回归、谈判、一国两制、重要一步”生发的问题逐项展开, 也可以围绕核心词“回归”生发的问题展开。

若按照前一问题展开, 可以让学生在明了“回归”词义的基础上, 借助所搜集的资料, 或者教师展示的资料, 说明香港 (澳门) 问题的产生缘由和今天收回的决心, 借以比较租借割让时的中国与回归时的中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差异, 明了因“租借”所造成的民族的屈辱, 国人的无奈, 以及国人对回归的期待, 从中理解“个人、家、国、天下”的一致性。有了这样的理解, 学生就会感到, 本来就是我们的国土, 英方即便是打着“合法”的旗号占领, 到期归还仍顺理成章, 为何还要谈判呢?这一认识是学生对中英谈判等相关问题产生迷惑的关键, 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从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角度看, 到期归还, 理所当然;从英国政府看, 香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能不还就不还, 能拖就拖, 即便是不还不行, 也还想在香港扶植一个傀儡政府, 延续既得利益;从香港民众看, 不同阶层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从世界各国之间领土纠纷的现状看, 明抢暗夺、强占不还等情况也现实地存在;从世界发展的形势来讲,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等等。经过上述分析, 学生就理解了, 在英国政府不愿归还, 但表面上又不说不还的情况下, 武力收回不是不可以, 但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大趋势, 也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本愿, 谈判才是最佳选择。

至于“一国两制”相关的问题, 就需要引导学生从香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香港被租借后,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已经与资本主义完全接轨, 和内地有了巨大差别, 若回归后完全与内地一样, 广大市民既不认同, 也不拥护, 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就成了大问题, 回归后也会成为中国政府的巨大包袱。因此, 只有实现“一国两制”, 中国政府除了派出军队接管国防, 保持香港社会各方面基本不变, 才能赢得相关市民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赞许, 为中国形象增光添彩。同时, “一国两制”为解决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提供了模板, 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案例。

当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了初步理解后, 再总结意义、价值、启示之类的问题答案, 认识就会水到渠成, 需要教师指导帮助的只剩下内容是否全面、格式是否规范等枝节问题而已。表明按照后一方式展开, 能在解决核心词“回归”的字面意思后, 围绕问题, 步步紧逼, 层次深入, 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的思考和回答, 其思维的角度、宽度、厚度、高度等方面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展开解决问题, 教师都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条件, 让不同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学生的看法不一致时, 教师也不要急于抛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展开对话。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不是提供答案, 而是启发学生从前后对比中思考, 从发展的角度思考,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的应有之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三、借势———拓展问题

就学生而言, 当他们对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解决思路及结论, 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后, 大脑就进入了高度活跃状态, 急需通过解答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来证明自己;就教师而言, 解决了显性问题, 即与香港、澳门回归直接相关的问题后, 需要拓展与此相关的隐性问题, 顺势而为, 满足学生挑战自我的愿望。

例如, 教材正文的最后一句话,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一个隐性问题。“重要一步”表明, 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国耻, 台湾问题是家难。可以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方法, 提出解决台湾问题这一“家难”的思路。当然, 这一问题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本课内容”, 属于“有余力, 则学文”的范围。

引导学生接触、分析台湾这一“家难”问题, 重要的不是提出什么高见, 而是借助这一问题, 让学生验证多角度分析问题、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 找到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之间的异同, 在坚持底线———一个中国原则下, 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学生接触这个问题, 重在学习方法的演练与形成, 拓展思维, 而非必须提出高见。通过思维拓展, 学生会逐渐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 遇到相关问题, 就学以致用, 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是教学目的之一, 教师应予以重视。

四、顺势———升华问题

升华问题, 就是进一步挖掘问题的内隐价值, 在学生明志、明智方面有所突破, 充分发挥基本史实在学生发展中的应有价值。

从“过去、现在、将来”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使学生从香港、澳门回归的学习中体验到祖国强大是个人幸福的基础, 个人的努力是祖国强大的基石。

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意义, 明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领土完整, 一个连国土都不完整的国家, 对世界的影响力会明显受到影响。

