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若干思考

2024-05-24

关于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若干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于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若干思考

董蕾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商业银行服务收费

政策出台,都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打开了空间。同时,随着国内商业银行陆续在境内外公开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理念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经营管理行为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越来越重视定价管理的作用。本文针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策略性建议。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管理实践及理

论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弓一:F830.定价管理对策思考

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2-042-04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银行服务价格监管的放开,商业银行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产品自主定价权利。与此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多成为境内或境外上市银行,国

际公众持股银行的性质要求商业银行注重股东回报,根本改变

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为集约化经营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决定了定价管理已成为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发挥自主定价的功能、如何通过定价行为有效地体现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防范各项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的总体收益,是我国商业银行必

须努力探索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价格由政府管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以规模管理为重点,包括制定下发存、贷款计划,完成计划规

模口标等等,基本没有成形的定价管理。各行虽然都有利率管

理的职能,但也主要是贯彻执行央行利率要求,银行本身没有

特别的要求。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服务价

格方而有了合法收费的权利,我国商业银行逐渐认识到定价管

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开始了主动定价、积极

定价,建立定价管理运行机制的历程。到口前为}卜,我国商业

银行定价管理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而: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管层已充分认识到了定价管理的重要性。宏观形势的改变,以及商业银行陆续成为境内外上市

银行,商业银行的经营口标由简单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对股东回

报的诉求,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这些都使我国商

业银行的高管层认识到价格对于银行收益的杠杆作用,定价管

理也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已普遍开始了定价机制的建立工作。

据了解,各行基本上都已着手定价管理机制的建设,并且部分

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已初步完成了此项工作。各行普遍以资 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定价政策的决策机构,并将日常定价管 理职责归口于总行职能部门。较为通常的归口形式有两种,一 种是将定价管理归口于一个部门,该部门牵头负责利率、服务 收费等所有定价管理事宜;另一种是将定价管理按业务性质分 散归口于不同部门,如将利率定价管理归口于资产负债管理部 门,将服务收费定价归口于中间业务管理部门。

第三,在贷款定价方而,尝试定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在 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商业银行有了广阔的贷款利率自主定价 空间,开始尝试搭建与贷款风险评级相对应的各种贷款定价模 型,并在实践中加以试用。

第四,在服务收费方而,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场定价的游戏 规则。各行在遵守《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前提 下,合法、合规主动定价。随着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日益丰富,服务收费的种类与项口越来越多,最多的银行已有400余项收 费项口。近几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服务收费有:2004年的 借记卡年费、2005年的储蓄存款小额账户管理费、2006年的银

42、丁。、;;

联八TM跨行查询手续费等。在商业银行试水服务收费的过程 中,由于社会反应较为强烈,使银行越来越注重定价的市场策 略,并初步形成了市场定价的游戏规则。

第五,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而,做了许多基础性、探索 性的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渐认识到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机制的积极作用,学习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运行方式,以自主 开发或引入改进等方式,探索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据 了解,个别银行已完成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建设,并将内部 资金转移价格运用到全行绩效考核等方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定价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自身的角度看,也 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而:

(一)对定价管理的作用认识尚不十分清晰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对定价的重要性有了充分 的认识,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定价管 理的模糊认识

一种模糊认识是盲口夸大定价管理的作用,把定价当作包 治百病的“良药”,这种片而认识,从根本上讲,还是对定价没 有透彻的理解,不知道是先有银行的各项产品,才有产品的各 项价格。如果银行的一项产品本身没有竞争力,单单依靠价格 竞争是很难有理想效果的。

另一种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对定价管理重视的传导仍不 彻底,虽然管理层重视定价,但随着政策传导效用递减,基层 分支机构或一线的工作人员可能对定价政策不熟悉,对定价管 理流程不十分了解,可能在拓展业务时依然忽视议价的必要性

(二)定价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定价管理机制或体 系,但仍不十分健全。具体表现在几方而:一是定价政策成熟 度欠缺,就事论事的多,从战略高度明确的少。二是定价管理 组织分工存在不明确的交义部分,由于商业银行产品众多,随 着产品组合创新以及产品交义销售的增多,有些产品涉及多个 业务条线和价格,现有的定价管理组织分工可能出现“模糊地 带”。三是定价管理操作流程不规范,虽然从制度层而建立了定 价管理的流程,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完全落实,定价执行力 较为薄弱。四是定价管理监督乏力,如在贷款发放前,信贷 “前”、“后”台人员一般只注重贷款手续合规性、合法性审查,往往忽视对贷款定价的审查;在贷款发放中,会训一人员只注重 贷款凭证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复查,往往也忽视对贷款定价进行 复查;贷款发放后,等事后开展现场检查发现贷款定价中的问 题,因已与客户签订合同成为既成事实,问题往往难于解决。五 是定价信息反馈工作薄弱,对市场价格信息的收集多是通过 “点”的收集,公允、合法的价格信息渠道较少

(三)科学定价尚缺乏有力的工具和系统支撑

口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积极尝试定价工具和模型的开 发与运用,但离真正科学定价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一

是利率定价模型的训一算结果可能与我国市场的实际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信用风险评估尚未做到精准,虽然不少银行已着 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系统的开发,有的领先银行已初步开发 完成,但内部评级法系统是建立在大量历史数据分析基础上的,而历史数据匾乏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成本 缺乏细致分析,部分银行虽已投入并开发了管理会计系统,尝 试运用作业成本法分析银行的各项成本,但尚未进入全范围使 用的阶段。三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开发和运用还不成熟。四是有不少银行对本银行定价统计信息的收集还处于手工统计 阶段,建立在银行计算机生产核心系统基础上的定价数据信息 系统有待开发。

(四)服务收费定价与现实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收费种类较少。虽然到口前为}卜我国银 行收费项口最多的已有400余项,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简 直是“小巫见大巫”。西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品种众多、明口繁 细,据统计,累计开展的中间业务收费项口已达上万项。例如,为了提高信贷产品收益,国外商业银行开展了多样化收费,仅 配合住房按揭贷款的收费就可多达90多种,从放贷时的建档 费、加急申请费,到日常账户维护类收费、增值服务收费,再 到还款时对提前或延期还款收取罚金,贯穿了按揭贷款全过程 我国商业银行此类收费仅两三种。

二是中间业务收费层次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一些高技术 含量、高收益、高层次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较少。根据((2006 年全球零售银行报告》,中国银行业核心服务的主要收入仍然来

自传统支付服务。代理保险、代理基金、财务顾问和信托等新 型收费业务所占的比重很低。相比之下,国际大型商业银行财 务顾问、承销、信托、租赁、保险和基金等非传统收费业务在 手续费收入中的占比较高,如2006年汇丰银行此类收入占比高 达50%。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较低。国内商业银行开办 NFWFTNANCF 43的中间业务总体收费水平较低,有些甚至不能覆盖成本。而西 方商业银行在定价策略上基本以成本作为定价底限。与世界其 他国家的银行相比,2006年中国银行的核心服务价格为11欧 元,依旧处于最低的水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90欧元,最高水平为205欧元

四是我国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占比较小。在中间业务收费 种类少、收费价格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商业银行中间 业务收入虽呈现出绝对额逐年增长、占比有所增加的良好态势,但所占份额仍很小,手续费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约10%左 右,而在2005年,花旗银行这一比例已高达163%

(五)定价外部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已完全市场化,而人民币存贷款 利率仍由央行管制,两个利率体系各自独立,割裂存在,造成 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建立有很大难度,从而对建立存贷款定价 模型和内部资金转移系统形成较大障碍。

此外,中间业务收费缺乏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我国商业 银行实施收费的社会环境与国际通行情况相比有很大差距。由 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公众长期以来积淀的经验和消费习惯都判定银行提供免费服务是天经地义的。虽然银行收费是在 合法、合规、合理的前提下实行的,但依然不能消除公众对银 行收费整体上的反感情绪

