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范文

2024-05-03

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范文(通用6篇)

篇1: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范文

袁政字„2012‟112号签发人:贾鹏飞

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各村(居)委会、镇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安徽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区两纲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全镇妇女儿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袁集镇按照区妇儿工委的安排,经研究,特制定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两纲”实施工作,把实施“两纲”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体系中,统筹安排,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加强妇儿工作机构建设,成立袁集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并与综治、财政等部门协作,确保“两纲”目标顺利完成。

二、广泛宣传,开展两纲宣传月活动

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通过座谈会、公开栏、沿街条幅、宣传册等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宣传两纲目标任务,策略措施,宣传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等,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风尚。

三、着力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要加大婚前医学检查宣传力度,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努力控制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质量;为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健康查体;加强失业妇女技术培训,创造更多的大龄妇女就业机会;加强弱势妇女儿童群体的管理、救助,继续实施“春蕾计划”,关爱留守儿童;降低适龄儿童辍学率。

四、切实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妇女干部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大选拔女党员、女干部的力度,每名村妇女主任都进村两委班子,加大女干部提拔,培养后备人才,让妇女儿童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搞好育龄妇女健康查体、宣传教育、技术培训、春蕾计划、救助贫困儿童,为企业职工子女提供方便、优越的学习环境等。

五、树立典型,做好评比表彰活动

为推我镇精神文明建设作,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动我镇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深入开展“美在农家”“五好文明家庭”“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根据区妇联的文件精神,镇妇联将对设立“好婆婆”“好媳妇”“科技致富带头人”“巾帼建功标兵”等奖项,对涌现出的为袁集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妇女做出表彰,进一步激励广大妇女巾帼创新业,为建设和美袁集做出突出贡献。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篇2: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范文

2018 年,根据《XXX 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和《XXX 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穗南府〔2013〕12 号)文件的要求,认真落实残疾人儿童义务教育工作,提高了妇女终身教育水平,大力发展了妇女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预防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益的各类刑事案件的发生,加强救治重症儿童,发展了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有效提高了残疾儿童的康复率。

2018 年,XXX 残疾人数为 9504 人,其中残疾人妇女人数为 4079 人,占全区残疾人总人数比例为 42.91%,残疾人儿童人数为 126 人,占全区残疾人总人数比例为 1.32%。基本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重视残疾人儿童教育工作,促进残疾人儿童、妇女康复工作发展。

(一)重视残疾人儿童教育工作,提高残疾儿童素质水平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由区教育局负责筹建的XXX 特殊教育学校已于 2018 年 3 月份开始动工,预计 2020年竣工,竣工后将设立小学部和初中部,招收辖区各类残疾学生。此外,我区专门为残疾人儿童建立了两个特教班,分别是万顷沙小学的启仁班和黄阁麒麟小学的启智班,为部分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服务。

2(二)加快残疾人妇女、儿童康复事业发展 1、积极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建设。2018年6月份,我会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金洲广场设立了 XXX 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为 XXX 孤独症、脑瘫、智力障碍以及肢体残疾的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治疗,填补了 XXX 儿童康复服务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 XXX 康复服务体系。2018年,该中心康复训练各类型的残障儿童34人,2196人次。其中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8人820人次;脑瘫儿童康复训练2人175人次;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10人589人次;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14人612人次。

2、认真落实康复资助。2018 年,残疾人康复、扶助类资助费用约 894.57 万元。其中资助残疾人接受医疗(住院)类康复 160 人,资助金额约 130 万元;资助精神残疾人专科门诊 937 人,资助金额约 138.25 万元;资助残疾人接受机构康复训练服务 326 人,资助金额约 379.18 万元;资助残疾人适配轮椅、拐杖、助听器、矫形器等辅助用具 2248 件,资助金额约 247.14 万元。

3、扎实做好残疾人托养、居家家政服务及社工服务。全年为800名残疾人提供了居家家政服务,资助金额576万元;为120名残疾人提供了社工服务,资助金额86.4万元;另外,资助6名残疾人在广州松明尚苑颐养院(番禺)寄宿托养,资助金额17.48万元。

4、全面铺开社区精神康复服务。指导承接服务机构依

托黄阁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在大岗镇设立了分中心,认真推开社区精神康复工作,全年投入96万元,总计服务精神残疾人500人,其中200人为固定服务对象,开展个案服务、康复者小组、康乐活动、社会功能及职业技能训练、家属小组、知识普及以及大型社区宣传活动,服务完成率为100%。

5、不断提高康园工疗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我会继续完善了《XXX 康园工疗站考核管理办法》,全区各镇(街)康园工疗站安全有序运作,全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精神残疾学员病发率明显降低,工疗效果持续好转,工疗学员手工总收入达到33.6万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全年推荐了6名学员出站就业。

6、加快推进 XXX 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和托养中心建设。区残联与区发改局、区基建办、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多次沟通,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完成《XXX 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和托养中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目前,“两个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了区发改局的批复,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也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项目用地划拨申请手续和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尽快完成施工招标和开工建设。

二、提高残疾儿童、妇女社会救助和保障能力

(一)资助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根据《关于资助

XXX 农村户籍残疾人员参加城乡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对包含残疾人妇女内的189名办理农转居养老保险的农村户籍残疾人员按第五档城乡养老保险(90元/人/月)进行资助,资助金额约20.41万元;根据《广州市残联、人社局、财政局、民政局关于资助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资助残疾人参加第六档基本养老保险(110元/人/月),最长资助180个月,经统计,2018年我区包含残疾人妇女内共资助1397人,参保月数为20381个月,资助金额224.19万元。合计资助金额244.6万元。

(二)积极做好两项补贴和困难残疾人补助金发放工作。根据《关于做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年共向包含残疾人妇女内的3797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约726.58万元,向包含残疾人妇女内的381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927.95万元。根据《XXX 残疾人扶助实施办法》,向包含残疾人妇女内的4068名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补助金约284.28万元。

(三)积极开展慰问走访活动。区残联积极组织对困难残疾人的慰问活动,真正把送温暖落到实处。春节和中秋节,对全区持证残疾人每人各发放 200 元节日慰问金,共计发放金额 365.38 万元;对低保、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及 65 岁以上残疾人发放节日慰问品 4268 份,共计金额 43.85 万元。“六一儿童节”期间,向 162 名残疾儿童发放“六一”儿童慰问

金 4.86 万元,区残联专门慰问黄阁镇和万顷沙镇两个特教班残疾儿童,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学习用品。

(四)大力扶助残疾儿童教育。2018年我区共审核通过了161份残疾儿童的教育资助申请,资助金额达到15.94万元。

三、开展服务与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促进残疾妇女就业 (一)2018 年,我区本地户籍残疾人就业共 2837 人,新增就业 142 人,其中妇女 58 人。区残联还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及时有效地帮助残疾人解决创业中出现的困难。2018 年对符合申请创业补助条件的残疾人妇女李翠艳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4376 元。

(二)区残联组织了多种类型的残疾人就业培训班,加强就业培训力度。一是组织了残疾人插花花艺培训班;二是组织了残疾人手工艺品培训班;三是在万顷沙镇、黄阁镇分别组织了残疾人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全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残疾人数达到 118 人次,其中残疾人妇女 52 人,有效提高了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为残疾人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区残联在组织残疾人参加第六届全省和全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一名听力残疾妇女选手获得广告设计项目全市第一名和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一名肢体残疾妇女选手荣获裁缝项目中的全省和全市的第二名的好成绩。

四、积极组织残疾妇女参加文体活动,增强残疾妇女自

信心

(一)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大力引导、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积极参与省、市各级组织的残疾人文化活动。我区鼓励残疾人妇女加入轮椅舞蹈队,在市残联主办的“全民健身日节目汇演”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2018年 6 月份,下拨了 5.94 万元作为区残疾人合唱团日常训练经费。我区残疾人妇女参加的风雨兰合唱团在“2018 年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音乐季之合唱群英汇活动”荣获残疾人组银奖的好成绩。

