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

2024-05-12

研究生学术不端(精选十篇)

研究生学术不端 篇1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研究

国内学者们对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的总结各有不同:王翠玲认为在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抄袭、剽窃、篡改和不当署名四个方面。[1]林美指出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包括三个:抄袭剽窃,假冒伪劣;即伪造论文、数据,引用别人文章不注明出处。低水平重复,花钱买文章、买版权。研究生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更容易发表,往往在第二作者上挂上导师的名字或者把导师的名字放在第一的位置。[2]李建伟将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和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归纳为:抄袭剽窃;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和引文不实;一稿多投和署名不端。[3]

对以上学者提出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看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存在于日常的学术研究活动中以及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中,主要有:(1)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2)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3)一稿多投;(4)请人代写论文或为别人代写论文;(5)虚拟参考文献;(6)署名不当。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研究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在研究生当中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被推至风口浪尖,引来一片口诛笔伐。有学者专门探讨过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治理对策,以期改善和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学术的健康发展。综观已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且主要集中在导师、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及社会环境几个方面。

1.导师原因。根据教育部1997—2008年我国博、硕士生及导师人数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平均每位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逐年递增,到2008年平均每位导师要指导8名研究生,实际上有的导师指导的人数远远不止8名。导师的精力有限,面对众多的研究生以及繁重的科研、教学压力难免顾此失彼。[4]另外,由于导师遴选、聘任制度等仍不完善,缺乏对导师思想品德方面的考察,且监督不严,个别导师的学术道德素养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科研的不严谨态度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学术道德素养的培养,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5]

2.研究生自身原因。学术道德是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遵循的原则和底线。在学术研究中,文科研究生日益普遍的学术不端行为归根结底是学术道德意识淡漠。此外,研究生自身研究能力不足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6]当前,部分研究生求学的功利趋向增强,为了获得文凭增加就业机遇,或以学历谋求升迁、追名逐利,缺少严谨治学的态度,这一类学生自然耐不住“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寂寞,急功近利,对学术道德不屑一顾。[7]

3.培养制度原因。我国高校历来偏重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教育重“能力”轻“素质”,对“德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此外,研究生监督、惩戒机制不健全。大部分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没有制定专门的学术诚信道德规范。即使教育部于2009年4月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也只是着眼于“事后惩戒”,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和预防的作用。[8]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还与研究生课程质量低下、没有统一的学术规范体例有关。[9]

4.社会环境原因。李志巧认为互联网、资源共享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搜索到大量与所研究的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和素材,这些都为学术不端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10]王璐认为就业单位招考政策也是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之一。就业单位往往将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及等级作为其科研能力的表征,动辄要求在研究生期间必须发表几篇以上的论文,否则不予录用。[11]

三、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对策方面的探讨

关于如何解决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方面,根据个人研究的侧重点不一样,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1.加大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监督和处罚力度。一是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健全研究生自我教育系统,使高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有效契合,注重研究生导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二是强化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加强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检查、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2]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本身的学术道德素质,注重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优良的学术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注重导师教学理念的转换和提升,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同时应改革评聘制度,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导师能够尽心尽责,全心全意地投人研究生教育,并指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13]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已聘任的导师应定期进行学术诚信考核,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素质。[14]通过建立导师责任追究体制,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必须经过导师审核同意,使导师真正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负起责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15]

3.加强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明确培养目标,多层次培养。为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可适当扩大职业类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例如工程硕士、研究生班、MBA等,这类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倾向于实际应用,对于课程和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要求就弱一些。[16]深化学术评价制度改革,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减少单纯的“量化”政策导向等学术管理体制的负面效应。要根据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应用型研究生不同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质量而不是数量为主要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完成高质量、创新性的学位论文。[17]

4.提高研究生个人修养。研究生应自我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研究目的。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是伴随终生的,只有具备学术道德意识,才不会在学术海洋中翻船。研究生应对自身的研究能力有清醒的认识,结合自身优势加强研究性学习、关注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多练笔从而逐渐提高研究能力。[18]

四、已有研究简评

毋庸置疑,现有文献不乏具有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解决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经过梳理发现已有文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看,已有研究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较强,内容较零散,多为经验性的描述和总结。

2.从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思辨上的探讨多,缺乏相应的数据分析。尤其是目前的相关研究多从个案出发进行思考,理论推理得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少。今后可从多个角度对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以及对不同影响因素与研究生的性别、专业、年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而为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依据。

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长效机制研究 篇2

目前高校“选题靠导师,资源靠网络,写作凭剪贴,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正在下滑,诚信危机日益严峻”。高校科研诚信问题,尤其是本科生、研究生群体中的作业抄袭、论文抄袭、考试舞弊、实验数据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愈演愈烈,出现花钱买论文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逐渐被社会大众媒体所关注,给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和提供高水平服务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带来巨大的压力。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高校提升学术诚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 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2009 年3 月19 日,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其中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在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实验数据剽窃、课程论文抄袭、作业网上下载、社会实践报告造假、学位论文大段引用不标明出处等方面。

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失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但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别。学术失范主要指学者违背学术规范所犯下的技术性过失。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也就是说,学术失范是学者的非主观故意行为,是治学科研的不严谨而引起的失误;而学术不端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观故意行为,是明知故犯。因此,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是急切解决的学术诚信问题。2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分析 2.1 教育、监管体制不完善

从外因来看,社会环境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学生在某些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深受其害,学术研究的荣誉感集体弱化。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是不端行为得以出现、忽视、免于制裁从而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生的行为能否符合道德标准和诚信准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术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从制度上进行监管约束。从而,学术诚信能更好地落实为具体的学术行为。

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罚不力是造成学生抄袭、剽窃等行为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学生学位论文的检查和评阅主要依靠指导老师或导师的同行,其评阅方式大多是非匿名的和相互评阅,而对于部分学生出现的论文拼凑或是大面积的引用他人文章状况,通常采取批评其“态度不端正”、警告“下不为例”,退回重新修改,从而导致有些论文定稿后仍然存在大段复制现象,却再无人追究。如果对这些不端行为,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的道德教育,而不建立有效的学术研究监督和惩罚制度,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惩罚压力,学术不端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

2.2 培养、考核机制过于量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考核,都是以发表文章的数量为基本的培养与考核标准。这种绝对依赖量化考核的学术评价机制在有意无意中模糊了成果的学术价值差别,无法有效、真实地反映其科研水平。过度依赖量化的单一考核,会使很多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走上“短、平、快”的学术研究道路,这种“一年磨十剑”的后果自然使成果质量大幅度下滑,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2.3 抄袭风气习以为常

近十几年来,由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使用的方便、快捷,尤其是近几年电子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容易获取等优点,其使用频次逐年增加,用户范围逐年扩大。就目前而言,用户的年龄跨度在不断拉大,年龄最小的用户是学前班的儿童,年龄最大的已进入耄耋之年。此外,在大学图书馆的各类期刊杂志上,也经常出现“此文已用”等字样,有的甚至直接将此页撕下带走。这些不端行为造成的效仿等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2.4 功利之心让抄袭造假不以为然

现在,各个高校针对本科生开展的评优评奖、奖学金评定等活动层出不穷,学生为了得到额外加分而参加各种比赛、竞赛,部分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不惜抄袭他人成果、剽窃他人数据或是抄袭他人文章,而往往抄袭的都是相对较好的作品,那些踏踏实实、自己动手完成的学生反而不能胜出。这样将原本鼓励创新、激励进步、重在参与的竞技活动变成了个人急功近利的工具和手段,使其并非脚踏实地搞研究,而是费尽心思走“捷径”。这种不良的学术氛围直接影响了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的效果。2.5 知识产权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进入21 世纪,高校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工作,忽视了对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观念和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教育,更缺乏从娃娃抓起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现已进入大学校园的90后正是缺乏科学研究也有知识产权的意识。由于对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和理解存在误区,很多大学生认为从网上下载的数字资源,经过复制粘贴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没有必要加以注释。这种观念急需改变。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利用别人的成果,如何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都是缺乏相关的学术基本规范培训。3 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3.1 完善学术制度规范,加大监管力度

