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2024-04-18

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精选10篇)

篇1: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专业学位简介

2010年06月02日 10:28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9年,我国已设置了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博士,工程硕士,建筑学学士、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博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人,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人,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目前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31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由于在1999年以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小,而且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岗位培养学术型人才,因此,当时的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的要求。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通了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教育的渠道,实施非全日制培养,大大满足了社会在职人员学习提高的愿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分化愈来愈细,职业种类愈来愈多,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认识;与此同时,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因此,专业学位教育不仅仅要满足现有在职人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吸引优秀生源,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实施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均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将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而从专业学位招生和培养模式上,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两种格局:一是吸引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考生,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面向广大在职人员,参加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采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实现在职人员在职深造、终身学习的目的和愿望。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目前,随着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然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也必然会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4种分类方法

2011年08月25日 13:35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又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种类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角度划分。

硕士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生两种。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

按学习经费渠道不同划分。招生单位培养硕士生的经费来源分为中央(地方)财政拨款、用人单位委托培养经费和自筹经费等。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拨款培养的硕士生,分定向和非定向两种。定向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生可按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委托培养硕士生的培养经费由用人单位提供,毕业后按委托培养合同就业。自筹经费硕士生的培养经费由招生单位在培养条件、指导力量具备的前提下,用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或向社会多种渠道筹措解决。学生毕业后按自筹经费培养合同就业,合同中没有规定就业去向的,通过“双向选择”办法就业。

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按照考试方式分类划分。硕士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分为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

全国统一考试中部分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联合考试是教育部批准的特定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的部分考试科目由全国统一(或联合)命题的考试。单独考试是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招生单位,为符合特定报名条件的在职人员单独组织命题而进行的考试。推荐免试是部分高等学校按教育部规定推荐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确认其免初试资格,由招生单位进行复试的选拔方式。

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简介

2006年06月14日 17:19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下达招生计划。教育部主管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在每年11月份进行考生报名工作,第二年的1月份组织本地区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包括授权有关机构组织专业硕士学位联考)。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人员,或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后,经两年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可以报考,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也可以报考。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考务和阅卷工作。招生单位按照教育部下达的录取控制分数线进行录取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

经过培养学习阶段后,学习成绩和论文水平达到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的硕士生,可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或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何区别

来源: 2011-01-14 11:49:2

4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硕士研究生可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

(1)学术型研究生

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目前,我国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大类,12大类下面再分为88个一级学科,88个一级学科下面再细分为300多个二级学科,同时还有招生单位自行设立的760多个二

级学科。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主要是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时,若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均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可获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专业学位研究生

目前,我国经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已达15类。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除了我们熟知的工商管理硕士(MBA)与法律硕士以外,还包括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工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建筑学硕士、临床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等。

区别:

学术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任何区别,不做比较,因为学术型研究生大多属于全日制的。和学术型相对的是专业型的,即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区别。

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考试主要是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时,若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均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可获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学术型研究生: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年。普通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

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学位是从2010年考研开始进行全日制的招生,比如mba,mpa,风景园林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以前是在职研究生,毕业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当然现在在职和全日制的都同时在招,全日制的专业学位也发双证。专业型的注重应用,因为之前都是得毕业三年才能考的。所以应用性更强一些

篇2: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一、定义

学术型研究生接收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

二、培养方向不同

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一月考试,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后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

1.学历教育:一月考试,毕业后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个就和我们学生理解的那个专硕一样了)

2.非学历教育:十月考试,获得可以申请学位的资格,再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这里指的是在职的研究生)

三、招生条件不同

专业硕士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指在职的研究生的条件),而普通硕士则不需要。绝大多数专业硕士还要求在职人员报考需经所在单位或相应管理部门的同意,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单位推荐等。我们学生平时说的专硕是和普通学术型的一起报名,一起考试的那种,应届的往届的都是,和在职研究生的要区分开来。

具体的报考条件上所要报考的学校的招生简章上去看,一般有明确说明,一般学生当然全满足了。

三、招生考试不同

对学生来说,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我们学生理解的那个专硕同样是统考,和学术的一起在一月份进行考试。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 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这里偏向于说在职)。

