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校领导面对面

2024-04-26

与校领导面对面(共10篇)

篇1:与校领导面对面

“与校领导面对面”提案反馈至九——十六 提案九:关于医疗服务的提案 反馈:关于同学反映的校医院有时会拒绝接受诊治很多不是很难的病症的问题,例如夜晚跌伤,以前会以灯光暗为由,拒绝诊治,权益君通过与校医院有关领导及医务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校医院有关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同学们普遍关心的校医院缺乏很多常备药品的问题,校医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常用药品的种类,例如感冒药和跌打损伤药品。提案十:关于食堂问题的提案 反馈:食堂餐具的卫生关乎每位同学的饮食与健康,对于同学所提出的中苑一楼二楼食堂的餐具、筷子、勺子等餐具的清理存在的问题,权益君通过与后勤服务中心和伙管会的交流与合作,食堂已经将餐具的卫生清洗高度重视,同时,后勤服务中心与伙管会也会定期的对食堂餐具的清洗消毒情况进行检查,细心观察的同学也能够注意到食堂在吃饭时间都有伙管会以及后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值班,也欢迎广大同学向我们的工作人员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关于饭卡充值的服务人员常常不能及时到岗的问题,通过权益君的有效沟通,工作人员的出勤情况较上一学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权益君也提醒大家,请大家注意饭卡充值的时间,以充分安排好饭卡的挂失、补办与充值。提案十一:关于图书馆的提案 反馈:图书馆自习区座位问题经过以往活动已经有了不少改善,尤其是考试复习期间的管理明显提升,但是图书馆的座位仍然是供不应求,占座现象严重,权益君通过与图书馆及学校有关方面的接触与建议,学校同意在考试期间开放东苑食堂为自习地,同时,学校也在不少教学楼自习教室安装了空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占座难的问题。在此,权益君也呼吁同学们在图书馆合理利用好座位,充分利用好学习资源,尽量配合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

提案十二:关于校车服务的问题

反馈:对于同学们所普遍反映的学生个人不能乘坐校车的问题,通过权益君的走访和沟通,学校有关方面已经同意在不影响教师乘车的前提下校车对学生开放,但同学们必须凭学生证等有关证件,也请同学配合校方工作。提案十三:关于改善校园内基础设施的提案 反馈:对于上一学期同学普遍关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前的大型路灯倾斜,可能导致危险的问题,通过权益君的努力,而今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倾斜路灯已经修好。还有对于校园内多数地灯及路灯损害的问题,经过权益君的反映,也引起了校方的重视,而今很多损坏设施已经得到更换,对于校园内多处路面窨井盖丢失或者损坏更换不及时的问题,经过权益君与物业的积极沟通,物业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同意今后加大对校园内基础设施的定期的检查与更换,同时我们也需要大家的帮助,希望大家发现基础设施损坏以后,尽早向物业及权益部反映,这样问题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解决。提案十四:关于校内车辆限行管理的提案

反馈:现有的限速规定难以起到限制作用,同学反映,虽然已经设立多处减速带,但是对于多数车辆尤其是校外车辆收效甚微,我们也与学校保卫处进行了一定的沟通,他们回应将会在上下课高峰期安排人员在重点路段进行检查,也请同学对此问题建言献策。提案十五:关于校内治安的提案

反馈:对于同学们反映的校内失窃现象严重的问题,权益君通过与保卫处及宿管会的合作,此类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权益君希望同学们能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的意识,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失窃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同学反映的晚上校内多处有女生被骚扰的现象,权益君通过与保卫处的沟通与交流,保卫处同意在晚上加大巡查力度,同时,保卫处也体现广大女同学在晚上尽量结伴出行,加强自我防范的意识。提案十六:建议设“校长开放接待日”的提案

反馈:学校领导很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学生对学校的工作开展情况也十分关心,但是同学们对于学校为同学们服务的工作成果了解甚少,缺乏直接交流与沟通的途径。所以有同学建议设立“校长开放接待日”,权益君对此也在做各方面的努力,希望早日落实这一建议,同时,通过与校方的有效沟通,校长明确表示,

篇2:与校领导面对面

10月13日下午2:30,“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活动在生命科学院报告厅举行。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校党委副书记王传中出席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教务部,学生工作部,后勤保障部,研究生院等12个部门的相关领导。数百名来自各个院系的新生,老生以及研究生代表聆听了校长的精彩发言并向校长提问了多方面的问题和建议,校内外多家媒体对该活动进行了采访。