从“国家与世界”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众多的领土争端, 不可能都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 但一定能用非战争的方式如通过谈判解决。这将为世界和平带来福音。

从“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潮流的角度, 让学生思考, 不仅是领土争端, 所有的国与国之间的纠纷, 用谈判的方式解决虽然不是唯一的, 但一定是代价最小、最有利人类发展的。

升华问题的角度可以找到很多, 但目的只是一个, 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 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人间需要友爱, 社会需要发展, 世界需要和平。这样处理, 就让“个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世界”等概念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凝固的史实就会被注入灵魂而得以复活, 历史的学习就会因人性的光辉而充满魅力。

有了以上思考, 再设计具体的教学, 就容易达到“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至高境界, 促使学生在丰富见识中逐步达成正确的历史观, 建构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做人, 成为具有世界视野、本土情怀、个人特色的优秀社会成员。当然, 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 需要结合教师特点、学生水平、教学资源等时空条件具体进行, “条条大路通罗马”, 任何一个问题展开, 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篇4:《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调控

1. 调控学生历史体验、情感、价值观的宽度与深度

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节课上,我是用扬→抑→扬三环节变化的思路来拓宽、加深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控。

第一环节:美丽明珠(主题)。(学生课前上网找资料)在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导游为大家介绍港澳著名景点(学生操作放映)后,用幻灯片显示问题:请你谈谈参观后的感想、体会。鲜明的景点图片、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不知不觉地使历史带着生活化气息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回答时,对港澳的向往、对祖国的自豪、骄傲、热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油然而生并得以激发,张扬。这是我直接用“激情”的方式导入并做基调。

第二环节:屈辱历史(主题)。用幻灯片放映介绍港澳被侵占的历史后,采用单独朗诵《七子之歌 香港》和合唱《七子之歌 澳门》(卡拉OK伴唱)方式,学生已经深深被诗歌所感染,思绪又从现实生活中走进那段悲愤的历史。幻灯片显示问题:你觉得闻一多先生两首诗歌表达当时祖国人民什么感情?于是,国破的痛苦、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母亲深深热爱、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在压抑、沉重、悲怆的历史氛围中与第一环节形成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反差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價值观更深刻、更厚实。

第三环节:回归喜庆(主题)。通过播放《跨越世纪》中的《香港回归》视频后,显示问题:请谈谈你的感想。使学生体验到普天同庆的喜悦、愉快、自豪、骄傲,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之高涨、更加浓烈。

这种一波三折的方法,高低起伏,使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的热爱的情感更深刻、更淋漓尽致。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控,更有利于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支持,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更关注祖国、社会、人类的未来命运,更好地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2. 调控学生历史思维的开放度

调控思维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其自身体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注意一定的求异性和探究性,在理解历史中体现个体的自主性见解与感知,避免那种专业化的枯燥、晦涩、令思维疲惫、缺乏想象的问题。如我在第三环节中让学生讨论港澳为何在新旧中国经历两种不同命运,这能给你什么启示或道理的问题,学生从新旧统治者、国力的对比,从人民群众与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从国内延伸到国际社会的支持等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见解;对后一个问题,学生从对国家、民族、党、社会主义、未来责任等方面进行扩散思维,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能筛选、整合学过的知识,发现并形成新认知。不同观点的延伸与互补,碰撞和交融,逐步使学生从历史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提升,从而达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目的。

3. 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调控课堂情绪的冷热度

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新课程理念凸现的一大亮点,它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而且符合“做”“学”的精神。在专门活动课外的平时课堂中可以适时适度开展,但不能太滥,否则会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选择好活动的内容,开展时间的长短,达到什么目的和预期教学效果,都要考虑,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本课中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在第一环节中学生扮演导游,在第三环节最后由学生扮演“记者”对“官员”“市民”围绕回归意义、回归前后的感受、生活变化等学生自身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采访活动,学生的自愿性、积极性、独特性得到充分体现。

4. 调控教学节奏的波动度

篇5:地理教案-[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明珠就是—— 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音乐停)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板书:

一、概况)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1997.7.1 珠江口东侧邻广东省深圳市 1098 km2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及其附近小岛 666.5万人 98%华人 6070人/km2 澳门 1999.12.20 珠江口西侧邻广东省珠海市 25.4 km2 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 43.8万人 95%华人 17244人/km2 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指图讲述表格中位置和范围两栏。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讲述:由表中我们可知,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很大,分别是6070人/km2和17244人/km2。我们再看看这几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北京748人/km2,上海2325人/km2,新加坡3890人/km2,大家比较一下,真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我们可以通过图6.16估算得出,至少在60%以上,如此大的城市绿地,如此高的植被覆盖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适合植物生长吗?仅仅是因为香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吗?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将香港岛和九龙岛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今新界地区,为期99年。至此,英国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1941~1945年香港曾一度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重占香港。自清王朝被推翻后的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性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时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得到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之便,1553年又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1851年占领凼仔岛,1854年占领路环岛,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强占一水之隔的青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恢复对澳门的主权。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

一、全球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 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由此可见,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板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唇齿相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知识要点与检测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与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范围 面积(km2)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km2)

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反馈习] 1.填空

(1)香港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 东侧,与 省 市相邻,澳门则位于 西侧,与该省 市相邻。

(2)香港由、、三部分组成,澳门由、、三部分组成。

(3)香港与澳门是我国的两个,实行 制度。(4)港澳扩大土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是 和。2.判断

(1)香港有大面积绿地,说明香港用地不紧张。(2)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3.选择题

(1)关于香港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B.博彩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 C.重工业发达D.重要的自由贸易港

(2)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B.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D.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3)关于港澳与内地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港澳的经济发展与祖国无关

B.港澳的发展主要靠自身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C.祖国内地主要通过澳门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D.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4.读图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下列地名填写在图中相应位置上:香港、深圳、澳门、珠海、珠江。②香港是世界著名的 中心之一和 港。

③与大陆相连的铁路①是 线,目前已建成的到达香港地区的铁路是 线。(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图是香港与外界贸易联系图,图上字母表示与祖国内地港口的联系,即a 港、b 港、c 港、d 港,A 市、B 市。②图中数字:①香港与、美国等的联系,② 海。答案:1.(1)珠江口 广东 深圳 珠江口 珠海

(2)香港岛 九龙半岛 新界 澳门半岛 凼仔岛 路环岛(3)特别行政区 资本主义(4)建设高层建筑 填海造陆 2.(1)×(2)√

3.(1)AD(2)CD(3)D 4.(1)①略 ②国际信息 自由贸易 ③广深 京九

(2)①上海 温州 汕头 湛江 深圳 珠海 ②日本 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和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活动与探究

篇6:地理教案-[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归纳珠江三角洲主要产业部门及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特点及原因,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在区域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区域比较过程中,寻找差距,要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有较全面和辩证的了解;使学生懂得各地的外向型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个性特征。

教法与学法

教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

学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角色扮演法、分析法、归纳法。教学准备

教师:广泛占有经济学相关资料,制作绘声绘影的视频课件,应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设计教学及评价方案。

学生:划分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组内分工。推选小组长、中心发言人、助理中心发言人、记录员。

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第二课时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歌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首歌,课件展示:《春天的故事》。

谈话交流:“一位老人”指的是谁?(邓小平)。歌中唱道,他画了“一个圈”,这里大体包括了广东省的哪些地区呢?说说你还对哪句歌词感兴趣?(如,“神话般的堆起一座座金山”,这说明本地区经济增长状况如何?快!)

课件展示:2003年,全国人均收入排名前十强的城市。谈话交流:这十个城市哪几个不在珠江三角洲? 师生活动:现场采访。

教师承转: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那么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在世界创造了一个经济腾飞的奇迹。

教师提问: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又有哪些不利条件?

