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镇果品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2024-04-24

王集镇果品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报告(精选4篇)

篇1:王集镇果品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王集镇果树产业调研报告

根据市农委关于全市林业产业调研工作统一部署,为了全面了解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制定、落实林业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对林业服务,推进林业与果树业的健康发展。

一、调查人员组成及组织形式

根据农委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我们镇成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以分管领导副镇长朱友聪为组长,农技中心主任赵朝阳为副组长,林业、果树主要负同志胥谦、姚明为成员林业产业调查小组,统一领导、协调产业调查工作。由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全镇28个村,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二、果品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王集镇果树生产历史悠久,南许村有百年的老梨园,1958年在原苏塘果园场开始建 果园,栽植苹果、梨等,经过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苹果,90年代末期引入三水梨,已经形成以三水梨、苹果为主,栽植桃、李、杏、葡萄等小杂果的水果生产基地,年产量4.万余吨,产值近亿元。苹果主要品种有:嘎啦、滕牧、富士、红露。梨主要品种有:丰水、新高、黄冠、砀山酥梨。三水梨远销南方各大中城市。

(一)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有较高效益。我镇果品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有果树27300亩,已先后建立起以原苏塘果园苏塘村、沈庄村、红卫村为中心的苹果、三水梨生产基地,面积7000亩,年产量1.5 万吨;以赵集村、红卫村、平楼村、长埝村等14个村的三水梨生产基地,面积1.7万亩,年产量2.9 万吨。以南许村为主的砀山酥梨、三水梨生产基地,面积2800亩,年产量0.6万吨。另外零星栽植桃、李、杏、葡萄.柿子等小杂果500亩,年产量600吨。果品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镇农业产值的30%,已成为睢宁果品生产大镇。管理较好的果园有很高的效益,出现了苹果万元/亩,梨6000元/亩园块,群众植果积极性很高。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经过几十年的引进、改接试栽,已有30多个品种,苹果主要品种有:嘎啦、滕牧、富士、红露。梨主要品种有:丰水、新高、黄冠、砀山酥梨。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

(三)有知名的品牌。王集镇果园中有面积1123.67公顷水果基地获省农林厅“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我镇特别重视果品品牌建设,“徐沙河”牌、“古黄河牌”三水梨享誉江、浙、沪市场。

(四)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王集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气候温和,全年日照时数2396小时,年平均气温13.5—14.1℃,年降水量800—900mm,地理位置适中,土壤多为黄河冲积发育

而成,质地以沙土为主,间有粘土、粘壤土、沙壤土、沙土等。土层深厚,肥力中下等,有机质含量1.0%以下;适宜种植各种温带作物生长,特别适宜果树生产。

我地区是苹果生产的南缘地区,各种水果同一品种成熟较北方早7-10天,加之交通发达,能够及时抢占南方市场。

三、果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建立生态观光园

以原有果园为基础建设一个生态观光园,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主要分布在我镇西部地区的平楼(平楼、孙徐、曲头)、红卫(官庄、红卫)、长埝、柴埝、赵集、苏塘、沈庄、柳林、南许、陈楼、南门、丰山等十几个村。建成15000亩生态观光园,园区面积土地面积25000亩,园区栽植果树基础好,且相对连片集中,便于管理,有利于生态观光园的建设。改造更新低产老梨园,改良品种,扩大规模,建成一个集生产、销售、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万亩果树生态观光园。

(二)打造黄河故道设施果树生产观光园,抓住黄河故道综合治理契机,在有条件的村发展设施果树,主要以早熟设施桃,设施避雨葡萄,棚架梨园为主,配套节水灌溉。以日光温室、塑料拱棚、梨棚架、苹果立架形式栽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观光性能。