(二)继续推进扩大“广东省全民助残健身工程 XXX 示范点”作用。我会按照省市残联有关文件要求,在区内设立了 XXX 全民助残健身示范点,配备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为包含残疾人妇女在内的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开展健身服务。根据《XXX 创建全民助残健身工程示范点具体实施方案》,向南沙街残联下拨 2018 年区全民助残健身工程示范点经费7.3 万元。2018 年,在示范点参加健身人数达到 2000 多人次。

(三)扎实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我区积极组织残疾人妇女参加体育比赛,在 2018 年广州市残疾人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四个锦标赛中,我区荣获优秀组织奖。在省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区也获得了颇好的成绩。

(四)积极为残疾人.举办康体文娱活动。2018 年区康园中心组织开展了春游活动、登山活动和联谊活动,丰富了残疾人妇女的业余生活。

今年,我区残疾人妇女、儿童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思想不够解放,工作创新不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下一年我们将从如下几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一是组织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 二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三是做好妇女维权服务工作; 四是完成市残联、区妇联交办的其他工作。

XXX 残疾人联合会

篇3: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和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而其建设管理开始暴露出许多新问题, 一些20世纪末编制和实行的规划管理法规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城市、乡村的建设需求。1993年出台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填补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位法的空白。但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 《条例》部分内容明显滞后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要求, 不能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为此, 很有必要对《条例》进行立法后实施效果评估, 以便全面了解《条例》各项规定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从而为《条例》的修订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评估方法、内容、调研范围及对象

(一) 评估方法

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调查收集的数据按不同的调查表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数据库。对汇总后的数据按评估内容所涉及到有关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 提炼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数据。通过对信息进行定量定性综合分析, 得出《条例》有关方面的分析结论。

(二) 评估内容

评估涵盖《条例》的主要构成内容, 包括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评估、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评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评估、村镇人居环境治理评估等五大部分。

(三) 调研范围及对象

评估调研范围覆盖大陆地区的29个省、市、自治区, 覆盖率达93.5%。调研对象包括三大类: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人群 (部分村民和社会公众) 。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和调研目的, 设计不同的调研问卷结构和问卷内容。对各级政府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的调查侧重于了解体制是否健全、程序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等;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调查侧重于了解制度是否完善、规定是否合理、措施是否恰当等;对相关人群的调查侧重于了解对《条例》的认知、理解和实施效果等。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93份 (见表1) 。

二、评估情况

(一) 整体认知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条例》内容的认知程度。社会各方面对《条例》的整体认知较高, 90.65%的规划管理人员非常熟悉和基本了解《条例》, 67.85%的村民非常熟悉和基本了解《条例》。

(2) 《条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专家学者普遍认为, 《条例》在执行的可操作性和立法概念的规范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 46.34%的被访者认为《条例》的执行力较弱, 还有25.37%认为《条例》概念辨析不明。而在《条例》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问题上, 有近一半的专家认为《条例》与《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上位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主要体现在对村镇规划内容的表述差别和规划编制、管理、调整上的执行差异 (见图1) 。

(3) 《条例》修订的必要性。90.96%的管理人员认为《条例》的修订势在必行。另外, 不同的调查对象对《条例》的修订内容的关注有所不同。如村镇管理人员对村容整治、规划实施、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最为关注。专家学者则对规划实施、公共设施建设和规划编制规范性问题更为关注。专家普遍表示, 促使村镇规划的实施落地, 是《条例》最为重要的目标 (见图2) 。

2. 基本结论

大多数受调查对象对于《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持肯定态度, 《条例》对于村镇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但是, 随着村镇建设的不断发展, 村镇的经济社会环境、人居环境、法制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村镇建设的复杂度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条例》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

(二)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来自规划管理人员的调查表明, 仅有31.23%的地区在乡镇一级全部设置专属机构, 而其余2/3以上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缺位、错位等不良管理情况, 更有12.61%的地区基本处于无序管理状态。而从村民的调查中可知, 有8.58%的地区没有对应的专设机构和人员, 另有21.09%的地区存在由村委会负责建设的错位管理现象。

(2) 管理经费来源。仅有4.72%的地区管理经费供应充足, 基本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超过95%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费短缺情况, 其中有31.85%的被访者所在地区的管理经费完全缺乏保障。针对经费来源的进一步调查表明, 60.45%的专家学者认为财政转移应成为经费的主要来源, 而占31.34%和5.97%的被访者分别认为应由乡镇政府自筹和村民自筹。

(3) 规划管理体制贯彻实施情况。在体制贯彻实施方面, 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 经费不足 (29.08%) 、机构设置不完善 (22.29%) 、人员欠缺 (21.57%) 是造成管理无法落实的三大原因。另外, 政府部门管理职责未有效落实 (15.02%) 和领导重视不足 (10.97%) 也造成管理不畅。在体制改善突破口的选择方面, 有效落实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 (30.35%) 、完善机构设置 (23.88%) 、补充经费来源 (21.89%) 是专家反映最需要改善的部分, 另外, 16.42%和7.46%的专家则认为增加人员编制和引起相关领导重视是改善管理体制的突破口 (见图3) 。

2. 基本结论

县级以下乡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编制不足、专业素质欠缺, 管理经费无法保障, 最基本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用于监管的交通工具等均得不到落实, 致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处于几乎失控状态。

(三) 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竣工验收制度。在村镇建设的企业、公共建筑中, 3/4以上地区都由政府组织验收 (51.78%) 或者建设方自行验收 (25.05%) , 但仍有7.10%的地区没有相关竣工验收程序。同时, 占了村镇80%以上建设数量的农房建设, 竣工验收实施情况堪忧。从村民调研问卷可知, 农房建设手段主要以简单的自行建设 (12.23%) 或工匠合作建设 (46.03%) 为主。

(2) 资质管理制度。村镇建设工程资质制度并未完全普及。在公共建设中, 有59.34%的乡镇企业和公共设施由资质单位设计和施工;有12.65%的建设项目仅在设计阶段由资质单位完成;更有17.90%的工程建设全程未由资质单位承担。而在农房建设中, 普遍没有通过具有施工资质队伍建设。

(3) 设计规范标准。基本执行抗震规范的地区仅有28.60%, 乡镇企业和农房分开执行 (21.88%) 、有规范不执行 (19.58%) , 甚至完全缺乏设计规范约束 (16.31%) 等情况比比皆是。总体而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仍需大量推广执行。

(4) 房屋产权登记制度。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 乡镇宅基地政策执行情况较好。其中51.08%全部执行, 41.45%部分执行, 只有少量乡镇因为集中建房等原因没有执行。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进一步的访谈调研结果反映, 实际的宅基地执行情况效果不一。而农村住房登记制度的建立情况则相对稍差, 所在地区乡镇农居全部登记或部分登记分别只占34.84%、35.43%, 没有登记或者不清楚是否登记仍占到30%左右。

(5) 监管部门与监管环节。专家学者与管理部门人员均认为应由县级政府主管部门设置派出机构或乡镇政府负责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最适应农村实际。这两种管理模式在调查中得到了专家和管理人员的普遍认可, 选择比例分别达到了46.35%、32.29%和37.43%、43.76% (见图4) 。

在针对农房质量管理环节专家问卷中, 施工队伍管理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环节 (37.97%) , 而图纸审查环节 (13.50%) 、施工 (开工) 许可管理环节 (16.46%) 、竣工验收环节 (14.77%) 和工程监理环节 (13.08%) 也被认为是有效手段。同样, 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统计, 施工队伍管理同样被视为最重要手段 (38.12%) , 而选择其他环节的比例也与专家问卷近似 (见图5) 。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的被访部门反映村镇房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薄弱, 实施效果不佳。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政府部门人员编制和管理经费有限;二是村镇农房安全监管任务重;三是农房安全监管的制度和设计规范制度仍不健全;四是农民安全意识较弱, 对房屋产权和建设规范的认可度低;五是农村建设施工队伍规范性不足。建立农房质量安全管理强制管理手段, 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限额以下农村建房的法律规范性技术规范、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农房建设竣工验收制度、农房产权登记制度, 并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

