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人才新政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苏州市人才新政范文

三分钟读懂新都人才新政

新都梦想起飞的地方10月9日上午,新都区人才新政暨校(院、企)地人才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新都区举行,活动现场正式发布新都人才新政24条。并与西南石油大学、中国航发涡轮研究院、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新都向“蓉漂人才计划”“四川省千人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战略合作单位国千专家、新引进特需人才等发放最高500万元的资助资金。

随后举办了新都区首届人才高峰论坛,高端人才、企业高管、业界大咖、人才工作者共议人才未来。此次新都区除贯彻落实成都市人才新政12条外,还立足实际,精准对接各方需求,精准施策,创新推出了“青年人才公屋”“特需人才安家补贴”“一校(院、企)一策”等新都特色政策,体现了新都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的诚心。人才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新都区紧紧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聚焦航空产业、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出台了《关于深化“香城人才工程”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除了对成都市“人才新政12条”逐条贯彻实施,还有更多独具新都特色的亮点。

对来新都区应聘求职的大学生,行,提供交通补助,住,提供青年人才驿站,不管你是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都会提供丰厚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只要在新都就业,还有租金低廉的青年人才生活公寓等你来住。对引进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新都区还专门设立了伯乐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招才引智。

同时,“新都人才新政24条”还继承发扬了原 “9 5”人才政策体系的精华部分,继续保留对名优教师、卫生人才、文体艺术人才、社工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相应的支持和资助,实现对各类人才精准化全面覆盖。 详解新都人才新政24条贯彻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1、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来区创新创业,在获得市级综合资助的基础上给予最高1亿元配套综合资助,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来区创新创业或作出重大贡献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家、科技人才,在获得市级资助的基础上按照我区相对应标准享受资助,同时可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为以上两类人才提供各类生活配套。对我区自主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给予个人最高150万元、团队最高200万元资助。

2、鼓励青年人才来区落户为青年人才来区落户开辟绿色通道。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区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在我区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3、保障人才住房a.修建人才公寓,对符合《成都市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的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服务,租住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满5年按其贡献可以不高于入住时市场价格购买该公寓。同时提供1个标准车位的使用权,并可在购买人才公寓的同时,以不高于入住时市场价格购买该车位。鼓励用人单位按城市规划与土地出让管理有关规定自建人才公寓或倒班房,提供给本单位基础人才租住。

b.外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来区应聘,可在7天内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并按照来区交通费用的50%予以补贴,最高不超过500元。

c.推行青年人才公屋,对落户我区且在我区工作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住房困难的未婚青年和青年家庭提供过渡性居住,租金标准参照公共租赁住房标准执行。

4、提高人才医疗待遇完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待遇,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服务助理、预约诊疗、全程陪同等 “一对一”服务,每年在新都区人民医院安排一次体检,为高层次人才建立保健医生制度。对来区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享受市级商业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可获赠一份相同保额的商业医疗保险;对我区自主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每年获赠一份最高50万元保额的商业医疗保险。

5、畅通境外人才办理手续渠道积极引进境外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鼓励在华高校外国留学生毕业后来区创新创业,开辟境外人才绿色服务通道,境外人才在我区办理停居留手续时,可由公安部门协调优先办理。

6、激励产业人才a.市域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领域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人才来区工作,在获得市级奖励的基础上给予1:1比例配套奖励;对我区自主引进的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领域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人才或经我区认定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可按照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个人收入5%的奖励。 b.对毕业5年内在区创业的大学生,在获得市级贴息贷款的基础上,另给予贴息贷款额度超出部分最高50万元、最长3年贷款期限的全额贴息支持。每年举办新都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获得各类项目前三名的团队(个人)给予最高5万元的大赛奖励,项目在区成功落地后还可享受最高10万元的项目补贴。对获得国家、省级、市级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类项目前三名的团队(个人)项目,在区落地后给予最高50万元的项目补贴。

c.对我区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获得市级安家补贴的基础上,另给予3年内每人最高1000元/月的安家补贴。对我区自主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3年内给予每人最高2000元/月的安家补贴。建立人才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提升奖励制度,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给予2000元、4000元一次性奖励。支持技师(匠人)工作站(室)建设,经认定为市级工作站(室)的,在获得市级资助的基础上给予最高5万元配套资助;经我区自主认定的,给予最高10万元资助。每2年举办新都职业技能大赛,对在大赛中获得竞赛名次且符合晋升条件的选手,在原职业资格基础上晋升一级(最高为高级工)。