学生合作探究:根据相关材料(七年级下册)“日本”一课的相关文字、地图、图片。)分别从自然因素、科技水平、劳动力及国民素质等方面探究上述问题。

有利条件:

1.岛国多港湾,海上运输及对外经济联系便利; 2.科技力量雄厚;

3.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不利条件: 1.国内市场狭小;

2.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贫乏。

教师提问:日本选择怎样的经济道路来克服它的不利条件呢?又是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使自己快速崛起的?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出:日本走“进口──加工──出口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之路。教师提问:日本的经济发展思路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提问: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增长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自学,结合组内交流,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有利条件:

1.珠江口多良港,海上运输、对外经济联系便利,且可通过珠江水系及京

九、京广等铁路与内陆取得便捷联系。另外,地理位置上紧邻香港、靠近东南亚;

2.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资; 3.优惠政策。

教师提问:珠江三角洲与日本相比,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回答出:1.面向海洋,多良港;2.劳动力丰富。教师提问:同样是劳动力丰富,二者的劳动力又有什么差异? 学生活动:联想、回答。

教师引导:现在让我们共同回到24年前的1980年,当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边境小镇。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镇长,你在发展地区经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无订单、无资金、无技术、无先进设备、管理经验缺乏、无销售渠道。)

教师提问: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怎样克服其不利条件,充分发挥其有利条件,谋求发展区域经济的?

(学生合作探究)

区域比较:①日本和珠江三角洲都从事同样的加工制造业,二者各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②哪一地区的工业部门要求劳动力数量多? ③哪一地区的工业部门要求知识和技术含量多? ④以上两个地区的产品利润空间谁大谁小?

⑤你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科技力量、人才)

创新思维:如果你是一位具有长远眼光的广东省省长,你打算采取哪些措施缩小差距,以促进地区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投影:“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学习课本52页到53页内容,结合投影 “外向型经济一例”,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教师提问:为何英国侵占香港、葡萄牙侵占澳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祖国怎样来推动它们的高速发展?

学生发言:(略)

教师承转:英国侵占香港、葡萄牙侵占澳门,说明香港和澳门地理位置优越;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祖国应加强与他们的密切联系,才能推动它们的高速发展。今天我们来探究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这些重点知识。

师问:课本图7-3-1,简要说明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香港和澳门的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有何优越性(提示: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去分析)?

生分组讨论发言:(略)

师总结: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相对位置);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海陆位置)。其海陆位置对其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以中国内地为腹地的相对位置使其获得了对内对外广阔发展的空间。

(1)组成和面积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1098平方千米;澳门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组成,面积约25.4平方千米。

(2)人口

香港666.5万人,澳门43.8万人。(3)人多地狭

香港人口密度6070人/平方千米,澳门人口密度17244人/平方千米。

三、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香港和澳门的产业构成

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的经济支柱。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1)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

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香港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

(2)经济联系的基本模式、原则和意义

基本模式是香港到内地建厂,内地通过香港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原则是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意义是双方取得经济效益。

(3)香港的转口贸易

祖国内地经香港转口贸易额增长很快,成为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3、港澳与祖国内地更广泛领域的联系

人口流动、科技交流、交化交流、双边旅游等,推动双方各项事业的发展。【质疑时间】

篇7:地理教案-[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含义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件的展示出示有关资料辅助教学,通过多种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新颖,特别,实用性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同学们齐唱。

师:歌词当中的七子指的是哪些地方?他们的母亲指什么?

生:七子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母亲是指祖国。师:新中国成立时,“七子”当中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生:香港,澳门和台湾。

师:今天我们就来先来学习一下香港和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二)讲授新课

展示课件,本课我们将分为三大模块来学习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百年耻辱(引导学生回顾过去,多媒体展示丧失香港的过程)师:香港和澳门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包含了中华民族的血泪和屈辱,整个路途步满了荆棘与坎坷。谁能历数一下香港和澳门坎坷的过去呢?(课件展示香港割占的过程)

生:

1、香港:1842年英国殖民者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用坚船利炮迫使清统治者签定了《南京条约》,割占走了我们的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国再次割让九龙司一地区给英国。1898年,中英又一次签定《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新界一地区,租借期为99年。(多媒体演示,回顾旧的知识体系,培养读图能力)

2、澳门:明朝时,可恶的葡萄牙人借口晾晒被水浸湿的东西为借口,他这一晾就在澳门晾了四百年之久。

师:从此我们丧失了对这两地行使主权的权利。两地的沦丧,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学生总结:说明了明政府的腐败以及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香港的丧失更是进一步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