(四) 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理解程度与贯彻情况。超过九成的专家学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农村个体建筑工匠资质管理。但从管理人员问卷看出, 仅有1/4左右的地区对部分地区实行了个体工匠资格管理, 超过半数以上的地区存在资格管理严重缺乏甚至空白缺失的情况。

(2) 日常管理办法。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结果, 目前管理手段多样化, 安全教育宣传 (22.77%) 、免费技能培训 (17.72%) 、推荐优秀工匠 (10.53%) 等松散非定期的手段比例较高, 而资格管理 (11.60%) 、收费技能培训 (7.41%) 、协会行业自律 (9.13%) 等系统的管理手段普及度不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管理部门大多采取经费较少、程序简单的管理手段, 对于人力、财力要求更大但更为有效的资质管理的实施缺乏有效支持。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被访人员反映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较弱, 表现在政府部门没有对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农村个体建筑工匠资质管理制度不完善、农民缺少自建房质量安全的知识和认识等。农民建房出现问题后, 个体建筑工匠无经济能力赔偿, 农民维权艰难, 出现纠纷、上访现象较多。

(五)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贯彻与实施情况。对于村庄规划的申报、审批执行情况, 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结果, 仅有26.79%的地区村镇规划全部按照程序申报并获批, 其余地区的申报审批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实不力现象, 申报仅部分获批 (34.82%) 、申报后全部未批准 (24.79%) 、完全没有进行申报审批 (6.55%) 等事件频发 (见图6) 。对于工程建设是否经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审批, 根据管理部门人员的调查, 92.48%的地区其村民建房、乡镇企业和公用事业建设等工程均经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审批。通过审批的工程中核发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比例较高, 达到90.5%, 而31.09%的村民建房只是通过审批, 未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见图7) 。当前的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制度仍然没有得到普及, 尤其是对农民自建房的审批。

(2) 违法建设问题。调查显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 由于《条例》在临时建筑、违法建设活动相关条款的缺陷, 部分村庄的违法建设行为得不到纠正, 部分临时建筑逾期不拆除。村庄建设管理中的处罚措施, 尤其是强制拆除的措施的不足, 又滋生了更大范围的违法建设行为。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的被访部门反映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具体适用范围不统一, 有按照用地性质管理的, 也有按规划区管理的, 较为混乱。另一方面,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管理漏洞, 主要表现为执行前和执行后的相关手续规定不明确, 不能有效地进行选址和开工建设管理, 实际上是放任其随意建设。

(六) 村镇人居环境治理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供水设施。针对村庄供水设施建设问题, 根据管理人员调查反映, 79.35%的地区水质有保障, 而67.11%的乡镇采取集中供水方式, 不过也存在部分地区供水方式和水质保障方面建设落后的情况。结合村民问卷进一步分析表明, 采取集中供水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中部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建设中, 供水情况仍然没有改善。考虑问卷比例分配上的差异, 实际采取集中供水的地区不足50%, 同时, 水质保障率也远未达到80%的调研结果水平。

(2) 排水设施。超过九成的地区仍然未实现污水全部处理后排放, 其中44.21%的地区实现部分处理后排放, 45.37%的地区不经处理即排放污水。考虑到处理的标准和处理工艺的差别, 实际未经处理后的污水排放情况应更为严峻。进一步对污水处理方式进行调查, 有72.09%的专家认为应采取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技术。

(3) 公共卫生。针对垃圾的处理方式, 村镇收集转运至县市处理、由乡镇统一负责收集处理、由村里统一负责收集与没有收集和处理这四类方式的比例, 分别达到了21.00%、30.48%、21.38%和26.21%。同时, 针对乡村的垃圾收集处理方式的选择问题, 41.21%的专家认为应由村收集、镇 (乡) 转运, 县市处理, 也有23.08%和30.77%的被访者认为应由乡镇统一负责收集处理和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4) 人居环境治理经费。各地村镇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并且各地差异性较大, 东部地区部分省份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充裕, 而东北部、西南部分省份建设经费和管理经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在人居环境治理经费的来源问题上, 管理部门人员倾向于乡镇自筹为主 (36.75%) 和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36.16%) 两类方式;而专家学者更倾向于依靠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49.25%) , 以及乡镇自筹为主 (25.94%) 。另外, 还有14.72%和12.01%的管理部门人员选择了依靠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为主的方式, 18.05%和6.77%的专家分别选择了依靠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为主。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的被访部门反映村镇人居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大部分乡和村庄供水、排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村发展缺少统一规划, 能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较少, 建筑分散, 没有特色。

三、《条例》现存主要问题及立法建议

(一) 《条例》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条例》未对县级以下的地方政府中规划建设管理专职机构设立和管理职权划分作出明确的规定, 易出现县级以上行政部门和基层管理部门之间错位、缺位、失位等现象。同时, 规划建设管理的经费缺乏财政保障, 无法支持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的问题, 使得《条例》的实施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地区农村规划建设杂乱无序的现象。

2. 农房质量安全监管有待进一步规范

《条例》中关于农房质量安全监管条款的操作性不强, 农房的竣工验收制度、资质管理制度、房屋产权登记制度、设计规范标准执行等方面都缺乏实施的细则, 对于管理的难度要求较高。事实上, 在管理机构、人员、经费都较为有限的情况下, 很难保证对农村农房建设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3. 乡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体制仍不健全

由于具有专业施工资质的建设队伍数量不多, 并且往往从事三层以上或公共建筑等较为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 广大农村的农房建设任务仍然由乡村个体建筑工匠承担。随着国家废除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个体建筑工匠管理趋于放松, 甚至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加之《条例》对于个体建筑工匠所承担的修缮房屋性质、层数、面积、修缮程度等都缺乏详细的规定, 个体建筑工匠引发的质量安全事故频发, 成为村镇建设的一大隐患。

4.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有待完善

从当前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实施情况来看, 对于审批制度的适用范围仍然存在很大歧义, 农村中的集体所有土地的建设审批制度仍然没有在《条例》和《城乡规划法》中得到体现。另外, 由于《条例》对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申请程序不明确, 申领步骤、所需材料、农用地转用等手续都不够明确,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真正落实的地区并不多。

5.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配备标准仍需细化和加强

各个地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差异性较大, 多数地区建设不够完善, 尤其反映在供水、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条例》缺乏对上述设施配备方面的规定, 因此有必要强化几类重要的基础设施的配备标准, 突出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核心内容。

6. 法律体系衔接和配套制度建设不足

随着建设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的逐年修订, 《条例》与这些法律的矛盾冲突日益显现, 并造成了村镇建设管理依据不明, 执法意图不清的情况, 导致建设管理不顺。《条例》中尤其缺乏对于《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上位规划中规划建设管理权限、实施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回应。另外, 在涉及到村镇建设的其他相关制度、规范、行业准则等方面也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象, 村镇建设的整体法治氛围仍未形成, 不利于管理的长期贯彻落实。

(二) 立法建议

1. 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的立法建议

(1) 明确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建议进一步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规定, 在机构设置方面与《城乡规划法》的层级结构进行衔接, 建议调整《条例》第六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为:“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规划管理工作。”对基层村镇规划机构的地位予以明确, 建议增加下列条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领导, 根据工作需要增设乡镇人民政府设立或县人民政府派出的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2) 立法保障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经费。管理经费是关系到管理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事项, 建议增加专门条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3) 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规划建设管理部门, 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管理权责和实施重点, 建议在《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乡镇一级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 在规划的实施操作中完善乡镇一级部门管理的步骤, 以增强规划的实际效果。

(4) 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规划管理模式。建议《条例》修订时, 立足于农村实际, 探索符合农村建设特点的管理模式, 简化办事手续, 方便农民办事, 如灵活设定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期限、允许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相应资格的个人编制村庄规划、适度下放农民建房规划许可权等。

2. 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立法建议

(1) 调整竣工验收制度。建议对《条例》第二十七条的竣工验收条款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提出农房竣工验收的适用条件和执行标准。同时, 对于不符合竣工标准的建设项目的处理方法也应进一步明确。

