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权利

2024-04-28

财产权利(精选8篇)

篇1:财产权利

财产权利质押典当合同

合同编号:___________ 出典人(出质人):(下称“甲方”)住址:有效证件(照)及号码:电话:

承典人(质权人):(姓名或名称)(下称“乙方”)住址:电话:

(备注:当户为单位的,经办人员应当出具单位介绍证明、单位资质证明和经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甲方因资金周转困难,自愿将其享有所有权的财产权利做质押,向乙方申请办理质押典当。为了维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我国《合同法》、《担保法》和《典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订立本合同,并共同遵守:

第一条质押财产

甲方将质押给乙方,甲方用作典当的质押财产为拥有所有权并有权处置的。双方协议估价或评估为元。

第二条当金数额

当金数额为(人民币): ________元整。(¥________元)

第三条典当期限

1、典当期限自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止,共计5天的,按5天计算。

2、本合同记载的典当金额、发放日期、到期日期与当票不一致时,以当票记载为准。当票为本合同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条综合费用、当金利率

1、综合费用为月________‰,在发放当金时一次性扣收。提前赎当不返还预扣的综合费用。

2、当金利率为月________‰,于签订本合同的每个月期满的对应日支付。不足一月的,在赎当或续当时交纳。提前赎当的,利息按实际用款天数计算。当期不足5天的,按5天计算。

第五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有权了解甲方的生产经营、财务活动、产品物资库存和当金使用情况,有权要求甲方提供所需的证(照)件及相关资料。

2、甲方出现包括但不限于本合同第六条第3、4、5、6项所列的足以影响乙方权益的行为或情形,乙方有权停止发放当金或提前收回典当本息。

3、典当期限或续当期限届满后,甲方应在5日内赎当,逾期不赎当也不续当即形成绝当,如形成绝当,乙方有权按《典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委托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或由乙方自行出售,所得款项用以偿还拍卖费用、当金本金、综合服务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剩余部分退还甲方,不足部分向甲方追索。

4、乙方承诺合同生效后一日内将当金给付甲方。

5、甲方赎当完毕,乙方应及时返还当物及有关单据。

第六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有权按照本合同约定取得和使用当金。

2、按时归还当金。如不能按时归还当金时,须提前天与乙方协商续当事宜,办理续当手续的同时交纳续当期的综合服务费。

3、甲方实施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联营、合并、兼并、分立、合资、资产转让、申请停业整顿、申请解散、申请破产以及其他足以引起本合同债权债务关系变化或影响乙方债权实现的行为,应提前书面通知乙方,并经乙方同意,同时落实债务清偿责任或提前清偿债务,否则不得实施上述行为。

4、甲方发生除前项所述行为之外对其履行本合同项下还款义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任何其他情形,如停产、歇业、注销登记、被吊销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从事违法活动、涉及重大诉讼、仲裁,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财务状况恶化等,均应立即书面通知乙方,并落实乙方认可的债权保全措施。

5、甲方为他人债务提供保证或以其主要财产向第三人抵押、质押,可能影响其偿还本合同项下当金能力的,应当提前书面通知乙方并征得乙方同意。

6、甲方如出现变更营业执照及其所载事项时,应及时书面通知乙方。

7、甲方承担与本合同及本合同项下有关法律服务、保险、运输、评估、登记、保管、鉴定、公证等费用。

第七条违约责任

1、乙方未按本合同约定按期足额向甲方发放当金,视情况以适当方式补偿甲方损失。

2、甲方未按照本合同约定期限归还当金,逾期5日即形成绝当,乙方有权按照约定处理绝当物品。

3、甲方违反本合同项下义务,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限期纠正违约行为,有权宣布本合同立即到期或采取相应资产保全措施。

4、乙方因实现本合同债权而发生的诉讼费、律师代理费、评估费、拍卖费、交易过户手续费等一切费用由甲方承担。

第八条赎当

1、甲方在本合同期满赎当时应当偿还当金及利息。

2、甲方可提前赎当。逾期赎当的,甲方除偿还当金本息外,还应按逾期天数和本合同第四条约定的比例支付逾期限利息和综合费用,并每日按当金数额的5‰增收罚息。

第九条续当

1、如果甲方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偿还当金,必须在合同期限届满前五日内向甲方申请办理续当。经甲方同意后,方可办理续当手续。办理续当手续时,乙方应付清前期利息和续当综合费用。逾期或付清前期利息和续当综合费用不予续当。续当费率在首次典当费率的基础上增加________%。

2、续当时应签订续当凭证,本合同之补充。本合同继续有效。

第十条绝当

1、典当期满或没有在五日内办理续当手续,也不赎当的,即为绝当。

2、绝当后乙方有权处置甲方质押的财产权利,提取现金,用于偿还当金本息、各种费用及罚息。不足部分乙方有权继续向甲方追偿,偿还乙方后剩余部分资产乙方应当退还甲方。

第十一条争议解决

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或通过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可以向乙方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在诉讼期间内,本合同不涉及争议的条款继续有效。

第十二条合同生效

本合同由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委托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自当物移交完毕并经抵押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十三条通知条款