建顶天立地的大学

活动一开始,李晓红校长介绍学校发展思路和目标,发言主题为“谋划未来发展,夯实办学基础”。发言中,李校长多次强调要把武汉大学建设成为一所“顶天立地”的大学,并详细介绍了为实现该远大目标所设想的总体框架。总体框架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1~2015年,稳固提升武大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位置;第二步,到2020年,武大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进入世界名校前200名;第三步,到2043年建校150周年之际,武大要冲进世界名校前100名。谈及武大近期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李晓红充满了喜悦和自信。

学校工作重点

李晓红评价说:“武大文科拔尖,立刻也很牛气。”为实现武汉大学成为世界名校的目标,未来几年中学校将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提高国际化水平。45岁以下具有国外学习,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将由现在的30%提高到2015年的70%;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加大与大陆,港,澳,台及国外高校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二

狠抓教育质量工程,重点建设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时间和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投入1.1亿元促进学术发展。在人文社科领域,要凸显我校哲学社会研究“国家队”的优势和意义;在自然科学领域,力求在国家科技一等奖和nature,science,cell三大论文上实现零的突破。

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汉版“常青藤”。两校学生可以相互选修课程,并模仿牛津剑桥举办东湖划龙舟比赛;双方将加大互推免试研究生力度,实现教学资源,图书馆资源,网上课程共享,成为同城双名校既合作又竞争的典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已完成杨家湾改造,工学部学一,四食堂改建,图书馆扩建,部分宿舍安装空调 热水器,学生食堂,浴室改燃(煤改气),机动车辆门禁管理系统试运行等多项工程的建设。大家更为关心的就是学校目前正在实施的工程:1 医学教学科研大楼 2 空调热水器进宿舍工程 3 枫园留学生宿舍 学生公寓工程 4 凯迪新能源大楼工程 5 万林艺术博物馆工程 6 当代研究生活动中心工程 7 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工程 8 枫园教学楼工程 9八一路下穿通道建设工程 10 物理大楼新闻院扩建工程。其中万林艺术博物馆由校友陈东升捐资一亿元并负责全部工程事务,另外两名校友分别为凯迪新能源大楼捐资1000万,为当代研究生活动中心捐资3000万。八一路下穿通道工程将于2011年底动工,于2013年120周年校庆之前完工,校门前将建成一个广场,实现文理学部与信息学部的“无缝连接”。闻此喜讯,在场学生掌声雷动。

学生代表提问

校长介绍完学校工作安排后多位学生代表争相提问,一位来自新闻院的学生代表连问四个问题,校长对此表示非常满意,并作了详细回答。学生代表的问题有关生活 学习教学设备 图书馆开放 校庆筹办 研究生外推指标等多方面的内容。校长回答说,校庆筹备委员会设立了学生参与校庆活动组,以加强学生参与校庆筹办的力度,届时志愿者可达几千甚至上万:机动车辆门禁管理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试运行一个月后将开始收费;关于多媒体教学设备,校长承诺会及时检查并更新,确保教学质量;一人文社科院学生提出了“学生教授都觉得某项课程安排不合理,如何表达诉求”的问题,校长表示会帮忙询问并给出回答。对于图书馆何时开放的问题,馆长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给予理解,由于工作的复杂性,特别是大理石地面需要养护,因此开馆时间将推迟一周,预计在10月25号~30号之间开馆,馆长希望学生们能做文明读者,以增大图书馆的开放性。

下午4:40左右,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该活动将每两周举行一次。

篇3: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

藐视公众派。这种领导干部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对媒体和新闻记者极不重视, 回答记者提问时官腔十足, 包含藐视的情绪。他们自认为拥有可以不受一切监督的身份和地位。

2009年6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就郑州市须水镇经济适用房用地建别墅一事, 采访时任郑州市规划局主管信访工作副局长的逯军时, 逯军质问记者:“你们广播电台管这闲事干什么?”“你是准备替党说话, 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句超级雷人的言论, 引来舆论众口一词的谴责。

抵制威胁派。有些单位和官员禁止记者采访, 在无奈面对记者提问后一问三不知, 以一句“无可奉告”应对所有问题。采取威胁记者、扣押采访人员的方式阻止采访报道, 与记者发生肢体冲突, 抢砸采访器材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2010年4月14日, 浙江省瑞安市公共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士勇对前来采访的《法制日报》记者说“记者证在我们这里是没用的”, 拒绝记者采访 (《法制日报》2010年4月16日) 。