(六)定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定价管理是个较新的业务管理领域,口前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银行普遍缺乏定价管理的专业人才,需要加强定价管理人员培训,使他们学习借鉴西方先进商业银 行的专业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在定价管理实践中加以锻炼 和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定价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定 价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正确树立定价管理意识。我国各商业银行全行上下都 要正确认识定价管理,既不要忽略其作用,也不要无限夸大其 作用。银行内部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分析指导等措施来加强正 确定价观念的传导,并通过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促使一线营销 服务人员树立效益观念,提高落实定价政策要求和执行定价管 理流程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升议价、定价能力。

二是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定价管理体系。国内商业银行可

根据战略定位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西方商业银行的定价管 理体系,选择模仿建立适合本行的定价管理体系。大型商业银 行可以建立系统化的定价管理体系;而中小型银行也无需和大 型商业银行盲口攀比,可以以较少的投入,建立相对简单的定 价管理体系,在定价策略上采取跟随大型商业银行定价的策略 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定价管理体系建设中,不 仅要注重定价申请审批机制的建设,还要加强定价流程的落实,努力实现定价管理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要加强对 定价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定价的执行效果。此外,还要 搭建定价管理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渠道及系统建设,敏锐 把握市场信息和本行定价执行的实时情况,以便管理层能够及 时调整定价策略,及时发现价格异常状况。

三是做好定价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工作。要尽快完成信用风 险内部评级法项口的开发,充分运用历史统计数据,用更科学 的模型评估计算商业银行的违约概率((P D)和违约损失率

(LGD),为建立更精准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做准备;要抓紧管理 会计系统的开发,早日实现作业成本法的全而运用,精确计量 定价所需的各项成本;改革资金管理体制,实现资金总行集中 管理,创造适合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建设的资金管理条件等等。这些基础性工作,每一项工程都很艰巨,都是商业银行的重点 核心项口,不仅需要耗费较长的开发时间,也需要银行投入足 够的人力、物力来保证项口的顺利实施。

四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定价技术工具。国内商业银行可 以根据现有条件,先行借鉴一些相对简单的定价方法,结合我 国实际,建立起当前行之有效的定价模型与工具。同时,制定 定价工具的近远期开发口标,并为此口标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五是积极创造良好的定价管理内外部环境。良好的内部环 境除了理念意识层而的定价文化建设之外,还包括创造条件,提高定价管理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要创造和谐外 部金融环境。商业银行要将中间业务收费与提供更多更好的银 行服务紧密联系起来,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付费获得的服务 “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培育公众付费意识,避免让公众产 生银行只是在单纯收费、涨价的错觉。银行同业应严格自律,相 互协作,共同维护市场秩序,避免和遏制价格恶性竞争,不搞 价格联盟,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作者简介:

董蕾交通银行预算财务部

NFW FTNANCF

篇2:关于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若干思考

一、关于利率定价管理的组织架构建设

自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相继开展了以加强“扁平化垂直管理”和“条线化专业经营”为核心特征的组织架构变革新的组织结构体系初步成型按照笔者的理解各家商业银行在构建新组织架构的过程中无论具体形式有多大差别追求的重点都集中在两点一是业务经营上力求形成“条线化”的架构突出业务条线的集约化经营和集成化管理功能;二是内部管理构建“垂直化、专业化”的架构突出管理支持和运营上的集中化、专业化管理职能在这个大背景下未来国内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的组织架构建设作为业务管理职能建设的一部分也应该遵循“垂直化、专业化”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管理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流程和机制建设形成管理上的合力

利率定价的核心在于银行价格政策的决策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业务或者产品的价格能够在覆盖银行各项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率定价的核心管理职能应该落实到银行的财务管理部门(尤其是当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起来的时候应该落实到管理会计部门)因为只有这个部门才能从全面成本管理的角度来控制银行各类成本包括运营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等并能够在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完成成本的核算、转移和

分摊;也只有这个部门担负着从整体上对银行盈利能力负责的管理职能它有责任依据银行最高决策层的要求来设定业务的盈利目标和资本的回报要求并监督其贯彻落实

但同时利率定价机制还涉及多个经营管理环节笔者认为每个环节都应该由相应的专业管理部门提供专业的支持比如全行利率政策的确定就需要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结合全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实际情况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并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最终决定从而形成在全行有效、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利率政策体系;预期损失和风险成本的计算就需要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按照银行的风险政策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在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有关客户风险和债务风险的基础参数并不断调整优化;等等在明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银行整体利率定价机制的组织架构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关于利率定价方法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其价格政策决策有其极为特殊的地方一方面它要满足特定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它还要适应银行业高风险的行业特征的需要同时银行业不像实体企业那样生产有形的实体产品它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这决定了银行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成本具有无形性、间接性的特点而产品的收入则具有长期性和风险性的特征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方法也走过了一条较为漫长的道路从最优惠利率法、市场基准利率法到风险调整利率法从单业务定价到关系定价其发展的核心脉络是遵循提高银行风险回报率这一根本要求而伴随着巴塞尔银行资

本协议的形成和发展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基础的现代利率定价思想逐步成为银行利率定价方法体系的核心我们知道作为企业的银行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要获取超过平均资本回报要求的价值增长这可以用下述简化的EVA计算公式表示

EVA=P-R*(K)(1)其中EVA表示银行增长的经济价值,P表示实现的利润,R表示耗用的资本,K表示资本成本

在利率定价的时候将上述公式逆向调整就可以得到业务或者产品的最低收入要求即

I=C+R*(K-r)(2)其中I表示业务实现的最低收入,C表示各项成本,r表示资本的无风险回报,R表示耗用的资本,K表示资本成本

公式(2)便是现代商业银行基于风险回报要求基础上确定利率定价的最核心的理论公式它与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结合实际情况以贷款利率定价为例我们可以将上述公式(2)展开得到一般的利率定价模型如下

LR=FC+OC+EL+CC+(RR+/-CF)(3)其中LR是需要事先确定的贷款利率

上式中资金成本率(FC)即为贷款资金的成本考虑适应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应该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构建比如一种思路是可以采用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作为全行资金成本基准价格在此基础上考虑银行市场融资的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调整得到各行不

同期限的资金成本另一种思路是在资金完全集中管理的假定基础上基于市场收益率曲线调整流动性价差和信用价差得到

运行及操作成本率(OC)是贷款业务相关的运营和操作成本其计算思路一种是借助现成的成本计算和分摊系统参考已经积累的成本数据计算调整得到;另一种思路是假设没有现成的成本计算系统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类似ABC(作业成本法)的方法按照贷款主要价值链流程(如营销推广、目标客户服务、贷款前期调查、审贷、贷款发放、账务处理、贷后服务及管理)进行成本测算后得到

预期损失率(EL)是贷款当期费用化的风险成本可以以BASELII的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EL=PD*LGD*EAD 其中PD是违约概率,LGD是违约损失率,EAD是风险暴露这些参数的确定和取得需要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专门的支持在初期没有数据积累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外部参数以专家模型法进行确定

经济资本成本率(CC)是贷款业务耗用的经济资本的最低回报率它是业务耗用的经济资本与资本成本的乘积其中经济资本的计算思路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根据BASELII的标准法计算即采用监管资本代替经济资本;另一种思路是根据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内在的数学关系采用违约率模型直接计算得到而关于经济资本成本的计算既可以依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也可以参考银行内部的决策确定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计算经济资本成本率的时候要调整权益资本的无风险收益

此外预期利润率(RR)和竞争性浮动(CF)是一个附加的选择项由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业务发展策略以及客户的综合贡献和客户关系目标等实际情况调整确定

以上述模型(公式(3))为基础结合客户类型的不同(如大客户、中小客户)、贷款类型的不同(如公司贷款、个人贷款)、业务类型不同(如存款、贷款)都可以确定不同的参数从而给出不同的利率标准由于此利率标准综合考虑了利率的成本覆盖和盈利目标以此为基础进行客户利率的谈判会使银行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并且有利于衡量客户执行利率的回报状况从而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各项存贷款业务的资本回报水平