师:已经发生的悲剧确实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伤痛,我们失去了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时所有的中国人心中都发出了悲痛的呐喊,这呐喊应该是怎样的呢 教师引入到《七子之歌》——香港

教师: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了游子对祖国深深的依恋和拳拳的情谊。也表达了广大人民期望统一的心情。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请我们班同学讨论一下: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讨论:结果无外乎

1、用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想和平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我们就必须照顾到香港和澳门地区历史和实际情况?怎样才能照顾到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呢?(学生展开讨论,自然过渡到“一国两制”)

教师:一边是社会主义制度,一边是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完全对立的社会形态,我们怎么样才能消除这种固有的矛盾,实现港澳的和平回归和顺利发展呢?指导学生阅读书上P56页的内容。

二、今天——重振国威

教师: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构想,这个构想是什么? “一国两制”: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指的是大陆主题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其中一国是两制的基础。

教师:现在我们有了好的想法就要付诸行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从1982年6月我们开始和英国展开了收回香港问题的谈判(罗列出谈判过程的要点让学生分析)整个谈判分两部分(学生情景模仿)

第一部分:1982——1983年6月英国提出继续统治香港,不肯归还。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的余地,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如果在新中国成立48年后还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

第二部分:1983年7月——1984年9月。英国在这时企图以主权换治权。对此,我国政府寸步不让,因为主权和治权是不可以分割的。

教师:终于我们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在彩旗、烟花和欢呼声中,送走了英国殖民者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在查尔斯王子落寞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英人对香港的依依不舍和无奈之情。下面就请我们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天。(视频播放)

香港顺利回归之后,我们在1999年12月20日再次成功收回了阔别祖国400年之久的澳门。国人心中的怨气总算得到了舒展,游子身上的伤痕,此时开始愈合。

教师: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回归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会史论结合)(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组织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收回香港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明天——展望未来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地图,出现香港、澳门,现在除了台湾,“七子”都回归母亲的怀抱,对于台湾,我国政府做了许多努力。讨论:你如何看待祖国统一前景?说出你的理由?我们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充满信心: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③大陆经过改革开放后实力大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④“一国两制”为祖国统一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对祖国统一前景的展望

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四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师生共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出示《我的中国心》歌词,并播放该歌曲

共同祝愿祖国明天更美好,学生跟唱歌曲,共同祝愿祖国明天更美好

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提出者是 A.邓小平

B.李鹏

C.毛泽东

D.江泽民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A.1999 年、2000年

B.1997年、1999 年 C.1997年、2000年

D.1999 年、2002 年

3、香港地区完全被占领及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在哪一年

A.1842、1997 B.1860、1997 C.1898、1999 D.1898、1997

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在下列哪两个地区得以实现

①澳门

②深圳

③香港

④台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中国同英国签订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哪一年

A.1982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7年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我要回来!„„“

——《七子之歌·澳门》 请回答:

⑴这首歌曲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⑵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⑶是谁掠去了‘MACAU’,她在外漂泊了多久才回到母亲怀抱?她又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回到“母亲”的怀抱?

⑷“母亲”是按什么方针让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初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⑸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哪一孩子在什么时候也回到母亲的怀抱?

三、问答题

近代史上香港地区是怎样一步步沦为英国殖民地的?今天我国又是如何成功收回香港的?从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史实给了你什么启示?

篇8:品味香港、澳门馆

位于世博会浦东园区的香港馆, 将以“无限城市─香港”为主题, 介绍香港的特色、凸显香港的创意以及与内地和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

香港馆位于中国馆南面, 邻近澳门馆, 占地面积约为600平方米, 楼高3层, 外型优美并富现代感, 中层通透, 构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象征香港和香港人的无限想象力和创意空间。

据悉, 除了兴建香港馆外, 香港特区会以“智能卡、智能城市、智能生活”为主题, 参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展览。香港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将展示香港如何通过广泛使用智能卡技术, 提高城市的生活效率和质量。

