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

2024-04-11

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精选9篇)

篇1: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

3.1数据匿名保护

大数据的匿名更为复杂,大数据中多元数据之间的集成融合以及相关性分析是的上述那些针对小数据的被动式保护方法失效,与主动式隐私管理框架相比,传统匿名技术存在缺陷是被动式地防止隐私泄露,结合单一数据集上的攻击假设来制定相应的匿名化策略。然而,大数据的大规模性、多样性是的传统匿名花技术顾此失彼。

对于大数据中的结构化数据而言,数据发布匿名保护是实现其隐私保护的核心关键技术与基本手段,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在大数据场景中,数据发布匿名保护问题较之更为复杂:攻击者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数据,而不仅仅是同一发布源。对网络用户中的匿名技术以及对于大数据网络下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相关的预测技术对于网络的营销业务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的企业还要进一步对匿名技术进行研究,保证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以及数据之间的应用安全。

3.2加强数据的监管

海量数据的汇集加大了隐私信息暴露的可能性,对大数据的无序使用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在监管层面,明确重点领域数据库范围,制定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和安全操作制度,加大对重点领数据库的日常监管。在企业层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定设备尤其是移动设备的安全使用规程,规范大数据的使用流程和使用权限。

3.3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

在我国现阶段个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大数据技术同步跟进还是新生事物,行业内部仍在不断地摸索中努力前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挑战,比如法律法规相对不够健全,相关的用户信息不能进行安全的保护等等。《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作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最高国家标准于2月1日开始实施,这项标准主要是在整个大数据的环境下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以及合理利用性进行相应的标准规定,这就进一步保证了在对用户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规范性。所以,在目前我国大数据的背景下,如果想要进一步对个人信息的安全进行保护,就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建立和完善。

3.4安全体系建设

在目前我国大数据环境下的社会网络,要对网络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以及相关的公约进行相应的建立,要想保证我国的社会网络行业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能够进一步提升,在市场上能够占有一定的地位,就要对相关的建立相应的安全体系,并且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进行进一步的保障,保证用户能够对网络行业产生一定的信任,并且能够在目前大数据的环境下能够获取一定的收益。

3.5提高个人安全意识

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是社会网络用户在大数据时代主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有力措施。如学习信息安全基本保护措施,加强对信息安全知识的拓展,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对相关的网络病毒特征进行了解,还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进而保护其他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还要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备份,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

对于网站以及相关的网络应用要进行相应的控制,保持其合理性的应用,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要将个人信息过多的放入到网络中去,对于分享的照片以及地理位置等等个人信息要进行相应的控制,还要对陌生人进行相应的访问权限设置,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要能够把控住,保证自己信息的安全性。

在访问网站时,会产生很多注册的信息,在注册的过程中要保证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透露。用户还要进行定期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根据相关数据表明,用户信息在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之后,对于其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也就有所提升。在目前大数据的背景下,相关的用户要对网络中相关的隐私安全保护公约进行更多的了解,主动地进行自身信息安全的保护。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大数据的网络环境下,我国的网络技术一直在发展,用户对于相关信息的获得以及使用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的安全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而大数据面临的安全挑战却不容忽视。当前对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只有通过技术手段与相关政策法规等相结合,加强对目前大数据的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性,才能更好地解决大数据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

篇2: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共享精神与企业保护信息安全行为是一场持续博弈。企业为控制成本和保持活力,希望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随着IT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安全概念日趋成熟,可以预见企业的信息安全工作将进一步加强。

1 信息安全工作的本质是商业秘密保护

商业秘密保护一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企业也是信息安全泄密事件的高发群体,受到商业秘密侵权的损害也最大。其原因在于企业的创始人基本没有商业秘密的意识,也没有在机构上设立保密部门,更没有建立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管理机制,因此导致商业秘密容易被侵权。

按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属于商业秘密范畴的信息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不为公众所知悉、能带来经济利益、采取保密措施。根据商业秘密的特点,可以发现商业秘密属于具有经济价值且被保护的企业信息资源,这种资源在企业内部有限范围内共享。

当下,有关商业秘密的法律诉讼已不是新鲜事。20xx年,安徽一橡塑制品公司员工辞职后入股竞争对手,不仅带走老东家的技术资料,还“抢了”老顾客生意。法院采取“实质性相同加接触”规则推定其与新东家构成侵权,判赔80万元。据德国《经济周刊》网站20xx年12日报道,荷兰警方日前逮捕了一名65岁男子,该男子为西门子员工,涉嫌将西门子商业机密泄露给中国企业,荷兰检察院目前正对此案展开调查。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一个侧面。大数据时代的核心是资源共享,任何企业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有偿或者无偿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要做好企业的信息安全工作,必须厘清商业秘密保护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商业秘密保护的对象是企业的技术或经营信息,因此商业秘密保护的本质也是保护信息安全。

泄密事件层出不穷,泄密手段越来越高科技。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安全工作中,存在一些典型的误区:业务部门认为没有商业秘密可言,搞信息安全只是IT 部门的事情;业务部门不知道哪些信息属于商业秘密,信息安全工作推进没有依据;业务部门的海量信息都需要保护,保护范围无限扩大,见图1。

2 信息安全工作不能奔走救火

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泄密风险越来越多,商业秘密的价值越来越高。泄密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要想做好信息安全工作,我们必须要了解主要的泄密途径。

(1)内部泄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在企业商业秘密泄密事件中,由于核心员工跳槽带走商业秘密而造成的泄密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占有很大的比例。据统计,企业内部涉密人员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占全部案例的82.5%。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臨的并且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工作中,如何防止核心员工跳槽带走商业秘密,人员管理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还应伴随着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对于企业来说,证明商业秘密的存在本身就很困难,要证明企业员工是否利用了这种信息难度更大,尤其是难以区分一般信息与商业秘密信息的差别。所以,应通过竞业限制条款以尽可能地避免员工利用商业秘密。