四、入学难度不同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统考)完全是严进宽出的代表。据统计,2005 年研究生考试考生人数为117 万,招生人数只有32 万,录取比例为3.7:1。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以及微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药、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由于报考者众多,录取率更低。据了解,一些名校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为70:1。而一些二流学校的冷门专业却年年招不满。因此,入学难度取决于考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 月份的“联考”(在职那种)和年初的“统考”(我们学生的理解的那种)两次机会,考生可自行选择。这两大国家级别考试的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不同专业的入学难度各不相同,热门专业相对难一些。例如,2004 年上海复旦、交大、财大三所高校MBA 的录取比例在6:1 左右;2004 年全国法律硕士录取率则不到10%。此外,“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也不一样,由于“统考”考生远多于“联考”考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自然也大。不过,“联考”的考试虽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具体数据来自于中国考研网,仅供参考)

五、学习方式不同

普通硕士: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 年。

专业硕士:半脱产,学制2-3 年(这里偏向指在职的)。

具体的我们学生理解的那种学术和专硕,有两年、两年半、三年。具体以报考学校招生简章上显示的为主,具体学校具体分析了。

六、学习费用不同

普通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 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专业硕士学费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差别较大。例如,MBA 的学费要十几甚至几十万元,而工程硕士的学费一般为3-4 万元。专业硕士学位一般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偏向于说在职研究生)。

学费标准具体也以学校的招生简章上注明的为准。

七、文凭颁发不同

与普通硕士不同,大多数专业硕士(在职)只授予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但也有例外,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就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大体来看,“统考”生拿“双证”,“联考”生拿“单证”。我们学生理解的那种专硕也发双证的,和学术一样。

八、认可度不同

普通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硕士:随着近几年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报考人数连年上升,因此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逐渐上升,很多企业不再苛求学历证书,而是更关注专业学位证书本身的含金量。

篇3: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

学术道德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按照通说是指在学术研究及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为保障学术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而约定的基本道德准则[1]。那么,违背了这样的道德准则的学术行为,我们就将它们称之为学术道德失范。

1. 论文抄袭和代写现象。

论文的抄袭是现在研究生学习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必须面对的就是研究成果的发表问题,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学术成果有的是对期刊网上的学术成果进行的东拼西凑;有的就是对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少数个别的修改,直接拿来成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研究生连抄都不愿意抄,而是直接付出相应的报酬找人代写拿来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2010年9月,英国杂志《自然》在“通信”栏目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一封来信,来信中列举了一个数据,中国某期刊通过检测发现有31%的论文存在应用不明和抄袭的问题。

2. 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

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发布的一则消息曾引来广泛关注。该消息声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名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黄姓女博士,发表在化学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的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的行为[2]。现在不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编造篡改数据的现象在毕业论文中较为严重。他们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里,面临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把时间都花在了找工作、就业实习和考公务员等事务上。这严重压缩了他们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导致编造篡改数据现象的发生。

3.—文多投或虚假署名。

许多高校对于研究生发表学术成果都有数目上的要求,有的甚至直接与奖学金挂钩,以便督促研究生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殊不知,这样反而使得部分研究生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指标,将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细微的改写然后再向其他杂志投稿。还有的研究生为了盲目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甚至在没有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在其他同学的文章中进行署名。这样的情况长此下去,就会直接影响我国研究生学术科研的质量。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大环境的渲染。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专业的学术型人才转变为应用型复合人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研究生面对就业压力的增大,也就越来越忽视学术道德,片面地追求数字上的优异,而不注重学术研究的质量。研究生们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取得一个优异的工作“入场券”。社会就业压力的逼迫,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术界科研成果的质量。

2. 思想政治教育不彻底。

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新生的素质也高低层次不一,同时伴随着大部分高校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得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愈演愈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关于学术道德教育的课程,完全忽视学术道德教育;有的高校则是趋于形式开设了类似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根本不能达到对学术道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 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薄弱。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教育的改革,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伴随而来的现象就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办学条件与招生人数不能成正比。一方面,一位导师同时带几个学生,研究生们得不到充分的指导,从而研究水平得不到提高,论文质量也随之下降。高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的需求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考研也成为许多大学生逃避就业的途径之一。我国研究生严进宽出的选拔机制,使得很多学生考前拼命学,考后拼命玩。在研究生阶段不能沉下心来进行学术研究,一心只想着获取文凭为就业增加班码。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足也就加剧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导师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有利条件