(2) 调整资质管理制度。建议《条例》进一步明确对施工队资质的条款, 在此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尽快出台关于施工队资质, 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 房屋的交付使用、法律责任等方面具有强制性、可操作性的规定, 对农房的规划建设管理予以规范。同时, 要借鉴城市建筑市场管理经验, 在农房建设管理中, 推行质量安全检查制度、验收备案制度、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针对农村实际, 建议允许符合条件的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具有工程建设执业资格的人员以个人身份从事村民住房设计。

(3) 增加设计规划标准规定。建议对《条例》第二十五条中的“有关的技术规定”作出更为明确地划分, 提出必须强制执行的技术规范, 确保农房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其他建议执行的技术规范,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工作性质的需要而自行制定。

(4) 完善房屋产权制度。加大房屋产权制度的宣传力度, 积极推广适合本地区的产权登记制度。在《条例》中增加对房屋产权登记的内容表述, 逐步试点开展规范化的产权登记行为。同时加快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统一规范, 统一发证行为。

(5) 划分监管部门与监管环节。建议在《条例》中对农房安全质量监管的权责关系作更清楚地划分。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机构建设, 配备县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或乡镇一级政府的建设管理专属机构, 加强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的培训, 拨付必要的办公经费,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等。

3. 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立法建议

(1) 规范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对《条例》第二十三条中个体建筑工匠的从业资格管理作出规定, 明确其所从事房屋建设的内容和标准。同时, 在此基础上落实个体建筑工匠资格管理制度, 完善《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使得相关行政部门充分履行相应的审查、发证和定期验审职能。

(2) 强化监管培训内容。建议在《条例》中增加政府组织个体建筑工匠培训的内容, 并根据工作需要由各省市出台相关细则, 以实现对个体建筑工匠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发证, 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 实施工程备案制度。

(3) 强化施工合同制度。在《条例》中对施工合同制度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加强对农民建房户的质量安全宣传教育, 严格签订施工合同, 并留有施工质量安全保证金, 确保农民合法权利不受损失。

4.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立法建议

(1) 明确乡村建设许可证适用范围。为了与《城乡规划法》衔接, 建议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编入《条例》的规划实施条款中。深入研究村镇中集体用地的规划许可制度, 建议删除《条例》第二条“国家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的建设除外”。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 明确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适用范围。

(2) 完善细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审批环节。进一步细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申领条件、申领程序、所需材料、农用地转用的手续等内容。同时建议各地根据工作需要, 出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具体实施细则, 如在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基础上, 增加建设选址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核发等环节。

(3) 增加临时建设、违法建设条款。增加《条例》中对于临时建设、违法建设条款的内容, 尤其是对于处罚措施的处罚程序, 违法程度与处罚措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明确。

5. 村镇人居环境治理的立法建议

(1) 完善人居环境治理核心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条例》中人居环境部分内容, 突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要素, 尤其从供水、排水、环卫、交通要素配备等方面进行调整。建议在《条例》及实施细则中对基础设施的门类和标准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并逐步实现与城市基础设施配置的对接, 提高城乡一体化配置的操作性, 并指导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实施法则。

(2) 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在充分尊重地区差异性的前提下, 建议各地区根据实施的需要, 增加针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实施办法或细则, 尤其是对公共设施的工程建设管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公共设施建设的性质和涵盖范围, 适当提高对公共设施建设的管理强度, 对审批程序和监管制度作详细的规定。

(3) 构建人居环境治理制度保障和部门联动体系。增强规划建设部门与财政、国土、水利、农林等相关部门的合作, 共同构建人居环境治理的体系。建议在《条例》中增加村镇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要求, 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与上述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

6. 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的立法建议

(1) 加快相关部门的配套制度协调机制建设。完善财政、农林、国土、环保、水利等各个相关部门在村镇建设中的协调配合作用以及配套制度建设。建议在《条例》及实施细则和部门制度中增加建设管理方式、统计口径、评价标准, 并作出统一的规定。

(2) 增加规划建设评估及监督的协作制度。建议在《条例》中增加村镇规划管治的评价和监督制度内容, 着重在规划监督制度、规划动态监督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明确参与评估监督的主客体对象、评估流程和评判标准, 并出台具体的行政措施和实施方案。

7. 行政执法规章的立法建议

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和规章制度。建议在《条例》及实施细则中增加对于村镇建设的行政执法制度内容, 明晰执法对象、执法流程、违法治理措施和实施手段。另外, 在相关制度, 尤其应在相关部门行政执法规章中增加村镇建设管理教育、培训、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政策。 (本文转载自《规划研究》2011年第35卷第9期)

参考文献

[1]毛新政.周期性立法评估制度的构建及其必要性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7) (中) :12-13, 18.

[2]汪全胜.立法后评估概念阐释[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6) :11-14.

篇4: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范文

看生存现状

性别比:下降2.28个百分点

南充现有女性人口363.8万人,占总人口的47.9%,0~17岁人口(国际上称为“儿童人口”)130.5万人,占总人口的17.2%,妇女儿童总数达到434.4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新两纲》的颁布,在“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的原则基础上,针对人口出生男女比例有持续上升趋势,强调采取措施扭转男女出生比例失调问题。南充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着重改变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另一方面消除就业中性别歧视,大力发展商业、服务、饮食业和金融保险等适宜妇女生理条件的行业,为扩大妇女就业门路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加强妇女的职业培训,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2012年,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较2011年增加0.42个千分点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2.28个百分点,为110.78。

医疗:三项指标已达终期目标

自2012年以来,南充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预防母婴传播、“两癌”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共五大公共卫生项目。据卫生部门统计,南充去年对47227人进行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补助资金达2361.35万元,目标完成率103.68%,全市住院分娩率达到98.55%,针对农村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也由2011年的94.37%提高到98.22%,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接近100%,这三项指标目前均已达到终期目标要求。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11年的29.7/10万下降到24.1/10万。

2012年,全市儿童计划免疫“四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白百破三联制剂和麻苗)、乙肝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接种率都超过99%,常规免疫接种率目前已实现了《新两纲》终期目标要求。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在2012年达到85.9%,已超过终期目标要求。

计生:少生优生蔚为风尚

提高人口质量,关系到老百性的切身利益。为减少病残婴儿出生机率,南充采取了三级预防机制,把好孕前、产前和新生儿筛查这三关,确保婴儿病残机率降至最低。2012年,全市产前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95.84%和88.13%。截至目前,出生婴儿缺陷干预工程已在全市农村实现全覆盖,共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优育健康检查近10万人次,采取的三级预防机制使全市缺陷婴儿出生率大大减少,婴儿病残率明显下降,婴儿死亡率也由2011年的10.01‰下降到7.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1年的13.2‰下降到9.77‰,这两项指标目前均提前达到终期目标要求。

教育:总体规模位居全省第二

目前,南充拥有各类学校2476个,其中,学校1445个。专任教师5.88万人,在校学生120.27万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整个教育体系与省内其它市(州)相比,总体规模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成都。

2012年,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9.5%、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2.8%,。中职教师学历达标率81.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就业:人数大幅增加

2012年南充市全社会女性就业人员149.2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9.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

社保:覆盖面扩大

2012年,南充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38.1万人、21.1万人、0.7万人和7.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96万人、0.68万人、持平和3.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女性参保人数达到120.28万人,比2011年增加31.48万人。生育保险达到用人单位全覆盖。

参政议政:妇女全面参与决策与管理

近年来,南充市妇女参政议政和参与决策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在2012年的换届选举上,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均达到100%。2012年,全市人大女代表114人,妇女代表占全部代表的比重为25.2%。全市政协女委员116人,占全部委员的19.3%。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超过一半以上,为54.55%。新录用公务员中女性比例达48%。企业董事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为10.2%。

析存在问题

妇女参政议政的人员比重有待增加

目前,市级人大女代表比例为22.4%,市政协女委员比例为23.6%。从近两轮周期来看,人大、政协女代表、女委员的比例一直维持在现有水平,均低于25%的终期目标,在县(处)级干部中女性所占比例仅为14.2%。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仅占24%,农村村民委员会中女委员比重也仅占18%,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重仅有1%,处于最基层的参政女性比例目前来看,离终期目标还相差甚远。

