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销贷款税前扣除政策

2024-04-09

核销贷款税前扣除政策(精选8篇)

篇1:核销贷款税前扣除政策

关于延长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

税前扣除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

Circular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Extending the Perio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n the Pre-tax Deduction of Provisions for the Loss of Agriculture-related Loans and Loan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y Financial Enterprises

财税[2011]104号 Cai Shui [2011] No.10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The finance departments(bureaus), office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local taxation bureaus of all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ities specifically designated in the state plan and the finance bureaus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9号)规定的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的政策,继续执行至2013年12月31日。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policy on the pre-tax deduction of provisions for the loss of agriculture-related loans and loans for medium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by financial enterprises which is specified in the Circular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Concerning the Policy on the Pre-tax Deduction of Provisions for the Loss of Agriculture-related Loans and Loan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y Financial Enterprises(Cai Shui [2009] No.99)shall remain in effect until December 31, 2013.请遵照执行。

The Circular is hereby transmitted to you for implementation.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Ministry of Finance;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October 19, 2011

篇2:核销贷款税前扣除政策

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99号

全文有效 成文日期:2009-08-21

字体: 【大】 【中】 【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有关规定,现就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通知如下:

一、金融企业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对其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照以下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

(二)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

(三)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

(四)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

二、本通知所称涉农贷款,是指《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统计的以下贷款:

(一)农户贷款;

(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

本条所称农户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给农户的所有贷款。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

本条所称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给注册地位于农村区域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所有贷款。农村区域,是指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

三、本通知所称中小企业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对年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均不超过2亿元的企业的贷款。

四、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篇3: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的有关规定,现就企业资产损失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政策规定如下:

一、本规定所称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存款损失,坏账损失,贷款损失,股权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被盗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二、企业清查出的现金短缺减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现金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企业将货币性资金存入法定具有吸收存款职能的机构,因该机构依法破产、清算,或者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等原因,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作为存款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企业除贷款类债权外的应收、预付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应收、预付款项,可以作为坏账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其清算财产不足清偿的;

(二)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三)债务人逾期3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已无力清偿债务的;

(四)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或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后,无法追偿的;

(五)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收回的;

(六)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五、企业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实施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贷款类债权,可以作为贷款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并终止法人资格,或者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二)借款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后,确实无力偿还部分或者全部债务,对借款人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四)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

(五)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执行程序终结或终止(中止)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六)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诉诸法律后,经法院调解或经债权人会议通过,与借款人和担保人达成和解协议或重整协议,在借款人和担保人履行完还款义务后,无法追偿的剩余债权;

(七)由于上述(一)至(六)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依法取得抵债资产,抵债金额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八)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一)至(七)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九)银行卡持卡人和担保人由于上述(一)至(七)项原因,未能还清透支款项,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透支款项;

(十)助学贷款逾期后,在金融企业确定的有效追索期限内,依法处置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并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十一)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类债权;

(十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六、企业的股权投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股权投资,可以作为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二)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三)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

(四)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五)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七、对企业盘亏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盘亏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八、对企业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毁损、报废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九、对企业被盗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被盗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被盗等原因不得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与存货损失一起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一、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已经扣除的资产损失,在以后纳税年度全部或者部分收回时,其收回部分应当作为收入计入收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十二、企业境内、境外营业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分开核算,对境外营业机构由于发生资产损失而产生的亏损,不得在计算境内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三、企业对其扣除的各项资产损失,应当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机构的技术鉴定证明等。

十四、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篇4:核销贷款税前扣除政策

一、出包工程没有取得发票的可按合同总额的10%预提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二条第(一)款明确,出包工程未最终办理结算而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在证明资料充分的前提下,其发票不足金额可以预提,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

二、公共配套设施可按预算造价合理预提建造费用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公共配套设施尚未建造或尚未完工的,可按预算造价合理预提建造费用。此类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已在售房合同、协议或广告、模型中明确承诺建造且不可撤销,或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配套建造的条件;其中公共配套设施可以按照预算造价来合理预提配套设施建造费用,对于房企来说,实际上可以对串通中介机构对配套设施的预算造价做加大处理,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标。

三、应交未交的报批报建费用、物业完善费用可按规定预提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要求,应向政府上交但尚未上交的报批报建费用、物业完善费用可以按规定预提。物业完善费用是指按规定应由企业承担的物业管理基金、公建维修基金或其他专项基金。

四、计提的银行贷款利息可以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一)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二)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根据上述规定,按合同约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提的利息,企业据实计提的银行贷款利息会计上计入财务费用和应付利息,属于确定的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和负债,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允许税前扣除。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一条也明确,企业的利息支出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一)企业为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而发生的符合税收规定的借款费用,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归集和分配,其中属于财务费用性质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在税前扣除。(二)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的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

五、后付跨期租赁费可以预提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按照以下方法扣除: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未设定是否取得发票是税前扣除的前提条件,且出租方未收租金,无须开具发票,因此,后付跨期租赁费可以预提费用。

六、固定资产未取得全额发票可暂按合同金额计提折旧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

七、预提土地增值税没有实际缴纳不能税前扣除

(一)预提土地增值税,是房企财务会计账务处理惯例。从企业财税实务处理角度看,房地产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从谨慎的角度出发,一般会先概算出整体项目土地增值税之后,确定税负率,再根据当期结转收入计算预提土地增值税,并计入当期损益。这部分计提的税金就会反映到会计报表中的应缴未缴数额当中。开发商报表预提土地增值税所计算出的土地增值税,属于按照会计上配比和谨慎性原则进行预提。但是,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需要作相应的纳税调整。

(二)预提土地增值税,如果并没有实际缴纳,是不能税前扣除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发生的期间费用、已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准予当期按规定扣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当期计提的土地增值税,在税法规定的限缴期内缴纳的,可以税前扣除。预提但不实际缴纳的土地增值税,不得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会计上可以或有事项处理,但税法上是不承认或有事项的,企业所得税法只确认实际发生的支出。主管税务机关对已提未缴纳的土地增值税部分,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作纳税调整,即调整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三)预提已缴的土地增值税,允许在税前扣除。根据上述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清算前,按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预缴的土地增值税,属于房地产企业发生的税金,预缴的土地增值税可在预缴年度税前扣除。