1.“双导师”制,实施全面道德教育。

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双导师”的优势。校内导师在教授理论知识、进行学术指导时,必须强调学生注意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允许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随意东拼西凑,必须明确引文出处和标明参考文献,争取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学生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的印象和帮助他们形成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校外导师在培养技能、指导实践时,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避免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引起纠纷。这样,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术道德教育,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学术道德的失范行为。

2. 导师具有示范作用。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自身的科学探索精神、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导师是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负责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学术道德方面,导师首先要作出表率,校内导师对于自身的学术成果要有较高的要求,不能出现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以免给学生做不良示范;校外导师作为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教师,加上学习的环境转换为了企业内部,校外导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从“职业人”的角度以自身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导他们在职场同样要遵守道德准则,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 研究生对导师信赖度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是在校内与校外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导师丰富的专业知识、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都可以为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借鉴。导师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在无形中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一旦导师成为学生崇敬的对象,学生也就对导师有了一定的信任度,便于导师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的教育,学生的接受度也就相对提高。

四、加强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的作用

1. 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

导师在专业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因此,不断提高导师自身队伍的建设就十分必要。现在社会上,职称评比和荣誉利益成为一小部分导师自身学术道德低下的根本原因,对于这样一些给学生造成不良示范的导师,学校应该进行惩罚并及时纠正导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不应该采取姑息的态度[3]。高校应规范导师遴选和上岗培训制度,加强导师师德建设,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要不断提高导师的学术规范意识,通过加强和宣传教育,培养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的自觉性。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聘请也要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不仅注重校外导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也要注重综合素质。

2.“双导师”相结合,加大管理范围和力度。

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我们要加强两者的沟通,以便随时掌握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状况、实践状况以及思想状况。面对同样的培养目标——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学校应该一个月组织校内校外的导师进行一次沟通,准确掌握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下出现的不同问题。这样,就可以双管齐下,让学生不论是在校还是在企业实践,都能得到导师积极向上的引导。

3. 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机制。

面对日益泛滥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高校要把学术道德教育作为研究生学习的第一课,开始专门的课程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细则。现在,许多学校都出台了相应的学术道德细则,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细则。例如,北京大学近年来就陆续出台了《北京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案》,修订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和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

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招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研究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基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的特点,通过发挥双导师的指导作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学术研究观念。

关键词: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胡亚军,曾义.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模式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3):262-264.

[2]高校理工科“黄禹锡现象”:编造篡改数据难查处[EB/OL].http://www.dahe.cn/xwzx/wj/t20080422_ 1291696.htm,2008-04-22.

篇4: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关键词】东南亚研究 国际关系专业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培养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44-02

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东盟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凸显,发展与东盟国家的新型外交关系成为我国周边对外战略的重点。东南亚研究是东盟国家及东盟组织为研究对象,探究东盟十国内政外交、社会文化及东盟组织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为国家及政府了解近邻国的内政与外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咨询。东南亚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夯实我国东南亚及东盟组织等领域的科研队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对增强我国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探究国际关系专业东南亚研究方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技巧,以提升后继人才的研究能力。

一、完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研究生驾驭外文文献的能力

东南亚研究方向国际关系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强调以基础性知识积累和写作能力的夯实为导向,注重学术研究型硕士的知识培养与思维创新。在治学方面,它注重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促使其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因东南亚研究的对象性与特殊地域的特性,在知识结构与研究对象上有独特性,首先,在知识结构上,要求研究生具备在该领域的最基本历史知识与概念的储备,能对东南亚国家的国际与区域形势的演变及该区域的东盟组织由来与发展趋势有总体性的认识;能够对独具特色的东南亚文明及东西方与东南亚政治、文化、经济交流关系和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形成知识体系,对东南亚文化、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有较深入的研究。其次,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当前国内外东南亚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机构、学者及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把握领域内研究的学术热点与难点问题。再次,要求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英语或研究对象国的语言。外语技能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了一门外语才能广泛涉猎外文图书及文献资料,增加获取资料与信息的渠道,具备资料的鉴别与处理能力。研究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涉猎研究课题的视野、学术交流的效果、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学术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深度,影响科研水平的层次。如果研究生放松英语学习,导师又忽视对其进行英语能力的培训,则会大大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总之,东南亚研究是区域研究,也是国际问题研究,鼓励研究生熟练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技能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或学习非常重要的技能和工具。

