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24-04-22

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共9篇)

篇1: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 3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4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6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的家庭观 7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9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 11 商务英语书面语语言特色的语用分析 12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华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 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中美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研究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意识流与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以詹姆斯•科尔曼的《莫说她很怪》为例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哥特意象在爱伦坡小说《丽姬娅》中的体现 42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 of Frederick Winterbourne in Daisy Miller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中西神话中的创世神话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诠释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86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88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90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91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Jekyll and Mr.Hyde 93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 95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9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心路历程 97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 99 外贸英语句子分隔的研究及其翻译 100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101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麦克•莫波格《柑橘与柠檬啊》的叙事艺术 103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 104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105 非言语交际对演讲的影响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07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110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112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116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宗教影响 11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118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19 浅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的母爱 120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词汇差异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123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124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125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26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 128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 130 从《太阳照常升起》分析美国一战后的消费道德观 131 中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132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133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135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 136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138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

论亨利•詹姆斯的世态小说的特征—以《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为例 1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42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海明威“冰山理论”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运用 144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46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148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149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 151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

152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 153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54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155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156 论“and”的用法和翻译

157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158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59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16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61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162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63 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纠错策略 164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165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66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167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168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

169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 170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171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 172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 173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174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75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176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7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78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79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80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181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82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183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84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185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186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187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 188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189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90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191 论妇女解放历程在《紫色》中的体现——以主人公西丽为例 192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193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194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

195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 196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197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198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 199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篇2: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自二十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索迪提出同位素的概念到现在已有一百年历史了。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工作者对同位素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在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稳定同位素约有三百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达到一千五百多种,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农业、工业、医学、地质及考古等领域。由于很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很容易被检测出,所以,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地更广泛一些。同位素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学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原子示踪,对甲状腺、肝、肾、脑、心脏、胰脏等脏器进行扫描,来诊断肿瘤等疾病。例如:人体内的甲状腺将人体吸收的碘绝大部分集中起来制成甲状腺素,以调节人体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正常的甲状腺吸收的碘量是一定的,如果甲状腺功能强,吸收碘的能力就强,如果甲状腺功能弱,吸收碘的能力就弱。所以,口服 Na131I,一定时间后,观察131I 聚集情况,根据131I 吸收的快慢和多少,与正常值比较便可判断它的功能状态。此外用131I — 马尿酸可测定肾功能,用51Cr 可以测定脾功能,用60Co 可以改善癌症的治疗(即放射疗法)等。

在工业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井探矿、无损探伤、检查管道泄露或管道堵塞等。例如:检验一个部件是否严密,可以先将部件放入一个密闭容器内,然后充入 85Kr 气体,再将气体抽出,检查部件内是否有85Kr,如果部件内没有85Kr,则说明部件严密。再如: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的同时,常常伴随γ射线的产生,利用这个性质,可以进行测井探矿。探测时,将放射性同位素系入深井,γ射线射在岩层上被散射后可以进入γ射线探测器里,γ射线的吸收和散射程度,与岩层物质的密度和元素的原子序数有关,密度大,吸收γ射线就多,探测器输出电流强;密度小,吸收γ射线就少,探测器输出电流就弱。通过探测器输出信号的强弱,可推知岩层的位置和厚薄,为煤、石油等的开采提供准确的地下信息。在地质、考古方面,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可以确定矿石的年龄,化石的年代。例如:碳的同位素除12C(占98.8%)和13C(占1.11%)外,还有少量的 14C,14C具有放射性,14C经过 β 衰变后变成 14N,半衰期为5720 年,在大气中,C氧化为CO2(含放射性和非放射性碳)以后,被植物吸收,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这样14C 进入动物的组织中,通过14C 的吸收和放射性衰变的自然平衡,活有机体内的14C 和12C 的恒态比与大气中的14C 和12C 的比例达到相等,动植物死亡后,C的吸收停止,放射性碳的含量由于衰变而逐渐减少。在5720年后14C 的含量变为原来的一半。这样通过测定含碳物质如化石等样品中碳的衰变速度,即可确定有机体的死亡时间,即化石的年代。再比如,可以从238U与206Pb的比值来计算岩石的年龄。目前,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最老的地球岩石年龄大约是3×109 年。在农业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辐射种子,改变其遗传基因,可以选育良种。另外还可用于防治害虫、贮藏食品、合理施肥、农药残留毒素的研究等。有些元素不能得到放射性同位素,也可以用稳定同位素原子作为示踪原子,这就要用质谱仪来分析其产物。例如,科学家为了搞清楚羧酸(RCOOH)与醇(ROH)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就是利用18O(18O 为氧的稳定同位素)对产物进行原子示踪。具体做法是让乙酸(CH3COOH)与用18O标记的乙醇(CH3CH218OH)发生反应,用质谱仪分析反应后的产物,分析结果是产物中只有乙酸乙酯中有18O,这就证明了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脱去羟基醇脱去氢原子。再如,用16O与18O的原子个数比推测海水温度:海洋中的贝壳主要成分为CaCO3,而CaCO3 中的O原子主要是16O与18O。通常情况下,18O的含量只有16O含量的1/500,但海水温度发生变化,此比值也会随之变化,海水温度升高时,16O含量增加,反之则减少。根据这个规律可以推测古代海水的温度。