(2)商业秘密信息管理不善。一些企业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情况,企业一边将一些技术文件、客户资料和信息不分级别随意管理,任何员工甚至未经任何手续就能随意使用和得到这些信息,另一边声称自己的商业秘密被泄露要加强管理甚至要进行索赔等,这种状况是很难寻求到法律支持和保护的。所以,我们强调确定企业的商业秘密范围,明确商业秘密保护的对象是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

(3)接待外来人员采访、参观、考察、实习中疏忽大意。这样的实例很多,我国一些具有“独特工艺”的传统产品企业就是在接待参观和考察中,被人窃取“机密”。改革开放之初,日本人借着我国地方官员和民众热情迎接外宾,毫无商业保密头脑的机会,来泾县“参观考察”中国宣纸制造,官员和工厂负责及技术人员陪同参观,每一道制作工艺详细讲解,从而日本人轻而易举获取了宣纸制造的整个流程,以及“纸药”的配方。如果企业能重视到商业秘密的保护,此种损失完全可以避免或降低。参观应避开敏感区域,勿作详细解释,勿对生产制造工艺进行演示,并要求来访者参观商业秘密设备时签订保密协议。

(4)对外发布信息。竞争对手通过公开的信息收集的合法途径同样能够获取企业商业秘密。还有一些企业甚至盯着对手公司经常使用的垃圾箱,从垃圾箱中翻阅废弃资料,从而检索有用信息。对此,企业一定要引起注意,最好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批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比如信息公布、报废产品、实验废品和产品的处理,展览、新闻和广告发布等,均需通过严密的信息处理和审批,以防无意中泄密。

为了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立即行动,效果不会很好,久而久之,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会流于形式、奔走救火。企业要防止自己的商业秘密被竞争对手窃取,必要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保护措施越多,保护效果越好,但同时保护成本也会增大,消耗企业的财富。但如果企业对商业秘密投入不足,会使保护能力欠缺,导致重要的商业秘密资产被泄密,企业面临的损失可能会更大。因此,企业必须使投入的保护成本与需要保护的商业秘密资产价值相适应。

3 保护信息安全的目标是降低风险

就商业秘密而言,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信息安全的目的是,保护信息免受各种威胁的损害,以确保业务连续性,业务风险最小化,投资回报和商业机遇最大化。泄密风险只能降低,不可能杜绝。商业秘密范围的确定是商业秘密保护最基础的工作,只有准确的定义、识别并确定自己企业需要保护的商业秘密范围,才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对范围之内的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如果范围确定的不准确,就可能使商业秘密面临缺乏保护或保护过度的风险。在明确商业秘密的范围和定义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定密”工作,其次要做好“分级”工作,最后在采用各种手段去做“保密”工作。

参考文献

[1] 魏亮.云计算安全风险及对策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10).

[2] 徐祖哲.企业信息化与商业秘密保护[J].中国科技投资,(2).

[3] 欧阳有慧.商业秘密的企业应对[J].商场现代化,2009(1).

[4] 王红一.免予公开的商业秘密的界定问题[J].暨南学报, (5).

[5] 冯晓青.试论商业秘密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J].天中学刊, (12).

篇3: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

市场经济需要财务信息的公开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来自多方投资主体所形成的独立的经济组织,既要接受经济社会的广泛监督,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状况如实地向社会披露,接受社会对企业评价和判断,以便在企业管理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又要使企业的商业秘密得到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坚决杜绝对外界披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研发和创新而形成企业独有的设计方式、专有技术、管理技巧、管理方法及具体成本核算项目等成果资料。在这里“公开”与“保护”一定要有其特定的经济对象和经济内涵。具体地讲,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该公开的资料必须依法全面如实的公开,该保密的资料必须严格有效地依法保护。两者所指向的虽是同一经济组织,但实际经济内容有本质区别。

科学界定公开财务信息和保护商业秘密的界限,为财务人员依法公开财务信息提供比较规范的操作依据,是保护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

我国有关部门均对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的内容作了原则规定。一些上市公司的年度中期和年度公开发表的财务报告也为规范公开财务信息和保护商业秘密提供了“样本”。但是,要把法律规定当成广大实业界领导人和财务人员的意志,要把正确“公开”和“保护”的关系当做领导人和财务人员的自觉行动,须有个认真学习和深化理解的过程,特别是我国财会队伍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思维影响,从总体上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专业素质及观念,这个过程就显得更为重要。界定公开财务信息和保护商业秘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但有些基本内容是可以以年度公开企业财务报告为例,对应重点披露的财务信息可能涉及的商业秘密可作相关的界定。当企业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向社会公开重大事件会损害企业利益时,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不予公开。

对于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财务信息的披露是相当重要的。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者、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相关人员。使用者不同,目的就不同,因而对财务资料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企业的管理者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企业要完成预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对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经营项目进行决策,而正确的决策必须以相关的、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依据。如,当企业做出通过银行贷款来筹集生产急需资金的决策前,必须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资产构成及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国家相关部门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必然要通过税收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整。在宏观调控中,调控主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提供的数据。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的信息资料和数据是国家统计部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资料来源。国家税务部门进行的税收征管是以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证券管理部门无论是对企业上市前的资格的审查,还是对企业上市后的监管,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依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证券发行与交易进行监督管理中,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其监管的重要内容,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又是其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的主要依据。投资者多数不能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但需要利用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企业经营中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债权人关心的主要是企业能否按期支付本息。他需要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从而做出向企业提供贷款、维持原贷款数额、追加贷款、收回贷款或改变信用条件的决策。职工在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时,也要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下转136页)(上接123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企业的商业秘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它是构成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原动力,也就是说,保护它比公开它的信息更为重要。我们常说,一项技术、一个产品能救活一个企业,通常指的是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谁拥有先进的专利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谁就拥有市场的占有率,就能掌握生存权,取得他人无法取得的经营效率。反之,企业的前途和生存就会出现危机。没有商业秘密的保护,企业财务信息公开就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