八、以其他预提方式发生的费用均不得税前扣除

一般而言,计提的预提费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如预提坏账损失、预提保险费、预提租金、预提修理费用、预提产品销售业务费等等。但是,税法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提取准备金或其他预提方式发生的费用均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提费用,除以上六种税法另有规定的情形外,均不得在税前扣除。对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预提费用,虽然行业财务会计制度允许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纳税人需要在申报纳税时应作纳税调整,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以规避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篇5: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

一、工资薪金支出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税前扣除。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上述规定:

一是允许税前扣除的,必须是企业实际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作为税前扣除项目的工资薪金支出,应该是企业已经实际支付给其职工的那部分工资薪金支出,尚未支付的应付工资,不能在其未支付的纳税内扣除,只有等到实际发生后,才准予税前扣除。

二是工资薪金的发放对象必须是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也就是说,只有为企业提供特定劳务,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员工,才能作为企业工资薪金的支付对象,企业因此而发生的支出是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的,是企业取得收入的必要与正常的支出。

三是工资薪金支出标准应该限于合理的范围和幅度。一般而言,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总额应与职工提供的劳务总量大体相当。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规定,“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⒈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⒉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⒊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⒋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⒌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四是工资薪金支出不仅可以表现为现金支出,也可以表现为非现金支出。非现金形式的工资薪金支出应按照公允价值折合为现金支出。

二、职工福利费等三项经费支出

(一)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本规定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是计算职工福利费支出的基数为企业实际发放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总额。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规定,“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实际发放的合理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是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2007年底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三是企业职工福利费的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⒉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⒊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四是职工福利费支出应单独核算。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二)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可以凭《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税前列支工会经费。

(三)除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规定,软件生产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支出,可以据实扣除。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8〕9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对国务院已确定的北京、上海、苏州等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的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基本社会保险支出和住房公积金支出

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四、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支出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根据《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 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企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

五、商业保险支出

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主要包括:建筑企业依照《建筑法》有关规定,为从事高危作业的职工办理的意外伤害保险;煤矿企业依照《煤炭法》有关规定,为煤矿井下作业职工办理的意外伤害保险等。

六、财产保险支出

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财产”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类财产。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财产保险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七、借款费用支出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可以通过对资产进行折旧、摊销、结转成本等方式间接在税前扣除。

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并依照税收规定扣除。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一是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二是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

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规定,金融企业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比例不超过5;1;其他企业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比例不超过2;1。

八、业务招待费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企业对业务招待费进行纳税调整时,需要分三步操作:

第一步,就企业实际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或者无法证明其真实性的业务招待费,全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步,就企业实际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总额的40%,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步,就企业实际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总额的60%,与销售(营业)收入的5‰进行比较,如果大于销售(营业)收入的5‰,则应当就大于的部分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举例说明。甲公司2008发生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30万元,当年按税法规定确认的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甲公司2008年业务招待费纳税调整额计算如下:

第一步,调增业务招待费实际发生额的40%,即12万元(30×40%);

第二步,计算税前扣除限额,即2000×5‰=10(万元)

第三步,比较实际发生额的60%与销售(营业)收入的5‰部分大小。实际发生额的60%为18万元,而销售(营业)收入的5‰为10万元,所以税前扣除限额仅为10万元,应纳税调增8万元(18-10)。

综合来看,业务招待费合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2+8=20(万元)。

九、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值得注意的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税前扣除,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条件的具体内容有待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目前仍按原税前扣除办法要求,对于广告费需要通过媒体发布、实际支付且取得专用发票。考虑到某些行业的特殊性,特殊行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列支比例可能突破15%的限制,总局正在调查制定之中。

十、劳动保护支出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

劳动保护支出,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必须是确因工作需要发生的支出,如果企业发生的所谓劳动保护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二是为其雇员配备或提供,而不是为其他与其没有任何劳动关系的人配备或提供劳动保护用品。

三是限于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等非现金支出。如果以劳动保护的名义向雇员发放现金,则不允许税前扣除。

十一、汇兑损失

除已经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以及与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相关的部分外,企业在货币交易中,以及纳税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准予扣除。

十二、专项资金支出

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不得扣除。

本条规定应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是必须有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专门规定。依照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外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提取的专项资金,不得税前扣除。

二是提取的专项资金应限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用途。

十三、租赁费支出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按照以下方法扣除:

一是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

二是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

尽管条例中提到租赁费只指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但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其他租赁费,如租入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生物资产等发生的租赁费仍可以按规定税前扣除。

十四、公益性捐赠支出

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在其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另外,根据国发〔2008〕21号文件规定,自2008年5月12日起,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四川汶川灾区的捐赠支出,准予在税前全额扣除。还有就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捐赠准予全额扣除。

本条规定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允许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必须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转赠,企业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得税前扣除。

二是捐赠支出的用途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用途。

三是允许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得超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计算出的利润总额的12%。但向四川汶川灾区的捐赠支出除外。

十五、不准予扣除的项目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项目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

(一)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二)企业所得税税款。

(三)税收滞纳金。

(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但企业因经济违约支付的违约金支出可以税前扣除,如支付的银行罚息可以税前扣除。

(五)非公益性捐赠支出。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也不得税前扣除。

(六)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

(七)未经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核定的准备金支出。如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均不得税前扣除。

(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除上述项目外,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企业特别纳税调整加收的利息,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设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均不得在税前扣除。

十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税前扣除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

本条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正确理解:

一是税收上讲的固定资产,是指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二是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按以下方法确定。⒈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⒉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⒊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⒋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⒌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⒍改建的固定资产,除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外,以改建过程中发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计税基础。

三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除符合税收特殊规定外,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准予税前扣除。业应当自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以及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实施条例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四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除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应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⒈房屋、建筑物,为20年;⒉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⒊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⒋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⒌电子设备,为3年。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规定,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可适当缩短,最短可为3年。

五是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⒈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⒉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⒊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⒋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⒌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⒍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⒎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

十七、无形资产摊销的税前扣除

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本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正确理解:

一是税收上讲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二是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按以下方面确定:⒈外购的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⒉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⒊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三是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税前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外购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准予扣除。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规定,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四是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不得税前扣除,其主要内容包括:⒈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无形资产;⒉自创商誉;⒊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⒋其他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

十八、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的税前扣除

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⒈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⒉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⒊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⒋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本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理解:

一是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

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改建的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除上述规定外,应当适当延长折旧年限。

二是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⒈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⒉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三是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十九、销售或使用的存货成本的税前扣除

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按照规定计算的存货成本,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本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理解:

一是税收上讲的存货,是指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者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二是存货的成本应按以下方法确定:⒈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⒉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⒊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以产出或者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为成本。

