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2024-04-16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共7篇)

篇1:《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企业班第三组 原国旗

选择读《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方面是学校有读后感的作业;另一方面是领军同学们组织了个读书会,会长制定了严格的“会规”(每月交一篇读书笔记),所以可以一稿两用。但要读此书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从九月份的第一天便开始行动,直到九月二十六号,才艰难地读完了全书,坦率地讲,对书中的数学模型及推理过程基本上未做深入研究,绝大多数的数学公式早已记不起来了,所以本着借鉴分析角度、结合生活实例,力争“知其然”,不深究“所以然”。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相较于传统经济学主要是批评和修正了其一些不现实的假定,比如: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为零的假定;完全界定的私有产权等。此书分上下两篇,主要聚焦于影响人的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经济绩效的经济学模型的诸多变量中的产权功能和制度内涵两个变量。归结为学术派别的话是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对产权及其重要性的初步认识,可以从小时候亲身经历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说起。记事起,村子的土地是集体所有的,大家伙一起劳作,被划分成了若干个生产队,孩提时代最喜欢夏收和秋收,生产队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在农场上忙碌着,夏收主要是收小麦,秋收主要是小米和玉米,但热闹一过去后,令人印象很深的便是粮食的紧缺了,饿肚子在我小时候不是经常的事,但确实发生过,特别是快到了季节交替时(新的粮食分配未到位时),一个四合院(两层楼房和角楼)里住着十几户人家,经常会有人敲开邻居家的门,借上点米或面,等自家粮食分配到位后再归还。但在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偷着立下“生死状”,再到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产权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产权学派,主要着力于产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关系研究,着重探讨了产权结构对“收益-报酬制度”及“资源配置”的影响。罗纳德.H.科斯(Ronald H.Coase)是新经济学代表人物,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书中分享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文中的主要思想被总结成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提出的论点是具有颠覆性的,它揭示了传统教条的错误,提出了“权利界定”和“权利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科斯认为,当人们在面对A损害B(即庇古认为的外部性,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这类问题时,往往考虑应该如何阻止A。其阻止的办法无外乎要么要求A向B赔偿损失,要么向A课税,或者干脆要A停止工作。这些办法都不尽如人意,因为其结果尽管可能使B免遭损害,但却有可能使A遭受损失。要使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都尽可能的小,正确的思考逻辑应该是:我们应准许A损害B,还是准许B损害A。换言之,就是A是否有权损害B,或B是否有权要求A提供赔偿。

上述观点,真的是超出了我本人的认知范围。科斯为了阐述他的命题,举了在两块相邻的地上,因养牛人的牛跑到农场主的地上去吃农作物而引起纠纷的例子。他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在对有权利的最初明确界定后,参与谈判的双方就会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订立合约,而找寻到使各自利益损失最小化的合约安排。更进一步讲,即便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它也只有在对产权有明确的界定后,才能发挥作用。

书的下篇主要是新制度学派在将制度纳入经济模型后的分析进展,其基本思想是:制度是内生的,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大。着重讨论了制度的基本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作出不同制度安排选择的原因,以及国家行为和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等。其中尤以舒尔茨的《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为代表,他将提供不同服务的制度进行了富有经验意义的归纳:(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2)用于影响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公司、保险等);(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和个人收入流联系的制度(产权、资历等);(4)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学校、农业试验站等)。

任何经济学理论研究都要放到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进行筛选和检验,本书中提出的产权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应该说是站在前沿的学术论点,作为一名会计领军人才,要通读领会学习,同时作为一名实体经济的践行者,更要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去客观认识和学习,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述:从理论上或在一个社会中被证明为比较有效的产权结构,在另一个社会中未必就有效或一定会被采纳。另一方面,大量的产权研究仍然集中于对私产制度结构下的不同产权安排的分析,要使这一学派具有更大的分析价值,还必须将视野扩展到那些不是以私有与市场制度为主的社会的研究。

篇2:《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不动产统一登记终于迈出一大步。8月15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在明确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时间表之后,又拿出的实施计划。

社会各界对不动产登记翘盼已久。原因是,在预期中不动产登记已经成为匡正时弊的一剂良药。鉴于房产是中国人财富的主要持有方式,如果不动产登记得以顺利实施,那么资源易得者、特别是官员的财富就将浮出水面。这样一来,不动产登记就成为震慑腐败的强有力工具,而这种震慑效应本身,还足以成为房价下行的推动力。

尽管不动产登记确实具有波及各方面的潜在外溢效应,但应该看到,不动产登记的出发点,首先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制度性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动产登记对于当下存在的制度短板的补强意义,比其是否能够影响吏治和房市,更加重大。

首先,不动产登记指向的不仅是房屋财产,而是对集体和个人财产的一次确权。意见稿明确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等十种不动产权利,需要办理登记。这十种权利不乏被肆意轻忽和剥夺的现实案例。登记是对这些集体和个人财产权的再次确认,并因此可以成为厘定和保护财产权的依据。就此而言,不动产登记是对保护产权的基础制度的一次优化,凸现的是对物权的呵护。

其次,不动产登记是对土地与房屋管理和交易成本的一次压缩。目前的不动产登记处于事实上的割据状态,土地和房产登记分离,涉及国土、住建、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这种管理形态不仅效率低下,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作用,而且事实上抬高了土地和房屋的交易成本。政出多门,还赋予了行政权对于市场过多的干预机会。无论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上市流通转让需求,还是从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求看,统一不动产登记,还能起到让市场决定交易成本而非行政决定交易成本的作用,这也与深化改革的大方向一致。

再次,不动产登记可以为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尽管房地产调控已有调整方向,但是,到底全国有多少空置房,不同城市的住房供求关系如何,一直缺乏可靠的“数据管理”。在这种模糊状态下,放宽或收紧调控、是否加快推行房产税其实都可能面临与市场真实情况脱节的风险。不动产登记可以为房地产调控提供真凭实据。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不动产登记的冀望不同。比如,有人认为意见稿“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的规定,有可能降低其震慑力。而另一些人则担心,有权信息共享的部门能否真的守住个人的财产隐私。这反映出了对不动产登记操作细节的关注。