如何正确处理企业财务信息公开与商业秘密之间的关系呢?保护商业秘密不能影响和降低公开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更不能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理由拒绝向相关部门和投资者报告财务信息。首先,商业秘密是有时间界限的。保护商业秘密是保护有效期限以内的企业特殊权利,一旦保护期限已过,秘密就不成其为秘密。其次,商业秘密是有特定的经济内涵的,不能认为什么财务信息都是商业秘密,对应该公开的财务信息应如实公开。其三,保护商业秘密是有特定范围的。商业秘密的保护,从法律和市场竞争的角度讲,应该是对竞争对手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以保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对企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如全国性垄断企业的上级企业、紧密型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等,不仅不能保守秘密,而且应该主动向其报告经营管理工作,包括有关商业秘密的内容。而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及工作人员,对所辖企业的商业秘密有义务为其保密,不能将所辖企业的商业秘密泄漏给他人,否则应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摘要:揭示了企业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与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财务信息的公开与商业秘密的保护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如能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能促使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篇4: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

关键词:财务信息;商业秘密;财务报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开财务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十分的重要,然而,企业财务活动日趋复杂,由于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财务报表存在的合理性就必然受到质疑。财务信息的这种不对称现象,才使得很多受贿现象、贪污行为、暗箱操作方式有可乘之机,因此,只有提高财务报告内容的有效性,才能够解决现有的一些问题,进而实现整个企业以及市场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如何保证财务信息透明公开和上市公司的商业秘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只有采取合理的手段,针对问题进行具体的进行分析,才会从根本保护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一、公开财务信息的范围

所谓的财务信息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和财务管理方法形成的相关信息,财务信息产生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报表、企业成本费用报表及其他内部报表等。财务信息是按照国家一定的法律政策以及规章,编制的一整套财务报表,其中包含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这些统计表,企业会及时的公开,用以市场正确的判断证券投资价值,进而来保障股东以及债券人的合法权益。公开财务信息是帮助企业管理者决策和规划的重要导向指标,如果公开信息不准确,就会使得决策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错误,给投资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投资信息想,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公开财务信息范围较大。由上述公开信息的范围来看,所谓的财务信息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和财务管理方法形成的向相关信息,前者包含了很多公司产品研发费用以及产品成本的信息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泄漏了企业的商业秘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旦这些信息被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得到,就会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抑制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所以说,公开财务信息,往往会造成商业秘密的泄漏,对企业及企业各大股东以及债券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影响,这种公开信息与商业秘密的矛盾,往往会造成财务公开工作无法正常的进行,就算企业原意公开财务信息,但是其信息的真实性是需要进一步考察的。

(二)法律条款上的矛盾。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是法律条款所规定的,但是就目前来看,一旦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披露了,竞争对手就会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到信息,导致商业秘密的泄漏,以合法的形式获得的信息,上市公司就不可能要求其赔偿和弥补。所以,导致很多企业的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种矛盾现阶段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导致公开财务信息成为了一种企业风险,很多企业不愿意冒这种风险去公开财务信息。

(三)财务信息供求双方出现矛盾。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企业公开财务信息成为了财务信息供求双方的一种博弈,从信息提供方来看,公开财务信息一定要保护好自身的商业秘密,所以提供信息过程中要进行慎重的考虑,防止对手从中能够获取到相关商业机密,所以,这就导致其产生了一定的成本费用,增加了企业财务的负担。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往往会涉及到单位的政务、业务等,一些单位领导不愿透露的信息,这就引起很多时候很多企业出于某种原因,就会隐瞒财务信息,出现内幕交易、暗箱操作、“内部人控制”等行为。

(四)与企业融资的冲突。我们都知道商业秘密是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重要信息,从某些角度来看也属于一个企业所独有的一种资产,可是,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向社会进行融资,但是,融资的过程,就必须要使得投资者充分的了解企业的现在和过去的情况,为了赢得投资者的信赖,很多企业不得不公开财政信息,同时,也不得不公开一部分商业秘密,这就导致,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形成了冲突,这些商业秘密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五)理念上的冲突。公开财务信息的原则要求企业尽可能全面的公开信息,最好要公开最重要的信息,越详细越好,这样才能够保证社会信息的准确,可是这完全与保护商业秘密的理念不同。因为保护商业秘密,就必须尽量减少信息的公开程度,其目的就是提高私有信息的程度,减少公共信息,进而保护企业商业秘密。这种理念上的冲突,使得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成为了一种对立,影响了两者的协调性。

三、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协调

(一) 缩小公开财务信息的范围。对于现如今公开财务信息容易泄露商业机密的现象,我们应当采取缩小公开财务信息的范围的手段,来解决这种矛盾的,在公开财务信息时,应当只要求公开一个年度的信息。应披露企业为实现经营业绩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手段,对于企业产品成本以及生产规模不应给与公开,只有缩减公开信息的范围,才能够更好的保护企业股东以及多数债券人的利益。

(二)完善法律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保护和扶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信息的保护,就是对其商业秘密的保护,所以,要想使多数上市企业能乐于公开财务信息,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就必须要强化法律对其保护程度,同时,还要出台一些扶持的政策,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要对公开财务信息的企业提供追责的法律权限,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相关经营行为。

(三)强化企业财务监管部门的职能。要想解决企业在进行公开财务信息过程中出现的内幕交易、暗箱操作、“内部人控制”等行为,国家应当强化有关监管部门的职能,对企业进行严厉的查处,从法律和管理两方面对企业公开财务信息不正当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还要对企业领导人的思想作风进行积极的教育,提高监管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防止贪污受贿的现象发生,从而,从根本解决这种行为的产生。

(四)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保护机制。要想实现上市公司安全的融资过程,就必须要完善上市公司信息保护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取得商业秘密豁免权,上市公司可以到证券部门申请豁免制度,这样能够有利的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如果上市公司公开财务信息中存在其商业的秘密,上市公司可以简化公开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

(五)赋予上市公司选择权。赋予上市公司选择权,就是给与上市公司在公开财务信息的过程中选择性的公开自身的行业秘密,如果不愿意公开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可以不公开。对于盈利较好的上市公司往往会乐于公开公司战略或者盈利预测数据,反之则不愿意公开这些信息。所以,要给与上市公司一种选择权,进而调节整个证券市场的公平,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公开信息要符合相关的规则,要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还有,就是要强化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水平,在管理过程中要兼顾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两者的利益,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