7、做强 “蓉城人才绿卡”新都服务功能积极做好与“蓉城人才绿卡”的智能对接,在子女入学、医疗保健、配偶就业、交通保障、政务代办等服务的基础上,开通更多具有新都特色的服务项目和功能。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集成人才服务内容,优化公开人才服务流程。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一对一”人才专员服务。

8、支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支持在蓉高校和职业技术(技工)学校根据我区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争取市级补贴的同时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配套补贴。鼓励区内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技工)学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按照技能等级给予企业最高5000元/人的培训补贴。对合作建设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在获得市级补贴的基础上给予最高50万元配套补贴;我区自主认定的,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

9、开展全民免费技术技能培训支持职业技术(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向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提供免费培训。区属事业单位提供社会化培训所得扣除成本后的收入,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管理,不计基数。

10、建立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与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重点产业领域,建立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定期发布岗位需求公告。

11、支持用人主体引才育才建立企业引才奖励制度,对重点创新创业团队和知名企业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在获得市级奖励的基础上给予用人主体最高500万元配套奖励;对区内企业自主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在其上一对新都发展做出的贡献额度内,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通过猎头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人才,在获得市级补贴的基础上给予最高10万元配套补贴;我区自主认定的,按照其引才成本的50%给予最高10万元补贴。支持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对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的,在获得市级资助的基础上给予最高10万元配套资助。鼓励人才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引才荐才,对成功引荐高层次人才到我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给予引荐单位最高50万元引才奖励。

12、设立“蓉漂人才日·香城荟”a.每年4月最后1周的星期六设为“蓉漂人才日·香城荟”,开展人才招聘会等活动,广泛宣传新都人才典型、新都人才政策。b.成立“新都人才发展促进会”,服务全区人才成长、产业发展。设立“香城HR高管俱乐部”,为新都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沟通交流搭建平台。支持新型人才工作站建设,给予最高30万元/年的运营补贴。多渠道加快集聚各类人才

13、强化后备人才储备a.对2017年1月1日后新引进入户且在我区工作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分别给予本科0.6万元、硕士1.2万元、博士2.4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对2017年1月1日后新引进入户且在我区工作的博士后人员,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b.鼓励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继续深造,对2017年1月1日后新取得非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给予最高3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14、推进柔性引才借智聚力鼓励我区企事业单位开展柔性引才活动,对通过柔性引进方式新引进到我区工作且聘期在1年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聘期满后根据其贡献程度,给予个人最高30万元奖励。

15、实施特需人才引进每年按照特需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知名高校引进一批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分别给予硕士5万元、博士20万元的安家补贴,并直接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进行培养。

16、加强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对新引进和新获评的名优教师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支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每年给予最高5万元资助。顶尖名师、教育专家来区创(领)办工作室(站),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每年评选一批区特级教师(校长),给予5万元/人的奖励。

17、强化卫生人才引育力度对新引进和新获评的卫生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鼓励其承担各级科研课题,按照课题级别,给予最高2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贴。每4年评选一批区级名(中)医,给予最高10万元/人的奖励。

18、加强文创艺术人才引育聚焦天府文化和“三香”文化,着力引进一批我区紧缺的文体艺术、文化创意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支持文化名家、文创名家来区创(领)办工作室(站),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每培养一名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文化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奖励。

19、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对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最高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社工服务项目的,给予实际经费投入、最高20万元资助。每年开展全区社会工作示范项目评选,根据评定结果,给予最高15万元奖励。20、吸引集聚农村实用人才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各类农业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资助。培养一批拥有一技之长、掌握绝活的农业人才,对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最高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高校共建研发机构、示范基地,给予最高15万元资助。强化激励增强人才活力