篇3: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很多的听力对话测试中,说话者常常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目的,而是采用迁回的手段间接回答,这就要求听话者要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正确含义,作出正确判断。言语行为理论在对话中经常听到,在每年的四、六级考试中也是屡见不鲜。我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正确理解听力材料中一些话语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它所隐含的真正含义,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1.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奥斯汀认为,在说话的时候,说话人可能在同时施行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在这三种言语行为中,语用研究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同说话人的意图一致。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J.R.Searle) 1969年在他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s)一书中从根本上修订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论述。间接言语行为的提出是对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根据塞尔的定义,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外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就精确表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也就是说,一种是表面的,另一种是蕴含的。如:当说“Can you pass me the salt?”这句话时,说话人表面上在实施“询问”听话人(给他)递盐的能力这个言外行为,但其话语真正的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是在“请求”听话人(给他)把盐递过来,这个“请求”是通过“询问”的方式而提出的。正如塞尔所说的那样,说话人是通过实施“询问”这一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言外行为“请求”。

间接言语行为存在的问题是:说话人在说出的一句话里表示了一层意思的同时怎么会又表示另外的意思?听话人在听到话语之后又是如何理解到说话人要表达的另外那层意思的?从说话人的角度,这是一个如何产生这类语句的问题而从听话人的角度,这是一个如何理解这类语句的问题。对于如何判断一句话的间接言外行为,何兆熊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习语论(idiom theory),另一种是推理论(inference theory)。Searle是一个推理派,他认为,“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依赖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背景知识,以及听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向听话人传达言外之意”。也就是说,Searle的解决办法是: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沟通,能让听话人明白话语中字面意思之外的用意,他所依靠的是他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这种背景信息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还有听话人所具有的一般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了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我们需要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借助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理论,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同时还要考虑听话人的推理能力。

2. 启发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

人在进行言语交际的整个活动,都是在语境的制约下进行的。在英语听力课中,学生只有通过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言外行为”。所谓语境(context),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何自然、冉永平,2001)。

2.1 背景语境(setting,常称为大语境)

背景语境由言语交际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交际双方个人历史、文化背景所构成,是内隐性语境。在指导学生听力时,教师应当适时地介绍有关英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例如:

W: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Sure.But I can't leave now.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Why does John not go swimming now?

在西方,大学生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答疑,是一种惯常的傲法。“有一个约会”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和老师见面。

2.2 情境语境(situation,常称为中语境)

情境语境由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时空状况和具体的情境事件以及交际双方现实心理状态与彼此间的关系所构成,属于外显性语境。在指导学生听力时,教师应及时地指导学生认清情境语境,才能正确地理解听力材料。例如:2004年6月大学英语六级真题:

M:I wonder if you find my experience relevant to the job.

W:Yes, certainly.But if only you had sent in your application letter a week earlier.

Q: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这个对话的情境是男士询问自己是否能得到这项工作?女士回答说如果你把简历早一周寄过来的话,言外之意是这个工作已经给了别人了。

2.3 上下文语境(context,常称为小语境)

上下文语境就是具体的语境,即狭义的语境。这种题型一般会在四、六级听力理解的短文听力中出现。在指导学生的听力特别是做听力理解题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听好全文,把握全文的总体大意,接着在分析和理解某个句子或段落乃至全文时,要提醒他们不要孤立地去看某句或某段,也不要只看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义内容,而应该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要联系某句或某段的前言后语,去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如2005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命题,其中有一道要求回答的问题是:What message does the speaker wish to convey?答案有四个选项:

A:The US population doesn't consist of white European descendants only.