结语:公开财务信息制度在平衡证券市场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公开财务信息和保护商业秘密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的冲突和矛盾,所以,在公开财务信息制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其适度性原则,要注意处理好公开财务会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否则将会引起证券市场和公司竞争出现不稳定和不公平的现象,只有对现有问题冲突进行及时的协调,才会保证公开财务信息正常的进行,不断的针对矛盾进行研究,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还是很乐观的。

参考文献:

[1] 李萌. 论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机密[J]. 商场现代化. 2012(07)

[2] 徐惠忠. 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6)

篇5:浅析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论文

个人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源作用,其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个人信息,是指一个人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体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家庭等一切可以识别本人信息的总和。近半个世纪以来,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个人信息的保护已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在各个主要发达国家展开,美国、西欧等一些国家已经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立法,但是其远未覆盖全球大多数国家。在我国大陆地区,目前还没有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立法,这使得在信息处理和传播技术广泛应用的信息社会,个人信息处理和传播行为得不到规制,致使信息主体的利益经常受到侵害。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完善,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亟待对个人信息进行立法保护。

一、个人信息的界定及民法性质分析

(一)个人信息的定义

个人信息保护前,我们必须对个人信息进行科学的界定。目前,由于各个国家在法律传统和法律习惯上的不同,对个人信息的界定也不一致,但是这并不影响法律的内容。

1.关联型定义

在个人信息定义中,德国法强调“个人关联型”,根据《个人资料保护法》中规定,在不能确定所收集资料的关联方的情况下,该法将不受调整。关联型定义强调信息主体特定,而且对于个人信息的界定过宽,这导致在实践中对个人信息的侵害的行为被放纵。

2.隐私型定义

在个人信息定义中,美国等国家采用隐私性定义。美国Parent教授认为:“个人信息是指社会中多数所不愿向外透露者或者是个人极敏感而不愿他人知道者”。隐私型定义在著名的《隐私权》的发表之后被不断丰富和发展,调整了包括私人秘密、姓名、肖像、私生活以及不实形象等,并且扩展到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3.识别型定义

各国对于个人信息的界定中,欧盟1995颁布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属于典型的识别型定义。识别型定义同前两种定义相比,其所划定的范围更加科学、宽严适度,因而也为国内多数学者赞同。但是任何一种定义也存在其不足和缺陷,识别型定义也不例外。在个人信息的判断方面,识别型定义优势很难通过一条或者少量信息作出判断,而是需要汇总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够作出。此外,识别性的判断也受到所处环境改变的影响。

(二)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

1.个人信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识别主体身份

直接识别是指不需要借助个人的姓名、肖像及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就能够识别出信息主体身份,而间接识别则需要个人性别、兴趣、学历等其他信息的辅助才能识别出信息主体身份。

2.个人信息的内容具有多样性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涵盖了新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身份信息、健康状况,个人的信用和财产状况以及活动踪迹等。

3.个人信息的主体是自然人

目前,对于个人信息主体的限定,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限定为自然人,而对于法人是否能成为个人信息的主体尚存在争论,有一些国家将保护的主体扩张到了法人。笔者认为,个人信息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主要是因为:第一,自然人和法人在保护范围和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不易将法人认定为信息主体;第二,由于个人信息和法人信息体现的价值功用不同,应该由不同的法律分别保护;第三,如果对企业的信息流通进行限制,从立法成本和执行成本方面来看会增大交易成本。

(三)个人信息的民法性质分析

1.个人信息的权利基础

个人信息应受民法保护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立法需要诸多理论方面的支撑,进而我们需要对个人信息的民法性质必须理清。一般情况下,认定个人信息保护权利的.基础为人格权,可以具有财产属性。大陆发行确立了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制度,将姓名、肖像、名誉都纳入到具体的人格权中而进行保护。隐私权范围比美国法上的隐私权范围要小的多,只是与具体人格权并列的一种人格权。大陆法系的人格权制度相当于英美法系的隐私权制度。目前我国的立法基本上沿袭了大陆法系的模式,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当隐私受到侵害时需通过名誉权制度来救济,如果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时照搬英美法系将隐私权作为个人信息的基础,势必造成理论上的错乱。

2.个人信息的财产属性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商品,能够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交易,其所体现的巨大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具体而言,个人信息财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人信息的直接商品化。个人信息的直接商品化是指个人信息本人或者使用者出于商业目的而将其拥有的个人信息以商品的方式进行转让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个人信息直接商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个人信息本人为了获取利益而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出售。另一种是除个人信息本人以外的信息占有者为了经济利益而对其他人个人信息进行出售。

第二,个人信息的二次开发利用。主体在对其掌握的个人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加工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个人信息的二次开发利用。,通常情况下多采取数据库的形式通过反映某种群体的通行而满足自身或者使用者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数据库的个人信息比单独某个人的个人信息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二、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个人信息保护是信息时代保护自然人的需要

一段时期内,各国没有足够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处理和创办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国家的角色逐渐向福利国家转变,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个人信息一直处于政府的管理和监控之中,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虽然政府对个人信息的掌握能够使政府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但是由于这些信息往往会脱离信息主体的控制,所以信息主体很容易受到来自精神上以及财产上的损害。

篇6: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严重的冲击了传统的财务管理,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确定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改革内容。本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而确立网络财务模式作为财务管理重要模式。该研究为电子商务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及推动整个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财务;电子商务;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晚,但是给众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财务业务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范围被扩大化,因此财务管理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而更加网络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他的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财务的概述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模式,它是指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完全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远程记帐、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监督与在线财务管理,同时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网络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网络财务作为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统一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具有网络计算、协同业务、远程处理、动态核算、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移动办公和网上理财等特点。

2. 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目标

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企业的业绩。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管理则改变了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向着多元化和双向性的方向发展,以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利益协调化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管理的目标,同时还兼顾企业的现时收益和关注企业的未来收益。 追求企业和客户共同的利润和价值。