“摆拍作秀”派。有些领导干部并不抵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 相反还积极配合, 有官员开通了博客, 有官员在网上直接发帖与网民互动。在百姓以往的观念中, 领导干部是高高在上的, 是执法者, 而这突如其来的“平易近人”往往让人难以接受。便有人认为这些官员把媒体作为自我作秀炒作的工具, 为自己树碑立传。

2008年11月, 一则题为《县纪委书记卸任, 百姓“万民伞”相送》的博客, 将江苏省泗洪县的纪委书记王守权推到了聚光灯下。写博客的是该县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 他本想与大家分享那感人的一幕, 却遭遇了网友的“思维定式”:网友对“万民伞”的批评和质疑远多于感动。 (《南方都市报》2008年12月1日报道)

真情流露派。在政府机关中, 通常都是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 接受采访, 那些平时没有接受过采访的领导干部, 在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突如其来的采访, 会不知道自己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甚至觉得自己是在接受质问, 自己在媒体面前是个弱者, 难免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2009年, 央视《焦点访谈》记者追问天津市政公路管理局规费处副处长刘博, 这笔五年来与养路费捆绑收取的贷款道路建设通行费款项的具体去处时, 该处长并未正面回应, 却称“因为这个事我不好再说太细”!

领导干部要学会面对媒体, 这将是以后培养和选拔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 领导干部应当如何面对媒体呢?

放下架子, 加强与媒体人员互动。许多领导干部视媒体和记者为“敌人”, 总觉得记者要从自己口中挖掘出坏的消息, 在媒体上大肆渲染。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则认为记者不是敌人, 而是一个挑战者。从信息的交流角度来看, 通常是发生了“情况”, 而记者将“情况”反映给政府并需要及时从领导干部那里得到信息, 把得到的信息反馈给公众。

领导干部应该充分意识到, 自己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媒体充当了百姓和政府之间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媒体通常是代表了百姓的心声而非某个人的意见, 媒体人员能够亲身感受和深入了解到基层的许多实际情况, 其所采写的报道更具有真实感、针对性和指导作用, 是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一条重要途径。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态度就是面对民意的态度, 对媒体的感情折射出对公共利益的感情。

面对媒体应该淡化“官员意识”, 放下高傲、抵制甚至是恐惧的情绪, 本着为百姓解决问题, 为民生做贡献的原则, 学会利用媒体把政府所关心的事情和问题变成广大公众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使政府的议程、媒体的议程和公共议程三合为一, 更有效地引导舆论, 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 促成领导干部与媒体双赢共存的局面。

关注媒体, 培养官员的媒介素养。要学会了解和利用媒体资源, 就要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对媒介知识的了解, 以及新闻传播流程和新闻价值标准的了解, 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 以免受媒介传播的误导, 并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

通常具备了媒介素养的人, 一方面, 可以增加对媒介的了解, 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 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另一方面, 可以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 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 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简单地说, 领导干部一旦具备了媒介素养, 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大众传媒, 懂得利用大众传媒, 积极地参与大众传媒。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媒体, 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特别是关注网络舆论, 善于运用手机、播客、微博等新媒体工具进行民意调查, 发现并及时解决网上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社会矛盾。

抛开“官腔”, 利用语言引导舆论。在与记者和媒体打交道时, 需要了解记者的行为模式, 简单的问答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善于以灵活的方式与记者交流。简单地说就是抛开“官腔”, 避免长篇大论、工作总结式或者会议报告式的回答。

新闻报道通常要求语言规范, 并且要做到真实、准确、客观等, 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应当语言简洁, 重点突出, 思路清晰。有些问题只是需要直接明确的回答, 就不需做到面面俱到, 不然会模糊重点, 起到相反的作用。

面对记者咄咄逼人的提问时, 领导干部不要采取针尖对麦芒的方式去应对, 在回答时应当诚恳、大方, 要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真实全面地传达信息, 才是解决问题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篇4:领导者如何从容面对媒体

去年我曾接受过中国国内一家媒体的采访。那天的采访主题围绕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历程及演变展开。采访我的记者非常聪明,总是想引导我批评中国人力成本增加的问题。这不是个新话题,却是时下所有媒体热议的焦点。不过,我也是有备而来的,我并没有直接给出那位记者想要的答案,而是借此机会强调了一下我自己的观点。这得感谢我刚来中国赴任时接受的媒体采访培训,此时真是派上了用场。