篇3:《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一、赋予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

土地是财富之母。农地农用和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所有、集体使用”产生的收益是生产经营收益。农用地转建设用地、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 也就是因规划和用途改变而产生的收益是增值收益。在现行制度框架下, 集体土地 (包括集体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只有被征收为国有土地才能进入城镇土地市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只能得到按原用途计算的补偿费, 由此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归政府所有。这种制度安排, 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但也带来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受损、征地拆迁矛盾频发等严重问题。《决定》要求,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合理提高个人收益”。这是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这个目标有两条途径:

一是缩小征地范围。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到哪里, 就必须先把那里的集体土地征收为国家所有, 然后才能出让、转让、出租给各类建设项目使用。这是城镇化进程中涉地矛盾的总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必须回归到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行使征地权的宪法规定上来。但这涉及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的区分、财税体制调整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可以有选择地缩小征地范围。十七届三中全会曾提出,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 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 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这是缩小征地范围的突破口, 但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决定》进一步提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今后也不必都征为国家所有。这比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规定放得更开。这是缩小征地范围的突破性举措, 也是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重要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 对这一突破性举措仍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强调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 这意味着现有的不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入市,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的用途也会受到限制, 特别是不可能用于商品住房开发;强调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这意味着农村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不在入市之列;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而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普遍不足, 不可能分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意味着只有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可能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交易顺利进行, 必须严格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 切实增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严肃性、约束力, 防止寻租行为;针对各地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差异很大的现实, 合理调节集体土地入市产生的增值收益;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防止少数人从集体土地入市中谋取暴利、大多数农民难享其利的现象发生。

二是完善补偿机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城镇连片开发建设中既有公益性项目, 也有经营性项目, 严格按公共利益原则行使征地权很难操作, 城镇化所需的土地大部分今后还要继续通过征收取得。目前是按原用途补偿, 最高不超过30倍。按这个标准, 征农民一亩地仅补偿几万元, 难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农民意见很大, 矛盾纠纷不断。地方政府取得农民土地的成本很低, 导致粗放用地, 严重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决定》提出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合理”, 就是要完善征地价格形成机制, 改变按原用途补偿的原则, 使被征地农民合理分享土地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征地涉及到农民住房拆迁时, 不能再按地上附着物补偿, 而应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居住权。 “规范”, 就是要改革完善征地审批、实施、补偿、安置、争议调处裁决等程序, 强化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收益权、申诉权、监督权, 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政府的征地行为, 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 “多元”, 就是要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 特别是应探索留地安置、区段征收等新途径, 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改革开放初期, 农民仅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随着土地承包期的延长, 国家、集体与农民利益关系的调整, 农民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逐步扩大。物权法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用益物权, 具有占用、使用、收益权能。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整的产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实际上农民早已获得出租、转包、转让等部分处分权。 《决定》指出,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就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包含的处分权更加完整, 有利于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的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过程中, 不断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有其时代背景, 是正确和必要的, 保障了承包户的权益, 促进了农业发展, 维护了农村稳定。但随着农村人口转移, 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的现象越来越多, 需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考虑按照 “尊重集体所有权、划断农户承包权、保护务农者经营权”的思路,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集体所有前提下, 承包权要赋予有资格的人, 以体现公平;经营权要配置给有能力的人, 以体现效率。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适应推进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尊重集体所有权”, 就是要尊重集体经济组织在占有、处分方面的权能, 发挥其在处理土地撂荒方面的监督作用、在平整和改良土地方面的主导作用、在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方面的桥梁作用。 “划断农户承包权”, 就是要界定集体成员资格、锁定集体成员范围, 在起点公平的基础上落实 “长久不变”, 并对承包权的权能边界进行清晰界定。 “保护务农者经营权”, 就是要适应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的新趋势, 对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给予更多支持和保护, 让务农种粮者得实惠。只有对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进行合理划分, 清晰界定各自的权利边界, 才能更好地把握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担保、入股的改革举措。在做这种区分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明确抵押、担保、入股的客体是经营权, 而非承包权。取得经营权的人, 并不能成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三、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权能

农民对住房拥有完全财产权, 但对宅基地仅拥有有限的使用权。我国现行宅基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一户一宅、免费取得、长期占有、村内流转、退出无偿”。尽管物权法已将宅基地使用权界定为用益物权, 但仅具有占用、使用权能, 不包括收益权能, 更不包括处分权能。因为宅基地使用权仅能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中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户, 还不能超出此范围流转交易, 农民虽然对住房拥有完全财产权, 但其住房附着在不能自由流转的宅基地上, 导致农民在行使住房财产权时受到很大制约, 住房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村人口流动日趋频繁, 农村空心屋不断增多, 大量房屋闲置, 非常可惜。现实生活中, 农民住房流转交易现象广泛存在, 由于缺乏法律保障, 极易产生矛盾纠纷。为解决这些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农民住房抵押甚至流转交易的具体办法。 《决定》提出,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这里虽然仅提及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更多的具体权能, 但由于房地不可分离, 住房财产权的流转势必导致宅基地使用权随之流转。从 《决定》要求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刻意避免直接触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谨慎表述可以看出, 这个问题极为复杂、敏感。可考虑分两步走:

第一步, 放宽农民住房流转的限制条件。允许农民住房抵押、担保、转让, 并允许因房地不可分离、随住房流转而必然产生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宅基地的所有者, 可向购买农民住房、从而购买了宅基地使用权的人收取一定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费。在现阶段阶段, 应对购买农民住房者设置必要的资格条件, 对购买农民住房后的使用、维修改造等作出约束性规定, 防止城市资本一窝蜂地到农村买房, 防止城市房地产泡沫向农村蔓延。浙江乐清等地将农民住房流转交易的受让人限定为县内农村户籍人口, 将城镇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排除在外, 就是基于这个考虑。