3. 网络财务系统的功能

网络财务系统是依托网络计算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协同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一种财务管理系统。因此网络财务管理能实现供销存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管理,成本控制的有效化,提供企业级的分析决策信息,财务运营风险的有效控制等。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财务信息,打破地域许仙志,扩展财务业务快速反应和调整财务业务。

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网络财务管理为了迎合市场变化的需求,也应在网络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上进行创新。首先在网络财务管理的内容上,将企业的中心转移到无形资产管理上,使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改变以往传统的资金筹集与应用的筹资与投资意识,树立筹知与投知的管理意识。同时更加强化了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在网络财务管理的职能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带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因此网络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职能、计划职能和控制职能。网络财务管理职能具有减低企业财务管理复杂程度,实施有效的财务计划职能、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完善财务控制职能,整合企业财务资源,从而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统一。

4. 网络财务管理的实施途径

网络财务管理可以运用网络财务软件和网上理财服务得以实现。网络财务软件是以网络计算技术为基础,实现电子商务的整合为目标,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其各项网络财务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目前国内网络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模式主要有:以用友和则易等为主的从无到有以纯JAVA技术开发,面向浏览器应用模式全面设计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在以安易和金蝶的K3WEB版为例的相对C/S模式下的WEB应用或添加客户端软件的模式,同时也有以微软公司提供的(WBT)为主的以软件非浏览器模式如金算盘。

网上理财服务是一种新的自助式软件服务,它以专营网站方式,对数据具有安全保密机制,在网上提供的专业财务应用服务。因此对于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不用购买软件,而只需购买财务处理服务,由服务提供商直接在网上提供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服务就能完成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而降低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投资,同时也提高中小型企业和财务软件公司的经济效益。

5. 网络财务的实施方案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自身需求建立自己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同时也可以通过购买已经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从而实现财务管理、业务协同运作,信息自动传递共享。具体包括:首先,网络财务的管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从而确定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工作、目标及需求。其次,网络财务应该根据企业和单位的需求进行网络方案设计。常见的网络技术有价格便宜,性能不错的快速以太网、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 (FDDI)能够适应与一般的企业中,同时也有价格昂贵,投资大的异步传输模式 (ATM)、干兆位以太网技术能够适用于有实力的大型集团企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当然一般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和快速以太网技术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用DDN专线连接远程子网,或者用电话对移动用户群进行连接。同时依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可选择性的采用C/S或B/S的结构技术进行网络设计。再次,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拿不出过多的资金发展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但是又希望通过网络财务去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因此可以购买财务软件公司提供的财务软件以及互联网的服务业务和其他全套业务,通过按数量项目付费的方式获得网络财务软件,实现财务管理的网络化。

6. 结语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财务管理朝着国际化、网络化和精确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电子商务构件了网络财务管理的战略体系,对未来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网络财务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网络财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数据失真、信息泄露、资金结算等安全问题,且网络财务制度发展还不够成熟等容易导致网络财务会计核算手段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国柳.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5一315

[2]王雍.基于电子商务的财务管理研究:[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篇7: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

财务信息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重要根据,可以说是企业的商业机密,不能任意修改、透露、损坏以及丢失。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在网络环境中运行,然而,网络上有很多的骇客,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经常会遭到骇客的入侵,当骇客入侵成功后,他们会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泄露出去,将企业的内部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企业会因此而遭受无法想象的经济损失。传统的财务管理,每份文件都要手写签名,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本都使用口令来验证,但是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现在的很多文件都是电子版的`,没有手写签名,很容易被别人篡改,因此,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大大降低。

2.2缺少法律法规以及有关部门的保护

由于互联网是近些年才被大众普遍使用,因此,电子商务对很多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的事物,大家都在尽量适应电子商务,但是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而且企业也没有在相关部门加大人员数量,从而导致很多企业在全面审计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难度,这就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说,相关部门的人员没有实质性的监管权力,很多财务活动他们都没有决定权,必须经过企业管理者的同意才能执行,这也影响了财务活动的真实性。财务会计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企业的“晴雨表”,因此,在对财务会计方面的筹备必须完善和彻底,特别是关于企业的信息隐私权、知识产权和商标权等问题,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更新和改善互联网环境。不仅仅是企业做出的努力不够,会计行业针对这方面问题所做出法律法规也不够,没有明确的规则来规范会计行业的财务活动,使企业经营的风险性增大。

2.3欠缺网络财务管理技术

电子商务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所以相对于国外的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网络财务管理技术比较落后,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传统的纸质账单比较熟悉,而电子商务背景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在线管理、在线办公,而且所有的单据、凭证等都要在网上进行和处理,如果没有进行集中的业务培训和学习,要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适应在网络上处理财务活动是不现实的,所以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应用到企业的实际操作中,这导致企业的业务能力大大降低。

2.4不能避免财务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篇8: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

一、研究现状

我国银行按照职能和性质可划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三类。我国商业银行种类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

商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进行信用创造。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存贷业务,利差收入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

目前学者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其利润结构。2015年张珊在《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结构》中,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的不合理进行了揭露,并提出了改善建议。《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中鲁东智提出了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应大力发展新型中间业务,不可过度依赖利差收入,张楠慕在《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研究》中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收入中间业务对于提高银行利润的高效性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利润变动趋势及利润结构

(一)商业银行利润变动趋势分析

根据2010至2015年各类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整理,数据如下表所示,由于农村商业银行仅有一家重庆农商行且上市不久,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暂且只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类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明显领先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但2014年和2015年间银行业利润增长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下滑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带来过多的减值资产,再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的存款利率放开,同业竞争加大使得银行业利润增幅有所下降。(为保持可比性和一致性,对城商行第四家A银行采用前三家平均数得到,单位:百万,以下同)

