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2024-05-12

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精选7篇)

篇1: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保障警务辅助人员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警务辅助人员在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中的辅助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警务辅助人员的招录、履行职责、保障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警务辅助人员,是指按照本办法规定由公安机关统一招录并与其建立劳动关系,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挥和监督下辅助履行本办法规定职责的人员,包括治安辅助人员、交通协管员、特勤、文职人员等。

第三条

市和县级市、区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警务辅助人员的统一监督管理,其所属的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警务辅助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

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警务辅助人员的监督管理与保障工作。

第四条

公安机关对警务辅助人员统一录用、统一管理。

对警务辅助人员的管理,遵循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的原则。第五条

警务辅助人员是人民警察的助手,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统一指挥和监督下履行职责,其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后果由公安机关承担。

第六条

警务辅助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警务辅助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受到不法侵害的,依法追究侵害人的法律责任。第七条

警务辅助人员工资福利、装备配置及其日常管理等所需经费由财政部门按照财政体制予以全额保障。

第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警务辅助人员监督制度,对警务辅助人员履行职责进行监督。

第九条

警务辅助人员履行职责,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于警务辅助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权投诉和举报。

第二章

职责、纪律和权利

第十条

警务辅助人员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挥和监督下,按照相应岗位辅助履行下列职责:

(一)治安巡逻检查、卡口值守、接处警、维持大型公共活动以及突发案(事)件现场秩序、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扭送、纠纷调解、治安宣传教育等警务活动;

(二)疏导交通,劝阻、查纠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维护交通事故现场秩序,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警务活动;

(三)社区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养犬管理等公安行政管理活动;

(四)信息采集、数据统计、文字记录等警务活动;

(五)专业技术、后勤等警务保障活动;

(六)公安机关确认的其他辅助性警务活动。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不得安排警务辅助人员辅助履行下列警务活动: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警务活动;

(二)案(事)件的侦查取证、技术鉴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三)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的决定;

(四)刑事强制措施的决定;

(五)公安机关确认的不得辅助履行的其它警务活动。第十二条

警务辅助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遵守公安机关规章制度;

(二)保守国家秘密和警务工作秘密;

(三)服从公安机关的管理,听从人民警察的指挥,不得超越职责范围履行警务活动;

(四)文明执勤,恪尽职守,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尊重社会风俗习惯。第十三条

警务辅助人员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二)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三)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

(四)对本单位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依法提出申诉和控告;

(六)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章

第十四条

警务辅助人员的招录计划和招录名额由公安机关提出,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审核确认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警务辅助人员的招录由公安机关统一组织,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第十五条

警务辅助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和履行职责的能力;

(四)具备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从事警务辅助工作:

(一)曾受刑事处罚的;

(二)曾受行政拘留、劳动教养的;

(三)曾因违反警务辅助人员相关管理规定,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第十六条

警务辅助人员的招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的方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公安机关在招录特定岗位警务辅助人员时,可以优先录用退伍军人。第十七条

警务辅助人员招录应当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程序;采取其他方式聘用特殊岗位警务辅助人员的,应当明确并公示聘用条件和程序,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与录用的警务辅助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章

培训、考核与保障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对警务辅助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的,方可安排其履行相应岗位职责。

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对警务辅助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对警务辅助人员的工作绩效、遵章守纪、教育培训等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对警务辅助人员奖惩的主要依据。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警务辅助人员实行层级晋升。

警务辅助人员层级根据其从事警务辅助工作年限、考核结果等情况确定。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警务辅助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警务辅助人员工资福利细则,设立岗位标准和调整机制。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为警务辅助人员办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为警务辅助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

第二十四条

警务辅助人员因工受伤、致残的,根据受伤程度、伤残等级享受法律规定的受伤、伤残待遇。

警务辅助人员因公牺牲、因工死亡或者病故的,其近亲属享受法律规定的抚恤和待遇。

第二十五条

具备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设立警务辅助人员抚恤资金,用于补助因训练、执勤以及抢险救灾等受伤、致残的警务辅助人员和死亡的警务辅助人员的近亲属。

公安机关可以视岗位的危险性或者特殊性,为警务辅助人员投保适当的商业险。

第二十六条

警务辅助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统一着警务辅助人员服装,其服装样式、标识由市公安局规定。

警务辅助人员的服装样式、标识应当区别于人民警察。第二十七条

经市公安局批准,警务辅助人员可以根据工作岗位配置和使用必要的装备,但不得持有或者使用武器、警械等警用装备。

第二十八条

警务辅助人员离职时应当将配发的服装、标识以及装备等归还公安机关。

第五章

责任与处分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反本办法有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规定的,由上级主管机关或者其所在单位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警务辅助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规定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尚不构成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分。

警务辅助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

对警务辅助人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警务辅助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处分的,公安机关应当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警务辅助人员本人,警务辅助人员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警务辅助人员对县级市、区公安机关的处分决定不服的有权向市公安局申诉。

第六章

第三十二条

市公安局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篇2: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警务和城管辅助人员管理,保障警务和城管辅助人员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警务和城管辅助人员(以下简称辅助人员)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辅助人员,是指公安机关、城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采取购买劳务服务等方式招用的,在公安机关、城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指挥和监督下,履行本办法规定职责的人员。

第四条

公安机关、城管部门分别负责警务辅助人员、城管辅助人员的管理。

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辅助人员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辅助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二)品行良好;

(三)履行职责所需的身体条件和工作能力;

(四)拟任岗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明。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招用为辅助人员:

(一)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涉嫌违法犯罪尚未查清的;

(二)曾被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强制戒毒、行政拘留的;

(三)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除公职的;

法行为;

(四)收集并及时反映管理区域单位、个人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五)城管部门的信息采集、数据统计、文字记录、视频巡查等;

(六)城管部门安排的其他城市管理辅助工作。第九条

辅助人员不得从事以下工作:

(一)未经本部门授权的涉及秘密的工作;

(二)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措施等行政执法工作;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应当由人民警察、城管执法人员担任的其他工作。

警务辅助人员还不得从事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侦查取证,不得执行刑事强制措施,不得审讯违法犯罪嫌疑人。

第十条

辅助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履行职责,贻误工作;

(二)拒不执行命令;

(三)泄露国家机密和工作秘密;

(四)体罚、虐待相对人;

(五)使用武器、警械;

(六)索取、收受贿赂;

(七)工作时间饮酒;

(八)参与与履行职责有关的经营活动或者利用工作之便购买商品、接受服务;

前款规定的所需经费,其标准由公安机关、城管部门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

辅助人员工资实行动态调整。工资调整根据其从事辅助工作年限、考核结果等情况确定。

第十七条

辅助人员因工伤残、死亡的,依法享受工伤待遇。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城管部门可以为辅助人员投保与其岗位危险性或者特殊性相适应的商业险。

第十九条

辅助人员应当配发统一的工作证件、服装。辅助人员可以根据工作岗位配置和使用必要的防护装备。辅助人员离职时,为其配发的工作证件、服装、标识以及装备等应当收回。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城管部门应当建立辅助人员的信息资料档案,并建立下列管理制度:

(一)政治业务学习和培训制度;

(二)岗位责任制和考核考勤制度;

