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2024-05-03

21岁小老板的创业故事(共13篇)

篇1:21岁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青春是一场艰难的试炼,

是一次没有方向的旅行,

是奋不顾身一心追梦,

是哪怕万人阻挡也不曾投降。

今天五四青年节,

愿你青春无悔,不负韶华!

今年23岁的陈科霖,

毕业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他在大二时就已经是创业公司老板,

当时的他也才21岁。

从最初的3人团队发展至39人,

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从零到公司年收入上千万,

他也只用了两年时间,

还在去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5000㎡的工厂。

创业没有一帆风顺,

陈科霖也没有富裕的家庭或背景,

他甚至是出身贫困的留守儿童,

但他拥有比常人更坚定的决心,

和更强大的行动力。

为了开发环保折叠箱项目,

他没有创业资金,

就顶着40多度的烈日,

在街上卖西瓜、摆地摊,

在学校卖数据线、贴膜,

完全靠自己的拼劲和努力,

累积了12万元的启动资金。

创业之初为了兼顾学业和事业,

陈科霖总是早上6点多起床,

晚上12点才回到学校寝室,

他的一天不仅要复习功课、上课,

还要上班安排公司业务。

加倍的付出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陈科霖不仅取得了北京大学的优秀结业证书,

在班上的成绩排名也是前十,

他的创业公司也不断壮大。

▲芏科dukeer“让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获得成功的陈科霖,

一直记得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和帮助,

毕业之后他也在用自己的力量回馈学校,

给更多的学弟学妹上课分享创业经验,

并且他的公司也接收了许多在校学生来实践。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篇2:21岁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据广州日报10月27日报道,贺先生今年28岁,大学毕业后一直做外贸业务,现有10万元活期存款的积蓄。今年因撤离股市及时,赚了20万元,也存入银行活期。年初开了一家小型外贸公司,现在在起步阶段,估计到明年中旬才能盈亏平衡。父母为他买了一辆车,市值30万元左右。今年初买下一处铺位,估计明年春节后可以出租,月租金为3,000元。社保已断,但买有分红型寿险,保额10万元,分交,每年交约5,200元,已交一年。

另买有一份意外和门诊保险。计划明年结婚生孩子,同时公司需要扩大投入,增加业务量,估计需要20万元的周转资金。目前暂时未考虑买房子,个人月支出(包括日常开支,养车,交父母)约4,000元。朋友欠5万元。父母身体健康,该如何理财?

财务诊断:

贺先生目前处于创业初期,资产状况良好,无负债,

资产中银行存款占比较大,另有对外借款5万元,其资产流动性强但结构单一,使用率不高。月生活消费支出达到4,000元,对于处于创业初期,工作收入尚不稳定的情况下属于中高水平。尚无购房计划,懂得适时在股市抽身,且计划继续加大对公司的投入,说明贺先生属进取型的投资者并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而贺先生计划在明年建立家庭并且打算要小孩,将给其目前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变数,财务状况也必将发生一定变化,建议开源节流。

理财建议

1.避免过度扩张业务量。贺先生经营的是外贸公司,受全球金融环境影响较大,在目前全球经济普遍低迷且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能否在明年年中实现盈亏平衡尚属未知之数。因此,创业初期更应注重原始资本的积累,保持稳定的周转流动资金,不宜盲目扩大业务规模。

2.做好结婚规划,适当缩减日常生活开支。结婚费用是一项不小的开支。贺先生公司刚成立不久,未来一年将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好用于结婚及创业两项开支的资金。同时适当减少日常开支,将月开支控制在商铺租金收入3,000元以内为宜。

3、子女教育规划提早进行。贺先生计划婚后立即要小孩,假设孩子成长至上大学的费用约为36万元左右,这部分的费用建议采用基金定投的方式筹备。

4.善用闲置资金,增加理财收入。在目前资本市场尚未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建议贺先生将30万元的活期存款用以购买期限为7天到3个月的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上述产品资金占用期较短,流动性强,便于灵活运用和调度。

篇3:21岁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哪些行业适合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 已被许多专业人士、成功人士谈论过。有资料显示像电脑、互联网、生物科技、管理咨询等等, 这些新兴经济产业, 都已被列入创业者们的候选名单之中。

大学生们经验不足, 社会关系浅薄, 抵抗风险能力弱, 这些是在开始远大的抱负之前, 大学生们首先要看到的自己的不足。这些不足就使得大学生如果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 无法同其他竞争者竞争。而在一些新兴的市场, 大家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 大学生反而因为没有传统经验主义的束缚, 往往能够出奇制胜。事实上, 在任何一个行业初兴之时, 都需要有充满雄心的年轻人给它以活力, 而这种行业需求, 才是创业的真正契机。另外, 因为大学生们的精力、经验、资金有限, 因此创业完全可以从一个小店、一个小公司开始。

故事1:本科生与他的信息公司

一双大大眼睛、衣着朴素的张晓杰, 曾经有着双重身份。他在他的信息技术公司成立之初, 既是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在校生, 又是信息技术公司的小老板。

张晓杰来自山东农村, 上大学前从没和电脑打过交道。上大学后, 通过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他竟然“痴迷”起电脑来。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 成了他的一个梦想。当他多方筹措, 买到电脑后, 他在心里暗暗发誓, 一定要把电脑学好, 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血汗钱。当时, 学校对学生用电脑的时间, 有着严格的规定。每晚10点半熄灯以后, 一律不准用电脑。可是对电脑知识如饥似渴的他, 却很难在熄灯前就关掉电脑。一次, 辅导员老师查寝, 发现他违反了规定。他向老师说明原因后, 老师不仅没批评他, 还将他推荐到学校的一个研究中心, 给一直从事信息研究的刘老师作助手。在研究中心, 张晓杰如鱼得水, 他的计算机水平飞速地提高。

转眼张晓杰上大二了。这时的他, 已经能接到一些计算机公司的业务, 给企业做个小程序什么的。不安分的张晓杰, 打算到南方看看, 了解一些自己学校的理论与实际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也想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定位。

张晓杰想到了“休学”, 想法一提出, 马上受到了老师、家长的强烈反对, 他的想法最后得到了辅导员老师的支持。王老师还专门帮他查找到学校“允许大学生创业休学”的相关规定, 并帮助他办理了创业休学手续。

休学的日子, 让张晓杰感到压力很大。为了能到南方闯闯, 他开始了艰辛的生活, 那时候日子每天都过得“惨兮兮”的。他白天到位于高新园区的一家软件公司打工, 每天工作12个小时, 由于是实习, 每天的工资就是午餐费5元钱。晚上10点以后回到学校, 他继续和三位好朋友一起完成从外面接的一些小项目, 赚生活费。就这样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工作了半年, 他赚了3000元钱, 于是, 他拿着这笔钱, 踏上了去广州的火车。

在广州的日子里, 并不像张晓杰想像的那样简单。由于他是休学的学生, 张晓杰几乎每天都是在求职中度过的。一家公司不行, 就换另一家。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 他几乎将广州所有的IT企业都跑遍了。在这个过程中, 张晓杰知道了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 也了解了如今信息技术公司发展的方向。