三、关于利率定价信息系统建设

利率定价机制建设不仅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和资本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还应该能够满足一线业务营销人员的需要一个理想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应该能够为营销人员和业务谈判人员提供详细的银行成本资料和价格信息使客户关系经理和营销团队在谈判的过程中事先就能够明确地知道什么样的利率价格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底线从而增强谈判能力提高客户利率确定的针对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可移动的、开放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利率,定价机制-飞诺网FENO.CN一个理想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是与商业银行内部各个信息系统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既要从银行成本管理系统中获取运营和操作成本信息也要从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中获取有关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经济资本占用等风险参数信息还要从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收益率曲线和流动性调整等信息此外从关系定价的角度来看理想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还应该从银行内部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已有客户综合贡献度的信息;从全面管理会计实施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得到银行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之间内部服务和内部成本转移的信息从用户端来说它还应该具备移动办公的能力使系统用户(尤其是业务谈判人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登录系统以得到系统的支持

但是实事求是地来看要一步达到上述目标是不现实的作为一个有效的实施途径在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在把握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方法发展趋势和信息网络优势的基础上先构建一个B/S结构、主要业务参数能够完全差数化设臵的系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这个系统可以允许银行在其他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前以手工方式确定和维护各个主要参数;同时也可以待配套系统成熟后不用改造或者稍加改造便可以实现系统参数的自动更新借助B/S结构将后台管理和参数维护集中有利于整个利率定价规则的统一也有利于全行价格政策的传导;同时客户经理等用户只要能够上网就能够方便地登录系统获取需要的利率定价信息在这个定价系统中参数设臵和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他们应该综合各个专业部门反馈的信息和数据在补充必要的成本信息和盈利目标信息后综合决策层的意见进行调整设臵并定期跟踪、分析全行利率价格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各项业务价格的成本覆盖和盈利实现情况业务部门在营销和业务谈判中负责收集具体客户和业务的信息录入系统并使用系统计算得到的价

格信息在权限内决定或者得到授权后决定最终的客户执行利率运营部门结合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和系统打印的利率报价信息以及相应的审核文件负责在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中实现相应业务的利率参数设臵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一个事前的管理系统定价系统不能完全代替绩效评估系统或者盈利分析系统因为无论是运行操作成本还是客户风险状况以及其他各项预先设定的参数都可能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与事先确定的参数不一致利率定价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根据历史情况和业务发展策略事先确定业务的价格水平从事前管理的角度控制业务的成本和收益定价系统可以通过绩效评估的反馈信息来不断调优但两者间不能相互替代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两者间的相互对账

四、关于利率定价运行机制建设

如何使整个定价机制有效运行从而达到利率定价管理的目的这涉及到利率定价运行机制的建设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三个主要因素会对未来利率定价运行机制产生影响首先是市场监管的影响我们认为即便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市场监管者如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物价部门等仍然可能对各商业银行的利率价格实施一定的监管和影响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建设的初期价格战或者哄抬价格是市场监管者极力要避免的两种极端情况其次任何一个企业价格决策的出发点都是试图在补充成本、吸收费用的基础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也不能例外一旦放开利率管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报价既能覆盖各项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又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

足够的市场份额实现银行的持续增长第三在放松利率管制、实现利率由各商业银行自主决定的时候业务营销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舞弊以及随意加价或者让利等不良现象都有可能出现从而损害银行整体的根本利益甚至成为新的风险来源而同时业务一线的谈判人员又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否则将使银行各项业务限于被动的境地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利率定价运行机制应该贯彻三个基本原则才可能协调好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第一个原则是统一管理、明码标价即未来所有存、贷款产品应该根据银行利率政策和营销政策按基本产品分期限向外公布价格商业银行总行(一级法人)有义务对各类存、贷款基本产品公布的利率价格及执行情况进行管理以充分满足监管的需要也实现了商业银行内部利率政策的一致性第二个是收益与成本匹配即客户合同利率及执行价格必须覆盖银行运行管理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并满足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业务的收益应该与风险相匹配、与成本相匹配、与盈利目标相匹配第三个是分级授权管理总行对分行的利率定价管理工作实行分级授权管理在总行统一管理要求下分行依据实际情况以及客户具体情况在授权范围内确定合同执行利率个别具有极大影响的业务或者不与风险和成本匹配、且超权限的利率价格必须得到总行的认可

围绕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一个虚拟的运行管理框架下面以贷款业务为例介绍一下整体架构和运行模拟流程在这个框架下涉及到三个管理用的利率概念(1)公布利率Rb该利率依据商业银行总

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制订的利率政策确定对几档基本期限的基本存、贷款业务进行公布其主要用途是对外公布和形成商业银行基本期限的基准利率向市场和客户传递银行利率价格的基本信息(2)统一利率R0该利率是按照一家商业银行统一的参数依据客户信用状况、担保状况以及拟申请贷款业务的金额、期限等要素计算得到反映具体客户和贷款业务的风险和收益情况此利率不公布其主要用途是作为按照全行统一标准来计算具体客户和业务的利率基准便于掌握全行整体情况实际合同执行利率应在此利率的一定范围内(3)分行利率Rn(n为各家分行或者地区)该利率是按照统一的定价公式结合各分行在权限范围内调整确定的参数依据分行客户信用状况、担保状况及拟申请贷款业务的金额、期限等要素计算得到的反映各个分行(或者地区)具体客户和贷款业务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其主要用途是各分行(或者地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计算得到的、作为分行合同谈判基础的参考利率

以这三个利率为基础我们来看一个确定合同执行利率Ra的模拟流程客户经理A将申请贷款客户的资料(如客户信用评级、担保方式及担保品价值、贷款金额、期限、利率条件等对于老客户还可以提供其已有的综合贡献情况)收集完毕后登录定价系统将相关资料录入系统计算得到统一利率R0和分行利率Rn以此利率为基础与客户展开谈判并最终得到合同的拟执行利率Ra该利率是否可行要按照分级授权管理的要求而定根据上述框架利率定价机制实行总、分行两级授权进行管理其中总行权限为Ra应不低于统一利率一定幅度(即Ra≥R0×A假设A=90%);分行权限为

Ra应不低于分行利率一定幅度(即Ra≥Rn×B假设B=90%)此时Ra能否执行有几种情况(1)Ra≥R0×A即符合总行授权要求的前提下如果Ra≥Rn×B则该合同可以直接签署否则应报分行或地区财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签署;(2)Ra 从上述几点出发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业务中人民币贷款业务由于占比大、风险高市场竞争激烈应该优先考虑相应的利率定价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对于存款业务我们判断由于未来的市场环境可能发生较大变化整个监管体系也可能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介入发生质的变化因而可以待局势稍显明朗的时候再做全面考虑换个角度来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如存、贷款业务业务流程和风险点容易把握和分析而复杂的金融业务如衍生交易和相应的组合金融产品由于市场竞争尚不充分成熟方案的形成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传统的金融业务和复杂的金融业务之间可以对实施的先后顺序做出相应安排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国内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的实施路径暂且可以将其概括为“先贷款、后存款先本币、后外币先传统业务、后复杂业务”具体说来就是在机制建设的启动初期可以先以人民币贷款业务为重点围绕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定价方法、定价系统和定价机制主题加快建设步伐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取得突破从而探索和积累出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实际运转不仅有利于解决一般商业银行目前最急迫的问题锁定银行损益表中的大块盈利来源也有利于为日后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的全面推进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存款业务进而向外币业务

推进当商业银行传统的本外币业务全部纳入到利率定价机制管理范畴中的时候可以预期衍生金融交易等复杂金融工具的定价方法和理论也会逐渐为国内商业银行所了解和掌握到那个时候相信国内衍生金融交易市场也趋于成熟此时再集中力量解决衍生金融交易等复杂业务的定价机制建设问题则有可能水到渠成

五、关于复杂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建设

所谓复杂金融产品按笔者理解主要指衍生金融交易以及以衍生金融工具为基础形成的组合金融交易产品相比传统的贷款业务此类产品具有市场风险程度高、损失影响深远的特点从银行业的盛衰历史来看由于衍生金融交易风险失控导致银行整体经营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英国巴林银行的例子就是典型之一为了控制市场风险此类产品要求对市场的任何变化都要做出及时反应因而其定价机制也大大有别于传统的银行业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大、影响大一般来讲商业银行对此类产品的风险控制机制也有较高的专业要求比如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的机制盯市机制交易限额机制等等因此此类产品的定价机制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与上述种种风险控制机制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必须加以理清