二、重视研究生参与教学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激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思辨思维

与灌输知识为主的国际关系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不同,国际关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师发挥导向的作用,重点是在研究方法上的传授。因此,国际关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课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学会独立思考、激发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有意识地营造教学课堂的开放而活跃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学生自发性参与教学讨论,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的互换。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而采用合理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做到既能将讲授东南亚方面的知识与研究生课前阅读、课题提问、讨论相结合,又能善于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课件,课件做到图文并茂及运用音频资料,使教学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将传递知识与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相结合,引导研究生参与课题教学,营造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的宽松环境,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交流与碰撞。组织学生自主地开展学术交流,营造知识、信息、思想与观念交流的自由氛围,活跃学识思想,形成思想的碰撞,以有利于相互借鉴、产生互补效应,提高创新性。研究生能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课后能对问题开展调查和研究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此外,提供给研究生学习的学术期刊论文、经典著作的目录,要求研究生撰写读书笔记,导师定期检查。在选题范围内给研究生布置适量的课程课论文作业,检查和了解研究生的学识水平和写作能力;认真批阅学生的课程论文是导师了解学生课后学习情况、关注兴趣点及掌握知识、理论水平、写作功底的有效途径,导师需要对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在结构框架、语言措辞、论证推理等方面做出点评,并一一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反馈给学生。此外,东南亚研究是研究型专业,没有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因此,研究生本科阶段专业知识背景各不相同,有英语、历史、政治学、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甚至还有教育学、新闻学和物理与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本科所学知识与东南亚研究相结合,力图将本科所学知识与东南亚研究的技巧相融合,培养其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提升研究生的资料与信息收集能力,就研究对象开展田野调查

对于东南亚研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仅要传授研究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传授收集信息与资料的方法和渠道,尤其是东南亚区域国际关系研究更为讲究资料与信息的时效性。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在学术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事东南亚研究需要在大量的数据、案例和材料基础之上加以判断、佐证、分析和论证,对各种中外文资料进行加工、筛选,这要求研究者具备广泛收集资料的能力。因此,东南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学会科研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如资料收集与整理、田野调查、社会调研。在资料收集方面,应开阔视野,有关东南亚研究的图书资料、报刊、档案、文宪、网络信息、电子图书、田野调查甚至口述历史资料都属于研究收集的范围,内容多样性决定了收集资料的渠道和方式多样性。导师指导研究生收集资料时应注重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同时力求资料的完整与全面。对收集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是学术写作必备的前提工作,要求研究生做到两个原则,一是将相同内容和专业资料按问题、专题、项目分门别类地存放,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及时、准确地查找。二是要注记清晰,即注明资料的出处、作者、时间、页数,以便日后查找、核对和判断资料的新旧。田野调查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切身感受研究对象的重要途径,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信息采集。培养东南亚研究方向的国际关系专业学术型人才的特殊性还在于让学生能在研究东南亚的对象国就研究目标进行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直接面对研究对象,切身感受它,并与国外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拓展研究生的视野,实现认识的升华。