休学一年后, 张晓杰又回到大连海事大学继续学习。2005年, 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道举办了“激情创业黑石礁”活动, 这个活动让张晓杰看到了自己创业的希望, 于是拿出自己多年的积累和打算, 做出了计划书, 没想到他的计划书得到了认可, 还得到了3万元的启动资金。于是, 大连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成立后的公司举步维艰, 靠借钱度日。公司建立之初, 很多企业对大学生开的公司不信任, 因此最开始的半年都在找客户。慢慢地他的公司步入了正轨, 企业的生存问题可以解决了, 而且在逐渐走向盈利。

点评: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是多年的老话题。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素质也是近年来高校一直在探讨的新思路。张晓杰成功了, 他的成功在于他自己的努力, 也在于他把握住了机遇。但是, 大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 应处理好学习和创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准备休学创业时, 一定要慎之又慎。大学时间宝贵, 大家在计算创业成本时, 时间成本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故事2:从电脑盲到科技英才

一个信息工程系的毕业生, 一个在医学界做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心脏专科数据平台的开发者, 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身份, 却因为一个人联系起来。他就是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专业英语强化班的钟家豪——“元合科技”公司的创立者。

“元合科技”是钟家豪的创业之地。他们目前要做的是一项国内一流, 国际先进的工作——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研究“心脏专科数据平台”。

谈起钟家豪的经历, 说富有传奇色彩并不为过。1998年, 还在读大二的钟家豪连电脑开关机都不会, 但却能以科研助手的身份给陶艺家做网站;2000年, 大三的他与班里的几个同学创办班级“锐意网络空间”网站;2001年, 帮软件公司写软件, 并在多个电脑学校做微软、Java等认证培训老师;2002年, 加入保险公司, 一年后成为技术骨干;2004年, 毕业两年的他开始创办了“元合科技”, 正式开始自己的创业之旅。这一连串的辉煌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简单但难以把握的规律——边做边学。尽管有了这么多的成绩, 钟家豪却总是强调:“我还要学习, 因为我还没有做好理想中的自己。”

学信息工程的钟家豪, 怎么会想到与心脏专科联系起来呢?

钟家豪在保险公司做健康保险工作时, 意识到现在的医学信息并不是十分发达, 开发这样的平台非常有市场前景。于是便与朋友开始谋划回到大连寻找这样的创业机会。2004年4月, 已经是保险公司技术骨干, 月薪近万元的钟家豪离开了公司, 召集了身边有共同志向的同学回到大连共同参与“元和科技”的创建。学信息工程的钟家豪就这样把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医学相结合, 建立了惠及医院、患者、保险公司、政府机构等多个部门的医疗软件, 前景广阔, 原来几乎没有医学知识的钟家豪在创业的过程中, 边做平台边学习医学知识, 三年的时间几乎看遍了心脏专科的理论书籍和所有的病例, 他开玩笑地说:“等平台成功了, 我也就成为一个心脏专家了”。

在很多大学生眼里, 钟家豪就像一个傻瓜, 白白放弃在保险公司优厚的“金饭碗”待遇, 却选择吃力并不讨好的创业。然而钟家豪却有自己的想法:“大公司的管理, 更精尖的技术, 职业人的素养, 这些想学的东西都学到了, 就没有呆下去的必要了。”

钟家豪说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忙碌而幸福的, 几乎没有什么烦恼。“其实抱怨没有用, 抱怨就业压力也不会减少, 抱怨那些烦心的事情仍然会来, 还不如拿着那些抱怨的时间自己去多做一些事情提高自己, 在竞争中争取更大的成功机会。”钟家豪这样解释。而今, 钟家豪仍然在脚踏实地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点评:

钟家豪的成功, 在于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能发展起来的新项目。因为是新的项目, 涉足的人很少, 所以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钟家豪是信息工程系的学生, 可他却凭借自身良好的学习能力, 在“医学软件”这个陌生的领域里如鱼得水。是靠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学习, 钟家豪才有了今天的公司, 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故事3:大学生与小饭店

在东北财经大学东门的天桥底下, 有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饭店。店面虽然很小, 位置也偏, 但在东财学生中却有着很好的口碑。饭店是三位在校大学生开的, 里面可口的饭菜着实让大家喜欢。走在校园里, 只要问:“大学生开的‘一桶饭’在哪儿?”大家都会准确地说出它的地理位置。

这个小饭店是由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徐涛、周赫与市场营销专业的王培林三个人一起合开的。启动资金三万元左右, 三个人从父母、朋友那里借来了最初的启动资金。由于投入资金的不同, 因此三人的收益也不同, 他们戏称为“股份制公司, 按股份提成”。

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 有着相当的“经济头脑”。一次徐涛在吃饭的时候, 提出了开小饭店的想法, 马上得到了朋友的支持, 在一番市场调查之后, 一个小饭店成立了。为了使自己的小饭店里的饭菜口味有特色, 三个人没事的时候就出去吃, 看哪家的东西好吃, 为什么好吃。研究不明白, 就买回来, 请厨师帮忙“研发”。

三位大学生都是20岁刚过的独生子。在家没买过菜, 也不知道怎么做饭。三个从没进过厨房的大男孩, 为了自己的小店开始了自己的做饭生涯。他们的小饭店虽然很小, 但是完全按照他们从书本上学到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有自己的企业文化, 三个小股东还经常召开“董事会”, 大家互相鼓劲儿。徐涛说, 很多专业课的老师, 讲案例的时候都以他们这个小店举例, 他们在写市场调研的时候, 也以自己的小店为案例。这种被人认可的感觉, 让三个大学生感到了极端骄傲:“钱不是我们开店的主要目的, 但是盈利是对我们能力的证明。”

点评:

东北财经大学三位大学生无疑是少数大学生创业者中的成功者, 他们的成功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 同时还要在事前做多方面的准备。现在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课, 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们应及时掌握信息, 以增加成功的几率。同时, 大学生创业应以增长才干为目标, 不要急于求成。

篇4:四位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有很多已经成为老板的人,他们既不是大学毕业生,也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但他们有作为一个老板的素质 -- 眼光长远、头脑清晰、有胆有谋。可能和许多大企业的创始人相比,他们显得无名无功,可是,作为千千万万创业者中的一员,他们的故事更加现实更加贴近你我的生活。

我叫秦文军,是河南商丘一个个体从业者。下面的这4个故事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的事例对我来说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埋头苦干的快餐店小老板

杨浩的店面就在我的对面,他只有初中文化,说起话来幽默风趣。你可别小瞧这位白白净净、脸庞清纯得还象一个孩子的大男孩,短短几年他已是拥有两家婚纱店、一家光碟租赁部和一家小快餐店的老板。

杨浩的家在河南信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8年前,杨浩刚刚初中毕业,由于家境困难,他只身到河南商丘一位亲戚开的小快餐店打工。由于他吃苦耐劳、手脚勤快,而且聪明伶俐,很快就被亲戚安排到厨房学习炒菜,不久就成了快餐店的大厨。有了一门手艺和稳定的收入,杨浩渐渐在城里立下了足。杨浩和别的打工仔不同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他省吃俭用,并留心学习小快餐店的管理方法。积累一定的资金后,他开始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即开一家小餐馆,自己做老板。不久,一家仅有四张桌子的“小小”快餐店诞生了。