第二步, 放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条件。这可借鉴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交易的改革经验。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都拥有用益物权, 但农民所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是逐步扩大的, 直至可以抵押、担保、入股。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 但又同时规定,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 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这为 《决定》突破企业破产、兼并的特定情形, 在更大程度上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奠定了基础。与此类似, 《决定》允许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交易、以及因房地不可分离而必然发生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 今后也势必可以允许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需要很多前提条件。比如,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对能否再无偿取得、是否要明确使用期限、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到底有多大、增值收益如何分配等做出具体规定。

四、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除了承包地、宅基地外, 一些地方特别是城郊农村, 还有大量的集体经营性资产。随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平等入市, 一些地方的村级集体资产将会大幅度增加。如何用制度管好这些集体资产, 关系农民切身利益, 也关系村干部自身安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决定》强调,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 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从 “集体收益分配权”, 拓展为 “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是一个重大突破。在这方面, 改革的空间更大、法律障碍更小、步伐应该更快。

前些年, 一些地方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不可分割的集体股占比过大, 农民获得的股份的权能仅限于参与收益分配、流转交易受到诸多限制, 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不完备、容易被少数人操纵。应深入总结这些实践经验, 在集体资产较多的地方, 加快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集体资产进行清资核产, 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严格界定, 将集体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所有人, 实现 “资产变股权、 农民变股东”, 实现从 “共同共有” 到“按份共有”的转变。同时, 要明确农民获得的集体资产股权, 不仅应有占有、收益的权能, 而且应有处分的权能, 也就是可以抵押、担保、转让、继承。这样, 农民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既可以长期持有集体股权, 也可以有偿退出集体股权。允许农民 “用脚投票”, 有利于加强集体资产管理, 也有利于农民 “退乡进城”、最终融入城市。借鉴苏州部分地方的经验, 在不断完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推行增资扩股, 使完成股份制改造后的原集体经济的产权结构更加开放, 而不是继续封闭, 这可以增强其活力。

五、慎重稳妥推进 “还权赋能”改革

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承包地抵押担保、住房财产权和集体资产股份流转交易等方面赋予农民更多权利, 是 《决定》的一大亮点, 也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 不仅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 而且涉及法律关系的重大调整。推进这方面改革, 必须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坚持确权先行。确权是流转交易的基础。扎实开展农村地籍调查, 抓紧解决土地所有权确权到村民小组时遇到的问题, 尽快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总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经验, 探索确权确股不确地等新的办法,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工作进度。对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应尽快进行全面部署, 提出明确要求。对农民住房产权也要尽快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在确权过程中, 要尊重历史, 尊重基层, 保持适度的灵活性。

二是坚持先立后破。为保障改革依法进行, 既要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 也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抓紧修订 《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 清理取消现行法律中与改革要求不一致的禁止性规定。抓紧研究制定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宅基地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是坚持试点探索。修改现有法律、制定新的法规, 需要实践经验做支撑。即使法律障碍清除了, 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全面推开。具体的制度安排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需要在局部地区先行试点, 以找准问题、探索办法、积累经验。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 很多地方早已突破法律界线自行开展 “试点”甚至颁布文件, 比如一些地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一些地方开展农房抵押和流转交易, 一些地方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甚至颁布了省一级的行政规章。应尽可能将这些做法纳入新一轮试点范围, 依法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权力, 在既成事实与依法行政之间寻找平衡点, 不能让 “法外现象”长期大量存在。今后新开展试点, 则必须先依法取得授权, 不允许 “抢跑”, 不允许造成既成事实后再补办手续实现 “合法化”。

篇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关键词:三农;农村土地制度;产权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25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不可能离开土地而生存,土地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重要。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如果能合理利用、规划土地,就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尤其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土地直接相关,所以土地是重要而又宝贵的资源,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十分关键。

1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为了保证我国土地的健康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善于总结问题所在,并积极寻找解决对策。笔者总结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主体不清;二是土地使用和管理不当;三是法律保护有待进一步完善。

1.1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主体不够明晰

目前土地法律上规定归集体所有,但没有解释清楚到底归哪一级的集体所有,没有相关的文件进行阐述,土地到底属于哪一级的。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规定,直接导致广大农民朋友的权益受到了一定侵害,使得农民的权益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1.2土地使用和管理不当

对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而言,土地既是资源也是生产对象,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而言。就现实来说很多村级支部干部,在土地使用和管理上没有参考广大农民的意见,在土地使用和管理方面自作主张,影响了土地的正常管理和使用。还有部分干部不能很好地传达国家的政策,或是没有耐心给大家讲解和解读国家政策,造成大多数农户对于国家政策了解非常之少,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也不甚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3法律保护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农户承包经营权是基于承包合同而产生,当政府要征地的情况下农民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维护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土地使用权不稳定和土地流转制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二是在目前这种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制度下,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在某种意义上讲还不是很稳定。

三是目前尚未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体制,不能使土地连转市场化法制化。据统计每年有1亿农民工出去务工,大概有5千万以上人属于跨省的,这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很多土地荒废或减产。

2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意义深远,具体如何完善还需要农业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积极做好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倾斜;三是提高土地收益率,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2.1积极做好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加强宣传,强化培训。组织召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动员会,并多次召开试点村村干部动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小组会议,利用会议宣讲政策。有力提高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深入调查,确保准确。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集中人力和时间深入农户进行调查,对承包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承包地块、面积、四至、土地变动等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核对。

加强督导,保障质量。与部门、村签订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目标责任书,并抽调纪委、经管站工作人员组成督查小组,对在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质量。

2.2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完善農村土地产权制度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资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需要自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完善的网络体系来正常运行,需要稳定的庞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来完成。农民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因此没有强大的经费支持是不能实现的。要确保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大国家资金投入,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的现实经验。

2.3提高土地收益率,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通过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的实施带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培养。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支持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以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大篷车、科普宣传员为重点,加强农村科普组织、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科普事业良性运行机制。鼓励拓展其他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渠道,提高土地收益率,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3结语

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势必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笔者通过本文总结了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文,倪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探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2]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篇5:财产权利面面观

世上没有“天赋权利”

你很可能一向对“权利”的定义不假思索,所以不会想到经济学对它的定义竟是这么奇特:“一项权利,代表一种受到社会认可和维护的、对商品的用途作出有效选择的能力。” 这是说,一个人的某项权利,是依靠社会其他成员的主动赞同和维护,才得以产生的。换句话说,你即使有能力对某商品的用途作出有效的选择,但只要你的所作所为不受社会其他成员的主动赞同和维护,那么你就不具备这项权利。