所有的通知事项书面应送交对方,或寄往本合同首页所列的居住地址。自通知以挂号、快递或电传方式发出的10日后,视为对方已收悉。

任何一方变更地址的,应按上述方式通知对方,并在收到对方确认函后,地址变更方才生效。

第十四条文本份数

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第十五条提示条款

乙方已提请甲方注意对本合同条款作全面准确理解,并已经就合同条款做了相应说明。甲方对本合同所有条款的含义及相应的法律后果已全部知晓,并予以充分、准确无误的理解。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年月日年月日

篇2:财产权利

世上没有“天赋权利”

你很可能一向对“权利”的定义不假思索,所以不会想到经济学对它的定义竟是这么奇特:“一项权利,代表一种受到社会认可和维护的、对商品的用途作出有效选择的能力。” 这是说,一个人的某项权利,是依靠社会其他成员的主动赞同和维护,才得以产生的。换句话说,你即使有能力对某商品的用途作出有效的选择,但只要你的所作所为不受社会其他成员的主动赞同和维护,那么你就不具备这项权利。

当人们看见有人要偷你的自行车时,人们就会主动地阻止――或出面阻拦、或叫警察、或召唤旁人。――不是因为你有能力骑自行车,便“有权”使用它;也不是因为你的武功赶跑了别人,便“有权”使用它,而是因为社会其他成员不仅愿意、而且有能力保护你对那辆自行车的支配能力,所以才说你“有权”使用它。

虽然你可能在物理上占据了一辆自行车,但是,只有当社会大多数人主动地阻止别人来干涉你支配这辆自行车时,你才拥有对它的“财产权利”。你对那辆自行车的财产权利,建立在别人保护你对资源的控制力的意愿和能力之上,而不是你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之上。同样地,只有社会其他成员施加保障,你才能拥有投票的政治权利。

你“拥有”一把刀,但不能因为你有能力用它来伤人,你便“有权”用它来伤人。既然社会其他成员不愿意让你用刀伤人,那么你就“无权”用刀伤人。显而易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拥有”一把刀,就无异于“拥有”全世界了。不管怎样,你不可能“绝对地拥有”什么东西。

没有社会其他成员的主动赞同和维护,“权利”就不存。在一群狮子里,雄性狮子最先品尝捕获的食物,这个顺序完全是根据体力的勇猛程度打拼出来的。那可以说是一种“权利”,但那不是我们所说的“权利”。那不算权利,因为雄性狮子的选择,并没有得到其他狮子主动施加的保障。相反,那里只有其他狮子和动物的怯懦的容忍。

任何人的权利,都是靠社会其他成员主动“赋予”的,而从来不是天经地义、与生俱来的;也正因如此,只有人类社会,才存在“权利”的现象。

明晰私有产权的三个要素

私有产权包含三个关键因素:(1)使用权,即对一件特定商品的物理条件和用途作出决策的权利,(2)转让权,即转让或出租使用权的权利,以及(3)收益权,即支配使用权所带来的收入的权利。这三个因素的“布局”共同构成了私有产权的本质。这三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就不是私有产权。

所谓明晰私有产权,就是要将这“三权”落实给特定的人。只要找到拥有“三权”的人,那么资源即使是拿来公用,也照样是私有产权;相反,如果找不到拥有“三权”的人,那么哪怕白纸黑字把“所有者”规定得多么明白,它依旧不是私有产权。一条狗,不能变成一匹马,无论你怎么规定。

国有资产不是私有财产。对国有资产来说,没有具体的人拥有这“三权”,无论你布置多少机关、构思多少规定,还是没有!之所以说国有资产没有明确的物主,是因为找不到谁拥有“三权”,而不是因为纸上写得还不够清楚。 团体私有与公有的区别

私有产权可以由一个团体共享,如股份公司。这种团体的内部,当然有某些议事程序,籍此来行使共享的“三权”,诸如选择资源的用途、定夺转让的事宜、以及处置获得的收入等。另一方面,对于公有的资源,集体成员也有类似的程序,来决定这些资源的用途、转让、以及收入的处置。很多学者于是说:“公有”和“私有”不存在确切的界限,大的股份公司就是

某种公有企业,云云。

这是错误的。要判断到底是“团体私有产权组织”、还是“团体公有产权组织”,关键并不在于该团体采取何种决策方式,而在于人们加入那个团体所必须遵循的程序。

例如,城市的某些财产是公共财产,为该城市“所有”。如果要成为“所有者团体”的成员,只需成为居民就可以了。或者,你只需要赞同某些宗教信条,保持行为端正得体,便可以成为一个教会的成员。或者,通过婚姻就可以成为一个家庭的新成员,由家庭的某个成员所生的孩子更顺理成章地就是家庭的一员。

但是,如果你要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的“所有者”中的一员,你就必须向现有的所有者购买所有权。通用汽车公司的“所有者”集体,是“封闭的`”集体。它对任何人都是封闭的,除非他向现有的成员购买成员的权利。与此对照,“城市”、“国家”、家庭、以及教会的成员身份则是“开放的”,因为并不需要向现有的成员预先购买所有者的权利。