一般说来复杂金融产品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对冲工具二是作为自营交易工具三是作为代客业务的交易工具从理论上来讲如果银行能够对上述三种复杂金融产品的用途和账务完全分离开那么风险相对就容易识

别和控制相应的成本与收益也易于分析作为资产负债管理对冲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由于其目标是对冲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账簿的风险而不是盈利因此不存在严格的定价管理问题只要它的操作符合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管理规范、达到了既定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即可对于作为银行自营交易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它的盈利来源于直接从市场上赚取的价差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及时对市场的价格波动做出反应因此它也不存在定价管理问题约束它的是严格的交易限额机制和中台的盯市估值机制如果说财务部门有介入的话也主要体现在基于严格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基础上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管理问题以及事后的利润实现和绩效评估问题

现在看来存在定价机制管理问题的主要是作为代客交易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此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的定价问题也超越了利率定价的范畴而应该归属于中间业务定价的范畴因为从本质上来看作为代客交易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其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来源于银行对客户的报价和银行在市场上平盘价的价差(以及部分在银行内部对冲所形成的收益)而不是纯粹的利息收入同时一般来说作为代客交易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在业务发生时银行只是履行代客交易的责任并不需要(或者较少)动用银行自身的资产这一点也符合对中间业务产品属性的界定在这个范畴里讨论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关键是要理清定价、报价和估值三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此时定价主要是从覆盖成本、设定盈利目标的基础上来设定报价的规则;而具体的报价则可以由银行的交易部门根据市场的最新状况在定价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相机进行;估值则是交易中台从

篇3:关于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若干思考

操作风险这一话题并不新鲜, 银行的所有业务都存在操作风险。国际金融界在最近几年来开始关注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严格的管理制度更有助于全面实行风险管理, 确保银行体系更稳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较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来说, 覆盖范围更广, 成险概率较高, 而且包含很多人为因素。

1 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将操作风险的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 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银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区分操作风险。一是将操作风险笼统的划分成人为失误、操作流程存在问题、系统问题和外部环境造成的操作风险。二是将操作风险具体细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员活动和工作场所的安全问题;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的安全问题;银行维系经营的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行政、交通、过程管理等七类。相较于其他风险而言, 操作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银行的众多业务操作无法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 且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与之导致的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关系衡量的联系。所以, 要防范操作风险, 需要银行里各部门和所有工作人员的通力配合。 (2) 结构频繁调整、业务规模和交易量越大的领域, 发生操作风险的几率越大。 (3) 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操作风险, 小到经济损失少、频频发生的日常业务中的小失误, 大到时有发生、可能引发重大经济损失的大规模舞弊行为或自然灾害等, 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

2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2.1 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

企业要推行风险管理,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明确产权制度。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以国家法律和行业规范为前提来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 每家银行的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都比较完备, 而且还构建了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国内尚未确立完善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配套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也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推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 不具有独立性;目前尚缺乏一套系统的、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人员匮乏, 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及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较少等。

2.2 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有的职工只用片面的观点来认识操作风险, 全局意识较差, 认为人为因素是出现操作风险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 在操作风险管理上一直容易产生“四轻四重”的问题。“四轻四重”主要表现在: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 大部分单位容易忽略事前防范以及事中控制, 只是注重事后对操作风险的处理, 比如只采取措施补救;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 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尤其对于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危害, 某些基层经营机构缺乏整体的把握, 容易出现重业务经营、轻内控管理的问题;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 以后的工作难免重蹈覆辙;有些经营机构为拓展业务, 打着“政策变通”的旗号, 违反行业操作规范, 甚至进行违章操作。

2.3 内控机制不健全, 制度落实不到位

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拓展, 现有的内控机制已不能满足新业务发展的各种需求, 一部分内控机制在综合业务系统推广应用以后漏洞百出, 有时呈现“真空”状态, 有时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高科技作案便有了可乘之机。各部门未严格按相关制度办事, 造成某些制度从未真正贯彻落实, 违章操作问题时有发生。

2.4 内控岗位设置不能适应风险防范的要求

目前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始撤点减员, 目前的网点机构风险控制点随着网点经营业务类型的拓展而逐渐增多, 银行现有的从业人员和职工素质都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很难达到内控要求。一部分银行内部业务操作人员不熟悉业务操作规范, 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无法真正体现出内控实施的有效性。

3 对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商业银行应坚持“稳健经营、控制风险”的经营理念, 大力提倡风险管理, 确保银行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正常运作。商业银行一定要秉承“内控优先、规范操作、遵守制度、违规问责、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工作原则, 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实施风险管理。

3.1 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风险管理体制

(1) 加强对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管层领导人员的培训, 端正其工作态度, 使其对内控机制的运作流程和重要作用有全面性的认识, 完善各项内控机制。以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作为参考, 对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目标、性质和基本原则有充分的认知, 一定要正确把握内控机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完善覆盖全行所有业务范围的内控制度。 (2) 健全组织结构, 配套组建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以市场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不断调整内部经营体制和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关系,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使各部门相互协作, 同时也相互制约。

3.2 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包括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及报告等各道流程, 进一步确立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战略目标。对操作风险进行定期的监测和预控, 做好信息的处理和反馈, 时时上报操作风险的变化情况, 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风险预警决策支持机制。要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内部信息交流制度和报告制度。

3.3 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

在实践过程中, 各部门必须认真落实集体负责制以及个人负责制。对内控机制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经营管理中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设立支行、网点、条线 (处室) 三个层面的风险控制点, 搞好风险预警工作, 按部门严格筛选各营业网点、各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对操作风险实行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 通过目标管理、过程控制等方式, 确立专业、标准的操作流程, 按行业化的要求管理信用、市场以及操作风险, 及时进行风险预警, 构建一个全行信息共享和风险月评 (报) 平台, 对分区域的进入退出标准进行修整, 完善风险预控方案和结构调整方案。确立行业操作流程, 根据横向制衡、纵向制约的目标, 严格监督前后台、上下级、以及各岗位之间业务往来, 健全内控机制, 对操作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

3.4 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 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

(1) 健全相关问责制度, 强调各级领导人员的风险意识, 责任落实到人, 对于因领导失职而引起的风险损失, 必须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2) 以“强化内控、规范管理”为基本要求, 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 做到权责分明; (3) 责任认定人员要相关要求执行任务, 监督落实各项责任人的工作; (4) 进一步调整相关处理程序, 明确程序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察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内、外监管通力合作, 完善相关机制进一步加强风险责任的追究, 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不规范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3.5 以人为本, 强化教育, 提高商业银行职工综合素质

对行为人的具体操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是规避操作风险的重要举措。一是商业银行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覆盖面广的教育网络, 确保教育培训能够系统地、有目的地开展起来;明确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能和权责要求, 帮助职工充分掌握业务操作的整体流程及重要的风险点;对广大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育, 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二是商业银行应确立合理、高效、公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职工的责任意识, 增强其归属感。银行要结合职工的学历、年龄、业务水平等条件, 考虑其品德操守以及岗位要求, 看岗定人;把好“进门关”, 关键的岗位和部门, 必须严格筛选适合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 将人为的操作风险降至最低。

摘要:有关操作风险的防范, 正日益引起各金融机构的重视, 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特殊性区别出发, 揭示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操作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 认为必须更新理念、健全管理框架、强化管理手段, 方能逐步达到新巴塞资本协议的要求。

关键词:操作风险,风险管理,思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静, 马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J].管理现代化, 2003 (5) .

[2]阎晓辉.浅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2002 (10) .

[3]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钟伟, 王元.略论新巴赛尔协议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4) .