(三)交接班和检查制度;

(四)工作情况记录和请示报告制度;

(五)涉案财物收缴登记和上交制度;

(六)保密制度;

(七)级别晋升制度;

(八)奖惩制度;

(九)联合协作制度。

第二十一条

篇3: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1 兰州市停车总体现状分析

兰州市总面积1.31万km2, 其中市区面积1 631.6km2, 建成区面积163km2。总人口314万人, 预计到2010年, 兰州市市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78万人, 城市实际居住人口194万, 居住用地达到38.27km2, 占建设用地的24.06%, 人均居住用地达到19.73m2。 根据兰州市现状机动车调查结果, 目前, 兰州市共登记注册机动车超过24万辆, 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2%, 其中轿车超过了10万辆, 其增长速率达到了28%的惊人速度。在兰州市人民政府修订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规划市区范围内, 对兰州市的停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兰州市现有停车设施700个左右, 停车泊位25 300个左右。而据测算, 截止2009年底, 兰州市需求泊位数超过60 000个标准泊位, 显然停车供需的缺口较大。虽然近几年停车泊位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仍不及机动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 通过对现状调查数据的分析, 可以看出, 兰州市停车现状存在的问题。

1) 从泊位供应的总量来看, 泊位供应尚不能满足停车需求。在城关中心区, 现有泊位1万个, 而需求约为3.2万个。

2) 社会公共类泊位供应结构不合理, 临时路边停车泊位比例大, 专门的公共停车泊位规模小。

3) 停车管理较混乱, 停车政策法规体系尚待完善。

4) 机动车违章停车较为严重, 路内停车调查表明, 违章率达到了19.6%。违章停车行为会严重干扰停车秩序和动态交通的正常运行, 给交通管理部门带来极大的工作量。

5) 部分建筑物未按标准配备足够的停车泊位, 且泊位挪作他用现象严重或管理不足。

6) 建筑物配建指标标准偏低。目前, 兰州市实行的是1988年建设部、公安部颁布的标准, 已不适应兰州现状的要求。

2 兰州市重点区域立体停车库辅助交通系统实施规划

2.1 辅助交通系统实施规划目标

充分节约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 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推动城市停车科技产业的发展, 加快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 有效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 改善城市交通秩序及城市环境质量。

2.2 辅助交通系统现状调查

为了正确、深入地了解兰州市区目前停车库现状, 找出机械停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以便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近期实施规划方案, 并提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建议, 有必要对研究范围内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经过详细调查,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及兰州交通大学相关研究人员陆化普等研究了兰州市总体停车需求分布[4], 绘制出由不同颜色代表的需求泊位密度图, 如图1所示。

3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类型及优势[5]

3.1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类型及特点

目前, 立体车库主要有:升降横移式、巷道堆垛式、垂直提升式、垂直循环式、箱型水平循环式、圆形水平循环式。目前最常用的是升降横移式。

3.1.1 升降横移式

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采用模块化设计, 每单元可设计成两层、三层、四层、五层、地坑式等多种形式, 车位数从几个到上百个。此立体车库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停车场, 配置灵活, 造价较低。

系统特点:节省占地, 配置灵活, 建设周期短;价格低, 消防、外装修、土建地基等投资少;可采用自动控制, 构造简单, 安全可靠;存取车迅速, 等候时间短;运行平稳, 工作噪声低;适用于商业、机关、住宅小区配套停车场的使用。

安全装置:防坠装置, 光电传感器、限位保护器、急停开关等。

3.1.2 巷道堆垛式

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采用堆垛机作为存取车辆的工具, 所有车辆均由堆垛机进行存取, 因此, 对堆垛机的技术要求较高, 单台堆垛机成本较高, 所以, 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适用于车位数需求较多的客户使用。

3.1.3 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

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类似于电梯的工作原理, 在提升机的两侧布置车位, 一般地面需一个汽车旋转台, 可省去司机调头。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一般高度较高 (几十米) , 对设备的安全性, 加工安装精度等要求都很高, 因此造价较高, 但占地却最小。

3.1.4 垂直循环式

系统特点:占地少, 两个泊位面积可停6~10辆车;外装修可只加顶棚, 消防可利用消防栓;价格低, 地基、外装修、消防等投资少, 建设周期短;可采用自动控制, 运行安全可靠。

3.2 机械式立体车库的优势

立体车库与传统的自然地上、地下车库相比, 显示出许多优越性。首先, 机械车库具有突出的节地优势。以往的地下车库由于要留出足够的行车通道, 平均一辆车就要占据40m2的面积, 而如果采用双层机械车库, 可使地面的使用率提高80%~90%, 如果采用地上多层 (21层) 立体式车库, 50m2的土地面积上便可存放40辆车, 这可以大大地节省有限的土地资源, 并节省土地建设开发成本。

立体车库与地下车库相比可更加有效地保证人身和车辆的安全, 人在车库内或车不停准位置, 电子控制的整个设备便不会运转。立体机械车库从管理上可以做到彻底的人车分流。

在地下车库中采用立体机械存车, 还可以节约采暖通风设施的运行时间, 因此, 运行中的耗电量比工人管理的地下车库低得多。立体车库一般不做成套系统, 而是以单台集装而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用地少、可化整为零的优势, 在住宅区的每个组团中或每栋楼下都可以随机设立机械停车楼。这对眼下车库短缺的小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提供了方便条件。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乱停乱放的问题。

4 兰州市重点区域立体停车库辅助交通系统详细实施规划

对于机械式立体车库的建设首先是它的选址问题, 立体车库选址主要是考虑充分利用已有或即将建设的建筑设施, 对其进行改造, 如大楼地下室、人防工程等;毗邻主干道与主要商业繁华区接壤, 便于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缓解区域道路交通压力;结合居民社区分布, 构成车库白天与夜间的综合运用模式, 充分发挥立体车库服务于社会的价值;便于利用已有的水、电设施, 降低成本, 节约投资, 缩短建设周期。本次规划拟定兰州市重点区域近期划建设机械式立体车库24个, 泊位数4 600个, 兰州市重点区域各区规划点位数, 如表1所示。

4.1 兰州市重点区域立体停车库辅助交通系统详细实施规划建设周期

根据选型优化的原则, 近期规划的24个点位中, 确定21 个为升降横移式立体停车库、2个巷道堆垛式立体停车库和1个垂直升降式立体停车库。可规划分3年完成各规划点位的建设, 拟定在第一年 (2009) 修建9个立体停车库, 停车泊位数可达1 800个以上;第二年 (2010) 修建8个, 停车泊位数可达1 400个以上;第三年 (2011) 修建7个, 停车泊位数可到1 450个以上。这样可以大幅度的调整停车特征比例, 使兰州市停车难的问题在解决了眼前利益的同时, 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下为近期兰州市重点区域实施规划修建的立体停车库, 如表2所示。