产权只保护物理属性,不保护市场价值

私有产权保护你的财产免遭别人施加的物理影响。例如,我打破你的窗户,涂鸦你的房子,都是不合法的。但是,如果市场对你的财产的需求减少,你的财产的市场价值因而下降,这一点你是得不到保护的。假如我盖起了一幢公寓大楼,增加了公寓的供给,从而降低了你的公寓的租值,那是合法的。

微软公司的软件,因为比其他同类软件更受欢迎,所以一再把对手逼得走投无路,那是合法的。微软公司没有破坏对手产品的物理属性,只是伤害了它们的市场价值。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不在产权保护的范围之内的。美国哥伦比亚地区法院的汤马士・杰克逊法官,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从这个角度谴责微软公司了。

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经济免费

“言论自由”的概念本身,以及对“言论自由”的保护,都并不意味着你有权不管其他人是否愿意听,就不作补偿地征用经济资源发表言论。“言论自由”的意思是,你有权使用你自己的资源,与自愿的听众交流,而你说的内容不受政治上的限制。

两个关键的特征:(1)说话人要使用他自己的资源,以及(2)听众是自愿的。忘记了这两个特征,你就会在“政治自由”和“经济免费”问题上纠缠不清。

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需要运用稀缺的资源。我不能强迫你把财富转让给我,我也不能强迫你倾听或者朗诵我的“言论”。我不能为了交谈就征用别人的财产,别人的注意力对我来说也不是“免费”的。我没有权利把你的资源当作是经济上免费的来使用,即使我使用那些资源是为了跟你交流。

美国的流浪者团体,为了宣泄他们的诉求,在华盛顿的国家公园安营扎寨,最后要闹到最高法院才平息下来。――该怎么看?宣泄诉求,可以;安营扎寨,不行。

有人给你的计算机发送信息和email,而你不想接收。如何管制是另一个问题,首先是到底应不应该管制?这个问题在美国让很多人,包括议员和法官,都变得糊里糊涂,因为他们以为资源只要用来发表言论,就是“免费”的。――该怎么看?既然关于言论自由的两个必要条件都违反了,当然应该设法管制。

有人说美国的竞选净是金钱政治。――该怎么看?政治是需要金钱做基础的,要遵守言论自由的两个必要条件,募集资金就是必不可少、难以避免的。当然,这不表示募集资金时,可以无法无天。

篇3:财产权利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属性,现状,法律对策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游戏越来越流行, 早在2006年我国的网络游戏已达到65.4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近几年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 而我国更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市场发展潜力的国家。随着网络的普及, 关于网络的商机也不胜枚举, 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用户积分等网络的商业形式出现各式各样的虚拟货币或虚拟财产, 由于虚拟网络的相关产业都较新, 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不能跟上网络的发展。这也是近年来关于网络引起的民事诉讼逐年增加的原因。因此, 如何正确的认识虚拟财产, 清晰界定其权利属性, 尤其从法律角度分析, 从而根据目前我国对于虚拟财产保护现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帮助构建出我国健康有序的网络虚拟环境, 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真正促进我国虚拟网络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界定

1. 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定义

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是什么, 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观点。如对于计算机行业的人来说, 所谓的网络虚拟财产不过是0和1组成的二进制的电子信号, 并以3D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画面;在游戏玩家看来, 网络虚拟财产是他们用真实的货币购买, 并通过自己的耗时耗力用心打造出来的“游戏天下”, 里面包含着他的装备、点数、宝藏、等级等虚拟物体, 尽管这些碰不到摸不着但却是他们的心血所在。

而从法律角度来分析, 可以分为两种界定:一种是狭义角度, 即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指的是源自游戏装备、顶级账号等可以体现游戏、网络经营成就感的虚拟物品的货币化[2];而另一种角度则更为广泛, 它不仅把范围局限于网络游戏相关的对象, 还包括网络游戏以外的一切存在于虚拟网络中的与网络参与者切身利益相关的虚拟物, 如个人或单位邮箱、收费邮箱、ID以及聊天工具的账号等等。这里的虚拟财产不单单是用货币购买的虚拟物体, 还包括通过个人或企业经过努力辛苦得到的网络地位、账号等级, 还有一些资料和有价值的信息, 一旦丢失都会给个人或集体带来损失。所以, 我国的法律在保护网络游戏中的相关虚拟财产外, 也要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消费者在虚拟网络中所合法拥有的虚拟财产。

2. 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

通过分析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 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网络虚拟财产的本质。从虚拟财产的概念可以看出, 网络虚拟财产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客观实在性。尽管称之为网络虚拟财产, 但并不是说此财产时虚无飘渺的物体, 它是开发商投入资金, 设计者投入智力、精力构建出来一视觉效果, 通过参与者的进入和参与可以感知满足和愉悦的一个对现实世界进行虚拟的网络空间。它是将数据转化为信号, 以图像、字体的形式体现出来, 更是涉及人员智慧的结晶, 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因此它是客观存在的, 可以受法律保护的财产。