(二)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2010至2015年间,各类商业银行利润都呈现上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2015年间销售收入和利息收入均处于上涨状态,但是利息收入占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也就是说非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业收入占比有所提高,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投入,逐渐降低利差收入在企业收入的占比,或者说国有商业银行的顾客对银行业的关注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当然,利息收入占比依旧较高,在70%以上,远远高于欧美国家的利息收入占比。对2010至2015年各类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进行统计,6年间国有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3.8%,股份制商业银行下降16.3%,城商行下降9.9%。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最快,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较较高,且下降缓慢。

图中数据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整理得出

(三)收入中间业务

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主要组成部分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银行卡结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代理类业务以及理财、咨询顾问、担保承诺、资产托管、其他等创新类业务组成,本文对2015年各类商业银行的收入中间业务进行统计后得到分析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收入中间业务中三大传统业务(银行卡结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代理类业务)占比较高,占比约为55%,创新类业务发展较慢。

图示数据由2015年商业银行财务报告数据整理得到

三、商业银行利润变动趋势及原因

(一)商业银行利润缓步增长国有银行占据主导地位

2010至2015年间各类商业银行净利润一直处于上涨状态,近两年受经济实体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润增长较为缓慢。但不难看出,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依然远远领先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其资产和业务规模庞大,竞争优势明显,对外拓宽业务限制较少,政府扶持较多。

(二)利息收入规模不断增大但有下降趋势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主要是利差主导型业务收入和非利差主导型业务收入,利差收入构成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大部分,通过前面的分析,近些年来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虽然利息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仍然占据了各类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状刚好相左。这与分业监管下的银行经营模式有很大关系,另外市场竞争不足,也导致各类商业银行更容易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

(三)银行偏重传统型业务收入中间业务创新性不足

过度依赖利润净利息收入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过低,收入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更多的收入是来源于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而对理财投资、咨询顾问等创新型业务投入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外部监管的压制使得银行缺乏创新意识。

四、改善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建议

(一)加大非利息收入业务投入大力发展创新型业务

市场经济环境的开放意味着创新对于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利差业务更多的偏向于对于社会资本的间接融资,现代的金融经济转型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业务,实现多元化发展。商业银行对于非利息收入业务应当投入更多资源,建立更多的差异化产品,大力拓展自咨询顾问和投资理财等业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下满足社会投资者对于金融创新的需求,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推动银行业制度创新促进混业经营

现有体制下,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分业经营,使得银行很难进入到非银行业务领域,这本质上就限制了银行业创新,再加上外部监管下银行业的业务开展更多的要经过审批,更加剧了创新性不足的现状。因此,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体制,给予银行业更多的自主性,促进银行业和证券保险业的业务融合,实现混业经营,才能实现体制和业务创新,改善银行利润结构。

(三)鼓励中小银行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宽松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不会有想要挖掘潜在利润的动机,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业的主导主要是国有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较少且发展缓慢,这不利于商业银行竞争环境的优化。我们要鼓励中小银行发展,解决中小银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营造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这有利于推动金融创新,加速资本化市场进程,从而实现业务结构优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珊.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结构[J],财经界,2015(08).

[2]鲁东智.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04).

[3]张楠慕.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3.

[4]聂雪飞.论银行业利润增长问题[J].金融理论与研究,2014(09).

篇9:浅析商业秘密保护下的财务信息公开的论文

震惊

电信“内鬼”成“黑手”

赌博、黄色、诈骗等垃圾信息不厌其烦地找上你的手机,你的行踪、通话记录也被“私家侦探”盯上,不管你信不信,你的姓名、电话、通话清单……这些个人信息可能已被按条出售,成为某些违法犯罪之人的牟利工具,而电信公司员工就是“内鬼”黑手。

“曾经,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如今,在互联网上,你不知道你的个人信息已经沦为别人的赚钱工具”。日前,陕西省西安警方破获全国首例非法出售、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系列案件。

“内容涉及手机用户的性别、住址、出生日期、号码、话费量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西安高新分局副局长孙平云介绍说,这一系列案件导致陕西省近1400万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漏,这些用户个人信息被当作商品非法交易。

据了解,这起非法交易个人信息的案件已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下线”是西安易联传媒广告公司领头人刘某,其为达到广告短信精确投放的目的,非法购买了600余万条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而其手头的公民个人信息,则是从“中线”吕某和何某手上买来的。两人长期从事短信群发业务,以此获利。“中线”又供出了“上线”——某通讯运营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周某。周某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侵入这家运营公司用户数据库,盗取手机用户个人信息再卖出。

三个环节链为牟利紧密合作。据悉,通过这种违法途径,周某、何某等人得到的是数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利益,而送给手机用户的,则是不胜其烦的垃圾短信骚扰。

其实,像这样通过“上、中、下线”完成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例子并不罕见。此前的8月5日,北京一起最大的非法出售、提供、获取个人信息案被揭开,23名被告被依法判罚。23名罪犯中包括江湖上的“私家侦探”,1名中国移动授权单位的职员,5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客服人员和电信营业厅的服务员。

“没有哪家企业和机构能像通信运营公司和银行等机构一样,大量而全面地拥有公民的个人信息资料。”知名互联网专家谢文对此深有感触,他这样对《网络导报》记者表示。

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公司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源,保存有用户较为全面的个人信息资料,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它们可以将LBS技术应用于发展移动定位服务业务,可以对用户进行定位并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所以,发生在电信、移动等通信领域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最为频繁。

其实,蹚非法买卖、收集个人信息“浑水的”又岂止是通信运营商,发生在互联网领域的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实例亦不少见。而西安和北京非法买卖、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揭开的不过是这个隐秘市场的冰山一角。

无奈

个人信息网上“裸奔”

不管是通信网,还是互联网,只要你是网中人,便没有绝对的隐私权。网络招聘、网络购物、动车车票……如此多的泄露源头,随时有可能让你的个人信息“裸奔”,而你对此你却防不胜防。

有数据显示,在被泄露的信息中,42%是因网上注册而泄密,找工作投简历泄密的为25%,16%用户则是因为买车、房、保险等泄密,另有10%的用户在医院看病时泄密。在这些泄密方式中,网络无疑是最隐秘最快捷的渠道。