“小小”快餐店算上老板杨浩就两个人,杨浩既当老板,又当厨师,另一位女孩是服务员兼收银员。开业半年,小店被杨浩经营得红红火火。短短两年时间杨浩便净赚3万余元,这笔钱对于杨浩贫寒的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杨浩并未就此打住。经过考察,他花了1万元接手了一家距快餐店不远的经营不善的光碟租赁部,白天雇一个小妹看店,晚上交由姐姐去打理。由于他采取了会员制等灵活多样的租赁形式,并不断购进新碟,生意日渐红火。到了1998年,杨浩手里的资产增加到6万多元。这时他又看准新的商机,在商丘开了家“靓丽”婚纱店。把家乡的父母接来一起照料快餐店和光碟部,自己则专心致志料理婚纱店。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靓丽婚纱店的生意日渐兴隆。这时他又果断抓住时机,在河南睢县开了家连锁店。

“学商不易,功从苦来。”杨浩就是靠这种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8年的功夫,从一位一文不名的伙计成为资产几十万元的四家店铺老板。即便如此,你在他身上仍看不到那种功成名就的成功感,杨浩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父母和姐姐住在两间租赁的民房里,他则和妻子住在店里。他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将生意做得更好更大,并致力于此。

一波三折的服装店老板

几年前,在我开食品店的时候,与食品店相邻的是一家名叫“青青”的服装店。店主是一位能说会道、做起事来风风火火、长相标致的年轻小伙子,名叫赵文。赵文199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商学院,家境较富裕。他的父亲为了不让儿子闲着无聊,同时也让他学点本事,就投资了4万元钱,开了这家青青服装店,让他全权料理。

刚开业时赵文兴致很高,干劲很大,雇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当营业员,实实在在地当上了小老板。没几个月赵文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见了我总是满肚子苦水,他辛辛苦苦跑武汉、下广州去进货,自认为很不错的服装,买回来后愣是不畅销,眼睁睁地看着竞争对手赚钱。后来他见别人什么货畅销他也进什么货,紧跟在市场后面。结果更糟,别人已赚足了钱,他的货却压在那儿等买主。由于到外地进货陷阱也较多,因而吃亏上当对于做事难得认真的赵文也是常事。

忽然有一天,赵文跑到我的店里告诉我他不开服装店了。问他为什么?他苦笑着说,开了一年服装店,除去各项费用还亏了近一万元。更重要的是他在店里坐不住,他雇的那位营业员趁他不在的时候服装价格卖得很高,记帐时则将价格记得很低。他也曾经怀疑过那个营业员,但一直没有证据。直到有一次一位顾客来调换服装他才得以确认。想到平时待她那么好,而她竟然还做出这种事情,他忍不住大怒,狠狠打了那个营业员一记耳光。此后,他便将店面转让了。

不久,赵文应聘到河南某大型企业做推销员。能说会道、科班出身的他跑南闯北,产品销售业务做得红红火火。再见到赵文时他一脸的得意,他高兴地对我说:“跑销售虽然也很累,很苦,但我很乐意干,同时这对我这个学营销学的大学生来说也算是学有所用。经过两年的努力,赵文已是该厂销售部的副经理,两年来较好的产品销售业绩,使他个人收入超过10万元。

“善小而为”的理发店老板

年轻人创业,志向要高,起点要实。在自身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必须从小事做起,稳扎稳打,积累成功所必须的力量,逐步发展。

我的朋友张强前年从部队转业,因工作安置不如意,一直没有上班。去年春天,好友赵军的酒店开业,我和张强前去祝贺。开业典礼结束后,大家在酒桌上有说有笑,唯独张强沉默寡言,性情与往日截然不同。我问他何故,竟连连叹气。饭后我单独和他交谈,他才道出心中的苦闷,“转业近一年了,也未能上班,想做生意一没有项目,二没有本钱。赵军经过几年商海摸爬滚打开了这家馆子也算有了自己的事业,其他几位朋友或者上班,或是下海也都混得像模像样。唯有我,吃喝穿用还是由父母供着,想来真丢脸。”

回去后,张强的话时时索绕在我的心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位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的朋友向我诉苦,该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师生理发要到离校较远的一家理发店,这对学校实行师生集中管理很不方便,他为这事很头疼。我忽然想起赵军在部队时曾做过理发员,就建议他不如开家小理发店,并对该校师生实行上门服务。他面带难色,不置可否,认为干这个是上不了台面的小生意,很失面子。最后在我的耐心说服下,他答应干干再说。

张强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包揽了朋友学校里师生的理发业务,后来又联系了几家私立学校和一家企业,全面实行上门服务,并以比一般理发店优惠1/3的价钱赢得了大量顾客,短短一年时间便积累了1万多元。今年他又雇了两个帮手,并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厅。现在见到他,总见他一脸的灿烂。

越挫越勇的加没站老板

周波是我初中的同学,热衷于经商。1993年毕业后,便与一位朋友合伙开了家服装店。由于缺少经验,组织货源时,相同的布料、款式,别人的进价总是比他的低;加之又不善于公关,各种名目的收费、摊派他总是比别人多;而且销售经验又不如他人,没多久服装店就关门大吉了。一年后,他独自开了一家副食品店,但仍以失败告终。

两次失败的经商,使他热情顿减。但他并没有消沉,只是认为自己经验不足,开店的时机不成熟。

1995年,周波孤身一人到广州“淘金”,在一家蛇餐馆打工。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经商失败的教训,边打工边认真学习餐馆的经营管理经验。每天坚持写日记,把白天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老板的经营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详细记录下来,慢慢领会经营管理的真谛。一年多后,周波筹集了3万多元钱,自己开了家蛇餐馆。本以为有了管理知识,各项业务都比较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谁料刚开张不久,国家下发了有关文件,禁止捕杀野生蛇类,周波的蛇餐馆货源骤减。祸不单行,蛇餐馆又属城市规划的拆迁项目,不久就要拆除。这次周波不仅分文未赚,而且把多年的积蓄贴得一干二净,此外还欠了一万多元的债。为此,他痛苦了好一阵子。

1997年夏天,周波回到家乡,到一家电脑加油机公司上班。最初他和老工人一起负责检测机器,后来公司售后服务部人手不够,周波经过培训又到售后服务部工作。公司的电脑加油机销向全国,周波又开始天南地北地去做售后服务。出于个人兴趣,他每到一地就仔细向加油站老板询问经营情况,这些加油站的老板都很热情地回答他的问题,有的还说得非常详细。

周波很快了解了一些地区加油站的经营状况,对加油站经营管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售后服务工作做了不到一年,机会来了--河南睢县一家加油站因经营管理不善,不断亏损,想转让。周波经过详细考察后,说服了老板,由他租赁经营。因为这样经营要比接收加油站节省一大部分资金,风险也较小。做了老饭后,周波亲自组织购进各种机动车用油,质量保证,价格也较其它加油站便宜。同时他详细划分顾客群,针对不同的顾客搞好服务,并开展了免费洗车、免费充气等服务,吸引司机到自己的加油站加油。现在,周波除还清了以前的欠债外,还有了数十万元的积蓄。

篇5:5个老板的创业故事

沈阳同舟科技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舟公司)的发展模式在三好街绝对是个特例。

当其他公司还在为创业初期缺少资金、不知该做什么等一堆问题发愁的时候,张捷却早就盘算好要做联想商用电脑的分销商。手里有充足的资金、掌握着丰富的渠道资源,他的自信并非没有道理。可没想到,一进三好街,市场就给了张捷一个“下马威”。