三是销售或使用的存货成本结转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

二十、弥补亏损的税收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所称的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企业纳税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结转,用以后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篇6: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优惠政策

个人将其所得向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可以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准予扣除的部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必须是向中国境内的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一级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必须通过中国境内的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组织进行,不得直接捐赠;

3、除特殊规定外,捐赠金额不超过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30%。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

另外,下列公益性捐赠、救济可以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向老年活动机构、教育事业的捐赠;向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捐赠;向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用于公益性、救济性的捐赠。(国税发【2000】24号)

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财税【2006】68号)

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财税 【2006】66号)

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财税【2006】 67号)

个人对下列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门,准予税前扣除:

纳税人将其应纳税所得通过光华科技基金会向教育、民政部门以及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个人在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税前扣除。(国税函 【2001】 164号)

纳税人向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国税函 【2001】 214号)

纳税人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国税函 【2002】 973号)

纳税人通过中国光彩事业住进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

(国税函 【2003】 78号)

纳税人通过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国家指定的宣传文化事业单位的捐赠(国税函 【2002】 890号)

纳税人向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并用于法律援助事业的捐赠,向中华环保基金会的捐赠和通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捐赠(国税函 【2003】 722 号、762号、763号)

纳税人通过阎宝航教育基金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国税函 【2004】341号)

对纳税人通过香江救济基金会的公益、救济行捐赠。(国税函 【2006】324号

对纳税人通过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国税函 【2006】 326号)

通过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和中国公安英烈基金会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财税【2006】73号)

对纳税人向中国高级检察官教育基金会的捐赠(国税函

【2005】 952号)

向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的捐赠(国税函 【2005】 953号)

通过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中远慈善基金会、张学良基金会、周培源基金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等16家单位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财税【2007】112号)

对纳税人通过中国禁毒基金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国税函 【2006】 1253号)

篇7:核销贷款税前扣除政策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辅导材料

第一部分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规定

2009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下发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财税[2009]5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以下简称国税发[2009]88号),对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政策及管理要求进行了明确。市局结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规定,下发了《北京市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京国税发[2009]117号),明确了我市对资产损失的审批权限、审批时限及管理要求等内容。现结合上述政策规定就资产损失审批问题介绍如下:

一、资产和资产损失的概念

(一)资产的概念

按照国税发[2009]88号第二条的规定,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等货币资产,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二)资产损失的概念

按照财税[2009]57号的规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存款损失,坏账损失,贷款损失,股权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被盗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二、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总体要求

(一)企业发生的上述资产损失,应在按税收规定实际确认或者实际发生的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扣除。

因各类原因导致资产损失未能在发生当年准确计算并按期扣除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可追补确认在损失发生的年度税前扣除,并相应调整该资产损失发生年度的应纳所得税额。调整后计算的多缴税额,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退税,或者抵顶企业当期应纳税款。

(二)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须经有关税务机关审批的,应在规定时间内按程序及时申报和审批。

三、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

(一)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范围

1、资产损失按税务管理方式不同的分类

企业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按税务管理方式可分为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

2、自行计算扣除资产损失包括的范围

下列资产损失,属于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

(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存货发生的资产损失;

(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5)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证券交易场所、银行间市场买卖债券、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6)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确认不需经税务机关审批的其他资产损失。

3、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

(1)除上述自行计算扣除资产损失以外的资产损失,属于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 除的资产损失。

(2)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凡无法准确辨别是否属于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可向税务机关提出审批申请。

(二)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方法和审批权限

1、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方法

税务机关对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是对纳税人按规定提供的申报材料与法定条件进行符合性审查。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不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直接向有权审批税务机关申请。

2、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权限

(1)企业因国务院决定事项所形成的资产损失,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资产损失的具体审批事项后,报北京市国家税务局负责审批。

(2)除上述规定外的其他资产损失由各区、县(地区)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负责审批。对于单笔审批金额在5亿元以上的资产损失报市局备案。

(3)企业捆绑资产所发生的损失,由企业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审批。(4)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以下简称《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其发生的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应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并出具证明后,再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三)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时限

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应对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申请即报即批。作出审批决定的时限为:

1、由北京市国家税务局负责审批的,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

2、负责审批资产损失的税务机关,作出审批决定的时限为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因情况复杂需要核实,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做出审批决定的,经本级税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期限,但延期期限不得超过30天。同时,应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四)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受理时限

税务机关受理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审批申请的截止日为本年度终了后第45日。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申请审批的,经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请。

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资产损失时,应按国税发[2009]88号的规定报送相关证据材料,并提交加盖本单位公章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书和《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表》各一份。

(五)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后续管理要求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在企业自行计算扣除或者按照审批权限由有关税务机关按照规定进行审批扣除后,应由企业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实地核查确认追踪管理。各级税务机关应将资产损失审批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体系,根据本办法的要求,规范程序,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资产损失的确认证据

(一)自行计算扣除资产损失的证据

企业发生属于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应按照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要求,做好资产损失的确认工作,并保留好有关资产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及内部审批证明等证据,以备税务机关日常检查。

(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的证据 企业按规定向税务机关报送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申请时,均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1、外部证据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依法出具的与本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

(1)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者裁定;

(2)公安机关的立案结案证明、回复;

(3)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4)企业的破产清算公告或清偿文件;(5)行政机关的公文;

(6)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7)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8)经济仲裁机构的仲裁文书;

(9)保险公司对投保资产出具的出险调查单、理赔计算单等;(10)符合法律条件的其他证据。

2、企业内部证据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 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对各项资产发生毁损、报废、盘亏、死亡、变质等内部证明或承担责任的声明,主要包括:

(1)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2)资产盘点表;

(3)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

(4)企业内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数额较大、影响较大的资产损失项目,应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参加鉴定和论证);

(5)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6)对责任人由于经营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7)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特定事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声明。

五、现金等货币资产损失的认定

企业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银行存款损失和应收(预付)账款损失等。

(一)现金损失的认定

企业清查出的现金短缺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确认为现金损失。现金损失确认应提供以下证据:

1、现金保管人确认的现金盘点表(包括倒推至基准日的记录);

2、现金保管人对于短款的说明及相关核准文件;

3、对责任人由于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

4、涉及刑事犯罪的,应提供司法机关的涉案材料。

(二)存款损失的认定

企业将货币性资金存入法定具有吸收存款职能的机构,因该机构依法破产、清算,或者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等原因,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确认为存款损失。存款损失应提供以下相关证据:

1、企业存款的原始凭据;

2、法定具有吸收存款职能的机构破产、清算的法律文件;

3、政府责令停业、关闭文件等外部证据;

4、清算后剩余资产分配的文件。

(三)坏账损失的认定

1、坏账损失的认定条件 企业除贷款类债权外的应收、预付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应收、预付款项,可以作为坏账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其清算财产不足清偿的;

(2)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3)债务人逾期3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已无力清偿债务的;(4)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或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后,无法追偿的;(5)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收回的;(6)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2、坏账损失应提供的证据

(1)企业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符合坏账损失条件的,申请坏账损失税前扣除,应提供下列相关依据:

①法院的破产公告和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

②法院的败诉判决书、裁决书,或者胜诉但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执行的法律文书; ③工商部门的注销、吊销证明;

④政府部门有关撤销、责令关闭的行政决定文件; ⑤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死亡、失踪证明;

⑥逾期三年以上及已无力清偿债务的确凿证明; ⑦与债务人的债务重组协议及其相关证明; ⑧其他相关证明。

(2)逾期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中,单笔数额在2万元(含)以下、不足以弥补清收成本的,由企业做出专项说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损失。

(3)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企业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确认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三年亏损或连续停止经营三年以上的,并能认定三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可以认定为损失。

六、非货币资产损失的认定

(一)非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的内容

企业非货币资产损失包括存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在建工程损失、生物资产损失等。

(二)存货损失的认定

存货损失包括存货因盘亏、报废、毁损、变质和被盗而发生的损失,具体认定标准及条件如下:

1、存货盘亏损失的认定

存货盘亏损失,其盘亏金额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损失:(1)存货盘点表;

(2)存货保管人对于盘亏的情况说明;

(3)盘亏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包括相关入库手续、相同相近存货采购发票价格或其他确定依据);

(4)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人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2、存货报废、毁损和变质损失的认定 存货报废、毁损和变质损失,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相关证据认定损失:

(1)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小(占企业同类存货10%以下、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增加亏损10%以下、或10万元以下。下同)的存货,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

(2)单项或批量金额超过上述规定标准的较大存货,应取得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或者具有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定证明;

(3)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4)企业内部关于存货报废、毁损、变质情况说明及审批文件;(5)残值情况说明;

(6)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3、存货被盗损失的认定 存货被盗损失,其账面价值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损失:

(1)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2)涉及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3)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4、工程物资发生损失的,比照本办法存货损失的规定进行认定。

5、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被盗等原因不得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与存货损失一起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固定资产损失的认定

1、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的认定

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其账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确认损失:

(1)固定资产盘点表;

(2)盘亏、丢失情况说明,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盘亏、丢失,企业应逐项 作出专项说明,并出具具有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定证明;

(3)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内部核准文件等。2、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的认定

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其账面净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相关证据认定损失:

(1)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证明;

(2)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小的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可由企业逐项做出说明,并出具内部有关技术部门的技术鉴定证明;

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报废、毁损,企业应逐项做出专项说明,并出具专业技术鉴定机构的鉴定报告,也可以同时附送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

(3)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当有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车辆报损证明,房管部门的房屋拆除证明,锅炉、电梯等安检部门的检验报告等;

(4)企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5)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3、固定资产被盗损失的认定 固定资产被盗损失,其账面净值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损失:

(1)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2)涉及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3)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三)在建工程损失的认定

1、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损失的认定

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损失,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损失:

(1)国家明令停建项目的文件;

(2)有关政府部门出具的工程停建、拆除文件;

(3)企业对报废、废弃的在建工程项目出具的鉴定意见和原因说明及核批文件,单项数额较大的在建工程项目报废,应当有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4)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的确定依据。

2、在建工程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损失的认定 在建工程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损失,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损失:

(1)有关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证明;

(2)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理赔说明;

(3)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人赔偿说明和核准文件。

(四)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的认定 1、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的认定 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其账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确认损失:

(1)生产性生物资产盘点表;

(2)盘亏情况说明,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企业应逐项做出专项说明;

(3)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内部核准文件等。

2、因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的认定

因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其账面净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相关证据认定损失:

(1)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证明;

(2)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企业应逐项做出专项说明,并出具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3)因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生产性生物资产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应当有相关职能 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林业部门出具的森林病虫害证明、卫生防疫部门出具的疫情证明、消防部门出具的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等;

(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5)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3、因被盗伐、被盗、丢失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的认定

对被盗伐、被盗、丢失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其账面净值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损失:

(1)生产性生物资产被盗后,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或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2)涉及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3)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五)抵押资产损失的认定

企业由于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使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其账面净值大于变卖价值的差额部分,依据拍卖或变卖证明,认定为资产损失。

七、投资损失的认定

企业投资损失包括债权性投资损失和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

(一)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的概念

1、债权性投资。参照《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债权性投资是指需要债务人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或者需要以其他具有支付利息性质的方式予以补偿的投资。

2、权益性投资

参照《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权益性投资是指企业投出的不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拥有所有权的投资。

(二)债权性投资损失的认定 债权性投资损失包括贷款损失、委托贷款损失、银行卡透支款项以及相关的已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他应收款项损失、助学贷款损失等损失。

1、贷款损失的认定

国家规定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符合坏账损失条件的债权投资,依据下列相关证据认定为贷款损失:

(1)债务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并终止法人资格,企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债务人和担保人破产、关闭、解散证明、撤销文件、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2)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宣告失踪或者死亡,企业依法对其资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债务人和担保人债务人死亡失踪证明,资产或者遗产清偿证明。

(3)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债务;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的债务,企业对其资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证明,保险赔偿证明、资产清偿证明。

(4)债务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企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债务人和担保人被县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或吊销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5)债务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或下落不明,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企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县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6)债务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资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应提交法院裁定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7)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债务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债务人和担保人均无资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或终止(中止)执行后,企业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应提交法院强制执行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其中终止(中止)执行的,还应按市场公允价估算债务人和担保人的资产,如果其价值不足以清偿属于《破产法》规定的优先 清偿项目,由企业出具专项说明,可将应收债权全额确定为债权损失;如果清偿《破产法》规定的优先清偿项目后仍有结余但不足以清偿所欠债务的,按所欠债务的比例确定企业应收债权的损失金额。