篇4:关于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集约化经营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含义

集约化经营,在农业方面是指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则是指商业银行为提高经济效益,通过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优化对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以提高银行业务的科技含量和整体质量,增强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实施优质服务,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特征

第一,把提高效益作为准则和目标。应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银行需要评估自身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业务种类等方面的效益,而资源的配置更是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为此,商业银行中效益的高低可以作为集约化经营的评价标准。

第二,注重对银行内在潜力的挖掘。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并不是一味地对银行机构的营业网点进行外延与扩张,而是希望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来扩大再生产。银行想要扩大机构与业务的规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就应该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换句话说,银行效益的增加程度应该不小于规模的扩大程度。

二、加强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实际,选择合理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银行在推进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经营的基础情况和发展情况、运营体制的特点以及资金调动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具体地,针对那些业务基础比较好且资金的管理情况良好的银行,可以自上而下地对其进行集约化经营,在总部建立一个业务总中心;

(二)改革业务流程,实现科学的集约化经营

作为财政的蓄水池,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并且长期对其进行服务的,在很多时候承担的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因此,其业务流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繁复、落后等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应该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革,对各个环节进行辨识、分解、评估,然后删除、压缩、整合或者外包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按照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各个部门的生产要素,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以提高集约化经营效果。

(三)加强电子化建设,合理定位票据中心与分支结构

第一,商业银行在实施集约化经营后,增大了票据的经营品种与规模,提高了业务系统的要求,对此,商业银行应该改进目前的记账系统,动态地监测、跟踪和管理银行每笔票据业务的基本要素、风险情况等情况.第二,商业银行支行网点的分布比较广、辐射面比较宽,因此,即使实施集约化经营,商业银行仍需要营销票据,业务总中心则需要承担对票据业务的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职能,还应做好后台操作、控制风险以及创新产品的工作。商业银行分支和票据中心这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同时应处理好集约化经营与服务效率、银行分支和票据中心之间的利益这两组关系。首先,票据业务的竞争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与银行的工作效率有关,而集约化经营耗费了从分支机构到票据中心的时间,对此,应在控制票据中心风险的基础上,简化业务程序与环节,以缩短业务处理时间,促进业务处理效率的提高。其次,为调动起银行分支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拓展业务,票据中心可以以高比例或者全部返还营销的直贴业务利润;最后,商业银行在考核票据中心的经营成果时,还应充分考虑整个银行的总收益,以避免出现银行分支与票据中心争利的局面。对此,要保证制度的合理性,以协调两者关系,提高银行的整体效益。

(四)优化要素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的回报

集约化经营的重心不仅在于把经营要素投入到效益高的区域、网点以及服务手段等,還包括通过集中调整和重新组合经营要素的方式来提高人均和总效益。经济发达地区是要素配置的重点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是要素配置的难点地区,因此,想要对优化调整资源、要素的配置,就应该通过整合银行机构来进行。

第一,实行集中管理,对经营要素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地,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合理地对网点进行布局,以促进固定资产投入效益的提高;通过集中、统一地调配车辆、计算机等固定资产,最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统一管理信贷项目,在整个银行的一定范围内择优选中新资源的投入;通过统一管理一定层次的人员,实现人员的适当流动,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以增强员工的紧迫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第二,统一标准,使经营要素从低效率、低效益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区域流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对银行机构进行创造性地整合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同样也是追寻经济效益,对于那些目前没有带来效益且没有“前途”的网点机构,银行应该该裁减的裁减,该取消的取消,对此,可根据以下三点标准:第一,以分行为单位制定标准,拆并、改造或者撤销那些单产低、位置偏、无前途的营业网点,绝不手软;第二,压缩、精简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存款总额少且没有什么发展突破的分行机构,实现精干;第三,增加经济发达地区且存款总额多的地区的银行数量。一方面,在繁华区域积极地增设营业网点;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遭受着国际金融机构的冲击与挑战,对此,我国银行业可以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创新财务管理机制,提高银行集约化经营效果,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萍.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集中处理的利弊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8):38-39

[2]陈江斌.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与管理[J].中国经贸.2011.(8):24-25

篇5:关于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若干思考

——以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以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为例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些有益探索进行了总结提炼,并从成本攀升、资本约束、服务下沉等方面分析小微金融信贷模式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可行性建议,并对建立台州小微金融创新实验区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小微企业 金融服务 创新

作者:王华昆,男,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南官大道188号,whk_2008@126.com 张台音,女,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南官大道188号,taiyin_zhang@zjtlcb.com

小微企业一直是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截止到2012年1月末,全省小微企业已经达到56.9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7%,其吸纳就业1178.5万人,占所有企业的55.5%,同时其创造了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6.3%。

但小微企业的作用和贡献与其得到的金融支持始终不相匹配,从小微企业角度看,其本身固定资产少、生命周期短、经营不稳定;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贷款风险大、成本高,这都使得小微企业不仅难以满足“优质客户”的标准,而且可能成为“信贷配给”的对象。因此,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小微企业金融创新起到极大的作用。

泰隆银行作为一家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主体的银行,多年来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截止2011年年底,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资产达到460亿,支持的小微企业约计4万户,户均只有50余万元,且96%以上业务采用保证担保,抵质押方式仅占4%,500万元以下客户数占到99.8%,不良率控制一直在0.4%左右,这些经营数据都在说明泰隆银行已经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上做出了一些成功的尝试。

一、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有益探索

(一)走出传统观念的误区,树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理念 1.改变传统观念,以实践证实保证担保的安全

传统的信贷模式基于小微企业信用情况较差的理念,多在抵质押的担保方式下才会予以融资。而泰隆银行基于“小企业与大企业只存在规模上的差异而不存在信用上的差异”的独特理解,大胆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并且90%以上采用保证担保的担保方式。

这个独特的理解是泰隆银行经过19年的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台州的小微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全家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上面,十分在意自己的诚信状况,贷款偿还意愿较强;此外,相对于金融资源过度集中、虚拟经济成分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小微企业主是脚踏 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践行者,贷款偿还风险相对较低。泰隆银行第一还款来源占99%的实践,也充分证实小微企业是诚信度较高的群体。

2.坚持定位,全行贯彻小微信贷理念

成立之初的泰隆,因为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为大中型企业提供服务,只能“人弃我取”,选择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作为服务对象,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泰隆银行已经主动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作为银行发展战略。

为在全行上下达成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理念的共识,泰隆银行始终强调“坚持小微企业市场定位”,并持续宣导“将100万元以下小微客户作为信贷投放重点”;同时,通过户均贷款考核、设置大额贷款警戒线等措施予以激励和监督。泰隆银行清晰的市场定位使得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经营理念在全行上下深入人心。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泰隆银行用其自身有限的贷款规模支持了近4万个小微企业客户。

(二)产品创新源自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其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与大中型客户有着显著的差异。而泰隆银行在长期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在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牵手贷”、道义担保贷款、“信融通”、“链融通”、“林权质押贷款”等产品丰富了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方式,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融易通”卡、“融e贷”、“接力贷”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满足了小微企业“短、频、急、快”的融资需求;“存乐贷”、“创业通”等产品,在客户准入方面下沉了目标群体,扩大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半径;“SG泰融易”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为小微企业固定资产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提供信贷支持。

这些产品在功能、担保方式、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无一不是基于对小微企业差异化信贷需求的理解,以客户需求为源动力的产品创新构成了泰隆银行成功的重要一环。

(三)服务下沉,以“社区化经营”落地商业模式 1.贴近市场,主动了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注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为给广泛的小微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客观上就需要有数量庞大的客户经理队伍去开发、维护,所以在泰隆银行40%以上的人员是客户经理,比其他银行至少高出一倍以上。

同时,为主动了解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并动态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泰隆银行要求客户经理“下基层找需求”,将80%的时间泡在市场。近距离地贴近市场,保障了市场开发与维护的力度以及动态了解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程度。

2.集中开发,以“社区化经营”撬开小微企业金融市场

“社区”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概括起来就是“相对集中且有一定关联性的客户组成的群体”。比如城市居民小区、乡镇村居、专业市场、商业协会、行业协会、老年大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

“社区化经营”一方面使得客户经理对某一社区成片、集中开发,减少的市场开拓的盲 目性,避免“星星点灯”造成的开拓难度和“战线太长”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社区化带来的客户规模效应和信息集聚效应,使得侧面打听非财务、非量化的信息变得相对容易,低成本、高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风险管控方式的创新