21、建设“香城专家”智库每3年评选一批扎根新都、热爱新都,关心支持新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热心参与决策咨询论证工作,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专家,授予“香城专家”荣誉称号,给予每人最高5万元/年的课题补助。

22、强化人才金融扶持高层次人才在区实施的创业项目,获得社会风险投资机构50万元以上投资的,经认定后,可按照不超过其获得风险投资总额50%、最高100万元的标准,由区属国有企业共同参与创业项目风险投资。对“新都人才计划”入选者领(创)办的企业,给予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的贴息补贴(以实际贷款年限为准,参照利率最高不超过3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创)办的企业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完成挂牌上市的给予最高400万元奖励。

23、支持各类人才载体发展壮大支持院士(科学家、专家)工作站(室)建设,对新获评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工作站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奖励。支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新创建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在站博士后人员给予1000元/月的生活补贴。

24、实施一校(院、企)一策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采用“一校(院、企)一策”的个案处理方式,为符合我区经济社会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制定个性化支持措施,解决用人主体在推进人才强校(院、企)过程中的主要需求。“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本次新都人才新政24条发布 将开启新都人才工作新篇章

成为优秀人才集聚新都有力政策保障 势必为新都建设城北新中心城区 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篇:沈阳市人才新政之关键点

毕业生最高可获6万购房补贴

符合条件的沈阳市高校毕业生首次在沈购房可获补贴。补贴的对象为:沈阳户籍在沈就业创业(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在编人员)的全日制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首次购买商品住房(2017年1月1日后购房),并承诺在沈就业创业五年以上的毕业生,申请时毕业年限、首次购房时间均不超过五年的可享受一次性购房补贴。博士毕业生6万元、硕士毕业生3万元、本科毕业生1万元。 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到各区、县(市)的人社局进行申报。申报要件包括:购房补贴申请表;毕业生身份证、毕业证、报到证、学位证;有工作单位的需提供劳动合同、聘用合同及其他用工形式的工作证明;社保部门出具的加盖公章的社保缴费凭证;在沈创业的需提供创业实体工商营业执照、纳税证明或免税证明;户口簿;首次购房的所属房屋权属证书(申请时如无房产证可先提供经备案的所购房屋网签合同)。

本次新出台的《补充意见》共9条,主要体现有,政策突破性更大,对符合条件的中专以上学历人才均实行“先落户后就业”,将人才落户与就业脱钩;受益群体更广,放宽了享受房租补贴受益群体范围,超前引进全日制在读博士生,提前达成“订单式”就业契约;补贴标准更高,从原来各类人才房租补贴标准的每年0.96万元、0.48万元、0.24万元,提高到每年1.5万元、1.02万元、0.6万元,将“人才新政24条”中提出每年开发1000个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月薪提高到3000元,服务期延长到3年;服务水平更优,开设“人才驿站”,向应届和往届毕业生提供10天内免费入住服务,依托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提供“两个清单”免费实行“五个帮办”。《补充意见》充分释放人才政策效能,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吸引各类人才聚集沈阳.

第三篇:聚焦《杭州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养老之新政

养老生活如何保障?新近出台的《杭州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明年1月1日起实施,新政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12月20日上午,本报的“民情·桥梁”就此话题请来了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邹午以及养老处和社保局的相关负责人,解答广大市民的提问。

与96068热线平台相连的晚报新闻线索网页不断被刷新,有关养老保险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个体经营户中断缴费的能不能补缴、外来务工人员能不能在杭州参加养老保险,萧山、余杭区的居民是否享受杭州主城区同等待遇?甚至有很多外地的读者也纷纷打来电话咨询养老保障政策的相关事宜。

个体经营户可延缴不可跨年度补缴

杭州余大伯:我今年59周岁,最早在杭州一家化工厂上班。1988年,我从化工厂辞职,自己开了个百货零售店搞起了个体经营。从1998年1月1日到现在,我一直以个人身份在缴纳养老保险费。明年1月1日,我年满60周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段时间,我才知道,根据杭州市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参保人员要缴费满15年,退休后才能正常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就算到今年年底,我也才缴了10年的费,剩下的5年应该怎么补啊?邹午:类似余大伯的情况,只要办一个延缴手续就可以了。余大伯首先要自己写一份申请延缴的文字说明,然后拿着户口簿原件、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到杭州市社会保险服务局(清吟街123号)办理延缴手续。在接下来的5年里,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直至交满15年,余大伯就可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了。

杭州吴先生:我1970年下乡,1989年辞职,1989年到2000年当中停交两年保险。像我这样的情况能否补交?