张捷自恃同舟公司有资金、有现成的渠道、有可以马上投入工作的员工,分销商的资格肯定会手到擒来。于是他随便写了只有一页纸的分销申请交给联想,并没有按照签约分销商应有的商业流程严格执行。这种过度膨胀的自信让张捷失去了成为联想分销商的机会,他只签到了普通的代理商。这个结果对张捷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的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有一段时间甚至都支撑不下去了。

张捷花了很长时间调整并重新审视自己,撇开了那些不必要的自信,从头做起,严格按照商业流程经营、管理公司,他要证明公司的整体实力和他运作公司的能力。第一年,同舟公司代理联想商用电脑的营业额就达到7000多万元。第二年,同舟公司又向联想提出了分销的请求,这次,张捷写了厚厚的一份分销申请报告,并提供了必需的资料。从代理商晋升到分销商不是很容易,需要从资金、人员、做产品的年限、公司的发展方向、渠道对公司的评价以及利润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最后,张捷赢得了联想商用电脑的分销商资格。

同舟公司在做代理商期间,一些渠道伙伴由于目标利益没有达成,曾相继离开同舟的阵营,转做其他的渠道。当第二年同舟升作分销商、在利润上有了更大的空间时,这些老伙伴又都回来了,至今也没有离开同舟。

这一年,同舟公司顺利地完成了1亿元的合同额。

通过这件事,张捷认识到,做企业一定要严格按照商业流程走,同时不要忘了为合作伙伴带去利益。

还有一件影响同舟公司发展进程的大事就是人才储备。同舟公司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许多事还要张捷亲历亲为,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中层管理干部的能力却无法充分发挥。“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层干部的个人进步,也不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张捷意识到,做公司一定要责权利分明,建立流程型管理制度。“老板只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具体的操作放手让员工去执行,这样才能将员工培养成独挡一面的人才。”

创业建议

篇6:小老板成功创业的故事

前年夏天,在学校曾担任学生会主席的幸文灌,没有和同学们一起挤在高考这根“独木桥”通往理想的天堂,刚刚毕业那阵子,而是天天琢磨家里刚刚装修的不锈钢门花发呆出神,他好奇地问在经营二手车生意的父母亲:“这些不锈钢门花到底怎么做出来的呢?灵山有没有加工不锈钢门花的厂家呢”?父亲有意识引导他“你到外面做一下市场调查吧!看看这些不锈钢门花到底从哪里渠道来的。辛文灌立即行动起来,终于经过一个星期的深入市场调查后,通过走访建材市场的经营门店,询问专业装修人士,他惊人地发现:在灵山本地没有厂家生产不锈钢门花产品,市场上的百分九十的产品从广东的生产厂家订制,然后用物流车运输回灵山,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破损时,又要重新发回厂家加工重做,工作非常麻烦繁琐。他决定在灵山本地开一间生产不锈钢门花的厂家,他把想法告诉父母亲,父母亲非常支持幸文灌的创业想法,但刻意提醒他:生产不锈钢门花的技术从何来,生产设备从何来?他说先干再说,再慢慢找技术和设备吧,说干就干,父母亲拿出3万元给幸文灌作投资本钱,于是他租下一间150米的厂房,购买一些简单切割工具和不锈钢原料,没有生产技术就从网上搜索,于是他一边试生产一边上门推广。竟然一下子吸引不少本地客户前来订货,这时面对如此多的客户上门订货,幸文灌有些招架不住了,关键时刻父母亲立即放弃手头红火的二手车生意,全家人投入经营生产不锈钢门花的业务。现在面对业务迅猛的发展,小小的生产厂房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业务需要,现在幸文灌必须思考更多问题。

篇7:企业老板创业故事

企业老板创业故事篇一

张学斌:唯公司而非老板

职业经理人要对全体股东负责,这一点是通过对市场负责来实现的。如果期望通过一两个股东的好感,博得快速发财的机会,也不是职业经理人的心态,不管大小股东,都是职业经理人服务的对象。在服务期间,应该努力保证总体利益的可持久最大化。职业经理人不是员工的帮会老大,是代表股东管理企业并对股东负责的一群人。因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优先维护企业的利益。能够真正想清楚上述几点,就可以排除干扰,努力地集中精力优先考虑市场问题。职业经理人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媒体服务。如果热衷于上镜、做明星,那是演员的工作,真正的奖励不是报纸的夸赞,而在于是否真正开好企业这条航船。如果心态稍一疏忽,就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这一点黄宏生和他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很好地实践了一把。

2001年,从海南椰树集团进入创维的张学斌任中国区总裁,管总部的投资和人力资源,并分管彩电业务。仅一个月之后,张学斌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即对当时的强势老板黄宏生提出,成立彩电事业部,并且要这个事业部的经营权、人事权、财务权等,3000万元之内。不需要老板批准。

黄宏生同意了。但放权后的黄宏生一时不太适应,还是习惯性地布置很多具体工作。有一次,黄宏生召集营销部门开会,对片区经理们予以褒贬,并直接指挥。张学斌和时任营销总经理的杨东文找到黄宏生,很严肃地指出:“如果这些具体事情你也管,职业经理人将无法开展工作,企业也不用请职业经理人,花钱请职业经理人只当一个传话筒的话,既浪费也没有必要,找一个助理、秘书就可以做到。”

那次谈话,成为创维实现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的标志性事件。此后,“老板做老板的事情,经理人做经理人的事情”成为共识。张学斌说,自己并非贪恋权力,而是只有有了这些权力,才能保障自己的职责可以顺利履行。

“这是所有职业经理人面对的问题”

进入创维一个月之后,“当时公司很困难,公司的主业就是彩电,其他产业都还处于培育和投入阶段,但彩电业务又那么困难,公司人心浮动。”张学斌在做了两个星期的调研之后,制订出一个研发系统激励方案。

“当时我就跟老板讲,你一定要给我们一些空间,我们才能做好。如果没有这些空间,被捆住了,就做不起来。所以不是说我有权力欲望,这是从当时经营、业务的局面来讲,要有一定的权力,才能快速决策和推动。比如我要用某人,或者需要某项开支,总是要到董事会上去讨论,那速度肯定慢,效率就低了。所以,权力是做好这些工作的必备条件,没有权力,确实很难,所以当时才提出来要授权。当时的形势逼人,我希望老板的一些观念要转变,一定要跨过这个阶段。一个企业需要做改变的时候,执行、落实到位最关键,想到了但做不到的话,不会有理想的结果,我相信这是所有职业经理人面对的问题。”

事实上,张学斌早在海南椰树集团时已经深刻体会到职权明晰的重要性。“当时的海南椰树虽然已经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但带有浓重的国有企业色彩,董事会和经营层的职权不是很清晰,他们不愿意将职权划分清楚。董事会也管具体工作,经营班子开会基本就是开董事会,董事会有董事长,而我只是一名董事。所以,决策的程序很漫长,很困难。”

“我希望董事长走过这条路”

“当时列出的权限是很大的,我开始也觉得老板很难答应,当时的形势严峻,我希望董事长的一些观念要转变,要走过这条路。”让张学斌没想到的是,黄宏生不打折扣地在这份授权书上签了字。

