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故事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老板故事范文

老板你会讲故事吗

阿 保

我们很多企业老板,认为企业管理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在他们看来,管理不是儿戏,更来不得幽默,否则老板的权威何在?但是通过命令和文件解决问题,偶尔为之还行,如果事事都这么做,只会使人产生抵触、反感甚至是厌恶。而讲故事不一样,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旁敲侧击的目的,故事讲完后,怎么做大家都明白了。这种避免直接得罪人和伤自尊的纠正错误,故事会式的管理方法,不失为一种管理的好方法。

先说一个老板对下属讲的故事:某公司年终核算业绩考核指标,市场部与销售部就某一个大客户的业绩归属和划分上产生了异议,上诉到老板这里,双方各执一词,都代表自己的团队利益,互不相让,让老板决断。这位老板就把两个经理约到一间茶馆里,不谈此事,却给二人讲了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在安徽桐城老家修建宅院,因地界与邻居发生争执,遂给张英写信求得支持,张英写了一首打油诗作为复信。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仔细思量,决定按张英说的,让出三尺。邻居见状,也不好意思再争斗,同样让出了三尺。从此两宅间留出了六尺宽巷道。两家也因此和谐相处,几百年来传为美谈。老板讲到这里停了下来,问他们二位,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二位经理都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老板接着说:说明和睦的邻里人际关系远比死的砖瓦重要,宝贵的生命和时间远比无价值的喟叹和纷争重要。你们两个都是公司举足轻重的管理者,你们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支持非常重要,你们即使今日争得了这三尺又如何?秦始皇当日修筑万里长城何等意气奋发,如今又何去何从呢?二位经理幡然醒悟,当即表示,愿意将有争议的业绩让给另一个人,互相推让起来。这时老板笑了笑说:“谁也别让了,我来做主,一人一半如何?”二人同意,并表示以后工作中必将好好合作,多创佳绩。这种方法既轻松诙谐、至情至理,又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管理者在公司也有上司,由于都属于高层,通过讲故事达到说服、或者侧面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很符合我们国人的中庸之道。喜欢研究历史的人会发现,帝王问大臣什么意见的时候,大臣往往喜欢通过讲故事,让皇帝去决策,这样往往能起到双赢的效果。

再来说一个企业领导者对自己的上司讲的故事。某公司董事长为发年终奖的事情发愁,因为由于金融危机,经济效益不好,原来承诺发两个半月年终奖,现在估计只能发一个月的了。

告诉员工吧,怕影响员工的士气。董事长忧心忡忡地找到了总经理,问:“可有对策?” 总经理想了一会,说:“董事长,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在我小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吃糖,在买糖的时候,我发现不同的商家卖糖的方式不一样。 一种是,商家先抓一部分,称一称,然后再给你加一点,再加一点,然后卖给你。还

有一种是,商家先抓的超过了重量,再一点一点地把多出来的捡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总喜欢到给我加糖的那家买糖吃。不知道董事长您更喜欢到那家呢?”

董事长顿时豁然开朗,“妙,妙,妙啊……”连声说妙。

过了几天整个公司流言四起,说公司受经济危机影响要大规模裁员。顿时公司人心慌慌。员工奔走相告,公司要裁员。

再过几日,董事长召集全体员工开会。会议宣布了两个思想:

1.公司最近的流言是假的,公司保证绝不裁员。

2.公司年终奖照发,每个员工发一个月工资数额的年终奖。

员工顿时欢欣鼓舞,为进了这样的好公司感动不已,没有一个员工抱怨公司年终奖发少了。

所以,故事由于具备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感染性、活动性等特点,在传播和推广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国内的著名企业也有很多流传颇广的故事,如海尔的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重视质量。 它比任何以说教式告诉你要重视质量、要懂得奉献要强得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学会运用故事这一有力工具。充分发挥出故事在企业文化传播和推广中的强大作用,实现企业文化理念的操作行为化,极大地促进企业文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当老板就要先学会讲故事,你会讲故事吗?