孙勇:个体参保人员中断缴费跨年度三个月以上部分不允许跨年度补缴。

杭州陆先生:养老保险中间间隔5年未买,现在想续买应该怎样办理?

孙勇:如果目前是自由职业者,可以带上本人身份证和户口本到户口所在区社险办或市社保局进行资格审核,如果符合条件就可按个体劳动者继续参保。

杭州高大伯:我今年58岁,当初自动离职,之后以打零工为生,2006年参加养老保险,像我这样的情况60岁之后能领到养老保险吗?

项安东:因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高大伯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按政策规定,他到60岁时还不能领取养老金。不过,现在新政策中有一项是专门针对城镇老人生活保障的。

以前的政策规定,参加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人员的准入户籍年限为25年,准入年龄男、女均为年满60周岁。

新的政策是,准入年限由25年降低到5年,准入年龄调整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所以,像高大伯的情况可以在60岁之后到户口所在社区申请参加老年居民生活保障计算到75周岁,按200元/月一次性缴纳所需费用,之后第二个月就可以拿到350元/月的生活保障费。

养老金中断缴纳可由单位一次性补缴

杭州杨女士:我在1995年3月到1998年4月间养老保险是中断的,因为原先单位现在也没有了。我想问这3年中断养老金是否可以我自己一次性补缴?

项安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当年应缴未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经社保经办机构核准,非本人原因造成的,允许在次年4月30日前由用人单位为其一次性补缴。而杨女士的情况是不能以个人身份一次性补缴的。

徐先生:我的公司有8年没有给我缴养老保险了,那现在是否可以补缴?补缴的年限如何确定?

沈明海:如果徐先生参加工作是在1998年以前,办理补交业务的时候必须带上单位的录用招工表和劳动合同;如果参加工作是在1998年以后,那办理补交业务的时候只需要带上单位工资发放的财务凭证及劳动合同即可。补交的具体年限根据依法建立劳动关系的时间来进行确定。

杨先生:我今年45岁,以前在公司工作过几年,有劳动合同,但是一直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请问怎么办?

邹午:杨先生这样的情况应该马上去办理养老保险参保,曾经参加过工作的这几年属于可以参保的年份,杨先生可以请单位统一把没有缴纳的费用补上。

杨女士:我50岁了。当初因为换工作而断了3年工龄,我能否一次性补上这3年没有缴纳的养老保险?

沈明海: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这三年,杨女士属于失业人员,那就不能够办理补缴。参加杭州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准入年限降为5年

楼女士:我47岁的时候户口在外地农村,买了一份农村合作的保险,只花了500元,是一次性的,到60岁后每年返80元。过了两年户口迁到杭州,已经12年了,现在属于低保,问明年1月1日开始是否可以交养老保险。

邹午:户口转到杭州后,女性超过50周岁则不能参加养老保险,如果目前是城镇户口,要把外地享受的待遇先终止掉,然后再按照杭州的政策申请参加老年居民生活保障。临安李女士:我从临安嫁到杭州后,之前的劳保为什么转不过来?

孙勇:可能是户籍没有转过来,如果户籍转到杭州了的话,而且在当地也是按正常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未到法定退休年龄可办理转移手续。

余杭李先生:萧山区、余杭区居民能不能享受与杭州居民相同的养老保险待遇?

项安东:杭州市委、市政府已要求萧山区、余杭区在制定新的社会保障政策时应与主城区的政策相统一,原有政策不一致的要逐步接轨。

杭州的廖女士:我原先的户籍关系在桐庐,1999年户籍关系转到杭州,我知道杭州的养老保险政策是对已在杭州居住,具有杭州市城镇户籍的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参保条件的规定是10年杭州市区非农业户籍年限设定,不知道现在有没改?