“招聘网站、网络购物、网站注册、网上报名、社交网站等渠道最容易被‘偷走’隐私。”中国电子商务中心分析师姚建芳向《网络导报》记者透露,日前 “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就接到网友侯先生对杀价帮的投诉,称其个人信息遭到泄漏。

记者了解到,侯先生在国内团购网站杀价帮以货到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款三星手机。在收到货后的半个月里,侯先生接到无数陌生电话骚扰。“有的自称是北京手机售后服务中心,有的自称是淘宝客服,打电话的目的是引导我在他们那里消费。”侯先生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是杀价帮网站搞的鬼。“为什么确定是他们泄漏的个人信息?因为骚扰电话对方可以直接说出我购买的这款商品名称,收货地址和付款方式,而这些信息是我在杀价帮购买手机时填写的。”

“网上购物交易,买家留下的都是最真实、准确的姓名、地址和联系电话,有些诚信恶劣的卖家将买家的个人资料随意散布,将给买家造成极恶劣的影响。”在记者的一份关于“网购诚信”的调查帖中,有网友如此反映。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更多的人经历过:四川何先生因在网购时给了卖家“中评”,竟收到卖家寄来的一沓冥币;因给网店卖家“差评”,浙江丽水某幼儿园的王老师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用爆米花纸杯装好的粪便……

如果说以上这些网络卖家只是利用个人信息实施打击报复,那么有的网店靠出售个人信息资料牟利引发的后果则更令人害怕。在百度贴吧“新郑吧”,一个“求购身份证”的帖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更令记者惊讶的是,下面居然有很多“本人长期出售绝对真实的身份证号码及姓名,有要的可以联系”的回复,并留下了QQ号等联系方式。不仅如此,在一些交易网站上,卖家不但自称有真身份证出售,而且还贩卖身份证复印件以及二代身份证生成模板软件。

身份证信息被买走,将被用作什么用途不得而知,想起媒体频繁报道的犯罪份子从网上购买身份证信息,骗取银行的信任,恶意透支巨额财产的案件,就不寒而栗。

电子商务网站非法利用个人信息打击报复和牟利,招聘网站也不例外。

“智联招聘让我找到了工作,也差点让我丢了工作。”在北京一家传媒公司任职的周文君向《网络导报》记者反映,她在公司总是接到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被公司主管察觉,差点将她“扫地出门”。她说:“上班的时间总是有人打电话让我去面试。时间一长,主管竟然认为我有另谋出路之心,对我冷落了一段时间,我再三解释之后才保住饭碗。”

“电子版简历因为其可复制性、易传递性等特点,一旦不留意保护,其泄露概率更大。”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丹认为,许多招聘网站需要求职者填写较详细的个人信息,而且这些简历可以随意被他人浏览,成为求职者个人信息泄露的一大隐患。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窃密手段也让人防不胜防。比如动车车票就难逃被窃隐私的阴影。“只要通过手机或电脑上安装的读取软件,就能从实名制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中查到购票者的身份证号码。”有网友爆料,高铁及动车车票实施实名制,增加了泄漏旅客个人信息的风险。记者上网查找后发现,适用于电脑及手机的免费二维码扫描软件确实比比皆是。

“有些信息是普通手段做不到的,只有通过非法的渠道才能获取。”瑞星安全专家王占涛向《网络导报》记者表示,论坛、微博上时时出现的所谓“人肉搜索”,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富翁通讯录”、“购房者通讯录”、“公司高层通讯录”等,都属于非法获取、利用个人信息的产物。

有需求才有市场,如此多的信息究竟是谁在“消费”?

据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孙威介绍,涉案的部分信息主要用于婚姻调查、债务纠纷、商业信誉调查、个人背景调查等民事维权,也有部分信息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例如用于不正当商业竞争、打击报复举报人、敲诈勒索,甚至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

个人信息泄露后果难料,轻者会使网民接到大量的垃圾信息,骚扰电话,影响正常生活,重者会给信息泄露者的财产甚至生命造成威胁。那么,谁才是信息泄露的罪魁祸首?

追问

谁才是“裸奔”元凶

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信息在更多的情况下成为商品,对个人隐私材料的搜集也越来越变成一种有利可图的事情。其实,网络只是一种工具,是某些人的贪婪和邪念强加给了它们丑陋的灵魂,个人信息的“裸奔”其实就是一场利益推动下的人祸。

“有的企业很清楚出售个人信息会为公民带去这样或那样的困扰,却明知故犯,这背后其实有着利益的考量。”谢文如此告诉记者。

以北京判罚的首起非法出售、提供、获取个人信息案为例,其背后隐藏的利益纠葛证据确凿。

在这起案件中,北京京驰无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运维部经理谢某,因其公司获中国移动北京授权从事手机定位业务,而将定位软件和手机用户的定位信息卖个“私家侦探”,先后获利9万余元;“二道贩子”刘某和程某,出售座机或手机通话清单、座机名址、车辆档案信息等;中国移动10086客服、中国电信客服部投诉处理中心的职员,以及中国联通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把办公系统上的手机用户信息,以短信的方式直接发给朋友或者亲戚等关系人,通过这些人群将信息出售,价格是每条信息50元。

“个人信息非法买卖有其市场需求,对倒卖方来说,通过倒卖个人信息获取相应的利益,对于买方来说,获取个人信息,达成相应的目的,这是一个供求关系。”姚建芳认为,用户的个人信息通过一条黑色链成为了“生钱的金蛋”,利益是这条产业链形成的“推手”。

“开会的时候,半夜的时候,垃圾短信响个没完。记得在我办理手机号时填写的表格上,清楚地提到了保密协议。一旦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运营公司就应该承担责任。”北京的小阮因难堪垃圾短信的骚扰对通信运营公司提出了质疑。