我还记得刚来中国赴任时,他们让我坐在一个房间里接受模拟采访,摄像机就那么直愣愣对着我,各种问题向我轮番涌来,搞得我很紧张,紧张到笑场!录像时我还觉得挺好笑的,但当他们回放采访录像时,我真是尴尬万分。想象一下如果这是一次真实的电视直播,后果会如何?!尴尬归尴尬,但我还是迅速学到了不少技巧来应对媒体采访。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你要有自己的见地,得明确自己希望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其次,并不是每个问题都值得回答,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说:“这是个很棒的问题,但今天我想来谈谈……”第三,要知道你懂的东西可能远比记者多,所以一定要自信,别怯场。最后,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千万别忘了这些是你所传递信息的一部分。因此,你得看着记者的眼睛,别坐立不安,保持微笑,并注意手的姿势。

没错,你一定要克服怯场心理。怯场是很正常的事,对一般人来说,在公开场合发言往往是最让他害怕的事,这种恐惧有时甚至超过对死亡的恐惧。如果15年前你让我坐在电视摄像机前面,录制直播访谈节目,我一定会说你简直是疯了。实际上,过去我是个很内向的人,连参加个鸡尾酒会我都会感到紧张,害怕跟人打招呼寒暄。如果给我两个选择,做公众演讲还是在鲨鱼池里游泳,我一定心甘情愿地选择与鲨鱼共舞。有趣的是,时间会让人改变。现在,我很喜欢在公众面前发言演讲。

我还清晰地记得我的转折点。那是若干年前的一次GE金融亚洲年会前夕,我必须在第二天对500人做演讲,这让我十分焦虑,寝食难安。彩排时,我紧攥着演讲笔记。这时,GE金融亚洲区的头儿丹·马德(Dan Mudd)朝我走来,他一把夺过我的笔记,当着我的面把笔记本撕得粉碎。看着我惊恐万分的表情,丹说:“Mark,你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要讲什么,所以只管去讲你的故事,你得放开胆子让自己试试,此时不试,更待何时?”

丹是对的。第二天,我的演讲非常成功,即使我忘了一些要点,但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我自己的演讲内容只有我一个人最了解。后来我变得越来越自信,也渐渐喜欢上演讲和接受采访,而且再也没有借助过笔记。

这几年我还时常有机会去电视台的直播间录制访谈节目。每次接受完电视采访,我都很开心,因为整个过程挺有意思的。在此,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些录制电视访谈节目的心得。前两条与接受平面媒体采访一样,理清思路非常重要。你得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主题是什么?另外,你不想回答的问题,可以不必回答,要知道,你才是访谈的主导者,而非坐在你对面的主持人。最后一点是电视采访特有的,要记住,当你进入演播室的那一刻,采访就已经开始了,而不是摄像机打开时,所以你要从一开始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问:“嗨,Mark,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前面那位报纸记者问你的中国人力成本增加的问题,你到底是怎么回答的?”好吧,现在就让我告诉你在那次采访中,我和记者是怎么聊的。

我对记者说:“GE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及基础设施公司。我们掌握着部分世界尖端技术。人力成本对一些企业也许至关重要,但却不是GE关注的头等大事。我们是一家全球化企业,我们总是将最好的资源投入到最好的地方。中国是GE最为看重的市场之一,因此每年吸引GE大量投资。我们知道中国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我们不应再将其简单视为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价值链上游,并努力提升其创新能力。廉价劳动力已成为过去,增加劳动附加值及创新力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你发现了吗?我已经将一个可能非常“棘手”的人力成本话题引导到了培养人才和创新能力。看见记者边听边点头,我接着说:“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及高质量技术人才的涌现,这些对GE来说都是巨大的机遇,我们肯定会牢牢把握住这个机遇。”

瞧,从当初手里不拿稿子就不敢当众发言,到现在对接受媒体采访驾轻就熟,这真是一段有趣的人生经历。哦,我差点忘了,想从容应对媒体采访,有一个因素万万不可少,那就是要有一支卓越的公关团队。我很幸运,因为我有这样一支出色的团队,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比如前面我提过的模拟采访培训,这帮我远离了不少麻烦。

篇5:面对面活动领导讲话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邀请了市级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和部分企业,共同参加“打造优质政务服务承诺面对面座谈会,目的是搭建企业与政府交流的平台,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彼此友谊,进一步帮助支持区内企业快速成长,全力将*打造为投资环境最优越的发展区域。在此,我代表**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区各项工作的市级相关部门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召开的座谈会很有必要,也很有成效。各个企业代表畅开胸怀,全面反映了政务服务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就加强政务服务提出很好的意见与建议;相关市级部门和服务企业以自身职能职责角度作了全面解答,并就进一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作出了庄严承诺!