和这份授权书一起,张学斌提出了3个月治乱、6个月见效的承诺。这也是张学斌给自己的期限。

张学斌首先将原先研、产、销组织架构重新调整,整合纳入到新成立的彩电事业部,并且调整了不少部门和人员,因此大大提高了运作效率,结果是3个月就见效了。2001年创维彩电扭亏为盈,2002年进入行业排名前三。

显然,这种高速增长,与张学斌的成功“要权”密不可分。“但要权能否成功关键还是老板要有变革意识、有胸怀和智慧、善放权,你要人家不放的话你也要不到。老板放权力度很大。在创维决策非常快,企业决策的机制灵活,职业经理人的意见大都能得到认可。”

“任职的创始人要分清双重角色”

对于职业经理人所普遍关注的老板与经理人的关系处理,张学斌有自己的深刻体验和看法。“我认为企业做大了,决策与执行分离是趋势,如果老板(董事)将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具体执行上,会影响决策的质量和机遇的把握。老板主要应该在董事会、股东会层面发挥作用,而经理人要对经营结果负责任。董事会是制定公司的重大战略、投资方向、基本制度等,而在确立了这个基本的框架后,就要让职业经理人去承担、去发挥。”

张学斌回忆,当时有不少“老板”(执行董事)在他的手下任职,比如二老板,还有其他一些创始人。“我就跟他们说,要分清自己的双重角色,在董事会,各位董事是决策者的角色,是公司决策权力者;但在经营层面上,你们只能是我的下属,得向我负责;不是说你是老板,我就向你负责,那就乱了。作为经营管理人员,是由总裁任命的,要向总裁负责和汇报。这就是老板做老板的事,经理人做经理人的事。即使你是老板、是股东,但只要在经营层面上,那也只是经营管理团队的成员之一。所以我当时就明确提出,员工由我重新任命。当时有些人觉得很奇怪:他们是创业老板,怎么只给一个部门的副总经理?开始都很不习惯,但改革需要有个过程。”

“不管老板在不在,我向董事会负责”

2004年黄宏生被拘事件之后,张学斌没有老板了吗?“不,企业总是有老板的,老板是股东,股东是老板,作为职业经理人,不管老板在不在,工作一样要做好。比如制定目标,我们提出来,由董事会批准。如果董事会认为目标有问题,可以进行调整、沟通。所以,不管老板在不在,从总裁、CEO的角度来说,我是向董事会负责的。”

而2007年4月1日,王殿甫功成身退,张学斌就职创维数码控股董事局主席,针对这一职务,张学斌表示,董事会主席,是一个董事会召集人,对于公司重大的、要在董事会讨论的决策,召集大家,形成决议,这是主席要做的事,这跟老板在不在是一样的,老板不在,有他的代理人,最后还是股东会表决。“区别只是在于,以前老板在的时候,公司的重大战略由他来主持,我接手这个职位以后,那么就由我组织这些事情,也要作为董事会的牵头人,我在董事会投票也只有一票。”

企业老板创业故事篇二

说起创业,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资金和机遇。然而,长春市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万升的创业秘诀却只有两个字——执著。

李万升今年40岁,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青峰县一个贫穷的村子里。1983年,李万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自愿参军,由于他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入伍第二年他就入了党。1987年,李万升从部队复员后,向人借了70元钱只身来长春打工。刚到长春时,望着繁华的都市,李万升心中荡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创业激情。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将没有资金的他抛到了生活的最底层。几经周折,他也没能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最后,从苦水中长大的他决定从一名“倒骑驴”装卸工做起。他知道,未来的生活是要靠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他的“倒骑驴”工作,说白了就是每天为各大副食商店、饭店送啤酒。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一年四季几乎整日都在露天工作。夏天皮肤黝黑爆裂,冬天满手冻伤龟裂。虽然工作很累、生活很苦,但他从没向困难低过头。凭着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精神,当年李万升就攒下了3000元钱。随后,李万升将原来的“倒骑驴”换成了柴油三轮车,还开了一家食品店。凭借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的经营策略,李万升的小副食店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1989年,李万升将原来的小副食店扩建成一个大副食商店。

有人说他家业够大、够成功的了,然而,李万升没有躺在成功的喜悦中沾沾自喜,他说:“我不愿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孤芳自赏,不断开创未来才是我的性格。”李万升走出自己的副食店,走入人群中,他机警地睁大那双睿智的眼睛,寻找着第二次创业的突破口。

就像他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干起了让人们不屑一顾的“倒骑驴”的活一样,这次他同样选择了被人视为“下九流”的活——为居民换液化气罐。这个工作也许在别人看来实在太平凡、太琐碎,而李万升却不这样想,他说:“成功之路没有捷径,思想加干劲是成功之母,能付出多少苦功,就能得到多少回报。”他重新穿上油渍渍的工作服,从零开始起步了。

1992年,李万升自筹资金兴办了长春市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免费为千家万户的市民送液化气罐,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公司成立初期,规模孝人员少,一天才只能换10多个液化气罐,他和工人们一起扛起煤气罐,楼上楼下地跑。在外人眼里,他根本不像老板,只是一个非常尽职的换气工。为了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李万升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尽管当时同类企业在市内有三家,但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人力、物力来看,他的公司都无法与其它两家相比。为此,李万升注重在企业运转过程中狠抓“质量、数量、服务”三关,不断增强企业信誉,提高知名度。由于管理方法得当,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经营的规模不断壮大,效益逐步提高。目前,企业已拥有三家分公司,成为长春市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东北三省同行业中也是名列前茅。企业员工由创业初期的3人,增加到现在的200人,其中有50%下岗职工;他每年为国家创造税收百余万元。企业先后被长春市建委、市消防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合格、企业规范合格单位;被市消协评为用户满意单位,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诚信企业”。

篇8:21岁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许承建从最初借人家200元开始做生意,中间从没有间断过,只是想一直走下去,走了20年,奇迹出现了:一只贵在坚持的小蜘蛛,由于努力,竟然也能编织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初中毕业后,受传统思想影响,我想着学一门手艺将来好养家糊口。先是当了几年整天和斧头、墨斗线打交道的木工,到1986年,我的家乡瓯北一带出现了经营小商品以及皮鞋和服装的小作坊,来钱比一天赚几块钱的木匠要好得多了。我于是想到了做点生意,可是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钱让自己去闯荡,就算能借到一笔高利贷,弄砸了全家可是连粥影汤也没得喝。能不能找到风险小又可以一本万利的生意呢?

