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节水技术改造论文

2022-04-20

摘要:大型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商品粮、棉、油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现通过对大型灌区现状问题的分析,从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提高输水效率、灌溉效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防控农田涝渍盐碱灾害等方面提出了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的科技需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灌区节水技术改造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灌区节水技术改造论文 篇1:

灌区水利工程改造技术措施的浅谈

【摘 要】灌区工程现状迫切需要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灌区骨干工程及其建筑物超期服役运行,得不到更新改造,致使灌区 、支渠淤积,过水能力减小,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灌溉效益衰减,亟需对灌区进行节水技术改造。

【关键词】节水灌溉;大型灌区;灌区改造;节水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节水灌溉是相对于过去实行的传统的、粗放式的灌水技术而言的,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的气象水文与土壤条件,在充分而有效利用降水和土壤水、保证作物增产或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工程的、农艺的、生物的和管理的措施,适时适量灌溉,减少灌区的灌溉用水量,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灌水技术。不同节水措施的节水效果差异较大。微灌一般可节水30%~50%,节水效果最好;喷灌可节水20%~30%,仅次于微灌;管道输水及渠道防渗可节水10%~20%,有明显节水效果;田间工程改造技术也具有相当的节水作用。根据不同节水措施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喷、微灌和管灌节水措施主要适用于水质有保证的井灌区;渠道防渗和田间工程改造主要适用于引水灌区;对于蓄水灌区和提水灌区,如果水质能达到要求,可适当发展喷、微灌和管灌,主要还是以渠道防渗和田间工程改造为主。

1.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1.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又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实现节约用水、节约耕地的目的,喷微灌技术还可以维持田间的土壤结构,提高灌水的均匀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1.2非工程措施

(1)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耕作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水肥耦合等。

(2)田间灌水技术。就是采用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和交替隔沟灌(分根交替灌)等,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含水率等,减少土壤渗漏,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3)生物节水技术。主要是指依据区域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选育作物节水抗旱良种,选择推广适合于灌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作物类别与品种,优化种植结构等。

(4)管理节水技术。通过加强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应用水权理论,改革水价核定办法,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广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缩小计量单元,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措施,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加强与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没有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和灌溉信息指导,再好的输配水工程条件也会形成灌区内区域间的水资源丰枯不均和引水的浪费。要统一灌区内不同形式水资源的管理,方便灌区水源的优化配置。对引水灌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需水形势等,应用水权理论将灌区内地表水资源进行用水权的再分配,并创造条件,保证用水权在灌区内部的交易。同时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要实行差别水价、定额水价、阶梯制水价等;在水价的核定办法上,要改变过去“愈远愈贵”的水价核定办法,上下游统一水价,不同水源统一水价,以水价作为杠杆促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灌区的水环境。

2.灌区改造技术措施

2.1灌区改造技术

(1)以渠道衬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为重点。针对灌区渠系渗漏损失量大、渠系及建筑物不配套的现状,根据灌区实际,加大渠道的衬砌力度,做好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的配套,设置测水量水设施,减少灌水的渗漏损失,杜绝偷水灌溉、渠系及建筑物跑水与漏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2)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受河流调控力度加大和降水量减少、工业与生活用水量增大的影响,灌区可引用地表水量被挤占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灌区发展过程中政府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按照宜渠则渠、宜井则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强化灌区内水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走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的路子。

(3)搞好渠系调整,增强调控力度。绝大部分都是老灌区,都有3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了用水方便,各乡镇、村都想在干渠上开口建闸,独自分水,有的甚至一家农户也想独自建闸分水,众多的分水口门给用水的分配、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费征收和下游用水的困难。为改善灌区渠系布置现状,增强管理、调控能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要搞好渠系调整、合并。

(4)搞好土地平整,改造沟、畦尺寸。土地平整程度是影响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也有重要作用,灌区改造的过程中,要搞好土地平整,同时应争取实现激光整平土地。结合土地平整,改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5)改面灌为局部湿润灌。局部湿润灌溉,既能减少土壤蒸发量,也可以提高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节水可达30%以上.增产8%左右。

(6)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间歇放水可以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借助土壤孔隙的自动封闭能力,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加快水流推进速度。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

2.2发展节水灌溉需要研究的问题

(1)加大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都与灌水地区、灌水作物、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有关,在水资源不充裕地区从灌区均衡受益和保证灌区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灌水的经济最高产量出发,根据作物产量与供水量的关系,研究各种作物的经济需水量,因时因地分别不同作物研究非充分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

(2)加快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蔬菜、花卉、水果和珍贵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时期灌水量和灌水方法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等,目前我们了解的还比较少,不仅不利于节约灌溉用水,而且对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都有影响,不利于市场上的竞争,因此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蔬菜、花卉、水果等的需水特性和灌水技术的研究。

(3)集约化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目前实行的以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模式,劳动效率低、缺乏规模效益,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要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必须研究农村村庄和小城镇的调整、合并的方法、方式,加快调整合并步伐,既能扩大耕地面积,搞活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减轻城市接纳农民工的压力,又有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红,闰凤容.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实现可持续发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2):135.