2009 年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一,确立相应的规范,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管。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从平时作业的批改到课程论文、学位论文的过程指导、答辩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其次,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对优秀论文或作品给予奖励,对有抄袭甚至代写行为的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批评,视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二,在高校内部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除此之外,还可以把监察力度拓展到学校管理部门以外,让学术不端行为无立足之地。

第三,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院(部)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查。该系统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并生成检索报告,详细列出文献与对比数据库重合文字的字数、来源、发表时间与刊物等检测结果。但是毕竟只是一套机械系统,操作过程比较死板,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论证,怎样去鉴别抄袭还是引用,需要人力求证。因此,学校引用该系统,只能作为初筛工具,学位论文是否合格,最终还要由学位审议委员会专家鉴定,高校必须坚持技术支持与专家评议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监督机制。3.2 加强学风建设,净化校园环境

如果说制度完善和监管得力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外部动力,那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律意识的加强则是学校学习风气得以改善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自律就是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觉行为和自我要求,学校要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自律意识,使优良的校园环境得到良性循环。

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强化教师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和激励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有坚决抵制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勇气和持久的耐心。在对优秀学生及其论文奖励的同时,还要追加对优秀指导教师的评定和奖励;而对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由于审核、把关不严而导致学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应视其情节给予行政处分,并且与教师个人年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

另一方面,学校要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这不仅关系个人品质,而且是推动创新的重要保障。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和宣传教育活动,让校园的角落和广大师生的心中都充盈着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准则,从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恪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其成果的取得与广大师生提高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拿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勇气,才能营造健康进取的学术氛围和纯净的校园环境。3.3 发挥图书馆的支持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由于这些资源的获取方便快捷,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容易获得给图书馆及馆员提出了极大地挑战。如何积极引导和规范高校学生正确使用图书馆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员必须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开展工作。

3.3.1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一方面,校图书馆的教师可以利用全校学生文献检索课的教育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师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书评、影视、音乐讨论会,举办讲座、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及书展、摄影等展览进行素质教育。在辩论、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对案例中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支持和反对两大观点的辩论和讨论,让学生对法规和规范的理解有更进一步的加深,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预防抄袭、避免抄袭,辅助和支持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和正确与否,对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的作用是显著的。但知识产权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和观念教化的双重目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同时,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课程以知识产权知识、诚信教育、鼓励创新等为主要内容,从思想源头上解决抄袭问题。3.3.2 积极参与防治学术不端行为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员支持学校反抄袭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讲授有关学术规范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反抄袭的技术支持等。比如每年针对新生的入馆教育,图书馆员可以将学术道德和规范编入《新生入学手册》中,在介绍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同时,重点强调学术论文和文献引用的相关知识,从一开始就改掉新生的复制粘贴的坏习惯。图书馆员还可以对专业课的教师进行检索技巧的培训,介绍一些国内外反抄袭论文的检测网站。

此外,充分发挥图书馆网站的作用。高校学生浏览图书馆主页的频次较高,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网站介绍有关反抄袭的知识。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做法值得学习。如加拿大的艾尔伯塔大学和美国霍普学院的图书馆网站上都有关于抄袭方面的内容介绍。比如,在图书馆网站上挂一个反抄袭的网页,给学生在界定抄袭及检测抄袭方面提供指导,还可以将学校有关抄袭的惩罚措施也放在网页上供学生浏览,无处不在提醒学生避免抄袭。4 结语

别让“学术不端”成“学术不公” 篇3

[关键词]学术不端学术不公检测系统

学术不端(学术抄袭和学术造假)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从职称评选材料之小论文大到国家基金课题,从普通学生到高端的科研者,学术不端的事例也层出不穷,参与者越来越多,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反对学术不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学术不端已严重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学术信誉和学术发展。

针对学术不端现象,国家和各有关单位也在积极开展反学术不端行动,研制出多种学术不端检测软件。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武汉大学的ROST反剽窃系统(文档相似性检测)、中国知网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万方数据库检测系统、PaperPass论文通行证等等。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该系统分TMLC(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AMLC(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SMLC(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VIP、英文检测系统、中英文对照检测系统、PMLC(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和中学生作文检测系统等等。

知网检测系统使用的相关概念主要有:对比范围、重合字数、文字复制比、单源复制、多源复制、前部重合度、后部重合度、段落抄袭、整体抄袭等。该系统对被检测文章有如下检测结果:没有问题的,就显示为“绿色”;整个文章引用别的文章的原文内容“大于1000字或小于全部字数的40%”,整个文档被诊断为“黄色”,即“轻度抄袭”;如果比对的文字重合大于5000字或占总字数的40%~50%,就会被标为“橙色”;重合大于10000字或在50%以上,就会被标为“红色”,那就属于“重度抄袭”了。这些标准也被各大期刊社所采用。

尽管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在防止学术不端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是,检测毕竟是通过机器完成,而且,这款检测软件是建立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上(其数据主要来自收录的期刊、报纸、会议、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和博硕论文),笔者在多年使用该软件的过程中,就发现有如下问题会导致检测失真,影响了检测者的使用效果。现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能引起共识,帮助使用者更好、更有效地运用检测软件。

1. 课题成员内部互抄

一般来说,每一个科研课题组有很多成员参与同一个课题,结题时要求成果发表,就会在其论文中出现对课题内容的重复书写和表述。这样,当各子课题负责人通过不同途徑、不同时间发表其成果时,不同期刊对投稿论文进行系统检测时,会出现互抄的现象。对于此类情况,不能简单地鉴定其为“学术不端”,编辑须认真对待,仔细甄别。

2. 数据库数据的有限性

众所周知,知网数据库数据主要来自收录的期刊、报纸、会议、工具书等,检测系统数据库以外的文献或网络文献并没有被收录完整。笔者作为学术期刊编辑,经常碰到检测文章一路绿灯,然而,通过百度或者其他搜索引擎搜索时,会发现网络上出现雷同文章,而此文章常见于博客、空间或者其他网络终端。另外,很多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也是各大期刊网争夺的资源,而期刊网也希望这些期刊对其唯一授权入库,导致知网不能收录齐全这些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而这些文献却是争相抄袭的对象,所以知网的检测系统依然无法查询出此类文献。数据库的有限性和完善的滞后性使得部分抄袭的文章钻了检测系统的“空子”。

3. 数据库的时效性欠缺

为确保论文能及时发表,很多作者喜欢一稿多投(当然各大期刊都反对一稿多投),如果被抄袭的文献没有及时公开发表却在“准出版公开”状态,及时刊登的而没有及时被知网数据库收录,抄袭往往就不能被系统检测发现。知网数据收录工作量非常之大,很多文献都是在公开发表后两个月内在数据库才能查询到,或者更长时间。另外,很多“文抄公”也很“聪明”地利用这一点,打个时间差,投稿成功。

4. 数据库的语言限制

目前,知网数据库主要针对中文,在所有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上,文字体现都是中文。如果一些作者抄袭知网数据库的中文论文来完成自己的文章,那么很容易被检测到有抄袭行为,但如果只是把外文的文章翻译过来,投稿期刊,往往可以经过系统的检测,导致期刊编辑难以得到准确的信息,造成学术不公。

5. 智力性因素限制

检测的指标主要数据依据是文字复制比,主要描述文献重合文字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从客观来讲,并不能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必须人机结合才能做出精确的判断。有时,我们编辑部经常发现,有些文章经过专家审定,虽然检测的文章为橙色,但是由专家全文认真审核后发现,两篇文章指示工具和引文上虽然重复,而研究方法和结果是不同的。有时,工科类文章,是一个作者的同一系列文章,只是用同一样本进行不同的研究或者研究有交叉、重复的内容仅仅是对象和方法,而得出的结果是不相同的。这种情况下,并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抄袭。

