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河套灌区番茄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2-09-11

随着河套灌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加工型番茄已成为河套灌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要原料, 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项新型产业, 2007年加工型番茄种植面积299km2, 带动16万户农户, 已建成番茄大型加工企业8家、28条生产线, 生产期生产番茄酱300000t, 河套灌区已经成为仅次于新疆的全国第二大番茄制品生产基地, 但由于2007年7月上、中旬番茄晚疫病大面积发生, 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给当地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调查本地区加工型番茄晚疫病一般年份发病率在10%左右, 而2007年番茄普遍发生晚疫病, 不少田块甚至绝收。因此, 认真分析2007年当地加工型番茄晚疫病发生为害的原因, 掌握该病害发生为害特点, 探索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为今后指导加工型番茄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1 发病特点

番茄晚疫病是由真菌中的疫霉侵染引起, 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 也是番茄上一种毁灭性的病害[1]。番茄晚疫病病菌喜低温高湿环境, 通常昼夜温差大、早晚冷凉 (10℃~13℃) 、白天温暖 (22℃~24℃) 的环境易结露, 空气湿度大, 平均相对湿度超过80%, 适宜孢子囊萌发、侵染和新孢子囊的产生, 最容易发生流行。番茄晚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靠气流和雨水, 而且病原体可以长期潜伏, 只要条件适宜, 就有可能爆发流行。

2 发生及受灾情况

2.1 病情发展快, 发生严重

2007年7月上旬番茄晚疫病在个别田块零星发生, 7月18日开始迅速蔓延, 表现明显的流行特点。在田间发现感病植株后, 经过2d~3d整株感病, 全田蔓延, 暴发流行整块死苗。晚疫病发生面积143km2。其中重度发病33km2, 产量损失在70%以上;中度发病39km2, 产量损失在40%左右;轻度发病71km2, 产量损失在20%左右。因晚疫病危害, 成灾面积达72km2, 占番茄播种面积的24.1%。受害面积 (损失5%~30%) 71km2。灾害分布以杭锦后旗、磴口县、临河区等西部旗县区番茄晚疫病发生较为严重, 损失较大。分析2007年河套灌区番茄晚疫病大发生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治该病。

2.2 产量损失情况

据调查测算, 全市番茄因晚疫病危害造成的成灾面积中, 产量损失395000t, 占总产量的17.5%。

3 发生原因

3.1 气象条件适宜

据气象资料分析, 2007年7月中下旬以来, 受持续高空冷窝天气影响, 河套灌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雷阵雨天气。气温一直持续偏低, 空气及土壤湿度较大, 此时正值加工番茄封垄坐果期, 低温高湿致使加工番茄遭受了严重的晚疫病。

据气象数据记载, 7月下旬河套5站的平均气温均值为22.6℃, 比常年低1.8℃;降水量均值为37.1mm, 比常年多19.4mm;相对湿度均值为72%, 比常年高14%;日照时数均值为68.0h, 比常年少37.5h。杭后站, 7月份出现30d露, 其余各站露日数在5d~14d之间。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番茄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地区降雨量差异导致发病程度不同。6~7月份, 杭后、磴口、临河、乌前旗、五原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158%、137%、128%、114%和103%;相对湿度分别比常年高11%、2%、7%、5%、5%。西部区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大, 相对湿度大, 病害发生严重;东部区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小, 相对湿度小, 病害发生相对较轻。

3.2 菌源充足

近年来, 随着温室大棚等保护地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 为番茄晚疫病病菌创造了越冬条件, 再加上连作严重, 本地区有了足够的菌源, 加重了该病的发生危害。在河套灌区, 马铃薯是晚疫病重要越冬寄主之一, 越冬后的病薯下种后, 在其生长过程中遇到合适的条件开始发病, 其产生的病原成为番茄晚疫病的初侵染来源。

3.3 品种抗病能力差

2007年河套灌区种植的番茄品种大多来自新疆, 由于原地干旱少雨, 病害较少, 引入河套后, 降水增加, 湿度增大, 抗病能力下降。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实行轮作和垄作栽培

选择灌排良好的地块, 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采用20cm~22cm垄作栽培, 垄面做成龟背形, 实践证明这样种植可显著减轻发病。

4.2 种子消毒

选择优良抗病品种, 在种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严格控制种子带毒。

4.3 合理密植, 加强水肥管理

种植株距在38cm~40cm, 防止大水漫灌, 雨后及时排水, 不偏施氮肥, 提倡配方施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 装入塑料袋中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并对病穴撒生石灰消毒。后期及时整枝打杈, 打去底部老叶, 清除病果病叶, 收获后彻底清除销毁残枝落叶。

4.4 化学防治

4.4.1 做好番茄苗期病害的防治

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喷淋, 也可用72.2%普力克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 隔7d~10d视病情轻重防治1~2次对晚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

4.4.2 选择恰当的施药时间和药剂

进入雨季, 湿度增高, 利于病害蔓延因此在本地区一般在6月中旬即开始对番茄喷药预防, 间隔1周喷1次, 所用药剂有:银法利、64%杀毒矾、甲霜灵、百茵清等800~1000倍液, 交替使用。在发病初期, 用72%克露 (霜脲·锌) 800倍液, 或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安克) 3000倍液加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混合液或72.2%普力克800倍液喷雾, 每隔5d~7d1次, 连续喷3~4次[2]。

4.4.3 施药方法

喷药时, 应先喷施健康的植株, 后对发现中心病株的位置喷施, 以防人为传播病害[2]。

摘要:2007年内蒙古河套灌区种植的加工型番茄大面积发生晚疫病,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发生面积143km2, 造成产量损失638900t。本文介绍了晚疫病发生概况, 对其大流行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气象条件是该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6~7月连续的阴雨天是诱发晚疫病大流行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加工型番茄,晚疫病,气象条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双平, 赵延昌, 胡俊, 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加工型番茄晚疫病、日灼病发生情况及流行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 2009, 35 (1) :157~159.

[2] 吴惠玲, 马绍国, 朱建祥, 等.2007年惠农区番茄晚疫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 2008, 6:160~162.

上一篇: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下一篇: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