B:Asian tourists can speak English as well as native speakers of the language.

C:Colored people are not wel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mericans are in need of education in their history.

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即推断出全文的言外之意,根据全文内容,以及“BuAmerica has been racially diverse since our very beginning on the Virginia shore”得知答案选A。

3.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谈话双方在语境或背景方面缺少互知,就会导致听话人不易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在听力理解中,学生如果不依赖相关的语境因素,没有相关的语用知识一定的推理能力,就不能推测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因此,在进行听力技能的培养中,应注重学生推测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迅速领会话语的言外之意,逐步形成根据话语进行推测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摘要:间接地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普遍现象, 语言学家从语用学角度称之为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 并给英语学习者 (尤其是初学者) 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和间接交际的策略。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听力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之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4]顾曰国.导读[A].J.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5]梁骏.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2.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7]姜望其.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日常交际 使用动机

一、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

约翰·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定义为“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传统语法根据句子的形式把句子分为三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它们各自对应的语言功能分别为: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发出命令或请求。但当句子的功能和结构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时,我们就在行使一个间接言语行为。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发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成功地沟通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发话人和听话人享有共知的背景信息。于是,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以立即推导出间接的“言外之力”。这类行为就是那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而且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这类言语行为我们日常交流中应用广泛,所以听话人会很容易理解,一般不会造成交际失败。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間接言语行为要依靠语境和说话双方的共知语言信息来推导,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在这种言语行为中,人们所使用的间接言语行为句并不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习惯表达方式,因而说话者的用意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的联系较不固定。如:

Teacher: Johnny,there is some chalk on the floor.

Johnny: Yes,there is,sir.

Teacher: well,can you pick it up ?

Johnny: Okay,sir.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首先用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来暗示让学生把地上的粉笔捡起来,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真正意图。于是教师又用了一个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句子来更直接地表明意图,这次学生理解了教师的目的。由此可见,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程度要大,听话人必须作出正确的推理才能理解。

三、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动机

1.出于礼貌。塞尔认为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礼貌。无论是说话人提出的命令、要求,还是请求或者希望,都会对听者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要求和限制。即说话者是为了使自己受益而使听话人受损。故当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请求时,语气应当尽量委婉,要尽量遵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即尽量少让别人受损。

2.表示委婉拒绝时的面子需求。当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的请求遭到拒绝时,为了顾全说话人的面子,听话人往往会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进行委婉拒绝。例如说话人向听话人借钱,听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想借,此时他如果直接回答“不想借”或者“我没钱”会显得自己很小气,不够朋友,同时也会让对方因为断然遭到拒绝感到十分尴尬,所以此时说话人应当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来保全双方的面子,所以说话人可以选择以下回答:A.我刚买了车,正在还贷款。B.闲钱都被亲戚占用着。C.我的工资已经压了好几个月。

虽然这些回答同样表示拒绝,但相较于直接拒绝,这些间接言语行为以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听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在这个过程中既做了有礼貌的拒绝又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双方的面子。

3.日常用语的灵活性需要。间接言语行为,尤其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在日常一些表达中采用间接言语行为要比采用直接言语行为更自然。例如:跟陌生人借用钢笔时,我们很自然地会说:“请问能把笔借我用一下吗?”我们很少会选择说“我请求用一下你的钢笔”。日常交际中的用语是十分灵活的,为了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需要,我们要很据实际选择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直接言语行为。

4.表达说话人的感情或表示强调。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还可以引起说话人的警醒和思考。有时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是表达情感和引起他人注意的最好方法,所以有时说话人就会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做会给别人带来多大麻烦?”这是一个反问句,可说话者并非在索要答案,而是在责问听话人。这里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一方面表达了说话人的气愤,另一方面也更能强调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否定态度。

四、结论

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为解释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而对间接言语行为使用动机的有效分析对于理解间接言语行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进行成功交际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Britai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1983.