5 兰州市重点区域实施规划修建立体停车库的操作方法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规划必须符合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规划和公共停车场规划的要求, 规划点位的布局应与城市风貌、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 满足社会经济、土地开发利用、道路交通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多目标的要求。在兰州市对立体车库的建设, 应该采取“谁投资, 谁收益, 政府监管, 服务社会”的社会公共资源项目开发思路, 对投资主体应该根据兰州市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待, 鼓励外资。投资主体可以是法人单位, 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 在具体操作中, 政府可以给予资金支持, 比如, 免息贷款、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借鉴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 结合立体车库的显著特点在兰州市近期建设立体仓库是可行的且可操作的。

6 结语

当前, 兰州市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发展较为缓慢, 还需要相关部门相应的引导及政策支持。因此, 相关部门应注重停车专项研究, 制定相关政策, 并积极多渠道筹措停车场建设专项资金, 加强政策扶持, 为兰州市大力发展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提供健康有序的环境。

摘要: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机动车辆急剧增长, 停车难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是城市停车场的一种形式, 具有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在当前城市用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 有必要从城市交通总体角度规划一定数量的公共类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以兰州市重点区域为例, 浅谈城市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应用规划研究, 并对兰州市重点区域进行了具体规划, 以推动停车科技产业发展, 有效缓解兰州市停车难现状。

关键词:交通管理,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规划应用,兰州市

参考文献

[1]王瑞萍, 吕斌.浅谈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交通与安全, 2005 (165) .

[2]吴华瑞, 钱勇生.兰州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研究[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1 (2) .

[3]广晓平, 马昌喜, 汪海龙.河谷型城市道路交通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 2006 (6) .

[4]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市综合交通规划[Z].2002.

[5]任伯淼, 余诚.机械式立体停车库[M].海洋出版社, 2001.

[6]王辉, 曹麻茹.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在长沙的应用探讨[J].中外建筑, 2008 (3) .

篇4: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广东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已经2016年3月2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7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长 朱小丹

2016年4月15日

广东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保障警务辅助人员合法权益,发挥警务辅助人员在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和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的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的招聘、使用、管理、监督、保障及责任追究。

本办法所称警务辅助人员,是指经依法招聘并由公安机关管理使用,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辅助性警务职责的人员。

警务辅助人员统称辅警,包括勤务辅警和文职辅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招用的不涉及警务工作的后勤服务人员的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地辅警力量的配备,应当与当地社会治安状况、警力配备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省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会同省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公安机关辅警用人额度管理办法,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条 辅警管理遵循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 辅警不具有人民警察身份,必须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挥和监督下开展警务辅助工作。

辅警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受法律保护,相关法律后果由其所属公安机关承担。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级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辅警管理和保障等相关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辅警的工资福利、装备配置、教育培训以及日常管理等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二章 职责、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勤务辅警按照岗位分工,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预防、制止违法犯罪活动;

(二)协助开展治安巡逻、治安检查以及对人员聚集场所进行安全检查;

(三)协助盘查、堵控、监控、看管违法犯罪嫌疑人;

(四)协助维护案(事)件现场秩序,保护案(事)件现场,抢救受伤人员;

(五)协助疏导交通,劝阻、纠正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并根据需要对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进行取证;

(六)协助开展戒毒人员日常管理、检查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公开查缉毒品;

(七)协助开展公安监管场所的管理勤务;

(八)参与灭火救援,协助开展消防监督管理;

(九)协助开展安全防范、交通安全、禁毒等宣传教育;

(十)协助记录讯问、询问笔录;

(十一)在人民警察带领下驾驶警用汽车、摩托车、船艇、航空器等警用交通工具;

(十二)其他可以由勤务辅警协助开展的工作。

第九条 文职辅警按照岗位分工,履行下列职责:

(一)文书助理、档案管理、接线查询、窗口服务、证件办理、信息采集与录入等行政助理工作;

(二)心理咨询、医疗、翻译、计算机网络维护、数据分析、软件研发、安全检测、通信保障、资金分析、非涉密财务管理、实验室分析、现场勘查、检验鉴定等技术支持工作;

(三)警用装备保管和维护保养等警务保障工作;

(四)其他可以由文职辅警从事的工作。

第十条 辅警不得从事以下工作:

(一)国内安全保卫、技术侦察、反邪教、反恐怖等工作;

(二)办理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

(三)案件调查取证、出具鉴定报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四)执行刑事强制措施;

(五)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六)审核案件;

(七)保管、使用武器、警械;

(八)以自己名义执法;

(九)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由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从事的工作。

第十一条 辅警享有下列权利:

(一)获得履行职责必要的工作条件;

(二)依法获得工作报酬,享受法定福利、保险待遇;

(三)参加岗位培训;

(四)对本单位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五)依法提出申诉和控告;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二条 辅警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纪守法,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二)服从公安机关管理,听从人民警察指挥;

(三)忠于职守,文明执勤,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四)遵守社会公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招聘

第十三条 辅警的招聘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出,经同级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组织实施辅警招聘计划,并在完成招聘工作后20日内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四条 辅警的招聘应当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聘公安烈士和因公牺牲公安民警的配偶子女、在职公安民警配偶、退役士官士兵、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和先进个人、警察类院校毕业生、具有岗位所需专业资质和专门技能的人员,以及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第十五条 辅警的招聘计划应当向社会公示,按照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体能测试、政审等程序实施,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可以适当简化程序或者采取其他测评方法。

第十六条 辅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品行端正;

(二)年满18周岁;

(三)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四)具有正常履行职责所需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条件。

应聘文职辅警的,还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岗位需要的专业资质或者专门技能。

特殊警务辅助岗位可以适当降低或者提高前两款规定的条件,但应当在招聘公告中注明原因。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招聘为辅警:

(一)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涉嫌违法犯罪尚未查清的;

(二)曾被行政拘留、收容教养、收容教育或者有吸毒史的;

(三)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除公职或者辞退的;

(四)曾因违反公安机关管理规定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有较为严重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

(六)其他不适合从事警务辅助工作的。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招聘辅警,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签订劳动合同。

第四章 管理和监督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辅警的岗位责任、培训学习、考核考勤、工作信息和保密管理等制度,加强对本辖区辅警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根据辅警的工作年限、考核结果等情况,对辅警实行层级化管理。辅警层级与薪酬待遇挂钩。

勤务辅警级别由高至低分为一级勤务辅警、二级勤务辅警、三级勤务辅警、四级勤务辅警、五级勤务辅警、六级勤务辅警。

文职辅警级别由高至低分为一级文职辅警、二级文职辅警、三级文职辅警、四级文职辅警、五级文职辅警、六级文职辅警。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对辅警进行岗前培训,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辅警素质。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对辅警的工作绩效、遵章守纪、教育培训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警级别升降、奖惩以及续订、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在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等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或者特殊贡献的辅警,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特别优秀的辅警报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应当给予适当照顾。

第二十四条 辅警应当配发统一的工作证件,按照规定统一着装,持证上岗,其工作证件、服装式样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规定。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岗位工作需要,为辅警配备必要的执勤和安全防护装备,但不得配备武器、警械。

第二十六条 辅警离职时,应当交回所配发的工作证件、服装、标识和装备。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投诉举报辅警涉嫌违法违纪的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受理和反馈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依法处理针对辅警的投诉举报。

第五章 待遇保障

第二十八条 辅警的薪酬结构、待遇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会同省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规定,具体标准由各地区参照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自行核定,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辅警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缴存住房公积金,并为从事高危险岗位工作的辅警购买必要的商业保险。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组织辅警参加健康检查,并建立辅警健康档案。