“电信运营商或者互联网最起码在管理上存在漏洞,或者监管不严。”在采访中,北京市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师国荣告诉《网络导报》记者,此案中电信运营商中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均是具体涉案的基层员工。这些员工在入职时,大多签署有《保密承诺书》。根据承诺书,员工必须严守保密义务,不得随意透露客户保密信息,更不允许出卖这些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客户保密信息分别存储于电信运营商的多个系统,包括BOSS系统、网上营业厅系统等35个系统或平台,在这些系统或平台工作的人员,都有相应的权限接触这些信息。

“由于客户信息存储涉及的链条很长,接触泄密信息的人员众多,加之层层利益关系,很多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互吃回扣’,监管容易落空。”一位中国移动前员工透露的情况,让人不得不怀疑,相比于唾手可得的利益,这些内部协议和管理规定实施起来并不得力,反倒可以成为公司面临相关案件时的“挡箭牌”。

“收集、控制个人信息的是企业本身而不是企业的员工,因此,公民的信息被泄露,犯罪的员工承担刑事责任,但没有尽到信息安全保护义务的企业不能因此免除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广西创想律师事务所律师覃达艺认为。

当然,网络上的信息泄露也逃不脱这样一个“利”字。为了能牟取更多利益,网络上的黑手们一次次将魔爪伸向毫无防范的网友,他们的利欲熏心,也成为原罪的一部分。

但时至今日,并未有电信运营商对公众作出任何道歉或者承担单位违法的责任。这种中国电信企业对客户隐私泄露事件的惯常态度,这种为了牟利不惜牺牲别人利益的态度,不仅是对个人隐私权的漠视,同时也在考验着法律的底线。

探求

建立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公民的个人信息遭滥用,遭遇向谁提出诉讼,如何取证的难题,而提出诉讼后,对侵权人或单位的惩罚力度也难以界定。目前,我国急需建立一套个人信息保护体系,而这需要国家立法和业界自律相结合,共同推进。

根据调查显示,74%的用户有过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中,仅有4%左右的人进行过投诉或提起过诉讼。

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却不乐意提出诉讼,是因为相关法律不健全?还是另有隐情?

“其实,关于隐私的保护,我国法律是有明确规定的。”师国荣律师认为,法律对隐私的保护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比如以侵害他人名誉权和精神损害处理,而200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则明确规定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三项罪名。

但是,这三项罪名在法律和实践层面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如何界定“个人信息”和“隐私”。

隐私一般是指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人生活、私人信息、私人空间。这个概念大家都认同,但在具体行为上或内容上会有不同观点。比如,前不久深陷侵犯“隐私门”的名片网,人们认为其专门刊登公民名片的行为是非法搜集、交易个人信息,而名片网方面则认为,名片是基于社交需要而产生的,其信息是公开的,并不属于隐私。法律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无疑阻碍了对此类现象的打击力度。

“除此之外,不乐意诉讼还另有隐情。”师国荣律师进一步解释到,“明明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手机号,未经自己同意被泄露,但第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不大;第二,无法确定哪些机构应承担责任、无法确定向什么机构投诉或者以谁为对象提起诉讼;第三,取证难度大,投诉或者诉讼成本过高。”

“我国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规尚未出现。《个人信息保护法》从2003年开始立项,到现在还处于痛苦分娩期。”覃达艺律师表示,“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套个人信息保护体系,而这需要立法、技术、管理、网民自我保护意识的齐头并进。”

而企业方面,其作为个人信息资料的“管家”和发源地,在对个人信息的监管力度上并不给力。不管是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的《保密承诺书》,还是新浪、开心网等网站上张贴的隐私政策公告,不仅公告内容简单,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得力,相反,还附上了许多免责条款,让这些隐私承诺在多数情况下无异于画饼充饥。

对此,谢文认为,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因为有利益的考量,所以单纯靠企业自律,不足以遏制,关键还是在监管力度上。而监管力度要提上去,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大惩罚力度。“让他们知道危害的后果,才能起到遏制作用。”他说。

其实,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推动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及早建立的助力。“一定要国家立法和业界自律相结合,个人隐私保护与技术相结合,才可以达到政府、企业、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正如电子商务专家梅绍祖所说,所谓打蛇打七寸,及早健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是关键,而让企业主动意识到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愿意为建设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投入,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斩断借用公民个人信息牟利的“黑手”,才是治本之策。

当然,个人信息裸奔的真正解决之道,还需要全民防范,以及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个人要增强自己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随便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增强维权意识。只有个人、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个人信息泄露,隐私遭侵犯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才能让人们在网络中自由畅游,而不会遭遇到“裸奔”的尴尬。

相关链接

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掠影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保护隐私权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1974年美国颁布的《隐私权法》,可视为美国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法。之后,《财务隐私权法》、《录像带隐私保护法案》等不断补充进来。

美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更是非常重视。早在1986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权法案》,规定了通过截获、访问或泄漏保存的通信信息侵害个人隐私权的情况、例外及责任。1997年,美国政府公布了《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框架》报告,把保护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提了出来。

美国还非常注重儿童隐私。1998年,美国商务部发布《儿童网上隐私权保护法》,禁止网站从业者诱导未成年人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生日、住址、消费习惯、产品偏好,甚至父母年薪等资料。

英国

英国1984年制定的《数据保护法》规定,不允许以欺骗手段从数据主体那里取得信息,搜集取得个人信息必须征得有关个人的同意;只有为了特定和合法的目的,才能持有个人数据;必须采取安全措施,以防止个人数据未经许可而被扩散、更改、透露或销毁;对于用户遗失、毁坏有关数据,或者未经许可而透露有关数据的,数据主体有权请求赔偿。之后,英国陆续通过了《调查权法》、《通信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旨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此外,英国贸工部和计算机协会还制定了专门的信息安全认证计划,得到了全球主要软件商的承认。

日本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颁布了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相关法案,对个人信息泄露和买卖等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不过,由于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个人信息外泄事件仍然屡禁不止。直到2003年,日本出台了包含具体细则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关联五法》,规定如果企业没有采取有效地防范个人信息流失的措施,将依法受到刑事惩罚。法律出台后,日本企业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得以约束。而日本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根本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则在2005年4月生效。

上一篇:宣传部长新时代发言稿下一篇:干一件家务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