[2]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篇5: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反思

本节课是《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的第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单利和复利计算公式掌握不错,对一些基本问题能按照要求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模型来处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能会用到,因而学习起来轻松有兴趣,他们也有对其进行探究的热情。

本课各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引导分析细致、到位、适度。教师有饱满的情绪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因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接受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创造性学习能力。教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信只要大胆探索,勇于尝试,课堂教学一定会更精彩!

本节课上完之后,总体感觉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①、在教材处理上:原本为了方便计算,改动了例题的数据,但结果却偏离了生活实际,得到的利息与实际利息有偏差;②、在习题的配置上:在引入复利计算公式后,学生实际上已经很清楚公式的来龙去脉,所以在探究2之后的练习2安排的不恰当,反而影响了后续教学环节的进行,导致给小组讨论留的时间少,以至于在小组讨论后,都没来得及反馈结果,没有还原到生活中,留下一点遗憾;

篇6: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标题: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姓名:郭贝贝

班级:14油化班

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如果你了解表面活性剂,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你经常用到的东西大多都与表面活性剂有关,本文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作用来进一步说明表面活性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

分类

作用

应用

表面活性剂被誉为“工业味精”,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一般为具有亲水与疏水基团的有机两性分子,可溶于有机溶液和水溶液。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种物质,它活跃于表面和界面上,具有极高的降低表、界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在一定浓度以上的溶液中能形成分子有序组合体,从而具有一系列应用功能。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表面活性别在水溶液中能否解离及解离后所带电荷类型分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性;

2、按表面活性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3、按分子量分类,可将分子量大于104者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量在103~104者称为中分子量表面活性剂及分子量在102~l03者称为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

4、根据表面活性剂的来源进行分类,通常把表面活性剂分为合成表面活性剂、天然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大类;

二、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改变两相物质间的界面性质,可起润湿、洗涤、分散、增溶、泡沫等作用。

(1)润湿作用:固体表面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与之不相溶的流体所取代的过程。润湿有三种类型,即接触润湿(沾湿)、浸入润湿(浸湿)与(铺展润湿)铺展。沾湿是改变液-气界面固-气界面为固-液界面的过程。浸湿是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如洗衣时把衣服泡在水中。铺展是在固-液界面代替固-气界面的同时,液体表面也扩展。如:零件表面上往往粘附有一层蜡、油脂或鳞片状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疏水性的。由于这些物质的污染,零件表面不易被水润湿,当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时,零件上的水珠就很容易分散开来,使零件的表面张力大大降低,达到润湿目的。

(2)洗涤作用:表面活性剂的洗涤作用是表面活性剂具有最大实际用途的基本特性。它涉及到干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并且在各行各业和各种工业生产中也得到越来越多地应用。洗涤作用可以这样来描述,将浸在某种介质(一般为水)中的固体表面的污垢去除的过程称为洗涤。在洗涤过程中,加入洗涤剂以减弱污垢与固体表面的粘附作用并施以机械力搅动,借助于介质(水)的冲力将污垢与固体表面分离而悬浮于介质中,最后将污垢冲洗干净。

(3)分散作用:灰尘和污粒等固体粒子比较容易聚集在一起,在水中容易发生 沉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能使固体粒子聚集体分割成细小的微粒,使其分散悬浮在溶液中,起到促使固体粒子均匀分散的作用。

(4)增溶作用:油类物质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才能“溶解”,但是这种溶解只有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胶体的临界浓度时才能发生,溶解度的大小根据增溶对象和性质来决定。就增溶作用而言,长的疏水基因烃链要比短烃链强,饱和烃链比不饱和烃链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一般比较显著。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显著降低,使体系变得更稳定,即增溶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只要外界条件不变,体系不随时间变化。

(5)泡沫作用: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都有程度不同的发泡作用。泡沫对污垢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对防止污垢在织物上的再沉积有很大益处,因而与洗涤去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然而泡沫过多也使织物不容易漂洗干净。习惯上人们常把起泡作用与洗涤作用混为一谈,认为洗涤剂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泡沫的多少,实际并非如此。经验和研究都已证 明,洗涤作用与泡沫作用并无直接关系。尽管如此,泡沫在洗涤剂的使用过程中还是不可缺少的。

织物洗涤用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烷基苯磺酸钠(代号LA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代号AES)等,特别是AES的发泡性能好,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发泡性能相比较差。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乳化、吸附、渗透、分散、悬浮、起泡、增溶等多种功能,织物的洗涤去污过程,即是上述功能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功能外,表面活性剂还具有柔软、抗静电、抗菌消毒等功能。