“香港政府对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投注入了极大热情, 这次香港展馆的主题定为‘无限城市’”,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副处长谭罗南华介绍说。与此主题相呼应, 香港馆最终选定的设计创意则是“无限空间”, 将主要着力于展现香港所拥有的完善基础设施, 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 先进的资讯科技设施, 资金、货物、资讯的自由流通以及中西多元文化荟粹、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城市生活。

玉兔宫灯澳门馆

上海世博会澳门馆确定以“玉兔宫灯”方案作为外形设计蓝图。兔子是和谐相容的象征, 机灵通达的化身, 是古今中外人们乐于运用的吉祥动物, 澳门馆的玉兔外型设计灵感来自于华南地区古时的兔子灯笼外型。如果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比喻成神话中的南天门, 那澳门馆就犹如在南天门旁的一只仙兔, 与中国馆一起共同迎接世界各方的来宾。

澳门馆“玉兔”外层以双层玻璃薄膜为材料, 可以不停地更换颜色, 而且外墙也是一个荧光屏, 可以展示不同的影像。兔子的头部和尾部是一个气球, 可以任意上升或下降, 以此吸引参观者。“玉兔”内部由一条螺旋形长斜坡组成, 在斜坡两旁设有展示器, 由地面直达上层平台。这一条螺旋形长斜坡亦是一个舞台。上海世博会期间, 来澳门馆的参观者将发到一只小兔子灯笼。参观者们在螺旋形长斜坡上移动, 从外头看, 点点灯光连接在一起, 会形成一副有趣的画面。“玉兔”内部中心还将设有一个虚拟影像播放空间, 使参观者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顶层则将建造一个天幕, 播放时人们可以躺着欣赏电影。

篇9:香港澳门的金母鸡

为何说这两间公司比较特别?因为全世界的投资人对这两家企业都不陌生,因为这两间企业分别代表着两个举世皆知的城市——香港和澳门;更主要的,是这两间公司就象征着这两个城市。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Charles Li)2月29日称,尽管受日本地震及欧债危机影响,2011年香港交易所的净利润仍实现了小幅增长。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12个月中,公司实现净利润50.9亿港元(约合6.564亿美元),增长4%。

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

与此同时,澳博控股2月29日的业绩公告说,这家由澳门赌业大亨何鸿燊(Stanley Ho)控股的公司,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12个月中,公司总收入为760.9亿港元,共实现净利润53.1亿港元,高于2011年的35.6亿港元,净利润增长49%。

反观以制造汽车闻名的深圳比亚迪公司(BYD)2月28日对外称,以中国大陆会计标准计算,2011年的比亚迪净利润下降44%,该公司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一年净利润为14亿元人民币(约16亿港元),低于2010年的25.2亿元人民币。该公司2011年收入达490.4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的484.5亿元人民币,增长1.2%。

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香港交易所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证券、期权、衍生品交易相关的手续费和服务费、上市费、投资收益、结算及交收费。换句话说,香港交易所收入的多少,第一取决于国际经济大环境;第二取决于服务质量。就算全球经济环境很好,如果服务水平低下,同样也没有好的收益。香港交易所2011年的IPO筹资额高达2600亿港元,连续第三年高踞全球榜首,这不仅表明香港IPO市场活跃,而且也表明香港在金融服务业的水平「世界一流」。特别是在全球都在竞争「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弹丸之地的香港能「拔得头筹」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澳门一直是全球闻名遐迩的赌城,业绩受全球经济景气影响不大,不管景气好坏,都有有钱人、好赌人士前往,特别是大陆富豪们,已成这里重要客源。澳门赌场收入主要受服务水平影响。也就是说,澳门只需要为赌客提供「乐意来、愿意赌」的环境,如果失去这个「诱因」,澳门将很难有「蓬勃发展的赌业」。正因为「赌业」很好赚,近年来已引起台湾、越南、老挝、海南等地政府的兴趣,都曾传出开办赌场的讯息。任何地方设个赌场都不难,难在如何管理?真得能像澳门这样管理的有条不紊吗?