种出一棵常青树

辽宁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 本报记者 王明哲

来源:东方烟草报总期数:3016出版日期:2010-12-20

从2006年启动企业文化建设,到2010年将企业文化建设列入企业发展的13项基础管理课题之一,辽宁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着眼自身实际,在务实中求突破,紧紧围绕“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形成了以“责任文化”为核心,以“魂、根、形”为特色内容的企业文化架构体系。

“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种花给别人看,而是要种出一棵常青树!”对企业文化建设,辽宁省局(公司)局长(总经理)赵振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用心树“魂”

“我是带着„责任‟二字来辽宁烟草工作的!”这是2005年8月赵振林到辽宁省局(公司)上任后,在员工大会上说的第一句话。在他看来,一个人有责任心,才能把工作做好;一个企业有责任精神,才能取得长远发展。

赵振林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的奥运会,在马拉松比赛颁奖仪式结束一个多小时后,人们得知一个惊人消息:有名选手还在跑,比赛还在继续!这名选手就是坦桑尼亚的阿赫瓦里。原来,他在比赛中受伤了,却硬是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地向终点“跑”去。最终,他到达了终点,并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是什么促使这名参赛者受了伤却仍然坚持跑下去,直到终点?我认为就是责任之心!对国家、对个人的一种高度负责!”赵振林说。

辽宁省局(公司)领导班子认为,要实现各项工作上水平,离不开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员工。只有员工心存“责任”二字,有担当、尽职责,企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因此,辽宁省局(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之初,就将“责任”作为企业文化之魂,并不断加强全员宣贯,促使责任理念深入人心。

“宣贯,是树立文化之„魂‟的关键环节,是辽宁烟草„责任之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的重要基础。”辽宁省局(公司)副局长孙世夫的话,反映出辽宁烟草人对企业文化宣贯的重视程度。

从企业文化建设之初的“一把手论坛”,到不久前开展的“责任文化”书法绘画比赛巡回展览,辽宁省局(公司)始终围绕“文化入脑、责任入心”的宣传目标,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贯活动,力求在全员心中树立起企业文化的“责任之魂”。

2009年,在企业文化故事会上,14名一线员工用精彩感人的故事,形象诠释了责任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岗位在我身,责任在我心”演讲比赛中,普通员工用真情诚挚的话语,讲述对责任文化的理解和践行,彰显出责任之心,掀起了全员“抓规范、提效率、增活力”工作热潮。

“今年,我们还组织了践行„两个至上‟先进集体、先进人物事迹巡回报告,„责任杯‟篮球赛,„责任文化‟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辽宁省局(公司)政工处处长王树诚告诉记者,“通过故事会、演讲比赛、书画展览等员工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我们的责任文化理念走进了员工心里,逐渐成为他们履行岗位职责的价值准则。”

深入植“根”

树木常青,根系必须扎得深。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是什么?辽宁烟草人的回答是制度。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制度是文化理念被员工认同并自觉践行的根本保障,也是我们企业文化成长为常青树的根基所在。”孙世夫说。

伴随着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日益成熟,辽宁省局(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制度建设,将企业文化之“魂”植根于制度之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把讲责任贯穿到各项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和凝聚功能。

在以制度为根的理念下,辽宁省局(公司)所属各单位制度建设成绩斐然。沈阳市局(公司)在创新企业文化理念升级的同时,对企业制度规范进行全面梳理、审定整合,建立了人力资源、品牌管理、客户服务、物流运作、协同营销、专卖管理、督察考评七大应用体系;抚顺市局(公司)将企业理念融入各项制度之中,优化企业制度73项;辽宁省烟草进出口公司借助《企业“和”文化手册》编写工作,修订完善了4大方面48项企

业制度……

“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导,辽宁省局(公司)系统对制度进行了全面审视和修订,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孙世夫告诉记者,辽宁烟草将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将文化理念逐步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为企业文化“固化于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全力塑“形”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文化建设,重在“落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辽宁烟草人把文化“落地”形象地比喻为“显形”。所谓“形”,就是企业文化之“魂”在企业及员工行为上的显现。