第二, 有用性。作为商品既要拥有使用价值也要具备交换价值, 而财产作为人们将利用法律来保护的对象则需要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且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网络中虚拟财产如游戏装备可以为玩家赢得游戏获得筹码, 账号等级可以让参与者享受更多的优惠和方便, 这些对于需求者来说具有效用性, 消费者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 也就是虚拟财产具有实际使用性。

第三, 相对稀缺性。物以稀为贵, 如果这些虚拟物品像空气、风一样每个人都能感受、共享就没有了它本身的价值, 也就失去了购买的必要性。所以虚拟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稀缺性才可视为财产对待, 如在网络游戏中, 装备的级别不同, 具备的战斗力就不一样, 越是难以得到的装备, 价格越是高, 因为它对最后的胜出起到决定性作用,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实力拿到, 稀缺程度越高, 价格越高。

第四, 交易性。虚拟物所具有的价值和相对的稀缺性, 也就决定说明了其可以进行交易, 在网络游戏市场中, 对于不同的游戏装备有着不同的价格。尽管虚拟财产无法像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一样被感知到, 但是它同样可以根据网络游戏的市场需求、虚拟物的稀缺程度、厂商的设计运行费用等来确定合理的市场价格, 方便虚拟财产在网络中进行交易。而网络虚拟财产具备交易性也让它真正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财产。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分析

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 学术界对其执着不同的观点, 每个观点各自有各自的说服力, 但也存在着缺陷。目前, 学术上, 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主要有三个论断。

1. 知识产权论的观点与不足

执知识产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 网络虚拟物是游戏玩家通过购买游戏点卡, 选择角色, 消耗脑力不断打通关, 获得点数和想要的等级, 是智慧的结晶;它是账号拥有者, 通关自己不断经营, 支付货币购买等级, 每天登陆并精心装饰, 从而拥有一定的浏览量, 也是智力打造的结果。所以就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时玩家或参与者在网络中创造的智力果实, 对其拥有的权利属性上可视为知识产权。

但进一步来看, 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并不符合知识产权的评价要求。一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是给予知识成果拥有者垄断经营的权利, 防止其他人未经同意就是用其知识成果, 是对其专有性的一种保护, 也是对成果付出者的一种激励和肯定。在网络游戏中, 游戏设计者通过程序编写、构思设计出一款独特的网络游戏, 从知识产权保护来看他是一种知识产权。而游戏玩家只是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来参与享受游戏带来的娱乐, 其获得的装备、等级只是它游戏后的一结果, 难以作为知识产权来保护;另一方面, 知识产权有地域性, 知识产权保护受到地域的限制, 而虚拟网络的无国界性, 参与者只要拥有自己专有的ID号, 在世界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虚拟网络操作, 这也不符合知识产权设定的要求。

2. 债权论的观点与不足

所谓债权论就是将网络虚拟财产视为网络参者与网络运营商所签订的服务合同关系, 网络运营商有义务为网络参与者提供服务, 但这与网络游戏等提供的服务不同, 两者的性质不同, 也决定了运营商承担的责任不同[4]。虚拟财产的权利就是网络参与者享有网络运营商对其提供特定服务的权利。

而此观点也存在片面性。首先, 网络虚拟财产是网络参与者与网络运营商直接的合同关系, 运营商只要确保其可以为网络参与者提供它想要的服务, 至于网络中网络所提供的服务运营商无法控制, 如网络游戏只有通过玩家自己的实力采购利用有限的游戏装备到达不同的等级, 从而看到不同网络画面, 带来不同程度的满足感, 这些是运营商无法给予的, 它们所能提供的就是确保在游戏过程中, 游戏的画面流畅以及游戏的氛围为玩家所喜爱;第二, 参与者与运营商签订的服务关系中, 只是保障了参与者对运营商的债权关系, 有权获取它们想要的服务, 但至于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与第三者之间的法律保护却没有, 使得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而运营商对此不承担任何义务, 也就不能享有网络虚拟财产的相关权利;第三, 运营商无法干涉参与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行为, 也不能阻止参与者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或互换, 网络参与者对虚拟财产的权利是排他性的, 这些与债权说的理论不符。

3. 物权论的观点与不足

物权论的观点则认为, 从民法观点看来物体具备法律上的排他性支配或管理的可能性以及经济性独立, 就可以视为法律上的物, 而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与法律角度下实际物品的属性相同, 可以认为虚拟财产是符合法律上对物权的定义的特殊物体[5], 可以视为具有物权属性, 参与者可以享受物权的权利, 受到法律对于物权的相关保护。