6. 收录期刊标准化问题

在参考知网检测系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于引用、复制、抄袭的界定,不同期刊均会设计不同的标准,有一套自己严格的规定。笔者所在的期刊编辑部对录用稿件的引用标准限定在15%以内。据笔者所知,各大期刊设定标准差异悬殊,有些期刊引用标准设定可以超越30%,有些期刊却仅低于5%。这就致使投稿不同的期刊,收录情况不一,导致作者投稿困惑。

7. 转抄数据失真问题

当前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使得利用检测系统查学术不端行为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检测系统只能查被收录的已经发表过的数据,对于未发表过的文章与数据,其不具备检测性。这就致使一部分通过转载与抄袭他人博客、空间与其他网络终端的文章抢先窃取了发表权。当这些博客、空间与其他网络终端的作者再想发表其文章时,检测系统查询结果会显示最先发表抄袭此文的数据,致使转抄数据出现失真的问题。

8. 故意抄袭和临摹仿效的界定问题

检测系统对于涉及相同的部分,都会用红色标注,而对于其抄袭的性质,却无法体现。这其中涉及故意抄袭与临摹仿效,这两种性质的抄袭是需要明确界定的。因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少量的临摹仿效是允许的,引用名言名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时事新闻等,只要标注其引用且范围在限定的标准内都是可以的,而故意抄袭属于剽窃,是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与学术不端的行为,是需要严格限制的。所以在检测系统查出抄袭部分后,我们期刊编辑需要对其标注的部分进行界定,区别其属于故意抄袭还是临摹仿效,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修改意见。

9. 人机结合问题,专业性和相关创新性成果须专家审核

完全依赖检测系统查抄袭与学术不端,显然其力量是非常单薄的。期刊社须考虑邀请相关的专家,对学术的专业性和相关创新性成果进行审核,达到人机相结合,人脑互用。一是可避免因检测系统的单一性而致使抄袭的文章通过审稿程序被录用,造成学术不端;二是可增加期刊的权威性,使具有专业性与创新性成果的文章得到相关修改意见,得以完善。

10. 检测软件的稳定性和专有性

检测系统似乎不够稳定。很多杂志社编辑反映,检测同一篇文章,在开头加个空格和不加空格,检测出来的数据居然不一样。这就需要检测系统设计人员对软件进一步升级和完善,而使用人员要更加熟练掌握使用技能,使检测软件真正达到使用效果。另外,检测软件要提高性能,防止反检测规避抄袭软件的肆虐。如今,在网络上,反检测规避抄袭风气在传播,网上甚至开始热卖“论文检测系统”,相关人员只要花上几十元至几百元,就可以提前获得检测报告,并得到一定的修改意见,只要按要求进行修改,即使是抄袭的文章也能通过检测。此行为助长了不良学风,值得重视。

归根结底,检测软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起到警示、告诫学术人员遵守学术规范,尽可能地消除论文抄袭,是防止学术不端的一个辅助手段。目前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约束力几乎为零,在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学术的情况下,需要靠传统的道德自律,从思想觉悟与道德境界上规范学术人员,以防止“学术不端”变成“学术不公”。

(作者单位:海南出版社)

研究生学术不端 篇4

1 有关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问题的研究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全面的重新建设,早期存在的主要是不规范的问题。针对当时的情况,相关领域如科技、出版界都开始了规范化的探讨与改进。余三定(2005)对新时期学术界的相关讨论进行了评述,认为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主要表现为少数先觉者率先倡导[1]。如在人文社科界,陈平原是最早倡导建立学术规范的学者,1988年7月陈平原撰写了题为《关于“学术语法”》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做学问当然也得讲学术语法”,这里学术语法就是指学术规范。接着陈平原在1991年《学术史研究随想》,1992年《超越规则》等文章中对学术规范作了更为具体、系统的论述。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主要表现为在激烈批评学术腐败行为的同时呼吁建立学术规范和制度[1]。一是反对浮躁学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二是批评学术腐败,呼吁用学术规范去抵制学术腐败。较早致力与此的有《光明日报》、《中国书评》、《中华读书报》、《历史研究》等报刊。这一阶段出版了一些有关反对学术腐败的书,主要有《丑陋的学术人》(东方善霸编著)[2],《中国学术腐败批判》(杨守建著)[3],《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方舟子著)[4]。第三阶段为21世纪初期,由初期的以批评为主过渡到以制度建设为主,并取得一些进展。2001年学者杨玉圣创建了学术批评网,致力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与批评。还有方舟子(方是民)在其“新语丝”网站,一直在坚持学术打假。这一阶段是学术规范讨论、学术规范建设进入了初步总结、初步完型的重要时期,2004年6月22日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成为学术研究共同遵守的规范依据。这一时期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有杨玉圣、张保生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5],邓正来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6],邢东田编著的《拯救辞书——规范辨证、质量管窥及学术道德考量》[7],杨玉圣著的《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8]。

此后,更多的学者对学术界问题一直在研究关注,余三定(2008)对近年来有关整治和反对学术腐败的讨论进行了评述,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腐败现象愈来愈严重,同时学界反对学术腐败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9]。杨玉圣于2002年、2004年、2008年分别撰文指出,学术腐败程度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了,并对种种学术腐败的表现进行了总结概述[10,11,12,13]。还有葛剑雄、张保生、蒋寅等众多学者都对整治学术腐败等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学界反对学术腐败、加强对学术腐败的治理的呼声更加强烈。

在学术界自觉研究的同时,有关机构的规范引导和制度建设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如: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1999年11月18日联合发布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2年2月27日推出《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8月29日出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教育部2004年6月22日颁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9年3月19日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还有如2005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新华文摘》、《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等70多家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的主编,共同发起并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工作者自律公约》;2008年10月15日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高层论坛在武汉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起,与会的50家期刊积极响应,共同发表了《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在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下,2008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开发了《社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免费供学术期刊编辑部使用,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章。这一检测系统的研发与推行,对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有重要作用。

2 有关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问题的不同界说

关于学术界的问题和种种不规范行为,学界有多种不同的提法。从社会现象的层面上看,有称“学术造假”、“学术垃圾”或“假学术”、“泡沫学术”的。从学术研究层面上讲,有称“学术失范现象”,也有称“学术不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从舆论话语看,较多称之为“学术腐败”[14]。目前以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为主题的研究较多,但是对问题特征的界说各有不同,笔者在中国知网对2000—2009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以学术不端为主题的研究有43篇、以学术腐败为主题的研究有283篇。目前对二者不同界说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2.1 笼统称之学术腐败说

此种观点普遍认为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一切与学术有关的不良行为的统称。《当代汉语新词词典》认为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总称,包括剽窃、考试舞弊以及通过不正当途径和手段获取假学历、假文凭、假学位、假证书等[15]。杨玉圣(2001)认为出版物低水平重复、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学位注水、学术评审腐败等行为均属于学术腐败[13]。李运转(2001)将学术不规范行为笼统称之为“学术腐败”,具体包括:各种学术评选活动中的腐败,“学霸现象”,“以官谋学”等三种类型[16]。郑良勤(2001)认为,学术腐败是指在学术研究(包括课题申报、科研活动、成果报告、学术出版等)和学术评价(包括学术评奖与认定、学术评价、学术争鸣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等)活动中采取的种种非理性和不规范的行为表现[17]。韩东屏、陈笑一(2008)认为,学术腐败简单说就是指学术活动的变味。严谨说,则是指在学术活动领域,一些学术活动主体(如教师、科研人员、理论工作者、学术团体负责人或拥有学术权力和学术管理权力的个人或集体)为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违背科学精神、学术良知及学者职业道德的行为[18]。

有些学者认为一些较为早期的研究,尚未认识到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的区别,将一切与学术有关的不良行为笼统称之学术腐败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有些学者认为针对我国目前学术腐败愈演愈烈、其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的状况,还是称其为学术腐败更能引起学界的重视,以便加大惩治力度[9][11]。因此目前仍以学术腐败为题进行研究的居多,但是已开始注意将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区分。