三、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产量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这一方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由于日常生活中家用的洗涤用品及其他生活用品需求量的与日俱增。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主要功能包括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清洗、润滑和柔软等。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妆品中所利用的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不仅仅是其单一的性能,而是利用其多种性能,因此,表面活性剂是化妆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具体来说,化妆品对其所用的重要原料,表面活性剂有一定的要求,包括:要求用作原料的表面活性剂具有美白、保湿、延缓皮肤衰老和防脱发等功能;用作化妆品的原料须对人体无害,对皮肤及眼黏膜无刺激、无毒性、无不愉快气味、无过敏性等不良现象;用作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性、相容性要好,具有良好的外观和使用感觉,要求其香气怡人、细腻、光滑柔软及有良好的涂沫性和铺展性,在生产操作上方便;用作化妆品的表面活性剂应具有抗微生物污染性能等等。

表面活性剂具有高效的清洁及消毒功能,早已成为保洁产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它与污垢和在污垢与固体表面之间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如:润湿、渗透、乳化、增溶、分散、起泡等)并借助于机械搅拌获得洗涤效果。用量最多、最广泛的是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只是在生产某些特殊类型和功能的洗涤剂时才使用。

家用洗涤剂主要包括衣物洗涤剂(如洗衣粉、洗衣皂、洗衣液、洗衣膏、洗衣片、衣领净等);家居清洁用品(如洗洁精、地板清洗剂、洁厕精、家电清洁剂等);个人洗护用品(如洗发水、沐浴露、洗手液、洗面乳等)几大类。表面活性剂是家用洗涤剂中的主要成分。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推动了家用洗涤剂的繁荣;家用洗涤剂的发展;拉动了表面活性剂的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除了要满足最基本的营养价值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因此在食品工业中越来越多的使用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就是最常见的一类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是分子里含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能集中在溶液表面、两种不相混溶液体的界面或者集中在液体和固体的界面,降低其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一大类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一些食品制作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大大地改善加工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延长食品保鲜期等。高质量的食品加工,是离不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的。

篇7: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班级:计算机学号:姓名:邱含秋

13班 11101310 摘要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从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的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得到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储存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网络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络、企事业内部网络、局域网网络、甚至家庭网络和个人网络。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网络应用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能同时调动数百万台计算机完成某一个计算任务,能汇集数千科学家之力共同完成一项科学实验,还可以让分布在各地的人们在虚拟的环境中实现面对面交流。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因特网在全世界走进了千家万户,网上游戏娱乐、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网上新闻传播、网上教育、BBS电子公告牌等迅速得到了开拓和发展,网络的社会影响正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里,我们就将从教育、个人、医疗、企业、四个方面,阐述现代网络技术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目录

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4

二、网络技术的个人应用 ·········································································· 4

1、休闲娱乐········································································································································· 4

2、强大的资料资源 ······························································································································ 4

3、学习资源········································································································································· 4

三、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5

1、文件的共享 ······································································································································ 5

2、实现E-mail服务 ···························································································································· 5

3、办公自动化 ······································································································································ 5 总结: ····················································································································································· 5

参考文献 ··································································································· 7

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现在,由于现代网络技术对于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教育意识发生了改变,也要求了教育工作者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相关的培训业已经广泛的展开。在此基础上,计算机网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渗透,开拓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新的主流,也有助于优化教学系统;此外,由于教师的相关能力的提高,教师就成为了教育资源的直接创造者,相应的教育软件或者工具等,被赋予了教师的个性,更加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在教师现代网络技术技术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学生也会跟随着提高自己的相关素养,这样不仅仅优化教学模式,也能为学生今后的实践打下基础;现今的教育氛围已经由于现代网络技术技术的深入而发生了改变,很多的论坛,班级网页的出现,使得教育事业不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领域。

教育,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正确的现代网络技术观点的形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要注重网络道德的建立,也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选择,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且往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学生沿着“用电脑”的方向,而不是“玩电脑”,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建立正确完备的思想防线。

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的是令人惊叹的,而计算机的网络的应用领域之广、发挥作用之大、产生影响之深更令我们为之震动。在震动的同时,我们也思考了很多。

二、网络技术的个人应用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现代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人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互联网络的普及,强大的网络资源,这些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1、休闲娱乐