四、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品种结构不太合理

梨树中、晚熟品种比例过大,早熟品种比例太小,而早熟品种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却非常紧缺,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而我镇棚架梨品种中熟较多,一般集中在中秋、国庆节日上市,待到上市时价格却很低,经济效益不是太好。苹果中熟品种较多,中、晚熟品种比例较小,嘎啦苹果栽植较多,此品种成熟后遇雨易裂果,货架期短。4.2过分追求产量忽视质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镇的果园管理水平分三个等级,一是产量适中品质较好,二是追求高产品质一般,三是产量低品质差,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均属于中、低档水平。具体存在以下原因: 4.2.1.投入少

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劳动力减少,投入少,技术人员少,许多果农没有掌握果园管理技术,不懂得如何管理果树。4.2.2管理粗放

1.树体郁闭 有的果园主枝开张角度不合理,修剪不到位,甚至多年放任、致使枝量过大,影响树冠内光照,造成树冠郁闭、结果部位外移及果实品质下降。

2.肥水使用不合理 轻有机肥、重无机肥。片面追求产量而大量使用无机肥(速效N肥为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致果实风味变淡、果核变大、耐贮性下降。

3.不注重花果管理 有的果园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致使果形不端正。疏花疏果工作不到位,果个偏小、果形不标准,产量高品质差,效益不高。对于苹果造成大小年现象。

4.农药使用不规范 高毒、高残留药剂的使用不利于优质果品生产。苹果早期落叶病严重,对树体影响很大。4.2.3.采收过早

为抢占市场而“采青”上市,因其果实本身的品质、风味尚未表现出来,加之果品不分级出售,对树立品牌将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4.2.4销售方面不能周年供应

由于早中熟品种的货架期短,晚熟品种受人们消费习惯影响,而又没有贮藏设备,果品价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不能实现周年供应优质优价,也间接地影响了果农管理的积极性。

五、果品产业发展中的对策

(一)借鉴工业思维模式。用工业思维谋划果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按照技术高新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园办成“绿色工厂”,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全面提升果品产业升级。

(二)引导果树生产合作社运行机制。在果品业发展中积极推行合作社运行机制。从事果品鲜销及批发市场建设。壮大果品生产者及运销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

(三)探索绿色食品生产模式。果品业本质上即是一个生态型产业。“猪——沼——果”、“果-禽(林下)”、“果-草-牧”生态模式实用性强,经济、环保效益高,颇受果农的欢迎。要进一步合理利用果品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值,大力引进环保技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发生产绿色食品。

六、果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果品产业发展资金。政府应设立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以确保果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引入果品加工企业,以确保果农生产的水果不售销路。

(三)建立果品产业激励机制。建议县上出台政策,凡机关、事业单位承包或参与果品生产、经营的干部职工,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并可领取本单位的奖金,同时对承包50亩以上的干部职工,在项目资金上应给予扶持。

王集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篇2:王集镇果品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开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开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开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开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开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 “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2002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02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01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开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01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2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开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开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篇3:王集镇果品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我国从1985年开始出现“林下经济 + 产业模式”的假设与试验。 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林下经济的产业模式也由单一的农业模式发展到与养殖业和林业相结合的多元模式。林下经济已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旅游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如此看来,将林下经济以旅游资源的形式渗入旅游产业对乡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旅游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一种经济属性,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那么旅游产业与林下经济产业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即旅游产业融入是对林下经济产业模式的补充,林下经济是乡镇旅游产业规划的新型旅游资源。两者互为补充,相互渗透。

1背景

1.1通州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通州区地处永定河、潮白河洪积平原, 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种植。2012年1月31日, 北京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的工程意见》,计划在未来的5年时间,在平原地区造林100万亩,使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能够达到25% 以上。通州区2012~2013年实施造林43279亩,平原造林所占用的土地过去长期为农业用地,为通州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而平原造林林区使用性质单一化,也使得林下经济的发展成为必然。

在平原造林项目启动之前,通州区原有林区林下经济的经济复合度在北京市13个区县排名第9位,林下经济复合度是衡量林下经济单位面积产出的重要指标。说明通州区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上尚不全面。在平原造林项目开始实施后,通州区在实施平原造林过程中及过程后尝试种植一些耐阴经济植物,多为草本经济类作物:如大豆、花生、 黄芪等。分析表明,通州区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但林地及林下空间利用率不高,发展规模小、分布零散,缺少系统的发展模式与运营管理。