而该观点在进一步论证时, 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 法律上的物权是指物品所有者可以直接使用物品并完全享有使用带来的效益, 而网络参与者对于网络游戏以及相关网络产品使用具有一定约束性, 它们还要受到运营商的服务限制, 并不能完全享有物品所可能提供的所有效益, 如游戏还要与玩家的游戏水平相关, 同时, 玩家在使用网络游戏时还需要遵循运营商所确定的网络游戏规则, 不能享有物权的对世权;第二, 物权还具有排他性, 即在购买后具有物权时, 使用物品不受其他的影响, 而网络游戏之内的虚拟网络物品则无法做到, 玩家需要依赖于游戏商提供的网络界面, 脱离了游戏商的服务, 物品价值无法实现;第三, 目前的物权法都仍停留在有形的实物上, 对于无形的网络虚拟物还没有进行界定, 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电磁信号的网络画面转化为可以界定的物品, 对虚拟财产进行法律上的保护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存制度。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 网络虚拟财产一方面为网络参与者所拥有, 一方面也被网络运营商所拥有, 这样决定着网络虚拟财产具有双重特性。从网络经营者的角度, 因为通过交易关系, 双方签订了网络经营者制定的合同, 网络经营者就有必要承担与网络参与者建立的债权关系, 为他们提供特定的服务;从网络参与者角度来看, 网络参与者通过购买行为或者时间、精力上的付出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相关网络虚拟物品, 网络参与者有权将之视为自己的财产, 进行排他性的使用和支配。因此, 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既有债权性也有物权性。

三、我国网络虚拟财产权利保护现状

法律的有效性体现在它可以对人民的财产、生命进行合法以及有效的保护, 真正合理的法律制度要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换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关于网络的商机逐渐展现在厂商面前, 商业网络化得趋势也日渐明显, 伴随而来的网络虚拟财产也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而关于虚拟财产的法律纷争也不断增多。虚拟财产作为网络运作中一个重要的权利形态是网络操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载体, 中国作为网络使用者最多的国家, 尤其是作为最具潜力的网络游戏市场, 建立有效地虚拟财产保护制度对中国网络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而目前从我国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现状来看, 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 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界定、如何进行市场定价、如何来衡量, 以及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以及如何利用法律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等问题都没有一致的定论。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来真正对其进行保护;其次, 对于网络虚拟财产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能否称之为财产至今还没有一致的定论, 这也是阻碍维护网络虚拟财产不能及时受到法律保护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中, 参与者通过游戏通关或者账号经营获得好的游戏装备、游戏等级或者VIP账号, 都是其消耗精力、智力、财力所取得的劳动成果, 可以看做是一种知识产权, 有些虚拟财产因稀缺性具有交换的价值。而另一种观点认为, 在网络中获得游戏装备、通关等级、高级账号只有在相应的网络界面才有意义, 脱离了游戏或者相关界面, 这些虚拟财产就失去了经济价值, 只有网络开发者设计的游戏编码、程序数据才能算得上是知识产权。

四、网络虚拟财产权利保护的法律对策

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网络市场, 我国有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措施上却不像网络市场那样发展良好, 出现了法律与网络市场不匹配的局面。目前关于网络虚拟财产受到侵犯的案件很多, 但我国还没有出台有效的效率进行治理。而在韩国、日本、台湾等地区对于虚拟财产侵犯的案件已有许多制裁的手段和方法, 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提供我们借鉴,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提出可以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有效保护的法律策略。

第一, 明确网络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对于财产肯定要明确它的归属权在哪里, 也就是是由谁来决定如何支配、使用它, 而别人没有该权利。这是保护好网络参与者虚拟财产的基础条件。如在网络游戏最发达的韩国, 虚拟财产的盗窃行为很多, 同时关于虚拟物品在网上进行交易的也很到, 尽管韩国警方对这类行为进行严厉禁止, 但仍有许多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这些促使韩国警方开始关注“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只有明确网络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 才能让网络账户、游戏装备像银行的账户一样不容易被盗窃, 因为这是你拥有它的归属权, 即使在网络交易过程中, 个人的资料也无法用金钱来取代更替, 从而从源头遏制了网络虚拟物品的不合法交易, 也保护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不受侵犯。

第二, 要出台分别针对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参与者的相关法律条例。出了网络参与者的自觉守法, 网络运营商设计的网络游戏、网络账户更有安全性, 网络虚拟财产的安全性与否、财产是否得到有效保护, 必须有明确的相关法律条例来给予强制性的管理。在这方面, 台湾地区在对于网络保护这块的法律条例已较为完善。对于网络参与者, 执法者应该确保网络参与者在进行网络相关操作时, 特别是与网络虚拟财产有关的操作时, 进行相关记录, 这些记录可视为网络虚拟财产的有效性的证明, 对于侵犯他人虚拟财产的其他用户, 执法者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罚, 受害者则可以对自己的权利受侵犯行为进行诉讼。对于网络运营者, 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性条文来对运营商的经验范围进行限定、对运营商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若因运营商的设计漏洞问题而造成网络参与者在虚拟财产上的损失, 运营商应及时承认, 并承担网络参与者的经济赔偿。

在相关立法之外, 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减少虚拟财产被盗窃的现象。如网络运营商可以与银行合作, 通过银行网上支付记录来确定网络参与者的真实身份, 保证网络参与者的实质财产和虚拟财产, 真正保护消费者利益。

总之, 对于网络中出现的各种侵权行为, 尤其在网络虚拟财产上, 我们要通过提高网络参与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也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持网络市场的政策秩序, 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 从多方面来保证网络市场的健康发展, 更好的推动我国的网络游戏、网络邮箱等行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石杰, 吴双全.论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J].政法论丛, 2005 (4) :33-40