任何事物都可以逼出来,我了解到企业的产品需要销出去,外面的市场又需要产品,供需之间正需要牵一条线,如果我可以做这个事情,就可以从中坐收渔翁之利。于是我去收集永嘉一带的产品,谈好每一种产品的出厂价,当即借了200元做路费跑出去订合同。其实生意也很难做的,厂家不给现金是不发货的,自己不可能有垫资的本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需求的一方。所以每当成功签订一个合同时,少不了一句:款到立即发货。

当最初的几个合同履行时,我就知道自己走对了路,而且把老客户作为样本向新客户推荐:您信不过就可以去问某某单位,我们一直这样做的。没想到生意就这样一笔一笔地做起来了,觉得自己丢下斧头和墨斗线居然可以过更好的日子。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意模式,后来才明白是虚拟经营的雏形:自己没有企业,没有产品,没有品牌,有的只是一个人两条腿,跑在厂家和买家的需求线上。

与此同时,我的最原始的资本居然在无本生意里开始有所积累了。

掉头咬住鞋

江湖不是一个人的江湖,我身边不少人都开始做和我一样的生意,我感觉一年比一年难做了,特别是个别厂家收到钱不给发货的,直接影响了生意的信誉度;加上厂家自己开始拓展市场,做我这种生意的很多人陆续转业。

改变主意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1991年的一天,一个亲戚很随便地问我:“我已经找到两个合伙人了,打算做皮鞋,算你一份怎么样?”我几乎没有经过大脑的过滤,张口就蹦出两个字:“好的。”从此我就一口咬住了鞋生意。

过了几天,我们就租了房子取了个亚洲鞋厂的名字,开始做鞋了!有意思的是老板四个,工人也是四个,听说永嘉的某某厂家运动鞋生意好我们就跟着做运,动鞋。什么经验也没有,只能是一边做一边学,我的任务是验收,可能是我学过木匠,检测得比较准一些。

虽然什么都不懂,做事的态度是没话说的。听说无锡要开鞋帽会议,尽管我老婆预产期快到了,我还是按时到了无锡。等我回来时,儿子出生了。每个股东都是拼命三郎,生意也好过一阵子,还盖了厂房,但到1994年,生意走了下坡路。

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经营思路的不同,我和原来几个合伙人友好地分开了。

编织品牌之网

既然单干,我觉得做鞋比较拿手,所以没有改行。村里人在北京鞋城做批发生意,我就让人寄样品,自己模仿着去做。我对产品没有定位,或者说很模糊。寄过来的是学生鞋,款式蛮好,可是用的是低档的二层皮,质量一般,没钱赚,品牌没有影响力。

做了一年多的时间,听说广东的高档女鞋很有市场,就到广东买样品。这一步棋终于走对了,做一双赚一双。起初一天做100多双,后来棉鞋一天做800多双。从1996年到1999年我们专门做女鞋,每年产值以翻番的速度前进。我没有多想,只知道产品质量好款式对路不怕没有市场,淮阴的一位代理商到今年还在取笑我:许董,你那时候的眼里只有产品,我做了你的代理商一年多了,你不仅叫不出我的名字,甚至连一点印象都没有。也许是笑话,可那时候我的确是这样一个埋头做鞋的人。

正在女鞋做得有滋有味的时候,一个代理商一语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单做女鞋,品牌做不大。

我看看周边的个别企业因为男女鞋产品的结合很快壮大起来,而且已经率先做起专卖连锁,成为市场的黑马,我就知道自己要多付出点什么了。为了使自己分身有术,我们请了一个高管负责生产和开发。抓销售一段时间后,我把担子交给了总经理,开始分区域经营,那年又一笔签了10年的形象代言人的合同。

又是几年过去了,蜘蛛王从默默无闻的小企业成长为集团公司,还一举拿下“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公司在国内设立?30个酉己货中心。30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覆盖全国各地。我开始关注企业发展的节奏问题,在管理上懂得不断放下的同时又捕获更多的东西,编织一个更大的梦想之网。

快刀斩乱麻

任何事物最快捷的联系就是两点一线,找到最短的距离就能比别人快一步到达。多年来,我养成了快力斩乱麻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企业每天都有新生事物发生,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就行了。几年前,蜘蛛王和代理商之间几乎不存在应收款,可是现在就达7000多万元。从表面上说,这是代理商欠公司的巨额货款,把公司的利润“积压”了;可往深处想想就坦然了,代理商想把市场做精做强需要向终端政策倾斜,7000万元就相当于公司再注入市场的流动资金。何况,在社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只有维护代理商和终端的利益,才能有品牌的提升。

所以,我对听到每天回单多少不感兴趣,一听到做多少货柜就高兴。虽然回单赚钱多,虽然一年要免费给终端做几百万元的货柜,但是货柜多意味着终端发展的势头良好,为此,公司一年为终端培训买单的投入逐年增加,现在的200多万元的投入显然还要继续加码。

部分厂家最怕代理商提广告宣传,我倒觉得是好事,因为他们有上进心。自己舍不得,代理商更不愿意拿钱,毕竟品牌是自己的。所以公司一年花两三千万元在中央台等强势媒体打广告,区域代理在公司的支持下也纷纷行动起来。只有顾及对方的利益才能获得共同的利益,付出要从自己做起。

代理商最头疼的是蜘蛛王的牌子有点响亮了以后,近年相继出现了14个假冒品牌,极大冲击了我们的品牌市场。为此我请了律师,公司专门成立打假部门。几年下来,14个假冒点被我们打掉了13个,最后一个也很快要除去。

企业大了,漏洞也防不胜防。我们在成都有贴牌生产,结果发现负责进货的人在吃回扣。我们在查清了事实后,对涉及的厂家给予通告:如果你们不把回扣的钱如数赔偿给公司,业务从此结束。另外辞掉当事人,也给他一个忠告:聪明的脑袋是用来做有意义的事。要编织自己的梦想之网,必须斩掉那些不该有的结!

就做“蜘蛛王”

2003年我和他人合作进入资本运作,成立八菲特投资有限公司。早期做房地产,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做棉花以及期货生意。现在,大部分资金转到法人股股票。

以同样的方式我控股了三个鞋业公司,相对而言对方有技术和能力,而资金实力弱一些。战略上的事情大家需要商量,具体由合作方去做,对方很认真对待,因为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这里。在合作上尝到甜头后,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人,从此又有了国际化的念头。

一次在飞机旅途中我结识了我的最新的合作者,我们在瑞安飞云江边征地100多亩地建设劳保鞋生产基地,专业生产具有防油、防滑、防酸碱、防刺穿等多功能的安全鞋。去年底基地已经破土动工,公司计划投资近5亿元,从2006年开始陆续引进德国德士马30台流水线(每台需700万元人民币),打造全球最大的劳保鞋企业。

劳保鞋生产基地还没有投产,已经引起一个国际大牌的关注。我们将于今年10月份共同协商,如果谈判成功的话,蜘蛛王融入国际化的步伐将会加快。

从第一个厂房到后来的多个厂房,我们几乎是一年建设一个,这是过去没有料到的。当盖第一个厂房时。我把三层加到四层再加到五层,老婆还想不通:要这么大干嘛,生意不好怎么办呢?