2.2 概而言之学术不端说

随着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借鉴,一些学者将学术活动中的不良、不规范行为界定为学术不端行为,这一界定逐渐在学界推广开来,并逐步得到官方的认可。

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种世界性现象,由来已久。有学者指出英国科学家查尔斯.巴比吉在1830年写的《对英国科学衰落的思考》一文,为最早有关对学术不道德行为的研究文章[19]。曹树基(2005)指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20]。方舟子(2007)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19]。王行宇、卢晓蕊(2007)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主要为学术的研究者,而不包括学术的评议者和编辑,主要表现为:在学术成果撰写中,抄袭、剽窃、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在学术成果的署名上弄虚作假等行为;在学术成果发表上,故意一稿多投、变换题名重复发表[21]。

随着学术不端行为在学界研究的逐渐推广和深入,得到相关管理部门认可并给予明确界定,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明确规定“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都属于学术不端行为”。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15]

2.3 区分研究说

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对问题进行区分研究,并进一步明晰了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不同特征。

杨海中(2002)认为把学术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统统称之为“学术腐败”是不科学的,腐败是和公共权力紧密联在一起的,判断是否腐败的基本构件就是看是否滥用公共权力。对在职称评审、论著评奖、基金立项等过程中的利用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称之为学术腐败而加以严惩,对于论著剽窃、造假、注水等行为应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加以治理[22]。顾海兵(2003)也不赞成使用学术腐败一词,认为学术腐败一词不能全面描述学术界所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对症下药,不利于学术健康发展。应使用“学术不良行为”这个词更准确一些,学术不良行为既可以包括学术腐败行为,又可以包括一些违反道德和准则的行为,既包括有罪行为,也包括一些过错行为、不当行为等,用学术不良行为概括,有利于分类别对症治理[23]。刘明(2005)在将“腐败”定义为以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基础上,以是否动用公权力为标准,把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区别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没有权力背景的学术造假,二是利用学术权力的寻租。这两种反道德行为在形式、内容、危害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规范讨论中,揭露和批评的重点落在学术造假上面,实际上,学术权力腐败现象之严重绝不逊于造假,而对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的毒化作用要大得多[24]。

曹树基(2005)认为从汉语语义上分析,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这三个概念所指相同,但强度不一,三者的过错程度是递增的。学术失范侧重于技术性过失,例如过度引用、引注失范等行为。学术不端主要涉及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二者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学识不够或学术不严谨而造成的不规范行为;后者则是故意的谋利行为而且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学术腐败主要指学者或相关管理者凭借权力的谋利行为。如在成果评奖、申请科研项目、论文答辩、学位授予、项目评审、职称晋升、论文发表、著作出版等各种学术活动中的以权谋私。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涉及任何权力关系,后者则完全是权力运作的产物[20]。蒋寅(2009)也对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术腐败指学术运作中实施的损害学术纯洁性的非学术行为,如履历、成果造假、权力寻租、行贿受贿和各种变相的利益转移行为。学术不端是指有意识地违背学术规范的学术行为,包括欺诈和渎职行为[25]。

何跃、袁楠(2008)分析认为,学术腐败侧重于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或是利用金钱、物质、或各种关系谋取学术利益的行为或现象,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犯罪行为。而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存在的不规范、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学术不端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自我复制)等。应认真区分二者,并分别对待,标本兼治,也只有严惩学术腐败,才能控制学术不端[15]。

3 思考与辨析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梳理,我们认为对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加以比较和区分研究,有利于厘清二者概念,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治理对策。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术工作者在其学术研究过程、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著作出版等方面的不规范及不正当行为。对只是学术研究者的个人行为,未使用公权力的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自我复制、一稿多投、引注不规范等行为称之为学术不端行为较为合适。这也比较符合国际上的一贯称呼,国际上一般把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称为学术不端行为。目前在我国学界也较多使用学术不端行为一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就规定“伪造,伪注、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在2008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开发的《社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中,也统一使用了学术不端一词。

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既有相通之处,但是“二者产生的历史背景、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中介、行为性质及危害程度等都是不相同的”[15]。学术不端行为更多侧重学术研究个体在学术生产环节的个人行为,多为违规行为或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而学术腐败行为则更多的侧重在整个学术体制运行过程中相关的管理者和评价者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违规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主要是在学术社团组建、学术站点设立、学术职务评聘、学术资源分配、学术成果评价、学术奖励颁发、学术规章制定、学术刊物运作等过程中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违规行为或违法行为。它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其社会危害程度也更深,表现形式也更为隐蔽和多样。学术腐败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之一。“学术不端行为虽然有它自身得以滋生的机制,但离不开学术腐败土壤的孕育,从根本上说,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是和学术腐败的蔓延紧密相关的”[25]。

学术不端行为较之学术腐败表现得更为直观具体,也更容易发现和治理,可通过加强学术期刊的防控措施、完善评价机制等办法加以治理。学术腐败行为隐藏地更为深入、隐蔽,不易察觉和治理,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对社会的危害更为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学术界的研究风气,而且会影响到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近年来学界对惩治学术腐败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学术腐败的治理需要从整个学术体制完善、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构建、相关惩戒机制完善等多方面综合治理,在我国目前诸多社会体制尚存缺陷、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社会大环境下,有效根治学术腐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任重而道远。

摘要:就近年来有关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的研究概况及不同界说进行梳理、辨析,并对二者进行区分界定,以有利于推进相关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治理对策。

研究生学术不端 篇5

随着社会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被纷纷爆出,从较早的北大教授“王铭铭剽窃事件”,到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的论文造假,再到今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撤销中国作者的107篇论文。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风气,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也因此,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讨论和学术规范的重视也日益增长。

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讨论,多集中在学者和导师身上,而较少将目光放在研究生身上。我国科研事业的重心在高校,研究生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起到最基础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的科研实力。随着国家出台研究生扩招政策,研究生在培养数量迅速上升的过程中,其培养质量出现了下滑。部分学生因为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学校毕业要求或者其他原因采取了学术不端的行为,严重影响可我国未来科研事业的发展。

研究生不同于学者和导师,研究生并不是长期或者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以及科研的道德规范的认知可能有欠缺,其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作为其中一员,在此就探讨一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指从事学术与科研人员的不良学术行为”,而如何定位“不端”的范畴是评判、惩戒“不端”行为的关键,也是科研工作者自我约束的准绳。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权威的界定是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具体行为表现在:在学术领域内做虚假的陈述,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损害他人著作权;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如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等;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等。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内容

在实际情况中,研究生做出情节严重的重要造假、剽窃行为并不十分普遍,而往往是非有意识的、非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容易踩到的雷区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编造和修改数据。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常常面对数据处理的问题,有的学生会因为数据的偏差过大舍去某些数据,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两个样本没有试验数据,为了实验的完整性而随意编造相近的的数据。这样的行为不一定是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多数情况都是对于科研规范知识的缺乏和对于科研精神的忽视。

(二)科研成果和发表文章的署名不当。高校的科研工作往往以实验室为单位,由于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限,经常会由多人同时承担同一课题研究,科研成果的归属、文章的作者顺序等可能会出现问题。此时,需要实事求是明确每个人所做的贡献,真实的反映在科研成果的署名上,因为科研成果不仅以为着荣誉,也同时承担着责任,切不可模棱两可,危及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三)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正确的科研态度应该如实的呈现科研人员在工作所呈现的实验结果,这些结果不仅包括达到预期效果的结果,也包括不良结果。而研究生在从事研究中,可能会因为毕业、发表论文以及课题成果鉴定等原因而选择性的忽视一些不好的结果,只公开发表具有良好效应的一部分结果。虽然这样的行为并没有篡改和编造数据,但确实违背科学的真实性原则,并且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例如,浙江大学将瘦肉精推广到中国的许梓荣就被广泛质疑当年发表的文章中蓄意隐匿了试验中生猪的不良反应。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一)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环境浮躁、急功近利,是公认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存在诚信缺失的不良风气。诚信缺失的风气也进入到学术界。例如,不负责任的期刊出版商容易对研究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研究生能够利用社会的不完善的出版监管机制来采取学术不端行为。比方说,研究生能够利用缺乏诚信的出版社,发表存在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文章。另外,不诚信的学术机构会对研究生提供不良的榜样作用。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容易从不诚信的机构与工作人员处习得不良的行为。这增加了研究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日前报道的为此,社会在防范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时候应该营造诚信的社会风气,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基础。

