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材料采购程序文件

2022-12-24

第一篇:间接材料采购程序文件

文件销毁程序

1. 目的:为了使本公司各类受控文件与非受控文件经更新或换版回收的文件以及各类修改或过期的技術资料,记录表单,以及过期或报废的外来文件,不致发生誤用,确保公司作废文件得到有效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本程序適用于本厂與体系有关的所有作废文件的控制。

3. 职责:

总经理:负责公司作废体系文件销毁申请的最终批准。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作废体系文件销毁申请的审核。

各部门主管:负责识别本部门范围之内体系文件的使用审查。

文控中心:负责过期作废文件的收集与清理工作,并填写文件销毁申请表。

4 参与文件:文件保存期限一览表。 5 文控要求:

5.1文控中心是期对所保存的文件进行鉴定,并对保存期限已满的文件材料,填写文件销毁申请表。

5.2 文件鉴定工作由行政部主管主持,有关部门参加,组成文件鑒定小組,對被鑒定的文件進行逐件審查,提出存毀意見。 5.3 文件材料經鉴定小组審定,并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方可销毁。

5.4 销毁文件材料要由二人以上并在指定地点进行销毁,销毁人要在销毁登记表上签名

第二篇:程序文件培训总结

培训总结

主讲人:褚玉涛

培训时间:1小时

记录人:张军

本公司《程序文件》共有22个控制程序,作为工艺员及理化负责人,主要涉及到其中的12个控制程序,对其进行重点学习。

程序文件就是为了完成管理体系要素所规定的方法,用于支持管理手册的相关要求。通常包括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做什么和谁来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做;应采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其内容是描述实施管理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的活动。程序文件详细的规定了公司各个部门的过程职责,并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实际运行步骤和方法。

本周重点学习了“文件控制程序”和“质量管理程序”;对“合同控制程序”和“采购与原材料控制程序”进行了了解性学习。

通过一周的程序文件学习,受益非浅。这样的学习很有必要,不但要对程序文件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自己的岗位过程职责、步骤、方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意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严格的贯彻执行每个程序要求,必然会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一个台阶。

第三篇:不合格程序文件

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质量管理 2007-12-19 11:36:55 阅读370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 目的

建立并保持对不合格的原材料、外协、外购件、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控制机

制,防止不合格的非预期使用或出厂。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文件适用于生产全过程不合格品的处理。

3. 职责

3.1 品管部负责组织对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 3.2 采购部负责与供货商的联络和协调工作。 3.3 生产车间、PE 负责车间生产的不合格品的返工。 3.4 副总经理批准对不合格物进料、成品的处理。

4. 作业程序 4.1 进料不合格处理

当来料整批部分不合格时,IQC 应将“IQC 检验报告单”交生产计划科计划员加签是否急用的意见,而后呈品管部经理做出处理意见,最后报副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4.1.1 如物料为生产急用,不合格项又不至于引起客户抱怨时,可作“特采”处理(如合同有要求时,特采接收一定要经顾客认可同意)。IQC 在该批物料的适当位置上贴

橙色“IQC 特采接收”标签。

4.1.2 如物料为生产急用,该物料又可为生产使用部门加工/挑选使用时,可作“加工/挑选”处理。IQC 在该批物料的适当位置贴黄色“加工/挑选”标签,IQC 主管应填写“加工/挑选使用指示单”给仓库、PE、生产部门、QE、QA、QC 等部门。 4.1.3 如物料不为生产急用或使用后必定引起顾客抱怨,则对该批物料作“退货”处理。IQC 在该批物料的适当位置贴红色“IQC 退货”标签。对做“退货”处理的物料,仓库应通知采购部,由采购部与供货商协商退货事宜。

4.2 生产过程中来料不合格的控制(注:此处之“来料”可以是上一车间产品,也可以

是外协、外购物料)

4.2.1 生产车间将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原材料、零部件进行隔离(将不合格品放在有“不合格品”标识的容器/红色容器中,或将其放在不合格品区域),并适时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整理,在盛不合格品的容器上贴“不合格品标识卡”,然后开出“退料

单”,通知品管部判定。

4.2.2 品管部按相应检验要求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并在“退料单”、“不合格品标识卡”上填写处理意见。对不合格品的处理包括: a. 将不合格的外购(外协)物料、零部件退回供货商;

b. 报废;

c. 退上一车间返工; d. 让步使用; e. 挑选/加工使用等。

4.2.3 生产车间根据品管部对不合格品的处理意见,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 a. 判退回供贷商的不合格外购材料、零件,由生产车间退回仓库,仓库通知采购部

进行处理。

b. 报废的不合格品,生产车间将其退回仓库,仓库适时废弃或通知采购部转买。 c. 作“挑选/加工使用”处理的不合格品,由生产车间安排合适人员进行挑选/加工使

用。

d. 判退回上一车间返工的不合格品,退回车间返工,返工后的产品由品管部复检。 4.2.4 当不合格较严重时,品管部必须对同一批、类的仓库存货、在用品重新进行检

查。

4.3 生产过程中检查或自检发现的单个不合格品的处理(注:此处不合格品为本车间生产中产生)对于生产过程检查或自检发现的单个不合格品,应在其相应部位贴纸色箭头纸或将其放在有“不合格品”标识的容器/红色容器中,或将其放在不合格品区域,并

做如下处理:

4.3.1 五金车间:由原作业人员或车间主管指定的人员进行返工,返工后的产品由品管部相关人员进行检验。不能返工的,又不能破碎后重复使用的,由生产车间收集整理,开具“退料单”,由品管部签述报废处理意见后,将报废品退回仓库。