如何塑造良好形象,真正实现文化“落地”?辽宁省局(公司)给出的答案是:狠抓服务,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我们做企业文化,跟发展企业一样,不要昙花一现,而要基业常青。”王树诚告诉记者,在辽宁烟草人眼里,只有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服务品牌,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落地”。

因此,从建设之初,务实的辽宁烟草人就抱着“自己的文化自己做”的态度,不花钱请人来做,而是贴近实际,自我谋划,打造出属于员工的企业文化。同时,积极着力于服务品牌打造,以此为“形”促使文化“落地”。

自2008年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年”活动以来,辽宁省各地市局(公司)提炼服务理念,确立服务定位,狠抓服务品牌打造,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为实现服务品牌化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

作为辽宁省局(公司)系统服务品牌建设的第一个试点单位,本溪市局(公司)逐步完善“溪水服务”理念系统,建立“溪水服务”体系,编写《“溪水服务”手册》,收集整理《“溪水服务”案例故事》;

沈阳市局(公司)成功打造了以“做人如水、做事如阳”为服务理念、以7个对象(企业员工、消费者、零售客户、工业企业、企业自身、烟草行业及社会)为服务主体的“阳光”服务品牌;

丹东市局(公司)在打造“春雨”服务品牌中,积极构建包含服务品牌理念系统、服务品牌运行系统、服务品牌传播系统、服务品牌支撑系统为组成部分的服务品牌文化体系;

……

服务品牌建设与网络建设、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紧密结合,体现了“责任烟草”的理念,大大提升了辽宁省局(公司)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种出一棵常青树!”这是辽宁烟草人对企业文化建设孜孜以求的目标。五年来,以此为追求,辽宁省局(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由试点引导、全面启动到深入推进,呈现出以文化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态势,“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和责任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员工队伍活力与日俱增,企业发展生机勃勃。

第二篇:老板后来成了总统人物故事

二十世纪80年代,印度一家研究所刚刚上马一项重要的工程,大约70名科学家没日没夜地工作着,他们的压力很大,老板的要求又高,搞得所有人都很紧张,但又都对老板很忠诚。没人想辞职。有一天,一名科学家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怯生生地对老板说:“先生,我答应了我的孩子们,要带他们去镇上的博览会参观,所以我想在下午5时30分请假回家。”老板对时间的要求很苛刻,科学家几乎没抱什么希望。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老板这次痛快地回答:“行,你今天可以提前离开办公室。”

科学家开始工作,下午继续他的工作。像往常一样,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他的工作中,等他觉得快要完成这一天的工作时,他看了表,已经是晚上8时30分了。

他这才猛然想起了答应过孩子们的事,他去找老板,但老板不在。既然早上已经和老板说了,他就收拾了一下办公室,然后就回了家。想到让孩子们失望了,他的内心里充满了歉疚。

进了家门,他发现孩子们都不在家,只有妻子一个人在厅里看杂志。他知道,妻子肯定会和他发火了。没想到妻子温柔地问他:“你想来杯咖啡吗?要是饿了,我马上给你做饭去。”

男人说:“要是你想喝咖啡,他也来一杯,可孩子们都在哪儿?”

妻子回答:“你不知道?你的老板在下午5时15分来了,他带着孩子们去博览会了。”

科学家听了心里一阵感动,老板知道,他在完成工作之前足不会离开办公室的,但又怕他让孩子们失望,所以老板才亲自带他的孩子们去博览会参观。

老板没有精力每次都这么做,但偶尔的一次关怀也会获得员工对他的忠诚。这就是为什么桑巴在那样极大的工作压力下还对他的老板忠心耿耿。

这位老板就是后来的印度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

第三篇:老板就是老板

再次阅读《一位总经理的辞职信》,已经没有第一次阅读时心情跟随作者的思维起伏跌宕的感觉,倒是多了几分冷静与清醒。读到信的末尾,忽然感到我们需要回归本源,回到一个最简单、最明确、最基本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老板就是老板”。