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研精神

除研究生广泛涉猎东南亚方面学术知识、挖掘新资料,鼓励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思路的创新外,还要注意帮助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是从事研究工作最基本的素养,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导师课程教学和严谨的治学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尤其导师在研究生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上要严格把关,杜绝学术抄袭、剽窃行为。首先,让研究生认识到学术抄袭问题的严重性,从思想上加强研究生对该问题的重视。其次,鼓励学生课题申请和学术论文的独立创作,科学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课程论文大纲与思路不恰当的地方当面给予指正和修改,就论文初稿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指出论文中知识性的错误、语病、逻辑混乱之处,确保学生论文写作进度的顺利完成,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树立学生严谨而科学的治学态度。对于成果,导师明确个人的态度和立场,对于不是自己的学术成果,不能贸然将学生论文挂上自己的名字;鼓励研究生独立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引导他们申请学术创新项目和研究生课题项目,通过课题的申请与撰写强化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学生申请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最大益处在于锻炼科研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帮助研究生完善论文框架结构,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总之,东南亚研究方面的国际关系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重视两个方面:首先,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意识与创新能力。再次,对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写作习惯的培养,将知识转化为研究的能力与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导师需要不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探索特色的教学技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重视教学,科研与教学互补;树立高度负责的导师职业精神,增强科研能力,丰富学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而杰出的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著信,苏毅.施之以爱,导之以行——谈研究生指导教师教风[G]//周文辉.导师论坛: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9

[2]刘润进.课题研究阶段培养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几个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

[3]胡之德.浅谈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

[4]郝全梅.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与要求[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子课题“广西的亚太海洋战略与海洋经济”;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青年学者创新团队“‘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海洋经济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研究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静林(1981— ),女,土家族,湖南永顺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东南亚华侨华人史。

篇5: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我国目前实行的学位教育主要分为注重学术理论研究的学术型学位教育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型学位教育,并希望两种教育并轨。但是一直以来,国内的实情是偏重学术型学位教育而少注重专业型学位教育,这使得很多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能理论能研究,但操作能力不强。为了与世界上先进的学位教育接轨,我国在近年来着力发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

专业型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每年的10月的专业硕士联考中,录取的都是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但如果仅通过联考毕业后,只有专业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书。只有继续参加1月份全国研究生统考并顺利通过后,才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书。其实每年1月统考中,早就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法律硕士等,但专业较少。随着近年来的政策改革,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得以扩招,专业增加很多,有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军事硕士、建筑学硕士、兽医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会计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除竞赛组织方向)和工程硕士(除项目管理方向)等。

2010年1月教育部对研究生结构进行了调制,在2009年总硕士研究生人数不变的基础上,2010国家减少学术型硕士3.8万名,增加专业型硕士3.8万名,并且计划往后几年继续减少学术型硕士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部计划往后几年逐渐达到全日制专业型和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比例为7:3,其中专业型硕士供给读完硕士阶段就准备参加工作的学生选择,而学术型硕士供给打算继续读博士深造的学术型人才选择。

主要不同如下:

1、培养方向不同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2、招生条件不同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则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

国家09年新增的一月份统考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并不要求工作经验,招生条件跟原来的学术型硕士一样,应届生可以报考。

3、学习方式不同

学术型硕士: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年。

专业硕士:全日制学习,学制2-3年

4、认可度不同

学术型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型硕士:09年教育部才新增的硕士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生,认可度受考验。不过有国家颁发的“双证”,相信前景会不错。

5、证书不同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二者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设计相同,但授予学位类型不同,即分别是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

6、众说纷纭:

篇6: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学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育学的学术型研究生是处于教育学专业的较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我们要在学位管理、规模和结构、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强调控,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攻学术型教育学研究生,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教育学研究生就是我们教育学科需要培养的教育专门人才。

那么,什么是教育学的专业型硕士呢?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教育学硕士是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除了基本的培养目标不同之外,教育学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考试科目也是不同的。教育学的学术型硕士的公共课考察的是思想政治理论和英语一,专业课一套试卷只考一门专业课。考察的往往是《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满分30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英语大多考察英语二,专业课分为两门,一门是代码为333《教育综合》,国家给定考试大纲,各学校自主命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另一门考察的是相关的专业课内容,比如学科教学(语文)考察的是语文教学法或者语文基础知识综合,教育管理考察的是教育管理学专业课,满分150分,考试时间3个小时。

篇7:研究生的学历和学位的区别

研究生的学历和学位的区别

在求职及留学申请等需求填写个人档案时,很多人会把学历和学位混杂,有一些同学甚至以为这两者正本即是同一个概念,其实不然,凯程在线小编为我们收拾学历和学位的差异,供各位同学了解:

学历

教育学名词,指肄业的阅历。国民教育系列根据是不是具有颁布学历文凭的资历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等教育学历包括: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学位