4.3.2 塑料车间:由作业人员或车间有管指定的人员进行返工,返工后的产品由品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检验。不能返工的,又不能破碎后重复使用的,由生产车间收集整理,开具“退料单”,由品管部签述报废处理意见后,将报废品退回仓库。

4.3.3 将配车间与插件车间:外观不合格品由生产车间返工;性能不合格品由PE 修理工返工,并将修理结果记录在“PE 修理日报表”上。返工后的产品应做好返工标记,

并将它从第一道检验工序前

的适当位置投入生产线重检,重检合格后,质检员应将返工标记去掉。对于不能返工的

产品,PE 修理

工应进行适当折卸,折卸后仍旧合格的零部件继续使用,已损坏的零件作报废处理。

4.4 塑料车间、五金车间QC 巡检中发现的不合格批的控制

4.4.1 塑料车间、五金车间QC 质检员按《品管部巡检管理规定》对各机台进行检查,

对检查中判

定的不合格批,QC 质检员作出处理决定,处理决定应填写在“QC 巡查记录表”中。 4.4.2 塑料车间、五金车间QC 质检员对不合格批的处理决定包括:返工(挑选)、

报废。

a.对于需返工(挑选)的不合格批,QC 质检员在其上贴黄色“巡检返工(挑选)”

标签。车间员

工返工(挑选)后的产品由品管部复检。

b.对于需报废的不合格品,QC 质检员在其上贴红色“巡检报废”标签。

4.5 塑料车间、五金车间入仓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批的控制

4.5.1 对检查中判定的不合格批,QA 质检员作出处理决定,并将处理决定填写在

“QA 半成品检验 报告”中。

4.5.2 处理决定包括:返工(挑选)、报废。

a.对于需返工(挑选)的不合格批,QA 质检员在其上贴黄色“QA 返工(挑选)”

标签。车间员工

返工(挑选)后的产品由品管部复检。

b.对于需报废的不合格批,QA 质检员在其上贴红色“QA 报废”标签。

4.6 不合格半成品的让步接受 4.6.1 如生产车间认为不合格半成品可以让步接收,生产车间应填写“让步接收申请

表”,品管部、

PE 部经理在考虑对下道工序或成品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作出是否接收让步申请的决

定,让步申请应

由副总经理批准(外观之类的不影响结构、性能的让步申请只需品管部批准即可)。 4.6.2 对批准让步接收的不合格半成品,品管部质检员应在其上贴橙色“让步接收”

标签,并在相

应的报表中做好记录。

4.7 装配车间成品QA 入仓检查中不合格批的控制

4.7.1 当成品整批不合格时,QA 质检员应将“QA 成品检验报告”交装配车间QA

主管签署意见,

而后呈品管部经理做出处理决定,最后报副总经理批准。

4.7.2 处理决定包括:返工、让步接收、报废等。 a.生产车间返工后的产品需经成品QA 复检。

b.让步接收应不影响顾客的使用,应不引起顾客的报怨。有合同要求时,让步接收应

经顾客批准认

可。

c.批准报废的产品,由生产车间将其移至仓库废品区,由公司统一处理。

4.8 交付及投入使用后不合格品的处理

4.8.1 交付或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本公司给予调换、修理或赔偿,详见《与顾客

沟通及服务控 制程序》。

4.8.2 顾客退回修理的产品的控制见《顾客财产管理程序》。

4.8.3 顾客退货(所有权不再属于顾客)的处理见《顾客退货处理程序》。 4.8.4 品管部视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向责任部门发出“纠正与预防措施要求单”。

5.支持性文件

5.1 《品管部巡检管理规定》

5.2 《与顾客的沟通及服务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退货单 6.2 让步接收申请表 6.3 不合格品标识

第四篇:无缝气瓶程序文件

气瓶检验程序控制文件

编制: 审核: 签发人: 单位名称:发布日期;

2015.10.1 1

实施日期:2015.10.1

颁布令

《气瓶检验程序控制文件》已编制完成,符合本站实际情况,适用于我站无缝气瓶检验。

现将《气瓶检验程序控制文件》予以公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希与气瓶检验有关的人员,认真学习,严格贯彻执行。

站长: 2015.10.1

2

目录

一、文件控制程序

二、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四、检验仪器设备控制程序

五、检验实施过程控制程序

六、检验管理工作程序

七、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八、与上级部门、检验接受者沟通控制程序

九、接受上级部门监督的管理程序

十、检验安全管理制度 十

一、气瓶报废管理制度 十

二、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制度 十

三、检验质量管理制度 十

四、气瓶收发管理制度 十

五、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十

六、仪器设备及计量管理制度 十

七、监督检验制度 十

八、档案管理制度

十九、检验许可证书的使用和管理规定

3

一 、文件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本站气瓶检验质量体系运行有关文件的控制,确保质量体系在任何场所使用的文件都为有效版本。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的控制。

3、职责

3.1 档案员负责一般性文件的发放与管理,并组织对现有文件的定期评审。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性文件的发放与管理

3.3 站长负责外来文件的收集、发放、及跟踪管理

4、工作程序

4.1 文件的分类

4.1.1 质量手册:指导本站质量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4.1.2 程序文件:根据管理过程制定的文件。

4.1.3 作业文件、各种记录等

4.2 文件的编制、审批

4.2.1 质量手册、方针、目标由技术负责人编制,经有关人会签后气瓶检验程序控制文件报站长审批。

4 4.2.2 各类控制程序,由技术负责人组织人员编制,经有关人会签后报站长审批。

4.2.3 管理性作业文件由站长组织编制。

4.2.4 业务技术性文件由各专业人员编制,经有关人员会签后报技术负责人审批。

4.3 文件的发放

4.3.1 根据文件使用范围,站长确定发放范围和数量

4.3.2 受控文件发放前的标识 经批准发放的所有文件,均有发放人加盖“受控”章,在《文件发放审批记录表》上做好记录,注明日期、文件名称和编数量等内容,并要求接受人签名。