1.风险管控关口大幅前移,搭建扁平化管控体系

管理链条过长而导致信息失真、效率低下,是造成很多大银行不适合做小微企业的重要原因。泰隆银行在审查审批方式上,大幅前移,一般部门总经理会有100万左右、支行行长300万左右的审批权限,也就是说,近70%的贷款可以在业务部门完成审批。这种授权的下沉,一方面,面对小微企业 “短、小、频、快”的信贷需求,保证了高效的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软信息较多的小额贷款业务由掌握企业具体情况的第一线信贷人员来做决策,防范审批链条过长而导致信息失真。

将风险防控在一线的重要措施还有“交叉审查”、设立支行独立审查官等。泰隆银行规定每笔业务必须坚持“四眼原则”,做到“双人到户”实地调查。一方面,可以通过“另眼相看”达到双层把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两个人分别获得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另一方面,有利于防范内部管理的风险,防止一线人员滥用权力,违规发放“人情贷”。

2.强化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防范和控制内部风险

扁平化的管理体系并配以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是泰隆银行探索出的一种重要管控模式。对于虚拟经济成分很少、多在从事实体经济的小微企业来说,其最大的信贷风险不是信用风险,而是“道德风险”。这里的“道德风险”既包括借款人骗贷、挪用贷款等道德风险,又包括充分授权下银行信贷人员自身的道德风险。第一种风险可以通过人品调查、贷款实际用途调查等予以化解或者缓释,但对于第二种风险则要求有效的内控约束予以防范。

为防范员工道德风险,形成内部自律约束的环境,泰隆银行一方面通过充分授权、“家文化”、“亲情工资”等方式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把泰隆的钱当作自己的钱”、对自己发放的贷款负责到底;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不良率考核、“双十禁令”等内部约束机制,巩固以充分授权和严格问责为特点的扁平化管理体系。

3.相对适用、实用的信贷风控技术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财务不规范以及公司与个人财务混用等特点,这些都对银行核实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出了挑战。如何识别和防范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是成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泰隆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长期的探索,沉淀下一些独特的风控技术或者策略,这些技术或许没有高深、复杂的设计,但是或许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来说“实用的就是最好的”。比如,泰隆银行基于大数定律的原理,大量采用“额小期短”的策略来化解信贷风险,其不仅保证了尽可能地分散风险、收回贷款,也实现了低成本地监控风险。此外,具有泰隆特色的“笔笔清”原则不但有效地防范了借款人利用银行资金借新还旧,还在一定程度上监控了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现金流状况乃至信用状况,并且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信贷额度 过度放大的现象。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存款增长缓慢,严重制约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小微企业采购成本、人力成本、融资成本的持续攀升,使得小微企业闲置资金紧缺,银行留存资金减少,对银行的组存工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外部宏观经济的调控及中小银行物理网点上的短板,也使得小微银行存款增长十分缓慢。

在存款增长乏力、存贷比考核的约束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在资金饥渴的小微企业面前信贷投放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制约着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当前信贷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银行只能优先确保优质小微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信贷资源的紧缺使得银行对于新客户的信贷支持能力严重受限。

(二)经营成本高速增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小微企业信贷模式本身需要银行配备大量的客户经理队伍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地去积累、维护客户,人均产效普遍较低。而目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人力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行政成本的不断高涨使得银行的成本增加明显快于营收增长,成本费用比不断攀升,这给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带来严重挑战。尤其是在未来利率市场化、利差逐步缩小、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小微企业信贷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更是堪忧。

(三)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金融资本消耗较快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处在起点较低的创业阶段,金融服务需求强劲,但是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信贷需求为主,因此小微银行在顺应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在业务和资产结构调整上余地有限。同时,小微银行在产品研发能力上的短板,也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直偏低。再加上外部有限的融资渠道及内生资源的缓慢增长,使得资本对银行贷款规模的约束不断加强,进而导致小微银行在覆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高成本时面临挑战。

(四)机构发展受限,服务网点延伸不足

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做好小微企业信贷有赖于较多的机构网点和大量的客户经理,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但是近年来,监管层面出于风险因素“一刀切”地收紧了所有城商行的机构发展,这给小微银行“机构下沉、向下延伸”带来困难。

三、关于建立台州小微金融实验区的建议

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中小民营企业是是台州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目前试点设立的小微金融创新试验区,应以“如何引导本地金融体系服务好民营实体经济”为主轴,而民营实体经济以小微型企业为主体。泰隆银行19年来一直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勇于创新和尝试,面对前面提到的存款疲软、成本高涨、利润模式单

一、网点支撑不足的问题,也试图从自身出发作过努力。然而,这些问题是目前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需要从外部机制上进行疏导。如不予引导性地解决,将会影响金融机构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因此,政府应在试验区内创造良好的环境、宽松的政策、有力的保障机制,从而激励试点机构更加专注地服务小微企业,并且长期做下去。本文从“政府做什么”、“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做什么”、“政府如何保障金融创新”这三个方面去阐释台州小微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可行性。

第一方面,“政府做什么”主要指政府通过搭建平台、成立补偿基金等措施,孵育金融试验区。

(一)搭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降低金融信息沟通成本 1.搭建大同业合作平台,有效提升信贷资源使用效率

中国银行业垄断格局较为明显,为发挥小微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上的比较优势,建议搭建同业合作平台,允许大型银行将剩余信贷指标在同业合作市场内进行调剂,既实现小微银行专业化服务小微企业的目的,又可以增加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建议搭建银行联网合作新平台,实现大中型银行结算渠道能与小型城商行的共享,扩大小微企业业务办理网点;此外,适度宽松小微银行银信、银证、银租的合作创新,鼓励银行尝试建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共担机制。

2.搭建小微企业信用平台,加大信用信息的资源整合

为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降低识别小微企业信用的成本,建议整合散落在工商、税务、法院、环保、质监、海关、房管局等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搭建小微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具体建议对以下信息进行整合:注册资金及经营范围(工商);经营状况,例如每月缴税情况(税务)、每季度水电的消耗情况(水电)、年进出口量(海关);是否有经济纠纷在审理中(法院);企业固定资产情况,例如厂房是否自有、企业主名下有多少房产(房管局)、房产是否抵押(征信)等。

3.发展有特色的创业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平台

台州目前逐步在着手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人才回流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应借机规划和构建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及创业基地,并将政府性和金融性的配套服务平台直接引入到基地中,也便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打包融资服务。

(二)建立补偿基金,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补偿

小微银行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天然供应商,加大小微银行的支持力度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总体而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相对较高,建议加大小微企业风险补偿的力度,扩大列入风险补偿范围的小微企业范围。目前补贴主要以制造型小微企业为主,如果能适当放宽到批发、零售业,并能对部分材料缺失的小微企业保持一定宽容度,可起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建议调整补贴统计口径,对于增量和存量部分,执行不同比例的补偿,对一直专注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银行给予存量上的认同。

2.对小微企业给予补贴与优惠政策,扩大小微企业生存空间(1)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采用贷款贴息甚至无偿资助方式支持创业初期的科技型、环保型小微企业,以及符合本地政策的农业发展项目。同时,为处于发展壮大期或者技术升级期的科技型、环保型小微企业,提供低息周转资助。

台州制造业发达,某些行业已形成上下游企业集群效益,如这些行业发展符合台州未来产业规划,可以对某一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打包的贷款贴息,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引导有长期服务小微企业经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融资服务的对接。

(2)减免小微企业及其服务金融机构的税费,营造低成本的经营环境

小微企业税负较重是不争的事实,建议对符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减免征收各类行政性收费,例如企业注册登记费、税务发票工本费等。同时,针对小微型企业及为其服务的金融机构,实行优惠的营业税和增值税税率,降低直接成本和融资成本,培育小微企业竞争力。

第二方面,“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做什么”是指在试验区内,对于各种合情合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金融创新,应给予提倡和鼓励。