(Degrees, Academic Degrees)是象征被颁发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到达规则规范的学术称号,现代国家的学位通常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学历和学位有什么差异

学历和学位有实践差异,取得学位证书而未取得学历证书者仍是原学历。取得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的,不必定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取得学士学位证书的,有必要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而取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证书的,却不必定可以取得硕士学位证书或博士研究生证书。

研究生的学历和学位怎样填

篇8: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我国当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自于企业或者科研院所, 他们由于工作了一段时间, 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且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同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突出。但是, 由于毕业时间长, 长期脱离学校的教育方式, 而且大部分人工作以来基本都是从事比较具体、局部性强的重复性工作, 所以他们很难接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 本科学习的内容也已陈旧, 急需更新。

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真正实现设立此类专业学位价值与意义的过程是课程与教学, 努力探索符合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成才特点和规律要求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而长期以来, 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老师课前备好课, 然后课中认真、有条理的讲解。所以, 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讲解部分几乎占据了全部课堂时间。虽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些知识和内容可以采取单向教学方式, 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掩盖这种方式“强制灌输”的嫌疑。无关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是否合理, 所述观点是否正确, 单向教学的模式下, 老师站在制高点, 学生无法与老师平等交流、辩论, 学生有困惑和不满几乎也得不到重视, 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产生抵触心理, 既不想上课也不想听讲。这种情形下, 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授课特点与解决方法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特点, 并结合查阅的资料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来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适合此类学生的培养。

1.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生授课特点

(1) 课时短而集中, 急于求成性强

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学主要采用短期集中面授的方式, 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双休日或者晚上, 教学时间短暂, 授课教师大多都是“上课来, 下课走”,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少的, 相互之间也不了解, 这可能导致老师简化教学内容, 降低课程要求的情况发生。并且, 因为大多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都是一边工作一边读研的, 所以, 他们更希望学到的内容能够直接运用到工作中, 具有一定的“急于求成性”。

(2) 教学难度较大

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最大的不同, 即在于前者“身兼数职”, 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工作者, 所以相比于全日制的研究生来说, 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没有大把的空余时间, 工作和学习往往会产生冲突, 因此可能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慢慢地便会出现学生缺课现象严重、上课不听讲、态度不积极的现象, 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长期脱离学校教育, 非全日制研究生以前的基础已遗忘大半, 再加上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少, 自身不够努力, 教学效果往往不太好, 可见教学难度是比较大的。

(3) 学生经历不同导致观点不同

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主要以在职人员为主, 他们工作经验丰富, 这有助于他们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 他们可能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关的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 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且由于学生来源广泛, 出生地、所在单位、所持身份、社会地位、年龄等千差万别, 因此他们的观点往往差别会很大。

2. 任务型教学法

针对以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特点, 以及结合之前分析的目前对非全日研究生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弊端, 我们提出基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中心, 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最初被应用在外语教学中,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 该教学方法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 我们发现此教学法并未大量采用在其他领域的教学中, 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任务型教学法几乎属于空白。而通过对该教学方法的分析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认为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还是有可实施依据的, 并且将会产生不错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在“实践内容”中具体讨论此方法的内容以及实施的步骤。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及预期效果

1. 实践内容

任务型教学法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需经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和目标任务3个阶段。相比于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任务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关系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路径。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 任务型教学法“从做中学, 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核心思想, 与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基本一致, 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任务型学习法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 前任务 ( 自主学习阶段)

任务型教学法首先强调的就是“自主学习”, 而我们认为这恰恰是非全日制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最应该具备的先期条件。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学生因为本身职业的特点, 需要兼顾工作和学习两方面。他们只能利用周末或者晚上的时间来学校上课学习。所以, 如此短暂而又间断的学习时间导致传统的教学方式收效甚微。而“自主学习”作为任务型教学法的第一个要素, 可以有效地解决非全日制学生学习时间不足所带来的影响。教师通过引入任务, 帮助学生明确任务方向, 降低任务本身的认知难度, 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学生们通过先期的预习, 对所要进行的任务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明白了任务的主题以及任务的难度, 就能更好的把握任务, 驾驭任务。如此, 做好了充分的课程准备工作, 在之后的课程学习中就不会茫然失措而无法应对教师所布置的课程任务了。其实, “自主学习”也是任务型学习法中“任务”的一部分,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这个, 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法中, 老师其实也会提醒学生预习相关的知识。但仅仅停留在“提醒”, 学生往往不太在意, 很少会真正去做到这一点。而当“自主学习”提升到任务层面, 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时候, 它就是一个必备的阶段了, 是课程学习的一部分, 是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准备工作。这也将为学生之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任务环 ( 交流互动阶段)