4.5 文件更改

4.5.1 文件更改方式:在原文件上直接划改,换页、换版。

4.5.2 为保障文件的适用性,文件持有者,发现有不适用的条文时,可提出更改意见,填写《文件更改记录》,注明更改部位、更改条款等。

4.5.3 更改文件的审批,由原审批人执行,并在《文件更改记录》上签字,注明日期。

4.5.4 文件编制人员跟踪文件的受控与更改状态,若更改三次以上,影响文件的一致性与有效性,可换版更改。

4.6 文件的销毁

4.6.1 受控文件作废时,由档案管理员及时收回,做好记录,销毁。

5 4.6.2 已作废但有参考价值的文件,应包装后加盖《作废留存》章,由资料室保存。

4.6.3 余者可集中销毁,填写《文件质量记录销毁记录》,由文件气瓶检验程序控制文件销毁人员填写销毁记录。

4.7 文件的日常管理

4.7.1 文件接收人员须填写《文件清单》以便取用和管理。

4.7.2 文件的适用部门和人员,不得涂改或弄脏文件,更不得损坏、丢失。

4.7.3 经批准执行的文件原稿(包括审批原稿)一律不外借,文件编制人员保存原文。

4.7.4 借阅、查阅或复制文件时,应填写《文件借阅、查阅、复印登记表》,经档案员批准后实施,并如期归还。

4.7.5未经站长许可,文件使用者不得私自复印、外借,若文件破损至废,应经批准后补领,若文件丢失,经批准后可补领。

4.7.6 对于各种临时性文件,在使用期内予以控制,过期自动失效。 4.8 外来文件的控制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国外标准等外来文件对本站检验工作有直接影响,因此本站规定: 对气瓶检验有关的外来文件,由技术负责人作信息收集,报站长批准后,由技术负责人或派他人购买、登记、保存。本站人员从资料室借阅标准或资料,必须有文字手序。

6 二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1、目的

确保质量体系的完全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领导对质量体系的评审。

3、职责

3.1 站长主持管理评审工作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提交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的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会同质量负责人写出管理评审报告。

3.3 质量负责人对管理评审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3.4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进措施,由质量负责人负责贯彻实施并验证。

4、工作程序

4.1 管理评审计划

4.1.1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

4.1.2 质量负责人在管理评审两周前,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报技术负责人审核,站长批准后下发各有关人员。

4.1.3 管理评审计划的内容

评审时间、评审目的、评审范围、评审重点、评审依据、评审内容。

4.1.4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由站长决定实施评审。

4.1.4.1 本站气瓶检验工作内容发生重大变化;

4.1.4.2 本站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4.1.4.3 本站质量方针、目标发生较大变化;

7 4.1.4.4上级部门、检验接受者反馈重大质量信息或对本站有质量投诉时;

4.1.4.5内部审核发现严重不合格,或即将进行第二方、第三方审核时。

4.2 管理评审的准备

4.2.1 管理评审计划由质量负责人提前两周准备好,并发放给评审人员。

4.2.2 技术负责人提交质量体系运行方面的资料及质量方针,目标适宜性分析。

4.2.3 站长准备好检验计划进度情况,顾客抱怨,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料。

4.2.4 检验人员提交出设备、仪器状况报告。

4.2.5 检验人员提供检验过程中不适宜项目的内容。需改进的草案。

4.3 管理评审会议

4.3.1 管理评审以会议形式,站长主持进行。

4.3.2 参加人员,站长及各专项负责人等。

4.3.3 会议内容,参加人员就所有评审输入事项作出评价,对存在潜在问题及不合格事项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并确定责任和整改时间。 4.3.4 站长就涉及到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

4.3.5 技术负责人做好会议简要。

4.4 管理评审输出

8 4.4.1 质量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

4.4.2 上级部门、检验接受者对质量要求的改进。 4.4.3 对改进措施所需资源的提供。

4.4.4 技术负责人根据评审输出编制管理评审报告,站长批准后,发至有关人员。

4.5 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4.5.1 由责任人员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4.5.2 技术负责人根据《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对实施结果进行跟踪验证。

4.6 由管理评审引起的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4.7 管理评审记录由技术负责人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整理后归档保管。

三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从事与质量体系有影响的管理者,执行者和验证者在教育、技能、经验、服务质量等方面实施管理,使其具有承担相应工作的能力,以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作。

2、范围

适用于本站气瓶检验所有员工工作中的管理。

9

3、职责

3.1 本站根据检验工作需求及今后发展的需要,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起决策作用。对员工负有考察职责,并建立员工技术、工作业绩档案。 3.2 质量技术负责人承担对本站员工的技能培训、考核等工作,掌握员工对工作的胜任程度,在岗位调整人员时,提出技能方面的见解。

4、工作程序

4.1 总则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控制内容有: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人员选择,能力考核,培训,资格考核,对人力资源的改善等过程。

4.2 需求分析:

分析内容如下:

(1)检验工作量;

(2)授权范围;

(3)上级对气瓶检验工作动态的变化;

(4)人员知识结构;

(5)人员间的合作灵感; 4.3 人员的选择与配备

4.3.1 本站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各有关人员,应根据工作的 需要,就人员配置问题向站长提出建议。