公共卫生职能仍需强化

政府用于妇幼保健方面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目前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仍存在重临床,轻保健的现象,各妇幼保健机构和妇幼卫生人员尚未完全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突出表现在:一是两个系统管理不到位,管理率提高不明显,南充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在全省均偏高;二是预防出生缺陷的措施力度不够,新生儿筛查率不高,三级预防措施尚未全面落实;三是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管理存在漏洞,质控不到位,存在漏报现象;四是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单调,未将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高中阶段教育尚需巩固提高

通过《新两纲》的实施,南充在学前教育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55%,接近93%的终期目标,其中女生毛入学率为90.36%。现在要巩固并重点加强高中阶段女生的入学率,更好地满足女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产业与其他中心城市存在差距

尽管南充教育基础条件优于周边地区,但基础教育设施仍严重不足,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优先发展教育产业,建川东北及成渝经济区北部教育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增添原动力。

出生人口素质与妇女儿童生存质量有待提高

明确妇幼保健机构与妇幼保健人员的公共卫生职能和职责,突出群体保健,不断提高两个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努力实现网络健全,功能完善,基本满足需要,政府责任到位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为依托,以预防保健为重点,将妇幼卫生服务重心下移,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与妇女儿童的生存质量。

女干部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要继续加强女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比例。不断拓宽发现、培养和使用妇女干部渠道,从女性比较集中的行业、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发现和培养优秀女干部,多吸收管理型、经济型、专业型妇女干部;有针对性地选配妇女干部,并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使用女干部,对特别优秀的妇女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使用,逐步优化妇女干部队伍结构。

(作者单位:南充市统计局)

篇5: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范文

一、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是焦作市贯彻实施《河南省妇女发展规划(-)》及《河南省儿童发展规划

(-)》的最后一年,焦作市统计局对“两个规划”中涉及到的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妇女儿童与教育、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法律、妇女儿童与环境六个方面的272个重点定量指标进行监测统计,通过与终期目标对照,从统计情况看,“两个规划”所定目标中已基本达标或完成的有256个,达标率为94.1%,缺乏数据的13个,未达标的有3个,占1.1%。

(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总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提高。焦作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为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7.6亿元,比增长27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增长29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12元,比增长193.0%。

人口继续保持良性增长。末,全市总人口348.11万人(人口普查的数据还没出来),比增加19.2万人,其中0-4岁人口1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7%,比下降1.9个百分点;0-17岁人口93.2万人,占总人口的26.8%,比下降4个百分点;育龄妇女人口数98.2万人,占总人口的28.2%,比增长0.6个百分点。

(二)妇女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焦作市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作为人才战略的基础工程。市政府重视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9.61亿元,比增长620.9%。同时,教育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挖潜扩招,加快等级学校创建工作,改造整合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各级各类教育迈上新台阶,为全市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绩显著。全市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学校规模效益明显提高,同时大力开展规范化学校创建活动。,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0%;小学5年巩固率达100%,比上升12.2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1.9%,比上升7.5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全市共有普通高中37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9.6%。,全市在校普通高中学生6.9万人,比增加12137人。

女性受教育权利进一步保障。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100%,初中女童毛入学率110.8%,初中三年巩固率女生为94.51%,各阶段女生辍学率都控制在较低水平,男女生受教育机会无明显差别,基础教育实现性别均衡发展。

妇女科技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女性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个领域的各个岗位,为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女性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增加10133人,提高了168.6%。

(三)卫生保健事业再上新台阶,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焦作市卫生系统继续建立和健全妇女儿童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医疗和卫生保健投入力度,促进医疗保健设施日趋完善,加大宣传教育与执法检查力度,不断强化疾病预防和各种突发病变事件的应急措施,改善城市和农村卫生环境,全方位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全市卫生经费97427万元,妇幼保健经费687万元,疾病预防控制经费7309万元,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15774万元;分别比增长1118.8%、440.9%、959.3%和963.7%。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对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全市妇女儿童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大力提倡优生优育,提高育龄妇女健康水平。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积极开展对广大育龄妇女的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积极推进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建立形成了有焦作特色的“六关爱一维权”(即:关爱已婚育龄妇女、关爱更年期妇女、关爱青少年、关爱女孩、关爱新生儿、关爱外地来焦流动人口,维护育龄群众合法权益)优质服务工作机制。,孕产妇死亡率为19.85/10万人,比的92.66/10万人下降了78.6%,大幅度超额完成终期目标下降25%的要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9%,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连续十年达到100%。全市婴儿各阶段死亡率都控制在较

低水平,为9.33‰,比下降42.7%,儿童各种常规的免疫工作成绩显著,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四)广大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提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更加平等

妇女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反映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程度。全市认真落实妇女发

展规划要求,重视女性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女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级领导班子中女性配备率不断提高,妇女参政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共有女干部3529人,占干部总数的23.0%;地(厅)级女干部5人,县(处)级女干部174人,与相比,分别增加了150%、194.9%。市直、县直部门所属中层女干部的比例分别是22.6%、27.8%。

随着妇女地位不断提高和政治素质不断增强,女性参政议政程度明显提高。,县级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60%,县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中的女干部比例21.8%。妇女代表参政议政总体比例略有提高。,市人大代表363人中女性100人,比增加22人,增长28.2%;全市有省政协委员26人,其中女委员5人,比增加1人;市政协委员343人,其中女委员78人;县(市、区)政协委员1453人,其中女委员295人,比增加53人,增长21.9%。妇女代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有1385个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29556人,其中女性7189人,占全市职工代表的24.3%;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层中1330个职工董事有332人为女性,462个职工监事中有125人为女性。村委会成员中女性占27.3%,居委会成员中女性占64%。

(五)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力度进一步加大,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取得实效

焦作市进一步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执法检查,加大对各种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打击力度,初步建立起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管理制度,使妇女儿童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妇女儿童的法律意识。将《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列入“四五”普法规划,并将妇女儿童作为普法重点对象之一。以依法治市办公室正式文件,对全市中心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开展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进行安排。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和“三八妇女节”等重大节日,在全市范围开展大规模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妇女儿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法律赋予妇女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十年来,全市累计破获强奸案件1677件,破获拐卖妇女案件60件,破获拐卖儿童案件477件,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案件225件,解救被拐卖的妇女140人,解救被拐卖的儿童55人。

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团委、各级妇联,在全市各县市区建立“妇联法律援助联络站”和“团委法律援助联络站”,定期对负责人及援助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援助案件明确提出及时办理、简化手续、降低门槛的要求,使广大妇女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至,全市拥有妇女儿童法律援助的工作站点11个,与的0个相比,增加了11个;十年来累计获得法律援助的妇女3310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受援人数2181人。

(六)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日趋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权利得到进一步实现。

优化社会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是有效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存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6.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3.2%、农村改水受益率28.5%,以上指标均提前达到终期目标。,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环境和水按功能区达标的地级以上城市所占比重分别达到86%和100%。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随着全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女职工基本纳入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女职工14.2万人,比增加了1.5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女职工20.0万人,比增长76.8%;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女职工10万人,比增长51.5%;参加工伤保险企业的女职工7.9万人,比增加了2.7倍;参加生育保险企业的女职工6.7万人,比增长64.0%。

二、实施“两个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从监测报表上看,绝大部分指标已达到“两个规划”终期目标。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有:

(一)婚前医学检查率和幼儿疫苗接种率低

由于《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强制性婚检,人们婚检意识较差,全市婚检率急剧下降。婚前医学检查率由的33.6%下降到的14.6%;其中城市婚前医学检查率由的60.5%下降到的8.8%;农村婚前医学检查率由的25.15%下降到的16.1%,按两个规划的要求,到城市、农村婚前医学检查率要分别达到80%和50%的目标,当前这种急剧下降的趋势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幼儿疫苗接种率下降。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百日破三联制剂接种率、麻疹疫苗接种率和乙肝疫苗接种率都出现了下降,分别由的99.6%、99.6%、99.5%和99.7%下降到的95.58%、97.91%、96.18%和97.38%。