[2]康建辉, 冯冰.论虚拟财产的性质及其法律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07 (9) :363-364

[3]王曦.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及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 2006

[4]宋秉斌, 秦楠.网络虚拟财产及其法律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 :152-154

篇4:精神性权利和财产性权利

2010年7月,甘肃摄影记者任世琛的作品“旱区的孩子”被人冒名参加全国“人与水”国际摄影比赛并获特等奖。事情发生后,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立即着手办理有关维权事宜,但在维权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法院认为:由于作品的署名权系人身性权利,不得转让,所以,必须以作者本人的名义提起诉讼。也就是说,在这一案件当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可以做为原告,主张侵犯著作权财产性权利的经济赔偿,同时还要由任世琛作为原告,就该幅侵权作品署名权的争议提起有关诉讼。这样一来,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专家分析』

这种情况在摄著协过去的维权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作品使用单位往往以此为由,要求在和解协议中一定要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否则无法完全解决作品的署名权问题。这给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维权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也给摄影作品的权利人、使用者以及司法机关增加了工作负担。

根据民法的一般原理,人身权与主体是密不可分的,因而也不可转让。但著作权毕竟是基于作品而产生,其中最核心的价值还是如何实现作品的经济利益,如果把著作权中的精神性权利和公民的人身权完全等同起来而禁止转让,则未免有些教条。此外,在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还规定了委托创作,如果当事人之间有约定,则委托人可以依据约定享有著作权,这其实是变相认可了著作精神性权利是可以转让的。由此可见,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一并管理著作精神性权利和财产性权利是可行的。

『相关链接』

人身权

這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事权利,其中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这类权利具有人身专属性,一般认为不能抛弃也不能转让。而著作权当中的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等精神性权利被认为具有和公民人身权相同的属性,是否同样不能转让呢?这值得探讨。

『相关链接』

各国对版权中的精神性权利的规定

法国:版权中的精神性权利在作者死后可以作为遗产转移给他的继承人,也可以依其遗嘱将精神权利的行使权转移给并非继承人的第三方。

奥地利:音乐及戏剧作者的稿酬收取、作品署名权、修改权等都由“版税收集协会”办理,这就等于作者在与该协会签署委托合同时,把著作财产性权利及精神性权利都以独占许可形式交给了该协会,甚至可以认为是转让给了该协会。

篇5:不动产登记以制度伸张财产权利

不动产统一登记终于迈出一大步。8月15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在明确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时间表之后,又拿出的实施计划。

社会各界对不动产登记翘盼已久。原因是,在预期中不动产登记已经成为匡正时弊的一剂良药。鉴于房产是中国人财富的主要持有方式,如果不动产登记得以顺利实施,那么资源易得者、特别是官员的财富就将浮出水面。这样一来,不动产登记就成为震慑腐败的强有力工具,而这种震慑效应本身,还足以成为房价下行的推动力。

尽管不动产登记确实具有波及各方面的潜在外溢效应,但应该看到,不动产登记的出发点,首先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制度性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动产登记对于当下存在的制度短板的补强意义,比其是否能够影响吏治和房市,更加重大。

首先,不动产登记指向的不仅是房屋财产,而是对集体和个人财产的一次确权。意见稿明确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等十种不动产权利,需要办理登记。这十种权利不乏被肆意轻忽和剥夺的现实案例。登记是对这些集体和个人财产权的再次确认,并因此可以成为厘定和保护财产权的依据。就此而言,不动产登记是对保护产权的基础制度的一次优化,凸现的是对物权的呵护。

其次,不动产登记是对土地与房屋管理和交易成本的一次压缩。目前的不动产登记处于事实上的割据状态,土地和房产登记分离,涉及国土、住建、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这种管理形态不仅效率低下,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作用,而且事实上抬高了土地和房屋的交易成本。政出多门,还赋予了行政权对于市场过多的干预机会。无论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上市流通转让需求,还是从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求看,统一不动产登记,还能起到让市场决定交易成本而非行政决定交易成本的作用,这也与深化改革的大方向一致。

再次,不动产登记可以为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尽管房地产调控已有调整方向,但是,到底全国有多少空置房,不同城市的住房供求关系如何,一直缺乏可靠的“数据管理”。在这种模糊状态下,放宽或收紧调控、是否加快推行房产税其实都可能面临与市场真实情况脱节的风险。不动产登记可以为房地产调控提供真凭实据。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不动产登记的冀望不同。比如,有人认为意见稿“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的规定,有可能降低其震慑力。而另一些人则担心,有权信息共享的部门能否真的守住个人的财产隐私。这反映出了对不动产登记操作细节的关注。

篇6: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

2014-7-21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共产党宣言》。

【如果政治权利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暴力(即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

——84《恩格斯致考茨基》

【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篇7:财产权利

立遗嘱人:,男(女),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                  ;现住址:                  。(若户籍地与现住地不一致时,两者均需填写)

我,,趁现在头脑清楚、思维清晰,能够正常理解并清楚表达我本人的意愿,自愿订立遗嘱内容如下:

一、待我去世后,属于我所有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均由继承。

(如果是分给两人以上的,可以表述为:“待我去世后,属于我所有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均由和共同继承;如须确认继承份额表述为:在我去世后,属于我所有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均由继承百分之几、继承百分之几。)

二、如果前述遗嘱受益人先于我去世,则本应由继承的这部分财产我指定由继承。(选择性条款,根据个人要求选择适用)

三、遗嘱受益人因本遗嘱所取得的财产归X个人所有,不作为与其配偶的夫妻共同财产。(选择性条款,根据个人要求选择适用)

以上内容均为我的真实意思表示。

立遗嘱人(本人签名):

日   期(本人手写):

篇8:财产权利

一、赋予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

土地是财富之母。农地农用和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所有、集体使用”产生的收益是生产经营收益。农用地转建设用地、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 也就是因规划和用途改变而产生的收益是增值收益。在现行制度框架下, 集体土地 (包括集体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只有被征收为国有土地才能进入城镇土地市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只能得到按原用途计算的补偿费, 由此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归政府所有。这种制度安排, 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但也带来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受损、征地拆迁矛盾频发等严重问题。《决定》要求,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合理提高个人收益”。这是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这个目标有两条途径:

一是缩小征地范围。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到哪里, 就必须先把那里的集体土地征收为国家所有, 然后才能出让、转让、出租给各类建设项目使用。这是城镇化进程中涉地矛盾的总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必须回归到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行使征地权的宪法规定上来。但这涉及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的区分、财税体制调整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可以有选择地缩小征地范围。十七届三中全会曾提出,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 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 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这是缩小征地范围的突破口, 但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决定》进一步提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今后也不必都征为国家所有。这比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规定放得更开。这是缩小征地范围的突破性举措, 也是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重要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 对这一突破性举措仍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强调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 这意味着现有的不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入市,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的用途也会受到限制, 特别是不可能用于商品住房开发;强调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这意味着农村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不在入市之列;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而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普遍不足, 不可能分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意味着只有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可能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交易顺利进行, 必须严格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 切实增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严肃性、约束力, 防止寻租行为;针对各地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差异很大的现实, 合理调节集体土地入市产生的增值收益;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防止少数人从集体土地入市中谋取暴利、大多数农民难享其利的现象发生。

二是完善补偿机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城镇连片开发建设中既有公益性项目, 也有经营性项目, 严格按公共利益原则行使征地权很难操作, 城镇化所需的土地大部分今后还要继续通过征收取得。目前是按原用途补偿, 最高不超过30倍。按这个标准, 征农民一亩地仅补偿几万元, 难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农民意见很大, 矛盾纠纷不断。地方政府取得农民土地的成本很低, 导致粗放用地, 严重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决定》提出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合理”, 就是要完善征地价格形成机制, 改变按原用途补偿的原则, 使被征地农民合理分享土地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征地涉及到农民住房拆迁时, 不能再按地上附着物补偿, 而应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居住权。 “规范”, 就是要改革完善征地审批、实施、补偿、安置、争议调处裁决等程序, 强化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收益权、申诉权、监督权, 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政府的征地行为, 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 “多元”, 就是要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 特别是应探索留地安置、区段征收等新途径, 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改革开放初期, 农民仅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随着土地承包期的延长, 国家、集体与农民利益关系的调整, 农民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逐步扩大。物权法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用益物权, 具有占用、使用、收益权能。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整的产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实际上农民早已获得出租、转包、转让等部分处分权。 《决定》指出,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就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包含的处分权更加完整, 有利于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的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过程中, 不断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有其时代背景, 是正确和必要的, 保障了承包户的权益, 促进了农业发展, 维护了农村稳定。但随着农村人口转移, 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的现象越来越多, 需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考虑按照 “尊重集体所有权、划断农户承包权、保护务农者经营权”的思路,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集体所有前提下, 承包权要赋予有资格的人, 以体现公平;经营权要配置给有能力的人, 以体现效率。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适应推进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尊重集体所有权”, 就是要尊重集体经济组织在占有、处分方面的权能, 发挥其在处理土地撂荒方面的监督作用、在平整和改良土地方面的主导作用、在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方面的桥梁作用。 “划断农户承包权”, 就是要界定集体成员资格、锁定集体成员范围, 在起点公平的基础上落实 “长久不变”, 并对承包权的权能边界进行清晰界定。 “保护务农者经营权”, 就是要适应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的新趋势, 对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给予更多支持和保护, 让务农种粮者得实惠。只有对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进行合理划分, 清晰界定各自的权利边界, 才能更好地把握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担保、入股的改革举措。在做这种区分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明确抵押、担保、入股的客体是经营权, 而非承包权。取得经营权的人, 并不能成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三、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权能