当人们看见有人要偷你的自行车时,人们就会主动地阻止――或出面阻拦、或叫警察、或召唤旁人。――不是因为你有能力骑自行车,便“有权”使用它;也不是因为你的武功赶跑了别人,便“有权”使用它,而是因为社会其他成员不仅愿意、而且有能力保护你对那辆自行车的支配能力,所以才说你“有权”使用它。

虽然你可能在物理上占据了一辆自行车,但是,只有当社会大多数人主动地阻止别人来干涉你支配这辆自行车时,你才拥有对它的“财产权利”。你对那辆自行车的财产权利,建立在别人保护你对资源的控制力的意愿和能力之上,而不是你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之上。同样地,只有社会其他成员施加保障,你才能拥有投票的政治权利。

你“拥有”一把刀,但不能因为你有能力用它来伤人,你便“有权”用它来伤人。既然社会其他成员不愿意让你用刀伤人,那么你就“无权”用刀伤人。显而易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拥有”一把刀,就无异于“拥有”全世界了。不管怎样,你不可能“绝对地拥有”什么东西。

没有社会其他成员的主动赞同和维护,“权利”就不存。在一群狮子里,雄性狮子最先品尝捕获的食物,这个顺序完全是根据体力的勇猛程度打拼出来的。那可以说是一种“权利”,但那不是我们所说的“权利”。那不算权利,因为雄性狮子的选择,并没有得到其他狮子主动施加的保障。相反,那里只有其他狮子和动物的怯懦的容忍。

任何人的权利,都是靠社会其他成员主动“赋予”的,而从来不是天经地义、与生俱来的;也正因如此,只有人类社会,才存在“权利”的现象。

明晰私有产权的三个要素

私有产权包含三个关键因素:(1)使用权,即对一件特定商品的物理条件和用途作出决策的权利,(2)转让权,即转让或出租使用权的权利,以及(3)收益权,即支配使用权所带来的收入的权利。这三个因素的“布局”共同构成了私有产权的本质。这三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就不是私有产权。

所谓明晰私有产权,就是要将这“三权”落实给特定的人。只要找到拥有“三权”的人,那么资源即使是拿来公用,也照样是私有产权;相反,如果找不到拥有“三权”的人,那么哪怕白纸黑字把“所有者”规定得多么明白,它依旧不是私有产权。一条狗,不能变成一匹马,无论你怎么规定。

国有资产不是私有财产。对国有资产来说,没有具体的人拥有这“三权”,无论你布置多少机关、构思多少规定,还是没有!之所以说国有资产没有明确的物主,是因为找不到谁拥有“三权”,而不是因为纸上写得还不够清楚。 团体私有与公有的区别

私有产权可以由一个团体共享,如股份公司。这种团体的内部,当然有某些议事程序,籍此来行使共享的“三权”,诸如选择资源的用途、定夺转让的事宜、以及处置获得的收入等。另一方面,对于公有的资源,集体成员也有类似的程序,来决定这些资源的用途、转让、以及收入的处置。很多学者于是说:“公有”和“私有”不存在确切的界限,大的股份公司就是

某种公有企业,云云。

这是错误的。要判断到底是“团体私有产权组织”、还是“团体公有产权组织”,关键并不在于该团体采取何种决策方式,而在于人们加入那个团体所必须遵循的程序。

例如,城市的某些财产是公共财产,为该城市“所有”。如果要成为“所有者团体”的成员,只需成为居民就可以了。或者,你只需要赞同某些宗教信条,保持行为端正得体,便可以成为一个教会的成员。或者,通过婚姻就可以成为一个家庭的新成员,由家庭的某个成员所生的孩子更顺理成章地就是家庭的一员。

但是,如果你要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的“所有者”中的一员,你就必须向现有的所有者购买所有权。通用汽车公司的“所有者”集体,是“封闭的`”集体。它对任何人都是封闭的,除非他向现有的成员购买成员的权利。与此对照,“城市”、“国家”、家庭、以及教会的成员身份则是“开放的”,因为并不需要向现有的成员预先购买所有者的权利。

产权只保护物理属性,不保护市场价值

私有产权保护你的财产免遭别人施加的物理影响。例如,我打破你的窗户,涂鸦你的房子,都是不合法的。但是,如果市场对你的财产的需求减少,你的财产的市场价值因而下降,这一点你是得不到保护的。假如我盖起了一幢公寓大楼,增加了公寓的供给,从而降低了你的公寓的租值,那是合法的。

微软公司的软件,因为比其他同类软件更受欢迎,所以一再把对手逼得走投无路,那是合法的。微软公司没有破坏对手产品的物理属性,只是伤害了它们的市场价值。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不在产权保护的范围之内的。美国哥伦比亚地区法院的汤马士・杰克逊法官,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从这个角度谴责微软公司了。

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经济免费

“言论自由”的概念本身,以及对“言论自由”的保护,都并不意味着你有权不管其他人是否愿意听,就不作补偿地征用经济资源发表言论。“言论自由”的意思是,你有权使用你自己的资源,与自愿的听众交流,而你说的内容不受政治上的限制。

两个关键的特征:(1)说话人要使用他自己的资源,以及(2)听众是自愿的。忘记了这两个特征,你就会在“政治自由”和“经济免费”问题上纠缠不清。

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需要运用稀缺的资源。我不能强迫你把财富转让给我,我也不能强迫你倾听或者朗诵我的“言论”。我不能为了交谈就征用别人的财产,别人的注意力对我来说也不是“免费”的。我没有权利把你的资源当作是经济上免费的来使用,即使我使用那些资源是为了跟你交流。

美国的流浪者团体,为了宣泄他们的诉求,在华盛顿的国家公园安营扎寨,最后要闹到最高法院才平息下来。――该怎么看?宣泄诉求,可以;安营扎寨,不行。

有人给你的计算机发送信息和email,而你不想接收。如何管制是另一个问题,首先是到底应不应该管制?这个问题在美国让很多人,包括议员和法官,都变得糊里糊涂,因为他们以为资源只要用来发表言论,就是“免费”的。――该怎么看?既然关于言论自由的两个必要条件都违反了,当然应该设法管制。