(二)基础教育发展滞后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平均受教育年限却出现了下降。教育成本贵、大学毕业就业难、报酬低让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出现,并开始蔓延到全社会。,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比下降了0.35人;其中女性为7.87年,比下降了0.。在社会上初中三年巩固率大幅度下滑,由的96.97%(其中男生96.82%,女生97.12%)逐步下降到的92.48%(其中男生90.41%,女生94.55%),为93.42%。

教育基础力量也增长缓慢,小学及中学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日益严重。从到,全市拥有小学数由的1168所减少为780所(含教学点),全市拥有中学数的266所减少为205所。学校数量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在校生人数与师资力量的增长不协调,致使学校平均规模上升,条件较好的学校生源爆满,相对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更是不堪重负,班额和学校规模过大。

(三)女性地位的真实提高任重道远

女性就业人数少、层次低、保障低,从根本上难以提升女性的经济地位。全社会从业人数中女性人数由(之前无女性数据)88.06万人下降到的80.44万人,女性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由的44.9%下降到的38.3%。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重由38.3%下降到的37.0%。执行了《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的企业比重为81%,也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

侵犯损害妇女的现象依然存在。刑事犯罪被害人中妇女所占比重逐年攀升,由29.1%攀升到的40.7%。家庭暴力中女性成为主要的侵犯对象,有关侵犯妇女财产权利信访案件十年来也大幅度增加,“十五”期间信访案件累计为245件,“十一五”期间攀升为累计495件。妇女参政议政更多的流于形式,女性干部代表的配备比例多由党委政府规定,而不是自发形成。如果不是强制规定比例,女性所占比重也许更加偏低。此外,县(市、区)人大代表中女性占的比重不高,为25.4%,进一步下降到24.7%。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女性比重比重分别为24.3%、25%和27%,分别比下降了9、12.2和19个百分点。

(四)妇儿监测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纲要有些目标没有提出明确的数量标准,无法确定相应的监测指标。二是有些目标虽然能找到相应的监测指标,但没有数据,特别是分性别的数据,如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中的女性等。三是一些随着社会发展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而产生的妇女儿童发展新问题,由于两纲没有设定目标或缺乏相应监测指标,往往因为数据获取困难而未被予以重视和关注。四是开展监测统计工作困难。乡镇、街监测统计困难大,人员变动频繁,难以保证正常的监测工作运转。五是由于监测的手段不断提高,监测质量越高的指标越难以达标。比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流动人口中外出务工妇女怀孕后,根本不回来报告,也没有来体检,我们监测的资料中就没有数据;还有出生缺陷和孕产妇死亡率是采取医疗机构填报,凡是在某区或市区医疗机构填报的出生有缺陷的都算在某区的统计口径。这些问题影响了对两个规划实施真实情况的掌握,影响了性别分析和性别平等进入决策主流。

三、推进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进一步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生存环境,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努力提高婚检率,提高幼儿疫苗接种率。一是大力宣传婚前医学检查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婚龄青年充分认识到婚检能够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查出生殖系统疾病,还可以及早对遗传性疾病的进行预防,避免新生儿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等。二是建议婚检机构要更新观念,创新服务模式,收费合理、规范、透明;财力允许的地区可以考虑将婚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免费婚检。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计划外妊娠、分娩的管理,加强三级预防保健措施,扩大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覆盖面,切实减少缺陷婴儿的出生。四是从制度建设上保障疫苗接种率的全面普及。

(二)加强基础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及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和进一步改造薄弱学校是我市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城市教育资源匮乏的关键点,是我市教育强市、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一是要增加学校数量。特别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区,要继续增加初中和小学,扭转人均教育资源下降的局面。二是充分发挥我市省级示范性普通中学的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按照从城市到农村的原则,采用优秀学校对口帮扶普通学校等手段,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实现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三是依据区域发展状况及人口变动趋势对全市中小学进行校点整合,布局调整,形成优质和普通中小学教育资源全域覆盖。

(三)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性别歧视。严禁对胎儿性别的鉴定,确保人口性别比例协调发展。在社会就业中首先要消除性别歧视,尽量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等适宜妇女生理条件的行业,为扩大妇女就业门路提供便利条件。要加强妇女的职业培训,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增强她们在社会的竞争力。坚持舆论监督与严厉打击相结合,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一是要积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和社区精神文明教育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尚。二是要广泛深入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一切危害妇女权益的行为,尤其要提高广大妇女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对“家庭暴力”等危害妇女权益的典型案例,要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坚决予以曝光。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案件的打击力度。对拐卖妇女、强奸妇女、卖淫嫖娼、重婚等社会丑恶现象,公、检、法等部门要通力合作,采取强硬手段,坚决予以打击。

篇6:袁集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范文

(2011—2015年)

(讨论稿)

江阴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讨论稿)

一、江阴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1 1.“十一五”时期妇女发展的主要成就··············································1 2.“十二五”时期妇女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3 3.“十二五”时期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和目标策略·····················4(1)妇女与经济 ·····················································································4(2)妇女与决策和管理 ······································································8(3)妇女与教育科技 ···········································································11(4)妇女与文化 ·····················································································13(5)妇女与健康 ·····················································································16(6)妇女与社会保障 ···········································································20(7)妇女与法律保护 ···········································································22(8)妇女与发展环境 ···········································································24 4.江阴市“十二五”妇女发展重点项目··············································26 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27

二、江阴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31 1.“十一五”时期儿童发展的主要成就··············································31 2.“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33 3.“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的优先领域和目标策略 ···················· 34(1)儿童与健康····················································································· 34(2)儿童与教育科技··········································································· 37(3)妇女与法律保护··········································································· 39(4)儿童与福利····················································································· 42(5)儿童与发展环境··········································································· 45 4.江阴市“十二五”儿童发展重点项目 ············································· 48 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9江阴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讨论稿)

“十二五”时期是江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实现妇女发展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认真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切实履行政府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发展的基本职责,根据《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妇女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江阴市妇女发展规划(2006-2010年)》,强化政府管理妇女事务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妇女发展的制度建设,有关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更趋完善,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妇女,促进了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同步发展,江阴妇女发展的总体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妇女参与经济建设能力及享有社会保障程度普遍提高。到2010年底,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19.73万人,其中女性比例占46.53%,比2005年提高4.29个百分点。女职工劳动权益得到依法保护,全市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6.5%。

率达91.91%,比2005年提高17.85个百分点;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4.96/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2010年全面启动了妇女“两癌”筛查,不断提高了妇女保健意识。

5.妇女发展和权益保障的机制逐步健全。《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出台了保护妇女权益的政策、建立完善了妇女维权网络、阵地和队伍;受害妇女庇护所建立,反对家庭暴力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妇女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合法权益受到保护。江阴妇女发展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宣传舆论环境不断优化,保障妇女发展和权益维护迈上了新的台阶。

但是,我市“十一五”妇女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还存在以下问题: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保障妇女权益法律法规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贯彻落实还不够有力;妇女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妇女就业层次偏低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妇女平等占有经济、社会资源仍处于相对弱势。上述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妇女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江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造滨江花园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江阴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的机遇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

性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7%以上,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达到48%以上;提高妇女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新增妇女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0%以上;努力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降低女性失业率。

3.提升妇女创业成功率,使法人代表和企业家中的女性比例提高3—5个百分点。

4.提高妇女创新贡献率,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中的女性比例提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女性比例达到35%以上。

5.提高女性的非农就业率。妇女在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中的就业比例不断增加,男女两性非农就业率及收入差距缩小。

6.确保农村妇女平等享有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7.保障女职工和进城务工妇女的劳动安全,降低女性职业病及职业伤害的发生率。

策略措施

1.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经济权利的政策文件。研究制定利用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创业基地等鼓励妇女创业的政策,完善针对妇女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确保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严格执行保障女性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与收益分配权的法律法规。每年市、镇(街道)至少开展一次保障妇女劳动权益方面的执法监督检查。