农民对住房拥有完全财产权, 但对宅基地仅拥有有限的使用权。我国现行宅基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一户一宅、免费取得、长期占有、村内流转、退出无偿”。尽管物权法已将宅基地使用权界定为用益物权, 但仅具有占用、使用权能, 不包括收益权能, 更不包括处分权能。因为宅基地使用权仅能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中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户, 还不能超出此范围流转交易, 农民虽然对住房拥有完全财产权, 但其住房附着在不能自由流转的宅基地上, 导致农民在行使住房财产权时受到很大制约, 住房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村人口流动日趋频繁, 农村空心屋不断增多, 大量房屋闲置, 非常可惜。现实生活中, 农民住房流转交易现象广泛存在, 由于缺乏法律保障, 极易产生矛盾纠纷。为解决这些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农民住房抵押甚至流转交易的具体办法。 《决定》提出,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这里虽然仅提及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更多的具体权能, 但由于房地不可分离, 住房财产权的流转势必导致宅基地使用权随之流转。从 《决定》要求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刻意避免直接触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谨慎表述可以看出, 这个问题极为复杂、敏感。可考虑分两步走:

第一步, 放宽农民住房流转的限制条件。允许农民住房抵押、担保、转让, 并允许因房地不可分离、随住房流转而必然产生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宅基地的所有者, 可向购买农民住房、从而购买了宅基地使用权的人收取一定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费。在现阶段阶段, 应对购买农民住房者设置必要的资格条件, 对购买农民住房后的使用、维修改造等作出约束性规定, 防止城市资本一窝蜂地到农村买房, 防止城市房地产泡沫向农村蔓延。浙江乐清等地将农民住房流转交易的受让人限定为县内农村户籍人口, 将城镇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排除在外, 就是基于这个考虑。

第二步, 放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条件。这可借鉴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交易的改革经验。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都拥有用益物权, 但农民所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是逐步扩大的, 直至可以抵押、担保、入股。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 但又同时规定,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 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这为 《决定》突破企业破产、兼并的特定情形, 在更大程度上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奠定了基础。与此类似, 《决定》允许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交易、以及因房地不可分离而必然发生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 今后也势必可以允许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交易。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需要很多前提条件。比如,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对能否再无偿取得、是否要明确使用期限、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到底有多大、增值收益如何分配等做出具体规定。

四、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除了承包地、宅基地外, 一些地方特别是城郊农村, 还有大量的集体经营性资产。随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平等入市, 一些地方的村级集体资产将会大幅度增加。如何用制度管好这些集体资产, 关系农民切身利益, 也关系村干部自身安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决定》强调,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 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从 “集体收益分配权”, 拓展为 “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是一个重大突破。在这方面, 改革的空间更大、法律障碍更小、步伐应该更快。

前些年, 一些地方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不可分割的集体股占比过大, 农民获得的股份的权能仅限于参与收益分配、流转交易受到诸多限制, 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不完备、容易被少数人操纵。应深入总结这些实践经验, 在集体资产较多的地方, 加快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集体资产进行清资核产, 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严格界定, 将集体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所有人, 实现 “资产变股权、 农民变股东”, 实现从 “共同共有” 到“按份共有”的转变。同时, 要明确农民获得的集体资产股权, 不仅应有占有、收益的权能, 而且应有处分的权能, 也就是可以抵押、担保、转让、继承。这样, 农民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既可以长期持有集体股权, 也可以有偿退出集体股权。允许农民 “用脚投票”, 有利于加强集体资产管理, 也有利于农民 “退乡进城”、最终融入城市。借鉴苏州部分地方的经验, 在不断完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推行增资扩股, 使完成股份制改造后的原集体经济的产权结构更加开放, 而不是继续封闭, 这可以增强其活力。

五、慎重稳妥推进 “还权赋能”改革

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承包地抵押担保、住房财产权和集体资产股份流转交易等方面赋予农民更多权利, 是 《决定》的一大亮点, 也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 不仅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 而且涉及法律关系的重大调整。推进这方面改革, 必须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坚持确权先行。确权是流转交易的基础。扎实开展农村地籍调查, 抓紧解决土地所有权确权到村民小组时遇到的问题, 尽快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总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经验, 探索确权确股不确地等新的办法,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工作进度。对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应尽快进行全面部署, 提出明确要求。对农民住房产权也要尽快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在确权过程中, 要尊重历史, 尊重基层, 保持适度的灵活性。

二是坚持先立后破。为保障改革依法进行, 既要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 也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抓紧修订 《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 清理取消现行法律中与改革要求不一致的禁止性规定。抓紧研究制定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宅基地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是坚持试点探索。修改现有法律、制定新的法规, 需要实践经验做支撑。即使法律障碍清除了, 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全面推开。具体的制度安排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需要在局部地区先行试点, 以找准问题、探索办法、积累经验。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 很多地方早已突破法律界线自行开展 “试点”甚至颁布文件, 比如一些地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一些地方开展农房抵押和流转交易, 一些地方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甚至颁布了省一级的行政规章。应尽可能将这些做法纳入新一轮试点范围, 依法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权力, 在既成事实与依法行政之间寻找平衡点, 不能让 “法外现象”长期大量存在。今后新开展试点, 则必须先依法取得授权, 不允许 “抢跑”, 不允许造成既成事实后再补办手续实现 “合法化”。

上一篇: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奔跑记叙文下一篇:点线面平面构成教案