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区、市级相关部门坚持服务企业为第一责任,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对待,尽最可能地为#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全力以赴地支持#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以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为切入点,不断转变服务方式,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实施跟踪服务、上门服务、一条龙服务;通过以转变机关作风为转折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在行政审批、政策、资金支持上,能提供方便的,尽最大努力提供方便;能给予优惠的,坚决给予优惠;能协调关系的,千方百计予以协调。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得到了各投资企业的普遍认可与赞许。

政务服务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环境和政务服务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应该看到,我们的政务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还存在一定差距,审批时限较长、审批环节过多的问题也没得到彻底解决。当前,#区正处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内现有各类企业108家,规模以上企业53家,正处在快速成长的时期。今年以来,#区竣工投产项目 个,开工建设项目 个,加快准备项目 个,这些项目是#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他们能否最大发挥效益、最快建成投产,都需要一个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需要市级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与帮助。我们真诚地希望市级相关部门一如既往地支持#区企业发展,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坚决兑现服务承诺,不断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固化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能,真正做到服务质量不打折扣,覆盖服务环节不留盲点,提升服务水平不遗余力,将开发区打造为“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成本最低、社会信誉最好”的投资环境。同时,也希望#区各企业在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支持帮助下,干大事,创大业,进一步加大投资、加快建设、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坚信,有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区各企业的不懈努力,#区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优,成为吸引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越来越好,牢牢占据全市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篇6:领导该如何面对员工离职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面对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时,以下四个想法是领导万万不能有的。

第一:员工离职对企业来说是常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企业领导者这么想,那他就是在逃避问题,因为高离职率绝不是企业常态。

第二:主管只需保证日常运营即可。各层级领导者忙于应对日常运营的要求,对绩效差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会直接打击高绩效员工的士气,这些好员工不走才怪。

第三:有人在岗即可,至于他能否胜任另当别论。如果招聘经理逮着一个能满足最低入职要求的人就立即把他推上岗位,甚至聘用临时工,如何保障他们能正确地完成工作?

第四:员工离职这个问题是归人力资源部门管的,跟我无关。其实这个问题是需要所有管理者合力来解决的,而人力资源部门能为更快地解决员工离职问题提供行政支持。

篇7:面对领导紧张焦虑怎么办

我们可以很好的和同事相处,但是在面对上司的时候老是会克制不住的紧张,如何克服自己的这种心理,面对上司老紧张怎么办?

看到上司就底气不足、需要和领导沟通的事情能躲就躲、说起话来磕磕巴巴……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样的“惧上症”并不少见。除了领 导本身的威严感,在“步步惊心”的职场,很多人小心谨慎,害怕自己出错误,很容易不自觉地逃避“和上级沟通”这种容易出现漏洞的情景,久而久之,变成了 “惧上”心理。

可是,如果长期缺乏沟通,不仅影响自信心,领导难以真正了解你,还很可能失去很多宝贵的机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我们 首先要抛弃“不能与上司太多接触”的思维定式。可以告诉自己,和上司保持良好沟通,也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获得上司的支持、把握工作方向,工作才 能更加得心应手。此外,不要害怕在上司那里“碰钉子”。有时,即使遭遇领导的批评,也多数是出于全局的考虑,不要把这些话放在心里,更不要以为上司故意刁 难自己。当然,平常生活中也可以找一些机会,与同事、上司一起活动,通过共同的话题和兴趣,拉近距离。

篇8: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闻媒体

1 为什么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一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媒体的迅速发展, 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也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公共突发事件, 考验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科学执政能力。领导干部是否敢于并擅于同媒体打交道, 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 相信媒体, 支持媒体, 充分发挥媒体引导舆论、激浊扬清的作用,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有效地防止“流言”、“谣言”的发生, 有效地阻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淆视听, 赢得老百姓的信任, 有效地保持社会政局的稳定, 这就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最好体现。

二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现实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善于利用媒体搞好对内宣传,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也要善于利用媒体搞好对外宣传, 及时妥善回应国际社会的舆论关切, 有效影响国际舆论。