第三十一条 辅警享有的假期和相关待遇,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辅警因工受伤、致残、死亡的,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被评定为烈士的,依照《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享受相关抚恤待遇。

第三十三条 经财政部门同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设立抚恤金专项经费,对因训练、执勤以及抢险救灾等受伤、致残、死亡的辅警或者其直系亲属予以适当补助。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相关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 辅警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参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 公安机关对辅警的处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当事辅警有权陈述和申辩。

辅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篇5: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根据工作需要,信阳市鸡公山管理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2名警务辅助人员。现公告如下:

一、招聘对象

具有国家承认的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含应届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年龄18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男性身高不低于1.68米,女性身高不低于1.58米。户籍在鸡公山辖区者笔试成绩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二、招聘条件

(一)具有下列资格条件的人员可以报考: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具有良好的品行;

4、职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或技能;

5、适应职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6、职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7、符合招聘职位年龄的要求,年龄计算时间截止到2016年9月30日,年龄要求18周岁以上应为1998年9月30日以前出生,30周岁以下应为1986年9月30日以后出生。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考:

1、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涉嫌违法犯罪尚未查清的;

2、曾因违法行为,被给予行政拘留、收容教养、强制戒毒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治安行政处罚的;

3、被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除公职或者辞退的;

4、曾因违反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规定,被解聘的;

5、家庭成员以及近亲属被判处死刑或者正在服刑的;

6、其他不适合从事警务辅助工作的。

中公教育

三、招聘方法

本次公开招聘公安警务辅助人员按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能测评、体检、考察、公示、聘用的程序进行。

四、报名与资格审查(一)报名时间及地点

本次报名采取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

1、报名时间:2016年10月17日至10月21日每天上午9:00—12:00和下午14:30—17:00。

2、报名地点:信阳市公安局鸡公山分局208房间(信阳市鸡公山管理区李家寨镇人民政府隔壁)。

(二)报名方法及要求

1、报名时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户口簿、退伍证)、毕业证等原件及复印件各一式一份、《鸡公山管理区2016年公开招聘公安警务辅助人员报名登记表》(考生自行下载打印)一式两份及近期同底版免冠一寸彩色照片3张,到报名点报名。

2、报考人员报名与整个考试聘用过程中使用的身份证及相关信息必须一致。

3、本次招聘,资格审查贯穿于考试聘用的全过程。报考人员报名时提交的信息和提供的有关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凡发现报考者与拟聘用岗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不符、弄虚作假或违反招聘规定的,一经发现,即取消其参加招聘或聘用资格。

4、报名资格审查合格者,于2016年10月22日上9:00--12:00和下午14:30--17:00持本人身份证到现场报名地点领取笔试准考证。逾期不领者,视为自动放弃。

报名和资格审查工作由信阳市公安局鸡公山分局组织实施。

5、有关本次招聘的信息及相关事项,在信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信阳市公安局网站、鸡公山管理区网站进行发布。

五、笔试

笔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一科,满分100分。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政治、法律、管理、公文写作、时事政治、公安知识等内容。

中公教育

笔试采取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评分的方式进行。笔试时间和地点见准考证。笔试成绩通过信阳市公安局网站、鸡公山管理区网站查询。笔试工作由信阳市公安局鸡公山分局负责组织实施。

六、面试

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按拟招聘人数1:2的比例进入面试。

确定为参加面试人员,在接到通知后,须本人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具体时间、地点请在笔试成绩公布后登录信阳市公安局网站、鸡公山管理区网站查询)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均要求提供原件和复印件)、笔试准考证进行资格复审。

相关证明材料包括:

1、择业期内未就业的毕业生须提交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就业报到证;

2、在职人员须提交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以及具有人事管理权限部门(单位)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

3、符合条件的海外留学回国人员须提交身份证、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文化)处(组)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手续。

报考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未提交有关证明材料或证明材料不符合规定及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的,取消其参加面试的资格。因报考人员有以上情况出现的空缺,从报考人员中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确定递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合格人员领取面试通知单。具体面试时间、地点见面试通知单。报考考生需分组面试时,其面试成绩以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为准。

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进行,主要测试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反应应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举止议表等,满分100分。

面试工作由信阳市公安局鸡公山分局组织实施。

七、加分

中公教育

凡报考者户籍在鸡公山辖区的人员,笔试成绩加10分。符合加分条件者,须于报名时提供有效证明材料,逾期未提供证明材料者,不享受加分。户籍信息由信阳市公安局鸡公山分局负责认定。

八、考试成绩计算办法

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可加分数)×50%+面试成绩×50%。笔试成绩、面试成绩、考试总成绩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

九、体能测评

根据考试总成绩,按拟招聘人数1:1.2的比例确定参加体能测评人员。体能测评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48号)的规定执行。

体能测评工作由信阳市公安局鸡公山分局负责组织实施。具体时间在信阳市公安局网站、鸡公山管理区网站发布。

十、体检、考察和公示

体能测评合格人员根据考试总成绩,按拟招聘人数1: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体检和考核人员。遇有比例内成绩并列的人员,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等额确定参加体检的人员;如笔试成绩也相同,则按学历层次高者优先的顺序确定人员;如仍相同,则按年龄大者优先的顺序确定人选。体检对象放弃体检或因体检不合格出现招聘岗位缺额的,从体能测评合格人员中按照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

体检的内容和办法参照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1号),人事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国人厅发〔2007〕25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9号)的规定进行。

体检工作由信阳市公安局鸡公山分局负责组织实施。

中公教育

考察参照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做好公务员录用考察工作的通知》(国公发〔2013〕2号)和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录用考察政审的有关规定执行。考察阶段因考察不合格出现招聘岗位缺额的不再递补,因自愿放弃出现招聘岗位缺额的可以递补。

考察工作由信阳市公安局鸡公山分局负责组织实施。

根据考试总成绩和体检、考察情况,确定拟招聘人员,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

十一、签订合同

公示无异议的,委托保安公司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两年一签。

十二、岗前培训

招聘警务辅助人员上岗前,进行为期1个月岗前集训。集训考核不合格者中止劳动合同。

十三、管理使用

1、本次招聘公安警务辅助人员为政府购买服务聘用人员,人员由保安公司聘用后,派往信阳市公安局鸡公山分局(含辖区派出所)管理使用。

2、采取准军事化管理,实行绩效考核淘汰制,经考核不合格者,解除劳动合同。

十四、待遇保障

1、待遇:由政府购买服务每人每月2700元(含工资2000元左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

2、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服装、装备。

请各位报名者注意:报名时登记的联系电话请在招聘过程中保持畅通。附件: 报名登记表.doc

鸡公山管理区公开招聘公安警务辅助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10月13日

来源:信阳市公安局

篇6: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8月2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条例》,标志着深圳辅警这支队伍从法律上已经得到确认,深圳辅警职业的春天已经唱响。该《条例》经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7年8月17日通过,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