对同一债务人有多项债权的,可以按类推的原则确认债权损失金额。

(8)企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诉诸法律后,因债务人和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或消亡,同时又无其他债务承担人,被法院驳回起诉或裁定免除(或免除部分)债务人责任,或因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权利凭证遗失或法律追溯失效,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应提交法院驳回起诉的证明,或裁定免除债务人责任的判决书、裁定书或民事调解书,或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证明。

(9)债务人由于上述一至八项原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依法取得抵债资产,但仍不足以抵偿相关的债权,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金额,应提交抵债资产接收、抵债金额确定证明和上述一至八项相关的证明。

(10)债务人由于上述一至九项原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依法进行债务重组而发生的损失,应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具有法律效力的债务重组方案。

(11)企业经批准采取打包出售、公开拍卖、招标等市场方式出售、转让股权、债权的,其出售转让价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提交资产处置方案、出售转让合同(或协议)、成交及入账证明、资产账面价值清单。

(12)企业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而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应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或业务监管部门定性证明、损失专项说明。

(13)企业因刑事案件原因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察2年以上仍无法追回的金额,应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公、检、法部门的立案侦察情况或判决书。

(14)金融企业对于余额在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抵押(质押)贷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为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抵押(质押)贷款,经追索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金额,应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追索记录(包括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并由经办人员和负责人签章确认)等。

(15)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应提交国务院批准文件或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文件。

3、委托贷款损失的认定

企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款,接受贷款单位不能按期偿还的,比照上述办法进行处理。

4、银行卡透支款项以及相关的已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他应收款项损失的认定 金融企业符合坏账条件的银行卡透支款项以及相关的已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他应收款项,依据下列相关证据认定损失:

(1)持卡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资产经法定清偿后,未能还清的款项,应提交法院破产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2)持卡人和担保人死亡或依法宣告失踪或者死亡,以其资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款项,应提交死亡或失踪证明和资产或遗产清偿证明。

(3)经诉讼或仲裁并经强制执行程序后,仍无法收回的款项,应提交诉讼判决书或仲裁书和强制执行证明。

(4)持卡人和担保人因经营管理不善、资不抵债,经有关部门批准关闭,被县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吊销营业执照,以其资产清偿后,仍未能还清的款项,应提交有关管理部门批准持卡人关闭的文件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持卡人营业执照的证明。

(5)余额在2万元以下(含2万元),经追索2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款项,应提交追索记录,包括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并由经办人员和负责人签章确认。

5、助学贷款损失的认定

金融企业符合坏账条件的助学贷款,依据下列相关证据认定损失:

(1)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宣告失踪或者死亡,或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劳动能力,无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在依法处置其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及债务人的私有资产,并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未能归还的贷款,应提交债务人死亡或者失踪的宣告,或公安部 门、医院出具的债务人死亡证明;司法部门出具的债务人丧失完全民事能力的证明,或经县以上医院出具的债务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明,以及对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处理和对担保人的追索情况。

(2)经诉讼并经强制执行程序后, 在依法处置其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及债务人的私有资产,并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未能归还的贷款,应提交法院判决书或法院在案件无法继续执行时作出的终结裁定书,以及对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处理和对担保人的追索情况。

(3)贷款逾期后,在企业确定的有效追索期限内,依法处置其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及债务人的私有资产,同时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未能归还的贷款,应提交对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和对担保人的追索情况。

(三)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的认定

1、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的认定条件

企业的股权投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股权投资,可以作为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2)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3)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4)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

(5)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2、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的认定证据

企业符合条件的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应依据下列相关证据认定损失:

(1)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损失的书面声明;(2)有关被投资方破产公告、破产清偿文件;工商部门注销、吊销文件;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终止经营、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

(3)有关资产的成本和价值回收情况说明;(4)被投资方清算剩余资产分配情况的证明。

3、股权(权益)投资损失额的确认

企业的股权(权益)投资当有确凿证据表明已形成资产损失时,应扣除责任人和保险赔款、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后,再确认发生的资产损失。

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

八、其他损失的认定

(一)委托理财损失的认定

企业委托符合法定资格要求的机构进行理财,应按业务实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区分为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并按相关投资确认损失的条件和证据要求申报委托理财损失。

(二)担保损失的认定

企业对外提供与本企业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经清查和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比照本办法应收账款损失进行处理。

与本企业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与本企业投资、融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担保。

企业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的与本企业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还不清贷款而由该担保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申报扣除。

九、不得确认税前扣除的损失

下列股权和债权不得确认为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损失:

(一)债务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不论何种原因,未按期偿还的企业债权;

(二)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借口逃废或者悬空的企业债权;

(三)行政干预逃废或者悬空的企业债权;

(四)企业未向债务人和担保人追偿的债权;

(五)企业发生非经营活动的债权;

(六)国家规定可以从事贷款业务以外的企业因资金直接拆借而发生的损失;

(七)其他不应当核销的企业债权和股权。

十、其他相关规定

(一)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已经扣除的资产损失,在以后纳税年度全部或者部分收回时,其收回部分应当作为收入计入收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企业境内、境外营业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分开核算,对境外营业机构由于发生资产损失而产生的亏损,不得在计算境内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一、相关责任

(一)税务机关应按本办法规定的时间和程序,本着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和方便纳税人的原则,及时受理和审批纳税人申报的资产损失审批事项。非因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受理或审批的,或者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和核实造成审批错误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上一级税务机关应对下一级税务机关每一纳税年度审批的资产损失事项进行抽查监督。

(二)税务机关对企业申请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的审批不改变企业的依法申报责任,企业采用伪造、变造有关资料证明等手段多列多报资产损失,或需要审批而未审批直接税前扣除资产损失造成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因税务机关责任审批或核实错误,造成企业未缴或少缴税款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执行。

(三)税务机关对企业自行申报扣除和经审批扣除的资产损失进行纳税检查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有关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对有确凿证据证明由于不真实、不合法或不合理的证据或估计而造成的税前扣除,应依法进行纳税调整,并区分情况分清责任,按规定对纳税人和有关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或中介机构为纳税人提供虚假证明而税前扣除资产损失,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处理。

十二、政策执行期限

上述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二部分 资产损失审批问题解答

一、政策适用问题

(一)不实行跨地区汇总纳税管理办法的跨地区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如何处理问题

问: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以下简称国税发[2008]28号)的规定,实行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其发生的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应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时,国税发[2008]28号第二条规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等缴纳所得税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范围的企业不适用国税发[2008]28号的规定,未明确其分支机构发生资产损失如何进行审批。

国税发[2009]88号也未明确如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等缴纳所得税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范围的企业,其所属分支机构发生资产损失的审批问题。因此对于我市这类企业的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如何进行审批?