愚顽说“老板就是老板”。

1、第一层意思是说职业经理人与老板是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的。用古话讲:老板是“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经理人是“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板是“道”,企业经营的“深度”,决定于老板的“高度”;经理人是“德”,企业管理的“成效”,决定于经理人的“承载”;老板是“无”,“名天地之始”;经理人是“有”,“名万物之母”。用现代语言说:老板应该是预言家和梦想家,能够在困难中发现机会,能够把不起眼的小事转化为难得的机遇,能够点燃变革之火,不断把企业引向未来;老板需要是战略家,善于发现新的市场,发明新的经营模式,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处理未知的世界,变潜在的可能性为现实的可能性。经理人是计划者,是秩序的维护者;是执行者,是行动的专家;经理人能够在一片红火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分析的清清楚楚,把行动方案设计的天衣无缝,把执行变成庖丁解牛一样的艺术;经理人是现实主义者,不断的追求落实、确实、真实„„无论古文今语,老板与经理人的角色定位都是了了分明的,万万不可错位,即便经理人做到CEO,也不过是个“首席执行官”,是个“掌柜的”。老板即便如黄光裕身陷囹圄,他也还是老板,还是东家,容不得经理人暨越。既然做了职业经理人,就必须懂得自己的“本分”,否则与老板闹翻了,“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除了两败俱伤,没有更好的结果。“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很可能你的职业经理生涯就此到头了。当然如果经理人幸运的遇上了,能够共同成就一份事业的老板,则是双方的幸运。 愚顽说“老板就是老板”。

2、第二层意思是说你和你的老板不属于同一个“阶级”,你做到了CEO,也还是一个打工者。愚顽曾把打工喻为“当保姆”,实在说,打工的人与工作的关系,保姆与所照看的孩子的关系,在感情上都是不容易拿捏的。如果单纯处于

一种交易层面,用零度感情去对待工作,对待孩子,做到合格已经很不错了,做出点起色基本没有可能。但是,如果打工的人对工作太投入了,就像很多人说的“当成自己的活来干”,也会像保姆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一样,当不得不把孩子交给他的父母的时候,保姆的感受是不会好的。这是一个难题。好在现在不是“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只有一个“雇主”的时代了,打工者不需要如古代臣子那样在一棵树上吊死,也无需为老板的糊涂而死谏。请记住,老板就是老板,即便他是个阿斗,他也不是你爹、不是你兄弟,更不是你儿子,他只是一个雇主,是经理人的一个“客户”,而经理人不过是老板的“人力资源”供应商。道不同,不相为谋,合不来的时候,你可以祝福老板好运,自己走人就是了——作为供应商换一个客户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失败”,起码比夫妻离婚来的容易。

愚顽说“老板就是老板”。

3、第三层意思是说,你不要自认为比老板高明,就想当老板的“帝王师”。老板再不济,他也是自己打拼出来的,能够做到今天,他就一定有独到之处,而没有创业经验的你不要以为自己比老板多读了几本书,多在某某世界五百强企业呆了一段时间(八成你只是一个大体系中的一个部门领导),就认为自己一定比老板高明。老板要的是替他干活的人,不是一个指手画脚教他怎样干活的人。有时候,即便你的确比老板更高明,也请你收敛锋芒,放下当“帝王师”的梦想,诸葛亮遇到刘备的几率不会很大,还是夹紧尾巴为好。有时候,老板的确在玩火,的确可能让你眼睁睁的看着他葬送公司的前程,但你也要知道,他葬送的是他自己的公司,他把自己的孩子从保姆手里要回去自己养,养得再瘦弱也轮不到保姆来指责,他就乐意挖个坑自己跳也是他的“自由”。其实一个老板的成熟,真的还必须让他去失败几次,或者在失败者的尸骨堆里,才能成长起真正的资本家和企业家。有时候老板不栽上几个跟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是不能汲取教训的。这时候你如果害怕企业经营失败损害你的职业经理个人品牌,唯一的选择就是早一些离开。也许等老板折腾过了,失败过了,明白过来了,你还有机会临危授命,重整河山,给你的职业生涯平添一份光荣。假如你真的具备给老板们当“帝王师”的才能,又天性适合这个角色,那么就不要做职业经理人,还是换一个行当,去做老板们的外脑就好了——甚至如南朝梁时陶弘景那样成为某个企业的“山