4.3.2 根据检验站长期规划及当前工作需要,站长负责配置人力资源的决策。

10 4.3.3 要录用新人时,每年底前制定出下年录用新人计划,报上级批准,特殊情况下,随时提交计划,批准后,站长负责拟用人的考察。

考查内容有文化程度、技术职称、工作能力、思想品德、身体状况、年龄等方面。

4.3.4 对本单位内部人员调整时,除考察4.3.3内容外,还应考虑在原岗位的业绩及历年考核情况。

4.3.5 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人员具备相应的资格、培训经历、经验并熟悉所实施检验工作的要求,人员应根据所检气瓶的状况,给以准确的结论,具备出具检验报告的能力,并能针对检验结果,能提出深层次的分析,为上级部门解决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4.4 人员资质要求

4.4.1 对直接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要求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取得省级特种设备检验员证书,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和经验。

4.4.2 对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熟悉与特检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能胜任本职工作。

4.4.3 对负责审批检验报告的人员,应具备工程师以上职称或具有检验员证,经站长授权后从事该工作。

4.5 人员任职程序

4.5.1根据国家对特种设备检验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本站对上岗人员的资格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对人员上岗前进行技术业务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11 4.5.2上岗考核由技术负责人组织,考核内容有:设备仪器的使检 验标准、检验程序、操作规程等,考卷及成绩存档。

4.6 人员培训

4.6.1与本站质量体系有关的人员应具有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并通过培训,在技能、经验方面不断提高。4.6.2 本站所有在册人员都在培训范围内。

4.6.3 培训的内容有:

(1)气瓶检验员资格培训;

(2)有关质量、标准化、计量方面的培训; (3)法律、法规、标准;

(4)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5)岗位技能。 4.6.4 培训种类

岗前培训、岗中提高培训、转岗培训、资质培训等。

4.6.5 培训工作的实施

站长制定培训计划,技术负责人具体实施并做好培训记录。

4.6.6 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价

4.6.6.1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业绩评定和观察等方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评价员工的工作能力。

12 4.6.6.2站长加强对人员日常工作业绩的评价,可随时对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抽查,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可采取暂停工作的方法或安排培训;能力达到要求后上岗,否则转岗。

4.7人员考核

4.7.1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内容有: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质量、技术成果等,此工作由站长负责。

4.8 人员技术档案

4.8.1 本站建立《人员技术档案》保存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资格证书,培训和技能考核记录等。

4.8.2 各管理部门分别提供内部资料,年底交档案室存档,内容要齐全、完整、清晰、业绩证明内容要充分。

四、 检验仪器设备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检验用的仪器、设备、量具(以下简称检验仪器设备)进行控制,使其技术性能、使用状态达到标准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检验仪器设备的调研、论证、购置、验收、使用、维护、保养、事故调查与处理、报废、技术资料的管理等。

3、职责

3.1 设备员为检验仪器设备的具体管理人员,负责其验收及资料的归档工作。

13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调研、论证、采购、验货、维修等工作。

3.3技术负责人负责使用过程中的抽查及溯源性工作。 3.4 站长负责检验仪器的审批、经费等全面工作。 3.5 检验员负责使用、保养、状况信息反馈。

4、工作程序

4.1台帐

检验员负责建“检验仪器设备台帐”,编号后注明检验仪器设备所处的状态,如:“完好”、“待修”、“报废”等。

4.2 设备配置

4.2.1调研、论证

增添检验用仪器设备,应由设备员提交申请,站长批准后,技术负责人调研,阐明必要性、可行性。

4.2.2 选购

调研后,由技术负责人填写《检验仪器设备申购单》注明名称、 型号、生产厂、数量、价格经站长批准后,技术负责人负责选购,并保证购物的适宜性。

4.2.3 开箱验收

开箱验收由设备员会同技术负责人共同进行,仪器设备到达后,一周内验收无误后入库。验收的内容:

(1)包装完整性、有效性;

(2)整机完整性、外观检查;

14 (3)附件、备件和工具是否完好够数;

(4)使用说明书、图纸、合格证、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4.2.4 安装调试与质量验收

(1)检验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检验员进行。

(2)技术负责人进行可追溯性质量验收。 (3)质量验收应在安装调试好后半月内进行。

(4)在安装调试及质量验收中,若发现质量问题,凡由卖方参加的,应由其签字认可。

(5)当因质量问题无法验收时,技术负责人应联系厂商维修或退货。

4.3 仪器设备的使用

4.3.1 操作者必须熟悉仪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方法后方可操作。

4.3.2 主要仪器设备应制定操作规程,内容包括:正确操作顺序和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维护保养方法。

4.3.3 检验过程中,如发现仪器设备不正常,应立即停业使用,维修员校验合格后再进行使用。

4.4 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

4.4.1 操作者应自觉爱护仪器设备,使其保持整洁、灵敏好用。 4.4.2 仪器设备由设备员负责定期保养维护。

15 4.4.3 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损坏,在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对责任者按本站经济责任制作相应处罚。 4.4.4 对仪器设备的保养与检修,应记录《设备维修保养记录》。

4.4.5 待修停用的仪器设备不得使用

4.5 仪器设备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4.5.1 因操作不当或维护不善,致使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损坏或功能降低,均为仪器设备事故,有下列情况之一为重大事故: (1)损坏后,造成修理费千元以上的;

(2)因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4.5.2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及时报站长处理,技术负责人会同检验员进行调查,查清后向站长报告,当有人员伤亡时,应立即组织抢救,保护好现场。

4.5.3 对事故要做到三不放过:原因、责任不清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无防范措施不放过。

4.5.4 对事故责任者按本站有关规定处理。

4.6 仪器设备的报废

4.6.1仪器设备经多年使用或因事故损坏,至使精度下降,无法修复,可由检验员提出报废申请,经技术负责人、站长鉴定批准后登记报废。

4.6.2 报废的仪器设备由本站统一处理。 4.7 仪器设备档案

16 4.7.1档案员将逐个仪器设备建立档案及台帐。检验仪器设备档案的内容: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或购置日期、放置地点等。