回顾立法过程,《条例》出台可谓是一波三折,几经修改。由于《条例》对全国辅警改革进行创新突破,赋予深圳辅警有限执法权,因而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也出现很多不同的声音。深圳市人大作为立法机关,高瞻远瞩,着眼于特区一流法治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采用特区立法的形式,力排众议,明确辅警身份为“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赋予辅警有限执法权,大幅度提高辅警薪酬待遇水平,并以法规形式加以确认。这不仅是深圳公安机关内部4万名辅助人员的幸事,也是完善优化深圳执法队伍结构的创新举措,将给全国带来积极正面的示范效应。为了方便各位掌握学习,我们将重点条款进行标示。接下来,辅警考试中心会继续对《条例》进行解读,帮助广大内部人员和社会考生准确理解把握立法精神和主旨,从而尽快转变观念,摒弃不通过公开考试而“内部转正”等不切实际想法,增强复习备考的紧迫感和针对性,尽早通过辅警考试实现职业梦想!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条例

(2017年8月17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三章招聘条件和程序 第四章管理和监督 第五章权利义务和保障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保障警务辅助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发挥警务辅助人员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和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的作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的职责、招聘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警务辅助人员(以下简称辅警),是指由公安机关统一招聘和管理,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为公安机关日常运转和警务活动提供警务辅助支持的非人民警察身份的工作人员。辅警分为勤务辅警和文职辅警。

第四条辅警应当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挥和监督下开展警务辅助工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支持和配合辅警依法履行职责。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会治安状况、警力配备情况合理配置辅警,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辅警的工资福利、装备配置、教育培训以及日常管理等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六条市公安机关统一负责辅警的招聘和管理。辅警所在单位负责辅警的日常管理。

市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辅警员额,并进行动态调整。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辅警的招聘指导和薪酬标准核定。市、区财政部门负责辅警招聘和管理的经费保障。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七条勤务辅警协助人民警察从事执法执勤等警务工作;文职辅警从事公安机关非执法岗位相关工作。

辅警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力,履行职责的后果由其所在的公安机关承担。

第八条根据公安机关的安排,勤务辅警可以从事下列警务工作:

(一)预防、制止违法犯罪活动;

(二)接受、处理群众求助,依法调解民事纠纷;

(三)治安巡逻、值守;

(四)在车站、机场、码头等人员聚集场所开展安全巡查;

(五)维护案(事)件现场秩序,保护案(事)件现场,救助受伤受困人员;

(六)疏导交通,劝阻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采集交通违法信息;

(七)消防安全巡查;

(八)开展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禁毒、消防安全等宣传教育;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勤务辅警从事前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七项工作,无人民警察带领时,不得少于两人。

第九条根据公安机关的安排,勤务辅警可以在一名以上人民警察的带领下从事下列警务工作:

(一)接报警现场处置;

(二)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当场盘问、检查,继续盘问;

(三)传唤、抓捕、押解违法犯罪嫌疑人;

(四)对行政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实施查封、扣押、强制检测等行政强制措施;

(五)对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员、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

(六)治安、消防监督检查;

(七)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收容教育所、执法办案区等场所的管理勤务;

(八)涉案财物管理;

(九)人员身份信息核录;

(十)维护大型公共活动秩序;

(十一)群体性事件处置;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相关工作应当安排不少于两名人民警察从事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根据公安机关的安排,文职辅警可以从事下列工作:

(一)计算机网络通讯、现场勘查、检验鉴定等工作的技术支持;

(二)接线查询、数据分析、视频监控研判、信息采集录入、警用装备维护保养等警务保障工作;

(三)文书助理、档案管理、证照办理等行政助理工作;

(四)心理咨询、医疗、翻译等其他可以由文职辅警从事的工作。

第十一条公安机关不得安排辅警办理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以及从事国内安全保卫、刑事案件调查取证、执行刑事强制措施、技术侦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等工作。第三章招聘条件和程序

第十二条招聘辅警应当遵循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统一招聘标准和程序,严格选拔聘用。

第十三条招聘辅警由市公安机关根据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辅警员额,按编制招聘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应聘辅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二)年满二十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四)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条件。

退役士官和士兵应聘辅警的,其学历条件可以为高中以上。但是,未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当在入职后最长四年内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四年内未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聘用期满后不予续聘。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招聘为辅警:

(一)曾被追究过刑事责任或者涉嫌犯罪尚未结案的;

(二)曾被行政拘留、收容教养、收容教育或者有吸毒史的;

(三)曾因违法违纪等原因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除公职或者辞退的;

(四)曾因违反公安机关管理规定被解除合同的;

(五)有较为严重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

(六)依照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辅警工作的其他情形。第十六条招聘辅警应当发布公告公开招聘。公告应当载明招聘的职位、名额、报名条件、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以及其他须知事项。

第十七条市公安机关可以从革命烈士、公安英模以及因公牺牲和四级以上因公伤残公职人员的配偶、子女(无配偶、子女的,可为一名同胞兄弟姐妹)中定向招聘辅警,并可以在年龄和学历方面适当放宽条件。

第十八条招聘辅警,应当经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心理素质和体能测评、体检、公示、签订劳动合同等程序,并约定试用期。

第十九条新录用的辅警上岗之前,应当由所在单位参照人民警察宣誓规定组织宣誓。

第四章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条市公安机关应当参照国家工作人员和人民警察相关管理规定,结合辅警特点,建立健全辅警管理和监督制度。

第二十一条辅警实行层级管理制度,从高到低依次设置为一级辅警至六级辅警。市公安机关应当合理设置各层级辅警职数和任职条件。

第二十二条市公安机关应当建立辅警培训制度,对辅警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勤务辅警初任培训时间不少于九十天,培训时间不少于十天,晋升培训时间不少于十五天。文职辅警的培训时间由市公安机关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公安机关应当对辅警的工作绩效、遵纪守法、教育培训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奖惩以及续签或者解除合同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辅警由公安机关统一配发工作证件,持证上岗。工作证件由市公安机关制发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辅警履行职责期间,应当按照规定穿着统一制式服装、佩戴辅警标识,必要时出示工作证件表明身份。因执行特殊任务需要着便装时,应当携带工作证件。非履行职责期间,不得穿着制式服装、佩戴辅警标识。辅警离职时,应当交回配发的证件、服装和标识。辅警制式服装、标识样式由市公安机关确定。

第二十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制造、贩卖、使用辅警制式服装和标识。第二十七条勤务辅警在工作期间,可以配备警棍和安全防护装备,可以驾驶警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勤务辅警在从事巡逻、检查、抓捕、押解等工作期间,遇有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紧急情况,可以使用必要的约束性警用器械。第二十八条辅警履行职责,应当接受公安机关、监察机关和社会的监督。第二十九条市公安机关应当建立辅警督察制度,对辅警履行职责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辅警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公安机关和监察机关检举、控告。受理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查处,并依照有关规定将查处结果告知检举人、控告人。

第三十一条辅警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遇有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职责的情形需要回避的,应当回避。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申请。前款规定的回避,由辅警所在的公安机关决定。

第三十二条公安机关应当对辅警加强保密教育,落实保密责任。对违规泄露保密信息的辅警,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三条辅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初任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二)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

(三)严重违反纪律的;

(四)严重失职给公安机关造成重大损害或者不良影响的;