中宰相”,但也毕竟不是真的宰相,必须甘心情愿做“后山人”,不能跑到前堂去的。

记住! 老板,就是老板!

这个简单的事实,会让职业经理人,头脑清醒一些。

第四篇:好老板不如坏老板

“好”老板不如“坏”老板

这里的“好”和“坏”与我们平常理解定义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指一个人的品质,而是指一种行事风格,而且大多是“对内不对外”的行事风格!

证据表明,“坏老板”领导团队的执行力远远胜过“好老板”。因为“好老板”希望扮演着所谓“人见人爱”的“和稀泥先生”:员工任务没有完成,他情有可原;员工犯了原则性错误,他认为不必大惊小怪;订单丢失了,他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坏老板”的表现却完全相反,甚至有时候会对员工的某个小缺点“锱铢必较”,甚至暴跳如雷(谁会想到这种略显苛刻的要求让人感觉不舒服,却是对员工一生进步最大的帮助)。因此,所谓“好老板”往往是妇人之仁,所谓“坏老板”往往是真大丈夫!

同样,“坏老板”和“好老板”对自身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样,“好老板”更容易原谅自己的错误和失误,习惯性的为自己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坏老板”则对自己的要求异常严厉,行事果断高效,注重行动表率,对客户的需求更加关注,对成功的欲望更加强烈,是“自然领袖”,他绝不允许在自己身上存在低级错误,甚至他会自我惩罚。

不过,“坏老板”和“好老板”之间或许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风格”(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均不相同)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但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好老板”塑造的组织文化是“弱势文化”,侧重防守;“坏老板”塑造的组织文化是“强势文化”,侧重进攻。依据《哈佛商业评论》中的调查:强势组织文化平均所创造的经营绩效是弱势组织文化的一倍以上。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的家庭里也都存在一个“好老板”和一个“坏老板”,孩子往往更愿意听取那个“坏老板”的话,因为他知道就算不听“好老板”的话,他也不会轻易受到惩罚,顶多被唠叨两句。而如果不听“坏老板”的话,他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屁股要受罪、不能上桌吃饭等,所以,从听话照做的“投资损失比”来说(被惩罚的痛感),显然“坏老板”要远远大于“好老板”,而听话照做的“投资回报比”则可能是一样的。

下面是做一个“坏老板”所必须遵守的8大原则:

第一,“坏”得要真诚和真心:如果老板被员工贴上伪君子的标签,那么再怎么“坏”也让员工不服气、不信任(对人不真诚就算对人“好”也一样);

第二,“坏”前要先“好”:只有你曾经对人“好”过,比如:关怀员工、帮助员工提升能力等,你的“坏”才是对人恨铁不成钢的“坏”,而不是对人嫌弃厌恶的“坏”;

第三,“坏”得有资本:你要“坏”,首先得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最好还是资深的。或者具有其他超常能力,比如:知识面广博、判断力敏锐、人格魅力超群等,否则,你压根就没有“坏”的资本(职务权威并不是“坏”的资本);

第四,“坏”之前要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如果你经常“坏”错了人,那你的“坏”只不过是员工茶余饭后谈论的笑话;

第五,“坏”要对事不对人(即:对工作严厉,对人友善):要严格区分这二者的界线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那些“坏”的炉火纯青的老板才能很好的掌握这个度,不过,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可以讽刺挖苦但不可以侮辱人格。而且,就算对事也要区分“是否原则性的问题”,否则,就会变成小鸡肚肠的“坏”;