1.2通州区西集镇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西集镇的旅游产业依赖的区域空间格局是:一核、两带、三线。一核:潮白河林下蔬菜核心示范区。两带:北运河林下农业产业带、酒店路大堤观光带。三线:通香路、 政府路、京哈高速。其旅游产业形式大部分为农业观光及采摘园,具体如下:(1)明太阳农场采摘园(沙古堆村);(2)银河之星农业种植园;(3)沙古堆、和合站、 老庄户民俗村;(4)西集工业开发区(通香路南侧);(5)大樱桃采摘节;(6)禾阳农庄(西集镇金各庄村);(7)西集镇农业示范园;(8)东润新艺园采摘园。西集镇林地面积多,生态环境优良,但由于采摘园游憩功能不足且镇域景观效果较差,其旅游产业尚未形成区域产业链条并缺乏特色产业优势(见图1)。

2西集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模型构建

以区域发展目标为指导,针对西集镇客观事实来选择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和旅游产业的规划方法,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镇域发展方向相契合,互相带动,互相渗透, 最终带动整个镇域的发展。由于涉及两个产业的融合以及相互借力发展,这两种产业既作为独立个体发展,又融合成一个整体运营, 所以它们形成的产业是功能复合的产业,也是产业集群的现象。

2.1“功能复合”与“产业集群”理论

“复合”,简单的理解就是综合,结合在一起。功能的复合化,就是指不同功能在同一区域或同一空间发生关联而合为一个新的整体,是“一种结合物,用于全部的生活, 又是自我更新的,经济和有生命力的”。林下经济本身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农—林—牧是传统林下经济的产业复合模式,推进产业功能深度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林下经济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与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融合为一个新的产业集合,却又独立存在,具有自我完整产业形态。

集群是经济学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处于同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相关组织在地理上集中的现象。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形成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多个产业相互融合, 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产业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价值计算不是做加法,而是会在发展的某个阶段形成新的产业功能和产业价值。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评价某个地区或某个经济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见图2)。

2.2产业规划定位

2.2.1产业功能定位

将农业文化旅游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前瞻性产业,结合林下经济植物的种植,带动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双重发展目标的生态适应性产业。

林下经济与旅游产业实现功能复合后,可明确产业中心为经济产出,同时带动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而生态性与社会文化性又是增强经济效益的软实力。

1 沙古堆大樱桃产业区 2 老庄户、尹家河草莓产业区 3 和合站大桃、苹果产业区 4 觅西路蔬菜产业区 5 于辛庄热带鱼孵化区

2.2.2阶段性产业定位

林下经济产业是依托于林地资源而生的附加产业,林地与其他的土地形式有所不同,其局限于固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子是林地植物随时间变化明显,因此在进行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重点考虑林下经济植物的生态环境变化(包括光、气、热),做出不同的规划。旅游产业规划也与林下经济产业规划步调保持一致性,使旅游产业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 物尽其用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保持动态发展。

针对于林下经济,提倡的是经济、生态、 景观的共同发展。对于林下土地资源,需要同时开发林下作物,调整旅游产业格局,使土地得到多功能利用。这不是一年两年盈利,而是一个长久的规划。例如:在早期,林子郁闭度较低的时候,其景观效果较差,林下经济依赖林下经济植物产出为主,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随着郁闭度增加,林地本身景观效果增强,在选择林下植物上可应用耐阴灌木丰富林地植物群落层次,不仅能够使其生态稳定性增强、对灾害的抵御能力提升,还能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终达到区域整体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2.3复合产业的构成要素