有人说美国的竞选净是金钱政治。――该怎么看?政治是需要金钱做基础的,要遵守言论自由的两个必要条件,募集资金就是必不可少、难以避免的。当然,这不表示募集资金时,可以无法无天。

篇6:《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属性,现状,法律对策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游戏越来越流行, 早在2006年我国的网络游戏已达到65.4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近几年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 而我国更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市场发展潜力的国家。随着网络的普及, 关于网络的商机也不胜枚举, 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用户积分等网络的商业形式出现各式各样的虚拟货币或虚拟财产, 由于虚拟网络的相关产业都较新, 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不能跟上网络的发展。这也是近年来关于网络引起的民事诉讼逐年增加的原因。因此, 如何正确的认识虚拟财产, 清晰界定其权利属性, 尤其从法律角度分析, 从而根据目前我国对于虚拟财产保护现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帮助构建出我国健康有序的网络虚拟环境, 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真正促进我国虚拟网络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界定

1. 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定义

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是什么, 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观点。如对于计算机行业的人来说, 所谓的网络虚拟财产不过是0和1组成的二进制的电子信号, 并以3D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画面;在游戏玩家看来, 网络虚拟财产是他们用真实的货币购买, 并通过自己的耗时耗力用心打造出来的“游戏天下”, 里面包含着他的装备、点数、宝藏、等级等虚拟物体, 尽管这些碰不到摸不着但却是他们的心血所在。

而从法律角度来分析, 可以分为两种界定:一种是狭义角度, 即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指的是源自游戏装备、顶级账号等可以体现游戏、网络经营成就感的虚拟物品的货币化[2];而另一种角度则更为广泛, 它不仅把范围局限于网络游戏相关的对象, 还包括网络游戏以外的一切存在于虚拟网络中的与网络参与者切身利益相关的虚拟物, 如个人或单位邮箱、收费邮箱、ID以及聊天工具的账号等等。这里的虚拟财产不单单是用货币购买的虚拟物体, 还包括通过个人或企业经过努力辛苦得到的网络地位、账号等级, 还有一些资料和有价值的信息, 一旦丢失都会给个人或集体带来损失。所以, 我国的法律在保护网络游戏中的相关虚拟财产外, 也要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消费者在虚拟网络中所合法拥有的虚拟财产。

2. 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

通过分析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 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网络虚拟财产的本质。从虚拟财产的概念可以看出, 网络虚拟财产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客观实在性。尽管称之为网络虚拟财产, 但并不是说此财产时虚无飘渺的物体, 它是开发商投入资金, 设计者投入智力、精力构建出来一视觉效果, 通过参与者的进入和参与可以感知满足和愉悦的一个对现实世界进行虚拟的网络空间。它是将数据转化为信号, 以图像、字体的形式体现出来, 更是涉及人员智慧的结晶, 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因此它是客观存在的, 可以受法律保护的财产。

第二, 有用性。作为商品既要拥有使用价值也要具备交换价值, 而财产作为人们将利用法律来保护的对象则需要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且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网络中虚拟财产如游戏装备可以为玩家赢得游戏获得筹码, 账号等级可以让参与者享受更多的优惠和方便, 这些对于需求者来说具有效用性, 消费者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 也就是虚拟财产具有实际使用性。

第三, 相对稀缺性。物以稀为贵, 如果这些虚拟物品像空气、风一样每个人都能感受、共享就没有了它本身的价值, 也就失去了购买的必要性。所以虚拟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稀缺性才可视为财产对待, 如在网络游戏中, 装备的级别不同, 具备的战斗力就不一样, 越是难以得到的装备, 价格越是高, 因为它对最后的胜出起到决定性作用,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实力拿到, 稀缺程度越高, 价格越高。

第四, 交易性。虚拟物所具有的价值和相对的稀缺性, 也就决定说明了其可以进行交易, 在网络游戏市场中, 对于不同的游戏装备有着不同的价格。尽管虚拟财产无法像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一样被感知到, 但是它同样可以根据网络游戏的市场需求、虚拟物的稀缺程度、厂商的设计运行费用等来确定合理的市场价格, 方便虚拟财产在网络中进行交易。而网络虚拟财产具备交易性也让它真正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财产。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分析

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 学术界对其执着不同的观点, 每个观点各自有各自的说服力, 但也存在着缺陷。目前, 学术上, 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主要有三个论断。

1. 知识产权论的观点与不足

执知识产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 网络虚拟物是游戏玩家通过购买游戏点卡, 选择角色, 消耗脑力不断打通关, 获得点数和想要的等级, 是智慧的结晶;它是账号拥有者, 通关自己不断经营, 支付货币购买等级, 每天登陆并精心装饰, 从而拥有一定的浏览量, 也是智力打造的结果。所以就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时玩家或参与者在网络中创造的智力果实, 对其拥有的权利属性上可视为知识产权。

但进一步来看, 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并不符合知识产权的评价要求。一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是给予知识成果拥有者垄断经营的权利, 防止其他人未经同意就是用其知识成果, 是对其专有性的一种保护, 也是对成果付出者的一种激励和肯定。在网络游戏中, 游戏设计者通过程序编写、构思设计出一款独特的网络游戏, 从知识产权保护来看他是一种知识产权。而游戏玩家只是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来参与享受游戏带来的娱乐, 其获得的装备、等级只是它游戏后的一结果, 难以作为知识产权来保护;另一方面, 知识产权有地域性, 知识产权保护受到地域的限制, 而虚拟网络的无国界性, 参与者只要拥有自己专有的ID号, 在世界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虚拟网络操作, 这也不符合知识产权设定的要求。

2. 债权论的观点与不足

所谓债权论就是将网络虚拟财产视为网络参者与网络运营商所签订的服务合同关系, 网络运营商有义务为网络参与者提供服务, 但这与网络游戏等提供的服务不同, 两者的性质不同, 也决定了运营商承担的责任不同[4]。虚拟财产的权利就是网络参与者享有网络运营商对其提供特定服务的权利。