三是领导干部履行工作职责和展示良好公众形象的需要。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媒体推动工作, 将有助于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有助于发扬民主、科学决策, 有助于联系和组织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助于塑造和展示党和政府良好形象。同时, 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大众媒介日益渗透人们生活的今天, 领导干部要塑造个人及所处组织机构的良好形象必须借助媒体。普通公众不太了解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 更少有机会接触领导, 公众对自身经验范围外事物的印象主要来源于媒体。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介, 在媒体上塑造良好的形象可以得到公众的肯定和支持, 赢得公众的好感, 有利于树立公众对领导干部乃至整个机构的行为信心, 对其产生一种信赖的心理倾向。良好的形象一旦经过媒体传播将深植于公众心中, 它就形成了领导干部的无形财富。作为领导干部, 如果不擅于与媒体打交道, 小到影响其本人的形象和影响力, 大到影响其领导的地方的工作效能、经济发展。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擅于运用媒体造势, 获得最大的舆论支持, 赢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

2 正确认识和对待媒体的作用

众所周知,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导, 是政府和民众之间最有效的沟通媒介。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 民众能够及时了解政府的决策, 并向政府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做到政府、新闻媒体和民众的良性互动。

首先, 媒体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在我国, 主流媒体除具有报道新闻、提供资讯、影响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等功能外, 还具有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功能, 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资源、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体现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其次, 媒体在影响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我国宪法在一般性地规定言论自由之外, 又特别规定公民享有揭露和批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不当行为的言论自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 新闻媒体要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任何机关、组织、部门、行业、单位、企业和个人, 可以不接受媒体的表扬和赞美, 但无权利拒绝媒体的监督和批评。

第三,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 总是要先造成舆论。”他还多次给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撰稿, 留下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脍炙人口的新闻篇章。邓小平同志提出:“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1980年秋, 邓小平同志与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谈话, 向国内外宣使第二代领导集体将如何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当时, 外媒普遍认为“这是邓小平历史性的、出色的答记者问”。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 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 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正确对待舆论监督,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2008年6月, 他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 与人民网网友在线交流, 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面对面”, 被舆论称为历史性的“拥抱网络”。2009年2月, 温家宝同志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 在网上倾听民情民意, 纵论国家大事。3月份,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 领导干部要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 其中一条就是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是中央领导讲话中第一次着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媒体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同媒体打交道能力的殷切期待。

回顾近年来的重大社会事件, 不少是媒体事件、网络事件, 从中折射出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对媒体地位、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 在与媒体打交道方面表现出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党中央提出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3 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许多观点都还在研究和探讨之中。我个人认为, 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

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就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处理媒体关系, 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 首先要熟悉媒体, 选择适合自己并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交流对象, 主动培养与媒体间的感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协调媒体宣传。其次, 要适时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吹风会、座谈会、集中报道等活动, 与媒体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建立良性的媒体关系, 是把握舆论主动权, 争取有利的舆论环境的基本保证。

3.2 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 政府需要一个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系统。信息公开要走向常态, 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政府向党委延伸, 网络发言人亮相、政府微博开通等等, 近年来, 党委和政府与新闻媒体的交流互动越来越深入。这就更加需要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

从1982年钱其琛首次以新闻发言人身份面对媒体至今,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已走过30年, 基本建立了一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地方省市 (含省会市) 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1983年11月, 中央首次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 制定并下发了《新闻发言人工作暂行条例》。2009年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宣布, 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以来, 首次由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央部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信息。近年来, 一些省市政府设立“网络发言人”, 及时回答网民的疑问, 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这说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断趋向成熟。

3.3 重点提高领导干部面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 事实真相和谣言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国外有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名言:“当真理还在穿鞋, 谣言已经走遍天下。”实践证明, 处理突发事件, 正确引导舆论是关键, 一旦舆论引导不当, 就可能造成舆论危机, 引发社会危机。突发事件中处理媒体关系, 是非常态下同媒体打交道, 这不同于常态状况下与媒体的沟通, 在这种情况下, 更能看出领导驾驭媒体的工作水平, 更能考验领导的素质能力和工作作风。