4.7.2仪器设备档案由档案员集中管理,借阅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办理。

4.8 发现下列情况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1)仪器的附件、零备件、工具、资料遗失; (2)出现事故隐瞒不报;

(3)用无效检验计量器具进行检测工作,出具检验数据。

五 、检验实施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检验工作是本站的核心工作,对检验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检验工作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准确。

2、范围

适用于无缝气瓶检验过程的控制。

3、职责

3.1 站长负责本站任务的下达、工作协调、人员资格确认、检验监督及检验费用的管理。

3.2 质量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计量器具鉴定。

3.3 站长及设备员负责检验仪器设备的配置,维修安排工作。

17 3.4 技术负责人及检验员负责检验过程的控制、实施及检验报告的出据、审核。

4、程序内容

4.1 检验任务的下达

站长明确检验任务后,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检验室下达要求。

4.2 检验准备

4.2.1 检验室接到任务后,进行检验前准备如下: (1)根据气瓶种类(介质),确定检验方案;

(2)方案确定后,依据作业指导书的要求作好资料、记录准备。

4.2.2 气瓶检验时,最好由两名人员参加,并注意安全问题。 4.3 检验任务的实施

4.3.1检验室接到检验任务后,根据检验作业指导书规定,作好检验前准备工作。

4.3.2 检验员在进行检验过程中,时刻注意被检对象及其周围环境安全,确保安全检验。

4.3.3 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应严谨、细致,认真作好每一项数据或缺陷记录。

4.3.4 检验人员应按照检验标识规定,对检验对象进行标识确认,保持标识后唯一性,杜绝瓶与瓶出现混淆。

4.3.5 在检验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检验人员应作好记录,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18 4.4 检验结果的处理

4.4.1在检验结束后,检验人员对记录进行整理,并作出判断,在5日内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一式二份,一份发给受检单位,一份站存档。

4.4.2 检验报告采用本站制定的检验报告格式。

4.4.3 检验合格者,出具检验报告,并在气瓶上打上检验钢印;如不合格,则出具统一的《判废通知书》,对气瓶进行报废处理。

六、 检验管理工作程序

1、目的

为了规范本站气瓶检验工作,优质及时的完成检验任务,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本站气瓶检验工作。

3、职责

3.1 站长负责本站各项业务的受理、计划、任务的下达、工作协调、考核等工作。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检验过程中疑难事项的处理,检验报告书的审批。

3.3 质量负责人负责本站质量体系各环节活动的检查、反馈、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受检单位与本站的联系等。

19

4、工作程序 4.1 工作要求

4.1.1 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应取得省级质监部门颁发的检验员资格证书,方可从事检验工作。

4.1.2 检验仪器设备

检验用仪器设备的精度、量程应满足检验对象技术标准的要求,状态完好,定期校验。 4.1.3 依据和方法

气瓶检验项目、程序,必须按照《钢质无缝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标准进行。

5、工作步骤

5.1站长给检验室下达检验任务,相关人员作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5.2 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不得漏检。 5.3 检验完毕后,及时出据报告,整理完整后资料归档。

6、对检验报告异议的受理

6.1 检验报告发出后,受检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可在收到检验报告15日内,向本站提出。

6.2 技术负责人负责受理检验单位的异议,对详细情况进行了解,登记后与检验员一并处理。

20 6.3 检验员针对“异议”内容,提出处理意见,技术负责人认可后,15日内对受检单位答复。若原结论无误,维持原结论;若属本站责任,应向受检方道歉,发出更正报告。

7、检验的收费

本站开展的气瓶检验,均按照上级标准规定收费。

8、检验代码

检验合格气瓶统一打铳,本单位检验代码及有效日期;不合格者报废处理,并填写《判废通知书》。

七、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产生不合格及潜在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消除现有的不合格,预防潜在的不合格。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瓶检验的整个过程,及涉及到的相关要素。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本站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及检验实施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并提出纠正和预防的要求。

3.2 技术负责人审批全部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3 站长负责外部信息收集

3.4 检验室对本部门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措施并实施

21

4、工作程序

4.1 纠正和预防措施采取的时机

(1)检验工作质量发生重大问题时;

(2)上级部门、受检者对检验工作提出意见时;

(3)管理评审、内审提出要求时;

(4)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提出要求时;

(5)重新出现不规范检验时;

(6)法律法规提出要求时。

4.2 纠正和预防措施制定与审批

4.2.1 责任人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计划、方案,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4.2.2 重大问题技术负责人审批后,还要经站长批准,质量负责人 组织实施。

4.2.3 在实施纠正、预防措施的过程中,若发现非预期情况或更有效的措施时,执行者可建议修改计划、方案,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按新计划实施。

4.3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验证

4.3.1 实施

责任人员根据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要求,具体落实,实施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按相关程序规定予以落实,站长应在资源配备上及时决策。

4.3.2 验证

22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验证,由检验员负责,对逾期不能完成的措施,要报技术负责人对责任人员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

验证方式、内容:

(1)问题发生频次是否减少;

(2)组织临时审核,类似问题的发生是否得到控制; (3)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各环节是否做好准备;

(4)验证不符合预期效果的应重新制定措施。

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应形成文件,由此引起的体系文件的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预防措施所形成的记录,由技术负责人保存,并成为下一次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