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得一切很多人沉迷其中,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网络游戏,简单、轻松、刺激、好玩的游戏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其中。网络还可以提供电视电影,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乐趣。很多休闲娱乐的游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一。

2、强大的资料资源

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很多资料都可以通过搜索查阅来获取,不必翻阅大量的图书,既省时又省力,省却了我们翻书查阅的麻烦。

3、学习资源

网络中资料的丰富为很多人提供了学习资源。对于一些比较专业或者比较麻烦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的答案。电子书的迅速发展改变书籍的一贯特征,不再是笨拙厚重,而是简单明了。这些免费的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剩下了节衣缩食买书的钱。

凡事具有两面性,我们看到现代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现代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网络技术普及,更多的人将上网作为自己的唯一消遣方式,殊不知,这样对自己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很多的人颇受上网辐射的影响而痛苦不堪。随着网瘾青少年的不断曝光,网瘾成为青少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网瘾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化,即使如此,当听到把网瘾列为精神病的范畴时,我心里相当震惊。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毒害了多少青少年啊,有多少家庭因为这个而破裂!由于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很多淫秽色情充斥其中,这些腐蚀着青少年,很多年轻人因此而堕落。网络资源的丰富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眼中的问题,那就是文章的大肆抄袭,很多人将网络作为获取资料的唯一方式,自己的论文作业全靠抄袭而来,这不禁令人叹息!总之,无论网络有多么大的裨益,我们都必须严肃对待网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我们的努力,尽量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使网络人性化、健康化。

三、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量的、复杂的信息交流显得由为重要。随着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那些如何复杂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从某一地方传送到另一地方,而且简单、快速、准确,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在现代企业中,网络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已显得举足轻重。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企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强。

1、文件的共享

文件共享是企业网络最经常的应用。在域的环境下,可以搭建专门的文件服务器、统一存储管理网络中的共享文件。共享资源可以发布到活动目录中,从而实现资源的快速访问。通过活动目录,网络管理员可以对共享文件和文件夹访问权限、每个用户的磁盘配额和NTFS权限进行详细配置。

2、实现E-mail服务

专业公司通过虚拟主机方式为企业建站的同时都赠送一定数量的企业邮箱。企业邮箱不同于普通邮箱,它是以企业域名结尾做后缀的,在商务往来中有助于树立企业的形象。不过专业公司赠送的企业邮箱数量不多,空间和附件大小也受到限制。企业可以利用Internet接入可以建立自己的邮件服务器。

3、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就是采用Internet技术,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代表了其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网络时代的即将到来,给企业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它也为企业提供了实现飞跃的机遇。由此可见,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适用网络时代的需要,企业还需要加大对现代网络技术的管理,尽最大可能发挥其优点,屏除缺点,相信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协助之下,企业将会有着一片美好的广阔天空。

总结:

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它在各个领域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比如,使政务更加透明,使工作更加高效,使学习更具有互动性,使资源得到共享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避免由于对现代网络技术的依赖而带来了众多弊端。隐私的被侵犯,尖端军事设备对人类带来的威胁,现代网络技术对青少年的侵蚀……

我们希望,人们在各个方面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时,都能够在道德的约束下,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使用它,更要用好它。现代网络技术是人类的一项创举,但它不能因为人类自己而真的成为时代最糟糕的发明,反之,它应该被充分发挥潜力与优势、造福人类。

而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扬长避短发挥网络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参考文献

⑴廖志芳,杨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⑵吴强 《集团经济研究》 2006 第04X期万方数据

⑷房广铎 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知识经济》2011年13期

篇8: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无论在何种形式的英语考试当中, 英语听力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相信很多考生都会感受到, 如果能把听力部分做好, 不要说考试过关了, 就是拿高分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 很多考生都不能在听力部分拿到令自己满意的分数。针对听力理解, 很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 笔者也想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 就如何提高听力水平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Searle于1975年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其出发点是:显性的言外之力可以根据施为动词来识别;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 (命令句) 这三种主要句型通常表达各自的言外之力, 即陈述、疑问和命令。Searle把这种与语句类型相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之为字面言外之力, 而把不具备这种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间接言外之力。