此阶段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三部分。在任务环节, 学生执行任务, 此环节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让他们畅所欲言,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经过讨论或者个人想出来的, 虽然可能缺少准确性, 但对于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样重要,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计划环节则在任务进行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帮助下, 对完成任务的方法进行改进, 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汇报环节则是学生总结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此环节能够帮助各小组的学生共同合作, 使学生在听取其他小组报告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缺点和优点, 有哪些该注意的环节, 应该加强学习哪些知识点, 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整个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 支持鼓励, 督促学习者尽可能地互相交流, 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3) 后任务 ( 目标任务阶段)

该阶段在整个活动中起到总结的作用, 并且顺势把活动状态推向最高点。老师在这一环节需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分析, 指导学生发现本小组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可能走过的弯路和解决任务所运用方法的不足之处, 使学生内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知识, 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老师可以在此阶段根据各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打分, 而各个小组的成员也可以对自身所在小组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成员分别打分, 这样所有参与到任务中的学生都能清楚自己的表现, 更加客观地发现自身的缺点, 有利于之后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知识和改进自身不足。

2. 预期效果

通过本研究方法的实践, 我们预期可能产生的效果,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对此方法的研究, 探索出一条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的创新型教学方法, 充实和完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相关教育教学方法理论。

(2) 通过对此方法的研究, 使我校包括从事本科、硕士、博士教学工作的老师能够更加重视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3)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为深化我校的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和贡献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4)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使我校实践此教学方法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到专业知识, 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虽然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一种从语言类教学中诞生的方法, 但通过我们的分析, 它仍然有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中运用的可能。只要我们能够大胆地尝试, 相信此方法必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坚持创新, 深化教学改革, 把改革成果推广到专业教育的各个层面, 必定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一片光明的前程。

参考文献

[1]朱金花, 周明芳.从建构主义视角探析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应用[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2]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效益[J].中国大学教学, 2001, (6) :32.

[3]百度百科.任务型教学[EB/OL].[2014-5-28].

[4]向正英.任务教学法实施的有效途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2 (1) :58.

篇9: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1.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现状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始于1985年,环境工程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在“211”一期、二期及“985”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发展非常迅速。环境工程专业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于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7 年获得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生培养体系,拥有教育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心”、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等建设平台。本学科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 人,硕士生导师30 人。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形成了以下7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环境地质灾害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和地下水污染与控制等。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科研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层次环保人才的责任。结合我国环保事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状况,明确了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两大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和一项“三废治理”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本文提出协同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方案和模式,进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和工程能力下降的原因

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从全国范围来看,研究生就业形势危机初显端倪,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和工程能力有所下降,造成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学生读研期间经济的双层压力,造成了学生读研期间的学习的稳定性;目前,“双导师制”落实不足,很多校内导师对研究生采取放羊式管理,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不够;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模式陈旧,没有体现环境工程学科自身的专业特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严重不足,是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两个极端:第一,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经费不多,导致研究条件和手段的缺乏,很多研究生很难接触到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没有很好的建立创新和工程能力;第二,经费过多,导致了课题组庞大的工作量,研究生疲于奔命忙于各种结题杂事等,同样也造成了创新和工程能力的下降。

3. 协同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方案和模式

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协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是学校对研究生阶段培养的主要目标。

(1)根据研究生期间毕业论文的不同方向,建立不同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中主要包含有水和气两大方向。研究生和导师可以根据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加大某一领域的课程力度,采取文献阅读和课程内试验的方式,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缺少固废的处理课程,应该适时填补这一空白。针对中国矿业大学独特的行业背景,课程中设置了《煤炭转化过程污染治理技术》这一特色性很强的课程,有利于提高我校研究生在这一方向的独特优势。