[2]李小红,杨侃.基于鼓励性的水价体制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6,33(1):78-81.

作者:秦春生

灌区节水技术改造论文 篇2:

我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科技需求

摘要:大型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商品粮、棉、油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现通过对大型灌区现状问题的分析,从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提高输水效率、灌溉效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防控农田涝渍盐碱灾害等方面提出了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的科技需求。

关键词:大型灌区;现状;改造;科技需求

文献标识码:A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Demand of the Water-saving Transformation in Large Scale Irrigation Districts of China

JI Ye,LU-Wen hong,XU-Cheng bo,WANG-Yan jun

(China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evelopment Center,Beijing 100054,China)

Key words:irrigation district;current situation;improvement;science & technology demand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有规划灌溉面积在2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434处,总规划灌溉面积0.2亿hm2;总有效灌溉面积0.165亿hm2,约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1/3和全国耕地面积的1/8。这些大型灌区生产了占全国总量1/4左右的粮食,创造了占全国总量1/3以上的农业生产总值[1],养育了占全国1/5的人口,提供了占全国1/7以上的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此外,大型灌区内的人均粮食产出量超过600 kg[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每年向城镇供水超过250亿m3,受益人口2亿多人[1]。因此,大型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商品粮、棉、油基地,是我国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撑条件。但是,由于大型灌区长期运行和先天不足,普遍存在着工程标准偏低、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水平落后、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已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阻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灌溉事业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已将改造大型灌区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分三期安排总投资1 793亿元,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其核心是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来改造传统灌区,提升大型灌区的科技含量,促进灌区用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达到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目标,为国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支撑与保障。

2 大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的科技需求

农业节水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支撑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技术改造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灌区节水改造的需求,笔者认为,我国大型灌区改造目前急需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支撑。

2.1 灌区诊断评价技术与方法

由于灌区工程改造的主要对象是输水系统及各类建筑物等设施,为此,建立科学规范的灌区工程老化病害诊断评价方法与节水改造标准体系是确定灌区工程设施健康状况和老化失修程度、拟定改造内容与技术方案、评估和分析改造投资与效益的重要依据。该项技术内容应包括基于灌区水源、工程、管理、效率和环境影响综合分析评估的大型灌区状况诊断系统;根据灌区类型、经济发展水平、水土资源环境、灌排工程条件、灌区管理等因素,提出确定灌区节水改造优先次序和改造模式的分析方法与标准等。

2.2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

该项技术通过水资源集信息采集→处理→反馈→监控→决策为一体的调度系统,实现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实时调配。该项技术包括动态配水模拟仿真技术与实时调控技术,RS和GPS技术相结合的灌区动态管理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技术,用于表述数字灌区、数字渠系特征的计算机识别方法及数字化设计软硬件产品;集量控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末级渠系量水与控制设备,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标准结构体系及信息系统,灌区用水监控与调配的系统运行管理模式等。

2.3 以渠系衬砌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为主体的灌区环保高效输水新技术与产品

渠系衬砌防渗宜推广应用改性沥青材料及渠道沥青混凝土衬砌预制技术、土壤固化剂、纳米改性材料、保温复合材料和环保型混凝土补强新材料及填缝材料和适用于膜料防渗的衬砌机械等机械化施工技术。在管道输水技术方面,国内已开发出用于管道输水的各类管材和一批结构简单、价廉实用的新型管件与控制设备、安全保护装置等,管网优化设计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

2.4 以提高灌溉效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为核心的灌区田间节水技术

我国大型灌区目前的田间灌水技术仍以地面灌为主,灌水效率低,节水潜力大,应根据各地的技术、经济与管理水平,在做好田间工程配套的基础上着重推广田间闸管灌溉、波涌灌、水平畦田灌、隔沟灌、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等田间灌溉新技术;改进的小畦灌、细流沟灌、膜上灌技术;水稻“薄、浅、湿、晒”、注水灌等节水栽培技术;提高灌水效率的激光平地技术。推广配套适用的农艺节水技术,如通过深耕松土、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可以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加土壤入渗量;以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减轻水土流失,提高降水利用率;镇压耙耱、中耕除草、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减少耕地表面水分蒸发;利用生物抗旱剂抑制作物蒸腾,使用土壤保水剂来提高土壤吸收和保持水分的能力;培育优质早熟耐旱品种,提高作物对不良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等等。

2.5 以防控农田涝渍盐碱灾害、提高粮食生产力为目的的灌区农田排水控制技术

控制排水技术包括排水标准、技术参数与水位调控准则和控制排水点的合理布设位置等。利用该项技术不仅可减少不必要的水量损失,还可同时减少肥料流失,减轻农田化学物质对水体的污染。另外,针对不同灌区应推广明沟结合水闸、井排、提排调控的模式,暗管与明沟结合进行排水的方式,水盐调控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组合的技术模式等。