作为不可分割的复合产业,基于林下经济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注重整体性,目的是为形成系统的旅游网络,达到镇域整体发展。 其规划格局强调从整体空间的组织着手,联系镇域边界范围内的所有旅游资源,并提高经济和生态发展的机会。其主要构成要素包含:林下经济产业斑块、原有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游步道。林下经济产业斑块是新型旅游资源,为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提供直接体验内容;原有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基础,丰富旅游多样性;旅游服务设施是游客好感度评价的又一硬性指标,在旅游网络中将分散的旅游资源形成模糊的界限划分, 游步道是构成旅游网络的支撑,是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4复合产业发展规划模型构建

2.4.1旅游主题的确定

通过区域历史背景及现有旅游资源的综合分析,包括其历史沿革、文化背景、景观特色、人文特征,提出特色、确立主题是旅游产业规划的重要起点。通过保护主题的确定,可以反映出区域的文化特质及旅游资源的综合价值,判断旅游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 为后续旅游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性指导。西集镇是一个拥有2000年历史,挟京津冀咽喉要道的古老乡镇,近年来,通州区为弘扬大运河文化,通力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 西集镇是产业带重要的辐射区域。其旅游主题的确立有充分的历史、人文、地理资源支持。

2.4.2旅游资源调查与整理

对将西集镇现有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通过文献查询和田野调查法进行详细调查并标记,将其分布特征、产业构成、产业类型做出详细整理,为后续分析、确定阶段性发展的林下经济斑块的差异性规划和游步道系统的线型主题提供前期资料依据。

2.4.3旅游斑块中心确定

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前期旅游斑块的确定是林下经济—旅游复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选点环节,直接影响后期旅游游步道的设立,也是游步道主题确立的依据。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旅游斑块大小、服务半径、 性质来确定阶段性的发展进度。

2.4.4空间格局的构建

在旅游斑块确定后,以其斑块特色用游步道串联,并补充以线型旅游服务设施。游步道的构建为孤立分散的旅游资源提供了统一连续的基底。游步道可以以不同主题和形式展开,其不仅是旅游系统的承接也是独立的旅游资源。西集镇的游步道规划包括自行车道、风景道等慢速交通通道,使游客有多种游览体验方式,体验通州区的景观和文化氛围。并在一定距离的位置设置停留点进行休憩、自行车等的租赁,设置游步道可根据游人视觉疲劳视距在一定距离处设置服务设施点(见表1)。以线带面,最终形成镇域旅游线路网络(见图3)。

2.4.5实施过程控制

全区形成林下旅游产业发展网络。由政府引领建立林下旅游网络,引进自行车租赁系统,为发展林下体验式旅游提供设施支持, 将林下体验式旅游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网络。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此外, 加强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引进优质种苗,建立教学育苗示范基地,针对每个镇的经营特色,增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并且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科学客观的报道区域林下经济建设的创新方式与成果,增加与游客的互动,宣传的林下—旅游理念,吸引市民参与,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见图4)。

林下经济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有其交叉的部分和各自独立的部分,这并非就不能证明两者结合的可实施性。首先,林下经济产业的融入,使旅游产业拥有生产成本优势;其次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则将林下经济产业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以更量化的形式投入,再将之转化为非物质形态的经济产出。

3结语

“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中提到:“……我国农业发展存在资源浪费和破坏、污染日趋显现、 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诚然林下经济是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林下经济目前的研究重点以林下经济产业模式为主,从产业发展角度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林下经济不仅仅是不同生境的农业产业问题,而是乡镇发统筹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不能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内,更要站在区域整体发展的高度上,以产业形式去考虑与其他产业的集群、融合碰撞出新的发展格局,才能真正得到前瞻性的发展。

篇4:陕西果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省果业的快速发展,以浓缩苹果汁为主的我省果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带动我省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实现果业增效、果农增收的优势产业。为了掌握我省果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我省果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我们对全省果品加工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果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我省浓缩苹果汁产业发展迅猛,是全国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出口基地,于2007年完成了规模扩张,现已进入产能稳定期,年加工能力、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除浓缩苹果汁外,果酒、苹果脆片等果品加工产品发展势头较好,成为果品加工业的新亮点。