项安东:杭州市区参加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的准入户籍年限已由10年改为5年。

陈先生:我原来是余杭区的居民,1996年4月迁入西湖区,想申请老年居民生活保险,能不能从2007年7月开始享受?

沈明海:从2008年1月1日起,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的准入户籍年限由10年改为5年,所以陈先生的情况还得再等等,到明年1月1日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了。

姜先生:我问一个关于养老保险转移的问题。我是杭州户口,曾经在丽水参加工作,当时交过三年零八个月的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的养老保险。现在我可以把这三年零八个月的养老保险转回杭州吗?

沈明海:只要是符合浙江省关于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可以办理转移手续。

琚女士:我今年56岁了,在事业单位工作了26年,但只缴了两年的养老保险。2004年时我把户口转到了杭州。现在我还能够参加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险吗?以前没有办理的养老保险能够补交吗?

沈明海:琚女士是2004年才把户口迁到杭州,不符合新办法中非农户口在杭州满5年的条件,所以现在还不能够办理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参保。其次,琚女士原来缴纳的养老保险已经进行一次性的清算,实际上已经终止了养老保险关系,所以这20几年的养老保险也不能够补缴。

特殊人群也有政策保障

杭州吴女士:我今年53岁,一直失业,为此,民政部门给我办理了《困难家庭救助证》,我现在很担心,不知道今后自己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保障?

项安东:吴女士不用过于担心,现在我们杭州市对困难人员有了新的社会保障政策。2008年1月1日起,持有《困难家庭救助证》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城镇老年居民参加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持证期间个人免缴费。

钱女士:我的丈夫当过兵,退伍后能否享受养老保险?

邹午:可以参加养老保险。并且过去当兵的年份可以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外地户籍人员在杭缴费满10年可继续参保

杭州陈先生:我1989年开始在杭州工作,现在50岁了,已有10多年的工龄。我是外地户口,能否在杭州缴养老保险?

张先生:我是江西人,在杭州工作有5年时间,现在公司要和我解除劳动合同,据我所知,以前的政策是非杭州市区户籍从业人员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不能以个人身份继续参保,不知道政策有没有改?

项安东:新政策规定,允许原在杭就业并参加市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满10年的非杭州市区户籍从业人员,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以以城镇个体劳动者参保缴费办法,继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第四篇:苏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管理使用好苏州市人才开发资金,根据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委发〔2016〕28号),《市政府关于批转苏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苏府〔2015〕170号) 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开发资金是政府引导型资金,旨在通过资金资助,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第三条 人才开发资金以市财政拨款为主,接受社会捐赠,由苏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才办)会同市财政局共同管理。

第二章 使用范围

第四条 人才开发资金主要用于人才的引进、培育、服务、宣传、考核激励及政策研究等。

第五条 人才开发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培养和服务;

(二)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

(三)人才政策环境的宣传推介;

(四)各类人才表彰奖励和人才工作的考核激励;

(五)人才政策研究和课题调研;

- 5市财政局履行职责:

1.负责审查人才开发资金预算编制,办理资金拨付; 2.组织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再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

3.组织对人才开发资金的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进行财政监督;

4.组织开展专项资金信息公开工作;

5.组织专项资金执行期届满或者被撤销后的清算、资金回收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资金使用单位履行职责:

1.按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人才开发资金支出预算建议数和绩效目标;

2.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和公示,对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

3.执行已经批复的人才开发资金支出预算,跟踪监督人才开发资金的使用;

4.制定绩效管理流程,按绩效目标对人才开发资金进行绩效自评价。根据需要对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项目验收,开展绩效评价; 5.对人才开发资金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按规定向市财政局报送人才开发资金使用情况,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和自评; 6.负责对执行期届满或者被撤销人才开发资金的相关管理工作;

7.按政府信息公开要求进行人才开发资金信息公开工作; 8.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 7

(一)以市人才办的名义,向捐赠单位或个人出具接受捐赠票据,颁发荣誉证书;