答:经研究,并请示国家税务总局同意,对于我市中、农、工、建四大市级国有商业银行,除工行所属支行的审批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审批外,其他行均由分行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审批。

(二)无形资产损失的审批问题

问:无形资产损失是否需审批,如不审批如何进行税务处理? 答:国税发[2009]88号和财税[2009]57号未将无形资产列入资产或资产损失的范围,也未明确申报无形资产损失应提供何种证据,因此对无形资产损失意见不予审批。对于无形资产损失的税务处理问题已向国家税务总局反映。

(三)银行ATM机短款和假币损失的审批问题

问:银行ATM机短款损失和假币损失,是否属于现金损失?

答:国税发[2009]88号未规定银行ATM机短款和假币损失的报批要求,经研究,在国家税务总局未进一步明确前,暂不对银行ATM机短款和假币损失进行审批。

(四)金融企业代垫诉讼费损失的审批问题 问:金融企业发生的因代垫诉讼费而形成的损失能否审批?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如果能够证明主债权已无法收回,那么相关的代垫诉讼费形成的损失能否税前扣除?

答:金融企业发生的代垫诉讼费作为企业的应收款项,符合国税发[2009]88号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可以作为货币资产损失从税前扣除。企业申报损失时应按照国税发[2009]88号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提供相关证据。

(五)国税发[2009]88号第十八条中“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三年亏损” 等概念的确认问题

国税发[2009]88号第十八条规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企业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确认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三年亏损或连续停止经营三年以上的,并能认定三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可以认定为损失。问题:

1、“债务人已资不抵债”是否从资产负债表来判定?

2、“连续三年亏损”是会计上还是税收上的概念? 答复意见如下:

1、考虑到判断债务人是否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主要是根据其财务状况进行判断,因此“债务人已资不抵债”是从资产负债表来判定。

2、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连续三年亏损”是会计概念的亏损。

(六)国税发[2009]88号第二十一条中“金额较小”、“亏损”和“较大”等概念的确认问题

国税发[2009]88号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小(占企业同类存货10%以下、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增加亏损10%以下、或10万元以下。下同)的存货,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第(二)款规定,单项或批量金额超过上述规定标准的较大存货,应取得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或者具有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定证明;”问题:

1、第(一)款中关于“金额较小”的认定标准是否为满足四项条件中的任意一条即为“金额较小”?

2、第(一)款中的“亏损”指的是会计还是税收的亏损概念?

3、第(二)款中关于“较大存货”的认定标准表述为“超过上述规定标准的较大存货”,是指同时超过上述四项条件,还是超过任一条件即为“较大存货”?

答复意见如下:

1、由于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其“金额较小”的判断标准不完全一致,因此第(一)款中对“金额较小”设定了四项并列条件,企业只要满足四项条件中的任意一项即为“金额较小”。

2、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明确,与“应纳税所得”的概念相对应,第(一)款中的“亏损”是税收的亏损概念。

3、第(二)款中“超过上述规定标准”的较大存货是指同时超过对“金额较小”进行判断的四项条件。

(七)未摊销租入固定资产装修费的审批问题

问:由于房屋不再继续租赁,未摊销完的租入固定资产装修费是否作为资产损失进行审批,如不作为资产损失如何进行税务处理?

答:按照政策规定,租入固定资产装修费应作为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按租赁期限进行摊销。国税发[2009]88号和财税[2009]57号未将长期待摊费用列入资产或资产损失的范围,因此对于未摊销完的租入固定资产装修费不作为资产损失进行审批。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同意,未摊销完的租入固定资产装修费可以按原剩余租赁期限均匀摊销。

(八)无法收回的拆借等其他应收款的审批问题

问:企业无法收回的拆借等其他应收款能否作为资产损失从税前扣除?

答:按照国税发[2009]88号第四十二条第(六)款的规定,国家规定可以从事贷款业务以外的企业因资金直接拆借而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为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损失,因此企业无法收回的因拆借而形成的其他应收款不能作为资产损失从税前扣除。

(九)关于债务重组损失的确认问题

1、因债务重组形成借款损失的处理问题

问:企业之间发生的借款损失,按规定是不能税前扣除的。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豁免这部分借款,债务人按规定确认了收入,那么,债权人在取得债务人有关确认收入的有关凭证后,能否按债务重组确认损失?

答:按照国税发[2009]88号第四十二条第(六)款的规定,国家规定可以从事贷款业务以外的企业因资金直接拆借而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为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损失,因此企业重组资金直接拆借债权而发生的损失不得从税前扣除。

2、因债务重组形成坏账损失的审批证据问题 问:企业申报的坏账损失属于因债务重组造成的应收账款损失,债权人对债务人豁免的部分,是否要求企业提供债务人对这部分豁免部分确认收入的有关凭证?

答:为了加强对因债务重组行为而发生的应收预付账款损失的管理,按照国税发[2009]88号第十六条第(八)款的规定,可要求企业提供证明债务人对豁免部分已确认收入计入纳税所得的有关凭证。

(十)关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判断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属于企业自行申报扣除项目”。在实际中企业折旧年限与税收规定折旧年限存在差异时,是按哪个折旧年限确定?如:税收规定不低于5年,企业按7年,年限是按照5年计算还是按7年计算?

答:《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了各类固定资产的最短折旧年限,当企业的实际折旧年限未低于税法规定的最短折旧年限时按其实际折旧年限计算折旧。因此,国税发[2009]88号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中的“年限”指企业确定的符合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

(十一)关于账面净值的确认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中的“账面净值”是按会计口径确认还是按税收口径确认? 答:国税发[2009]88号中的“账面净值”实质是新法及实施条例中“资产净值”和“财产净值”的概念。按照《实施条例》第七十四的规定,“资产净值”和“财产净值”是指有关资产、财产的计税基础减除已经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等后的余额。

(十二)关于残值与变价收入概念的界定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规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金额为账面净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如取得变价收入,是否以账面净值扣除变价收入等后的余额作为损失?

答: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在建工程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损失等国税发[2008]88号规定需扣除残值后再确认具体损失额的损失,如清理时取得变价收入,变价收入即为残值,其损失额按资产净值扣除变价收入等后的余额计算。

(十三)财务公司违规发放贷款形成损失的审批问题 问:企业财务公司超出贷款范围,违规发放贷款形成的损失能否作为资产损失从税前扣除?