2.1 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

2.1.1 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不对应性

在已知的任何一种语言形式中, 都存在三种基本句子形式:陈述句式、祈使句式和疑问句式。这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之一。这种共同性无疑是由人类语言的基本功能决定的。因为这三种句式分别与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相对应。但一种句式并不总是行使某一种功能, 反之, 某一种功能也不总是通过某一种句式才能得以实施。在这三种句式与它们的典型功能的关系出现不一致时, 语言的使用便是间接的。换言之, 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不对应性。

2.1.2 语言的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的不一致性

人们说话并不总是说什么就意味着什么, 话语的字面意义和真正意图并不总是一致的。人们常常通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间接言语行为中, 说话者想表达的言外之意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上不能完全体现出来, 而是要听话者根据语境推断说话者的真正用意。

2.2 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2.2.1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这样的一类言语行为:它一向用于实施间接言语行为, 说话人和听话人可能已经察觉不出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施为用意, 依此可以说, 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也就是说,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已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 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一致, 听话人只要做一般性推导便可知道说话人的真正用意了。

2.2.2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较,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较为复杂和不确定。这是因为在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中, 人们不是太常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致使语句字面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用意相距甚远。听话者要依据语境或双方互知的背景信息来推导, 才能得出说话者的真正用意。

3. 间接言语行为与听力理解分析

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不一致产生的是语言的间接性。在英语听力理解题目当中, 很多时候问题的答案并不能在听力原文中直接找到, 而要求听者从对话中去寻找隐藏在表面话语中的言外之意, 而这一点通常会成为听力理解中的最大障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应用能为我们的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一种解决的途径。即在英语听力中, 我们要尽量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 结合具体语境, 通过分析把握包含在说话双方话语之外的真实含义, 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的相关理论, 我们知道, 任何一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中必定实施了一定的言语行为。因此, 在理解听力对话时, 我们就要推测一下说话者是在执行直接言语行为还是间接言语行为。特别要注意的是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下面就以几个例子作简单说明。

例1:

M:Why don’t we go to the concert today?

W:I’ll go get the keys.

Q: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分析:

(1) W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是一个直接言语行为, 向对方发出邀请。

(2) 按照格莱斯 (Grice) 会话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 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与方向。因此, 回答应该为:接受、拒绝或未定。

(3) 我们并没有听到直接的回答, 而是一个陈述句“I’ll goget the keys.”

(4) 根据会话合作原则, W的话应与M的提问是相关联的。M的“I’ll go get the keys.”表面上来看跟W的问题没有关系, 但它给听者提供的却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

(5) 我们根据常识会知道, 取钥匙和出门这两个行为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面对M的邀请, W的回答虽然没有直接拒绝或接受, 但已经告诉了听者她的真正意图。

(6) 因此, 她的言外之意是接受。

例2:

M:Are you going to buy that pirated CD?

W:Do I look like a thief?

Q: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分析:

(1) 在这一对话中, M的提问是一个直接言语行为, 而W的回答则是一个间接言语行为。

(2) M问W买不买盗版CD。

(3) 根据会话合作原则理论, W应该回答“买”或“不买”。但是W却反问M“我看起来像个小偷吗?”, 表明她把买盗版CD这个行为和小偷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默认的答案当然是W并不像小偷, 所以W的回答已经告诉了M自己的真正意图。

(4) 因此, 她的言外之意是她不会买盗版CD。

4. 结语

从课堂实践来看, 随着听力练习的逐步深入, 题目的难度越来越大, 主要体现在推理类问题的增多。学生在做这部分练习时, 会发现很难从听力原话中直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话语理解能力是思想意图推理问题。解决听力理解中的困难, 不能只靠听力练习。尽管在不断的听力练习中也会渐渐提高对说话者的思想意图推理能力, 但是如果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并加以母语和外语的阅读理解训练, 就能较为有效地提高思想意图推理能力, 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若是仅仅停留在说话者话语的表面, 只去理解说话者的言内行为, 而忽略了言外之意就很难去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言语。只要我们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稍加观察, 便可发现语言的间接性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语言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当中去。

摘要:由于英语语言的含蓄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听力理解技巧, 我们在教学中要适时加强语用学, 特别是见解言语行为理论的学习和运用。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把握言外之意的语用能力, 从而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达到外语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听力理解,听力考试

参考文献

[1]Victoria Fromkin.Robert Rodman.Nina Hyams.An intro-duction toLanguage.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 2007.6.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86—172.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孔玉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浅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3, (2) :116-117.