其次,唯学历论的不良观点对研究生的学术动机产生了动摇。当前,我国高学历人才是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敬仰的人群,很多就业岗位、晋升机会都与学历息息相关。因此,这种观点给大部分研究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很多研究生在入学时期就抱有一种混学历的心态来就读,自然就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学术行为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面对这一现象,应从树立科学精神做起,加强研究生在从事科研活动中的严谨态度,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

(二)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学术风气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对研究生形成群体压力,使他们不敢和不愿意从事学术不端的行为。可是,目前学术风气存在一定的不良,这容易助长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行为。

第一,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人情”消费的情况。人情消费这种不良的学术风气已经开始蔓延到高校之中了。很多研究生不惜采用学术不端行为来完成学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他们运用自己与社会人员或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他人进行劝说,让被却说者同意在其自己的研究成果上署名,从而达到学校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这种人情消费的情况在研究生生活中普遍存在,情节严重的甚至还涉及到了金钱的交易。

第二,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学术研究应该具有客观性与非功利性。但是,我国的学术研究却存在了强烈的功利性。当前,职称评审、职务认定、学术地位和水平的评价都同研究成果相关,对名利的过度追逐导致学术规范的边缘化,传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道德约束力日益削弱。这种强烈的功利学术氛围导致研究生在开展学术研究的时候,更多的考试是结果而不是过程。研究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研究目的,会采取篡改数据与材料的行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不仅无益于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而且也助长了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

(三)学术管理机制方面的原因

研究生在校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时需要接受高校的管理,高校学术管理机制的健全、规范、合理直接会影响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可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对研究生学术管理上的不足。

第一,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健全的管理机制。合理的研究生评价体系可以促使研究生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并保证他们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会导致研究生对学术研究产生厌恶,并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来完成学校对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研究生为了完成论文发表这一项艰巨的任务,不惜在学术研究活动中采用伪造数据和修改实验结果等一些学术不端行为。而这些行为对研究生群体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防范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措施。

第二,研究生导师督导不严格。导师在研究生学术教育中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学术工作最为重要的指导者和教育者。在日常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导师能够对研究者进行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学习的方式和态度都会直接受到导师的影响。为此,导师在研究生的学术生活中能够扮演榜样的作用。如果导师是一个好的榜样在,他便能够对导师给予正确的指引作用。相反,如果导师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则容易对研究生起到错误的引导作用。而在现实中,导师常常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教育与督导,或者纵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导师本身存着在学术不端的行为。例如,2009年4月,上海大学教授、博导陈湛匀因两篇论文存在抄袭现象被通报,被学校免除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并撤销了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一职。两篇抄袭论文,均为陈湛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这一项目也已被撤销。

第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目前,国家对学术不端的行为惩戒不严。这大大降低了研究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我国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惩罚是取消研究生的学位。教育部公布《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申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如果出现购买、他人代写,或者抄袭、剽窃 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依法撤销其学位。这是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最为严格的处罚。可是,学校目前应用这一规定对研究生进行处罚的比较少。不少学校在处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时候,更多采取教育与说教的方式,并没有根据这一条例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惩罚。

(四)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自2003年研究生扩招开始,研究生数量在迅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在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多数研究生认为其自身缺乏道德自律以及自身科研能力不足。同时,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内容的掌握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出现了部分研究生抱有不纯的学习动机,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学历高文凭。研究生学习动机不纯已经成为了导致他们产生学术不端学术行为的一个重要成因。第一,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目的不纯。不少发达国家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会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学习目的。在加拿大,申请加拿大 CS 研究生,是需要抱着纯洁目的的。学生必须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而非其他功利性目的。但是,我国目前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于他们的入学动机则比较少考察。这导致一部分学习目的不存的研究者进入了研究生培养体系之中。这一部分研究者参与研究学习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或者自我成长。他们参与研究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硕士学位。他们看中的是获取学位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学习目的导致研究者并没有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一情况下,他们没有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这容易导致他们在科研任务的面前无所适从。为了应对学校的科研压力,他们只能依靠学术造假或者请枪手为他们撰写相关的研究成果或者文中。这便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第二,研究生浮躁的学术研究态度。当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社会也存在了急功近利的不利观念。一些研究者在学习中容易受这种浮躁思想的作用。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渴望早一点成名,早一点通过学术研究的过程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资源。这导致他们在开展研究的时候只重视结果而不是重要研究的过程。他们有时候会为了达到自己的实验目的,篡改实验数据或者材料。这也导致了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

第三,于研究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欠缺。当前,我国的研究生不断的扩招。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给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导师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本科的班级教学不同,研究生教育更加重视个体的辅导。但是,随着研究生扩招,每个导师负责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也不断的增加。有些导师每一年需要培养8名甚至更多的研究生。这必然导致研究生教育的缺失。

第四,研究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高学历的教育,与大学本科和高中的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大多数高校在研究生入学后用一年时间来学习其报考专业的相关知识,而剩下的时间则多数由研究生自己或导师来安排。目前,我过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导师都是通过做课题的过程来给学生提供指导。但也有部分导师因课题数量有限,所以学生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课题所需要做的事情,而剩下的时间则有自己来支配。在这种放养式的培养模式下大多数研究生都能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这个要求。而少数研究生则利用空余时间在宿舍打游戏、打牌或外出玩耍等各种方式来虚度研究生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无 疑直接使在毕业期间因准备不充足的研究生,只能通过找人代写或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来达到毕业要求。因此,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应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做起。

第五,不少研究生目前缺乏完善的学术规范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开展学术工作,一方面可能会做出一些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同时也不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以及自己做出相关行为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容易导致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知识、学术道德操守、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分析等内容的教育是许多高校应该逐渐重视的研究生基础教育。

研究生学术不端 篇6

【关键词】教师;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不端

一、目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

(1)学术抄袭。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如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许燕副教授论文涉嫌多处抄袭,部分内容甚至原文照搬,只字不改。(2)粗制滥造。近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新教材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抄袭旧教材的,有些教材虽然有了一层“学术前沿”和“最新学术动态”的包装,但实质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我们医学老前辈一年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出两三本专著。现在,一些青年学者,几年就有专著三四十本,论文好上百篇。一本杂志上一期发表四五篇文章。(3)滥署名。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4)学术商品化。被经济利益所驱动,为了获得奖金而制造论文论著。(5)学术利益化。学术评奖和立项(争取研究课题立项)中的腐败也为广为存在。尤其是评奖。(6)东抄西凑。有的作者整篇文章的写作是东抄西凑完成的,反映了作者对待科学研究极端不严谨的学术态度。

二、造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1)学术环境比较浮躁,治学精神褪化被名利所诱,目前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在教师评价比中占比重大,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都与此息息相关。还与维系着学校的排名、声誉和前途命运有关。有的教师写论文完全是为评职晋级,迫求的不是论文有什么价值,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等现象。说明目前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诱惑面前心态失衡,一些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教师治学精神褪化。(2)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不能慎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教师在学术上采用投机取巧不道德手段获得了好处,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激发相当一部分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健康欲望,导致效仿。从主观上讲,主要是有些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道德品质,急功近利。社会大环境存在腐败问题,导致有些教师在追求利益时,丧失了自己的良心道德,给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3)评价体系误导,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量化考核”,即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者发表了多少篇(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而不是以学术含金量作为衡量指标。