障碍。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及二三产业,组织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提高经营收益。支持金融机构、企业等与妇女组织合作,面向农村妇女开展金融服务和相关培训,帮助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7.创新农业技术模式,成立妇女能手培训协会。加大“三资”投农力度,将相关的政策向妇女倾斜,优化女法人农业园区(基地)的投资环境。

8.帮助困难妇女实现就业创业。采取设臵生育返岗培训基金等措施,帮助生育妇女重返工作岗位。政府公益岗位安臵向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妇女倾斜。制定和实施针对困难群体妇女的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强城镇失业妇女、农村失地妇女和进城务工妇女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引导。

9.落实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益。完善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资产承包租赁出让、承包租赁合同管理等制度。保障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征用补偿费分配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10.保障女职工及进城务工妇女的特殊劳动权益。加强对女职工和进城务工妇女的劳动保护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女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已建工会的企业严格签订女职工权益特殊保护专项合同。企业和用人单位健全和

9.村(居)党组织和村委会成员中至少各有1名女性委员,正副书记和正副主任中女性比例比上届有明显提高;女村委会主任比例达10%以上;居委会(社区)成员中女性比例保持在50%左右。

10.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推动村(居)妇代会主任进村(居)党组织,提倡把村(居)妇代会主任提名为村(居)委员会成员候选人。

策略措施:

1.依法落实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相关规定。

2.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面向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广泛宣传妇女在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宣传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对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妇女参政议政贡献率的认知度。

3.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推动各级各部门在组织有关重大行政决策的听证活动时,重视并鼓励妇女代表的全程参与,认真听取各界妇女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4.全面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女性平等接受培训的机会。加大对基层女干部的培训力度,注重在使用中加强培养、在实践中强化锻炼。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女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能力。

拔优秀妇女干部的重要基地和渠道。

10.重视建设并充分运用好妇女人才库。建立健全妇女人才库,使之成为党委政府培养使用优秀女性人才的重要来源。重视提高女性人才的综合素质,培育女性人才的创新精神、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妇女与教育科技 主要目标:

1.在教育法规政策及规划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中,落实性别平等原则。

2.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体现性别观念;提高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度。

3.提高妇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

4.女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

5.女性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比例提高,女性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妇女获得各类技术等级职称证书或资格证书的人数和比例逐年提高。

6.在女性群体中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完善妇女终身教育体系,女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新增女性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基本达到15年。

7.完善针对残疾妇女身心特点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

1为老年妇女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条件。

6.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女生的助学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为困难妇女平等接受各类教育和培训提供条件。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深化各类社会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女学生完成学业。

7.创造条件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为农村妇女接受较高层次文化教育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总体受教育水平。

8.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妇女参与科技创新,提升女性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女性科学素质和全民科学素质同步提高。加快建设有利于妇女参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充分依托教育资源优势,造就妇女科技领军人才,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妇女人才成长。

(四)妇女与文化 主要目标

1.制定和落实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党校开设男女平等教育课程。

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村(社区)综合文化室100%开设妇女活动场所。

3.开展基于社区的婚姻家庭教育和咨询,鼓励和引导妇女做和谐家庭建设的推动者。

3.推进家庭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和谐文明家庭”、“平安家

34.保障妇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为广大妇女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城镇社区及农村文化室、图书室设立妇女读书专栏(专柜),农村妇女文化中心户数逐年增加。

5.保障妇女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采取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方式,直接提供给妇女群众,支持文化单位开展面向妇女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活动以及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妇女开展歌咏、读书、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活动。

6.加强对妇女志愿者队伍及各种群众文体组织的指导、引领。组织妇女广泛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引导妇女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7.组织评比、表彰、宣传各级各类先进女性典型。巩固、深化评比表彰“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在党政各部门评比先进典型时规定并注重提高妇女的比例;扩大对各类优秀妇女典型的宣传,引导妇女争先创优、树文明新风、促和谐发展。

8.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妇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弘扬尊老

5健康检查率达到80%以上。

8.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对已生育子女的妇女,提倡选择长效避孕措施,降低人工流产发生率。

9.保障农村妇女、进城务工妇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0.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各镇(街道)国民体质测试站覆盖率达到100%,居委会、社区和行政村普遍建有晨(晚)练健身点,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8个以上。

策略措施:

1.全面提升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与发展水平。健全市、镇(街道)、村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加强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发展。严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准入管理和日常监管,从事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持证执业率均达100%。规范婚前医学检查、产前筛查(诊断)、助产技术等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加强农村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妇幼卫生服务。

2.加大政府对妇幼卫生的财政投入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各级政府足额安排妇幼保健事业经费及妇幼保健机构所需经费,重视改善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短缺状况。加大妇幼保健科研投入力度,重视对妇女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妇幼保健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加快妇幼保健适宜技术面向城乡基层的推广应用。

7孕妇、乳母贫血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干预。

9.加强妇女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妇女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妇女心理咨询、情感调适、心理疏导的网络、场所或组织机构,加强针对妇女不同时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心理知识宣传普及,积极开展妇女心理咨询、辅导和危机干预,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妇女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10.引导和鼓励妇女参加体育锻炼。加强对妇女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提高妇女健身意识。积极发展城乡社区妇女体育健身团队,鼓励引导妇女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对老年妇女、残疾妇女体育活动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11.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及妇女涉毒。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制,推广有效干预措施。加强针对妇女重点人群的防艾和禁毒知识宣传,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有效控制传染途径。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纳入妇幼保健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12.加强流动妇女的卫生保健工作。将流动妇女卫生保健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和基层卫生保健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保障流动妇女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加大对流动妇女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力度,提高流动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对流动人口中的贫困孕产妇予

9妇女在各类社会保障中的受益状况。按照“应保确保”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妇女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比例与无锡社会保险覆盖的比例同步增长。在城市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中,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权益。

2.扩大城乡妇女的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探索制定保障女性生育成本补偿的制度和政策,推动生育成本纳入社会保障和实施社会专项补偿。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的生育保障水平,为城镇灵活就业和未从业妇女及进城务工妇女提供生育保障。

3.建立覆盖城乡妇女的医疗保障制度。针对妇女医疗保健需求,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为提高城镇灵活就业和未从业妇女、农村妇女医疗保险参保率提供制度保障。

4.不断健全和完善城乡妇女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妇女得到必要的关怀和照料。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妇女养老保险,提高城镇妇女养老保险覆盖率。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重点解决老年妇女养老保障问题。发展公益性社区养老机构,提高社区养老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

5.完善城乡妇女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妇女及时给予救助。支持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开展面向妇女的社会救助,鼓励慈善基金组织设立专项救助基金,为困难妇女

1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土地征收和征用补偿费分配等。

6.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严厉打击虐待、伤害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

7.基层维权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100%的村、社区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

8.保障妇女依法获得法律救济,对提出申请并符合条件的女性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比例达到100%。

策略措施:

1.广泛深入宣传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知识。加大普法力度,将妇女权益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纳入“六五”普法计划,推动社区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面向妇女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专项普法活动。

2.运用新闻发布制度和发挥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妇女发展和权益保障的重要信息。

3.进一步完善妇女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加大对妇女法律援助工作站和“12338”法律援助热线的扶持和资助。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充实和完善法律援助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为妇女提供公益性的法律帮助。保障残疾妇女平等参与生活的权益。

4.加大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应急联动中心

33.农村生活用水的安全性继续提高,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98%,安全饮水普及率提高到 85%。

4.城镇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5.加强妇女活动设施建设。100%镇(街道)建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100%的村(社区)建成“妇女儿童之家”。

6.妇女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灾害的能力提高。7.妇女用化妆品、卫生用品的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策略措施:

1.促进妇女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与管理,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中注重听取妇女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在环境和发展中充分体现性别意识。

2.减少环境污染对妇女的危害,完善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测数据库。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妇女就业比例高的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对妇女健康的危害。