(2)集中时间,让研究生直接参加到校外导师的设计、施工、环评和监理等项目中,参与设计、施工、管理、评价和项目验收等全程工作;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训工作制度化;落实双导师制,特别是让校外导师在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由于校外导师可能对教师职业没有多少了解,要加大对校外导师的职业培养。本文建立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培养模式

(3)加大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创新和工程能力的素质,不断提高更新导师对前沿科研的把握能力。导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有利于降低研究生的选题风险;导师应该保证研究生培养所需要的经费和科研硬件条件等。通过定期举办课题组会议的形式,在课程训练,文献阅读,选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加大对研究生的管理质量。很多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要加大对我校中青年人才尤其是校外导师和高级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人才柔性引进”的力度。

(4)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特别是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沟通机制建设方面,通过定期举办导师工作座谈会的形式,充分讨论研究生的课程训练、论文选题及毕业答辩等众多环节;此外,要对校外导师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我国的环保战略等专业学术问题进行探索,校内导师和学生要熟悉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

4 .结束语

培养适应我国环保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环境工程教育行业对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为例,通过剖析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提出了协同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方案和模式。本文的研究内容对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

[2]刘宏波,刘和,符波. 关于当前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2012,大众科技,14(155):218-220.

[3]幸宏伟. 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中项目+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广州化工,2013,41(11):256-258.

[4]李凡修,艾俊哲,戴捷,黄河.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2014,41(23):161-162.

[5]申星梅,李辽沙. 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2014,31(4):109-110.

[6]拜玉贤,明彩兵,刘 晖.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文教资料,2015,(7):88-89.

[7]董帆,孫艳娟,傅敏.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探析,2012,(3):243.

[8]李凡修,艾俊哲,戴捷,邹吉高.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 2014,42(35):12786-12788.

篇10: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二.我校将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有关规定,通过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考试后,在考察考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择优录取。具体报名手续请关注有关方面通知和我处网站。

三.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至报名当年8月31日),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

(4)除满足上述(1)、(2)或(3)者外,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条件:a.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9月1日),须有毕业证书原件;b.进修过本科相应专业至少8门主干课程(即专业课),须有省市自考办或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课程成绩合格证明原件;c.外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其他语种相应等级),须有相应证书或证明原件;d.不能跨专业报考(即所学大专、本科专业与报考专业均需相关)。以上a、b、c、d等条件需同时满足。进入复试时,还须加试2门本科主干课程且须合格。

对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生(不含自考生和网络学院应届本科生),按同等学力人员的要求(即上述第(4)项中的b、c、d,以及复试时须加试2门)。

上述各类以同等学力报考者必须直接到我校进行现场确认(将按上述要求审核资格),报名点须选上海师大,考试地点也在我校。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即符合上述第(2)项)。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6.报考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专业的考生考试地点、现场确认地点都须在上海师大,网报时也须正确选择报名点必须为“上海师范大学”。

四.报名方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10月10日-31日)和现场确认(11月10日-14日)两个阶段。详见“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网址:yz.chsi.cn)的报考须知或教育部有关文件。

五.我校有单独考试权,报名、考试的时间、手续均与全国统一考试相同。参加单独考试者需本科毕业(至录取入学时)满四年,且单位同意委托培养。单独考试者现场确认、考试地点均在我校,报名点须选上海师大,具体简章另行通知。

六.复习资料和部分参考书购买等问题可参见招生工作栏常见问题中的“复习迎考相关信息”。具体专业方面问题请询相关学院,各学院联系方式已在专业目录中列出,也可浏览各学院网站。我校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均在网上公布,无印刷版,请勿来人来函索取。

七.我处联系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研招办;邮 编:34;联系电话:64322314。学校代码:10270。研究生处网址:yjsc.shnu.edu.cn。

注:招生工作期间的政策和规定按国家有关部门及教育部最新文件执行。有关招生信息请随时关注本网站招生工作栏内相关信息,如有变动,以研招办新公布的信息为准。

上一篇:小学语文彩虹下一篇:杨庙卫生院开展公共浴室卫生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