而此观点也存在片面性。首先, 网络虚拟财产是网络参与者与网络运营商直接的合同关系, 运营商只要确保其可以为网络参与者提供它想要的服务, 至于网络中网络所提供的服务运营商无法控制, 如网络游戏只有通过玩家自己的实力采购利用有限的游戏装备到达不同的等级, 从而看到不同网络画面, 带来不同程度的满足感, 这些是运营商无法给予的, 它们所能提供的就是确保在游戏过程中, 游戏的画面流畅以及游戏的氛围为玩家所喜爱;第二, 参与者与运营商签订的服务关系中, 只是保障了参与者对运营商的债权关系, 有权获取它们想要的服务, 但至于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与第三者之间的法律保护却没有, 使得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而运营商对此不承担任何义务, 也就不能享有网络虚拟财产的相关权利;第三, 运营商无法干涉参与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行为, 也不能阻止参与者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或互换, 网络参与者对虚拟财产的权利是排他性的, 这些与债权说的理论不符。

3. 物权论的观点与不足

物权论的观点则认为, 从民法观点看来物体具备法律上的排他性支配或管理的可能性以及经济性独立, 就可以视为法律上的物, 而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与法律角度下实际物品的属性相同, 可以认为虚拟财产是符合法律上对物权的定义的特殊物体[5], 可以视为具有物权属性, 参与者可以享受物权的权利, 受到法律对于物权的相关保护。

而该观点在进一步论证时, 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 法律上的物权是指物品所有者可以直接使用物品并完全享有使用带来的效益, 而网络参与者对于网络游戏以及相关网络产品使用具有一定约束性, 它们还要受到运营商的服务限制, 并不能完全享有物品所可能提供的所有效益, 如游戏还要与玩家的游戏水平相关, 同时, 玩家在使用网络游戏时还需要遵循运营商所确定的网络游戏规则, 不能享有物权的对世权;第二, 物权还具有排他性, 即在购买后具有物权时, 使用物品不受其他的影响, 而网络游戏之内的虚拟网络物品则无法做到, 玩家需要依赖于游戏商提供的网络界面, 脱离了游戏商的服务, 物品价值无法实现;第三, 目前的物权法都仍停留在有形的实物上, 对于无形的网络虚拟物还没有进行界定, 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电磁信号的网络画面转化为可以界定的物品, 对虚拟财产进行法律上的保护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存制度。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 网络虚拟财产一方面为网络参与者所拥有, 一方面也被网络运营商所拥有, 这样决定着网络虚拟财产具有双重特性。从网络经营者的角度, 因为通过交易关系, 双方签订了网络经营者制定的合同, 网络经营者就有必要承担与网络参与者建立的债权关系, 为他们提供特定的服务;从网络参与者角度来看, 网络参与者通过购买行为或者时间、精力上的付出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相关网络虚拟物品, 网络参与者有权将之视为自己的财产, 进行排他性的使用和支配。因此, 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既有债权性也有物权性。

三、我国网络虚拟财产权利保护现状

法律的有效性体现在它可以对人民的财产、生命进行合法以及有效的保护, 真正合理的法律制度要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换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关于网络的商机逐渐展现在厂商面前, 商业网络化得趋势也日渐明显, 伴随而来的网络虚拟财产也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而关于虚拟财产的法律纷争也不断增多。虚拟财产作为网络运作中一个重要的权利形态是网络操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载体, 中国作为网络使用者最多的国家, 尤其是作为最具潜力的网络游戏市场, 建立有效地虚拟财产保护制度对中国网络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目前从我国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现状来看, 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 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界定、如何进行市场定价、如何来衡量, 以及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以及如何利用法律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等问题都没有一致的定论。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来真正对其进行保护;其次, 对于网络虚拟财产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能否称之为财产至今还没有一致的定论, 这也是阻碍维护网络虚拟财产不能及时受到法律保护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中, 参与者通过游戏通关或者账号经营获得好的游戏装备、游戏等级或者VIP账号, 都是其消耗精力、智力、财力所取得的劳动成果, 可以看做是一种知识产权, 有些虚拟财产因稀缺性具有交换的价值。而另一种观点认为, 在网络中获得游戏装备、通关等级、高级账号只有在相应的网络界面才有意义, 脱离了游戏或者相关界面, 这些虚拟财产就失去了经济价值, 只有网络开发者设计的游戏编码、程序数据才能算得上是知识产权。

四、网络虚拟财产权利保护的法律对策

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网络市场, 我国有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措施上却不像网络市场那样发展良好, 出现了法律与网络市场不匹配的局面。目前关于网络虚拟财产受到侵犯的案件很多, 但我国还没有出台有效的效率进行治理。而在韩国、日本、台湾等地区对于虚拟财产侵犯的案件已有许多制裁的手段和方法, 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提供我们借鉴,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提出可以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有效保护的法律策略。

第一, 明确网络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对于财产肯定要明确它的归属权在哪里, 也就是是由谁来决定如何支配、使用它, 而别人没有该权利。这是保护好网络参与者虚拟财产的基础条件。如在网络游戏最发达的韩国, 虚拟财产的盗窃行为很多, 同时关于虚拟物品在网上进行交易的也很到, 尽管韩国警方对这类行为进行严厉禁止, 但仍有许多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这些促使韩国警方开始关注“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只有明确网络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 才能让网络账户、游戏装备像银行的账户一样不容易被盗窃, 因为这是你拥有它的归属权, 即使在网络交易过程中, 个人的资料也无法用金钱来取代更替, 从而从源头遏制了网络虚拟物品的不合法交易, 也保护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不受侵犯。