(一)建成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加工出口基地,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稳定器”

作为全球最大的苹果集中产区,我省果品加工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际果汁市场对苹果浓缩汁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在提高陕西果汁知名度、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浓缩苹果汁加工业,浓缩苹果汁加工能力、年生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加工出口 基地。目前,全省共有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13家,39个加工厂,其中省内建设加工厂21个,省内企业在外省建设加工厂18个,果汁加工能力约为2197吨/小时,其中省内加工能力达到1037吨/小时,省外加工能力达到1160吨/小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家,全国排名前两位的我省恒通和海升两家果汁企业的果汁出口量占到全省的70%,产品主要供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卡夫等国际知名饮料企业。2015年陕西浓缩苹果汁生产量为29.3万吨,约占全国苹果浓缩汁产量的57.12%,消耗鲜果200多万吨;浓缩苹果汁出口18.79万吨,货值14.06亿元,分别占全国出口量和货值的39.98%和40.22%,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苹果汁之都”。全球每5杯果汁中,就有1杯来自陕西。浓缩苹果汁产业的快速发展,消化了苹果生产中的等外果,给鲜苹果销售定了一个保底价,使果农种植苹果无后顾之忧,对整个苹果产业来说起到了一个“托底”的作用,是我省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成为整个苹果产业发展的“稳定器”。

(二)其他深加工企业不断发展,成为全省果品加工业的“新引擎”

1.果干、脆片等脱水产品发展势头良好。果干、脆片是以新鲜果品为原料,采用脱水工艺制成的高档休闲食品,由于保存了新鲜果品纯天然的色泽、营养和风味,又具有低脂肪、低热量和高纤维素的特点,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2007年,路易公司与 智利索孚特公司合资兴办路孚特公司,主要从事脱水苹果干的生产和销售,每年消化苹果15000多吨,生产脱水苹果干1600吨。蒲城天子果业公司等企业也相继投资建厂。目前,脱水苹果、猕猴桃干、红枣干等生产企业达到20多家,果干、脆片等脱水产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果酒、果醋等深加工产品逐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果酒、果醋以其独特的风味、营养和保健价值,逐渐被消费者所青睐。据统计,全国果酒年消费量以15%的速度递增,发展潜力逐渐凸显。我省果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酒、果醋产业,充分发挥果品的营养保健功能,提高果品的附加值。目前,我省已建成20多家果酒、果醋和酒庄企业,如临潼的石榴酒、杨凌的桑葚酒、洛川和旬邑等的苹果酒、宝鸡的柿子酒、周至的猕猴桃酒、临渭和泾阳的葡萄酒及分布各地区的多家酒庄也在生产葡萄酒等,成为我省果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3.速冻果品发展潜力巨大,成为我省果品出口新的利润增长点。速冻工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我国速冻果品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国际、国内消费需求较大,市场销售旺盛,生产效益较好,速冻果品行业发展很快。随着美国和加拿大水果生产成本的上升,国内速冻水果出口的价格优势日趋明显,为我国速冻果蔬生产及市场拓展提供机会。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全球速冻果品的消费量将占全部食品的60%,市场前景 极为广阔。目前,我省速冻果品企业仅10余家,其中专业生产速冻果品的企业仅宝鸡东来食品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果渣综合利用进入多元化阶段。果渣作为果汁加工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功效成分,从水果加工副产物中分离、提取、浓缩这些功能性成分,制成胶囊或添加到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产品中,无废弃生态开发已成为国际果品加工业新的潮流和趋势。我省海升、恒通等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浓缩苹果汁综合加工利用,先后研制生产苹果多酚、香精、膳食纤维、高蛋白饲料、果胶等多元化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而且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企业效益。

(三)果品加工业成为果农增收的“续航器”