第六,“坏”的对象也要有所选择:尽量对自己的直接下属(或者亲近)的人“坏”,对间接下属则要“好”,因为直接下属平常和你近,了解你的脾气,当然,平常你所给他的“好”也会最多,这样“坏”起来就有了基础;

第七,“坏”出一种风格:霸道强悍但不飞扬跋扈,强势命令但不颐指气使,金刚怒吼但不气急败坏,前者是领袖的气势,后者是小人得志的嘴脸,故,宁做“恶人”,不做“小人”; 第八,“坏”得要有艺术:不是为“坏”而坏,要“坏”得让人心领神会,要“坏”得让人心服口服,要“坏”得让人肃然起敬,要“坏”得幽默风趣,要“坏”得有人格魅力,要“坏”得富有人情味,

要“坏”得铁腕柔情,要“坏”得被人喜欢;

有趣的是,历史往往是由“坏人”创造的,比如:半个“流氓”出身的刘邦、从小调皮捣蛋的曹操、逼父造反的李世民、没皮没脸的朱元璋等,因为只有“坏人”才敢起来造反和变革。创造好公司或许也是如此,因为“坏老板”有更坚强的神经,更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敢于打破常规的圈囿,突破习惯的桎梏和传统的束缚。商业竞争毕竟是一场“打硬球”的游戏,狭路相逢“坏”者胜,归根结底是“坏人”和“坏人”之间的竞争。

而现实中,绝大多数老板是介于“好”与“坏”之间,所以,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平庸的企业,而那些失败的企业则往往是由那些“该好时却坏,该坏时却好”的老板所经营的。

但就算有以上八大原则,还得申明一点:当“坏老板”的风险远远大于当“好老板”。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不具备当一个“坏老板”的潜质,还是老老实实当一个“好老板”,宁可让企业平庸,也不要让企业倒闭。

最后,不要试图通过和员工套近乎来领导你的员工,员工看重一个老板或一个企业无非两点:要么你带领他奔向一个光明的未来,要么你现在就给他一个满意的回报。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企业更加成功,就不妨先当一个懂得怎么去“坏”、然后再懂得怎么去“好”的老板吧。

第五篇:小老板经营事,大老板经营人

——看刘一秒老师《领导智慧》有感

今天买了刘老师的DVD《领导智慧》,深有启发。刘老师在选人的智慧中提到,小老板经营事,大老板经营人。当一个领导人,如果把脑袋和目光盯在做事上,就代表他是小老板;大企业家和大老板,都开始经营人。

的确如此,刚创业的小公司,员工也是比较少,小老板全盘抓,事必躬亲,专注于把事情做好,把业务做好。但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无论如何强大的领导都比不上团队的力量。做大企业,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市场,靠人脉,靠团队。所以大老板最首要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管好人,只有人管好了,才能使公司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都是一体的,从而使一群普通的人发挥不可估量的力量。 提到经营人的问题,那我们是不是按照传统的思维选择忠诚度高、德才兼备的人呢?刘老师告诉我们第一条,要选择认可我们产品、团队,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人,而不是选择那些所谓的优秀人才。第二条,要有强烈的企图心,没有企图心就没有尊严,有企图心的人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第三条,有良好的个性。领导人的个性比能力、经验更重要。有良好个性的领导有磁场,能吸引人。能吸引人的领导才是人才,否则就不是。第四条,必须有灵性和悟性。领导人必须有灵性和悟性,因为他们面对的问题复杂多变,往往需要非常规思维解决。而基础员工更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

掌握了经营人的智慧,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支庞大的团队,

用一群最普通的人来干一个伟大的事业,你的企业也就会无中生有,由弱变强。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以前老是感觉,成功靠自己,总是不断鞭策自己努力,现在发现,原来自己把自己当千里马了。何不改变一下思路,让自己成为伯乐,让千里马为自己工作呢。学会说服人、影响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本人来自激励人生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开锁标志范文下一篇:零能误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