第二, 要出台分别针对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参与者的相关法律条例。出了网络参与者的自觉守法, 网络运营商设计的网络游戏、网络账户更有安全性, 网络虚拟财产的安全性与否、财产是否得到有效保护, 必须有明确的相关法律条例来给予强制性的管理。在这方面, 台湾地区在对于网络保护这块的法律条例已较为完善。对于网络参与者, 执法者应该确保网络参与者在进行网络相关操作时, 特别是与网络虚拟财产有关的操作时, 进行相关记录, 这些记录可视为网络虚拟财产的有效性的证明, 对于侵犯他人虚拟财产的其他用户, 执法者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罚, 受害者则可以对自己的权利受侵犯行为进行诉讼。对于网络运营者, 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性条文来对运营商的经验范围进行限定、对运营商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若因运营商的设计漏洞问题而造成网络参与者在虚拟财产上的损失, 运营商应及时承认, 并承担网络参与者的经济赔偿。

在相关立法之外, 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减少虚拟财产被盗窃的现象。如网络运营商可以与银行合作, 通过银行网上支付记录来确定网络参与者的真实身份, 保证网络参与者的实质财产和虚拟财产, 真正保护消费者利益。

总之, 对于网络中出现的各种侵权行为, 尤其在网络虚拟财产上, 我们要通过提高网络参与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也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持网络市场的政策秩序, 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 从多方面来保证网络市场的健康发展, 更好的推动我国的网络游戏、网络邮箱等行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石杰, 吴双全.论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J].政法论丛, 2005 (4) :33-40

[2]康建辉, 冯冰.论虚拟财产的性质及其法律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07 (9) :363-364

[3]王曦.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及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 2006

[4]宋秉斌, 秦楠.网络虚拟财产及其法律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 :152-154

篇7:财产权变迁与国家命运

一个大国崛起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经济实力的增强,离开了这样一个基础,任何辉煌都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昙花一现。一个大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需要长期、持续、健康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可以被更为确切地定义为“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这种增长最早在西方世界实现了,带来了近代以来各个西方大国的崛起。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因果关系链条“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经济实力增强→大国崛起”,这个链条的源头,即西方世界为什么能够比较早地实现“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则成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托马斯两位作者指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说,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发展出了一套恰好能够适应经济增长需要的制度,这套制度使得西方世界能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更有效利用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增强了经济实力,奠定了崛起基础。

他们还指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就是指这种适应经济增长需要的制度首先要界定和保障财产权。

界定和保障财产权可以实现“定分止争”,节省社会交易成本;而且“有恒产者有恒心”,财产权的界定和保障能够对人们形成正面激励,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基础性条件。

但是财产权本身是个极其复杂、变动不居的概念。西方世界的幸运,在于他们对于财产权的理解几乎都踏在事后看来是正确的节点上,刚好契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几个西方大国在最近400年历史中占据着相对重要的地位。

西班牙“羊主团”的特权垄断

对财产权的重视与强调在西方历史上经历过不同路径,这些路径的差异对后来各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国与西班牙的对比。

起初,命运女神似乎格外青睐西班牙。1492年,在葡萄牙受人冷落的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达成协议,开始验证他在当时看起来很疯狂的一个想法,即:地球是圆的,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葡萄牙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们认为: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实际距离,将远远超过哥伦布的预计。事实也证明他们是正确的,然而,哥伦布的错误却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物产丰饶的美洲大陆。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达成瓜分欧洲以外新发现陆地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新“发现”的美洲被归于西班牙。于是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就让大量低成本的美洲黄金、白银从16 世纪开始流入西班牙。

突然流入的海量财富确实立竿见影,迅速增强西班牙国力,但从长期看,却促使西班牙走上了一条过度依赖外部收入的不归路,即使是在西班牙全盛时期,其本身的收入也只占其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其实,早在对“羊主团”的政策上,西班牙王室的治理方式就初现端倪。在对待农民与牧羊人上,西班牙王室毫无疑问是一边倒,如1480年王室的文告命令撤除农民在公有地上圈占的土地;1489年文告对格拉纳达牧羊场的界限做了重新规划;1501年的土地租借法允许到任何地方放牧羊群,而以往只在几个月内可以随时占用,并允许羊主永远按最初规定的租金支付;如果羊群放牧不为主人所知,则可以不交付租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班牙王室可直接从羊毛出口上抽税,获得这样的收入更为容易。这些王室文告改变了西班牙的一些基本制度安排,换句话说,在牧羊权的安排上,西班牙进行了“制度创新”。

但这却牺牲了西班牙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进而牺牲了农业发展的长期效益。诺斯和托马斯写道:“使我们疑惑不解的是费迪南德和伊萨贝拉为什么没有走上农业繁荣的长久之道,如果他们剥夺了‘羊主团’的垄断特权,并鼓励发展可耕地的所有权,本来是会出现农业繁荣的。”

这种“坏”的制度创新,导致的恶果是财产权制度无法有效确立,对本国人民创造财富的激励不足,经济增长因而就缺乏持续动力,西班牙也就成为了学者眼中“竞争失败的国家”。

英国“羊吃人”的另一面

与西班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因为羊毛价格上涨,在英国出现了“圈地运动”。和西班牙的牧羊人赶着羊群满地儿撒欢不同,英国人将公用地圈起来,确切划分土地权利,放牧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

尽管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控诉这种所谓“羊吃人”的运动,可是,长达600余年的“圈地运动”岂能简单地浓缩成“羊吃人”这三个字?“圈地运动”实际上推动英国农业进入了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再者,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又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继而为英国的未来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而且,“圈地运动”的社会后果也不全是负面的,正如有一首诗所描述的:

走尽天涯海角

任凭你寻找

有哪里能比美好的圈地

生产更多的羊肉和牛肉

最好的谷物、奶油和干酪?