(二)捐赠金额100万元以上的,可以捐赠单位、团体或个人名义命名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或按捐赠人的要求实行定向资助,捐赠人可参与捐赠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十二条 市人才开发资金由市财政局列入财政预算。人才开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严格划清正常公用经费和专项资金的界限,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人才开发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人才开发资金当年经费余额,转入下一滚动安排使用。资助项目完成后经费有节余,或安排的资助项目当年未使用的,年底由市财政局收回。

第十四条 受资助单位每年年底应向市人才办报告资金使用情况、资助项目执行情况及资金使用绩效情况,提交总结报告及人才开发资金收支情况表。

第十五条 市人才办会同市财政局每年初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上一人才开发资金收支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绩效评价情况,并提出当安排计划。

第十六条 建立人才开发资金资助项目检查机制。市人才办根据需要,适时会同财政等部门对资助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凡发现项目进程与申报材料有严重违背或违反协议书规定的,市人才办有权终止协议,收回已资助的全部款项,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有

- 9

第五篇:苏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实施办法(试行)

苏办发〔2007〕88号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效能充分发挥,打造一支引领苏州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6﹞36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资助对象

1、承担或参与与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关联度较大的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研发团队中的骨干人才。

2、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知识产权、项目,在苏实施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

3、其他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条资助内容

1、参加由国内外著名高校或培训机构举办的与本人研发项目、工作岗位相关专业的短期培训或进修。

2、参加国内外本专业(行业)较高级别的,并有成果展示、论文发布的学术交流等活动。

3、举办我市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产业研发项目相关的学术交流、项目研讨或技术攻关等活动。

4、获取专业资料、行业信息等活动。

第三条资助原则

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按照“政府引导,突出重点,公平择优”的原则实施。培养经费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政府资助将重点向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倾斜,向紧缺高层次人才倾斜,向有发展潜质的年轻优秀人才倾斜。

第四条资助标准

1、参加短期培训或进修。按培训费的20—5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市政府组织的重点高层次人才专项培训资助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经专家评议后另行确定。

2、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资助其差旅费、成果展示场地租赁费、材料印刷费等费用,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举办学术交流等活动。按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原则,给予总额30%的资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4、获取专业资料、行业信息等活动。依托我市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按给予定额资助。

第五条资助程序

1、资助申报及认定

参加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的,采取集中申报。资助对象在每年12月份将本已参加的活动和下一拟参加的活动,分类填报《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申请表》,并附有关证明材料,一式二份上报苏州市紧缺人才开发工作办公室(下称“紧缺办”)。

举办学术交流等活动的,须事先申报,在每年12月份将下一拟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的方案、《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申请表》一式二份报市紧缺办。

由市紧缺办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

审,确定资助的人选、形式和金额,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人才办”)批准后实施。

第二条第四类资助由市人才办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资助范围、人选及资助标准。

2、经费拨付

对第二条第

一、二类的资助,资助经费在每年的三月份下拨给资助项目已结束的资助对象。

对第二条第三类内容的资助,待活动结束,完成项目总结后一个月内下拨资助经费。

资助对象在上述规定时间内,填报《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总结》,并附相关材料,报市紧缺办,经评审后下拨资助经费。

对第二条第四类内容的资助,由市紧缺办统一办理上网卡,资助对象可持卡到指定地点上网查询需要的专业资料和行业信息。超出定额部分由本人自理。

第六条其他事项

1、资助经费从市人才开发资金列支,并按《苏州市人才开发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执行,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年终对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2、受资助人应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若有欺诈行为,一经查实,即取消享受资助资格,追缴已资助的经费,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3、引进的紧缺高层次人才在引进资助期内(五年),不再重复享受上述资助。

4、除第二条第四类资助外,同一资助对象可多项申报,但原则上每人每年受资助项目不超过一项。

5、未正常完成培训或进修,或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未按计划执

行或因当事人未认真实施,没达到应有效果的,市紧缺办可中止资助直至追究当事人责任。

6、享受培训资助经费累计超过5万元的,须签订至少3年以上的服务协议,服务期未满调离苏州的,按比例退还资助经费。

7、各县级市、区,各部门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资助办法。

8、本办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具体事项由苏州市紧缺办负责解释。

上一篇:雾霾天应急预案范文下一篇:卫生院绩效工资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