篇9:餐饮老板创业故事

从美国华尔街辞职回国做投行的Sean,在走进他的而立之年时,结婚、工作的同时还开始了创业,与小伙伴办起了“沪上最有情怀的”的牛油果主题餐厅。

从研制菜品到街头发传单、骑助动车送外卖、修理漏水处,很多琐碎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而且,工作的精力被分散、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缩短,但是,Sean觉得收获满满、依旧充满热情。

2014年,Sean走进了而立之年,在这一年里,他一边做着繁忙的投行工作,一边还结了婚,创了业。结婚和创业都是事无巨细的工程,很多事情搅在一起,常常让他有一种“大脑神经元不够用的感觉”,巴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一起牛油果,是Sean和小伙伴们创办的餐厅,我在那里见到了他。白皙、瘦削,说话很柔和,但透露着坚毅。因为是午饭高峰时间,再加上点菜下单的电脑系统出了问题,他们忙里忙外,Sean更是给客人们一个个道歉,被骂得狗血淋头。直到下午两点多,和我坐下来聊天时,才吃上午饭。他还开玩笑说: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瘦了吧。

这家牛油果主题餐厅位于上海的襄阳北路,不远处就是商场林立的淮海中路。简洁但不失格调的装修风格,和味道清淡但营养丰富的牛油果相得益彰。几把八九十年代的那种可翻转坐垫的铁皮椅子,柜子上摆放的煤油灯、缝纫机,又增添了几分怀旧的味道。餐厅的一面墙都是落地窗,可以毫无保留地看到对面的高大梧桐,和路上的匆匆行人。在餐厅和厨房之间还有一个吧台,晚上,这里可以变身成一个酒吧。

一起牛油果的很多菜品都是自创的,连鸡尾酒也不忘融进牛油果的元素。Sean在向我介绍一个个自制的鸡尾酒系列时,充满了成就感。那是一个个日夜,煞费苦心,得来的成果。

Sean是浙江人,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之后去了华尔街一家对冲基金工作。在外人看来,一条多么光鲜亮丽的康庄大道。但是看到周围许多老华人连踢足球都要踢“养生足球”时,他不想被这种注定失去斗志的生活所驯服,于是辞职,打算回国创业。

刚回国,发现对于国内的商业环境完全不熟悉,Sean只得继续工作,同时一直不断地和朋友商讨创业项目。“去年过三十岁生日的时候,刺激就很强,觉得如果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不会再做这个事情了,那种紧迫感挺挠人的。”

在创办餐厅之初,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做金融的人要来开一间餐厅,既没有发挥优势,也没那么体面。但是Sean想和朋友办的不只是一间餐厅,更是一个年轻人可以卸下面具,自由发声,相互分享的一个平台。

当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从来没发过传单的Sean为了更多人能够知道一起牛油果,硬着头皮,在大街上大声吆喝。人手不够时,自己充当“外卖小哥”,骑着助动车,背着外卖箱。哪个地方漏水了,哪个员工辞职了,虽然只是一间餐厅,但操心的事不少,而这些琐碎的事,也让Sean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收获。

篇10:下岗再创业故事-任老板

四十几岁的人了,重新回到体制内,是不可能了;再给人打工吧,谁愿意要呢?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了某个养车品牌的加盟信息,我眼前一亮,活了大半辈子都是稳稳当当,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为什么不逼自己一把,来个人到中年再创业呢?

说干就干!我开始积极准备加盟工作:跑工商、选店址、参加培训...到09年的12月份,终于完成了全部的准备工作,即将开业。

但是紧跟着的问题就来了,总归是开店,财务会计少不了,但是我们的店不大,专职人员用不着,更重要的原因是也用不起,怎么办呢?自己手机记呗!好家伙,这一记就是一年多过去了,因为自己没有专业会计知识,账目记得是那叫一个乱七八糟,一年下来,都不知道自己的店是赚了还是赔了...心里着急啊!

生活账不记是糊涂,生意账不记要赔钱

我记得,大概是在2011年的二月份,或者是三月份,也就是我开店差不多一年多的样子,无意中在电脑上发现了账族记账网(后来被随手记收购),非常开心!一直用到改版升级后的随手记,电脑可以记,手机也能记,随时都能同步数据,非常方便。

其实一开始用随手记,感觉不太好用,因为记账有惯性嘛,后来慢慢习惯了,还挺好用的,比原先的账族还好用。

其中还有个小插曲,让我对随手记客服的印象特别深,去年11月底,因为我手机上误操作删除了2个账户,弄的账目发生了错误。没办法之下,联系了随手记客服,叫啥名字我忘记了,但是非常热情耐心地给我解决了问题,很专业,服务到位。顺便我也给客服提了一个小建议,对于我这样的生意用户,随手记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表格形式的年报表,看收支,看盈亏,其它都好用。

在开店的这十年过程中,我算是悟出来了:没有一款好的会计软件,一年干下来,很多人都是一本糊涂账。赚钱多少,开支多少,如何开源节流,无从考察,还好有随手记,算是帮了我很大的忙!

一年365天天天无休,勤奋铸就美好生活

我们做养车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可替代性太强了!而且,什么样的客人都有,有的要价格,有的要质量,有的要服务...作为老板,那对你的要求就是什么都要有,客人要啥,你就相应地给啥。便宜的,行!质量好点的,也行!但是有一点很重要--诚信,绝对不搞那些花腔,说了用什么材料就是什么材料,明码标价。

长年累月下来,我们真的是靠口碑积累了一批老客户,大年初一都不放假的,只要是工作时间,随时来,随时都有人!

我印象中有一次,有个客户跑到我们店里来,非常气愤,说是我们的修理有质量问题,店员一听很重视,立马就把我叫出来了。

我感觉这其中肯定是有什么误会,就跟他耐心地核对,最后果然发现当时我们给这个客户修的是左后保险杠,但是他现在是右后保险杠有问题...

更加让他大跌眼镜的是,我们的每一笔进账出账都是有拍照留存,然后备注到账单里面的!

当时我就打开随手记,给客户看了维修的账单和照片,在铁证面前,客户心服口服,最后默默地承认是自己记错啦!末了还说了句半夸奖半调侃的话:你们店做事情真的是很细心!

其实做生意就是这样的,三教九流的人物都会遇到,但是和气生财,我们一方面不能让自己吃哑巴亏,另一方面也不能跟客户起冲突,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是最好的。这个事情能够圆满解决,也是多亏了随手记!

回过头看我这十年,真的是感触很深,从下岗工人,再到创业老板,从每个月稳定拿笔死工资,再到自己做生意有赚有赔,生活肯定是越过越好了,罪那也是遭了不少,但是日子就是这样嘛,酸甜苦辣,都要尝几口的。

你们说的什么经济下行我是不懂的,但是环境越差,我们就越要努力奋斗,不是吗?2019,继续加油!

篇11:诚信老板经营石材创业故事

“有时候你越想拥有,就越得不到,财富更是如此”,“有没有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一种状态,只要你一消沉,什么不幸的事都会发生在你身上”。“作为女人,家庭比任何东西都要来得重要”。

其实,在了解武翠华的个性后,会发现她的成功是必然的。在事业上,她就是人们眼中的女强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女汉子”,她为人好爽,在企业的管理上运筹帷幄,胆识过人,因此把事业做得风风火火。然而,在与家人的相处上,她又变成了一个小女人,她和丈夫相敬如宾,共同经营事业,做个好老板的同时,更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

篇12:不安于当老板的创业

孙嘉敏的群英谛造文化传媒公司办公室设在百子湾路的后现代城,复式结构。一层是工作人员,二层是音乐制作室、试唱室和办公室。孙嘉敏朝楼上指指,“唱《香水有毒》的胡杨林就住在楼上,谭维维也住在这栋楼。后现代城里公司真是不少,不过死得也很快。我去年刚搬到这里,看到这一栋楼里进进出出的公司已经有十几家了,经济危机时期北京最火的看来是搬家公司啊!”