4.4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保持

4.4.1 有效的纠正和预防应形成文件

4.4.2 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应通知管理评审

4.4.3 每年由技术负责人将纠正和预防措施汇总并予以分析,分析结果报站长。

八、 与上级部门、接受检验者沟通控制程序

1、目的

为加强与上级部门、接受检验者的沟通,及时了解其需求。使其得到满足。

2、范围

23 适用于检验服务,上级部门及受检者需求的识别,管理等。

3、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市场需求调研,上级有关部门、检验接受者满意度的调查,受检者投诉、反馈和跟踪。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顾客的接待、需求评审、质量承诺方案的策划、业务咨询、洽谈等。

3.3检验员协助对上级部门、受检单位的需求评审。

3.4 设备员负责参与评审有关检验设备能力和检验要求。

4、工作程序

4.1 外部检验要求的前期识别与评审

4.1.1 根据本站发展要求,站长不定期地组织气瓶检验需求的调研工作,并形成报告。

4.1.2 技术负责人根据调查报告和顾客需求分析,通过多种渠道的努力,以增强自身检验能力,以不断满足企业检验工作的需要。

4.1.3 质量(服务)承诺的推出

根据上级部门及接受检验者的需求,针对本站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下,检验站管理层提出相应的检验服务承诺方案,并组织有关人员评审。

4.2 检验业务受理

24 4.2.1 检验接受者到本站联系检验业务时,接待人员应详细理解其要求,协助检验接受者填表,双方仔细核对其中内容条款,无误后签字。

4.2.2 确认和评审顾客的要求时,时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放在首位。

4.2.3 整个业务受理中,与接受检验者接触的本站人员,应做到热情耐心、文明、及时、细致、周到,体现本站的精神风貌与素质。

4.3 接受检验单位对本站检验报告提出异议时,检验站应作出调查、分析、答复、纠正等全过程的服务。

4.3.1 受理

4.3.1.1 受检者接到本站检验报告15天内,对检验报告有异议时,可向本站提出申诉,可来人、来电。

4.3.1.2异议或申诉的接待工作统一由技术负责人负责,当受检者来人提出时,技术负责人应将异议的各种资料汇总,转交站长,由站长作出分析、解释、处理。

4.3.2 调查与分析

4.3.2.1 技术负责人收到站长转交的异议汇总后,10日内作出分析、讨论和调查结果。

4.3.2.2 调查工作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检验依据、检验方法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2)所用的仪器、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25 (3)检验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4)数据处理是否正确;

(5)检验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方面是 否有问题。

4.3.2.3 技术负责人应将调查情况向站长汇报,当受检者要求复检时,由技术负责人或站长安排。

4.3.4 答复

4.3.4.1 复检结果证明原报告有误,应编写更正报告,并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发给受检者。

4.3.4.2复检结果证明原报告无误,由质量负责人编写异议复检结果的通知,通知受检者。

4.3.4.3 所有处理异议的报告、资料一并由档案室保存。

4.3.4.4 技术负责人根据受检者异议和申诉意见,必要时组织人员对检验站质量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行审核,提出纠正措施。

4.3.4.5 造成检验事故的责任者,按年度考核办法和有关规定处理。 4.4 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

4.4.1 接受监督的原则是:实事求是、认真对待、虚心接受提出的问题、持续改进、促进气瓶检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4.4.2 对于现场监督工作,按上级部门规定执行,站长做好协调工作,有关人员做好受监督记录。

4.4.3 对监督工作提出的问题,站长要组织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并分 析原因,采取相应纠正、预防措施。

26 4.5 与外部沟通渠道的保持与加强

与上级部门、接受检验者保持业务上的沟通外,还应主动加强其他外部渠道的沟通,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检验工作体系。

4.5.1 对所汇集到的外部信息,一是积极作出反映,反馈给对应人员,一方面抓紧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4.5.2 检验人员应积极参加质检部门和其他组织的相关活动,参加 活动的人定期向站长汇报情况。

4.6 顾客满意度测量

4.6.1 技术负责人定期组织对上级、接受检验者满意度测量,编制测量方案,提出测量要求,报站长审批。

4.6.2 涉及到职业道德、行业风尚等方面的事项由站长编制。

4.6.3 对测量结果,技术负责人汇总报站长,为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4.6.4 对满意度测量具体执行《上级部门、接受检验者满意度测量办法》。

九 、接受上级部门监督的管理程序

1、目的

提高检验质量,避免检验事故,杜绝检验过程中的违规违法现象。

2、范围

27 适用于检验站气瓶检验工作接受上级部门的安全监察及管理。

3、职责

3.1 站长负责有关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的宣传、实施;以及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

3.2 检验站全体人员遵法、守规,满足上级领导的要求。

4、接受上级部门监督的程序

4.1 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

(2)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

(3)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

4.2 上级部门的监督

4.2.1 本站遵照《气瓶定期检验站技术条件》,建立和完善气瓶检验业务管理体系,通过质检部门资格认可,成为法定检验机构。

4.2.2 在日常检验过程中,随时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监察。

4.3 建立向上级部门请示报告制度

4.3.1 受理气瓶检验业务时,执行《与上级部门、接受检验者沟通控制程序》,明确任务和要求。

28 4.3.2 气瓶检验业务过程中,主动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及时汇报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请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

4.4 对上级部门监督的反映

4.4.1技术负责人接到上级部门的监督意见后,立即向站长汇报,并会同有关人员查清问题性质、分析发生原因、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重大问题由站长组织专题整改实施。

4.4.2 对上级部门反馈的受检单位的投诉和抱怨,应及时处理,同时将整改结果通知受检单位,并征求该单位的批评意见。

4.4.3 对上级部门的监督意见,经分析确定为质量问题,都应纳入上级,接受检验者满意度测量范围,进行统计与分析。

十、 检验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加强气瓶检验安全管理,确保设备人身安全。

2、范围

适用于气瓶检验全过程。

3、措施:

3.1 检验场所要有明显标志,气瓶检验期间非本岗位人员不准进入,不得在检验岗位上边检验(或边操作)边交谈。

3.2 检验前要检查检验设备、管线等,确认都处于安全状态,方可进行操作。

29 3.3 各种仪器、仪表不得超校验期,超量程使用,设备不准超负荷运转。

3.4 工作时,工作人员要穿戴防护用品,严禁穿拖鞋或高跟鞋工作。 3.5 气瓶不准抛掷,要作到轻拿轻放,摆放整齐、稳定。

3.6 严禁在同一场地同时两种性质相抵触的气瓶。

3.7 各岗位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水压实验、气密性实验要保持防护设施完好,危险设备要划定安全区,试验时现场不得停留无关人员。

3.8 除锈、倒残、喷涂场所应有完好的通风设施。

3.9 检验场地严禁烟火,如却需动火,要由安全员填写动火申请单,报站长批准后实施,同时应配齐各种消防器材,由设备员管理。

十一 、气瓶报废管理制度

1、目的

防止经检验后报废的气瓶再次流入社会,危及社会安全。

2、报废气瓶

气瓶某些项目检验结果不符合有关规定或由于存在严重缺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使用的气瓶。

3、报废程序

3.1 经检验报废的气瓶,由检验员出具《气瓶判废通知书》,交由技术负责人审核。

30 3.2 技术负责人接报废通知单后,经确认无误后,签字确认。

3.3 报废的气瓶存放于报废区。

4、销毁方式

气瓶的销毁方式,必须防止报废气瓶进入流通使用为原则,销毁方式为锯切法。

5、气瓶报废处理完毕后,用户可将气瓶带回。

十二、 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防止气瓶检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易燃易爆介质事故。

2、范围

易燃易爆介质

3、规定

3.1 严禁在室内排放瓶内剩余气体。

3.2 严禁向阴沟或下水道排放可燃性、有毒污染环境的气体。

3.3 油漆等易燃性物品仓库实施专人专管,库内油料、漆料及各种溶剂应妥善分别存入,用后必须封口,严禁敞口存放。

3.4 油漆等易燃物品仓库必须经常通风。

3.5 检验场地内严禁烟火。

31 3.6 消防器材要配备齐全,安全标志要明显,消防器材取用方便,设备员进行管理,并每季度检查一次,确保处于完好状态。

3.7 发生事故必须先采取应急措施。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警。

十三 检验质量管理制度

1、目的

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实现质量方针目标。

2、范围

气瓶检验过程中相关环节。

3、措施

3.1 由质量负责人制定气瓶检验计划。

3.2 对于非易燃、无毒介质气瓶由检验员按正常检验流程进行检验,否则,必须由检验员制定检验方案,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3.3 气瓶检验的所有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检验工艺、检验内容,对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技术负责人和站长。

3.4 在原始标记登记时,必须逐项准确登记,严格执行法定计量单位,发现不宜检验的气瓶,登记时应注明不宜检验的原因,并在瓶体上标注,将其存放在指定地点。

3.5 待检气瓶确定后,按有关规程、标准逐项实施检验,严格控制检验质量。

3.6 在检验中发现难以评定的疑难问题时,必须报告技术负责人评定、解决。

32 3.7 各项检验结果,检验员必须逐项记录,如有报废气瓶则必须填写报废通知书。

3.8 检验报告必须由检验员签字或盖章,技术负责人审核,由检验单位加盖公章后方可有效。

3.9 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后的全部气瓶资料交档案室存档备查。

十四、 气瓶收发管理制度

1、目的

加强管理、减少差错,提高服务质量。

2、措施

2.1 查清送检各类气瓶数量、瓶帽、胶圈、瓶阀损坏情况及数量。气瓶的收发由检验员进行。

2.2 发现原配瓶阀型号与气瓶使用条件不符者,必须问明原因。

2.3 发现用户自行喷涂漆色(特别是新喷涂的漆色)的气瓶,必须查清该气瓶原喷何种漆色或原装何种气体。

2.4 发现提前送的气瓶,必须查清原因,并予以处理。

2.5 用户要求喷涂自编号码时,必须当场记录。

2.6 对送检人员关于上述3-5条问题的答复仍有疑问时,应请送检单位主管人员前来说明。

2.7 在进行上述工作时,必须随时把检查情况,用记号笔或漆笔标在瓶身上。

33 2.8 把上述检查结果详细记录在气瓶收发登记簿上,送瓶与收瓶双方核实后签字。

2.9 气瓶收发人员把检验合格后的气瓶按所属单位分别存放。

2.10 气瓶收发人员对待发出的气瓶,必须检查和清点,经用户复查签字后方可发放。

十五、 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1、目的

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检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范围

适用于检验站全体员工。

3、措施

3.1 员工培训工作由技术负责人于每年初制定计划, 质量科负责具体实施。

3.2 建立业务技术学习制度, 全年每月不得少于一次。由技术负责人主持。

3.3 检验人员除参加站内统一安排的培训考核外,还必须接受有关部门的专业培训与考核。

3.4 检验员和操作人员的标准、规程、文件、质量管理手册作为必修课, 要求深刻理解, 熟练掌握, 正确运用。

34 3.5 经常到技术先进和经验丰富的气瓶检验单位, 随时组织有关人员去学习。

十六、仪器设备及计量管理制度

1、目的

加强对仪器设备及计量器具(以下简称仪器)的管理,使其长期处于合格状态,保证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2、范围