2.6 灌区节水改造环境效应及评价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及其运行管理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日趋得到普遍关注。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后会对当地的区域水文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采用工程或非工程节水措施会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原有相对处于稳定状态的区域水文循环系统的各个转化环节及彼此间的联系。例如大规模的渠道衬砌会改变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数量;对土壤水的充分利用会改变土壤水分入渗与存储条件,使降雨地表径流关系发生变化;地膜覆盖在起到保墒增温作用的同时,会因阻水作用降低降雨入渗,既减少了对雨水的利用率又加大了地表径流;节水综合措施的应用有可能改变近地面的水汽热环境现状,导致农作物耗水和农田腾发规律发生变化。该项技术的主要内容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开发灌区节水改造对环境影响的观测方法与信息采集技术,建立评价环境效应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提出减小或防止负面影响的技术措施和策略。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技术支撑,以灌区节水改造高新技术与产品应用为载体,将水源工程技术、输配水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用水管理节水技术组装配套后,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集成应用模式,将能够加大灌区节水改造高科技成果的显示度,从而促使我国大型灌区的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在确保灌区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达到节水增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目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及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应用,笔者建议:

(1)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低下的问题,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符合国情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技术与设备。

(2)多渠道安排资金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灌区建设与改造的科技含量。

(3)依托现有灌溉试验站,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强灌区高效用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有效途径。

(4)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灌区改造中的应用,用现代新技术改造传统灌区,促进灌区用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粮食主产区155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方案[R].北京: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2004.

[2] 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报告[R].北京: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2007.

[3] 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期评估总报告[R].北京: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2005.

[4] 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R].北京: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1.

作者:吉 晔 陆文红 徐成波 王彦军

灌区节水技术改造论文 篇3:

水利改革中民生优先原则实施研究

【摘 要】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民生优先是水利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本文致力于对水利改革中民生优先原则的实施研究,分析研究的必要性及贯彻实施以民生优先为原则的措施。希望对实践中在水利方面实施以人为本的原则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水利改革;民生优先;民生水利

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民生优先是水利改革中的首要原则。

1.水利改革中民生优先原则的重要性及研究必要性

水利改革是以民生为首要原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各部门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民生与水利问题紧密相连。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各种由水利引起的自然灾害多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2008年,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浙江省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水利建设关系到生存发展,水利工作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该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实际上已明确了民生水利的战略地位,使人民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2009年,在广西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又明确指出,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突出表现是民生水利发展滞后,即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民生水利的发展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民生优先为原则的水利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重要途径。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生问题的指示精神,在2010年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进一步明确指出,水利建设需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加强工作。尽管近年来民生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效,但我们在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方面仍然亟待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把民生水利局限于某些具体工程项目上。

因此将民生问题作为水利改革的优先原则,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的理念。

2.如何贯彻实施民生优先原则

水利改革中体现民生优先的原则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多次被强调,也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突出水利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行业特征和地位。贯彻实施民生优先原则是将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以人民的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产发展为水利工作的重心,形成以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发展格局。水利改革与民生息息相关,如何贯彻实施民生问题在水利改革中的优点地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坚持民生优先,必须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洪水、山洪灾是对人民群众造成的最大的生活安全威胁、最直接的经济损失。自1998年的“三江”洪灾以后,国家对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及其干流和主要支流加大了治理力度,大大提高了大江大河堤防的防洪标准,大中型水利枢纽在防洪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2010年长江防洪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科学调度,极大地降低了洪水灾害的损失。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和黄河调水调沙,有效的缓解了黄河防洪的压力。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批骨干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大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力度,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是发展民生水利的主要措施和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2.2坚持民生优先,必须守护“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类资源严重匮乏。由此引起的资源矛盾日益凸现,水资源紧张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极大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作为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成为越用越少且不可替代的资源。在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方面,水资源配置布局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协调加快了水利改革发展。在我国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上西部和北部属于半干旱地区,时间分布上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其他季节则干旱少雨。要着力的解决人民的水利问题,治水兴水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加快水利工程基础公共服务,促进水利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能让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优先领域,水利建设投资优先投向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水利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国计民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

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坚持把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作为群众安置和救灾工作重中之重。坚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防洪调度最高原则,坚持把受洪水威胁地区人员安全转移作为防洪预案重点,坚持把维护人民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放在水利管理和改革突出位置,保障群众在用水结构调整、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移民安置、城乡供水保障。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2.3坚持民生优先,必须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食品安全是我国的治国安邦的大事,特别是粮食生产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群众的温饱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政策方面的改革和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也使得人们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有所忽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排灌设施年久失修、损毁现象日益严重。2009年云南、贵州等地大旱,2010年入冬以来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干旱,农作物灌溉及人畜饮水严重困难,甚至部分城市出现供水形势紧张的局面。2011年1月,温家宝总理到河南等地视察灾情,与当地干部、农民交谈时,对加强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资源有效利用等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建设现代节水农业。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心,水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实施水资源严格的管理制度。我们相信在水利改革中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岳.关于加强、保障、改善民生水利的几点认识[J].水利发展研究,2010,10(4):22-29.

[2]陈雷.发展水利改善民生[J].中国水利,2008,(6):1-2.

作者:张银门 罗淑娟

上一篇:仿真教学仪器分析论文下一篇:电视新闻制作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