(一)规范网络借贷,鼓励银行有序发展P2P业务

P2P(个人对个人)的网络信贷服务平台起源于2005年的英国,于2006年进入我国,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融资整体规模已由2007年的2000万元升至60亿元。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有宜信、人人贷、拍拍贷、你我贷、哈哈贷等,而且发展模式和定位也日趋多样化,例如,“宜信”提供了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你我贷”投放以创业者为主、“哈哈贷”以个人消费性投向为主等。

P2P在引用民间资本方面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将非常小额的民间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或者个人。但是这个行业目前也存在明显的不足①行业新、发展快,但整体形势处于混沌状态;②处于监管部门间的灰色地带;③作为信息平台,对于贷款人资质审核的专业度参差不齐,而且审查队伍人员规模较小、贷后服务覆盖面少,潜在业务风险性较大。

如果能鼓励银行发展P2P业务,可极大弥补P2P业务本身存在的不足:①银行有一整套科学的贷前审核流程和一支专业服务微小客户的客户经理队伍,弥补P2P目前在审核专业度、贷后服务密集度上的不足,更大程度上确保贷款资金安全;②通过银行的引导,实现对P2P业务的有效监管,继而实现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与阳光化;③允许银行通过提供贷前审查、贷后管理服务而换取中间业务收入。这对于监管部门、银行、借款人和贷款人都将是“四赢”的局面。

(二)鼓励银行与小微PE、VC深度合作

银行与PE、VC的目标群体其实是一致的:经营状况良好且有长期盈利能力的小微企业。由于业务风险定位以及经营范围的不同,两者曾在企业融资介入的阶段和提供融资的方式存在差异,但这反而为二者互补合作提供契机,并真正地为初创型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小微企业在创业初期可能不太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如果项目确实较有潜质,可以通过银行引入合作的VC/PE。一方面,可以把民间资本、非法集资规范起来,以股权的形式进入 到企业内部,增加资金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银行起到了“引水渠”的作用,并且银行的服务并不止步于此。银行可以凭借专业的客户经理队伍进入到三线、四线城市,甚至城乡结合处的地区,协助VC/PE对企业的情况进行调查,并跟踪后期的运营情况,从而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从而实现双层风险管控机制。

如果企业符合贷款条件,银行可以借助VC/PE对于投资项目的敏锐嗅觉,通过“投贷联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对于风险性较大的,甚至可以引入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分摊风险。

经营状况良好、不良率较低的银行,可以尝试开放政策、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混业经营,通过贷款参与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的部分股权,实现与PE、VC的深度合作。

对于目前国内PE、VC对于技术类融资项目退避三舍的情况,建议政府成立专家小分队,提供技术方面的评估,支持银行和VC/PE给予高科技小微企业的融资。

(三)鼓励银银合作,试点小微企业专项信贷类理财、票据等业务

城商行则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操作性优势明显。作为试点,允许城商行联动设计、发行专项信贷类理财与票据产品,将民间资本集中、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投放,优势互补、收益均沾、风险共担。并且,合作双方均为银行,监管触觉敏锐。初期可将投放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尝试。同时,在计提拨备和资本充足率时,由合作银行合理分摊,尽量减少两者重复计提造成信贷资金的挤占。

(四)鼓励政府引导下的民间集资

在一些金融服务欠发达的地区,由政府引导框架下的民众集资,用于投资本地的重点项目,集资人出于对资金安全的关心,也会经常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于是项目与资金的运作得到了民众的监督。此类做法也不啻为引导民间资本的一种参考。鼓励推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但凡有登记的给予一定的法律保护。

(五)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对小贷公司改设村镇银行持谨慎态度

由于小贷公司原有客户群体较为复杂、贷款资金来源和流向存在一定不明确性,其本身对于存款业务没有经营经验,改制后能否切实为个私实体经济服务还存在疑问,如出现经营风险则对公众信度会产生严重打压,建议对于小贷改制持谨慎态度。所以,与其改制,不如明确小贷公司的监管部门,梳理清楚资金来源与去向,厘定其利率区间的规管,加强对其管理人员资质的管控,从而实现对其业务的规范管理。

(六)加强对变相从事高利贷业务的担保公司、典当行的管理

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长期游离于金融监管系统之外,再加违规吸存、高息放贷等不规范经营,风险频发。但是目前此类机构的监管部门不甚明确,使得其可以监管灰色地带肆意游走。建议强化银行、证券、保险、经济贸易主管部门的协调监管或成立专门专业的监管部门,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

第三方面,“政府如何保障金融创新”是指政府为了保障上述两个方面的成果需要从监管层面、法律层面提供支持。

(一)实行相对宽松、明晰的监管政策

1、调整小微企业风险资产计量权重,对冲小微企业成本较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小、数量多,和零售业务的特点十分相似,目前虽然“银十条”允许将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风险权重由100%下降到75%,但操作细则和统计口径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同时,台州个体经济活跃,城商行的小微贷款大部分以个体工商户作为借款主体,建议也将其视同零售贷款处理。另外,建议允许商业银行将超额的坏账准备金也计入风险资本。

2、明确不良贷款率容忍指标

“银十条”规定了对于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试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容忍度,但是暂时未出台具体的参考指标。目前银监相关人士表示,银行可自定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并认为5%的数字是商业银行可以容忍的。但鉴于各地区、各类型银行业务不尽相同,希望台州地区能够有明确指标以供参考。

3、根据金融机构业务特点试行差异化存贷比监管

在小微企业资金链紧张与融资的巨大需求下,存贷比政策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供给。建议监管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对金融机构进行分类,采取差异化的日均存贷比监管,并按一定比例扣除小微企业贷款,以差异化考核激励银行加大小微企业服务力度。

4、放宽服务小微企业银行机构的准入条件

建议对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一定特色、小微贷款余额占一定比例的银行机构,在机构准入上给予“绿色通道”,应鼓励其向下延伸,向县域、乡镇、社区延伸,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下沉至市场空白领域。

(二)为小微金融创新提供司法支持

对于实验区内的金融创新,只要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的,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应给予司法支持。在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同时,推行预警制度,对于出现“踩边界”的情况,给予一定时间整顿而非直接制裁。实验区内产生的金融案件,法院等相关机构提供快速通道,审慎审理,在事态扩大前予以处理解决。

参考文献

篇6:关于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若干思考

一、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基层税务分局管理自主性低.目前各县市局机关科室设置过多,分工过细, 基层税务分局设置过少,导致了大机关,小基层的管理格局,出现了基层税务分局日常事务过多,忙于应付的问题.如我局目前有11个科室(中心),而基层税务分局只有4个,如果每个科室,每个月布置4项工作,基层税务分局就有44项工作需要完成,而实际工作中远远大于此数, 基层税务分局为了完成市局布置的工作,就要把工作交办给管理员去做,使管理员忙于日常事务,疏于日常管理,影响了基层税务分局的管理自主性和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机关科室设置过多,工作少,人员多,出现人浮与事的问题。

2、纳税人多,干部少,征管力量严重不足.目前,纳税人越来越多,但干部编制有限,新招得干部每年只有2-3个,特别是干部年岭结构老化,对新情况不适应,信息化应用程度低,人均户管达到800户以上,导致出现实在无法管,就放任不管的问题。

3、户管不清,数据不明,监控管理不力.目前,加大了办税服务厅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征管流程,开展了一窗式,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纳税人,特别是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网上抄报税的推行,纳税人基本上不用到税务机关办事,导致了纳税人于税务管理员的正面接触,管理员放松了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的监控。

4、干部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税务管理风险增大.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违反执法程序引起的执法风险。部分税务干部,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凭经验、凭关系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三是执法人员随意执法留下风险隐患。四是因忙于日常事务,引起的行政不作为而产生的风险。

二、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税收管理专业化是指根据纳税人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对外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等分类管理办法、根据纳税人属地、风险等级实行分级税收管理,对内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通过建立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实行个人管理和团队管理有机结合,以信息化为支撑,优化征管资源配置,以提高征管质量,防范执法风险为目标的税收管理办法。

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科学的分类管理办法是必要的保证.具体可分为:

1、按经营规模大小,实行分类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经营规模(注册资本、经营收入、应交税金)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对重点税源指定专人或组建专业团队,如建立重点税源管理股,实施专业化管理;对非重点税源在属地管理基础上,实施专业化管理。一是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试行“税源大户”制管理模式,实行管户制.二是一般税源集约化管理,实行专业管理与户籍管理相结合模式,实行管事制。三是特殊税源个性化管理,根据特殊行业特点,制定行业税收管理办法。四是个体税源社会化管理,积极发挥协税护税作用,有条件的可按区域实行委托代征。

2、按税收风险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即将税收遵从差异化管理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风险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依据企业税收风险程度,实施分级税收管理。对低风险企业,以优化服务为主,在纳税服务尤其是对大企业个性服务方面,引导企业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强化企业税务风险自我防控,提高纳税人税法自主遵从度;对中等风险企业,开展提醒服务,帮助企业自行提高纳税遵从度,提高申报真实性;对高风险企业,启动纳税评估或专项检查,强制提高纳税遵从度。

三、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1、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一是完善税收管理岗责体系。重组属地管理税收管理员职能,把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重点税源)、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行业性风险监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剥离出来;把制度性安排、事务性管理等服务职能保留其中。二是优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建立与征管信息系统相配套的征管流程,规范与优化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纳税服务等业务流程,规范征管程序,使各部门权责明确、各司其职。

2、调整税收管理机构职能职责.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在确保机构数量和整体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调整机构职能,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内部分工,实施税收分级管理。根据各类别纳税人的管理要求、管理难度和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科学配置税务管理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需要,把综合业务素质高的管理员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专业化管理要求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管理岗位。既要抽调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税务干部充实到专业化管理机构中,又要兼顾属地化管理机构需求,合理确定税收管理员的管户数量,最大限度的发挥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潜能。如建立大企业管理科或大企业管理分局,实行集中管理,实行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3、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制度.一要将纳税评估岗位职责适度集中。根据总局“降低频率、加大深度、提高效率、注重效益”的原则,专业化纳税评估职责集中到县市区及以上税务机关。对于重点税源一般应有纳税评估科开展专业评估,对非重点税源可以选择设置日常评估岗,由基层税务分局开展日常评估。二要建立专业化评估员队伍。目前纳税评估人员基本由各基层分局设岗,实施二级评估,使评估质量低下、评估显效缓慢。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要有专业化组织机构和专业化评估人员,应单独设置纳税评估机构,如分局建立纳税评估股,建立评估员制度,将纳税评估从属地责任区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集中到专业团队等更高层面,选择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专门从事专业化综合评估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应对工作。

4、进一步建立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当前,应以宁波市局为主体,全面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机制建设,以县市(区)局为主力,夯实税收专业化管理基础,形成上下级机关纵向互动、同级职能部门横向联动、整个系统协调联动的税收管理格局。一是建立纵向互动机制。即从宁波市局到县市(区)局,基层税务分局到税收管理员四级,不同层级按照各自税源管理职责,既分工又联系进行税源管理。二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成立征管质量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建立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统一监控分析税源变化,统一下达风险预警指标和纳税评估重点,统一考评征管状况。三是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地方党政相关部门沟通和协作,逐步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的共享机制,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的体制,为专业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机制保障。

四、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合理选择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方法。

根据税源结构特点,选择几种方法的组合,分别在全局范围内实施。如城区分局的纳税户数多、税源集中、行业门类相对齐全,即在分局范围内实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事项为辅的管理模式;其他分局的纳税户数少、税源相对分散,则以属地管理为主,辅以分类管理,即在分局范围内实行以分规模为主或以分行业为主的管理模式,结合属地管理模式。对工作事项则充分考虑不同层级管理资源的优势,适当集中部分重要、复杂事项至县市

(区)局机关科室和宁波市局机关处室进行实体化运作,以突出管理重点,减轻基层负担,节约征纳成本,提高征管质量。应集中的事项主要包括:①对全局征管质量影响程度较大的重大或复杂的事项。如大额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的调查、审批;大企业的税收风险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及其他征管疑难事项等。②量少、涉及面较窄,但技术含量高、基层不经常涉及、集中管理有助于提高专业化程度的征管事项。如转让定价调查、预约定价谈签、处置企业改组改制等事项。③跨区域、跨部门,需要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的征管事项。如对外与大企业定点联系,开展高层次纳税服务,解决大企业的涉税诉求;与第三方交流沟通,获取数据信息。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建立科学的专业化管理方法体系。对大企业,考虑其生产经营复杂、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跨区域经营、内控制度与程序相对统一、有纳税遵从的主观意愿等特点,按照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的思路,主要致力于深入掌握大企业经营管理及税源情况和完善服务机制。一是开展企业内控及风险管理体系分析,通过生产及管理流程研究、利用行业税源监控分析系统,开展行业信息分析、加强第三方信息利用等手段,准确把握大企业经营规律及核算特点,增强大企业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实行产业链动态监控,深入分析大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经营变化,及时掌控产业链调整对大企业税源的影响,增强大企业管理的关联性。三是搭建税收测算模型,利用企业原材料投入产出比等各项参数,判断大企业生产能力和纳税能力,增强大企业管理的预见性。四是突出与大企业点对点沟通,在重大事项发生时主动关注,服务前移。对中小企业,考虑其数量众多、规模不大、流动频繁、税法遵从度参差不齐等特点,按照行业管理、集约化服务的思路,主要致力于强化税基管理、日常监控评估和分类纳税辅导。一是加强源头管理,密切与工商、地税及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和工作配合,统一确认新办企业管属,避免产生漏征漏管。同时,在新办税务登记、发票审批、一般纳税人认定等环节从严把关,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态等各方面情况,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实行所得税核定征收。二是加强日常税源监控和评估。针对区域范围内的重点行业,通过对行业基础信息的调查研究,结合对历年来典型评估案例、稽查案例的剖析,逐步形成行业税收管理手册。税收管理员以行业税收管理手册为指导,查找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风险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三是分类加强纳税辅导服务。对新办企业,通过纳税辅、办税指南等,及时帮助办税人员了解熟悉办税流程及规定;对已开业的中小企业,通过政策咨询解读日等载体,分行业、分税种宣传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并突出对账簿设置、财务核算情况的检查辅导。

对个体零散税收,考虑其数量众多、规模小、账务不健全、纳税额少等特点,按照网络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思路,主要致力于户籍管理、定额管理等。切实强化国税、地税联合征管及委托代征工作,有效发挥国税、地税联办和市场、街道等受托代征单位作用,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体护税协税网络及社会化服务机制。

五、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一)进一步提高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认识,正确处理税收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的关系.专业化管理的根本是科学化,基础是精细化。离开科学化搞专业化,就会丧失根本;忽略精细化搞专业化,就会半途而废,不能取得管理实效。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对纳税人的管理,也包括对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的管理,需要分别研究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要从资源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认识专业化管理。专业化并不意味着管理资源的专有化。要避免简单机械地理解专业化,不能把专门化等同于专业化。

(二)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分析,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正确处理税收专业化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深化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要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事项管理的全过程。科学界定各层级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职能。县(市)级以上税务机

关主要承担税收风险战略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业务技术支持等工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各基层税务分局,主要是根据上级规划部署和风险识别排序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风险应对工作,推进分局税收管理实体化,建立分局税收管理风险分析领导小组,开展涉税风险分析,逐步让分局的业务骨干承担从税收管理员职能中分解集中的部分风险监控职能。要科学分解税收管理员职责,深化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的体制建设,把风险应对的主要职责从税收管理员职责中分离出来,税收管理员专门从事制度性安排的调查、核查、巡查以及日常纳税服务等工作,做到管户与管事相结合。

(三)进一步加强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训管理,正确处理税收管理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加强与审计署特派办、中介机构的交流沟通,聘请富有审计、会计、税务筹划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促进信息资源及工作技能的共享。如派干部到审计署特派办,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开展实务操作,培养干部动手能力,同时,对业务骨干,进行法律,计算机应用等能力培训 ,开展复合型干部的培养。

(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积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正确处理个体税收税务机关集中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的关系。

上一篇:优秀领导干部主要事迹下一篇:喜迎国庆演讲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