自贵州瓮安事件以来, 不少地方在突发事件的媒体关系处理上, 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关键有两点:一是能不能及时公开, 迅速披露信息, 及时抢占舆论先机, 至少不要迟滞太久, 像2010年上海静安大火事件, 11月15日14时许, 上海静安高层住宅大火造成53人死亡、多人受伤, 16日凌晨,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宣布成立国务院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调查组, 制止了流言传播和事态扩大。二是能不能以真诚负责的态度面对问题, 以坦诚态度面对公众和媒体, 不回避工作中的失误, 勇于与个别违法乱纪干部做“切割”,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面对危机事件, 可以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危机初期, 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切忌封锁消息、隐瞒事实;要把握好先机, 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 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 先声夺人。危机中期, 要向媒体展示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 尽早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危机后期, 要利用媒体重建声誉, 重塑形象。只有自身声誉和公众形象重新建立起来, 危机处理才谈得上成功。在危机事件中平息事端、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 不仅是一种智慧, 更是一种能力, 需要一定的面对媒体的经验、方法和技巧。

3.4 要不断提高面对记者的能力

西方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 其职能不可小看, 他们直接操纵着媒体的言论, 引导着群众目光的焦点。记者的天职就是报道, 如果对他们回避甚至视为敌意时, 那无意之中势必会激发记者心中那猎奇尝鲜的渴望之心, 于是带来的便是无孔不入的报道和偏离事实真相的猜测。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轻视记者、回避采访或者盲目应对的心理状态, 要坦诚、自然、客观地应对记者。

国务院新闻办负责人赵启正认为:记者既不是你的上级、也不是你的下级;不是你的领导, 也不是你的同事;不是你的朋友, 也不是你的敌人;记者永远是你的挑战者。具体而言:一要尊重每一位记者。要“善待记者”, “不要给记者讲课, 因为他们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给记者做报告, 因为他不是你的部下;不要呵斥记者, 因为他不是你的敌人;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记者, 因为他们是你的合作者”;二要及时回应记者的来电来访;三要提供记者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四要利用事实来抓住记者的注意力;五要以事实为基础答复记者;六要尽量不要说“无可奉告”;七要不当众拒绝某位记者的提问, 并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八要不企图控制记者, 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

我们都知道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外交家。他的外交活动是他革命生涯中重要、辉煌的一部分, 与新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曾经有记者问他:“我们西方人走路总是挺起胸膛, 中国人走路总是弯腰驼背, 这是为什么?”周恩来回答道:“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 而你们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周总理的回答让外国记者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 最终尴尬、窘迫的是外国记者自己。还有一次, 在一次答记者问时, 有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 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听了这话, 周总理不假思索地马上回答道:“我们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 所以简称马路。”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 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 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 恐怕是那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从以上两个事例中,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受到一定的启示, 那就是要学习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外交智慧, 学习周总理应对记者的技巧和方法。同时, 领导干部要尽可能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规律, 减少与记者的矛盾与冲突, 学会吸引记者的关注力, 激发记者报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篇9:领导干部要学会面对挫折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经受不住挫折而自杀呢?影响一个人挫折承受力的因素主要有性格因素、人生信仰、兴趣特点、挫折经历、对挫折的认识、环境支持等。一个人的性格影响着他对挫折的态度和适应性。性格开朗、乐观、自信、坚强的人,在挫折面前能够百折不挠;而性格孤僻、内向、懦弱、心胸狭窄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低,往往禁不住挫折,在挫折面前失去应付的能力。道德观和人生信仰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具有坚定人生信仰和道德观的人,对人生的价值有着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为人生信仰的实现坚持不懈,有崇高的生活目标,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挫折承受力就高于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缺乏人生信仰和追求的人。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新事物的倾向。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一心为之而奋斗时,就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什么困难都不怕。

那么,怎样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呢?

正确认识挫折。正确认识挫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自己处于旁观者的位置,看到别人遭遇挫折时,或许有时还能作出一些较为正确的分析,而当挫折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要能作出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就不是很容易了。在挫折情景中出现许多不理智、不正确的行动,都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有关。

正确认识挫折,首先我们要看到挫折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因此,挫折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应当善于变换角度看待自己所面临的挫折。有的人在挫折来临时,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但他没有注意到,和那些更不幸的人相比,他可能还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正确认识挫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遭受挫折时,不能紧盯住它不放。挫折如果已经发生,那就应当丢开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记忆里。

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外界客观因素;一类是内在主观因素。归因倾向于外在因素控制的人,惯常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可以是运气、机遇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归因倾向于内在因素控制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受内部力量控制,支配自己的成功、失败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技能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