到了十七世纪,英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及劳工平时都可以吃到肥腊肉、肥咸肉、干奶酪以及粗面包等等,以致当时有人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其低层阶级的人能比英格兰有更好的食品”。后来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经由工业革命,英国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这个偏居一隅的岛国一度铸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英国与西班牙的不同结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财产权态度的不同。当西班牙王室允许“羊主团”可以放任羊群肆无忌惮地啃食农民的庄稼时,这个国家的长久命运实际上就已经被注定了。

nlc202309020527

与此同时,在英国,曾经持有公簿的农民正兢兢业业在租用地主的农田或牧场里劳作,他们确信自己的付出会在法律的保护下转化为他们所渴望的财富,后来的历史轨迹正是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转身成为了农业资本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农产品,也在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正是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之上,英国开始崛起。

“刁难人的栅栏”

历史的发展轨迹,很多时候看起来都是奇异旅程,而不是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笔直坦途。随着财产权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晰,英国法律史上的大人物布莱克斯通甚至强调财产所有权是绝对的,是“独有的和专断的支配权”,他还曾提出了一个假设的例子:

“法律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是如此严密,以至于不能允许对私有财产权哪怕是最轻微的侵犯,甚至哪怕这种侵犯是出于整个社会共同利益的考虑。举例来说,假设横穿一片私人土地修建一条新路可使极大范围内的公众受益,然而在未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许可前,法律将不会允许任何个人或团体这么做。”

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释义》据说在美国立国之初就是法律人的正统教科书,他对财产权的观点也深刻影响了美国人。而且美国学生们把这种逻辑推演到了极致,“财产权包含了使用或滥用一件物品的权利。所以,它实际是主张把糟蹋物品的权利包括在内的财产权。”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发生了一起典型案例,一块土地的所有者在他的地界附近修筑了一道“刁难人的栅栏”,他不是为了方便自己,而仅仅是为了遮住光源或挡住邻居视线而损害他的邻居。当时的美国法官认为,这是财产所有者使用自己财产的自由。大法官霍姆斯说:“一个人拥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栅栏的权利,愿意造多高就造多高,不管它可能把它的邻居的光线和空气挡住多少。”一个人按照他的意愿去使用他的土地的权利与恶毒的动机无关。“个人自由的理论和一个人对其财产的个人支配权的理论使他能做使其他人厌烦的事。除了会失去每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所希望的邻人的尊敬外,对此不会有什么惩罚。”

对当时的大多数法院来说,甚至“只是为了损害别人而使用自己财产的权利也是……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而确立的权利的一种或多或少必要的附属权利。”

财产权的相对化时代

这种过于绝对的财产所有权观念在实践中显然会出问题。正如法国人在《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庄严宣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但紧接着后半句就是“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这里确认的是财产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平衡,而不是绝对到极致的财产权。

同样是上文提到的霍姆斯法官,他在另一个场合却说“社会让公路和铁路穿过原有住户的园地,而不顾所有者的抗议……这是为了其他大众的意愿和福利它会牺牲某个公民的意愿和福利”。

绝对的财产权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增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从经济学角度做了比较有力的论证。在《社会成本问题》中,他明确指出了“问题的相互性”。甲对乙造成了损害,人们往往认为问题就是:如何制止甲。但问题具有“相互性”,因为要避免对乙的损害将会使甲受到损害,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答案就在于选择那种损害较小的。

在财产权上,科斯的意思就是财产的权利赋予给谁或者财产的某种使用能否为法律所允许或鼓励,关键看这种赋予或者使用是否有利于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

科斯举过一个例子,糖果制造商的机器引起的噪音和震动干扰了邻近医生的工作,是减少糖果的生产而维护医生,还是减少医生工作时间来确保糖果生产?选择哪一种做法要衡量其对社会整体财富的影响,而不是像我们通常直觉会选择的直接关掉糖果商的机器。这意味着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权利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某个具体情境中其对整个社会效率的影响程度。

正在耶鲁读博士的乔仕彤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美国建国初期,财政状况极为紧张,于是在1785年出台了土地法令,拍卖西部土地以获取一定的财政收入。土地投机商们蜂拥而至,购买了大片土地,却并不开垦,而是坐等升值。在西部拓荒的普通定居者却无力购买,只能采用法律之外的手段来获得土地,这就造成了拓荒者与政府、土地投机商之间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法律上的所有权,不仅会激化冲突,增加维护社会秩序的成本,而且从效率角度来看,也会造成很大浪费。一方面土地撂荒在那里得不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拓荒者的人力资源因为缺乏与土地资源结合的机会也无法转化为财富。

后来,经历反复博弈,184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永久性的和普遍适用的优先权法案,定居者可以较为优惠的价格获得土地。1862年,美国国会干脆通过了免费授予定居者土地的宅地法案,规定一名占地者可以在持续居住和改良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满5年后,获得这块土地的正式产权。

财产权制度创新与美国崛起

可以发现,美国当年这种“居者有其地”的做法,是利用当时还算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美国人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工薪阶层、新移民、渴望拥有私产的年轻人、冒险家,都可以到西部有一个崭新开始,实现他们的梦想和野心。”“非法”的西部拓荒者的辛勤劳动和冒险精神最终取得了比土地投机商的财产所有权更高的地位,这一切正发生在绝对所有权观念盛行的19世纪,说明了再强大的理论逻辑也抵不过现实的社会需要,也说明了制度创新大都是对社会实践需要的某种应急反应。

20世纪以后,美国财产权相对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到了这个世纪中期,美国法官普遍转变了在“刁难人的栅栏”案中的立场,开始禁止财产权利滥用,甚至更进一步地为财产使用设定了种种限制。

这时,财产所有者发现对自己财产的使用越来越没有随心所欲的自由了。比如1981年的《联邦农地保护政策法》,将美国农地划分为四大类,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适合种粮食的土地当然就不允许被用来建高尔夫球场。除了农业用地受限制,城市区划也限制着土地与房产的所有者,除此之外,生态环境的考量也对财产权的自由使用构成一定程度的限制。总之,布莱克斯通式的“独有的和专断的支配权”的确成为了历史。

现在,美国很多地方都规定必须自扫门前雪,比如蒙大拿州波兹曼市规定,如果夜里下了雪,市民在第二天上午9点前必须把自家门前的雪清扫干净,否则将被处以200美元的罚款。而且如果有人因雪未扫干净而在其门前摔伤,房主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再想想上文提到的“刁难人的栅栏”,我们会发现财产权制度在美国经历了一个激烈的变迁。这种变迁正是美国法律人根据社会实践需要做出的制度上的创新回应,而且基本都在恰当时候适应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历史对这种正确回应的奖赏就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

上一篇:成长的主题班会下一篇:敬廉崇洁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