进到嘉敏的办公室,里面堆满了公仔和卡通工艺,很舒适,也无所谓要突出老板的感觉。“以前,我玩的是摇滚,在乐队做主唱,也到酒吧唱歌。那时以为认真做音乐,只要东西好,一定会有人要。来到北京才发现完全不是那样。像我这样的北漂有成千上万,我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呢?”

嘉敏的语速很快,即使说到郁闷的事情也总不忘记嘴角含笑。“但我天生性格开朗,沟通能力强。当我又去找大公司送DEMO时,认识了一位企宣。我请他喝咖啡,向他求教,他说,其实你拿七八十万往里砸钱,不如自己开个公司自己做。”

形容音乐圈子的规则时,嘉敏喜欢用现实和世俗这两个词。“要么是你准备几百万,让唱片公司帮你宣传。要么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混出名气,再去找他们包装。我成立公司以后,与新浪这样的媒体谈事情,以老板而不是艺人身份去谈,容易得多了。”

孙嘉敏的公司几乎完全靠关系网结成,这似乎是这个圈子约定俗成的规则。制作人羊卫宇是她早期的合作伙伴,也是唱片的原创者;企宣从唱片公司挖来签约歌手则是北漂歌手圈里的好友。公司刚成立时在通州,启动资金10万元,房租也比较便宜。随着公司慢慢做大,才搬到了后现代城,搬家后发现业务也明显好谈多了。

虽然现在网络音乐会给人快餐的感觉,但孙嘉敏说,如果没有网络音乐,音乐人与歌手们的生存会更艰难。网络提供的平台相对于大公司来说。还是公平和廉价的,只要懂得推广的技巧,性价比很高。“做唱片需要太多钱,我们公司有一个叫紫龙的歌手,只有5万元,我就会教他怎么把这5万元花在刀刃上。7到15天,他的歌曲会出现在三百家网站的首页上,这都是我用两年时间积累下的资源。新浪博客和贴吧上。也会出现歌曲的广告。我们还会找写手写一些感人的故事。贴在6000家论坛上,有人会去回复‘感人’或是‘不感人’。无论正反,都会有人去看。当然这5万元只是奠定了一个基础,他之后可能会接到一些演出,出场费大概有3000-5000元,他可以积攒起来再去拍MTV,然后再去买榜单。”

按嘉敏的说法,大公司的做法就要霸道得多。他们会向歌手直接要一大笔钱,到电台内置广告,每月1万-2万元,买交通台的硬广,要求超市、连锁店、快餐店去播这首歌,“老百姓以为这些是随机放的,其实都要付钱的。你一夜之间听到大街小巷都是《千里之外》,是所有店家都同时喜欢这首歌吗?其实是制作公司花了大价钱。”

当歌手。收入只有两块,演出费和彩铃下载。嘉敏现在的出场费是15000元。但扣税要3000元,加上给经纪人的费用,创除宣传费,可能还要赔点钱。“但公司还是赚钱的,我的项目与公司项目分开。现在业务往来和各种合作也很多,音乐圈子的会我们都会参加,互换歌手资源,我的公关也要不断拓展。”

谈及今后的发展,孙嘉敏非常坦诚地说,希望自己被大的音乐公司收购。而能被收购的前提就是公司能推出一两首非常火的歌和火的歌手。她很推崇金信子文化被华友世纪收购的案例,金信子因为推出了王强、胡力、韩晶这样的歌手,唱红了《秋天不回来》、《不想让你哭》、《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求佛》这样的歌,被华友以1200万元收购了65%的股份。这也决定了孙嘉敏日后的重心可能不会放在公司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上,还是以加深渠道和推广歌手为主。当然,她也会尽可能地宣传自己。至于被收购后她的角色定位如何,孙嘉敏说,可能依然为并购方打工吧。

篇13:21岁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1970年11月,丁水波出生在福建晋江。父亲是拖拉机手,常年奔波在外,作为长子的丁水波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必须绞尽脑汁赚钱”。

9岁那年夏天,地面温度高达38度,很多农民在田里插半天秧的功夫,就晒掉一层皮。“冰棍一定行销”丁水波连夜去了镇里,用父亲留下的20元书杂费买了一只大冰桶和50只冰棍。

结果,3分钱一只的冰棍,他一个暑假就卖了1万多根,净赚150多元。

搭棚生产妥协

1987年春天,改革之风吹到晋江。一夜之间,光着脚在田里插秧的农民,纷纷上岸,家家户户开起了制鞋小作坊。

就连村东头捡破烂的老李家,也在镇里支个棚子卖拖鞋。3个月不到,就买了一台摩托车,神气得一塌糊涂。

丁水波心里开始痒痒,他把课本一扔,拿着卖冰棍赚来的150元,也在乌河的西边搭起一个小棚,开始做起拖鞋。

由于力度掌握不好,丁水波经常两只手被锥子扎得血肉模糊,别人一天做20双,他连10双都做不上。好在销路不愁,半年后,丁水波也攒下2000多块。

成立“三兴”

1987年秋天,丁水波成立了三兴制鞋公司“主做运动鞋”。

刚开始,丁水波随大流,啥最流行就做啥,结果头三个月,不但本钱没赚回来,还倒贴了1000多块。

1988年五一,镇上来了一位成都的鞋贩,不过那家伙兜里没钱,所以绕遍了镇里所有的鞋店,都被赶了出来。

在丁水波的摊前,他重复着同样的话,“想赊500多鞋子,拿到成都的荷花池批发市场去卖。”反正也是赔,丁水波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先拿去100双。”

出乎意外的是,“三兴”鞋到了成都格外受欢迎,“家族兴旺、事业兴隆、民族兴盛”,招牌一贴出来,老老少少觉得吉利,结果3天的功夫,100双鞋就卖光了。

此后的一个星期后,那位成都商人不仅把货款全部结清,又追加了800双鞋,“三兴”一下子就火了。

短短4年间,“三兴”的产量就突破了10万双。

开拓国外市场,成为“外销之王”

到了1992年,我国外贸行业开始出现加速井喷。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丁水波第一次听说重庆有个姓牟的商人,用罐头换了四架俄罗斯飞机。

丁水波决定北上碰碰运气。那年夏天,他带着500双鞋子去到黑河,结果刚下火车就被一个穿着貂皮大衣的俄罗斯人盯上了“1000卢布一双,全包了”。原来那哥们专门倒腾中国日用品,在海参崴有一个1万多平米的仓库。

就这样,丁水波的“三兴”鞋子顺利进入了俄罗斯。

可是,丁水波没有经验,结算用的是卢布。这边鞋子卖得呼呼的,那边卢布一天贬500%,“头天还可以买幢别墅,过一夜就连个面包都买不起了。”半年后一算账,丁水波反而赔了20多万。

来不及抹眼泪,丁水波就把目标对准了美国。1995年初,丁水波来到纽约。就在与一家百货商场谈判之时,韩国的一家企业突然插一杠子,“把订单给截胡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丁水波要出口恶气,他第二天清早就找到商场负责人“我比他的价格低一倍,供货快一周,如何?”老韩以为丁水波疯了“抢不过了,俺认怂了”。

丁水波疯了?当然没有。你知道的,当时国内有的是农民工,丁水波一招手,就有1000多工人进厂,3班倒,连轴转了一个月,最后如期交货。

三兴就此在美国立住了脚。

上一篇:经科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刚上初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