三、解决不端学术问题,提高教师学术道德品质具体对策

(1)进一步完善学校学术制度改革高校现行学术管理体

制,制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改变重“量”轻“质”问题,消除官本位思想对高校的影响,改变人情干涉凌架于学术自身的评价之上的现象,确立高校学术的崇高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分配制度向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倾斜。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让一线工作老师,有时间、有精力去进行教研和科研,随着科研环境的改善,一定会大大激发教师的科研创造力。(2)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要切实有效地对我们高职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修养,要教育教师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教师应为人师表,洁身自律,重塑学术研究理念,回归科学研究本身。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进行经常性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3)改革职称评聘、学术评价制度学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教师的评议制定,如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4)加强学术打假和监督应成立专门学术打假机构负责专门制定、宣传、执行有关学术规范,监督检查各种学术腐败防治情况,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为人师表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学校一定能建设出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参 考 文 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11~132

研究生学术不端 篇7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期, 在这个转型期内生产力得以极大的解放,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也出现了大量不正当行为, 各种缺失诚信的现象充斥在各个行业, 例如造假现象以及虚假广告等。而对于高校来说, 学术不端其实就等同于造假行为。这种社会腐败与堕落现象严重影响到了目前高校学生甚至是老师的价值观念,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尺度, 很多人都随波逐流。

2、高校研究生教育体制问题

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角度来看, 首先是目前对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价机制上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目前很多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获得学位证书之前需要在具有一定规格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但是对文章的要求只看数量与期刊规格但不深究文章质量, 这导致很多研究生都会买版面来发表文章。其次就是目前很多高校硕导、博导只重视学术教育而不重视诚信教育, 事实上根据笔者调研发现, 很多导师由于有国家、省级课题或兼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等自身事务繁多所以与学生接触较少, 导致学生对待学术问题过于草率。

二、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做好监督工作

1、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建设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其主要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检测功能, 这也是本系统的基础性功能, 也就是对已经发表的文章和论文进行检测, 各个编辑部可以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检测并且查看检测结果。目前检索者可以检索某个作者发表的具体文献篇章。例如我国主要数据库之一的ckni就收录了自94年以来的各种期刊论文、学术论文以及报纸、工具书和外文文献等主要学术资源, 同时高校编辑部也可以根据数据库结合本校资源建设自己的数据库, 这样对于本校研究生的文章检测可以更有准确率。在比对文献和检测文献中存在的每一个相同的句子都可以被检测系统发现。同时结果还可以以绿色和黄色等多种颜色进行标识来便于结果检查。

第二个功能就是对比分析, 对于一些有问题的文献资源与比较文献之间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比对分析。对于文献的多维度对比分析主要体现在检测系统可以将检测文献与来源文献在其正文、参考文献以及文章中附带表格、英文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比对, 同时也可以从重合字数以及段落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比对。而多层次主要体现在结果呈现方式上, 主要包括对文献进程检测的数字分析结果以及来源文献的列表和重合文字的标志等。编辑以及导师可以根据此功能来全面的了解学生文章剽窃了哪些文章、哪些为剽窃文字以及剽窃比例等。

第三个功能就是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了对于检测文献的管理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在高校中通常会自行建设比对库, 根据cnki等数据库结合本校学位论文建设比对库。对检测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对资源的上传以及对检测结果的查询。

2、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作用分析

首先就是对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预防以及打击, 这也是检测系统最为基础的作用。目前我国cnki等数据库对于此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资源支持, 而中国知网等也是各所高校和研究所等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主要来源数据库。对于高校导师来说, 预防是其面对学生一种被动的行为, 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则是主动的出击。例如当高校某研究生文章出现学术不端问题时, 该生信息会自动收录到诚信档案中, 该生之后的文章以及学位论文等都将有更为严格的审查和检测, 而该生之前发表的文章系统也将自动检测出来并且进行重新检测。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提高学位论文检测效率, 在此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对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检测就不再需要耗费人力物力, 论文审查委员会的工作力度大大减轻, 可以将审查重点放在文章质量上。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管理

1、从选题入手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大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缺少原创性和创新性, 很多学生都是选择有大量前人研究的领域或问题进行研究, 这就给学生偷工减料提供了机会。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 我们应该重视对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性的塑造。所以硕导、博导在进行论文题目拟定时尽量设计原创性的问题、实验等,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也可以在论文写作中锻炼学生的能力。而对于文章写作过程中的管理, 最主要的是加强在文章写作初期的管理和指导, 尤其是文章提纲以及实验方案的拟定上要突出创新性和原创性。笔者发现, 其实绝大多数研究生本身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以及创新牵制, 只是需要一位伯乐在其求学期间进行合适的引导来开发出其牵制与能力。所以导师需要多与学生沟通, 在言传身教中通过耳濡目染的长期影响将自身对于学术的谨慎态度传递给学生。

2、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

目前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学术道德管理上走在了我国前面, 并且开拓出许多有意义的方式, 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缺少自律和外部监督所以在学术道德上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的道德约束主要是依靠网络监督以及媒体监督, 这也给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树立了一个坏榜样。所以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追根究底还是从制度入手来加强管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江苏某高校对学术道德的管理值得我们借鉴:一旦某专业有研究生学位论文被检测为抄袭、剽窃, 第二该专业学生论文全部送盲审, 这种“连坐”的惩罚机制让导师更为重视学生论文管理。

3、改革研究生考核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研究生奖学金的评选、优秀学生的评选都与发表文章挂钩, 但并不考虑文章质量, 所以很多学生都会买版面、买文章来滥竽充数。所以我们应该对这种考核机制进行改革, 不能只看数量而不看质量。在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学生评选中应该成立专门的学术水平评定委员会, 让学生提交申请表与个人论文, 然后评定委员会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确定其是否有抄袭现象, 然后交由专家组进行盲审确定得奖名单。这样的考核机制才可以真正的促进学生将重点放在文章质量而不是文章数量

四、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给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管理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但仅仅从此角度难以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这就要求高校硕导、博导在日常教学中更为重视学生学术能力培养以及学术道德培养, 用自身学术能力、人格魅力和研究学问的谨慎态度来影响学生。

摘要:学术不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术发展以及研究生的培养, 这是因为我国目前诚信价值观普遍缺失影响了高校研究生, 而高校教育体制也一定程度上给研究生学术抄袭提供了机会。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不仅可以检测文章是否存在问题, 还可以建立诚信档案。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考核制度、改变论文选题方式以及加强学术道德培养等多个方面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度。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学术诚信

参考文献

[1]毕晓艳, 唐小亚, 范学工.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及其诚信教育[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10) .

[2]郑美红, 郭宝平.研究生论文中学术诚信缺失原因与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 2011 (01) .

[3]李海君.让诚信之花盛开——谈班级诚信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2) .

研究生学术不端 篇8

1.定义。在国际上, 不同层面、不同群体中对学术不端行为有不同的定义, 但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特别权威准确的界定, 在中国科协2007年7月4日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作出了较明确及最新的定义标准。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1]。

2.学术不端的主要表现形式。 (1) 肆意篡改别人学术研究果实; (2) 臆造或点篡数据、参考文献, 编造事实; (3) 不参加创作研究却把自己名字署在他人研究成果上, 以充当参与创作; (4) 抄袭、剽窃、不当占有别人学术研究果实; (5) 臆造注释; (6) 他人署名不经许可欠妥使用等等其他学术研究不端的行为[2]。

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 (1) 部分研究生将别人的研究成果稍加改动变为己有, 有些研究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源方式下载发表的论文文献资料, 并使用剪贴、复制、拼凑字数的形式臆造虚构论文; (2) 有些研究生篡改别人论文的数据和图表, 甚至编造没有经过实验就获得的数据, 图形等等; (3) 大段引用别人的论文并且论文的引用不标明出处; (4) 有些研究生没有参与研究, 但通过关系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上分得一杯羹; (5) 使用“一稿多投”的形式, 将一篇内容相似的论文投递给不同刊物或者多个杂志社, 或者把已发表在某个刊物的论文稍微变动甚至是一字不改重投另一刊物或者杂志[1]。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 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因