(五)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解除合同的其他情形。第五章权利义务和保障 第三十四条辅警享有下列权利:

(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二)获得工作报酬、享受福利和保险待遇;

(三)获得岗位所需业务知识、技能培训;

(四)对公安机关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提出申诉和控告;

(六)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三十五条辅警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依法履行工作职责;

(二)服从公安机关管理和人民警察指挥;

(三)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四)忠于职守,文明执勤;

(五)依法使用警用器械;

(六)保守工作秘密;

(七)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六条市公安机关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建立符合辅警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辅警薪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财政状况等实施动态调整。

第三十七条辅警和其所在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缴存住房公积金。

公安机关应当为辅警购买包含附加意外伤害医疗险、意外伤害住院保障险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三十八条公安机关应当定期组织辅警参加健康检查,建立辅警健康档案。第三十九条辅警履行职责有显著成绩或者特殊贡献的,应当给予表彰奖励。辅警因公死亡被评定为革命烈士的,其遗属依照革命烈士褒扬有关规定享受相关抚恤待遇。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公安机关在辅警招聘、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一条辅警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按照辅警管理相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二条辅警在履行职责时,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公安机关依照国家赔偿有关规定予以赔偿。

第四十三条阻碍辅警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对辅警实施不法侵害的,依法追究阻碍人或者侵害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非法制造、贩卖制式服装、辅警标识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没收,并处货值五倍以下罚款;非法使用制式服装、辅警标识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没收,并处五百元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文职辅警可以采用劳务派遣方式招录,其招聘和管理依照本条例相关规定由劳务派遣协议另行约定。但是,应当严格控制文职辅警的招录规模。第四十六条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招聘非全日制兼职辅警。兼职辅警的招聘和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市公安机关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本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的招聘、管理和保障,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篇7: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从1998年MIT提出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已经迈过了17年的光景, 社会公共安全是我国最早开展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的领域之一, 经过几年的摸索, 不论是在应用理论、体系构架、标准规范以及示范成果方面, 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 公安机关开展的物联网应用是在与“物物相连”概念最为接近的公安应用上寻找突破口, 如智能交通管理、警用武器装备管理、车牌识别和车辆电子标识等。但笔者认为, 这些方面的应用从本质上看, 在技术架构和功能上, 还只是传统行业信息化升级的概念包装而已, 并没有将物物相连、互联共享、智能应用完全融入系统建设, 实现最大化的警力解放。

针对人的管理是警务工作最为核心的应用, 利用技术手段对关注人员的社会活动进行动态感知和行为刻画, 将突破现有重点人员管控模式, 大大提升警务工作水平和效能, 将物联网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提升到新高度。基于大数据的网上活动人员特征刻画在互联网企业和商业活动中已经应用得非常成熟, 但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却还没有利用物联网在这方面取得有相关应用成效的成功案例。

本文不对基于人员个体的相关感知技术和识别技术进行讨论, 而是主要研究在相关感知技术成熟的条件下, 如何搭建最佳的物联网体系构架, 实现对社会人员的动态感知和监测, 为防范重点关注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预测和预警。

2 关注人员动态感知的可行性分析

针对关注人员的查控, 公安机关已经有了很多手段 (不包括技术侦查手段) , 如身份登记、核查录入、盘查、走访等传统方式, 但传统方式对于人的感知主要还是以简单的比对为主, 将被查人员与黑名单库进行比对, 出现吻合即报警的模式。这种模式提取的人的身份特征是以身份证号码和姓名为主, 没有其他的方式对人员进行确认, 因此这种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局限 (宾馆、洗浴、网吧等需要实名登记的场所) , 应用方式相对被动, 主动性不强, 类似“守株待兔”。

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增强, 犯罪模式的不断变化, 作案流动性增大, 高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 采用传统方式的人员管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有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在大数据条件下, 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 人员管控模式将以大数据为支撑, 实现简单的人员数据比对碰撞模式向智能人员个体跟踪、智能模式识别的跨越, 真正做到“防范在先、预警在前”, 达到对关注对象的预知预判, 实现“预测警务” (Predictive policing) 的要求。

随着各类科技的飞速发展, 利用多传感手段实现对特定目标的跟踪与分析已经变成可能。

(1) 前沿的个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断发展, 如远距离、高通量虹膜识别技术, 声纹特征个体识别技术, 动态人脸识别技术, 步态特征识别等, 正在逐步突破技术瓶颈, 走向成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对人员携带移动设备的监控和跟踪成为可能。另外, 各种基于个体识别的技术还在不断被发明, 如掌纹、静脉、步态等方式, 让更加精确掌控人员个体提供了条件。

(2) 从目前针对人员个体的识别设备来看, 视频、生物特征识别、射频读取、电子设备定位等前端设备, 有别于一般的物联网传感器单片机 (So C) , 处理存储能力和能耗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 这些设备都具有稳定的电源支持和强大的处理和存储能力, 为数据的共享和交互奠定了基础。

(3) 从分布上讲, 基于人员感知的设备需要大范围部署, 且实时性、准确性要求很高, 而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感的不断提升, 人力成本的提高, 技防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政府、社会、企业、个人投入近年力度都很大, 这为在社会面实现对关注人员的动态信息采集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基础条件。

虽然前端感知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 但要实现有效的人员管控应用模式, 需要在手段的整合和后台数据的融合上下大功夫, 否则又将再次成为传统手段的延伸和扩大, 这就需要对物联网的架构进行根本的再造, 且这类应用的特点为架构的再造也提供了条件, 具备可行性。

3 适用于关注人员感知的物联网架构需求

3.1 现有体系架构的分析

现阶段, 我们通常将公安物联网技术架构说成“四层两支撑”, 四层即“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 两支撑即“安全、标准”, 如图1所示。从这种架构能够很好满足现有以传统信息化为特征的应用系统, 但随着更加广泛的物物相连, 此架构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传感器和控制器受控于后端平台, 自主能力不强, 后端平台成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和单点故障, 可靠性受影响;二是大量信息回传造成, 网络和平台的处理压力;三是信息传输和集中存储造成信息安全方面存在较大隐患;四是大数据时代要求信息实时性强, 集中分发式的架构造成了中间环节过多, 过多中间环节延误了信息价值的产生, 一种更加直接的架构需要建立, 满足相关需求。

作个更加形象的比喻, 现有架构打通了毛细血管与心脏的主动脉, 但在毛细血管内部的微循环还没有建立起来, 局部自主性不强, 任何前端末梢的血液活动都需要回到心脏来完成, 降低了效率。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发现, 所有不同类型的信息处理和共享都需要回到后端系统来开展, 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的联系实质上是通过应用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后台数据共享来完成的, 而现阶段系统间信息共享要突破行政、网络、数据等多个层面的限制才能实现, 发挥大数据的效能变得异常困难。

3.2 新架构的需求

警务物联网架构需要满足如下特点, 才能最大限度的应用现有社会传感器资源:

(1) 任何传感器之间可互联:不同的前端感知设备要能够以通用的、开放的接口协议对上层应用提供服务, 如图2所示。如果不同厂家的产品只能够利用自家私有的、专用的协议对外提供服务, 那么要将这类产品融入到警务物联网的整体应用中是不太可能的。没有开放和共享, 要实现社会前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是不能够实现的。不论是谁建设的、谁家的产品, 必须要在统一的共享环境下应用, 才能够发挥整体合力。可喜的是, 在智能家居领域, 我们已经看到了如All Seen2等联盟, 开启了前端设备的共享共用探索之路, 这也是未来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感知设备建设的必经之路。

(2) 物与物相联形成开放的基础物联网络:具有开放的基础物联网络。基础物联网络是各个前端设备提供不同服务的基础, 目前基于IP协议的各类前端设备将成为传感器的主力军, 互联网正成为承载这些服务的最佳平台, 如何将不同网络的设备、不同用途的应用有效融合在一起, 将是综合应用社会传感资源的重要基础。

(3) 上层应用独立于基础物联网络和设备。上层应用不能受限于每一种或几种传感器, 应该具备随着需求的变化, 方便接入不同信息采集前端的能力;每种前端设备也要具备向不同应用提供不同服务的能力。只有实现了“设备无关性、网络无关性、应用无关性”后, 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时代才会到来。

原有的信息系统体系架构变得扁平化、去中心化, 应用与设备站在新体系架构中处在“平等”地位, 通过物联总线相连, 通过物联网络支撑, 所有应用、设备、管理服务都挂接在物联总线上, 实现数据共享、服务共享。“应用即服务” (Aaa S) 、“设备即服务” (Daa S) 、“连接即服务 (Caa S) ”成为可能, 这种应用与设备松耦合架构, 为公安机关整合社会资源和各类传感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4 基于总线的物联网架构

4.1 构架特征

为实现基于关注人员的动态精确管控, 基于社会人员感知的物联网架构将具备更高的安全性、更大的包容性、更强的灵活性、更多的开放性。技术架构设计上, 需要考虑到如下的因素:

(1) 接入协议的标准化。借鉴ESB (企业服务总线) 实现不同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互联共享的方式, 最大的特点是不同应用能够以标准化的接口提供服务, 并可基于标准化传输方式 (Message) 、采用标准化协议进行调用。随着芯片处理能力的不断攀升, 在前端传感设备上提供标准化的物联服务将不存在问题, 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已建设备也可以通过协议转化网关实现。在协议方面, HTTP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联网协议, 对于设备而言, 简单的GET和POST就可以实现请求服务的目的, 只是在定义协议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前端感知设备的内部存储容量和耗能问题, 需要对协议进行优化设计。

(2) 强大的扩展能力。扩展性有两个层面, 一是各类传感器接入物联总线更加开放和灵活, 不论是社区里的门卡控制设备还是地铁里的闸机读卡设备, 只要能够按照相关协议要求, 就能灵活挂接到警务物联网总线上, 进入物联体系, 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了, 这种强大的扩展能力为社会传感器资源的利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另外一端, 作为挂接在物联总线的应用而言, 服务器端需要在处理能力和存储方面具备强大的扩展能力, 同时, 软件在处理分配优化方面也需要具备灵活扩展的能力。因为前端的灵活接入必然给后端应用的硬件和软件带来压力, 具备弹性扩展能力的后台软硬件支撑环境对于业务的流畅开展和建设成本的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3) 更高等级的安全性。高开放性和高共享性必然带来安全性的降低, 但基于关注人员感知的警务物联网应用需要更好的安全性。物联网的安全隐患来自于两类, 一类是互联网固有的安全风险, 比如一些设备提供服务时没有用的端口没有关闭, 攻击者可以利用这类端口进行拒绝服务攻击 (Do S) , 导致传感器停止工作。另一类是物联网传感器的自有风险, 如传感器设备的接入认证与访问控制, 对于计算机终端可以利用数字证书进行认证和控制, 但传感器设备由于其处理和存储能力的限制, 不具备这些措施, 就可能面临非法设备的接入和数据的篡改风险;一些敏感数据的传输上, 前端设备不具备非对称加密的能力, 可能导致数据被抓取泄密;一些黑客具备反向工程的能力, 导致RFID芯片被破解。所有这些风险都应该在架构设计的初期进行充分的考虑。

(4) 设备管理与服务发现。设备与应用的灵活接入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 而且由于不论接入的是设备还是应用, 都是以服务的形式存在, 建立一套有效的服务发现和注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设备管理上应具备识别、遥弊非法接入设备的能力, 自动在线更新设备软件的能力 (OTA) , 远程控制能力, 定位故障设备的能力;服务发现方面, 需要建立类似Web Service管理中的“通用描述、发现与集成服务” (UDDI) 的功能, 每个服务具备一个惟一标识, 在服务管理中心进行注册, 以使各类物联应用和设备能够发现新的服务, 同时也有利于这些服务的管理和综合应用。

4.2 构架模型

我们将适用于社会关注人员感知的物联网系统定义为分布式总线型物联网架构 (Distributed IoT Busbaed Architecture, DIBA) , 如图3、图4所示。该架构分为“三层两纵”, 三层即设备接入层 (Device Access) 、总线服务层 (Service Bus) 、业务应用层 (Applications) , 两纵即信息安全管理 (Security) 和服务发现管理 (Services management) , 该结构将原有的四层机构进行了扁平化设计, 各类应用和前端传感器都在安全认证的条件下同等挂接到总线服务层上, 实现数据交互和服务共享, 以最为简洁的模式将不同厂商、不同业主、不同公安应用进行连接, 满足对社会人的动态感知和管控的需要。

(1) 设备接入层:该层负责外界特定信息的感知采集和数据通信接入。为此, 这里的设备是指具备通信能力, 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接入物联总线 (Service Bus) 的设备。这一层应该包含两个主要功能, 一个是设备感知、一个是接入通信。该构架中, 这个设备可以是身份证读取设备、生物个体特征提取设备、人脸抓取监控头、声纹采集设备, 每个设备必须要具备一个惟一标识 (UUID) , 这个标识可以是Mac地址或其他设备固有的信息, 最好是被存储在不可修改的存储介质中, 这个标识既可以用于设备认证和安全接入, 也可以用来作为登记服务的标识。同时, 该设备要支持通用协议的通信连接的功能, 目前, 物联网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三类协议分别是HTTP/HTTPS, MQTT, Co A P (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ol) 。在我们的参考架构模型中, 推荐使用MQTT协议作为人员动态感知的通信协议, HTTP协议作为备选, 因为这两个协议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使用简单, 且这两个协议在跨防火墙或NAT时更容易 (这点很重要, 因为业务应用从安全性考虑都要加装防火墙或进行地址转换) 。由于需要支持MQTT协议, 我们在物联总线中需要加入MQTT代理和设备库来支持该协议。当然, 采用推荐MQTT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物联网设备不仅需要上传信息, 同时应用中的控制信息也需要反向接入设备, 因此, 采用代理模式的MQTT双向信息的读取能力也是该框架看中的重要方面。