答:企业财务公司超出贷款企业范围,违规向集团外企业发放的贷款实质属于不具有贷款权利的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直接拆借资金,参照国税发[2009]88号第(六)款的规定,经研究,其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为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损失。

(十四)对同一债务人有多项债权的,按类推原则确认债权损失问题

问:对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四条第(七)款“对同一债务人有多项债权的,可以按类推的原则确认债权损失金额”应如何掌握?

答:对同一债务人有多项不能按期偿还债权的,其中一项债权符合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四条第(七)款第1项规定的损失确认条件,其他各项债权可以比照该债权确认为损 失。

(十五)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四条中“一年以上”的确定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四条第(十四)款规定,金融企业对于余额在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抵押(质押)贷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为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抵押(质押)贷款,经追索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金额,应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追索记录(包括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并由经办人员和负责人签章确认)等。其中“一年以上”,是指跨一个纳税年度还是要满12个月?

答:国税发[2009]88号规定追索期在1年以上,是为了保证金融企业对债权进行有效地追偿,减少金融企业的损失,因此“一年以上”是指满12个月。

(十六)对于笔数较多的相同报损事项的审批问题

问:某银行报送的银行卡透支损失近万笔,损失金额为7000余万元,如果逐笔进行审核,在规定时限内审核不完,对于这类笔数较多的相同报损事项,可否选取一定比例的资料进行抽查性审核?

答:按照国税发[2009]88号第六条的规定,资产损失的审核是对纳税人按规定提供的申报材料与法定条件进行的符合性审查。对于银行卡透支损失笔数较多,审核工作量较大的问题市局将进一步向国家税务总局反映,在国家税务总局未明确前,仍应逐笔进行审核。

(十七)关于“终止(中止)”的确认标准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四条第(七)款中:“其中终止(中止)执行的,还应按市场公允价估算债务人和担保人的资产”,应由谁来估算?是由中介还是企业,如何操作?

答:应由中介机构来估算。

问:此外,符合第(七)款的,除提交法院判决书和法院裁定书外,是否还应提供资产清偿证明,如要提供的话,应出具何种资产清偿证明?

答:按照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四条第(七)款的规定,企业应提供资产清偿证明。如法院裁定书中明确了执行中收回的财产额,则可依据法院裁定书作为清偿证明;如果法院裁定书中未明确执行程序中收回的财产额,应由企业(债权人)声明债务人清偿情况,并由法人签字。

(十八)关于股权投资可收回金额的确认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按此条比例计算扣除?另外,请进一步明确“账面余额”的概念。

答:当企业的股权投资的符合财税[2009]57号第六条规定的条件时,如被投资企业尚未清算完,投资企业的投资回收额无法准确确定则可以确认可收回金额。经请示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八条中的股权(权益)投资的“账面余额”是指股权(权益)投资的计税基础。

(十九)股权转让的确认时间问题 问:股权转让时间是以转让合同生效时间确定,还是以股权的权属发生转移登记的时间确定?

答:参照民法的有关规定,股权转让时间以股权的权属发生转移登记的时间确定。(二十)关于委托“法定资格”机构理财的界定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委托符合法定资格要求的机构进行理财„„”,符合法定资格的机构是指什么机构?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否属于符合法定资格的机构?如在非银行或证券的非金融机构委托理财是否视同直接借款不得扣除?

答:“法定资格”按企业的经营范围确定。

(二十一)关于境外投资及境外应收账款造成的资产损失的处理问题 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境内、境外营业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分开核算,对境外营业机构由于发生资产损失而产生的亏损,不得在计算境内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是否可以理解为企业发生的境外损失都不可以在税前扣除?

答:当债务人或被投资企业为境外企业时,其损失的确认证据应与境内企业有所区别,而国税发[2009]88号未对债务人或被投资企业为境外企业而发生的应收预付账款损失、股权投资损失的报送证据资料进行明确。此问题已请示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在国家税务总局未明确前,对因债务人或被投资企业为境外企业而发生的应收预付账款损失、股权投资等损失 暂不审批。

二、审批证据问题

(一)企业存货和固定资产被盗损失证据资料的确认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第二十二条及第二十五条第(一)款均规定,企业应报送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是必须从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都要有吗?

答:企业发生的存货和固定资产被盗损失、均应按照国税发[2009]88号第二十二条及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提供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二)股权转让损失应报送的证据资料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规定股权转让损失属于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方可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但国税发[2009]88号未规定企业申报股权转让损失应提供哪些证据资料,需进一步明确?

答:在国家税务总局未明确前,经研究,为了不影响各区县局对股权转让损失的审批,意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企业报送能证明股权转让损失的转让协议或合同、原始投资协议或合同、相应的收款和付款凭证、成交及入账证明、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损失的书面声明等证据。

(三)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四条中“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资产清偿证明”证据的确认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四条第(五)款规定,债务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或下落不明,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企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收回的债权,应提交县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问题:

1、“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由谁证明?如何证明?

2、“资产清偿证明”指的是什么? 答复意见如下:

1、为降低税务机关和相关审批人员的责任风险,各局对资产损失应严格按照国税发[2009]88号和财税[2009]57号的规定依法审批,国税发[2009]88号和财税[2009]57号要求企业报送的证据资料均应由企业依法报送,不得随意变通。对债务人和担保人“连续两年以上未参加工商年检”的,应要求企业提交县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证明。

2、以企业提交的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及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企业财务负责人关于债务人、担保人资产清偿情况的书面声明作为资产清偿证明。

(四)企业因贷款债权重组而发生损失的证明资料问题

问:国税发[2009]88号第三十四条第(十)款规定,债务人由于上述一至九项原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依法进行债务重组而发生的损失,应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具有法律效力的债务重组方案。问题:

1、“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是否指的是第三十四条

(一)至

(九)项的原因?