1. 研究生心理因素。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 他们对成功的渴求欲望较强于一般人, 并且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 但研究生心理存在着波动较大、自我约束力不强等特点, 有一部分研究生宁愿放弃科研去追求那些流行时髦的享乐主义。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们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学习度过, 如不能适应研究生阶段那么就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学习和工作以及日常生活。

2. 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因素。

现今, 处于缺失状态下的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在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界的后备力量, 关乎着国家和学术界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但现实却不容乐观, 一大部分的研究生对剽窃、引用、抄袭、拼凑等学术规范都不了解, 根据一项调查, 35.4%的研究生“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只有18.9%的研究生非常了解学术规范[3]。

(二) 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外因

1. 学术的功利性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 对学校的排名及评估个人科研学术能力的标准都局限在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杂志的等级等量, 这就使发表论文成为功利性要求的一种工具。研究生评奖学金、提前毕业、博硕连读等都对论文的发表数量有要求, 甚至有些学校对杂志的等级也有所要求。一部分学生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本身就带有功利性。例如对博士研究生的调查, 认为读博可以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有更强的竞争力的人达到59.2%;认为读博可以推迟就业, 为以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的人有43.5%;认为读博只是一种“敲门砖”用来获得进入高校的人有39.2%[4]。一部分刊物的主办方在学术功利之风盛行的环境下为了经济利益, 迎合这种需要, 使得一些核心期刊名不副实, 丧失了应有的水准。学术、学位论文逐渐成为这些人用来取得经济利益、荣誉、社会地位的手段, 使抄袭、篡改试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大肆盛行。

2. 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的力度不够。

研究生们在获取学术规范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非常有限:36.4%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的;33.2%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得的[5]。美国的每所大学有关学术道德规范中有必不可缺少的条目就是“Plagiarism (抄袭) ”, 并且对含义、性质进行定义且规定严重后果, 防止学生的各种类型的论文中的抄袭行为[4]。

3. 监督惩罚机制的不健全。

中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可以说很轻, 中国素来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 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上尤为明显, 总是起不到惩戒违规者, 警示他人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何毓琦在给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的信中指出:“在中国, 违背学术和道德行为准则所遭受的惩罚很轻, 甚至不受惩罚, 仅仅是一句‘下不为例’的警告……长此以往, 一个不健康的学术体制将只能导致整个学术界的不良后果和声誉。这对那些占大多数的遵守规则的学者们是不公平的。”[6]这种情况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也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使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缺少应有的警惕。

三、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一) 针对其内因采取的措施

1. 加强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 优化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是指推动人朝着一定方向和水平从事某种活动, 并在工作中持续努力的动力, “方向”指的是所选择的目标;“水平”指的是努力的程度;“持续”则指的是行动的时间跨度[7]。高等学校这个培养高等人才的组织体系中, 应该要合理的分配并管理运用其所掌握的资源。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 就必须从目标方向及投入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方面考察。相关数据表明, 2007年全国已有17所高等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 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使有效的资源效用达到最大化, 充分的调动研究生对学习的热情并有利于科研创新。这些措施包括:实施奖助学金的等级设定、动态评定, 建立与研究生奖助机制相联系的招生制度改革, 设置专项基金等。其次,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的指导者, 更是以后从事科研的学生的领路人, 导师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有学者指出, 学术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 更是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问题或体制性问题, 依靠传统传承和学者个人道德自律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8]。

2. 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

首先, 研究生管理条例及学位授予规定中要增加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定义和处罚的内容, 完善相关制度。其次, 扩大对学术道德的宣传, 比如进行学术交流、讲座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研究生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术道德。通过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把学术主体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并将学术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 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9]

(二) 针对其外因采取的措施

1. 加强诚信教育, 建立诚信档案。

当前社会上有太多的不正之风需要整治, 这些不正之风直接影响着各个高校的学术氛围, 因为学校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要想从本质上改变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风气, 各个高校就要对研究生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需要建立非常权威的学术诚信档案。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档案应与他们以后的工作, 生活及银行的信用等方面息息相关, 如果研究生有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就会被权威机构记录在案。建立诚信档案不但能加强研究生的自律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且能净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从而改变学术界学术水平。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指南》上面有段话写道:“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它写这段话的寓意不仅是为了制止剽窃行为, 更重要的是为了捍卫独立思想的大学理念, 来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10]。

2. 健全监督惩罚机制。

首先, 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中国应该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和学校三个层级的专门机构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与此同时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比如, 对不断学术行为的举报、调查、回避、质询、辩护、结果的报告及惩罚制度。其次, 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和奖惩制度。在国际上, 对处罚学术不端的行为非常严厉, 例如2009年2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案一经揭露, 多家国际期刊立即将他的论文撤销[11]。2005年韩国黄禹锡造假案被查实后, 他在《科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被撤销[12]。《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 因为他们觉得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然而, 在中国却几乎没有自报家丑的事情发生。

四、总结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术界的培养教育等方面规范教育达到多管齐下, 研究生学术不端要借助社会、学校、管理层领导、导师和研究生等的共同力量进行他人约束和自我约束来解决, 只有达到一定阶段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才能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为国家培养更好的学术型人才。

摘要: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界的后备力量,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现今研究生学术不端的现象日益增多、屡见不鲜, 这严重影响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其不端行为采取的措施来进行浅析研究。望其研究为净化高校学术环境、培养研究生认知和独立创作水平能力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诚信档案,监督惩罚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试行) [EB/OL].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533/n38590/10436008.html, 2007-07-04.

[2]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Z].教社科[2009]3号.

[3]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0) .

[4]张惠琴, 李俊儒, 段慧:中国大学生“抄袭、剽窃”概念实证研究———中、美大学生plagiarism概念比较[J].外语研究, 2008, (2) .

[5]劳俊华, 段利强.研究生学术规范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10) .

[6]何毓琦.中国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实例———一位外籍院士写给宋健的信[J].党政干部文摘, 2006, (3) .

[7]有效营销、激励的概念[EB/OL].http://www.em-cn.com/Article/200609/37213.html1, 2006-09-16.

[8]董建龙.各国加强学术诚信管理的举措及其启示[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7, (1) :5-9.

[9]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1) .

[10]李文凯.美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及启示[N].中国教育报, 2003-12-20.

[11]郭国松.院士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学术造假被国际期刊撤销[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02-03.

研究生学术不端 篇9

1 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1.1 数据造假

由于不具备试验条件或不愿意付出辛苦进行科研试验, 有的人伪造试验数据, 这种现象相对较少;更常见的情况是为了得到更有规律的数据, 部分人随意修改自己的试验数据。

1.2 剽窃或者抄袭他人成果

未经过他人的同意或授权, 经过简单修改、拼凑后就将他人的数据、文字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自己的文章, 这些都属于剽窃行为[1]。研究生群体中的学术剽窃或抄袭主要有: (1) 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抄袭。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规定研究生的评优选先、中期考核、学位授予等环节均需要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部分研究生采取弄虚作假、东拼西凑等方式帮助自己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 毕业论文中的抄袭。为应付毕业, 部分研究生出现论文代写、毕业论文抄袭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1.3 代写论文

代写论文包括自己替别人撰写论文和请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两种情况, 论文包括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毕业用的学位论文。在《百度》上输入“代写论文”可以检索到5200000条搜索结果, 甚至催生了一个产业。这种通过金钱购买学术产品, 彰显自己的学术能力, 蒙混过关, 骗取学位的学术不端行为, 后患无穷。

1.4 不规范署名

不规范署名包括导师署名、首长署名和友情署名等问题。导师署名多指研究生发表论文时导师作为论文的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 如果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成果这种现象就违反了学术道德;所谓首长署名, 就是为了增加论文被采用的几率, 研究生在发表论文时将未参加工作的名气很大的学术泰斗加入共同作者中;友情署名出于哥们义气, 在论文共同作者中加入未参加工作的同学或课题组其他人员, 这属于“搭便车署名”现象。