气瓶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及量具。

3、职责

3.1 检验员负责所有仪器的检验管理工作。

3.2 质量负责人负责仪器质量、精度的判定。

4、仪器管理实施

4.1 检验员协助档案员建立仪器台帐。

4.2 仪器的购置必须技术负责人提出,经站长审批后购置。

4.3 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必须经验收后,登记入库。验收人员做好验收记录。达不到要求的应追溯购置人员及厂家。

4.4 检验员应将仪器摆放有序,并做出名称、标识。仪器橱架整洁。

4.5 档案员应建立完善的仪器资料档案。

4.6 根据仪器检定周期,将仪器定期到计量部门检定。

十七、 监督检验制度

35

1、目的

加强与质监部门的工作沟通,接受其监督,改进工作,提高气瓶检验水平。

2、职责

2.1 质量技术负责人负责气瓶检验质量统计,并进行工作总结、汇总报站长。

2.2 站长定期向质监部门汇报检验情况,加强沟通,争取工作支持。

3、内容

3.1 根据质监部门的要求及时上报气瓶检验情况,并汇报质量体系总体情况。

3.2 主动接受质监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机构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听取意见,对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3.3 积极参加质监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培训学习。

十八、 档案管理制度

1、目的

强化检验报告、检验评定等资料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有效性。

2、范围

气瓶检验报告及检验评定记录有关标准等。

3、职责

36 3.1 档案管理员负责该范围内档案的日常管理。

3.2 档管管理员必须建立与其相对应的档案目录、借阅记录。

4、管理实施

4.1 检验报告及检验评定记录存期为四年,其余皆为永久保存。

4.2 检验报告及检验评定记录的销毁及存留,必须经站长批准,同时,档案管理员做好记录。

4.3 档案的借阅,应作借阅登记。

4.4 档案管理员应每年进行一次防虫措施,每月检查一遍潮、防腐情况。

十九、检验许可证书的使用和管理规定

1. 目的

为了更好的使用气瓶定期检验许可证书。

2. 范围

只用于本站无缝气瓶的定期检验与评定。

3. 日常管理

3.1气瓶定期检验许可证书任何人员,一律不得外借。

3.2检验检验许可证书任何人员,不得涂改或弄脏,更不得损坏、丢失。

3.3未经站长许可,任何人不得私自复印、外借。

37 3.4气瓶定期检验许可证书在到有效期日前、应提前六个月进行审报。

38

第五篇:两化融合程序文件

两化融合程序文件 评估与诊断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两化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分析与诊断,以满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为明确持续改进的重点和方向,特制定并执行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两化融合评估与诊断过程,定义了评估方法、评估实施,适用于本管理体系内所有部门与单位。

3 术语

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定义:

a)起步建设阶段:企业已经开始建设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具备一定条件,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

b)单项覆盖阶段: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单项应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 c)集成提升阶段: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单项应用基本成熟,综合 集成有效实现,但其协同与创新尚未有效开展。

d)创新突破阶段: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趋于成熟,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 4 职责

4.1信息化领导委员会

4.1.1负责评审《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4.2信息化管理中心 4.2.1负责编写《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4.2.2负责审核、汇总各部门上报的《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内容。 4.2.3负责组织编写、上报《两化融合现状评估报告》。 4.3各部门 4.3.1负责填写本部门《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5 流程图

? 主责部门 流 程 图

形成文件/记录 信息化管理中心

《两化融合评估指 标体系》

信息化管理委员会

信息化管理中心 各部门

《两化融合现状评 估报告》

信息化领导委员会

《两化融合现状评 估报告》

? 6 程序内容

6.1建立评估体系

6.1.1信息化管理中心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公司两化融合现状进行评估。 6.1.2信息化管理中心负责按照GB/T23020-2013要求,制定公司《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从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方面建立评估指标,报信息化领导委员会相关成员批准后开展评估工作。

6.1.3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应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以及数据采集项组成。一级指标应包含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依据公司业务现状、两化融合现状分别制定相对应二级、三级指标。

6.1.4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守系统性、可操作性、目的性的体系建立原则。

6.1.5《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文件内容应包含(但不限于此):

a)评估体系设计原则; b)评估方法; c)评估指标项; d)数据采集项; e)填报对象; f)填报说明。

6.2评估实施 6.2.1开展评估

6.2.2信息化管理中心将批准后的《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分发给各个业务部门,应明确各部门数据反馈时间。

6.2.3各部门认真填写《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经部门主管审核后报至信息化管理中心。

6.2.4各部门所填报数据应确保准确性、完整性,严格按照《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文件的数据填报说明进行填写。

6.2.5信息化管理中心汇总、审查各部门上报两化融合现状评估数据,按照《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文件的评估方法开展具体评估工作,对每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得出评估结论。

6.2.6信息化管理中心依据各项指标的评估结论,结合评估方法,评估公司两化融合所处发展阶段。

6.2.7信息化管理中心依据整体性评估结果,采用适宜的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并确保找出原因: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没有形成预期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所形成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不符合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的要求。针对问题和原因,按PDCA的方法进行检查和整改。 6.2.8信息化管理中心依据评估与诊断结果,组织编写《两化融合现状评估报告》。 6.2.9《两化融合现状评估报告》文件内容应包含:

a)评估背景; b)评估范围; c)评估目的; d)评估方法; e)评估结果; f)评估分析; g)改进措施。

6.2.10信息化管理中心上报《两化融合现状评估报告》至信息化领导委员会相关成员批准,评估报告批准后分发至有关领导和部门。 7.相关文件

7.1《记录控制程序》 8.记录

8.1《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8.2《两化融合评估报告》 8.3《会议记录》

上一篇:计划生育药具培训试卷下一篇:掘进工安全生产责任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