2、“具有法律效力的债务重组方案”中何为“具有法律效力”,对该文件是否有出具部门的要求?企业间自行签订的债务重组方案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答复意见如下:

1、“提交损失原因证明材料”指提供符合第三十四条

(一)至

(九)项规定的证据资料。

2、“具有法律效力”是指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债务重组行为。对于需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生效的债务重组行为,需提供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对于不需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债务重组,企业间自行签订的符合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债务重组方案具有法律效力。为证明企业间自行签订的债务重组方案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可要求企业提供具有法定资质的鉴证机构或部门的证明材料。

(五)中介机构对被投资企业出具清算报告公允性的确定问题

问:审批投资损失时,被投资方的清算结果直接影响着投资方损失的大小,但现在一些中介机构为自身利益对被投资方进行清算审计时审核不严格。因此对被投资方中介机构出具的清算报告等资料,在审批时应如何对待?由于不可能实地到被投资方调查了解,作为一种 符合性审查是否可以将被投资方中介机构出具的清算报告等资料作为确定投资方损失的依据?

答:按照国税发[2009]88号的规定,资产损失审批主要是符合性审查,对于审批中发现有疑问但无确凿证据证明其不真实的中介机构报告等资料,可以在审批后作为实地核查的重点内容。

三、实地核查相关问题

(一)实地核查的方法问题

问:按照市局京国税发[2009]117号文件要求,“各局应对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和经税务机关审批扣除的资产损失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做出书面意见”。按照有关规定,企业上报资产损失应在报损资产处置完成之后。因此,实地核查是否只是对企业帐证和处置结果的审核?

答:各局对企业资产损失中有疑点的问题可组织有针对性的检查,实地核查的内容和方法可由各局根据资产损失的类型、金额情况分别予以确定。

(二)实地核查中的异地核查问题

企业的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应提供有关资产的成本和价值回收情况说明,按照审批权限由有关税务机关按照规定进行审批扣除后,应由企业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实地核查确认追踪管理,但是如果被投资企业在北京市以外经营,则进行实地核查就很难执行,目前没有关于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协查的措施及要求,导致这种企业的股权投资损失实际核查确认工作难以执行。企业在外地销毁的存货也存在此问题。

答:对资产损失实地核查中需要异地核查的,待请示国家税务总局后再明确。

(三)对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市局可否从CTAIS系统后台对能反映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项目进行统计,以便各局对纳税人的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情况进行掌握?

篇8: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剖析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 既方便了捐赠人公益性捐赠, 又方便了会计人员进行公益性捐赠核算。纳税人及其会计人员不妨仔细研读企业所得税法, 以从中得到启迪。同时还应当对企业所得税法有较深的认识, 要善于用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来提升企业形象。

1.《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具体含义图示如下:

由此,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比例便由过去的3%迅猛提高到12%, 一方面, 国家通过运用税收杠杆鼓励纳税人进行公益性捐赠, 体现了税收政策的利益导向性;另一方面, 纳税人公益性捐赠既节约了税款, 又提高了社会声誉。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细化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 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 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图示如下:

上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重申了《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的基数确认原则, 进一步明确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的基数已不再是“应纳税所得额”, 可以直接依据会计税前利润进行核算, 同时也不必再考虑调增、调减、会计倒算问题。

3.财税[2008]160号文件的进一步细化规定。《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60号) 规定: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年度利润总额, 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大于零的数额。图示如下:

由此可见, 财税[2008]160号文件明确了可以税前扣除的捐赠途径, 强调了亏损不会因公益性捐赠行为而受益, 国家的税收政策鼓励的是盈利多者应多为社会尽公益之心, 多承担社会之责任。

二、公益性捐赠征管规范化———票据严格管理

1.公益性捐赠资产的价值。财税[2008]160号文件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在接受捐赠时, 捐赠资产的价值, 按以下原则确认: (1) 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 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算; (2) 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 应当以其公允价值计算。捐赠方在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捐赠时, 应当提供注明捐赠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证明, 如果不能提供上述证明, 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不得向其开具公益性捐赠票据。”图示如下:

据此, 纳税人及其会计人员必须注意, 无论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多少, 都应当以公允价值衡量。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前款所称公允价值, 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

据此, 捐赠非货币性资产行为, 在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方面均视为销售和捐赠两笔业务。所以, 捐赠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 亦即市场价格。

2.公益性捐赠票据的开具范围。财税[2008]160号文件规定:本通知第一条所称的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 是指《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 具体范围包括: (1) 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2)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3) 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4) 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这里, 纳税人及其会计人员需要注意的是, 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支出随着《公益事业捐赠法》的修改而发生变化。图示如下:

3.公益性捐赠票据的开具资格。

(1) 受赠者为政府。财税[2008]160号文件规定:“本通知第一条所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第二条所称的国家机关均指县级 (含县级, 下同) 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

这里, 纳税人及其会计人员需注意, 只有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和直属机构才有资格接受捐赠, 同时设区城市的县级区以及县级以上财政局、税务局、审计局、民政局等部门或直属机构也有资格接受捐赠。

(2) 受赠者为公益性社会团体。财税[2008]160号文件规定:“本通知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本通知发布前已经取得和未取得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均应按本通知的规定提出申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7]6号) 停止执行。”

鉴于此, 纳税人及其会计人员必须辨清受赠方有无开具公益性捐赠票据的资格, 否则, 即使是善意捐赠也有可能无端受损。

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限额化———捐赠公益性

1.“赞助”与“公益性捐赠”的区别。对于公益性捐赠,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有明确解释: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 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用于《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那么, 赞助与公益性捐赠有何不同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 (六) 项所称赞助支出, 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支出。

显然, 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其是否以有偿回报自身为目的, 赞助等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汇算时应纳税调增。

2.超限额的公益性捐赠不得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规定了税前扣除的原则: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1) 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2) 企业所得税税款; (3) 税收滞纳金; (4) 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5) 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 (6) 赞助支出; (7) 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8) 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税前列支公益性捐赠金额之所以有限制, 其原因在于企业所得税是主要税收来源之一, 而税收收入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国家行使公共管理职能需要稳定的、不断增长的财力作保障。国家无财将何以治国?为国聚财则更有利于发展公益事业, 民间捐赠且有拾遗补缺之效。当然, 特殊事项将不受12%限制, 可以全额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汇算明晰化研究符合会计实务的需要, 纳税人及其会计人员必须深刻理解相关规定, 探寻合法纳税操作, 以合法纳税、节税。

摘要:本文结合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 聚焦汇算调增调减项, 逐条逐点图示, 揭示公益性捐赠处理之关键点, 多视角对比分析, 透视其精髓所在, 以推进税收征纳和谐化进程。

关键词: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

参考文献

[1].陈淑亭, 王洪涛, 张育辉.企业所得税法一点通.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2].李邢影.折旧会税奥妙深度分析.管理观察, 2009;3

上一篇: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下一篇:八年级历史课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