进行正确归因,就是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是内外部两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正确分析归因,是应付和解决挫折情景的必要基础。把成败一概归因于外部因素的人,面对挫折会感到无能为力和束手无策,从而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把成败结果完全归结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过多地责备自己,也是不现实的,同样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的责任,有效地改善挫折处境。

调整自己的目标。人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总有一个标准,这个自定的标准,仅仅是个人对自己所达到的成就的一种愿望,与从事该活动后的实际结果不一定是符合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一定水平的目标,不然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但关键在于目标的水平高低和自身所确定的标准是否合适。如果目标过低,固然容易达到,但是那种成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对于增强自信心几乎没什么影响,而且自身潜能没有机会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由空虚、苦闷、不满足感所造成的挫折感;反之,如果目标过高,超过了自身能力,虽然会全力以赴,但是仍然力不从心,达不到自身希望的标准,这就会产生失败感,挫伤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确定适度的目标,是避免挫折和失败,获得机遇与成功,使自身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改善挫折情境。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或挫折感的主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以消除和改善,则挫折感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不复存在。如果能够预见到挫折的产生,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尽量将可能发生的挫折在发生之前予以消除,是最好的方法。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有所预测,就能够预防挫折的产生。挫折发生以后,经过认真分析,如果引起挫折的原因和挫折情境是可以改变或消除的,则应通过各种努力,设法将其改变,消除或降低它的作用。改变情境的一种方法是暂时离开当时的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对无法消除或一时无法改变的挫折情境,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就应设法降低和减轻挫折所引起的不良影响,一种方法就是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这样,就能提高受挫者对挫折的承受力,增加重新奋起的勇气和信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每一个正常的人,总要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生活上志同道合的挚友,经常能从他们那里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等,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依赖、友爱等)一般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恨、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属的集体,也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并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谋取集体的发展。这样,他就能被所处的集体所容纳和认同,避免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导致的心理挫折,即使偶尔出现这种挫折,也能很快消除。

当一个人满腹委屈时,到朋友那里滔滔不绝地说出来,得到同情与安慰,也许,朋友给你物质上的帮助是有限的,但给予精神上的帮助是无法计算的。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受人喜爱和欢迎,让人觉得跟自己做朋友十分有趣;同时又要关心他人,友好相处。有朋友,便有支持和鼓励,便一定能振作精神,从挫折中奋起。

作者单位: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篇10:与校领导面对面

领导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经历的风风雨雨迥异,他们的领导风格自然百花齐放,自然与众不同。因风格不同自然带来工作方式方法、问题解决方案何对下属要求等的差异,因此在一个单位,领导之间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是朋友。

作为下属,我们无法也不能评论哪一种领导风格的孰优孰劣,但是我们必须要有应对之策,进行有效沟通、先分析后执行等都不失为较好的应对举措。当然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领导之间的不同风格带来工作中的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下属没有选择领导风格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我们与其被动对待,沉沦痛苦之中,不如积极转变自身观念,迈出勇敢适应的第一步。

其次差异化应对。可以依据领导的价值观、沟通方式(喜欢听下属汇报,还是收看电子邮件等)、决策方式(一个人决策,还是开会集体讨论)、工作习惯(“早莺型”还是“夜猫子型”等等)等细节,对领导的风格进行对号入座,依据相应的领导风格找到对应的坐标和应对方式。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速度、方式和不同领导之间的速度、方式进行很好的匹配。

第三,综合不同领导的长处。由于我们会面对直接领导和分管领导甚至最高领导,他们之间的指令会有冲突,我们对他们各自的领导风格了解不是很多,因此在开始作为下属更多的是理解和配合,虽然这有一点点痛苦。随着双方熟知度和关系密切度的加深,我们可以和领导者在他的领导力和领导风格方面加强沟通,在合适的时机,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重要的是吸纳不同领导的长处,在领导风格某些薄弱方面及时“补位”和“救球”,起到桥梁作用,那么一方面既能够有力支撑领导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于职业发展也大有裨益。

最后要坚持主见。一味迎合领导人的风格乃是最大的忌讳。我们在职场生涯中肯定会遇见不同类型的领导人和领导风格,我们的应对之策应当是“以小变应万变”,不变则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如果再领导之间左右摇摆,甚至离间挑拨,那无异于自缚手脚。这是因为任何一个聪明的领导都明白,无原则的迎合本身就意味着背叛。

上一篇:小狗乖乖小学作文下一篇:夏天的街道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