果品加工业是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衔接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关键产业,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随着我省果业面积的扩大和果品产量的增加,果品销售压力不断增大,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不仅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产后附加值,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果业经济健康发展,对实现果业增效、果农增收,从根本上缓解“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我省果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果品加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目前我省水果面 积产量大,鲜果销售压力与日俱增,急需加大果品加工业以增加鲜果消耗量,缓解鲜果销售压力,因此,必须正视果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加速发展果品加工业。

(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

全省建成各类果品加工企业22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27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小规模加工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更新和新产品开发,加上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能力弱以及缺乏高水平监测手段,容易受小作坊影响,一些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加工产品,由于企业实力弱,不能尽快投入生产,降低了企业效益。

(二)加工产品单一,生产周期短,设备闲置

我省果品加工业主要以浓缩苹果汁为主导,果酒、果酱、果干、果醋、果茶等深加工产品种类少,且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企业生产能力小,市场占有率低。受果品供应的周期性影响,多数果品加工企业产品单一,生产周期较短,生产线有半年时间处于停产状态,且生产过程中企业普遍不能满负荷生产,导致产能闲置,设备利用率降低,增加了企业费用,缩小了利润空间。

(三)苹果浓缩汁市场低迷,企业运营艰难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自2007年以来国际浓缩果汁价格一路下滑,甚至跌破成本价,我省企业面临严重亏损,果汁企业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加之,果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没有形成合力,为了争夺原料,竞相抬价,导致盲目竞争,且企业加工用原料通过中间商再从分散的农户中收购,多了一次利益分享者,且大多为等外果,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直接影响浓缩果汁的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浓缩苹果汁企业面临着设备改造、内部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难题,尤其是由燃煤改造成天然气项目投资大,时间长,给果汁企业来说更说雪上加霜。国际市场的不景气,原料成本竞价提高,环保煤改气的要求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四)收购资金短缺,贷款不能及时到位

我省果品加工业起步较晚,资金积累不够,多数企业建厂初期已花光所有积蓄,后期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果品加工行业具有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多为季产年销,资金的回收期长,而生产季节收购时间集中,资金需求量大,短时间内要筹集大量的收购资金,因此多数果品加工企业都存在收购资金紧张的困难。其次,我省果品加工企业多为民营企业,规模小,产值低,贷款难度较大,一些有潜力的果品加工企业,尽管产品销路已经打开,但由于缺少收购资金,企业不能正常开机生产。另外,银行贷款有一定的程序及要求,多数果品加工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无财产抵押,即使贷到款的企业由于银行工作程序也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企业的收购时限,因此,贷款难、贷款不能及时到位已成为制约我省果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科技研发能力不足,深加工产品亮点少

我省果品加工企业以初加工为主,主要是作为辅料用,缺少精深加工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易于被效仿。加工产品中普遍存在着粗加工产品多而高附加值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而高档产品少、老产品多而新产品少等问题,尤其是特色资源的加工程度低。

(六)果品加工产业链尚未形成,产品综合利用率低 我省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多,但果品综合利用加工企业少,除个别企业在尝试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制取苹果香精、果渣饲料等产品外,多数企业只是单纯地生产浓缩苹果汁,没有对苹果加工过程中果渣进行综合利用和加工,导致资源浪费。目前,国内多家机构开展苹果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工作,除果渣饲料形成规模以外,果胶、多酚、膳食纤维等产品的提取开发尚处于实验室研究和中试研究阶段。陕西师范大学开展了苹果渣果胶提取、酸性条件下多酚的提取方法、果渣饲料生产技术研究等,并建成了集苹果浓缩汁生产、香气成分回收、果胶及多酚提取的中试生产线。

三、对策与建议

按照“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合理布局、打造品牌”的总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果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和模式,科学构建果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迅速提高我省果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努力提高果品加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推 进我省果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