篇9: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9

我国于2004年颁布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其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必须要重视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真正以测量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为目的,以便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可以更符合社会改革开放的要求。所以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1间接言语行为的相关概念

间接言语行为可以理解为是通过一种次要的施事行为来间接地实现另一种主要的施事行为,其中次要的施事行为是字面的,而主要的施事行为则不是。我们的生活中语言的间接性现象存在是非常普遍的,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例如Its cold here.

这句话中的次要施事行为也就是字面意思是说这里很冷,这是对客观事实的陳述,而想要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就是主要施事行为,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比如对话的双方在室外,那么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是想让对方进屋去谈话;如果对话双方在室内,那么说话的人可能是想间接地表达关上窗户或者打开空调等请求。由此可见,话语的言外之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伴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想要更正确的理解间接语言行为,听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以及语境相关知识等,以保证自己可以听出一句话的言外之意,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

2间接语言行为在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最先提出间接语言行为理论的是Searle,他指出如果我们在做菜的时候说“Can you pass the salt?”这种句子的时候,不论是说话的人还是听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关于能力的提问,而是一种礼貌的请求方式,听到的人会采取相应的反应,做出肯定回答并且把盐递过去,这种脱离了单纯的直接言语行为的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言外之意。

通过上文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任何一句话处在一定的语境中,就拥有了一定的言语行为,所以我们在对听力对话进行理解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说话者是否执行了间接言语行为,注意其中是否含有言外之意,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A:Are you coming to the party tonight,Tom?

B:I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

Q:What does the man mean?

我们对这个对话进行一下分析得知,首先是A进行提问,这只是一个直接的问题询问对方是否会来参加晚会,是直接言语行为。根据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对话的双方之间都应该遵守一个原则,就是每一个参与了交谈的人在整个交谈过程中说话的话都应该符合此次交谈的目标和方向来进行,所以这时候B的回答只有三种,接受、拒绝以及待定。

但是B并没有做出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一个陈述句,根据会话合作原则来说,AB之间的对话应该是相关联的,B的这句回答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和A的问题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如果他的回答要符合对话的主题,就一定有不同于字面意义的言外之意存在。一般来讲准备考试和参加晚会都是比较大的活动,都会占用较长的时间,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不可能在同一个晚上既去参加晚会,又去准备考试,所以B的最终回答是拒绝,因为很难抽出时间去参加晚会。

再来看一个例子:

W:How do you like the play you saw last night?

M:Well, I should have stayed at home.

Q: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he play?

A) It is exciting.

B) It is boring.

C) He didnt see the play.

D) He likes it very much.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例子,W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M对昨晚演出的看法,这是直接言语行为,但是M的回答是间接言语行为。按照对话合作原则M的回答不外乎是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M却说我应该待在家里的,这句话是一种委婉的说法(should have dose something 这种结构可以对于那些应该发生实际没有发生的事情来表达遗憾或者后悔),M不喜欢这个演出,后悔没有呆在家里而是出去看演出了。所以说B才是正确答案,因为M的感想是演出令人感到厌烦。

会话含义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不仅可以通过词汇选择、句型变化以及句子结构来体现,还可以通过句子的重音迁移以及语调的改变而体现,对于学生来说在听力训练中很嫩听出来重音和语调方面的改变,是听力训练的一大难题。例如:

A:Did you meet your girlfriend at the airport yesterday?

B:Actually, I met her and her mother.

A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是一般疑问句的形式,但是B并没有用Yes或者No的形式来进行回答,而是突出强调了and这个词汇,重音在这里,绝大多数的学生虽然听了之后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但是对于B的言外之意并没有领会,B显然没有想到女朋友的母亲也会来并且见面。

结束语:

听力理解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处理过程,还要综合考虑参与其中的各种要素和复杂的信息,听力教师更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听对话然后对答案来进行教学。说话理解能力不仅是听力上的联系,更好提高思想意图的推理能力,才能解决听力理解中遇到的困难。日常生活中语言的间接性存在的十分普遍,如果我们只理解字面含义而忽视了言外之意的理解,那么就很难真正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张冰.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的英语听力教学[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8:88+90.

[2]俞艳珍,田建平.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 海外英语,2010,11:165-166.

上一篇:会计岗前实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型水电厂管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