3.提高组织动员妇女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妇女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妇女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妇女在推进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5费纳入城市医保和“新农合”,确保妇科病查治率不断提高。实施“特困家庭妇女生殖健康保障行动”,为特困家庭妇女进行免费妇科病查治。建立妇女健康电子档案,加强对妇女健康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2.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对全市计划怀孕对象免费提供便捷、优质、齐全的预防出生缺陷的各项检查、评估与指导,不断提高群众自愿婚检和孕前风险评估、孕前TORC H检测等项目的参与度,对检测出的高危人群和高危对象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切实有效的降低我市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不断提高我市出生人口素质。

3.单亲特困母亲帮扶工程。实施“单亲特困母亲救助行动”,对单亲特困母亲的重大疾病、子女就学、住房、生活困难、失业再就业等给予扶持帮助。建立“单亲特困母亲’’信息库,针对单亲贫困母亲需求提供政策、资金、信息、岗位及健康保健、子女教育等多种服务,每年开展帮扶救助活动,指导和促进单亲贫困母亲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生活。

4.建立分性别统计数据库项目。建设分性别统计数据库,准确监测妇女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为妇女政治参与、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等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7女规划》,并将开展妇女工作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立相应实事项目,安排专项经费,保证目标如期实现。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发展妇女事业。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作为政府管理妇女儿童事务的工作机构,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加强能力建设,确保机构、编制单设,职级高配,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5.宣传培训,广泛动员。多渠道、多形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妇女工作者、广大妇女和全社会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妇女规划》的目标、任务,宣传实施规划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将《妇女规划》内容及相关法规政策纳入党校、行政学院课程。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培训班、研讨会等,增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实施规划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广泛动员组织妇女参与规划的实施,注重发挥妇女的积极作用,提高参与意识和能力,共同推进实现妇女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二)监测评估

1.市政府妇儿工委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委员会及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方案和监测评估报告,监督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评估结果研究提出相应对策。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建立统计指标体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监测报告等任务。评估组由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公

9江阴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讨论稿)

“十二五”时期是江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做好儿童工作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保证江阴市儿童事业和江阴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按照《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儿童年龄为出生至未满18周岁。)

一、“十一五”时期儿童发展的主要成就

《江阴市儿童发展规划(2006-2010年)》颁布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儿童规划实施逐步纳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议程和决策范畴,江阴儿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儿童发展的各项指标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

1.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江阴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做好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和早期干预工作,从而保障了妇女生育安全和婴儿出生健康,减少了残疾儿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出生人口素质。2010年,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比2005年上升0.11个百分点。住院分娩的长期有效管理,确保了新生儿的安全出生;2010年江阴婴儿死亡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分别为2.63‰、2.92‰,分别比2005年降低0.74和2.62千分点,都达到《规划》“控制在6‰和8‰以内 ”的目标。

1面存在着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紧张状况需进一步缓解,儿童文化娱乐市场的不健康隐患需要进一步排除;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安全需要进一步整治;贫困、流动儿童的就医、就学和居住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村(社区)面向儿童的活动设施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儿童犯罪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全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实现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是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二、“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江阴儿童发展力求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儿童发展的本质特点与发展需求,体现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特色,推动江阴儿童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以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普惠福利为主线,提高儿童整体素质,努力达到江阴儿童事业发展“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水平。

总体目标:促进江阴儿童事业发展与江阴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创设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使儿童获得医疗保健、文化教育、权益保障、生活娱乐等全方位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供儿童参与的渠道,保证儿童获得个人潜质最全面的发展;提高儿童综合素质,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实现。到2015年,把江阴建成儿童友好城市,推动江阴儿童发展继续领先全国。

3健管理率达99%以上。

15.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100%。16.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100%。策略措施:

1.逐步增加妇幼卫生经费投入,健全妇幼保健机构网络建设。加强医疗设施标准化建设,配强医务工作人员,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妇幼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推进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和新生儿科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2.依法实施妇幼保健行业管理。加强对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的监管和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的准入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全面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无证执业和超范围执业现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3.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为0—6岁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基本保健服务。为6岁以下儿童免费提供保健服务。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

4.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加强孕产期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导,增加并扩大免费为孕产妇提供添加营养素的种类和范围。建立健全产前诊断网络,规范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技术服务,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5主要目标:

1.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与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接受科学育儿指导率达98%。

2.高标准、高质量普及3—6岁幼儿教育,3—6岁幼儿入园率保持99.8%以上。

3.全市公办中心幼儿园基本创建成省优质幼儿园,100%的农村公办成型园建成“无锡市一类优质幼儿园”,85%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无锡市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街道)”。

4.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5%以上。适龄女童、适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市所有公办高中达到省优质高中标准。

5.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施残疾儿童1 5年免费教育。

6.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全覆盖,在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就读学生比例达100%,建成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

7.稳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基本达到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

8.15年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

9.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

10.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1.所有符合免费开放条件的科技场馆设施全部向儿童免费

7消除制度障碍,为流浪儿童、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儿童和违法犯罪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8.保障女童平等接受教育。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深入实施“春蕾计划’’、“春蕾圆梦工程’’,为女童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提供条件。

9.优化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臵与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10.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形成一支面向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人员队伍。

11.推进儿童科技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儿童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成覆盖城乡的学校数字化教育体系,加强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网络建设,普及计算机信息教育、科普知识教育,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科技活动。

1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三)儿童与法律保护

92.加强儿童权利保护的普法宣传。面向社会、面向家庭、面向儿童,开展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儿童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对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制意识和能力,营造全社会依法保障儿童权利、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加大保护儿童的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拐卖、强奸、绑架、虐待、遗弃、溺婴等侵害儿童权益和胁迫、诱骗、利用儿童犯罪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进行乞讨、卖艺、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儿童受暴力伤害尤其是流动儿童受性侵害问题的预防、报告、反应、紧急救助和治疗辅导工作机制。消除对残疾儿童的歧视,对遗弃残疾儿童的行为给予相应得惩罚。

4.依法查处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加大对用工单位的监督力度,坚决禁止使用童工。

5.落实儿童登记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出生登记的认识,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强部门协调,简化、规范登记程序。建立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有效保障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

6.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奖励生育女孩家庭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生育女孩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加大对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溺弃、遗弃和迫害女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7.加强对儿童财产权益的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的财产收益权

12.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为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建立5岁以下贫困家庭儿童和1 6岁以下重残儿童生活津贴制度。

4.重视发展面向流动儿童的公益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为流动儿童服务的儿童快乐家园,扩大流动图书车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5.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康复、医疗、住房和就业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提高孤儿的家庭寄养率。

6.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7.加强对残疾儿童的生活和就业技能的培训。

8.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在市救助管理站建立集养育、康复、教育于一体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9.加强儿童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每个街道和乡镇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的儿童社会工作者。

10.保障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权利。保障解除羁押、服刑期满的儿童在复学、升迁、就业中不受歧视。

策略措施:

1.提高面向儿童的福利保障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投资的预算,逐步建立儿童福利适度普惠制,扩大儿童福利的内容与实施范围,完善儿童福利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实现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

3婚、遗弃、身心残疾、长期重病、服刑等原因而不能提供给儿童以适当照顾的家庭,给予生活津贴、医疗、康复、照料及相关服务;通过经济补助的方式,鼓励作为非监护人的家属、亲属协助抚育困境儿童。

8.健全儿童保护服务。推动建立以学校、医院等儿童工作机构为责任主体的儿童忽视与虐待的强制报告制度;对遭受不当对待、忽视与虐待的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介入服务,为生命健康遭受严重威胁的儿童提供紧急安全庇护服务。

9.培养儿童社会工作者。通过儿童社工队伍的建设,配合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等专业工作者,强化并提高儿童福利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儿童发展提供综合性服务,不断提升儿童福利服务的质量。

(五)儿童与发展环境 主要目标:

1.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儿童、儿童优先的氛围,消除对儿童的歧视和伤害。

2.推进儿童环保知识教育和参与环保活动。开设校本课程,在校学生环保知识知晓率达到100%。组织学生参与保护环境各类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绿色学校创建率。

3.重视环境保护,使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上一篇:沟通能力很好下一篇:我想自学英语应该怎么学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