1.5 杜撰或编造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自己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中, 经常出现“虚假引用”现象, 也包括他人论文中的二次文献。迎合投稿刊物编辑, 部分作者在自己撰写的论文中引用一定数量的投稿刊物的文献。总之, 作者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自己并未阅读或与之无关的文献, 均属于杜撰文献现象, 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1.6 一稿多投

为增加命中率和缩短学术论文的发表周期, 研究生经常出现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家学术期刊, 然后选择出版最快或档次最高的刊物。学生对这种行为不以为然, 戏称为“广种薄收”。多家投稿, 最后只在一家发表, 所以他们不认为这是一种违规行为。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最起码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劳动成果, 还容易引起学术期刊之间的纠纷。

2 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2.1 研究生自身层面的学术道德修养不够

首先, 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识不足。学生只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对学术道德规范其知之甚少。其次, 是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缺失。中国的儒家教育十分重视日常行为规范和个人诚信, 但基础教育很少涉及学术诚信领域。再次, 唯学历论教育理念。一部分人是为了文凭而求学, 提高自己的身价, 超越更高的就业门槛。因此, 这部分学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积累和学术水平提高方面。最后, 部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不足。研究生扩招之后, 部分不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学生步入到研究生行列, 他们就会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来非法获取科研成果[2]。

2.2 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投入精力不足

实际上, 研究生培养单位也认识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大多管理人员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而忽视学术道德教育, 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生在读期间根本没有听说过学术不端行为, 更无从谈起接受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了, 因为很多研究生管理人员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实际上基础教育阶段只是进行日常行为道德教育而未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有一部分学生即使了解了学术道德规范, 但在实际科研行为中也明知故犯。因此,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教育仍然为薄弱环节。

2.3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 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不同步导致部分领域出现道德滑坡现象。社会上的诚信缺失必然影响到年轻学子, 受功利性思潮的影响, 研究生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科研行为中, 而为了顺利毕业, 不惜用金钱交易来获得数量更多、档次更高的成果。并且有很多后来者趋之若鹜, 加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

2.4 学术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阶段, 研究生培养单位多以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及级别作为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 但很少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士严格审核和评估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水平。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评优选先及毕业, 学生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 不惜违反学术道德, 争取尽快发表高档次学术论文。难以要求研究生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 不利于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

2.5 惩罚制度不健全、学术失范行为的违法成本低

目前, 我国学术界整体的监察制度缺失,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也缺失相应的专门监管机构。学术不端行为所获得的利益远高于违法成本, 这必然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断发生。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研究生身上, 甚至也出现过院士“学术腐败”的报道。

3 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道德约束、行业规范和法律制裁逐渐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逐步规范社会行为, 为处于象牙塔内的研究生做好良好的示范。

3.2 研究生培养单位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通过素质道德相关课程教育、讲座、宣传条幅、展示橱窗、微信群等各种宣传手段传递正能量, 逐步培养研究生对科学研究敬畏的形成, 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促使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3.3 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

应该逐步摒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及级别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唯一评价指标。逐步建立思想道德素养、基础理论与技能、科研素养及创新能力、论文水平等全方位立体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冰.我国学术剽窃认定方法与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14 (7) :166-166.

研究生学术不端 篇10

一、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研究生是高校中的一支学者队伍, 近年来, 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在研究生身上, 这一现象的产生必然是由种种原因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东北H大学问卷调查发现,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一) 学术价值观念错位。作为高校和社会上的优秀人才, 研究生要具有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推动学术发展的学术价值观。但随着社会发展, 功利主义价值观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学术领域也不可避免。研究生不再花费精力用在学术研究上, 为了满足个人利益, 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兼职赚钱上, 对待学业漫不经心。

(二) 学术研究能力不强。高等院校扩招的不断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 使得研究生缺乏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的积累。此外, 一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上研究生, 由于专业的转换, 造成其研究生专业知识匮乏, 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论文撰写。而且,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研究生可利用网络方便地查到所需的国内外资料数据, 这就制约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总之,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越来越弱, 产生篡改他人学术观点的现象。

(三) 学术规范教育缺位。学术规范主要是指在学术活动中, 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它主要包括技术、内容、道德三个层次的规范要求。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必须系统掌握学术规范, 并在日后学术研究和工作中严格遵守。但是, 通过在东北H大学调查发现, 大多数的研究生缺乏对学术规范的了解, 高校也忽视了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教育工作, 致使研究生或多或少都出现过违反学术规范的学术不端行为。

(四) 导师言传身教失误。高等院校中, 导师全程负责对研究生的教育工作, 大部分时间师生都联系在一起, 使得导师的言行对研究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 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大, 导师带的学生越来越多, 致使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也无法有效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进行教育和监督。而且一些导师自身不重视学术规范, 将这种风气传递给了学生, 从而造成研究生学生不端行为的产生。

(五) 监督惩罚措施不足。学术监督惩罚制度可以保证学术界的健康有序发展, 而且也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现阶段, 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完善的学术监督惩罚制度来规范学生的学术研究行为, 致使部分研究生受利益的诱惑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对策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 改善这种现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 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和自律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术道德建设, 要求高校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高校一是要教导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名和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严禁发生沽名钓誉、损人利己的行为, 同时要增强研究生献身科技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二是要树立法制观念, 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若自身没有参加学术研究工作, 不得在研究成果中署名。三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严谨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维护学者的声誉和学术的尊严。四是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要做好以德修身, 依靠高水准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高校作为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 要加强对学生学术道德素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典型案例使学术道德素养渗透到研究生的内心, 使其自觉形成遵守学术道德的意识。此外, 高校还要加强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的普及,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和自律意识。

(二) 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治力度。现阶段, 高校的学术规范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执行, 主要是因为没有专门的机构去负责实施。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治, 一是高校要成立相应的学术监管机构, 做好对研究生的学术监督和惩处工作, 实现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和公正性。同时, 学术监管机构的建立还为举报学术不端的学者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为实现全面揭发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高校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一个网络监督平台, 使其融合监控功能和检测功能, 对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检测, 及时发现并惩治学术不端的行为。三是要加强监督过程中的惩治手段, 如研究成果中有剽窃他人思想、观点的行为, 给予警告、记过等纪律处分;研究成果中有严重抄袭他人成果内容的, 给予严厉的纪律处分, 并取消其参与优秀研究生评定、奖学金评选的权利等等。这样, 通过对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全面的监督和严厉的惩治, 打击了其投机取巧的心理, 有效防止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三) 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行为主体, 需要较为全面的学术规范有效保障其学术行为, 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据调查, 东北H大学就有本校的研究生学术规范, 但是比较笼统, 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高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学术规范进行细化, 全面保障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行为。制订了较为全面的学术规范后, 还需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教育工作。高校要开设学术规范课程, 把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传达给研究生, 教导他们如何有效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同时还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品德教育, 引导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求真务实, 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性。此外, 高校还应大力开展学术规范讲座活动, 聘请专家向研究生宣传学术规范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使学术规范内化到研究生的心智当中, 使其进行学术研究时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四) 充分发挥导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导师的言行对研究生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导师要具有过硬的思想和作风、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积极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 把育人和育才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可开展优秀导师评选活动, 以学术研究和学术品德为依据, 使学生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导师, 并邀请获奖导师发表演讲, 与研究生分享自己的学术心得, 充分发挥出榜样的作用。导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实事求是, 不弄虚作假, 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划清自身工作与他人成果的界限, 学术研究过程中不受各种利益的驱使。导师只有真正做到学术自律, 才能对研究生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防止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引起的, 防范和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需要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和自律意识, 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治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 并充分发挥导师的率先垂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滢, 陈亮.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及规制[J].理论界, 2011

[2]李志巧.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3]康建山, 刘燕.构建有效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2

上一篇:新闻编辑素质下一篇:衔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