(2) 总线服务层:这层是该构架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 该层直接决定了实现各类不同设备间、设备与应用间, 甚至应用与应用间的互联互通。这一层不仅要实现MQTT或HTTP服务的请求代理功能, 还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间协议转换的功能, 如将基于HTTP的API接口转化为MQTT的消息进行传输, 因此, 这一层需要适配现有不同设备的通信协议, 并且需要将设备的标识 (UUID) 与使用该设备的业务应用进行服务匹配。另外, 这一层还要承担一项重要的安全职责, 就是实现设备和应用的安全认证及接入控制, 当该层收到设备或应用接入请求时, 该层将请求信息上传信息安全管理层, 根据设备标识和接入管理策略反馈接入信息, 最终由该层执行允许或拒绝资源的接入。对于该层而言, 不论设备还是应用, 它们都被识别为一种服务, 只要按照相关规则接入的对象, 就能够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服务, 即“接入即服务”。

(3) 业务应用层:用户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 从物联总线上获取不同设备的服务接口, 利用接入的数据搭建自己的数据处理应用系统。公安机关不同警种有着不同的对设备的应用需求, 不同地区的公安机关对于设备数据的使用也是不同的, 因此, 在该架构中, 没有直接定义应用系统的具体功能和承载能力, 只是把应用系统当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服务挂接在物联总线上, 每个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去建设处理逻辑和存储方式, 至于应用系统的具体架构是采用云架构、大数据Hadoop架构或其他技术, 该框架构不做具体要求和限制, 警务应用系统能够按照服务总线的模式, 便捷、安全的获取各类设备的接入信息, 也可以控制这些设备的动作。

(4) 信息安全管理:该架构中, 信息安全包含了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网络、数据和应用安全上, 与一般的IP网络防护手段类似, 这里不再赘述, 鉴于是物联网架构, 重点说明设备安全方面。设备的安全管理上, 该层能够通过不同设备代理的与不同协议的设备进行通信, 设备一般分为受控设备、半受控设备和不受控设备。对于受控设备而言, 设备管理服务器具备远程控制其软件和应用的能力, 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打开和关闭该设备或部分功能, 具备在线升级设备软件和系统的能力, 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这需要设备厂家完全支持该架构和协议;对于半受控设备, 设备管理服务器能够控制部分功能, 这是由设备厂商的开放性决定的;对于不受控设备, 一般是处理能力较弱的小传感器, 这类设备的接入一般通过网关代理的方式, 但这类设备的基本状态也是可以监控的, 通过控制网关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管理这些设备。同时, 设备安全的重要手段就是设备的访问控制, 该层将提供数字证书分发、接入认证、设备目录、权限访问控制策略等服务, 确保设备的合法合规接入。当然, 除了设备访问控制外, 接入的业务应用访问控制也需要该层完成, 因此该层横跨了三层。

(5) 服务发现管理:当设备或应用安全接入物联总线后, 信息安全服务将登录的相关信息传到服务发现管理层, 该层将对接入设备和应用发起服务注册和发现请求, 在应用层面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应用、应用与应用的匹配, 同时, 根据注册信息, 该层能够根据匹配列表协调多个设备与单个应用或一个设备向多个应用服务的问题。

5 应用参考场景

采用DIBA警务物联网模型后, 未来社会公共安全领域针对关注人员的智能应用将有效整合社会各类感知资源, 形成现有公安机关对人员管控的有益补充, 更加全面、及时的发现和预测潜在的风险, 做到“防患于未然”。

以进出某城市的人员管控为例, 将现有公安信息网进行拓展和延伸, 在物理上实现对社会传感资源的联通, 物联总线构建在现有公安信息网上。人员的进入管控是反恐防控的第一道关卡, 需要解决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从哪里进出了该城市的问题。在进出道路卡口、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 开展人员的全面核录, 各类人员卡口、移动核查录入设备、人脸识别系统、电子侦控等手段能够全面、动态、实时捕捉进入人员各类信息, 这些设备按照DI BA模型挂接在物联总线上, 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 通过这些公安机关自建系统的服务, 公安机关各部门能够获取进出人员的个人信息、个人生物特征、进入的时间和地点、相关视频监控录像调用接口等。

公安机关信息中心将情报分析应用系统接入物联总线, 获取关于进出人员的异构海量数据, 与已有的宾馆住宿、银行办理业务、乘车、网吧上网等社会活动方面的信息融合后, 以“人员多元个体信息特征库”为基础, 即可实现智能盯控、轨迹识别和行为模式判别, 实现对人员的精确掌控。

刑侦部门通过物联总线将现有的违法犯罪分析系统使用物联网感知服务后, 即可将相关案件的嫌疑人信息与进出人员信息进行比对碰撞, 获取新的线索, 帮助案件开展倒查。

巡警部门可以在原有岗位勤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集成进出人员相关信息, 可以对比不同地点检查站卡口警力与实际进出人员数量, 分析预测出每个检查点、不同时间段的最佳警力配置。

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在新的物联网构架下完成的, 如果按照原有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一旦有新类型的信息接入, 原有系统需要做加大幅度的改动和调整, 不能够以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完成新服务的整合。这是新架构为业务应用带来的最大优势。

6 结束语

随着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安全感要求的不断提升, 对重点关注人员的管控越来越成为衡量公安机关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标准, 传统公安机关的面对面、人盯人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动态化、无单位化、互联网化的人员活动模式, 需要依靠科技手段进行提升, 而在公安机关自建信息获取手段不能保证全天候发现、追溯、跟踪关注人员的当下, 充分利用物联网感知手段, 引入社会传感资源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挑战, 对人员感知物联网架构进行研究将为下一步警务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借鉴, 分布式总线型物联网架构 (DIBA) 是在充分分析公安机关业务应用需求和现状, 以社会上各类传感器以及未来针对人员个体识别技术发展的相关新设备为基础提出的,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虽然, 要完全实现该构架, 不仅需要构架中相关服务和接口规范的完整定义, 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 而且需要各类传感器厂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信息安全厂商的共同支持和响应, 但该框架的提出迈出了第一步, 也为解决应用需求提供了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Chayan Sarkar, Akshay Uttama Nambi S.N, R.Venkatesha Prasad, Abdur Rahim, A Scalable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Towards Unifying Io T Applications, 2013

[2]WSO2, A Reference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ttp://wso2.com[Online]

[3]D.Guinard, V.Trifa, S.Karnouskos, P.Spiess, and D.Savio.Interacting with the soa-based internet of things:Discovery, query, selection, and on-demand provisioning of web services.Services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3 (3) :223-235, 2010.

[4]J.Hoebeke, G.Holderbeke, I.Moerman, M.Jacobsson, V.Prasad, N.C.WANGI, I.Niemegeers, and S.H.De Groot.Personal networkfederations.2006.

[5]M.Kovatsch, S.Mayer, and B.Ostermaier.Moving application logic from the firmware to the cloud:Towards the thin server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In Innovative Mobile and Internet Service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IMIS) , 2012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6]G.M.Lee and J.Y.Kim.The internet of things:A problem statement.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vergence (ICTC) , 201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ges 517-518.IEEE, 2010.

[7]R.V.Prasad, C.Sarkar, V.S.Rao, A.R.Biswas, and I.Niemegeers.Opportunistic service provisioning in the future internet using cognitive service approximation.28th WWRF Meeting, Athens, Greece, 2012.

上一篇:发改局人才建设下一篇:服务基本要求规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