(一)加大金融支持,壮大果品加工龙头企业

1、加强财政支持。一是设立果品加工业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有特色、发展潜力好的果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建设原料基地,建立研发机构,推进技术改造升级。二是扩大基金规模,加大对果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科技研发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果品加工企业研发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拓宽深加工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扩大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有实力果品加工企业发展境外销售,提高我省果业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浓缩苹果汁的出口退税率为15%,建议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2、改善融资环境。一是支持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做大做强,或借壳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募集企业发展资金,充分利用股票市场,优先推动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商业模式新的果品加工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各类金融机构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项支持果品加工业,提高果品加工龙头企业贷款在涉农资金贷款中的比例。三是放宽贷款抵押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对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固定资产抵押或多渠道抵押政策,对市场前景好的果品加工企业逐步降低贷款门槛。四是健全贷款担保制度。政府出资设立贷款担保基金,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解决果品加工企业正常运转贷款抵押难的问题,协同银行和金融主管部门制定适合果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保证果品加工企业跨季生产。

3、扶优汰劣,重点扶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扶优汰劣,对上规模、产品质量优、市场潜力大的骨干企业重点扶持,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以现代企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种、加、产、供、销一条龙和科技支撑一体化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果品加工产业化组织;推广并完善“公司+ 基地+ 农户”、“行业协会+ 公司+ 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组织模式,推广使用契约制、合作制、会员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实现产业化经营。

(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设备利用率

1、增加产品种类,延长生产周期。我省果品的主要品种是鲜食果,果品加工业原料多为等外果。从世界果品消费和发展上来讲,鲜食与加工应有一定的适宜配比,应该鲜食加工兼顾,两个市场互补发展。目前发达国家果品加工品种所占比例为70%~80%,而我国仅为10%~30%。这种种植结构的不合理造成果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果质量不保证以及种植农户卖果难的局面。另外,我省鲜食品种自身结构也不合理,早、中、晚熟比例搭配不当,品种单

一、老化,过于集中于晚熟品种,造成采收期过于集中,且品种多为糖分较高品种,不适合欧洲市场对高酸果汁的需求。因此,应加大加工品种的种植比例,因地制宜引进开发含酸量高的榨汁品种或适宜其它加工的专用品种,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 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并通过不同成熟期品种配套,延长原料供应周期。同时,加强果品优势区域的规划,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推行专业化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果品加工企业根据生产特点,在保证企业正常加工运行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其他互补新产品,或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设备、厂房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发展多元化生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国际浓缩果汁价格下滑,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全球浓缩苹果汁的整体需求没有改变,以波兰为主的欧盟浓缩苹果汁生产供应的竞争格局依然存在。为此,我省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必须拓宽思路,在维持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浓缩苹果汁国际竞争力,同时发展多元化产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建立果汁加工原料基地,采取流转、入股的办法,与合作社、果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果农生产加工果的积极性,解决企业原料供应和果品质量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型升级,帮助果汁企业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提高果汁综合利用效率,延伸果汁加工产业链,降低果汁行业风险。

(四)实施科技创新,增强科技研发能力

1、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利用国家、部省级的各类果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创新战略联盟、质检中心等平台,加强果品 加工技术研究,成套设备创制,成果推广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加工制品,加快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

2、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地合作。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多单位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作的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攻关新模式,突出企业的创新地位,加强信息沟通,共同促进果品加工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

(五)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延长果品加工产业链

1、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业。一是培养加工型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产地加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催生培养一批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与当地果农利益联结紧密的加工型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果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二是加大各类水果资源加工比例和产品种类,将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积极转向果酒、果醋、果品脆片、果粉、果酱、果胶等的开发,使我国果品加工产业向多元化迈进。

2、立足传统工艺,发展新的休闲食品。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传统加工品的需求量逐渐减少,而新的休闲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大力发展低糖果脯、苹果脆片、果干等休闲食品,并利用传统加工品作为辅料,生产高档系列食品,如饼干、果饼、果馅、糕点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进一步加强功能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挖掘果品的营养保健功能,通过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研制和开发满足不同年龄段 和不同体质人群的功能性营养保健食品。

上一篇:从英语修辞下一篇: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好看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