篇10: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汤希杰

乌海市第十四中学

【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现代历史》八年级下,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台湾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的具体构想,完整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概念。也就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尊重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在统一祖国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1984年底,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据此,1997年7月1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仪式;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了联合声明,据此,1999年12月20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澳门主权的仪式。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情分析】

香港澳门回归,距离现在比较近,对此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印象,在此后的学习中香港澳门回归也经常提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了一些相关港澳台的历史知识为本课学习打下一定基础。但是其历史根源学生不是很清楚,教学中任然需要教师补充。许多孩子对于香港、澳门是向往的,因此本课学习孩子们有着满满的兴趣与好奇,教学内容是符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的;教师要合理的利用爱好完成情感态度的指引完成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明白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在回顾已有知识和教师的适当补充下,让学生能够讲述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通过自读课本,能过让学生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时间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含义、意义。【教学手段】

讲述法、PPT、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2、导入:播放《七子之歌》听听这首歌的词、情感、期盼。第一板块:历史之痛

(1)回顾: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结合:PPT图片,学生回顾、教师补充说明列强如何一步步割占香港、澳门。(备注:台湾问题下一课专门讲解。)(2)反思历史:

学生思考:教师出示的问题 从领土的丢失想到了什么? 《七子之歌》反映了国民的什么心情?

引出邓小平的话——…….收回!(怎么样收回呢)

3、第二板块:现实之傲

学生思考并讨论

(1)教师出示:收回香港、澳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探讨战争与和平两种方式的利弊。(2)教师出示材料:《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对话》分析和平方式解决面对新的问题:选择什么合适的政策?

(3)学生自读课本并完成:

“一国两制”针对问题:

提出人:

含义:

成功实施:

(4)教师出示材料:港澳回归后出现的新的发展。

学生思考: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4、第三板块:未来之盼 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讨论

(1)对比历史耻辱与今天港澳的回归说明什么问题?(2)港澳的继续繁荣又说明什么问题?(3)展望未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未来关系是?

5、【课堂小结】

结合上述问题学生总结:港澳回归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概括:港澳台记忆的伤痛;港澳现实的骄傲;台湾未来的期盼

6、【板书设计】

香港(英国侵占)

1997.7.1

一国两制

恢复主权行使,立

两个特别行政区

澳门(葡萄牙侵占)

1999.12.20

统一大业

继续的努力:台湾

7、【课堂练习】

篇11:八下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香港、澳门的回归,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和澳门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也必将开创祖国内地和香港及澳门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地图了解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形成形象的历史概念,识记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讨论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的能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新中国成立后,西藏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它的解决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师: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那么,当时全国还有哪些地区没有完成统一?今天的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这节课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感受那份喜悦,共同回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二、学习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过渡: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是祖国东南方两颗璀璨的明珠。可是,你们知道在我们收回港澳之前,港澳分别被哪个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是如何占领香港和澳门的呢?

1、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1)看填充图册19页,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

(2)教师介绍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整个澳门地区都处在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师:百年前的中国备受列强欺凌,香港、澳门从祖**亲的怀抱中被夺走,每个中国人都忘不了,请听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播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师: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盼望着,都希望香港、澳门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后的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过这些不平等条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香港、澳门回归的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2、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问: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讨论:我们的一国两制就是用和平方式解决港澳问题,想一想,如果采取非和平方式解决港澳问题会怎么样?(参考:非和平方式就是用武力解决问题,这既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又会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和平方式,可以减少阻力,使我们顺利收回港澳。)

(3)再问:它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生答)

过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同时也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由构想进入实践,经过多轮谈判,终于解决了香港、澳门的问题。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目第一段,找出谈判中决定的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并勾划下来。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为了记住这两个重要的时间,感受那振奋人心的时刻,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上港澳回归的相关图片。(包括60页邓小平的一段话)

3、填填充图册20页相关内容,介绍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花蕊图案的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代表香港,紫荆花红旗象征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蕊上的五颗星象征香港同胞心系祖国,花呈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

4、填填充图册21页相关内容,说一说港澳回归祖国的重要历史意义。

5、讨论:从港澳回归的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最后得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明中国国力的壮大,国际地位的上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国两制同样可以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上一篇:公司开业贺词短信传达祝贺及贺词下一篇:简洁的晚安朋友圈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